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講 必修下《阿房宮賦》《六國論》一輪復習(練習)(教師版)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_第1頁
第06講 必修下《阿房宮賦》《六國論》一輪復習(練習)(教師版)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_第2頁
第06講 必修下《阿房宮賦》《六國論》一輪復習(練習)(教師版)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_第3頁
第06講 必修下《阿房宮賦》《六國論》一輪復習(練習)(教師版)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_第4頁
第06講 必修下《阿房宮賦》《六國論》一輪復習(練習)(教師版)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06講必修下《六國論》《阿房宮賦》一輪復習目錄01模擬基礎練02重難創(chuàng)新練03真題實戰(zhàn)練一.基礎選擇題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相同的一組是()A.eq\b\lc\{(\a\vs4\al\co1(六王畢,四海一,一之謂甚,其可再乎))B.eq\b\lc\{(\a\vs4\al\co1(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C.eq\b\lc\{(\a\vs4\al\co1(奈何取之盡錙銖,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D.eq\b\lc\{(\a\vs4\al\co1(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答案]C[A項,統一/數詞。B項,喜歡/吝嗇,吝惜。C項,都是動詞,占有,拿。D項,名詞,家族/動詞,滅族。]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eq\b\lc\{(\a\vs4\al\co1(盤盤焉,囷囷焉,縵立遠視,而望幸焉))B.eq\b\lc\{(\a\vs4\al\co1(驪山北構而西折,誰得而族滅也))C.eq\b\lc\{(\a\vs4\al\co1(獨夫之心,日益驕固,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D.eq\b\lc\{(\a\vs4\al\co1(多于九土之城郭,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答案]D[A項,形容詞詞尾/語氣助詞。B項,連接兩個動作行為,表順承/表修飾。C項,名詞,……的人/發(fā)語詞。D項,都為介詞“比”。]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A.各抱地勢,鉤心斗角B.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C.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D.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答案]C[A項,古義:指宮室結構的參差錯落,精巧工致。今義:比喻各用心機,互相排擠。B項,古義:金玉珍寶等物。今義:“收藏”是“收集寶藏”的意思,“經營”是“籌劃、組織并管理”的意思。D項,古義:天氣冷暖。今義:一個地區(qū)里經過多年觀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氣象情況。]4.對下列句式類型的判斷,錯誤的一項是()A.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判斷句)B.秦人不暇自哀(定語后置句)C.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狀語后置句)D.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省略句)[答案]B[B項為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是“秦人不暇哀自”。]5.從詞類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A.日削月割 B.以地事秦C.義不賂秦 D.禮天下之奇才[答案]A[A項,月:名詞作狀語,一月月地。B項,事:名詞用作動詞,侍奉。C項,義:名詞用作動詞,堅守大義。D項,禮:名詞用作動詞,禮遇。]6.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A.不賂者以賂者喪B.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C.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D.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答案]C[C項為副詞,A、B、D三項均為介詞。C項副詞,才。A項介詞,因為。B項介詞,用。D項介詞,用把。]二、語言運用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8題。斗拱是中國木構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構件,也是中國古代建筑的一個特有的標記。斗是斗形墊木塊,拱是弓形短木。它們逐層縱橫交錯疊加成一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頭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載和向外挑出的屋檐。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內承托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構架的整體性,成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分。木構架的優(yōu)點是:第一,①。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構架承托,墻壁只起維護和分隔空間的作用。第二,②??梢砸虻貐^(qū)寒暖之不同,隨意處理房屋的高度、墻壁的厚薄、選取何種材料,以及確定門窗的位置和大小。第三,減少地震等損失。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質與構造節(jié)點有伸縮余地,即使墻倒而屋不塌,有利于減少地震等損害。第四,③。古代黃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較之磚石便于加工制作。7.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①空,從后文“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構架承托,墻壁只起維護和分隔空間的作用”可知,此句表明斗栱讓建筑物的承重結構與維護結構得以分開。故可以填入“承重結構與維護結構分開”。第②空,從后文“可以因地區(qū)寒暖之不同,隨意處理房屋的高度、墻壁的厚薄、選取何種材料,以及確定門窗的位置和大小”可知,這是根據氣候的不同可以采取的措施,所以斗拱結構對于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非常方便。故可以填入“便于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第③空,從后文“古代黃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較之磚石便于加工制作”可知,這是說明斗拱制作的取材比較方便,故可以填入“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作”。[答案]①承重結構與維護結構分開②便于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③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作8.根據所給插圖,寫出杜牧《阿房宮賦》中直接描寫其建筑結構的四字短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阿房宮賦》中,寫到建筑物的內容有“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一段。從圖中可知,主要表現的是建筑物的挑檐,那么在上一句和挑檐有關系的詞語為“檐牙高啄”和“鉤心斗角”。檐牙高啄:檐際翹出如牙的部分。鉤心斗角:宮室結構精巧工致,翹出的檐角相互交錯。圖中為屋檐四角高高翹起,沒有相互交錯,故“鉤心斗角”不合適,應用“檐牙高啄”。[答案]檐牙高啄課內文言文閱讀(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一)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選自杜牧《阿房宮賦》,有刪改)(二)(秦始皇)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陽,塹山堙谷,直通之。于是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①也。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隱宮徒刑者七十余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驪山。發(fā)北山石槨,乃寫蜀、荊地材皆至。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余。盧生說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藥仙者常弗遇類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時為微行以辟惡鬼惡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則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漏,入火不燕,陵云氣,與天地久長。今上治天下,未能恬淡。愿上所居宮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藥殆可得也?!庇谑鞘蓟试唬骸拔崮秸嫒耍灾^‘真人’,不稱‘朕’?!蹦肆钕剃栔远倮飪葘m觀二百七十復道甬道相連,帷帳鐘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處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宮,從山上見丞相車騎眾,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損車騎。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語。”案問莫服。當是時,詔捕諸時在旁者,皆殺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注】①天極、閣道、營室皆為星宿名。(節(jié)選自《史記·秦始皇本紀》)1.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古今義相同的一項是(

)A.各抱地勢,鉤心斗角 B.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C.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 D.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2.下面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

)A.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 B.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戍卒叫,函谷舉。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臣等求芝奇藥仙者/常弗遇類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時為微行以辟惡鬼/惡鬼辟/真人至B.臣等求芝奇藥仙者常弗遇/類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時/為微行以辟惡鬼/惡鬼辟/真人至C.臣等求芝奇藥仙者/常弗遇類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時/為微行以辟惡鬼/惡鬼辟真人至D.臣等求芝奇藥仙者常弗遇/類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時為微行以辟惡鬼/惡鬼辟/真人至4.下列文化常識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阿房宮賦》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詩人、文學家杜牧,號樊川,為有別于杜甫,人稱“小杜”,他與同時代另一大詩人李賀并稱“小李杜”。B.《阿房宮賦》借寫阿房宮的興亡,揭露了秦統治者的窮奢極欲,并借古諷今,闡述了天下興亡的道理,以此諷諫當時統治者戒奢侈行仁政,與西漢賈誼的《過秦論》有異曲同工之妙。C.賦是一種介于韻文和散文之間的特殊文體,源于《詩經》和《楚辭》,在表達方式上一般總是先極力鋪陳描寫,最后在篇末畫龍點睛,揭示主旨。D.詞采華麗、節(jié)奏鮮明、氣勢酣暢是“賦”共同的特點,賦多用排比、對偶、夸張、比喻等修辭手法,句式多為駢散相間,整散結合,長短不拘,具有極強的藝術表現力。在這一點上,《阿房宮賦》堪稱典范之作。5.翻譯下列句子。(1)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2)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答案】1.D2.D3.D4.A5.(1)滅亡六國的人是六國自己,而不是秦國;滅族秦國的人是秦國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2)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嘆而不引以為鑒,那么又要再讓后世的人為后世哀嘆了?!窘馕觥?.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古今異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鉤心斗角”,古義,指宮室建筑結構的交錯和精巧;今義,寫作“勾心斗角”,比喻用盡心機,明爭暗斗。句意:各自依著地形,四方向核心輻輳,又互相爭雄斗勢。B.“氣候”,古義,指天氣(雨雪陰晴)的意思;今義,指一個地區(qū)的氣象概況。句意:一天之中,一宮之內,天氣卻不相同。C.“收藏、經營”,古義,指金玉珠寶等物;今義,指收集寶藏,籌劃、計劃或組織。句意:燕趙、韓魏國家收藏的金玉珍寶。D.“參差”,高低長短不一。古今意思一致。句意:瓦楞長短不一,比全身的絲縷還多。故選D。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判斷句。“……也”表判斷。句意:一個人的意愿,也就是千萬人的意愿啊。B.判斷句?!啊病北砼袛?。句意:滅亡六國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啊。C.判斷句?!啊病北砼袛?。句意:消滅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D.被動句。意思上的被動。句意:結果戍邊的陳勝、吳廣一聲呼喊,函谷關被攻下。故選D。3.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我們之所以找不到長生之藥和仙人,很像是有什么東西從中搗亂。仙方上說,人主應當隱秘行蹤遠離惡鬼;遠離了惡鬼,神仙真人才會到來?!扒蟆焙汀俺8ビ觥睘檫B動句,不能斷開;且“類物有害之者”為定語后置句,“有害之者”作“物”的定語,“者”后斷開,排除AC?!叭酥鳌睘橐粋€合成詞,應為“時為微行”的主語,不能斷開,排除B。故選D。4.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A.“他與同時代另一大詩人李賀并稱‘小李杜’”說法錯誤。應是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故選A。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者……也”,表判斷;“族”,滅族;“天下”,天下百姓。(2)“哀”,哀嘆;“鑒”,引以為鑒,借鑒;“使”,讓。參考譯文:(一)唉,一個人的意愿,也就是千萬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歡繁華奢侈,人民也顧念他們自己的家。為什么掠取珍寶時連一錙一銖都搜刮干凈,耗費起珍寶來竟像對待泥沙一樣。致使承擔棟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農夫還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織機上的女工還多;梁柱上的釘頭光彩耀目,比糧倉里的粟粒還多;瓦楞長短不一,比全身的絲縷還多;或直或橫的欄桿,比九州的城郭還多;管弦的聲音嘈雜,比市民的言語還多。使天下的人民,嘴上不敢說,心里卻敢憤怒??墒鞘ПM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驕傲頑固。結果戍邊的陳勝、吳廣一聲呼喊,函谷關被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宮化為一片焦土。唉!滅亡六國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啊。消滅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蓢@呀!假使六國各自愛護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來抵抗秦國。假使秦王朝又愛護六國的人民,那么皇位就可以傳到三世還可以傳到萬世做皇帝,誰能夠族滅它呢?秦人來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們哀傷;如果后人哀悼他卻不把他作為鑒戒吸取教訓,也只會使更后的人又來哀悼這后人啊。(二)三十五年(前212),開始修筑道路,經由九原一直修到云陽,挖掉山峰填平河谷,筆直貫通。這時始皇認為咸陽人口多,先王宮廷窄小,聽說周文王建都在豐,武王建都在鎬,豐、鎬兩城之間,才是帝王的都城所在。于是就在渭水南上林苑內修建朝宮。先在阿房建前殿,東西長五百步,南北寬五十丈,宮中可以容納一萬人,下面可以樹立五丈高的大旗。四周架有天橋可供馳走,從宮殿之下一直通到南山。在南山的頂峰修建門闕作為標志。又修造空中通道,從阿房跨過渭水,與咸陽相連,以此象征天上的北極星、閣道星跨過銀河抵達營室星。阿房宮沒有建成;計劃等竣工之后,再選擇一個好名字給它命名。因為是在阿房修筑此宮,所以人們就稱它為阿房宮。受過宮刑、徒刑的七十多萬人,分別被派去修建阿房宮,有的去營建驪山。從北山開采來山石,從蜀地、荊地運來木料。關中總共建造宮殿三百座,關外建四百座。盧生勸說始皇道:“我們尋找靈芝、奇藥和仙人,一直找不到,好像是有什么東西傷害了它們。我們心想,皇帝要經常秘密出行以便驅逐惡鬼,惡鬼避開了,神仙真人才會來到?;噬献〉牡胤饺绻尦甲觽冎溃蜁梁ι裣?。真人是入水不會沾濕,入火不會燒傷的,能夠乘駕云氣遨游,壽命和天地共久長。現在皇上治理天下,還沒能做到清靜恬淡。希望皇上所住的宮室不要讓別人知道,這樣,不死之藥或許能夠得到。”于是始皇說:“我羨慕神仙真人,我自己就叫‘真人’,不再稱‘朕’了。”于是令咸陽四旁二百里內的二百七十座宮觀都用天橋、甬道相互連接起來,把帷帳、鐘鼓和美人都安置在里邊,全部按照所登記的位置不得移動。皇帝所到的地方,如有人說出去,就判死罪。有一次皇帝幸臨梁山宮,從山上望見丞相的隨從車馬眾多,很不贊成?;鹿俳祭镉腥税堰@件事告訴了丞相,丞相以后就減少了車馬數目。始皇生氣地說:“這是宮中有人泄露了我的話。”經過審問,沒有人認罪。就下詔把當時跟隨在旁的人抓起來,全部殺掉。從此以后再沒有人知道皇帝的行蹤。(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瓎韬?!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選自蘇洵《六國論》,有刪改)材料二:春秋之末,至于戰(zhàn)國,諸侯卿相,皆爭養(yǎng)士自謀。國之有奸,猶鳥獸之有鷙猛,昆蟲之有毒螫也。區(qū)處條理,使各安其處,則有之矣;鋤而盡去之,則無是道也。吾考之世變,知六國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蓋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辯、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類不能惡衣食以養(yǎng)人,皆役人以自養(yǎng)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貴與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職,則民靖矣。六國之君虐用其民,不減始皇二世,然當是時百姓無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養(yǎng)之,不失職也。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則以客為無用,故隳名城,殺豪杰。秦之亂雖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職,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選自蘇軾《六國論》,有刪改)6.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思A厥B先祖父C暴D霜露E斬F荊棘G以有H尺寸I之地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字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顛覆,指“顛墜覆敗”,古代常用于描述國家滅亡,也可用于描述規(guī)則的顛倒失序。B.事,指“侍奉”,與《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事”意思相同。C.至于,指“到了……的時候”,與材料一中“至于顛覆,理固宜然”的“至于”意思不同。D.速,指“迅速、快速”,與蘇洵《六國論》“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的“速”意思相同。8.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開宗明義,起筆即指出了“六國破滅”的原因,再從“賂者”和“不賂者”兩個角度展開論述,從而使議論嚴謹周密。B.材料一在論述“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的分論點時,接連使用多組對比進行論證分析,態(tài)度鮮明地批判了秦國發(fā)動的侵略戰(zhàn)爭。C.材料二認為六國之君對老百姓的暴虐程度不比秦始皇、秦二世輕,然而當時百姓無一人造反,是因為百姓中的俊杰多數成為賓客,各有職分。D.材料二的寫作目的,是要提醒統治者要依據當時的社會實際來制定選拔制度,使百姓中那些優(yōu)秀杰出的人參與到對社會的治理中來。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2)既并天下,則以客為無用,故隳名城,殺豪杰。10.兩則材料都是針對“六國”的論述,但觀點并不相同,請簡要概括?!敬鸢浮?.CEG7.D8.B9.(1)如果憑借偌大的天下,之后而又跟從六國滅亡的先例,這就又在六國的下面了。(2)統一天下以后,就認為賓客是沒有用處的,所以才毀壞了名城,殺掉了豪杰。10.①蘇洵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是賄賂秦國。②蘇軾認為六國重視人才因而得以久存,秦不重視人才導致迅速滅亡。【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回想他們的祖輩父輩,冒著霜露,披荊斬棘,因而才有一點點土地。“思厥先祖父”,動賓結構,句意完整,賓語“厥先祖父”后C處斷開;“暴霜露”“斬荊棘”,結構相同,句意相關,各自單獨成句,EG處斷開。故CEG三處需要斷句。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及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A.正確。B.正確。侍奉。句意:用土地侍奉秦國。/豈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權貴。C.正確。到了……的時候;/以致,以至于。句意:到戰(zhàn)國時代。/六國落到滅亡的地步,按理本來應當這樣。D.錯誤。迅速、快速;/招致。句意:而秦朝之所以迅速滅亡。/等到后來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對付秦國的計策,這才招致了(滅亡的)禍患。故選D。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態(tài)度鮮明地批判了秦國發(fā)動的侵略戰(zhàn)爭”錯誤,使用對比論證,是批判賄賂秦國的行為,論證弊在賂秦的觀點。故選B。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茍”,如果;“天下之大”,定語后置,偌大的天下;“故事”,先例;“是”,這。(2)“并”,統一;“則”,就;“隳”,毀壞。10.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結合“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唬毫鶉?,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可知,蘇洵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是賄賂秦國。結合“六國之君虐用其民,不減始皇二世,然當是時百姓無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養(yǎng)之,不失職也。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則以客為無用,故隳名城,殺豪杰。秦之亂雖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職,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可知,蘇軾認為六國重視人才因而得以久存,秦不重視人才導致迅速滅亡。參考譯文:材料一:六國的滅亡,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來賄賂秦國。拿土地賄賂秦國虧損了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滅亡的原因。有人問:“六國一個接一個地滅亡,難道全部是因為賄賂秦國嗎?”回答說:“不賄賂秦國的,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原因是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失掉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獨自保全。所以說:弊病在于賄賂秦國?!鼻貒霉?zhàn)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還得到諸侯的割地賄賂),小的就獲得城鎮(zhèn),大的就獲得都市,把秦國由受賄賂得到的土地與戰(zhàn)勝而得到的土地比較,實際上有一百倍,把諸侯賄賂秦國所失去的土地與戰(zhàn)敗所失去的土地比較,實際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國最大的欲望,諸侯最大的禍患,當然就不在于戰(zhàn)爭了。回想他們的祖輩父輩,冒著霜露,披荊斬棘,因而才有一點點土地。可是子孫們看待它卻很不珍惜,拿它來送人,就像拋棄小草一樣。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穩(wěn)覺。待起床一看四周邊境,秦國的軍隊又打來了。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沒有滿足;誰送給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誰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誰強誰弱、誰勝誰敗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國落到滅亡的地步,按理本來應當這樣。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像抱著柴草救火,柴草沒有燒完,火就不會熄滅。”這話說得在理?。 ?!如果六國把賄賂秦國的土地封賞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意禮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齊心協力向西對付秦國,那么我擔心秦國人連飯也咽不下喉呢。可悲?。∮羞@樣的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制,土地天天削減,月月割讓,以至于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切不要讓自己被敵人積久的威勢所脅制??!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之國,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卻還有可以不賄賂秦國而戰(zhàn)勝它的優(yōu)勢。如果憑著這樣大的國家,卻降低身份重蹈六國滅亡的舊事,這就又在六國之下了。材料二:春秋末期,到戰(zhàn)國時代,各國的諸侯及卿相,都爭相收羅、供養(yǎng)賢才。國家有壞人,就像鳥獸中有猛禽,昆蟲中有毒蟲一樣。把他們分別處理安置,使他們都能各安本位,是正確的處理方法;把他們盡數鏟除掉,是沒有道理的。我曾就世代的興廢考察過,知道六國之所以長久存在,而秦朝之所以迅速滅亡,原因都在這里,不可不明察。有智謀的人、有勇氣的人、有辯才的人、有氣力的人,這四種人,都是百姓中的優(yōu)異杰出之士,大多是不能自己穿壞的而去奉養(yǎng)別人的,都是要役使別人來奉養(yǎng)自己的一些人。所以從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貴分出一部分來,和這四種人共同享有。這四種人不失去常業(yè),百姓就安定了。六國的君主,虐待他們的百姓,并不亞于秦始皇與秦二世,然而在那個時候,百姓并沒有一個人起來反叛。這是因為百姓中的優(yōu)異杰出之士,多數都被當作賓客奉養(yǎng)起來,沒有失去常業(yè)。秦始皇當初想驅逐賓客,采納了李斯的建議才沒有實行。統一天下以后,就認為賓客是沒有用處的,所以才毀壞了名城,殺掉了豪杰。秦朝的變亂,雖然形成于秦二世在位之時,然而假使秦始皇當初知道畏懼這四種人,設法安置他們,使他們不失去常業(yè),那么秦朝的滅亡,還不至于這樣快。小閱讀11.再讀兩篇文章,比較《六國論》《阿房宮賦》不同點,完成下面表格。比較點(不同點)具體分析(1)文體不同《阿房宮賦》是,是介于詩與散文之間而靠近散文的一種體裁;《六國論》是,是篇議論文。(2)不同《阿房宮賦》是為帝而作,意在戒唐。當時的唐敬宗昏庸荒淫,大興土木,起造宮室,勞民傷財。見此,杜牧寫此賦,借秦統治者荒淫奢侈、自取滅亡的史實,諷喻敬帝應當節(jié)儉愛民。《六國論》是緣事而作,意在鑒宋。當時北宋對契丹和西夏的軍事掠奪采取以賂求和、茍且偷安的退讓政策,作者寫此文是要告訴宋仁宗,應該以六國破滅為鑒,不要對契丹和西夏屈膝求和,以免像六國那樣“為積威之所劫”。(3)不同《阿房宮賦》辭采華麗,鋪陳夸張;《六國論》嚴謹準確,簡潔明快;《六國論》雖有整句,但不押韻;《阿房宮賦》是有部分押韻。(4)涉及的史實范圍不同《阿房宮賦》只從秦統一說到秦滅亡、阿房宮被焚共約15年的時間;《六國論》所說的是自秦滅六國至秦統一的幾十年期間的歷史情況。(5)評議的角度不同《阿房宮賦》是指斥秦王朝的殘暴荒淫;偏重于斥責秦的驕奢荒淫,也說及六國不愛百姓;《六國論》是從痛惜六國失策的角度來說的。(6)運用對比的方式不同《阿房宮賦》中的對比是、虛實相生的;《六國論》是橫式對比,“賂者”與“不賂者”雖同不免滅亡,但情況有別?!敬鸢浮课馁x史論主旨語言風格縱橫交錯【詳解】(1)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常識的能力。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究文采、韻律,講究鋪張敘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栋⒎繉m賦》體現了賦的特點。是唐代文學家杜牧創(chuàng)作的一篇借古諷今的賦體散文,屬于賦體中的文賦。蘇洵的《六國論》通過對戰(zhàn)國時期六國興亡的剖析,提出了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和獨特見解。文章深入淺出,語言精煉,富有哲理,是一篇史論性質的散文。(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主旨內容的能力?!栋⒎繉m賦》作于唐敬宗寶歷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唐敬宗李湛十六歲繼位,善于擊球,喜手搏,往往深夜捕狐,與宦官嬉戲終日,貪好聲色,大興土木,游宴無度,不視朝政,求訪異人,希望獲得不死之靈藥,曾在長安洛陽有興修宮殿的龐大計劃。作者預感到唐王朝的危險局勢,與黑暗現實,就寫這篇賦,表面上寫秦因修建阿房宮,揮霍無度,貪色奢侈,勞民傷財,終至亡國,實則是借秦之故事諷唐之今事,規(guī)勸唐朝的當政者,要以古為鑒,不能哀而不鑒,最終只能落得“后人復哀后人也”的結局。本文借寫阿房宮的興建與毀滅,揭露了秦朝統治者的窮奢享樂,并借古諷今,闡述了天下興亡的道理。希望唐朝的統治者不要只圖自己奢侈享樂,重蹈覆轍?!栋⒎繉m賦》是為帝而作,意在戒唐。蘇洵的《六國論》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借題發(fā)揮。蘇洵的寫作目的不在于總結六國滅亡的教訓,而在于警告宋朝統治者勿蹈六國滅亡的覆轍。借古喻今,以談論歷史供當今統治者借鑒。蘇洵的意圖是點明賂秦是六國滅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統治者,不要用賄賂的方法對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六國論》是緣事而作,意在鑒宋??梢姡瑑善恼碌闹髦疾煌?。(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語言風格的能力?!读鶉摗返恼Z言生動有力。句子嚴謹準確,簡捷有力。本文的句式整飭有度,特別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雖不押韻,但讀起來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富有節(jié)奏感?!栋⒎繉m賦》是一篇典型的賦,講究鋪張敘事,重視辭藻押韻,比如發(fā)端之辭“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不僅有氣勢,而且含義尤豐,寫盡秦王朝暴興速滅的歷史,其中“畢”“一”“兀”“出”講究押韻,錘煉極佳?!爱叀薄耙弧备爬肆鶉省⑻煜聻榍氐氖穼?,而“兀”“出”,則形象說明“阿房出”是由“蜀山兀”換來的。作者以華麗的辭藻,鋪陳夸張的藝術手法,不僅寫出了阿房宮規(guī)模宏大,而且生動地揭露了秦始皇的腐敗、荒淫。這些無不反映賦的藝術特點??梢姡瑑善恼碌恼Z言風格不同。(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藝術手法的能力?!栋⒎繉m賦》中“二川溶溶,流入宮墻。五步一樓,十步一閣……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是虛寫,作者當時已經無法親眼得見阿房宮營建的盛況,只是他自己的想象;而“可憐焦土”是實寫??梢姡闹袑⒎繉m建成時的盛狀同被焚時的慘狀進行對比,是虛實相生的對比?!耙蝗酥模f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中將“一人之心”與“千萬人之心”進行橫向對比,“秦人”與“人”等情況進行縱向對比,是縱橫交錯的對比?!读鶉摗分小扒匾怨ト≈猓t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將秦于攻取之外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的土地進行對比。在第二段和第三段將六國中賂者與不賂者進行對比,說明賂者與不賂者雖同樣不免滅亡,但情況有別。可見《六國論》是同一時代的橫式對比。三、現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現代文,完成各題。歷史的裂痕在邙山莽莽黃土之上,到處布滿了高高低低的墓群。這些墓群依次排列開去,似在訴說著那些塵埋的歷史。就在黃河岸邊,邙山之巔,橫向里現出一條溝壑,像誰猛舞利刃,在歷史的深處劃出一道裂痕。這就是鴻溝,曾經攪亂歷史風云的鴻溝:讓人發(fā)無數聯想的鴻溝。鴻溝原名叫廣武澗,是戰(zhàn)國時期魏國開鑿的引黃濟田的水利工程。鴻溝的北面是濤濤的黃河,西南面則群山萬壑。溝中滾滾的黃河水深不可測,溝的四周萬木叢生,百獸哀鳴。其地勢之險,是東西向的咽喉要塞。有人說,當取天下之日,中原在所必爭。古往今來,中原多少戰(zhàn)事如煙云過眼,惟鴻溝引出的故事成千古絕唱。史有傳聞,當以勾畫萬里長城的大手筆著稱的秦始皇帶著車隊路過時,有兩個人在贊嘆之余,同時發(fā)出了不同的豪言。一說:“大丈夫當如是也!”一說:“彼可取而代之!”說前一句的較工于心計,后來做了漢朝的開國皇帝;說后一句的則少城府,鴻門宴放走了死對頭,一把火焚燒了阿房宮,空做一場皇帝夢。鴻門宴與鴻溝都是鴻字起頭,本沒有自然的聯系,但總讓人感到有某種天然的巧合。鴻門宴之時,項羽大軍40萬,劉邦僅有10萬。項羽若依范增計殺掉狡詐多謀的劉邦,便不會再有后面的鴻溝之爭。偏偏項羽自恃高強而猶豫不定,失去了重要的一次機會,以致放虎歸山,使之形成與項羽抗衡的軍事陣營。鴻門宴是項羽的一個敗筆,鴻溝亦然。項羽失去了最后的機會。其時是公元前202年,鴻溝西側是劉邦的漢王城,東側筑起項羽的霸王城。項羽勢強,兩軍對壘,可還是讓劉邦滑了過去。兩個鴻字,讓項羽有了終生的遺憾,最終自刎烏江。項羽畢竟是項羽,其如果過江而去,汲取教訓,重整旗鼓,歷史還不定如何寫就。但項羽的性格決定了他只能以這樣的結局塑造自己的形象。多少年后,一個憂惋的女子在一個梧桐更兼細雨的黃昏想起項將軍,依然感嘆不已: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氏之類女子心目中的英雄,于劉項之間,非項莫屬。成者英雄敗者賊,這賊的罵名,怎么也安不到項羽身上。在兩軍對壘,楚軍久攻漢軍無果的時候,項羽支起了一口大鍋,欲把劉邦的老父煮了。而劉邦卻耍起了無賴,說:“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辈恢饭绾蔚弥鈾M飛的戰(zhàn)場上,這等糅合著殘忍與機詭的情節(jié)。項羽太要名聲和體面,人家的老爹沒有殺掉,還和劉邦在鴻溝平分了天下。這在項羽來說可能是無奈之舉,兩年半的爭斗中,劉邦已漸漸緩過勁來;而對于劉邦,則是一種緩兵之策。其一旦羽翼豐滿,便想遮蔽整個中國了。野心乘勢,要比項羽來得十二分的兇猛。最終導演了一場歷史上最有感染力的話劇,這場“霸王別姬”,讓天地為之動容。當虞姬拔劍起舞,血別項羽,正是四面楚歌唱響之時?!傲Π紊劫鈿馍w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與美人,刀劍與熱血,在那個凄婉之夜形成鮮明的對立。鴻溝只是一個擺設,一個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冊中的神來之筆。這一筆是最有說明力的警言妙語。有人要將長江變成第二個鴻溝時,毛澤東沒聽那一套,“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這一警覺與歷史緊密相連。劉氏建立漢朝之后,恐怕沒有故地重游。這里說不上是他的光榮呢,還是恥辱。倒是多少年以后,一個叫做阮籍的人信馬由韁,來到這里,看著早已是斷壁殘垣的古戰(zhàn)場,不禁仰天長嘆:“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這場嘆息由著狂舞的澗風,飛揚了數千年,對其的認識卻莫衷一是。那是個產生故事的時代,由鴻溝所派生出的諸多故事,足以讓后人品味。歷史總是要向前發(fā)展的,不管是秦始皇精心修造的長城,還是劉邦與項羽利用的這條鴻溝,都不能阻擋住歷史的風雨。這風雨可以使長城頹毀,也可以將鴻溝填平。現在,它們早已不再是深不可測,無法逾越了。鴻溝看上去是那么普通,就像一條干涸的河道,塵土漫漫,芳草萋萋,順黃河而來的風,騰挪漫卷,似攪起陣陣馬蹄和喊殺的煙塵。12.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以鴻溝的興衰為線索,意在揭示鴻溝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B.文章開頭和結尾雖然都采用了景物描寫,但二者的作用并不相同:前者意在引出作者對鴻溝的思考和聯想,而后者則給讀者一種沉浸于歷史而回味無窮的感覺。C.第五段作者著力描寫了“霸王別姬”的場面,主要是為了渲染項羽失敗之慘烈,從而夸贊劉邦勝利的偉大。D.作者說“李氏之類女子心目中的英雄,于劉項之間,非項莫屬”,強調了李清照的女性身份,也是為了突出項羽的英雄形象。13.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選取“鴻溝”這一有著豐厚底蘊的歷史遺跡為觀照點和情感生發(fā)點,將與之有關的歷史掌故一一勾連。B.作者在描繪歷史場景,勾描歷史人物或抒發(fā)深沉之思的時候才那樣的揮灑自如,發(fā)于所當發(fā),止于所當止。C.霸王沽名,這一點在鴻門宴中有充分體現。假如在鴻門宴上依范增計殺掉狡詐多謀的劉邦,項羽最終便不會失敗了。D.文章開頭與結尾兩處的環(huán)境描寫首尾呼應,虛實結合,既勾起讀者對歷史的回望和深沉思考,為全文營造了一種凝重的歷史文化氛圍,又讓人產生對歷史的無限感慨和長久回味。14.文中引用了李清照、毛澤東和阮籍的詩文典故,有哪些作用?15.文章開頭和結尾都運用了景物描寫,試分析兩處景物描寫的作用有何不同。【答案】12.C13.C14.運用李清照的詩文寫出其對項羽的評價,意在強調項羽是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以毛澤東和阮籍的詩句來突出鴻溝是煌煌史冊中的神來之筆,是最有說明力的警言妙語。15.①前者意在引出作者對鴻溝的思考和聯想。②后者則給讀者一種沉浸于歷史而回味無窮的感覺?!窘馕觥?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從而夸贊劉邦勝利的偉大”錯。原文“最終導演了一場歷史上最有感染力的話劇,這場‘霸王別姬’,讓天地為之動容”,可看出并沒有夸贊劉邦勝利。故選C。1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C.“假如在鴻門宴上依范增計殺掉狡詐多謀的劉邦,項羽最終便不會失敗了”錯。鴻門宴只是劉項力量對比的轉折點,是項羽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并非殺掉劉邦項羽就不會失敗。故選C。1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語段的作用的能力。原文“多少年后,一個憂惋的女子在一個梧桐更兼細雨的黃昏想起項將軍,依然感嘆不已: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氏之類女子心目中的英雄,于劉項之間,非項莫屬。成者英雄敗者賊,這賊的罵名,怎么也安不到項羽身上”,運用李清照的詩文寫出其對項羽的評價,意在強調項羽是人們心目中的英雄。原文“鴻溝只是一個擺設,一個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冊中的神來之筆。這一筆是最有說明力的警言妙語”“有人要將長江變成第二個鴻溝時,毛澤東沒聽那一套,‘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這一警覺與歷史緊密相連”“倒是多少年以后,一個叫做阮籍的人信馬由韁,來到這里,看著早已是斷壁殘垣的古戰(zhàn)場,不禁仰天長嘆:‘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據此看出,是以毛澤東和阮籍的詩句來突出鴻溝是煌煌史冊中的神來之筆,是最有說明力的警言妙語。1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中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的能力。①開頭寫景“在邙山莽莽黃土之上,到處布滿了高高低低的墓群。這些墓群依次排列開去,似在訴說著那些塵埋的歷史。就在黃河岸邊,邙山之巔,橫向里現出一條溝壑,像誰猛舞利刃,在歷史的深處劃出一道裂痕”,然后寫“這就是鴻溝,曾經攪亂歷史風云的鴻溝:讓人發(fā)無數聯想的鴻溝”。由此看出,前者意在引出作者對鴻溝的思考和聯想。②結尾寫景“鴻溝看上去是那么普通,就像一條干涸的河道,塵土漫漫,芳草萋萋,順黃河而來的風,騰挪漫卷,似攪起陣陣馬蹄和喊殺的煙塵”,由鴻溝寫到卷起的漫漫歷史風塵。由此看出,后者則給讀者一種沉浸于歷史而回味無窮的感覺。(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春秋之末,至于戰(zhàn)國,諸侯卿相,皆爭養(yǎng)士自謀。其謀夫說客、談天雕龍、堅白同異之流,下至擊劍扛鼎、雞鳴狗盜之徒,莫不賓禮。靡衣玉食,以館于上者,不可勝數。此皆役人以自養(yǎng)者,民何以支而國何以堪乎?蘇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國之有奸,猶鳥獸之有鷙猛,昆蟲之有毒螫也。區(qū)處條理,使各安其處,則有之矣;鋤而盡去之,則無是道也。吾考之世變,知六國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蓋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辯、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類不能惡衣食以養(yǎng)人,皆役人以自養(yǎng)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貴與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職,則民靖矣。六國之君虐用其民,不減始皇二世,然當是時百姓無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養(yǎng)之不失職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魯無能為者雖欲怨叛而莫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節(jié)選自蘇軾《六國論》)材料二:夫后世之所以惡秦者,豈非以其暴邪?以余觀之,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未可專以罪秦也。當是時,東諸侯之立國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習于詐虞,視秦無異也。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復增一秦也。惟其終不克為秦之所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滅。所以然者,何也?則以誤于欲為秦之所為也。六國皆欲為秦之所為,而秦獨為之而遂焉者,所謂得天助云爾。嗟夫!自春秋以來,兵禍日熾;迄乎戰(zhàn)國,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驅無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終刈于虐乎?其必不爾矣!是故秦不極強,不能滅六國而帝,不帝,則其惡未極,其惡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與六國之自為之也。后之論者,何厚于六國,而必為之圖存也哉?。ü?jié)選自李楨《六國論》)1.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以凡民之秀杰者A多以客養(yǎng)之B不失職也其力C耕以奉D上皆椎魯E無能為者雖欲怨F叛而莫為之先G此其所以少H安而不即亡也。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勝,盡,與《齊桓晉文之事》中“則王以為孰勝?”的“勝”意思不相同。B.類,大都,與《促織》中“見蹲石鱗鱗,儼然類畫”的“類”意思不相同。C.克,能夠,與《諫太宗十思疏》中“能克終者蓋寡”的“克”意思不相同。D.遂,成功,與《鴻門宴》中“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的“遂”意思不相同。3.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軾認為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各種役使他人來奉養(yǎng)自己的士人被優(yōu)待,他們穿著華麗的衣服,吃著珍貴的食物,住著上等的館舍,以致國家和人民難以承受。B.在論證方法上,材料一與蘇洵《六國論》一樣靈活多樣,以對比論證為主,兼顧引證法、類比論證、舉例論證,使文章的觀點有力而形象,更具有說服力。C.李楨認為后世痛恨秦國,是因為秦國殘暴的統治;同時,他也認為秦國之所以得天下,既有地利因素,也有天時因素,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天命論思想。D.句式上,材料二和蘇洵的《六國論》使用四言、五言、六言等多種句式,富于變換。修辭上,前者設問、反問,發(fā)人深?。缓笳邔Ρ?、對偶,句式工整。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鋤而盡去之,則無是道也。(2)其溺于攻伐,習于詐虞,視秦無異也。5.這兩則材料和蘇洵的《六國論》論述的對象都是六國的興亡,但三者的觀點各異,請簡要概括。【答案】1.ABG2.C3.B4.(1)(如果)把他們全部鏟除,這樣是沒有道理的。(2)他們沉溺于武力攻打,習慣于爾虞我詐,(這)與秦國相比沒有什么不同。5.①蘇洵《六國論》認為六國割地賂秦,自己削弱國力,導致國家滅亡;②材料一強調士的作用,認為六國爭相養(yǎng)士是六國久存的原因;③材料二認為六國與秦國一樣,都實行暴虐的統治,上天愛民,使秦強大而滅六國?!窘馕觥?.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這是因為百姓中優(yōu)異杰出的人,多數都被當作賓客奉養(yǎng)起來,沒有失去常業(yè)。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養(yǎng)官府的,都是樸實愚鈍而沒有什么作為的人,雖然想反叛,但是沒有人領導他們,這是六國能略微安定而沒有立即滅亡的原因。“以凡民之秀杰者”,“中心語+之+定語+者”,定語后置的標志,做句子主語,故A處斷開。“多以客養(yǎng)之”,“之”作“養(yǎng)”的賓語,故B處斷開?!捌淞Ω苑钌稀敝校傲Ω笔瞧陶Z,“奉上”是動賓短語,中間都不能斷開;“皆椎魯無能為者”是一個判斷句,中間不能斷開;“怨叛”是同義連用,不能斷開;“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也是一個判斷句,其前G處斷開。故選ABG。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盡;/勝利。句意:不可以數清。/大王認為誰會獲勝?B.正確。大都;/像。句意:(他們)大多不能自己穿壞的吃壞的而去奉養(yǎng)別人。/看到蹲踞著的石頭,一片片像魚鱗一樣,儼然像畫中的景象。C.錯誤,都是“能夠”。句意:只是他們最終沒有能夠做秦國所做的事。/能夠堅持到底的卻很少。D.正確。成功;/于是。句意:而只有秦國做了而且成功了。/樊噲于是進去,?分開(?或掀開)?帷幕向西站著。故選C。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兼顧引證法”錯,材料一沒有使用引證法。故選B。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去”,鏟除、除掉;“是”,這樣;“道”,道理。(2)“溺”,沉溺、沉迷;“詐虞”,欺騙、爾虞我詐;“視”,比照、與……相比。5.本題考查學生評價探究文中思想觀點的能力。①回顧蘇洵《六國論》中“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等內容,可知蘇洵認為六國割地賂秦,自己削弱國力,導致國家滅亡。②根據材料一“春秋之末,至于戰(zhàn)國,諸侯卿相,皆爭養(yǎng)士自謀”“吾考之世變,知六國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蓋出于此,不可不察也”等內容,可知蘇軾強調士的作用,認為六國爭相養(yǎng)士是六國久存的原因。③根據材料二“自春秋以來,兵禍日熾;迄乎戰(zhàn)國,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驅無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終刈于虐乎”等內容,可知李楨認為六國與秦國一樣,都實行暴虐的統治,上天愛民,使秦強大而滅六國。參考譯文

材料一:

春秋末期到戰(zhàn)國時期,各國的諸侯及卿相,都爭相收養(yǎng)人才為自己打算。那些謀士、說客,談天說地的、修飾文辭的,辯論“堅白”“同異”之類的(能言善辯的),下到擊劍行刺的、力能扛鼎的,以及雞鳴狗盜之輩,(諸侯卿相)沒有不以賓客的禮節(jié)去對待他們的。穿著華麗的衣服、吃著像玉石一樣珍貴的食物,被招待在上等官舍里的人,不可以數清。這些都是役使他人來養(yǎng)活自己的人,百姓怎么吃得消而國家又怎么受得了呢?蘇子說:這是古代賢明君主所不能避免的事。國家有壞人,就像鳥獸中有猛禽,昆蟲中有毒蟲一樣。把他們分別處理安置,使他們各安本位,這樣是可以的;(如果)把他們全部鏟除,這樣是沒有道理的。我考察過世代的興廢,知道六國之所以長久存在,而秦朝之所以迅速滅亡的原因就在這里,不可以不引起注意。有智謀的人、有勇氣的人、有辯才的人、有氣力的人,這四種人都是百姓中的優(yōu)秀杰出之士,(他們)大多不能自己穿壞的吃壞的而去奉養(yǎng)別人,而是要役使別人來奉養(yǎng)自己。所以從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貴分出一部分,來和這四種人共享。這四種人不失去常業(yè),百姓就安定了。六國的君主虐待他的百姓,并不亞于秦始皇和泰二世,然而在那個時候百姓并沒有一個人反叛;這是因為百姓中優(yōu)異杰出的人,多數都被當作賓客奉養(yǎng)起來,沒有失去常業(yè)。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養(yǎng)官府的,都是樸實愚鈍而沒有什么作為的人,雖然想反叛,但是沒有人領導他們,這是六國能略微安定而沒有立即滅亡的原因。

材料二:

后代人之所以痛恨秦國的原因,難道不是因為秦國統治者的殘暴嗎?據我看來,那六國都想做秦國所做的事,不可以只是怪罪秦國。在那個時候,山東諸侯立國時,沒有一個(諸侯國的實力)能超過秦國;他們沉溺于武力攻打,習慣于爾虞我詐,(這)與秦國相比沒有什么不同。假如有一個國家擁有像秦國一樣有利的地理形勢,并且能夠得到上天的幫助,那么未必不會再出現一個與秦國一樣的國家。只是他們最終沒有能夠做秦國所做的事,是因為(六國)自己削弱自己,而導致滅亡。這樣說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為錯在(六國都)想做秦國所做的事。六國都想做秦國做的事,而只有秦國做了而且成功了,這就是所說的得到了上天的幫助啊。唉!自春秋以來,戰(zhàn)禍一天天嚴重;到了戰(zhàn)國時期,老百姓被殘害的情況有的(已經)到了不忍言說的地步了。上天很愛人民,怎么能使六七個君王,凌駕于人民之上,每天驅趕無辜的人民,使他們手足長滿老繭、暴露尸骸于野外,而最終被虐殺呢?它一定不會這樣啊!因此秦國不極強盛,就不能滅六國而稱帝,不稱帝,那么它的罪惡(就)不能達到極點,秦國沒有惡貫滿盈,也就不會那么快招致滅亡。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國和六國自己造成的結果啊。后人的評論,為什么偏重六國,而一定要他們存在呢!(二)閱讀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題。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困困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tài)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見者,三十六年。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選自《阿房宮賦》)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xù)。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選自《桂枝香·金陵懷古》)6.下列句子中的“愛”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向使三國各愛其地

愛惜B.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愛護C.百姓皆以王為愛也

憐惜,同情D.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

喜歡7.下面加點詞“之”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A.杳不知其所之也 B.提刀而立,為之四顧C.代百司之職役哉 D.夫晉,何厭之有8.下面關于文學文化常識的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妃嬪媵嬙,指六國王侯的宮妃。王子皇孫,指六國王侯的兒子、孫子。B.錙銖,古代較小的重量單位,一錙等于六銖,一銖約等于后來的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C.阿房宮,秦宮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時未完工,被譽為“天下第一宮”。D.賦,講究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有“鋪采摛文,體物寫志”特點。9.下面加點詞語古今詞義相同的一項是(

)A.成不敢斂戶口 B.韓魏之經營C.雷霆乍驚,宮車過也 D.正故國晚秋10.下面句子的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長橋臥在水上,沒有云怎么出現了龍?一條又一條的通道架在半空,并非雨過天晴,怎么出現了彩虹?B.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明亮的星星晶瑩閃爍,這是宮妃們打開了梳妝的鏡子;綠色的云朵紛紛擾擾,這是宮妃們在梳理晨妝的發(fā)髻。C.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直的欄桿,橫的門檻,比九州的城郭還要多;管弦的聲音嘈雜,比鬧市里人們的言語還要多。D.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讓秦王朝又能愛護六國的百姓,那么可以傳遞三世乃至萬世而做皇帝,誰能夠消滅它呢?11.下面對兩則材料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阿房宮賦》開篇,用四個三字短句領起,既寫出了秦橫掃六國統一天下的氣勢,也體現了阿房宮工程的浩大。B.《阿房宮賦》中,對于秦的滅亡和阿房宮的被燒毀,作者用“可憐焦土”一語寄予了一定的同情。C.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中,開頭三句寥寥數語就交代清楚登臨的時間、地點、氣候,并定下了后面觀景的坐標位置。D.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中,“歸帆”“酒旗”“彩舟”“白鷺”既寫出了真實的生活情景,又有想象之景,展現了金陵的美麗、繁華。12.下面對兩則材料藝術特色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阿房宮賦》中,寫六國珍寶之多及其來源,是為了說明六國統治者不愛護其百姓,為下文的議論蓄勢。B.《阿房宮賦》中,無論描寫還是議論,都大量采用了鋪排的手法,敘事言情,極盡其致,氣勢奪人,令人耳目一新。C.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結句化用杜牧《泊秦淮》詩句,和杜牧一樣,責怪商女無知,至今還唱著亡國之音。D.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中,景物有實有虛,色彩有濃有淡,虛實結合,濃淡相宜,構成一幅巧奪天工的金陵風景圖?!敬鸢浮?.C7.B8.A9.C10.A11.D12.C【分析】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正確。句意:假使當初韓、魏、楚三國各自愛惜他們的土地。B.正確。句意:愛護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C.錯誤?!皭邸?,吝惜,舍不得。句意:百姓都認為大王吝惜(一頭牛)。D.正確。句意:秦始皇喜歡繁華奢侈,百姓也顧念自己的家。故選C。

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例句:代詞,他們。句意:后人為他們悲哀卻不以他們?yōu)殍b。A.動詞,到。句意:遙遙地不知它到什么地方。B.代詞,此。句意:(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為此四處張望。C.助詞,的。句意:代管百官的職事。D.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句意: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故選B。8.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A.“王子皇孫,指六國王侯的兒子、孫子”錯誤。“王子皇孫”指六國王侯的女兒、孫女。故選A。9.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古今異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古義:老百姓;今義:戶籍。句意:成名不敢勒索百姓。B.古義:金玉珍寶等物;今義:籌劃、組織并管理。句意:韓魏聚斂的金玉珍寶。C.“雷霆”,形容強大的力量或聲音,古今同義。句意:雷霆般的聲音突然響起,是宮車從這里馳過。D.古義:故都,這里指金陵;今義:國家。句意:故都金陵正是深秋。故選C。1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A.正確。B.“綠色的云朵紛紛擾擾”錯誤。“綠云”比喻女子濃密烏黑的頭發(fā)。句意:明亮的星星晶瑩閃爍,這是宮妃們打開了梳妝的鏡子;烏黑濃密的頭發(fā)紛紛擾擾,這是宮妃們在梳理晨妝的發(fā)髻。C.“直的欄桿,橫的門檻”錯誤?!爸睓跈M檻”,或直或橫的欄桿。句意:或橫或直的欄桿,比九州的城郭還要多;管弦的聲音嘈雜,比鬧市里人們的言語還要多。D.“讓秦王朝又能愛護六國的百姓”錯誤。“使”,假使。句意:假使秦王朝又愛護六國的人民,那么可以傳遞三世乃至萬世而做皇帝,誰能夠族滅它呢。故選A。1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又有想象之景”錯誤。“歸帆”“酒旗”“彩舟”“白鷺”這些景物是作者看到的,為寫實之景。故選D。1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C.“責怪商女無知,至今還唱著亡國之音”錯誤。這一句化用杜牧的詩句,諷喻統治者應以史為鑒,不要讓歷史的悲劇重演。故選C。參考譯文:六國滅亡,四海統一,蜀地的山禿了,阿房宮建成了。覆蓋三百多里地,宮殿高聳,遮蔽天日。它從驪山北邊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陽。渭水、樊川浩浩蕩蕩的,流進了宮墻。五步一座樓,十步一個閣,走廊縈繞曲折,檐牙高聳,如鳥仰首啄物。樓閣各隨地勢的高下走向而建,宮室結構參差錯落,精致工巧。回環(huán)曲折,像蜂房,像水渦(一樣稠密層疊),矗立著,不知道它們有幾千萬座。長橋橫臥水波上,沒有云怎么出現了龍?一條又一條的通道架在半空,并非雨過天晴,怎么出現了彩虹?房屋忽高忽低,使人不能分辨東西。人們在臺上唱歌,歌聲響起,好像充滿著暖意,如同春光那樣和暖;人們在殿中舞蹈,舞袖飄拂,好像帶來寒氣,如同風雨交加那樣凄冷。一天之中,一宮之內,氣候卻不相同。六國王侯的宮妃、女兒和孫女,辭別(六國的)樓閣宮殿,坐著輦車來到秦國。他們早晚唱歌奏樂,成為秦國的宮人。明亮的星星晶瑩閃爍,這是宮妃們打開了梳妝的鏡子;烏黑濃密的頭發(fā)紛紛擾擾,這是宮妃們在梳理晨妝的發(fā)髻;渭水漲起一層脂膏,那是她們潑掉的脂粉水;煙靄斜斜上升,云霧橫繞空際,那是宮女們燃起了椒蘭在熏香;雷霆般的聲音突然響起,這是宮車從這里馳過;轆轆的車聲越聽越遠,不知道它到什么地方。她們的肌膚、姿容都嬌媚極了。宮妃們久久地站著,遠遠地探視,盼望著皇帝來臨。有的宮女竟整整三十六年沒能見到皇帝。燕趙、韓魏、齊楚國家收藏的金玉珍寶,世世代代從他們的子民那里掠奪來的,堆疊得像山一樣。一朝國破家亡,這些再也不能占有了,都運送到阿房宮里來。把寶鼎看作鐵鍋,把美玉看作石頭,把黃金看作土塊,把珍珠看作石子,丟棄得到處都是,秦人看見這些,也并不覺得可惜。

唉,一個人的意愿,也就是千萬人的意愿啊。秦始皇喜歡繁華奢侈,百姓也顧念他們自己的家。為什么掠取珍寶時連一錙一銖都搜刮干凈,耗費起珍寶來竟像對待泥沙一樣。致使承擔棟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農夫還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織機上的女工還多;梁柱上的釘頭突出,比糧倉里的粟粒還多;瓦楞長短不一,比全身的絲縷還多;或直或橫的欄桿,比九州的城郭還多;管弦的聲音嘈雜,比鬧市里人們的言語還要多。使天下的人民,嘴上不敢說,心里卻敢憤怒。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驕橫頑固。陳涉、吳廣一聲呼喊,函谷關被攻下,項羽占領咸陽后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宮化為一片焦土。

唉!滅亡六國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啊。滅族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嘆呀!假使六國各自愛護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來抵抗秦國。假使秦王朝又愛護六國的人民,那么可以傳遞三世乃至萬世而做皇帝,誰能夠族滅它呢?秦人來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們悲哀;后人為他們悲哀卻不以他們?yōu)殍b,也只會使后來的人又來哀悼這后人啊。(選自《阿房宮賦》)登山臨水,放眼遠眺,故都金陵正是深秋,天氣已變得肅爽清涼。奔騰千里的澄江好像一條白練,青翠的山峰俊偉峭拔猶如一束束的箭簇。帆船在夕陽往來穿梭,西風起處,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飄揚。華麗的畫船如同在淡云中浮游,江中洲上的白鷺時而停歇時而飛起,這清麗的景色就是丹青妙筆也難描畫。遙想當年,達官貴人爭相追逐奢侈豪華的生活,可嘆在朱雀門外結綺閣樓,各個王朝接連覆亡。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懷古,枉自感嘆興亡的榮耀和恥辱。六朝的風云變化全都隨著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慘淡的寒煙和衰敗的枯草。直到如今的商女,還不知亡國的悲恨,時時放聲歌唱《后庭花》遺曲。(選自《桂枝香·金陵懷古》)(三)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曰:“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保ü?jié)選自《齊桓晉文之事》)材料二: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ü?jié)選自《阿房宮賦》)材料三: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廣譽,厚功大業(yè),顯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嘗聞。暴王之所以失國家,危社稷,覆宗廟,滅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嘗聞。今有土之君,皆處欲安,動欲威,戰(zhàn)欲勝,守欲固,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諸侯,而不務得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國亡。故曰:人不可不務也,此天下之極也。曰:然則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故善為政者,田疇墾而國邑實,朝廷閑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止,倉廩實而囹圄空,賢人進而奸民退。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諂諛,其士民貴武勇而賤得利,其庶人好耕農而惡飲食,于是財用足而飲食薪菜饒。是故上必寬裕而有解舍,下必聽從而不疾怨,上下和同而有禮義故處安而動威戰(zhàn)勝而守固是以一戰(zhàn)而正諸侯。不能為政者,田疇荒而國邑虛,朝廷兇而官府亂,公法廢而私曲行,倉廩虛而囹圄實,賢人退而奸民進。其君子上諂諛而下中正,其士民貴得利而賤武勇,其庶人好飲食而惡耕農,于是財用匱而食飲薪菜乏。上彌殘茍而無解舍,下愈覆鷙而不聽從,上下交引而不和同,故處不安而動不威,戰(zhàn)不勝而守不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國亡,故以此觀之,則政不可不慎也。(節(jié)選自《管子·五輔》)13.材料三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上下和A同B而有禮義C故D處安而動威E戰(zhàn)勝而守固F是以G一戰(zhàn)H而正諸侯14.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之,材料一中“樹之以?!焙筒牧先小拔粗畤L聞”的“之”,用法相同,都是代詞。B.城郭,城指內城的墻,郭指外城的墻,《木蘭詩》中“出郭相扶將”意思是父母到城外迎接木蘭。C.宗廟,天子、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處所,后語義引申成為王室、國家的代稱。D.疾,指憎恨,成語“疾惡如仇”“疾言厲色”等中的“疾”還保留了該義項。1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指出當時百姓上不足以贍養(yǎng)父母,下不能養(yǎng)活妻子兒女,豐年生活困苦,荒年免不了餓死,這是由君王“制民之產”不當造成的。B.材料二指斥秦統治者只圖個人享樂不顧百姓,橫征暴斂,揮霍無度,從對比中體現人心事理,揭示出秦王朝無道而咎由自取的歷史結局。C.材料三認為從歷史經驗看,能建功立業(yè)、聲譽昌隆、名播天下、流芳后世的君主,都是因得到了民心;而國破家亡的,無不是因失去了民心。D.材料一與材料三都認識到道德教化的作用,不同在于,前者肯定道德教化在治國中的首要地位,而后者認為須兼重“德治”與“法治”。16.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2)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3)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國亡,故以此觀之,則政不可不慎也。【答案】13.CEF14.D15.D16.(1)慎重辦理學校教育,把孝順父母,尊重兄長的道理告誡給他們,頭發(fā)斑白的老人便不會背著、頂著東西在路上走了。(2)(結果)戍邊的陳涉、吳廣一聲呼喊,函谷關被攻下,楚項羽放一把火,可惜(華麗的阿房宮)化為了一片焦土。(3)所以小禍是軍隊被打敗土地被削,大禍是身死國家被滅亡。由此看來,為政就不可不謹慎對待這些問題了?!窘馕觥?3.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上下協調而有禮儀,這才生活安定而辦事有威信,戰(zhàn)爭勝利而防務鞏固,因而一戰(zhàn)而征服諸侯?!肮省?,表示因果關系,放在下一句句首,其前應斷開,故C處應斷開,D處不斷開;“處安而動威”與“戰(zhàn)勝而守固”是并列關系,結構一致,應分別成句,在E處和F處斷開。故在CEF三處斷句。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識和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句意:種上桑樹。/從來沒有聽說過這種事。B.正確。C.正確。D.“‘疾言厲色’中的‘疾’還保留了該義項”錯誤。疾言厲色:說話急躁,臉色嚴厲。形容對人發(fā)怒說話時的神情。所以,“疾”,應是“急速”的意思。故選D。1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前者肯定道德教化在治國中的首要地位”錯誤,材料一“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講先富民,再教民,人民有一定的產業(yè),能養(yǎng)家活口,安居樂業(yè),然后再“禮義”來引導民眾,加強倫理道德教育。故選D。1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謹”,形作動,認真地從事;“孝悌”,孝順父母,尊重兄長;“申之以孝悌之義”,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以孝悌之義申之”;“頒”,通“斑”,花白。(2)“舉”,被攻下;“一炬”,放一把火;“可憐”,可惜。(3)“是以”,因此;“兵挫而地削”,被動句,軍隊被打敗土地被削;“政”,為政。參考譯文:材料一:(孟子)說:“沒有長久可以維持生活的產業(yè)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沒有固定的產業(yè),因而就沒有長久不變的心。如果沒有長久不變的善心,(就會)不服從約束、犯上作亂,沒有不做的了。等到(他們)犯了罪,隨后用刑法去處罰他們,這樣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愛的君主掌權,卻可以做這種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規(guī)定老百姓的產業(yè),一定使他們上能贍養(yǎng)父母,下能養(yǎng)活妻子兒女;年成好時能豐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餓死;這樣之后督促他們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隨國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規(guī)定人民的產業(yè),上不能贍養(yǎng)父母,下不能養(yǎng)活妻子兒女,好年景也總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壞年景免不了要餓死。這樣,只把自己從死亡中救出來,恐怕還不夠,哪里還顧得上講求禮義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來呢?(給每家)五畝地的住宅,種上桑樹,(那么)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織的衣服了:畜養(yǎng)雞、小豬、狗、大豬,不要失去(喂養(yǎng)繁殖的)時節(jié),七十歲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畝的田地,不要(因勞役)耽誤了農時,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餓了;慎重辦理學校教育,把孝順父母,尊重兄長的道理告誡給他們,頭發(fā)斑白的老人便不會在路上背著、頂著東西走了。老年人穿絲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餓受凍,如果這樣還不能統一天下,那是沒有的(事情)。”材料二:可嘆呀!一個人的意愿,也就是千萬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歡繁華奢侈,人民也顧念他們自己的家。為什么掠取珍寶時連一錙一銖都搜刮干凈,耗費起珍寶來竟像對待泥沙一樣?秦皇如此奢侈浪費,致使承擔棟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農夫還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織機上的女工還多;梁柱上的釘頭光彩耀目,比糧倉里的粟粒還多;瓦楞長短不一,比全身的絲縷還多;或直或橫的欄桿,比九州的城郭還多;管弦的聲音嘈雜,比市民的言語還多。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說,心里卻敢憤怒。(可是)失盡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驕傲頑固。(結果)戍邊的陳涉、吳廣一聲呼喊,函谷關被攻下,楚項羽放一把火,可惜(華麗的阿房宮)化為了一片焦土。材料三:古代的圣王,所以能取得盛名廣譽,豐功偉業(yè),顯赫于天下,為后世所不忘,不是得到人們擁護的,從來沒有聽說過這種事。暴君之所以喪失國家,危及社稷,宗廟傾覆,被天下人消滅,不是由于失掉人們擁護的,也從來沒有聽說過這種事?,F今擁有國土的君主,都希望生活安定,辦事有威信,戰(zhàn)爭勝利,防務鞏固,大的想統一天下,小的要稱霸諸侯,卻不重視爭取人。所以,弄得小則兵敗而地削,大則身死而國滅。所以說:“人”是不可不非常注重的,這是天下頂重要的問題。我們說:得人的方法,莫如給人以利益;而給人以利益的方法,莫如用實際政績來證明。所以,善于為政的,總是田地開墾而城邑殷實,朝廷安閑而官府治理得好,公法通行而邪道廢止,倉庫充實而監(jiān)獄空虛,賢人得用而奸臣罷退。上層人士,總是崇尚公正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