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課件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1頁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課件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2頁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課件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3頁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課件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4頁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課件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學習目標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積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礎知識,把握文章內(nèi)容;2.理清本文的論證思路,賞析本文寫法方面的特點,把握孟子的論辯藝術(shù);3.體味孟子的思想——性善論和仁政論在當下的現(xiàn)實意義。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鄒國人,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人尊稱他為“亞圣”,與孔子并稱“孔孟”。孟子上承孔子、子思之學“受業(yè)於子思(孔子之孫)之門人”。1.作者介紹:

孟子故里鄒城市,位于山東省南部,與孔子的故鄉(xiāng)曲阜毗鄰,很早就被人們合稱為“鄒魯”。

哲學思想——性善論(荀子性惡論)“孟子道性善”養(yǎng)浩然之正氣,寡欲以養(yǎng)心政治思想——仁政論(德治)保民而王民貴君輕反對霸道,提倡“仁政”“王道”價值觀——舍生取義“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彼枷胫鲝?.作品介紹:《孟子》共七篇:《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

《孟子》一書是孟軻晚年和弟子在一起共同編纂的,全書共三萬五千多字,基本上是一部語錄體散文。

各篇又都分為上、下?!睹献印犯挥谛坜q,善用比喻和寓言。語言犀利酣暢,感情洋溢飽滿,說理深刻透徹。TIPS:南宋朱熹把《孟子》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以及《論語》合為“四書”,把經(jīng)典窄化,成為后世科舉考試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據(jù)。

春秋戰(zhàn)國時代,政治經(jīng)濟發(fā)生劇變,王權(quán)衰落,諸侯爭霸,各國開放政權(quán)以延攬人才。又因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難。社會發(fā)生劇變,民生苦痛日增。于是有思想的知識分子,面對現(xiàn)實的社會、人生等問題,提出了解決的辦法和思想。3.作品背景:

“當是之時,秦用商鞅,楚魏用吳起,齊用孫子田忌。天下方務于合縱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p>

孟子所處的戰(zhàn)國中期,封建制已經(jīng)在各國確立。各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對外爭城奪地,互相攻伐;對內(nèi)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chǎn),割據(jù)混亂的局面已成為社會經(jīng)濟進一步發(fā)展的障礙,尖銳激烈的社會變革和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激起了新舊勢力和各種不同政治主張的劇烈辯難、斗爭,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盛大局面。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孟子開始周游列國,游說各國諸侯,推行他的政治主張?!度私杂胁蝗倘酥摹芳词瞧渲械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易中天《讀孔得仁,讀孟得義》:“讀《論語》如沐春風,讀《孟子》如聞戰(zhàn)鼓”。文題解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選自《孟子·公孫丑上》,題目為編者所加?!叭倘恕?,狠心對待別人?!安蝗倘酥摹保瑧z愛別人的心?!叭私杂胁蝗倘酥摹奔疵總€人都有憐愛別人的心。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愛別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運轉(zhuǎn)東西一樣容易了。譯文翻譯文本,梳理內(nèi)容:

思考探究一:分析開篇的推論仁心明確觀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仁政推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結(jié)合先王“仁政”,得出因“有不忍人之心”,所以有“不忍人之政”的結(jié)論“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就能輕松自如地治理好天下。比喻論證:吸引君主實行仁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性善論”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愛別人的心,是因為人們?nèi)绻蝗豢匆娨粋€小孩要掉進井里,都會產(chǎn)生恐懼憐憫的心理,這不是因為想跟孩子的父母結(jié)交,不是因為想向同鄉(xiāng)朋友中博取名譽,也不是因為厭惡孩子的哭聲才產(chǎn)生這種恐懼同情心理的。

譯文

思考探究二:分析本部分內(nèi)容的論證1.分析“怵惕惻隱之心”的含義?

“怵惕惻隱之心”即“悲憫之心”,是一種博大的情懷,它促使人關(guān)注身邊的人、事物,乃至世界,從而關(guān)注人生的意義。2.第二層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何作用?通過舉例論證的方法,用普通百姓的惻隱之心來論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論點。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鋪墊。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憎惡之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之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之心,(簡直)不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發(fā)端;羞惡之心是義的發(fā)端;謙讓之心是禮的發(fā)端;是非之心是智的發(fā)端。譯文

思考探究三:孟子認為“不忍人之心”包括哪四個方面?四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仁義禮智四端

孟子認為每個人生而具有向善和為善的本能,他把這種本能稱為“端”。我們需要發(fā)揚這種善端,促其成長這是我們心底最柔軟的那一塊地方。Tips:國罵“王八蛋”的由來

有一種說法:“王八蛋”其實是“忘八端”。

這是民間一句罵人的話。古代時,“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記了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

在北宋歐陽修撰《新五代史》中,書曰:“王建少時無賴,以屠牛盜驢販私盜為事,里人謂之賊王八?!比酥惺撬亩艘玻q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p>

人有這四種發(fā)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fā)端卻認為自己不行的人,是自己傷害自己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傷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自身具有這四種發(fā)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涌出來。如果能夠擴充它們,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不足以侍奉(事奉)父母。”

思考探究四:請同學們分析以上文本,運用了

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人的生理構(gòu)造——四肢(與生俱來)比喻人的心理特點——四端(與生俱來)火始燃、泉始達比喻擴大充實四端擴——定天下正反、對比、假設不擴——難侍父母

以上文本強調(diào)擴充“四端”的重要性,同時,闡釋“不忍人之心”對個人和國家的重要作用。比喻論證:“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用火由開始燃燒到成為熊熊大火,泉水由開始流出到匯集成江河,來比喻把仁、義、禮、智的發(fā)端擴大充實開來的氣象,鮮明生動,言簡意賅。假設論證:“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通過假設,論證后天擴充發(fā)展“四端”的重要性。正反對比論證:通過是否“充之”的對比,突出擁有“不忍人之心”對個人和國家的重要意義?!岸恕钡囊馑际恰伴_端,開始”,可以理解為萌芽,但萌芽并不等于觀念本身,因此具備“四端”并不等于具備“仁義禮智”四種美德,只是具備了達到“仁義禮智”四種美德的潛能。孟子說人有四端是為了說明人性本善,但人性本善不等于人的行為做到了善,所以想要行為達到善,具備仁義禮智四種美德,需要“擴而充之”。孟子思考:如何理解“四端”?具備“四端”是否等同于具備

“仁、義、禮、智”這四種美德?要。人有“四心”,也就是有“四端”?!岸恕笔恰伴_始”的意思。也就是說,人人都有仁義禮智的萌芽,剛剛?cè)紵幕鸹蛘邉倓偭鞒龅娜粯?,還需要“擴而充之”,不然的話,就會熄滅或枯竭。在孟子看來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的私欲膨脹,也會導致善的本性逐漸泯滅,所以必須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導人們自覺地擴大充實自己的善心,有意識地主動修煉養(yǎng)成自己,培養(yǎng)侍奉父母、安定四海的素養(yǎng)。孟子的“擴充”論背后,實質(zhì)上是對于個體責任擔當?shù)囊蟆C献榆髯铀伎迹很髯诱J為人性本惡,所以人要注重后天學習,才能逐漸趨于善;而孟子認為人性本善,那么還要不要后天的學習呢?四心(四端)性本善行為至善仁義禮智擴而充之后天學習性相近習相遠儒家修身孟子并沒有否認后天培養(yǎng)的重要性

文本解讀從文中你能看出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目的嗎?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為了推廣仁政。這個觀點體現(xiàn)了孟子“性善論”由于這種“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應該是天經(jīng)地義的。孟子是從人性的前提推導政治,從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導仁政。梳理本文的論證思路提出論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可行不忍人之政論證過程舉例比喻對比孺子將入井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猶四體若火、泉應有“四端”足以保四海不足事父母擴充“四端”層次清晰,邏輯嚴密,層層推進,具有不可辯駁的說服力本文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寫起,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