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9課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學案【學習目標】認識絲綢之路與歐洲大陸其他東西交通線。掌握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緦W習重難點】重點:絲綢之路難點:絲綢之路、歐亞大陸及其他重要商路【預習新知】絲綢之路(一)地位:①絲綢之路是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古代東西方的重要商路/最著名商路。②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二)名稱來源:這條商路上發(fā)現(xiàn)了大量絲綢遺存,因而將它命名為“絲綢之路”。(三)發(fā)展歷程1.絲綢之路(狹義)①主要商品/人流: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yǎng)蠶和制造絲綢的國家,絲綢很早就被輾轉販運到歐亞大陸其他地區(qū),成為廣受歡迎的珍貴商品。②興起: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是絲綢之路發(fā)展史上的一個標志性事件。被稱為“鑿空”,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③繁榮:漢唐繁榮,絲綢之路在長期發(fā)展中開辟出一些支線,新疆、中亞地區(qū)的路線尤為復雜。④衰弱: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據(jù)、戰(zhàn)亂等因素影響,加上東西方的海路聯(lián)系日益活躍,絲綢之路在東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漸趨下降。2.“海上絲綢之路”①主要商品/人流:賣:瓷器;買:香料、珠寶、金銀器皿②興起:早在西漢(武帝),中國就已經開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③繁榮:①宋元時期,擁有巨舟、帆索、磁羅盤,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地區(qū)建立了廣泛的官方和民間聯(lián)系。廣州、泉州、明州等沿??诎?,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交易樞紐。②明初鄭和下西洋達到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通的巔峰。3.西南絲綢之路(從關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橫斷山麓南下,跨越瀾滄江、怒江,向西進入緬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亞、西亞等地)①主要商品/人流:茶葉、馬匹、蜀地物品②興起:漢武帝派人對這條道路進行了探索。它在溝通古代中國西南地區(qū)與東南亞、南亞的聯(lián)系上,長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4.“草原絲綢之路”(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經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歐洲或小亞細亞)主要商品/人流:皮毛、鹽、茶;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遷5.*漢志商道:(沙特阿拉伯西部沿海地區(qū)的“香料之路”)①主要商品/人流:香料②興起:5-6世紀形成:東方商品海運抵也門,然后用駱駝沿漢志商道轉運到,再進入歐洲。③繁榮:阿拉伯帝國時期6-7世紀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1.綜述:除絲綢之路外,古代歐亞大陸還存在其他重要的商路,它們往往也被納入“絲綢之路”的廣義范疇。2.概況(1)“草原絲綢之路”: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經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歐洲或小亞細亞。(2)“西南絲綢之路”:從關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橫斷山麓南下,跨越瀾滄江、怒江,向西進入緬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亞、西亞等地。(3)“海上絲綢之路”①早在西漢,中國就已經開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②宋元時期,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地區(qū)建立了廣泛聯(lián)系。廣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交易樞紐。③明初鄭和下西洋達到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通的巔峰。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1.物質和技術(1)對外輸出①隨著絲綢的不斷向西出口,養(yǎng)蠶和繅絲技術逐漸傳到東羅馬帝國。②漆器及其制造技術、鐵器及冶鐵技術,也很早經由中亞向西傳播。③瓷器主要經由海路外銷到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東非等地,深受當?shù)厝讼矏邸"芪鱽喓捅狈枪そ炒罅糠轮浦袊黝惔善鳌?2)對內引入①西漢獲得了大宛國當?shù)爻霎a的良種“汗血馬”,同時引進了優(yōu)良的飼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②西瓜和古代文獻中帶有“胡”字的物種,如胡桃、胡瓜、胡蔥、胡椒、胡蘿卜等,基本都是通過西域傳入的。③中亞和西亞的服飾、飲食曾對隋唐社會產生重大影響。④宋元時期,棉花從陸、海兩個渠道傳入中國。⑤香料、珠寶、金銀器皿等外來商品,早期多從陸路輸入,自宋代起基本來自海路。2.精神和文化(1)佛教在漢朝從印度經中亞傳入中國,此后逐漸中國化,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思想、文學和藝術創(chuàng)作。(2)絲綢之路沿線保存下來的著名佛教石窟,融匯東西藝術風格,是人類文化史上的瑰寶。(3)繼佛教之后,祆教、摩尼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陸續(xù)傳到中國。(4)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魔術、音樂、舞蹈在漢唐王朝廣受歡迎?!眷柟逃柧殹?.在事死如事生的唐代中上層人士的墓葬中,陪葬的駱駝俑蔚成風尚。許多陶駱駝背上馱著絲綢,馭手幾乎都是表情各異的胡人,做工精美異常(見下圖)。由此可見,唐代()A.海上絲綢之路暢通 B.民間制造瓷器技術高超C.漢藏文化交流頻繁 D.經濟交流影響社會習俗2.1976年,在河南安陽市殷墟商王武丁的王后婦好墓中,出土了755件玉器和468件青銅器。其中玉器以禮器、兵器和裝飾器為主,原料多為新疆和田玉;青銅器以禮器和兵器為主。從中可以得出的結論是()A.商朝確立了禮樂制度,迷信鬼神和崇尚天命B.商朝的軍事實力強大,確立了對西域的統(tǒng)治C.商朝手工業(yè)技藝高超,產品遠銷至河西走廊D.漢代絲綢之路開通前,中原與西域已有往來3.敦煌懸泉置遺址(驛站)出土的漢簡記載,該驛站有官卒徒御37人、傳馬40匹和傳車10多輛。在當時敦煌郡東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類似的機構。簡文中有“郡當西域空道,案廄置九所……”的記錄。這反映了A.亭傳郵驛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機構 B.道路暢通是政令統(tǒng)一的重要基礎C.邊疆穩(wěn)定是基層治理的有效成果 D.絲綢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4.下面圖片所示的有角神獸是我國北方和歐亞草原地區(qū)常見的一種裝飾題材。有學者認為,這種“鳥獸合一”的虛幻動物與先秦文獻記載的贏秦飛廉的風神形象相吻合。這可用于說明()A.秦國崛起的精神動力 B.草原絲路的文化影響C.不同物種的交流融合 D.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5.下面是創(chuàng)作于7世紀的《武則天泛龍舟》與《唐高宗獵豹》的線描圖。這兩幅圖繪于今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古城大使廳北墻壁上。據(jù)此可推知()A.古代中國政府重視海外貿易發(fā)展 B.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利于文化交流C.藝術創(chuàng)作受宗教政治因素的影響 D.唐朝君主積極開拓海陸絲綢之路6.唐中期平定西突厥后,處在絲綢之路上的九個國家,即“昭武九姓”諸國,便宣誓臣服于大唐王朝。他們世代善于經商,成為古代西亞文明、南亞文明與東亞文明的重要媒介。這主要反映了()A.絲綢之路推動了東西文化交流 B.大唐王朝政治清明而國力強盛C.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利于社會進步 D.唐在西域地區(qū)建立了有效統(tǒng)治7.歷史學家翦伯贊認為:“張騫在公元前127年之發(fā)現(xiàn)西域,其對于當時中國人的刺激,就正像后來1492年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對于歐洲人的刺激是一樣的?!边@一觀點說明()A.當時中國商品經濟高度發(fā)達,極欲開通絲綢之路B.歐洲和中亞各國普遍希望與中國進行交流C.張騫通西域加強了人們對外部世界的聯(lián)系D.張騫通西域刺激了歐洲人開辟新航路8.據(jù)出土漢簡記載,從今西安到敦煌近2000千米的距離,除有兩段約300千米外,其余約1700千米的路段上,西漢政府設置了附有基本供應和保障設施的驛置45個。這一措施()A.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B.有利于保障商路暢通C.消除了匈奴對中原政權的威脅 D.緩和了與邊疆民族的矛盾9.“寶相花”是唐代最具影響力的絲綢紋樣,其中蘊含了中國的蓮花、牡丹、菊花,歐洲的卷草、忍冬和中亞的葡萄、石榴等形象?!皩毾嗷ā钡男纬煞从沉?)A.物產種類決定藝術形式 B.唐王朝開明的民族政策C.唐朝文化觀念兼收并蓄 D.審美趣味的世俗化趨向10.2000多年前,我們的先輩篳路藍縷,他們穿越草原沙漠開辟出聯(lián)通歐亞非的陸上絲綢之路,把我國東部農耕文明集中發(fā)達地區(qū)與“西域”及其以西各邦國聯(lián)系起來。也見證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的盛況,材料表明“絲綢之路”()A.為東西方絲綢交易的專用通道 B.是認知世界的重要途徑C.是當時東西方貿易的唯一通道 D.拓展了漢朝的統(tǒng)治區(qū)域
參考答案1.答案:D解析:陪葬的陶駱駝背上馱著絲綢,馭手幾乎都是表情各異的胡人,這反映了當時民族間經濟交流密切,體現(xiàn)了經濟交流影響社會習俗,故選D項。材料與“海上絲綢之路”無關,A項錯誤。材料不能反映民間制造瓷器的水平,B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xiàn)“漢藏文化交流頻繁”,C項錯誤。2.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商貿往來。通過題干內容可知,在商王武丁的王后婦好墓所出土的玉器中,其“原料多為新疆和田玉”,據(jù)此可以推斷,在漢代絲綢之路開通之前,中原地區(qū)與西域已經有往來,故選D項;題干內容僅涉及商王武丁的王后婦好墓中所出土的玉器和青銅器的相關信息,并沒有涉及商朝確立禮樂制度的相關內容,排除A項;題干內容僅述及婦好墓中所出土的玉器的原料“多為新疆和田玉”,至于這些原料是通過何種方式運送到中原地區(qū)的,在題干中并沒有涉及,并且在商朝內外服制度之下,商王并不能很好地控制外服地區(qū),排除B項;題干內容涉及的是商王武丁的王后婦好墓中所出土的玉器,其“原料多為新疆和田玉”,并沒有說明這些玉器已經“遠銷至河西走廊”,排除C項。3.答案:B解析:據(jù)材料“郡當西域空道,案廄置九所……”,可知漢代加強了對邊疆地區(qū)的管理,為此設置了一系列的驛站和類似的管理機構,以便確保國家政令在基層的暢通,故選B項;亭傳郵驛是古代的文書傳遞系統(tǒng),排除A項;邊疆穩(wěn)定是中央政府加強對邊疆治理的結果,基層治理主要針對的是地方鄉(xiāng)里組織,排除C項;絲綢之路是當時民間對外貿易的主要通道,排除D項。4.答案:B解析:據(jù)材料可知,我國北方和歐亞草原地區(qū)的有角神獸形象相似,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草原絲綢之路是指漠北草原地帶溝通歐亞大陸的商路,因此,材料中的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草原絲路的文化影響,故選B項。材料呈現(xiàn)的是先秦的圖騰崇拜,A項錯誤。材料中的物種是虛幻的,并非物種交流后形成的真實的動物,C項錯誤。材料體現(xiàn)的是我國北方和歐亞草原地區(qū)文化上的共同特征,而非文明的多元化,D項錯誤。5.答案:B解析: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城位于絲綢之路上,7世紀時該地區(qū)的墻壁上出現(xiàn)描繪中國故事的畫作,體現(xiàn)了當時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間的文化交流,故選B項。材料未涉及海外貿易,A項錯誤。材料中的兩幅圖沒有涉及宗教因素,C項錯誤。材料體現(xiàn)的是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而不是唐朝君主積極開拓海陸絲綢之路,D項錯誤。6.答案:A解析:根據(jù)材料“他們世代善于經商,成為古代西亞文明、南亞文明與東亞文明的重要媒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絲綢之路推動了東西文化交流,故選A項。7.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張騫“鑿空”西域。選擇C: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的開辟使歐洲人的視野獲得極大開闊,進而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lián)系,張騫出使西域也擴大了中國人的視野,加強了中國與中亞和歐洲國家的聯(lián)系。排除A:漢朝時商品經濟并沒有達到高度發(fā)達的程度,“高度發(fā)達”說法夸大。排除B:材料沒有體現(xiàn)歐洲和中亞各國普遍希望與中國進行交流。排除D:張騫通西域與歐洲人開辟新航路相差1600多年,兩者并沒有直接聯(lián)系。8.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漢朝絲綢之路的建設。選擇B:通過材料中的漢簡記載可知,西漢時期,在西安到敦煌沿線,政府設置了45個驛置,驛置中設有基本供應和保障設施,西漢時期西安到敦煌段是陸上絲綢之路一部分,這一措施有利于保障商路暢通。排除A:材料雖涉及西漢,但沒有交代具體時間,據(jù)所學可知,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是在公元前60年。排除C:設置驛置不能“消除”匈奴對中原政權的威脅。排除D:據(jù)材料信息無法推斷漢朝和邊疆民族的矛盾情況。9.答案:C解析:根據(jù)材料“‘寶相花’是唐代最具影響力的絲綢紋樣,其中蘊含了中國的蓮花、牡丹、菊花、歐洲的卷草、忍冬和中亞的葡萄、石榴等形象”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將中國、歐洲和中亞的多種植物匯集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新奇的絲綢紋樣,寶相花的形成反映了唐朝文化觀念的兼收并蓄特色,C項正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小學生慶十一國慶節(jié)征文(5篇)
- 萬能的年終工作總結范文(十篇)
- 產科醫(yī)師年度工作總結范文
- 企業(yè)會計人員工作總結范文(10篇)
- 安徽省淮北市和淮南市2025屆高三第一次質量檢測思想政治試卷(含答案)
- 我心中的陽光5篇
- 公眾號推廣合作合同(2篇)
- 混凝土罐車車租賃合同
- 寫字樓買賣租賃合同
- 批發(fā)市場攤位租賃協(xié)議
- 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北京版
- GB/T 20154-2014低溫保存箱
- 固定資產報廢管理制度管理辦法
- 深基坑開挖及支護施工方案-經專家論證
- 排水管渠及附屬構筑物
- 養(yǎng)豬場施工噪聲環(huán)境影響分析
- Windows-Server-2012網(wǎng)絡服務架構課件(完整版)
- 形位公差_很詳細(基礎教育)
- 手榴彈使用教案
- 600MW機組除氧器水位控制系統(tǒng)
- 史上最全的涉稅風險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