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灸中醫(yī)護理技術操作規(guī)范》_第1頁
《懸灸中醫(yī)護理技術操作規(guī)范》_第2頁
《懸灸中醫(yī)護理技術操作規(guī)范》_第3頁
《懸灸中醫(yī)護理技術操作規(guī)范》_第4頁
《懸灸中醫(yī)護理技術操作規(guī)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11.020

C05

備案

DB21

遼寧省地方標準

DB21/TXXXXX—XXXX

懸灸中醫(yī)護理技術操作規(guī)范

StandardizedmanipulationsofTCMnursingtechniqueforSuspendedmoxibustion

(征求意見稿)

2020-XX-XX發(fā)布2020-XX-XX實施

遼寧省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發(fā)布

目次

前言.........................................................................II

1范圍..........................................................................1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1

3術語和定義.....................................................................1

4操作步驟與要求.................................................................1

5注意事項.......................................................................2

6禁忌..........................................................................2

7職業(yè)防護.......................................................................3

附錄A(規(guī)范性性附錄)懸灸技術操作流程圖.......................................4

附錄B(規(guī)范性性附錄)常用灸法..................................................5

附錄C(規(guī)范性性附錄)常用溫灸器...............................................7

附錄D(規(guī)范性性附錄)艾灸量、治療時間及療程、暈灸的處理方法..................8

附錄E(規(guī)范性性附錄)常見疾病的懸灸護理技術...................................9

參考文獻........................................................................1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guī)則》的規(guī)定起草。

本文件由遼寧省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提出并歸口。

本文件主要起草單位:遼寧省護理學會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專業(yè)委員會、遼寧省中醫(yī)藥學會護理專業(yè)委員

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馬影蕊、王義波、姜南輝。

本文件參與起草人:王英杰、劉姿瑤、金鑫、王磊、黃巡、韓明、郭寶。

歸口管理部門通訊地址:沈陽市和平區(qū)太原北街2號,聯(lián)系電話

標準起草單位通訊地址:沈陽市皇姑區(qū)北陵大街33號,聯(lián)系電話

懸灸中醫(yī)護理技術操作規(guī)范

1范圍

本文件規(guī)定了常用懸灸的術語和定義、操作步驟與要求、注意事項、施術后處理、禁忌和職業(yè)防護。

本文件適用于各級各類醫(yī)院及醫(yī)療保健機構規(guī)范管理和指導有關醫(yī)師、護理人員和從事養(yǎng)生保健人員

正確應用懸灸中醫(yī)護理的技術操作規(guī)范。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

件。

GB/T21709針灸技術操作規(guī)范第1部分:艾灸

WS/T367-2012醫(y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guī)范

GB/T12346-2021經(jīng)穴名稱與定位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應于本文件。

3.1

懸灸suspendedmoxibustion

采用點燃的艾卷懸于選定的穴位或病痛部位之上,利用艾的燃燒熱量刺激穴位或病痛部位以防治疾病

的一種技術。

4操作步驟與要求

4.1施術前準備

4.1.1核對醫(yī)囑

患者基本信息、診斷、臨床癥狀、施灸方法及穴位

4.1.2物品

艾條、治療盤、打火機、酒精燈、彎盤、小口瓶、紗布、計時器、必要時備浴巾及屏風。

4.1.3部位

根據(jù)患者病情,按GB/T12346-2021的規(guī)定選擇相應的穴位。

4.1.4體位

以患者舒適,便于操作的治療體位為宜。

4.1.5環(huán)境

應選擇清潔衛(wèi)生,溫濕度適宜的環(huán)境。

4.1.6消毒

操作者雙手應用肥皂水清洗干凈,戴口罩。

4.2施術方法

4.2.1遵照醫(yī)囑確定施灸部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護隱私及保暖。

4.2.2點燃艾條,用溫和灸、雀啄灸、回旋灸三種手法進行施灸,具體操作方法及常用溫灸器詳見附錄B、

附錄C。

4.2.3及時將艾灰彈入彎盤,防止灼傷皮膚。

4.2.4施灸過程中詢問患者有無不適,觀察患者皮膚情況,如有艾灰,用紗布清潔。

4.2.5施灸結束,立即將艾條插入小口瓶,熄滅艾火。

4.2.6協(xié)助患者穿衣,取舒適臥位。

4.2.7觀察患者局部皮膚,詢問患者感受。

4.2.8告知相關注意事項,酌情開窗通風,注意保暖,避免吹對流風。

4.2.9懸灸后用物,按醫(yī)用垃圾做好分類處理,應符合WS/T367-2012的規(guī)定。

4.2.10洗手,摘口罩,記錄操作時間、操作部位皮膚情況及操作者。具體操作流程及常見疾病的懸灸護

理技術詳見附錄A、附錄E。

4.3施術后處理

4.3.1施灸后,皮膚多有紅暈灼熱感,不需處理,可自行消失。

4.3.2灸后如對表皮基底以上的皮膚組織造成灼傷可發(fā)生水腫或水泡。如水泡直徑1cm左右,一般不需任

何處理,待其自行吸收即可;如水泡較大,可用無菌注射器抽吸泡液,用無菌紗布覆蓋,或遵醫(yī)囑處理。

灸泡皮膚可以在5d?8d內結痂并自動脫落,愈后一般不留瘢痕。

5注意事項

5.1艾灸火力應先小后大,灸量先少后多,程度先輕后重,以便患者逐漸適應。一般情況下,施灸順序自

上而下,先頭身,后四肢。艾灸具體灸量、艾灸治療時間及療程參見附錄B。

5.2施灸前,應選擇正確的體位,要求患者的體位舒適能持久,而且能曝露施灸部位;施灸者的體位要求

穩(wěn)定能精確操作。

5.3施灸中注意觀察患者的神色,防止暈灸,如發(fā)生暈灸,立即停灸,按暈針處理。一般在患者精神緊張、

大汗后、勞累后或饑餓時不宜艾灸,以防暈灸。如發(fā)生暈灸的現(xiàn)象,處理辦法參見附錄B。

5.4注意防止艾火脫落而燙傷皮膚或燒壞衣被。尤其幼兒患者更應認真嚴守觀察,以免發(fā)生燙傷。

5.5艾條灸畢后,應將剩下的艾條插入小口瓶或滅火管內,或將燃頭浸入水中,以徹底熄滅,防止再燃。

如有艾灰脫落床上,應清掃干凈,以免復燃燒壞被褥等物品,密閉空間需要配備排風系統(tǒng)。

5.6注意飲食宜忌,忌生冷,忌辛辣,忌烈酒,忌煎炸,忌饑飽失常。

6禁忌

6.1大血管處、孕婦腹部和腰能部、皮膚感染、潰瘍、瘢痕處不宜施灸。

6.2空腹或餐后一小時左右不宜施灸。

2

6.3中暑、高血壓危象、肺結核晚期大量咯血、吐血等出血性疾病忌用懸灸技術。

6.4中風閉證、陰虛陽亢、熱毒熾盛、中暑高熱等忌用懸灸技術。

7職業(yè)防護

7.1操作者有哮喘病史或艾絨過敏史等,建議遠離過敏源。

7.2施灸煙霧過大時,使用排風系統(tǒng),操作者可佩戴護目鏡,保護眼睛。

3

附錄A

(規(guī)范性性附錄)

圖1.懸灸技術操作流程圖

4

附錄B

(資料性附錄)

常用灸法

B.1溫和灸

施灸時,艾卷點燃的一端對準應灸的胸穴或患處,距離皮膚約2?3cm進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

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lOmin?15min鐘,至皮膚紅暈為度。如果遇到局部知覺減退者或小兒等,

操作者可將中、示兩指分開,置于施灸部位兩側,這樣可通過操作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

度,以便隨時調節(jié)施灸的距離以防止燙傷。見圖2。

圖2.溫和灸不意圖

B.2雀啄灸

施灸時,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

地移動施灸,由上而下移動速度較慢,接近皮膚適當距離時短暫停留,在患者感覺灼痛之前迅速提起,如

此反復操作。一般每穴5min?lOmin,至皮膚紅暈為度。此法熱感較強,注意防止燙傷。見圖3。

圖3.隹啄灸示意圖

B.3回旋灸

施灸時,艾卷點燃的一端懸于施灸部位上方約2cm高處反復旋轉移動進行灸治,使皮膚感覺溫熱而不

灼痛,一般每處灸10min~15min,至皮膚紅暈為度。見圖4。

圖4.回旋灸示意圖

6

附錄c

(資料性附錄)

常用溫灸器

C.1灸架

一種特制的圓桶形塑料制灸具,四面鏤空,頂部中間有一置放和固定艾條的圓孔,灸架內中下部距底邊

3cm?4cm安裝鐵窗一塊。灸架倆邊有一低樣,另有一根橡皮帶和一滅火管。施灸時將艾條點燃后插入孔

中,以可上下自由移動為度,再將艾架固定在某一穴位上,用橡皮帶套在艾架兩邊的低拌上,即可固定二

部脫落;升降艾條調節(jié)距離,以微而不疼痛為適中,灸治完畢后,將剩余艾條插之滅火管中。

C.2灸筒

由內筒和外筒兩部分分相套而成,均用2cm?5cm厚的鐵片或銅片制成。內筒和外筒的地、壁均有孔,

外筒上用一活動頂蓋扣住,內筒安置一定的架位,是內筒與外筒間的間距固定。外筒上安置有一手柄便于

把持。點燃放在內筒的艾絨,將內筒放回外筒。蓋上頂蓋,即可使用。

C.3灸盒

一種特制的木質長方形的盒形灸具。灸盒下面無底,上面有一可隨時取下的與灸盒外徑大小相同的盒蓋,

灸盒內中下部距底邊4cm?6cm安裝鐵窗紗一塊。施灸時把灸盒安放于施灸部位,將點燃的艾絨或艾條置

于鐵紗上,蓋上盒蓋即可。

7

附錄D

(資料性附錄)

艾灸量、治療時間及療程、暈灸的處理方法

D.1艾灸量

艾灸量是運用艾灸治療時所用艾灸量以及局部達到溫熱程度,不同的灸量產(chǎn)生不同的治療效果。艾炷

灸的灸量一般以艾炷的大小和壯數(shù)的多少計算,炷小、壯數(shù)少則量小,炷大、壯數(shù)多則量大;艾條溫和灸、

溫灸器灸則以時間計算,艾條實按灸時以熨灸的次數(shù)計算。

艾灸部位如在頭面胸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處,灸量宜小,在腰腹部、肩及兩股等皮厚而肌肉豐

滿處,灸量可大。

病情如屬沉寒痼、陽氣欲脫者,灸量宜大;若屬外感。則應掌握適量,以艾灸小為宜。

凡體質強壯者,可灸量大;久病、體質多弱、老年和小兒患者,灸量宜小。

D.2艾灸治療時間及療程

每次施灸時間lOmin?40min,依病癥辨證確定。5次?15次可為一個療程。瘢痕灸一次間隔6d?10d。

D.3暈灸的處理方法

若發(fā)生暈灸后應立即停止艾灸,使患者頭低位平臥,注意保暖,輕者一般休息片刻,或飲溫開水即可恢

復;重者可掐按人中、內關、足三里即可恢復;嚴重時按暈厥處理。

8

附錄E

(資料性附錄)

常見疾病的懸灸護理技術

E.1胃院痛(胃炎,胃、十二指腸涉瘍,功能性消化不良等)

E.1.1定義

胃脫痛以上腹胃腕部疼痛為主要癥狀,多由情志不暢、肝失疏泄、飲食失宜、寒邪犯胃等原因,致使

胃氣不和或脾胃虛弱而引起。臨床表現(xiàn)以上腹胃腕部疼痛為主要癥狀。不同的證型有不同的疼痛規(guī)律和特

點以及不同的兼證,可按照1994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本技

術多適用于寒邪犯胃和脾胃虛寒引起的胃痛。

E.1.2治則

和胃止痛

E.1.3方法

溫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E.1.4操作

----取穴:中脫、胃俞、脾俞、足三里等。

——中院、胃俞、脾俞先用旋轉移動的回旋灸3min-5min,再用溫和灸;灸足三里可沿胃經(jīng)往返移動回

旋灸3min?5min,再用溫和灸;中脫穴用單點灸,其余穴位用雙點灸。都要灸至局部皮膚起紅暈為止。

——每次取2?3個穴位,每天一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后間休息2d?5d,共3個療程。

E.2痛經(jīng)(原發(fā)性痛經(jīng))

E.2.1定義

痛經(jīng)為從月經(jīng)初潮開始,行經(jīng)前后或月經(jīng)期出現(xiàn)下腹疼痛、墜脹,經(jīng)色紫暗、夾有瘀塊,伴腰酸或其

它不適癥狀如頭痛、乏力、頭暈、惡心、嘔吐等,但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多由寒凝胞中、氣滯血瘀所

致,可按照1994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E.2.2治則

活血通經(jīng)

E.2.3方法

回旋灸、溫和灸。

E.2.4操作

一一取穴:關元或歸來、次鑲、三陰交等。

——關元或歸來先用旋轉移動的回旋灸3min-5min,再用溫和灸;灸次修可在兩側次醪穴往返移動回旋

灸3min?5min,再用溫和灸;灸三陰交可沿脾經(jīng)往返移動回旋灸3min?5min,再用溫和灸;關元用單點

灸,其余穴位用雙點灸。都要灸至局部皮膚起紅暈為止。

9

——每次在下腹部、舐部、下肢部各取1個穴位個穴位,每天1?2次,止痛為止。

E.3亞健康調理

E.3.1定義

亞健康狀態(tài)多由長期疲勞、精神緊張、不良情緒等原因引起。臨床表現(xiàn)多種多樣,如:常常感到精力

不足,體力不支,易于疲乏;情緒低落、心情沉重,整天不快樂;記憶力減退,容易忘事;煩躁易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