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考前背誦版終版_第1頁
刑法考前背誦版終版_第2頁
刑法考前背誦版終版_第3頁
刑法考前背誦版終版_第4頁
刑法考前背誦版終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刑法考前背誦版考點一:不作為犯的義務根據(jù)1.許多同學容易犯的錯誤是,直接將道德義務等同于刑法上的作為義務。實際上,刑法上的作為義務有嚴格的產生根據(jù)。行為人負有消除危險的作為義務,從實質上看,主要來自兩個根據(jù)(作為義務的實質根據(jù)):一是對危險源的監(jiān)管義務;二是對法益對象的保護義務,該保護義務源于兩個根據(jù):一是特定關系,二是特定領域。2.行為人如果降低了他人所處的風險,就沒有救助義務。(1)行為人降低了他人風險是“做好事”,本來也沒有保障他人安全的義務,不成立不作為犯。例如,甲見乙身受重傷躲在高速公路的中間,為了防止乙面臨更大危險,將乙搬至旁邊的休息站,后甲離去。即便事后仍然沒有人對乙進行救助,甲也不成立不作為犯罪。其理由在于,乙的死亡結果不能歸責于甲,甲并沒有保障乙安全的義務。試想,如果甲的行為都構成犯罪,誰還敢去做好事呢?(2)但是,對于處于危險境地的人實施自愿救助行為(“做好事”),如果“耽誤”了危險者受到他人救助的機會,則這種自愿救助行為必須“一救到底”,否則,成立不作為犯。——幫倒忙。例如,甲身受重傷躲在馬路上,乙見狀想救助甲,便將甲搬到自己家中,這種情形下,甲得到其他人救助的可能性就沒有了。乙在家中對甲救助五天后,覺得甲人品不好,便放棄救助,將甲于夜間扔至菜市場,造成甲死亡。乙的行為成立不作為犯故意殺人罪,理由在于,乙對甲救助了五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剝奪了甲受到其他好心人救助的機會,乙爭取了這個救助的機會,就應該好好珍惜、一救到底。3.行為人如果對他人創(chuàng)造(提升)了風險,原則就應對他人有救助義務。(1)行為人的行為如果創(chuàng)造了風險,使他危險境地,當然就有排除危險的義務,否則,成立不作為犯。即,誰制造風險、誰消除危險。例如,甲意外將6歲幼童撞入河中,幼童溺水,甲不履行救助義務的,成立不作為犯。但是,成年人的日常生活行為,如談戀愛、旅游、喝酒、爬山等,制造了社會所允許的風險,相互之間沒有救助義務。其理由在于,社會日常生活行為是社會運行所必須的,這類行為即便可能會有風險,其概率也非常低,他人與你一起實施這種行為時,不需要也不可能預料到風險的存在,不具有保障你安全的義務。換言之,成年人從事社會正常風險行為(日常行為),自己把握風險,他人不負有保障你安全的義務,不能寄托于他人替自己來防范自己的風險??键c二:結果加重犯與想象競合犯的關系二者相同點:行為結構相同,均是一個行為同時觸犯兩個罪名(A罪與B罪)。區(qū)別:有無法律特別規(guī)定。想象競合犯無法律特別規(guī)定,正常處理即可,也即在A罪與B罪中擇一重罪論處;而結果加重犯是法律特別規(guī)定的產物,也即定基本犯(A罪),將B罪作為A罪的法定刑升格條件。也即,想象競合犯是原生態(tài)的做法,結果加重犯是法律規(guī)定的特殊產物??键c三:結果加重犯的因果關系特別注意“因“的判斷。加重結果必須是基本犯的實行行為導致的,而不能是其他犯罪行為導致的。加重結果一般都是“致人重傷、死亡”。能夠致人重傷、死亡的行為大多是暴力行為。該暴力行為只有是基本犯的實行行為,其制造的加重結果,才能成為結果加重犯。該暴力行為是不是基本犯的實行行為,可根據(jù)“行為與故意或目的同時存在原則”來判斷。帶著基本犯的故意或目的實施的暴力行為是其他犯罪的實行行為。這個考點主要在對加重結果持故意的結果加重犯中考查。例1,甲搶劫乙,乙反抗,甲為了搶劫到財物,用榔頭敲死乙,拿走財物。甲的殺人行為是為了劫取到財物,屬于搶劫罪的實行行為,構成搶劫罪(故意)致人死亡。例2,甲搶劫到乙的財物后,為了滅口而殺死乙。當甲搶劫到財物后,甲的殺人行為不是為了劫取財物,不是搶劫罪的實行行為,而是故意殺人罪的實行行為。甲不構成搶劫罪(故意)致人死亡,構成搶劫罪既遂和故意殺人罪既遂,并罰。考點四:因果關系的判斷一、邏輯前提沒有實行行為與危害結果,不可能存在因果關系。即使出現(xiàn)危害結果,也要判斷結果是否由危害行為引起。二、判斷方法(一)合法則的因果關系例如,開槍殺死他人,開槍行為合乎規(guī)律導致結果出現(xiàn),二者有因果關系。(二)條件說難以根據(jù)合法則的因果關系判斷時,可以運用條件說判斷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是否具有沒有前者就沒有后者的關系。(無A則無B)。三、具體步驟(一)不存在介入因素:實行行為→危害結果判斷因果關系的依據(jù)是合法則的因果關系和條件說理論。例如,甲跳樓自殺,砸死行人乙。這雖然屬于低概率事件,但是仍然屬于沒有前者就沒有后者的條件關系,甲的行為與乙的死亡之間有因果關系。(二)存在介入因素實行行為→介入因素→實害結果介入因素異常并且對危害結果出現(xiàn)的作用大時,中斷先前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其他情形均不中斷。如果先行行為與介入因素對結果的發(fā)生均有重要作用,則均有因果關系,屬于“多因一果”。介入因素正常時,不能中斷;介入因素雖然異常但對危害結果作用小時也不中斷。這里“正?!迸c“異常”、“偶然”與“必然”、影響力大小的判斷,是社會生活經驗與常識的判斷,需要根據(jù)案件情節(jié)與給出的各種細節(jié)具體分析。四、介入因素的類型(一)介入被害人的行為(二)介入第三人的行為(三)介入行為人的行為(四)介入特定自然事實考點五:故意犯罪的事實認識錯誤法律認識錯誤狹義的因果關系錯誤事前的故意結果的提前發(fā)生打擊錯誤對象錯誤對象錯誤打擊錯誤因果關系錯誤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事實認識錯誤法律認識錯誤狹義的因果關系錯誤事前的故意結果的提前發(fā)生打擊錯誤對象錯誤對象錯誤打擊錯誤因果關系錯誤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事實認識錯誤認識錯誤一、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一、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這是指行為人認識的事實與實際發(fā)生的事實雖然不一致,但沒有超出同一犯罪的范圍。具體的事實錯誤包括對象錯誤、打擊錯誤與因果關系錯誤。(一)對象錯誤這是指行為人誤把甲對象當作乙對象加以侵害,而甲對象與乙對象屬于同種法益,行為人的認識內容與客觀事實仍屬同一犯罪構成的情況?!窘Y論】對象錯誤時,法定符合說與具體符合說處理的結論相同:成立故意犯罪既遂。【總結】本質特征:主觀認識錯誤;開槍錯誤;誤A為B。(二)打擊錯誤也稱方法錯誤,是指行為人對侵害對象沒有認識錯誤,但由于客觀因素導致錯誤的結果,但這種結果仍然屬于同一犯罪構成的情況。【結論】對于打擊錯誤,法定符合說與具體符合說處理結論不同。【總結】本質特征:客觀行為錯誤,子彈錯誤?!局攸c】對象錯誤與打擊錯誤的區(qū)分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在實施“實行行為”時,主觀認識與實際情況不一致。如果沒有實行行為,也就不存在對象錯誤與打擊錯誤。實行行為,也就不存在對象錯誤與打擊錯誤。1.形式標準打擊錯誤存在行為偏差,這意味著行為人面前至少存在著兩個對象,如果只有一個對象,不可能是打擊錯誤;對象錯誤是主觀認識錯誤,通常行為人面前只有一個對象。注意:如果面對兩個對象,也有可能是對象錯誤。【總結】打擊錯誤要有兩個對象,對象錯誤通常是一個對象。2.實質標準只要對實行行為指向的對象有正確認識,但對該對象到底是誰存在錯誤認識時,都是對象錯誤,否則屬于打擊錯誤。因果關系錯誤狹義的因果關系錯誤事前的故意(結果推后實現(xiàn))(死晚了)結果的提前實現(xiàn)(死早了)定義:是指結果的發(fā)生不按照行為人對因果關系的發(fā)展所預見的進程來實現(xiàn)的情況。定義:行為人誤以為第一個行為已經造成結果,出于"其他目的”實施第二個行為,實際上是第二個行為才導致預期的結果的情況。定義:指提前實現(xiàn)了行為人所預想的結果。例如,甲為了使乙溺死水中,將乙推進井中,實際上乙是在井中被摔死的。又比如,甲以殺人的故意向乙開槍射擊,乙為了避免子彈打中自己而后退,結果墜入懸崖而死亡。例如:甲以殺人的故意對乙實施暴力(第一個行為),造成乙休克后,甲以為乙已經死亡,為了隱匿罪跡,將乙扔至水中(第二個行為),實際上乙是溺死于水中。例如:甲欲殺乙,計劃先用毒藥搞昏乙,然后再用繩子勒死乙。但因投放的毒藥劑量過大,乙喝完毒藥就“提前”死了,甲的行為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但是,不能死得"太早"。甲買了毒藥,準備下午三點回家毒死妻子,甲一點鐘回家時,先出去玩,其妻子提前下班,一點半左右時,翻開甲的錢包,找到毒藥,自己喝了,并死亡(故意殺人罪的預備與過失致人死亡罪的競合)處理:成立故意犯罪既遂處理:通說認為,成立故意犯罪既遂處理:如果危害結果是實行行為導致的,則成立故意犯罪的既遂;如果不是,則否認故意犯罪的既遂二、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這是指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與所發(fā)生的事實跨越了不同的構成要件。由于抽象的事實錯誤超出同一犯罪構成,至少涉及兩個構成要件(兩個罪名),因此,可以通過比較罪名輕重的方式歸納出解決問題的標準。(一)主觀上想犯輕罪,客觀上出現(xiàn)重罪結果(二)主觀上想犯重罪,客觀上出現(xiàn)輕罪結果如果對行為人定重罪,要求存在重罪的實行行為;如果對行為人定輕罪,要求重罪的故意能夠包容評價輕罪的故意。沒有重罪的實行行為,發(fā)生輕罪的結果的,定輕罪的既遂。有重罪的實行行為,發(fā)生輕罪的結果的,屬于想象競合犯,定重罪的未遂?!咎崾尽咳绻趾ο蠖荚谛袨槿斯室獾恼J識范圍內,行為人存在間接故意或概括故意時,則主客觀是一致的,不存在事實認識錯誤??键c六:正當防衛(wèi)一、正當防衛(wèi)的限度,應從寬把握。正當防衛(wèi)針對的對象是"不法侵害人",立法上對其限度沒有進行特別嚴格的限制。但相比較的是,緊急避險行為損害的是"無辜第三者"的利益,立法對其限度要求就更為嚴格。二、防衛(wèi)行為是否過當,應以防衛(wèi)人當時的立場進行判斷,而不應以一個冷靜的第三人的事后立場看。要立足防衛(wèi)人防衛(wèi)時的具體情境,綜合考慮案件發(fā)生的整體經過,結合一般人在類似情境下的可能反應,依法準確把握防衛(wèi)的時間、限度等條件。要充分考慮防衛(wèi)人面臨不法侵害時的緊迫狀態(tài)和緊張心理,防止在事后以正常情況下冷靜理性、客觀精確的標準去評判防衛(wèi)人。(1)行為過當,但結果不過當,仍屬正當防衛(wèi)。例如,甲赤手空拳毆打乙,乙完全可以打敗甲,但乙掏出手槍朝甲射擊,未能擊中甲,甲逃離。乙的行為不屬于防衛(wèi)過當。(2)行為適當,但結果過當?shù)?,仍屬正當防衛(wèi)。例如,在車流量多的街道,甲抓住乙欲毆打乙,乙推了甲一把,導致甲倒地,撞上來往的車輛而身亡。乙的行為沒有過當,但結果似乎過當了,仍然成立正當防衛(wèi)。(3)行為過當,且結果過當?shù)模瑢儆诜佬l(wèi)過當。例如,甲用木棍毆打乙,乙完全有能力打敗甲,但是卻掏出手槍直接將甲擊斃,乙的行為屬于防衛(wèi)過當。(4)對于非暴力犯罪,但屬于持續(xù)性的侵害,對被害人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壓力的,即便造成不法侵害人死亡而逃跑的,仍然成立正當防衛(wèi)。例如,傳銷組織的成員甲,關押大學生乙長達2個月之久,乙精神幾近崩潰,殺害甲后逃離關押地點,乙的行為仍有成立正當防衛(wèi)的余地。此外,認定防衛(wèi)過當應當同時具備"明顯超過必要限度"和"造成重大損害"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判斷是否"明顯超過必要限度",要立足防衛(wèi)人防衛(wèi)時所處情境,結合社會公眾的一般認知作出判斷;"造成重大損害"是指造成不法侵害人重傷、死亡。造成輕傷及以下?lián)p害的,不屬于重大損害。三、假想防衛(wèi):現(xiàn)實上不存在不法侵害,行為人誤以為存在的,屬于假想防衛(wèi)(“好”心辦“壞”事)。假想防衛(wèi)的行為,有過失的,成立過失犯罪;無過失的,按意外事件處理。四、偶然防衛(wèi)偶然防衛(wèi)能否成立正當防衛(wèi),存在不同觀點。偶然防衛(wèi),是指行為人故意或者過失侵害他人法益的行為,偶然地符合了正當防衛(wèi)的客觀條件的行為。例如,甲故意槍擊乙時,此時乙剛好在瞄準丙實施故意殺人行為,但甲對乙的行為不知情,甲將乙殺害,但偶然地保護了丙。結果無價值論多認為偶然防衛(wèi)不成立犯罪。理由:由于偶然防衛(wèi)行為所造成的結果,在客觀上被法律所允許,而且事實上保護了另一種法益,不成立犯罪。行為無價值論認為,偶然防衛(wèi)成立故意犯罪(通說觀點)。理由:類似行為重復上演,就沒有這么幸運了,出現(xiàn)好的結果,完全是偶然,對這類行為應予以規(guī)范??键c七:犯罪形態(tài)犯罪形態(tài)是終局性形態(tài),而非暫時性停頓。即使是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等犯罪未完成形態(tài),也是一種終局性形態(tài)。因此,各犯罪形態(tài)之間是相互排斥關系,不能并存。即在同一犯罪中,只能出現(xiàn)一個犯罪形態(tài)。終局性形態(tài)是四個犯罪形態(tài)的共同特征。在判斷具體犯罪形態(tài)時,應先判斷哪個時刻出現(xiàn)終局性形態(tài),然后再判斷具體是哪個犯罪形態(tài)。一旦確定了是某個犯罪形態(tài),就排斥了其他犯罪形態(tài)的成立。終局性形態(tài)的成立條件:第一,客觀上,犯罪行為徹底結束;第二,主觀上,犯意徹底消除。二、能犯未遂與不能犯未遂(1)能犯未遂:有既遂的可能性,只是由于遇到了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沒有既遂。在能犯未遂的情況下,犯罪行為本身是可以既遂的,只是由于行為人自身的原因導致犯罪沒有成功。例如,甲拿一把有子彈的槍射擊被害人乙,由于甲自身的槍法不準,沒有導致被害人死亡,但客觀上,槍支本身是有致人死亡的可能性的。(2)不能犯未遂:由于行為人對有關犯罪事實的認識錯誤,而使該犯罪行為在當時不可能達到既遂的情況。分為對象不能犯與手段(工具)不能犯。三、中止與未遂的認識錯誤行為人對前提條件“能不能繼續(xù)犯罪”產生認識錯誤,由此影響主觀條件“認為自己是主動放棄犯罪還是被迫放棄犯罪”。(1)犯罪人以為無法繼續(xù)犯罪(實際能夠繼續(xù)犯罪),進而認為自己是被放棄犯罪。由于主觀條件是,認為自己是被迫放棄犯罪,而非主動放棄犯罪,因此不能認定為中止,只能認定為未遂。例如,甲入室盜竊,忽然聽到門外腳步聲,以為主人要回家了,趕緊從陽臺逃離。實際上是鄰居回家的腳步聲。甲以為只能被迫放棄犯罪,認為只能未遂,對此不能定中止,應定未遂。(2)犯罪人以為能夠繼續(xù)犯罪(實際無法繼續(xù)犯罪或無法既遂),進而認為自己是主動放棄犯罪。由于主觀條件是,認為自己是主動放棄犯罪,而非被迫放棄犯罪,因此不能認定為未遂,只能認定為中止。例如,甲投毒殺乙,乙嘔吐不止,甲又生憐憫之心,送乙到醫(yī)院其后其康復。事后鑒定,甲投放的毒藥不足以致命。甲以為可以繼續(xù)而主動放棄犯罪,不能定未遂,只能定中止?!究偨Y】犯罪人對前提條件“能夠繼續(xù)犯罪”有認識錯誤時,按主觀上的主動性與被迫性定,主觀上認為自己是被迫放棄犯罪的,就定未遂;主觀上認為自己是主動放棄犯罪的,就定中止。也即,主觀怎么想,就怎么定。在此堅持主觀說??键c八:刑事責任年齡與責任能力年齡階段承擔責任的罪名量刑影響X<12無罪名無量刑12≤X<14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死、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jié)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應當負刑事責任14≤X<168個罪未成年人應當從輕、減輕處罰,不能適用死刑,包括不能適用死緩。該規(guī)定同樣適用上一年齡段16≤X<18所有罪名總結:14-16周歲負刑事責任的八種犯罪: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死亡,強奸罪,搶劫罪,販賣毒品罪,放火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注意:是為這八種犯罪行為負刑事責任,而不限于這八種罪名。包括法條競合來的八種罪。如搶劫槍支、彈藥罪。包括法律擬制來的八種罪。(1)擬制來的故意殺人罪,5個。(2)擬制來的搶劫罪,3個。例外:刑法269條事后轉化搶劫,這是法律擬制來的搶劫,原本15周歲的人也要對此負責,但是,司法解釋規(guī)定15周歲的人對此不負搶劫罪的刑事責任,如果使用暴力致人重傷、死亡,則負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死亡的責任。該司法解釋并不合理,只能將其視為特殊規(guī)定。15周歲的人如果是這八種罪的幫助犯,則不負刑事責任。如果是實行犯(共同考點九:共同犯罪基本原理:1.違法是連帶的,責任是個別的:評價犯罪的過程通常是,先確定數(shù)個參與人的行為是否造成法益侵害事實(違法性的判斷),然后就該違法事實確認能否譴責行為人(責任的判斷)。各參與人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犯罪而結合在一起,行為之間根據(jù)支配作用共同引起法益侵害的事實。法益侵害的事實與各參與人具有物理上、心理上的因果性。雖然這種因果性就各參與人而言并非完全等價,但是具有因果關系這一點卻無法否認。這種引起法益侵害的連帶因果性便決定了各參與人違法的連帶性。但如何承擔責任,不同人的責任年齡與責任能力并不相同,需要分別判斷。2.如果不是共同犯罪,各行為人只需要對自己所實施的行為及其所造成的結果單獨承擔刑事責任。如果行為人的行為查不清而有多種可能性的,則選擇最利于行為人的那種可能給其行為定性(事實存疑采有利于被告的原則)二、共同犯罪與間接正犯1.間接正犯間接正犯也是正犯,要對實行者具有支配力。這種支配力,來自間接正犯對實行者的五種優(yōu)勢:年齡、智力、實力、信息優(yōu)勢以及法律擬制的支配力。【提示】間接正犯與與被利用者可以構成共同犯罪。這是因為,間接正犯也是正犯,正犯自然可以擁有教唆犯和幫助犯,二者構成共同犯罪。如果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人與未達刑事責任年齡的人在共同實行犯罪的情況下,未達刑事責任年齡人處于被利用(支配)的狀態(tài),二者也不成立共同犯罪,而是間接正犯。間接正犯的情況下,犯罪不能認為是各行為人“共同”的杰作,而是利用者(支配者、操控者)的杰作。三、片面的共同犯罪片面的實行這是指實行的一方沒有認識到另一方的實行行為。例如,乙想強奸丙,甲在乙不知情的情況下,使用暴力將丙打傷,乙順利實施奸淫行為。片面的教唆這是指被教唆者沒有意識到自己被教唆的情況。例如,甲將丙(乙妻)與他人通奸的照片和一支槍放在乙的桌子上,乙發(fā)現(xiàn)后產生殺人故意,將丙殺死。片面的幫助這是指實行的一方沒有認識到另一方的幫助行為。例如,甲明知乙正在追殺丙,便暗中設置障礙物將丙絆倒,使乙順利地殺死丙??键c提示①刑法理論公認,片面幫助者構成片面幫助犯。至于是否存在片面的教唆犯與片面的實行犯,刑法理論存在爭議(多數(shù)觀點承認)。②僅對知情的一方適用共同犯罪的處罰原則,對不知情的一方不適用共同犯罪的處罰原則。四、共犯過剩這是指在共同犯罪中,部分正犯的行為超出共同犯罪的范圍,造成過限(額外)的結果。因為只有正犯才可能超出,故又稱為實行過限。問題:正犯造成的過限結果,能否歸屬于教唆者或者幫助者?教唆者或幫助者對過限結果承擔刑事責任,要滿足兩項條件:1.客觀上:教唆或幫助行為與過限結果具有因果性,結果可以歸屬于教唆或幫助行為。因果性的體現(xiàn):教唆或幫助行為蘊含造成過限結果的相當危險,這里的“相當”是指被社會一般觀念所接受。2.主觀上:教唆者或者幫助者對過限結果有故意或者過失?!咎崾尽俊跋喈斘kU”在立法中的體現(xiàn)通常是結果加重犯。例如,傷害行為導致死亡結果;搶劫行為導致重傷、死亡結果;拐賣行為導致重傷、死亡結果;拘禁行為導致重傷、死亡結果等。因此,共犯過剩的判斷標準:重合性過限,承擔結果加重犯的責任;非重合性過限,不承擔責任。這一標準適用于絕大部分共犯過剩問題。考點十:故意殺人罪1.與自殺相關聯(lián)的問題(1)教唆、幫助、相約自殺(傷)行為,不構成故意殺人(傷害)罪。因為這些行為并不能直接決定被害人是否自殺,是否自殺的決定權、選擇權仍然在自殺者本人。生命是非常重大的法益,受外界的影響相對較小,自殺的決定權主要取決于自殺者本人。(2)逼迫、欺騙他人自殺(傷),或親手殺害(傷害)被害人的,成立故意殺人(傷害)罪。理由在于:逼迫、欺騙、親手殺人的,導致被害人(自殺者)別無選擇,則應以故意殺人罪論處。換言之,誰在決定。選擇自殺,誰對死亡結果負責??键c十一:侵犯人身自由的犯罪1.非法拘禁過程中,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如何定性?(1)非法拘禁罪的轉化犯——轉化為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非法拘禁過程中,使用暴力致人傷殘、死亡的,轉化為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此種情形下,認為行為人主觀上具有傷害、殺害的故意)(2)認定為結果加重犯。如果行為人在非法拘禁過程中“拘禁行為”本身、過失致人重傷、死亡的,僅定非法拘禁罪一罪,作為該罪的結果加重犯。2.非法拘禁罪與綁架罪的區(qū)別:目的的正當性與否。為索取債務(包括合法與非法債務)而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以非法拘禁罪論處。對于如下情形,應考慮以綁架罪論處:(1)行為人索取的數(shù)額如果超過債務部分數(shù)額很大,則應將超出部分以綁架罪論處。(2)索債時,扣押與債務人沒有共同財產關系、扶養(yǎng)(撫養(yǎng))關系的第三者作為人質的,成立綁架罪——索債(非法債務)行為太“過火”了,成立綁架罪??键c十二:搶劫罪搶劫罪的暴力、脅迫足以壓制被害人的反抗,并不等于事實上完全壓制被害人的反抗,更不要求行為具有危害生命、健康的性質。至于被害者的反抗是否足以被壓制,要結合犯罪者和被害人的人數(shù)、年齡、性別、犯罪行為的時間、場所以及附隨狀況、兇器的有無、使用方法等具體的事項對暴力、脅迫的性質進行客觀判斷。實施暴力、脅迫,從一般人認同的社會觀念上達到足以壓制被害者反抗的程度即可,也就是被害者的反抗已經現(xiàn)實地有困難,這是從客觀的基準出發(fā)看待問題,而不是從行為人、被害者的主觀感受的角度來考慮反抗是否被壓制的問題。2.搶劫致人重傷、死亡。必須是搶劫行為本身導致人重傷、死亡,也即搶劫罪的任何組成行為導致重傷、死亡的。致人重傷、死亡,行為人主觀上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過失。搶劫行為之外的行為導致被害人死亡的,成立獨立的犯罪。(1)基本原理:只要是出于更好地"劫取他人財物"的目的,即服務于"搶劫"這一目的的行為而致人重傷、死亡的,或者在這類行為的直接影響下致人重傷死亡的,就屬干槍劫致人重傷。死亡。如果是與此不相干的行為(如搶劫后的殺人行為)致人重傷死亡的,則該重傷、死亡結果需要單獨評價,不屬于搶劫致人重傷。(2)搶劫行為的"附隨"行為致人重傷、死亡的,也應認定為是搶劫致人重傷、死亡,如搶劫后毀滅、偽造證據(jù)的行為致人死亡的,這是搶劫后的"自然延續(xù)"行為,成立搶劫致人死亡。重傷、死亡的對象既可能是財物的占有者、所有者、阻止行為人取得財物的人。對象錯誤、打擊錯誤的情形不影響結果加重犯的判斷。(3)行為人主觀上對于重傷、死亡結果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過失。例如,行為人為了劫取被害人的財物,先行殺害被害人的,定搶劫罪。但如果是搶劫后,為了滅口而殺害被害人的,應以搶劫罪和故意殺人罪實行并罰。考點十三:盜竊罪1.竊取的行為方式。(1)通說的觀點:秘密竊?。◤V義)。行為人自認為沒有被被害人發(fā)現(xiàn),就屬于秘密。(2)有觀點認為,盜竊罪既可以是秘密的,也可以是公開的,只要是采取和平的方式(沒有造成被害人傷害的可能性)取走他人財物,均成立盜竊。這種觀點目前審判實踐中還沒有公開取走他人財物成立盜竊罪的判決。2.盜竊罪的成立與既遂。(1)"犯罪成立"(進入跑道)沒有數(shù)額的要求。"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兇器盜竊"、"扒竊"行為成立盜竊罪,沒有數(shù)額上的要求。這除了是因為這幾種犯罪常見多發(fā),有必要采取特別方式予以制止之外,還因為其與人身有關,極易轉化為搶劫等嚴重犯罪,社會危害性較大,認為有定罪處罰的必要。(2)"犯罪既遂"(沖向終點),要求行為人竊取到具有一定價值的財物,仍以行為人取得了值得刑法保護的財物為"既遂"標準。如果行為人竊取到的財物極為低廉,不應認定為盜竊罪既遂??键c十四:詐騙罪一、如何理解詐騙罪的“處分行為”處分權。原則上,只要占有財產的人就有處分權。處分能力。精神病人、小孩沒有這個權利??陀^上:處分行為。即被害人“自愿”放棄原占有,放棄對財物“站崗”。第一,處分不等于交付,處分是將自己占有的財產交給被告人獨自地、排他性地占有,脫離被害人本人的占有(控制、視線)。第二,行為人實施欺騙行為,使他人放棄財物,行為人拾取該財物的,也宜認定為詐騙罪。第三,對“處分行為”應作擴張解釋,可以表現(xiàn)為直接交付財產,承諾使行為人取得財產,或者承諾轉移財產性利益,或者承諾免除行為人的債務。(2)主觀上:處分意識(知道自己處分的財產)。二、如何理解詐騙罪所要求的處分意識第一種觀點,概括(抽象)的處分意識說認為,只要行為人主觀上大致認識到自己交付的財產的種類(如衣服、酒、手機)就可以。第二種觀點,具體的處分意識說認為,只有行為人清楚地認識到自己交付的財產的全部內容(種類、數(shù)量、質量、價格、外形等),才能認為其有處分意識。例如,甲去商場購買西服,其將兩件分別標有1000元、10000元的西服的價格標簽進行調換,甲僅付款1000元就買走了實際價格為10000元的西服,被害人(售貨員)乙并沒有發(fā)現(xiàn)甲調換價格標簽的行為。本案中,售貨員知道自己交付了西服,但對于西服的價格沒有認識到,如果持概括的處分意識,可以認為售貨員處分了財產,行為人的行為成立詐騙罪;如果持具體的處分意識,售貨員確實沒有認識清楚,其沒有處分意識,行為人的行為成立盜竊罪。三、詐騙罪認定中的幾個典型情形1.三角詐騙。(1)如果該不知情的人是有處分權利的,行為人成立詐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