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中)本科教案_第1頁
中國古代文學(中)本科教案_第2頁
中國古代文學(中)本科教案_第3頁
中國古代文學(中)本科教案_第4頁
中國古代文學(中)本科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案課程名稱:中國古代文學(中)課程性質:必修適用專業(yè)(方向):漢語言文學本科總學時:80使用教材:《中國文學史》(郭預衡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開課單位:文學與傳播學院授課教師(職稱):何忠盛講師授課班級:2005.3-4開課時間:2006-2007年度第2學期綿陽師范學院教務處制授課題目(主題/章名)三國文學建安文學和正始文學周次

1教學時數(shù)5教學目的與要求了解建安、正始文壇的概況,知曉漢末社會動亂、國家分裂、生靈涂炭的慘狀,弄清文學走向自覺的歷史趨勢,以及文學形式。文學風格的發(fā)展和藝術手段、藝術水準的提高。

教學重點與難點

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及蔡琰,建安風骨,阮籍與嵇康教學手段與方法講授,導讀、思考、練習

教學過程設計一、文學的自覺與建安文學的新面貌

1、文學的自覺所謂文學的自覺,應該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是指文學創(chuàng)作的自覺;二是文學觀念的自覺。2、建安文學的新面貌建安文學是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轉變時期。從這一時期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特點,展現(xiàn)了新的面貌。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五言詩創(chuàng)作的騰涌。劉勰《文心雕龍·明詩》即說的“暨建安之初,五言騰涌。文帝陳思,縱轡以騁節(jié);王徐應劉,望路而爭驅?!保?)開始了以樂府民歌為主向文人詩歌創(chuàng)作為主的轉變。(3)建安風骨的形成。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中說:“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離亂,風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笨烧f是對建安風骨成因及其內涵的精確概括。

二、曹氏父子及其文學創(chuàng)作

(一)曹操(1)建安文人集團的形成與他的汲引羅納有很大關系(2)他在鼓勵文人為他效力的同時,還勉勵他們努力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3)他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推動了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的興盛。《文心雕龍·時序》說:“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度龂尽の簳氛f他“御軍三十余年,手不舍書?!歉弑刭x,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二)曹植

植字子建,曹丕之弟。曾封陳王,死后謚曰“思”,故后世稱陳思王。在建安作家中,他是留存作品最多,對后世影響最大,后世評價最高的一位作家。鐘嶸稱他為“建安之杰”,謝靈運曾說“天下才有一石,子建獨得八斗,余一斗,天下人共一斗”三、“建安七子”與蔡琰(一)“建安七子”

“曹丕的《典論·論文》。他說“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宜,北海徐干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干。斯七子者于學無所遺,于辭無所假,咸以自騁于千里,仰齊足而并馳?!彼恼嘉膶W阮籍與嵇康是正始中期玄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但是由于他們二人個性的差異,二人的命運卻有所不同。阮籍以至慎而得以善終,嵇康則因剛腸疾烈而慘遭殺害。我們可以從比較中看出二人個性與文學的不同。

思考練習1閱讀朱東潤《歷代文學作品選》中建安作家的重要作品。2閱讀《文心雕龍》和《詩品》有關建安文學的論述。參考資料1《魏武帝魏文帝詩注》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2《曹子建詩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3《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4《王粲集》中華書局1980年版教學反思

魏晉南北朝文學和唐代文學是本科教學的重要內容,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知識儲備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繼續(xù)學習的重要基礎。在教學中應該重視作家作品、文學文獻和文學理論的相互結合、相互補充,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和作品鑒賞能力,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悠久燦爛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充分考慮學生基礎較差的這一特點,做到深入淺出,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注:1.教案按授課次數(shù)(或單元)填寫,每次(或每單元)授課均應填寫一份,整個教案只用一個封面;2.字體、字號(楷體,五號)填寫,外語可用TimesNewRoman字體,行距一般為20;3.表格間距可調整,可加附頁。授課題目(主題/章名)兩晉文學潘岳陸機與太康文學周次2

教學時數(shù)5教學目的與要求一、西晉文學的基本風貌

二、西晉主要作家

教學重點與難點1劉勰在《文心雕龍》中也多有論及,《明詩》篇中說:“晉世群才,稍入輕綺?!煽d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薄肚椴伞菲终f:“體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不論是建安文人還是正始文人,作家的心靈世界往往是充滿熱情與沖突的,但是,到了西晉,文士的精神境界普遍缺乏一種崇高精神,羅宗強先生曾以“士無特操”來概括這一時期士風的特點。“士無特操”的原因之一,在于西晉政權的“政無準的”。教學手段與方法講授,導讀、思考、練習教學過程設計一西晉文學的基本風貌西晉50年,歷武、惠、懷、愍四帝,而文學的繁榮則在武帝太康惠帝元康時期,其中以太康文學為代表,作家則以“三張、二陸、兩潘、一左”最著名。此外,較著名者,晉初尚有傅玄與張華,晉末還有劉琨與郭璞??偟膩碚f,西晉一代的文學更加注重形式與技巧。如果對西晉文學的特征作一總結歸納,大致有以下幾方面的傾向:一是模擬古人的擬古之風甚盛。擬古是文人創(chuàng)作追求技巧化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而這種方式則成為西晉文學的一大特殊景觀。西晉一代的大部重要作家,如傅玄、張華、束皙、陸機、陸云等都在模擬上下了很大功夫,其中陸機最為著名。二是追求詞藻的華美與對偶的工整。這種追求由于大多是刻意為之,是出于呈才炫博的目的,因而顯得文字雕琢堆砌,有失簡潔明快,潘、陸二人最具有典型性。張華曾批評陸機說:“人之作文患于不才,至子作文,乃患才多也”,孫綽評西晉文章說:“潘文爛若披錦,無處不善;陸文若排沙簡金,往往見寶”。所謂爛若披錦見其雕琢,所謂排沙簡金者,顯其堆砌。三是總體風格而言,繁縟成為其基本特點。這種風格的形成則是其刻意呈才,過分追求對偶與藻飾的必然結果。二、西晉主要作家1、潘岳與陸機潘岳與陸機是西晉太康文學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鐘嶸在《詩品》中將他們二人置于上品,并有“陸才如海,潘才如江”之評。2、左思與劉琨左思與劉琨在西晉詩壇上是兩位比較突出的作家,左思繼承并發(fā)揚了“建安風骨”的傳統(tǒng),作品內容充實,富于力度,有“左思風力”(鐘嶸語)之稱;劉琨當晉末亂亡之際,抒英雄失路之悲,清剛悲壯。二人確為當時文壇之驕驕者。3、郭璞及其游仙詩郭璞(276—324),字景純,河東聞喜(今山西絳縣附近)人,他是一個博學有高才卻不善口才的人。不僅通經(jīng)術、通古文奇字,而且善于天文卜筮之術。曾注釋過《爾雅》、《方言》、《穆天子傳》、《山海經(jīng)》、《楚辭》等。西晉滅亡后,他過江避亂,深受王導和元帝、明帝推重,后來為王敦記室參軍,因為反對王敦謀殺,而被王殺害。

三東晉文學所謂玄言詩是指東晉時期以詩歌的形式闡述玄佛哲理的詩歌。這種詩歌大都抽象枯燥、缺乏形象性,東晉詩壇玄言詩流行,究其原因是與這一時期文人的心態(tài)及玄學清淡的盛大行有關。思考練習

1閱讀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的相關作品2閱讀郭預衡《中國文學史》中的有關章節(jié)參考資料《陸機》中華書局1982年版教學反思

魏晉南北朝文學和唐代文學是本科教學的重要內容,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知識儲備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繼續(xù)學習的重要基礎。在教學中應該重視作家作品、文學文獻和文學理論的相互結合、相互補充,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和作品鑒賞能力,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悠久燦爛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充分考慮學生基礎較差的這一特點,做到深入淺出,鼓勵學生參與教學。

注:1.教案按授課次數(shù)(或單元)填寫,每次(或每單元)授課均應填寫一份,整個教案只用一個封面;2.字體、字號(楷體,五號)填寫,外語可用TimesNewRoman字體,行距一般為20;3.表格間距可調整,可加附頁。授課題目(主題/章名)陶淵明陶淵明與田園詩周次

3教學時數(shù)5教學目的與要求陶淵明是晉宋之際最優(yōu)秀的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因而在中古文學研究中也是最受著目的研究熱點。自宋以后,特別是明清時期,陶淵明的作品受到眾多的學者的重視,而近百年來,陶淵明的研究已成了專門學問,形成了與“紅學”、“杜學”等可并稱的“陶學”。教學重點與難點一、陶淵明生平與思想二、陶淵明的作品三、陶淵明詩歌的地位與影響教學手段與方法講授,導讀、思考、練習教學過程設計一、陶淵明生平與思想

關于陶淵明的思想,1945年陳寅恪先生曾有《陶淵明之思想清淡的關系》一文,他通過對陶淵明的《形影神》三首詩的分析,指出陶淵明的思想在繼承魏晉玄學的基礎上而發(fā)展的“新自然說”,(1)“新自然說”的要旨在于“委運任化”,也即隨順自然,與自然混同。逯欽立先生在《關于陶淵明》一文中,也通過《形影神》的分析,認為陶淵明是服膺自然的“玄學信仰者”??偟膩砜?,崇尚自然確實是陶淵明思想的重要特點。自然的觀念不僅決定他的為人,而且也影響了他詩文的風格。因此,了解陶淵明的思想與性格是研究陶淵明作品的基礎。二、陶淵明的作品陶淵明的作品,今存詩一百二十五首,文七篇,辭賦二篇。他的辭賦與散文均寫得很出色,《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感士不遇賦》、《桃花園記》均是其中的代表作。他的《歸去來兮辭》,歐陽修曾稱道說:“晉無文章,惟《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平淡自然與詩意淳美的統(tǒng)一2、情、景、理的統(tǒng)一

3、豪邁雄?。涸婏L的另一側面

陶淵明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可從兩方面而言之。其一是他的人格,其二是他的詩歌藝術。三、陶淵明詩歌的地位與影響

就人格而言,在于他蔑視富貴,不與黑暗污濁之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給后代有進步理想的作家以積極的影響。后代的進步作家往往從他身上找到精神的寄托。如李白之“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高適的“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是無法忍受而“轉憶陶潛歸來”等。

就詩歌言約有三。第一,他打破了玄言詩統(tǒng)治詩壇局面。第二,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創(chuàng)作的道路。在陶淵明之前,還沒有一個詩人寫過這樣多的詩歌來歌詠農村的田園生活。他將自己新穎的思想、人格和田園生活完美地結合起來,為詩歌的發(fā)展開辟了一個新的天地,從此田園詩成為中國詩歌史上一個重要的題材領域。第三,他創(chuàng)造了一種平淡自然而又韻雋永的風格,后代不少詩人都將陶詩做為一種范式加以模仿,出現(xiàn)了不少“擬陶”“和陶”的作品,如白居易有《效陶體詩》十六首,宋代的蘇式和陶詩則有109首。在風格上唐代不少詩人都受其沾沔,如王績得其疏放,王維得其清清腴,韋應物得其沖和,柳宗元得其峻法,白居易得其率直等。思考練習1閱讀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的相關作品2閱讀郭預衡《中國文學史》中的有關章節(jié)參考資料《靖節(jié)先生集》文學古籍刊行社1956年版《陶淵明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版

教學反思

魏晉南北朝文學和唐代文學是本科教學的重要內容,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知識儲備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繼續(xù)學習的重要基礎。在教學中應該重視作家作品、文學文獻和文學理論的相互結合、相互補充,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和作品鑒賞能力,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悠久燦爛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充分考慮學生基礎較差的這一特點,做到深入淺出,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注:1.教案按授課次數(shù)(或單元)填寫,每次(或每單元)授課均應填寫一份,整個教案只用一個封面;2.字體、字號(楷體,五號)填寫,外語可用TimesNewRoman字體,行距一般為20;3.表格間距可調整,可加附頁。授課題目(主題/章名)南北朝民歌吳楚風情與北方風習周次

4教學時數(shù)5教學目的與要求南北朝民歌是繼周民歌和漢樂府民歌之后以比較集中的方式出現(xiàn)的又一批人民口頭創(chuàng)作,是我國詩歌史上又一新的發(fā)展。它不僅反映了新的社會現(xiàn)實,而且創(chuàng)造了新的藝術形式和風格。一般地說來,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敘事。

南北朝民歌雖是同一時代的產(chǎn)物,但由于南北的長期對峙,北朝又受鮮卑貴族的統(tǒng)治,政治、經(jīng)濟、文化以及民族風尚、自然環(huán)境等大都不相同,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調。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所謂“艷興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說明了這種不同。

教學重點與難點1南朝樂府民歌的內容、風格和產(chǎn)生北景2北朝樂府民歌的內容、風格和產(chǎn)生北景教學手段與方法講授,導讀、思考、練習教學過程設計南朝樂府民歌南朝和漢代一樣設有樂府機關,負責采集民歌配樂演唱。南朝樂府民歌約五百首,大部分屬于清商曲辭,其中吳(聲)歌三百二十六首,西曲(歌)一百四十二首,神弦曲十八首。清商曲辭以外,在雜曲歌辭和雜歌謠辭中也有少量南朝民歌。

1、南朝樂府民歌產(chǎn)生的背景(1)經(jīng)濟背景:東晉以來,長江流域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商業(yè)發(fā)達,城市繁榮。(2)時代風尚:南朝是一個耽于聲色的社會,大臣皆崇好女樂,而民間風情小調,本與女樂相近,最合于使用,故極為當時社會之所愛好。(3)統(tǒng)治者的有意采集與提倡:漢代統(tǒng)治者采集民歌有“觀風俗”“行樂教”的目的。2、《吳歌》、《西曲》、《神弦曲》(1)《吳歌》:《宋書·東志》說:“吳歌雜曲,并出江左,晉宋以來,稍有增廣?!薄稑犯娂氛f:“蓋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陳,咸都建業(yè),吳聲歌曲,起于此也?!?、南朝民歌的特點從內容上看,南朝民歌大都是情歌,且多作女子口吻,基調是哀怨、纏綿的,從形式上,一是體裁短小,多是五言四句,它的出現(xiàn)為絕句奠定了基礎。二是語言的清新自然。二、北樂府民歌北朝民歌主要見于《樂府詩集·梁鼓角橫吹曲》中,在《雜曲歌辭》、《雜歌謠辭》中也有一小部分,共約六十多首。所謂《橫吹曲》,是在馬上演奏的一種軍樂,因為樂器有鼓有角,所以叫“鼓角橫吹曲”。北朝民歌大部分是這種軍樂的歌詞,由梁代樂府機關保存下來,所以叫“梁鼓角橫吹曲”。北朝民歌內容豐富,相當全面而生動反映了北朝二百多年間的社會狀況和時代特征,酷似漢樂府民歌。反映戰(zhàn)爭生活的,揭露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如《企喻歌》反映人民疾苦的,如《紫騮馬歌》。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的,反映愛情生活的。由于北方諸民族的性格和習俗的差異,同時又不曾或很少受到禮教的約束,因而北朝的情歌也有它自己的特色:心直口直,有啥說啥,毫不遮掩,毫不扭捏。南歌說:“感郎千金意,慚無傾城色。”。北歌卻說“女兒自言好,故入郎君懷?!北背窀柙谒囆g形式上很有特點,語言質樸無華,表情爽直坦率,風格豪放剛健,思考練習1閱讀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的相關作品2閱讀郭預衡《中國文學史》中的有關章節(jié)參考資料

《玉臺新詠箋注》中華書局1985版。

教學反思

魏晉南北朝文學和唐代文學是本科教學的重要內容,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知識儲備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繼續(xù)學習的重要基礎。在教學中應該重視作家作品、文學文獻和文學理論的相互結合、相互補充,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和作品鑒賞能力,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悠久燦爛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充分考慮學生基礎較差的這一特點,做到深入淺出,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注:1.教案按授課次數(shù)(或單元)填寫,每次(或每單元)授課均應填寫一份,整個教案只用一個封面;2.字體、字號(楷體,五號)填寫,外語可用TimesNewRoman字體,行距一般為20;3.表格間距可調整,可加附頁。授課題目(主題/章名)劉宋文學元嘉三雄與詩風轉變周次

5教學時數(shù)5教學目的與要求晉宋之際詩歌演變最為顯著的特點是玄言向山水的潛衍。這一特點,檀道鸞、沈約、蕭子顯、劉勰等人均有論列,而以劉勰所論最為簡駭精當,其《文心雕龍·明詩》云:“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肚f》、《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儷采百句之偶,爭價一字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竟也?!苯虒W重點與難點1謝靈運及其山水詩

2鮑照與樂府七言詩教學手段與方法講授,導讀、思考、練習教學過程設計一晉宋之際詩風的演變晉宋之際詩歌演變最為顯著的特點是玄言向山水的潛衍。這一特點,檀道鸞、沈約、蕭子顯、劉勰等人均有論列,而以劉勰所論最為簡駭精當,其《文心雕龍·明詩》云:“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肚f》、《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儷采百句之偶,爭價一字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竟也?!钡谝?,哲學思潮的影響。從哲學思潮來看,西晉以來作為社會思想主潮的玄學,其巨大影響力在這一時期漸漸轉入低潮。第二,士人心態(tài)的變化。兩晉玄風獨振,實即與士族的這種習尚有關。但是,劉宋建立以后,由于劉裕及其一些功臣,大都出自寒門庶族,政治地位的變化使他們不能再忍受士族的歧視。因此,在劉宋政權建立后,他們便從政治上給予世家大族以一定的打擊與壓抑。第三,審美情趣的變化。自東晉始,文人欣賞山水之美的趣味已經(jīng)出現(xiàn),并且成為當時名士的生活情趣。二謝靈運及其山水詩1就個性來看,謝靈運實際是一個坦率任性、狂傲不羈的人。他自恃高門,在晉宋易代之際,以未見重用而常懷不平。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實與他這種心態(tài)與個性相聯(lián)。遨游山水,尋求解脫,影響于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就使他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大力創(chuàng)作山水詩的詩人。2、謝靈運山水詩的特點。(1)精工富艷的風格。謝詩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是意象密集,對偶句多,語言深奧典雅,從而在整體上形成富艷精工的風格(2)細膩的景物刻劃。(3)結構上的程式化特點。

三鮑照與樂府七言詩鮑照是一個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詩歌、辭賦、駢文都有佳作,在元嘉時,與謝靈運、延顏之并稱“元嘉三大家”。他今存詩約200余首,其中樂府詩約有80余首。這類詩歌代表了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就內容來看,他的樂府詩約有二端,一是描寫邊塞戰(zhàn)爭與戍卒生活的作品。這類作品中大量描寫了征夫、思婦的思想感情與生活,如《代出自薊北門行》、《代東武吟》等,作品語言樸素,感情憤激不平。風格上近于漢魏樂府的特色。二是表現(xiàn)個人仕途失意的憤懣、對門閥制度的不滿與反抗的。這類詩往往寫得慷慨悲涼,感情熾烈奔放,流露出作者在門閥制度壓抑下的強烈的憤慨?!稊M行路難》十八首中的不少作品都反映了作者的這一傾向。思考練習1閱讀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的相關作品2閱讀郭預衡《中國文學史》中的有關章節(jié)參考資料1《謝靈運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2《鮑參軍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教學反思

魏晉南北朝文學和唐代文學是本科教學的重要內容,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知識儲備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繼續(xù)學習的重要基礎。在教學中應該重視作家作品、文學文獻和文學理論的相互結合、相互補充,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和作品鑒賞能力,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悠久燦爛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充分考慮學生基礎較差的這一特點,做到深入淺出,鼓勵學生參與教學。

注:1.教案按授課次數(shù)(或單元)填寫,每次(或每單元)授課均應填寫一份,整個教案只用一個封面;2.字體、字號(楷體,五號)填寫,外語可用TimesNewRoman字體,行距一般為20;3.表格間距可調整,可加附頁。授課題目(主題/章名)齊梁文學沈謝與永明體周次6

教學時數(shù)5教學目的與要求永明體又稱新體詩,是齊梁時出現(xiàn)的講究聲律與對偶,不同于古體詩的一種詩體。自魏晉以來,中國的聲韻學受印度梵音學的影響,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到了齊代,周顒發(fā)現(xiàn)漢字有平上去入四種聲調,始創(chuàng)《四聲切韻》(已佚),同時文人沈約又根據(jù)四聲和雙聲疊韻來研究詩句中聲、韻、調的配合。永明體產(chǎn)生的過程中,沈約、謝眺、王融、周顒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人物,他們要么是聲律的發(fā)現(xiàn)者,要么是新體詩的創(chuàng)作實踐者。教學重點與難點

1永明體的產(chǎn)生和意義2沈謝的新體詩創(chuàng)作教學手段與方法

講授,導讀、思考、練習教學過程設計一永明體(1)關于四聲問題。漢語聲調何以分四聲?四聲何以發(fā)現(xiàn)于齊永明間?四聲與五音之關系?是學術界頗為矚目的問題。陳寅恪先生有《四聲三問》(載《金明館叢稿初編》)一文可以參看。(2)關于八病,八病的規(guī)定過于苛細,當時人即不能完全遵守,所以后來定型的律詩也并不完全避忌八病。(3)永明體還有一些寫作上的特點,如篇幅的長短雖無明確規(guī)定,但通常在十句左右,由此發(fā)展下去,形成律詩以八句為一首定格,另外,除首尾二聯(lián)外,中間大都用對仗句,這也成為律詩的定式。

永明體的意義:(1)由于講求了詩歌的韻律美,這就矯正了晉宋以來文人詩的語言過于艱深沉重的弊病,而轉向清新通暢。(2)由于新體詩的篇幅有一定的限制,不容許過去那樣肆意鋪排,一味賣弄才華學問的寫法,這樣明凈、凝練的作品開始多起來,這在詩歌史上是一個意味深遠的變化,對后來梁陳乃至唐詩語言風格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沈約(441—513)

第一,他是永明體的主要倡導者之一,《南史·陸厥傳》云:“吳興沈約、陳郡謝眺、瑯琊王融,以氣類相推轂,汝南周顒善識聲韻,為文皆用宮商,將平上去入四聲,以此制韻,有平頭、上尾、蜂腰、鶴膝,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角徵不同,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第二,他較早地論及了“情”、“文”、“質”之間的關系,其主要觀點體現(xiàn)于《宋書·謝靈運傳論》中,這篇傳論可以看作是文學觀的一個總綱。第三,他提出了著名的為文“三易”說。三、謝眺(464—499)第一,他的詩大體上承大謝,結構為寫景加抒情與說理,不少作品從遣辭到謀篇都有取法謝靈運的痕跡,但他與大謝不同的是,大謝詩歌中的玄言說理成分到他的詩已基本消失。第二,他的詩風清新明麗,格調明凈瀟散,從而改變了大謝詩的那種繁富典重的風格。第三,他的詩在語言上音律諧適,流暢自然,讀來瑯瑯上口。第四,他的詩歌與謝靈運一樣,也存在著“有句無篇”的缺點。其中不少詩中,寫景句往往警絕,但往往涌與全篇渾然一體,形成一種完善的整體境界來。思考練習1閱讀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的相關作品2閱讀郭預衡《中國文學史》中的有關章節(jié)參考資料《沈約集校箋》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謝宣城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教學反思

魏晉南北朝文學和唐代文學是本科教學的重要內容,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知識儲備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繼續(xù)學習的重要基礎。在教學中應該重視作家作品、文學文獻和文學理論的相互結合、相互補充,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和作品鑒賞能力,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悠久燦爛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充分考慮學生基礎較差的這一特點,做到深入淺出,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注:1.教案按授課次數(shù)(或單元)填寫,每次(或每單元)授課均應填寫一份,整個教案只用一個封面;2.字體、字號(楷體,五號)填寫,外語可用TimesNewRoman字體,行距一般為20;3.表格間距可調整,可加附頁。授課題目(主題/章名)北朝文學庾信與南北文學融會周次

7教學時數(shù)5教學目的與要求在中國文學中,由于地域的不同,各地區(qū)的文學風貌往往呈現(xiàn)出不同的地域特色,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南北文學的不同。比如先秦時期《詩經(jīng)》與楚辭就是兩種不同的風貌,是南北文學差異的最早的體現(xiàn)。而在南北朝時期,由于南北方政治上的對峙與分裂,文學上南北分途發(fā)展,其差異就更為明顯。這一時期,南方文學一直比較繁榮,其清綺文風也一直為北人所向慕。北方則由于一直是在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之下,文化較為落后,文學的發(fā)展相對滯緩。從總體上,南北文風的交流,并不是在庾信、王褒以后才開始。在整個南北朝時期,政治上的分裂與對峙,并沒有造成南北文化交流的阻絕,南北交流可以說一直通過不同的途徑在進行。教學重點與難點一南北文風的交融二庾信文學成就和地位

教學手段與方法講授,導讀、思考、練習教學過程設計一南北文風的交融(一)是南北書籍的流通。在晉室南渡以后,北方經(jīng)十六國時期毀滅性的動蕩,文化遭到嚴重的摧殘,圖籍幾乎喪失殆盡。據(jù)史載“宋武入關,收其圖籍,府藏所有,才四千卷。”而這一時期南方則由于社會相對安定,加上士族喜歡藏書,因而南方的藏書量大大超過北方。(二)是南北方使者的互聘。(三)是在對峙與戰(zhàn)亂中,雙方人才的流徙與遷轉。北方文學中所具有的質樸、剛健的特點也是南方文學所缺少的,南北方的文風在政治對峙的同時,在這一時期也有相互交融的趨勢。特別是庾信、王褒等南朝作家入北以后的創(chuàng)作,將南方文風的華美與北方文風的蒼涼渾樸相結合,形成了兼具南北之長的新風貌,對南北文風的交流和融合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同時也對后來唐代的詩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直接的影響。

二庾信1、庾信的詩歌庾信是集南北朝詩歌之大成的詩人,其詩今存320首左右,其中大部分為后期作品,前期作品留存下來的數(shù)量較少。由于庚信在前期完全是一位文學侍臣,因此,就今存的少量的作品看,大體體現(xiàn)了梁代宮體詩風的一些特點,其內容多奉和應景,不出花鳥風月,淳酒美人,詩風綺麗輕冶。但也有個別詩表現(xiàn)出清新才思。如《奉和山池》:“荷風驚浴鳥,橋影聚行魚。日落余山氣,云歸帶雨余?!标P于庾信詩歌的“鄉(xiāng)關之思”,最早見于《周書》本傳。云:“信雖位望通顯,常有鄉(xiāng)關之思”。具體而言,“鄉(xiāng)關之思”大致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亡國之痛,二是羈旅之愁。這兩個方面構成了庾后期內心矛盾與痛苦的中心,而其中最能體現(xiàn)他的這種思想感情的則是他的代表作《擬詠懷》二十七首。這二十七首詩,雖非一時之作,但其主旨則有相似處,大體圍繞自傷身世,思念和哀悼梁代亡國的內容來展開。而藝術上的俊逸勁健,渾成蒼涼,更是他晚年詩風成熟的標志??梢哉f,《詠懷詩》二十七首,是將南朝文學的修辭技巧,尤其是聲律,用典、駢偶等手段和深沉真切的感情相結合而形成的融合南北文風的代表性作品。

2庾信的文學成就和地位庾信是一位集南北朝詩歌之大成,對南北文風的交流與融合作出貢獻的詩人,同時也是一個對唐代詩歌產(chǎn)生了直接影響的詩人。明人楊慎《升庵詩話》評云:“庾子山之詩,為梁之冠冕,啟唐之先鞭”,清人劉熙載《藝概·詩概》說:“庾子山《燕行歌》開唐初七古、《烏夜啼》開唐七律、其他體為唐五絕、五律、五排所本者,尤不可勝舉?!倍颊f明了庾信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思考練習1閱讀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的相關作品2閱讀郭預衡《中國文學史》中的有關章節(jié)參考資料《庾子山集校注》中華書局1980年版

教學反思

魏晉南北朝文學和唐代文學是本科教學的重要內容,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知識儲備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繼續(xù)學習的重要基礎。在教學中應該重視作家作品、文學文獻和文學理論的相互結合、相互補充,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和作品鑒賞能力,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悠久燦爛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充分考慮學生基礎較差的這一特點,做到深入淺出,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注:1.教案按授課次數(shù)(或單元)填寫,每次(或每單元)授課均應填寫一份,整個教案只用一個封面;2.字體、字號(楷體,五號)填寫,外語可用TimesNewRoman字體,行距一般為20;3.表格間距可調整,可加附頁。授課題目(主題/章名)魏晉南北朝文壇六朝辭賦、散文與駢文周次8

教學時數(shù)5教學目的與要求1駢文是與古文相對而言,先秦時期,無所謂駢文與散文,駢文的確定,是從魏晉開始的,而在南北朝時期,駢文創(chuàng)作則趨于興盛,成為南北朝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文體。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序》中,曾將“六朝之駢語”作為一代文學的代表,魏晉南北朝駢文的興盛,是這一時期文學觀念的變化密切相關的,是文學的自覺意識的表現(xiàn)。2辭賦的創(chuàng)作在這一時期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整個魏晉南北朝,辭賦的創(chuàng)作不僅數(shù)量十分可觀,而且在題材、內容與風格上都有一些新的變化。3代表這一時期散文成就的是一些史傳、地理等學術著作,而這些著作,其文風在不同程度上也受到駢文的影響,其中比較突出的有兩部著作,即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與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

教學重點與難點魏晉南北朝的辭賦、駢文與散文的特點、代表作家和著名作品教學手段與方法

講授,導讀、思考、練習教學過程設計一駢文就文體持征而言,駢文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點:第一,駢文講究對偶,并且在句式上多用四六句式,所以駢文又稱為“四六文”,駢四儷文是駢文在句式上最基本的特點。第二,在語言上,駢文講究平仄。講究平仄的諧和調,是永明新體詩的追求,但這一時期受永明體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文的創(chuàng)作也注意聲調的諧美。第三,駢文一般注意征事用典和詞藻的華麗,因此,可以說駢文實際上是一種詩化的散文。這類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如鮑照的《登大雷岸與妹書》,孔稚珪的《北山移文》、丘遲的《與陳伯之書》、吳均的《與宋元思書》、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以及庾信的《哀江南賦序》等。二、辭賦魏晉南北朝辭賦大致而言,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與兩漢的辭賦創(chuàng)作相比,這一時期賦的題材范圍有了很大的擴展,抒情、說理、敘事、登臨、傷別等內容,無一不可入賦。第二,賦的抒情性大大加強,而在體制上則趨于短小,長篇巨制的大賦的數(shù)量逐漸減少。第三,由于受到駢文的影響,這一時期的辭賦在句式上逐漸駢化,從而形成了一種新的賦體,即駢賦。魏晉南北朝抒情小賦數(shù)量眾多,基保影響最大者主要有曹植的《洛神賦》、王粲的《登樓賦》、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鮑照的《蕪城賦》、江淹的《別賦》、《恨賦》、庾信的《小園賦》、《哀江南賦》。三、散文南北朝時期散文并不發(fā)達,代表這一時期散文成就的是一些史傳、地理等學術著作,其中比較突出的有兩部著作,即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與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

《水經(jīng)注》傳說是漢代桑欽所著,但現(xiàn)在多認為是魏晉時無名氏作,《水經(jīng)注》原書共記錄了我國一百三十七條河流,而酈道元作《水經(jīng)注》四十卷,將其所記河流增至一千二百五十條,注文字數(shù)超出原書二十倍。因此成為我國地理學著作中的名著。不僅如此,這部書在文學上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具有很高的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作者對山水景物的生動描繪上,《洛陽伽藍記》(1)書中對洛陽佛寺的記載多系實錄,因而頗具史料價值。通過此書,可以了解南北朝時期的佛寺建筑的面貌與狀況。(2)本書雖以記載佛寺為主,但卻在記錄佛寺的同時,多側面地反映了北魏時期洛陽的情況,涉及了北魏都城洛陽四十年間的政治大事,中外交通、市井景象,民間習俗等,其中許多情況,可補史書之缺。(3)在文學上,此書的語言駢散相間,描寫生動,風格典麗而清拔,具有很強的藝術性。思考練習1閱讀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的相關作品2閱讀郭預衡《中國文學史》中的有關章節(jié)參考資料《水經(jīng)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洛陽伽藍記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

教學反思

魏晉南北朝文學和唐代文學是本科教學的重要內容,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知識儲備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繼續(xù)學習的重要基礎。在教學中應該重視作家作品、文學文獻和文學理論的相互結合、相互補充,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和作品鑒賞能力,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悠久燦爛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充分考慮學生基礎較差的這一特點,做到深入淺出,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注:1.教案按授課次數(shù)(或單元)填寫,每次(或每單元)授課均應填寫一份,整個教案只用一個封面;2.字體、字號(楷體,五號)填寫,外語可用TimesNewRoman字體,行距一般為20;3.表格間距可調整,可加附頁。授課題目(主題/章名)魏晉南北朝小說志怪小說與志人小說周次

9教學時數(shù)5教學目的與要求就中國古小說的源頭而言,頗為復雜,大抵古代神話、史傳、民間傳說、人物寓言、秩事等,凡是帶有一定故事性,其有意無意包涵著虛構的成分的東西,都與小說的形成有關。教科書上從神話、寓言故事與史傳三個方面勾勒中國古代小說的起源,大致合理。不過由于上述來源中的瑣雜內容,往往散見于各種書籍里,不為人們所注意,尚只能看做是小說的萌芽,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小說的發(fā)展才趨于繁盛。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小說似乎成為一種風氣,作品的數(shù)量大大增加,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所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小說約有五十余種(其中魏晉時期23種,南北朝時期約近30余種),而且形成了志怪小說與志人小說兩大類別,因此,可以魏晉南北朝時期小說創(chuàng)作進入了一個重要階段。

教學重點與難點1《搜神記》等志怪小說2《世說新語》等志人小說

教學手段與方法

講授,導讀、思考、練習教學過程設計一、《搜神記》等志怪小說

魏晉南北朝時期志怪小說數(shù)量本來很多,但到了今天,其中大多數(shù)已經(jīng)散佚,現(xiàn)存完整與不完整者約有三十余種,其中干寶的的《搜神記》是比較重要的一部。除此之外,還有托名漢東方朔的《神異經(jīng)》、《十洲記》、托名漢班固的《漢武帝故事》、《漢武帝內傳》、題為張華《博物志》、托名陶潛的《搜神后記》、王嘉的《拾遺記》、王琰的《冥祥記》、吳均的《續(xù)齊諧記》、顏子推的《冤魂志》等。

關于志怪小說興盛的原因,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曾有論析。他說:“中國本信巫,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漢末又大暢巫風,而鬼道愈熾;會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漸見流傳。凡此皆張皇鬼神,稱道靈異,故自晉訖隋,特多鬼神志怪之書。”魯迅指出這一時期志怪小說興盛的原因,是受了民間巫風、道教及佛教的刺激,說明了志怪小說產(chǎn)生的根源。大致而言,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政治的混亂而引起的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是與志怪小說的創(chuàng)作密切相關的。因為社會的動蕩不安與戰(zhàn)亂頻仍,宗教迷信思想最容易獲得傳播的土壤。而當時的志怪小說家,大都是相信鬼神的存在的。干寶的《搜神記》曾說他的目的是為了“發(fā)明神道之誣?!币皇潜迵榻y(tǒng)治階級兇惡殘暴,表現(xiàn)人民反抗精神的故事。二是反映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故事。三是封建婚姻制度下青年男女爭取婚姻自由的事故。四是不怕鬼的故事。二《世說新語》等志人小說這一時期的志人(軼事)小說,數(shù)量亦不少,主要有邯鄲淳的《笑林》,葛洪的《西雜記》,裴啟的《語林》,郭澄之的《郭子》,沈約的《俗說》,殷蕓的《小說》等,其中,今保存下來的只有《西京雜記》與《世說新語》,而以《世說新》最具代表性。

志人小說的產(chǎn)生是與魏晉以來士族之間所盛行的人物品評之風密切相關的,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指出:“漢末士流,已重品目,聲名成毀,決于片言,魏晉以來,乃彌以標格語言相尚,惟吐屬則流于玄虛,舉止則故為疏放,……終乃汗漫而用為清痰。渡江以后,此風彌甚,……世之所尚,因有撰集,或者掇拾舊聞,或者記述近事,雖不過叢殘小語,俱為人間言動,遂脫志怪之牢寵也?!笨梢哉f志人小說的出現(xiàn),是魏晉以來清淡之風影響的結果,反過來,志人小說又促進了這種風氣的發(fā)展。在志人小說中,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是最重要的一部。它是這類小說中唯一完整保存下來的集大成的著作。全書按照類書的形式編排,以類相從,分為三十六門,一千一百三十條。思考練習1閱讀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的相關作品2閱讀郭預衡《中國文學史》中的有關章節(jié)參考資料《世說新語箋疏》

中華書局1983年版《世說新語校箋》中華書局1984年版教學反思

魏晉南北朝文學和唐代文學是本科教學的重要內容,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知識儲備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繼續(xù)學習的重要基礎。在教學中應該重視作家作品、文學文獻和文學理論的相互結合、相互補充,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和作品鑒賞能力,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悠久燦爛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充分考慮學生基礎較差的這一特點,做到深入淺出,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注:1.教案按授課次數(shù)(或單元)填寫,每次(或每單元)授課均應填寫一份,整個教案只用一個封面;2.字體、字號(楷體,五號)填寫,外語可用TimesNewRoman字體,行距一般為20;3.表格間距可調整,可加附頁。授課題目(主題/章名)初唐文學初唐四杰、陳子昂與唐詩風骨周次

10教學時數(shù)5教學目的與要求唐朝開國初期,貞觀詩壇上主要是唐太宗周圍的宮廷詩人詩歌創(chuàng)作。主要作家有虞世南、魏征、楊師道、李百藥等。起初大多數(shù)詩人尚有剛勁質樸之作,然入幃宮廷后應酬唱和之作漸多,詩風也趨于浮艷華靡,顯現(xiàn)了貴族化、宮廷化的傾向。魏征能夠于宮廷詩風之外獨樹一幟。到了初唐四杰和陳子昂歷史地完成了唐詩革新的重要任務。教學重點與難點一、“初唐四杰”和其它詩人二、陳子昂的詩歌理論主張教學手段與方法講授,導讀、思考、練習教學過程設計一、“初唐四杰”和其它詩人“初唐四杰”的創(chuàng)作活動在高宗、武后時期,代表著下層文人的思想傾向和創(chuàng)作精神。他們的心中充滿著匡時濟世、建功立業(yè)的理想與豪情,也有底層文人不得志的激憤。他們對唐詩演變和發(fā)展的主要貢獻:(1)他們不滿當時詩壇盛行的宮廷詩風,抨擊其“爭構纖微,競為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并努力以清新剛健的詩歌創(chuàng)作,力圖突破和改變這種纖弱雕琢、綺靡華麗的宮廷詩風。雖然不能說掃蕩干凈,而且其本身的創(chuàng)作也不能說完全擺脫了影響,但確是以自覺的審美追求和創(chuàng)作實踐,開辟了唐詩創(chuàng)作的新的局面,創(chuàng)造出了新的氣象。(2)他們的詩歌創(chuàng)作還突破了宮廷詩歌狹窄的內容題材范圍,走向了更廣闊的社會人生天地。他們的詩歌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有寫邊塞軍旅生活的,有抒發(fā)個人的壯志豪情和懷才不遇的,也有贈別懷歸、閨怨相思、詠史詠物等。他們創(chuàng)作題材由宮廷到市井,由京都至邊塞,即使是抒發(fā)個人的情感也與時代的精神相契合,顯示著開闊的視野和宏闊的氣象。(3)他們的詩歌創(chuàng)作不僅對革新初唐詩風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為五言律詩和七言歌行體的發(fā)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貢獻。2初唐末期,張若虛以一首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在唐代詩歌史上的大家地位。同時劉希夷的七言歌行《代悲白頭翁》也成為千古傳送的名作。二、陳子昂的詩歌理論主張1、陳子昂的詩歌理論主張陳子昂在《修竹篇序》中闡述了他的詩歌理論主張。他一方面批評齊、梁以來的詩歌創(chuàng)作“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否定了這種形式主義的創(chuàng)作傾向。另一方面他提倡“漢魏風骨”、“正始之音”,主張詩歌創(chuàng)作要“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要有“風雅”的精神和“興寄”的內涵,即主張詩歌要反映現(xiàn)實,要有充實健康的思想內容、遒勁剛健的風格,并要配合優(yōu)美的聲律和詞采。陳子昂的詩歌理論是復古旗幟下的革新。2、陳子昂的詩歌創(chuàng)作陳子昂的詩歌創(chuàng)作是其革新主張的實踐。他的代表作品《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臺歌》、《薊丘覽古》等,在內容上,反映了對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感受和對人生境遇的深刻體驗,有著充實的思想內容。在藝術上,一反齊、梁以來的詩歌創(chuàng)作的纖弱浮艷的詩風,繼承了《詩經(jīng)》、“漢魏風骨”、“正始之音”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精神和藝術手法。他的詩歌語言古樸簡練,風格剛健雄渾,是有意識地揚棄和矯正齊、梁以來詩風,確實具有建安、正始的遺風。在表現(xiàn)手法上,善用比興寄托,實踐了他的“興寄”主張。陳子昂的理論主張和創(chuàng)作實踐徹底地拋棄的浮艷積習,為唐詩發(fā)展開辟了正確的道路。思考練習1閱讀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的相關作品2閱讀郭預衡《中國文學史》中的有關章節(jié)參考資料《王子安集》十六卷四部叢刊本《陳子昂集》中華書局1960年版

教學反思

魏晉南北朝文學和唐代文學是本科教學的重要內容,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知識儲備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繼續(xù)學習的重要基礎。在教學中應該重視作家作品、文學文獻和文學理論的相互結合、相互補充,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和作品鑒賞能力,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悠久燦爛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充分考慮學生基礎較差的這一特點,做到深入淺出,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注:1.教案按授課次數(shù)(或單元)填寫,每次(或每單元)授課均應填寫一份,整個教案只用一個封面;2.字體、字號(楷體,五號)填寫,外語可用TimesNewRoman字體,行距一般為20;3.表格間距可調整,可加附頁。授課題目(主題/章名)盛唐詩壇田園詩派與邊塞詩派周次

11教學時數(shù)5教學目的與要求盛唐時期社會安定,國力強大,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全面繁榮。社會上佛道思想流行,道家崇尚自然及返樸歸真的追求和佛家禪宗的凈心明性的境界,為詩歌提供了文化及審美心理的基墊。文人的隱逸情懷也與山水田園詩的形成有緊密的關系,但此際并非為隱而隱,而是釀成了一種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獨立的文化心態(tài)和崇尚自然的審美趣味。唐代國力強盛,疆域廣闊,內地與邊疆各民族在政治、軍事、經(jīng)濟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邊事增加,戰(zhàn)爭頻繁。盛唐文人們多熱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華和抱負。從軍邊塞為國立功成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種新的出路,而且他們也向往新奇的邊疆生活、邊塞風光。在這種社會歷史背景下,文人邊塞生活的機遇和經(jīng)歷大大增加,由此促進了邊塞詩創(chuàng)作的繁榮。教學重點與難點一、山水田園詩派的產(chǎn)生及其特點二、邊塞詩派的產(chǎn)生及其特點教學手段與方法講授,導讀、思考、練習教學過程設計一、山水田園詩派的產(chǎn)生及其特點1水田園詩派以孟浩然、王維為代表,此外還有儲光羲、常建、祖詠、裴迪、綦毋潛等人。他們繼承晉宋以來陶淵明、謝靈運、謝朓等人的田園詩、山水詩的創(chuàng)作傳統(tǒng),形成了具有共同題材內容和相近藝術風格的詩歌流派。他們的詩歌以描繪自然山水和田園風光,表現(xiàn)返樸歸真、怡情養(yǎng)性的情趣,抒寫隱逸生活的閑情逸志。他們的詩歌風格清新自然,意境淡遠閑適,寫景狀物工致傳神,提高了詩歌表現(xiàn)自然景物的藝術技巧,是唐詩藝苑中的一枝奇葩。2孟浩然是與王維齊名的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作家,是唐代第一個大量寫作山水田園詩的詩人。他的詩歌以山水詩居多,或寫游歷所見各地山水景色,或寫家鄉(xiāng)自然風光。其中往往在抒寫孤高的情懷中夾雜著失意的情緒,在以景自娛中融入了旅愁鄉(xiāng)思的情懷。如《宿建德江》、《臨洞庭湖贈張丞相》、《江上思歸》等。他的田園詩主要是寫隱居生活的高雅情懷和閑情逸志。如《過故人莊》、《游精思觀回王白云在后》等。3王維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作家,具有多方面的文學、藝術才能,精通繪畫、書法、音樂。在唐代詩歌史上奠定其地位和最能標志其詩歌藝術成就的,還是山水田園詩。其詩歌的主要內容是反映田園隱逸生活,描寫自然山水。如《渭川田家》、《山居秋暝》、《終南山》、《鳥鳴澗》、《鹿柴》、《竹里館》、《辛夷塢》等,或寫田園生活的恬靜閑逸,或寫自然景物的清幽秀美。二、邊塞詩派的產(chǎn)生及其特點1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適、岑參,還有王昌齡、李頎、王之渙、崔顥、王翰等眾多作家。邊塞詩的內容主要是:反映邊塞戰(zhàn)爭生活的艱苦和軍旅生活的種種體驗,以及征人、思婦的離愁別緒;抒發(fā)為國立功的豪情壯志和不滿現(xiàn)實的情緒;描寫邊塞風光、異域風情。邊塞詩的主要藝術特點是:格調雄渾豪放、慷慨悲涼,境界闊大、雄奇壯美。邊塞詩的佳作以樂府歌行和五、七言絕句居多。邊塞詩在題材的開拓和意境的創(chuàng)造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高適的詩歌以邊塞詩主要抒寫對邊塞軍旅生活的描寫,以及對立功邊塞理想的追求。其代表作《燕歌行》,詩中主要反映了士兵征戰(zhàn)生活的艱苦和軍中將帥的驕奢,也歌頌了戰(zhàn)士忘我殺敵的愛國精神和男兒立功絕域的英雄氣概,以及對征人、思婦的同情。3岑參的邊塞詩主要的內容:一是歌頌將士的愛國精神,抒發(fā)自己建功立業(yè)的抱負,記敘軍旅生活的種種感受,二是描繪了邊疆的奇異壯麗的自然風光和生活風貌,三是表現(xiàn)了邊疆的風土人情和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思考練習1閱讀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的相關作品2閱讀郭預衡《中國文學史》中的有關章節(jié)參考資料《王右丞集箋注》十六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孟浩然集》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高適集校注》中華書局1984年版《岑參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教學反思

魏晉南北朝文學和唐代文學是本科教學的重要內容,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知識儲備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繼續(xù)學習的重要基礎。在教學中應該重視作家作品、文學文獻和文學理論的相互結合、相互補充,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和作品鑒賞能力,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悠久燦爛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充分考慮學生基礎較差的這一特點,做到深入淺出,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注:1.教案按授課次數(shù)(或單元)填寫,每次(或每單元)授課均應填寫一份,整個教案只用一個封面;2.字體、字號(楷體,五號)填寫,外語可用TimesNewRoman字體,行距一般為20;3.表格間距可調整,可加附頁。授課題目(主題/章名)盛唐詩壇李白周次

12教學時數(shù)5教學目的與要求李白的思想主要體現(xiàn)為儒、道、俠三者兼綜的特點。儒家的憂患精神與用世濟時的思想及其人生價值觀,始終影響著李白,而道家超塵出世、追求精神自由的人格精神及道教的神仙世界,又始終沾溉著李白的思想與性格。此外,李白的思想與人格中還滲透了游俠和縱橫家的俠義精神和人格理想。教學重點與難點一、李白詩歌的主要內容

二、李白詩歌的藝術特點

教學手段與方法講授,導讀、思考、練習

教學過程設計一、李白詩歌的主要內容

1.表現(xiàn)個人的理想抱負與建功立業(yè)的渴望,以及理想和愿望難以實現(xiàn)的失意與憤懣的情緒。如《梁甫吟》、《古風》(第十首)等,贊美古代名臣賢相借表達自己的人格理想與建功立業(yè)、拯物濟世的雄心壯志。《行路難》、《將進酒》、《登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夢游天姥吟留別》等,表現(xiàn)了失意后的抑郁憤懣和鄙棄世俗、蔑視權貴的傲岸個性,以及欲求超脫的曠達情懷和追求自由的精神。2.關懷現(xiàn)實的政治、憂患時局和批判現(xiàn)實的黑暗,以及對人民的熱愛和對民生疾苦的關懷。如《古風》中的一些詩,抨擊了統(tǒng)治者的昏庸荒淫和專橫跋扈,具有很強的觀實批判精神。安史之亂后的詩,如《奔亡道中》、《永王東巡歌》等,表現(xiàn)反對分裂割據(jù)、靖難救國的愛國精神?!抖《甲o歌》、《宿五松山下荀媼家》、《長干行》等,表現(xiàn)了對普通百姓的感情和對婦女不幸命運的同情。3.熱情謳歌大自然,寄托自己的情懷。李白一生好游歷親近自然,因此寫景記游詩數(shù)量較多。如《送孟浩然之廣陵》、《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早發(fā)白帝城》等,都體現(xiàn)了詩人對大自然的審美情趣和情感寄托。二、李白詩歌的藝術成就

1.李白詩歌風一、李白詩歌的主要內容

格以雄奇飄逸,真率自然。為主,但也有多維度的呈現(xiàn)。他上承莊、騷的浪漫主義精神,又以個人的藝術天才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了浪漫主義藝術手法,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tǒng)。他反對綺麗華靡、雕琢繁飾,倡導清新自然、樸素真率的詩風。他的詩歌絕句多清新雋永、明快自然,歌行多縱橫飄逸、流暢自然,可謂做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贈江下韋太守良宰》)。2.李白的詩歌雖不乏對現(xiàn)實生活的深刻體驗,但在藝術表現(xiàn)上卻偏重于內心感受的抒寫,因而他的詩歌感情充沛、率真豪放,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他的詩歌無論是何種題材都具有濃厚的主觀抒情色彩,充分地表現(xiàn)著生活中詩人的喜怒哀樂、好惡愛憎的感情,使我們時時體會到詩人自我抒情形象的存在。3.李白的詩歌善于運用豐富而奇詭的想象,創(chuàng)造出絢麗多姿的藝術形象,并寄托著詩人的情感意蘊和精神境界。詩人常將想象與比喻、夸張、象征、擬人等手法相結合,把現(xiàn)實與理想、人間與幻境、自然與人事,巧妙地熔鑄成篇,創(chuàng)造出瑰麗神奇的藝術境界。4.李白能自駕馭多種詩體,尤擅長樂府歌行和五、七言古詩,絕句的成就也相當突出,尤以七絕佳作最多。思考練習1閱讀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的相關作品2閱讀郭預衡《中國文學史》中的有關章節(jié)參考資料《李太白全集》三十六卷中華書局1979年版

《李太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三十卷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

教學反思

魏晉南北朝文學和唐代文學是本科教學的重要內容,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知識儲備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繼續(xù)學習的重要基礎。在教學中應該重視作家作品、文學文獻和文學理論的相互結合、相互補充,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和作品鑒賞能力,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悠久燦爛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充分考慮學生基礎較差的這一特點,做到深入淺出,鼓勵學生參與教學。

注:1.教案按授課次數(shù)(或單元)填寫,每次(或每單元)授課均應填寫一份,整個教案只用一個封面;2.字體、字號(楷體,五號)填寫,外語可用TimesNewRoman字體,行距一般為20;3.表格間距可調整,可加附頁。授課題目(主題/章名)盛唐詩壇周次

13教學時數(shù)5教學目的與要求杜甫的思想主要接受了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以及憂患精神和倫理道德思想,都深深地根植于他的思想精神中,成為他思想的堅實基礎。杜甫的社會政治理想和社會批判精神及價值標準都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礎上建立的。杜甫一生憂國憂民、積極用世,始終關心國家的命運與民生的疾苦。他的政治理想、憂國愛民的精神同忠君意識始終聯(lián)系在一起。教學重點與難點一、杜甫詩歌的思想內容二、杜甫詩歌的藝術成就

教學手段與方法講授,導讀、思考、練習教學過程設計一杜甫詩歌的思想內容杜甫的詩歌以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內容,廣泛地反映了那一時代歷史的真實,因此歷來有“詩史”之稱。1、杜甫的詩歌把個人的遭際與國家命運、民生疾苦結合起來,抒發(fā)了憫時傷亂、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感和愛國精神。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句》、《春望》、《北征》、《羌村》、《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2、杜甫的詩歌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的矛盾,揭露和批判統(tǒng)治者的政策,及其驕奢淫逸、專橫暴虐的行為,還反映了戰(zhàn)爭、兵役、徭役給人民造成的種種災難和痛苦,表現(xiàn)了深刻的現(xiàn)實批判精神。如《麗人行》、《兵車行》、《洗兵馬》、《草堂》、“三吏”、“三別”等。3、杜甫的詩歌還有登臨抒懷、寫景詠物、思親懷友、詠史、題畫的內容。如《登岳陽樓》、《秋興》、《春夜喜雨》、《月夜》、《蜀相》、《戲題王宰山水圖歌》等。二杜甫詩歌的藝術成就1、杜甫的詩歌風格以沉郁頓挫、慷慨悲涼為主,也有清新俊逸、自然平和、婉轉流麗等多樣風格。杜甫坎坷困頓的人生遭際和時代由盛而衰的歷史背景,以及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懷和個體的人格精神,決定了其詩歌風格的主體格調。而其它風格的出現(xiàn),則往往是因一時一事的心境和情緒的不同所致。2、杜甫的詩歌最基本的藝術特征就是高度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杜詩善于觀察現(xiàn)實生活,提取生活中的典型素材,用高度概括的藝術手法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本質。杜詩善于在客觀現(xiàn)實生活的描寫中透入自己的主觀情感與思想傾向,常常是將敘述、描寫和議論、抒情融為一體。杜甫的敘事詩還常常運用真實細膩、精確傳神的細節(jié)描寫手段來細致地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3、杜甫詩歌的語言精工凝練而又豐富多彩。自言“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杜甫十分注意錘煉字句,增強了詩歌語言內涵和表現(xiàn)力。杜詩的語言既有精煉蒼勁,深刻精警的特點,也有通俗自然、清新流麗等多樣化的特征。4、杜甫的詩歌諸體皆備,而且各體都有名篇,在詩歌體裁的運用上可謂集前人之大成,并以其創(chuàng)作實踐推動了詩歌體裁的建設和發(fā)展。杜甫的樂府詩“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白居易《樂府古題序》),直接啟示了中唐新樂府運動。杜甫運用古詩的形式寫出了內容深刻的長篇巨制。杜甫的律詩寫得最多,成就也最高,尤其七律在他手中已運用得相當純熟。思考練習1閱讀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的相關作品2閱讀郭預衡《中國文學史》中的有關章節(jié)參考資料《杜詩詳注》中華書局1979年版《杜詩鏡銓》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杜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錢注杜詩》中華書局1959年版《讀杜心解》中華書局1977年版

教學反思

魏晉南北朝文學和唐代文學是本科教學的重要內容,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知識儲備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繼續(xù)學習的重要基礎。在教學中應該重視作家作品、文學文獻和文學理論的相互結合、相互補充,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和作品鑒賞能力,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悠久燦爛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充分考慮學生基礎較差的這一特點,做到深入淺出,鼓勵學生參與教學。

注:1.教案按授課次數(shù)(或單元)填寫,每次(或每單元)授課均應填寫一份,整個教案只用一個封面;2.字體、字號(楷體,五號)填寫,外語可用TimesNewRoman字體,行距一般為20;3.表格間距可調整,可加附頁。授課題目(主題/章名)中唐文學韓孟詩派周次

14教學時數(shù)5教學目的與要求

韓愈是古文運動的領袖,在革新文風的同時,也致力于詩歌的革新。他極力推崇陳子昂、李白、杜甫的詩歌,意欲糾正大歷以來的平庸詩風。在繼承李、杜的基礎上,勇于創(chuàng)新,自成一家,并開辟了以奇崛險怪為特色的新詩派。教學重點與難點一韓愈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二、孟郊和賈島三、李賀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教學手段與方法講授,導讀、思考、練習教學過程設計一韓愈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韓愈的詩歌有不少反映現(xiàn)實社會問題和表現(xiàn)個人失意、抒寫悲憤的詩篇。韓愈是個對現(xiàn)實非常關注的作家,寫下了一些反映民生疾苦和批評現(xiàn)實政治的詩歌,如《汴州亂》、《歸彭城》等,反映了天災人禍給人民造成的苦難。《謝自然詩》、《送靈詩》、《華山女》等,批評佛老及迷信禍國害民。韓愈性格剛正,幾遭貶謫,又主張“不平則鳴”,因此他的詩歌也多有抒寫怨憤不平之作,如《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等。韓愈還有些描寫山水景物的詩歌,如《山石》、《春雪》、《晚雨》等。韓愈的詩歌糅合了李白詩歌壯浪奇幻和杜甫詩歌博大精深與“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特點,形成恣肆橫放,雄奇險怪的主體詩風。二、孟郊和賈島孟郊仕途坎坷,家境貧寒,因此有些詩歌能夠反映底層人民的生活,對百姓的貧苦充滿了同情,如《長安早春》、《貧女詞》、《織婦詞》、《寒地百姓吟》、《吊國殤》、《傷春》等。賈島出身寒微,早年棲身佛門,后還俗,曾任長江主薄,一生安于寂寞的生活境遇。賈島與孟郊齊名,均以苦吟著稱,成就不及孟郊。三、李賀詩歌的思想內容李賀出身皇族,但家族沒落生活貧寒。李賀的詩歌體現(xiàn)了清高與失落,抱負遠大與懷才不遇等各種思想情懷的交織。其詩歌有針砭諷刺現(xiàn)實、關懷民生疾苦的,有表現(xiàn)抱負、渴望建功立業(yè),以及壯志難酬的苦悶與悲憤的,但更多的則是抒寫人生的痛苦和生命的短暫,發(fā)泄憤懣和牢騷。還有一些婦女題材的閨怨、戀情詩等。李賀詩歌的藝術成就1.李賀的詩歌極具個性特征和富有創(chuàng)造力,他繼承了楚辭和李白詩歌的浪漫藝術,也受到樂府民歌的影響,又開創(chuàng)了一片神奇怪異的藝術境地。李賀詩歌最顯著的藝術特征是幽峭冷艷、奇詭怪誕。2.李賀的詩歌以奇特的想象,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荒誕怪異的意象,美妙的神仙世界、恐怖的鬼怪形象,以及種種奇奇怪怪的物象都被納入到詩中,在光怪陸離的藝術境界,表達著他的精神世界。3.李賀的詩歌在構思與結構上也極具特色,其詩以想象、聯(lián)想思維為線索,超越了現(xiàn)實的邏輯性,因而時空的轉移、章法的變換、意象的組合均變幻莫測。4.李賀詩歌的語言藝術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十分注重詞匯的感情色彩和物象色彩的使用,冷艷凄楚的色彩體現(xiàn)著他怪誕的審美取向和力求奇峭的藝術追求。其詩還善于運用比喻、象征、夸張、渲染、擬人等手法,來提升作品的藝術效果。思考練習1閱讀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的相關作品2閱讀郭預衡《中國文學史》中的有關章節(jié)參考資料《韓昌黎詩系年集釋》十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李賀詩歌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版教學反思

魏晉南北朝文學和唐代文學是本科教學的重要內容,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知識儲備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繼續(xù)學習的重要基礎。在教學中應該重視作家作品、文學文獻和文學理論的相互結合、相互補充,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和作品鑒賞能力,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悠久燦爛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充分考慮學生基礎較差的這一特點,做到深入淺出,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注:1.教案按授課次數(shù)(或單元)填寫,每次(或每單元)授課均應填寫一份,整個教案只用一個封面;2.字體、字號(楷體,五號)填寫,外語可用TimesNewRoman字體,行距一般為20;3.表格間距可調整,可加附頁。授課題目(主題/章名)中唐詩壇元白詩派周次

15教學時數(shù)5教學目的與要求新樂府運動是中唐時期的一場詩歌革新運動,興起于貞元、元和年間,以白居易、元稹為主要的倡導者。新樂府運動的興起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安史之亂后,唐王朝國運衰微,各種矛盾加劇。一些關心國運的有志之士殷勤地關注現(xiàn)實政治,希望國家能再度繁榮。因此他們放棄了盛唐的理想主義,而走向現(xiàn)實主義,以反映現(xiàn)實生活、關注民生、強調文學的社會功能的新樂府運動便應運而生。新樂府運動又是在源遠流長的現(xiàn)實主義詩歌傳統(tǒng)的基礎上而興起的,它遠承《詩經(jīng)》和漢魏樂府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近取杜甫、元結、顧況詩歌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新樂府是一種用自命新題寫時事的樂府詩。但更重要還是這一作家群體的共同的理論追求和創(chuàng)作實踐,才使之成為中唐詩壇上的一場詩歌革新運動。教學重點與難點一、白居易的詩歌理論二、白居易詩歌的分類及其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三、新樂府運動的其它參加者教學手段與方法講授,導讀、思考、練習教學過程設計一、白居易的詩歌理論(1)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主張“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新樂府序》),關注民生疾苦:“唯歌生民病”(《寄唐生》)。(2)強調詩歌的社會功能。他提出了詩歌要有“補察時政”,“泄導人情”(《與元九書》)的作用,強調詩歌對現(xiàn)實的“美刺”作用和社會教化的功能,要求詩歌要干預現(xiàn)實生活。(3)強調詩歌形式和內容的統(tǒng)一,主張詩歌的寫實性和通俗化。他提出:“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詩歌創(chuàng)作“不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寄唐生》),“尚質抑淫,著誠去偽”(《策林》)二、白居易詩歌的分類及其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1.諷諭詩。以《秦中吟》、《新樂府》為代表。諷諭詩是其前期“兼濟天下”思想的體現(xiàn),也是其詩歌理論的具體實踐。這些作品多取材于現(xià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