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備考2023高考語文一輪專題06高考文言文閱讀:議論類試卷(原卷+解析)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專題06高考文言文閱讀:議論類
一、文言文閱讀
(2022·北京大興·高三期中)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一)余少學南中,一時詩人皆授以作詩之法。如何漢魏,如何盛唐,抑揚聲調之間,規(guī)模不似,無以御其學力,裁其議論,便流入為中、晚,為宋、元矣。余時頗領崖略,妄相唱和。稍長,經歷變故,每視其前作,修辭琢句,非無與古人一二相合者,然嚼蠟了無余味。明知久久學之,必無進益,故于風雅,意緒闊略。其間驢背篷底,茅店客位,酒醒夢余,不容讀書之處,間括韻語,以銷永漏,以破寂寥,則時有會心。然后知詩非學之而致,蓋多讀書,則詩不期工而自工。若學詩以求其工,則必不可得。讀經史百家,則雖不見一詩而詩在其中。若只從大家之詩,章參句煉,而不通經史百家,終于僻固而狹陋耳。
夫詩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亂,皆所藏納。古今志士學人之心思愿力,千變萬化,各有至處,不必出于一途。今于上下數千年之中而必欲一之以唐,于唐數百年之中而必欲一之以盛唐。盛唐之詩豈其不佳,然盛唐之平奇濃淡,亦未嘗歸一,將又何所適從耶?是故論詩者但當辨其真?zhèn)危划斁幸约覕?。若無王、孟、李、杜之學,徒借咀嚼之力以求其似,蓋未有不偽者也。一友以所作示余,余曰:“杜詩也?!庇堰d謝不敢當。余曰:“有杜詩,不知子之為詩者安在?”友茫然自失。此正偽之謂也!
(取材于黃宗羲《詩歷題辭》)
(二)今有兩人,其一人心地超然,所謂具千古只眼人也,即使未嘗操紙筆呻吟,學為文章,但直抒胸臆,信手寫出,如寫家書,雖或疏鹵,然絕無煙火酸餡習氣,便是宇宙間一樣絕好文字;其一人猶然塵中人也,雖其專專學為文章,其于所謂繩墨布置,則盡是矣,然番來覆去,不過是這幾句婆子舌頭語,索其所謂真精神與千古不可磨滅之見,絕無有也,則文雖工而不免為下格。此文章本色也。即如以詩為喻,陶彭澤未嘗較聲律,雕句文,但信手寫出,便是宇宙間第一等好詩。何則?其本色高也。自有詩以來,其較聲律、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說最嚴者,無如沈約,苦卻一生精力,使人讀其詩,只見其綑縛齷齪,滿卷累牘,竟不曾道出一兩句好話。何則?其本色卑也。本色卑,文不能工也,而況非其本色者哉!
(節(jié)選于唐順之《答茅鹿門知縣二》)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銷永漏銷:消磨
B.各有至處至:好,獨到
C.必欲一之以唐一:統(tǒng)一衡量(評判)
D.友遜謝不敢當謝:感謝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皆授以作詩之法②以破寂寥
B.①然后知詩非學之而致②終于僻固而狹陋耳
C.①則雖不見一詩而詩在其中②則文雖工而不免為下格
D.①其一人心地超然②其本色高也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是故論詩者但當辨其真?zhèn)危划斁幸约覕?/p>
所以論詩的只應辨別它的真?zhèn)危粦心嘤诩覕蹬蓜e
B.有杜詩,不知子之為詩者安在
達到杜甫詩的水平,不知道你學寫詩的目標還在哪里
C.如寫家書,雖或疏鹵
如寫家信,雖然時有粗疏
D.其于所謂繩墨布置,則盡是矣
對文章的規(guī)矩布置,則足夠完美
4.根據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黃宗羲少年時期向當時的詩人學習古代名家作詩之法。
B.黃宗羲鐘情于自己在特定境遇下有所觸動而創(chuàng)作的詩。
C.黃宗羲反對以失去自我為代價刻苦學習唐代大詩人的詩。
D.唐順之以為沈約的詩不講究聲律,不斟酌句文。
5.圍繞詩文創(chuàng)作如何“工”的問題,材料二是如何逐層論述的?請簡要概括。
(2022·陜西咸陽·高三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王遂胡服。使王孫緤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且將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家聽于親,國聽于君,古今之公行也;子不反親,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誼也。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議之也。夫制國有常,以利民為本;從政有經,以令行為上。今胡服之意,非以養(yǎng)欲而樂志也。事有所出,功有所止。事成功立,然后德且見也。寡人愿募公叔之義,以成胡服之功。使緤謁之叔,請服焉?!壁w造曰:“臣聞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俗而動。’因民而教者不勞而成功據俗而動者慮徑而易見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顧世韭所以教民而成禮也且服奇者志淫,俗辟者亂民。是以蒞國者不襲奇辟之服,中國不近蠻夷之行,所以教民而成禮者也。且循法無過,修禮無邪,臣愿王之圖之。”曰:“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宓戲、神農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及至三王,觀時而制法,因事而制禮,法度制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治世不一其道,便國不必法古。圣人之興也;不相襲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禮而滅。然則反古未可非,而循禮未足多也。且服奇而志淫,是鄒、魯無奇行也;俗辟而民易,是吳、越無俊民也。是以圣人利身之謂服,便事之謂教。進退之節(jié),衣服之制,所以齊常民,非所以論賢者也。故圣與俗流,賢與變俱。諺曰:‘以書為御者,不盡于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于事之變?!恃ㄖΣ蛔阋愿呤?,法古之學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p>
(選自《戰(zhàn)國策·趙策二》,有刪改)
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因民而教者/不勞而成/功據俗而動者/慮徑而易見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顧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禮也/
B.因民而教者/不勞而成/功據俗而動者/慮徑而易見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顧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禮也/
C.因民而教者/不勞而成功/據俗而動者/慮徑而易見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顧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禮也/
D.因民而教者/不勞而成功據俗而動者/慮徑而易見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顧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禮也/
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臣不逆主”與“而君逆寡人者”(《唐雎不辱使命》)兩句中的“逆”字含義相同。
B.“俗辟者亂民”與“連辟公府不就”(《張衡傳》)兩句中的“辟”字含義不同。
C.“臣愿王之圖之”與“唯君圖之”(《燭之武退秦師》)兩句中的“圖”字含義相同。
D.“因事而制禮”與“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蘇武傳》)兩句中的“因”字含義相同。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趙武靈王決心穿胡服上朝,他表明自己改穿胡服不是為了享樂,他希望王叔也改穿胡服,還想仰仗王叔的威望,促使改穿胡服這件事的成功。
B.趙造反對改穿胡服,他認為胡服是奇裝異服,穿奇裝異服的人往往心思不正,習俗怪僻的地方往往民心混亂,中原地區(qū)的人民不應仿效蠻夷的行為。
C.趙武靈王認為古今的習俗本不相同,歷代帝王不相沿襲,夏、商、周三代的圣王,都是根據現實情況來制定法令和禮制,法令制度都順應潮流。
D.趙武靈王舉夏、商衰敗的例子,舉服飾正統(tǒng)的鄒國、魯國的例子,舉風俗特殊的吳、越地區(qū)的例子,最終目的是闡述“古今不同俗”的道理。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夫治國有常,以利民為本;從政有經,而令行為上。
②進退之節(jié),衣服之制,所以齊常民,非所以論賢者也。
(2022·北京四中高三期中)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論貴粟疏
西漢晁錯
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
民貧,則奸邪生。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xiāng)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yǎng)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
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余、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于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
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竊竊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邊食足以支五歲,可令入粟郡縣矣;足支一歲以上,可時赦,勿收農民租。如此,德澤加于萬民,民俞勤農,天下安寧。
(有刪節(jié))
解釋:當具:指準備交賦稅的時候。倍稱(chèn)之息:加倍的利息。渫(xiè):分散,流通。
10.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農,則不地著著:附著,指定居
B.賦斂不時時:時常
C.鬻子孫以償債者矣鬻:賣
D.爵者,上之所擅擅:專有
11.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非能耕而食之而畜積未及者
B.織而衣之也方今之務
C.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
D.民貧,則奸邪生終歲不制衣則寒
12.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A.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
(國家)雖然有高大的城墻,深險的護城河,嚴厲的法令,殘酷的刑罰,好像并不能禁止(他們)
B.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
(他們)春天耕地,夏天耘田,秋天收獲,冬天儲藏,(還得)砍木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勞役
C.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
那些能交納糧食從而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產業(yè)的人
D.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
陛下降恩讓天下人輸送糧食去邊塞,以授給爵位,這是(對百姓的)大恩德
13.下列對于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段以古圣王統(tǒng)治狀況與當今政治局面進行正反對比,引出下文應使民務農的話題。
B.認為蓄積多則民心穩(wěn),統(tǒng)治穩(wěn)固;而要增加蓄積,必須使農民盡心于農業(yè)生產。
C.指出,當朝政治“損有余,補不足”,不利于民心歸附和百姓得利,應當改革。
D.全文圍繞“重農貴粟”的政治主張,指陳時弊,逐層深入,論述嚴密,富有說服力。
14.本文中晁錯提議“貴栗”,具體措施是什么?預期效果有哪些?
(2022·上海市高橋中學高三期中)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送張荊州序
張栻
①客問于某曰:“張荊州之行,子將何以告之?”某應之曰:“吾將告之以講學①。”
②客笑曰:“若是哉,吾子之迂也!荊州早歲發(fā)策大廷,天子親擢為第一,盛名滿天下。入司帝制,出典藩翰,議論風采,文章政事,卓然絕人。上流重地,暫茲往牧,所以寄任之意甚重,而天下士亦莫不引領以當世功名屬于公也。夫以位達而名章,任重而望隆,吾子顧以講學告之,不亦迂□?”
③某曰:“子以吾所謂講學者果何也邪?”
④蓋大下之患莫大于自足。自足則畫②矣。信如子言,荊州若挾是數者以居,則仆尚何道?惟荊州方且退然若諸生,曾無一毫見于顏面,此仆之所以嘆息慕向,而講學之說是以敢發(fā)也。蓋天下之物眾矣,紛淪轇轕③,日更于前,可喜可怒,可慕可愕,所以蕩耳目而動心志者何可以數計。而吾以藐然之身當之,知誘于外,一失其所止,則遷于物。夫人者,統(tǒng)役萬物者也,而顧乃為物役,其可乎哉?是以貴于講學也。天下之事變亦不一矣。幾微之形,節(jié)奏之會,毫發(fā)呼吸之間,得失利害有霄壤之勢,吾朝タ與之接,一有所滯塞,則昧幾而失節(jié)。其發(fā)也不審,則其應也必盩④。一事之隳,萬事之所由隳也,豈不可懼乎?是以貴夫講學也。夫惟講學而明理,則執(zhí)天下之物不固,而應天下之變不膠。吾于天下之物無所惡,而物無以累我,皆為吾役者也。吾于天下之事無所厭,而事無以汩⑤我,皆吾心之妙用也。豈不有余裕乎?又豈有窮極乎?
⑤然所謂講學者,寧有它求哉?致其知而已。知者吾所固有也,本之六經以發(fā)其蘊,泛觀千載以極其變,即事即物,身親格之,超然會夫大宗,則德進業(yè)廣,有其地矣。夫然,故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居天下之廣居,行天下之大道,致君澤民,真古所謂大臣者矣。然則學其可忽乎?《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酥^也。”
⑥某既以此告客,于荊州之別也,遂書以為獻。
①講學:研習,學習。②畫:止,停止。③紛淪轇轕(jiāogé):雜亂、眾多的樣子。④盩(zhōu):乖戾,悖謬;⑤汩:擾亂。
15.可填入第②段橫線處的虛詞是()
A.也B.焉C.矣D.乎
16.對第①段的理解與判斷,錯誤的一項是()
A.以客之言,交代了本文的寫作背景。
B.以某之言,交代了本文討論的話題。
C.開門見山,點明了文章的核心觀點。
D.運用主客問答,自然而然引出下文。
17.簡析第⑤段畫線句的論證效果。
18.結合第③到第⑥段的內容,簡析是如何得出“然則學其可忽乎”的結論的。
(2022·天津·南開中學高三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英雄之士,能為智者之所不能為,則其未及為者,蓋不可以常理論矣。且譎詐無方,術略橫出,智者之能也;去詭詐而示之以大義,置術略而臨之以正兵,此英雄之事,而智者之所不能為矣。
故夫譎詐者,司馬仲達之所長也。使孔明而出于此,則是以智攻智,以勇?lián)粲?,而勝負之數未可判;孰若以正而攻智,以義而擊勇!此孔明之志也,而何敢以求近效哉!故仲達以奸,孔明以忠;仲達以私,孔明以公;仲達以殘,孔明以仁;仲達以詐,孔明以信,兵未至而仲達之氣已沮矣。
夫仲達出奇制勝,變化如神,天下莫不憚之。雖孫權亦以為可憚,而仲達亦自負其能也。孔明以步卒十余萬,西行千里,行行然求與之戰(zhàn)。而仲達以勁騎三十萬,僅能自守,來不敢敵,去不敢追。賈詡等嘗逼之戰(zhàn)矣,兵交即敗,不敢復出,姑以待弊為名,而其為計者,不過日夕望其死,而無他術也。彼豈孔明敵戰(zhàn)!
論者以孔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雖知者亦止以為知其短而不用。吾獨謂其能為而能不為,將以乖仲達之所能,而出其所不能也。故吾嘗論孔明而無死,則仲達敗,關中平,魏可舉,吳可并,禮樂可興。
且孔明之治蜀,王者之治也。治者,實也;禮樂者,文也。焉有為其實而不能為其文者乎?人能捐千金之璧而不能辭遜者,天下未之有,吾固知其必能興禮樂也。不幸而天不相蜀,孔明早喪,天下猶未能一,而況禮樂乎!使后世妄儒得各肆所見:滅孔明者天也,非人之所能為也。
(陳亮《酌古論·孔明》,節(jié)選)
取之以仁義,守之以仁義者,周也。取之以詐力,守之以詐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漢也。仁義詐力雜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孔明之恃以勝之者,獨以其區(qū)區(qū)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廣,言戰(zhàn)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勝之者,區(qū)區(qū)之忠信也??酌骷炔荒苋湫帕x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奮其智謀,以絕曹氏之手足,宜其屢戰(zhàn)而屢卻哉!故夫敵有可間之勢,而不間者,湯、武行之為大義,非湯、武而行之為失機。此仁人君子大患也。
(宋·蘇軾《諸葛亮論》,節(jié)選)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貴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芍^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晉·陳壽《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節(jié)選)
武侯治蜀,黔首以其誠而守其法,化干戈為玉帛,孔子折沖齊魯,王陽明誠格蠻苗,華盛頓德感民眾。是誠也,大之垂舉后世,小之造福一身。
(周恩來《誠能動物論》,節(jié)選)
19.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勝負之數未可判數:數量
B.姑以待弊為名弊:疲憊
C.有以激天下之心耳激:激發(fā),激勵
D.又不能奮其智謀奮:發(fā)揚,施展
20.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蓋不可以常理論矣作《師說》以貽之
B.司馬仲達之所長也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C.故吾嘗論孔明而無死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D.且孔明之治蜀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21.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A.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
B.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
C.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
D.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
22.下列六句分編四組,不含有指出的諸葛亮缺點、過失的一組是()
①奇謀為短②仁義詐力雜用以取天下③不能全其信義以服天下之心④其能為而能不為⑤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⑥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A.①③⑤B.①④⑤C.②③④D.②⑤⑥
23.下列對選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蘇軾認為諸葛亮單單依靠忠信,故而不能以智謀斷曹氏手足,這是做仁人君子的大患。
B.陳亮認為如非諸葛亮早亡,則可一統(tǒng)天下,復興禮樂。
C.陳亮認為諸葛亮“忠義仁公信”甚至統(tǒng)兵作戰(zhàn)均遠勝司馬懿。
D.四篇選文中陳亮、陳壽、周恩來對諸葛亮多為贊頌,而蘇軾對諸葛亮卻多為批評。
2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去詭詐而示之以大義,置術略而臨之以正兵,此英雄之事,而智者之所不能為矣。
(2)人能捐千金之璧而不能辭遜者,天下未之有,吾固知其必能興禮樂也。
25.請分別概括陳亮、蘇軾、陳壽、周恩來對諸葛亮的贊揚。
(2022·四川·樹德中學高三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王良、造父稱為善御,能使不良為良也。如徒能御良,其不良者不能馴服,此則駔工庸師服馴技能,何奇而世稱之?故曰:王良登車,馬不罷駑;堯舜為政,民無狂愚。傳曰:“堯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紂之民,可比屋而誅?!薄八姑褚玻灾钡蓝幸??!笔ブ髦袢绫?,惡主之民如此,竟在化不在性也。聞伯夷之風者,貪夫廉而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而鄙夫寬。徒聞風名,猶或變節(jié),況親接形,面相敦告乎?孔門弟子七十之徒,皆任卿相之用,被服圣教,文才雕琢,知能十倍,教訓之功而漸漬之力也。未入孔子之門時,閭巷常庸無奇。其尤甚不率者,唯子路也。世稱子路無恒之庸人,未入孔門時,戴雞佩豚,勇猛無禮。聞誦讀之聲,搖雞奮豚,揚唇吻之音,聒賢圣之耳,惡至甚矣。孔子引而教之,漸漬磨礪,闔導牖進,猛氣消損,驕節(jié)屈折,卒能政事,序在四科。斯蓋變性使惡為善之明效也。西門豹急,佩韋以自緩;董安于緩,帶弦以自促。急之與緩,俱失中和,然而韋弦附身,成為完具之人。能納韋弦之教補接不足則豹安于之名可得參也貧劣宅屋不具墻壁宇達人指訾之如財貨富愈起屋筑墻以自蔽鄣為之具宅人弗復非。魏之行田百畝,鄴獨二百,西門豹灌以漳水,成為膏腴,則畝收一鐘。夫人之質猶鄴田,道教猶漳水也,患不能化,不患人性之難率也。洛陽城中之道無水,水工激上洛中之水,日夜馳流,水工之功也。由此言之,迫近君子,而仁義之道數加于身,孟母之徙宅,蓋得其驗。人間之水污濁,在野外者清潔。俱為一水,源從天涯,或濁或清,所在之勢使之然也。南越王趙佗,本漢賢人也,化南夷之俗,背畔王制,椎髻箕坐,好之若性。陸賈說以漢德,懼以圣威,蹶然起坐,心覺改悔,奉制稱蕃。其于椎髻箕坐也,惡之若性。前則若彼,后則若此。由此言之,亦在于教,不獨在性也。
(選自王充《論衡·率性篇》)
2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能納韋弦之教/補接不足/則豹安于之名/可得參也/貧劣宅屋/不具墻壁/宇達人指訾之/如財貨富愈/起屋筑墻/以自蔽鄣/為之具宅/人弗復非
B.能納韋弦之教/補接不足/則豹安于之名可得參也/貧劣宅屋/不具墻壁/宇達人指訾之/如財貨富愈/起屋筑墻以自蔽/鄣為之具宅/人弗復非
C.能納韋弦之教/補接不足/則豹安于之名/可得參也/貧劣宅屋/不具墻壁宇達/人指訾之/如財貨富愈/起屋筑墻以自蔽/鄣為之具宅/人弗復非
D.能納韋弦之教/補接不足/則豹安于之名可得參也/貧劣宅屋/不具墻壁宇達/人指訾之/如財貨富愈/起屋筑墻/以自蔽鄣/為之具宅/人弗復非
2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A.“堯舜之民,可比屋而封”和“其兩膝相比者”(《核舟記》)兩句中的“比”字含義不同。
B.“薄夫敦而鄙夫寬”和“越國以鄙遠”(《燭之武退秦師》)兩句中的“鄙”字含義相同。
C.“其尤甚不率者”和“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兩句中的“率”字含義不同。
D.“仁義之道數加于身”和“數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國也》)兩句中的“數”字含義相同。
2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良、造父是駕車好手,認為如果二人只能駕馭好馬而不能把劣馬馴成好馬,那就是一般的駕車水平,也就沒有什么值得世人贊美的了。
B.文章列舉伯夷的例子論證了榜樣能引導人改變品性的觀點,通過對比子路接受孔子教育前后的表現,說明優(yōu)良環(huán)境對人的教化所起的重要作用。
C.西門豹性情急躁就在自己身上系上皮帶,董安于性情緩慢就佩帶弓弦,這些都是用物來提醒自己,通過不斷地改變讓自己成為性情完美的人。
D.西門豹治鄴,使貧瘠之地變得肥沃,說明人的本質就像鄴縣的荒田,仁義之道的教化如同漳水,讓人擔心的是不能變化,而不是人性難于引導。
2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被服圣教,文才雕琢,知能十倍,教訓之功而漸漬之力也。
(2)陸賈說以漢德,懼以圣威,蹶然起坐,心覺改悔,奉制稱蕃。
(2022·山西·平遙縣第二中學校高三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或曰:“將謂桓公仁義乎?殺兄而立,非仁義也。將謂桓公恭儉乎?與婦人同輿馳于邑中,非恭儉也。將謂桓公清潔乎?閨門之內,無可嫁者,非清潔也。此三者,亡國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畢朝周室,為五霸長,以其得賢佐也。失管仲、隰朋,任豎刁、易牙,身死不葬,蟲流出戶。一人之身,榮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異也。由此觀之,則亡佐急矣?!辈雷庸那?,鐘子期聽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鐘子期復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為鼓琴者。非獨鼓琴若此也,賢者亦然。雖有賢者,而無以接之,賢者奚由盡忠哉!周威公問于寧子曰:“取士有道乎?”對曰:“有。窮者達之,亡者存之,廢者起之,四方之士則四面而至矣。窮者不達,亡者不存,廢者不起,四方之士則四面而畔矣。夫城固不能自守,兵利不能自保,得士而失之,必有其間。夫士存則君尊,士亡則君卑?!敝芡唬骸笆恳贾寥绱撕酰 睂υ唬骸熬宦劮虺??王有士曰楚溪胥,丘負客,王將殺之,出亡之晉,晉人用之,是為城濮之戰(zhàn);又有士曰苗賁皇,王將殺之,出亡走晉,晉人用之,是為鄢陵之戰(zhàn);又有士曰上解于,王將殺之,出亡走晉,晉人用之,是為兩棠之戰(zhàn);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殺其父兄出亡走吳闔閭用之于是興師而襲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鄭宋衛(wèi)之君猶未遽至于此也此四得罪于其士,三暴其民骨,一亡其國。由是觀之,士存則國存,士亡則國亡;子胥怒而亡之,申包胥怒而存之,士胡可無貴乎?”
(節(jié)選自《說苑·尊賢》)
3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殺其父/兄出亡走吳/闔閭用之/于是興師而襲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鄭宋衛(wèi)之君/猶未遽至于此也/
B.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殺其父兄/出亡走吳/闔閭用之/于是興師而襲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鄭宋衛(wèi)之君/猶未遽至于此也/
C.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殺其父/兄出亡走吳/闔閭用之/于是興師而襲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鄭宋衛(wèi)之君/猶未遽至于此也/
D.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殺其父兄/出亡走吳/闔閭用之/于是興師而襲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鄭宋衛(wèi)之君/猶未遽至于此也/
3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然而桓公兼有之”與“我有親父母,通迫兼兄弟”(《孔雀東南飛》)兩句中的“兼”字含義相同。
B.“伯牙子鼓琴”與“虎鼓瑟兮鸞回車”(《夢游天姥吟留別》)兩句中的“鼓”字含義相同。
C.“善哉乎鼓琴”與“擇其善者而從之”(《論語》)兩句中的“善”字含義不同。
D.“夫城固不能自守”與“日益驕固”(《阿房宮賦》)兩句中的“固”字含義不同。
3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有人認為齊桓公不仁義、不恭儉、不清潔,所作所為如亡國的平庸國君,但因管仲、隰朋而成為五霸之首,由此可見任用輔佐的人非常重要。
B.伯牙彈琴,鐘子期能從伯牙的琴聲中聽出伯牙的志向;鐘子期死后,伯牙認為世上再無值得為之彈琴的人了,由此論述知音的重要性。
C.周威公向寧子詢問選取士人的方法,寧子指出要尊重士人并關注士人的處境,幫他們擺脫窘境,讓他們好好生活,起用他們,就能贏得士人。
D.在回答“士人是否重要”這一問題時,寧子以楚國國君得罪楚傒胥、丘負客、苗賁皇、上解于、伍子胥這五個士人的例子,強調了士人的重要性。
3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雖有賢者,而無以接之,賢者奚由盡忠哉!
(2)窮者不達,亡者不存,廢者不起,四方之士則四面而畔矣。
(2022·福建泉州·高三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尊賢
劉向
禹以夏王,桀以夏亡。湯以殷王,紂以殷亡。闔廬以吳戰(zhàn)勝,無敵于天下,而夫差以見禽于越。威王以齊強于天下,而愍王以弒死于廟梁。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跡不等者,所任異也。是故成王處襁褓而朝諸侯,周公用事也;趙武靈王五十年而餓死于沙丘,任李充故也。桓公得管仲,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豎刁、易牙,身死不葬,為天下笑。一人之身,榮辱俱施焉,在所任也。故魏有公子無忌,削地復得;趙任藺相如,秦兵不敢出;鄢陵任唐睢,國獨特立。由此觀之,國無賢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繼絕者,未嘗有也。
故國不務大,而務得民心;佐不務多,而務得賢俊。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賢佐者士歸之。文王請除炮烙之刑,而殷民從;湯去張網者之三面,而夏民從;越王不隳舊冢,而吳人服;以其所為之順于民心也。
故聲同,則處異而相應;德合,則未見而相親;賢者立于本朝,則天下之豪相率而趨之矣。何以知其然也?曰:管仲,桓公之賊也,鮑叔以為賢于己而進之為桓公,七十言而說乃聽,遂使桓公除報仇之心,而委國政焉?;腹构盁o事而朝諸侯,鮑叔之力也。管仲之所以能北走桓公,無自危之心者,同聲于鮑叔也。紂殺王子比干,箕子被發(fā)而佯狂;陳靈公殺泄冶,而鄧元去陳。自是之后,殷兼于周,陳亡于楚,以其殺比干、泄冶,而失箕子與鄧元也。燕昭王得郭隗,而鄒衍、樂毅以齊、趙至,蘇子、屈景以周、楚至,于是舉兵而攻齊,棲閔王于莒。燕校地計眾,非與齊均也,然所以能信意至于此者,由得士也。
故無常安之國,無恒治之民,得賢者則安昌,失之者則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鏡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惡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務襲跡于其所以安昌,則未有異乎卻走而求逮前人也。太公知之故舉微子之后而封比干之墓夫圣人之于死尚如是其厚也況當世而生存者乎則其弗失可識矣。
(節(jié)選自《說苑》,有刪改)
3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太公知之故/舉微子之后/而封比干之墓/夫圣人之于死尚如是/其厚也況當世而生存者乎/
B.太公知之故/舉微子之后/而封比干之墓/夫圣人之于死尚如是其厚也/況當世而生存者乎/
C.太公知之/故舉微子之后/而封比干之墓/夫圣人之于死尚如是/其厚也況當世而生存者乎/
D.太公知之/故舉微子之后/而封比干之墓/夫圣人之于死尚如是其厚也/況當世而生存者乎/
35.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所以,既可以表原因,也可以表結果。文章中兩處加點的“所以”,都表結果。
B.襁褓,嬰幼兒,泛指1歲以下幼童。古代對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稱謂,如:期頤,指百歲之人。
C.安危,指使處于危險中(的國家)安定,《與妻書》中“當盡吾意為幸”中“盡”字用法相同。
D.垂拱,文中指毫不費力,典故出自《尚書》,用在這里暗示了齊桓公任用管仲后所取得的功績。
3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分別從國家層面和個人層面,運用多組對比進行論述,觀點鮮明,有說服力。
B.管仲曾經偷盜,與桓公結怨,后因鮑叔與他意氣相投、品行相合而被任用,施展才華。
C.商湯撤去三面網留一面,與《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提出的“三驅以為度”主張一致。
D.選文旁征博引,事例豐富,運用了大量的歷史資料,氣勢張揚,同時又富有文學意味。
3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燕校地計眾,非與齊均也,然所以能信意至于此者,由得士也。
②夫知惡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務襲跡于其所以安昌,則未有異乎卻走而求逮前人也。
38.梳理文章結構,完成思維導圖。
(2022·山西·高三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王良、造父稱為善御,能使不良為良也。如徒能御良,其不良者不能馴服,此則駔工庸師服馴技能,何奇而世稱之?故曰∶王良登車,馬不罷駑;堯、舜為政,民無狂愚。傳曰:“堯、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紂之民,可比屋而誅?!薄八姑褚玻灾钡蓝幸?。”圣主之民如彼,惡主之民如此,竟在化不在性也。聞伯夷之風者,貪夫廉而儒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而鄙夫寬。徒聞風名,猶或變節(jié),況親接形,面相敦告乎?
孔門弟子七十之徒,皆任卿相之用,被服圣教,文才雕琢,知能十倍,教訓之功而漸漬之力也。未入孔子之門時,閭巷常庸無奇。其尤甚不率者,唯子路也。世稱子路無恒之庸人,未入孔門時,戴雞佩豚,勇猛無禮。聞誦讀之聲,搖雞奮豚,揚屑吻之音,聒賢圣之耳,惡至甚矣。孔子引而教之,漸漬磨礪,閱導牖進,猛氣消損,驕節(jié)屈折,卒能政事,序在四科。斯蓋變性使惡為善之明效也。
西門豹急,佩韋以自緩;董安于緩,帶弦以自促。急之與緩,俱失中和,然而韋弦附身,成為完具之人。能納韋弦之教,補接不足,則豹、安于之名可得參也。貧劣宅屋,不具墻壁宇達,人指訾之。如財貨富愈,起屋筑墻,以自蔽鄣,為之具宅,人弗復非。
魏之行田百畝鄴獨二百西門豹灌以漳水成為膏腴則畝收一鐘夫人之質猶鄴田道教猶漳水也患不能化不患人性之難率也洛陽城中之道無水,水工激上洛中之水,日夜馳流,水工之功也。
由此言之,迫近君子,而仁義之道數加于身,孟母之徙宅,蓋得其驗。人間之水污濁,在野外者清潔。俱為一水,源從天涯,或濁或清,所在之勢使之然也。南越王趙佗,本漢賢人也,化南夷之俗,背畔王制,椎髻箕坐,好之若性。陸賈說以漢德,懼以圣威,蹶然起坐,心覺改悔,奉制稱蕃。其于椎髻箕坐也,惡之若性。前則若彼,后則若此。由此言之,亦在于教,不獨在性也。
(節(jié)選自王充《論衡·率性篇》)
3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魏之行田百畝/鄴獨二百/西門豹灌/以漳水成為膏腴/則畝收一鐘夫/人之質猶鄴田/道教猶漳水也/患不能化/不患人性之難率也/
B.魏之行田百畝/鄴獨二百/西門豹灌以漳水/成為膏腴/則畝收一鐘夫/人之質猶鄴田/道教猶漳水也/患不能/化不患人性之難率也/
C.魏之行田百畝/鄴獨二百/西門豹灌以漳水/成為膏腴/則畝收一鐘/夫人之質猶鄴田/道教猶漳水也/患不能化/不患人性之難率也/
D.魏之行田百畝/鄴獨二百/西門豹灌/以漳水成為膏腴/則畝收一鐘/夫人之質猶鄴田/道教猶漳水也/患不能/化不患人性之難率也/
40.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堯、舜之民,可比屋而封”和“比去,以手闔門”(《項脊軒志》)兩句中的“比”字含義不同。
B.“其尤甚不率者,唯子路也”和“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六國論》)兩句中的“率”字含義不同。
C.“以自蔽鄣”和“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諫》)兩句中的“蔽”字含義相同。
D.“孟母之徙宅”和“或移徙,無不活”(《種樹郭橐駝傳》)兩句中的“徙”字含義相同。
4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良、造父是駕車好手,認為如果二人只能駕馭好馬而不能把劣馬馴成好馬,也就是一般的駕車水平,也就沒有什么值得世人贊美的了。
B.文章列舉伯夷的例子論證了榜樣能引導人改變品性的觀點,通過對比子路接受孔子教育前后的表現說明了優(yōu)良的環(huán)境對人的教化所起的重要作用。
C.子路沒到孔子門下學習時是一個兇猛無理的人,被世人詬病,但受到孔子教育后,他兇暴的氣勢消失、驕橫的現象收斂,最終成為能辦理政事的人。
D.西門豹性情急躁就在自己身上系上皮帶、董安于性情緩慢就佩帶弓弦,這都是用物來提醒自己,通過不斷地改變自我,讓自己成為性情完美的人。
4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被服圣教,文才雕琢,知能十倍,教訓之功而漸漬之力也。
(2)陸賈說以漢德,懼以圣威,蹶然起坐,心覺改悔,奉制稱蕃。
(2022·廣東·龍川縣實驗中學高三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43.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因遺策(由于)膏腴之地(肥沃)
B.亡矢遺鏃(損失)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困乏,疲憊)
C.甕牖繩樞(窗戶)據崤函之固(險固的地勢)
D.履至尊(登上)以致天下之士(招納)
44.下列詞類活用與例句“天下云集響應”相同的一項是()
A.南取百越之地B.以弱天下之民C.吞二周而亡諸侯D.卻匈奴七百余里
45.下列畫線詞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以弱天下之民敢以煩執(zhí)事B.于是廢先王之道未之有也
C.然后踐華為城斬木為兵D.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46.下面的畫線詞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以為桂林、象郡以愚黔首B.然后踐華為城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
C.焚百家之言申之以孝悌之義D.而恥學于師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47.與例句:“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A.威振四海B.委命下吏C.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D.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2022·河南·高三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貞觀五年,張?zhí)N古為大理丞。相州李好德素有風疾,言涉妖妄,詔令鞠其獄。蘊古言:“好德癲病有征,法不當坐。”太宗許將寬宥。蘊古密報其旨,仍引與博戲。治書侍御史權萬紀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斬于東市。既而悔之,謂房玄齡曰:“公等食人之祿,須憂人之憂,事無巨細,咸當留意。今不問則不言,見事都不諫諍,何所輔弼如蘊古身為法官,與囚博戲,漏泄朕言,此亦罪狀甚重。若據常律,未至極刑。朕當時盛怒,即令處置。公等竟無一言,所司又不覆奏,遂即決之,豈是道理”因詔曰:“凡有死刑,雖令即決,皆須五覆奏。”五覆奏,自蘊古始也。又曰:“守文定罪,或恐有冤。自今以后,門下省覆,有據法令合死而情可矜者,宜錄奏聞?!?/p>
蘊古,初以貞觀二年,自幽州總管府記室兼直中書省,表上《大寶箴》,文義甚美,可以規(guī)誡。其詞曰:
“今來古往,俯察仰觀,惟辟作福,為君實難。宅普天之下,處王公之上,任土貢其所有,具僚和其所唱。是故恐懼之心日弛邪僻之情轉放豈知事起乎所忽禍生乎無妄故以圣人受命拯溺烹屯歸罪于己推恩于民大明無偏照至公無私親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禮以禁其奢,樂以防其佚。左言而右事,出警而入蹕。四時調其慘舒,三光同其得失。故身為之度,而聲為之律。勿謂無知,居高聽卑;勿謂何害,積小成大。樂不可極,極樂成哀;欲不可縱,縱欲成災。壯九重于內,所居不過容膝;彼昏不知,瑤其臺而瓊其室。羅八珍于前,所食不過適口;惟狂罔念,丘其糟而池其酒。勿內荒于色,勿外荒于禽;勿貴難得之貨,勿聽亡國之音。內荒伐人性,外荒蕩人心;難得之物侈,亡國之聲淫。勿謂我尊而傲賢侮士,勿謂我智而拒諫矜己。聞之夏后,據饋頻起;亦有魏帝,牽裾不止甲。巍巍蕩蕩,推漢高大度。撫茲庶事,如履薄臨深;戰(zhàn)戰(zhàn)栗栗,用周文小心?!?/p>
(節(jié)選自《貞觀政要·論刑法》)
[注]①三國魏文帝時,侍中辛毗為徙民事曾牽文帝衣裾強為直諫,帝遂奮衣不還,良久乃出。
4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是故恐懼之心日弛/邪僻之情轉放/豈知事起乎/所忽禍生乎無妄/故以圣人受命/拯溺亨屯/歸罪于己/推恩于民/大明無偏照/至公無私親/
B.是故恐懼之心日弛/邪僻之情轉放/豈知事起乎所忽/禍生乎無妄/故以圣人受命/拯溺亨屯/歸罪于己/推恩于民/大明無偏照/至公無私親/
C.是故恐懼之心日弛/邪僻之情轉放/豈知事起乎/所忽禍生乎無妄/故以圣人受命/拯溺/亨屯歸罪于己/推恩于民/大明無偏照/至公無私親/
D.是故恐懼之心日弛/邪僻之情轉放/豈知事起乎所忽/禍生乎無妄/故以圣人受命拯溺/亨屯/歸罪于己/推恩于民/大明無偏照/至公無私親/
49.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惟辟作?!迸c“連辟公府不就”(《張衡傳》)兩句中的“辟”字含義相同。
B.“具僚和其所唱”與成語“一倡百和”中的“和”字含義相同。
C.“故以一人治天下”與“不效則治臣之罪”(《出師表》)兩句中的“治”字含義不同。
D.“勿謂我智而拒諫矜己”與“凡在故老,猶蒙矜育”(《陳情表》)兩句中的“矜”字含義不同。
5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大理寺丞張?zhí)N古泄露唐太宗的旨意,又和本來被治罪的李好德一起博戲,這個行為惹怒了太宗,于是太宗下令處死張?zhí)N古。
B.張?zhí)N古事件讓唐太宗認識到死刑復核的必要性,他將房玄齡指責了一番后,下詔確立了五覆奏制度和門下省復核制度。
C.張?zhí)N古《大寶箴》表中認為,君主應當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以身作則,為天下人的楷模,造福于百姓,切不可奢侈放縱。
D.張?zhí)N古列舉夏禹、魏文帝、漢高祖的事例,是希望唐太宗明白君王不貪暴、不倨傲、謹慎處事的重要性,效仿他們治國安邦。
5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事無巨細,咸當留意。今不問則不言,見事都不諫諍,何所輔弼?
(2)內荒伐人性,外荒蕩人心;難得之物侈,亡國之聲淫。
(2022·上海市高橋中學高三階段練習)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論佛骨①表(節(jié)選)
(唐)韓愈
①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漢時流入中國,上古未嘗有也。
……
②漢明帝時,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亂亡相繼,運祚不長。宋、齊、梁、陳、元魏已下,事佛漸謹,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廟之祭,不用牲牢,晝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竟為侯景所逼,餓死臺城,國亦尋滅。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事,亦可知□。
③高祖始受隋禪,則議除之。當時群臣材識不遠,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闡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伏維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數千百年已來,未有倫比。即位之初,即不許度人為僧尼道士,又不許創(chuàng)立寺觀。臣常以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縱未能即行,豈可恣長轉令盛也?
④今聞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鳳翔,御樓以觀,舁入大內,又令諸寺遞迎供養(yǎng)。臣雖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豐人樂,徇人之心,為京都士庶設詭異之觀,戲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難曉,茍見陛下如此,將謂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猶一心敬信;百姓何人,豈合更惜身命!”焚頂燒指,百十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至暮,轉相仿效,惟恐后時,老少奔波,棄其業(yè)次,若不即加禁遏,更歷諸寺,必有斷臂臠身以為供養(yǎng)者。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
……
⑤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惫胖T侯,行吊于其國,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后進吊。今無故取朽穢之物,親臨觀之,巫祝不先,桃茹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舉其失,臣實恥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為,出于尋常萬萬也。豈不盛哉!豈不快哉!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臣不怨悔。無任感激懇悃之至,謹奉表以聞。臣某誠惶誠恐。
①佛骨:指佛教始祖釋迦牟尼的一節(jié)指骨。
52.第②段方框中應填入的詞是()
A.哉B.耳C.矣D.歟
53.下列對文章內容及手法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篇表以大量歷史事實與現實狀況作為例證,闡述“佛不足事”這一中心論點。
B.這篇表擅長用對照寫法,多處運用正反兩面的對比,使的立論顯得正確、有說服力。
C.本文引經據典,用先王之教與先王禮法作為理論依據,由遠及近,從古到今,層層緊扣,逐層深化,指出唐憲宗迎佛骨、崇佛教的荒謬性與危害性。
D.第⑤段“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一句中流露出并沒有從根本上否定佛教,未必完全不信佛能作祟的說法,可能徘徊于有神、無神之間。
54.從語言角度賞析第⑤段劃線句的表述效果。
55.本文與《陳情表》都是對皇帝陳述自己的請求,所以語言要委婉,表述也要有策略。請結合本文的第③段和第④段,分析韓愈是如何委婉并且有策略地勸諫唐憲宗停止迎奉佛骨之舉的。
(2022·陜西·西安工業(yè)大學附中高三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夫不失時者,在人君簡靜乃可致耳。若兵戈屢動,土木不息,而欲不奪農時,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漢武,外則窮極兵戈,內則崇侈宮室,人力既竭,禍難遂興。彼其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轍,殷鑒不遠,陛下親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則易,終之實難。伏愿慎終如始,方盡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寧國,惟在于君。君無為則人樂,君多欲則人苦。朕所以抑情損欲,克己自勵耳。”
貞觀二年,京師旱,蝗蟲大起。太宗入苑視禾,見蝗蟲,掇數枚而咒曰:“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睂⑼讨笥义嶂G曰:“恐成疾,不可?!碧谠唬骸八揭茷碾薰渭仓??”遂吞之。自是蝗不復為災。
貞觀五年,有司上書言:“皇太子將行冠禮,宜用二月為吉,請追兵以備儀注。”太宗曰:“今東作①方興,恐妨農事?!绷罡挠檬?。太子少保蕭瑀奏言:“準陰陽家,用二月為勝。”太宗曰陰陽拘忌朕所不行若動靜必依陰陽不顧理義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與吉會。且吉兇在人,豈假陰陽拘忌?農時甚要,不可暫失。”
貞觀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價率計斗值五錢,其尤賤處,計斗值三錢,因謂侍臣曰:“國以民為本,人以食為命。若禾黍不登,則兆庶非國家所有。既屬豐稔若斯,朕為億兆人父母,唯欲躬務儉約,必不輒為奢侈。朕常欲賜天下之人,皆使富貴,今省徭賦,不奪其時,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則富矣。敦行禮讓,使鄉(xiāng)閭之間,少敬長,妻敬夫,此則貴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聽管弦,不從畋獵,樂在其中矣!”
《貞觀政要·論務農》
①東作:春耕。
5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太宗曰/陰陽拘忌/朕所不行/若動靜必依陰陽/不顧理義/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與吉會
B.太宗曰/陰陽拘忌/朕所不行/若動靜必依陰陽/不顧理義/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與吉會
C.太宗曰/陰陽拘忌/朕所不行/若動靜必依/陰陽不顧/理義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與吉會
D.太宗曰/陰陽拘忌/朕所不行/若動靜必依/陰陽不顧/理義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與吉會
5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人君簡靜乃可致耳”中的“致”與“彼于致福者”中的“致”用法、含義不同。
B.陰陽家,原指戰(zhàn)國時期提倡陰陽五行說的學派,文中指以擇日、占星、風水等為業(yè)的人。
C.兆庶,古稱天子之民,后泛指百姓,類似的稱謂還有黔首、生民、黎庶、白丁、黎元等。
D.“比屋”的“比”意為并列、挨著,與“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中的“比”含義相同。
5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太宗皇帝認為守住國本就應該施政以簡,不能屢興兵戈土木,強調為人君必須深加克制、節(jié)欲抑情。
B.太宗皇帝善納雅言。王珪認為做事始易終難,君主安民寧國的舉措應該慎始敬終,太宗對此十分贊同。
C.太宗皇帝反對蕭瑀認為太子行冠禮“二月為勝”的理由是吉兇取決于人的行為,不必拘泥于陰陽之說。
D.太宗皇帝認為要讓百姓富貴,一方面需要薄徭省賦,發(fā)展農耕,另一方面則要教化百姓,使他們守禮謙讓。
5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人力既竭,禍難遂興。彼其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
(2)但令天下皆然,朕不聽管弦,不從畋獵,樂在其中矣。
(2022·山東濟南·高三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一)
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朕每思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若耽嗜滋味,玩悅聲色,所欲既多,所損亦大,既妨政事,又擾生人。且復出一非理之言,萬姓為之解體,怨讟既作,離叛亦興。朕每思此,不敢縱逸?!敝G議大夫魏征對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諸身,故能遠體諸物。昔楚聘詹何問其治國之要詹何對以修身之術楚王又問治國何如詹何曰未聞身治而國亂者。陛下所明,實同古義。”
(選自《貞觀政要》,有刪改)
(二)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聞古之人有舜者,其為人也,仁義人也。求其所以為舜者,責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舜,大圣人也,后世無及焉。乃曰:“不如舜,吾之病也?!笔遣灰嘭熡谏碚?,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為藝人矣。”取其一不責其二,即其新不究其舊??挚秩晃制淙酥坏脼樯浦?。一善易修也,一藝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辈灰啻谌苏撸p以約乎?
今之君子則不然。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詳,故人難于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奔何从心?,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內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雖能是,其人不足稱也;彼雖善是,其用不足稱也。”舉其一不計其十,究其舊不圖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是不亦責于人者已詳乎?夫是之謂不以眾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見其尊己也!
嗚呼!士之處此世,而望名譽之光、道德之行,難已!將有作于上者,得吾說而存之,其國家可幾而理歟!
(選自韓愈《原毀》,有刪改)
6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昔楚聘詹何/問其治國之要/詹何對以修身之術/楚王又問/治國何如詹何/曰末聞身治而國亂者
B.昔楚聘詹何/問其治國之要/詹何對以修身之術/楚王又問治國何如/詹何曰/未聞身治而國亂者
C.昔楚聘/詹何問其治/國之要詹何對以修身之術/楚王又問治國何如/詹何曰未聞身治而國亂者
D.昔楚聘/詹何問其治/國之要詹何對以修身之術/楚王又問/治國何如詹何/曰未聞身治而國亂者
6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貞觀,唐太宗李世民統(tǒng)治時期的年號,取自“天地之道,貞觀者也”。“貞”,正;“觀”,示。謂以正道示人。
B.生人,即人民,李世民為避自己名字之諱,改“生民”為“生人”。白居易詩“有何功德及生人”也是避諱。
C.大夫,隋唐高級官階稱號。宋朝重訂官階時,在醫(yī)官中設置“大夫”官階,所以今天沿稱醫(yī)生為大夫。
D.仁義,仁愛與正義,是儒家的重要倫理范疇。孟子推重“仁義”,董仲舒將“仁義”作為傳統(tǒng)道德的最高準則。
6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由選文知唐太宗、魏征和韓愈都認為治理國家的關鍵是“修身”;不同之處是,韓愈還對“待人”提出了明確要求。
B.唐太宗用“介子推割股以食文公”的典故闡述損害百姓利益來奉養(yǎng)自身的不當做法,體現了他“民貴君輕”的思想。
C.韓愈以儒家的道德觀念為依據,從待己和待人兩方面立論,以古今作比較論述,《師說》也同樣采用了對比寫法。
D.出自《原毀》的這部分選文在分論點論述上采用總分結構,思路清晰,說理透徹;語言整散結合,增添了說理的氣勢。
6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諸身,故能遠體諸物。
(2)今之君子則不然。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
64.《原毀》一文的寫作目的是什么?
(2022·湖北·華中師大一附中高三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凡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非一動之為利害,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zhàn)。凡戰(zhàn)之道,未戰(zhàn)養(yǎng)其財,將戰(zhàn)養(yǎng)其力,既戰(zhàn)養(yǎng)其氣,既勝養(yǎng)其心。謹烽燧,嚴斥堠,使耕者無所顧忌,所以養(yǎng)其財。豐犒而優(yōu)游之,所以養(yǎng)其力;小勝益急,小挫益厲,所以養(yǎng)其氣;用人不盡其所欲為,所以養(yǎng)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懷其欲而不盡。怒不盡則有余勇,欲不盡則有余貪。故雖并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zhàn)而兵不殆也。不養(yǎng)其心,一戰(zhàn)而勝,不可用矣。凡將欲智而嚴,凡士欲愚。智則不可測,嚴則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聽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與之皆死。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而后可以動于險。鄧艾縋兵于蜀中,非劉禪之庸,則百萬之師可以坐縛,彼固有所侮而動也。故古之賢將,能以兵嘗敵,而又以敵自嘗,故去就可以決。凡主將之道,知理而后可以舉兵,知勢而后可以加兵,知節(jié)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jié)則不窮。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養(yǎng)技而自愛者,無敵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兵有長短,敵我一也。敢問:“吾之所長,吾出而用之,彼將不與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養(yǎng)之,使之狎而墮其中。此用長短之術也?!鄙朴帽?。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于必敗。尺棰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將矣。袒裼而案劍則烏獲不敢逼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余矣。
(節(jié)選自蘇洵《嘉佑集·卷二》,有刪改)
6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袒裼而案劍/則烏獲不敢/逼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余矣
B.袒裼而案劍/則烏獲不敢逼/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余矣
C.袒裼而案劍/則烏獲不敢逼/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余矣
D.袒裼而案劍/則烏獲不敢/逼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余矣
66.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烽燧:古代邊防報警信號。白天放煙稱“燧”,夜間燃火稱“烽”。文中指軍隊的警戒工作。
B.斥堠:即斥候,指偵察的士兵或偵察敵情,也指用來瞭望敵情的土堡。文中指巡邏、放哨。
C.“縋兵”之“縋”與《燭之武退秦師》中“夜縋而出”之“縋”皆為“用繩子拴著往下放”。
D.“知勢則不沮”“舉世非之而不加沮”“神辱志沮”中的“沮”字都為喪氣、頹廢之意。
6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認為正義的戰(zhàn)爭,才能激發(fā)士氣,才能百戰(zhàn)不殆;逐利的戰(zhàn)爭,即使一時不為其所害,但從長遠看,也會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B.認為要想取得戰(zhàn)爭勝利,為將者要避實擊虛,用我方之長與敵人對抗,將我方之短隱蔽起來,使敵人心生疑慮而退卻。
C.文章闡述了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策略思想,其中包含著一些樸素的辯證法觀點,但也有“懷其欲而不盡”“士欲愚”之類的封建權術。
D.全文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文筆洗練,又多用排比與對偶,增強了氣勢;而戰(zhàn)例和設喻的插入,又增強了形象感和說服力。
6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
(2)尺棰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
69.蘇洵提出“凡戰(zhàn)之道”有四養(yǎng):“未戰(zhàn)養(yǎng)其財,將戰(zhàn)養(yǎng)其力,既戰(zhàn)養(yǎng)其氣,既勝養(yǎng)其心。”他認為要讓士兵持續(xù)保持對勝利的渴望,這四養(yǎng)中何者最重要?請結合文章加以簡析。
(2022·湖南·高三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凡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非一動之為利害。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zhàn)。凡戰(zhàn)之道:未戰(zhàn)養(yǎng)其財,將戰(zhàn)養(yǎng)其力,既戰(zhàn)養(yǎng)其氣,既勝養(yǎng)其心。謹烽燧,嚴斥堠,使耕者無所顧忌,所以養(yǎng)其財。豐犒而優(yōu)游之,所以養(yǎng)其力;小勝益急,小挫益厲,所以養(yǎng)其氣;用人不盡其所欲為,所以養(yǎng)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懷其欲而不盡。怒不盡則有余勇,欲不盡則有余貪。故雖并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zhàn)而兵不殆也。不養(yǎng)其心,一戰(zhàn)而勝,不可用矣。凡將欲智而嚴,凡士欲愚。智則不可測,嚴則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聽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與之皆死。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而后可以動于險。鄧艾縋兵于蜀中,非劉禪之庸,則百萬之師可以坐縛,彼固有所侮而動也。故古之賢將,能以兵嘗敵,而又以敵自嘗,故去就可以決。凡主將之道,知理而后可以舉兵,知勢而后可以加兵,知節(jié)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jié)則不窮。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養(yǎng)技而自愛者,無敵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兵有長短,敵我一也。敢問:“吾之所長,吾出而用之,彼將不與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養(yǎng)之,使之狎而墮其中。此用長短之術也?!鄙朴帽摺J怪疅o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于必敗。尺棰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將矣。袒裼而案劍則烏獲不敢逼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余矣。
(節(jié)選自蘇洵《嘉佑集·卷二》,有刪改)
7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袒裼而案劍/則烏獲不敢/逼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余矣
B.袒裼而案劍/則烏獲不敢逼/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余矣
C.袒裼而案劍/則烏獲不敢逼/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余矣
D.袒裼而案劍/則烏獲不敢/通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余矣
7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烽燧:古代邊防報警信號。白天放煙稱“烽”,夜間燃火稱“燧”。此指軍隊的警戒工作。
B.斥堠:即斥候,指偵察兵或偵察敵情,也指用來瞭望敵情的土堡。文中意思為后者。
C.“縋兵”之“縋”與《燭之武退秦師》中“夜縋而出”之“縋”皆為“用繩子拴著往下放”。
D.“知勢則不沮”“舉世非之而不加沮”“神辱志沮”中的“沮”字都為喪氣、頹廢之意。
7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認為正義的戰(zhàn)爭,才能激發(fā)士氣,才能百戰(zhàn)不殆;逐利的戰(zhàn)爭,即使一時不為所害,但從長遠看,也會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B.認為要想取得戰(zhàn)爭勝利,為將者要避實擊虛,用我方之長與敵人對抗,將我方之短隱蔽起來,使敵人心生疑慮而退卻。
C.文章闡述了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策略思想,其中包含著一些樸素的辯證法觀點,但也有“懷其欲而不盡”“士欲愚”之類的封建權術。
D.全文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文筆洗練,又多用排比與對偶,增強了氣勢;而戰(zhàn)例和設喻的插入,又增強了形象感和說服力。
7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
(2)尺棰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
74.蘇洵提出“凡戰(zhàn)之道”有四養(yǎng):“未戰(zhàn)養(yǎng)其財,將戰(zhàn)養(yǎng)其力,既戰(zhàn)養(yǎng)其氣,既勝養(yǎng)其心?!彼J為要讓士兵持續(xù)保持對勝利的渴望,這四養(yǎng)中何者最重要?請結合文章加以簡析。
(2022·天津一中高三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題。
(一)
與人論諫書
[唐]杜牧
某疏愚于惰,不識機括,獨好讀書,讀之多矣。每見君臣治亂之間,興亡諫諍之道,遐想其人,舐筆和墨,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則烹身滅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自秦、漢以來,凡千百輩,不可悉數。然怒諫而激亂生禍者,累累皆是;納諫而悔過行道者,不能百一。何者?皆以辭語迂險,指射丑惡,致使然也。夫迂險之言,近于誕妄;指射丑惡,足以激怒。夫以誕妄之說,激怒之辭,以卑凌尊,以下干上。是以諫殺人者,殺人愈多;諫畋獵者,畋獵愈甚;諫治宮室者,宮室愈崇;諫任小人者,小人愈寵。觀其旨意,且欲與諫者一斗是非,一決怒氣耳,不論其他。今有兩人,甲謂乙曰:“汝好食某物,慎勿食,果食之,必死?!币冶卦唬骸拔沂持靡?,汝謂我死,必倍食之?!奔兹糁^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茍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謝之減食。何者?迂險之言,則欲反之;循常之說,則必信之。此乃常人之情。是以因諫而生亂者,累累皆是也。
漢成帝欲御樓船過渭水,御史大夫薛廣德諫曰:“宜從橋,陛下不聽,臣自刎以血污車輪,陛下不廟矣?!鄙喜徽f。張猛曰:“臣聞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橋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聽?!鄙显唬骸皶匀瞬划斎缡切埃俊蹦藦臉?。近者寶歷中,敬宗皇帝欲幸驪山,時諫者至多,上意不決。拾遺張權輿伏紫宸殿下,叩頭諫曰:“昔周幽王幸驪山,為犬戎所殺;秦始皇葬驪山,國亡;玄宗皇帝宮驪山,而祿山亂;先皇帝幸驪山,而享年不長。”帝曰:“驪山若此之兇邪?我宜一往,以驗彼言?!焙髷等?,自驪山回,語親幸曰:“叩頭者之言,安足信哉!”
今人平居無事,友朋骨肉切磋規(guī)誨之間,尚宜旁引曲釋,使人樂去其不善而樂行其善。況于君臣尊卑之間,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禮》稱五諫,而直諫為下。
(有刪減)
(二)
諫官論
王安石
今之諫官者,天子之所謂士也,其貴,則天子之三公也。惟三公于安危治亂存亡之故,無所不任其責,至于一官之廢,一事之不得,無所不當言。今命之以士,而責之以三公,士之位而受三公之責,非古之道也。身不能正名,而可以正天下名者,未之有也。
自公卿至于百工,皆失其職,以阿上之所好,則諫官者,乃天子之所謂士耳,吾未見其能為也。待之以輕而要之以重,非所以使臣之道也。不得已,若唐之太宗,庶乎其或可也。雖然,有道而知命者,果以為可乎?未之能處也。唐太宗之時,所謂諫官者,與臣弼俱進于前,故一言之謬,一事之失,可救之于將然,不使其命已布于天下,然后從而爭之也。君不失其所以為君,臣不失其所以為臣,其亦庶乎其近古也。今也上之所欲為,臣弼所以言于上,皆不得而知也,及其命之已出,然后從而爭之,上聽之而改,則是士制命而君聽也;不聽而遂行,則是臣不得其言而君恥過也。臣不得其言,士制命而君聽,二者,上下所以相悖而否亂之勢也。然且為之,其亦不知其道矣。及其諄諄而不用,然后知道之不行,其亦辯之晚矣。
(有刪減)
7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卑凌尊以下干上干:冒犯,觸犯
B.圣主不乘危乘:乘坐
C.曉人不當如是邪曉:告知,開導
D.若唐之太宗,庶乎其或可也庶:大概,差不多
7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人而不仁,如樂何
B.是以諫殺人者,殺人愈多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C.此乃常人之情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D.未之有也唯君圖之
77.下列選項中對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A.甲若謂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茍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謝之/減食
B.甲若謂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茍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謝之減食
C.甲若謂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茍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謝之/減食
D.甲若謂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茍/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謝之減食
7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語段一中,借用甲乙之間對話來闡明,進諫“循?!币子诮邮埽M諫“迂險”易遭抵觸。這個平易、生活化的設例幽默風趣,通俗易懂。
B.語段一中,漢成帝從橋上過,是因為薛廣德的說法比張猛的容易讓人接受;唐敬宗去驪山,是因為張權輿的進諫激起了他想要前往的欲望。
C.語段二中,王安石贊同唐太宗時期的做法,諫官與大臣一起面圣,君臣錯誤的言論和政令可以當場得到糾正,防止頒行于天下之后再進諫。
D.語段一論證手法多樣,講道理與擺事實結合,最后得出結論“直諫為下”,使人信服;語段二在文中談古論今,運用了對比論證的方法。
79.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代漢語。
(1)迂險之言,則欲反之;循常之說,則必信之。
(2)尚宜旁引曲釋,使人樂去其不善而樂行其善。
(3)今命之以士,而責之以三公,士之位而受三公之責,非古之道也。
80.兩個語段雖然是從不同角度在論及“諫官進諫”,但卻能讓我們領悟很多生活哲理,請試做分析。
試卷第2頁,共2頁
試卷第1頁,共1頁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專題06高考文言文閱讀:議論類
一、文言文閱讀
(2022·北京大興·高三期中)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一)余少學南中,一時詩人皆授以作詩之法。如何漢魏,如何盛唐,抑揚聲調之間,規(guī)模不似,無以御其學力,裁其議論,便流入為中、晚,為宋、元矣。余時頗領崖略,妄相唱和。稍長,經歷變故,每視其前作,修辭琢句,非無與古人一二相合者,然嚼蠟了無余味。明知久久學之,必無進益,故于風雅,意緒闊略。其間驢背篷底,茅店客位,酒醒夢余,不容讀書之處,間括韻語,以銷永漏,以破寂寥,則時有會心。然后知詩非學之而致,蓋多讀書,則詩不期工而自工。若學詩以求其工,則必不可得。讀經史百家,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廠房室外電纜施工方案
- 鄭州黃河生態(tài)廊道施工方案
- 常州景區(qū)仿木護欄施工方案
- 宣城交通標識標牌施工方案
- 鐵皮管道保溫現場施工方案
- 植被清理施工方案
- 西雙版納廚房防水施工方案
- 輸電線路綠色施工方案
- 莆田防盜鑄鐵井蓋施工方案
- 天津生態(tài)餐廳溫室施工方案
- DB-T29-74-2018天津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及驗收標準
- 小學一年級20以內加減法混合運算3000題(已排版)
- 智慧工廠數字孿生解決方案
- 病機-基本病機 邪正盛衰講解
- 品管圈知識 課件
- 非誠不找小品臺詞
- 2024年3月江蘇省考公務員面試題(B類)及參考答案
- 患者信息保密法律法規(guī)解讀
- 老年人護理風險防控PPT
- 充電樁采購安裝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醫(yī)院科室考勤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