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成大聯(lián)考新高考歷史必刷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1頁
天成大聯(lián)考新高考歷史必刷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2頁
天成大聯(lián)考新高考歷史必刷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3頁
天成大聯(lián)考新高考歷史必刷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4頁
天成大聯(lián)考新高考歷史必刷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天成大聯(lián)考新高考歷史必刷試卷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碼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條形碼區(qū)域內。2.答題時請按要求用筆。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各題目的答題區(qū)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qū)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4.作圖可先使用鉛筆畫出,確定后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描黑。5.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唐代,政府設置東西南北四個銅照,以受養(yǎng)民勸農之事、諫論時政之書、陳冤訴屆之狀、舉報告密之信。這客觀上A.引入了社會監(jiān)督 B.防止了官員腐敗C.強化了君主權力 D.削弱了行政監(jiān)督2.古希臘時期,雅典公民安特米恩從第四等級上升至第二等級,他在雅典市中心樹立起一匹馬的雕像和一塊石碑作為紀念,石碑上寫著“安特米恩謹以此獻給諸神,他已經從‘勞工級’上升至‘騎士級’”。安特米恩的“升級”得益于A.“解負令” B.財產等級制 C.陶片放逐法 D.十將軍制度3.中國明朝和西歐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技術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些成就的共同之處是A.反映了尊重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B.側重于理論探索C.局限于生產、生活層面的探索D.提倡實驗科學4.元朝經略臺灣的舉措是A.設宣政院 B.派鄭氏收復臺灣 C.設臺灣府 D.設立澎湖巡檢司5.“單干邀伴變互助,小組聯(lián)起變大組,大組變作合作社,領導要靠黨支部?!边@首歌謠反映了()A.人民公社化運動 B.多快好省的經濟方針C.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 D.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6.“1453年,征服者征服了君士坦丁堡,一個新的紀元,帝國的紀元,正式開始了。這個新的巨人,跨博斯普魯斯海峽而屹立,一只腳踏在亞洲,另一只腳踏在歐洲?!辈牧现械摹斑@個新的巨人”是指A.神圣羅馬帝國B.拜占廷帝國C.阿拉伯帝國D.奧斯曼帝國7.與“莊園經濟——城市復興——資本主義萌芽——資本主義進一步發(fā)展”相對應的西歐政治體制是()A.封建等級制——等級君主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專制B.等級君主制——封建等級制——君主專制——君主立憲制C.封建等級制——等級君主制——君主專制——君主立憲制D.等級君主制——封建等級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專制8.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tǒng)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這些措施在當時最有可能A.受到資本家真誠歡迎 B.得到工人的普遍認可C.獲得國會的大多支持 D.遭到少數(shù)農民的反對9.如圖所示的規(guī)定出自A.《租借法案》B.三國協(xié)定C.《五國海軍軍備協(xié)定》D.《大西洋憲章》10.1913年11月,《民權報》發(fā)表評論說:“集會結社,猶如瘋狂,而政黨之名,如春草怒生,為數(shù)幾至近百?!边@一-評論折射出A.傳統(tǒng)政治模式被顛覆 B.政治斗爭空前激烈C.政治民主化基本實現(xiàn) D.民主觀念深人人心11.中國歷史上,與西漢、南朝齊、北宋同時并存的少數(shù)民族分別有A.匈奴、契丹、滿族 B.契丹、鮮卑、匈奴C.女真、鮮卑、匈奴 D.匈奴、鮮卑、契丹12.1955年,毛主席曾評價河北遵化縣的王國藩社:“二十三戶貧農只有三條驢腿(驢的四分之一屬于社外成員),被人稱為‘窮棒子社’。他們用自己的努力,在三年時間內,‘從山上取來’了大批的生產資料,使得有些參觀的人感動得下淚?!边@一評價A.見證了農村人民公社的初創(chuàng)艱辛 B.推動了農業(yè)合作社運動高潮到來C.肯定了農民土地改革后的積極性 D.體現(xiàn)了中共八大的正確方針路線13.19世紀七八十年代,鄭觀應的《盛世危言》是鼓吹學習西方最負盛名的著作,但其開頭一篇卻是《道器》,大講中學為道,西學為器。鄭觀應此舉A.順應了民族文化自衛(wèi)心理的需要B.希望中國開始吸收和接受西學C.體現(xiàn)了獨尊中華鄙夷外邦的觀念D.反映出早期資產階級的軟弱性14.1844年,美國特使顧盛抵達澳門。當清廷得知其有進京呈遞國書的要求時,給欽差大臣耆英的唯一指示就是阻止這一行動。為此,耆英不惜與之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這反映出清政府A.對外奉行投降政策B.繼續(xù)推行閉關政策C.竭力維護天朝體面D.有效抵抗外來侵略15.讓北宋中期統(tǒng)治者憂嘆“二虜之勢所以難制者,有城國,有行國……比之漢、唐,最為強盛”的“二虜”是指A.遼和西夏 B.遼和金 C.金和西夏 D.金和元16.延續(xù)至20世紀的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相反它隨著社會變革而不斷調整。這反應了種姓制度:A.成功阻礙了社會成員的流動 B.缺乏反映社會狀況的能力C.適應了社會狀況維持社會秩序 D.完全缺乏自我變革的能力17.據(jù)記載,秦在統(tǒng)一后將原六國的許多大工商業(yè)者遷徙到邊遠地區(qū),但這些人憑借其技術、經營手段和財力又很快在當?shù)匕l(fā)展起來。這說明當時A.區(qū)域間長途貿易較為發(fā)達 B.私營工商業(yè)仍有發(fā)展空間C.重農抑商政策的力度有限 D.秦朝尚未控制住全國局勢18.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說,西方列強在中國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獨立的城市國家”,“在那里,中國的法律不適用,中國的法院和警察沒有管轄權”。這些“城市國家”是指A.城邦 B.租界 C.勢力范圍 D.使館區(qū)19.在1958年夏天,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提出把蛋白質人工合成作為重點研究項目,在上海和北京的幾次科技展覽會上,黨中央和上海市委希望他們加速實現(xiàn)該項目,在研究所內部,青年同志也要求項目提前并確定具體合成對象(1965年最終合成)。據(jù)此可得出的正確結論是A.冒進的風氣助推了科技發(fā)展B.科學大躍進在全國掀起高潮C.新中國的科研力量主要是青年D.大躍進時政府加大了科研投入20.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導人民》以一位象征自由女神的形象為主體,女神赤著腳,左手拿槍,右手高舉三色旗,領導人們在硝煙彌漫、尸橫遍地的街道上迎風前進。前景是橫七豎八倒在地上的?;庶h人,中景后景是林立如墻的各階層百姓,空中還飄揚看鮮艷的三色旗。據(jù)此判斷,該畫作體現(xiàn)的藝術特點是A.鼓吹理性主義,追求嚴謹造型B.關注社會現(xiàn)實,謳歌勞動創(chuàng)造C.強調主觀感情,表現(xiàn)內心世界D.表達絕望情緒,色彩反差強烈21.1742年沃波爾因失去議會的支持而辭職,他這行為開創(chuàng)了內閣得不到議會信任時必須辭職的先例。1784年皮特首相遭到議會下院反對時,提請國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選,獲勝后乃繼續(xù)任職,他的做法也成為慣例。這說明英國A.國王處于統(tǒng)而不治的地位 B.當時君主立憲制尚未真正確立C.內閣和議會實行分權制衡 D.政治制度在漸進性變革中發(fā)展22.費正清在《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說:“毛及其同僚依靠組織方式上的變化,通過大規(guī)模的勞力動員,以實現(xiàn)農業(yè)奇跡;鄧及其同僚同樣依賴改變組織方式—盡管在類型上二者十分不同—來提高農業(yè)生產率。”后一個“改變組織方式”是指()A.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 B.建立農業(yè)生產合作社C.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 D.實現(xiàn)土地歸農民所有23.關于哥倫布到達美洲,史學界有著基于不同立場和觀點的種種解釋或評價。下列說法中,反映了歐洲殖民主義者立場和觀點的是A.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 B.開辟了“新航路”C.找到了“無主地” D.證實了“地圓學說”24.1940年11月,日本與南京政府簽訂《中日基本條約》,其中第七條說:“日本政府基于本條約之中日新關系的發(fā)展,應撤廢在中華民國所享有之治外法權,并交還其租界。中華民國政府則應開放其領域,使日本國臣民,得居住營業(yè)。”據(jù)此可知,這一條約的簽訂反映了A.中國國際地位空前提高B.南京政府捍衛(wèi)國家主權C.英美對日本宣戰(zhàn)的結果D.日本侵華本質并未改變25.如圖是1952年創(chuàng)作的宣傳畫。該作品A.促進了公共衛(wèi)生觀念的普及 B.開創(chuàng)了獨特的群眾動員方式C.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主義美術的風格 D.反映了美國孤立政策的破產26.辛亥革命后,傳統(tǒng)權威隨著清王朝的垮臺而崩塌,但新權威并沒有因共和政府的產生而樹立,在呼喚秩序與權威的社會潮流的影響下,袁世凱當上了臨時大總統(tǒng)。這反映出A.民眾對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向往 B.近代中國探索直接民主的成功嘗試C.北洋軍閥混戰(zhàn)導致社會動蕩 D.袁世凱就職具有一定的社會基礎27.武王滅商以后,封神農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此外,還封紂子武庚祿父。從材料看,西周分封這些人的主要目的是A.開發(fā)國家邊遠地區(qū)擴大統(tǒng)治區(qū)域B.安撫舊貴族為了鞏固西周的統(tǒng)治C.勾連舊貴族與周天子的血緣關系D.構成對殷人的合圍之勢提高王權28.下表是東漢后期和唐朝前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縣城數(shù)量表(單位:座)表格中數(shù)據(jù)的變化從側面反映了A.北方的經濟實力迅速下降 B.南方人口總數(shù)接近北方C.南方經濟呈日益發(fā)展趨勢 D.南方市鎮(zhèn)經濟空前繁榮29.美國商品涌進了中國的各大城市和眾多中小城市,甚至在農村集市上也可見到美國貨。上海的永安、新新、先施等大公司,美貨占其全部貨物的80%。1946年,在天津市場上美貨所占比重是59.16%。這種狀況A.激化了列強在中國的競爭B.直接導致中國的貨幣貶值C.使中國民族工業(yè)陷入了困境D.強化了中美戰(zhàn)時同盟關系30.據(jù)古代文獻記載:秦漢時期鐵犁牛耕技術雖有進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導地位的起土、翻土農具仍以鍤、鋤為主。導致此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小農經濟的阻礙 B.精耕細作的需要C.冶鐵技術的落后 D.專制思想的束縛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材料聯(lián)盟體系始于1879年德國與奧匈帝國締結兩國同盟條約之時。盟約旨在保護德國免受法國人的攻擊,因為法國人想收復其在1871年失去的阿爾薩斯一洛林地區(qū)。條約還旨在保護奧匈帝國免受俄國人的攻擊,因為俄國人在巴爾干半島同奧匈帝國不斷發(fā)生沖突。1882年,兩國同盟因意大利的加入而變成三國同盟。在法國和俄國看來,三國同盟是一個控制歐洲,使法、俄孤立并易受攻擊的勢不可擋的集團。1894年,法俄同盟締約成立,目的是反對三國同盟和抵制英國對殖民地的爭奪。隨著1904年英法協(xié)約和1907年英俄協(xié)約的簽訂,法俄同盟成為三國協(xié)約。所有強國這時都已加入兩大敵對的聯(lián)盟體系,這給國際關系帶來了種種災難性的結果。每當發(fā)生重大爭端時,兩大集團的成員即使對爭端持懷疑態(tài)度,也不得不支持其各自直接參與爭端的盟國。否則,他們就擔心同盟的瓦解會使自己陷于孤立而遭受危險。因而每次爭端往往都會擴大為重大的危機,而兩大聯(lián)盟的所有成員國則不論愿意與否都將被卷入其中?!幾裕溃┧顾蚶锇⒅Z斯《全球通史》(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兩大軍事聯(lián)盟形成的原因。(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兩大軍事聯(lián)盟產生的影響。32.英國的新面貌為了考查一位或許過分敏感的德國人所說的“每年都有幾近荒誕不經的新穎事物出現(xiàn)”的這個“卓越不凡的國家”,而來訪問喬治四世(1820年即位)治下的英國的外國人,發(fā)現(xiàn)自1821年第一艘輪船在多佛爾和加來之間開始航行以來,行旅往來已經舒適得多了?!凹戳钣龅侥骘L,”只要風力不太強的話,渡?,F(xiàn)在只需要三、四小時?!瓘膫惗伛偼商m的輪船,甚至駛往漢堡和哥德堡的輪船,在1828年以來就已經把大部分郵件和客運吸取去了——《現(xiàn)代英國經濟史》問題(1)列舉“荒誕不經的新穎事物”3例。(2)概括“外國人”所發(fā)現(xiàn)的英國的主要變化。(不得照抄材料)(3)在“德國人”眼里,當時的英國是個“卓越不凡的國家”,請對上述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歷史原因作出解釋。33.(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事件。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日本人地理觀、世界觀的轉變,要求模仿荷蘭制度實行社會改革,使得日本能夠冷靜地按照當時的國際秩序和慣例處理外事問題。吉田松陰等“志士們”具有近代西方強國的視野和使日本成為世界強國的抱負,更重要的是他們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進武器和體制建立起來的武裝力量。再加上當時外部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使明治維新的成功被譽為“世界奇跡”。——摘編自唐納德·基恩《明治天皇:1852—1912》材料二倘若我們把“明治”理解為“明智”,便會發(fā)現(xiàn),明治天皇和他的臣僚們在當時復雜的內外形勢下,是多么“明智”地選擇了自己的發(fā)展道路。這條道路既給日本帶來了無盡的好處,也給鄰邦帶來了無盡的災難?!幾酝豕獠ā兑槐緯x懂日本史》(1)據(jù)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維新取得成功的原因。(2)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日本從哪些方面“‘明智’地選擇了自己的發(fā)展道路”?并說明這條道路如何“既給日本帶來了無盡的好處,也給鄰邦帶來了無盡的災難”?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A【解析】

材料中“養(yǎng)民勸農"“諫論時政”“陳冤訴屈”“舉報告密“表明,政府重視民意的表達和傳遞,客觀上引入了民間參與和社會監(jiān)督,A項正確;“防止”表述絕對,排除B;題干列舉的舉措未涉及中樞體制變化,與強化君主權力無關,排除C;社會監(jiān)督并不能削弱行政監(jiān)督,兩者不是此消彼長的關系,排除D。2、B【解析】

根據(jù)所學可知,梭倫改革通過財產等級制,使一部分人上升到上一個階層,故B項符題意。3、A【解析】試題分析:依據(jù)所學知識,文藝復興時期有天文學領域的革命、數(shù)學和物理學方面的成就;明朝時期有數(shù)學方面的珠算法和求圓周率公式的推導、證明,農業(yè)及手工業(yè)生產的綜合著作——《天工開物》。故二者的共同點是體現(xiàn)了尊重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键c:古代中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古代科技·明朝科技4、D【解析】

元朝經略臺灣的舉措是設澎湖巡檢司,D正確;A是針對西藏的舉措,排除;B、C均發(fā)生于清朝,排除。5、C【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考生閱讀和獲取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解題的關鍵閱讀和獲取材料信息。材料信息“單干邀伴變互助”、“大組變作合作社”等明顯的反映三大改造時期對農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史實,所以本題正確答案為C項,其他三個選項均不符合題目信息??键c:現(xiàn)代中國的經濟?中國特色會主義建設道路?三大改造6、D【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1453年滅亡了東羅馬帝國,建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D選項符合題意。神圣羅馬帝國是962年德意志(前身是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被教皇加冕為羅馬皇帝,后腓特烈一世改國名為神圣羅馬帝國,A選項排除。拜占廷帝國在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消滅,B選項排除。阿拉伯帝國是是中古時期時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伊斯蘭帝國,存在時間是632年-1258年,C選項排除。7、C【解析】

建立在歐洲莊園經濟基礎之上的是封建等級制,隨著城市的復興,歐洲等級君主制取代了封建等級制。14、15世紀隨著商品經濟發(fā)展,歐洲出現(xiàn)資本主義萌芽,這一時期歐洲的政治體制是君主專制,隨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歐洲確立起來君主立憲制,根據(jù)以上分析可知,C正確;A、B、D排除。8、B【解析】

根據(jù)羅斯福新政的措施內容可知,新政以暫時犧牲資本家的一些利益保障工人利益,包括擴大就業(yè)和社會保障,對當時生活貧困的工人來講,必然受到歡迎,但引起了資本家的不滿,故選B,排除A;國會的代表主要是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表者,排除C;新政在農業(yè)上的措施主要以保護農民的利益為主,穩(wěn)定農產品價格,因此農民應該支持,排除D。9、C【解析】

1922年的《五國海軍軍備協(xié)定》規(guī)定美英日法意五國主力艦噸位比例為:5:5:3:1.75:1.75,故C符合題意;《租借法案》是在美國為盟國提供戰(zhàn)爭物資,但前提條件是盟國必須使用它們自己的貨船來運輸這些戰(zhàn)爭物資,以避免可能的對美國商船的攻擊,故A不符合題意;《三國協(xié)定》是英、法、俄三國為了重新瓜分世界而達成的軍事協(xié)定,故B不符合題意;《大西洋憲章》是美、英進一步協(xié)調反法西斯的戰(zhàn)略,故D不符合題意。10、A【解析】

材料現(xiàn)象說明辛亥革命后,國內政治環(huán)境空前寬松,政黨政治空前活躍,反映了傳統(tǒng)的封建政治模式被顛覆,故A正確;材料反映了政治環(huán)境的寬松,不能說明政治斗爭的激烈,排除B;政治環(huán)境寬松不等于政治民主化的實現(xiàn),且辛亥革命后也沒有實現(xiàn)政治民主化,排除C;民主觀念深人人心體現(xiàn)為廣大民眾對民主觀念的接受,但材料信息不能說明,排除D。故選A。11、D【解析】

根據(jù)所學,西漢背面有匈奴,與南朝齊國同時期的是北朝的鮮卑建立的政權,與北宋對峙的有契丹,故D項正確,排除B項;滿族、女真主要在明朝時期,排除AC項;12、B【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毛澤東對農業(yè)改造過程中農民的積極行為給予了肯定,這推動了農業(yè)合作社運動高潮到來,B正確;人民公社是1958年開始的,排除A;材料并不涉及土地改革,而是社會主義改造,排除C;中共八大召開于1956年,排除D。13、D【解析】

鄭觀應是早期維新派的代表,主張向西方學習政治、經濟和科學,但又講中學為道,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這種前后有沖突的論述,主要目的在于回避頑固派的攻擊,反映出早期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故答案為D項;其目的不是為了適應民族文化自衛(wèi)心理的需要,排除A項;中國開始吸收和接受西學是在鴉片戰(zhàn)爭后,排除B項;鄭觀應作為早期維新派,已經認識到中西方的差距,沒有鄙夷外夷的觀念,排除C項。14、C【解析】

根據(jù)題干結合所學可知,清政府拒絕美國進京呈遞國書的要求實質上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華夷觀下的天朝上國姿態(tài),故C項正確。A項,題干并未體現(xiàn)清政府對外妥協(xié)投降政策,排除。B項,題干信息與閉關鎖國政策無關,排除。D項,耆英簽訂不平等條約反映了清政府此舉并未有效抵抗外侵略,排除。15、A【解析】

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北宋中期與北宋并立的兩個朝代分別是遼和西夏,故選A項;金建立于北宋末期,排除BC項;元是滅亡南宋后建立,排除D項。故選A。16、C【解析】

據(jù)材料可知種姓制度隨著社會變革而變化,即種姓制度適應了社會狀況來維持社會制度,故選C;材料的主要意思是種姓制度也是不斷變化的,沒有體現(xiàn)成功阻礙了社會成員的流動,故排除A;材料中無法體現(xiàn)缺乏反映社會狀況的能力,B錯誤;材料強調種姓制度也是不斷變化的,反映社會狀況,D與材料的意思剛好相反,排除。17、B【解析】

秦統(tǒng)一后被遷到邊遠地區(qū)的原六國大工商者很快在當?shù)貙⒐ど虡I(yè)發(fā)展起來,說明當時秦朝私營工商業(yè)仍有一定的發(fā)展空間,B項正確;材料沒有長途販運的信息,A項錯誤;遷工商業(yè)者到邊遠地區(qū)不能說明國家在重農抑商政策上的力度有限,C項錯誤;秦朝沒有控制全國局勢與其可以將許多工商業(yè)者遷到邊遠地區(qū)不符,D項錯誤。18、B【解析】

鴉片戰(zhàn)爭之后西方列強在開辟通商口岸城市內劃定一塊區(qū)域作為“租界”,禁止中國人入內,成為城市中“國中之國”,B正確;A是古代希臘國家形態(tài);C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中國的形態(tài);D是《辛丑條約》之后在北京劃分區(qū)域。19、A【解析】解題時需要緊扣“1958年”“加速實現(xiàn)該項目”“青年同志也要求項目提前并確定具體合成對象”科學領域存在大躍進的風氣,再“結合1965年最終合成”說明了推動了科技的發(fā)展,故A項正確;材料中僅是涉及到上海、北京,無法說明在全國掀起高潮,故B項排除;材料中僅是闡釋青年的要求,并不能說明其是主要的科研力量,故C項排除;材料中無“政府加大投入”的表述,故D項排除。20、C【解析】

依據(jù)材料中信息可知,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導人民》是浪漫主義美術作品,它以法國人民推翻波旁王朝的七月革命為背景,歌頌了民主和自由,熱情鼓勵人們?yōu)榱藸幦∽杂伞⑿腋:徒夥哦窢?,強調主觀感情,表現(xiàn)內心世界,因此C選項正確。A選項是新古典主義美術的藝術特征;B選項是現(xiàn)實主義繪畫的藝術特征;D選項是現(xiàn)代主義美術的藝術特征。故正確答案為C選項。21、D【解析】

材料內容主要體現(xiàn)了內閣與議會之間的關系,體現(xiàn)了這時期責任內閣制度的形成和發(fā)展,說明英國代議制在漸進性變革中發(fā)展,D項正確;英國國王沒有實權,只是權力的象征,但材料內容沒有體現(xiàn)國王統(tǒng)而不治的地位,A項錯誤;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開始確立,1721年責任內閣制形成,英國君主立憲制進一步完善,B項錯誤;內閣和議會實行分權制衡是材料表象,而不是所反映的本質問題,C項錯誤。22、C【解析】

根據(jù)所學,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在鄧小平領導下進行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在堅持農村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前提下,將土地使用權和經營權釋放給農民,從而提高了勞動效率,C符合題意;ABD項內容不是在鄧小平時期的改革內容,排除。23、C【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問題的能力。對歐洲殖民主義者而言,美洲是美洲是““無主無主””土地,他們最先“發(fā)現(xiàn)了”美洲,自然成為這塊所謂新土地的主人,故C項正確;AB項是全球史觀;D項從地理學方面。所以答案選C??键c: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fā)展·新航路的開辟·新航路的開辟評價【詳解】24、D【解析】

通過所學知識和材料時間,我們可知此時的南京政府是汪偽政權,日本與汪偽政權簽訂的基本條約,實質上仍然體現(xiàn)了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故D正確;中國國際地位提高在材料中不能得到體現(xiàn),排除A;此時的南京政府是汪偽政權,他并沒有捍衛(wèi)國家主權,而是日本控制下的傀儡政權,排除B;C項與材料無關,排除C。故選:D。25、A【解析】

根據(jù)題干結合所學可知,1952年創(chuàng)作的這幅宣傳畫主要內容是宣傳“防疫”知識,有利于民眾提高和普及衛(wèi)生觀念,故A項正確;題干不能說明群眾動員方式在1952年開創(chuàng),排除B項;該作品沒有體現(xiàn)現(xiàn)代主義變形、夸張、怪誕等特點,排除C項;1971年中國重返聯(lián)合國標志著美國孤立政策的破產,排除D項。故選A。26、D【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共和政府無法建立新的權威,而民眾需要新權威、新秩序下的社會穩(wěn)定,所以袁世凱才在各方擁護下就職臨時大總統(tǒng)。D正確;此時民眾向往的是建立民主政治,民眾對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向往與時代不符,A錯誤;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是臨時參議院選舉,而非民眾直接選舉,B錯誤;袁世凱去世后才出現(xiàn)北洋軍閥混戰(zhàn)局面,C錯誤。故選D。27、B【解析】西周分封這些人是舊貴族,分封舊貴族是安撫他們然后到達鞏固西周的統(tǒng)治的目的,選B是符合題意的,正確;選項A是次要目的而非主要目的,不符合題意,排除;舊貴族與周天子不存在血緣關系,選項C不符合題意,排除;不是對殷人的合圍而是安撫他們,選項D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B。28、C【解析】

根據(jù)題干結合所學可知,南方縣城數(shù)量自漢至唐不斷上升,體現(xiàn)了隨著南方人口增多與經濟發(fā)展封建國家對南方管理的重視,這從側面反映出南方經濟不斷發(fā)展的趨勢,故C項正確。材料中北方縣城數(shù)量有所下降,并不能說明北方經濟實力迅速下降,排除A項;縣城數(shù)量不一定能反映人口數(shù)量,排除B項;南方市鎮(zhèn)經濟繁榮主要是在明清時期,排除D項。故選C。29、C【解析】

根據(jù)材料可知,抗日戰(zhàn)爭結束以后,美國向中國傾銷大量商品,甚至達到獨占中國市場的局面,這是美國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的重要表現(xiàn),也是造成中國民族工業(yè)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故答案為C項??箲?zhàn)結束后,歐洲列強及日本基本無力和美國抗衡,排除A項;當時直接導致中國貨幣貶值的是國民政府政策,排除B項;當時二戰(zhàn)已經結束,中美雖然還屬于反法西斯同盟,但已不是戰(zhàn)時同盟關系,排除D項?!军c睛】抗戰(zhàn)勝利后,蔣介石為取得美國援助發(fā)動內戰(zhàn),不惜大肆出賣國家主權。1946年,國民政府與美國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美國取得了在華的政治、經濟等特權。美國商品大量涌入中國市場,排擠國貨。30、A【解析】

小農經濟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分散經營,由于財力所限使得鐵犁牛耕技術受阻,因此題干中農業(yè)生產工具的落后性主要是由于小農經濟本身所造成的,A正確;鐵犁牛耕技術推廣有利精耕細作,農具仍以鍤、鋤為主是農業(yè)生產技術落后的表現(xiàn),而不是精耕細作的需要,排除B;冶鐵技術的落后與鐵犁牛耕技術的推廣無必然聯(lián)系,排除C;專制思想和鐵犁牛耕推廣無關,排除D。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經濟政治發(fā)展的不平衡加??;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在殖民地和世界霸權的爭奪上產生激烈矛盾;為維護本國的根本利益,各國協(xié)調關系結成聯(lián)盟。(2)標志著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形成;給國際關系帶來災難性結果;容易使國際爭端擴大為重大危機;使更多國家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