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現象-1.飲食文化圈_第1頁
飲食文化現象-1.飲食文化圈_第2頁
飲食文化現象-1.飲食文化圈_第3頁
飲食文化現象-1.飲食文化圈_第4頁
飲食文化現象-1.飲食文化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飲食文化現象之飲食文化圈主講:王躍強老師1教學目標12

掌握飲食文化圈概念

理解飲食文化圈形成的歷史原因

是由德國人種學家格雷布納首先提出。是指某一大的地區(qū),該地區(qū)以某種特定民族的文化為母體文化,在此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衍生。1.文化圈NO.1文化圈的概念NO.2

中華文化圈的形成

中華文化圈大體從公元前3世紀開始涌動,形成于公元7世紀隋唐時期,包括日本列島、朝鮮半島和東南亞大部分地區(qū),是東方文化中最大的文化圈。對世界文化格局產生了較大影響。公共特點1.以儒學為核心的中國文化為基礎。2.努力接受和傳播中國式的佛教文化。3.以中國政治制度和社會模型為社會運行的基本機制。4.接受和吸收漢語的文字范式創(chuàng)造出本國或本地區(qū)的語言文字。NO.3

中國飲食文化圈概念

中國飲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民族、習俗、信仰等原因,形成的具有獨特風格的飲食文化區(qū)域。

經過漫長的歷史過程的發(fā)生、發(fā)展、整合和不斷運動,于17-18世紀大致形成了12個區(qū)域性飲食文化圈。并始終處于生息整合狀態(tài)。1.中國是一個泱泱大國NO.4

中國飲食文化圈歷史成因2.中國是一個歷史古國3.中國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

1.我國領土南北相距5500千米,跨5個氣候帶,動植物資源豐富。1.地域差異因素一、中國是一個泱泱大國

2.我國南北東西分三個階梯,地形與氣候差異較大。

3.我國是一個瀕海國家,有著18000千米的漫長海岸線,東西跨4個時區(qū)。羌族傳統(tǒng)民間節(jié)日習俗—喝咂酒朝鮮民俗—新年打年糕

1.漢族人口眾多,不同區(qū)域飲食差異較大。2.民族差異因素一、中國是一個泱泱大國

2.其他民族分布于3/4的疆域,各民族飲食習俗差異較大。景波族蒙古族瑤族苗族二、中國是一個歷史古國1.不同飲食文化觀念的傳承因素史前時期春秋時期兩宋時期明清時期堯時彭祖發(fā)明以醬、醋、肉醬、鹽和梅子等五味調雉羹??鬃訒r期的“十不食”體現出“色香味形”原則已形成。蘇軾《菜羹賦》將素食與樂道聯系起來,視為復歸自然。李漁主張崇節(jié)儉、重素食,主清淡,忌肥膩,尚本味,講潔美。二、中國是一個歷史古國2.食制對飲食文化的影響

中國古代的等級制度對中國飲食文化影響甚大。

《禮記·王制》: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

《周禮·天官·膳夫》:凡王之饋,食用六谷,飲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

孔府菜是我國最早就有貴族特色的,有多種規(guī)格,最高規(guī)格稱之為“孔府宴會燕菜全席”,菜達130余品。二、中國是一個歷史古國3.民族融合食制對飲食文化的影響

中國古代民族間的交往融合及對外交流,改變了中國人的飲食結構,同時也影響了中國的飲食文化。

西晉末年“衣冠南渡”也促進了南北飲食文化的交融。

戰(zhàn)國時,秦始皇“馳道”,溝通南北,中原人南下,嶺南人北上,促進南北飲食文化交流。

南宋時期,中原人南遷形成了“南菜北做”的特點。三、中國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

飲食文化的核心是生存文化,是主體文化首要的、穩(wěn)定的體現者,飲食文化的多樣性體現了人類文化的多樣性。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