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視域下的主題式教學實踐研究_第1頁
基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視域下的主題式教學實踐研究_第2頁
基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視域下的主題式教學實踐研究_第3頁
基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視域下的主題式教學實踐研究_第4頁
基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視域下的主題式教學實踐研究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有關“中華文明的起源”是國際、國內(nèi)重要的學術話題之一。從發(fā)生學的角度看,“中華文明”的源頭要追溯到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甚至更久遠。中華文明除歷史悠久外,另一個特點是“不間斷”。因此,本課的教學主題最終確定為“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以及“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溯源”。前者聚焦距今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典型考古學遺址,后者聚焦傳說時代到夏商周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一、正本清源:如何利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相關成果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一)討論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必要性自近代以來,“中華文化西來說”甚囂塵上。隨著中國歷史學、考古學的不斷發(fā)展,“西來說”逐漸被近代考古學證偽。然而,長期以來西方主流學者對文明的定義主要為:文字、冶金術、城市的出現(xiàn)。因此,談到中國歷史,多數(shù)時候國際只承認約3300年中華文明史。夏朝無法得到世界歷史學界的普遍承認,高中生應該了解這一事實。本課的導入從一張表格開始(表1)。從上課情況來看,導入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中華文明起源問題放在世界主要原生文明中考察,意在打破學生對“上下五千年”的思維定勢。由于課堂時間限制,這一導入導致課后幾名同學繼續(xù)追問:“老師,如果以文字為文明出現(xiàn)的標準的話,即使良渚遺址進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也不能證明中華5000年文明?。俊憋@然,通過一堂課論證中華5000年文明難以完成。那么,留給我們的思考是什么?對于文明的定義,始終是在“西方中心”的范疇內(nèi)。(二)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幾個抓手1.重新梳理對文明的定義。我們需要對長期以來西方主流的文明三要素,即文字、冶金術、城市的出現(xiàn)進行再認識。不難看出,西方學術界對文明三要素的定義大致是以距今時間最久遠的埃及文明作為基礎的。因此該三要素出現(xiàn)較晚的中華文明自然被界定在了商代。然而,中華文明的發(fā)端以目前考古學遺存來看,恰恰是在城市、國家、種植業(yè)、陶器的制作等方面見長。通過分析,學生理解歷史學是一種解釋學。誰最先掌握了對文明概念的定義,誰就掌握了學術話語權。2.三皇五帝傳說與考古學遺存的互證。從考古學角度看,我國至少有8000年的農(nóng)耕史。同時,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制造趨于成熟,尤其是四個大型都邑性遺址的發(fā)掘有力地將中華文明上溯到了5000年前后。因此,可用以下材料引導學生對神話傳說再認識:在關于偉大人物們的傳說中,事實和神話傳說的混合,證明著帶有怪異性虛構(gòu)的傳奇卻具有歷史事實的基礎?!獝鄣氯A·泰勒《原始文化》意在避免學生以神話傳說不可信而輕易否定。實際上,考古學的發(fā)現(xiàn)往往證實了神話是有根據(jù)的。例如,特洛伊城、邁錫尼文明的發(fā)掘、三星堆青銅神樹的發(fā)現(xiàn),前者提升了《荷馬史詩》的史學價值;后者一定程度提升了《山海經(jīng)》的學術價值。[1]筆者為學生展示傳世文獻與考古學遺存的互證,文獻主要是《史記》中關于黃帝征服天下,巡游各地的資料,考古學則聚焦二里頭、陶寺、良渚、石峁等遺址。如此以來,學生既能回憶炎黃戰(zhàn)蚩尤、堯舜征三苗的故事,也能看到《史記》中關于皇帝四處征戰(zhàn)的記載。從考古學遺存來看,石峁遺址、陶寺遺址、石家河遺址、良渚遺址無論從面積、規(guī)模、發(fā)掘?qū)嵨锏确矫娑寄軐嵶C其都邑的性質(zhì)。同時,多數(shù)遺址考古學資料證明它們都由于各種原因中斷或者消失,其中不乏因為戰(zhàn)爭而導致文明中斷。[2]換言之,在距今5000年前后的中國已經(jīng)進入了邦國時代,文明已經(jīng)誕生。3.5000年文明史的時間梳理及歷史自信的重塑。最后,筆者借用韓建業(yè)的觀點,意在說明中華上下5000年文明的脈絡。1963年陜西寶雞出土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上赫然寫道“宅茲中國”。1986年,考古學者嚴文明提出:史前時期,存在一個“重瓣花朵式”的中國。1987年,美籍華人考古學者張光直提出:公元前4000年前后,形成了一個“中國相互作用圈”。20世紀末,考古學者蘇秉琦提出:先秦時期存在一個“共識的中國”。2009年,考古學者許宏提出:位于河南偃師的二里頭極有可能是夏都遺址。2017年,世界著名考古學家、英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科林·倫福儒指出:良渚遺址把中國國家社會的起源推到了跟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和印度文明同樣的程度。2019年7月6日,在第43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杭州市良渚古城遺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自此,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在考古學意義上得到廣泛承認。以上為本節(jié)課的結(jié)束語,為強化其莊嚴感,筆者使用了專業(yè)配音。此部分首尾呼應,音樂響起,學生沉浸在宏大、莊重的氛圍中,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在潛移默化中強化了學生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家國情懷。二、概念重構(gòu):圍繞“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源頭進行追溯(一)中華文明“不間斷”的自身特點及“單元教學”的現(xiàn)實需求課程標題的改動引人思考: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到底什么時候形成?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習慣從第3課開始。這顯然人為中斷了中華文明的脈絡。于是,筆者采用考古學經(jīng)典的“三期說”,把整節(jié)課重新整合為:一、石器時代:文明的起源——多元一體;二、銅石并用時代:文明的碰撞——萬邦一統(tǒng);三、“青銅時代:文明的合流——家國一體。[3]從“多元一體”的文化認同,“萬邦一統(tǒng)”的王國認同,到“家國一體”的制度認同,“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源頭或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二)從“文化認同”“家國認同”到“制度認同”任務驅(qū)動1.石器時代的“多元一體”與“文化認同”。目前我國已發(fā)掘上萬個新石器時代遺址。如何從“滿天星斗”走向“月明星稀”,從而體現(xiàn)強烈的文化認同?筆者采用了兩種方法:一是考古類型學。最典型的是魚紋彩陶及四瓣紋彩陶紋飾的統(tǒng)一趨勢,通過學生的探究討論,得出“多元”走向“一體”的文化趨勢;二是利用考古學的史料。如下:[5]材料1相隔一千余公里的凌家灘(安徽馬鞍山)和牛河梁(遼寧省朝陽市)出土玉器高度相似,共有玉人、龜、箍形器(抽象的龜體)、玉龍、雙聯(lián)璧和鳥豬合體器等,是遠距離交流的堅實證據(jù)。骨和象牙的箍形器在大汶口文化、廟底溝文化和大溪文化大型墓葬中流行。大口缸是社會上層葬儀和祭禮中的盛儲器,盛行于大汶口、崧澤、凌家灘和廟底溝大墓中。鉞已經(jīng)成為表明權力和身份的通用標志。玉、象牙和綠松石等稀有珍貴飾品也廣為流傳?!钚聜ァ丁白畛醯闹袊保嚎脊艑W證據(jù)和推想》探究:根據(jù)以上材料談談你對早期文化交流的認識。通過學生的合作與探究,從材料中得出即使相隔千里出土文物的形制也極為相似,而文化是在互動交流中不斷走向統(tǒng)一的。此時,筆者將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發(fā)展趨勢概括為:從“滿天星斗”到“月明星稀”的“文化認同”。從教學效果上來看,史料選擇恰當,問題設置科學,即使是高一學生也能順利解讀。2.銅石并用時代的“萬邦一統(tǒng)”與“王國認同”?!叭饰宓蹅髡f與考古學遺存的互證”部分,筆者已經(jīng)介紹“萬邦時代”最主要的幾個都邑性遺址。在多數(shù)遺址中斷或者消亡的情況下,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最為耀眼。為什么教材認定其“很可能是夏王朝文化遺存”?筆者進行了適當延伸:比較而言,“良渚文化并非夏商周三代文化的直接前身,而是早期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4]良渚文明更多體現(xiàn)為“水城文明”,明顯與后世王朝“土城文明”的特點不同。遠在長城沿線的石峁遺址通過類型學分析也不能稱之為核心文明區(qū),盡管它有可能是黃帝后裔北狄的文化遺存。而二里頭的有關文獻記載、中軸線建筑、包括碳14測年等信息都將這個遺址指向夏朝。因此,可以大致上得出“萬邦一統(tǒng)”的“王國認同”這一結(jié)論。3.青銅時代的“家國一體”與“制度認同”。對夏商周時期逐漸形成的“家國一體”與“制度認同”依舊借助內(nèi)外服制度、分封制、宗法制進行解讀。為讓學生能有更直觀的感知,筆者采用了一段考古學資料:[6]材料22017年,河南省淇縣楊晉莊發(fā)掘西周衛(wèi)國(殷商舊部)墓葬群,共發(fā)掘中小型墓224座,其中10余座墓葬配有腰坑,為商人流行的葬俗。該墓地年代從西周早期延續(xù)至中期,以早期為主,流行毀兵葬(周人特有的葬俗),出土兵器以戈、盾為多。銅戈、銅戟遭到不同程度的人為破壞,有的被一分為二或三,器身完整的也都被折彎,皆為周人葬俗?!獪匦【辍朵靠h發(fā)現(xiàn)衛(wèi)國墓葬群》探究:根據(jù)以上材料分析分封制宗法制的影響。通過分組討論,同學們找到了材料2中殷商舊部最終使用了“周人葬俗”,根據(jù)材料2中周人“超越本邦之上的王族共同圈意識”,得出分封宗法制“促進各民族融合,強化了華夏民族認同感、向心力”的結(jié)論。此時,筆者重申“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