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學專業(yè)(基礎綜合)模擬試卷2(共427題)_第1頁
考研教育學專業(yè)(基礎綜合)模擬試卷2(共427題)_第2頁
考研教育學專業(yè)(基礎綜合)模擬試卷2(共427題)_第3頁
考研教育學專業(yè)(基礎綜合)模擬試卷2(共427題)_第4頁
考研教育學專業(yè)(基礎綜合)模擬試卷2(共427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考研教育學專業(yè)(基礎綜合)模擬試卷2(共9套)(共427題)考研教育學專業(yè)(基礎綜合)模擬試卷第1套一、名詞解釋(本題共6題,每題1.0分,共6分。)1、學校教育標準答案:學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據(jù)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知識點解析:暫無解析2、形成性評價標準答案: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改進和完善教學活動而進行的對學生學習過程及結果的評價。它包括在一節(jié)課和一個課題教學中,對學生的口頭提問、課堂作業(yè)與評議以及書面測驗等,使老師和學生都能獲得及時的反饋信息。其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以改進教學過程,提高質量,而不強調成績的評定。知識點解析:暫無解析3、唐朝的“六學一館”標準答案:唐朝中央官學的主干是國子監(jiān)領導下的“六學一館”?!傲鶎W”是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和律學,“一館”是指750年設立的廣文館。唐朝對“六學一館”中教師和學生的人數(shù)、招收學生的標準以及教學內容都做了具體規(guī)定。知識點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唐代官學制度的掌握情況。4、中世紀大學標準答案:最初的中世紀大學是一種自治的教授和學習中心。一般由一名(或數(shù)名)在某一領域有聲望的學者和他的追隨者自行組織起來,形成類似于行會的團體進行教學和知識交易。中世紀大學具有以下幾個明顯特點:從組織上看,中世紀大學起初是由進行知識交易的人自行組合而成的團體,“universitas”這個拉丁詞的本意就是“組合”“行會”“團體”等。14世紀以后,這個詞才專指由教師和學生結合成的團體——大學;中世紀大學的基本目的是進行職業(yè)訓練,培養(yǎng)社會所需要的專業(yè)人才,因此大學教育往往分文、法、神、醫(yī)四科來進行;中世紀大學從最初形成時已表現(xiàn)出自治的特點,大學還利用教會、世俗政權以及各地方當局之間錯綜復雜的矛盾為自己爭取到不少特權,如大學師生免稅、免服兵役,大學有權立特別法庭處理大學師生與外人之間發(fā)生的訴訟,大學有集體遷移的自由,等等。大學自治是學術研究自由的必要保證;中世紀大學按領導體制可分為兩種:“學生”大學與“先生”大學。前者由學生主管校務。教授的選聘、學費的數(shù)額、學期的時限和授課時數(shù)等,均由學生決定;大學的課程開始并不固定,各大學甚至各教師自己規(guī)定開設的課程,13世紀以后,課程趨向統(tǒng)一,文科一般學制六年,屬大學預科性質,學生結束文科的學習后,分別進入法學、神學或醫(yī)科,學習有關專業(yè)課程;中世紀大學已有學位制度。學生修畢大學課程,經(jīng)考試合格,可得“碩士”“博士”學位,最初這兩種學位并無程度上的差別,后來分化成表示不同學術水平的獨立的學位。知識點解析:中世紀大學具有以下明顯特點:制度化——知識傳承的制度化、人才培養(yǎng)的制度化;國際性——招收歐洲各地學生、自由流動、教學資格互相承認、共同的語言(拉丁語);獨立性——有自治的行會組織、擁有特權,獨立于政府和教會之外,大學的核心價值觀是自治和學術自由;流動性——大學可以根據(jù)需要進行自由流動,不受地域的限制;宗教性——大學中還滲透著濃重的宗教色彩。這些特點應該引起考生的注意。5、先行組織者策略標準答案:奧蘇伯爾認為,影響接受學習的關鍵因素是認知結構中起固定作用的觀念的可利用性。為此,他提出了先行組織者策略,即先于學習任務本身呈現(xiàn)一種引導性材料,它要比學習任務本身有較高的抽象、概括水平和綜合水平,并能清晰地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和新的學習任務關聯(lián)。通過呈現(xiàn)“組織者”,給學習者已知的東西與需要知道的東西之間架設一道知識之橋,使他們更有效地學習新材料。知識點解析:暫無解析6、心理健康標準答案:心理健康是一種良好的、持續(xù)的心理狀態(tài)與過程,表現(xiàn)為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夠有效地發(fā)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為社會一員的積極的社會功能。知識點解析:暫無解析二、簡答題(本題共4題,每題1.0分,共4分。)7、列舉出10位教育學獨立時期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標準答案:(1)英國哲學家培根在1623年出版的《論學術的價值與發(fā)展》中首次把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提出來,與其他學科并立。(2)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1632年撰寫的《大教學論》,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學著作。(3)洛克的《教育漫話》(1693年)。(4)盧梭的《愛彌兒》(1762年)。(5)裴斯泰洛齊的《林哈德與葛篤德》(1781—1789年)。(6)1806年,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出版的《普通教育學》。(7)赫爾巴特的《教育學講授綱要》(1835年)。(8)福祿培爾的《人的教育》(1826年)。(9)斯賓塞的《教育論》(1860年)。(10)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條》(1897年)、《學校與社會》(1899年)、《民主主義與教育》(1916年)等。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教育學獨立時期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的掌握情況,涉及近代外國教育史部分的內容。8、簡述荀子與孟子教育思想的異同。標準答案:(1)關于人性與教育的作用:孟子認為人人具有先驗的“良知"“良能”,提出“性善論”;荀子則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提出“性惡論”。孟子認為教育的作用在于發(fā)展本性,荀子認為教育的作用在于改變本性。二者實際上是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的。孟子著重論證了封建地主階級道德觀念的合理性和實施封建教育的可能性,荀子則力圖說明樹立封建地主階級道德觀念和實施封建教育的必要性。(2)關于教育目的和教育內容:孟子認為教育目的是“明人倫”,決定了教育內容是以孝悌為主的道德教育;荀子認為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各種治術人才,教育內容就是《詩》《書》《禮》《樂》《春秋》等。(3)關于教學的主張:孟子主張“內發(fā)”,荀子主張“外求”;孟子強調“思”,荀子重視“學”;孟子把教學或學習看作“存養(yǎng)”“內省”“自得”的過程,荀子把教學或學習看作“聞、見、知、行”等環(huán)節(jié)。知識點解析:本題看似是要對比分析孟子和荀子教育的思想,實際上是考查考生對二者具體思想的掌握程度,因為只有充分地掌握了二者的教育思想,才能分析總結出二者的異同,因此,對于基礎知識點的熟練掌握是考生必須具備的能力。9、簡述西歐中世紀大學的特點。標準答案:(1)制度化:知識傳承的制度化、人才培養(yǎng)的制度化。(2)國際性:招收歐洲各地學生、自由流動、教學資格互相承認、共同的語言(拉丁語)。(3)獨立性:自治的行會組織、擁有特權,獨立于政府和教會之外,大學的核心價值觀是自治和學術自由。(4)流動性:大學可以根據(jù)需要進行自由流動,不受地域的限制。(5)宗教性:大學中還滲透著濃重的宗教色彩。知識點解析:本題目主要考查西歐中世紀大學的歷史特征。10、創(chuàng)造方法主要有哪些?標準答案:創(chuàng)造方法包含以下六種:(1)類比模擬法。類比是用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客體與某一事物進行類比對照,從而獲得有益的啟發(fā),提供解決問題的線索。(2)聚焦發(fā)明法。聚焦發(fā)明法就是以某一事物或問題為中心焦點,然后分析這一事物或問題的周圍環(huán)境,由此得到啟發(fā),進行強制聯(lián)想——盡可能將周圍的事物與所要解決的問題聯(lián)系起來,創(chuàng)造出新事物。(3)設問探究法。設問探究法是通過書面或口頭形式提出問題而引起人們的創(chuàng)造火花,捕捉到良好的設想的一種方法。它對于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是極其重要的。(4)列舉法。列舉法是將研究對象的特點、缺點、希望點羅列出來,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提出改進措施,形成一定獨創(chuàng)性的一種方法。(5)移植法。移植法就是將某一學科的理論、概念,或者某一領域的技術發(fā)明和方法應用于其他學科和領域,以期取得新的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的方法。(6)逆向求索法。逆向求索法是逆向思維的具體運用,它是從已有的事物、現(xiàn)象的相反功能、狀態(tài)、位置、方向、方式、順序等方面進行反習慣性思路的反向思考和創(chuàng)新的一種方法。知識點解析:創(chuàng)造方法是指人們在創(chuàng)造活動過程中運用創(chuàng)造的具體思維方法和創(chuàng)造技能,創(chuàng)造方法的訓練可以誘發(fā)個體的潛在創(chuàng)造性。目前人們常用的創(chuàng)造方法有類比模擬法、聚焦發(fā)明法、設問探究法、列舉法、移植法、逆向求索法等。需要注意的是活學活用,能夠舉例說明。三、分析論述題(必答題)(本題共4題,每題1.0分,共4分。)11、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標準答案:(1)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綜合實踐活動是我國教育目的規(guī)定的全面發(fā)展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對人類在長期教育實踐中積累起來的培養(yǎng)人的經(jīng)驗的抽象和概括。(2)全面發(fā)展教育的五個組成部分各有其特點、規(guī)律和功能,是相對獨立的。對于普通中小學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來說,都是缺一不可的,不能相互取代;同時它們又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在實踐中,共同組成統(tǒng)一的教育過程。(3)把五育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才能使受教育者形成合理的素質結構,培養(yǎng)出符合社會要求的全面發(fā)展的人才。要注意引導學生在體、智、德、美、勞諸方面都得到發(fā)展,防止和克服重此輕彼、顧此失彼的片面性,堅持全面發(fā)展的教育質量觀。(4)教育目的中的這五個方面并不是單純平行排列的,它們相互制約,其中德育是靈魂,起著統(tǒng)帥作用,智育是核心,體育、美育和綜合實踐活動則是必要條件。因此,“五育”在全面發(fā)展教育中既有相對獨立性,又分別完成不同的具體任務,是辯證統(tǒng)一、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的掌握情況。人的全面發(fā)展包括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各方面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而且各方面有自己獨特的內涵和不同的作用,任何一方面的順利開展都必須與其他各方面配合與協(xié)調。12、試以白鹿洞書院為例,分析我國書院教育的宗旨、特點和意義。標準答案:書院是我國古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組織形式,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在宗旨上,《白鹿洞書院揭示》對教育目的、訓練綱目、學習程序以及修己治人的道理,都一一做了闡述和詳細的規(guī)定。內容主要包括五個方面:一是“五教之目: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要求貫徹“明人倫"的綱常禮教;二是“為學之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倡導思辨、窮理、篤行;三是“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指明了學生道德修養(yǎng)的基本要點;四是“處事之要: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為書院學生指明了行為處世的基本原則;五是“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為書院學生指明了與人交往的基本準則。在特點上,古代書院具有一些自身特點。書院既是教學機構,又是學術研究機構,教學活動和學術研究緊密結合,相互促進,書院往往成為一個地區(qū)的教育和學術活動中心;書院的培養(yǎng)目標,首先要求士子學會做人,追求學生人格的完善,強調道德與學問并進,而不像官學那樣以科舉入仕為主要目標;書院實行開放式的教學,求學者不受地域、學派的限制,均可以前來聽講、求學,教學人員不限于書院本身,而是廣邀學界名流以及不同學派的學者前來講學,大大促進了學術交流和發(fā)展,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深化了教學;書院教學以學生讀書鉆研為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興趣,書院教學多以問難辯論式進行,注重啟發(fā)引導,提倡切磋討論,講究身心涵養(yǎng);書院內師生關系融洽,彼此間感情深厚;書院實行山長負責制,其經(jīng)費來源多樣化,書院的經(jīng)費,有來自官府的資助,也依靠民間自己籌集,主要靠學田供給等。這些特點在白鹿洞書院中都有所體現(xiàn)。從意義上看,書院的歷史貢獻不可忽視。首先,書院藏書保存了大量的文化遺產。由于書院是古代高層次的教育機構,所以都擁有一定規(guī)模的藏書,保存了大量有價值的書籍,并通過再次刊刻,使這些彌足珍貴的書籍得以在社會重新流通起來。其次,書院都注重藏書的利用,通過借閱大大提高了圖書的流通率,打破了中古時期藏書重藏不重用的局面。其三,書院藏書促進了人才的培養(yǎng)。中國古代書院都是以封建思想為指導,宣揚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儒家學說,因此封建正統(tǒng)的經(jīng)、史、子、集構成了書院藏書的主體。書院中實行自由講學和“講會”制度,教學方式多采取啟發(fā)誘導式,提倡學生自學,博覽群書,老師加強指導,授道解惑,眾多學者和生徒在書院接受這種教育,學術爭鳴氣氛比較活躍,促進了封建社會中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其四,書院藏書有效地傳播了民族科學文化。書院一方面擴大了我國封建社會藏書的社會職能,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一些致力于民族科學文化研究的有用之才。最后,書院藏書直接推動了古代學術研究的發(fā)展。歷代書院聚集了大批文人學者,其中許多是有名的學者,他們不但講學授徒,而且進行學術研究,著書立說。如宋代朱熹在白鹿洞書院的教學中,大大發(fā)展了理學思想,為我國古代的學術研究工作做出了貢獻。聯(lián)系白鹿洞書院發(fā)展進一步論述(略)。知識點解析:白鹿洞書院是古代書院的典范,這與朱熹的講學與主持密切相關,白鹿洞書院中形成的一些辦學宗旨、講學理念、組織形式對我國古代學校教育制度發(fā)展而言具有旗幟性意義,是考試的核心關注點。13、論述中世紀大學產生的原因、主要特征及歷史意義。標準答案:(1)原因:大學的興起源于城市發(fā)展的需要。①從10世紀起,隨著歐洲商業(yè)復興的逐漸加快,手工業(yè)和商業(yè)中心城市興起,王權與教權的斗爭逐漸激烈,市民之間的商業(yè)訴訟也不斷增多,這一切都需要法律知識,疾病的防御需要醫(yī)藥知識,這樣,法學和醫(yī)學方面的研究便首先受到重視。西歐最早的一些大學便是在研究醫(yī)學和法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②東方文化的影響。歐洲中世紀大學的興起與東方的文化交流是分不開的。11—12世紀的十字軍東征,不僅對西方基督教社會的政治生活、宗教生活和經(jīng)濟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且也為西歐的文化生活添加了極具穆斯林色彩的文化。十字軍東征使許多銷聲匿跡的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經(jīng)典著作被重新發(fā)現(xiàn),并和穆斯林的經(jīng)典著作、科學知識和技術一同被傳到西歐,與歐洲傳統(tǒng)的人文主義學科一起,開創(chuàng)了中世紀后期的學術復興。③新的城市市民階層追求新的文化的要求。(2)特征:行會性、制度化、國際性、獨立性、流動性、宗教性。行會性是指大學是由教師和學生組成的團體;制度化是指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制度化的程序;國際化是指學校招生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沒有學籍的限制;獨立性是指大學獨立于當時的政府組織;流動性是指大學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進行自由流動,不受地域的限制;宗教性是指在大學中還盛行濃重的宗教色彩。(3)歷史意義:中世紀大學不僅是一種新型的教育組織,而且代表了一種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精神,它為中世紀教育的發(fā)展打下了基礎,西歐中世紀大學提供的辦學理念、組合原則、教學體系、學業(yè)考核制度、法律地位等都成為近、現(xiàn)代世界高等教育制度的先驅。它的產生在當時是進步現(xiàn)象,具有積極意義。①它打破了教會對教育的壟斷,促進了教育普及。它一開始是世俗性教育團體,不受教會統(tǒng)治,使較多的人不受封建等級限制得到教育,符合當時新興的市民階級對世俗教育的要求。②中世紀大學培養(yǎng)了一批人才,促進了科學文化的發(fā)展。③雖然神學是主要課程,但學生也學習古希臘、古羅馬文化以及當時的阿拉伯文化,中世紀大學是歐洲重新獲得和了解古希臘、古羅馬哲學和科學知識的重要媒介。④中世紀大學的出現(xiàn)為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做了準備。⑤中世紀大學使“思想自由、學術獨立”的理想成為一種現(xiàn)實的可能。中世紀大學也有局限性。由于當時教會勢力強,宗教色彩濃厚,大學教學受經(jīng)院哲學影響很深。知識點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中世紀大學產生的背景、特征、意義。中世紀大學產生于12世紀,是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城市及市民階層興盛、各種政治勢力相互斗爭的產物。從文化淵源上看,主要來自兩方面:(1)通過阿拉伯人輸入古代東方及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精華;(2)通過十字軍東征帶進拜占庭和東方文化。中世紀大學設立文、法、醫(yī)、神四科;學習年限為10~14年;實行自治,并有較多的特權;學校中有一定的學術自由風氣;以“學位”認可學生的學歷成績。它是新的社會因素的反映;突破了教會對高等教育的壟斷;推動了世俗文化和自然科學的進步,促進了城市的發(fā)展,并為文藝復興作了一定的思想準備;標志著現(xiàn)代歐洲大學的起源。14、奧蘇伯爾關于有意義學習的實質和條件的主要觀點有哪些?標準答案:(1)有意義學習的實質。有意義學習就是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lián)系。實質性聯(lián)系指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是非字面的,是建立在具有邏輯關系基礎上的聯(lián)系,是一種內在的聯(lián)系;非人為的聯(lián)系指這種聯(lián)系不是任意的或人為強加的,是新知識和原有的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觀念建立的某種合理的或邏輯基礎上的聯(lián)系。(2)影響有意義學習的條件。外部條件為學習材料本身的性質,內部條件為學習者自身的因素。從客觀條件看,有意義學習的材料本身要有邏輯意義,在學生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其學習能力范圍之內的,符合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學生可以通過理解去獲得知識所具有的意義。從主觀條件看,首先,學習者要有主動學習的傾向。學生必須想要通過理解,通過新、舊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去獲得這些知識,而不是只想死記硬背。其次,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適當?shù)闹R,以便與新知識進行聯(lián)系。這是理解新知識,使新、舊知識產生相互作用或同化作用的重要基礎。對于一個具有邏輯意義的新知識,如果學生認知結構中沒有相應的舊知識或適當觀念,要想掌握這種新知識實際也是不可能的。最后,學習者必須積極主動地使新知識與已有的舊知識發(fā)生聯(lián)系。加強對新知識的理解,這種相互作用越是充分,越有利于掌握新知識,使新知識獲得實際的意義,也就是使其具有個人的心理意義,把外在的知識變成學生自己的知識。知識點解析:奧蘇伯爾根據(jù)學習進行的方式,把學習分為接受學習和發(fā)現(xiàn)學習,又根據(jù)學習材料和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的關系把學習分為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并認為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考研教育學專業(yè)(基礎綜合)模擬試卷第2套一、名詞解釋(本題共6題,每題1.0分,共6分。)1、教育標準答案:從廣義上說,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思想的活動,都是教育。狹義的教育,主要是指學校教育,其含義是指教育者根據(jù)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知識點解析:暫無解析2、教學評價標準答案:教學評價是對教學工作質量所作的測量、分析和評定。教學評價主要指依據(jù)一定的客觀標準,通過各種測量和相關資料的收集,對教學活動及其效果進行客觀測量和科學判定的系統(tǒng)過程。知識點解析:暫無解析3、“化性起偽”標準答案:荀況認為,“涂之人可以為禹”只是可能性而已?!盎云饌巍笔埂巴恐四転橛怼背蔀楸厝唬陂g也必須注意諸個條件,即環(huán)境、教育和個體努力。環(huán)境,即荀況所說的“注錯習俗”,或者說“漸”。他認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彼裕藨斪⒁膺x擇環(huán)境。教育的作用則顯得更主動。這就是荀子的人性論。知識點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荀子的人性論及其教育功能論。4、監(jiān)生歷事標準答案:這是明朝國子監(jiān)中流行的一種監(jiān)生實習制度。國子監(jiān)生學習到一定年限,分撥到政府各部門“先習吏事”。監(jiān)生歷事期滿經(jīng)考核,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者送吏部銓選授官,中、下等者仍歷一年再考,上等者依上等用,中等者不拘品級,隨才任用,下等者回監(jiān)讀書。明朝統(tǒng)治者選派監(jiān)生歷事,起因是為了彌補明初官吏的不足,然而監(jiān)生通過歷事,可以廣泛地接觸實際,獲得從政的實際經(jīng)驗。因此,明朝監(jiān)生歷事制度,可視為是中國古代大學的教學實習制度。不過,此制度實行到后來,監(jiān)生日增,歷事冗濫,已徒具形式,失去了其積極意義。知識點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明朝高等教育的教育實習制度,具有一定的科學性。5、道德兩難問題標準答案:道德兩難問題是由美國發(fā)展心理學家科爾伯格依據(jù)不同年齡的兒童進行道德判斷的思維結構提出的一套兒童道德認識發(fā)展的階段模式和測試方法。他所設計的問題故事中包含著一個在道德價值上具有矛盾沖突的故事,讓被試聽完故事后對故事中人物的行為進行評價,他還設計了相當完備的評價標準體系,以此來測評被試道德發(fā)展的水平。知識點解析:暫無解析6、泛化與分化標準答案:泛化指條件反射一旦建立,那些與原來刺激相似的新刺激也可能喚起反應,也稱為條件反射的泛化。分化是與泛化互補的過程。泛化是指對類似的事物做出相同的反應,分化則是對刺激的差異的不同反應,即只對特定刺激給予強化,而對引起條件反射泛化的類似刺激不予強化,這樣,條件反射就可得到分化,類似的不相同的刺激也就可以得到分化。知識點解析:暫無解析二、簡答題(本題共4題,每題1.0分,共4分。)7、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們在教育活動中發(fā)揮什么樣的作用?標準答案: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統(tǒng)。凡是對受教育者在知識、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教育影響作用的人都可以稱為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主體。教育活動是教育者以社會代表的身份、以主體的身份有目的的活動,引導和促進受教育者的身心發(fā)展。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種教育活動中從事學習的人。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對象,是身心有待獲得良好發(fā)展的個體。受教育者具有主觀能動性,他是“主動性”和“受動性”的統(tǒng)一。教育中介系統(tǒng)是教育實踐活動的實施手段和方法,是為達到一定目的所采用的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響物,以及運用這些影響物的活動方式和方法的總和。它包括教育工具、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組織形式等。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教育基本要素的掌握情況。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統(tǒng)(或教育內容、教育方法與教育組織形式等),考生在說明教育構成要素具體含義的基礎上,還應說明各要素之間的關系,然后再具體闡明各要素在教育活動中的作用。8、簡述杜威關于教育本質的觀點。標準答案:(1)教育即生活。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有兩方面的含義:首先,學校生活應與兒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滿足兒童的需要和興趣,使校園成為兒童的樂園而不是囚籠和監(jiān)牢,使兒童在現(xiàn)實的學校生活中得到樂趣;其次,學校生活應與學校以外的社會生活相契合,適應現(xiàn)代社會變化的趨勢并成為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力量,校園不應是世外桃源,學生應積極參與社會生活。(2)教育即生長。它要求摒除壓抑、阻礙兒童自由發(fā)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學適合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和興趣、需要的要求。(3)教育即經(jīng)驗的改造。杜威認為:首先,經(jīng)驗不再是通過感官被動獲得的一些散亂的感覺印象,而是機體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機體不僅受環(huán)境的塑造,同時也對環(huán)境加以若干改變;其次,經(jīng)驗不僅僅是感覺作用和感性認識,而是一種行為、行動;第三,強調經(jīng)驗過程中人的主動性。知識點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杜威教育本質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杜威認為,教育的本質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jīng)驗的改造”。這三個命題的含義在本質上是相同的,生活的過程、生長的過程、經(jīng)驗(改造)的過程是一個過程。這三個命題是杜威教育理論的總綱領。9、試論述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標準答案:盧梭認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自然人”。所謂“自然人”,不是原始社會的野蠻人,而是身心和諧發(fā)展的人,是體魄健康,心智發(fā)達,道德高尚,處事干練,并能從事生產勞動,自食其力的人,實際上,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自食其力的小資產階級上層人物。自然教育是盧梭教育理論的根本思想,其核心是教育必須順應兒童天性發(fā)展的自然歷程,即遵循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特征。他曾反復強調要把兒童當作兒童去看待,“要按照你的學生的年齡特點去對待他”。盧梭之所以強調教育必須遵循兒童的年齡特征,主要是他認為,作為人的教育的三種來源之一的“自然的教育”(即人的“才能和器官的內在發(fā)展”),有其不可改變的規(guī)律性,因而“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即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有意識、有目的的指導和環(huán)境對受教育者的影響),都必須遵循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來進行,只有這樣,兒童的天性才能得到完美的發(fā)展,成為一個真正的“自然人”。自然教育還應尊重兒童的個性特點。盧梭認為,每個兒童的心理都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須按照個別的形式進行教育。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有著巨大的反封建進步意義。他強調教育必須順應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大大提高了兒童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使學生成為教育的主體,與以教師為主體,殘害兒童身心的封建教育是完全對立的,開辟了現(xiàn)代教育理論的先河。盧梭關于教育的三個來源之間關系的論述,雖存在著形而上學的觀點,但已初步認識到遺傳、教育、環(huán)境對人的發(fā)展的作用,對教育學理論的發(fā)展是有意義的。知識點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自然主義的教育理論是盧梭教育思想的主體,1762年出版的《愛彌爾》集中論述了這一思想。盧梭自然主義教育的核心是“歸于自然”。教育“歸于自然”,即以自然的教育為基準,才是良好有效的教育。盧梭表示,自然教育的最終培養(yǎng)目標是“自然人”,這是相對于“公民”“國民”等概念來說的。盧梭提倡的“自然教育”是針對專制制度下的社會及其戕害人性的教育所發(fā)出的挑戰(zhàn),“歸于自然”、遵從天性,就是開創(chuàng)新教育的目標和根本原則。10、簡述多元智力理論的構成與教育影響。標準答案:(1)霍華德·加德納認為智力由7種(后來發(fā)展為9種)獨立的成分或模塊構成,分別是:語言的、邏輯—數(shù)學的、音樂的、空間的、身體—運動的、人際關系的、反省的、自然主義者的、精神性—存在主義的。加德納強調,這9種都是各自獨立、不同類型的智力,而不是同一種智力的不同成分,每一種智力代表了以大腦為基礎的一個能力的模塊,這是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和傳統(tǒng)智力理論的一個根本區(qū)別。(2)加德納認為傳統(tǒng)的根據(jù)智力測驗所界定的智力,在概念上只是窄化到適于書本知識的學習能力,他認為至少包括七種不同智力:語文智力、數(shù)理智力、空間智力、音樂智力、體能智力、社交和自知智力。加德納智力理論的創(chuàng)新在于突破了傳統(tǒng)的智力范疇,提出了多維智力的理念,并相應引發(fā)了人們對教育、人才、智力開發(fā)、教育評價的思考;另外,該理論既注重神經(jīng)生理學證據(jù),又不忽視社會文化的作用,也使得其理論更具說服力。因此,其理論在世界范圍內對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都有極大的影響力。知識點解析: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在多個學科都有所涉及,這一考點較為重要,要重點掌握。多元智理論的核心在于突破了傳統(tǒng)智力的單一定義,強調多種智力因素的共存與比例問題,這對教育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三、分析論述題(必答題)(本題共4題,每題1.0分,共4分。)11、試述掌握知識和發(fā)展智力之間的關系。標準答案:(1)智力的發(fā)展與知識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智力的發(fā)展依賴于他們知識的掌握。人們常說的“無知必無能”,是很有道理的。不愛學習,知識與經(jīng)驗都很貧乏的人,他的智力不可能發(fā)展得很好。學生學習的科學文化知識,既是人類知識長期積累和整理的成果,又是人類智力和智慧的結晶,它本身蘊藏著豐富的人類認識的方法。對學生來說,掌握知識的過程也是智力運用的過程。只有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學會獲取這些知識的認識方法,并把這些知識和認識方法自覺地、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到以后的學習和實際中去,學生才能逐步發(fā)展自己的智力,形成自己的創(chuàng)造才能。同時,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又依賴于他們的智力發(fā)展。因為人們的智力同樣是人們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只有那些智力發(fā)展得好的學生,他們的接受能力才強、學習效率才高;而智力發(fā)展較差的學生在學習中則有較多的困難??梢?,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是順利進行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特別是在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的現(xiàn)代,教學內容迅速增多,程度不斷提高,難度不斷加大,尤其需要在教學中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智力,發(fā)展他們的創(chuàng)造才能。這樣,他們才能有效地掌握現(xiàn)代科學知識,攀登世界科學的高峰。(2)生動活潑地理解和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知識才能有效地發(fā)展智力。通過傳授知識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是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然而,知識不等于智力,傳授了知識不等于訓練了智力。一個學生知識的多少并不一定能標志他的智力發(fā)展的高低。如果只是進行“填鴨式”教學,學生只知機械地記取和搬用知識,即使他們頭腦里被填滿了一大堆知識,也不可能增進思考力,而且往往會使他們變得呆頭呆腦,導致出現(xiàn)一些“高分低能”的學生,不符合現(xiàn)代社會的要求??梢姡皇侨魏我环N知識教學都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智力發(fā)展的。因為學生的智力不僅與他們所掌握的知識的性質、難度、分量有關,更重要的是與他們對這些知識的理解透徹度、獲取這些知識的方法與活動的狀況以及運用知識的自覺能動的程度緊密相關。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教給學生以知識,而且要引導學生通過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活動透徹地理解知識原理,掌握學科的結構,特別是要啟發(fā)學生了解獲取知識的過程與方法,學會獨立思考、進行邏輯推導與論證,能夠自如地甚至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知識來解決理論和實際問題,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智力獲得高水平的發(fā)展。(3)防止單純抓知識教學或只重智力發(fā)展的片面性。在近代教育史上,對于教學中應當如何處理掌握知識與發(fā)展智力的關系問題,形式教育論者與實質教育論者曾經(jīng)有過長期的爭論。前者認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在于訓練學生的思維形式,知識的傳授則是無關緊要的;后者認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在于傳授給學生對生活有用的知識,至于學生的智力,則無須進行特別的培養(yǎng)和訓練。顯然,兩者的主張都是片面的,都把掌握知識與發(fā)展智力人為地割裂開來了。在我們今天的教學中,也常有類似的情況出現(xiàn)。有的強調“雙基”教學,認為“雙基”教學抓好了,學生的智力就自然地發(fā)展了,忽視引導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究、反思有意識地鍛煉與發(fā)展學生的智力;也有的過于強調教學的活動性質和創(chuàng)造性,把探究與發(fā)展智力放在首要地位,卻不重視系統(tǒng)知識和原理的精確掌握與優(yōu)化。這兩者都有片面性,都不利于提高教學質量。知識點解析:本題從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視角出發(fā),主要考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把握傳授知識和發(fā)展智力之間的關系。本題主要有三個要點:(1)知識發(fā)展和智力發(fā)展之間的相互依存性;(2)知識發(fā)展和智力發(fā)展之間的相互促進性;(3)知識發(fā)展與智力發(fā)展缺其一而導致教育的不均衡發(fā)展等后果。12、論述教學過程中直接經(jīng)驗與間接經(jīng)驗之間的關系。標準答案:(1)學生認識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間接經(jīng)驗。在教學中,學生主要的任務不是探求新的真理,而是學習和繼承人類已有的認識成果,是把他人的認識轉化為自己的認識,把人類的認識轉化為個體的認識。(2)學習間接經(jīng)驗必須以學生個人的直接經(jīng)驗為基礎。學生要把這種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東西,轉化為可理解的和能夠運用的東西,就必須有一定的直接經(jīng)驗作基礎,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作基礎。(3)防止忽視系統(tǒng)知識傳授或直接經(jīng)驗積累的偏向。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把直接經(jīng)驗與間接經(jīng)驗結合起來,把理性認識與感性認識結合起來,學生才能理解所學的書本知識,獲得運用知識的能力。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教學過程的掌握情況。強調實際活動和直接經(jīng)驗在活動主體發(fā)展中的關鍵作用,并不意味著要否定間接經(jīng)驗和書本知識的學習在活動主體發(fā)展中的作用和意義,反之亦成立;間接經(jīng)驗的學習其主要的目的是促進主體的認知發(fā)展;間接經(jīng)驗雖然對活動主體的發(fā)展具有指導和借鑒的作用,但這種作用的實際發(fā)揮是有條件的,即它要同主體的親身活動和直接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前人和他人的生活經(jīng)驗要經(jīng)過符號化才能得以積累和傳播。脫離符號化,人類的活動經(jīng)驗就不能積累,也不能傳遞。13、試從蔡元培北大改革實踐出發(fā)分析大學理念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標準答案:蔡元培在北大實施改革的主要措施有:(一)抱定宗旨,改變校風。大學應該成為“研究高尚學問之地”,蔡元培認為,教師不熱心學問,學生把大學當作做官發(fā)財?shù)碾A梯,這是北大“著名腐敗的總因”。因此,他改革北大的第一步是明確大學的宗旨,并為師生創(chuàng)造研究高深學問的條件和氛圍。(1)改變學生的觀念。對學生提出三點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礪德行,三曰敬愛師長。蔡元培指出:“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他要求學生從此以后,一定要抱定為求學而來的宗旨。(2)整頓教師隊伍,延聘積學熱心的教員。教師群體的學術水平是一所大學學術水平的標志,也是把大學建成學術研究機構的重要保證。他在教師聘任上采取“學詣”第一的原則,認為對于具有真才實學、教學熱心、有研究學問的興趣和能力的學者,不管他的國籍、資格、年齡、思想傾向,都應加以聘任。(3)發(fā)展研究所,廣積圖書,引導師生研究興趣。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以后,率先在國內大學中設立各科研究所。蔡元培還十分注意豐富圖書館藏,為學術研究創(chuàng)造條件。(4)砥礪德行,培養(yǎng)正當興趣。在將北大導向注重學術研究的同時,蔡元培還努力在師生中提倡道德修養(yǎng),他倡導成立了各種體育會、畫法研究會、書法研究會、演劇會,培養(yǎng)學生正當?shù)呐d趣。(二)貫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原則?!按髮W者,‘囊括大典,網(wǎng)羅眾家’之學府也”。蔡元培明確聲明,在學術上“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這是他辦理北京大學的基本指導思想?!八枷胱杂?,兼容并包”,也體現(xiàn)在教師的聘任上。蔡元培以“學詣”為主,羅列各類學術人才,使北大教師隊伍一時出現(xiàn)流派紛呈的局面。(三)教授治校,民主管理。在1912年由蔡元培主持制定的《大學令》中,即已確立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大學教務管理原則,規(guī)定大學設立評議會,各科設立教授會,但在北大沒有得到很好的實施。蔡元培任校長后,當年即組織了評議會,從全校每五名教授中選舉評議員一人,校長為當然的評議長。評議會為全校最高的立法機構和權力機構,凡學校重大事務都必須經(jīng)過評議會審核通過。接著組織各門教授會,由各門的教授公選教授會主任,任期兩年,其職責是:分管各學門的教務,規(guī)劃本學門的教學工作。管理體制的改革,體現(xiàn)了蔡元培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思想,目的是把推動學校發(fā)展的責任交給教授,讓真正懂得學術的人來管理學校。新的管理體制的建立,改變了京師大學堂遺留下來的封建衙門作風,提高了工作效率,從而促進了學校的蓬勃發(fā)展。(四)學科與教學體制改革。(1)擴充文理,改變“輕學而重術”的思想。他將北京大學工科停辦,商科改為商業(yè)學,并入法科;同時擴充文、理兩科的專業(yè)門類,加強兩科的建設。北大遂由原來的五科改為文、理、法三科的大學。突出文理兩科,強調基礎理論的地位,是蔡元培“大學為純粹研究學問之機關”觀點的延伸。(2)溝通文理,廢科設系。北大于1919年廢除科,改原隸屬于科的學門為系,設立14個系,廢學長,設系主任。原來的文、理、法三科分別改為第一院、第二院、第三院,僅作為各系所在地區(qū)的標志(因原來三科分布在不同的地區(qū)),不代表一級機構。(3)改年級制為選科制(學分制)。1917年10月,北京大學文科提出廢年級制,采用選科制的議案,會議決議通過,決定在北大試行。北大選科制規(guī)定每周一課時,學完一年為一單位,本科應修滿80個單位,一半必修,一半選修(理科酌量減少),修滿即可畢業(yè),不拘年限;預科應修滿40個單位,必修占四分之三,選修占四分之一,選修科目可以跨系。1919年暑假后,選科制在北大各系陸續(xù)實施。知識點解析:這是歷年考研的高頻考點,需要牢記其要點,并加強理解。14、結合實際論述促進知識應用與遷移的措施。標準答案:(1)創(chuàng)設多種促進知識遷移的條件。①教師應在學習新知識之前提供給學生引導性知識,其目的是為新的學習內容提供聯(lián)系點或者促進對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辨別。②理解程度直接影響到有關知識的運用與遷移。如果教師在講解知識內容時,能充分利用奧蘇伯爾的“不斷分化”和“綜合貫通”兩個原則,就可以幫助我們引導學生深化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提高對所學內容的認識水平,使學生在學到豐富知識的同時,形成合理而牢固的認知結構,促進知識遷移。③知識經(jīng)驗的概括水平也是影響知識遷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注重基本概念的學習和掌握。知識越抽象,其潛在的應用范圍就越大,適用范圍就越廣泛,遷移效果就越明顯。④定勢也稱心向,也是影響知識遷移的條件。定勢的作用有雙重性。對知識遷移的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例如,學生在翻譯“他們在教室”這個句子時,受漢語的負遷移的影響,容易譯成“Theyintheclassroom.”而英語則必須有表示存在的be動詞are。正確譯文是:“Theyareintheclassroom.”在英語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積極的定勢作用,克服消極的定勢,提高遷移的效果。⑤認知結構的清晰性和穩(wěn)定性對新知識的學習會產生影響。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所學習的材料細節(jié),對新材料從多維度、多方面、多層次進行感知,對其進行深加工。(2)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人是發(fā)展變化的,方法也必須變化。原來有效的方法,如果永不變化,也會引起學生的厭煩,成為無效的方法。知識遷移離不開主體——人的參與,知識學習離不開主體的主動建構。如果學生的學習動機沒有激發(fā)起來,那么,所學的知識遷移就無從談起。況且各種教學方法都有其可利用的一面。因此,要結合多種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多種知識的遷移能力,提高學習效率。(3)課內、課外結合培養(yǎng)遷移能力。知識的建構總是伴隨著對知識應用范圍的建構,知識的抽象水平與心理上的應用范圍共同決定了知識應用的靈活性。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設多維度、多途徑、多情境、開放式的教學氛圍,倡導體驗、參與、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如課堂提問、討論、練習、作業(yè)等。要讓學生在各種接近生活的實際情境中從多種角度反復運用知識。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增強保持效果,促進知識的遷移。(4)利用多媒體與網(wǎng)絡技術教學手段,促進知識遷移。網(wǎng)絡技術、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為學生的知識遷移提供了突破時空限制的廣闊空間。只要掌握該方面的操作規(guī)程,可通過網(wǎng)絡自由地學習。它為學生提供了教室所不能提供的學習情境,為學生提供了圖文音像并茂、豐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機界面??梢阅M現(xiàn)實情境,易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真正達到讓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實現(xiàn)自己獲取知識、自我更新甚至創(chuàng)新知識的理想境界,使知識能更有效地獲得廣泛遷移。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的是知識遷移這一考點。知識遷移是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要活學活用,運用實例來說明知識遷移的各種措施??佳薪逃龑W專業(yè)(基礎綜合)模擬試卷第3套一、單選題(本題共45題,每題1.0分,共45分。)1、強調“在做中學”思想的是()。A、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B、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C、凱洛夫的《教育學》D、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杜威教育思想的掌握情況。杜威是進步主義教育的代表人物,他強調教育應以兒童經(jīng)驗為中心,主張兒童應“從做中學”。因此,本題選B。2、教育起源于原始社會中兒童對成人行為的“無意識的模仿”,主張這一觀點的是教育的()。A、心理起源說B、勞動起源說C、神話起源說D、生物起源說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教育起源的理解。心理起源說是由美國教育史學家孟祿提出來的。他根據(jù)原始社會尚無傳授各項知識的教材和相應的教學方法,斷定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兒童對成人的無意識的模仿。原始社會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簡單的、無意識的模仿。因此,本題選A。3、引起并決定教育發(fā)展變化的最根本、最內在的因素是()。A、社會生產力B、文化傳統(tǒng)C、社會制度D、科技水平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教育的社會制約性這一知識點。生產力是教育發(fā)展的最根本因素。因此,本題選A。4、學校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環(huán)境,在青少年兒童的成長發(fā)展過程中起著()。A、主導作用B、基礎作用C、決定作用D、動力作用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人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的主要影響因素這一知識點。學校教育在兒童發(fā)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還能對來自遺傳、家庭和社會方向的諸多影響因素進行協(xié)調,克服其消極的、不良的因素及其在兒童身心發(fā)展中的作用。因此,本題選A。5、根據(jù)杜威的觀點,歷史上出現(xiàn)的“培養(yǎng)紳士”“為現(xiàn)實完美的生活做準備”等教育目的都是()。A、內在目的B、外在目的C、個人本位目的D、社會本位目的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教育目的主要理論的掌握情況。考生在復習中要能熟練掌握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外在目的與內在目的、教育準備生活說與教育適應生活說、馬克思主義關于全面發(fā)展學說等命題的主要含義。6、在下列文件中,提出增加教育經(jīng)費,逐步建立以國家財政撥款為主,以征收教育稅費、收取學費、校辦產業(yè)收入、社會捐資集資、設立教育基金等為輔的多渠道籌措教育經(jīng)費的制度的是()。A、1995年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B、1993年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C、1985年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D、2001年的《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政策的掌握情況。滿足題干中信息的是《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因此,本題選B。7、主張課程實施實際上就是實施者(校長、教師、學生)對課程理念的建構過程,而不僅僅是作為執(zhí)行的“工具”的課程實施取向屬于()。A、忠實取B、調適取向C、創(chuàng)生取向D、綜合取向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課程實施取向的掌握情況。考生在復習中要能熟練掌握不同取向的內涵,此處考查的是調適取向。因此,本題選B。8、讓學生運用教師提供的、按照發(fā)現(xiàn)過程編制的教材或材料進行“再發(fā)現(xiàn)”,回答他們自己的疑問,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的教學模式叫做()。A、掌握學習模式B、程序教學模式C、發(fā)現(xiàn)教學模式D、暗示教學模式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教學模式這一知識點。考生在復習中要能熟練掌握不同教學模式的代表人物、主要觀點及優(yōu)、缺點。這里考查的是發(fā)現(xiàn)教學模式的特征。因此,本題選C。9、根據(jù)學生的能力發(fā)展水平分組教學,各組課程相同,學習年限各不相同,這種分組教學屬于()。A、能力分組B、作業(yè)分組C、內部分組D、外部分組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分組教學這一知識點。考生在復習中要能熟練掌握不同分組教學的內涵。因此,本題選A。10、人們對一定社會道德關系及其理論、規(guī)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們通過認識形成的各種道德觀,是指()。A、道德認識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為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道德教育這一基本概念的認識??忌軈^(qū)分出道德教育中的知、情、意、行等概念。這里考查的是道德認識。因此,本題選A。11、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A、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矛盾B、受教育者與德育內容和方法之間的矛盾C、教育者與德育方法之間的矛盾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與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德育過程中的基本矛盾問題。它指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與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因此,本題選D。12、下列選項中,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明確規(guī)定的教師專業(yè)權利的是()。A、指導學生學習與發(fā)展的權利B、對學校進行管理與領導的權利C、選擇教材教法開展教學工作的權利D、檢查與評價學生品行、學業(yè)、身體的權利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教師權利以及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了解情況。此處考查的是教師專業(yè)權利,應為指導學生學習與發(fā)展的權利。因此,本題選A。13、在學校行政部門、班主任或社會團體的領導下,按一定章程組成的學生群體,通常包括班集體、共青團和少先隊等,屬于()。A、正式群體B、非正式群體C、行政群體D、非行政群體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這一知識點??忌趶土曋幸軈^(qū)分這兩類群體的特征與作用。14、與今天使用的漢字一脈相承,被看成是我國有系統(tǒng)文字的開始的是()。A、籀文B、甲骨文C、銘文D、石鼓文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商代我國教育發(fā)展水平的理解識記狀況。商代的甲骨文構字已達到“象形、會意、假借、指事、形聲”等原則,表明文字發(fā)展達到成熟。因此,本題選B。15、我國第一部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基本問題的著作是()。A、《學記》B、《中庸》C、《論語》D、《大學》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記》的歷史地位。《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秾W記》是先秦時期儒家教育和教學活動的理論總結,它主要論述教育的具體實施,偏重于說明教學過程的各種關系。因此,本題選A。16、王充對下列哪種人才形態(tài)最持批判態(tài)度?()A、儒生B、通人C、文人D、文吏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王充的教育思想。王充認為,文吏受過文字教育,但“無篇章之誦,不聞仁義之語”,他們長大以后,或依靠自己的門第,或攀援權貴,人仕成吏。這些人不入仕和一般的俗人沒有區(qū)別,任用這種人不利于國家實行德治的政策。因此,本題選D。17、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在學校制度方面的一大改革是分科設學,設立()。A、玄儒律算四館B、玄儒文史四館C、文史律算四館D、文史書算四館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魏晉南北朝時期有關教育制度改革史實的識記情況。宋文帝立玄儒文史四館。因此,本題選B。18、《白鹿洞書院揭示》的制訂者是()。A、王守仁B、陸九淵C、朱熹D、顏元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有關白鹿洞書院的一些歷史史實?!栋茁苟磿航沂尽芬喾Q《白鹿洞書院教條》或《白鹿洞書院學規(guī)》,是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重修廬山白鹿洞書院,講學授徒時為書院生員訂立的學規(guī)。其對教育目的、訓練綱目、學習程序以及修己治人的道理都一一作了明確的闡述和詳細的規(guī)定。因此,本題選C。19、中國近代最早以半工半讀形式有計劃地培養(yǎng)生產和技術骨干的學校是()。A、北洋大學B、江南制造局操炮學堂C、福建船政學堂D、勞工教育運動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洋務運動時期出現(xiàn)的新式學堂。福建船政學堂從一開始就十分明確地將設廠造船和培養(yǎng)人才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福建船政學堂是中國第一所近代海軍學校,初建時稱為“求是堂藝局”。1868年沈葆楨為了培養(yǎng)技術工人,在前學堂內增設一所技工學?!嚻裕嚻缘乃囃桨胩焐险n、半天學習,學習期限為3年,畢業(yè)后擇其優(yōu)者隨前學堂學生赴法國各大船廠實習,其余分配于船政各廠。因此,本題選C。20、中國近代由中央政府頒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國性法定學制是()。A、壬寅學制B、癸卯學制C、壬戌學制D、壬子癸丑學制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有關我國學制的基礎知識,要求考生清晰地識記。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公布了由張百熙、榮慶、張之洞主持重新擬定的一系列學制系統(tǒng)文件。因公布時在陰歷癸卯年,又稱“癸卯學制”。這是中國近代由中央政府頒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國性法定學制系統(tǒng),較“壬寅學制”更為系統(tǒng)詳備。因此,本題選B。21、1927年經(jīng)蔡元培等人提議試行的大學院和大學區(qū)制,是借鑒國外教育行政制度的結果。所借鑒的國家是()。A、法國B、德國C、日本D、美國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教育制度變革的掌握情況。1927年6月,國民政府仿照法國教育行政制度,中央設中華民國大學院主管全國教育,地方試行大學區(qū),取代民國以來中央政府設教育部、各省設教育廳的教育行政制度。隨后,民國政府任命蔡元培為大學院院長,公布了《中華民國大學院組織法》。1927年10月1日,大學院正式成立。因此,本題選A。22、科舉制度區(qū)別于察舉制度的根本之處在于()。A、開設繁多的考試科目B、建立完備的防弊制度C、地方推薦、中央考試D、自愿報名、逐級考選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科舉制的特點。唐代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生徒(由學校將考試合格的學生選送);二是鄉(xiāng)貢(由州縣選送)。報考時間大約是從每年的十月一日開始。報考的辦法是,每歲仲冬,州、縣、館、監(jiān)舉其業(yè)成者。中央官學的學生,由國子監(jiān)祭酒負責選拔;地方官學的學生,由長史負責選拔。這是科舉制的特點之一。相對而言,作為兩漢仕進制度主體的察舉制是從漢文帝時開始的。察舉制發(fā)展為一種比較完備的人仕途徑,并得以真正確立其在兩漢仕進制度中的主體地位,則是在武帝時期。察舉制作為漢代選拔官吏的制度,從漢武帝時開始,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員推舉,經(jīng)過考核,任以官職。設有孝廉、賢良文學、秀才等科。目的在于擴大封建統(tǒng)治基礎,成為漢代做官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本題選D。23、在中國教育史上,()是最早較為系統(tǒng)地用馬克思主義觀點論述教育理論的教育家。A、李大釗B、魯迅C、楊賢江D、惲代英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楊賢江教育思想的歷史地位的認識。運用歷史唯物主義闡明教育的本質,是楊賢江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他對中國當代教育理論的一大貢獻。因此,本題選C。24、在公元前8世紀以后出現(xiàn)于古印度的婆羅門學校中,教師被稱為()。A、“拉比”B、“校父”C、“書吏”D、“古儒”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古印度學校的教育情況。“拉比”是猶太人中一個特別的階層,是老師也是智者的象征;“校父”是對古巴比倫“泥板書舍”中負責人的稱呼;“書吏”是在古巴比倫寺廟中供職的人;“古儒”是對古印度的婆羅門學校教師的稱呼。因此,本題選D。25、首次提出了教育必須適應自然(兒童天性)的思想,論證了以美育為重點的德、智、美和諧發(fā)展的原則的是()。A、盧梭B、亞里士多德C、裴斯泰洛奇D、蘇格拉底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亞里士多德的教育貢獻的掌握情況。亞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了教育必須適應自然(兒童天性)的思想,并據(jù)此作了劃分兒童教育年齡階段的嘗試,開創(chuàng)了后世“遵循自然”教育思想的先河;并首先指出了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密切聯(lián)系,要求教育與人的心理活動特點相適應;在靈魂論的基礎上,論證了以美育為重點的德、智、美和諧發(fā)展的原則。因此,本題選B。26、奧古斯丁關于教學的基本方法是()。A、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認識現(xiàn)實世界的能力B、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心中已有真理C、以古希臘、羅馬文學作品作為主要的教學資料D、重視自然、科學知識的教學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奧古斯丁認為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心中已有真理,而不是去認識客觀的物質世界(現(xiàn)實世界);他反對把古希臘、古羅馬文學作品作為教材;輕視自然科學。因此,本題選B。27、西歐中世紀教育思想最根本的特征是()。A、較為貧乏B、百家爭鳴C、宗教神學色彩濃厚D、世俗性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西歐中世紀教育思想特征的掌握情況。在西方教育史上,中世紀: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這種特殊性一方面表現(xiàn)在,無論與以前的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相比,還是與以后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相比,中世紀都是一個教育思想相對貧乏和衰微的時期;另一方面表現(xiàn)在,中世紀教育思想具有濃厚的宗教神學色彩。這是中世紀教育思想最為根:本的特征,而這種特征又是由基督教會對文化教育的完全控制以及基督教義成為中世紀西歐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這種現(xiàn)實所決定的。因此,本題選C。28、拜占庭的中等學校主要是()。A、修辭學校B、文法學校C、弦琴學校D、體操學校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拜占庭中等教育學校類型的掌握情況。拜占庭的中等學校主要是文法學校,學習的基本內容是文法和古典作品。政府對教師有許多要求,教師要經(jīng)過國家考試并由國家指派,公立學校的教師必須持有國家許可證并信奉基督教。因此,本題選B。29、19世紀前半期,英國興起的城市學院運動在較大程度上革新了英國高等教育傳統(tǒng),此類學院在教育實踐中強調()。A、宗教神學知識教學與自然科學知識教學并重B、貴族子弟與中產階層子弟同堂學習C、社會團體與政府合作管理D、古典學科與現(xiàn)代科學并行不悖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英國城市學院課程中除古典語文、宗教與道德外,也開設自然科學、哲學、倫理、商業(yè)、現(xiàn)代語等,還聘請著名法律和醫(yī)生來校教授法律和醫(yī)學等。因此,本題選D。30、在英國近代教育史上,首開政府通過撥款形式間接干預教育先河的是()。A、《教育補助金法》B、《教區(qū)學校議案》C、《初等教育法》D、《費舍教育法》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英國近代教育的掌握情況。19世紀是英國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的時期。19世紀以前,英國政府對教育的干預甚少,國民教育的權力集中在教會手里。但隨著社會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英國政府開始干預教育,主要體現(xiàn)在一系列法案的提出、法案的頒布和教育管理機構的設立上。1833年,英國國會通過了《教育補助金法》,決定每年從國庫中撥出2萬英鎊的教育撥款,首開政府通過撥款形式間接干預教育的先河。因此,本題選A。31、“泛智”思想是()的教育理論的核心。A、柏拉圖B、奧古斯丁C、夸美紐斯D、托馬斯.阿奎那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夸美紐斯教育思想的掌握情況??涿兰~斯提出了“泛智”思想?!胺褐恰彼枷胍蟆鞍岩磺惺挛锝探o一切人”,并且認為“一切兒童都可以教育成人”。他提出“一切男女青年都應該進學校”,“不僅有錢有勢的人的子女應該進學校,而且一切城鎮(zhèn)鄉(xiāng)村的男女兒童,不分富貴貧賤,同樣都應該進學?!?。因此,本題選C。32、()標志著新教育運動的興起。A、羅歇斯學校的創(chuàng)建B、世界教育聯(lián)誼會的創(chuàng)立C、阿博茨霍爾姆鄉(xiāng)村寄宿學校的創(chuàng)辦D、實驗教育學的興起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新教育運動的掌握情況。“新教育運動”亦稱“新學校運動”,是指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歐洲興起的教育改革運動,初期以建立不同于傳統(tǒng)學校的新學校作為新教育的“實驗室”為其特征。1889年,英國教育家雷迪在英格蘭的德比郡創(chuàng)辦阿博茨霍爾姆鄉(xiāng)村寄宿學校,標志著新教育運動的開端。因此,本題選C。33、進入20世紀后,英國所制定和頒布的第一個重要的教育法案是(),它的頒布標志著以地方教育當局為主體的英國教育行政管理體制的形成。A、《巴特勒法》B、《巴爾福教育法》C、《富爾法案》D、《費舍教育法》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巴爾福教育法》的掌握情況?!栋蜖柛=逃ā肥怯M入20世紀所制定和頒布的第一個重要的教育法案。它的頒布促成了英國政府教育委員會和地方教育當局的結合,形成了以地方教育當局為主體的英國教育行政管理體制,對后來英國教育領導體制和中等教育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因此,本題選B。34、從埃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階段理論來看,青春期個體面對的最大沖突是()。A、角色同一與角色混亂B、自主與羞怯C、勤奮感與自卑感D、友愛親密與孤獨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埃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階段理論。埃里克森認為,青春期(12~18歲)面對的主要沖突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一方面,青少年本能沖動的高漲會帶來問題;另一方面,青少年面臨新的社會要求和社會沖突而感到困擾和混亂。所以,青春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會集體中所占的情感位置。這一階段的危機是角色混亂。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A。35、原本乘坐巴士會暈車的人,后來乘船、乘火車等也有類似的反應,這是()。A、條件反射的消退B、條件反射的泛化C、條件反射的分化D、條件反射的習得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行為刺激之間的聯(lián)結關系。條件反射的習得即條件反射的學習過程。條件反射的消退即條件反射的遺忘或者變弱的過程。條件反射的分化即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lián)結變得更加窄化。條件反射的泛化指的是原有的條件反射在相似的情境中也會被激活。坐巴士暈車,乘坐其他交通工具也有類似的反應,明顯屬于泛化的行為,因此正確答案為B。36、某學生自幼就有出國留學的愿望,為此他特別認真地學習外語,他的這種學習動機屬于()。A、內部動機B、一般動機C、遠景的間接性動機D、近景的直接性動機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學習動機的分類。學習外語對于出國留學來說是一個間接性的過程,同時學習外語并不能直接實現(xiàn)這一愿望,它是一個長期過程。所以正確答案為C。37、以下幾項屬于概念轉變的是()。A、對某種知識的舉一反三B、原來認為“天圓地方”,經(jīng)學習知道“地球是圓的”C、從知道“蘋果是水果”到知道“蘋果是富含維生素的水果”D、從知道“鯨長得很像魚”到知道“鯨是一種哺乳動物”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所謂概念轉變,就是認知沖突的引發(fā)和解決的過程,是個體原有的某種知識經(jīng)驗由于受到與此不一致的新經(jīng)驗的影響而發(fā)生的重大改變。“天圓地方”和“地球是圓的”明顯是相互沖突的兩個概念。原來認識的概念獲得了顛覆性的轉變,即發(fā)生了概念的轉變。其他選項兩個觀念之間并不涉及互相的沖突,不屬于概念轉變。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B。38、智力三維結構模型中的三個維度是()。A、流體、晶體、固體B、操作、內容、產物C、普遍、一般、特殊D、記憶、思維、評價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智力三維結構模型的基本概念。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創(chuàng)立了智力三維結構模型理論,認為智力結構應從操作、內容、產物三個維度去考慮。智力活動就是人在頭腦里加工客觀對象,產生知識的過程。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B。39、如果以問題性質為標準劃分,教育科學研究一般可分為理論方法、實證方法、實驗研究方法以及()。A、歷史研究方法B、描述研究方法C、觀察法D、應用研究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的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分類方式。以問題性質為標準劃分,教育科學研究一般可分為理論方法、實證方法、實驗研究方法以及歷史研究方法。因此正確答案為A。40、在教育科研選題存在可行性的條件中,除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外,還有一個條件是()。A、必要性問題B、可能性問題C、能力問題D、時機問題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教育科研選題的可行性條件。除了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以外,時機也屬于可行性的條件范疇。因此,正確答案為D。41、為了避免重復勞動,提高科學研究的效益,最重要的工作是()。A、選題B、寫出論證報告C、文獻檢索D、制定課題計劃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文獻檢索的意義。文獻檢索是為了避免重復性的勞作,在開展課題之前進行的先期工作,以保證課題具有創(chuàng)新性、可行性。因此正確答案為C。42、下列不屬于觀察的設計和準備內容的是()。A、問題、目的與對象的確定B、理論準備、內容、項目與表格設計C、試探性觀察與觀察取樣D、籌備觀察資金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觀察法的實施過程。在觀察法的實施過程中,設計和準備的內容并不包括籌備觀察資金。因此,正確答案為D。43、下列對于調查訪問的述說正確的是()。A、在訪問時,與被訪問者談得越投機越好B、在訪問時,調查者用眼睛、神態(tài)與被調查者交流是不禮貌的C、在訪問時,座位的安排無關緊要D、一般情況下,只要受訪者允許,訪談者應該盡可能使用錄音機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訪談法的實施過程。在訪談過程中,訪談者要使用錄音機,必須征得受訪者的允許。錄音機的使用,可以使資料收集的過程更加準確。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D。44、實驗研究過程存在著三個不同水平的發(fā)展階段,即()。A、探索一驗證一確認B、確認一驗證一探索C、確認一探索一驗證D、探索一確認一驗證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實驗研究的不同層次。三個層次分別為確認、探索和驗證。因此正確答案為C。45、教育實驗研究報告的主要部分是研究的()。A、結果B、方法C、討論D、目的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教育實驗研究報告的構成部分。在教育實驗研究報告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結果的呈現(xiàn)。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A。二、辨析題(本題共3題,每題1.0分,共3分。)46、義務教育是指適齡兒童有義務接受法定年限的教育。標準答案:錯誤。義務教育不僅指兒童的義務。義務教育的基本內涵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國家與社會有義務確保全體適齡兒童接受法定年限的學校教育;第二,家長有義務送適齡子女接受法定年限的學校教育;第三,適齡兒童有義務接受法定年限的學校教育。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義務教育定義的掌握情況。義務教育作為一種強制教育,主要規(guī)定了三個方面的義務:國家與社會的義務、家長的義務以及適齡兒童的義務。47、資產階級革命派認為,唯有革命才能救中國,所以教育在革命成功之前可有可無。標準答案:錯誤。資產階級革命派認為改造中國的第一步只有革命,只有先以革命的方式推翻專制腐敗的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才能談得上發(fā)展教育和其他事業(yè)。因此,在對待革命與教育的關系上,主張分清輕重緩急,先革命后教育。這里,革命派所作的先后劃分,主要是在價值層面,而非時空層面。在時空層面,革命派一方面開展形式多樣的為了革命的教育活動,如創(chuàng)辦報刊、印發(fā)革命書報、創(chuàng)辦學校,等等;另一方面,強調革命本身就具有“開民智”的作用,認為大眾會在革命實踐中逐漸形成“共和資格”。因此,籠統(tǒng)地認為資產階級革命派在革命成功之前排斥教育是不正確的。知識點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教育實踐以及在實踐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教育思想的認識與評判,對考生的綜合運用能力有較高的要求。48、從書本中學到的汽車駕駛知識都屬于陳述性知識。標準答案:錯誤。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是根據(jù)表述形式的不同對知識進行的分類,陳述性知識關心“是什么”的問題,它是對事件的一種描述,如汽車手剎的功能。程序性知識主要關心的是“怎么樣”“如何去做”,如怎樣發(fā)動汽車。陳述性知識是一種靜態(tài)的知識,它只是對事件的一種描述;程序性知識是一種動態(tài)的知識。因此,從書本中學到的汽車駕駛知識包含了這兩種知識,不能簡單地說都屬于陳述性知識。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的是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一定要留意,題干中的描述是同時包含了這兩種知識類型,并不能單純地說它只是程序性知識,或者陳述性知識。三、簡答題(本題共5題,每題1.0分,共5分。)49、簡述現(xiàn)代教育制度改革的趨勢。標準答案:(1)義務教育年限的延長。(2)普通教育與職業(yè)教育的綜合化。(3)高等教育的大眾化。(4)終身教育體系的建構。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現(xiàn)代教育制度改革的掌握情況??忌枰来瘟谐霈F(xiàn)代教育制度改革的趨勢,然后作簡單解釋。50、為什么說教育在個體發(fā)展中起主導作用?標準答案:現(xiàn)代教育學將影響個體發(fā)展的外部因素歸結為三個方面,即遺傳、環(huán)境與教育,在這三個因素中,遺傳素質是個體發(fā)展的物質前提,為個體發(fā)展提供可能性;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對個體的發(fā)展起一定的促進或制約作用,是個體發(fā)展的現(xiàn)實條件;教育對個體的發(fā)展起主導作用,是因為:第一,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yǎng)人的活動,它引導個體的發(fā)展方向;第二,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給人的影響比較全面、系統(tǒng)、科學和深刻;第三,學校有專門負責教育工作的教師,而教師是專業(yè)人員。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影響人身心發(fā)展的因素。教育在人的身心發(fā)展中起主導作用,這不僅取決于教育自身的功能,還與教育和其他影響人身心發(fā)展的因素有關。51、簡述漢武帝為確保“獨尊儒術”所采取的措施。標準答案:漢武帝時期,國力恢復,統(tǒng)治者希望也已經(jīng)有能力對國政進行整頓,在文教方面,董仲舒認為,國家必須實現(xiàn)思想的統(tǒng)一,統(tǒng)一思想的程序應該自上而下。他一開始就將思想統(tǒng)一的基調定在儒家學說的基礎之上,明確指出,“仁誼(義)禮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飾也。”他主張“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這便是“獨尊儒術”。為了確保獨尊儒術,漢武帝采取了以下措施:(1)專立五經(jīng)博士。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置五經(jīng)博”。對原先設立的傳記、諸子等博士則歷久不置,最后事實上歸于廢止。這樣,就促成了獨尊儒術的局面。(2)開設太學。開始“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從此,博士從一種朝廷備顧問之官轉化為一種以教授為主要職能的學官。太學正式設立,博士弟子即太學生。太學的設立,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以后各代王朝都依例設立。(3)察舉制的完全確立。作為兩漢仕進制度主體的察舉制是從漢文帝時開始的。察舉制發(fā)展為一種比較完備的人仕途徑,并得以真正確立其在兩漢仕進制度中的主體地位,則是在漢武帝時期。首先,在元光元年(前134年)產生了歲舉性的科目,即孝廉一科。而且人數(shù)也有了具體的規(guī)定。這標志著察舉以選官常制的姿態(tài)登上了漢朝仕進的舞臺。其次,武帝時察舉取士的范圍有所擴大,由原來基本限于現(xiàn)任官吏的范圍擴大到布衣之士。同時,察舉科目也于“賢良”之外,增加了“孝廉”“秀才”等新科目。另外,在選舉考試中,儒家學者受到特別的優(yōu)待,開創(chuàng)了察舉制主要以儒術取士的新局面。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漢初統(tǒng)治者為加強統(tǒng)治而采取的具體措施,考生應該認真識記與該知識點有關的內容。52、簡述改變攻擊行為的方法主要有哪些?標準答案:(1)消退法:對兒童的攻擊行為可以采取不加理睬的方法,使其得不到強化而逐漸減少。(2)暫時隔離法:為了抑制某種特定行為的發(fā)生,讓行為者在一段時間內得不到強化或遠離強化刺激的一種行為干預方法。(3)榜樣示范法:將有攻擊行為的兒童置于無攻擊行為的榜樣當中,減少他們的攻擊行為;或者讓有攻擊行為的兒童觀察其他兒童的攻擊行為是如何受到禁止或處罰的。(4)角色扮演法:讓實施攻擊行為的兒童扮演被攻擊兒童,體驗被攻擊一方的心理感受,進而減少其攻擊行為的方法。知識點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攻擊行為及其處理方法。對于攻擊行為的處理,一般包含上述四種方法,其主要的內容都是圍繞著行為主義的刺激一反應規(guī)律展開的,不論是消退還是隔離,都是根據(jù)行為主義的原理進行設計的,因此在答題中要將各種方法背后的原理精準把握并準確表述。53、調查問卷中問題設計應該注意哪些問題?標準答案:第一,問題的內容是否符合該課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設。所列項目對研究目的是否具有較好的覆蓋面,答案是否能較全面反映所要研究問題的主要方面。第二,問題的數(shù)量是否適度。一份問卷的作答時間一般以30~40分鐘為宜。第三,問題的文字表達是否準確,容易回答。一般一個問題只能有一個疑問,不應包含兩個以上的疑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