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大古代漢語教案_第1頁
電大古代漢語教案_第2頁
電大古代漢語教案_第3頁
電大古代漢語教案_第4頁
電大古代漢語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代漢語授課教案

第一講緒論

本講主要介紹了什么是“古代漢語”,古代漢語這門中文專業(yè)基礎課的性質、內容、學習

要點,教材的特點,學生應當采用的學習方法,以及期末的考核形式。旨在使初學者對本課程有

一個概略的了解,以指導學生有針對性、有實效地進行學習。

一、什么是古代漢語

(-)漢語發(fā)展的分期

古代漢語是與現(xiàn)代漢語相對而言的。

關于漢語的分期,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上古漢語——先秦兩漢時期

中古漢語——魏晉至隋唐五代時期

近古漢語——宋元以后至"五四"運動前

現(xiàn)代漢語——"五四”運動以來至今

由于古代的口語無從尋覓,所以對于古代漢語的了解,我們現(xiàn)在接觸到的只能是古代的書面

語。本門課程學習的古代漢語,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書面語。

(二)漢語的古代書面語系統(tǒng)

漢語的古代書面語有兩個系統(tǒng):

以先秦口語為基礎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以及后代用這種書面語寫成的作品。這些書面語統(tǒng)

稱為文言。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現(xiàn)在僅保存在先秦到漢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經(jīng)典《詩經(jīng)》、《尚書》、《周易》、《春秋》、

《周禮》、《儀禮》、《禮記》等,諸子作品如《老子》、《莊子》、《墨子》、《孟子》、《荀子》之類,

以及一些史籍里。

六朝以后在北方話基礎上形成的古白話。如古代的白話小說。

本門課程學習的內容只限于文言。

二、古代漢語課程的性質

(-)明確古代漢語課作為語言課的性質

說起古代漢語課的學習,人們往往籠統(tǒng)地稱之為"學古文"。確實,這門課的學習要和大

量的文言文打交道。但是,古代漢語課的"學古文",同其他課程如古代文學作品課的"學古文",

是不一樣的。例如同樣是一篇先秦歷史散文,古代文學作品課討論的是它的主題思想、藝術特色、

人物形象等問題。古代漢語課則不然。它是一門語言課程,是從詞匯、文字、語法、語音、修辭

等角度,即從語言特點和語言規(guī)律出發(fā),把文言文當作古代的語言材料來加以分析研究的,并且

通過這樣的分析、研究和積累,使學習者逐步地增進閱讀古書的能力。因此,應當明確古代漢語

課的這種性質,以及這門課程與其他課程的區(qū)別,從而準確把握學習的著眼點。

(二)明確古代漢語課作為工具課的性質

學習古代漢語,需要掌握和記憶相當數(shù)量的古代詞匯和語法規(guī)則等內容。但這并不等于

說古代漢語課是一門只需要死記硬背的課程。

需要指出的是,古代漢語課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一門基礎課和工具課,要求學生在系統(tǒng)

地掌握古代漢語文字、詞匯、語法、音韻等各項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具備讀懂一般難度的文言文

(如《史記》列傳類的歷史散文)的能力,并能運用這些知識來分析說明一般難易度的文言材料

中的相關語言現(xiàn)象。例如…

運用古代漢語各項知識分析說明文言材料中的相關語言現(xiàn)象,大致有以下情況:

說明文言句型的特點,如賓語前置句、被動句式、判斷句等;指出詞類活用的現(xiàn)象,并能對

其類型加以分析;能在句子中辨認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其詞性;能運用文字學知識解釋古書中用字

歧異的現(xiàn)象,如古今字、異體字、通假字等。

由此可知,古代漢語課是一門基礎知識和應用能力并舉的課程。因此在學習這門課程時,

就應當做到既扎實地掌握古代漢語的各類基礎知識,又注重這些知識化為應用能力的轉換。古代

漢語課如此的性質,也就決定了本門課程考核的著眼點也注重于知識和能力、尤其是閱讀古書能

力的檢驗。

時??吹接械膶W生把古代漢語教材里常識部分所闡釋的知識理論一條一條地抄錄下來,

背誦得滾瓜爛熟,卻不注意結合文言材料對這些知識理論加以消化理解,也就不能指導對文言文

的閱讀。這樣的學習方法,只能是徒勞無功,也決不可能取得滿意的成績。

三、本門課程指定教材的介紹

(-)指定教材——《古代漢語》(郭錫良、李玲璞主編,語文出版社出版)

(二)文選、常識、常用詞三結合的體例特點

《古代漢語》教材的內容由文選、常識以及常用詞三部分組成。這是目前古代漢語教材普遍

采用的格局。這三者是有機結合的關系。

文選——古代漢語的語言材料

常識一^學習古代漢語要求掌握的有關知識和理論

常用詞一學習古代漢語必須積累的古代詞義材料

古代漢語教材所安排的以上三方面的內容,在學習時都不可偏廢。在閱讀文言文選時,

要注意掌握文選所見常用詞的用法和特點,并把文選里出現(xiàn)的語言現(xiàn)象同常識所介紹的知識理論

聯(lián)系起來融會貫通;在學習古代漢語常識和理論時,要緊密結合文選的實例加深理解,舉一反三;

常用詞的學習應當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

四、本門課程的學習方法和考核方法

(-)學習方式一學員自學和教師重點講授相結合

鑒于網(wǎng)絡學習的特點,本門課程采用的教學方法是:

1、教師事先指定教材,規(guī)定必學內容,要求學員在課前與課后加強自學,預習、理解、消化指

定的學習內容。

本教材的指定自學內容如下:

文選部分:都是學員應當自學的內容。至于網(wǎng)上加以講解的10篇文選,則可以作為學習的重

點篇目。

指定篇目的文選尤其是網(wǎng)上加以講解的重點篇目,是考核命題時選用語言材料的出處。

學員也可把它們作為復習應考的范圍。

常識部分:網(wǎng)上加以講解的有關章節(jié)。

學員對于指定的常識部分的內容應當重點掌握,并注意把知識轉換為有關能力。

2、教師在網(wǎng)上有針對性地指點或講授

由于網(wǎng)上教學在學員自學預習的基礎上進行,因此,教師沒有必要把教材的內容重復講

授,因而只對有關常識、文選的重點和難點加以提綱挈領的介紹。

(二)練習方式——學員自主練習及教師的網(wǎng)上答疑

古代漢語的學習需要通過大量的練習,來消化理解和鞏固所學的內容。為此,我們在網(wǎng)

頁上設計了練習題,以滿足這方面的需要。在練習的方法上,我們主張采用學員自主練習與教師

有針對性的答疑相結合的方式。

學員的自主練習

在自學完每一章節(jié)的常識或每一篇文選后,學員應該利用教學網(wǎng)頁上設計的練習題進行

練習,并依據(jù)參考答案檢驗自己學習的效果。

教師的網(wǎng)上答疑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經(jīng)常與學員實行網(wǎng)上對話,以互動的方式,現(xiàn)場解答學員提出的

問題,或就有關教學內容與學員進行討論。

在考試前,教師還將安排時間,在網(wǎng)上即時回答學員的問題。

(三)考核方式——對有關知識和能力的考核

閉卷命題考試,題型包括: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釋詞題、古文標點題、古文今譯題、

古文閱讀題。

考核內容:古代漢語的知識和能力。

詞匯、語法、文字是本門課程常識部分的重點考核內容。

能力方面,既考核學員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將采用教材以外的語言材料),也考核學

員運用所學古代漢語知識理論分析說明文言材料語言現(xiàn)象的能力。

第二講古代漢語常用工具書

本講介紹中文工具書最常見的編排體例、注音方式和釋義方式,并選擇10種重要的中

文工具書,從它們的性質、體例、內容和特點等方面做了介紹。要求學生掌握以上內容,并能說

出所舉10種工具書的特點。

參考書目:王力《古代漢語》;郭錫良《古代漢語》;周秉鈞《古漢語綱要》

I、常識內容精講

一)中文工具書的編排方式、注音與釋義

1、編排方式

按照部首和筆畫編排

在理解上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字典辭書中的部首與漢字結構中的形符(意符)不完全是一回事。

部首,就是每一部為首的字或偏旁。字典辭書編撰時為了檢字方便,把具有相同偏旁的

字歸在一部,而把這個共有的相同偏旁作為每一部的標志,即部首。

第二、各字典辭書部首的設置不一定都是完全一致的。

《說文解字》依據(jù)小篆的結構,把漢字分為540個部首。

《康熙字典》依據(jù)楷書的偏旁,分為214個部首。

新《辭海》以簡化字和印刷通用漢字字形為依據(jù),分為250個部首。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則設置200個部首。

由此可見,各字典辭書部首的設置不一定是一樣的。

按照音序編排

《佩文韻府》《經(jīng)籍暮詁》等書按照平上去入四聲和《平水韻》106韻分列。

《國語詞典》《詞詮》按照注音字母的JI褥排列。

《新華字典》《現(xiàn)代漢語詞典》等按照漢語拼音方案字母順序排列。

按照號碼編排

通常是按照四角號碼排列。如《四角號碼新詞典》。

2、注音方式

常用的注音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直音

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例如《康熙字典》:"屯,音盹。""蘢,音?!?/p>

反切

反切:是我國古代字典辭書中運用最為普遍的注音方式。在字書中T殳稱"某某反(或

‘翻‘八"某某切"。如《廣韻?麻韻》:,苦瓜切。"反切的原理是用兩字來拼合被切字的讀

音,反切上字與被切字聲母相同,下字與被切字韻母聲調相同。例如《廣韻?麻韻》:"善,苦瓜

切"可分析為:善(kua)==苦(k-)+瓜(-ua)但是,由于古今語音發(fā)生了演變,許多反切材

料用今天的讀音很難拼出其讀音來。

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1958年我國公布推行漢語拼音方案,使用羅馬拼音字母為漢字注音。從那時起,新編

的字典辭書多用這套漢語拼音字母注音。

3、釋義方式

直訓

直訓:即用一個詞去解釋另一個詞。如《說文?一部》:"元,始也J

描寫

描寫:即對所釋對象的特征、形狀、位置、作用等都給予解釋。如《說文?缶部》:"缶,

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jié)歌。"

義界

義界:也稱為定義式。如《說文?斗部》:“斗,十升也「

譬況

譬況:即用人們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難以解說的事物。如《說文?黑部》:"黑,

火所熏之色也「

(二)常用工具書簡介

1、《說文解字》

2、《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清康熙年間,由張玉書、陳廷敬等人編寫。收字四萬七千多字。該書所

收字按照部首筆畫排列,分為214個部首。

3、《漢語大字典》

《漢語大字典》:解釋漢字形、音、義的大型語文工具書,是目前我國搜集漢字單字最

多的字典,共收單字五萬六千個左右。全書按部首排列。分為200個部首。

4、《辭源》(修訂本)

專門為閱讀古籍和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書。全書按照部首筆畫排列法編排。

5、《辭?!罚ㄐ抻啽荆?/p>

是一部綜合性的辭書。所收7寸象除了單字外,主要是語詞、人物、著作、歷史事件古今

地名、團體組織以及各學科術語等。按照部首筆畫排列法編排。

6、《漢語大詞典》

迄今為止?jié)h語語文辭書中搜羅最為宏富的一部大型語文辭典。按照部首筆畫排列法編

排。

7、《經(jīng)傳釋詞》

清王引之著。這是一本著重研究先秦和漢代經(jīng)傳中虛詞用法的著作。收虛詞160條。該

書在排列上以古漢語聲母類別為綱,分為十卷。

8、《助字辨略》

清劉淇著。專門講解古漢語虛詞的著作,收詞范圍比《經(jīng)傳釋詞》廣泛,遍及經(jīng)、史、

子、集,下至唐。

9、《詞詮》

近人楊樹達著。專門解釋古代漢語虛詞的辭書。因為是用二十年代的語法觀點去分析虛

詞,所以解釋要比《助學辨略》和《經(jīng)傳釋詞》更加清楚明確,引證也較豐富。按照注音字母編

次所收的詞,書前有按部首編排的目錄。

10、《詩詞曲語詞匯釋》

近人張相著。這部書專門解釋唐宋金元明以來流行于詩詞劇曲中的特殊語辭,共五百三

十多個。是閱讀和研究古典詩詞曲的重要參考書和工具書。

第三講《論語》八章

本講是古代漢語文選。要求學生根據(jù)網(wǎng)絡課件的提示,從字、詞、句、篇各個方面全面

掌握《論語》八章的內容和在語言、文字、語法諸方面的特點,并熟讀文選,培養(yǎng)自己的古代漢

語語感。

I、重點和難點提示

一)文字方面

1、“德之不脩」

脩——修通假字修行、培養(yǎng)。

2、“遇諸叁"

B——途古今字路途。

3、"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

知——智古今字智慧,聰明。

4、"歸孔子豚。"

歸——饋通假字贈送。

5、"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

時一伺通假字探察。

6、"使子路反見之」

反——返古今字返回

7、"植其杖而蕓」

蕓——耘通假字鋤草。二、詞匯方面

需要注意的詞義:

1、"顏淵季路侍。"

侍:侍立于尊者身旁。

2、"盍各言爾志?”

盍:"何不"的合音字。

3、"敝之而無感"

敝:破,壞;動詞,指用破。

憾:怨,不滿。

4、"愿無伐善,無施勞」

伐:夸耀。施:顯示,表白。

5、“學之不講」

講:習,反復研究討論。

6、"聞義不能徒」

徒:遷從,改從。

7、"不憤不啟,不琲不發(fā)」

憤:憋悶,郁積。這里指思路郁結不通。啟:開導,啟發(fā)。俳:心里有話說不出來的樣

子。發(fā):啟發(fā)。

8、"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隅:方角。一隅,即四方形的一角,三隅,指四方形的另外三角。反:類推。復,重復。

9、"飯疏食

飯:動詞,吃。疏:粗。"疏食"即粗糧。

10、"子適衛(wèi),冉有仆。"

適:動詞,到……去。仆:駕車。

11、"庶矣哉r

庶:眾,人多。

12、"既庶矣,又何加焉?”

既:時間副詞,已經(jīng)。

13、"無乃爾是過與?”

過:責備,動詞。

14、"是誰之過與?”

過:過錯,名詞。

15、”且爾言過矣」

過:錯,形容詞。

16、"且在邦域之中矣「

邦:國。

17、"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陳:陳列,擺出來。歹II:位次,職務。

18、"危而不持,顛而不扶。"

危:不穩(wěn),這里指站不穩(wěn)。持:扶持,把著。顛:跌倒。

19、"今由與求也,相夫子?!?/p>

相:輔佐。

20、"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p>

疾:厭惡。辭:言辭,此指托辭、借口。

21、"丘也聞有國有家者。"

國:諸侯統(tǒng)治的政治區(qū)域。家:卿大夫統(tǒng)治的政治區(qū)域。

2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患:擔憂。

23、"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p>

修:施行.

24、"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

亡:不在。

25、"好從事而亟失時。"

亟(qi):時間副詞,屢次。

26、"日月逝矣。"

逝:往,離去。

27、"子路從而后」

后:動詞,走在后面,落在后面。

28、"遇丈人,以杖荷臻。"

荷:肩負,扛,挑。

29、"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體:人體的某一部分。四體指人的四肢。

30、"欲潔其身,而亂大倫」

三、語法方面

1.詞類活用現(xiàn)象

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安",形容詞用作使動,"使……安定"。"信",使動用法,"使……信任”。

"懷",使動用法,"使……歸依二

⑵”曲肱而枕之。"

"曲",使動用法,使……彎曲。

⑶“富之。"

"富",形容詞用作使動,意為”使……富裕二

⑷"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來",動詞用作使動,意為"使……來(歸附兒"安",形容詞用作使動,意為"使……

安定"。

⑸"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

"來",動詞用作使動,意為"使……來(歸附)",后面省略了賓語"之"(指代"遠人")。

⑹"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

前"見"為動詞用作使動,音xOn,意為"使……謁見"。后"見"為動詞一般用法,意

為"謁見"讀音x4n。

⑺"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

"迷"為使動用法,意為"使……迷亂”。

⑻"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食",動詞用作使動,給……吃。

"見",動詞用作使動,使……謁見。反:類推。復,重復。

⑼"欲潔其身,而亂大倫」

"潔",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其身潔凈。

2、賓語前置句式

(1)"既庶矣,又何加焉?”

"何"為疑問代詞充當動詞"加”的賓語而前置。

⑵"求!無乃爾是過與?”

"爾"(第二人稱代詞"你")為動詞"過"(責備)的賓語,由代詞"是"復指而前置。"爾

是過"即"責備你”的意思。

(3)"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這是否定句中代詞"我"充當動詞"與"的賓語而前置。

3.習慣句式

⑴"無乃爾是過與?”

"無乃……與(乎y為古漢語習慣句式,意為"恐怕該(莫非要)……吧"。"無乃爾是過與?”

意思是"恐怕該責備你吧"。

⑵"何以伐為?"

"何以……為"是古漢語表反問的一種習慣句式,意為"為什么要……呢?""何以伐為"即:

“為什么要討伐(它)呢?”

(3)"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

"如之何”,古漢語的一種凝固形式,意為"怎么辦"或"怎么,在本文中充當狀語,以構

成反問語。

4.虛詞用法舉例

①指示代詞,表遠指,那,一般充當定語。如:

"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

"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為之辭」

②句首語氣詞,表示要發(fā)議論。如: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p>

①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之"指代子路。

"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前"之"用在固定結構"如之何"里,充當動詞"如"的賓語,

后"之"指代君臣之義。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之"指代"道之不行”的情況。

②連詞,連接定語和被限定或修飾的中心語。例:

"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前兩個"之"為此類用法。

③連詞,用在主謂語之間,取消其成句的獨立性,使主謂結構成為名詞性的偏正結構,在本

文中充當句子的主語。如: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前"之"為此類用法。

指示代詞兼句末語氣詞,多用在動詞后面充當補語。

如:"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焉"的作用相當于一個介賓結構"于是"

("是"指代子),充當動詞"見"(使……謁見)的補語,"見其二子焉"即"見其二子于子路"。

"又何加焉?"即"又何加于是?"("是"指代衛(wèi)國),意為"再給衛(wèi)國增添些什么?”

連詞,表示發(fā)現(xiàn),有“原來已經(jīng)”的意思。如:"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

①動詞,同……在一起。如:"歲不我與?!?/p>

②介詞,同,和。如:”來!予與爾言?!弊⒁膺@句中的"與"不是連詞。句子的主語是"予"

(陽貨),是陽貨對孔子說話,"與爾”為介賓結構,介紹說話的對象。"言"的行為發(fā)出者并不包

括"爾’在內。

第三講《論語》八章

I重點和難點提示

二、詞匯方面

需要注意的詞義:

1、"顏淵季路侍

侍:侍立于尊者身旁。

2、"盍各言爾志?”

盍:"何不"的合音字。

3、"敝之而無感"

敝:破,壞;動詞,指用破。

憾:怨,不滿。

4、"愿無伐善,無施勞。"

伐:夸耀。施:顯示,表白。

5、"學之不講。"

講:習,反復研究討論。

6、"聞義不能徒」

徒:遷從,改從。

7、"不憤不啟,不俳不發(fā)」

憤:憋悶,郁積。這里指思路郁結不通。啟:開導,啟發(fā)?,i:心里有話說不出來的樣

子。發(fā):啟發(fā)。

8、"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隅:方角。一隅,即四方形的一角,三隅,指四方形的另外三角。反:類推。復,重復。

9、"飯疏食?!?/p>

飯:動詞,吃。疏:粗。"疏食"即粗糧。

10、"子適衛(wèi),冉有仆。"

適:動詞,到……去。仆:駕車。

11、"庶矣哉r

庶:眾,人多。

12、”既庶矣,又何加焉?”

既:時間副詞,已經(jīng)。

13、"無乃爾是過與?”

過:責備,動詞。

14、"是誰之過與?”

過:過錯,名詞。

15、”且爾言過矣」

過:錯,形容詞。

16、"且在邦域之中矣。"

邦:國。

17、"陳力就列,不能者止?!?/p>

陳:陳列,擺出來。歹II:位次,職務。

18、"危而不持,顛而不扶」

危:不穩(wěn),這里指站不穩(wěn)。持:扶持,把著。顛:跌倒。

19、”今由與求也,相夫子。"

相:輔佐。

20、"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疾:厭惡。辭:言辭,此指托辭、借口。

21、"丘也聞有國有家者。"

國:諸侯統(tǒng)治的政治區(qū)域。家:卿大夫統(tǒng)治的政治區(qū)域。

2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患:擔憂。

23、"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修:施行。

24、"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

亡:不在。

25、"好從事而亟失時?!?/p>

亟(qi):時間副詞,屢次。

26、"日月逝矣」

逝:往,離去。

27、"子路從而后」

后:動詞,走在后面,落在后面。

28、"遇丈人,以杖荷臻。"

荷:肩負,扛,挑。

29、"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體:人體的某一部分。四體指人的四肢。

30、"欲潔其身,而亂大倫。”

倫:指人倫,社會所規(guī)定的人與人之間的秩序,關系。"大倫",指君臣關系的準則。

第三講《論語》八章

I重點和難點提示

三、語法方面

1.詞類活用現(xiàn)象

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安:形容詞用作使動,"使……安定"。"信",使動用法,"使……信任二

"懷”,使動用法,"使……歸依

⑵"曲肱而枕之J

"曲",使動用法,使……彎曲。

(3)“富之」

宣,形容詞用作使動,意為"使……富裕,

⑷"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來",動詞用作使動,意為"使……來(歸附"安",形容詞用作使動,意為"使……

安定"。

⑸"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

"來",動詞用作使動,意為"使……來(歸附)",后面省略了賓語"之"(指代"遠人")。

⑹"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

前"見"為動詞用作使動,音X而,意為"使……謁見后"見"為動詞一般用法,意

為"謁見"讀音Xi加。

⑺"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

"迷"為使動用法,意為"使……迷亂”。

⑻"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食",動詞用作使動,給……吃。

"見",動詞用作使動,使……謁見。反:類推。復,重復。

⑼"欲潔其身,而亂大倫」

"潔",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其身潔凈。

2、賓語前置句式

⑴"既庶矣,又何加焉?”

"何"為疑問代詞充當動詞"加"的賓語而前置。

⑵"求!無乃爾是過與?”

"爾"(第二人稱代詞"你")為動詞"過"債備)的賓語,由代詞"是"復指而前置。"爾

是過"即"責備你”的意思。

(3)"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這是否定句中代詞"我"充當動詞"與"的賓語而前置。

3.習慣句式

⑴"無乃爾是過與?”

"無乃……與(乎y為古漢語習慣句式,意為"恐怕該(莫非要)……吧"。"無乃爾是過與?"

意思是"恐怕該責備你吧"。

⑵"何以伐為?”

"何以……為"是古漢語表反問的一種習慣句式,意為"為什么要……呢?""何以伐為"即:

"為什么要討伐(它)呢?”

⑶"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

"如之何",古漢語的一種凝固形式,意為“怎么力、"或"怎么"。在本文中充當狀語,以構

成反問語。

4.虛詞用法舉例

①指示代詞,表遠指,那,一般充當定語。如:

"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

"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為之辭」

②句首語氣詞,表示要發(fā)議論。如: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①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之"指代子路。

"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前"之"用在固定結構"如之何"里,充當動詞"如"的賓語,

后"之"指代君臣之義。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之"指代"道之不行"的情況。

②連詞,連接定語和被限定或修飾的中心語。例:

"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前兩個"之"為此類用法。

③連詞,用在主謂語之間,取消其成句的獨立性,使主謂結構成為名詞性的偏正結構,在本

文中充當句子的主語。如: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前"之"為此類用法。

指示代詞兼句末語氣詞,多用在動詞后面充當補語。

如:"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焉"的作用相當于一個介賓結構"于是"

("是"指代子),充當動詞"見"(使……謁見)的補語,"見其二子焉"即"見其二子于子路"。

"又何加焉?"即"又何加于是?"("是"指代衛(wèi)國),意為"再給衛(wèi)國增添些什么?”

連詞,表示發(fā)現(xiàn),有“原來已經(jīng)”的意思。如:"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

①動詞,同……在一起。如:"歲不我與」

②介詞,同,和。如:”來!予與爾言?!弊⒁膺@句中的"與"不是連詞。句子的主語是"予"

(陽貨),是陽貨對孔子說話,"與爾”為介賓結構,介紹說話的對象。"言"的行為發(fā)出者并不包

括"爾’在內。

第四講漢字的構造

本講的內容包括:漢字結構分析的基本理論“六書“說,“六書”(重點是前四書)的具體

介紹;漢字書體的演變對漢字結構的影響;漢字的結構與本義的探求。其中學習重點是結合具體

字例獲得對前四書的理解,并一般了解漢字書體演變的影響,知道漢字結構和探求本義的關系。

參考書目:王力《古代漢語》;郭錫良《古代漢語》;周秉鈞《古漢語綱要》;梁東漢《漢

字的結構與流變》。

一、常識內容精講

(-)漢字結構分析和“六書"說

1、漢字結構分析的依據(jù)和意義

2、"六書”的提出

從造字的角度分析漢字結構,從先秦時代就開始了。例如《韓非子?五蠹》:"古者蒼頡之

作書也,自環(huán)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p>

至于"六書"的名稱,在《周禮?保氏》和《漢書?藝文志》里就已出現(xiàn)。

而從理論上闡述漢字基本結構,并用這種理論來探求漢字本義的,則應該首推東漢人許

慎。許慎在《說文解字》一書中分析了九千多個漢字的形體,并說明每個字的本義。所用分析漢

字的方法就是他在《說文解字?敘》中闡述的"六書"理論。

"六書"是前代學者根據(jù)漢字的形體結構和使用情況,加以分析、歸納而出的字體分類。

許慎在《說文敘》中具體地為"六書"下了定義,舉了字例。后來,經(jīng)過歷代文字學家的總結補

充修正,成為一套完整的理論,人們稱之為“六書說"。

3、許慎的"六書"說

(1)名稱和順序

許慎在《說文解字?敘》里所提出的“六書"名稱是:

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現(xiàn)在我們在說到“六書"時,用的是許慎《說文》里所用的名稱,和《漢書?藝文志》

里所述"六書"的順序。

(2)許慎對"六書”的闡述

象形——畫成其物,隨體詰設

指事一視而可識,察而見意

會意——比類合意,以見才旨摭

形聲一以事為名,取譬相成

轉注——建類一首,同意相受

假借——本無其字,依聲托事

4、"六書"的"四體二用"說

值得指出的是,"六書"不是從一個角度來看問題的。具體如下:

前四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造字法(體)

后二書:轉注、假借-------------用字法(用)

前四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孤立地分析每一個漢字得出的不同結構類型;

后二書轉注、假借,是從歷史的角度揭示出漢字孳衍發(fā)展的兩種方式。

因而人們歸結"六書"的區(qū)別為"四體二用"。

二、"六書”的介紹

(-)前四書的介紹和舉例

1、象形——"畫成其物,隨體詰設"

"象形"字的結構特點是依樣畫葫蘆,即許慎所謂的"畫成其物,隨體詰出。"詰出

的意思是彎彎曲曲?!碑嫵善湮?,隨體詰出’的意思是,畫成那事物的樣子,筆畫隨著所表事物的

外型特征WW曲曲。

"象形"所表示的意義對象一定是看得見、有一定外型的具體名物,即必須是有形可象

的。所用字形與意義對象在形體上具有同一性.例如"日"古文字像太陽形,"月"古文字像月牙

形。其本義就是太陽、月亮。

再看以下例子:

象形字的符號性是很明顯的。表現(xiàn)在它很強調對象特征的突出。如"牛"字突出了牛角,

"虎"字強調其張口露齒及斑紋,等。象形造字法是一種最簡單的造字法,很難用于表示意義抽

象的或沒有具體形象的概念,顯示出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它卻為指事、會意、形聲字的構成創(chuàng)造

了條件。

2、指事——“視而可識,察而見意"

“視而可識",是說一眼看上去就可以認識大體,"察而見意"是說仔細觀察就能發(fā)現(xiàn)意

義所在。就其特點來說,指事字通常表示某種局部的或相對的概念,辦法是在象形字的相應部位

加上抽象的標志符號,以指示所表示的局部的范圍。

如:"上"、"下"就是分別在參照物的上、下部加上一點(或一短橫)來表示意義。

指事字依賴具體的形,再加上指事符號表義,所以這種造字法跟象形造字法一樣具有很

大的局限性。這也就是指事字在漢字里數(shù)量最少的原因。

3、會意——"比類合意,以見才髓"

會意的字面意思是會合成意,即由若干符號相互構成一種聯(lián)系來表達某種意義。這種意

義跟每個偏旁的意義都不相同,通常是動詞、形容詞,或沒有具體形象的名詞(如表示時間概念

的名詞I這類意義比較抽象,很難用象形的方法來表現(xiàn)。

分析會意字的表述通常按照《說文》的術語稱為:從某,從某。

合成會意字的各個組成部分都叫"意符:從意符會意的情況來看,大致有兩種情況:

形象會意

在文字的象形程度比較高的商周時代,會意字的意符基本上都是由它的形象來會意,而

不是通過意符獨立成字時的文字意義來會意。這種會意法是會意字的主流。

抽象會意

劣由"少"、"力"兩部分構成,意思是力量弱小。

歪由"不"正"兩部分構成,不正即是歪。

塵由"小"、"土"兩部分構成,小土為塵。

尖由"小"、"大"兩部分構成,上小下大即是尖。

戰(zhàn)國秦漢以后,漢字的象形性逐漸減^乃至消失,有許多新造的會意字是用意符的文字

意義來會合成義的。

但是后一種會意字產(chǎn)生的時代較晚,數(shù)量也少得多。

4、形聲——"以事為名,取譬相成"

形聲字通常由兩個部分構成:

形符(也叫做意符)一表示意義或字義的屬類聲符——表示該字的讀音

分析形聲字的表述法通常按照《說文》的術語:從某,某聲。

例如:"梅"字,由形符"木"和聲符"每"兩部分組成,分析為:從木,每聲。

分析形聲字應該注意的幾點

①形符和聲符的位置反常

視、祁——示是聲符(剩下的部分是形符,下同),與從"示"的"福示"祈"、"神"

不同。

錦、欽——金是聲符。與從"金"的"鐵"、"銀"不同。

釗、到——刀是聲符。與從"刀"的"割"、"剖"不同。

問、悶——門是聲符。與從"門"的"閭"、"閻"不同。

馮——交(bing)是聲符。與從次的"凍"、"涼"不同。

和——禾是聲符。與從"禾"的"稻"、"穗"不同。

蝕——食是聲符。與從"食"的"饑"、"餓"不同。

孟——皿是聲符。與從"皿"的"盆"、"盛"不同。

②形符和聲符不能按照自然結構分析

修、倏、脩、修—分別從木、犬、肉、3,攸聲;形符在右下角。

穎、潁——分別從禾、水,頃聲;形符在左下角.

佞一從女仁聲;形符在右下角。

優(yōu)、徒——從歪,分別是從聲、土聲;聲符在右上角。

辯、辨、瓣一^分別從言、從刀、從瓜,異聲;形符在聲符的中間。

哀——從口,衣聲;形符夾在聲符的中間。

裹、衷—從衣,分別是里聲、果聲、中聲;聲符夾在形符的中間。

③省形和省聲

有少數(shù)形聲字,其形符或聲符已經(jīng)簡省,必須補全起來才能起表意或表音功能。

形聲字形符省簡的叫省形。

形聲字聲符省簡的叫省聲。

晨—從晶省,辰聲;

星——從晶省,生聲;

釜——從金省,父聲;

豪—從豕,高省聲;

融—從鬲,蠹省聲;

雪—從雨,彗省聲。

(二)后兩書的簡介

1、轉注——建類一首,同意相受

"轉注"不是對單個漢字形體結構的說明,而是字與字之間的形義關系的一種類型。

2、假借——本無其字,依聲托事

許慎所謂的"假借"指"本無其字"的假借。指的是有些詞,本來沒有為它們專門造過

字,只是從現(xiàn)成的字中選取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后來習慣了,這個字也就歸它所使

用了。

任何一個漢字的結構都不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結構類型。至于轉注和假借,

則是表明了漢字與漢字之間的關系,它們并沒有造出新字,因而是一種用字法。

三、漢字書體的演變對漢字結構的影響

(-)漢字書體的演變

漢字書體演變的主要線索:示例(車、牛、行、鳥、龍)

(二)隸變對漢字結構的影響

隸書的產(chǎn)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漢字由篆書到隸書的變化叫隸變。隸變不僅關系到書寫風格,而且也關系到漢字的結構。

隸變對漢字的影響大致有以下三個方面:

漢字部首形體的變化(表現(xiàn)為許多部首或偏旁形體的簡化)

漢字形體的簡省或訛變

偏旁的混同

四、漢字的結構與本義的探求

(—)本義

本義——漢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詞義稱為文字的本義。

(二)探求本義應該注意的方面

探求本義,既不能脫離文字形體,也不能脫離文獻用例。

本義必須是語言中的詞義,在歷史語言材料能夠得到印證。

如"誅"字,在古書里有時表示誅殺,如《尚書?泰誓》:"商罪貫盈,天命誅之「’

有時表示譴責,如《論語?公冶長》:"于予與何誅?"

有時表示責求,如《左傳?莊公八年》:"誅屣于徒人費,弗得。"

成語"口誅筆伐"。

要掌握漢字構件的意義和功能,特別是要掌握形聲意符的意義及功能。

"W(Xie)作為意符,表示與"頭"有關的意義。從的字都與頭的意義有關。

如:

顏額頭,也指顏面。如《楚辭?漁父》:“顏色憔悴」

顛頭頂?!对?秦風》:"有馬白顛」

題額頭?!冻o招魂》:“即題黑齒」

領頭頸.《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顧回頭看?!睹献印罚?王顧左右而言他「

當然,由于形符一般只表示該字所屬的意義屬類,因而不能直接根據(jù)意符來確定本義。

但是形符對文字意義范疇的提示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在掌握一個字的諸多義項的情況下,根據(jù)

形符可以從中找到本義。

理義項有管理、道理、條理、治療、治玉等。根據(jù)其意符為"玉",可知"治玉"為其

本義。很顯然,如果能掌握一批形聲字常用的形符,對于理解字義是很有幫助的。

第五講鄭伯克段于鄢

本講是古代漢語文選。要求學生根據(jù)網(wǎng)絡課件的提示,從字、詞、句、篇各個方面全面

掌握《鄭伯克段于鄢》的內容和在語言、文字、語法諸方面的特點,并熟讀文選,培養(yǎng)自己的古

代漢語語感。本篇課文古今詞義的演變和語法現(xiàn)象都是值得注意的。

I、重點和難點提示

一)文字方面

1、"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避古今字躲避。

2、"姜氏何厭之有?”

厭——魘古今字滿足。

3、"公賜之食。食舍肉」

舍——拾放著,放在一邊。

4、“佗邑唯命。"

佗一他異體字

5、"不義不晦。”

曙—昵異體字

6、"莊公寤生」

寤——悟通假字倒逆

7、"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

闕一掘通假字挖掘

8、"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無生民心?!辈患包S泉,無相見也?!?/p>

無——毋通假字不要

9、"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錫——賜通假字賜予

第五講鄭伯克段于鄢

I重點和難點提示

二、詞匯方面

I、"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都:卿大夫或王侯子弟的封邑。城:城墻。國:這里指諸侯的封邑。有時也指諸侯的國

都。如:"大都不過參國之一「"參國之一"意為國都的三分之一。

2、“君將不堪。”

堪:經(jīng)得起,受得住。不堪,即受不了。

3、"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

所,處所,地方。"為之所",雙賓語句,給他安排處所。滋蔓:滋長蔓延圖:圖謀、

謀劃

4、"況君之寵弟乎?"

寵:尊,處于尊榮地位。

5、"多行不義,必自斃」

斃:倒下去。這句意思是,多做不應該做的事,一定會自招垮臺。

6、"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

既而:過了不久。

鄙:邊境上的城邑

7、"無庸,將自及。"

無庸:不用。

及:趕上,這里指招致。

8、"厚將得眾。"

厚:豐大,這里指土地擴大。

9、"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

完:修茸城郭。

聚:聚集民眾。

繕:修繕。

甲兵:甲,鎧甲;兵,兵器。

具:備,準備。

10、"夫人將啟之「

啟:開門。

11、"公伐諸鄢。"

諸:"之于"的合音字,"之"為代詞,指代共叔段「于"為介詞,介進地點狀語"鄢二

12、"遂真姜氏于城潁。"

真:放置,這里有放逐的意思。

13、"潁考叔為潁谷封人」

封入:封,疆界;封人,鎮(zhèn)守邊疆的官職。

14、"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

嘗:品嘗,體會滋味。未嘗,不曾嘗過。

羹:帶湯的肉食。

請:表敬副詞,表示"請允許我……

遺:(w點i)贈,送給。

15、"敢問何謂也?”

敢:表敬副詞,表自謙,有大膽,冒昧的意思。

16、"君何患焉?”

患:憂慮,擔心。

17、"穎考叔,純孝也」

純:敦厚。

18、"愛其母,施及莊公。"

施(yi):延,擴展。

19、"孝子不匱,永錫爾類J

匱(kui):盡。永:長久。

20、"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黃泉:復合詞,字面指黃土下的泉水,這里指人死后安葬的墓穴。

第五講鄭伯克段于鄢

I重點和難點提示

三、語法方面

1.詞類活用現(xiàn)象

⑴"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日‘寤生’,遂惡之。"

驚,使動用法,使……驚。

名,用作動詞,命名,取名,后面省略賓語"之"(指代莊公)。

⑵"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詞用作一般動詞,合乎法度。

⑶“無生民心」

生:使動用法,使……生。"民"、"心"為"生"的雙賓語,意為:不要使民生二心

⑷"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日不然?”

隧,名詞用作動詞,指挖掘隧道。

2.賓語前置句式

⑴"姜氏何厭之有?”

賓語前置句。用代詞"之"復指賓語"何厭"。

⑵"敢問何謂也?”

賓語前置句。疑問代詞"何"充當動詞"謂"的賓語。

(3)"君何患焉?"

賓語前置句。疑問代詞"何"充當動詞"患”的賓語。

⑷"其是之謂乎?”

賓語前置句。用代詞"之"復指賓語"是

3.習慣句式

⑴“佗邑唯命」

"唯命"是"唯命是聽"的省略形式。

⑵"君將若之何?”

"若……何"是一種固定格式,意為"把……怎么樣?"或"對……怎么辦?""若之何"

即"把它怎么辦?”

4.虛詞用法舉例

①指示代詞兼語氣詞,應理解為"于此"("在這里","在這時"等).如:"虢叔死焉。"(虢

叔死在這個地方)"君何患焉?"(您在這件事上擔憂什么?)

②疑問代詞,怎么,哪里。如:"姜氏欲之,焉辟害?"(怎么能躲避禍害?)

句首句中語氣詞。如:"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難道誰還說不是這樣嗎?)

"其"在句中加強反問語氣。又如:"其是之謂乎!"(大概所的就是這個吧?)"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