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學年高一物理教案《質點 參考系和坐標系》(人教版必修1)a 含解析_第1頁
2015-2016學年高一物理教案《質點 參考系和坐標系》(人教版必修1)a 含解析_第2頁
2015-2016學年高一物理教案《質點 參考系和坐標系》(人教版必修1)a 含解析_第3頁
2015-2016學年高一物理教案《質點 參考系和坐標系》(人教版必修1)a 含解析_第4頁
2015-2016學年高一物理教案《質點 參考系和坐標系》(人教版必修1)a 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質點參考系和坐標系

教案A

備課資源

1.天球坐標系

為確定天球上某一點的位置,在天球上建立球面坐標系。有兩個基本要素:

①基本平面。由天球上某一選定的大圓所確定。大圓稱為基圈,基圈的兩個幾何

極之一作為球面坐標系的極。②主點,又稱原點。由天球上某一選定的過坐標系

極點的大圓與基圈的交點所確定。

天球上一點在此天球坐標系中的位置由兩個球面坐標標定:①第一坐標或稱

經(jīng)向坐標。作過該點和坐標系極點的大圓,稱副圈,從主點到副圈與基圈交點的

弧長為經(jīng)向坐標。②第二坐標或稱緯向坐標。從基圈上起沿副圈到該點的大圓弧

長為緯向坐標。天球上任何一點的位置都可以由這兩個坐標唯一的確定。這樣的

球面坐標系是正交坐標系。對于不同的基圈和主點,以及經(jīng)向坐標所采用的不同

量度方式,可以引出不同的天球坐標系,常用的有地平坐標系、赤道坐標系、黃

道坐標系和銀道坐標系等。

2.地心地固空間直角坐標系

原點。與地球質心重合,Z軸指向地球北極,X

向格林尼治平均子午面與赤道的交點,Y軸垂直于

平面構成右手坐標系。

3.地心地固大地坐標系

地球橢球的中心與地球質心重合,橢球面與大地水

準面在全球范圍內最佳符合,橢球短軸與地球自轉軸重合(過地球質心并指向北

極),大地緯度,大地經(jīng)度,大地高。如圖1-1-1所示。

地球北極是地心地固坐標系的基準指向點,地球北極的變動將引起坐標軸方

向的變化。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建立質點模型的物理意義并能根據(jù)具體情況將物體簡化為質點,知道

質點是一種物理問題的科學抽象,并知道科學抽象是一種普遍的研究方法。

2.理解參考系的選取在物理中的作用,會根據(jù)實際情況選定參考系。

3.認識一維直線坐標系,掌握坐標系的簡單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體會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規(guī)律中的重要作用,初步了解進行合理科學抽象、

建立理想化模型的方法。

2.通過參考系的學習,知道從不同角度研究運動問題可能帶來的不同結果。

3.用坐標系描述物體位置,并體會用坐標系描述物體位置的優(yōu)越性。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認識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xiàn)象,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培養(yǎng)學生了解自然、

探索自然的精神。

2.培養(yǎng)學生在認識問題時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學思想。

3.培養(yǎng)學生在認識問題時具體分析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教學重點

1.理解質點的概念及物體看作質點的條件。

2.從參考系中明確地抽象出了坐標系的概念。

教學難點

理解質點的概念。

教學方法

展示、講解、討論。

教學準備

多媒體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從生活實例引入(多媒體視頻展示),并進行解說。

如:①雄鷹在高空飛翔一雄鷹相對天空的位置改變

②汽車在馬路上前進一汽車對馬路位置改變

③小船奔向遠方f小船對河岸位置改變

板書: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相對位置變化運動稱之為機械運動。

過渡導入:怎樣描述機械運動,即怎樣描述物體上各點的位置及其隨時間的

變化呢?

二、進行新課

(一)物體和質點

教師導出問題:研究物體的運動,第一步是要確定物體的位置。物體都具有大

小和形狀,在運動中物體的各點的位置變化一般說來是不同的,所以要詳細描述

物體的位置及其變化,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教師活動:一邊進行多媒體視頻展示,一邊提出問題:

1.在天空中撲打著翅膀翱翔的雄鷹,它的翅膀在向前運動時還在上下運動,

怎樣準確描述雄鷹的運動呢?

2.足球在向前運動時還在滾動,怎樣描述足球的運動呢?

引導學生思考:造成這種困難的原因是什么?

師生共同分析:是因為任何物體都有一定的大小形狀。

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在處理這些問題時,如果不考慮物體各部分的差異,把物

體簡化成為沒有大小、形狀的點,或者說用一個有質量的點來代替物體,就可以

很容易地描述物體的運動了。

教師講解:為了使物體的位置有一個確切的概念,使物體的復雜運動轉化成

點的運

動,我們引入了質點的概念。

板書:(1)質點的定義:用來代替物體的有質量的點叫作質點。即忽略形狀、

大小、體積而具有質量的一個點,質點具有物體的全部質量。

板書:(2)質點是人們?yōu)榱耸箤嶋H問題簡化而引入的理想化模型。引入理想

化模型,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盡可能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是物理學上

經(jīng)常用到的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一一科學抽象。

物理學對實際問題的簡化,必須從實際出發(fā),忽略不考慮的只能是與當前考

察問題無關的因素,或對當前考察問題影響很小的次要因素。

板書:(3)關于質點簡化的條件性。

師生共同分析:一個物體能否抽象成質點,并不是取決于物體的形狀和體積大

小,這要看具體情況而定。

板書:①平動的物體一般可以看作質點。

做平動的物體,由于物體上各點的運動情況相同,可以用一個點代表整個物體

的運動,在這種情況下,物體的大小、形狀就無關緊要了,可以把整個物體當質

點。

例如:平直公路上行駛的汽車,車身上各部分的運動情況相同,當我們把汽車

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它的運動的時候,就可以把汽車當作質點。當然,假如我們

需要研究汽車輪胎的運動,由于輪胎上各部分運動情況不相同,那就不能把它看

作質點了。

教師提問:一列火車從北京開到上海,研究火車的運行的時間,可將火車看成

質點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可以,因為北京到上海的路程比火車的長度大多了,研究火車運行

的時間時,火車的車長對所研究的問題一一時間幾乎沒有影響。

教師提問:火車過橋時,計算火車過橋的時間,可以將火車看成質點嗎?為什

么?

學生回答:不可以,因為橋的長度與火車的長度差不多,研究火車運行的時間

時,火車的車長對所研究的問題一一時間影響很大。

教師總結:很好,同一物體在不同情況下有時可看作質點,有時不可以看作質

點,關鍵是物體的大小、體積對所研究問題是否可以忽略不計,或者不起主要作

用。

板書:②有轉動但轉動為次要因素。

例如:研究地球公轉時,可把地球看作質點;研究地球自轉時,不能把地球

看作質點。

板書:③物體的形狀、大小可忽略。

再如:乒乓球旋轉對球的運動有較大的影響,運動員在發(fā)球、擊球時都要考慮,

就不能把乒乓球簡單看作質點。

(二)參考系

教師導出問題:請同學們設想一下,小明和一位同伴正坐在一列火車上向西

行駛,鐵路邊的人看到火車中的乘客是什么情景,而同伴認為小明是怎樣的?

地面上的人觀察跳傘運動員運動是怎樣的下落情況,而飛機駕駛員看跳傘運

動員是怎樣下落的?

地球在繞太陽轉動,而我們卻沒感覺到這又是為什么?

引入?yún)⒖枷挡鍟簠⒖枷?/p>

教師提問:小明和一位同伴正坐在這列火車上,鐵路邊的人看到火車中的乘

客是什么情景,而同伴認為小明是怎樣的?

學生討論后回答:鐵路邊的人看到火車中的乘客是向西運動的,同伴認為小

明是靜止的。

教師提問:地面上的人觀察跳傘運動員運動是怎樣的下落情況,而飛機駕駛

員看跳傘運動員是怎樣下落的?

學生回答:地面上的人觀察跳傘運動員運動是斜向下的曲線,飛機駕駛員看跳

傘運動員是一條向下的直線。

教師總結:要研究一個物體的運動,必須選定一個參考標準,選取不同的參

考標準得到的結論是不同的。

板書:要描述一個物體的運動,就必須選擇另外一個物體作為標準,這個被

選來作為標準的另外的物體就叫做參考系。

一個物體一旦被選為參考系,就認為它是靜止的。在選定參考系后要假定自

己站在參照物中去觀察物體的運動。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思考教材P10圖L1-4,并思考觀察結果為什么不同。)

教師引導學生得出:1.選擇不同的參考系來觀察同一個物體的運動,觀察的

結果可能會有所不同。

2.比較兩個物體的運動時必須選擇同一參考系,比較才有意義。

3.在運動學中,參考系的選取是任意的,但在實際選擇參考系時應以運動的

描述盡可能簡單為原則。在沒有特別說明時,通常以地面為參考系。

(三)坐標系

教師導出問題:如果一個可以看作質點的物體沿直線運動,怎樣定量描述物

體的位置變化呢?

教師講解:為了定量地描述物體的位置及位置的變化,需要在參考系上建立

適當?shù)淖鴺讼?,如果物體在一維空間運動,即沿一條直線運動,只需建立直線坐

標系,就能準確表達物體的位置;如果物體在二維空間運動,即在同一平面運動,

就需要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來描述物體的位置;當物體在三維空間運動時,則需

要建立三維坐標系。

其三要素是: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

例1.如圖1-1-2所示,桌面離地面的高度是0.8m,坐標

系原點定在桌面上,設豎直向下為坐標軸的正方向,小B離

地面的高度分別是1.3m、0.4m,問A、8的坐標應該是多

少?

答案:A(-0.5m)B(0.4m)

5x/mI

例2.如圖1-1-3所示,一輛汽車從天安門沿長安街駛向

圖1-1-2

西單、南菜園方向,思考汽車的位置隨時間怎樣變化?

教師點撥:(物體在平面內運動,應采取平面直角坐標系描述物體的運動)

1.如何選擇坐標軸和正方向?

2.如何選擇坐標原點?

3.如何確定坐標軸上的刻度值?

西單天安門東單

------------0---------------------0-----------7-------0-----

12:2012:1012:04

“長安街12:2212:1212:05

12:28

12:30

仆牛街北京站

12:3612:00

12:38

南菜園

ot----

12:48

圖1-1-3

學生思考并回答:……

教師總結:對質點的直線運動,一般選質點的運動軌跡為坐標軸,質點運動

的方向為坐標軸的正方向,選取質點經(jīng)過坐標軸原點的時刻為時間的起點,畫坐

標系時,必須標上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

教師活動:安排學生閱讀教材“科學漫步”欄目思考書中提出的問題,并巡

回指導解釋。

教師總結:位置就是質點在某時刻所在的空間的一點。物體做機械運動時,

其位置發(fā)生變化,為了定量地描述物體的位置及位置的變化,需要在參考系上建

立適當?shù)淖鴺讼?。坐標系是在參考系的基礎上抽象出來的概念,是抽象化的參考

系。

板書:對坐標系要注意以下幾點:

1.坐標系相對參考系是靜止的。

2.坐標的三要素:原點、正方向、標度單位。

3.用坐標表示質點的位置。

4.用坐標的變化描述質點的位置改變。

三、課堂小結

1.知識回扣:質點、參考系、坐標系.

2.研究方法

抓住實際物理現(xiàn)象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排除非本質因素的干擾,突

出反映事物的本質特征,從而使物理現(xiàn)象或過程得到簡化,建立物理模型,這就

是我們必須掌握的科學研究方法一一科學抽象。

四、布置作業(yè)

教材P12問題與練習2、3題。

五、板書設計

質點、參考系與坐標系

機械運動: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相對位置變化運動稱之為機械運動。

一、質點

1.定義:用來代替物體的有質量的點叫作質點,即忽略形狀、大小、體積而

具有質量的一個點。質點具有物體的全部質量。

2.質點是人們?yōu)榱耸箤嶋H問題簡化而引入的理想化模型。

3.關于質點簡化的條件性

①平動的物體一般可以看作質點。

②有轉動但轉動為次要因素。

③物體的形狀、大小對所研究的問題可忽略。

二、參考系

L定義:要描述一個物體的運動,就必須選擇另外一個物體作為標準,這個

被選來作為標準的另外的物體就叫做參考系。

2.注意問題

①選擇不同的參考系來觀察同一個物體的運動,觀察的結果可能會有所不同。

②比較兩個物體的運動時必須選擇同一參考系,比較才有意義。

③在運動學中,參考系的選取是任意的,但在實際選擇參考系時應以運動的

描述盡可能簡單為原則。在沒有特別說明時,通常以地面為參考系。

3.對坐標系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坐標系相對參考系是靜止的。

②坐標的三要素:原點、正方向、標度單位。

③用坐標表示質點的位置。

④用坐標的變化描述質點的位置改變。

六、課堂作業(yè)

1.兩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行駛,甲車上一人看到乙車沒有運動,而乙車上一

人看到路旁電線桿向東移動,若以大地為參考系,上述觀察說明()o

A.甲車靜止,乙車向東運動

B.乙車靜止,甲車向西運動

C.甲車向西運動,乙車向東運動

D.兩車以同樣速度向西運動

2.以下關于質點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質量很小的物體就可以看作質點

B.質量很大或體積很大的物體一定不能看作質點

C.體積很小的物體就可以看作質點

D.同一物體有時可看作質點,有時不能看作質點

3.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A.參考系必須是地面,否則會引起混淆

B.研究某個物體的運動,選取不同的參考系描述的情況可能不同

C.研究物體的運動,離不開參考系

D.物體的運動是客觀的,研究時不一定借助參考系

4.研究下列情況中的運動物體,哪些可看作質點()0

A.繞地球飛行的航天飛機,研究飛機以地球為中心的飛行周期

B.研究車輪上的一點如何運動時的車輪

C.繞太陽公轉的地球

D.繞地軸自轉的地球

5.關于參考系的描述中正確的是()。

A.參考系必須是固定不動的物體

B.參考系必須是正在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

C.參考系必須是相對于地面靜止的物體

D.參考系必須是為了研究物體的運動而假定為不動的那個物體

6.甲、乙兩車在同一條平直公路上向東行駛,甲車的速度大于乙車的速度,

這時()o

A.以甲車為參考系,乙車在向東行駛

B.以地面為參考系,乙車在向西行駛

C.以乙車為參考系,甲車在向東行駛

D.以乙車為參考系,甲車在向西行駛

參考答案:1.D2.D3.BC4.AC5,D6.C

教育格言

從什么地方和什么時候開始自我教育呢?有一句古老的格言說:“戰(zhàn)勝自己是

最不容易的勝利”。

2.5自由落體運動

教案A

備課資源

研究自由落體運動的頻閃照片

教材P45圖2.5-4是自由落體(小球)的頻閃照相的照片,閃光頻率為25Hz。

照片表明了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關于這幅照片,應要

求學生理解以下幾點:

1.這不是許多小球,而是表明一個自由下落的小球在經(jīng)過相等的時間間隔

(T=5s錯誤味找到引用源。)時的位置。

2.讀數(shù)時應使用閃光照片中的標尺而不是在照片上用毫米刻度尺來測量。

3.從相等的時間間隔來看,小球下落的位移越來越大,表明小球的速度越來

越大,即小球是做加速運動。

4.照片上小球最初幾個位置較密集時,可選擇某一個間距較大的位置的作為

位置1開始讀數(shù)。小球的位置都取小球球心,讀出相鄰兩位置間的距離SI、S2、S3…,

再算出相鄰的相等時間內的距離之差:屋戶?/,△S2=S3-S2?△S3=S4-53….學生

通過定量計算:發(fā)現(xiàn)基本相等。因此可證明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

速直線運動。

Ac

5.根據(jù)加錯誤!未找到引用源。得4=手錯誤!未找到引用源。,就可以

計算出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即重力加速度g)的數(shù)值。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自由落體運動,知道空氣阻力是影響物體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

落體運動是在理想條件下、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2.能用打點記時器或其他實驗儀器得到自由落體運動的運動軌跡,并自主進

行分析尋找運動規(guī)律。

3.知道什么是自由落體的加速度定義、方向;知道在地球上不同地方,重力

加速度的大小區(qū)別。

4.知道如何從勻變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推出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并能夠運用自

由落體規(guī)律解決實際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yǎng)學生會根據(jù)現(xiàn)象進行合理假設與猜想的科學探究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利用物理語言歸納總結規(guī)律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指導學生探究,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培養(yǎng)學生學習物理的濃厚興

趣。

2.滲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規(guī)律的過程中抽象出一種物理模型一

自由落體。

3.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和協(xié)作意識,敢于提出與別人不同的見解。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重點是使學生掌握自由落體的速度和位移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自由落體的特征

是初速度為零,只受重力作用(物體的加速度為自由落體加速度g)。

教學難點

通過演示實驗的技巧及規(guī)律的得出,介紹伽利略的實驗驗證及巧妙的推理。

教學準備

多媒體、牛頓管、硬幣、小紙片、打點記時器、刻度尺、鐵架臺、紙帶、重

物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教師活動:提問學生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公式,并做出評價、進行展示。

學生回答:……

展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公式:

匕=%+at,

1.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1,2錯誤!未找到引用源。

x=vQt-V—ato

2.重要推論匕2=%2+2金,萬=七-=?,垓=仃2。錯誤味找到引用源。

3.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在仃、2八3T……位移之比

Xl:X2:X3....=1:4:9:....

在第17■內、第27■內、第3丁內....

位移之比X]:Xu:x,u=1:3:5:

二、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演示:把小石頭和樹葉舉到相同高度,同時由靜止開始釋放,讓

學生觀察石頭和樹葉的落體運動。

觀察結果:石頭先落地。

教師提問:是不是重的物體一定比輕的物體下落得快呢?

學生回答:是?不是。

教師指導:我們可以通過實驗研究這個問題,下面我們觀察兩張相同的紙掉落

在桌面的情況:

L兩張紙平攤,同一高度,同時靜止釋放。

2.把其中一張紙的紙捏成紙團,同一高度,同時靜止釋放。

學生活動:學生自己動手體會。

教師提問:我們通過觀察這個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物體下落的快慢和它的輕重沒有關系。

教師提問: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輕重不同物體下落的快慢程度不同呢?

學生回答:受空氣阻力的作用。

教師點評:很好,正是由于有空氣阻力的影響,物體下落得才有快有慢。

教師設問:同學們想想看,如果沒有空氣阻力的影響,也就是在一個沒有空

氣的空間里,物體只受重力,從靜止開始下落的情況是什么樣子呢?

教師活動:(演示牛頓管)并引導學生觀察,向學生說明玻璃管中的空氣已經(jīng)

用抽氣機抽掉了,里邊有一個金屬片、羽毛、紙片、小木塊等物體,讓學生目睹

牛頓管里的羽毛、金屬片等物體下落的快慢情況。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并回答觀察到的現(xiàn)象。

教師點評:很好,我們可以看到,在沒有空氣阻力的情況下,金屬片和羽毛

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

在研究物體下落的運動時,我們要抓住問題的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透過

現(xiàn)象看本質。因此,我們可先忽略掉空氣阻力,研究物體不受空氣阻力的運動。

引入新課并板書課題:第五節(jié)自由落體運動

三、進行新課

(一)自由落體運動

教師講解:

1.自由落體運動定義:物體在只受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

自由落體運動。

“自由”是指:物體只受重力、并且初速度為零。

小結前面的實驗:如果沒有了空氣阻力,不同物體從同一高度做自由落體運

動,它們的運動情況是相同的。

這種運動只在沒有空氣的空間里才能發(fā)生。不過,在存在空氣的空間里,如

果空氣阻力的影響很小,物體的下落也可以近似看做自由落體運動。

我們知道了什么是自由落體運動,下面我們繼續(xù)深入的分析這種運動。

2.自由落體運動的運動規(guī)律探究:

教師活動:一邊解說、一邊進行演示實驗,并提醒學生觀察。

將電火花計時器呈豎直方向固定在鐵架臺上,讓紙帶穿過計時器,紙帶下方

固定在重錘上,使重物在靠近計時器的下方,先把紙帶上方固定,保持重物靜止

不動;然后接通電源,待打點穩(wěn)定后再松開紙帶,讓重物自由下落,打點計時器

就在紙帶上打出一系列小點。然后關閉電源,取下紙帶。

教師活動:取下紙帶,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紙帶,并提出問題:紙帶上的這

些點記錄了重物的運動情況,應如何根據(jù)這條紙帶分析重物的運動規(guī)律?

學生交流討論、教師引導總結:可以求出不同時刻重物的速度,做出v-t錯誤!

未找到引用源。圖象,判斷重物做什么運動,也可以測出連續(xù)相等的時間T內,

物體通過的位移之差是否為定值(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從而判斷物體是否做勻

變速直線運動。

教師提問:從紙帶上看物體是做勻速直線運動嗎?

學生回答:不是,物體在連續(xù)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位移逐漸增大,所以是加

速直線運動。

教師活動:把紙帶從投影儀上取下并安排兩位同學測量,標識好測量數(shù)據(jù)后

再把它放在投影儀上展示。指導學生分兩組用不同方法分析處理數(shù)據(jù)。

學生活動:分析處理數(shù)據(jù)。

教師活動:巡回指導學生處理數(shù)據(jù),并詢問從數(shù)據(jù)上看物體是做什么運動?

學生回答:是勻加速直線運動。

教師活動:展示兩組學生處理過程及結論。

(1)連續(xù)相等的時間7■內,物體通過的位移之差為定值,滿足Ar=a〃,所

以它

是勻加速直線運動。

(2)重物的v-t圖象錯誤!未找到引用源。是過原點的一條直線,所以它是初

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教師評價并總結:很好,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

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教師活動:提問學生能求出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嗎?并安排學生根據(jù)紙帶

上的數(shù)據(jù)求出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

學生活動:根據(jù)前面得到的公式、圖象對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進行計算。

教師活動:展示不同學生的數(shù)據(jù),并總結不同學生的結果:加速度大小大約

為9.56m/s2o

(二)自由落體加速度

教師提問:我們測量的加速度為9.56m/s?,它比真實值偏大還是偏???原

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偏小,因為存在空氣阻力、紙帶摩擦力等。

教師講解:1.使用不同的物體進行的反復實驗表明在同一地點,不同物體做

自由落體運動時的加速度相同,這個加速度叫自由落體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

度,通常用g表示。

物體自由下落時速度變化的快慢都一樣。我們平時看到輕重不同、密度不同

的物體下落時的快慢不同、加速度不同,那是因為它們受到的阻力不同的緣故。

2.不同的地理位置,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不同,其大小隨緯度的升高而增加,

與離地面的高度也有關。在通常情況下,重力加速度取g=9.8m/s2,粗略計算時g

錯誤!未找到引用源。2

取g=10m/s

學生活動:看教材P44表格一些地點重力加速度。

3.重力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三)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

教師指導:由于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所以勻變速

直線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及其推論都適用于自由落體運動,只要把V。取零,并且用g

來代替加速度a就行了。安排學生自主推導自由落體運動的公式。

學生活動:推導自由落體運動的公式:

由“=8,%=()錯誤!未找到引用源。得v=%+a/=gf。

%=人=%/+;〃,--%2=2公錯誤味找到引用源。得〃=vi=2gho

例題1:長為L的細桿八8,從靜止開始豎直落下,求它全部通過距下端力處

的P

點所用時間是多少?

解析:由于細桿上各點運動狀態(tài)完全相同,可以將整個桿轉化為一個點,例

如只研究A點的運動。

8下落6時,桿開始過P點,A點下落6+L時,桿完全過P點。

從八點開始下落至桿全部通過P點所用時間為:

2h

A點下落6所用時間:t2=

g

所以桿通過P點所用的時間為:

[2h

教師點撥:通過草圖分清各階段運動,然后用自由落體運動公式求解。

即時演練:

L做一做:測定反應時間。(詳見教材P45)(估算時gMX10m/s2)

2.某人要測一座高塔的高度,從這座塔頂上靜止釋放一個小石塊,測得石塊

2

從釋放到落地時間是3.0s,問塔有多高?g取10m/so

四、課堂小結

1.自由落體運動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運動形式,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許多落體運動

可以看成是自由落體運動,研究自由落體運動有著普遍的意義。

2.為了研究自由落體運動,我們運用了物理學中的理想化方法,從最簡單、

最基本的情況入手,抓住影響運動的主要因素,去掉次要的非本質因素的干擾,

建立了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一一自由落體運動,并且研究了自由落體的運動規(guī)律,

理想化是研究物理問題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后面的學習中我們還要用到。

3.自由落體運動是一種簡單的基本的運動形式,拋體運動可以看成是另一個

運動形式與自由落體運動的合成,也就是說自由落體是研究其他拋體運動的基礎,

一定要抓住其產(chǎn)生的條件和運動規(guī)律。

五、布置作業(yè)

教材P45問題與練習3、4題

六、板書設計

第五節(jié)自由落體運動

一、自由落體運動

1.物體在只受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

2.不同物體從同一高度做自由落體運動,它們的運動情況是相同的。

3.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二、重力加速度

1.使用不同的物體進行的反復實驗表明在同一地點,不同物體做自由落體運

動時的加速度相同,這個加速度叫自由落體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

表示。

2.不同的地理位置,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不同,其大小隨緯度的升高而增加,

與離地面的高度也有關。在通常情況下,重力加速度取g=9.8m/s2,粗略計算時g

取g=10m/s2o

3.重力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與重力方向相同。

三、自由落體運動的公式

1,,

v=gt,h=-gf,v-=2gho

七、課堂作業(yè)

1.在忽略空氣阻力的情況下,讓一輕一重兩石塊從同一高度處同時自由下落,

則()0

A.在落地前的任一時刻,兩石塊具有相同的速度、位移和加速度

B.重的石塊下落得快,輕的石塊下落得慢

C.兩石塊在下落過程中的平均速度相等

D.它們在第1s、第2s、第3s內下落的高度之比為1:3:5

2.甲、乙兩球從同一高度處相隔is先后自由下落,則在下落過程中()o

A.兩球速度差始終不變B.兩球速度差越來越大

C.兩球距離始終不變D.兩球距離越來越大

3.物體從某一高度自由落下,到達地面時的速度與在一半高度時的速度之比

是()。

A.V2:2B.V2:1C.2:1D.4:1

4.從同一高度處,先后釋放兩個重物,甲釋放一段時間后,再釋放乙,則以

乙為參考系,甲的運動形式是()□

A.自由落體運動B.勻加速直線運動a<g錯誤!未找到引用源。

C.勻加速直線運動a>g錯誤!未找到引用源。D.勻速直線運動

5.A物體的質量是8體質量的5倍,A從6高處、8從2/?高處同時自由落下,

在落地之前,以下說法正確的是()o

A.下落1s末,它們的速度相同

B.各自下落1m時,它們的速度相同

C.A的加速度大于B的加速度

D.下落過程中同一時刻,A的速度大于8的速度

6.從距離地面80m的高空自由下落一個小球,若取g=10m/s2錯誤!未找到引

用源。,求小球落地前最后1s內的位移。

參考答案:

1.ACD2.AD3.B4.D5.AB

6.解析:根據(jù)/7=」gt2,小球自由下落的總時間為

2

t=J絲=/^^s=4s;前3s內的位移為〃3==;xl0x9m=45m。錯誤!

未找到引用源。

最后1s內的位移為/)4=/7-/?3=80m—45m=35m。

答案:35m

教育格言

天賦僅給予一些種子,而不是既成的知識和德行。這些種子需要發(fā)展,而發(fā)

展是必須借助于教育和教養(yǎng)才能達到的。

教案B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自由落體運動和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

2.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

3.掌握如何從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推出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并能夠運用自

由落體規(guī)律解決實際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yǎng)學生利用物理語言歸納總結規(guī)律的能力。

2.引導學生養(yǎng)成進行簡單物理研究習慣、根據(jù)現(xiàn)象進行合理假設與猜想的探

究方法。

3.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數(shù)據(jù),歸納總結自由落體的加速度g隨緯度變化的規(guī)律。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意識。

2.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從實際問題中分析規(guī)律。

4.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和協(xié)作意識,敢于提出與別人不同的見解。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自由落體運動及其遵從的條件。

2.掌握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并能運用其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1.理解并運用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及規(guī)律解決實際問題。

2.照相機曝光時間的估算。

教學方法

L以物理史實,導入目標一一實踐體驗,分析討論一一總結歸納,得出結論。

2.通過實例分析,強化訓練,使學生學會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分析并能解決

問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了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這節(jié)課我們再來學習勻變速直線運

動的一個特例一一自由落體運動。

二、進行新課

(-)自由落體運動

教師活動:演示紙片與金屬片的下落過程,提出問題:

1.重的物體一定下落得快嗎?

2.你能否證明自己的觀點?

學生活動:學生觀察并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動手設計自己的可行方案。

點評:通過實例加以分析,結合物理史實,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

極探索。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讓學生討論。金屬片與紙片不同時落地,為

什么?

學生活動:學生思考得出結論,由于空氣阻力的影響,使物體下落的快慢不

同。學生展示自己的設計方案,實踐自己的猜想。

點評:掌握一定的歷史史實,學會一些基本的推理方法,初步養(yǎng)成質疑的習

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活動:用牛頓管演示物體在空氣中和真空的下落情況。引導學生得出自

由落體運動的條件。教師總結,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

自由落體運動。

學生活動:學生回答對自由落體運動的認識,并給出一個定性的說法。(學生

的總結可能不夠準確,注意引導)

點評:培養(yǎng)學生利用物理語言,歸納總結規(guī)律的能力。

(二)自由落體加速度

教師活動:多媒體演示,用打點計時器研究自由落體運動,計算其加速度,

換用不同質量的重物看紙帶上點子間隔有什么不同,總結得出結論。

教師點評:將兩條紙帶對比,只要兩條紙帶上的點子間隔相同就說明它們的

加速度是相同的。

學生活動: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知識計算重力加速度,通過比較得出結論。

教師總結: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教師引導學生思

考兩個問題:

1.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在各個地方相同嗎?

2.它的方向如何?

符號:g

方向:豎直向下。(與重力方向一致)

大小:與地點有關。一般計算中g=9.8m/s2,粗略計算中可以取gEOm/s?。

學生活動:學生看書中列表,嘗試從表中尋找規(guī)律,這一規(guī)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

學生猜想,但不宜過多解釋。

點評:通過算g值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是一個定值(在同一地點)。引

導學生學會分析數(shù)據(jù),歸納總結規(guī)律。

教師點評: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所以勻變速直線

運動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論都適用于自由落體運動,只要這些公式中的初速度

%=0,。取g就可以了。自由落體運動遵從的規(guī)律:

v,=v0+atv,=gt

12,12

5=vot+—at~h=-gt~

(三)課堂操練

教師活動:多媒體展示教材P45問題與練習第2題:

一位觀察者測出,懸崖跳水者碰到水面前在空中下落了3.0s,如果不考慮空

氣阻力,懸崖有多高?實際上是有空氣阻力的,因此實際高度比計算值大些還是

小些?為什么?

學生活動:學習獨立作答。學生解答完畢后相互討論和檢查結果。

h=—gr=—xl0x32m=45m。

22

教師點評:如果不考慮空氣阻力,可算結果達到45m,實際上由于空氣阻力,

3s內不會下落這樣的距離,提醒學生注意理想化可能帶來的誤差。

點評:通過練習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規(guī)律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加深對自由

落體運動是一種初速度為零的勻變速運動的理解。

(四)學生探究

教師活動:教師提出問題:

1.如果給你一把尺子能否運用本節(jié)所學知識測定一下你的反應時間?

2.你的理論依據(jù)是什么?建議學生課下測出自己的反應時間,將自己的尺子

改造成“反應時間尺”并將其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將其作為一個研究課題。

學生活動:學生思考提出方案,并解釋原理,確定自己的研究課題。

點評:初步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的愿望,能主動與人合作,激發(fā)學生對物理的

學習興趣。

教師活動: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45做一做,讓學生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

思路,不必準確解答,同時強調“估算”。

學生活動:學生獨立思考,并提出解決辦法,比較各種不同方法,并討論其

合理性及可行性。

通過課下解題并對該問題獲得理性的認識。

點評:利用實例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極限思想的進一

步運用。

教師點評:由于照相機的曝光時間極短,一般為V30s或WOs,曝光量相差

10%對照片不會有明顯影響,所以相機快門的速度都有比較大的誤差,“傻瓜”相

機更是這樣。故在這樣短的時間內,這種誤差允許的范圍內,物體運動的速度可

以認為是不變的,可以看做勻變速運動來處理。建議學生利用課下時間解出其準

確值,比較兩種情況下的時間差異。

(五)實例探究

例1甲物體的重力比乙物體的重力大5倍,甲從”高處自由落下,乙從2H

高處同時自由落下。以下幾種說法中正確的是()o

A.兩物體下落過程中,同一時刻甲的速率比乙大

B.下落Is末,它們的速度相等

C.各自下落Im它們的速度相等

D.下落過程中甲的加速度比乙大

解:物體在下落過程中,因是自由下落,只受重力影響,加速度都為g,與質

量無關,D選項錯誤。又由匕=即,知A選項錯,B選項正確。又由公式/=2g/7

可知C選項正確,故答案應選B、Co

點撥:本題中最易出現(xiàn)的錯誤是誤認為質量大的物體加速度大,而質量小的

物體加速度小,以致于錯選為A、D兩個答案。其主要原因是沒有弄清楚“自由下

落”即為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

例2從離地面500m的空中自由落下一個小球,取g=10m/s2,求小球:

(1)經(jīng)過多長時間落到地面?

(2)自開始下落計時,在第1s內的位移、最后Is內的位移。

(3)下落時間為總時間的一半時的位移。

分析:由h=500m和自由落體加速度,根據(jù)位移公式可直接算出落地時間,根

據(jù)運動時間,可算出第1s內位移和落下一半時間的位移。最后1s內的位移是下

落總位移和前(n-l)s下落位移之差。

解:(1)由A=產(chǎn),得落地時間

(2)第Is內的位移:

〃==5m。

因為從開始運動起前9S內的位移為=405m,

所以最后1S內的位移為40=500m-405m=95m。

(3)落下一半時間即t=5s,其位移為%)=;g/2=125m。

三、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對自由落體運動概念和規(guī)律的認識及理解。自由落體運動

是物體從靜止開始的只受重力作用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加速度為g,學好本節(jié)可更

好地認識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和特點,是對上節(jié)內容的有益補充。要突破此重

點內容,一定要把握住一點,即自由落體運動只是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一個特例v0=0,

a=g.我們在以前章節(jié)中所掌握的所有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及推論,在自由落體

運動中均可使用。在使用時要注意自由落體運動的特點,判斷是自由落體運動之

后方可代入計算。

四、布置作業(yè)

教材P45問題與練習3、4、5題。

2.6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

教案A

備課資源

古希臘權威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曾經(jīng)斷言:物體從高空

落下的快慢同物體的重量成正比,重者下落快,輕者下落慢。比如說,10磅重的

物體落下時要比1磅重的物體落下快10倍。1800多年來,人們都把這個錯誤論斷

當作真理而信守不移。直到16世紀,伽利略(公元1564-1642年)才發(fā)現(xiàn)了這

一理論在邏輯上的矛盾。伽利略說,假如一塊大石頭以某種速度下降,那么,按

照亞里士多德的論斷,一塊小些的石頭就會以相應慢些的速度下降。要是我們把

這兩塊石頭捆在一起,那這塊重量等于兩塊石頭重量之和的新石頭,將以何種速

度下降呢?如果仍按亞里士多德的論斷,勢必得出截然相反的兩個結論。一方面,

新石頭的下降速度應小于第一塊大石頭的下降速度,因為加上了一塊以較慢速度

下降的石頭,會使第一塊大石頭下降的速度減緩;另一方面,新石頭的下降速度

又應大于第一塊大石頭的下降速度,因為把兩塊石頭捆在一起,它的重量大于第

--塊大石頭。這兩個互相矛盾的結論不能同時成立,可見亞里士多德的論斷是不

合邏輯的。伽利略進而假定,物體下降速度與它的重量無關。如果兩個物體受到

的空氣阻力相同,或將空氣阻力略去不計,那么,兩個重量不同的物體將以同樣

的速度下落,同時到達地面。

為了證明這一觀點,1589年的一天,比薩大學青年數(shù)學講師,年方25歲的伽

利略,同他的辯論對手及許多人一道來到比薩斜塔。伽利略登上塔頂,將一個重

100磅和一個重1磅的鐵球同時拋下。在眾目睽睽之下,兩個鐵球出人意料地差不

多是平行地一齊落到地上。面對這個無情的實驗,在場觀看的人個個目瞪口呆,

不知所措。

這個被科學界譽為“比薩斜塔實驗”的美談佳話,用事實證明,輕重不同的

物體,從同一高度墜落,加速度一樣,它們將同時著地,從而推翻了亞里士多德

的錯誤論斷。這就是被伽利略所證明的,現(xiàn)在已為人們所認識的自由落體定律。

“比薩斜塔實驗”作為自然科學實例,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提供了一個

生動的例證。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L了解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理解任何猜想和假說都需要有實驗驗證。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史實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體規(guī)律的過程,體會其推理方法的奧妙。

2.了解猜想的必要性,感受探究規(guī)律的幾個必要過程和科學方法的重要性,

了解體會一些科學的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了解史實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品格和科學的方法觀,避免在學習和科學研

究中的盲目和急功近利思想。

2.激發(fā)學生學習伽利略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善于觀察思考,知難而進的優(yōu)秀品

質。

3.培養(yǎng)學生耐心細致的意志品質,創(chuàng)新思想和互相協(xié)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伽利略對落體問題的邏輯推理。

2.伽利略的驗證性實驗的設計。

教學難點

伽利略的理想外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自由落體運動,知道了物體下落的快慢與物體的質量無關。

這一正確認識卻經(jīng)歷了曲折而又漫長的歷史過程。這節(jié)課我們沿著科學家的足跡,

看看伽利略是怎樣研究自由落體運動的。

板書:第六節(jié)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

二、進行新課

(一)綿延兩千年的錯誤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一段,提出問題:

1.亞里士多德怎樣得到自由落體運動結論,他的觀點是什么?

學生回答:亞里士多德通過觀察,在日常生活中,重的物體下落快,輕的物

體下落慢。得出結論:物體下落的快慢是由它們的重量決定的。

教師課件展示:亞里士多德認為物體下落的快慢由它們的重量決定的。

2.亞里士多德為什么會有這種錯誤的認識呢?

學生活動:思考問題,交流體會。

師生討論共同得出結論:沒有注意探索事物的本質,思考不求甚解。

(二)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

1.邏輯的力量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三、四段,提出問題:伽利略是怎樣論證亞

里士多德觀點是錯誤的?

學生活動:帶著問題閱讀教材,闡述自己的觀點。

教師課件投影展示伽利略論證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錯誤的方法:

根據(jù)亞里士多德的論斷,一塊大石頭的下落速度要比一塊小石頭的下落速度

大。假定大石頭的下落速度為8,小石頭的下落速度為4,當我們把兩塊石頭捆在

一起時,大石頭會被小石頭拖著而減慢,結果整個系統(tǒng)的下落速度應該小于8;但

兩塊石頭捆在一起,總的重力比大石頭還要重,因此整個系統(tǒng)下落的速度要比8

還大。這樣,就從“重物比輕物落得快”的前提推斷出了互相矛盾的結論,這使

亞里士多德的理論陷入了困境。為了擺脫這種困境,伽利略認為只有一種可能性:

重物與輕物應該下落得同樣快。

2.猜想與假說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猜想與假說”部分,提出問題:伽利略在研

究落體運動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面對這些困難,伽利略是怎樣做的?他作出

了大膽的科學

猜想,猜想的內容是什么?

學生活動:帶著問題閱讀教材,闡述自己的觀點。

課件投影:伽利略的猜想:

伽利略認為,自由落體是一種最簡單的變速運動。他設想,最簡單的變速運

動的速度應該是均勻變化的。但是,速度的變化怎樣才算均勻的呢?他考慮了兩

種可能:一種是速度的變化對時間來說是均勻的,即經(jīng)過相等的時間,速度的變

化相等;另一種是速度的變化對位移來說是均勻的,即經(jīng)過相等的位移,速度的

變化相等。伽利略假設第一種方式最簡單,并把這種運動叫做勻變速運動。

教師點評:科學的猜想,或者叫假說,這是對事物認識的基礎,是建立概念

描述規(guī)律的前提。

3.實驗驗證

教師活動:(陳述)實驗驗證是檢驗理論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任何結論和猜

想都必須經(jīng)過實驗驗證,否則不成理論。猜想或假說只有通過驗證才會成為理論。

所謂實驗驗證就是任何人在理論條件下去操作都能到得實驗結果,它具有任意性,

但不是無條件的,實驗是在一定條件下的驗證,而與實際有區(qū)別的。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實驗驗證”部分,提出問題:伽利略在實驗過程中遇到

了怎樣的困難,他又是怎樣克服的?

學生活動:帶著問題閱讀教材,闡述自己的觀點。

指導學生閱讀:(課件投影)伽利略斜面實驗的情況:

伽利略在《兩種新科學的對話》中說:“用一塊木料制成長約12庫比特、寬

半庫比特、厚三指的板條,在它的上面劃一條比一指略寬的槽,將這個槽做得很

直,打磨得很光滑,在槽上裱一層羊皮紙(也要盡可能光滑)。取一個堅硬、光滑

并且很圓的銅球,放在槽中滾動,將這個木槽的一端抬高一到二庫比特,使槽傾

斜。就像我要講的那樣把球放在槽頂沿槽滾下,記錄下降的時間。實驗要重復幾

次,以便使測得的時間準確到兩次測定的結果相差不超過一次脈搏的十分之一,

進行這樣的操作,肯定了我們的觀察是可靠的以后,將球滾下的距離改為槽長的

四分之一,測定滾下的時間,我們發(fā)現(xiàn)它準確地等于前者的一半。下一步,我們

用另一些距離進行試驗,把全長用的時間與全長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二、四分之

三,或者其他任何分數(shù)所用的時間相比較,像這樣的實驗,我們重復了整整一百

次,結果總是經(jīng)過的距離與時間的平方成比例,并且在各種不同坡度下進行實驗,

結果也都如此……”

4.合理外推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實驗驗證”部分,提出問題:為什么說,伽

利略把他的結論外推到90。需要很大勇氣?

教師課件展示:伽利略的外推:

伽利略根據(jù)斜面結果出發(fā),認為:在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中,經(jīng)過

的距離正比于時間的平方,即》=如錯誤!未找到引用源。,k為恒量,恒量的數(shù)值

隨著斜面傾角增大而增大,當斜面傾角增大到90°,即斜面與地面垂直時,小球

將自由下落,成為自由落體,X8f2的關系仍然成立,此時1■錯誤!未找到引用源。

的比值為最大,這時小球仍然會保持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性質,自由落體運動是一

種特殊的勻變速直線運動。

(三)科學的方法

教師講解:物理學的研究很注重方法,科學探究方法包括以下幾點:

對現(xiàn)象一般觀察一提出猜想一運用邏輯推理一實驗對推理驗證一對猜想進行

修證(補充)一推廣應用。

伽利略的科學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把實驗和邏輯推理(包括數(shù)學推理)和諧地

結合起來,從而有力地推進了人類科學認識的發(fā)展。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STS《從伽利略的一生看科學與社會》短文,對自己進行

科學人生觀教育。

(四)實例探究(備課參考)

豎直上拋運動的實例分析

例題:某人在高層樓房的陽臺外側以20m/s的速度豎直向上拋出一個石塊,

石塊運動到離拋出點15m處時,所經(jīng)歷的時間為多少?(不計空氣阻力,取g

=10m/s2)

分析:石塊運動到離拋出點15m處時,石塊的位置是在拋出點上方還是在拋

出點下方?如果是在拋出點上方的話,是處于上升階段還是處于下降階段?

從題意來看,石塊拋出后能夠上升的最大高度為"=止=20m>15mo

2g

這樣石塊運動到離拋出點15m處的位置必定有兩個,如圖2-6-1所示,因而

所經(jīng)歷的時間必為三個。

分段法:

石塊上升到最高點所用的時間為:

/-2.

I----------ZSo

g

2s前石塊第一次通過“離拋出點15m處”;2s時石塊到達最高點,速度變?yōu)?/p>

零,隨后石塊開始做自由落體運動,會第二次經(jīng)過“離拋出去圖261,;當石塊

落到拋出點下方時,會第三

次經(jīng)過“離拋出點15m處”。這樣此題應有三解。

當石塊在拋出點上方距拋出點15m處時取向上為正方向,則位移x=+15m,

a=~g=-10m/s2,代入公式x=Vof+gaf?得:15=20x/+10)/2>

解得ti=ls;t2=3So

ti=ls對應著石塊上升時到達“離拋出點15m處”時所用的時間,而t2=3s

則對應著從最高點往回落時第二次經(jīng)過“離拋出點15m處”時所用的時間。

由于石塊上升的最大高度H=20m,所以,石塊落到拋出點下方“離拋出點15m

處”時,自由下落的總高度為也s=20m+l5m=35m,下落此段距離所用的時間

,竹=需=-。

石塊從拋出到第三次經(jīng)過“離拋出點15m處”時所用的時間為:t3=2s+V7s=

(2+5/7)So

三、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從伽利略對落體的研究上,學習他的觀察思考等科

學方法,為我們下一步(以后)的探究打下基礎,不能盲目,也不能怕困難,要

用科學的方法指導我們。

四、布置作業(yè)

完成課后做一做。

五、板書設計

2.6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

一、綿延兩千年的錯誤

二、伽利略對落體運動的研究

發(fā)現(xiàn)問題

提出假設

邏輯推理

實驗驗證

合理外推

六、課堂作業(yè)

1.自由落體運動

(1)定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實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紙張比石頭下落得慢是由于的影響。

3.兩千多年前的認為越重的物體下落得越快。

4.伽利略給出了科學研究過程的基本要素,這些要素包含對現(xiàn)象的一般觀

察、、、、對假說進行修正和推廣等,伽利略科學思想

方法的核心是把和和諧地結合起來。

5.A物體重量是8物體重量的兩倍,A從H,8從2”高度同時開始自由下落

(不計空氣阻力,下落時間大于1s()o

A.落地前同一時刻B比A的速度大

B.Is末A、8速度相等

C.兩物體落地時速度相同

D.下落1m所需的時間相同

6.物體做豎直上拋運動后又落回到原出發(fā)點的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上升過程中,加速度方向向上,速度方向向上

B.下落過程中,加速度方向向下,速度方向向下

C.在最高點,加速度大小為零,速度大小為零

D.到最高點后,加速度方向不變,速度方向改變

參考答案:

L(1)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2)初速度為0的勻

加速直線運動。

2.空氣阻力

3.亞里士多德

4.提出假設邏輯推理實驗驗證邏輯推理實驗探究

5.BD

6.BD

教育格言

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

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出一個空虛。班主任廣博的愛心就是流淌在

班級之池中的水,時刻滋潤著學生的心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