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網絡版電子教案_第1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網絡版電子教案_第2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網絡版電子教案_第3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網絡版電子教案_第4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網絡版電子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網絡版電子教案)第一章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9課時第一章課時分配課時1:第一節(jié)物質世界和實踐一、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一)世界觀與哲學基本問題課時2:第一節(jié)物質世界和實踐一、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二)物質的客觀實在性(三)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課時3:二、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一)實踐是人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二)從實踐出發(fā)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課時4:一、聯系和發(fā)展的普遍性(一)事物的普遍聯系(二)事物的永恒發(fā)展課時5-7二、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規(guī)律(3學時)(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爭性及其在事物發(fā)展中的作用(1學時)(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關系(1學時)(三)事物發(fā)展中的量變和質變及其相互轉化(0.5學時)(四)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轉化(0.5學時)第一章第一課時教案授課內容第一節(jié)物質世界和實踐一、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一)世界觀與哲學基本問題教學目標使學生了解世界觀、哲學,哲學基本問題及其內容、意義。重點和難點1.哲學基本問題的主要內容及其意義。2.辯證法與形而上學。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chuàng)立是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授課思路1.通過案例講解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關系。2.突出重點——哲學的基本問題。手段:充分講解哲學基本問題兩個方面的內容及其作用,使學生了解歷史上不同哲學派別對此問題所做的不同回答,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論打下鋪墊。問題導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具有整體性特征,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是其主要組成部分,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作用。顯然,接觸馬克思主義,從邏輯上講首先要接觸馬克思主義哲學,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認識史上的偉大成果,是浩瀚哲學思想的一顆璀璨明珠。那么,哲學究竟研究什么?它的基本問題是什么?這是研究哲學無法避免的問題。所以我們先要研究哲學基本問題。概念世界觀哲學哲學基本問題辯證法形而上學主要原理1.世界觀與哲學世界觀的概念世界觀是人們對世界總的觀點和看法。人人都有世界觀。世界觀包括人生觀和價值觀。哲學和世界觀的關系哲學是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世界觀。哲學、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關系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2.哲學基本問題及其作用哲學基本問題哲學的基本問提是思維與存在或物質與一時的關系問題。哲學基本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思維與存在(物質與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第二,思維與存在有無同一性?哲學基本問題的作用:第一方面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唯心主義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精神,主張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唯物主義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物質,主張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第二方面是劃分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唯一標準??芍撜J為世界是可以被認識的;不可知論認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認識或不能被完全認識的。3.與哲學基本問題相關的辯證法與形而上學辯證法堅持用聯系的、發(fā)展的觀點看世界。形而上學則主張用孤立的、靜止的觀點看問題。二者對立的焦點是是否承認事物內在的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只有既堅持唯物主義,又堅持辯證法,才能全面地認識世界的本質和發(fā)展規(guī)律。只有達到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內在統(tǒng)一,才能有科學的徹底的唯物主義和科學的徹底的辯證法。4、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chuàng)立是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chuàng)立是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其關鍵就在于,它以科學的實踐觀為基礎,正確地解決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即人與世界的關系,從而實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tǒng)一。思考題1.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如何?2.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作用各是什么?教學實施設計1.從世界、世界觀的概念入手,引出什么是哲學的問題,在此基礎上講清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之間的關系。2.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思想觀念幫助學生理解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觀點的對立;相關資料和案例:1.恩格斯在《費爾巴哈論》中談到哲學的基本問題: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頁。2.毛澤東號在《矛盾論》中談到“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種宇宙觀的對立:“所謂形而上學的或庸俗進化論的宇宙觀,就是用孤立的、靜止的和片面的觀點去看世界。這種宇宙觀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態(tài)和種類,都看成是永遠彼此孤立和永遠不變化的。如果說有變化,也只是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而這種增減和變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內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動?!托味蠈W的宇宙觀相反,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主張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系去研究事物的發(fā)展,即把事物的發(fā)展看做是事物內部的必然的自己的運動,而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事物互相聯系著和互相影響著。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泵珴蓶|.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23頁。附:案例:愚公移山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扣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馀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譯文: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數萬尺。本來在冀州的南面,黃河北岸的北面。北山有個愚公,年紀將近九十歲,住在兩座大山的正對面。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進來都要繞遠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和你們盡力挖平兩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您的力量,并不能削減魁父這樣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紛紛說:“把土石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庇薰谑菐ьI子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鑿石頭,挖泥土,用箕畚運送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呢。河曲智叟笑著阻止愚公說:“你太不聰明了。憑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氣,還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頭怎么樣?”北山愚公長嘆一聲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能改變的地步,還不如寡婦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的,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命令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上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此,冀州的南部,漢水的南面,沒有高山阻隔了。點評:愚公和智叟的觀點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觀,愚公具有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傾向,主要事物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通過人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改造自然。而智叟的觀點具有形而上學不變論的傾向,他認為事物是無法改變的,人們改造自然的決心是幼稚可笑的,人們改變自然活動也是枉費氣力的。我們通過這則寓言,引出世界觀這一概念。第一章第二課時教案授課內容第一節(jié)物質世界和實踐一、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一)世界觀與哲學基本問題(第一課時)(二)物質的客觀實在性(三)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教學目標學習物質的客觀實在性、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準確地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重點和難點:1.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及其理論意義。2.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授課思路:本節(jié)從實踐與物質世界的聯系中去把握唯物論物質世界的客觀性和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的基本原理。1.說明自然界對人具有先在性,人類社會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在人類社會的形成中勞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2.說明物質是世界的本原,不僅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也具有物質性,社會運動也是物質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世界統(tǒng)一于物質是多樣性的統(tǒng)一。問題導入:主要概念物質意識運動靜止時間實踐主要原理:1.物質的客觀實在性(1)物質定義及其意義:物質范疇是對物質世界多樣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學概括。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識之外,可以為人的意識所反映。

意義:第一,堅持了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原則,堅持了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心主義一元論和二元論劃清了界限。第二,堅持了能動的反映論和可知論,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論。物質這一客觀存在是可以認識的對象。第三,體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tǒng)一。主張客觀實在性是一切物質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學物質范疇同自然科學物質結構理論的聯系,又把它們區(qū)別開來,從而克服了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缺陷。第四,體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與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tǒng)一,為徹底的唯物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2)意識意識的起源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是社會(歷史)的產物。意識的本質從意識的生理基礎看,意識是特殊的物質——人腦的機能。從意識的對象和內容看,意識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象,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tǒng)一。(重要?。?.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

(1)物質與運動(建議:簡要介紹)運動定義運動是標志一切事物和現象的變化及其過程的哲學范疇。物質與運動的辯證關系一方面,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根本屬性,物質是運動著的物質,脫離運動的物質是不存在的。設想不運動的物質,將導致形而上學。另一方面,物質是一切運動變化和發(fā)展過程的實在基礎和承擔者,世界上沒有離開物質的運動。任何形式的物質運動,都有它的物質主體。設想無物質的運動,將導致唯心主義。(2)運動與靜止及其辯證關系(建議:簡要介紹)馬克思主義哲學承認物質世界的永恒運動,同時又承認在物質世界的永恒運動中存在著相對靜止。靜止定義靜止是物質運動在一定條件下的穩(wěn)定狀態(tài),包括空間位置和根本性質暫時未變這樣兩種運動的特殊狀態(tài)。說明:第一種:是指一事物對于其他事物來說沒有發(fā)生位置的變化。第二種:是指事物的性質沒有發(fā)生根本變化。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產生、發(fā)展和滅亡的過程,但事物在產生之后到滅亡之前,其根本性質是不變的,這種質的穩(wěn)定性就表現為相對靜止狀態(tài)。運動與靜止的辯證關系物質世界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運動的絕對性體現了物質運動的變動性、無條件性,靜止的相對性體現了物質運動的穩(wěn)定性、有條件性。運動和靜止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無條件的絕對運動和有條件的相對靜止構成了事物的矛盾運動。絕對的運動與相對的靜止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完整的運動觀。把運動和靜止割裂開來,夸大絕對運動而否定相對靜止,必然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反過來,夸大相對靜止而否定運動的絕對性,則必然導致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兩者都歪曲了事物的本來面目,都是片面的、錯誤的。只有把握了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才能正確理解物質的多樣性,才能理解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承認事物的相對靜止對于認識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義(拓展閱讀)第一,相對靜止是運動的量度,只有承認相對靜止的存在,才能堅持物質世界永恒運動的觀點。第二,相對靜止是物質分化的根本條件,只有承認相對靜止,才能說明物質世界的多樣性。第三,相對靜止是事物存在和發(fā)展的條件,它為我們提供了認識事物的可能。(3)時間和空間(可以不講)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物質是運動的。物質的運動是在時間和空間中進行的,時間、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時間和空間概念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臻g是指物質運動的廣延性、伸張性,特點是三維性;時間是指物質運動的持續(xù)性、順序性,特點是一維性,即一去不復返。時間空間的客觀性(物質運動與時間空間的關系)物質運動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中進行的。首先,沒有離開物質運動的“純粹”時間和空間;其次,也沒有離開時間和空間的物質運動。物質運動與時間和空間的不可分割證明了時間和空間的客觀性。作為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時間、空間同物質運動是不可分離的(拓展閱讀)一方面,物質運動離不開時間和空間,離開時間和空間的物質運動是無法存在的。另一方面,時間、空間離不開物質運動,離開物質運動的時間和空間是不存在的。間和空間的有限性和無限性具體物質形態(tài)的時空是有限的,而整個物質世界的時空是無限的。時間、空間的有限性與無限性(拓展閱讀)物質運動是絕對與相對的統(tǒng)一,決定了作為它存在形式的時間與空間是無限與有限的統(tǒng)一。物質運動是無限的,決定了時間、空間也是無限的。時間、空間的無限性是運動著的物質無限性的表現。時間的無限性,是指時間的一維持續(xù)性是不可窮盡的??臻g的無限性,是指空間三維的廣延性是不可窮盡的。時間、空間是無限性和有限性的對立統(tǒng)一。這主要表現在:第一,無限由有限構成,無限是通過有限而存在的。第二,有限包含著無限,有限體現著無限。第三,有限是局部的、有條件的、暫時的,因而是相對的;無限是全體的、無條件的、永恒的,因而是絕對的。時間和空間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物質運動時間和空間的客觀實在性是絕對的,物質運動時間和空間的具體特性是相對的。(4)世界統(tǒng)一于物質(建議:簡要介紹)物質、運動、時間、空間具有內在的統(tǒng)一性。從根本上說,世界上除了運動的物質,什么也沒有。一切事物、現象的共同本質和本原是物質,意識或精神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5)社會的物質性(重點)見下節(jié)教案。教學資源第一章第三課時教案授課內容二、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一)實踐是人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二)從實踐出發(fā)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進一步具體說明馬克思主義如何從實踐出發(fā)去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以深化對唯物論基本原理的理解。重點難點從實踐出發(fā)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授課思路從實踐與物質世界的聯系中去把握唯物論物質世界的客觀性和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的基本原理。學理導入物質世界與實踐的關系要著重講清楚的是客觀世界的先在性和實踐的本質和地位?,F在學界對此的兩種對立的觀點:主要是把肯定客觀世界現在性與肯定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對立起來。一種看法認為:講實踐的觀點是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就“否定了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和最高問題”了。它主張唯物的觀點、物質本體論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這種看法堅持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當然是正確的。但論據和論證的方法都值得商榷,因而結論也就值得商榷。還有一種看法,主張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但是,它否定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前提和基礎,否定物質本體論,否定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最高問題,主張實踐本體論或唯實踐主義。這就走到了另一個極端。見楊春貴:《論實踐范疇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光明日報》2006年5月23日。我們認為:肯定先在性與肯定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作用統(tǒng)一起來??隙陀^世界的先在性的前提,同肯定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同樣重要。實踐是人類社會的本質,具有本體作用,但不是世界的本體。因為實踐是人的,實踐不具有離開人的外在獨立性。世界的物質性或客觀實在性是一切唯物主義的前提,在此基礎上才能充分說明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本質。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所理解的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是包括人的實踐活動在內的物質統(tǒng)一性。它高出以往一切哲學的地方就在于,把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能動的實踐活動辯證統(tǒng)一起來。對于世界物質統(tǒng)一性的理解,概括起來就是:一是說人類社會是自然界的發(fā)展的產物、是物質存在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人類的實踐活動依賴于自然界;二是就人的實踐自身說的,它就是一種物質活動。三是社會的物質性的內容就是說社會的存在是物質的,當然主要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也包括地理環(huán)境、人口生產等。重要概念和原理實踐主要原理社會的物質性(重點)見下節(jié)教案。人類社會是否具有物質性,這個問題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之前長期沒有得到正確的解決。舊唯物主義不理解人的實踐活動本身是一種客觀存在,不理解物質生產實踐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歷史過程看成是人的主觀意志的產物,因而得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錯誤結論。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實踐的客觀實在性,認為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主要表現在:

第一,人類社會依賴于自然界,是整個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

第二,人們謀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活動雖然有意識作指導,但仍然是以物質力量改造物質力量的活動,仍然是物質性的活動。

第三,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3.實踐是人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

(1)實踐實踐定義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客觀物質活動。實踐是感性的、對象性的物質活動。實踐的基本特征:首先,實踐是物質性的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其次,實踐是人類有意識的活動,體現了自覺的能動性。最后,實踐是社會的歷史的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的特點。實踐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質生產勞動實踐、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和科學實驗等。物質生產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它是以自然為對象,運用人們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質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界以獲取人們生存、發(fā)展所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改善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及條件的活動。生產勞動進行著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同時生產和再生產著社會的基本經濟關系,由此決定著社會的基本性質和面貌。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是人們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階級社會中,階級關系是主要的社會關系,由不同的階級利益引起的階級矛盾通常是社會的主要矛盾,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也就主要表現為階級斗爭??茖W實驗是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準備性和探索性的實踐活動。科學實驗是指科學上為闡明某一現象、揭示其客觀規(guī)律而創(chuàng)造特定的條件,以便觀察它的變化和結果的過程??茖W實驗是在生產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茖W實驗不僅包括自然科學的實驗活動,而且包括人文社會科學的實驗活動。科學實驗一經產生,就具有與生產實踐和變革社會的實踐所不能代替的特點,即自覺地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以實驗儀器和裝備為手段(或通過社會調查),以探索和認識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為目的。在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中,物質生產勞動處于基礎的地位,對其他實踐形式起著主導的作用。(2)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重點)首先,實踐是人所獨有的活動。作為實踐主體的人并非是純粹生物學意義上的人,而是社會的人。勞動實踐不僅創(chuàng)造了人,形成了人類特有的本質,而且,只有在實踐基礎上,人類的本質力量才得到充分的體現和確證。其次,實踐集中表現了人的社會本質。人不僅在實踐活動中把自己從自然界中提升出來,使自然界成為自己的對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人發(fā)展著多方面的社會需要,也就有了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人的一切社會關系都是在實踐活動中產生的,創(chuàng)造出了人之為人的一切特征,決定著人的社會本質。最后,實踐對物質世界的改造是對象性的活動。人類必須依賴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發(fā)展,但自然界的天然狀態(tài)并不完全適合于人,人類是在改造自然的實踐過程中,將自己的理想轉化為現實的,即將其對象化,以滿足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實踐改造的自然對象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前提,構成了物質生活本身。人是在社會活動中改造自然的,社會狀況直接制約著人對自然的改造,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也在改造著人類社會。

4.從實踐出發(fā)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

(1)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辨證關系首先,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存在的兩種不同形態(tài)。其次,自然界與人類社會都具有客觀實在性,它們既相互制約又相互轉化。(2)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重點)社會生活是對人們各種社會活動的總稱,社會生活的實踐性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

第一,實踐是社會關系形成的基礎。實踐首先是人以自身的活動調整和控制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不僅同自然界發(fā)生聯系,而且人與人之間也必然要結成一定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相互制約,共生于物質生產實踐中。實踐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實踐者頭腦中作為目的以觀念的形式存在著,而這個目的又決定人們活動的方式和方法??梢?,人與其意識的關系也生成于實踐活動中。實踐內在地包含著三重關系,即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以及人與其意識的關系,而這些關系又構成了基本的社會關系,即物質的社會關系和思想的社會關系。實踐以濃縮的形式包含著全部社會關系,成為社會關系的發(fā)源地。

第二,實踐形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人們通過生產勞動、處理社會關系和科學實驗等實踐活動去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即社會的物質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在整個社會生活過程中,物質生產實踐具有基礎和決定作用。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

第三,實踐構成了社會發(fā)展的動力。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社會發(fā)展不過是人的實踐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中展開的過程。人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物質生產實踐構成了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改造社會的實踐推動著社會歷史的變遷和進步。在階級社會里,階級斗爭構成了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

思考題1.馬克思主義的物質定義及其意義是什么?2.如何理解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教學實施設計1.講授時應突出重點,講清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2.重點說明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與作用。3.結合案例、教學錄像幫助學生加深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4.鼓勵學生自己收集和分析案例,主要是實踐的三種形式。相關資料和案例:1.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之前,哲學家們對實踐范疇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認識,主要有四種觀點:1.實踐是一種道德行為和政治活動。2.實踐是一種實驗、科學實踐。3.實踐是一種精神活動。4.實踐是人的現實的感性活動。點評: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前的哲學家們,已對實踐作了種種富有啟迪的探討,但是,他們未能揭示實踐的本質,無法對實踐做出科學規(guī)定。2.經典論述“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薄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頁《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頁實踐環(huán)節(jié)及其程序第一,實踐決策。實踐決策必須堅持“合目的”和“合規(guī)律”這一雙重尺度。決策的合目的性是指決策必須反映實踐主體的需要和意愿,有利于主體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決策的合規(guī)律性是指實踐活動的決策必須盡量正確、全面地反映客觀事物的多種屬性、內在聯系和本質特征。第二,實踐目標的制定。實踐主體應對實踐目標有無現實可能性、實際效果等因素的全面綜合論證,設計實踐的具體目標,制定實踐的“觀念藍圖”,從而為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條件。第三,實踐的組織和管理。管理就是為使實踐主體更好地實現實踐目標而進行的協(xié)調、調控等一系列活動。在現代社會的各項實踐活動中,科學的管理包括人員管理、物資管理、資金管理、施工管理、信息管理、時間管理等。第四,實踐結果的檢驗。第一章第三課時教案授課內容二、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一)實踐是人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二)從實踐出發(fā)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進一步具體說明馬克思主義如何從實踐出發(fā)去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以深化對唯物論基本原理的理解。重點難點從實踐出發(fā)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授課思路從實踐與物質世界的聯系中去把握唯物論物質世界的客觀性和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的基本原理。學理導入物質世界與實踐的關系要著重講清楚的是客觀世界的先在性和實踐的本質和地位。現在學界對此的兩種對立的觀點:主要是把肯定客觀世界現在性與肯定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對立起來。一種看法認為:講實踐的觀點是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就“否定了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和最高問題”了。它主張唯物的觀點、物質本體論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這種看法堅持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當然是正確的。但論據和論證的方法都值得商榷,因而結論也就值得商榷。還有一種看法,主張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但是,它否定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前提和基礎,否定物質本體論,否定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最高問題,主張實踐本體論或唯實踐主義。這就走到了另一個極端。見楊春貴:《論實踐范疇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光明日報》2006年5月23日。我們認為:肯定先在性與肯定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作用統(tǒng)一起來。肯定客觀世界的先在性的前提,同肯定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同樣重要。實踐是人類社會的本質,具有本體作用,但不是世界的本體。因為實踐是人的,實踐不具有離開人的外在獨立性。世界的物質性或客觀實在性是一切唯物主義的前提,在此基礎上才能充分說明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本質。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所理解的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是包括人的實踐活動在內的物質統(tǒng)一性。它高出以往一切哲學的地方就在于,把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能動的實踐活動辯證統(tǒng)一起來。對于世界物質統(tǒng)一性的理解,概括起來就是:一是說人類社會是自然界的發(fā)展的產物、是物質存在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人類的實踐活動依賴于自然界;二是就人的實踐自身說的,它就是一種物質活動。三是社會的物質性的內容就是說社會的存在是物質的,當然主要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也包括地理環(huán)境、人口生產等。重要概念和原理實踐主要原理社會的物質性(重點)見下節(jié)教案。人類社會是否具有物質性,這個問題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之前長期沒有得到正確的解決。舊唯物主義不理解人的實踐活動本身是一種客觀存在,不理解物質生產實踐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歷史過程看成是人的主觀意志的產物,因而得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錯誤結論。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實踐的客觀實在性,認為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主要表現在:

第一,人類社會依賴于自然界,是整個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

第二,人們謀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活動雖然有意識作指導,但仍然是以物質力量改造物質力量的活動,仍然是物質性的活動。

第三,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3.實踐是人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

(1)實踐實踐定義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客觀物質活動。實踐是感性的、對象性的物質活動。實踐的基本特征:首先,實踐是物質性的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其次,實踐是人類有意識的活動,體現了自覺的能動性。最后,實踐是社會的歷史的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的特點。實踐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質生產勞動實踐、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和科學實驗等。物質生產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它是以自然為對象,運用人們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質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界以獲取人們生存、發(fā)展所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改善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及條件的活動。生產勞動進行著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同時生產和再生產著社會的基本經濟關系,由此決定著社會的基本性質和面貌。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是人們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階級社會中,階級關系是主要的社會關系,由不同的階級利益引起的階級矛盾通常是社會的主要矛盾,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也就主要表現為階級斗爭??茖W實驗是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準備性和探索性的實踐活動。科學實驗是指科學上為闡明某一現象、揭示其客觀規(guī)律而創(chuàng)造特定的條件,以便觀察它的變化和結果的過程??茖W實驗是在生產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茖W實驗不僅包括自然科學的實驗活動,而且包括人文社會科學的實驗活動??茖W實驗一經產生,就具有與生產實踐和變革社會的實踐所不能代替的特點,即自覺地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以實驗儀器和裝備為手段(或通過社會調查),以探索和認識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為目的。在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中,物質生產勞動處于基礎的地位,對其他實踐形式起著主導的作用。(2)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重點)首先,實踐是人所獨有的活動。作為實踐主體的人并非是純粹生物學意義上的人,而是社會的人。勞動實踐不僅創(chuàng)造了人,形成了人類特有的本質,而且,只有在實踐基礎上,人類的本質力量才得到充分的體現和確證。其次,實踐集中表現了人的社會本質。人不僅在實踐活動中把自己從自然界中提升出來,使自然界成為自己的對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人發(fā)展著多方面的社會需要,也就有了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人的一切社會關系都是在實踐活動中產生的,創(chuàng)造出了人之為人的一切特征,決定著人的社會本質。最后,實踐對物質世界的改造是對象性的活動。人類必須依賴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發(fā)展,但自然界的天然狀態(tài)并不完全適合于人,人類是在改造自然的實踐過程中,將自己的理想轉化為現實的,即將其對象化,以滿足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實踐改造的自然對象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前提,構成了物質生活本身。人是在社會活動中改造自然的,社會狀況直接制約著人對自然的改造,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也在改造著人類社會。

4.從實踐出發(fā)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

(1)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辨證關系首先,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存在的兩種不同形態(tài)。其次,自然界與人類社會都具有客觀實在性,它們既相互制約又相互轉化。(2)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重點)社會生活是對人們各種社會活動的總稱,社會生活的實踐性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

第一,實踐是社會關系形成的基礎。實踐首先是人以自身的活動調整和控制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不僅同自然界發(fā)生聯系,而且人與人之間也必然要結成一定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相互制約,共生于物質生產實踐中。實踐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實踐者頭腦中作為目的以觀念的形式存在著,而這個目的又決定人們活動的方式和方法??梢姡伺c其意識的關系也生成于實踐活動中。實踐內在地包含著三重關系,即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以及人與其意識的關系,而這些關系又構成了基本的社會關系,即物質的社會關系和思想的社會關系。實踐以濃縮的形式包含著全部社會關系,成為社會關系的發(fā)源地。

第二,實踐形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人們通過生產勞動、處理社會關系和科學實驗等實踐活動去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即社會的物質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在整個社會生活過程中,物質生產實踐具有基礎和決定作用。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

第三,實踐構成了社會發(fā)展的動力。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社會發(fā)展不過是人的實踐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中展開的過程。人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物質生產實踐構成了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改造社會的實踐推動著社會歷史的變遷和進步。在階級社會里,階級斗爭構成了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

思考題1.馬克思主義的物質定義及其意義是什么?2.如何理解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教學實施設計1.講授時應突出重點,講清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2.重點說明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與作用。3.結合案例、教學錄像幫助學生加深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4.鼓勵學生自己收集和分析案例,主要是實踐的三種形式。相關資料和案例:1.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之前,哲學家們對實踐范疇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認識,主要有四種觀點:1.實踐是一種道德行為和政治活動。2.實踐是一種實驗、科學實踐。3.實踐是一種精神活動。4.實踐是人的現實的感性活動。點評: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前的哲學家們,已對實踐作了種種富有啟迪的探討,但是,他們未能揭示實踐的本質,無法對實踐做出科學規(guī)定。2.經典論述“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薄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頁《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頁實踐環(huán)節(jié)及其程序第一,實踐決策。實踐決策必須堅持“合目的”和“合規(guī)律”這一雙重尺度。決策的合目的性是指決策必須反映實踐主體的需要和意愿,有利于主體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決策的合規(guī)律性是指實踐活動的決策必須盡量正確、全面地反映客觀事物的多種屬性、內在聯系和本質特征。第二,實踐目標的制定。實踐主體應對實踐目標有無現實可能性、實際效果等因素的全面綜合論證,設計實踐的具體目標,制定實踐的“觀念藍圖”,從而為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條件。第三,實踐的組織和管理。管理就是為使實踐主體更好地實現實踐目標而進行的協(xié)調、調控等一系列活動。在現代社會的各項實踐活動中,科學的管理包括人員管理、物資管理、資金管理、施工管理、信息管理、時間管理等。第四,實踐結果的檢驗。1.古代、近代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探索與思考對時間和空間本質的認識一直是人們思考的問題。關于空間:古代人們仰望蒼天,以為一片皆空,便稱之為“天空”。古代有的人于是認為空間就是“虛空”或“真空”。近代有人認為空間是容納物質的空匣子。關于時間:關于時間更是古代哲人們遐想的課題。人們一方面承認時間無處不在,但另一方面又認為時間是無影無蹤、無聲無息、神秘莫測、難以捕捉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所謂時間是運動前后的表現。近代有人主張,時間是純粹持續(xù)性的流程。我國古代哲學家也對時間作過解釋,如《墨子·經說上》說:“久,合古今旦暮?!庇钪孢@個名詞,在我國古代就包含時間、空間的意思,所謂“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彼姆缴舷戮褪侵缚臻g中的四面八方,往古來今指時間的過去、現在、將來。點評:歷史上人們對時空問題做了有益的猜測和探索,但沒有做出科學的解釋。隨著科學的發(fā)展,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認識逐步發(fā)展并日益精確化,做出了科學的說明。2.物質范疇的發(fā)展物質范疇是唯物主義哲學關于世界本原和統(tǒng)一性問題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理論基石。唯物主義對“物質”的理解,有一個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物質觀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者大多憑直觀或“天才的直覺”認識到世界的物質本原,并把它歸結為某種或幾種具體物質形態(tài)。古希臘的泰勒斯認為水是世界的本原。中國春秋時期的《管子》中《水地篇》中也說:“水者,何也?萬物之本也。”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則認為萬物的始基是火。有人認為世界萬物由幾種具體實物組成。在古代中國,西周時就已盛行“五行說”:“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惫庞《葎t有地、水、火、風構成萬物之說。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物質觀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臘德謨克里特的“原子論”和中國的“元氣論”。評價: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物質觀一方面,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者一開始就執(zhí)著追求從自然本身探究其本原,都是從物質本身來說明物質,而不是把物質看成是精神或神所創(chuàng)造的,因而從總體上說是正確的,是唯物主義的。但是另一方面,這種物質觀把世界萬物歸結為一種或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是樸素的,沒有揭示物質的真正本質,也很難解釋物質世界的無限多樣性。這是由于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低,科學欠發(fā)達,人類的認識尚處于低級階段所造成的。第二階段: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物質觀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物質觀繼承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物質觀的唯物論傳統(tǒng),在自然科學實證基礎上又克服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物質觀的直觀性和猜測性。從牛頓“微粒說”在經典物理學中的支配地位,到道爾頓化學原子論在實驗基礎上的創(chuàng)立,自然科學物質結構理論的成就和方法給近代唯物論物質觀以重大影響。它認為,物質就是原子,原子的特性也就是一切物質的特性,原子是世界的本質。這是以一定的自然科學材料為根據來解釋世界的物質性,在說明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方面又前進了一步。評價: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物質觀由于科學發(fā)展水平的限制,再加上缺乏辯證思維和實踐的觀點,近代唯物論物質觀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第一,它把原子這一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結構看作一切物質的屬性。這就必然經受不住自然科學發(fā)展的考驗和唯心主義的進攻。第二,由于不了解人類實踐活動的意義,近代唯物論物質觀不能把唯物主義貫徹到歷史領域,不能解釋社會的物質性。因此,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不能科學地說明物質世界是多樣性的統(tǒng)一,在歷史領域必然陷入唯心主義。這種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物質觀,經不起實踐和自然科學發(fā)展的考驗,不能駁倒唯心主義。案例:幡動?風動?傳說在我國唐朝一個寺院里,發(fā)生了一場爭論。寺院門口掛著旗幡,山風吹來,旗幡飄動。一個和尚說,這是風在動。另一個和尚說,這是幡動。于是爭論不休。一個名叫惠能的和尚說,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人的心在動。點評:這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唯心主義否認物質的客觀存在,也就必然離開物質去看待運動,設想沒有物質的運動。他們把運動都看成是精神的運動,否認運動具有物質主體,把運動理解為心靈的運動。第一章第三課時教案授課內容二、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一)實踐是人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二)從實踐出發(fā)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進一步具體說明馬克思主義如何從實踐出發(fā)去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以深化對唯物論基本原理的理解。重點難點從實踐出發(fā)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授課思路從實踐與物質世界的聯系中去把握唯物論物質世界的客觀性和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的基本原理。學理導入物質世界與實踐的關系要著重講清楚的是客觀世界的先在性和實踐的本質和地位。現在學界對此的兩種對立的觀點:主要是把肯定客觀世界現在性與肯定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對立起來。一種看法認為:講實踐的觀點是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就“否定了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和最高問題”了。它主張唯物的觀點、物質本體論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這種看法堅持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當然是正確的。但論據和論證的方法都值得商榷,因而結論也就值得商榷。還有一種看法,主張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但是,它否定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前提和基礎,否定物質本體論,否定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最高問題,主張實踐本體論或唯實踐主義。這就走到了另一個極端。見楊春貴:《論實踐范疇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光明日報》2006年5月23日。我們認為:肯定先在性與肯定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作用統(tǒng)一起來??隙陀^世界的先在性的前提,同肯定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同樣重要。實踐是人類社會的本質,具有本體作用,但不是世界的本體。因為實踐是人的,實踐不具有離開人的外在獨立性。世界的物質性或客觀實在性是一切唯物主義的前提,在此基礎上才能充分說明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本質。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所理解的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是包括人的實踐活動在內的物質統(tǒng)一性。它高出以往一切哲學的地方就在于,把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能動的實踐活動辯證統(tǒng)一起來。對于世界物質統(tǒng)一性的理解,概括起來就是:一是說人類社會是自然界的發(fā)展的產物、是物質存在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人類的實踐活動依賴于自然界;二是就人的實踐自身說的,它就是一種物質活動。三是社會的物質性的內容就是說社會的存在是物質的,當然主要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也包括地理環(huán)境、人口生產等。重要概念和原理實踐主要原理社會的物質性(重點)見下節(jié)教案。人類社會是否具有物質性,這個問題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之前長期沒有得到正確的解決。舊唯物主義不理解人的實踐活動本身是一種客觀存在,不理解物質生產實踐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歷史過程看成是人的主觀意志的產物,因而得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錯誤結論。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實踐的客觀實在性,認為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主要表現在:

第一,人類社會依賴于自然界,是整個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

第二,人們謀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活動雖然有意識作指導,但仍然是以物質力量改造物質力量的活動,仍然是物質性的活動。

第三,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3.實踐是人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

(1)實踐實踐定義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客觀物質活動。實踐是感性的、對象性的物質活動。實踐的基本特征:首先,實踐是物質性的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其次,實踐是人類有意識的活動,體現了自覺的能動性。最后,實踐是社會的歷史的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的特點。實踐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質生產勞動實踐、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和科學實驗等。物質生產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它是以自然為對象,運用人們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質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界以獲取人們生存、發(fā)展所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改善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及條件的活動。生產勞動進行著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同時生產和再生產著社會的基本經濟關系,由此決定著社會的基本性質和面貌。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是人們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階級社會中,階級關系是主要的社會關系,由不同的階級利益引起的階級矛盾通常是社會的主要矛盾,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也就主要表現為階級斗爭??茖W實驗是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準備性和探索性的實踐活動。科學實驗是指科學上為闡明某一現象、揭示其客觀規(guī)律而創(chuàng)造特定的條件,以便觀察它的變化和結果的過程??茖W實驗是在生產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科學實驗不僅包括自然科學的實驗活動,而且包括人文社會科學的實驗活動??茖W實驗一經產生,就具有與生產實踐和變革社會的實踐所不能代替的特點,即自覺地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以實驗儀器和裝備為手段(或通過社會調查),以探索和認識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為目的。在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中,物質生產勞動處于基礎的地位,對其他實踐形式起著主導的作用。(2)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重點)首先,實踐是人所獨有的活動。作為實踐主體的人并非是純粹生物學意義上的人,而是社會的人。勞動實踐不僅創(chuàng)造了人,形成了人類特有的本質,而且,只有在實踐基礎上,人類的本質力量才得到充分的體現和確證。其次,實踐集中表現了人的社會本質。人不僅在實踐活動中把自己從自然界中提升出來,使自然界成為自己的對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人發(fā)展著多方面的社會需要,也就有了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人的一切社會關系都是在實踐活動中產生的,創(chuàng)造出了人之為人的一切特征,決定著人的社會本質。最后,實踐對物質世界的改造是對象性的活動。人類必須依賴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發(fā)展,但自然界的天然狀態(tài)并不完全適合于人,人類是在改造自然的實踐過程中,將自己的理想轉化為現實的,即將其對象化,以滿足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實踐改造的自然對象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前提,構成了物質生活本身。人是在社會活動中改造自然的,社會狀況直接制約著人對自然的改造,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也在改造著人類社會。

4.從實踐出發(fā)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

(1)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辨證關系首先,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存在的兩種不同形態(tài)。其次,自然界與人類社會都具有客觀實在性,它們既相互制約又相互轉化。(2)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重點)社會生活是對人們各種社會活動的總稱,社會生活的實踐性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

第一,實踐是社會關系形成的基礎。實踐首先是人以自身的活動調整和控制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不僅同自然界發(fā)生聯系,而且人與人之間也必然要結成一定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相互制約,共生于物質生產實踐中。實踐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實踐者頭腦中作為目的以觀念的形式存在著,而這個目的又決定人們活動的方式和方法。可見,人與其意識的關系也生成于實踐活動中。實踐內在地包含著三重關系,即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以及人與其意識的關系,而這些關系又構成了基本的社會關系,即物質的社會關系和思想的社會關系。實踐以濃縮的形式包含著全部社會關系,成為社會關系的發(fā)源地。

第二,實踐形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人們通過生產勞動、處理社會關系和科學實驗等實踐活動去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即社會的物質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在整個社會生活過程中,物質生產實踐具有基礎和決定作用。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

第三,實踐構成了社會發(fā)展的動力。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社會發(fā)展不過是人的實踐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中展開的過程。人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物質生產實踐構成了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改造社會的實踐推動著社會歷史的變遷和進步。在階級社會里,階級斗爭構成了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

思考題1.馬克思主義的物質定義及其意義是什么?2.如何理解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教學實施設計1.講授時應突出重點,講清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2.重點說明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與作用。3.結合案例、教學錄像幫助學生加深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4.鼓勵學生自己收集和分析案例,主要是實踐的三種形式。相關資料和案例:1.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之前,哲學家們對實踐范疇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認識,主要有四種觀點:1.實踐是一種道德行為和政治活動。2.實踐是一種實驗、科學實踐。3.實踐是一種精神活動。4.實踐是人的現實的感性活動。點評: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前的哲學家們,已對實踐作了種種富有啟迪的探討,但是,他們未能揭示實踐的本質,無法對實踐做出科學規(guī)定。2.經典論述“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頁《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頁實踐環(huán)節(jié)及其程序第一,實踐決策。實踐決策必須堅持“合目的”和“合規(guī)律”這一雙重尺度。決策的合目的性是指決策必須反映實踐主體的需要和意愿,有利于主體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決策的合規(guī)律性是指實踐活動的決策必須盡量正確、全面地反映客觀事物的多種屬性、內在聯系和本質特征。第二,實踐目標的制定。實踐主體應對實踐目標有無現實可能性、實際效果等因素的全面綜合論證,設計實踐的具體目標,制定實踐的“觀念藍圖”,從而為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條件。第三,實踐的組織和管理。管理就是為使實踐主體更好地實現實踐目標而進行的協(xié)調、調控等一系列活動。在現代社會的各項實踐活動中,科學的管理包括人員管理、物資管理、資金管理、施工管理、信息管理、時間管理等。第四,實踐結果的檢驗。第一章第四學時教案授課內容第二節(jié)事物的普遍聯系與發(fā)展一、聯系和發(fā)展的普遍性(一)事物的普遍聯系(二)事物的永恒發(fā)展重點和難點1、聯系與發(fā)展的客觀性與普遍性2、聯系引起運動,發(fā)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3、聯系與發(fā)展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授課思路1、突出重點——聯系與發(fā)展的客觀性與普遍性,聯系引起運動,發(fā)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聯系與發(fā)展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2、通過案例的具體解剖,說明聯系的普遍性與客觀性和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說明發(fā)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問題導入2007年底,由美國次級債危機導致的金融危機漫及全球,對我們國家甚至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產生了影響,也許在座的同學的父母有因為這場危機丟失工作的。那么,我們自然會聯想到,這個世界是如此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其實,在我們每個人在人生的成長過程中,都會感覺到許多事情是相互聯系的,有些事情的發(fā)生與我們直接相關,有些是間接相關,我們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我們也會感覺到我們周邊的事物變化是呈現出多種多樣的形式來,有些事物的變化是向好的或者說是向前發(fā)展的,有些事物的變化則原地踏步不前,甚至倒退。有些聯系變化似乎我們能夠控制左右、有些聯系變化我們又難于左右或根本左右不了。實際上當我們每天在進行這樣的思考或者反思時,我們就是在思考帶有哲學味道的問題了。下面我們將給大家介紹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法關于聯系和發(fā)展,這非常有益于我們對上述這些問題的解答。主要概念和原理(一)主要概念聯系、發(fā)展(二)主要原理1.聯系與發(fā)展的客觀性、普遍性與多樣性聯系是事物與事物之間、一個事物內部各層次、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系,具有客觀性、普遍性與多樣性的特點。2.聯系引起運動,發(fā)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與相互影響必然或多或少、或遲或速地改變事物之間的原有存在狀態(tài),這種改變就是最一般意義上的變化,變化即一般性的運動,所以聯系引起運動。運動分為不同類型,前進上升性質的運動,實質是新事物產生舊事物滅的運動就是發(fā)展;那些原地徘徊甚至倒退的運動不能稱之為發(fā)展,但是可以稱之為運動或變化。因此發(fā)展的實質是前進上升、舊事物滅亡與新事物產生。發(fā)展是個過程。3.聯系與發(fā)展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聯系與發(fā)展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聯系、發(fā)展與系統(tǒng)論的關系,整體性、動態(tài)性與開放性。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要處理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中的各種聯系。社會主義是個發(fā)展的過程,是個過程的集合體,而非簡單的事物的集合體。思考題1、唯物辯證法關于聯系與發(fā)展的總特征的觀點,對構建和諧社會、處理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有何啟發(fā)意義?2、思考科學發(fā)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fā)展”與唯物主辯證法的關于發(fā)展的總特征之間的邏輯聯系。理論聯系實際的建議結合金融危機對世界的影響,思考一下唯物辯證法關于聯系與發(fā)展的總特征的理論。課程資源(一)經典論述:理解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辯證法的解釋恩格斯《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自然辯證法》、《反杜林論》;列寧《談談辯證法問題》、《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毛澤東《矛盾論》等等。恩格斯在1878年出版的《反杜林論》論聯系:“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的交織起來的畫面。”恩格斯在1888年單行本的《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中論主客觀辯證法:“在黑格爾那里,辯證法是概念的自我發(fā)展……我們重新唯物地把我們頭腦中的概念看作現實事物的反映,而不是把現實事物看作絕對概念的某一階段的反映。這樣辯證法就歸結為關于外部世界和人類思維的運動的一般規(guī)律的科學,這兩個系列的規(guī)律在本質上是同一的,但在表現上是不同的……這樣,概念的辯證法本身就變成只是現實世界的辯證運動的自覺地反映,從而黑格爾的辯證法就被倒轉過來了,或者寧可說,不是用頭立地而是重新用腳立地了?!绷袑幵?913年《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中論發(fā)展:“這些成果中最重要的就是辯證法,即最完整深刻而無片面性弊病的關于發(fā)展的學說?!保ǘ┌咐褐袊糯煳膶W中的聯系觀與發(fā)展觀批判《史記·天官書》說到北斗:“斗為帝車,運于中央,臨制四方,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jié)度,定諸紀,皆系于斗?!薄尔i冠子·環(huán)流》曰:“斗杓東指,天下皆春;斗杓南指,天下皆夏;斗杓西指,天下皆秋;斗杓北指,天下皆冬。”認真并仔細思考,北斗與節(jié)氣物候之間的聯系是客觀的嗎,與吉兇禍福之間的關系呢?如有條件的話,請閱讀一下“太乙數”的資料,并對其關于世界的發(fā)展理論作出評價。評價與批判:1.中國古人在先秦時期就發(fā)現北斗星與季節(jié)之間的對應關系,確實很偉大。2.實際上地球上季節(jié)的變化不是與北斗相關,而是與地球在圍繞太陽運轉時的所處軌道位置相關。中國古人在北斗與節(jié)氣的聯系上犯了主觀臆想的錯誤。3.太乙數是形式化的星占學,作為中國古代形式化推理的代表,是中國古代邏輯學的巔峰。至于太乙數、北斗星與地球上的吉兇禍福之間的聯系那則是荒誕無稽之說,是偽科學,是主觀唯心主義的表現。教學實施設計總體上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法部分占用課時并不長(4課時),但是政治課講授要遵循“要精、要管用”的政治原則,務使學生必須掌握辯證法部分的基本知識要點以及能夠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相聯系。在此基礎上,還要努力做到教學的知識性、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按此實施教學,設計如下:第一課時(聯系和發(fā)展的普遍性):一定要用案例開始導入教學,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性和趣味性,使辯證法教學由淺入深,逐步引發(fā)并激發(fā)學生對辯證法的學習興趣。案例必選取當前發(fā)生的國內國際重大事件,輔以教學圖片、視頻截取等多媒體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豐富多彩。第一章第五學時教案授課內容第一章第二節(jié)二、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規(guī)律(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爭性及其在事物發(fā)展中的作用重點和難點1、矛盾及其同一性、斗爭性2、矛盾的同一性、斗爭性的相互關系3、矛盾的同一性、斗爭性在事物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授課思路1.突出重點——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中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的基本內容,講清什么是唯物辯證法、什么是矛盾、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它們的關系怎樣、在事物發(fā)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使學生學會和樹立用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結合“唯物辯證法的圖形表示法”講授。3.結合案例說明原理和應用。學理導入通過上一節(jié)課同學們多少已經了解些了辯證法的基本觀念。我們講過事物之間的聯系是客觀的,不是主觀臆斷的。這個問題,涉及到唯物辯證法和唯心辯證法。在哲學史上,黑格爾的辯證法就是典型的唯心主義辯證法,它以所謂“純思”為研究對象,揭示的是思想概念之間的矛盾關系和辯證邏輯,然后再強調由思想的必然性(借助于必然性的客觀性)進展到現實的必然性,從而“為現實立法”,所以按照馬克思經典作家的觀點,黑格爾的辯證法是“頭腳倒置的”。唯物主義辯證法是以客觀事物本身的辯證性質為依據和出發(fā)點的。唯物辯證法認為,辯證法首先是客觀事物自身的辯證性質,稱之為客觀辯證法,我們的認識反映了客觀事物的這種辯證性質,形成了思想中的辯證法,成為主觀辯證法。因此,辯證法實際上是包含主、客觀辯證法的,當然主觀辯證法是客觀辯證法的反映,客觀辯證法是主觀辯證法的基礎,其關系就像主、客觀的關系一樣。唯物辯證中的范疇、規(guī)律說到底都具有主客觀的性質,這包括矛盾、對立同統(tǒng)一、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范疇等等。下面我就開始介紹辯證法中的三大規(guī)律,特別重點介紹作為核心規(guī)律的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教學實施設計(辯證法三大規(guī)律)第二至四課時(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規(guī)律):這一時間段要完成唯物辯證法三大規(guī)律的講授,講授時間緊、任務重,在3個課時里要完成過去《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課程近1個月的授課量。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研室經過長期的摸索實踐,探索出一條結合“圖形法”講授的獨特之路,可以在2個課時內完成過去至少9個課時的授課量,并且學生反應此種講授簡約扼要、記憶快、理解深、經久不忘。由于結合“圖形法”講授唯物辯證法節(jié)約了時間,因此可以利用1節(jié)課的時間穿插“課堂小型講座”。我們的小型講座,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主。為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加深對祖國傳統(tǒng)文的理解、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大眾化普及化。我們特別準備與“易學”辯證法相關的若干講座,每學期或每班視具體情況選擇其一進行。具體題目如下:1.談談《周易》中的辯證法《周易》是中國古代辯證法的優(yōu)秀代表,此小型講座主要介紹中國古代經典著作《周易》中的辯證法問題。講座針對理科生、文科經濟管理類、文科歷史類本科生。講座后留時間與學生互動交流。2.《周易》卦序——中國先秦辯證法思維的光輝代表這個講座的內容專業(yè)性較強,主要探討中國古代辯證法在《周易》中達到的高度與輝煌成果,并間涉與黑格爾辯證法的比較。開設對象是文科哲學系本科生,亦可以視具體情況針對數學類專業(yè)、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本科生開設。講座后留時間與同學互動交流。3.《周易》中的認識方法及對古代倫理與政治思想的影響這個講座這要從方法論的角度,談中國古代經典《周易》中的認識方法以及對古代倫理與政治的影響。面對學生為文科、理科類所有本科生,特別是文科文史哲、政治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等專業(yè)的本科生。講座后留時間與同學互動交流。4.談談《周易》中的認識方法這個小講座,主要探討《周易》中所體現的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上升到特殊的辯證方法論問題,以及從邏輯學的角度談一談《周易》中的邏輯及對古代倫理政治的影響。此講座可以面對文科、理科類各類學生,或哲學系、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本科生。講座后留時間與同學互動交流。主要概念辯證法、矛盾、同一性、斗爭性主要原理1.唯物辯證法是主客觀辯證法的統(tǒng)一,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核心唯物辯證法首先是客觀事物自身的辯證性質,稱之為客觀辯證法,我們的認識反映了客觀事物的這種辯證性質,形成了思想中的辯證法,成為主觀辯證法。因此,辯證法實際上是包含主、客觀辯證法的,當然主觀辯證法是客觀辯證法的反映,客觀辯證法是主觀辯證法的基礎,其關系就像主、客觀的關系一樣。唯物辯證中的范疇、規(guī)律說到底都具有主客觀的性質,這包括矛盾、對立同統(tǒng)一、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范疇等等。其中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核心。2.辨證矛盾與同一性、斗爭性的含義唯物辯證法研究的對象是辯證矛盾及其規(guī)律,不同于形式矛盾。形式矛盾是在一個論證過程中就同一個論證主題而言,前是后非,前非后是,是任何科學都要努力克服的。辯證矛盾是客觀事物的辯證性質,是客觀存在,它是反映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對立統(tǒng)一關系的哲學范疇。辯證矛盾即對立同一。辯證矛盾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由矛盾的一方和他自己的對方構成矛盾的統(tǒng)一體。矛盾的同一性又稱統(tǒng)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性質和趨勢。它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相互依存、互為前提,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二是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的相互貫通和轉化。矛盾的斗爭性是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的相互反對、相互否定、相互排斥和相互差異的性質。斗爭性的形式是多樣的,可以分為對抗性的和非對抗性的兩種基本形式,但是大量存在的斗爭性形式是差異性的形式。3.同一性、斗爭性的相互關系,在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和地位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的關系可以看成是矛盾的關系,因此它們的關系也同樣是對立和統(tǒng)一的關系,不過所指不同。就是說,任一個事物具有矛盾的雙方,它們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而對立和統(tǒng)一之間的關系依然是矛盾的關系即對立和統(tǒng)一的關系。事物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所指是矛盾,對立統(tǒng)一關系所指是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如下圖: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一方面二者是對立的,即二者是差異的,有區(qū)別的,不能不能將同一性混同為斗爭行,同樣也不能將斗爭行混同為統(tǒng)一性。另一方面二者是同一的,沒有同一性就沒有斗爭性,同理沒有斗爭性也就沒有同一性;二者相互依存,互為對方的存在前提;同一性寓于斗爭性之中,斗爭行寓于統(tǒng)一性之中。矛盾同一性在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1)一方的發(fā)展以另一方發(fā)展為條件,發(fā)展是統(tǒng)一體中的發(fā)展。同一性為矛盾的斗爭性提供條件和場所,同一性的存在是因為雙方是矛盾的對方才存在。(2)同一性使矛盾的雙方各自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限制對方發(fā)展自己。(3)矛盾的統(tǒng)一性規(guī)定了事物發(fā)展的基本趨勢和道路。所謂“辯證法也有保守方面”矛盾的斗爭性在事物發(fā)展中的作用:(1)引起矛盾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即矛盾的消長運動,通過量變促進事物的發(fā)展。(3)由矛盾雙方力量的消長引起一方消滅另一方,從而消滅自己一方的存在條件,引起矛盾統(tǒng)一體的破裂,導致事物的質變,由此推動事物的向前發(fā)展。矛盾及其關系告訴我們,辯證法具有革命性與批判性,辯證法面前不承認任何永恒的絕對不變的東西。矛盾同一性斗爭性的相互關系及其在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指明,矛盾同一性和斗爭行在事物中的地位是不同的,這種不同不能用重要與不重要來表達,要用矛盾的同一性的相對性與斗爭行的絕對性來表達,同一性的相對性不是不重要,在一定的條件下可能會在事物發(fā)展中居于主導地位,斗爭行的絕對性亦然。列寧指出,對于同一性的相對性與斗爭行的絕對性要從運動的相對靜止和絕對運動中去理解。第一章第六學時教案授課內容二、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規(guī)律(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相互關系重點和難點1、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根本矛盾與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2、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相互關系。3、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矛盾問題的精髓,中國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方法論基礎。授課思路1、突出重點——充分講解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關系,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矛盾問題的精髓,及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的理論方法論作用。2、結合“唯物辯證法的圖形表示法”講授。3、通過案例解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說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矛盾問題的精髓。案例導入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一個平時認為自己很聰明的人,生病后看醫(yī)生,醫(yī)生要他多吃水果。他兒子買了蘋果,他搖頭;買了梨,他也搖頭;買了西瓜,他還是搖頭;最后買了桔子,他卻非常生氣地說:“醫(yī)生讓我吃水果,你怎么去買蘋果、西瓜!”兒子回答說:“水果攤里就這幾樣水果,你讓我買什么水果呢?”醫(yī)生知道后,給病人寫了一張紙條:“世上水果多又多,但無抽象的水果;不識具體水果癡,哪能埋怨兒子錯!”這個自認為很聰明的人的錯誤到底在哪里呢?這是因為他不了解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及其辯證關系,也就是不了解抽象的水果和具體的水果之間的區(qū)別。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體現著普遍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就是共性和個性的關系,這是矛盾問題的精髓,毛澤東說“不懂得它,就等于拋棄了辯證法”。此外還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被列寧稱為“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在這一節(jié)里,我們將著重講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概念,并介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方法論的啟示作用。主要概念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主要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發(fā)展過程的始終,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產生,事物始終在矛盾運動中。簡言之,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矛盾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點。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fā)展過程和階段上各有不同的特點。第三,構成事物的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質、地位和作用。事物的實際過程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集合體,在這個矛盾的集合體中包括根本矛盾與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與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主要方面等這些都是我們處理具體事物時要特別留心的地方,因為根本矛盾規(guī)定了事物的性質,主要矛盾對事物發(fā)展起決定作用,而矛盾的性質又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因此當我在面對具體事物時,要如實地分析、認真地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認清事物的本質和發(fā)展規(guī)律、才能采正確的方針方法把事情做好。這也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方法,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及矛盾學說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個性。矛盾的共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矛盾的個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任何現實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統(tǒng)一,共性寓于個性之中,沒有離開個性的共性,也沒有離開共性的個性。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的道理,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正確理解矛盾學說的關鍵,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辯證法。矛盾的個性和共性相統(tǒng)一的關系,既是客觀事物固有的辯證法,也是科學的認識方法。人的認識的一般規(guī)律就是由認識個別上升到認識一般,再由一般到個別的辯證發(fā)展過程。3.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矛盾問題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各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方法,中國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方法論基礎。第一章第七學時教案授課內容二、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規(guī)律(三)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量變和質變以及相互轉化(四)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肯定和否定以及相互轉化重點和難點1、質量互變規(guī)律的基本范疇和主要內容2.、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的基本范疇主要和內容授課思路1、突出重點——簡明扼要介紹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的基本范疇和主要內容。2、結合“唯物辯證法的圖形表示法”講授。3、通過案例解剖簡要說明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在事物發(fā)展中的作用,以及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的理論方法論作用。案例導入19世紀俄國著名作家雷洛夫,寫了一篇寓言《杰米揚的湯》該寓言是說,主人公杰米揚用鮮美豐盛的魚湯款待客人。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他一盆接著一盆地請客人吃,沒有休止,最后客人忍無可忍,逃席而去,從此再也不敢登門。這個故事說明,任何事物都有保持其一定質的數量界限。在一定界限內,量的改變不影響質,而一旦超出這個界限,量的變化就會引起質的變化。鮮美的魚湯無疑是待客的佳品,但過量了,則變成了災難。在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有其“度”,這是一個普遍現象。例如,每種液體都有其冰點和沸點,每個生物都有其生命的界限,所有這些“關節(jié)點”,都是一起事物質變的界限。這種使事物保持特定質的數量界限,在哲學上稱之為“度”。我國古代的許多思想家很早就注意到掌握事物的度所具有的方法論意義??鬃诱f過:“過猶不及”。“過”與“不及”都不是辨證法?!安患啊?,即達不到一定的度,不能保證一定事物的質;“過”,則是超過了一定的度,使事物的質受到破壞。在社會生活領域中,我們應該既要防“左”,又要防“右”,避免左右搖擺。列寧說過一段很深刻的話:“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同一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便會變成錯誤?!敝饕拍詈驮恚ㄒ唬┲饕拍?.質量互變規(guī)律的基本范疇:質、量、度,質變與量變一個事物的質是其內在的規(guī)定性,量是外在屬性的數量化、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