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基礎(chǔ)知識梳理_第1頁
《燭之武退秦師》基礎(chǔ)知識梳理_第2頁
《燭之武退秦師》基礎(chǔ)知識梳理_第3頁
《燭之武退秦師》基礎(chǔ)知識梳理_第4頁
《燭之武退秦師》基礎(chǔ)知識梳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燭之武退秦師》知識梳理

一、作者、作品簡介

選自(《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年版)。題目是編者加的?!蹲髠鳌肥俏覈谝徊?/p>

敘事詳備的著作。舊說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此書依魯史的順序,

主要記載東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間國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

我國先秦歷史的重要文獻,也是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燭之武,鄭國大夫。

左丘明(約公元前502年~約公元前422年)。都君人,姓,名,春秋末

期、、、、=曾任魯國史官,為

解析《春秋》而作《左傳》(又稱《左氏春秋》),又作,作《國語》時已雙目失明,兩書記

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由于史料詳實,文筆生動,引起了古

今中外學者的愛好和研討。被譽為、,孔子、司馬遷均尊左丘明為“君子”。歷

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jīng)師;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賢。山東肥城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左丘

明。

二、字詞梳理

(1)晉侯、秦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其無禮于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貳于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晉軍兩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氾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佚之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鄭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⑼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臣之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無能為也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寡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許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敢以煩執(zhí)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越國以鄙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焉用亡鄭以陪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鄰之厚、君之薄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若舍鄭以為東道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行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共其乏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嘗為晉君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許君焦、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既東封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肆其西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闕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將焉取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唯君圖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杞子、逢孫、楊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乃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子犯請擊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失其所與、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以亂易整,不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吾其還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字讀音

(1)秦軍徂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佚之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夜繾而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君之尊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舍鄭以為東道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其乏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且君嘗為晉君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闞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秦伯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使四子、逢孫、揚孫戍之:

(12)微本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失其所與,不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重要實詞

L貳

(1)國不堪或,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

(2)其內(nèi)任卿不以上。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3)或則疑惑。(《荀子?解蔽》):

(4)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或。(《左傳》):

(5)不遷怒,不不過。((《論語?雍也》):

(6)以其無禮于晉,且或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

2.鄙

(1)蜀之鄙有二僧。(《為學》):

(2)越國以鄙遠。(《燭之武退秦師》):

(3)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左傳?莊公十年》):

(4)我皆有禮,夫猶鄙我。(《左傳?昭公十六年》):一

3.許

(1)許君焦、瑕……(《燭之武退秦師》):

(2)雜然相許。(《愚公移山》):

(3)潭中魚可百件頭。(《小石潭記》):

(4)先生不知何存人也。(《五柳先生傳》):

4.闕

(1)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筑物。

(2)城樓

(3)皇宮,引申為朝廷

(4)I颯秦(《燭之武退秦師》):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多聞闕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微

(1)沒有

(2)細小,輕微。

(3)衰敗,國勢衰微。

(4)卑賤。

(5)微言大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見微知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敝

(1)使史更毆衣草屐。(《左忠毅公逸事》):

(2)謙詞,敝人。

(3)曹操之眾,遠來疲敝。(《資治通鑒》:

(4)因人之力而敝之。(《燭之武退秦師》):

五、重要虛詞

1似

(1)?其無禮于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敢"煩執(zhí)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越國"鄙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焉用亡鄭以陪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舍鄭以為東道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

(1)今急畫求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繾畫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朝濟加夕設(shè)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因人之力則敝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焉

(1)子亦有不利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薄用亡鄭以陪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不闕秦,將申取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淇

(1)行李之往來,共基乏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3)失基所與,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吾基還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之

(1)公從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寡人之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行李%往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厭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鄰之厚,君本薄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詞類活用

(1)背軍函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豐鄭而有益于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鄰之厚,君之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越國以鄙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期濟而夕設(shè)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既奉封鄭,又欲肆其酉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與鄭人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因人之力而敞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共其乏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闕秦以利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且或于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率繾而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燭之武退秦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君亦無所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且君嘗為晉君蝎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若不闞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通假字

⑴去其乏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伯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失其所與,不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用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無能為也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古今異義

(1)行李之往來。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鄭以為年道主。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微耒人之力不及此。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亦寺之。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敢以煩他事。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共其乏困。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文言句式

(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2)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氾南:

(3)佚之狐言于鄭伯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燭之武)辭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是寡人之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燭之武)許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敢以(之)煩執(zhí)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鄰之厚,君之薄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

(10(晉)許君焦、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夫晉,何厭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闕秦以利(于)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以亂易整,不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若亡鄭有益于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參考譯文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晉文公和秦穆公聯(lián)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文公無禮,并且從屬于晉的

同時又從屬于楚。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于危險之中了!假如讓燭之武去見秦伯,(秦國的)軍隊一定會撤退?!编嵅?/p>

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為了?!编嵨墓f:“我早

先沒有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燭之武就答應(yīng)了這

件事。

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見到了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

國已經(jīng)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的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手下的人。越過鄰國把遠

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

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做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

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nèi)鄙俚臇|西,對您也沒有什么害處。而且您曾經(jīng)給予

晉惠公恩惠,惠公曾經(jīng)答應(yīng)給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

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怎么會滿足呢?(現(xiàn)在它)已經(jīng)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擴大它西邊的

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將從哪里得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

秦伯心悅誠服,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守衛(wèi)鄭國,于是秦國就撤軍了。

子犯請求襲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

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散亂(的局面)代

替整齊(的局面),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

十一、段落大意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問題探究

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及形勢的?這與整個故事發(fā)展有何關(guān)系?

2.本文在展開故事情節(jié)上有何特點?

3.燭之武為什么能說服秦伯?

十三、寫作特點

1.伏筆與照應(yīng)

這篇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yīng)。例如,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

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說退秦軍埋下了

伏筆?!耙估`而出”照應(yīng)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和“微夫人之力不

及此“,又照應(yīng)了上文秦、晉雖是聯(lián)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

方,這就為秦、鄭聯(lián)盟提供了條件。

2.波瀾起伏

這篇課文波瀾起伏,生動活潑。例如,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著一把汗,而佚之狐的

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挽狂瀾于既倒,誰知他卻因長期得不

到重用而“辭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再如,秦

國退兵后,子犯建議攻打秦軍,秦、晉關(guān)系頓時又緊張起來。晉公講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

了一場虛驚。課文有張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shù)感染力。

3.詳略得當

這篇課文主要是表現(xiàn)燭之武怎樣說退秦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

只作簡略交代。在燭之武“夜繾而出”的前后,鄭國君臣和百姓是怎樣焦急地等待燭之武的消息,秦國君臣又

是以怎樣的場面和驕橫態(tài)度接待這位即將亡國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

從而做到繁而不雜,有始有終,層次井然。

參考答案:

《燭之武退秦師》知識梳理

一、作者、作品簡介

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年版)。題目是編者加的?!蹲髠鳌肥?/p>

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史著作。舊說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此書依魯史《春秋》的

順序,主要記載東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間國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的重要文獻,也是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燭之武,鄭國大夫。

左丘明(約公元前502年~約公元前422年)。都君人,姓丘,名明,春秋末期史學家、

文學家、思想家、散文家、軍事家。曾任魯國史官,為解析《春秋》而作《左傳》(又稱《左

氏春秋》),又作《國語》,作《國語》時已雙目失明,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

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由于史料詳實,文筆生動,引起了古今中外學者的愛好和研討。被譽為“文

宗史圣”、“經(jīng)臣史祖”,孔子、司馬遷均尊左丘明為“君子”。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jīng)師;宋封瑕

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賢。山東肥城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左丘明。

二、字詞梳理

(1)晉侯、秦伯:指晉文公和秦穆公。秦穆公(?前621)。名任好,秦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

(2)以其無禮于晉:指晉文公出亡經(jīng)過鄭時,鄭國沒有以應(yīng)有的禮遇接待他。以,因為。

(3)貳于楚:依附于晉的同時又親附于楚。

(4)晉軍兩陵:晉軍駐扎在函陵。軍,駐軍。函陵,鄭國地名,在今河南新鄭北。

(5)氾南:氾水的南面,也屬鄭地。

(6)佚之狐:鄭國大夫。

(7)鄭伯:指鄭文公(?一前628)。名捷、鄭國國君。

(8)若:假如。

(9)辭:推辭。

(10)臣之壯也:我年輕的時候。壯,古時男了三為“壯”,即壯年。

(11)猶:尚且。

(12)無能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也也,表肯定語氣。

(⑶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

(14)寡人:諸侯謙稱,意思是寡德之人。

(15)然:然而。

(16)許之:答應(yīng)了這件事。許,答應(yīng)。

(17)饗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送。

(18)既:已經(jīng)。

(19)敢以煩執(zhí)事:冒昧地用(“鄭”這件事)麻煩您。敢,自言冒昧的謙辭。執(zhí)事,辦事的官員,代

指對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20)越國以鄙遠:越過別國而把遠地當作邊邑。國,指晉地處秦、鄭之間。鄙,邊邑,這里用作

動詞。遠,指鄭國。

(21)焉用亡鄭以陪鄰:哪里用得著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陪。增加。令K,鄰國,指晉國。

(22)鄰之厚、君之薄也: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就相對削弱了。

(23)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作為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舍,放

棄(圍鄭)。

(24)行李:外交使者。

(25)共其乏閑:供給他們?nèi)鄙俚馁Y糧。共,同“供”,供給。其,指代使者。

(26)嘗為晉君賜矣:曾經(jīng)給予晉君恩惠。嘗,曾經(jīng)。為,給予、賜,恩惠。這里指秦穆公曾派兵護

送晉惠公回國的事。

(27)許君焦、瑕:(晉惠公)曾經(jīng)答應(yīng)給您焦、瑕這兩個地方。焦、瑕,均在今河南三門峽市。

(28)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指晉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濟,渡河。設(shè)版,修筑

防御工事。版,筑土墻用的夾板。

(9)既東封鄭:在東邊使鄭同成為它的邊境之后。封,疆界,這里用作動詞。

(30)肆其西封:擴張它(晉國)西邊的疆界。意思是晉國滅了鄭以后,必欲滅秦。肆,延伸、擴張。

(31)闕秦:使秦國土地減少:闕,侵損、削減。

(32)將焉取之:將從哪里取得它所貪求的上地呢?焉,哪里。之,指代土地。

(33)唯君圖之:希望您考慮這件事。唯,句首語氣助詞,表示希望。之,指“闕秦以利晉”這件事。

(34)杞子、逢孫、楊孫:杞子等三人都是秦國大夫。

(35)乃還:于是秦國就撤軍了。

(36)子犯請擊之:子犯請求襲擊秦軍。子犯,普國大夫狐偃(晉文公的舅舅)的字。之,指秦軍。

(37)公:指晉文公。

(3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哪個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晉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

得到秦穆公的幫助才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微,(假如)沒有。夫人。那人,指秦穆公。

(3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別人的力量,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因,依靠。敝,

損害。

(40)失其所與、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與,結(jié)交。親附。知,同“智

(41)以亂易整,不武:用混亂相攻取代和諧一致,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武。指使用武力時所應(yīng)遵守

的道義準則。

(42)吾其還也:我們還是回去吧。其,語氣助詞,表商量或希望語氣。

(43)去之:離開鄭國。之,指代鄭國。

三、文字讀音

(1)秦軍氾南:氾,fWn。

(2)長之狐:佚,宣。

(3)夜繾而出:繾,zhui。

(4)君之薄也:薄,薄,bWo。

(5)若舍鄭以為東道主:為,w6i。

(6)若其乏困:共,g6ng。

(7)且君嘗為晉君賜矣:為,w6i。

(8)本晉:夫,fii(也有譯為“發(fā)語詞”)。

(9)闕秦:quE;(也有標注iu6)。

(10)秦伯說:說,yuG,高興。

(11)使杞子、逢孫、揚孫戍之:杞,qi,逢,pWng。

(12)微本人之力不及此:夫,顯。

(13)失其所與,不知:知,zhi。

四、重要實詞

1.貳

(1)國不堪不,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二”的大寫。

(2)其內(nèi)任卿西以上。梁啟超(《少年中國說》):副職。

(3)或則疑惑。(《荀子?解蔽》):不專一。

(4)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朝。(《左傳》):離心,背叛。

(5)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再,重復。

(6)以其無禮于晉,且不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從屬二主。

2.鄙

(1)蜀之鄙有二僧。(《為學》):邊邑,邊遠的地方。

(2)越國以鄙遠。(《燭之武退秦師》):本文的鄙用作動詞,把……作為邊邑。

(3)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左傳?莊公十年》):庸俗,鄙陋。

(4)我皆有禮,夫猶鄙我。(《左傳?昭公十六年》):看不起,輕視。

3滸

(1)許君焦、瑕……(《燭之武退秦師》):答應(yīng),聽從。

(2)雜然相呼。(《愚公移山》):贊同。

(3)潭中魚可百打頭。(《小石潭記》):約數(shù)

(4)先生不知何存人也。(《五柳先生傳》):表處所。

4.闕

(1)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筑物。

(2)城樓

(3)皇宮,引申為朝廷

(4)用秦(《燭之武退秦師》):挖掘,引申為侵損,削減。

(5)多聞闕疑:闕疑,解除疑惑。

5.微

(1)沒有

(2)細小,輕微。

(3)衰敗,國勢衰微。

(4)卑賤。

(5)微言大義:幽微,精妙。

(6)見微知著:隱蔽,不顯露。

(7)徵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

6.敝

(1)使史更熟衣草屣。(《左忠毅公逸事》):壞,破舊。

(2)謙詞,敝人。

(3)曹操之眾,遠來疲敢。(《資治通鑒》:疲憊。

(4)因人之力而敝之。(《燭之武退秦師》):損害,衰敗。

五、重要虛詞

1.以

(1)以其無禮于晉:因為,連詞。

(2)敢以煩執(zhí)事:拿,來,介詞。

(3)越國以鄙遠:表順承,連詞。

(4)焉用亡鄭以陪鄰:表順承,連詞。

(5)若舍鄭以為東道主:把,介詞。

2.而

(1)今急加求子:才,連詞,表順承。

(2)夜繾畫出:表修飾,連詞。

(3)朝濟加夕設(shè)版焉:表承接,連詞。

(4)因人之力則敝之:表轉(zhuǎn)折,連詞。

3.焉

(1)子亦有不利薦:語氣詞,表陳述。

(2)當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為什么。

(3)若不闕秦,將薦取之:疑問代詞,哪里。

4淇

(1)行李之往來,共基乏困:代詞,指代“使者”。

(2)越國以鄙遠,君知基難也:代詞,指代“那件事

(3)失多所與,不知:代詞,自己的。

(4)吾募還也:表商量或希望語氣,還是。

5.之

(1)公從之:代詞,代佚之狐的建議。

(2)是寡人之過也:的j

(3)行李本往來: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何厭之有:賓語前置,有何厭之。

(5)鄰本厚,君本薄也: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六、詞類活用

(1)晉軍函陵:名詞作動詞,軍是駐扎的意思,同下文“秦軍”。

(2)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滅亡,動詞使動用法。

(3)鄰之厚,君之厚也:“厚”“薄”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動詞厚,變雄厚;薄,變薄弱。

(4)越國以鄙遠:鄙,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作邊邑;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地,指鄭國。

(5)期濟而名設(shè)版焉:“朝”、“夕”,名詞活用作狀語;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6)既奉封鄭,又欲肆其酉封:“東”為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西”方位名詞作形容詞,西邊的;前

一個“封”,名詞活用作動詞,作疆界。后一個“封”,仍為名詞,疆界。

(7)與鄭人眼:名詞活用作動詞,結(jié)盟。

(8)因人之力而觸之:形容詞做動詞,損害。

(9)共其乏困:形容詞活用為名詞,缺少的東西。

(10)闕秦以利晉:使動用法,使……獲利。

(11)且列于楚也:數(shù)詞活用做動詞,從屬二主。

(12)事繾而出:名詞做狀語;在夜晚。

(13)燭之武退秦師:使動用法,使……退卻。

(14)君亦無所手動詞用作名詞,害處。

(15)且君嘗為晉君蜴矣:動詞用作名詞,恩惠,好處。

(16)若不阿秦:使動用法,使...減少。

七、通假字

(1)若其乏困:共,通“供”,供給。

(2)秦伯舜說,通“悅”,贊同,高興。

(3)失其所與,不細:知,通“智”,明智。

(4)何為之有:厭,通“魘”,滿足。

(5)無能為也弓:已,通“矣”,句末語氣詞。

八、古今異義

(1)行李之往來。古義:出使的人。

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古義:把……作為。

今義:認為。

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

今義:泛指接待宴客的主人。

(3)微本人之力不及此。古義:那人。

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古義:離開。

今義:往,至一

(5)敢以煩熱事。古義:辦事的官吏,這里是對對方的敬稱。

今義:掌管某項工作的人。

(6)共其乏困。古義:指缺乏的東西。

今義:指精神或身體勞累。

九、文言句式

(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狀語后置,應(yīng)為“以其于晉無禮,且于楚貳也”。

(2)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氾南:省略句。

(3)佚之狐言于鄭伯日: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應(yīng)為“佚之狐于鄭伯言曰"狀語后置句。

(4)(燭之武)辭日:省略句。

(5)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

(6)(燭之武)許之:省略句。

(7)敢以(之)煩執(zhí)事:省略句。

(8)鄰之厚,君之薄也:判斷句。

(9)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省略句。

(10(晉)許君焦、瑕:省略句。

(11)夫晉,何厭之有:即“有何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12)闕秦以利(于)晉:省略句。

(13)以亂易整,不武:否定判斷句。

(14)若亡鄭有益于君:狀語后置,應(yīng)為“于君有益”。

十、參考譯文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晉文公和秦穆公聯(lián)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文公無禮,并且從屬于晉的

同時又從屬于楚。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于危險之中了!假如讓燭之武去見秦伯,(秦國的)軍隊一定會撤退。”鄭伯

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為了?!编嵨墓f:“我早

先沒有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yīng)了這

件事。

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見到了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

國已經(jīng)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的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手下的人。越過鄰國把遠

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

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做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

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nèi)鄙俚臇|西,對您也沒有什么害處。而且您曾經(jīng)給予

晉惠公恩惠,惠公曾經(jīng)答應(yīng)給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

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怎么會滿足呢?(現(xiàn)在它)已經(jīng)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擴大它西邊的

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將從哪里得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

秦伯心悅誠服,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守衛(wèi)鄭國,于是秦國就撤軍了。

子犯請求襲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

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散亂(的局面)代

替整齊(的局面),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

十一、段落大意

第一段:文章開篇就造成一種緊張的氣氛:秦晉兩大國聯(lián)合起來圍攻鄭國,戰(zhàn)爭如箭在弦上,一觸即

發(fā),為下文燭之武臨危受命埋下伏筆。

第二段:寫燭之武臨危受命。他在鄭伯一番誠意和透徹的分析下,拋開個人感傷和利益,承擔起關(guān)系

國生死存亡的重任,體現(xiàn)燭之武的深明大義。

第三段:本段是全文的主體,也是說退秦師的關(guān)鍵。

第一層:燭之武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說話,引起對方好感。

第二層:說明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對秦國有害無益。

第三層:陳述保存鄭國,對秦國有好處。

第四層: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guān)系,說明晉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并分析晉國貪得無厭,從而使秦

穆公意識到晉強會危秦,于是與鄭國訂立了盟約,乃至幫助鄭國。

第四段:本段記晉師撤離鄭國,同時體現(xiàn)一代霸主晉文公的政治遠見。

十二、問題探究

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及形勢的?這與整個故事發(fā)展有何關(guān)系?

文章的第一段用“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又用“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說明攻方的態(tài)勢,暗示鄭國己經(jīng)危在旦夕。這就點明了燭之武游說秦伯的背景,為下文的故事發(fā)展作了鋪

(1)秦晉圍鄭的兩個原因“無禮于晉”及“貳于楚”都直接關(guān)系到晉國,而與秦國無關(guān),這就為燭之

武說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為故事的發(fā)展埋下了伏筆。

(2)秦、晉兩軍,一在函陵(今河南新鄭北),一在汜南(今河南中牟南),兩軍分駐南北兩邊,互不接

觸。這為燭之武說服秦伯的秘密活動增加了有利條件。

2.本文在展開故事情節(jié)上有何特點?

(1)文章篇幅雖然短小,故事情節(jié)卻有頭有尾,層次井然。文章首先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接著由

佚之狐推薦,引出燭之武,這是故事的開端;鄭伯于危急中請燭之武前往秦營,燭之武不念個人私怨,慨

然應(yīng)允,這是故事的發(fā)展;燭之武在夜間“繾而出”,秘密私訪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