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_第1頁
文言文特殊句式_第2頁
文言文特殊句式_第3頁
文言文特殊句式_第4頁
文言文特殊句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文言文”知識點歸納—特殊句式1、判斷句2、被動句3、省略句4、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主謂倒裝5、固定句式《考綱》中明確規(guī)定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有:高考真題回放---錯例分析1、分辨不清判斷句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zhì)、情況、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纠渴欠钦婺芎霉乓?,特與庸俗人同好而已。(07安徽卷)誤譯為:是不是真能愛好古物,只不過與庸俗人趣味相同罷了。

【分析】此句是以“非”作標志的否定判斷句?!笆欠恰辈皇且粋€詞,應(yīng)該“是”是代詞“這”,“非”是表判斷,“不是”;在翻譯時必須將其譯成“……不是……”的格式,即:這不是真能愛好古物,只不過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罷了。

【交流】常見的判斷句式有五種:即①用“者”或“也”,表示判斷,如“……者,……也”“……,……也”“……,……者也”;②用副詞“乃”“則”“即”“皆”“耳”表示判斷;③用“為”“是”表示判斷;④用否定詞“非”“莫”“無”等表示否定的判斷;⑤直接表示判斷。在具體翻譯此類題時,判斷句一定要翻譯成判斷句的格式,這往往是該類句的一個賦分點。2、忽視省略成分

成分省略是文言文中的一種常見現(xiàn)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語、賓語、介詞賓語等。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沒有必要翻譯出來,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須翻譯出來才能使語意完全。

【例】但以濃墨灑作巨點,淋漓滿紙。郭異之,持以白玉。(07廣東卷)誤譯為:郭生只是用濃墨灑成大墨點,弄得滿紙都是。郭生對此感到非常奇怪,拿著紙去告訴王生。

【分析】此句中省略了主語“狐貍”,翻譯時應(yīng)補出來。此句應(yīng)譯為“(狐貍)只是用濃墨灑成大墨點,弄得滿紙都是。郭生對此感到非常奇怪,拿著紙去告訴王生?!?/p>

【交流】常見的省略句主要有四種:①省略主語;②省略謂語;③省略賓語;④省略介詞。在翻譯省略句時,要將省略句的成分補出來,省略的成分也是高考文言文翻譯中的一個賦分點。3、不解賓語前置【例】吾向之隱忍而不之殺者,為其有倉卒一旦之用也。(07遼寧卷)誤譯:我從前克制忍耐不殺,是因為它在意外、緊急的時候可能有用。

【分析】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時,賓語往往提前。因而該句為賓語前置句。在翻譯的時候一定要將倒裝語序調(diào)整為正常語序,然后再進行翻譯,即:“我從前克制忍耐不殺它(的原因),是因為它在意外、緊急的時候可能有用?!?/p>

【交流】賓語前置的翻譯一定要將倒裝語序調(diào)整為正常語序,然后再進行翻譯。尤其是賓語前置句子的三種情況要注意識別,①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時,賓語往往提前;②疑問句中代詞做賓語(誰、胡、何、安、焉等)時,賓語往往也提前;③有賓語前置標志詞“之”或固定句式“唯……是……”等標志時,賓語往往前置。4、不解定語后置

定語是修飾和限制名詞的,一般放在中心詞前,這種語序古今一致,但在文言文中,除此情況外,也可放在中心詞后。定語后置在考題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因此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一個重要方面。

【例】從衣文之媵七十人。(07湖南卷)誤譯:使穿華麗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隨七十個人。

【分析】此句為定語前置?!捌呤恕睘椤耙挛闹簟钡暮笾枚ㄕZ,在翻譯的時候,一定要將定語還原到原來的位置,

此句應(yīng)譯為:使七十個穿著華麗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隨。

【交流】常見的家語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用“者”字煞尾,構(gòu)成“中心詞+定語+者”的形式。②后置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加“之”后,用“者”字煞尾,構(gòu)成“中心詞+之+定語+者”的形式。③后置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加“而”后,用“者”字煞尾,構(gòu)成“中心語+而+定語+者”的形式;④后置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加“之”,構(gòu)成“中心語+之+賓語”的形式。5、不解被動句

在現(xiàn)代漢語中,表示主語被動的句式主要用介詞“被”來表示。文言文中的被動句,很少用“被”字表示。

【例】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飲。(07浙江卷)誤譯:難道不是因為他顛沛流離忍饑受寒,一輩子不用,卻連一餐飯都不曾忘記(報效)君王嗎。

【分析】引句的“終身不用”屬于意念上的被動句式。在翻譯時應(yīng)注意一定要體現(xiàn)出被動關(guān)系,即:難道不是因為他顛沛流離忍饑受寒,終身不被重用,卻連一餐飯都不曾忘記(報效)君王嗎。

【交流】常見文言文被動句式主要有四種,即①用“于”“受……于……”表被動;②用“見”或“見……于……”表被動;③用“為”“為……所……”表被動;④用“被”表被動。解答此類題,要注意在翻譯時一定要體現(xiàn)出被動關(guān)系,這種被動關(guān)系往往是一個賦分點。6、不解狀語后置

【例】門前植槐一株,枝葉扶疏,時作糜哺餓者于其下。(07湖北卷)

誤譯:家門前種有一棵槐數(shù),枝繁葉茂,(善人公)時常煮粥給饑民吃它的下面。

【分析】此句的“于其下”屬狀語后置,在翻譯時首先應(yīng)將其調(diào)整成正常語序,再進行翻譯。即:家門前種有一棵槐數(shù),枝繁葉茂,(善人公)時常在樹下煮粥給饑民。

【交流】現(xiàn)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謂語之后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即在翻譯時大多數(shù)時候要提到謂語前面去翻譯。常見的狀語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動+以+賓”的形式;②“動+于(乎,相當于‘于’)+賓”的形式;③“形+于+賓”的形式。因此要想能夠準備地翻譯此類句子,就必須能夠譯出其句式特征,否則就容易誤入歧途。7、不懂固定結(jié)構(gòu)【例】上者留守闕,宰相擬廷臣以十數(shù),皆不納,帝顧仁杰曰:“無以易卿者?!保?7四川卷)誤譯:上都留守(職位)空缺,宰相擬定的朝臣要用十來計算,都不被采納,皇帝看著賀仁杰說:“沒有辦法替代你。”

【分析】此句中的“無以……”是固定格式,在翻譯時要準確表達這一結(jié)構(gòu)的語氣,應(yīng)譯為“沒有用來……的”。所以此句正確的翻譯為:上都留守(職位)空缺,宰相擬定的朝臣要用十來計算,都不被(皇帝)采納,皇帝看著賀仁杰說:“沒有什么人可以替代你。”

【交流】常見的固定結(jié)構(gòu)還有:“何以……為?(表反問語氣,譯為‘為什么……’)”“奈……何?(表示用來詢問的,‘拿……怎么辦’)”“得無……乎?(表示懷疑與揣測語氣,譯為‘恐怕……吧’)”等。解答此類題時,一定要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譯才能得分。8、不懂修辭知識

【例】臣非禮之祿,雖萬鐘不受;若申其志,雖簞食也不厭也。(06四川卷)誤譯:不合禮義的俸祿,即使萬鐘我也不接受;如能實現(xiàn)我的志向,即使是簞食也不厭棄。

【分析】此句采用了借代的修辭方式?!叭f鐘”的“鐘”是古代的容量單位,“萬鐘”即一萬鐘的俸祿,代指優(yōu)厚的俸祿:“簞食”的“簞”是竹制的用以盛食物的器具,因此用“簞食”指代粗陋的飲食。此句應(yīng)譯為:不合禮義的俸祿,即使非常優(yōu)厚我也不接受;如能實現(xiàn)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飲食也不厭棄。(一)判斷句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1、采用“……者……也”的句式構(gòu)成判斷句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后用“也”結(jié)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此三者,我遺恨也。陳勝者,陽城人也。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2、用“……,……者也”的句式表判斷

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

A、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B、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C、去以六月息者也。(憑借著六月的大風(fēng)才能離開。)3、用“……者,……”的句式表判斷

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

A、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王,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4、用“……,……也”的句式表判斷判斷句中,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A、梁,吾仇也。B、夫戰(zhàn),勇氣也。C、環(huán)滁皆山也。

D、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項脊軒志》5、用“……,……”表判斷。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即:無標志判斷句,通過語意,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

A、劉備,天下梟雄。6、用判斷動詞“是”表判斷,有時用“為”表判斷(用“是”表判斷?!笆恰痹谙惹毓艥h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后作判斷詞則多起來。用“為”聯(lián)系主語和謂語,表示判斷。

)A、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B、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C、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D、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F、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G、馬超、韓遂尚在關(guān)西,為操后患。7、用否定詞“非、莫”表判斷。(學(xué)生容易忽略這一點)A、非我也,兵也。B、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C、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D、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8、在動詞謂語前加上副詞“即、乃、必、皆、本、悉、誠、亦、素、則、耳”等表肯定判斷,兼加強語氣。A、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B、梁父即楚將項燕。C、且相如素賤人。

D、臣本布衣,躬耕南陽。

E、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F、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G、此悉忠良死節(jié)之臣。

H、當立著乃公子扶蘇。J、夫六國與秦皆諸侯。

特別提醒

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xiàn)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后作判斷詞則多起來。注意下一個句子:

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薄恫旖瘛穭澗€的這個句子是判斷句。主語由“是”充當,翻譯為“這”;謂語是名詞短語,由所字結(jié)構(gòu)(所……的地方)充當?shù)摹H浞g為:

這(就是)我的寶劍所掉下去的地方。這個“是”,是代詞而不是判斷詞,因為句子中沒有“者”“也”之類,而且主謂間沒有逗號,可見掌握判斷句。理解的關(guān)鍵在于其基本特征:名詞性主語+名詞性謂語。(二)被動句1、用動詞“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表被動。

句式:“動詞+于+主動者”

A、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君”為被動者)B、王建禽于秦。(“禽”同“擒”,齊王建被秦國活捉)C、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D、而今卒困于此。E、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余”為被動者)

F、不能容于遠近。

G、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肚袀鳌罚ㄟ@里“惑”“欺”的動作是由“于”后的“鄭袖、張儀”發(fā)出來的。)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guān)系是被動關(guān)系,也就是說,主語是位于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2、在動詞前面用“見”表被動,有時還在動詞后面加“于”引進主動者。

句式:“見+動詞”或“見+動詞+于+主動者”A、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B、遂見用于小邑。C、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D、秦城恐不得,徒見欺。E、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不一定被理解)“見”的特殊用法:

即“見”用在動詞前,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表示動作行為偏指一方,“對自己怎么樣”的客氣說法

譯為“我、自己”A、冀君實或見恕也。B、生孩六月,慈父見背。C、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D、蘭芝初還時,府吏見丁寧。3、用“受、被”或“受……于”表被動

句式:“受(被)+動詞+于”A、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B、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不怨乎?C、舞榭歌臺,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4、在動詞前加上介詞“為”表被動

句式:“為+主動者+動詞”A、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B、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C、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D、既自以心為行役。E、若背其言,臣死,妻子為()戮,無益于君。

(如果背棄了他所說的話,我死了,妻子兒女也將被他殺,對君王您也沒有好處。)5、用“為”引進主動者,謂語前再加上“所”表被動

句式:“為+主動者+所+動詞”A、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B、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所劫。C、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D、為仲卿母所遣。6、無任何標志的被動句。(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即動詞本身表被動)

句式:“主動者+動詞”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B、戍卒叫,函谷舉。//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哆^秦論》C、日削月割,以趨于亡。D、而劉夙嬰疾病。(譯:祖母劉早被疾病纏繞。)//告訴不許。(申訴苦衷不被允許)E、所當者破,所擊者服。

F、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洎牧以讒誅。《六國論》G、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閣舉于魚鹽之中。

H、蓋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三)省略句1、省略主語

有承前省、有呼應(yīng)下文省、對話省。文言文中的第三稱代詞“之”、“其”不能作主語,這也是文言文中主語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

A、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B、沛公謂張良曰:“()度我至軍中,公乃入?!?/p>

C、楚人為食,吳人及之。()奔,()食而從之。(楚國人做好飯,吳國人趕上來了。楚國人跑了,吳國人把飯吃了又跟上去追趕)D、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恫渡哒哒f》(三)省略句2、省略謂語

謂語一般不能省略。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yīng)下文或因?qū)υ挾÷缘?。如?/p>

A、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B、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C、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墩撜Z》

D、除臣()洗馬。《陳情表》3、省略賓語

賓語的省略有兩種情況:省略動詞的賓語和省略介詞的賓語。如:A、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B、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

4、省略介詞:常見的省略介詞“于”“以”。A、至則無所用,放之()山下。B、項王則受壁,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C、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D、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E、賜之()彘肩。《鴻門宴》5、介詞賓語的省略介詞“以”、“為”、“與”的賓語“之”往承上文省略。理解時要補充出來。A、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B、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6、省略中心詞

中心詞是在一個詞組中被定語狀語修飾的詞,一般是不能由定語狀語來替代省略的。讀文言文時,應(yīng)引起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礙。如:A、宮中府中(之吏),俱為一體(之吏)。《出師表》B、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之地)?!冻鰩煴怼罚ㄋ模┵e語前置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其賓語一定為代詞)句式:“主語+否定詞+賓語+動詞”常見的否定詞有:“不、未、無、莫、毋,弗”等常見的賓語代詞:“余、吾、爾、自、之、是”等A、時人莫之許。譯:“可當時的人并不贊許他(這么看)”

B、忌不自信。譯:“鄒忌不相信自己”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譯:“這樣還不能稱王天下,沒有這樣的事”D、而莫之夭閼者。譯:沒有什么東西能夠阻礙他。E、古之人不余欺也。G、秦人不暇自哀。譯:“秦人來不及哀嘆自己”。H、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譯文:不了解我也罷了啊,只要我本心確實是美好的。

K、成語有:我無爾詐,爾無我虞。譯:“我不欺騙你,你不欺騙我。”結(jié)論:否定句中賓語代詞前置,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賓語必須是代詞,第二,全句必須是否定句,即必須有否定副詞“不、未、毋(無)”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詞“莫”。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否定詞之后。2、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其賓語一定為疑問代詞)①賓語在動詞前面。句式為:“主語+賓語(疑問代詞)+動詞”②賓語在介詞前面。格式為:“主語+賓語(疑問代詞)+介詞+動詞”常見的疑問代詞:誰、奚、胡、何、曷、安、孰、惡、焉

A、沛公安在?//我何為渡?B、大王來何操?譯文:張良問公道:大王來的時候拿了什么?C、且焉置土石?譯文:“況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D、之二蟲又何知?E、問女何所思?譯文:“問女兒在思考什么?”

M、吾誰敢怨?譯文:“我敢埋怨誰呢?”N、而彼且奚適也?譯文:可是它將要飛到哪里去呢?)G、微斯人,吾誰與歸?譯文:“哦!除了這樣的人,我能同誰在一起呢?”K、雖生,何面目以歸漢?譯文:“即使活著,(我)憑什么臉面回漢朝去呢?”N、誰為哀者?譯文:“(你們在)替誰哀哭呢?”

S、不然,籍何以至此?譯文:“不這樣,我(項羽)憑什么到這個地步呢?”

T、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譯文:“長安君憑什么在趙國站住腳呢?”3、陳述句中介詞賓語前置一般格式:“賓語+介詞+動詞”A、余是以記之。(我因此記下了這件事。)B、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話來概括他。)C、鉤以寫龍,鑿以寫龍。(用鉤子來畫龍,用鑿子來雕刻龍。)4、借助“之、是、之為”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突出強調(diào)賓語。這時的“之”“是”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么實在意義。

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惟)”,構(gòu)成“唯(惟)……是(之為)……”的格式。一般格式:“主語+賓語+之(是)+動詞”A、夫晉,何厭之有?譯文:“晉國,有什么罪過呢?”

B、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譯文:“不了解句讀,不能解答疑惑”

C、唯馬首是瞻。譯文:“只看我的馬頭行事”

(“唯”譯為“只”,下同)

D、唯奕秋之為聽。譯文:“只聽弈秋的教導(dǎo)”E、唯賢是用。譯:“只任用有才的人”唯利是圖譯:“只圖有利的”

F、夫晉,何罪之有?譯文:“晉國,有什么罪過呢?”

G、唯陳言之務(wù)去。譯文:“只是務(wù)必除去那些陳舊的話”

5、無條件的賓語前置

這是指既無任何條件限制,也無規(guī)律的語言形式作標志,只要為強調(diào)賓語,即可將其提前。如“夜以繼日”

(譯:用夜晚來接著白天)

再如: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譯文:目光短淺的官員們,不能夠做長遠打算。)6、“相”字解釋為“動作行為偏指一方”時,可譯為“我,你,他(她)”,這時“相”是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前,翻譯時放在動詞謂語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譯文:“我已經(jīng)對她沒有情義了,決不會答應(yīng)你”②勤心養(yǎng)公姥,好自相扶將。譯文:“盡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③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譯文:“小孩子看見了我卻不認識我”7、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

①亞父南向坐。

譯文:“亞父范增面向南坐著”

②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譯文:“到達北海,向東看去,看不到水的盡頭”8、文言文中,“自”作賓語時常常置于動詞之前。A、人不暇自哀。《過秦論》B、忌不自信?!多u忌諷齊王納諫》9、難點探析比較下列句子: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对娊?jīng)·碩鼠》②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多u忌諷齊王納諫》例①前一個是肯定句,“汝”作為代詞不前置,但后一句是否定句,“我”要前置。例②雖是否定句,由于賓語“王”是名詞,而不是代詞,故不能前置。

(五)狀語后置

(也叫“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我們知道,在現(xiàn)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謂語之后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即翻譯時大多數(shù)時候要提到謂語前面去翻譯。1、“以”組成的介詞結(jié)構(gòu),多數(shù)后置。一般格式:動詞+以+賓語①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譯文:“用篆文山龜鳥獸的形狀來裝飾”②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譯文:“把箭放回先王靈位之前,稟告大功告成”③請其矢,盛以錦囊。譯文:“并請出那三枝箭,裝進錦囊”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組。譯文:“當莊宗用繩索捆綁燕王父子”⑤申之以孝悌之義。譯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們反復(fù)講述”⑥覆之以掌。譯文:“用手掌覆蓋(蟋蟀)”

⑦何不試之以足。注意:少數(shù)介詞結(jié)構(gòu)也不后置: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2、“于”組成的介詞結(jié)構(gòu),多數(shù)后置。(注意和被動的區(qū)別)格式:動+于(乎,相當“于”)+賓①使歸就求救于孫將軍。譯文:“讓他回去向?qū)O將軍求救”②能謗譏于市朝。譯文:“能夠在集市上指出我的過錯的人”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門。譯文:“并且在他們的墓門前建立石碑”⑥業(yè)精于勤而荒于嬉。⑦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⑧其聞道也固先乎吾。⑨得雙石于潭上。⑩戰(zhàn)于長勺3、格式:形容詞+于+賓語①長于臣。譯文:“(他,指項伯)比我長(大)”②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譯文:“雖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卻沒有驕傲的情緒”4、“乎”作介詞時相當于“于”,與其構(gòu)成的介詞短語后置。①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秳駥W(xué)》②生乎吾前。譯文:“生在我的前面”③風(fēng)乎舞雩。譯文:“在舞雩臺上吹風(fēng)”(六)定語后置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定語是修飾和限制名詞的,一般放在中心詞前,這種語序古今一致,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diào)定語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定語放在中心詞后面,用“者”煞尾,構(gòu)成定語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譯的時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語提到中心詞前面去翻譯。

1、名詞或動詞及短語作定語的后置,一般用助詞“者”結(jié)尾作標志格式:中心詞十定語十者

①求人可使報秦者。譯文:“尋找可以出使秦國回來復(fù)命的人”②楚人有涉江者。譯文:“楚國有個渡江的人”③荊州之民附操者。譯文:“荊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④四方之士來者。譯文:“四方前來投奔吳國的士人”⑤村中少年好事者。譯文:“村中有個喜歡多事的年青人”

⑥客有吹洞簫者。

⑦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

2、形容詞作定語后置,大多有助詞“之”放在adj前作標志格式:中心語+之+定語(形容詞)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譯文:“蚯蚓沒有尖利的爪牙和強健的筋骨”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譯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廟堂),就要憂慮老百姓的疾苦,退隱江湖遠離朝廷(或身處遙遠的江湖),就要為國君擔(dān)憂”

③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

譯文:帶著長長的寶劍,戴著高高的帽子。3、格式:中心詞+之+定語+者①馬之千里者。譯文:“千里馬”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譯文:“富有的和尚卻不能到達”③國之孺子之游者。譯文:“吳國出游的年青人”④石之鏗然有聲者。譯文:“鏗然有聲的石頭”4、格式:中心語+而+定語+者①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與?譯文:“能夠不改變自己志向的官員,普天之下,有幾個人呢?”②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5、數(shù)量詞做定語多放在中心詞后面。格式:中心語+數(shù)量定語(定語)①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shù)萬人。譯文:“等到了陳這個地方,有六七百輛車,千多名騎兵,數(shù)萬名士兵”②一食或盡粟一石。譯文:“吃東西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

③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6、難點探析

辨識“之”作助詞的定語后置要注意三點:一是表示領(lǐng)屬性的定語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來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質(zhì)、狀態(tài)、時間、處所、數(shù)量等修飾性定語才能后置。如: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恫渡哒哒f》(“之”前表領(lǐng)屬)二是注意把定語后置和某些表面上相類似的語言形式區(qū)別開來。如:村中少年好事(定語+主語+謂語+賓語)村中少年好事者(定語后置)村中少年之好事(主、謂語之間加了一個結(jié)構(gòu)助詞“之”,取消獨立性)三是特別注意賓語前置和定語后置均可用“之”作助詞,容易混淆。

區(qū)別的辦法是:賓語前置的“之”前是名詞或名詞性詞組(賓語),“之”后是動詞(謂語);定語后置的“之”的前面是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中心詞),但“之”的后面一定是形容詞或能充當定語的詞或詞組。二者結(jié)構(gòu)如下:

賓語前置句:句讀(名詞,作賓語)之不知(動詞),惑之不解。不懂得句讀,不能解除疑惑。

定語后置句:蚓無爪牙(名詞,中心詞)之利(形容詞),筋骨之強。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勁的筋骨。7、難點探析----倒裝的雜糅

有時,一個句子中存在多種倒裝現(xiàn)象,我們往往辨析不全。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妒酚?信陵君竊符救趙》

這是平原君的使節(jié)對信陵君的激將話?!鞍病狈g為疑問代詞“哪里”,“急人之困”翻譯為“為別人的困難而著急”。句子結(jié)構(gòu)分析如下:

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賓語

謂語

主語

這是一個倒裝的雜糅,是主謂倒裝與賓語前置的結(jié)合。從一個句子分為主謂兩部分來看,這個句子首先應(yīng)該判斷是主謂倒裝,其次,再指出其謂語部分的賓語前置。整個句子翻譯為:公子您能為別人困難所著急(的美德)在哪里呢?遇到倒裝雜糅,要分清結(jié)構(gòu),抽繭剝絲,層層剖析。(七)主謂倒置

為了強調(diào)謂語,有時將謂語置于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譯文:“你太不聰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譯文:“公子能為別人困難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③甚善矣!子之治東阿也!譯文:你治理東阿是很好的?。。ò耍┏R姽潭ǜ袷?/p>

1、“以為”、“以……為”“以為”,可以作為一個雙音節(jié)詞,和現(xiàn)代漢語的動詞“以為”、“認為”相當。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石鐘山記》)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過秦論》)更多的場合,“以為”是“以……為……”的緊縮,常見的有如下兩種情況:(1)在“……以為……”、“以……為……”句式中,“以”是介詞,組成介詞結(jié)構(gòu),作動詞“為”的狀語,此時的“……以為……”、“以……為……”相當于“用……做……”或“把……當作……”。如: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黔之驢》)夫以銅為鑒,可正衣冠。(《新唐書·魏征傳》)(2)在“……以(之)為……”、“以……為……”句式中,“以”是動詞,“認為”的意思;“……為……”是主謂詞組,作“以”的賓語。這種句式,相當于“認為(覺得)……怎么樣”或“認為(覺得)……是……”。如:(滿座賓客)以為妙絕。(《口技》)注意:“以為妙絕”,即“以(之)為妙絕”,原句省略“以”的賓語“之”。

2、“所以”在文言文里,“所以”是兩個詞,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詞,作介詞“以”的前置賓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產(chǎn)生的原因。由于介詞“以”具有表原因、憑借等功能,因此,“所以”這個凝固結(jié)構(gòu)大致有兩種情形:(1)“以”字當“因為”講,“所以”相當于“……的原因”、“……的緣故”,用來表示原因。如: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2)“以”字當“拿”、“用”或“憑借”講,“所以”相當于“……的辦法”或“用來……的”,用來表示手段、方法、根據(jù)、工具等。如: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3、“如……何”、“奈……何”、“若……何”文言文中,“如(若)”、“奈”是動詞,“何”是疑問代詞,這兩個詞經(jīng)常連在一起用,組成凝固結(jié)構(gòu)?!叭绾危ㄈ艉危?、“奈何”,可譯為“怎”、“怎么辦”、“怎么樣”或“為什么”等。如: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鴻門宴》)如果將“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開,當中夾進名詞或代詞,就形成表示疑問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這種格式可譯作“對(拿、能)……怎么樣(怎么辦)”。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鄭伯克段于鄢》)有時,“如何”、“若何”又變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為疑問形容詞用,譯為“怎么樣”。如:曰:“今日之事何如?”(《項羽本紀》)“……更若役,復(fù)若賦,則何如?”(《捕蛇者說》)

4、“何以……為”、“奚以……為”文言文中,“何以……為”也是表示疑問的一種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著”,“為”是語氣助詞?!昂我浴瓰椤笨勺g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譯為“怎么(為什么)用得著……呢”。如: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漢書·霍去病傳》)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

6、“不亦……乎”、“豈(其)……哉(乎)”、“盍……乎”范氏富,盍已乎?(2004年高考福建卷)譯:范家富貴,何不取消這門親事呢?或:范家富貴,為什么不停止婚事呢?人各有志,吾豈以利祿易之哉?(2004年高考江蘇卷)譯: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為利祿改變它呢?“不亦……乎”是古代一種比較委婉的反問(含有探問)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詞,可譯為“也”;“乎”字是疑問語氣詞,可譯作“嗎”??梢杂矛F(xiàn)代漢語“不也……嗎”或“豈不也是……嗎”對譯。如: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學(xué)而》)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遙游》)

7、“無(毋)乃……乎(與、歟)”“無乃……乎”是表示一種委婉商量的疑問語氣,對某種情況加以測度。句式中的“無”為副詞,表示的意義相當于“非”;“乃”字,無實際意義,只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盁o乃”,表示“不是”的意思,與疑問語氣詞“乎”相呼應(yīng),可譯為“恐怕(只怕、大概)……吧”。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令欲降之西反戮其使,無乃不可乎?(2006年高考天津卷)譯:現(xiàn)在想讓他投降卻反倒殺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注意:“無乃……乎”切忌用“不是……嗎”去對譯,因為在古漢語中,“無乃……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語氣,而“不是……嗎”則偏重于反問。

8、“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