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必修四《哲學與文化》核心知識梳理-備戰(zhàn)2023年高考政治核心知識學習手冊(統編版)必修四《哲學與文化》核心知識梳理-備戰(zhàn)2023年高考政治核心知識學習手冊(統編版)考試卷題目,多多益善加油加油考試卷題目,多多益善加油加油必修四《哲學與文化》核心知識梳理-備戰(zhàn)2023年高考政治核心知識學習手冊(統編版)考試卷題目,多多益善加油加油2023年高考政治以核心概念為中心的核心知識學習手冊(統編版)必修四《哲學與文化》第一課哲學基本知識一、追求智慧的學問1.哲學的目的是熱愛智慧、追求智慧的學問2.哲學的特點致力于從總體上把握人與世界的關系3.哲學的起源:哲學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對宇宙、人生的追問和思考。(認識世界)4.哲學的作用:指導人們的生活和實踐。哲學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有助于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二、什么是哲學1.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從哲學與世界觀關系來看)2.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從哲學與具體科學關系來看)三、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關系人們關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樣的根本觀點是世界觀,用這種觀點作指導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論。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關系:一般說來,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不存在脫離世界觀的方法論,也不存在脫離方法論的世界觀。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世界觀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發(fā)零散的形成的世界觀。而哲學是哲學家依據一定的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把不自覺的、不系統的世界觀加以系統化、理論化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五、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1)具體科學揭示的是自然、社會和思維某一具體領域的規(guī)律,哲學則對其進行概括和升華,從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guī)律。(2)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fā)展,哲學為具體科學研究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六、哲學的基本問題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2.內容包括兩個方面:①第一方面: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②第二方面: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3.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首先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遇到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貫穿哲學發(fā)展的始終,是一切哲學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3)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它們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七、哲學主要派別(一)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立1.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唯一標準(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展開的。2.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根本觀點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原的,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3.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tài):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機械)唯物主義基本觀、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4.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tài):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二)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對立1.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主張用聯系、發(fā)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2.形而上學的基本觀點:主張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3.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對立的焦點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三)可知論與不可知論對立可知論是指凡是認為思維與存在有同一性,即認為人的意識能夠正確認識客觀世界及其規(guī)律的哲學學說,就是可知論。不可知論認為思維與存在沒有同一性,即認為人的意識不能或不能徹底認識客觀世界及其規(guī)律的哲學學說,叫不可知論。(四)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對立八、馬克思主義哲學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①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爭取自由解放斗爭的必然產物。②直接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其中主要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③自然科學前提: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自然科學的發(fā)展使人們用聯系和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周圍世界成為可能。④社會科學前提: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學說2.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理論、革命的理論和人民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是科學的,就在于它正確揭示了世界的本質和運動規(guī)律,創(chuàng)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是革命的,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場探求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為最終建立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會指明了方向,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是區(qū)別于其他哲學的本質特征;第一次在科學的基礎上實現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結合,實現了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一,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獨特的理論品質。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第二課探索世界的本質(辯證的唯物主義或辯證唯物論)一、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1.含義: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2.物質的屬性:a.客觀實在性(物質的唯一特性)b.運動性(物質的根本屬性)c.還有可知性、永恒性、無限性等一般屬性。二、世界本原是物質的【原理內容】自然界的物質性、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因此,世界本原是物質的。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世界統一于物質?!痉椒ㄕ摗课覀円杂X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統一性原則,堅持科學無神論立場,反對一切有神論。三、自然界是物質的原理【原理內容】自然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規(guī)律形成和發(fā)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fā)展史,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一部分?!痉椒ㄕ摗砍姓J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我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時候,務必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四.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原理【原理內容】①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和人類社會。②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環(huán)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三者都是客觀的物質的要素,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方法論】反對把人們的主觀動機或某種神秘的力量看成是社會發(fā)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反對否定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英雄史觀。物質決定意識原理【原理內容】(1)從意識的來源上看,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也是社會產物,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2)從意識的基礎上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3)從意識的內容與形式看:意識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正確的意識是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意識,錯誤意識是歪曲反映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意識。但都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都根源于物質。因此,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不依賴于意識,但意識依賴于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方法論】我們要自覺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主觀符合客觀。物質和運動的關系原理(1)哲學的運動概念:哲學上所講的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2)物質和運動的關系:①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強調物質離不開運動。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觀點。)②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載體,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強調運動離不開物質,離開物質談運動是唯心主義觀點。)七、物質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規(guī)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wěn)定的聯系。八、規(guī)律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內容】規(guī)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既不能被創(chuàng)造,也不能被消滅;規(guī)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其運動、變化和發(fā)展過程都有其固有的規(guī)律?!痉椒ㄕ摗课覀冏鍪虑橐鹬匚镔|運動的客觀規(guī)律,按照客觀規(guī)律辦事。把事物本身固有的規(guī)律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總結: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規(guī)律是客觀的。正確發(fā)揮意識的能動性【原理內容】(1)人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意識能夠能動的反映世界、意識能夠指導人們能動的認識世界)人的意識不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把握深藏于事物內部的本質和規(guī)律。(2)人能夠能動的改造世界(意識能動的反作用于物質):意識能動的指導人們改造世界。即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chuàng)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觀事物。正確的意識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對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起推動作用;錯誤的思想意識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往往起阻礙作用?!痉椒ㄕ摗恐匾曇庾R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意識,反對錯誤的意識。十、尊重客觀規(guī)律與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關系【原理內容】(1)尊重客觀規(guī)律是正確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2)意識的能動性受客觀規(guī)律的制約。只有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正確意識,才能有效發(fā)揮能動作用,正確指導人們的實踐,實現改造世界的預期目的;違背客觀規(guī)律的錯誤意識,會導致實踐的失敗,會對事物的發(fā)展產生阻礙作用?!痉椒ㄕ摗恳笪覀兂浞职l(fā)揮主觀能動性,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片面地強調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無視客觀規(guī)律和客觀條件的制約,屬于唯心主義;只強調尊重客觀規(guī)律和客觀條件,否認人的主觀能動性,是機械唯物主義。)十一、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1.什么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就是我們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guī)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fā),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的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guī)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的根本立足點。)2.哲學依據: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尊重客觀規(guī)律與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3.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①要求我們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②要求我們把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guī)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結合起來。十二、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重點)【原理內容】①物質是本原,意識是物質的派生物,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②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意識不僅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而且可以能動地指導人們改造世界。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正確意識,能正確指導人們的實踐,實現改造世界的預期目標;違背規(guī)律的錯誤意識對事物發(fā)展產生阻礙作用?!痉椒ㄕ摗课镔|和意識辯證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①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②要充分重視和發(fā)揮意識的能動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第三課把握世界的規(guī)律(唯物辯證法)一、什么是聯系所謂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二、世界是普遍聯系的原理:任何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各個部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整個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論: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既要看到事物之間的聯系,不能只看到一個個孤立的事物,也要看到事物的現狀與過去和將來之間的聯系。聯系具有客觀性原理: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方法論:要求我們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離開事物真實聯系,主觀臆造并不存在的聯系,是詭辯論的一個重要特征。聯系的多樣性原理:事物的聯系是多種多樣的。 直接聯系和間接聯系、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本質聯系和非本質聯系、必然聯系和偶然聯系等 方法論: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fā)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原理:整體是事物的全局或發(fā)展的全過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發(fā)展的各個階段。整體居于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部分離不開整體,在事物的存在和發(fā)展過程中處于被支配地位。同時,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離開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系統與要素的關系。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系統的基本特征: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yōu)化趨向方法論:①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掌握系統優(yōu)化的方法,用綜合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要立足整體,把各個要素聯系起來考察,優(yōu)化組合,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yōu)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發(fā)展推動整體的發(fā)展。六、世界是永恒發(fā)展的原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認識都是不斷發(fā)展的。整個物質世界處于永恒運動、變化、發(fā)展的過程中。發(fā)展的實質:唯物辯證法認為,發(fā)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方法論:堅持發(fā)展的觀點,反對靜止看問題七、量變和質變關系原理原理:事物發(fā)展的形式或狀態(tài):量變和質變。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或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事物的發(fā)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huán)往復,不斷前進。方法論:重視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chuàng)造條件;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當需要保持事物性質穩(wěn)定時,必需把量變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內,不能隨意促成事物質變,堅持適度原則。八、前進性與曲折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原理】事物發(fā)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事物發(fā)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是事物發(fā)展的基本途徑.【方法論】我們要對未來從滿信心,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促使其成長、壯大;同時,我們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勇敢地面對挫折與考驗。既要反對把事物的發(fā)展看成是一帆風順的盲目樂觀主義;又要反對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悲觀失望思想。九、辯證否定觀任何事物都要經歷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發(fā)展過程。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通過克服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內容,保留其中積極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fā)展自己。辯證否定的地位:辯證的否定是聯系和發(fā)展的環(huán)節(jié)。矛盾的對立統一關系【原理內容】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相互對立,相互統一的兩個方面(矛盾即對立統一)。②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即矛盾雙方相互依賴、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③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④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斗爭性是絕對的。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矛盾雙方的統一是對立中的統一,是包含差別的統一;矛盾的斗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⑤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發(fā)展。【方法論】我們必須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即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同時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
使矛盾向有利方向轉化(趨利避害)。要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十一、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內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貫穿每一事物發(fā)展過程的始終,即時時有矛盾?!痉椒ㄕ摗砍姓J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我們要敢于承認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積極尋找正確方法解決矛盾。堅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十二、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內容】矛盾具有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發(fā)展的不同過程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論】這就要求我們在認識事物和解決問題時,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十三、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矛盾分析方法的精髓①什么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②哲學依據:矛盾的特殊性原理。③為什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a.地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b.作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④怎樣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a.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承認矛盾、揭露矛盾,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b.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對不同事物的矛盾作具體分析;同一事物在發(fā)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對同一事物的不同階段的特點作具體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對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作具體分析。十四、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內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對立統一,世界上的事物無論怎樣特殊,它總是在特殊性中包含著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場合下可以相互轉化?!痉椒ㄕ撘饬x】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從中國國情出發(f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是一個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特殊規(guī)律的過程,它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十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原理內容】主要矛盾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fā)展起決定作用 次要矛盾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fā)展不起決定作用。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痉椒ㄕ摗哭k事情要抓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要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好次要矛盾。 十六、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原理內容】每一矛盾中的兩個方面的力量都是不平衡的,其中處于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的一方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賴,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方法論】看問題要全面,要分清主流、支流,著重抓主流;但不能忽視次要方面、忽視支流。十七、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堅持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fā)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堅持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fā)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兩點論與重點論是密切聯系的辯證法的兩點論是有重點的兩點論,而不是均衡論;重點論是看到兩點中的重點,而不是一點論。我們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和均衡論。十八、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1.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主張用聯系、發(fā)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這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觀)2.形而上學的基本觀點:主張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①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只看到一個個孤立的事物,看不到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只看到事物的現狀,看不到事物的過去和未來。②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只看到事物的數量變化和場所變更,看不到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③用片面的觀點看問題:只看到事物某一方面,看不到事物的整體;只看到事物發(fā)展的外部條件,看不到事物發(fā)展的內在根據。3.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對立的焦點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第二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第四課探索認識的奧秘(認識論)一、什么是認識1.含義: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2.形式或階段: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3.認識的特點:無限性反復性和上升性二、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之間的關系1.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2.理性認識:理性認識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guī)律性的認識,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3.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感性認識有待于發(fā)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關系。三、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
原理:由于受各種條件的限制,認識具有反復性。同時,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發(fā)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因此,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huán)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真理在發(fā)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不斷地向前發(fā)展。方法論:真理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fā)展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四、什么是實踐1.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2、實踐活動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探索世界規(guī)律的科學實驗。3.特點: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五、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觀物質對象發(fā)生關系,從而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2.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實踐的發(fā)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fā)展,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處在主觀和客觀的交匯點上。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yōu)楝F實的存在。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指導實踐,為實踐服務。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否則就失去了它的實際意義。六、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內容: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發(fā)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推動作用。方法論要求:在實踐中認識和發(fā)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我們要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堅持了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七、什么是真理真理的含義: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八、真理具有客觀性(真理具有絕對性)原理:任何真理所反映的內容(物質世界的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是客觀的。真理的檢驗標準(實踐活動)是客觀的。在同一條件下人們對同一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方法論: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九、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真理具有相對性)原理:真理都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真理都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方法論: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與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這要求要正確對待謬十、十、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人們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使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越來越全面,越來越深刻,不斷地發(fā)現真理,檢驗真理,發(fā)展真理,使認識不斷地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復雜發(fā)展,這就是認識運動的總規(guī)律。誤。第五課尋覓社會的真諦(歷史唯物主義或唯物史觀)一、社會歷史的產生勞動是社會歷史的起點,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勞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fā)展。勞動發(fā)展史是理解所有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二、社會歷史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三、社會生活的本質上是實踐的經濟領域:人類進行物質生產的實踐構成的社會生活領域。政治領域:人類調整、改革社會關系的實踐構成的社會生活領域。精神文化領域:人類創(chuàng)造科學文化的實踐構成的社會生活領域。四、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1.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guī)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表明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2.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guī)律。(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體現了兩者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3.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五、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趨勢人類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不斷解決社會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發(fā)展。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走向共產主義,是社會歷史發(fā)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六、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動力1.社會發(fā)展的實現途徑(社會基本矛盾是如何推動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社會發(fā)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即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產生、發(fā)展和解決中實現的。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2.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3.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七、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具體表現在: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痉椒ㄕ摗繄猿秩罕娪^點和群眾路線八、生產力與生產關系1.生產方式: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有機結合和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它包括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關系。它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和產品分配關系。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的狀態(tài)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fā)展,遲早要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②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fā)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fā)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發(fā)展起阻礙作用。九、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經濟基礎是指由一定社會發(fā)展階段的生產力決定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上層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二者的辯證關系:a.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b.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上層建筑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阻礙經濟基礎的發(fā)展和變革。十.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1.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意義: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勝利并成功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也是推動改革開放不斷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2.我們黨的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重要性(地位):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立場和根本觀點,是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fā)點。3.我們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重要性(地位):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4.基本要求(在新時代如何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①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yè),必須發(fā)揮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更好地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六課實現人生的價值(價值觀)一、什么是價值:哲學上價值是指客體對主體的積極意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積極功能和屬性。二、什么是人生價值1.人生的價值在于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對社會的貢獻。2.人的價值的兩個方面:a.個人用自己的勞動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回報社會、滿足他人的需要。即社會價值的實現。b.個人付出心血和勞動,滿足社會和他人的需要,同時自己也獲得勞動報酬,得到社會對自己價值的承認,實現了自我的滿足。即價值的自我實現。3.人的價值評價:對一個人的價值評價歸根到底看他的貢獻,最根本的是看他對社會發(fā)展、對人類進步事業(yè)的貢獻。三.價值觀及其導向作用1.價值觀是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2.價值觀的導向作用①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一方面,價值觀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另一方面,價值觀影響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②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的選擇,都是在一定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指導下進行的。③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標準。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精神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①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建設什么樣的國家)②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建設什么樣的社會)③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培育什么樣的公民)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體現了社會主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特征。五、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1.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及其關系人們對事物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以及滿足的程度作出判斷,稱為價值判斷。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作出的選擇,就稱為價值選擇。價值判斷是價值選擇基礎,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客觀性、社會歷史性和主體差異性2.如何正確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1)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2)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當個人的利益同人民群眾的利益發(fā)生沖突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進行選擇。當個人的利益與他人利益發(fā)生沖突時,要善于從不同角度思考,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當選擇。六、價值創(chuàng)造和實現1.弘揚勞動精神實現人生價值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勞動是創(chuàng)造人類美好生活、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手段。2.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創(chuàng)造和實現價值3.在砥礪自我中創(chuàng)造和實現價值(主觀因素)創(chuàng)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增長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個人素質。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錘煉品德修為.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不斷修身立德。七、堅持歷史唯物主義
反對歷史虛無主義1.歷史觀的基本問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1)全部社會生活領域由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兩部分構成。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的物質生活過程,主要指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還包括地理環(huán)境、人口等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的精神生活過程,既包括社會意識的各種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學、道德、藝術、宗教等觀點,也包括社會心理和自發(fā)形成的風俗、習慣。2.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兩種基本的歷史觀。3.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fā)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fā)展。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有時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fā)展。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fā)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fā)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fā)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4.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要充分認識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和危害,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第三單元文化傳承與文化創(chuàng)新一、文化知識整合(一)文化的內涵:①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及其創(chuàng)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特別提醒】①人類所從事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結果都不是文化本身,其體現和傳導出來的思想、價值觀、審美、意境和精神追求等才是文化。②狹義的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現象,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tài)性質的內容,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等非意識形態(tài)的內容。(二)文化的本質和核心:1.文化的本質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2.文化的核心: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響著人們的文化實踐與文化生活。(三)文化生命力的判斷標準我們面對的文化有傳統的和現代的、外來的和本土的、先進的和落后的、健康的和腐朽的、積極的和頹廢的等。文化生命力的判斷標準:看一種文化有沒有生命力。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進文化發(fā)展的方向。就是要看它有沒有生存發(fā)展的實踐土壤,人民有沒有對它的需求。大力發(fā)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堅決抵制、依法取締腐朽文化,是我們加強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四)文化的載體所謂文化載體,是指文化的記錄、記載、標識、傳承和表現的物化形式。文化載體承載、表達和展現著文化的內容。文化載體是多種多樣的,器物、行為、制度、民俗等都是文化的載體。(五)文化的特點1.文化具有民族性(1)民族文化的地位: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2)民族文化的作用:在一個民族的歷史與現實中,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wěn)定、激發(fā)民族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fā)展的精神根基。(3)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價值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⑷民族文化的體現:民族文化體現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思維方式,以及民族節(jié)日、民族服飾等方面。2.文化具有多樣性(1)為什么尊重文化多樣性?①地位:文化多樣性表征文化存在的豐富程度。②原因: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國和各民族的政治、經濟等社會條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③意義:文化多樣性是發(fā)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人類實踐創(chuàng)造的成果,都有其獨特魅力和價值。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2)如何尊重文化多樣性?①原則:面對文化多樣性,我們要在堅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礎上,尊重差異,理解個性。②正確態(tài)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六)文化的功能文化具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fā)展的功能。文化引導人們認識真善美,為人們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養(yǎng)。文化教化育人,幫助人們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文化服務社會,滿足人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文化推動發(fā)展,是國家繁榮振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對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七)文化的重要性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當代中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以認同、傳承和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文化為前提。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八)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經濟、政治,給予經濟、政治以重大影響。(九)文化與時代的關系每一種文化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打上了深刻的時代烙印,是時代精神的展現。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類歷史前進的時代潮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體現時代特征,反映時代風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十)文化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關鍵回答時代問題,完成時代任務。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只有立足時代、解決特定的時代問題,才能推動社會進步;只有傾聽特定的時代聲音,才能吹響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時代號角。(十一)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1.文化交流與文化發(fā)展(1)文化交流的意義:文化交流,構成了文化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和交流會對不同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2)如何進行文化交流,推動文化發(fā)展?①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的原則,積極推進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動人類文化的發(fā)展。②我們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明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該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2.文化交融與文化發(fā)展(1)文化交融的必要性: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豐富。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僅屬于這個民族,而且屬于整個世界。(2)文化交融的重要性:①對本國而言:人類正是通過文化交融,積極借鑒別國別民族思想文化的長處和精華,才為本國本民族文化的豐富發(fā)展汲取豐富營養(yǎng),增強本國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為世界文化發(fā)展繁榮作出了貢獻。(怎樣交融)②對世界而言:推進人類文化交融,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二、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一)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自強不息創(chuàng)造得來的。一方面,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另一方面,中華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斷增強其包容性,促進了自身的發(fā)展。(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等。①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②中華傳統美德包括自強不息、敬業(yè)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③中華人文精神包括促進社會和諧、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內容。(三)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特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連續(xù)性,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特質的體現,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中斷而延續(xù)至今的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ōu)勢,也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四)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①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chuàng)新。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fā)展的根本。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xù)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辦好今天的事情,推動國家發(fā)展。②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標識,涵養(yǎng)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能夠激發(fā)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統一,鑄牢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③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諸如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夠為解決當代中國和世界發(fā)展中的許多問題提供有益借鑒。④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強調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平發(fā)展,這些思想和理念有助于正確認識和處理國際關系,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五)繼承和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1.有鑒別地對待,有批判地繼承。既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也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chuàng)造新文化、發(fā)展先進文化。2.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1)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要求:實現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必須按照當今時代的特點和要求,對傳統文化中有借鑒意義的內涵和陳舊的表達形式予以改造,轉化為符合時代特點和要求的新內涵和新的呈現形式,使之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2)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要求:實現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必須按照當今時代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的進步和發(fā)展,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補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為適合當今時代實踐和社會發(fā)展要求的文化形式。(六)弘揚中華民族精神1.中華民族精神的內容: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2.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3.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①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fā)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fā)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②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4.中華民族精神的發(fā)展: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結晶,其形成和發(fā)展既是長期歷史積淀的過程,也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的過程。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實踐中不斷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展要求,豐富著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表現5.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在新時代,如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在新時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yǎng)成、制度保障,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三、學習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1.對待外來文化的正確態(tài)度:文化發(fā)展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我們要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于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于發(fā)展我國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的經營管理理念和運行機制,以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2.對待外來文化的原則:立足中國國情,實現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應當堅持“洋為中用”,堅持以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保險中介》課件
- 《修改棘皮》課件
- 突發(fā)性聾的健康宣教
- 輸尿管癌的臨床護理
- 繼發(fā)性痛風的健康宣教
- 單純性外陰陰道念珠菌病的健康宣教
- 孕期肛門疼痛的健康宣教
- 《迎駕貢酒團購培訓》課件
- 風濕病性貧血的健康宣教
- 幼年型皮肌炎的臨床護理
- (T8聯考)2025屆高三部分重點中學12月聯合測評語文試卷(含答案解析)
- 2024年考研(英語一)真題及參考答案
- 2023年軍隊文職統一考試(公共科目)試卷(含解析)
- 倉庫負責人年終總結
- 地質災害治理施工組織設計方案
- 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課件:安裝工程定額計價體系
- 心肺復蘇術課件2024新版
- 中國校服產業(yè)挑戰(zhàn)與機遇分析報告 2024
- 遼寧省大連市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雙基測試(期末考試) 地理 含答案
- 2024年4s店提前還款協議書模板
- 部編版一年級上冊語文期末試題帶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