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重點文言實詞講與練2024屆高三5班1.愛詞義解釋“愛”在古代常有“吝嗇,舍不得”的意思,“舍不得”自然就會“喜歡”,并會加以“愛護”。成語勾連愛才若渴愛屋及烏愛不釋手【對應教材】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說》)
——愛護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宮賦》)
——喜歡,愛好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齊……之事》)
——舍不得,吝惜,愛惜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愛慕,欣賞另有:恩惠;隱蔽,躲藏;憐惜,同情愛:①愛護。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愛護)《師說》譯文:愛護他的孩子,(就)選擇老師去教導他。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愛護)《觸龍說趙太后》譯文:父母疼愛子女,就應該替他們做長遠打算。②喜歡,愛好。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喜歡,愛好)《阿房宮賦》譯文:秦統(tǒng)治者愛好繁華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顧念自己的家。③舍不得,吝惜,愛惜。齊國雖褊小,我何愛一牛(舍不得,吝惜)《齊桓晉文之事》譯文:齊國雖然土地狹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條牛?向使三國各愛其地(愛惜,吝惜)《六國論》譯文:如果當初韓、魏、楚三國各自愛惜他們的國土④愛慕,欣賞。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慕,欣賞)《愛蓮說》譯文:我卻只欣賞蓮花從污泥中生長出來而不沾染(污穢)⑤恩惠。古之遺愛也(恩惠)《左傳》譯文:(子產執(zhí)政之道,)正是古人遺留下的恩惠?、揠[蔽,躲藏。愛而不見,搔首躑躅(隱蔽,躲藏)《詩經(jīng)靜女》譯文:卻隱藏起來找不到,急得我搔頭又徘徊。⑦憐惜,同情。愛其二毛(憐惜鬢發(fā)花白的老人)(憐惜,同情)《左傳》當堂檢測楚人愛()其子,雖愛()錢財,于其子之求而無不應。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風獨愛()菊,眾人愛()其高潔,稱之。約其茶亭見之,愛()而不見。楚人愛(寵愛)子,雖愛(吝惜)錢財,于其子之求而無不應。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風,獨愛(喜愛)菊,眾人愛(愛慕)其高潔,稱之。約其茶亭見之,愛(隱藏)而不見。譯:有個楚人寵愛自己的兒子,即使他吝惜錢財,對于自己兒子的要求也沒有不答應的。他的兒子長大成人,有陶淵明的風范,只喜愛菊花,大家都愛慕他的高潔,稱贊他。和他相約在茶亭見面,他隱藏著沒有出現(xiàn)。2.安【對應教材】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
安全,安穩(wěn),安定則宜撫安,與結盟好(《赤壁之戰(zhàn)》)——
安撫,撫慰沛公安在(《鴻》)——
哪里,什么地方,怎么衣食所安(《曹》)——養(yǎng)生另有:安置,安放;使---安詞義解釋“安”的本義是“安穩(wěn)、安定”。“安定”了就會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動義“使……安定”,由此又可推出“奉養(yǎng)”“安撫、安慰”等義。成語勾連居安思危安之若素安然無恙安土重遷安居樂業(yè)安身立命安:①安全,安穩(wěn),安定。風雨不動安如山(安穩(wěn))《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譯文:風雨無憂安穩(wěn)如大山。何故置某于安閑之地。(安全)《失街亭》譯文: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閑的地方。謝莊遂安(安全、安定、安穩(wěn))《馮婉貞》譯文:謝莊于是安全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穩(wěn))《季氏將伐顓臾》譯文:不必擔心財富不多,只需擔心財富不均;不必擔心人民太少,只需擔心不安定。然后得一夕安寢(安逸)《六國論》譯文:這才能睡一夜安穩(wěn)覺②安撫,撫慰。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安撫,撫慰)《赤壁之戰(zhàn)》譯文:就應當安慰他們,與他們結盟友好③安置、安放。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安置、安放)《失街亭》譯文:距離山十里地有王王平在那里安置營寨。④使---安。既來之,則安之(使---安定)《季氏將伐顓臾》譯文: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⑤疑問代詞:哪里,怎么。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哪里)《赤壁之戰(zhàn)》譯文:將軍您迎順曹操,想要得到一個什么歸宿呢?沛公安在(哪里)《鴻門宴》譯文:沛公在哪里?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怎么,哪里)《陳涉世家》譯文:燕子麻雀哪里知道大雁的志向呢?⑥養(yǎng)生。衣食所安(養(yǎng)生)《曹劌論戰(zhàn)》譯文:衣服、食品這些養(yǎng)生的東西當堂檢測戰(zhàn)國間,諸侯欲覓安()閑之地,得旦夕安()寢,常與鄰國相安(),以為無患。時有寇盜相侵,而能安()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于是去險要之遠地安()軍,敗矣。逝者如斯,而今安()在哉?戰(zhàn)國間,諸侯欲覓安(安全)閑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寢,常與鄰國相安(安撫),以為無患。時有寇盜相侵,而能安(安穩(wěn))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養(yǎng)),于是去險要之遠地安(安置)軍,敗矣。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譯:戰(zhàn)國時期,諸侯想要尋找安全閑適的地方,來獲得旦夕之間的安逸,他們常常與鄰國相互安撫,認為沒有禍患。這些國家不時有賊寇盜賊侵犯,但他們能夠像泰山一樣安穩(wěn),他們想要求得的是衣食的給養(yǎng),于是去險要的偏遠之地去安置軍隊,失敗了。逝去的東西就像這一樣,現(xiàn)如今又在哪里呢?詞義解釋“被”本義就是“被子”?!氨蛔印辈徽恰案采w”在身上取暖的嗎?由“覆蓋”義引申出“遭受”等義,“穿”不也是把衣服“覆蓋”在身上嗎?成語勾連被堅執(zhí)銳澤被后世【對應教材】秦王復擊軻,被八創(chuàng)(《荊》)
——遭受,遇到,蒙受妝成每被秋娘妒(《琵》)——表示被動同舍生皆被綺繡(《送東陽》)——通“披”,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②披散,披著。澤被后世
——覆蓋,遮蓋另有:被子;加3.被被:讀音一:bèi:①被子(名詞)一日晝寢帳中,落被于地(被子)《楊修之死》譯文:一天白天,(曹操)正在大帳中睡覺的時候,被子掉到地上了。②覆蓋(動詞)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shù)州(覆蓋)《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譯文:大雪越過南嶺。覆蓋了南越之地的幾個州郡。③遭受,遇到,蒙受。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蒙受,遭受)《論積貯疏》——年成有好壞(荒年、豐年),(這是)大自然常有的現(xiàn)象,夏禹、商湯都遭受過。秦王復擊軻,被八創(chuàng)(遭受,遇到)《荊軻刺秦王》譯文:秦王又擊殺荊軻,(荊軻)受了八處傷。④加。幸被齒發(fā),何敢負德(加)《柳毅傳》譯文: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我怎敢忘記?⑤介詞,表示被動。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表示被動)《屈原列傳》譯文:誠信而被懷疑,盡忠卻被誹謗,能沒有怨憤嗎?讀音二:pī,通“披”: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陳涉世家》譯文:將軍親身披著堅固的鐵甲,拿著銳利的武器②披散,披著。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通“披”披散)《屈原列傳》譯文:屈原走到江邊,披散著頭發(fā)沿著水邊邊走邊吟唱當堂檢測屈原忠而被()謗,既黜,其思憂且幽。被()發(fā)被()氅行吟澤畔。雖大雪被()衣,身被()十余創(chuàng),尤不為苦也。屈原忠而被(表被動)謗,既黜,其思憂且幽。被(披散)發(fā)被(穿在身上)氅行吟澤畔。雖大雪被(覆蓋)衣,身被(遭受)十余創(chuàng),尤不為苦也。譯:屈原忠誠卻被人誹謗,已經(jīng)被罷黜,他的思想既憂愁又幽深。他披散著頭發(fā),穿著皮衣在江邊行走吟唱,即使大雪覆蓋了衣服,身上遭受了十余處創(chuàng)傷,他也不覺得凄苦。4.倍詞義解釋“加倍”是后起常用義,“倍”的原義是“反”,即“背向,背著”,故而又可引申為“違背”,這一義項意義與“背”同。成語勾連事半功倍【對應教材】(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鴻》)
通“背”,背叛,違背(2)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九月九日》)
越發(fā),更加(3)其實百倍(《六國論》)
倍數(shù)(4)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觀刈麥》)
加倍,愈加,更加倍:①通"背",背叛,違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違背)《鴻門宴》譯文:希望你(對項王)詳細地說明,我是不敢忘恩負義的。②一倍,加倍。五則攻之,倍則分之(一倍,加倍)《孫子?謀攻》譯文:有五倍(于敵人的兵力)就進攻他們,有一倍(于敵人的兵力)就設法分散他們然言其戶口,則視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③增加。焉用亡鄰以倍鄭(增加)《燭之吳退秦師》譯文:怎么能用滅掉鄭國來加強鄰國④越發(fā)、更加、倍加。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越發(fā)、更加)《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譯文:每逢佳節(jié)良辰,越發(fā)思念親人蘇武陷匈奴,不倍()節(jié)義。鄉(xiāng)情于游子過百倍()。十年間,每逢佳節(jié),猶倍()思親。當堂檢測蘇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離)節(jié)義。鄉(xiāng)情于游子過百倍(倍數(shù))。十年間,每逢佳節(jié),猶倍(加倍)思親。譯:蘇武被困在匈奴,不違背自己的氣節(jié)道義。思念之情和游子相比,還要超過百倍,十年間,每遇到佳節(jié),就更加思念親人。5.本詞義解釋“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詞語“根本”),比喻義為“基礎,本原”。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氨驹碧摶鵀椤氨緛?,原來”之義。成語勾連追本溯源舍本逐末變本加厲無本之木【對應教材】(1)抑本其成敗之跡(《伶官傳序》)
推究(2)自言本是京城女(《琵》)本來(3)此之謂失其本心(《魚》)本來的,原來的本(běn):1.名詞。(1)草木的根或莖干。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氣培欲平《種樹郭橐駝傳》(2)根本,根源。父母者,人之本也?!肚袀鳌酚竽局L者,必固其根本。(3)本業(yè)。指農業(yè)。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墩摲e貯疏》(4)底本,版本,奏本。已后典籍皆為板本。《活板》2.動詞。推究本原,以……為范本。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伶官傳序》3.副詞。本來,原來。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杜眯?并序)》
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愚公移山》)4.代詞。這,那。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恫刹菟帯?.量詞。書冊的計量單位。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活板》6.形容詞。原來的。劉媼本姓實存。當堂檢測柳宗元本(
)求宦達,而謫柳州;近自然,植木本(
),反其本(
)也;多有所得。后人將其所述輯成多本(
),即今日所見本(
),以本(
)其當日心境。
柳宗元本(本來)求宦達,而謫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后人將其所述輯成多本(量詞,書冊的計量單位),即今日所見本(版本),以本(推究)其當日心境。譯:柳宗元本來追求飛黃騰達,但被貶到柳州,親近自然,種植植物,返回到他的根本,有很多收獲;后人將他的言論編輯成許多冊書,就是今天所見的版本,來推究他當日的心境。6.鄙詞義解釋“鄙”的本義為“邊邑”。邊境自然環(huán)境“鄙陋”,“鄙陋”自然會受到“輕視”。后也常用作自謙之詞,如“鄙人”。成語勾連貴遠鄙近【對應教材】(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燭》)
邊邑,當作邊邑(2)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庸俗,淺陋,鄙俗(3)人賤物亦鄙(《孔雀》)輕賤鄙:①邊界地方。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邊界地方)《為學》譯文:四川的邊境上有兩個和尚,其中的一個貧窮,其中的一個富有。②動詞,輕視??鬃颖善湫∑鳎ㄝp視)《訓儉示康》譯文:孔子輕視他器量狹小。③庸俗,見識淺,鄙陋。肉食者鄙(庸俗,見識淺,鄙陋)《曹劌論戰(zhàn)》譯文:有權勢的人目光短淺,缺少見識(,不能深謀遠慮。)④復合詞:鄙人:a自稱的謙詞:唐謝曰:“鄙人不知忌諱。”《史記?馮唐列傳》
譯文:馮唐謝罪說:“我這個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諱?!眀鄙俗,不開化的人。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荊軻刺秦王》譯文:北方蠻夷地區(qū)的粗陋人,沒有見過天子,所以害怕c鄉(xiāng)下人。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妒酚?李將軍列傳》譯文:我見李將軍,樸樸實實象個鄉(xiāng)下人,口不善于言辭。鄙賤:粗野而又地位低微。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我這個粗野卑賤的人,不知道將軍您寬容我到這個地步啊。當堂檢測晉之鄙()有二人,臨秦地則曰:“鄙賤之人,當其求諒。”居久,則鄙()秦人曰:“秦人亦不過如此,皆如蠻夷之鄙()人。晉之鄙(邊疆)有二人,臨秦地則日:”鄙賤之人,當其求諒。”居久,則鄙(輕視)秦人日:“秦人亦不過如此,皆如蠻夷之鄙(淺陋無知)人?!弊g:晉國的邊疆有兩個人,來到秦地就說:"我們是淺陋粗俗的人,希望求得他們的諒解。”居住久了,就輕視秦人說:“秦人也不過如此,都像蠻夷-般淺陋粗俗罷了?!?.兵詞義解釋“兵”的本義為“兵器、武器”。引申為“持兵器的人,士兵、軍隊”,“軍事,戰(zhàn)爭”當然跟武器有關。由“軍事,戰(zhàn)爭”義引申出“侵略”“戰(zhàn)略,戰(zhàn)術”等義。成語勾連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兵臨城下厲兵秣馬【對應教材】(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六國論》)
兵
器(2)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廉》)軍隊(3)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揚州慢》)
戰(zhàn)爭,戰(zhàn)事兵:①兵器,武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兵器,武器)《過秦論》譯文: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到都城咸陽②用兵器殺人。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殺人)《史記?伯夷列傳》譯文:(武王)身邊的人想殺死他。③戰(zhàn)爭,軍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戰(zhàn)爭,軍事)《論積貯疏》譯文:戰(zhàn)爭、旱災相繼而來,社會的財富極其缺乏④士兵,軍隊。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士兵,軍隊)《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趙國也準備了許多軍隊防備秦國,秦國不敢妄動。起視四境,而秦并又至矣《六國論》。譯文:(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國的軍隊又來了⑤用兵策略,戰(zhàn)略。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戰(zhàn)略)《孫子?謀攻》譯文: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打破(敵方的)計謀,其次是挫?。〝撤降模┩饨?,⑥復合詞:兵符。贏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兵符,復合詞,古代調兵用的憑證)《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我(侯生)聽說晉鄙的兵符常在魏王臥室之內當堂檢測陳涉初起之時,用兵()之道不及秦國之謀士,而能削木為兵(),以疲憊之兵(),遂滅秦。得天下后,其幼時之友觸其顏面,左右欲兵()其友,勿勸。陳涉初起之時,用兵(兵法)之道不及秦國之謀士,而能削木為兵(兵器),以疲憊之兵(軍隊),遂滅秦。得天下后,其幼時之友觸其顏面,左右欲兵(傷害)其友,勿勸。譯:陳涉剛開始起兵時,用兵之道比不上秦國的謀士,但能削樹木為兵器,率領疲憊的軍隊,于是滅了秦國。等他得到天下之后,他小時候的朋友觸犯了他的顏面,左右隨從想要傷害他的朋友,他也不勸阻。8.病詞義解釋“病”本義為“重病”,取其比喻義為“缺點、毛病”;得了重病就會感到“困苦”并為之“擔心、憂慮”。成語勾連病入膏肓無病呻吟同病相憐【對應教材】(1)相如每朝時,常稱病(《廉》)有疾病(2)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困苦,困乏(3)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語》)
擔心,憂慮(4)而劉夙嬰疾病(《陳情表》)
重病?。孩偌膊 >≡诩∧w,不治將益深(疾?。侗怡o見蔡桓公》——您的疾病在肌肉和皮膚里面了,不及時醫(yī)治將要更加嚴重②生病。而江浙之梅皆病矣(生病)《病梅館記》——于是江蘇、浙江的梅都生病了③使成病態(tài)。以夭梅、病梅為業(yè)以求錢也(使成病態(tài))《病梅館記》——把梅弄成奇形怪狀,弄成病態(tài),拿這作為職業(yè)來賺錢④困苦不堪,困乏。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困苦,困乏)《捕蛇者說》——假使當初我不做這個差事,早已經(jīng)困苦不堪了⑤筋疲力盡。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筋疲力盡)《赤壁之戰(zhàn)》——用疲憊染病的士兵控制三心二意的軍隊⑥毛病,缺點。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點)《原毀》——不如舜,不如周公,這是我的缺點。⑦擔心,憂慮。范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擔心,憂慮)《子產告范宣子輕幣》——晉國范宣子執(zhí)政,諸侯向晉國繳納的貢品很重,鄭國人深為這件事所苦。⑧損害。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損害)《史記?貨殖列傳》——一斗米,賣二十錢損害農人,賣九十錢損害從事工商業(yè)的人。⑨責備、羞辱。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責備、羞辱)《訓儉示康》——古人把節(jié)儉作為美好的品德,現(xiàn)代人卻用節(jié)儉來互相羞辱。當堂檢測桓公身有疾.左右?。?/p>
)之,求扁鵲治,而不治,病(
)入內臟,遂死。后人以為此事非大臣之過也,乃桓公之?。?/p>
)。今人常以此相詬?。?/p>
)。
桓公身有疾.左右病(擔心)之,求扁鵲治,而不治,病(疾病)入內臟,遂死。后人以為此事非大臣之過也,乃桓公之病[缺點)。今人常以此相詬病(責備)。譯:齊桓公身體有疾病,身邊的人都擔心他,他們請求扁鵲醫(yī)治,然而齊桓公不接受治療,疾病進入他的內臟,于是他死了。后人認為這件事不是大臣的過錯,而是齊桓公的缺點。現(xiàn)在的人們常常用這件事來相互辱罵責備。詞義解釋“察”本義為“觀察、仔細觀看”,這樣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變得“清楚、明白”。成語勾連察言觀色明察秋毫習焉不察【對應教材】察鄰國之政(《寡》)考察,調查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陳情表》)考察和推舉雖不能察,必以情(《曹》)了解,弄清楚9.察
①仔細看,觀察。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仔細看,觀察)《石鐘山記》譯文:我仔細地觀察,原來山下都是石頭的洞穴和裂縫②看清楚。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看清楚)《齊桓晉文之事》譯文:眼力足以看清鳥獸秋天新生細毛的末稍,卻看不到整車的柴草。③考察,審察。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考察,審察)《赤壁之戰(zhàn)》譯文:剛才我(魯肅)察看眾人的議論,(是)專門想貽誤將軍④明察,了解,弄清楚。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曹劌論戰(zhàn)》譯文:輕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依據(jù)實情處理⑤考察后加以推薦。察臣孝廉(考察后加以推薦)《陳情表》譯文:推舉臣下為孝廉⑥精明。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精明)《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宮》譯文:水清澈到極點就沒有魚(生活在里面),人精明到極點就沒有人跟隨。⑦察察,潔凈的樣子。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察察,潔凈的樣子)《屈原列傳》譯文:一個人,誰又能用清凈潔白的身體,去受臟物的污染呢?當堂檢測郡守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為不能察(),然帝以為李密品之察察(),乃眾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孝廉,足見帝之察()??な夭?觀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為不能察(明察),然帝以為李密品之察察(潔凈的樣子),乃眾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推舉)孝廉,足見帝之察(明智)譯:郡守觀察李密孝順的事,告訴了皇帝,皇帝身邊的人認為沒有能夠完全地了解這件事,但皇帝認為李密品德潔白,是眾人的典范,于是命令郡守推薦李密做孝廉,從這件事可以看出皇帝的明智。詞義解釋“朝”本義為“早晨”。古代大臣在早晨須拜見君主,故有“朝見”之義;由“朝見”而有“朝廷、朝代”之義;“朝見”的使動義即“使……朝見”。成語勾連朝三暮四改朝換代朝秦暮楚朝不保夕朝聞夕死【對應教材】讀cháo:相如每朝時,常稱病(《廉》)朝見,朝拜序八州而朝同列(《過》)使……朝見、朝拜兩朝開濟老臣心(《蜀相》)朝代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陳情表》)朝廷讀zhāo:朝服衣冠(《鄒》)早晨10.朝朝:1.名詞:(1)讀zhāo①早晨。朝發(fā)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峨x騷》朝夕相處②量詞。日,天。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孟子告子下》)(2)讀cháo:①朝廷,朝堂。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于是入朝見威王(朝庭)《鄒忌諷齊王納諫》②朝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江南春絕句》)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杜甫《蜀相》)③朝政期年不聽朝(《呂氏春秋》)2.Cháo動詞。拜見,朝見,朝拜。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項脊軒志》相如每朝時,常稱?。ǔ?,朝拜)《廉頗藺相如列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過秦論》譯文:強國請求降服,弱國入(秦)朝拜。3.cháo。介詞。對、向。坐北朝南[說明]“朝”,諸侯春天朝見天子;“覲”,諸侯秋季朝見天子,后都泛指朝見帝王?!俺玫姆秶容^廣,除見帝王外,子見父母也可以叫“朝”。另外,“朝見”一般指下對上,也指皇上上朝接見臣下。當堂檢測鄒忌旦日朝()服衣冠,于朝()諫齊王。齊王納其諫。其后,齊國日盛,弱國來朝(),經(jīng)數(shù)年之久。鄒忌聞名天下,為歷朝()謀臣所景仰。鄒忌旦日朝(早晨)服衣冠,于朝(朝廷)諫齊王。齊王納其諫。其后,齊國日盛,弱國來朝(朝見),經(jīng)數(shù)年之久。鄒忌聞名天下,為歷朝(朝代)謀臣所景仰。譯:鄒忌第二天早晨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在朝廷勸諫齊王。齊王接納了他的進諫。這以后,齊國日益強盛,弱小的國家前來拜見,經(jīng)過數(shù)年之后。鄒忌聞名天下,被歷朝謀臣景仰。詞義解釋“增加”義,后來寫作“增”;隔兩代的親屬叫“曾”。虛化為“曾經(jīng)”。成語勾連似曾相識曾經(jīng)滄海曾幾何時【對應教材】讀céng:相逢何必曾相識(《琵》)曾經(jīng)讀zēng: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用在否定詞前,加強否定語氣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增加11.曾曾:讀音一:céng(1)副詞,表時間的過去,曾經(jīng),已經(jīng),才:江南好,風景舊曾諳。(白居易《憶江南》)譯文:江南好,那里的風景我過去曾經(jīng)很熟悉。
(2)副詞,表意外,竟然,居然,簡直: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可是侯生竟然沒有一句話送我。讀音二:曾zēng(1)名詞,指與自己隔著兩代的親屬:高曾之時,隙地未盡辟。(《治平篇》)
——高祖曾祖的時代,空閑的土地還沒有完全開墾出來。
(2)動詞,通“增”,增加: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用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忍,增長他的才干。當堂檢測愚公自曾()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齊議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幾度春秋,山不加少。愚公之鄰人智叟望山上曾()云,笑之。愚公笑曰:“何曾()不若孩兒?世代移山,終有竟日?!庇薰栽?指與自己相隔兩代的親屬)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曾經(jīng))齊議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幾度春秋,山不加少。愚公之鄰人智叟望山上曾(通“層”)云,笑之。愚公笑日:“何曾(竟)不若孩兒?世代移山,終有竟日?!弊g:愚公自從曾祖起居住在太行、王屋山下。因為太行、王屋二山阻隔,進出不便,愚公全家曾經(jīng)一起討論移山。于是率領妻子兒女移山,度過了幾個春秋,山?jīng)]有減少,愚公的鄰居智叟望著山上層層的云嘲笑愚公。愚公笑著說:“你怎么竟然不如孩子呢?世世代代移山,一定會有結束的日子。12.乘詞義解釋“乘”本義是“駕車”。由這一意義引申出“乘船”之義;“乘車”必先“登”車;上了車,人與車相接,故有“連接”義;人上了車,人便有了“憑借,依靠”。作名詞時指“兵車”,后又作量詞以計算車馬,一“乘”計有一車四馬,故又有“四”之義。成語勾連乘人之危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因利乘便有機可乘【對應教材】讀chéng:因利乘便,宰割天下(《過》)趁著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駕,坐乘彼垝垣(《氓》)登上若夫乘天地之正(《逍》)順應讀shèng:車六七百乘(《陳》)一車四馬乘:讀音一:chéng①駕,坐,乘犢車,從吏卒(駕車,坐車,騎馬)《赤壁之戰(zhàn)》譯文:坐牛車,吏卒跟隨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駕,坐)《石鐘山記》譯文:我單獨和邁兒坐小船,到絕壁下面②升,登。乘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登上)《涉江》譯文:在鄂渚登岸,回頭遙望國都,對著秋冬的寒風嘆息。③趁著,憑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趁著,憑借)《過秦論》譯文:趁著有利的形勢和方便的條件,侵略諸侯各國,分割天下的土地。愿乘長風,破萬里浪(憑借,依仗)《宋書?宗愨傳》譯文:希望能駕御長風踏破萬里波濤④冒著。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于泰安(冒著)《登泰山記》譯文: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到達泰安。讀音二:shèng①量詞,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量詞,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陳涉世家》譯文:等到了陳,有戰(zhàn)車六七百輛。
超乘者三百乘(輛)《殽之戰(zhàn)》譯文:有三百輛兵車的戰(zhàn)士跳躍著登上戰(zhàn)車。
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過秦論》譯文:得到帝王的權勢,統(tǒng)轄八州,而使同等的六國來朝拜②佛教的教派或教法
大乘佛教③春秋時晉國的史書叫“乘”,后稱史書為“史乘”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睹献?離婁下》譯文:晉國的《乘》,楚國的《梼杌》,魯國的《春秋》,都是一樣的。④數(shù)詞,四。以乘韋先,牛二十犒師(四)《殽之戰(zhàn)》譯文:用四張熟牛皮,二十頭牛犒勞秦國軍隊。當堂檢測陶淵明手握《左傳》,乘()彼桅垣,閱至“公與之乘()”,感慨古代帝王雖善因利乘()便,終而亡,頓生歸家之心,一路冒風乘()雪,至家,心乃定,居家乘()化以歸盡。陶淵明手握《左傳》,乘(登)彼桅垣,閱至“公與之乘(乘坐)',感慨古代帝王雖善因利乘(同‘趁’趁著)便,終而亡,頓生歸家之心,一路冒風乘(冒著)雪,至家,心乃定,居家乘(順應)化以歸盡。譯:陶淵明手拿著《左傳》,登上那垮塌的土墻,讀到"魯莊公和曹劌乘坐同-輛車”這句話,感慨古代帝王即使憑借有利形勢趁著便利,最終也滅亡了,一下子生出了回家的心思,一路冒著風雪,回到家,心才平定下來,就待在家里順應自然直到生命終結。詞義解釋“誠”本義指“真心,真誠”。引申出“真實的”;進一步虛化為副詞“實在,的確”“果真”等義。成語勾連誠惶誠恐開誠布公心悅誠服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對應教材】帝感其誠(《愚公》)誠心,誠意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六國論》)實在,的確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tǒng)兵數(shù)萬(《赤壁之戰(zhàn)》)果真,如果13誠13誠:①名詞。真心真意。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真心真意)《愚公移山》譯文: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命令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上兩座山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操情以傲物
(《諫太宗十思書》)譯文:原來是在打天下的時候,帝王對待臣民誠心誠意,一旦得志,便縱情傲物②副詞,表肯定。確實,的確。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實在,的確)《六國論》譯文:戰(zhàn)敗而滅亡,實在是不得已。臣誠知不如徐公美(確實,的確)《鄒忌諷齊王納諫》譯文: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③連詞,表示假設推論。果真,如果。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傳》)譯文:如果楚國能和齊國斷交,那么秦國愿意獻出商、於一帶六百里土地。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tǒng)兵數(shù)萬(果真,如果)
《赤壁之戰(zhàn)》譯文:現(xiàn)在將軍如果真能派猛將統(tǒng)領幾萬大軍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果真,如果)《隆中對》譯文:如果真的做到這樣,那么雄霸天下的偉業(yè)就能夠完成,漢朝的政權就可以復興了當堂檢測藺相如攜和氏璧至秦,足見趙國之誠(),而秦王佯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誠()無意,乃遣從者懷璧于趙,后秦誠()如此。藺相如攜和氏璧至秦,足見趙國之誠(誠意),而秦王佯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誠(確實)無意,乃遣從者懷璧于趙,后秦誠(果真)如此。譯: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了秦國,這足以看出趙國的誠意,然而秦王假裝召見有關官員查看地圖指著從這里開始的十五座城給趙國,相如考慮到秦王確實沒有給趙國土地的意思,于是就派遣隨從帶著和氏璧回到趙國,后來秦國果真是這樣。詞義解釋“除”本義為“臺階”,又特指“宮殿上的臺階”?!叭蚊?、授職”不正是在“宮殿上的臺階”下進行的嗎?“臺階”要經(jīng)常打掃,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義;歲月“去掉”,則是歲月“流逝、過去”了。成語勾連除舊布新斬草除根興利除弊除暴安良【對應教材】扶輦下除,觸柱折轅(《蘇武傳》)殿階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zhàn)》)清除,去掉尋蒙國恩,除臣洗馬(《陳情表》)拜官,任職14.除.除,chú:(1)名詞,臺階:從至雍棫陽宮,扶輦下除。(《蘇武傳》)
——跟隨皇帝到了雍棫陽宮,扶著御輦下臺階。
(2)動詞:①去掉,除去。: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zhàn)》)
——(您)應當在天下縱橫馳騁,替漢朝除去佞賊臣。
②修治,清理: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記》)
——就清理了魏忠賢的廢祠舊址,來安葬他們。
③拜官授職: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丁粗改箱洝岛笮颉罚?/p>
——我被任命為右丞相兼樞密使。當堂檢測荊軻以義聞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荊軻始不愿,太子以誠待,三顧其舍,親除()其東屋之除()塵,引荊軻之車,荊軻感之應允,與太子歸。太子除()其官職,令其刺秦王。荊軻曰:“除()吾死,不然事定成!”荊軻以義聞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荊軻始不愿,太子以誠待,三顧其舍,親除(除掉)其東屋之除(臺階)塵,引荊軻之車,荊軻感之應允,與太子歸。太子除(授予官職)其官職,令其刺秦王。荊軻日:“除(除非)吾死,不然事定成!"譯:荊軻憑借義氣聞名天下,燕太子派人召喚他,荊軻起初并不愿意,太子用誠心來對待他,三次探訪他的住處,親自除掉了他東屋臺階上的塵土,引導荊軻上車,荊軻被他感動了答應了他的請求,和太子一同回來。太子授予他官職,命令他刺殺秦王。荊軻說:"除非我死去,不然一定完成事情”15.辭詞義解釋“辭”在古代有兩種基本義(寫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為一般的“話、言辭”。既是“話”,一種可能成為“借口”,落下“口實”;一種則因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辭”,也就自然成為“一種文體”(如“楚辭”)。成語勾連不辭而別辭微旨遠義不容辭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對應教材】未嘗稍降辭色(《送東陽》)言詞,言語辭樓下殿,輦來于秦(《阿》)告別,離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推辭我從去年辭帝京(《琵》)告別,辭別歸去來兮辭古代的一種文體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廉》)辭謝,婉言道歉辭:(1)名詞①訴訟的供詞獄辭無謀故者,經(jīng)秋審入矜疑,即免死。(《獄中雜記》)——訟詞中沒有寫明是預謀殺人或故意殺人的,經(jīng)過秋審歸入“矜疑”一類,就可以免去死罪。②口實。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口實《左傳》
——想要強加給他罪名,哪用擔心沒有口實。③言辭,文辭。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可是侯生竟然沒有一句話送我。皆好辭而以賦見稱(文辭,文學)
《屈原列傳》——都愛好文辭而以善于作賦被人稱贊④托辭,借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季氏將伐顓臾》)
——君子厭惡那些不說自己想要得到卻要為自己找借口的人。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借口)
《赤壁之戰(zhàn)》——挾持著皇帝來征討天下,動不動以朝廷(的名義)為借口
⑤命令: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赤壁之戰(zhàn)》)
——近來奉了皇帝的命令討伐有罪的人,軍旗向南一指,劉琮就投降了。
⑥一種文體:《歸去來兮辭》:且攜所著書及詩文辭稿本數(shù)冊,家書一篋托焉。(《譚嗣同》)
——并且?guī)硭约核珜懙臅驮娢霓o賦的稿件數(shù)冊,一小箱家信托付給我(2)動詞:①告別,辭別: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門宴》)
——現(xiàn)在出來,沒有告辭,怎么辦呢?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告別,辭別)
《琵琶行》——我自從去年辭別了京城,貶官在潯陽,一直臥病。
②推辭,不接受: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推辭)《鴻門宴》——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推辭如姬之欲為公子死,無所辭。(《信陵君竊符救趙》)
——如姬想為公子出力,就是獻出生命也不會推辭。
③計較:大禮不辭小讓。(《鴻門宴》)
——行大禮的人不必計較小的謙讓。⑶復合詞:①辭令:應酬的語言、文辭。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辭令,應酬的言辭
)《屈原列傳》——(他)知識廣博,記憶力很強,明了國家治亂的道理,擅長外交辭令。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肚袀鳌贰欢夹Хㄇ奈裎霓o,始終沒有人敢于直諫。②辭謝:婉言道歉: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辭謝,婉言道歉)《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怕他撞壞寶玉,就向他道歉當堂檢測屈原德高,作《楚辭()》,其辭()美,子蘭欲以叛國之辭()除之。屈原曰:“死且不辭(),何懼之有?”后為楚王所逐,辭()親戚,見放楚之汨羅。屈原德高,作《楚辭(古代的一種文體)》,其辭(文辭)美,子蘭欲以叛國之辭(借口)除之。屈原日:“死且不辭(推辭),何懼之有?”后為楚王所逐,辭(辭別)親戚,見放楚之汨羅。譯:屈原道德高尚,曾寫作了《楚辭》-書,這本書言辭很優(yōu)美,子蘭想用他叛國作為借口殺害屈原。屈原說:“我死都不害怕,還有什么好怕的?”后來屈原被楚王放逐,屈原辭別了親朋好友,被放逐到楚國的汨羅。16.從詞義解釋“從”的本義是“跟隨”。引申出“歸順”“參與”“隨從”等義。“追趕”正是“緊緊跟隨”敵人的形象。“隨從”是較親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親的人”也是順理成章。成語勾連從長計議從善如流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力不從心棄筆從戎何去何從【對應教材】(1)用作動詞:①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狼》)
跟隨②臣從其計(《廉》)依順,聽從③弟走從軍阿姨死(《琵》)參加(2)用作名詞:④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
舊讀zòng,堂房親屬⑤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過》
通“縱”,合縱從,讀音一:cóng(1)動詞:①跟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狼》)
——一只狼得到骨頭停了下來,另一只狼仍然跟隨在后面。
②依順,聽從: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我聽從了他的計策,幸好您也赦免了我。
③參與,參加:弟走從軍阿姨死。(《琵琶行》)——弟弟參軍走了,養(yǎng)母也死去了。
④追趕:佯北勿從。(《孫子·軍爭》)——假裝敗退的敵人不要追趕。
⑤依傍,緊挨著:樊噲從良坐。《鴻門宴》)
——樊噲緊挨著張良坐下。
(2)介詞,由,自: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記》)
——由小山包向西走一百二十步。
讀音二:zòng名詞:
①指堂房親屬。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
——畢升死去之后,那些印版被我的侄子們得到。
②通“縱”,南北方向,也特指合縱的盟約
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過秦論》)
——于是合縱的盟約被破壞了,(六國)又爭著割地賄賂秦國。當堂檢測樊噲從()軍,從()劉邦征伐。后項羽設宴于鴻門,欲殺劉邦,張良見勢急,至軍門見樊噲,樊噲從()良計,斥項王。項王不識此人,問所從()來,欲殺之,樊噲不顧。項王感其勇猛,命其從()良坐。樊噲從(參加)軍,從(跟隨)劉邦征伐。后項羽設宴于鴻門,欲殺劉邦,張良見勢急,至軍門見樊噲,樊噲從(聽從)良計,斥項王。項王不識此人,問所從(由,自)來,欲殺之,樊噲不顧。項王感其勇猛,命其從(挨著)良坐。譯:樊噲參軍,跟從劉邦征戰(zhàn)。后來項羽在鴻門設宴,想要殺掉劉邦,張良見情勢緊急,到軍門與樊噲見面,樊噲聽從張良的計策,呵斥項王。項王不認識這個人,問他從哪里來,想要殺了他,樊噲根本不看他。項王感慨他勇猛,命令他挨著張良坐下。17.殆詞義解釋“殆”本義是“危險”,它與“精神疲倦”“懈怠”的意義有著因果關系,它們之間是一種因果引申。成語勾連百戰(zhàn)不殆殆無虛日【對應教材】(1)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秋水》)
危險(2)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疑惑不解(3)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近于,幾乎(4)得不焚,殆有神護者(《項脊》)大概,恐怕殆,dài:(1)形容詞:①危險: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莊子·秋水》)
——我如果不是來到了您的門前,就危險了。
②精神疲倦而無所得: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惑,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
(2)副詞:①表測度或不肯定。大概,恐怕
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石鐘山記》)
——酈道元的所見所聞,大概和我一樣。
②表約略,幾乎,接近,差不多: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燕國趙國處在其他國家?guī)缀醣磺叵麥绻饬说臅r候。當堂檢測歸有光家遭火,勢急殆(),物件殆()盡,唯余項脊軒。歸有光以為殆()有神助,后重修之。歸有光家遭火,勢急殆(危險),物件殆(接近)盡,唯余項脊軒。歸有光以為殆(大概)有神助,后重修之。譯:歸有光家遭遇火災,情勢緊急危險,物件幾乎都燒盡了,只剩下了項脊軒。歸有光認為大概是有神明幫助,之后重新修建了它。18.當詞義解釋“當”的基本義是“適應,相稱”。有“相稱”的能力才能“掌管,擔當”?!暗謸酢睍r當然要“在某個地方和某個時候”“面對”對方。成語勾連銳不可當當仁不讓獨當一面當機立斷當之無愧首當其沖安步當車【對應教材】(1)木蘭當戶織(《木蘭詩》)
對著,面對(2)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陳情表》)
擔當,擔任(3)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
通“倘”,假使,如果(4)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鴻》)對等,比得上(5)垣墻周庭,以當南日(《項脊》)遮擋,遮蔽(6)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占據(jù),把守(7)當是時也,商君佐之(《過》)值,在,正在(8)不久當歸還(《孔雀》)必定,一定(9)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廉》)應當,理當當,讀音一:dāng(1)動詞:①兩者相抵: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捕蛇者說》)
——招募能捕到這種毒蛇的人,(用捕到的蛇)頂他應交的租稅。
②抵御,抵擋: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鴻門宴》)
——估計您的軍隊能夠抵擋得住項王的軍隊嗎?
③占據(jù),把守:一夫當關,萬人莫開。(《蜀道難》)
——一個人把守關口,一萬個人也攻不下來。
④主持,執(zhí)掌:北邀當國者相見。(《〈指南錄〉后序》)
——元軍邀請主持國政的人相見。
⑤判決,判罪: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陳涉世家》)
——你們這些人遇到大雨阻隔,全都錯過了期限,錯過期限就會被判處殺頭的罪。
⑥應當: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赤壁之戰(zhàn)》)
——各位將軍官吏如有再敢說應當投降曹操的,就和這個書案一樣。
(2)介詞:①表處所,對著,面對: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木蘭辭》)
——面對窗戶梳理頭發(fā),照著鏡子在額頭貼上花黃。
②表時間,值,在,正在。當是時也,商君佐之。(《過秦論》)
——在這個時候,有商鞅輔佐他。
(3)副詞:①表必然,必定,一定。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孔雀東南飛》)——過不了多久我一定回來,回來之后一定去迎娶你。
②表時間的未來,將,將要。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師表》)
——今天將要遠離了,面對表章落淚,不知道自己說的是什么了。
讀音二:dàng(1)動詞:①符合:惴惴恐不當意。(《促織》)
——心中惴惴不安,恐怕不符合(縣官的)心意。
②當作: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戰(zhàn)國策·齊策》)
——晚些吃飯,(粗茶淡飯)也可以當作肉食;從容不迫地步行,就可以當成坐車。
(2)形容詞,適宜,恰當:古法采草藥,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當。(《采草藥》)
——按照古法采草藥,多在二月和八月,這很不恰當。當堂檢測李斯為秦相,當()政。當()是時,敵虎視秦,李斯令將當()關隘,敵臨,守將退之,按律當()死。李斯念其功,以功當()澤,于其當()死之際活之,后令其當()出使之職,守將涕落曰:“此事,名我固當()。吾定效力,不負君望!”李斯為秦相,當(掌握)政。當(在)是時,敵虎視秦,李斯令將當(把守)關隘,敵臨,守將退之,按律當(判決)死。李斯念其功,以功當(相抵)澤,于其當(將)死之際活之,后令其當(任)出使之職,守將涕落日:“此事,名我固當(恰當)。吾定效力,負君望!”譯:李斯擔任秦國宰相,掌管朝政。在這個時候,敵人對秦國虎視眈眈。李斯讓將士把守住關隘,敵人來臨,守關的將土撤退,按照律法應當處以死刑。李斯顧念他的功績,用功績來抵恩惠,于是在他快要死的時候使他活了下來,后來令他擔任出使之職,守將哭著說:這件事,讓我來做本來就很恰當,我必定效力,不辜負您的期望。19.道詞義解釋“道”的本義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導”人到某地,故有“引導”之義(后寫作“導”);抽象意義即“途徑,方法”;又特指“正當手段”(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途徑和方法往往是一種“道理,規(guī)律”;道理和規(guī)律需要“述說”,而后成為“思想,學說”。成語勾連道聽途說道不拾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分道揚鑣安貧樂道津津樂道【對應教材】(1)會天大雨,道不通(《陳》)道路(2)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方法(3)伐無道,誅暴秦(《陳》)道義(4)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道理,規(guī)律(5)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
志趣(6)何可勝道也哉(《游褒》)說,講(7)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師說》)
風尚道,dào:(1)名詞:①道路:有狼當?shù)?,人立而啼。(《中山狼傳》?/p>
——有一只狼站在路中間,像人一樣直立著嚎叫。
②途徑,方法:此五者,知勝之道也。(《謀攻》)
——這五條,是預知勝利的方法。
③風尚: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稁熣f》
——從師的風尚已經(jīng)很久不能流傳了。
④思想,學說: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送東陽馬生序》)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賢的學說。
⑤道理,規(guī)律:臣之所好者,道也?!垛叶〗馀!罚宜矚g的是(事物間的)規(guī)律。
⑥好的政治措施和局面
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伐無道,誅暴秦。(《陳涉世家》)
——將軍您親身穿著堅固的鎧甲,拿著銳利的兵器,攻打無道暴虐的秦王朝。(2)動詞:①取道: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鴻門宴》)
——從酈山下來,取道芷陽從小路行走。②走路,趕路: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赤壁之戰(zhàn)》)
——聽說曹操已經(jīng)向荊州(進軍了),就日夜加速趕路。③說,講。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哪里講得完呢?
④通“導”,引導,疏導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貨殖列傳序》)
——所以(對于人民),最好的辦法是順其自然發(fā)展,其次是借有利的形勢引導他們。當堂檢測蘇洵欲往京城,道()泰山間行.遇隱士行于道(),憩于茶亭,論秦國與六國之事,隱士舉兵家之道(),以為六國用兵之道()不及秦國,蘇洵不以為然。二者言辭激烈,未能休也。人道()此事:孰聞道()多也?蘇洵欲往京城,道(取道)泰山間行.遇隱士行于道(道路),憩于茶亭,論秦國與六國之事,隱士舉兵家之道(主張),以為六國用兵之道(策略)不及秦國,蘇洵不以為然。二者言辭激烈,未能休也。人道(談論)此事:孰聞道(道理)多也?譯:蘇洵想要前往京城,取道泰山間的小路。遇到有隱士在道路間行走,兩人在茶亭休息,談論秦國與六國的事情,隱士列舉了兵家的主張,認為六國用兵的方法不如秦國,蘇洵不這樣認為。兩個人言辭激烈,沒有停止。人們都說這件事:誰聽聞的道理多呢?20.得詞義解釋“得”本義為“得到”?!暗玫健本陀小笆斋@”,也說明“能做到”“實現(xiàn)”目標,此外還可表達“事情做對了,正確”的意思。由“正確”的意義引申出“得當,合適”。進一步虛化為“應該”。成語勾連得過且過得不償失怡然自得得寸進尺得隴望蜀得魚忘筌相得益彰探驪得珠【對應教材】(1)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六國論》)
取得,獲得(2)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勸學》)
具備(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通“德”,感激(4)未得與項羽相見(《鴻》)能夠,可以(5)此言得之(《六國論》)
對,正確(6)此余之所得也(《游褒》)收獲(7)吾得兄事之(《鴻》)應該得,dé:(1)名詞:①收獲: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一之得。(《促織》)——不如自己前去尋找,希望能有萬一的收獲。
②心得,體會: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游褒禪山記》)
——古人對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的觀察,往往有心得。
(2)動詞:①取得,獲得: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廉頗藺相如列傳》)——在趙惠文王時,(趙國)得到了楚國的和氏璧。
②具備: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勸學》)
——積累善行,成為美德,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
③能夠: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沛公的軍隊駐扎在霸上,沒能和項羽相見。
④完成:醫(y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詠田家》)
——醫(yī)治完了眼前的創(chuàng)傷,卻挖掉了心上的肉。
⑤通“德”,感恩:為所識窮乏者得我歟?(《魚我所欲也》)
——是為了所認識的窮苦人感激我的恩德嗎?
(3)形容詞:①融洽:某亦守法,與公甚相得。(《記王忠肅公翱事》)
——某某太監(jiān)也很守法,和王翱相處得很融洽。
②對,正確:此言得之。(《六國論》)
——這句話說對了。
③得意.意氣揚揚,甚自得也。(《史記?管晏列傳》)
——(晏子的車夫)趾高氣揚,很得意的樣子。
(4)副詞,必須、應該.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鴻門宴》)
——你替我把他叫進來,我應該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他當堂檢測臨川人張奇游學得()一書,乃安石所著。曰:“吾得()珍寶事之”,后讀之,快然自足,多有所得(),以為安石所言得()之。臨川人張奇游學得(獲得)一書,乃安石所著。日:”吾得(應該)珍寶事之”,后讀之,快然自足,多有所得(心得),以為安石所言得(得當)之。譯:臨州人張奇外出求學時得到一本書,是王安石所寫的。他說:”我應該要像對待奇珍異寶一樣對待它”,張奇讀了這本書后,心情非常愉快很滿足,他很有心得,認為王安石說的很得當。21.度詞義解釋“度”本義為“量長短的工具”。引申出“計算”和“量長短”之義。心里“計算”表達為“推測,揣度”。由“標準”則引申出“尺度”,進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度”。成語勾連審時度勢置之度外度日如年風度翩翩揮霍無度度長絜大【對應教材】(1)讀dù:①一夜飛度鏡湖月(《夢游》)通“渡”,渡過,越過②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張衡傳》)
制度,法度③秋月春風等閑度(《琵》)過④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揚》)
創(chuàng)作⑤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荊軻》)
常態(tài)(2)讀duó:⑥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推測,估計⑦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過》)衡量讀音一:dù(1)名詞:①計量長短的標準.
寧信度,無自信也。(《鄭人買履》)——寧可相信所量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腳。②限度: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論積貯疏》)——生產是有季節(jié)的,而使用卻沒有限度,那么物資一定會很快耗盡。③制度,法度:內立法度,務耕織。(《過秦論》)——對內設立法令制度,發(fā)展農業(yè)生產。④氣度,常態(tài):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荊軻刺秦王》)——事情發(fā)生得突然,沒有料到,(群臣)全都失去了原有的氣度。(2)量詞,次,回,個.崔九堂前幾度聞。(《江南逢李龜年》)——在崔九的堂前也有幾次聽到你的樂曲。(3)動詞:①譜寫,創(chuàng)制(歌曲)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姜夔《揚州慢》)——我內心感到悲愴,感慨揚州的今昔變化,于是自己創(chuàng)制了這首曲子。②過: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
——春風吹不過玉門關。讀音二:dúo:(1)動詞.①丈量,計算.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治平篇》)
——就算是計算著肚子分配吃的,計算著身量分配住處,我也能知道那是一定不夠用的了。②推測,估計: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估計我到了軍中,你再進去。當堂檢測宋妻往市買鞋,途遇小澗,一躍度()之,至市方憶忘度(),徘徊幾度()欲反.度()之再三,則度()其夫腳之大小,未成,反家,其夫見妻空反,以為玩樂無度(),責其不知以腳度()鞋之大小。后人度()曲詞諷之,以為其家如國,無法度(),豈不謬哉?宋妻往市買鞋,途遇小澗,一躍度(越過)之。至市方憶忘度(尺碼),徘徊幾度(次)欲反.度(考慮)之再三,則度(估計)其夫腳之大小,未成,反家,其夫見妻空反,以為玩樂無度(限度),責其不知以腳度(衡量)鞋之大小。后人度(創(chuàng)作)曲詞諷之,以為其家如國,無法度(法度),豈不謬哉?譯:宋人的妻子去市場上買鞋,途中遇到一個小澗,--跳渡過了它。她到了集市上才想起來沒有帶度尺,徘徊幾次想要返回,再三斟酌,推測她丈夫腳的大小,沒有成功,返回了家,她的丈夫見妻子空著手返回家,以為她玩樂沒有限度,責怪她不知道用腳測量鞋的大小。后人創(chuàng)作了曲詞諷刺這件事,認為宋人的家像國一樣,沒有法度,難道不是很荒謬嗎22.非詞義解釋“非”的本義為“違背”,引申為“不對的,不合理的”。作動詞時即“認為不對”。詞義是否定的,故而虛化為否定副詞。成語勾連大是大非今非昔比文過飾非物是人非面目全非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對應教材】(1)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勸學》)
不,沒有(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不是(3)覺今是而昨非(《歸去》)不對的,錯誤的(4)舉世非之而不加沮(《逍》)責難,認為不對非,fēi:1)形容詞,不對的,錯誤的: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歸去來兮辭》)——實際上我走上迷途并不太遠,已經(jīng)覺悟到如今退隱是正確的,而以前的做法錯了。(2)動詞.①譏評,責難,認為不對.是已而非人,俗之同病。(劉開《問說》)——認為自己正確,別人不對,這是世俗的通病。②用在判斷句中,相當于“不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人不是生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難問題呢?③無,沒有: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勸學》)——站在高處招手,臂膀沒有加長,但遠處的人也能看得見。(3)副詞.:①多用在敘述句、描寫句中,相當于“不”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使知前輩風俗云。(《訓儉示康》)——你不僅自己應當履行節(jié)儉,還應當用這個道理教育你的子孫,讓他們知道前輩的風俗啊。②除了,除非: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赤壁之戰(zhàn)》)——除了劉備以外,沒有可以抵擋曹操的人了。當堂檢測唐有二人,一老一少,席間論陳涉滅秦,老者曰:陳涉非()有兵家之能而滅秦。少者非()之,曰:此言非()也,陳涉勝于民心也。唐有二人,一老一少,席間論陳涉滅秦,老者日:陳涉非(沒)有兵家之能而滅秦。少者非(反對)之,日:此言非(錯誤)也,陳涉勝于民心也。譯:唐朝有兩個人,-老一小,吃飯間討論陳涉滅秦的事情。老人說:"陳涉沒有用兵的能耐卻能滅了秦國。年輕人反對老人的說法,說這么說不對’,陳涉的勝利在于得到民心,23.復詞義解釋“復”的本義是“回來”“返回”,故又引申“回復”(言語的回來)、“報復”(行為的回來)、“還原”(返回,即回到原處)。虛化為副詞“再,又”。成語勾連周而復始髀肉復生故態(tài)復萌無以復加萬劫不復【對應教材】(1)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師說》)
恢復(2)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阿》)雙層(3)山重水復疑無路(《游山西村》)
重復(4)勿復重紛紜(《孔雀》)又,再(5)阿母為汝求,便復在旦夕(《孔雀》)答復(6)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繼續(xù)復,fù(1)動詞.:①回來:昭王南征而不復。(《左傳?僖公四年》)——昭王遠行南方卻沒有回來。②恢復: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師說》)
——從師的風尚不能恢復,(由這里)就可以知道了。
③回答::不敢出一言以復。(《送東陽馬生序》)——不敢說一句話來回答。④報復:(伍員)謂申包胥曰:“我必復楚國?!保ā蹲髠?定公四年》)——伍員對申包胥說:“我一定要報復楚國?!雹萃ā案病保谏w,蓋上.復之以掌,虛若無物。(《促織》)——用手掌把它蓋住,覺得手心里空空的,好像沒有什么東西。(2)形容詞:①夾層的,雙層的。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孔雀東南飛》)——用紅羅做的雙層的床帳,四個角上都掛著香囊。②繁復,重復.: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山水一重一重的出現(xiàn),前面似乎無路可走了,可是走過柳樹茂密,山花鮮艷的地方,意外的又看到一個村莊。(3)副詞,再,又,還.: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赤壁之戰(zhàn)》)——各位將軍官吏如有再敢說應當投降曹操的,就和這個書案一樣。當堂檢測天啟年間,皇上好蟋蟀。江南成名找之,至一大觀園,其中亭臺樓閣。池水逶迤,水復()蕩漾,成名擲一石子,波浪頓生,頃之,又復()如初。前行,一老人見之,問其話,成名不敢出言以復(),后老人自言因找蟋蟀至此,成名乃與之言,偕往求蟋蟀。得一,成名以其小,劣之。試令之與雞斗,無不勝者。兩人喜,相約明日復()往。天啟年間,皇上好蟋蟀。江南成名找之,至一大觀園,其中亭臺樓閣。池水逶迤,水復(重疊,繁復)蕩漾,成名擲一石子,波浪頓生,頃之,又復(恢復)如初。前行,一老人見之,問其話,成名不敢出言以復(答復),后老人自言因找蟋蟀至此,成名乃與之言,偕往求蟋蟀。得一,成名以其小,劣之。試令之與雞斗,無不勝者。兩人喜,相約明日復(再)往。譯:天啟年間,皇上喜歡蟋蟀,江南的成名尋找蟋蟀,到了-一個大觀園,其中亭臺樓閣,池水逶迤蕩漾。成名扔了一個小石子,波浪立馬產生,不一會又恢復成原來的樣子。向前行走,一個老人看見他,問他話,成名不作回答,后來老人自己說,因為找蟋蟀到了這個地方。成名于是和他說話,希望能夠共同前往尋找蟋蟀。他們一起找到--只蟋蟀,成名因為它小,認為它不好,試圖讓它和雞搏斗,沒有不成功的。兩人十分高興,相約明日再次前往。24.負詞義解釋“負”的本義是“用背載物”,故有“背、載”之義。抽象表達為“承擔”(如“負債”);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為“依仗,憑借”。“負”又有“失敗”義,“失敗”了當然“辜負,對不起”人(自己或他人)。成語勾連忘恩負義忍辱負重負荊請罪負屈含冤負隅頑抗久負盛名不負眾望【對應教材】(1)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寡》)
背東西,以背載物(2)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廉》)
擔負,使……承擔(3)秦貪,負其強(《廉》)依仗,憑借(4)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對不起,辜負(5)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廉》)違背,背棄(6)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六國論》)
失敗負,fù:(1)動詞①以背載物.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愚公移山》)——天帝被他的誠心所感動,命令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這兩座山。②擔負,擔當: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衡量這兩個辦法,寧可答應下來,讓秦承擔理虧(的責任)。③仗恃.: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壁。(《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國貪心,倚仗它的強盛,用空話來求取(我們的)寶玉。④辜負,對不起.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我實在害怕被您欺騙而辜負了趙國。⑤背棄,違背.: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估計秦王雖然實行了齋戒,也一定會背棄盟約,不補償給趙國城池。⑥覆蓋:蒼山負雪,明燭天南。(《登泰山記》)——青蒼色的山峰上覆蓋著白雪,像明亮的蠟燭一樣,照亮了南面的天空。(2)名詞,失敗: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謀攻》)——不了解對方,卻了解自己,勝?。ǖ膸茁剩└髡家话搿.斕脵z測趙國得和氏璧,秦王聞之,負()強以城十五求之。趙國之臣紛議,藺相如以為必許之.以負()秦曲。趙王召相如負()和氏璧往之。相如臨行曰:“必不負()趙?!敝燎?,秦王不睬,相如知秦王負()約,令從懷璧歸趙。后人評曰:秦王有婦人之仁,若執(zhí)意求之,則勝負()不易量。趙國得和氏璧,秦王聞之,負(倚仗)強以城十五求之。趙國之臣紛議,藺相如以為必許之.負(使....承擔)秦曲。趙王召相如負(背著)和氏璧往之。相如臨行日:“必不負(辜負)趙?!敝燎?,秦王不睬,相如知秦王負(背棄)約,令從懷璧歸趙。后人評日:秦王有婦人之仁,若執(zhí)意求之,則勝負(失敗)不易量。譯:趙國得到和氏璧,秦王聽說了這件事,倚仗國家強大,用十五座城池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初三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
- 旅游線路設計
- 牡丹文創(chuàng)與自然手工藝的融合創(chuàng)新
- 水墨畫兔子課件
- 綜合實踐活動講座
- 家庭教育經(jīng)驗分享課件
- 母親節(jié)的由來幼兒園課程
- 寧夏中衛(wèi)公開招聘農村(村務)工作者筆試題含答案2024年
- 大班盤古開天辟地神話解析
- 小學校聯(lián)建合同協(xié)議
- 南京師范大學自主招生個人陳述范文與撰寫要點
- 廣州廣州市天河區(qū)華陽小學-畢業(yè)在即家校共話未來-六下期中家長會【課件】
- 公司事故隱患內部報告獎勵制度
- 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基礎(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課程)完整全套教學課件
- GB/T 6283-2008化工產品中水分含量的測定卡爾·費休法(通用方法)
- GB/T 23468-2009墜落防護裝備安全使用規(guī)范
- 2023年北京亦莊國際投資發(fā)展有限公司招聘筆試題庫及答案解析
- ansys電磁場分析經(jīng)典教程
- 美國數(shù)學競賽AMC8講座課件
- 2020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測查德育科目模塊一模擬試題含參考答案
- 導管固定-PPT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