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16 文言文閱讀之理解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解析版)-2023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考點微專題(北京專用)_第1頁
考點16 文言文閱讀之理解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解析版)-2023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考點微專題(北京專用)_第2頁
考點16 文言文閱讀之理解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解析版)-2023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考點微專題(北京專用)_第3頁
考點16 文言文閱讀之理解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解析版)-2023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考點微專題(北京專用)_第4頁
考點16 文言文閱讀之理解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解析版)-2023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考點微專題(北京專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備戰(zhàn)2023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考點微專題

考點16文言文閱讀之理解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命題趨勢】

文言虛詞是文言文的重中之重,北京卷單獨命制選擇題,再則虛詞往往表達某種句間關

系,理解虛詞的作用和用法是理解文意的關鍵。平時要注意積累,掌握一些規(guī)律。

【真題再現】

-、【2021年高考北京卷】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夫儒生,禮義也;耕戰(zhàn),飲食也。貴耕戰(zhàn)而歐儒生,是棄禮義求飲食也。像禮義廢,綱

紀敗,上下亂剪陰陽謬,水旱失時,五谷不登,萬民饑死,農不得耕,土不得戰(zhàn)也。故以舊

陟為無益而去之,必有水災;多舊禮為無補而去之,必有亂患。儒者之在世,禮義之舊防也,

有之無益,無之有損。夫禮義,無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須口1禮義而成。猶足蹈路而行,所路

之路須不蹈者;身須手足而動,動者待不動者。故事或無益,用益者須之;或無效,而效者

待之。儒生,耕戰(zhàn)所須待也,棄而不存,如何?

韓子非儒,謂之無益有損,蓋謂俗儒無行操,舉措不重禮,以儒名而俗行,以實學而偽

說,貪官尊榮,故不足貴。夫志潔行顯,不徇爵祿,去卿相之位若脫腐者,居位治職,功雖

不立,此禮義為業(yè)孝也。國之所以存歲,禮義也。民無禮義,傾國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禮

愛義,率無禮義士,激無義之人。人民乃善,愛其主上,此亦有益也。聞伯夷風者,貪夫廉,

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風者,海夫琴,鄙夫寬。此上化也,非人所見。

段干木⑵闔門不出,魏文⑶敬之,表式其閭,秦軍聞之,卒不攻魏。使魏無干木,秦

兵入境,境土危亡。秦,強國也,兵無不勝,兵加于魏,魏國必破,三軍兵頓,流血千里。

今魏文式闔門之士,卻強秦之兵,全魏國之境,濟三軍之眾,功莫大焉,賞莫先焉。

齊有高節(jié)之上,目狂謫、華士,二人昆弟也,義不降志,不仕非其主。太公封于齊,?

此二子解沮⑷齊眾,開不多上用之路,同時誅之。韓子善之,以為二子無益而有損也。

夫狂謫、華士,段干木之類也,太公誅之,無所卻到;魏文侯式之,卻強秦而全魏,功

孰大者?狂謫、華士之操,干木之節(jié)也,使韓子善干木闔門之節(jié)、高魏文之式是也,則善太

公之誅非也。使韓子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則干木以此行而有益,魏文用式之道為有功;

是韓子不賞功、尊有益也。

(取材于王充《論衡?非韓》)

注釋:(1)須:等待,這里是依靠的意思。(2)段干木:戰(zhàn)國時魏國隱士.(3)魏文:魏文

候,戰(zhàn)國初魏國君主。(4)解沮:瓦解、渙散。

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上下亂地陰陽謬故事或無益,加益者須之

B.以舊禮為無補而去之以此二子解沮齊眾

C.此禮義為業(yè)茍也國之所以存宥

D.人民為善開不為上用之路

【答案】B

【分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辨析文言虛詞含義及作用的能力。

A.連詞,表并列;連詞,表轉折。

B.兩個“以”均為動詞,認為。

C.代詞,……的人;助詞,表句中停頓。

D.動詞,變得;副詞,被。

故選Bo

參考譯文:

儒生講的是禮義,耕戰(zhàn)講的是飲食。重視耕戰(zhàn)而輕視儒生,是拋棄禮義找飯吃。假使禮

義被廢掉,維持統(tǒng)治秩序的禮法就會被破壞,上下關系一片混亂,陰陽二氣也會錯亂,天晴

下雨違背時節(jié),五谷沒有收成,于是老百姓餓死,農民無法耕種,士兵也無法打仗。原以為

舊堤防是沒用的而把它拆掉,肯定要遭水災;認為原有的禮義沒幫助而把它取消,肯定要有

災禍。儒者活在世上,就是維護禮義的原有堤防,有他們看來沒有好處,但要沒有他們就會

帶來損害。禮義對于人不產生直接的具體效果,但有具體效果的事情都要依靠禮義來完成。

就像腳踩著路行走,踩著的路,要靠沒有被腳踩的地方才能存在;人的身體要靠手腳才能行

動,然而行動要靠不動的身軀才能活動。所以一件事或許看來沒有好處而好事卻要靠它,一

件事或許看來沒有直接效果而有直接具體效果的事卻要依靠它。儒生,耕戰(zhàn)必須依靠他們,

要是拋棄而使他們不存在,那怎么行呢?

韓非指責儒生,認為他們有害無益。大概是說一般儒生操行不好,舉止不重禮義,名義

上是儒,行動卻和一般人一樣,用真才實學作幌子,而提出些有害的主張,一心想做官發(fā)達,

所以值不得尊重。至于志向純潔,行為光明,不追求爵位、俸祿,拋棄卿相官位就像脫鞋一

樣的人,才會居于官位處理政事,即使他們沒有建立功績,但卻是以推行禮義為事業(yè)的人。

國家能存在的原因,是有禮義。老百姓不懂禮義,國家就要滅亡,君主就要遭殃。今天儒者

的操行,是重禮愛義的,他們引導不懂禮的人,激勵沒有義的人,使人民變得善良,喜愛自

己的國君,這也是很有好處的。聽說伯夷的作風,會使貪婪的人變得廉潔,軟弱的人樹立志

向;聽說柳下惠的作風,會使輕薄的人變得敦厚,心胸狹隧的人變得寬宏大量。這是最高的

教化,不是一般人所能看到的。

段干木閉門隱居不肯出來做官,魏文侯很敬重他,坐車經過他居住的里巷時也要扶軾俯

身表示敬意,秦軍聽到這事,終于不敢攻打魏國。假使魏國沒有段干木,秦兵一進入國境,

國家就有被滅亡的危險。秦是強國,打仗沒有不勝的。把戰(zhàn)爭強加給魏國,魏國必敗,三軍

即使苦戰(zhàn),也要血流千里。如今魏文侯向閉門隱居的人表示敬意,就使強大的秦國軍隊退卻,

保全了魏國的領土,拯救了三軍士兵的生命,論功沒有比他更大的,論賞沒有能超過他的。

齊國有節(jié)操高尚的人,叫狂橘和華士。二人是兄弟,堅持自己的主張不肯屈從別人的意

志,不在不符合自己心意的君主那里做官。姜太公呂尚被封在齊,認為這兩個人使齊國人士

氣瓦解人心渙散,開了不為君主效勞的先例,就同時把他倆殺了。韓非贊賞這種做法,認為

他倆留著沒有好處只有壞處。

其實,狂謫、華士、段干木這類人,姜太公殺了他們,并沒有排除和得到什么;魏文侯

扶軾俯身向段干木表示敬意,退了強大的秦軍而保全了魏國,功勞誰的大呢?假使韓非贊賞

段干木閉門隱居的高尚節(jié)操,那么魏文侯尊敬段干木,就是對的;狂誦、華士的節(jié)操與段干

木的節(jié)操一樣,韓非稱贅姜太公殺了他們,那就錯了。即使韓非指貢段干木的操行,貶低魏

文侯對他的尊敬,但段干木正以這樣的操行而使國家得到好處,魏文侯正以尊敬段干木的辦

法而收到了功效,這可見韓非不獎賞功勞,不尊敬有益的人。

二、【2020年高考北京卷】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晉出公十七年,智伯與趙、韓、魏共分范、中行地以為邑。出公怒,告齊、魯,欲?伐

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齊,道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孫驕為晉君,是為哀公。

當是時,晉國政皆決智伯。

智伯益驕,請地韓、魏,韓、魏與之。請地趙,趙不與。智伯怒,遂率韓、魏攻趙。趙

襄子”>懼,乃奔保晉陽。

三家以國人圍晉陽,歲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⑵;城中懸釜而炊,易子而食,

民無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韓康子參乘。智伯目:“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桓

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附,名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絳水可以灌韓之平陽也。^疵謂智伯

日:“韓、魏必反矣。"智伯日:“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夫從韓、魏

之兵以攻趙,趙亡,事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不沒者三版,城降有日,而

二子無喜有,有憂色,是非反而何?”

明日,智伯以名希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讒人,欲為趙氏游說,使主疑于二家而

懈于攻趙氏也。不然,夫二家豈不利朝夕分趙氏之田,而欲為危難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

名希疵入日:“主何?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知之?”對曰:“臣見其視臣而

趨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敝遣粦K。統(tǒng)疵請使于齊。

趙襄子使張孟談潛出見二子,曰:“臣聞唇亡則齒寒。今智伯率韓、魏以攻趙,趙亡則

韓、魏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謀泄,則禍立至矣。”張孟談日:

“謀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傷也!"二子乃潛與張孟談約,為之期日而遣之。

黑子夜使人殺守提之吏,而決水灌智伯軍。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

卒犯其前,大敗智伯之眾,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三家分智氏之田。

晉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賜趙、韓、魏,皆命為諸侯。晉靜公二年,魏武侯、韓哀侯、

趙敬侯滅晉后而三分其地。靜公遷為家人,晉絕不祀。

(取材于《史記》《資治通鑒》)

注釋:[1]趙襄子:晉國臣子,趙地之主。后文的魏桓子、韓康子分別為魏地之主和韓地之

主?[2]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墻用的夾板。城墻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塊夾板的高

度。

下列對句中“以”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欲以伐四卿以:憑借

B.加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以:用

C.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以:把、將

D.子何以知之以:依據

【答案】B

【解析】

本題考查對文言虛詞的理解能力。

B項,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意思是“因為汾河可以灌魏國的安邑”。以:因為。

故選B。

參考譯文:

晉出公十七年,智伯與趙鞅、韓不信、魏侈一起把范氏和中行氏瓜分,作為自己的采邑。

晉出公非常憤怒,通告齊國和魯國,想要討伐智、趙、韓、魏四卿。四卿恐懼,于是反過頭

去攻打晉出公。出公戰(zhàn)敗,逃向齊國的時候,死在路上。因此智伯就立晉昭公的曾孫姬驕為

晉國國君,這就是晉哀公。那時候,晉國的政事都由智伯決定。

智伯愈加驕橫,向韓國和魏國要土地,韓國和魏國就劃分了土地給他。又向趙國要土地,

而趙國沒給。智伯憤怒,于是就率領韓國和魏國攻打趙國。趙襄子害怕,于是就逃到晉陽退

守。

三國圍困晉陽,一年多之后,后來引汾河的水灌晉陽城,城墻沒有淹沒的只剩下三版高

了;城中的人只能把鍋掛起來做飯,呼喚子女吃掉充饑,但百姓都沒有反叛之心。智伯巡視

水勢,魏桓子為他駕車,韓康子做護衛(wèi)。智伯說:“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滅亡別人的國家呀

魏桓子用肘部碰了碰韓康子,韓康子也踩了踩魏桓子的腳背,因為汾河可以灌魏國的安邑,

絳河可以灌韓國的平陽。疵對智伯說:“韓國和魏國一定會反叛的?!敝遣f:“您怎么知

道的?”疵說:“我是根據人之常情判斷的。我們讓韓、魏兩國的軍隊跟我們一起攻打趙國,

趙國滅亡之后,災難就要落到韓國和魏國頭上?,F在約定戰(zhàn)勝趙國后,三家瓜分趙國土地,

現在,城墻沒有淹沒的只剩下三版高了,趙國投降指日可待,但是這兩人不但沒有高興地心

思,反而有擔憂的神色,這不是要反叛又是什么呢?”

第二天,智伯把疵的話告訴了魏桓子和韓康子,二人說:“這是小人想為趙國游說,讓

您懷疑我們,從而放松攻打趙國。不是這樣的話,我們難道不以盡快分到趙氏的地盤為利嗎?

而要去做那些危險苦難不可能成功并的事嗎?”二人走后,疵進來問智伯:“主公怎么能把

我的話告訴那兩個人呢?”智伯說:“您怎么知道的?"疵答道:“剛才我見他們一見到我

就匆匆離開了,這是因為他們已經知道我識破他們的心思了。”智伯沒有改變。疵請求出使

齊國。

趙襄子派張孟談偷偷去見魏桓子和韓康子,說:“我聽說唇亡齒寒。現在智伯率領韓國

和魏國來攻打趙國,趙國滅亡,那么就該輪到韓國和魏國了。”二人說:“我們也知道會這

樣,只是擔心事情沒有完成而計劃先泄露,那么災禍立即就會到了。”張孟談說:“計劃出

自二位之口,只有我聽到,又有什么妨害呢?”于是二人秘密與張孟談商議,約定好日期就

讓他回城了。

趙襄子派人在夜里殺了守堤的官吏,決開堤口,用水灌智伯的軍營。智伯的軍隊因為救

水而亂作一團,,韓國和魏國從側面攻打,趙黑子率兵從正面攻擊,大敗智伯的軍隊,殺了

智伯,又將智伯的家族全部誅殺。趙、韓、魏三國分割了智伯的土地。

晉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封趙、韓、魏為諸侯。晉靜公二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

滅掉晉國,瓜分其土地。晉靜公被貶為庶人,晉國滅亡。

三、【2018年高考北京卷】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1)積微,月不勝⑴日,勺?不勝月,歲不勝時。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興之

務之,如是則常不勝夫敦比⑵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則小事之至也數,其懸⑶日也博,

其為積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懸日也淺,其為積也小。故善月者王,善時者霸,補漏者危,

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時,僅存之國危而后戚之,亡國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

死,亡國之禍敗不可勝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時記也,王者之功名,不可呼日志也。財

物資寶以大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積微者速成。《詩》日:“德上⑷如毛,民鮮克舉之?!?/p>

此冬謂也。

(取材于《荀子》)

注釋:(1)勝,超過。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從事。本句意思是,像這樣,

那么只顧處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從事小事的。(3)懸:懸掛,此處意思是存在。(4)分量輕。

(2)使治亂存亡若高山之與深谿,若白堊冬與黑漆,則無所用智,雖愚猶可矣。且⑴

治亂存亡則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見、如可不見。故智士賢者相勺積心愁慮以求之,

猶尚有管叔、蔡叔之事⑵與東夷八國不聽之謀。故治亂存亡,其始若秋毫。察苦秋毫,則

大物不過矣。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于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貢贖魯人于諸侯,來而

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于彳了;不

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蘇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曾人必拯溺者

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取材于《呂氏春秋》)

注釋:(1)且:連詞,表示轉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故善目者王王者敬目

B.亡國之禍敗不可勝悔也不可勝日志也

C.此之謂也若白堊豆與黑漆

D.察基秋毫基人拜之以牛

【答案】C

【分析】

題干是“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

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在答題時把實詞和虛詞含義放回到原文中,結合具體語境和上下文來

理解,是辨析虛詞意義和用法的方法。A項,“日”:作名詞,每天的H常事情;B項,“勝”:

作副詞,完,全都。D項,“其”,作代詞,那。C項,“之”: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

志,可以不譯;助詞,表停頓,不譯。

【參考譯文】

(1)積少成多之道:一月一記不如一日一記,一季一記不如一月一記,一年一記不如一

李一記。人之情往往不在意小事,大事到來的時候奮起振作。于是常常干不過那些專事小事

的人們。為什么?因為小事情經常發(fā)生,其每天發(fā)生的概率大,所以日積月累效果很大;大

事情不常發(fā)生,其每天發(fā)生的概率很低,所以累計的效果并不大。所以善于從每天的日常事

務做起的人可以稱王,善于每季統(tǒng)計工作成效的人可以稱霸,只會亡羊補牢的人很危險,荒

淫無度不務正業(yè)的人必然滅亡。所以王者注重每天每日的事情,霸者注重每個季書發(fā)生的事

情,勉強維持的邦國往往是危殆之后才想到難受。而亡國之君直到滅亡的那一天才知道國破

家亡,死到臨頭才知道自己要掉腦袋。亡國之禍往往是悔不勝悔。霸者之顯赫可以以時記載;

王者之功名,每天都記也記不完。財物貨寶以大為重,政教功名與之相反--能積微者則速

成?!对娊洿笱耪裘瘛飞险f:“懿德就像鴻毛,人們卻舉不動它。”說的就是這的道理。

(2)假使治亂存亡如同高山與深溪,如同白堊與黑漆,則用不著智慧了,雖愚蠢也可

以了,而治亂存亡則不然,似乎可知,似乎不可知;似乎可見,似乎不可見。所以智士賢者

共同積心處慮來求得,尚且有管叔、蔡叔之事與東夷八國不聽之謀,所以治亂存亡,其開始

時如秋毫,察其秋毫,則大事就不會有過錯了。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

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

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

取金錢??鬃诱f:賜(端木賜,即子貢),這就是你的不對了,從此以后,魯國(就沒有)人再

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

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的同胞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

子路收下了。孔子說:"這下子魯國人一定會勇于救落水者了。”孔子能從細小的事情上看

到結果,他對事物的發(fā)展變化看得多遠啊。

【考點詳解】

一、18個文言虛詞的含義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

語,不作主語。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糅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二)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

禪山記》)

(三)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

應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四)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

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五)音節(jié)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

個字,只起調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zhí)臁#ā冻啾谥畱?zhàn)》)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第三人稱代詞??纱恕⒋挛?,有在名詞之前,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

的(包括復數)。例如: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

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應譯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壁作賓語。)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作主語。)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賓語。)

(三)活用為第一人稱??捎米鞫ㄕZ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zhàn)》)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四)指示代詞,表遠指??勺g為那那個那些那里。如: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zhàn)》)

(五)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詞。如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2.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

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師說》表測度。)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詰。)

汝其勿悲!(《與妻書》表婉商。)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表期望。)

3.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還

是。例如:

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

馬生序》表假設。)

1.用作代詞。

(一)表對稱,相當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說》你)

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你的)

(二)表近指,相當于這這樣如此。例如:

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論語?憲問》)

2.用作連詞。

(一)表假設,相當于如果假設等。例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

(二)表選擇,相當于或或者。例如:

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若和夫至結合,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層意思的開頭,表示他轉。例如:

若夫靄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陽樓記》)

1.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依據、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于,趁著憑

借,經過通過。例如: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后漢書?張衡傳》)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zhàn)》)

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1.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系。

(一)表示承接關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句中的前后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

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lián)系??勺g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例如: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子燦寐而醒,客則鼾睡炕上矣。(《大鐵椎傳》)

(二)表示假設關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

面的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于那么就。例如: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三)表示并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

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并列關系(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

可譯為就,或不譯。例如: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

(四)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表示意思有轉折時,則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卻;表示

姑且承認一件事,預備下句轉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東門之》)

2.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1.用作連詞。

表示遞進關系、并列關系。

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赤壁之戰(zhàn)》)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zhàn)》)

河水清且漣漪?(《伐檀》)

有時相當于尚且,先讓步,后推進一層。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2.用作副詞。相當于將將要,暫且姑且。

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驢》)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1.用作助詞。經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所字結構是名詞性短語,

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如:

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余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指南錄〉后序》)

所和動詞結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如: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后序》)

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信陵君竊符救趙》)

2.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如:

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錄》后序》)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3.復音虛詞所以。所和以連用,文言中也常見。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

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示手段或憑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助詞,主要有兩種用法。一種是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后,組成名詞性短語。如:

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指南錄〉后序》)

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用花者取花初敷時,用實者成實時采。(《采

草藥》)

者的另一種用法是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后邊,起提頓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說明的事物,

稍微停頓一下,然后說明或論斷。如: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古之讓天之者,是去監(jiān)門之養(yǎng)而離臣虜之勞也。(《五蠹》)

者有時放在時間詞之后,起語助作用,可不譯。如: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者有時放在數詞后邊,可譯為個樣之類。如: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zhàn)》)

1.用作疑問代詞。

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作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2.用作副詞。

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

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3.復音虛詞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疑問或詰問,相當于怎么樣或什么樣.如:

樊噲日: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君以袁某為何如人哉?(《譚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拿

什么憑什么等。

榮祿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譚嗣同》)

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語氣助詞。經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

1.表示判斷語氣的,如:

死生,晝夜事也。(《〈指南錄〉》后序))

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左忠毅歸逸事》)

2.表示肯定語氣的,如:

昔人云:將以有為也。(《〈指南錄〉后序》

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詞的句子,仍然是一種表否定的肯定。如:

眾日:若所為誠快,然使君冤未白,猶無益也。(《書博雞者事》)

3.表示疑問語氣的,如: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4.表示感嘆語氣的,如:

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莊暴見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也表示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句中一般要用疑問代詞。5.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

舒緩語氣。如: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1.用作語氣助詞。

(一)表疑問語氣??勺g為嗎呢。

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豈有相公此時出見客乎?(《報劉一丈書》)

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zhàn)》)

(二)表測度語氣,可譯為吧。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三)用于感嘆句,可譯為啊呀等。

嗚呼!熟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四)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胡為乎遑遑何之?(《歸去來辭》)

2.用作介詞。相當于于。

生乎吾前(《師說》)

此外,可作詞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①語氣助詞。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

于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

有時用于反詰語氣,可譯為呢。

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②代詞。相當于之。如: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③疑問代詞。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④疑問代詞。什么。如: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

⑤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

⑥于此,在這里,在那里。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⑦形容詞、副詞詞尾。的樣子。如:于我心有戚戚焉。

①給予,授予。

與斗卮酒

②結交。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③和、同、跟。

豎子不足與謀

④參加。

蹇叔之子與師

⑤贊許。

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幫助。

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

⑥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后來寫作歟

虛詞推斷技巧

(1)語境推斷

常見虛詞大多有多種用法。詞性詞義變化較為復雜,要確定其具體意義和用法,必須結

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題。

(2)詞性界定

有些文言虛詞往往兼有多種詞性,根據語境,只要能推斷出其詞性不一樣,那么其用法

肯定也不同。

(3)結構推斷

有些文言文句子結構整齊,講究對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辭格,我們可以利用這一結構

特點推知文言虛詞的詞義和用法。如''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以“和''而"相對,

可見這里的“以”是連詞,相當于“而”。

(4)句位分析

一些虛詞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也”,句末助詞,表判斷、陳述、疑問、

感嘆等語氣,在句中一般起舒緩語氣的作用。

(5)關照全句

判斷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要有全局意識,許多虛詞的意義不實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語

法作用或表語氣.因此只有依靠對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準確理解它。如“之"字在“夫庸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用于主謂結構,表示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而在“人又誰能以

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句中作定涪后置的標志。這兩個“之”均為助詞,只能從語

法作用上把握。

(6)分析搭配

虛詞跟其他句子成分的搭配關系,也決定了它的用法。如“以”字的用法有一個規(guī)律,

即“以"后面是名詞、代詞,“以”為介詞;“以"后面是動詞,“以”為連詞。如《蘭亭集

序》“猶不能不以之興懷”中“以"與后面代詞“之”構成介詞結構,表原因;在《燭之武

退秦師》“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中“以”用在動同前,為連詞表目的。

(7)代入檢驗

將判斷出來的意義、用法代入句子中,若結合上下文,語意通暢,即可驗證準確。如“而、

且”都有表承接、轉折的意義.若判斷為承接關系,可用“就、隨后、那么"替代,若判斷

為轉折關系,則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語意不通暢,則說明判斷不準。

【對點訓練】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和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原詩(節(jié)選)

葉燮

或問于余日:“詩可學而能乎?”

目:“可?!?/p>

日:“多讀古人之詩而求工于詩而傳焉,可乎?”

目:“否?!?/p>

口:“詩既可學而能,而又謂讀古人之詩以求工為未可,竊惑焉。其義安在?”

余應之曰:“詩之可學而能者,盡天下之人皆能讀古人之詩而能詩,今天下之稱詩者是

也;而求詩之工而可傳者,則不在是。何則?大凡天資人力,次序先后,雖有生學困知之不

同,而欲其詩之工而可傳,則非就詩以求詩者也。我今與子以詩言詩,子固未能知也;不若

借事物以譬之,而可曉然矣。

“今有人焉,擁數萬金而謀起一大宅,門堂樓龐,將無一不極輪奐之美。是宅也,必非

憑空結撰,如海上之蜃,如三山之云氣。以為樓臺,將必有所托基焉。而其基必不于荒江窮

壑、負郭僻巷、湫隘卑濕之地,將必于平直高敞、水可舟楫、陸可車馬者,然后始基而經營

之,大廈乃可次第而成。我謂作詩者,亦必先有詩之基焉。詩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

襟,然后能載其性情、智慧、聰明、才辨以出,隨遇發(fā)生,隨生即盛。

千古詩人推杜甫,其詩隨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無處不發(fā)其思君王、憂禍亂、(①)

時日、(②)友朋、(③)古人、(④)遠道,凡歡愉、幽愁、離合、今昔之感,—觸類而

起,因遇得題,因題達情,因情敷句,皆因甫有其胸襟以為基。如星宿之海,萬源從出;如

鉆燧之火,無處不發(fā);如肥土沃壤,時雨一過,天矯百物,隨類而興,生意各別,而無不具

足。即如甫集中《樂游因》七古一篇,時甫年才三十余,當開、寶盛時:使今人為此,必鋪

陳揚頌,藻麗雕績,無所不極;身在少年場中,功名事業(yè),來日未苦短也,何有乎身世之感?

乃甫此討,前半即景事無多排場,忽轉'年年人醉'一段,悲白發(fā),荷皇天,而終之以‘獨

立蒼茫',此其胸襟之所寄托何如也!

“余又嘗謂晉王羲之獨以法書立極,非文辭作手也。蘭亭之集,時貴名流畢會,使時手

為序,必極力鋪寫,諛美萬端,決無一語稍涉荒涼者。而羲之此序,寥寥數語,托意于仰觀

俯察,宇宙萬匯,系之感憶,而極于死生之痛。則羲之之胸襟,又何如也!“由是言之,有

是胸襟以為基,而后可以為詩文。不然,雖日誦萬言,吟千首,浮響膚辭,不從中出,如剪

彩之花、根蒂既無,生意自絕,何異乎憑虛而作室也!"

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則非就詩以求詩者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然后始基地經營之鳥倦飛池知還

C.大廈乃可次第而成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D.限日誦萬言罩日愛之,其實害之

【答案】B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虛詞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個“以”,表目的的連詞,來;句意:那就不能只是通過研讀詩歌能做到的。

第二個“以“,介詞,憑借,依據;句意:時間長了,能夠根據腳步聲辨別是誰。

B.第一個“而”,連詞,表承接;句意:這以后才開始打地基籌劃營造。

第二個“而”,連詞,表承接;句意:鳥兒日暮疲倦之時,自然會飛回窩巢。

C.第一個“乃”,副詞,才;句意:高大的建筑才能有條不紊地建成。

第二個“乃副詞,竟然;句意:然而淺陋的人竟然用斧頭敲打石頭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

因。

D.第一個“雖”,連詞,即使;句意:即使每天誦讀萬言。

第二個“雖”,連詞,雖然;句意:雖說是愛護樹,其實是害了它。

故選B。

參考譯文:

有人問我(說):“作詩能夠學會嗎?”

答:“可以。”

問:“(那么)能通過多讀古人的詩,把詩做得精巧并讓它流傳后世嗎?”

答:“不能。”

問:“作詩既然能夠學會,但(您)又說,通過多讀古人的詩做到工巧是不行的,我很

疑惑,這其中的道理到底在哪兒呢?”

我回答他說:“作詩可以學會說的是,全天下的人都能夠通過讀古人的詩歌學會作詩,

今天所說的詩人就是這樣;但如果想把詩做得工巧并讓它流傳下去,其關鍵并不在此。為什

么呢?大概人天生的資質能力有差異,雖然有的生下來就知道的,有的是通過學習才知道的,

還有遇到困惑才學習知道的,想要把詩歌做的工巧并流傳下去,那就不能只是通過研讀詩歌

能做到的。我現在如果跟您僅以詩歌自身的范疇來討論作詩,您一定不能明白;不如我們用

其他事物打個比方,這樣您就能明白了。

“假如現在有個人,家財萬貫想要蓋一座豪宅,所有的門廳廊屋都要極盡高大華麗之美。

這豪宅,肯定不能毫無依據地構思布局,像海市蜃樓和三神山的云氣(一樣虛無縹緲)。要

建這樣的樓臺,一定要有能夠支撐高臺的根基。其根基一定不能選在荒野的江邊,或者幽深

的山溝,或者靠近外城,或者偏僻的小巷,或者地勢低洼潮濕的地方。一定會選在平垣筆直

高大寬敞,水路可以通航,陸路可以行車的地方,這以后才開始打地基籌劃營造,高大的建

筑才能有條不紊地建成。我認為作詩,也必須先有作詩的根基。作詩的根基,就是詩人的胸

襟,有了胸襟,他的詩歌才能承載他的性情、智慧、聰明和才智機辯,使它們得到彰顯,這

些都會隨著際遇產生、繁盛。

千古以來的詩人首推當是杜甫,他的詩都是隨著遇到的人、境、事、物來創(chuàng)作,作品中

無處不抒發(fā)思念君王、擔憂國家禍亂、悲嘆時光流逝、懷念朋友、憑吊古人、思念遠道之人,

他詩歌中所有的歡愉、幽愁、離合、今昔的之感的抒發(fā),也都是有感而生,根據遇到的事物

而賦題,根據賦題來表情達意,根據自己內心的情感構思成句,這些都是因為杜甫有他博大

的胸襟作根基的緣故。就像浩瀚如海的星空,萬事萬物都是肇生于其中;又好比通過鉆燧能

得到的火,隨時隨地可以有感而發(fā);還好比肥美的土地,應時的雨水一過,萬物就茁壯生長,

眾生根據種類呈現各自的興發(fā)狀態(tài),它們的生機儀態(tài)各不相同,無所不具。就拿杜甫詩集中

樂游園歌這一篇七言古詩來說吧:當時杜甫才三十多歲,正值開元天寶年間的盛世,如果讓

現在的詩人們來寫,一定會大肆歌頌贊揚,鋪陳辭藻去雕琢修飾,無所不用其極;正值(青

春年少,意氣風發(fā)),身處年輕人聚會之場所,還有很長的時間去建功立業(yè),怎會有那(深

沉的)慨嘆和(徙倚無依的)身世之感?但杜甫的詩,前半部分寫景敘事沒有太多的鋪排,

忽然轉入,年年人醉'一段,悲嘆年華已逝,懷才不遇的遭際,從身世之感寫到時世之悲,

緊接著又感慨幸而蒙受皇天的恩澤,可以借杯中之物以消失意之愁,詩歌以'獨立蒼茫'結

尾,這都是因為他有博大的胸襟。

“我又曾說過晉代的王羲之僅以書法被后世奉為圭臬,并不是文辭寫作的高手。蘭亭聚

會,當時的顯貴、名流全都匯聚一堂,假如是當時的名手寫序,一定會大力鋪陳,用各種方

法奉承贊美,決不會有一句涉及一點荒涼之意。然而王羲之這篇序,寥寥數語,就在對宇宙

萬物的俯仰觀察寄托情感,而后感慨良多,最終歸結于死生之痛。這樣王羲之的胸襟(一般

人)如何能企及呢!“據此來說,有這等胸懷來作為基礎,而后才可以寫作詩文。不這樣的

話,即使每天誦讀萬言,吟詠千首,(你所寫的)也都是膚淺空泛的言辭,如果不從胸襟出

發(fā),就像是剪裁下來的花朵,根蒂都沒有了,生機自然也不復存在,與憑空建造房子有什么

區(qū)別呢?”

2.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孫思邈①,京兆華原人也。七歲就學,日誦千余言。弱冠,善談莊、老及百家之說,兼

好釋典。洛州總管獨孤信見而嘆曰:“此圣童也,但修其器大,適小難為用也?!敝苄蹠r,

思邈?王室多故,乃隱居太白山。

隋文帝輔政,征為國子博士,稱疾不起。嘗謂所親目:“過五十年,當有圣人出,吾方

助之以濟人。”及太宗即位,召詣京師,年已老,而聽視聰嗓,將授以爵位,固辭不受。顯

慶四年,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又固辭不受。

上元元年,辭疾請歸,特賜良馬,停鄱陽公主邑司以居之。當時知名之士宋令文、盧照

鄰等,執(zhí)師資之禮以事聲。照鄰有文云:”邈道合古今,學彈數術,高談正一,則古之蒙莊

子;深入不二,則今之維摩詰?!?/p>

照鄰有惡疾,醫(yī)所不能愈,乃問思邈:“名醫(yī)愈疾,其道何如?”思邈日:“吾聞善言

天者,必質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時五行,寒暑迭代,其轉運也,和而多

雨,怒而為風,凝而為霜雪,張而為虹蛻,此天地之常數也。人有四肢五臟,一覺一寐,呼

吸吐納,精氣往來,流而為榮衛(wèi)②,彰而為氣色,發(fā)而為音聲,此人之常數也。陽用其形,

陰用其精③,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則生熱,否則生寒,奔而為喘乏,竭而為焦枯。

癥發(fā)生面,變動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良醫(y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圣人和之以至

德,輔之以人事。故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庇帜浚骸澳懹蠖挠。怯?/p>

圓而行欲方?!?/p>

思邈自云:“開皇辛百歲生,至今年九十三矣?!痹冎l(xiāng)里,成云數百歲人。話周、齊

間事,歷歷如眼見。以此參之,不啻百歲人矣。初,魏微等受詔,修齊、梁、陳、周、隋五

代史,恐有遺漏,屢訪之,思邈口以傳授,有如目睹。

永淳元年卒。遺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無牲牢。經月余,顏貌不改。舉尸就木,猶若

空衣,時人異之。

(取材于《舊唐書?孫思邈傳》,有刪改)

【注】①孫思邈:唐代醫(yī)學家,人稱藥王,著有《千金方》。②容衛(wèi):中醫(yī)名詞,榮指血的

循環(huán),衛(wèi)指氣的周流。③精:實質。

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思邈以王室多故/臣以供養(yǎng)無主

B.執(zhí)師資之禮以事承/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碎碎厚

C.和而為雨,怒而為風/自以為得其實

D.癥發(fā)平面,變動乎形/兒之成,則可待乎

【答案】A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句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兩個“以”都是介詞,表原因,可譯為“因為”。句意分別為:思邈由于王室經常發(fā)生變故。

/我因為供養(yǎng)祖母的事情無人主持。

B.句意:按照孝敬老師的禮儀侍奉他。“焉”是代詞,可譯為“他”;

句意:從亂石中間選一兩處敲打它,碎碎地發(fā)出聲響?!把伞笔侵~,形容詞詞尾,可譯為“……

的樣子”。

C.句意:平和就下雨,激奮就刮風?!盀椤笔莿釉~,可譯為“成為”;

句意:自以為得到了石鐘山命名的真相。"為''是動詞,與前面的“以”合起來翻譯為“認為

D.句意:癥狀顯露在面容。“乎”是介詞,可譯作“在”;

句意:這個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乎”是語氣助詞,可譯為“啊”。

故選Ao

參考譯文:

孫思邈,京兆府華原縣人。他七歲從師學習,一天能背誦一千多字的文章。20歲時,

就擅長談論老子、莊子以及諸子百家的學說,并且喜愛佛經。洛州總管獨孤信見到他,感慨

地說:“這是一個神童啊,只是遺憾他才能太大,假如在我這小小州衙就難以施展。”北周

宣帝時,由于王室經常發(fā)生變故,他就隱居到太白山中。

隋文帝楊堅輔佐北周朝政,征聘他擔任國子博士,他推說生病沒有出任。他曾經對他的

好友說:“五十年后,會出圣人,那時我才幫助他治理天下?!碧诶钍烂竦巧系畚唬髡?/p>

他到京城,他已經老了,但耳聰目明,太宗要授給他爵位,他堅決謝絕。顯慶四年,高宗李

治召見他,授予他諫議大夫官職,又堅決謝絕。

高宗上元元年,孫思邈因病請求回鄉(xiāng),高宗特地賜給他駿馬,安排他住進鄱陽公主封地

的莊園別壁。當時的著名詩人學者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等人,按照孝敬老師的禮儀侍奉他。

盧照鄰有文章說:“孫思邈思想貫通古今,學術窮盡天文、歷法、占卜。他闡述世界萬物永

恒不變之根本的高超見解,就是古代的莊子;研究精深的學問專心致志,就是當今中國的維

摩詰圣僧?!?/p>

盧照鄰患有痛苦難治的疾病,醫(yī)治不好,就問孫思邈:“高明的醫(yī)生治好人的疾病,他

憑的是什么?”孫思邈說:“我聽說會談自然規(guī)律的,一定要用人情事理作為依據;會談人

情事理的,也要以自然法則為根本。大自然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水火木金土五種元素,冷

熱交替,就是它循環(huán)運行的規(guī)律,平和就下雨,激奮就刮風,凝滯就結霜落雪,舒張就出彩

虹,這些都是大自然的正?,F象。人有上下四肢、脾肺腎肝心五臟,起床睡覺,呼氣吸氣,

精神元氣時衰時旺,通暢就生氣血,顯現就是神色,振動就有聲音,這些就是人的正常現象。

從顯露的表象,看隱蔽的實質,這是研究自然和人體的共同方法。一旦陰陽失調,地氣升騰

就發(fā)燒,天氣阻隔就發(fā)冷,充塞就長皰療,匱乏就生膿瘡,奔跑就會喘息困乏,干渴就會焦

黃枯燥。癥狀顯露在面容,病情改變著形貌,如此類推自然現象也是這樣。對于人體疾病,

高明的醫(yī)生用藥物疏通,用針灸治療。對于自然災變,國君人臣用最高尚的道德理順天意民

心,用最大的努力解決具體問題,那么人體疾病有的可以治好,自然災害有的可以消除。”

他又說:“治病膽要大心要細,考慮要周密行動要堅決?!?/p>

孫思邈自己講:“出生于隋文帝開皇辛酉年,到今年九十三歲了。”問他的鄉(xiāng)親,都說

他是幾百歲的人。他談起北周、南齊年間的往事,分明如同親眼所見,以此驗證,他不止一

百歲了。當初,魏征等人按照太宗的指示編纂南齊、南梁、南陳、北周、隋朝的歷史,擔心

遺漏,多次詢問他,孫思邈口述起來,宛如親眼看見。

孫思邈于高宗永淳元年去世。遺囑要求從簡安葬,不要陪葬器物,不用羊牛豬等祭祀牲

畜。死后一個多月,臉色外貌沒有變化。抬起遺體入棺,輕得好像只是拿著空空的衣服,人

們?yōu)橹@異。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①褚遂良,字登善。貞觀中,累遷起居郎。博涉文史,工隸楷。太宗嘗嘆日:“虞世南

死,無與論書者?!蔽赫靼滓娝炝迹哿钍虝?。帝方博購王羲之故帖,天下爭獻,然莫能質

真?zhèn)?。遂良獨論所出,無舛冒者。

②迂諫議大夫,兼知起居事。帝曰:“卿記舉號,大抵人君得觀之否?”對日:“今之

起居,古左右史也,善惡必記,戒入主不為非法,未聞天子自觀史也。"帝曰:“朕有不善,

卿必記邪?"對日:“守道不如守官,臣職載筆,君舉必書。"帝曰:“朕行有三:一,監(jiān)

前代成敗,以多元龜①;二,進善人,共成政道;三,斥遠群小,有②受讒言,朕能守西勿

失,亦欲史氏不能書吾惡也?!?/p>

③于時皇子雖幼,皆外任都督、刺史,遂良諫日:“昔二漢以郡國參治,雜用周制。今

州縣率仿秦法,而皇子襦年并任刺史,陛下誠以至親桿四方。雖攵冬,刺史,民之師師也,得

人則下安措,失人則家勞初③。臣謂皇子本竺者,可且留京師,教以經學,畏仰天威,不敢

犯禁,養(yǎng)成德器,審堪臨州,茶后敦遣。惟陛下省察。”帝嘉納。

④西突厥寇西州,帝曰:“往魏征、褚遂良勸我立麹文泰子弟,不用苦計,乃今悔之?!?/p>

帝于寢宮側別置院居太子,遂良諫,以為“朋友深交者易怨,父子滯愛者多愆。宜許太子間

還東宮,近師傅,專學藝,以廣蹩俵。”帝從其言。

⑤帝寢疾,召遂良、長孫無忌口:“嘆武帝寄霍光,劉備托諸葛亮,朕今委卿矣。太子

仁孝,苦盡誠輔之。”謂太子日:“無忌、遂良在,平毋憂。”因命遂良事亍*

⑥高宗即位,封河南縣公,進郡公。坐事出g同州刺史。再歲,召拜吏部尚書、同中書

門下三品,監(jiān)修國史,兼太子賓客。進拜尚書右仆射。

(取材于《新唐書》)

[注]①元龜:可作為借鑒的往事。②有:或許。③抽:gut疲乏。

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A.監(jiān)前代成敗,以為元龜坐事出為同州刺史

B.朕能守頂勿失無忌、遂良在,頂毋憂

C.雖然,刺史,民之師帥也養(yǎng)成德器,審堪臨州,鏤后敦遣

D.不用基計,乃今悔之太子仁孝,基盡誠輔之

【答案】C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作為,動詞。句意:借鑒前代的成敗,把它作為鑒戒。

擔任,動詞。句意:(一度)因事獲罪出京擔任同州刺史。

B.是連詞,可不譯。句意:我能夠堅守而不失誤。

是代詞,你。句意:有無忌、遂良在,你不必擔憂。

C.都是承指上文所說之事,代詞,這樣,如此。句意:雖然如此,刺史,是人民的領導者。

句意:養(yǎng)成德行和才能,考察(他們)能勝任管轄州縣,這樣之后再勉勵派遣。

D.代詞,他們的。句意:我沒有采納他們的計策,今日才后悔。

是副詞,表祈使,一定或者希望。句意:太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