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高一語文統(tǒng)編版期末復習知識大盤點
第一部分:學習目標整合
反復朗讀課文,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齊桓晉文之事》《庖丁解?!?/p>
1
這些先秦散文,要反復朗讀甚至熟讀成誦。
2抓住人物個性化的言行,鑒賞人物形象。
3理清事件情節(jié)發(fā)展,在矛盾沖突中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
4拓展探究,學習古人先賢對社會、人生、歷史的深刻思考,探究其現(xiàn)實意義。
第二部分:經(jīng)典習題變式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材料一:
(孟武伯問:)“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
知其仁也?!?/p>
(節(jié)選自《論語?公冶長第五》)
材料二:
十一年春,齊師伐我,及清。季孫謂其宰冉求曰:“齊師在清,必魯故也,若之何?”求
曰:“一子①守,二子從公御諸竟。"季孫曰:“不能?!鼻笤唬骸熬臃饨g?!奔緦O告二
子,二子不可。求曰:“若不可,則君無出。一子帥師,背城而戰(zhàn),不屬者,非魯人也。魯之
群室眾于齊之兵車,一室敵車優(yōu)矣,子何患焉?二子之不欲戰(zhàn)也宜,政在季氏。當子之身,齊
人伐魯而不能戰(zhàn),子之恥也,大不列于諸侯矣?!奔緦O使從于朝,俟于黨氏之溝。武叔②呼而
問戰(zhàn)焉。對曰:“君子有遠慮,小人何知?”懿子③強問之,對曰:“小人慮材而言,量力而
共者也。"武叔曰:“是謂我不成丈夫也?!蓖硕L乘④。孟孺子泄⑤帥右?guī)?,顏羽御,郵泄為
右。冉求帥左師,管周父御,樊遲為右。師及齊師戰(zhàn)于郊。齊師自稷曲,師不瑜溝。樊遲曰:
“非不能也,不信子也,請三刻而瑜之?!比缰?,眾從之。師入齊軍。I師獲甲首八十弄天不能
I師宵諜曰卜“齊人遁?!比接姓垙闹?,季孫弗許。冉有用矛于齊師,故能入其軍??鬃釉唬?/p>
“義也。”
(節(jié)選自《左傳?哀公十一年》)
【注】①一子:指魯國卿大夫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中的一家?!岸印奔雌渲袃杉?。②武
叔:魯國叔孫氏第8代宗主。③懿子:魯國孟孫氏第9代宗主。④蒐乘:檢閱軍隊。⑤孟孺子
泄:孟懿子之子,謚號“武伯”。
1.材料二中畫框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勾選相應位置。
師獲A甲B首C八十D齊人E不能F師G宵H諜曰
2.下列對材料中加粗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宰,古代采邑的長官或卿大夫的家臣。材料二中的季孫為魯國卿大夫,冉求是他的家臣。
B.屬,文中為服從命令之意,與《赤壁賦》中“舉酒屬客”的“屬”意思相同。
C.材,文中為才干之意,與成語“大材小用”中的“材”意思不同。
D.右,文中為車右之意。古時乘車,在御者右邊陪乘的武士為“車右”。
3.下列對材料二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面對齊國的進攻,季孫咨詢冉求,冉求開始給出的兩種策略都被季孫直接否定了。
B.冉求認為季孫既有保衛(wèi)魯國的職責,也有戰(zhàn)勝齊國軍隊的實力,他認為季孫應該出戰(zhàn)。
C.冉求面對武叔、懿子的詢問,故意貶低他們,用激將法成功激發(fā)了他們的抗齊斗志。
D.魯軍不肯沖過溝作戰(zhàn),冉求接受了樊遲的建議,成功讓魯軍出擊。
4.把材料二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季孫使從于朝,俟于黨氏之溝。
(2)非不能也,不信子也,請三刻而瑜之。
5.材料一中,面對孟武伯的提問,孔子用“可使為之宰也”評價弟子冉求。請結合材料二,分
析冉求能夠“為宰”的原因。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泵献釉唬骸笆?/p>
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
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
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p>
周霄問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秱鳌吩唬?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
出疆必載質。'公明儀曰:'古之人三月無君,則吊。“三月無君則吊,不以急乎?”日:
“士之失位也,猶諸侯之失國家也?!抖Y》曰:'諸侯耕助,以共粢盛;夫人蠶緘,以為衣服。
犧牲不成,粢盛不潔,衣服不備,不敢以祭。惟士無田,則亦不祭?!鼩?、器皿、衣服不備,
不敢以祭,則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出疆必載質,何也?”曰:“士之仕也,猶農夫之
耕也;農夫豈為出疆舍其耒幫哉?”曰:“晉國亦仕國也,未嘗聞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
君子之難仕,何也?”日:“區(qū)夫生而愿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可
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
又惡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鉆穴隙之類也?!?/p>
(節(jié)選自《孟子?滕文公下》)
6.文中畫框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勾選相應位置。
丈夫生A而愿為之B有室C女子生D而愿為之E有家F父母之心G人H皆有之
7.下列對文中加粗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命,指訓導,與成語“耳提面命”中的“命”字意思相同。
B.獨,獨自,與“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齊桓晉文之事》)中的“獨”字意思不同。
C.夫人,指諸侯之妻,也可以是對已婚婦女的尊稱,本文是后者的意思。
D.犧牲,古代供宗廟祭祀用的毛色純一的牲畜,后泛指祭祀用的牲畜。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景春認為公孫衍、張儀這樣的人,對天下有著很強的威懾力,一舉一動都舉足輕重,是當之
無愧的大丈夫。
B.孟子認為,大丈夫應踐行世間的正道,如果得志就與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如果不得志就
應獨守其道。
C.孟子認為古代君子愿意做官,他們失掉官位就像諸侯失去封國一樣,所以《傳》上說孔子幾
個月沒有被君主任用就會焦急不安。
D.孟子認為,如果祭祀的祭品、祭具、祭服等不完備,就不敢祭祀、不敢宴飲賓客,這種人是
不值得同情的。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
(2)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
10.孟子以“農夫豈為出疆舍其耒相哉”作類比,其目的是什么?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材料一:
天下大定。高祖都雒陽工注】,諸侯皆臣屬。故臨江王,罐為項羽叛漢,令盧維、劉賈圍之,
不下。數(shù)月而降,殺之雒陽。
五月,兵皆罷歸家。諸侯子在關中者復之十二歲,其歸者復之六歲,食之一歲。
高祖置酒雒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
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
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zhàn)勝而不予
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备咦嫒眨骸肮湟?,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
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
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高祖欲長都雒陽,齊人劉敬說,乃留侯勸上入都關中,高祖是日駕,入都關中。六月,大
赦天下。
(節(jié)選自《史記?高祖本紀》)
【注】雒陽:古都邑名,即今洛陽。
材料二: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
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shù)。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
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
以來未嘗有也。傻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力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
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節(jié)選自《史記?項羽本紀》)
11.材料二中畫框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勾選相應位置。
及羽A背關懷B楚C放逐義帝D而自立E怨王侯F叛G己H難矣
12.下列對材料中加粗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列侯,古代爵位的一種。秦漢以二十等爵賞有功者,最高為徹侯,后改稱列侯。
B.“不絕糧道”的“絕”指斷絕,和《勸學》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的“絕”
不同。
C.尺寸,可以形容距離短或數(shù)量少,也可以指客觀標準?!胺怯谐叽纭敝疙椨鹉軕{借的東西很
少。
D.過,在文中是錯誤的意思,和成語“文過飾非”中的“過”字意思不同。
1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劉邦在洛陽南宮擺設酒席,請列侯、將領們對他與項羽功業(yè)成敗的原因發(fā)表見解。
B.漢高祖認為高起、王陵“知其一,未知其二”,指出他們分析問題還不夠全面。
C.司馬遷認為項羽作為舜的后代,雖有與舜一樣的重瞳子,但可惜為人過于殘暴。
D.司馬遷辯證地看待項羽,既肯定他滅秦的功業(yè),也指出他的行為過失和性格弱點。
1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2)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shù)。
15.根據(jù)所選材料,概括項羽失敗的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GH
解析:第一個分句,“師”作主語,翻譯為“魯軍”,其謂語為“獲”,賓語為“甲首”,“八
十”為后置定語,修飾“甲首”,所以第一處斷在D處;第二個分句,“齊人”為主語,“不
能”為否定副詞,其后一定接謂語,“師”活用為動詞,作謂語,翻譯為“組成軍隊”,所以
第二處斷在G處;第三個分句,“宵”作為時間狀語置于句首,單獨斷開,所以第三處斷在H
處。
2.答案:B
解析:B項,“意思相同”說法錯誤?!芭e酒屬客”的“屬”指勸請。C項,“大材小用”的
“材”指材料。
3.答案:A
解析:“冉求開始給出的兩種策略都被季孫直接否定了"說法錯誤。冉求的第一種策略“一子
守,二子從公御諸竟”,季孫確實是直接否定了;但從第二種策略“居封疆之間”提出后“季
孫告二子,二子不可”可以看出,季孫并未直接否定,而是先詢問了孟孫、叔孫,得到否定的
回答后,才轉告給冉求的。
4.答案:(1)季孫讓(冉求)跟他一起上朝,(冉求)在黨氏之溝等候著。(關鍵詞“俟”,
“使從于朝”省略句,“俟于黨氏之溝”狀語后置句)
(2)不是做不到,是不信任您,請您申明號令三次然后帶頭沖過去。(關鍵詞“信”“三刻”
,俞”)
5.答案:①具有政治眼光,為季孫指出應對齊國的策略。②很有謀略,用激將法成功激發(fā)孟孫、
叔孫的抗齊斗志。③具有軍事才能,率領軍隊用矛擊敗齊國軍隊。
解析:依據(jù)材料二中的“季孫謂其宰冉求曰……大不列于諸侯矣”可知,冉求具有政治眼光,
為季孫指出應對齊國的策略。依據(jù)材料二中的“武叔呼而問戰(zhàn)焉,對日……退而蒐乘”可知,
冉求很有謀略,用激將法成功激發(fā)孟孫、叔孫的抗齊斗志。依據(jù)材料二中的“冉有用矛于齊師,
故能入其軍”可知,冉求具有軍事才能,率領軍隊用矛擊敗齊國軍隊。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孟武伯問道:)“冉求怎么樣?”孔子說:“冉求,一個千戶規(guī)模的大邑,一個具備百
輛兵車的大夫封地,可以讓他擔任長官或家臣,不知道他的仁德怎么樣?!?/p>
材料二:
(魯哀公)十一年春,齊軍攻打我國,到達清地。季孫對他的家臣冉求說:“齊軍在清地,
一定是為魯國而來,怎么辦?”冉求說:“(三家中)一家防守國都,兩家跟隨國君去邊境抵
御他們?!奔緦O說:“我指揮不動?!比角笳f:“那就在近郊應戰(zhàn)?!奔緦O(將冉求的話)告
訴了孟孫、叔孫,二人不同意。冉求說:“如果辦不到,那么國君就不必出戰(zhàn)。您一人率領軍
隊,在自己城下和敵人決一死戰(zhàn),不肯服從命令的,就不能算是魯國人。魯國卿大夫家的兵車
比齊國的兵車要多,您家的兵車抵御齊國的兵車就足夠了,您擔心什么呢?他們二人不想出戰(zhàn)
是應該的,因為政權在季氏手上。當您執(zhí)政的時候,齊國人攻打魯國(您)卻不能出戰(zhàn),這是
您的大恥辱,也就完全不配位于諸侯之列了?!奔緦O讓(冉求)跟他一起上朝,(冉求)在黨
氏之溝等候著。武叔招呼(冉求)問他對出戰(zhàn)的看法。(冉求)回答說:“君子有深遠的謀慮,
小人懂得什么?”懿子堅持問他,(冉求)回答說:“小人是考慮了才干才說話,估量了力
量才行動?!蔽涫逭f:“這是說我不是大丈夫??!”回去后就檢閱軍隊。孟孺子泄率領右軍,
顏羽為他駕車,那泄任車右。冉求率領左軍,管周父為他駕車,樊遲任車右。魯軍與齊軍在郊
外交戰(zhàn)。齊軍從稷曲發(fā)起進攻,魯軍不肯沖過溝(迎戰(zhàn))。樊遲說:“不是做不到,是不信任
您,請您申明號令三次然后帶頭沖過去。"(冉求)照他的話做了,大家跟著沖過了溝。魯軍
攻入齊軍。魯軍斬獲八十顆齊軍甲士的腦袋,齊軍無法成軍。晚上,間諜報告說:“齊國人逃
走了?!比角笕握埱笞窊?,季孫不允許。冉求令部下用矛與齊軍交戰(zhàn),所以能攻下齊軍???/p>
子說:“(冉求的行為)是合乎道義的?!?/p>
6.答案:CFG
解析“丈夫生而愿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為之有家”句式結構一致,如果在“生”后面斷句,
一定會超過三處,故應在C、F處斷開?!叭恕笔恰坝小钡闹髡Z,其間不應斷開,故應在G處
斷開。
7.答案:C
解析:“夫人蠶堞”對應的是“諸侯耕助”,可見這里的“夫人”應該是諸侯之妻。B項,“獨
何與”中的“獨”指偏偏、去h
8.答案:D
解析:“這種人是不值得同情的”曲解文意。原文說的是“牲殺、器皿、衣服不備,不敢以祭,
則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這里的“吊”需要考生根據(jù)語境推斷其含義,同時可以聯(lián)系教材
《陳情表》“形影相吊”中的“吊”來推斷,此處“吊”是安慰、慰問的意思?!币嗖蛔愕鹾酢?/p>
是反問句,意思是“這難道不應該安慰他嗎”。
9.答案:(1)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P鍵詞“往”“女”
“夫子”)
(2)古代的君子不是不想做官,而是厭惡不能通過正道求官。
10.答案:以農夫不丟棄自己的農具類比士人外出求官一定要帶見面禮,解釋孔子去他國要帶
著見面禮的原因:謀求仕途。
解析:題干不僅要求分析孟子言論的目的,還考查了類比的內容,可謂一箭雙雕,十分新穎。
首先要從文中找出孟子言論中提及“農夫豈為出疆舍其耒幫哉”的相關內容,明確孟子為什么
要說這句話。然后找出孟子提出的關鍵詞“耒幫”的類比點,要理解“耒幫”是古代農具,孟
子以農夫無論到哪里都不會舍棄自己的農具類比前文提到的士“出疆必載質”,即士人外出求
官一定要帶見面禮,并且隱含了另一個類比,即以農民耕種類比士人做官,同時也回答了周霄
的提問,即孔子出門帶見面禮的原因。
參考譯文
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有氣節(jié)、有作為的男子嗎?他們一發(fā)怒,諸侯就
害怕,他們安靜下來,天下就太平無事?!泵献诱f:“這哪里能稱得上有氣節(jié)、有作為的男子
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成年行冠禮時,父親訓導他;女子出嫁時,母親訓導她,送她到門
口,告誡她說:'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把順從當作常法,
是婦人應遵循的規(guī)則。大丈夫應該住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站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
走著天下最正確的道路一義。能實現(xiàn)理想時,就同百姓一起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實現(xiàn)理想時,
就獨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貴不能使他迷惑,貧賤不能使他的操守動搖,威武不能使他屈服。這
樣的人可以稱得上有氣節(jié)、有作為的男子?!敝芟鰡柕溃骸肮糯木幼龉賳??”孟子答道:
“做官?!秱鳌飞险f:‘孔子要是一連幾個月沒有被君主任用,就心神不安,離開一個國家,
一定要帶著禮物,以便和別國國君見面。'公明儀也說:'古代的人一連幾個月沒有被君主任
用,就要去安慰他。'”周霄說:“一連幾個月沒有被君主任用就去安慰他,不是太性急了嗎?”
孟子答道:“士人失去官位,就好像諸侯失去封國。《禮》上說:‘諸侯親耕籍田,用來供給
祭祀用的谷物;諸侯夫人親自養(yǎng)蠶堞絲,用來供給祭祀的衣服。祭祀用的牲畜不肥壯,祭祀用
的谷物不潔凈,祭服不完備,不敢用來祭祀。士人若沒有供祭祀用的田地,那也不能祭祀。'
牲畜、祭具、祭服不具備,不敢祭祀,也就沒有勇氣舉行宴會,這難道不應該安慰他嗎?”周
霄問道:“離開一個國家時,定要帶上謁見別國國君的禮物,為什么呢?”孟子說:“士人做
官,就像農夫種田;農夫難道會因為離開一個國家就丟棄他的農具嗎?”周霄說:“我們晉國
也是個有官可做的國家,卻不曾聽說想做官這樣急迫的。想做官是這樣急迫,君子卻又不輕易
去做官,為什么呢?”孟子說:“男孩一出生,父母就希望為他找到妻室,女孩一出生,父母
就希望為她找到婆家,父母的這種心情,人人都是有的。但是,如果不等父母的指派,沒有媒
人的說合,就鉆洞扒縫互相偷看,翻過墻頭跟從他人,那么父母和社會上的人都會輕視他們。
古代的君子不是不想做官,而是厭惡不能通過正道求官。如果不通過正道而去為官,是和鉆洞
扒縫相似的行為?!?/p>
11.答案:CEH
解析:“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的主語皆為“項羽”,故其間應斷開,
即在C、E、H三處斷開。
12.答案:D
解析:D項,兩個“過”都是錯誤的意思。B項,“而絕江河”中的“絕”指橫渡。
13.答案:C
解析:司馬遷并未肯定項羽是舜的后代,且“但可惜為人過于殘暴”錯,“何興之暴也”的意
思是為什么崛起得這么迅猛呢?
14.答案:(1)聯(lián)合眾多的士兵,只要打仗一定勝利,只要攻城一定取得,我不如韓信。
(2)秦王朝政治混亂的時候,陳涉首先發(fā)難,英雄豪杰蜂擁而起,互相爭斗,數(shù)不勝數(shù)。
15.答案:①不能知人善用(妒賢嫉能);②剛愎自用;③貪功好利。
解析:只要抓住關鍵句“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zhàn)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
予人利”“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等,即可得出答案。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天下基本平定。高祖建都洛陽,諸侯都成為高祖的屬臣。原來的臨江王雕為了項羽起兵叛
漢,高祖命令盧維、劉賈圍攻雕,沒有攻克。幾個月后席投降了,在洛陽被殺。
五月,士卒都解甲回家。留在關中的諸侯國的士卒免除徭役十二年,那些回家鄉(xiāng)的免除徭
役六年,發(fā)給糧食供養(yǎng)一年。
高祖在洛陽南宮擺設酒宴。高祖說:“列侯和各位將領,你們不能瞞我,都要說真心話。
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為什么呢?項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為什么呢?"高起、王陵
回答說:“陛下傲慢而且輕侮別人,項羽仁厚而且愛護別人??墒潜菹屡扇斯ゴ虺浅貖Z取土地,
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給人們,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項羽卻妒賢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
家,有才能的就懷疑人家,打了勝仗不給人家授功,奪得了土地不給人家好處,這就是他失去
天下的原因。”高祖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
我比不上張子房。鎮(zhèn)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保證運糧道路不被阻斷,我比不上蕭何。
聯(lián)合眾多的士兵,只要打仗一定勝利,只要攻城一定取得,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的
俊杰,我卻能夠使用他們,這就是我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項羽雖然有一位范增卻不能很好地
用他,這就是他被我擒獲的原因。”
高祖打算長期定都洛陽,齊人劉敬勸說,還有留侯張良也勸說高祖進入關中去定都,高祖
當天就起駕入關,到關中去建都。六月,大赦天下。
材料二:
太史公說:我從周生那里聽說,“舜的眼睛大概是雙瞳孔”,又聽說項羽也是雙瞳孔。項
羽難道是舜的后代嗎?為什么他崛起得這樣迅猛呢?秦王朝政治混亂的時候,陳涉首先發(fā)難,
英雄豪杰蜂擁而起,互相爭斗,數(shù)不勝數(shù)。但是項羽并沒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權位,乘勢興
起于平民百姓之間,三年的時間,就發(fā)展到率領五國諸侯一舉滅秦,并且分割天下,自行封賞
王侯,把持大權,獨斷專行,自稱“霸王”。雖然“霸王”之位并未維持到底,但也是近古以
來未曾有過的。等到項羽放棄關中,懷戀故鄉(xiāng)楚地,流放義帝而自立為王,抱怨王侯們背叛自
己,這時已處境艱難了。自己夸耀自己的功勞,獨逞個人的智慧,而不效法古人,認為霸王之
業(yè)績就是用武力征伐奪取天下,五年的時間,就使得他的國家滅亡了,直到身死東城,他還沒
有覺悟,不肯責備自己,這顯然是錯誤的。而且還借口說“是上天要滅亡我,并不是我用兵的
過錯”,這難道不是很荒謬嗎?
第三部分:重難知識易混易錯
一、文言文閱讀整體突破
(一)建立正確的閱讀觀——整體閱讀
整體著眼,局部入手,是高考文言文閱讀的基本原則。所謂整體著眼,就是指通讀全文,
了解全篇大意。只有做到對文本內容的整體把握,才能在解題時迅速找到答題區(qū)間,找準相關
字句,從而聯(lián)系具體語境準確作答。實詞義項的選擇、句意的理解和翻譯都必須回歸原文,聯(lián)
系上下文,考慮其所在段落乃至全篇內容;文意的分析和概括更離不開對文本中心人物、中心
事件、中心內容、中心論點的整體把握。因此,整體把握全文,對考生迅速、準確地解答題目
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看整體
文言文閱讀不僅要關注一字、一詞、一句,還要關注文章的整體,看文章整體寫了什么內
容,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質,這些都是要先把握的??忌灰庇谧鲱},不要急于
破解哪個詞、哪句話,先要弄清文章的整體內容及行文特點,這是整體閱讀的核心內容之一。
2.整體看
不要以為閱讀完文本材料就算整體把握了。文本本身固然重要,但標題、文后注釋、試題
這些內容也絕不可忽視,它們是整體把握文意、解決疑難的重要輔助內容。整體看,就是先抓
住文本本身,再看標題、選文出處、文后注釋及試題這些內容,看它們?yōu)檎w把握提供了哪些
或明或暗的輔助信息??傊褬祟}、正文、出處、注釋、試題全都看完了,才能整體把握文
o
(二)文言文整體閱讀“五方法”
1.勾畫圈點法:
邊閱讀,邊勾畫出人名、地名、時間詞、事件起訖詞語及文中評議性詞句,勾畫出較難理
解的詞句等,同時思考、總結”何人、何時、何事”等內容。
2.主線閱讀法:
閱讀時牢牢抓住“什么人、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做過什么事、事情的結果怎樣”這條主
線來篩選信息,劃分層次,把握內容提要。
3.借題解文法:
要借的這個題就是幾乎每卷都有的文意概括題。該題所給的四個選項均是命題人對文意的
概括,其中只有一項不正確,即使是不正確項,也不是完全不正確,錯誤只在個別詞語上。這
樣,該題絕大部分的正確文意便是考生讀懂文意最好的“提示”和“拐杖”,考生一定要“借”
此題來解文。
4.以文解文法:
借用文章中的話來理解。文章中的諸多因素之間存在著一種互相制約、互相闡釋的關系,
這是考生解文的一種依據(jù),閱讀時要仔細發(fā)掘。
5.以注解文法:
命題者往往會給一些注釋,這些注釋能給解文、解題帶來一定幫助。解題時,考生千萬不
要對其視而不見,一定要充分利用。
二、文言斷句題
文言文斷句,在傳統(tǒng)上被稱為“斷句讀”。正確斷句,需要綜合運用古漢語字詞句、古代
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因此,斷句能力的高低,成了文言文閱讀能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
而文言文斷句也成為高考常規(guī)試題之一。
一、文言斷句“三原則”
第一,通讀全文,結合全文仔細體會詞、短語及句子之間的聯(lián)系。
第二,先易后難,把能斷的句子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斷開。
第三,重視復查,斷完后根據(jù)文章的內容、句子的含意、情理邏輯再檢驗一遍。
三、文化常識題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但高考考查的重點是與重要文學作品有關的內容。
從內容上劃分,古代文化常識大致可劃分為九大類別:姓名稱謂、宗法禮俗、古代官制、教育
科舉、天文歷法、古代地理、文學藝術、歷史人物、古文特有詞匯。
文化常識復習“三方法”
文化常識覆蓋面廣,綜合性強,涉及的知識要點繁多而復雜,這就要求廣大考生能夠結合
考情有效把握復習方向,明確知識要點所在,掌握科學的復習方法。
1.緊扣教材,抓住重點
所謂“萬變不離其宗",中學語文教材始終是我們展開復習的根本。立足教材、緊扣教材
是我們高考取勝的不二法門。
2.強化訓練,整理筆記
做好教材復習的同時,大量的試題訓練也必不可少。在這過程中,面對豐富的文化常識,
我們必須重視筆記的整理。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蔽覀儾环两Y合具體試題例句,把
我們在強化訓練過程中遇到的文化常識,及時歸類整理到筆記本上,或及時整理制作成專題知
識卡片,利用課余的零散時間隨時隨地加以記憶。
3.分門別類,掌握方法
我國古代文化知識博大精深,覆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就給廣大考生的復習備考帶來
了不小的障礙。所以,我們的筆記整理工作必須掌握一定的方法。
比如,我們可以采用分門別類的方法,按照古代官制、姓名稱謂、教育科舉、天文歷法、
宗法禮俗等標準進行分類,將相關知識進行總結歸納;我們也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把常識性
知識列成一覽表,條理清晰,一目了然,便于記憶;我們還可以進行對比記憶,比如把表示官
職提升與表示官職貶降的詞語進行對比,表官職提升的詞語有升、遷、晉、進等,表官職貶降
的詞語有謫放、貶謫、左遷遷謫等,通過分組對比,巧妙記憶,印象會更加深刻。
四、概括分析題
概括分析是在對文意理解的基礎上,對所敘述的事件或所主張的觀點歸納概括、理解分析。
近年來,高考試卷均把對文意總體把握的考查作為文言文閱讀考查的重頭戲。概括分析題往往
將“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與“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一并考查。
概括分析題的選項內容多是命題者對原文進行的轉述和分析。
五、文言翻譯題
文言翻譯題的綜合性較強,涉及的文言知識點多,是考查考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重要手段,
屬必考題。文言文翻譯集中考查了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文化常識等多方面的知
識,考查了考生閱讀文言文的綜合能力,是高考文言文閱讀的重點和難點。
文言翻譯題是高考卷分值較高的一道題。從近年來考生答題的實際情況來看,該題得分率
還是普遍偏低的,如何科學高效、準確地掌握這一題型的應試技法,是擺在眾多考生面前的一
個嚴峻課題。
第四部分:核心素養(yǎng)對接高考
一、文言文整體閱讀“五方法”
1.勾畫圈點法:
邊閱讀,邊勾畫出人名、地名、時間詞、事件起訖詞語及文中評議性詞句,勾畫出較難理
解的詞句等,同時思考、總結”何人、何時、何事”等內容。
2.主線閱讀法:
閱讀時牢牢抓住“什么人、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做過什么事、事情的結果怎樣”這條主
線來篩選信息,劃分層次,把握內容提要。
3.借題解文法:
要借的這個題就是幾乎每卷都有的文意概括題。該題所給的四個選項均是命題人對文意的
概括,其中只有一項不正確,即使是不正確項,也不是完全不正確,錯誤只在個別詞語上。這
樣,該題絕大部分的正確文意便是考生讀懂文意最好的“提示”和“拐杖”,考生一定要“借”
此題來解文。
4.以文解文法:
借用文章中的話來理解。文章中的諸多因素之間存在著一種互相制約、互相闡釋的關系,
這是考生解文的一種依據(jù),閱讀時要仔細發(fā)掘。
5.以注解文法:
命題者往往會給一些注釋,這些注釋能給解文、解題帶來一定幫助。解題時,考生千萬不
要對其視而不見,一定要充分利用。
二、“六抓”——文言斷句實用技巧
1.抓關鍵實詞,利用語法結構斷句
遵循語法結構規(guī)律,對文言文句子進行語法分析,這是斷句的基礎。文言文句子中某些詞
語是屬上還是屬下,有時難以斷定,但當運用語法知識劃分主、謂、賓時,就很容易判定了。
語法上充當主干成分的主要是名詞、代詞和動詞,這便是“關鍵實詞”。文言文語序和現(xiàn)代文
語序基本相同,即主語在前,謂語、賓語在后,修飾語一般在中心詞前。我們在斷句時,需要
先通讀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國家名、官職名等,這些名詞或代詞常在句
中作主語或賓語。作主語,??稍谇皵嚅_,主語之后一般不斷句(“……者……也”式判斷句
的主語之后應斷句);作賓語,常可在其后斷開。
此外,文言句式中,主謂結構居多,但主語和賓語常有省略現(xiàn)象,這時的關鍵是抓住動詞,
以動詞為中心,找前后結構關系,確定主干,從而斷開句子:謂語之后如果沒有賓語、補語就
要斷句,如果有賓語、補語一般不斷句(但“日”“云”“言”等字作謂語時,要把它和它的
賓語斷開)。
2.抓使用規(guī)律,利用文言虛詞斷句
文言虛詞一般不表示實在的意義,不充當句子成分,主要作用是表語法關系和語氣,但也
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志。我們在學習中應熟悉各類常見虛詞的用法,尤其是它們在句中常處的
位置,這對斷句有極大幫助。(1)句首語氣詞有“夫”“蓋”“惟”“焉“其”“盍”“且
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等,通常在它們前面斷句。另外,“嗟夫”“嗟乎”“嗚呼”
等相對獨立的嘆
詞前后都可斷句。(2)句末語氣詞有“也”“矣”“哉”“乎”“與(歟)”“焉”“耶
(邪)”“兮”"耳"“而已”等,通常在它們后面斷句。(3)“以”“于”“為”“而”
等,往往用于句中,在它們的前后一般不斷句。但如果“而”表轉折且后面為一個比較長且完
整的句子時,“而”字前面要斷開。(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lián)詞,如“茍”“縱”“是故”
“于是”“向使”“然而”“無論”“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
句。
當然,我們在利用虛詞斷句時,也要注意靈活性。如“乎”一般放在句末,表感嘆、疑問
等語氣,后面要斷開;但要考慮特殊情況,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中,“乎”用在句中,同“于”,作介詞,后面就不能斷開了。
3.抓引用提示詞,利用對話標志斷句
文言文在對話或引文中,經(jīng)常用"日”“云”“言”“謂”等字提示,這為正確斷句提供
了方便。遇到這些提示語,我們很容易根據(jù)上下文判斷出說話的人及其所說的內容,一般在它
們后面斷開。需要注意的是,對話時,一般只在第一次問答時出現(xiàn)人名,以后就只用"曰",
而把主語省略了。
4.抓語序句式,利用特殊句式和固定結構斷句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對文言文句讀有著非常大的限定。如“……者,……也”是典型的判
斷句式,除前后外,中間也可斷開。又如“不亦……乎”“孰與……乎”“其……乎”“安……
哉”“何……為”等為反問句式,“為……所……””受……于……””見…于……”等為被
動句式,這些句式只能在整體前后斷開。此外,倒裝句的語序需要特別注意,尤其應該抓住介
賓短語后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等句式規(guī)律。
文言文中還有一些固定詞組,其中一些還是古今異義詞,斷句時不能輕易拆散它們。如“有
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無”“無乃”
“何以”“于是”“然則”等。
5.抓表達習慣,利用修辭手法斷句
文言文不僅文字典雅,而且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常用排比、對偶、反復等修辭手法,呼
應和承接句子,這也為我們正確斷句提供了條件。如文言文中常見的反復、對比、排比及并列
結構,一般在相同位置有相近或相反詞語,應當在它們之間斷開。如賈誼的《過秦論》:“秦
孝公據(jù)嵯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p>
6.抓行文思路,利用總分關系斷句
古人寫文章不僅善用修辭、講究句式,還注重行文思路。閱讀文言文時就可以抓住這一特
點,特別是利用總分關系來斷句。總分關系是指語段中有一句話對全段內容進行總結說明,其
他幾句分別從不同方面展開??偡株P系構成的語段,在形式上可以先總說,后分說;也可以先
分說,再總說;還可以先總說,再分說,最后小結。如《孟子?梁惠王下》中的“老而無妻曰
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一句,先
分述再總述,“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是小結。
三、(-)文化常識設題“四陷阱”
設誤點示例
太守是那一級的最高行政長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軍事、科舉等事務。辨析:
擴縮范圍中國科舉起源于隋,所以“主要掌管科舉”錯誤,這是擴大了范圍。太守也并不
掌管軍事。
殿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在殿廷舉行,由丞相主持。辨析:
張冠李戴
“由丞相主持”錯。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
古代朝廷中分職設官,各有專司,所以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
以偏概全辨析:”朝廷中的各級官員”錯,“有司”的含義有二:一是指主管某部門的官
吏;二是泛指官吏。此題中的“有司”是指“主管某部門的官吏”。
京師是古代京城的通稱,現(xiàn)代則稱為首都;“京”“師”單用,舊時均可指國都。
誤解詞義
辨析:“舊時均可指國都"錯,“師”單用時不表示國都。
(二)文化常識解題“三技巧”
技巧說明
巧用文言從文言詞語角度考查文化常識,所選詞語符合該文言材料的語境,因此可以巧用
材料中的文言材料中的前后語境信息進行推斷。如,根據(jù)原文信息“意下車,聞其二孫殺
語境信息人事未發(fā)覺,即窮詰其奸,收考子春,二孫自殺”,因二孫殺人事未發(fā)覺,所以
進行推拷問子春,最后的結果是二孫自殺。抓住原文的這些信息,結合特定的語境,可
斷。以推知“然后再作考察”的說法是錯誤的?!翱肌笔峭僮郑缚絾?。
高考對文化常識的考查,是一個由課內到課外的延伸拓展過程。許多知識來自課
巧用學過
內,只有把課文中出現(xiàn)的一些常識性的東西記牢,巧用學過的課文中的信息進行
的課文中
推斷,才能輕易解答此類題目。如,“趨庭”語出王勃《滕王閣序》:“他日趨
的信息進
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托龍門。”典出《論語?季氏》:“(孔子)嘗獨
行推斷。
立,鯉趨而過庭。”后因以“趨庭”為承受父教的代稱。
文化常識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稱謂、官職的變遷、宮殿的名稱、年號、謚
號、廟號、文書的名稱、官場的禮節(jié)、朝廷的機構設置、典章制度、行政區(qū)劃、
巧用題干一些避諱的說法等上,這類題目的錯誤項一般設置得比較明顯。題干本身可能包
中的常識含了常識,根據(jù)我們平時的積累,巧妙地分析,就能解決一些問題。如,近侍是
信息進行指接近并隨侍帝王左右的人,他們不僅職位很高,對帝王的影響也很大?!八麄?/p>
推斷。不僅職位很高,對帝王的影響也很大”顯然是錯誤的,近侍是左右侍從的人,多
指在君主身邊侍從的臣子,此處說他們職位很高,對帝王的影響也很大,顯然不
符合常理。
四、(一)概括分析答題“三步驟”
1.全面理解,整體把握
不論做哪一類題,先要能夠從宏觀上對全文有個整體的了解和認識,重點掌握一些關鍵信
息,如重要的時間點、文中表達重要意思的詞句、文章的主旨或觀點等等。
對于人物傳記,我們要注意人物的語言、事跡和性格,故事的來龍去脈;對于游記,則要
注意游覽的順序和時間,寫了哪些景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等等。
另外,在閱讀時不能貪快,不能因急于下手而跳讀、漏讀同時,需要有足夠的耐心、細心,
以發(fā)現(xiàn)隱秘而細小的錯誤點。
2.關注細節(jié),依文索義
錯誤選項通常是把某一情節(jié)通過添加、轉移、曲解等方式做了細微的改動。所以我們在審
讀選項時,對細微的情節(jié),包括人物的言行、對人物的品評、動作的施動與受動、時空上的順
序等等,都不能忽略。選項對文中信息的描述有兩種方式:直述和轉述。如果是轉述,我們要
注意轉述的句意與原文是否保持一致。判斷選項正誤時,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原句,再結合上
下文語境準確理解詞句的意思,切記不可憑印象主觀臆斷。有的選項可能涉及原文的多處細節(jié),
這些都要準確找到,不能想當然,要判之有據(jù)。如果說某一分句在文中根本找不到相應的句子,
那十有八九是無中生有。
3.仔細比對,反復推敲
概括分析題的解題關鍵是“比對”,就是把每一個選項都與相應的原文進行逐字逐句的細
致對比,重點關注人物與事件是否一致,時間上有沒有顛倒,空間上有沒有混淆,用詞是否妥
當,有沒有故意拔高或降低對人物或事件的評價,有沒有錯誤地理解某個關鍵詞或關鍵句。找
到某處存疑的地方后,再比對原文中的句子反復閱讀,結合上下文語境仔細推敲。一般說來只
要找到原文,判斷出選項是否錯誤應該是不難的。
(二)概括分析答題“五比對”
此類題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和重點題,命題者會有意設置錯誤陷阱,干擾考生的判斷。
我們可以采用比對法來解答這類題目。比對法就是把選項與原文進行細致的比對分析,從中發(fā)
現(xiàn)選項與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進而找出選項的干擾之處。比對法比對的內容是:人物、時
間、地點、關鍵詞語、添加或刪減的內容、因果關系等。
1.比對人物
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做的不同事,產生的不同結果,防止張冠
李戴、顛倒事實。辨析時應重點抓住“是誰,在何時何地,說過什么話,做過什么事”,尤其
要看主語、謂語與原文是否一致。
誤解把通過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來的性格特點故意說錯,造成對人物形象的錯誤
命題形象理解。
設誤張冠
把甲人物所為說成是乙人物所為,或者把甲事件結果說成是乙事件結果。
李戴
比對要圍繞“誰在何時何地說過什么話,做過什么事,有什么樣的品質”比對,重在比對
方法選項在這幾方面的表述與原文是否一致。
2.比對時間、地點
命題者故意將事情發(fā)生的時間順序搞錯??忌治鰰r要特別注意選項中的時間詞語,并與
原文比對,理清人物在何時做了何事,識破“時間錯誤”的陷阱。比對選項中人物行為、事件
發(fā)生的地點與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地點概括錯誤。
時序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時,命題者故意將事情發(fā)生的時間順序顛倒。
命題顛倒
設誤空間把不同地點的事件糅合起來表述時,命題者故意在地點方面顛倒位置關系。
錯位
比對比對分析時特別注意選項中人物行為、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并與原文比對,理清
方法人物在何時、何地做了何事。
3.比對關鍵詞語
命題者故意曲解文中某一關鍵詞語的意義,從而制造干擾項干擾考生,這種方式是命題的
主要陷阱。因為故意曲解的詞語往往起關鍵作用,且不易把握,故要認真比對。
曲解故意曲解文中某一關鍵詞語的意義,從而制造干擾項干擾考生,這種方式是
命題文意命題的主要陷阱。
設誤歸納
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遺漏關于人物、事件、觀點等方面的內容。
不全
比對要細心辨析選項中對人物、道理的分析、闡述,如有無夸大、歪曲或偷換概念的現(xiàn)象,
方法要注意比對選項在轉述時是否漏掉了某個起關鍵作用的詞語。
4.比對添加、刪減的內容或調換的順序
比對選項中有無被命題者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內容,防止無中生有或于文無據(jù);或
者篩查選項中有無漏掉原文關鍵詞(尤其是表范圍或程度的副詞)的情況。
無中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觀點等內容,致使選項無中生有。
命題生有
設誤以偏將原文對某一方面的判斷,通過增加或刪減表范圍或程度的詞語,故意擴大
概全或縮小范圍。
比對辨析時應將選項的內容與原文仔細比對,檢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材料中未涉及的
方法內容或詞語,或者篩查選項中有無漏掉原文關鍵詞,尤其是表范圍或程度的副詞的情
況。
5.比對因果關系
比對命題者是否將原因說成結果,或將結果說成原因,或給句子強加因果關系,防止因果
倒置或強加因果。
改變命題者將原因說成結果,或將結果說成原因,或給句子強加因果關系,或將
命題因果因果關系改成其他關系。
設誤事件命題者將文段敘述的幾件事情或事情的細節(jié)進行雜糅混編,或把多個人做的
雜糅事說成是一個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實的混亂狀態(tài)。
比對辨析時應理清人物與事件的關系,事件產生的原因、結果及其內在的邏輯關系,將選
方法項與原文仔細比對,檢查關系是否恰當。
五、(一)文言翻譯“四關注”
1.關注專有名詞
(1)人名。一般可以不翻譯,如: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翻譯:廉頗,是趙國優(yōu)秀的將領。
這里廉頗是人名,可以直接保留,不用翻譯。有時候,古人有名、字、號、官職等多種稱
謂也可以翻譯成名字或者其他被熟悉的稱謂。比如:
張良是時從沛公。(《鴻門宴》翻譯:張良這時正跟隨劉邦。
(2)地名。一般也不用翻譯,如:
其后秦伐趙,拔石城。(《廉頗藺相如列傳》)翻譯:此后秦國攻打趙國,奪取了石城。
但是有的時候地名要換成現(xiàn)代漢語中熟悉的形式。如:
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屈原列傳》)翻譯:于是(屈原)懷里裝上石頭,最終
跳到汨羅江里自殺了。
這里的“淚羅”就要翻譯成“汨羅江”。
(3)年號。年號一般不用翻譯。如:
永元中,舉孝廉不行。(《張衡傳》)翻譯:永元年間,他被推舉為孝廉,沒有去應薦。
(4)官名。官名可以保留。如: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張衡傳》)翻譯:漢安帝常聽
說他擅長術數(shù)方面的學問,命公車特地征召他,任命他為郎中,兩次升遷為太史令。
2.關注單音節(jié)詞
古漢語中單音節(jié)詞非常多,這類詞翻譯時一般要譯成現(xiàn)代漢語中常用的雙音節(jié)詞。如:
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木直中繩,糅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
不復挺者,糅使之然也。(《勸學》)翻譯:學習不可以停止。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出來的,
但比蓼藍顏色更深……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繩,如果加熱它,使它彎曲成為車輪,它的彎度
可以合乎圓規(guī)。即使又曬干了,也不會再挺直,是加熱使它變成這樣的。
上面句子中加點的單音節(jié)詞都被翻譯成了雙音節(jié)的詞。
3.關注省略成分
文言文中有很多省略,甚至有的時候主語都可以省略,這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不允許的,在翻
譯的時候,一定要把省略的部分補充出來。
(1)主語的省略。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翻譯:
(桃花源中的人)看到漁人,大吃驚,(他們)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都回答了。(桃
花源中的人)便邀請(漁人)回家,擺酒殺雞給(漁人)做飯。
(2)謂語的省略。如:
初為《霓裳》后《六么》。(《琵琶行并序》)翻譯:開始彈的是《霓裳羽衣》曲,后來
(彈的)是《六幺》。
(3)賓語的省略。如:
于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頗藺相如列
傳》)
根據(jù)上文“臣舍人藺相如可使”可知,此處省略了賓語“藺相如”,補讀出來是“于是王
召見藺相如”。因此上一個句子可翻譯為:于是趙王召見了藺相如,問藺相如說:“秦王要用
十五座城池來換我的玉,可以給他嗎?”
(4)介詞的省略。如:
沛公欲王關中。(《鴻門宴》)翻譯:劉邦想(在)關中稱王。
4.關注多余成分
(1)偏義復詞的“偏”義。如: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翻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進來和意外的變故。(這
里“出入”意義相反,但只取“進入”的意思)
(2)刪去多余的語氣詞。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ā稁熣f》)翻譯:跟老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句中語
氣詞“也”不翻譯)
(二)文言翻譯“六字訣”
1.留
“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詞匯和專有名詞。①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仍常用的成語或習
慣用語,一般人都能夠理解,可以保留不譯(譯了,反而顯得不通順),如“勞苦而功高如此,
未有封侯之賞”(《鴻門宴》),“勞苦功高”這個成語就可以保留不譯;②朝代、年號、謚
號、廟號、人名、爵位名、書名、地名、官職名、器物名、度量衡等專有名詞,也可保留不譯。
2.換
“換”,即翻譯時把文言文中的部分詞語替換成符合現(xiàn)代漢語習慣的詞語:①將文言詞替
換成現(xiàn)代漢語詞;②將古漢語的單音節(jié)詞替換成現(xiàn)代漢語的雙音節(jié)詞;③將古今異義詞替換成
古代漢語的意思;④將通假字替換成本字;⑤將活用的詞替換成活用后的詞等。翻譯要徹底到
位,以防文白混雜,不倫不類。
3.調
“調”,即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習慣,在對譯的基礎上,將特殊句式的語序調整過來,使譯句
暢達。翻譯時需要調整語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介賓短語后置句,翻譯時要將介賓短語移至謂語的前面。②定語后置句,翻譯時要把定
語移到被修飾、限制的中心語之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應
翻譯為“尋求一個可以派去回復秦國的人,沒有找到"。③謂語前置句,翻譯時必須將主謂成
分顛倒過來。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應翻譯為“你也太不聰明了”。④賓語
前置句,翻譯時要將賓語移到動詞或介詞之后。
4.刪
“刪”,即把沒有意義或不必譯出的襯詞、虛詞刪去。文言句子中有些詞,如句首語氣詞
“蓋”“夫”、音節(jié)助詞“之”、用于特殊場合的連詞“而”等,在翻譯時刪去之后也不影響
譯文的準確、通順,便可刪去不譯。
5.補
“補”,即補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隱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語、謂語,賓語以
及介詞“于”等,從而使句意完整。
6.變
“變”,指根據(jù)語境,靈活變通地翻譯。往往用于上述五種方法都用上了還難以準確翻譯
時。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運用修辭或典故的地方時,應學會變通地翻譯。
如:①對比喻句的翻譯,應盡量保留比喻的說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譯出本體即可。如《過
秦論》中“金城千里”,可譯為“遼闊的國土、堅固的城池環(huán)繞,牢固可靠”。②對借代句的
翻譯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寫出來就可以了,如可以將“縉紳”“三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產品召回風險承擔協(xié)議書
- 2025年度生物科技私下股份分配與成果轉化協(xié)議書
- 2025年度再婚家庭婚姻和解及子女撫養(yǎng)協(xié)議
- 2025年度企業(yè)年鑒圖文編纂及出版協(xié)議
- 2025年度安防系統(tǒng)智能化升級與維護合同
- 2025年度企業(yè)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咨詢合同模板
- 旅游景區(qū)民宿租賃居間合同
- 2025年度保險銷售人員勞動合同解除與賠償規(guī)范
- 2025年度三年勞動合同漲薪與員工職業(yè)規(guī)劃輔導合同
- 2025年度雙方經(jīng)濟糾紛一次性解決及確認協(xié)議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班會教案
- 第2章導游(課件)《導游業(yè)務》(第五版)
- 成品倉主管述職報告
- 血液透析誘導期健康宣教
-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單元復習題-2023-2024學年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下冊
- 2023-2024新版北師大七年級數(shù)學下冊全冊教案
- 風電場升壓站培訓課件
- 無人機固定翼行業(yè)報告
- 小區(qū)門窗拍攝方案
- 初中歷史期中考試分析報告
- 企業(yè)反商業(yè)賄賂法律法規(guī)培訓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