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八章
中國古代政治、教育與文化第一節(jié) 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特點中國古代的政治,在形式上,從秦始皇建立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大帝國開始,就進入專制制度;在具體表現形態(tài)上,各個時代的政治體制、政治機構等都有不同的特點。“大一統(tǒng)”的國家觀念、以王權、君權、皇權為中心的意識形態(tài)——尊君、“重民”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政治特征、以倫理道德為標準的政治價值評價、以平均、平等為內容的社會理想、以傳統(tǒng)經學為框架的政治思維模式。一、“大一統(tǒng)”的國家觀念“大一統(tǒng)”的提法,最早見于《春秋·公羊傳》。所謂“大一統(tǒng)”,就是尊崇一統(tǒng)的意思。盡管后世注家對“大一統(tǒng)”的解釋不盡相同,但都認識到它是表述一種國家統(tǒng)一的觀念。1、疆土的統(tǒng)一?!对娊洝罚骸捌仗熘?,莫非王土?!碧煜率且匀A夏中原為本土而外及“四?!钡恼蔚乩砀拍?。“四?!笔侵杆木尺吤褚?、狄、戎、蠻的聚集區(qū)。在這個范圍內,以“九州”作為行政區(qū)劃,以“五服”或“九服”表示地方對中央的從屬關系??傊?,這種“統(tǒng)一”的觀念不以種姓分割天下,而以天下包容各族。天下之內,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華夷,都在“天王”的治理之下。這就是古人為未來中國統(tǒng)一所作的基本構思之一。2、政令制度的統(tǒng)一。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的《周禮》在這方面講得最多。秦作為中國第一個統(tǒng)一王朝,最突出的業(yè)績一是以“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tǒng)”,二是“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3、思想的統(tǒng)一。思想統(tǒng)一是指統(tǒng)治思想和理論基礎的統(tǒng)一。從孟子到荀子,都主張這種統(tǒng)一。到秦代則走向極端,采取了“焚書坑儒”的野蠻做法。董仲舒“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的施行所灌注的文化專制傾向對后世的影響是巨大的。統(tǒng)治思想和理論基礎的統(tǒng)一,對任何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二、以王權、君權、皇權為中心的意識形態(tài)——尊君在中國政治文化中,王權主義始終處于核心地位。王權主義的形成是中國古代社會君主政治的需要,它直接促進并強化了君主專制政治系統(tǒng)的建立和完善,并且通過多種社會化的渠道,控制和影響著人們的政治意識。王權主義的主題是宣揚君權至上,主要形成以下觀念:1、“王權”是天的意志。在天、地、人的關系中定位王權,把人間君主提高到超人的地位,成為調節(jié)天地人的中樞,是人間社會的主宰。周王被稱為“天子”,漢代董仲舒又進一步提出“君權神授”的觀念,都是對王權地位的人為強化,目的都在于強調王權的神圣性。多數學派都有不同程度的尊君思想,而絕對尊君論是由法家提出來的。韓非從“天下定于一尊”的構想出發(fā),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保ā俄n非子·揚權》)這種中央集權的政治設計,核心是要樹立君主的無尚權威。董仲舒把君權神化,提出“君權神授”論,所謂“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繁露·為人者天》)。程朱理學為“君權神授”論作證,把“君為臣綱”歸結為天理。這種絕對君權主義在明代達到登峰造極,朱元璋“收天下之權歸一人”(王世貞《弇州史料》卷十一),成為典型的“東方專制主義”。(馬克思語)2、君主是國家治亂興亡的決定因素。在君主制度下,君主具有無上的權利?!耙谎钥梢耘d邦”、“一言可以喪邦”(《論語·子路》)這種體制下,君主在國家治亂興衰中,無疑起著決定性作用?!熬毁t者其國亂”(《荀子·議兵》)。君主既然決定著全部政治生活的運轉,當然成為社會的主宰。3、君主擁有統(tǒng)屬社會一切的巨大權利。王權主義肯定了君主的崇高地位,又賦予其巨大權利。在理論上,君主擁有對社會全體成員的人身統(tǒng)屬權。君主是全社會最大的家長?!凹姨煜隆?。在觀念上,君主是全國土地和財富的最高所有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君主除了直接占有一部分土地,還擁有最高賦稅征收權,通過超經濟體制,擁有全國最大的財富。在政治上,君主作為最高國家元首,擁有政治權利獨占權,并且還獨攬最高決斷權,擁有生殺予奪的刑賞權和最高軍事統(tǒng)轄權。4、君主是認識的最高權威和終極裁決者。權利和認識本來屬于不同的范疇,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確認王權是認識的最高權威和終極裁決者。從歷史過程看,帝王的權威高于認識。秦始皇“以吏為師”,秦二世“指鹿為馬”,運用權利裁決認識;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是依靠欽定認識統(tǒng)一標準。儒家學說之所以列為經典,成為封建時代的統(tǒng)治思想,更是緣于漢代及歷代君主的確認。以“欽定”“皇覽”命名的古代典籍數不勝數。當思想界或學術界出現重大分歧時,只有君主有權作最后裁決。君主還可以隨意指斥思想異端,判定思想罪。中國歷史上文字獄比比皆是,恰恰說明帝王是認識的最高權威。三、“重民”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政治特征
1、古代典籍中有關“重民”的言論十分豐富,我們稱之為“民本主義”。周初思想家周公提出“敬德保民”?!渡袝ぞ普a》:“人無于水鑒,當于民鑒?!薄蹲髠鳌罚骸懊裰毂貜闹?。”老子提出“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鬃犹岢觥肮?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孟子作了系統(tǒng)闡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保ā睹献印けM心下》)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保ā盾髯印ね踔啤罚┨铺凇拜d舟覆舟,所以深慎?!保ā敦懹^政要·論君道》)總之,民本思想承認“民為邦本”、“民貴君輕”,重視民心向背。所以,出現了“富民”、“養(yǎng)民”、“愛民如子”、“民為邦本”、“民貴君輕”、“吏為民役”等觀念和提法。但是在社會政治的運行過程中,這些原則和理論卻被忽視。2、重民的原因:是古代社會的經濟基礎——小農經濟。小農經濟是專制王權建立的基礎,是國家兵力和財力的直接來源,沒有民的支持,任何一個政權都無法維護。對此,中國歷代統(tǒng)治者都非常清楚。孟子“得其民者得天下”(《孟子·離婁上》),很清楚地說明了重民的原因:從長治久安出發(fā),必須注意民眾的力量和人心向背。3、中國古代“民本主義”與西方“人文主義”、“人本主義”的區(qū)別:產生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是同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宗教神學相對立的人性論和人道主義;中國古代“民本主義”是產生于小農經濟的社會中。19世紀由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提出的“人本主義”,是指抽去人的具體的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把人僅僅看作一種生物學存在的舊唯物主義哲學觀點。中國的民本主義則是與之完全不同的一個歷史范疇。中國的民本主義植根于尚農、重農的社會心理的深層結構之中,它與重農主義相表里。農業(yè)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前提,是農業(yè)勞動力——農民的“安居樂業(yè)”。農民安居樂業(yè),農業(yè)生產才能穩(wěn)定有序,朝廷賦稅才能源源供給,才能天下太平。反之,則民不聊生,民怨沸騰,就會“國削君亡”。中國的民本主義完全著眼于社會生產。4、尊君與重民的關系:首先,二者是對立關系。愛民、重民、恤民的提出,就是針對君主專制的“殘民”、“虐民”而提出來的;后世抨擊專權暴政的人無不是以民本思想為武器。其次,二者又相輔相成,相互補充,構成所謂“明君論”。因為,“重民”、“愛民”的主導者還是君主,安定溫飽生活的希望還是寄托在君主身上。所以,一方面強調“國以民為本”,另方面也強調“民以君為主”。這就使民本主義與主權在民的民主主義有了性質的區(qū)別。四、以倫理道德為標準的政治價值評價中國傳統(tǒng)的政治文化是以倫理道德為本位的,主張政治與道德合一,甚至認為政治中的根本問題就是道德問題,政治的實施過程就是道德感化過程。因此,道德的標準自然就成為政治的標準。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分析:1、倫理道德是人們行為的最高準則,也是評價政治人物的標準。在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中,倫理道德被看作是人的本質,人的行為的最高準則就是實現道德,而實現的途徑就是按倫理道德的規(guī)范修身養(yǎng)性,于是倫理道德成了人的行為準則,對政治人物的評價也總是以倫理的概念為主和歸類。2、道德是政治的目的,也是施政的依據,同時也是評價政治過程與政治行為的標準。傳統(tǒng)政治文化由于把倫理道德視為人類社會最根本的東西,十分強調“仁政”和“德治”。強調以道德原則作為施政的依據,甚至把道德本身視為政治的過程和目的,正所謂“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由于把道德視為政治的目的,對政治行為的評價也只有以是否符合道德為標準?!傲x利之辨”、“理欲之辨”、“公私之辨”儒家雖然不是反對人的物質需要而空談道德教化,但在人的物質需求與道德規(guī)范發(fā)生矛盾的情況下,則會猶豫地選擇后者。五、以平均、平等為內容的社會理想。中國古代社會民眾的社會理想始終沒有離開物質生活的溫飽以及人與人關系的和諧這個主題。在中國宗法社會里,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的小農經濟不僅限制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而且限制了人們的視野。這就決定了中國民眾對這一主題的思考雖然很鮮明,但又是粗淺的。這種社會政治理想,主要由以下內容構成:(1)“等貴賤、均貧富”“等貴賤”是平等,說的是地位;“均貧富”是平均,說的是經濟、財富。平等、平均主義是一種主張社會地位平等和財富平均分配的社會政治理想。這種思想的形成至少有三個來源:一是古代思想家的社會政治理想,如儒家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和“大同”理想,墨家的“兼相愛,交相利”的政治理想。二是中國古代宗教思想中的“平等”、“平均”觀念,如佛教的“眾生平等”,道教的“太平理想”。三是小生產者由于社會貴賤貧富不均而凝成的生活向往。最有代表性的是孔子描繪的“大同”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奸邪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2)忠君、忠國的一體交融。從先秦時期開始,中國古代思想家們就把“國”和“家”連成一體,忠于國君就等于忠于國家。在集體利益的驅動下,國君成為國家的象征和代表,這種觀念決定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如岳飛的愚忠“學而優(yōu)則仕”:“求仕”是文人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唯一途徑,把“謀道”和“謀食”結合起來的唯一途徑,這也形成了中國古代的“官本位”思想?!扒骞佟钡男纬伞吨芏Y》六、以傳統(tǒng)經學為框架的政治思維模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文化的發(fā)展路向和進程。自儒家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確立以后,傳統(tǒng)儒家的思維方式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影響日益擴大,因而,經學的思維方式成為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1、經學思維方式經學思維方式是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經學主要是指解釋闡述和研究儒家經典的學術?!敖洝保诠糯胁煌膬群?,從漢代以后,主要指法定的儒家經典。五經、六經、七經、九經、十三經經學的方法:簡單說就是注解闡發(fā)經傳的方法。在本質上都把自己的思維視野囿于儒家經典之內;把圣人之言、經傳所云視為人的政治行為的規(guī)范和治理國家的準則。儒家經典成為古代中國人一切思想和行為的最高原則和“以不變應萬變”的法寶。經學是古代中國的最高學問,也成為我們理解古代中國的一把鑰匙。2、經學是傳統(tǒng)中國政治變革的工具。經學既然被奉為萬世不變的治國法典,奉行既久,自然在士大夫階層以及黎民百姓中培養(yǎng)一種信仰:圣人說的一切都是對的,改革是“離經叛道”、“大逆不道”的。于是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種奇特的現象,政治改革者與反對改革的人都競相從一部經書上去尋找自己的依據。王安石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曾大膽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可謂千古一人。但也不得不在“法先王意”的口號下提倡變法。他把“三經新義”作為科舉考試的統(tǒng)一標準,借用經學來統(tǒng)一思想,為他的新法建立理論基礎。近代中國的變法維新也是在經學的名義下進行的,康有為、梁啟超鼓吹今文經學,反對古文經學“述而不作”的傳統(tǒng),實際是為變法維新制造理論依據。總之傳統(tǒng)中國的政治改革與變法維新總是具有濃厚的復古色彩,總是不得不到傳統(tǒng)經學中去尋找反傳統(tǒng)的思想武器,這也勢必使變革運動受到極大限制?!白鹗コ缃洝币殉蔀槭看蠓螂A層和黎民百姓不可移易的思維定勢,這本身就構成了改革或變法不可逾越的障礙。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治改革與維新變法最終歸于失敗的深層次原因之一。第二節(jié) 中國古代教育教育機構、教育思想、教學思想、中國古代教育的總體特征一、教育機構中國古代學校教育源遠流長,《尚書·舜典》中有關“舜命契作司徒,布敷王權,命夔典樂,教胄子”的記載,孟子在談到早期的教育機構時也曾提及庠、序、校。西周具有了較完備的學校體制,明確地劃分出國學和鄉(xiāng)學兩個系統(tǒng)和小學和大學兩級學制。1.官學
(1)學在官府這是夏、商、周時期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學校由官府壟斷,是為培養(yǎng)貴族子弟的子弟而設立的?!皩W在官府”的特點之一是官師不分,官師合一;特點之二是政教不分。(2)太學太學即古代的大學,周代已有其名。呂思勉解釋說:“大學雖在郊,猶作池以環(huán)之,稱為辟雍;諸侯則減其半以示詘于天子,而稱泮宮也?!睗h武帝時期創(chuàng)立了專門研究學問、傳授知識的太學,這與西周政教合一的太學有所不同。漢武帝在建元五年置五經博士,教授博士子弟,為博士官置弟子是漢武帝的創(chuàng)制,這一制度開了封建時代學校制度的先河。后來又接受儒學大師董仲舒、公孫弘的建議,于元朔五年(前124)在都城設立太學,為全國最高學府,隸屬于太常。后被歷代沿用。太學以五經博士(漢平帝時改稱博士師)為教官,東漢時改稱博士祭酒。太學的學生稱為“博士子弟”,東漢時也稱為太學生或諸生。太學創(chuàng)建時置弟子50人,后來名額逐漸增加,漢成帝時增至3000人,平帝時達到10800人,到東漢末年多至30000人。漢代博士子弟還是統(tǒng)治者選拔官吏的后備隊,成分不限于貴戚和官僚。平民子弟德、貌、才佳者也可以被推薦入學。初置時選拔比較嚴格,后來就不怎么堅持標準了,有些官僚子弟可以靠父蔭,不經選拔,直接入太學。晉宋明帝時對太學的辦學體制改革,先設國子學,后設文、史等四科,將官學的學科范圍擴大,從而打破了漢代以來儒學在太學中的壟斷地位。此后太學與國子學并存,明以后不設太學只有國子監(jiān)。(3)國子學國子學是中國封建社會為貴胄子弟而設的最高學府。始創(chuàng)于晉咸寧四年(278),名稱取法《周禮》所謂“國之貴游子弟受教于師者也”。國子學簡稱國學,隸屬于太常,內設祭酒、博士各一人,祭酒為國學之長,又設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從此,國子學與太學并立的一種雙軌的大學教育制度形成。(4)國子監(jiān)國子監(jiān)是封建王朝的教育管理機構和最高學府。其前身即是國子寺,北朝北齊始立,隸屬于太常。隋文帝大興學校,正式設立國子寺為統(tǒng)一的教育行政管理機關,置祭酒一人主持。隋煬帝時期又改為國子監(jiān),下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共五學。宋代國子監(jiān)與唐代同(唐承隋制,國子監(jiān)是最高教育行政機關,掌管中央六學二館)。元代設國子學,有蒙古國子學、回回國子學等,也稱國子監(jiān)。明代國子學與國子監(jiān)合一,有“北雍”(北京)和“南雍”(南京)之分,清代國子監(jiān)與明代同,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國子監(jiān),設學部。(5)府州縣學府州縣學是古代地方政府設立的官學,因周代地方學校叫鄉(xiāng)學,故后來的地方官學也稱鄉(xiāng)學。漢代郡國官學不受重視。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率先在益州(今成都)開辦地方學校。至武帝時,乃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漢平帝時下令天下設立官學:學、校、庠、序。漢代鄉(xiāng)學沒有正規(guī)的課程設置,也與中央沒有從屬關系,還沒有形成體系,但卻為后代地方學校制度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魏晉之后,州府之學分醫(yī)學和經學兩種,學生名額依州府人口多少而有差異。鄉(xiāng)學是唐代地方官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宋元時期,州縣學校建立有“學田”制度。元代地方教育最有特色的是建立“社學”體制。明代地方教育十分發(fā)達,政府委任不受地方政府管轄的提學官專門負責地方教育,另外,明代社學也很有特色。清代地方學校設置與明代基本相同。2.私學
(1)私學的興起和發(fā)展春秋時期,隨著王權失墜,官學衰落,私學興盛,于是出現了“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的局面??鬃泳褪窃缙诘闹綄W創(chuàng)辦者。春秋末年到戰(zhàn)國時期,學派林立,一些持不同政見者為宣揚自己的學說,紛紛創(chuàng)辦私學,從而為中國幾千年私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秦禁私學,私學處于低谷。秦亡漢興,私學如雨后春筍般地發(fā)展起來,許多隱匿民間的私學大師紛紛出山,開門辦學,儒、道、法、刑名、黃老各種流派百家爭鳴又相互兼收并蓄,各種類型的私學幾乎遍布全國各地。而教育兒童的學館、書館、書舍等,幾乎完全承擔社會蒙養(yǎng)教育的任務。魏晉南北朝時期,戰(zhàn)亂迭起,官學廢棄,私學相沿不衰。到了唐代,在國家完備的官學教育體制下,私學暫時出現了衰微,但卻興起了一種新的私學形式——書院。宋代私學再度興起,特別是書院制度更加勃興,形成中國封建社會獨具特色的教育組織形式。南宋時私學教育有了明顯的分化,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教授師資和日?;局R的小學和蒙學,主要有鄉(xiāng)學、村學或富有人家的家塾或由宗族設立的義學;第二類則是為年齡較長、程度較高的學子設立的研究學問或準備科舉的書院和學館。南宋以后,私學發(fā)達,但總起來看,歷代都具有這二種基本類型,特別是書院和學館,隨著統(tǒng)治階級文化專制的加強和科舉入仕的誘惑,逐漸成為科舉的附庸。(2)私學的地位和作用第一,私學承擔了啟蒙教育的任務,彌補了官學的不足。第二,私學對中國古代教育的普及作出了貢獻。第三,私學為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和傳播作出了貢獻。3.書院書院是我國封建社會獨具特色的辦學形式和教育模式。在中國教育史上,書院也是與官學平行交叉發(fā)展的一種教育制度,它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后期集教育、學術、藏書為一體的文化教育機構,對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產生過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宋代聞名的有四大書院:白鹿洞書院、應天府書院、岳麓書院、嵩陽書院。白鹿洞書院位于江西廬山五老峰下,朱熹在經營白鹿洞書院過程中,為書院制訂學規(guī),完善制度,置田建房,延請名師,充實圖書,使書院名聲大震,也深受宋代歷朝皇帝的重視。淳右元年(1241),理宗趙昀親書《白鹿洞書院教規(guī)》,“頒之學宮”。從南宋到清朝,這一學規(guī)為大多數書院和官學所共同遵守。應天府書院位于河南商丘。北宋著名文學家晏殊任應天府知府,大力聘請名師,王洙、范仲淹等先后任教其中,使應天府書院成為中州一大學府。岳麓書院位于湖南長沙岳麓山下,宋太祖開寶九年(976),潭州守朱洞在岳麓山抱黃洞下,造了講堂、齋舍以待四方學者。理學家張拭、朱熹曾在此講學。嵩陽書院位于河南登封市太室山南麓,原為嵩陽觀,后周時建院。程顥、程頤曾在此講學。古代的書院在幾百年的教育實踐中,形成了一些優(yōu)良的學風,在中國教育史上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第一,刻苦學習、深入鉆研的學風。第二,注重創(chuàng)發(fā)、提倡求真的學風。第三,師友講習、自由討論的學風。第四,修身養(yǎng)性、重在做人的學風。第五,尊師愛生的學風。第六,關心時事、學政兼論的學風。宋代是書院最興盛的時期,元代以后,書院走向官學化。到了明清以后,書院和官學一樣為政府所操縱,成為科舉制度的附庸。1898年,清政府下令把書院改成學堂,書院的發(fā)展到此結束。二、教育思想
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問題是指教育所要培養(yǎng)的人的規(guī)格和標準。夏、商、周奴隸制社會時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貴族的子弟學習一套管理國家、鎮(zhèn)壓奴隸和參與作戰(zhàn)的本領,培養(yǎng)既善于“射”、“御”以維護社稷,又精于“禮樂”、“書術”以管理國家的文武兼?zhèn)渲?。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成為統(tǒng)治思想,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明人倫”,即學會按照倫理道德去處理人際關系,為維護封建社會秩序培養(yǎng)統(tǒng)治人才?!叭V八目”2.教育內容夏商時期,武備教育和禮治教育是其重要內容。西周有比較完備的學校制度,大學教育內容,主要是以“六藝”為核心內容。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私學興盛,各種學派教學內容極不相同。關于孔子教育的內容,《論語·述而》有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彼浴对姟贰ⅰ稌?、《禮》、《樂》、《易》、《春秋》作為教材,主要對學生進行倫理道德教育;同時,也注意用教材中的歷史文化知識和科學知識來教育弟子。墨家重視生產知識和應用技術,教育的內容主要是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從近代科學的分類看屬于幾何學、物理學方面的知識。西漢董仲舒確立了儒家的地位后,儒家經書被奉為經典,成為古代教育的主要內容。宋代書院興起后傳授理學,注重義理闡發(fā)。元明清時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程朱理學,四書五經是必修科目,學校教育主要是圍繞科舉考試來組織教學。中國封建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儒經,經學之外也設有一些其它學科。從教育內容看,體現出倫理本位的特色,道德倫理是第一位的,知識教育處在第二位,把語文教育和道德教育緊密結合,有值得我們借鑒之處。但是,忽視自然科學、生產知識,把教育為維護政權統(tǒng)治服務,這些都是現代教育需要揚棄的。三、教學思想
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學習興趣、知識基礎,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和教育工作。這一思想產生于孔子,這一概念是由宋代思想家、教育家二程從孔子的教育和教學實踐中概括出來的:“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溫故知新溫故知新是孔子提出的一個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可調控輥型四輥液壓軋機合作協議書
- 2022-2023學年廣西玉林市容縣四年級(上)期末數學試卷
- 新譯林六年級英語上冊教案(全冊)
- 2025年臨時工協議常用版(2篇)
- 2025年二手數控機床買賣合同(2篇)
- 2025年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工作總結樣本(3篇)
- 2025年人事代理員工勞動合同常用版(4篇)
- 2025年倉儲運輸合同標準版本(4篇)
- 2025年互聯網技術服務合同樣本(三篇)
- 專題01 集合、邏輯用語與復數(解析版)
- 2024年公務員考試題庫附答案【完整版】
- 關于闖紅燈的調查報告
- T-GDWCA 0019-2018 輻照工藝操作規(guī)范
- 決策與博弈論課件
- 為什么偉大不能被計劃
- 精神障礙患者的社交技巧訓練
- 司機考核管理制度
- 重慶八中2024屆高三12月高考適應性月考卷(四) 語文試卷(含答案)
- 出差報銷單-中英對照版
- 電流互感器試驗報告
- 蔣中一動態(tài)最優(yōu)化基礎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