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統(tǒng)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第四單元學情評估測試卷(90分鐘100分)一、選擇題Ⅰ(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唐朝時,蔬菜品種日益豐富,開始出現(xiàn)原產于地中海的萵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國(今尼泊爾)的菠菜等。這一情況反映出唐朝()A.農業(yè)生產的發(fā)達B.對外交流的繁榮C.西域都護府的設置D.泉州口岸的開放2.唐宋時期,廣州出現(xiàn)幾種新行業(yè):和香(把舶來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來的象牙和犀牛角進行切割)、譯人(翻譯)和舶牙(舶來品交易經紀人)每年進入廣州的外國人約一萬人次,廣州出現(xiàn)了供外國人居住、經商的“蕃坊”。這表明,當時的廣州()A.文化教育事業(yè)昌盛B.對外貿易地位十分重要C.航海技術相當高超D.已成為南方的經濟中心3.中俄“萬里茶道”興起于17世紀。作為歷史文化遺產,它是一個由茶園、工廠、古道、碼頭、集鎮(zhèn)、會館、海關、銀行、寺廟、宅院等遺存構成的系列遺產整體。這表明“萬里茶道”見證了()A.“絲綢之路”的興盛B.商品和文化的交流C.大西洋貿易的興起D.東亞文化圈的形成4.古人將茶概括為“十德”,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yǎng)生氣,以茶驅病氣,以茶樹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yǎng)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于是又有了“茶禪一味”的哲學命題。由此可見,中國的茶文化()①體現(xiàn)儒、釋、道三教匯融②蘊含含蓄內斂的東方哲學③注重境界的表達④蘊含嫻靜淡雅的東方美學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5.福斯塔特遺址位于埃及首都開羅南郊,經過20世紀的多次發(fā)掘一共出土陶瓷六七十萬片。其中來自中國的陶瓷約12000片,時間從唐朝綿延至清朝,其余基本都是中國陶瓷的仿制品。以下說法正確的是()A.中國陶瓷主要沿西南絲綢之路外銷至亞非等地B.埃及當地人民在審美方面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C.中國封建社會與非洲最早的官方交往始于唐朝D.古埃及手工業(yè)原料和燒窯技術可與中國相媲美6.漢武帝時期,張騫兩次前往西域,在此基礎上,中國與西方國家交往的商業(yè)通道——絲綢之路,得以開拓。漢王朝在派遣使節(jié)通往西域時,贈禮一般都很豐厚。漢使所需食物及牛馬等,全部用幣帛購買,并不采取無償征派的形式。這主要是因為漢朝()A.與西域各國實行朝貢貿易B.經營西域重在政治目的C.生產力水平遠高于西域D.經濟繁榮國家財政充盈7.論及茶馬貿易,《明史》中記載:“諸產茶地設茶課司,定稅額,陜西二萬六千斤有奇,四川一百萬斤……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山后歸德諸州,西方諸部落,無不以馬售者。”以下選項從中得出的是()A.設有專門的人員進行管理B.促進了區(qū)域間的經貿往來C.擴大了國家財政收入來源D.該貿易本質上是貢賜貿易8.下圖中包含了近年打撈出的一艘沉船的重要信息這些信息可以印證()A.世界市場已基本形成B.海上絲綢之路開辟C.印度洋貿易往來活躍D.歐洲早期殖民擴張9.白居易的《胡旋女》有云:“胡旋女,出康居,徒勞東來萬里余。中原自有胡旋者……”胡旋舞到中原后經過改良,在民間廣泛傳播。這反映了()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趨同B.三教合一促進文化繁榮C.絲綢之路成就盛唐氣象D.文化交融推動藝術創(chuàng)新10.秦始皇北卻戎狄,筑長城,以護中原,但其西界不過臨洮,玉門之外的廣闊的西域尚為中國政治文化勢力所未及。張騫通西域則填補了這里的空白,不僅打通了中原與西域的交通要道,而且我國同中亞、西亞以至南歐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來。由此可見,張騫通西域()A.推動了漢朝與西域的貿易往來B.擴大了中國的影響力C.促進了漢朝與西域的文化交流D.擴展了漢朝的統(tǒng)治區(qū)域11.張騫出使西域后,中國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方的使者、商人也紛紛東來。經這條路運往西方的商品有蠶絲、絲織品、鐵器等,從西方輸進中國的商品有良馬、葡萄、石榴等。這些活動()A.反映了以物易物的商貿方式B.推動了中外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C.促進了中外物質文化的交流D.拓展了農耕文明的統(tǒng)治范圍12.下圖是分別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國出土的羅馬攪胎玻璃瓶,有學者指出它們是羅馬工匠制作的。這可用于佐證()A.大月氏成為絲綢之路的中心B.絲綢之路促進中西文化交流C.羅馬攪胎玻璃瓶技術沿絲綢之路東傳D.東漢與羅馬帝國建立了官方直接往來13.如表是關于蜀身毒道的一些記載。據此可以推斷 ()出處記載《漢書·張騫傳》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國。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其俗土著,與大夏同,而卑濕暑熱。其民乘象以戰(zhàn)。其國臨大水焉?!眳嗡济恪吨袊ㄊ贰樊敃r(漢朝)蜀物入印度所走的路,當系今經自四川經西康、云南入緬甸的路A.漢代張騫開通了蜀身毒道B.早在漢朝四川地區(qū)和印度已有貿易往來C.人口遷移促進了文化交流D.中國的絲綢受到古印度上層人士的喜愛14.下表是世界某一發(fā)展趨勢中重要的歷史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是()時間國家事件1531年荷蘭創(chuàng)立商品交易所1571年英國創(chuàng)建皇家交易所1602年荷蘭組建東印度公司1694年英國創(chuàng)立英格蘭銀行A.商業(yè)經營方式的轉變 B.國際貿易中心的轉移C.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D.早期殖民主義的擴展15.茶是中國先民的偉大發(fā)現(xiàn),飲茶風俗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蘊含了含蓄內斂的東方哲學和嫻靜淡雅的東方美學。下列關于茶葉的史實正確的是()A.新航路開辟后,中國茶廣泛傳播到歐美地區(qū)B.《在安托尼媽媽的旅店》展現(xiàn)了上流社會飲茶場面C.中日之間形成了著名“萬里茶道”D.英國許多富裕家庭設有“茶室”二、選擇題Ⅱ(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3分,共18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6.考古印證了歷史的印記。近幾十年來,在我國新疆和中亞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許多漢代的絲織品,在馬來西亞發(fā)掘出與漢代陶片紋飾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亞出土了漢代的錢幣和陶器。這些考古發(fā)現(xiàn)證實()A.張騫曾出使西域B.班超曾出使大秦C.絲綢之路的存在D.中亞與東南亞都是中國版圖17.有學者指出,咖啡的引入和普及,不僅掀起了歐洲飲品的新潮流,而且改變了歐洲人“酒池肉林”的陋習??Х任葑鳛橐环N店鋪形式在歐洲出現(xiàn)后,其章程明確要求人們要清醒、節(jié)制、行為文明、語言有禮有節(jié),這與傳統(tǒng)的酒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該學者認為咖啡屋()A.推動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合B.順應了近代文明C.改變了飲食陋習D.掀起飲品的新潮流18.17—18世紀,英國、荷蘭、瑞典、法國等國的東印度公司從中國運回的瓷器總量高達3億件以上。歐洲人在癡迷瓷器的同時,也開始嘗試復制和仿制,并將中國元素融入瓷器的創(chuàng)作中。中國瓷器改變了歐洲人的餐桌禮儀、室內裝飾,也對歐洲藝術風格產生了重要影響。以上材料可以說明()A.西學東漸傳播了科學知識B.全球性貿易網絡已經形成C.商品流動推動文化的傳播D.跨國公司促進經濟全球化19.上海自清末開埠以來,許多西方舶來品在這里匯聚,飲食文化從此變得更加多元復雜。德大色拉是西式色拉融入上海本地特色后改良而成的一道海派西菜,舶來西式炸豬排搭配上海特制的辣醬油也深受上海食客的喜愛。這表明()A.近代上海的餐飲業(yè)成就已領先全國B.商品流通中伴隨著文化的傳播借鑒C.菜品改良改變了中國民眾生活方式D.傳統(tǒng)菜系受到沖擊并逐漸走向沒落20.有史家寫道:“羅馬人來到不列顛時,帶來了大量羅馬的物品、文化以及社會習俗,讓不列顛人感受并逐漸認同了羅馬文化?!薄岸笥⒉┪镳^藏的維多利亞早期的茶具(如圖)制造于韋奇伍德的伊特魯里亞工廠……三件茶具雖鑲帶純度標記的白銀蕾絲裝飾,但它明顯是一套普通家庭也能負擔得起的簡單茶具?!边@兩段描述可以用來說明()A.商品流動帶來文化互鑒B.戰(zhàn)爭苦難造成文化交鋒C.新航路開辟后物種交流D.工業(yè)革命后商品的廉價21.17世紀時期,隨著中國茶葉在歐洲的傳播,英國人發(fā)明了下午茶,但當時還只是上流社會的專屬享受,直到18世紀中期以后,下午茶才開始進入平民的生活。這說明茶葉的傳播()A.改變了人們傳統(tǒng)生活習慣B.消除了階級差別C.促進了英國商品經濟發(fā)展D.傳播了中華文化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其中第22題20分,第23題20分,第24題12分,共52分)22.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商路,促進了貿易的不斷擴大,也為物質、技術、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海上絲綢之路是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商路。宋代海路主要包括:通往東南亞、南亞乃至西亞、東北非洲等地的南海航線和通往日本、朝鮮和琉球等地的東海航線……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貨貿易之事”……海外貿易的收入,在宋代財政上占有重要地位。——摘編自高紅清《國際化的宋代與海上絲綢之路》材料二16世紀的航海探險和建立殖民帝國使局限在狹隘范圍內的地中海貿易擴展成為世界性的事業(yè)。意大利城市熱那亞、比薩和威尼斯從此默默無聞,而里斯本、利物浦和阿姆斯特丹的港口船只匯集,商人的貨物架上堆滿了商品。除了東方的香料和紡織品以外,現(xiàn)在又有了北美洲傳入的土豆、煙葉和玉蜀黍,西印度群島的糖蜜和甜酒,南美的可可、朱古力,非洲的象牙等。從西半球大量運進白糖、咖啡、大米和棉花,使這些物品不再成為奢侈物件?!幾訹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材料三20世紀中葉在美國興起的消費文化已經被輸往世界各地,尤其是通過廣告。因此,舊金山、薩拉熱窩、北京的人們,都穿著藍色牛仔褲和T恤衫……快餐店在世界各地出售著它們標準化的食品……全球化的進程在與文化相聯(lián)系時,經常被簡化為全球的“美國化”或者“麥當勞化”。文化的交流是如此的單向嗎?文化的全球化如何揭示了一種對形象、觀念和產品的更復雜的共享?——摘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1)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南宋的商人,選擇從海路出發(fā)販運貨物至西亞、北非。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說明你選擇走海路的原因,并寫出出發(fā)港口的名稱及所帶的商品。(11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近代商業(yè)貿易的變化。結合所學,指出這一時期世界市場的發(fā)展階段。(5分)(3)閱讀材料三,結合所學,以近代中西方服飾變化為例說明“文化的交流和共享是一種雙向的現(xiàn)象”。(4分)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茶從“神農氏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歷史。商朝以前,茶被視為珍物。六朝時期,我國佛教盛行,茶與佛教產生互動,促進了茶文化的萌芽。唐朝時期,茶葉品種更加多樣,產量也更高。同時隨著茶葉貿易活動不斷完善,大眾飲茶習慣逐漸形成。唐代大量與茶相關的作品出現(xiàn),如茶詩、茶畫等。世界上第一部專門寫茶葉的著作《茶經》出現(xiàn),其內容豐富,包含生物學、生態(tài)學、制茶學、分類學及數理學等一系列學科知識,還包括當時盛行的一些關于茶文化的傳說、史記資料、詩詞歌賦等?!幾院缕罨ā吨袊栉幕臍v史演變及內涵研究》材料二1658年,倫敦《政治快報》上刊登了一則茶葉廣告,稱飲茶可以改善體質,這是英國最早的關于茶的記載。1669年,英國政府授權英國東印度公司專營茶葉貿易,從中國大量進口茶葉到歐洲市場。1786年,一名法國人到英國旅行時注意到:即使是貧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樣,一天喝兩次茶。因為廉價而且能夠迅速補充能量,茶葉特別受工人階層的歡迎。18世紀末,英國從中國進口的茶葉量達到了230萬磅,與這個世紀的頭一年相比,足足增長了200倍。1851年,英國人將中國的茶樹和制茶技藝帶到印度,茶葉在印度和錫蘭被大面積種植,歐洲紅茶市場擺脫了對中國產地的依賴。——摘編自[英]艾倫·麥克法蘭、[英]艾麗斯·麥克法蘭《綠色黃金:茶葉帝國》(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茶文化的特點和作用。(6分)(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7—19世紀茶文化在英國盛行的原因,并分析英國社會飲茶的特點。(8分)(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茶文化在世界傳播的積極意義。(6分)2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耕織圖》是指描繪農事耕作和桑蠶紡織的圖像,中國南宋畫家的《耕織圖》傳入日本后,日本畫家融入四季繪元素,形成金箔濃彩特色的《四季耕作圖》,畫面置入田樂、鷹狩等日本農村風俗活動,出現(xiàn)櫻花、雪山等具有日本特色的景觀。文化在交流傳播過程中,因傳入地國情不同,往往與當地歷史傳統(tǒng)、審美意趣、人文習俗等相結合,從而呈現(xiàn)本土化特征。請運用所學,圍繞文化交流傳播中的“本土化”主題寫一則歷史短文,題目自擬。(要求:觀點明確,史實準確,條理清晰,表述成文)(12分)統(tǒng)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第四單元學情評估測試卷·教師版(90分鐘100分)一、選擇題Ⅰ(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唐朝時,蔬菜品種日益豐富,開始出現(xiàn)原產于地中海的萵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國(今尼泊爾)的菠菜等。這一情況反映出唐朝()A.農業(yè)生產的發(fā)達B.對外交流的繁榮C.西域都護府的設置D.泉州口岸的開放【解析】選B。題干材料反映的是外國蔬菜傳入唐朝,使唐朝的蔬菜品種日益豐富,體現(xiàn)了唐朝對外交流的繁榮,故B項正確;A項與題意無關,排除;西域都護府設置于西漢,故C項錯誤;題干材料并未體現(xiàn)出泉州口岸的開放,故D項錯誤。2.唐宋時期,廣州出現(xiàn)幾種新行業(yè):和香(把舶來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來的象牙和犀牛角進行切割)、譯人(翻譯)和舶牙(舶來品交易經紀人)每年進入廣州的外國人約一萬人次,廣州出現(xiàn)了供外國人居住、經商的“蕃坊”。這表明,當時的廣州()A.文化教育事業(yè)昌盛B.對外貿易地位十分重要C.航海技術相當高超D.已成為南方的經濟中心【解析】選B。結合所學知識,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繁榮,促進了廣州地區(qū)對外貿易的發(fā)展,帶動了當地香料和奢侈品加工業(yè)的發(fā)展,也進一步促進了與外貿相關的服務行業(yè)的繁榮,故選B項;文化教育事業(yè)昌盛在材料中并未體現(xiàn),排除A項;航海技術主要體現(xiàn)在航海工具和造船技術的進步,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項;材料并未將廣州與南方其他地區(qū)的經濟數據進行對比,無法體現(xiàn)廣州已經成為南方的經濟中心,排除D項。3.中俄“萬里茶道”興起于17世紀。作為歷史文化遺產,它是一個由茶園、工廠、古道、碼頭、集鎮(zhèn)、會館、海關、銀行、寺廟、宅院等遺存構成的系列遺產整體。這表明“萬里茶道”見證了()A.“絲綢之路”的興盛B.商品和文化的交流C.大西洋貿易的興起D.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解析】選B。據材料“中俄‘萬里茶道’興起于17世紀”可知,萬里茶道是古代中國、蒙古、俄國之間以茶葉為大宗商品的長距離貿易線路,見證了中俄商品和文化的交流,故選B項;傳統(tǒng)的絲綢之路在14世紀已經走向衰落,因此興盛于17世紀的萬里茶道不能見證絲綢之路的興盛,排除A項;中俄萬里茶道是繼絲綢之路衰落后在歐亞大陸興起的又一條國際貿易通道,大西洋貿易的興起與歐亞大陸的地理位置不符,排除C項;東亞文化圈形成于唐朝時期,因此,中俄萬里茶道不能見證東亞文化圈的形成,排除D項。4.古人將茶概括為“十德”,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yǎng)生氣,以茶驅病氣,以茶樹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yǎng)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于是又有了“茶禪一味”的哲學命題。由此可見,中國的茶文化()①體現(xiàn)儒、釋、道三教匯融②蘊含含蓄內斂的東方哲學③注重境界的表達④蘊含嫻靜淡雅的東方美學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選B。據材料“以茶樹禮仁”“以茶可行道”“茶禪一味”可知,茶文化中包含道、仁和禪等文化信息,表明茶文化體現(xiàn)了儒、釋、道三教的匯融,故①正確;據材料“以茶可雅志”可知,行道、雅志反映了哲學內涵,也表明茶文化體現(xiàn)了東方哲學的含蓄內斂,故②正確;據材料“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yǎng)生氣,以茶驅病氣”可知,茶文化中包括茶的藥用價值,體現(xiàn)了其對養(yǎng)生的重視,并非只注重境界表達,且材料不體現(xiàn)境界,故③錯誤;據材料“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可知,茶文化強調高雅淡薄,體現(xiàn)了茶文化蘊含嫻靜淡雅的東方美學,故④正確;選擇B項符合題意。5.福斯塔特遺址位于埃及首都開羅南郊,經過20世紀的多次發(fā)掘一共出土陶瓷六七十萬片。其中來自中國的陶瓷約12000片,時間從唐朝綿延至清朝,其余基本都是中國陶瓷的仿制品。以下說法正確的是()A.中國陶瓷主要沿西南絲綢之路外銷至亞非等地B.埃及當地人民在審美方面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C.中國封建社會與非洲最早的官方交往始于唐朝D.古埃及手工業(yè)原料和燒窯技術可與中國相媲美【解析】選B。據材料“其中來自中國的陶瓷約12000片”“其余基本都是中國陶瓷的仿制品”可知,從福斯塔特遺址出土的陶瓷來看,埃及當地人民對中國陶瓷有很高的審美認可,這說明在審美方面,埃及當地人民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影響,故選B項;單從材料信息我們無法確定中國陶瓷主要沿西南絲綢之路外銷,排除A項;中國封建社會與非洲最早的官方交往始于唐朝之前,C項說法錯誤,排除;“相媲美”表述夸大,與材料“中國陶瓷的仿制品”不符,排除D項。6.漢武帝時期,張騫兩次前往西域,在此基礎上,中國與西方國家交往的商業(yè)通道——絲綢之路,得以開拓。漢王朝在派遣使節(jié)通往西域時,贈禮一般都很豐厚。漢使所需食物及牛馬等,全部用幣帛購買,并不采取無償征派的形式。這主要是因為漢朝()A.與西域各國實行朝貢貿易B.經營西域重在政治目的C.生產力水平遠高于西域D.經濟繁榮國家財政充盈【解析】選B。據材料可知,漢代對西域地區(qū)的國家贈禮豐厚,不采取有償征派的做法體現(xiàn)出其不以經濟掠奪為目的,結合所學可知,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的目的在于聯(lián)合大月氏夾擊匈奴,即使在打敗匈奴之后,西域地區(qū)的政治穩(wěn)定也是漢朝經營西域的主要目的,故選B項;西域與漢朝之間的貿易關系不屬于朝貢貿易,排除A項;漢朝對西域地區(qū)國家采取的措施主要出于穩(wěn)定西域地區(qū)的政治目的,并非因為生產力高于西域,排除C項;經濟繁榮、財政充盈是漢朝實行相應政策的有利條件,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項。7.論及茶馬貿易,《明史》中記載:“諸產茶地設茶課司,定稅額,陜西二萬六千斤有奇,四川一百萬斤……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山后歸德諸州,西方諸部落,無不以馬售者?!币韵逻x項不能從中得出的是()A.設有專門的人員進行管理B.促進了區(qū)域間的經貿往來C.擴大了國家財政收入來源D.該貿易本質上是貢賜貿易【解析】選D。據材料信息可知,西南地區(qū)實行茶馬貿易,屬于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之間的貿易往來,不屬于貢賜貿易,故D項錯誤,符合題意;據材料“諸產茶地設茶課司”可知設有專門人員進行管理,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茶馬貿易能夠促進區(qū)域間經貿往來,故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茶馬貿易由國家定稅額,說明國家財政收入來源有所擴大,故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8.下圖中包含了近年打撈出的一艘沉船的重要信息這些信息可以印證()A.世界市場已基本形成B.海上絲綢之路開辟C.印度洋貿易往來活躍D.歐洲早期殖民擴張【解析】選C。由沉船打撈地點是在印度洋附近,其中發(fā)現(xiàn)的貨品來自中國、中東、南亞、中亞和東南亞這些信息可以得出,當時印度洋的貿易往來比較活躍,故選C項;世界市場基本形成是在工業(yè)革命后,與沉船時間10世紀中后期不符,排除A項;海上絲綢之路開辟于西漢,與沉船時間10世紀中后期不符,排除B項;歐洲早期殖民擴張開始于15世紀末16世紀初,排除D項。9.白居易的《胡旋女》有云:“胡旋女,出康居,徒勞東來萬里余。中原自有胡旋者……”胡旋舞到中原后經過改良,在民間廣泛傳播。這反映了()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趨同B.三教合一促進文化繁榮C.絲綢之路成就盛唐氣象D.文化交融推動藝術創(chuàng)新【解析】選D。據材料信息可知,來自康居的胡旋女來到中原帶來胡旋舞,胡旋舞在中原經改良后在民間傳播,說明文化交融推動藝術創(chuàng)新,故選D項;文化存在差異,并不能趨同,排除A項;材料反映來自康居的胡旋舞在中原經改良后傳播,與三教合一無關,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胡旋舞在民間傳播,無法體現(xiàn)盛唐氣象,排除C項。10.秦始皇北卻戎狄,筑長城,以護中原,但其西界不過臨洮,玉門之外的廣闊的西域尚為中國政治文化勢力所未及。張騫通西域則填補了這里的空白,不僅打通了中原與西域的交通要道,而且我國同中亞、西亞以至南歐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來。由此可見,張騫通西域()A.推動了漢朝與西域的貿易往來B.擴大了中國的影響力C.促進了漢朝與西域的文化交流D.擴展了漢朝的統(tǒng)治區(qū)域【解析】選B。根據材料“秦始皇北卻戎狄,筑長城,以護中原,但其西界不過臨洮,玉門之外的廣闊的西域尚為中國政治文化勢力所未及。張騫通西域則填補了這里的空白,不僅打通了中原與西域的交通要道,而且我國同中亞、西亞以至南歐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張騫出使西域使得中原政治文化勢力不斷滲透至蔥嶺一帶,中國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故選B項;張騫通西域有利于漢朝與西域地區(qū)的貿易往來,但材料著重強調政治的影響力而非經濟貿易,故“推動了漢朝與西域的貿易往來”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張騫通西域有利于漢朝與西域的文化交流,但材料僅著重強調政治的影響力而非文化交流,故“促進了漢朝與西域的文化交流”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材料僅涉及張騫通西域后使得中原地區(qū)影響力擴大,但影響力擴大不等于統(tǒng)治區(qū)域擴大,故“擴展了漢朝的統(tǒng)治區(qū)域”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11.張騫出使西域后,中國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方的使者、商人也紛紛東來。經這條路運往西方的商品有蠶絲、絲織品、鐵器等,從西方輸進中國的商品有良馬、葡萄、石榴等。這些活動()A.反映了以物易物的商貿方式B.推動了中外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C.促進了中外物質文化的交流D.拓展了農耕文明的統(tǒng)治范圍【解析】選C。結合所學知識,張騫通西域后中國與西方之間的商業(yè)貿易往來日益頻繁,促進了雙方之間的物質文化交流,故選C項;絲綢之路上的貿易往來主要以貨幣交易為主,排除A項;“經這條路運往西方的商品有蠶絲、絲織品、鐵器等,從西方輸進中國的商品有良馬、葡萄、石榴等”說明當時中外貿易往來所涉及的商品種類豐富多樣,農產品并不占據主導,排除B項;絲綢之路屬于商業(yè)貿易之路,也是文明交流之路,不存在對外武力擴張,排除D項。12.下圖是分別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國出土的羅馬攪胎玻璃瓶,有學者指出它們是羅馬工匠制作的。這可用于佐證()A.大月氏成為絲綢之路的中心B.絲綢之路促進中西文化交流C.羅馬攪胎玻璃瓶技術沿絲綢之路東傳D.東漢與羅馬帝國建立了官方直接往來【解析】選B。由材料“分別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國出土的羅馬攪胎玻璃瓶”結合其時間信息可知漢代通過絲綢之路與多個國家交往,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故選B項;絲綢之路起點在長安,中途經過的主要城市都是絲綢之路中心,排除A項;材料中僅只提及中國出土的羅馬攪胎玻璃瓶,不能代表其是在中國生產的,排除C項;D項在材料中無從體現(xiàn),排除。13.如表是關于蜀身毒道的一些記載。據此可以推斷 ()出處記載《漢書·張騫傳》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國。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其俗土著,與大夏同,而卑濕暑熱。其民乘象以戰(zhàn)。其國臨大水焉?!眳嗡济恪吨袊ㄊ贰樊敃r(漢朝)蜀物入印度所走的路,當系今經自四川經西康、云南入緬甸的路A.漢代張騫開通了蜀身毒道B.早在漢朝四川地區(qū)和印度已有貿易往來C.人口遷移促進了文化交流D.中國的絲綢受到古印度上層人士的喜愛【解析】選B。據材料信息可知,張騫通西域時發(fā)現(xiàn)蜀民已與印度有商貿往來,且《中國通史》也說漢朝“蜀物入印度”,說明早在漢朝時四川地區(qū)和印度已有貿易往來,故選B項;張騫通西域時,蜀身毒道已然形成,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漢代蜀地與印度商貿往來,并未反映人口遷移,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中國漢朝四川地區(qū)與印度商貿往來,并未反映往來的內容,排除D項。14.下表是世界某一發(fā)展趨勢中重要的歷史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是()時間國家事件1531年荷蘭創(chuàng)立商品交易所1571年英國創(chuàng)建皇家交易所1602年荷蘭組建東印度公司1694年英國創(chuàng)立英格蘭銀行A.商業(yè)經營方式的轉變 B.國際貿易中心的轉移C.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D.早期殖民主義的擴展【解析】選A。由表格中的“商品交易所”“皇家交易所”“東印度公司”“英格蘭銀行”等可知,這都屬于商業(yè)經營方式轉變的結果,故選A項;表格中的事件屬于商業(yè)經營方式,與國際貿易中心不屬于同一范疇,排除B項;表格中的信息屬于商業(yè)經營方式的變化,與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不屬于同一范疇,排除C項;表格中的事件屬于商業(yè)經營方式的變化,是早期殖民擴張過程中出現(xiàn)的,但與殖民擴張不屬于同一范疇,排除D項。15.茶是中國先民的偉大發(fā)現(xiàn),飲茶風俗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蘊含了含蓄內斂的東方哲學和嫻靜淡雅的東方美學。下列關于茶葉的史實正確的是()A.新航路開辟后,中國茶廣泛傳播到歐美地區(qū)B.《在安托尼媽媽的旅店》展現(xiàn)了上流社會飲茶場面C.中日之間形成了著名“萬里茶道”D.英國許多富裕家庭設有“茶室”【解析】選A。據所學可知,16世紀以后,也就是新航路開辟后,中國茶葉大量運往歐洲和美洲,茶葉廣泛傳播到歐美地區(qū),故選A項;“上流社會”不合史實,應為“民眾”,排除B項;中俄之間形成了著名的“萬里茶道”,排除C項;荷蘭許多富裕家庭設有“茶室”,排除D項。二、選擇題Ⅱ(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3分,共18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6.考古印證了歷史的印記。近幾十年來,在我國新疆和中亞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許多漢代的絲織品,在馬來西亞發(fā)掘出與漢代陶片紋飾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亞出土了漢代的錢幣和陶器。這些考古發(fā)現(xiàn)證實()A.張騫曾出使西域B.班超曾出使大秦C.絲綢之路的存在D.中亞與東南亞都是中國版圖【解析】選C。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疆和中亞地區(qū)是陸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地處海上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在這些地方考古發(fā)掘出漢代的絲織品、錢幣和陶器等,不僅證實當時絲綢之路的存在,而且說明當時我國的對外貿易已相當繁榮,C項正確。17.有學者指出,咖啡的引入和普及,不僅掀起了歐洲飲品的新潮流,而且改變了歐洲人“酒池肉林”的陋習??Х任葑鳛橐环N店鋪形式在歐洲出現(xiàn)后,其章程明確要求人們要清醒、節(jié)制、行為文明、語言有禮有節(jié),這與傳統(tǒng)的酒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該學者認為咖啡屋()A.推動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合B.順應了近代文明C.改變了飲食陋習D.掀起飲品的新潮流【解析】選B。據材料可知,咖啡屋章程明確要求人們要清醒、節(jié)制、行為文明、語言有禮有節(jié),與傳統(tǒng)的酒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意味著咖啡屋改變了歐洲人的陋習,適應了歐洲社會近代化節(jié)奏,即行為逐漸文明有禮,故選B項;咖啡主要產自美洲,不能體現(xiàn)東西方文化的融合,排除A項;咖啡的引入和普及改變了歐洲人“酒池肉林”的陋習,而非咖啡屋,排除C項;咖啡的引入和普及,掀起了歐洲飲品的新潮流,而非咖啡屋,排除D項。18.17—18世紀,英國、荷蘭、瑞典、法國等國的東印度公司從中國運回的瓷器總量高達3億件以上。歐洲人在癡迷瓷器的同時,也開始嘗試復制和仿制,并將中國元素融入瓷器的創(chuàng)作中。中國瓷器改變了歐洲人的餐桌禮儀、室內裝飾,也對歐洲藝術風格產生了重要影響。以上材料可以說明()A.西學東漸傳播了科學知識B.全球性貿易網絡已經形成C.商品流動推動文化的傳播D.跨國公司促進經濟全球化【解析】選C。根據題干“中國瓷器改變了歐洲人的餐桌禮儀、室內裝飾,也對歐洲藝術風格產生了重要影響”,可知中國瓷器推動了歐洲人對中國文化的研究、吸收,故選C項;“西學東漸”不合題意,應為“東學西傳”,排除A項;題干只提及了西歐與中國間的貿易,未提及全球其他地區(qū)的貿易,排除B項;跨國公司涌現(xiàn)于20世紀,且題干提及的是商品貿易對文化的影響,排除D項。19.上海自清末開埠以來,許多西方舶來品在這里匯聚,飲食文化從此變得更加多元復雜。德大色拉是西式色拉融入上海本地特色后改良而成的一道海派西菜,舶來西式炸豬排搭配上海特制的辣醬油也深受上海食客的喜愛。這表明()A.近代上海的餐飲業(yè)成就已領先全國B.商品流通中伴隨著文化的傳播借鑒C.菜品改良改變了中國民眾生活方式D.傳統(tǒng)菜系受到沖擊并逐漸走向沒落【解析】選B。據材料信息可知,德大色拉與舶來西式炸豬排都是中西結合后深受上海人喜愛的飲食,說明商品流通中伴隨著文化的傳播借鑒,故選B項。20.有史家寫道:“羅馬人來到不列顛時,帶來了大量羅馬的物品、文化以及社會習俗,讓不列顛人感受并逐漸認同了羅馬文化。”“而大英博物館藏的維多利亞早期的茶具(如圖)制造于韋奇伍德的伊特魯里亞工廠……三件茶具雖鑲帶純度標記的白銀蕾絲裝飾,但它明顯是一套普通家庭也能負擔得起的簡單茶具?!边@兩段描述可以用來說明()A.商品流動帶來文化互鑒B.戰(zhàn)爭苦難造成文化交鋒C.新航路開辟后物種交流D.工業(yè)革命后商品的廉價【解析】選A。結合所學可知,茶是中國先民的偉大發(fā)現(xiàn),16世紀以后,中國茶、中國茶具廣泛傳播到歐洲、美洲、非洲等地,題干提及“維多利亞早期的茶具制造于韋奇伍德的伊特魯里亞工廠”“它明顯是一套普通家庭也能負擔得起的簡單茶具”,可知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商品流通加快,韋奇伍德的伊特魯里亞工廠借鑒、發(fā)展了中國茶具文化,故選A項;“文化交鋒”與題干中“不列顛人感受并逐漸認同了羅馬文化”相悖,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物種交流,排除C項;題干未提及韋奇伍德的伊特魯里亞工廠的茶具是機器批量進行生產的,無法體現(xiàn)商品的廉價,排除D項。21.17世紀時期,隨著中國茶葉在歐洲的傳播,英國人發(fā)明了下午茶,但當時還只是上流社會的專屬享受,直到18世紀中期以后,下午茶才開始進入平民的生活。這說明茶葉的傳播()A.改變了人們傳統(tǒng)生活習慣B.消除了階級差別C.促進了英國商品經濟發(fā)展D.傳播了中華文化【解析】選A。根據材料“17世紀時期,隨著中國茶葉在歐洲的傳播,英國人發(fā)明了下午茶,但當時還只是上流社會的專屬享受,直到18世紀中期以后,下午茶才開始進入平民的生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茶葉成為了英國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改變了人們的傳統(tǒng)生活習慣,故選A項;英國仍然存在階級差別,“消除了”一詞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僅涉及中國茶葉傳播對英國人日常生活習慣的影響,沒有明確英國的經濟發(fā)展情況,故“促進了英國商品經濟發(fā)展”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材料僅涉及中國茶葉傳播對于英國人日常生活習慣的影響,沒有明確中華文化的具體內容,故“傳播了中華文化”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其中第22題20分,第23題20分,第24題12分,共52分)22.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商路,促進了貿易的不斷擴大,也為物質、技術、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海上絲綢之路是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商路。宋代海路主要包括:通往東南亞、南亞乃至西亞、東北非洲等地的南海航線和通往日本、朝鮮和琉球等地的東海航線……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貨貿易之事”……海外貿易的收入,在宋代財政上占有重要地位。——摘編自高紅清《國際化的宋代與海上絲綢之路》材料二16世紀的航海探險和建立殖民帝國使局限在狹隘范圍內的地中海貿易擴展成為世界性的事業(yè)。意大利城市熱那亞、比薩和威尼斯從此默默無聞,而里斯本、利物浦和阿姆斯特丹的港口船只匯集,商人的貨物架上堆滿了商品。除了東方的香料和紡織品以外,現(xiàn)在又有了北美洲傳入的土豆、煙葉和玉蜀黍,西印度群島的糖蜜和甜酒,南美的可可、朱古力,非洲的象牙等。從西半球大量運進白糖、咖啡、大米和棉花,使這些物品不再成為奢侈物件。——摘編自[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材料三20世紀中葉在美國興起的消費文化已經被輸往世界各地,尤其是通過廣告。因此,舊金山、薩拉熱窩、北京的人們,都穿著藍色牛仔褲和T恤衫……快餐店在世界各地出售著它們標準化的食品……全球化的進程在與文化相聯(lián)系時,經常被簡化為全球的“美國化”或者“麥當勞化”。文化的交流是如此的單向嗎?文化的全球化如何揭示了一種對形象、觀念和產品的更復雜的共享?——摘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1)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南宋的商人,選擇從海路出發(fā)販運貨物至西亞、北非。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說明你選擇走海路的原因,并寫出出發(fā)港口的名稱及所帶的商品。(11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近代商業(yè)貿易的變化。結合所學,指出這一時期世界市場的發(fā)展階段。(5分)(3)閱讀材料三,結合所學,以近代中西方服飾變化為例說明“文化的交流和共享是一種雙向的現(xiàn)象”。(4分)【解析】第(1)題第一問原因,結合所學從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角度分析可得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崛起,陸上絲綢之路受阻;結合所學從宋代航海技術的角度分析可得造船、航海、羅盤等技術先進;據材料一“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貨貿易之事’”可得政府支持海外貿易(設市舶司)。第二問港口,結合所學可得泉州、廣州、明州。第三問商品,結合所學絲綢之路貿易分析可得絲綢、瓷器、鐵器、漆器、印刷書籍。第(2)題第一問變化,據材料二“局限在狹隘范圍內的地中海貿易擴展成為世界性的事業(yè)”可得區(qū)域性貿易擴展為世界性貿易;據材料二“意大利城市熱那亞、比薩和威尼斯從此默默無聞”“里斯本、利物浦和阿姆斯特丹的港口船只匯集,商人的貨物架上堆滿了商品”可得歐洲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據材料二“又有了北美洲傳入的土豆、煙葉和玉蜀黍”“西印度群島的糖蜜和甜酒,南美的可可、朱古力,非洲的象牙等”可得商品種類與數量大大增加。第二問階段,結合所學從新航路開辟對世界市場的影響分析可得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3)題結合所學從18世紀法國服裝設計分析可得18世紀法國的服裝設計融合了中國元素;結合所學從20世紀法國服裝設計分析可得20世紀法國設計師設計的“孔子”中國大袍式系列,吸收了中國剪裁方法。結合所學從中山裝和旗袍的角度分析可得民國早期中山裝兼具中西服裝特色;中國的改良旗袍融入了西方元素。答案:(1)原因: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崛起,陸上絲綢之路受阻;造船、航海、羅盤等技術先進;政府支持海外貿易(設市舶司)。港口:泉州、廣州、明州。商品:絲綢、瓷器、鐵器、漆器、印刷書籍。(任寫兩點)(2)變化:區(qū)域性貿易擴展為世界性貿易;歐洲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商品種類與數量大大增加。(任寫兩點)階段:世界市場初步形成。(3)18世紀法國的服裝設計融合了中國元素;20世紀法國設計師設計的“孔子”中國大袍式系列,吸收了中國剪裁方法。民國早期中山裝兼具中西服裝特色;中國的改良旗袍融入了西方元素。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茶從“神農氏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歷史。商朝以前,茶被視為珍物。六朝時期,我國佛教盛行,茶與佛教產生互動,促進了茶文化的萌芽。唐朝時期,茶葉品種更加多樣,產量也更高。同時隨著茶葉貿易活動不斷完善,大眾飲茶習慣逐漸形成。唐代大量與茶相關的作品出現(xiàn),如茶詩、茶畫等。世界上第一部專門寫茶葉的著作《茶經》出現(xiàn),其內容豐富,包含生物學、生態(tài)學、制茶學、分類學及數理學等一系列學科知識,還包括當時盛行的一些關于茶文化的傳說、史記資料、詩詞歌賦等。——摘編自郝祁花《中國茶文化的歷史演變及內涵研究》材料二1658年,倫敦《政治快報》上刊登了一則茶葉廣告,稱飲茶可以改善體質,這是英國最早的關于茶的記載。1669年,英國政府授權英國東印度公司專營茶葉貿易,從中國大量進口茶葉到歐洲市場。1786年,一名法國人到英國旅行時注意到:即使是貧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樣,一天喝兩次茶。因為廉價而且能夠迅速補充能量,茶葉特別受工人階層的歡迎。18世紀末,英國從中國進口的茶葉量達到了230萬磅,與這個世紀的頭一年相比,足足增長了200倍。1851年,英國人將中國的茶樹和制茶技藝帶到印度,茶葉在印度和錫蘭被大面積種植,歐洲紅茶市場擺脫了對中國產地的依賴。——摘編自[英]艾倫·麥克法蘭、[英]艾麗斯·麥克法蘭《綠色黃金:茶葉帝國》(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茶文化的特點和作用。(6分)(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7—19世紀茶文化在英國盛行的原因,并分析英國社會飲茶的特點。(8分)(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茶文化在世界傳播的積極意義。(6分)【解析】第(1)題第一問特點,據材料一“神農氏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已有近五千年的歷史”可得中國古代茶文化歷史悠久;據材料一“唐代大量與茶相關的作品出現(xiàn),如茶詩、茶畫等”可得飲茶日益時尚化、大眾化;據材料一“還包括當時盛行的一些關于茶文化的傳說、史記資料、詩詞歌賦等”可得主流文化影響。第二問作用,據材料一“同時隨著茶葉貿易活動不斷完善,大眾飲茶習慣逐漸形成”結合所學知識,可得豐富了中國人的飲食結構;據材料一“同時隨著茶葉貿易活動不斷完善,大眾飲茶習慣逐漸形成。唐代大量與茶相關的作品出現(xiàn),如茶詩、茶畫等”結合所學知識,可得推動了中國農業(yè)和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影響社會文化的發(fā)展。第(2)題第一問原因,據材料二“1669年,英國政府授權英國東印度公司專營茶葉貿易”及所學知識可得,世界各地的聯(lián)系加強,世界市場的推動;據材料二“即使是貧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樣,一天喝兩次茶。因為廉價而且能夠迅速補充能量,茶葉特別受工人階層的歡迎”可得,茶作為優(yōu)良飲品,符合大眾需求;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工業(yè)革命的推動;據材料二“1851年,英國人將中國的茶樹和制茶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2025學年阜陽市重點中學高考百校聯(lián)考語文試題試卷含解析
- 江西省江銅銅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度校園招聘【204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湖南省低空經濟發(fā)展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浙江嘉興藍森機械有限公司招聘13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陜西元盛煤業(yè)有限公司黃蒿界煤礦招聘(42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福建省寧德市高速技術人員(外包崗位)招聘75名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4年度天津市護師類之主管護師提升訓練試卷A卷附答案
- 泰安新泰市中小學招聘教師考試真題2024
- 南平市中級人民法院招聘考試真題2024
- 荊州市廣電影視文化有限公司招聘筆試真題2024
- 客服電話服務標準
- 黑龍江省鐵礦分布情況
- 光伏組件技術規(guī)范書
- 2023年河南信息統(tǒng)計職業(yè)學院單招職業(yè)適應性測試題庫及答案解析
- GB/T 5195.3-2017螢石105 ℃質損量的測定重量法
- GB/T 27548-2011移動式升降工作平臺安全規(guī)則、檢查、維護和操作
- 初一下冊地理試卷
- 小學二年級100以內兩位數加減法連加連減練習題1200道
- 乳腺超聲分類解讀
- 總放射性檢測原始記錄
- 2022年北京市西城區(qū)八年級下學期期末語文試卷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