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哈爾濱九中2025屆高三下學期聯(lián)合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1頁
黑龍江省哈爾濱九中2025屆高三下學期聯(lián)合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2頁
黑龍江省哈爾濱九中2025屆高三下學期聯(lián)合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3頁
黑龍江省哈爾濱九中2025屆高三下學期聯(lián)合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4頁
黑龍江省哈爾濱九中2025屆高三下學期聯(lián)合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黑龍江省哈爾濱九中2025屆高三下學期聯(lián)合考試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用2B鉛筆將試卷類型(B)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右上角"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題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qū)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4.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荚嚱Y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1871年10月,俾斯麥通過帝國立法確立的“文化斗爭”,禁止神職人員參政,認定結婚、離婚等民事行為不再受教會的控制,廢除了與政府政策相悖的教會制度。這些措施A.清除了基督教在德國的影響B(tài).體現(xiàn)了強烈的軍國主義色彩C.客觀上維護了德意志的統(tǒng)一D.否定了德國教會的積極作用2.18世紀中后期的法國,“文化的權威不再是宗教宣揚的‘信仰’,而是科學揭示的‘自然”’。這一思想新變化A.動搖了封建專制理論基礎 B.否定了宗教的社會作用C.導致第一次科技革命發(fā)生 D.推動了近代科學的產生3.以下食物在我國漢族地區(qū)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是: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4.分權理論可以追溯到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出的混合政體學說。柏拉圖認為:混合政體綜合了君主政體的智慧和德性,民主政體的自由,是最好最穩(wěn)定的政體。下列著作或文件體現(xiàn)這一觀點的有①《論法的精神》②《人權宣言》③《1787年憲法》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5.“如果說1971年中國加人聯(lián)合國,從此登上世界政治大舞臺,那么30年后……標志著中國全面融入世界經濟主流?!薄皹酥局袊嫒谌胧澜缃洕髁鳌钡氖录茿.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B.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上海召開C.中國加人世界貿易組織D.中國在朝鮮核問題六方會談中發(fā)揮重要作用6.戰(zhàn)國產生了絲織品和竹簡、木簡,西漢有了紙張,文字的存在形式直接以手寫形式出現(xiàn),漢字書寫性質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把文字的書寫工作從文物形式制作工藝過程中的一個中間環(huán)節(jié)中解放了出來,成為獨立的書法行為。在書寫時可以追求簡捷和隨意,并融入書者的思想感情或個性化的東西及藝術審美的要求。材料說明了A.文字載體的變革促進了書法發(fā)展B.中國書法開始成為有意識的創(chuàng)作行為C.字體簡化推動了文化教育的傳播D.科技進步推動了書法藝術的發(fā)展普及7.辛亥革命后,傳統(tǒng)權威隨著清王朝的垮臺而崩塌,但新權威并沒有因共和政府的產生而樹立,在呼喚秩序與權威的社會潮流的影響下,袁世凱當上了臨時大總統(tǒng)。這反映出A.民眾對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向往 B.近代中國探索直接民主的成功嘗試C.北洋軍閥混戰(zhàn)導致社會動蕩 D.袁世凱就職具有一定的社會基礎8.明清時期,徽州木刻版畫蓬勃發(fā)展,作品主要有《二十四孝圖》《蘇武牧羊圖》《狀元及第》《昭君出塞》等。這一現(xiàn)象反映了A.市民階層價值追求 B.藝術的教化功能C.雕版印刷術的發(fā)展 D.進步思想的影響9.光緒元年四月二十六日(1875年5月30日)清政府確立了加強海防與建立海軍的方針,任命直隸總督李鴻章和兩江總督沈葆楨分別督辦北洋、南洋海防事宜。這一舉措表明A.中國海防空虛局面根本上扭轉B.清政府的海防意識顯著提升C.中國軍制現(xiàn)代化改革開始起步D.國防戰(zhàn)略調整到以海洋為主10.15世紀末,在英國逐漸誕生了一個新的社會階層——新貴族。他們主要“新”在A.生產方式 B.生活方式 C.社會地位 D.宗教信仰11.自1964年起,中國政府開始在中西部地區(qū)進行了一場以戰(zhàn)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guī)?;驹O施建設,稱為“三線建設”。隨著“三線建設”的開展,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內地遷移,在內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鎮(zhèn),促進了中國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擴散的格局?!叭€建設”實施的國際背景是A.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威脅沿海安全 B.增強戰(zhàn)略縱深,提高備戰(zhàn)能力C.調整工業(yè)布局,提升經濟實力 D.中蘇關系惡化,中美局勢緊張12.某次會議的決議指出¨七月七日盧溝橋的抗戰(zhàn),已經成了中國全國性抗戰(zhàn)的起點?!爸袊恼涡蝿輳拇碎_始了一個新階段,這就是實行抗戰(zhàn)的階段?!边@一階段的最中心的任務是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zhàn)的勝利。這次會議召開的地點是A.瓦窯堡 B.西柏坡 C.延安 D.洛川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材料:1926年,于敏出生于河北寧河縣一個普通家庭。1951年,他從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yè)時,國家急需原子核物理研究人才,他欣然服從祖國需要,放棄了原有專業(yè),轉向核理論研究。當時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幾乎一片空白。于敏克服重重困難,經過幾年努力,發(fā)表了《關于重原子核的殼理論》等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文章。1959年暑假,于敏與北大楊立銘教授合作,主辦了我國第一個原子核物理培訓班,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原子核理論專著《原子核理論講義》,為國家培養(yǎng)了亟需的原子核理論科研人才。1961年,當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上將要取得豐碩成果時,上級任命他領導開展氫彈研究。于敏又一次調整了專業(yè)方向,從此隱姓埋名,默默奉獻。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試驗圓滿成功,于敏在其中發(fā)揮了關鍵作用。在他的指揮下,我國的中子彈試驗也于1988年獲得成功,我國核武器設計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于敏被譽為“中國氫彈之父”?!幾院钚陆堋队诿簦韩I身中國氫彈事業(yè)的核物理學家》(1)根據材料,概括于敏對中國科技發(fā)展的貢獻。(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于敏第二次轉變研究方向的歷史背景。14.(20分)黨的十七大把民主政治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一次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的新命題。閱讀有關民主的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天惟時求民主,乃大降顯休命(旨意)于成湯”。——《尚書》材料二關于蘇格拉底之死的材料材料三中書省負責定旨出命,長官中書令二人;門下省掌封駁審議,長官侍中二人;中書門下通過的詔敕,經皇帝裁定交尚書省執(zhí)行,尚書省長官尚書令一人,副長官左右仆射各一人?!吨腥A通史》材料四“民主”作為現(xiàn)代文明的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原則,是從西方輸入的。西方民主的特點是強調自由平等,三權分立,多黨競選、權力制衡等等。自洋務運動失敗后,出現(xiàn)了開設議院的各種方案和對民權,自由觀念的宣傳,如康有為以“幾何原理”的形式肯定人人生而平等,嚴復提出西方因為“以自由為體,以民主為用”而強盛,中國的民主啟蒙由此發(fā)端?!妒澜缥拿魇贰凡牧衔逶诂F(xiàn)代社會中,無論是哪一個統(tǒng)治階級,只要實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議制的形式,只是具體方式有所不同。在代議機構的設置上,有的資本主義國家實行兩院制,有的實行一院制。(1)指出材料一中“民主”的含義。根據材料二,歸納雅典民主存在的問題。(2)根據材料三、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近代西方國家強調對權力的制衡與我國古代對官吏的制約有什么本質差異?(3)依據材料五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方代議制民主是怎樣確立的?試舉例說明代議制民主政治的“具體方式”有哪些不同?(4)古今中外不同民主發(fā)展模式給你有何啟示?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根據材料中的“禁止神職人員參政,認定結婚、離婚等民事行為不再受教會的控制,廢除了與政府政策相悖的教會制度”可知,德國完成統(tǒng)一之后采取措施削弱天主教會對德國政治的影響,實行世俗化的政策,這些措施在當時有利于強化聯(lián)邦政府,從而在客觀上維護了德國的統(tǒng)一,故選C;A項中的“清除了”表述太絕對,故排除;實行政教分離,實行世俗化的政策在當時有利于德國的統(tǒng)一,不能說其體現(xiàn)了軍國主義色彩,排除B;材料中俾斯麥要求政教分離,教會不得干預政治事務,并未否定德國教會的積極作用,故排除D。2、A【解析】

18世紀中后期法國用“科學”代替宗教‘信仰’,說明啟蒙運動動搖了封建專制理論基礎,A項正確;法國思想界崇尚科學,并沒有否定宗教的社會作用,B項錯誤;第一次科技革命即工業(yè)革命發(fā)生在18世紀中后期的英國而不是法國,C項錯誤;用科學代替宗教信仰,是近代科學的產生的作用而非原因,D項錯誤。3、B【解析】

①瑪雅人的玉米是在明清時期傳入我國;②大米,我國原始社會的河姆渡人就開始種植水稻;③美式漢堡包是改革開放以后,傳入中國;④游牧民族奶酪是最早出現(xiàn)在古代的游牧民族中。按照時間順序為②④①③,故答案為B;ACD不符合題意,排除。4、B【解析】

《論法的精神》提出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彼此制衡的原則;《1787年憲法》最早實踐了三權分立思想;《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①③④說法正確,故答案為B項?!度藱嘈浴沸剂巳说幕緳嗬妥杂?,與三權分立思想沒有直接關系,排除含有②的A、C、D項。5、C【解析】由題中時間1971年30年后為2001年,確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時間為1992年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朝核六方會談始于2003年,與題中時間不符,且朝核問題屬政治方面,故A、D項錯誤。B項,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首腦非正式會議在上海召開,但其范圍有限,并不代表世界經濟,故B項錯誤。C項,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之一是中國融入世界經濟舞臺的標志,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fā)展,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故C項正確。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C。6、A【解析】

從絲織品和竹簡、木簡,到紙張,這體現(xiàn)的是漢字書寫載體的變化,這是書法獨立的條件,由此使得漢字的書寫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故A項正確;材料主旨是書寫載體的變化促進的書法的發(fā)展,因此書法開始成為有意識的創(chuàng)作行為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故B項錯誤;材料不涉及漢字簡化,排除C項;材料體現(xiàn)不出書法藝術的發(fā)展普及,故D項錯誤。7、D【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共和政府無法建立新的權威,而民眾需要新權威、新秩序下的社會穩(wěn)定,所以袁世凱才在各方擁護下就職臨時大總統(tǒng)。D正確;此時民眾向往的是建立民主政治,民眾對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向往與時代不符,A錯誤;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是臨時參議院選舉,而非民眾直接選舉,B錯誤;袁世凱去世后才出現(xiàn)北洋軍閥混戰(zhàn)局面,C錯誤。故選D。8、B【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二十四孝圖》中主要強調孝等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內容,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包公打龍袍》通過故事情節(jié)體現(xiàn)了忠孝的觀念;《昭君出塞》通過歌頌昭君為了漢匈兩族的邊疆安寧和百姓免遭戰(zhàn)爭之苦而遠嫁塞外的故事,宣揚忠孝觀念。根據所學知識,明清時期,歌頌忠孝觀念的木刻版畫蓬勃發(fā)展說明這時期的藝術具有教化功能,故B正確;材料體現(xiàn)的是明清時期忠孝觀念廣泛傳播的原因,與市民階層的興起無關,故A選項錯誤;材料體現(xiàn)的是明清時期,徽州木刻版畫蓬勃發(fā)展,與雕版印刷術的發(fā)展無關,故C不正確;材料體現(xiàn)的是傳統(tǒng)的忠孝思想,不是進步思想的體現(xiàn),故D不正確。9、B【解析】中國近代海防空虛局面始終沒有得到根本扭轉,故A項錯誤;清政府確立加強海防和建立海軍的方針說明海防意識的增強,故B項正確;近代海軍的創(chuàng)辦表明中國軍事現(xiàn)代化的起步,但是材料只是體現(xiàn)出政府的意向,還沒有付諸實踐,故C項錯誤;此時國防戰(zhàn)略仍然以陸地為主,故D項錯誤。10、A【解析】

新航路開辟以后,英國人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拓展對外貿易,進行殖民掠奪。在此期間,制呢業(yè)等工場手工業(yè)得到很大發(fā)展,還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方式經營的牧場和農場。由工場主、商人、銀行家和農場主等組成的新興資產階級成長起來。有些貴族雖然保留了貴族頭銜,卻也從事一些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活動,他們被稱為新貴族。故答案為A;BCD不能準確體現(xiàn)“新”的特點,排除。11、D【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1964年,國際局勢動蕩,戰(zhàn)爭因素急劇增長,美國擴大越南戰(zhàn)爭,直接威脅中國安全,蘇聯(lián)在中國邊境陳兵百萬,國防安全建設迫在眉睫,故D項符合題意;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于1950年-1953年,排除A項;B項為我國戰(zhàn)略決策層面,并非國際背景,排除;C項為“三線建設”的影響,并非國際背景,排除C項。故選D。12、D【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zhàn)的勝利”指的是洛川會議制定的全面抗戰(zhàn)路線。這次會議召開的地點是洛川,故D正確;瓦窯堡會議確立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方針,故A錯誤;西柏坡確立了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移到城市的方針,故B錯誤;延安召開的是中共七大,毛澤東思想成為黨的指導思想,故C錯誤。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開展原子核理論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培養(yǎng)了核科學研究人才;在核武器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貢獻。(2)兩極對峙,世界局勢緊張;中蘇關系惡化;以原子能技術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方興未艾;新中國國防科技水平落后;新中國制定了“兩彈一星”的戰(zhàn)略決策。【解析】

(1)據材料“當時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幾乎一片空白。”、“發(fā)表了《關于重原子核的殼理論》等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文章”概括得出開展原子核理論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據材料“主辦了我國第一個原子核物理培訓班”、“培養(yǎng)了亟需的原子核理論科研人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