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教材新高考歷史二輪復習 專題1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與國家治理 講義(學生版+解析版)_第1頁
2024新教材新高考歷史二輪復習 專題1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與國家治理 講義(學生版+解析版)_第2頁
2024新教材新高考歷史二輪復習 專題1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與國家治理 講義(學生版+解析版)_第3頁
2024新教材新高考歷史二輪復習 專題1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與國家治理 講義(學生版+解析版)_第4頁
2024新教材新高考歷史二輪復習 專題1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與國家治理 講義(學生版+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1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與國家治理

目錄

考點二政治制度的嬉變1。

核心提煉-真題研析10

知識點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10

知識點2選官制度的變遷13

知識點3官員監(jiān)察考核制度15

題型特訓?命題預測15

考點一法治教化與基層治理3

核心提煉?真題研析3考點三民族關系和對外交往17

知識點1法治與教化3

核心提煉?真題研析17

知識點2戶籍制度5

知識點1民族政策17

知識點3賦役制度6

知識點2對外交往19

知識點4基層組織7

題型特訓-命題預測2。

題型特訓?命題預測8

考點要求考題統(tǒng)計(2021—2023)備考建議

法治與教化3年7考(選擇題5次,非選擇題2次)

3年考查基本平衡,把握戶

籍和賦役特點命題,尤其

法治教化中國古代賦役3年7考(選擇題3次,非選擇題4次)

關注法治與教化內容,屬

與基層治

于新增加的知識點。復習

歷代戶籍制度演變3年1考(選擇題1次)時關注史料,結合實際進

行問題的拓展延伸。

歷代基層治理3年2考(選擇題1次,非選擇題1次)

政治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3年13考(選擇題11次,非選擇題2次)選官制度和官員的考核監(jiān)

的姐變察融合到專制主義內容里

古代官員選拔管理3年7考(選擇題5次,非選擇題2次)進行復習,關注中央機構

的構成和發(fā)展演變。

近三年有所涉及,但也屬

民族關系于重點,備考中從實際出

民族關系和對外交

和對外交3年3考(選擇題2次,非選擇題1次)發(fā),聯(lián)系時事政治內容,

往注重地圖的把握,提高知

識運用能力。

洶_激(蟠摞).檄默戰(zhàn)網)—(囑御(漢)—,伏斷湘?)-

「力臼耽—_俁弟)弼嘏閑—(尤腳㈣—(烯刪周

陽鍍做)一分颼淵匿闌一專人首野骨(5)一煩能)(馳)一章南3侏)5

嗨Pg、他幽中(祠清)

昭用僚_田上域擲懶(#3)t醐租舸亂嬲(髓)一膿法章善(宋元)一m

野例5(IB)-,JITAs閭

I熊鐘—鄉(xiāng)里包度,鄉(xiāng)差米&夫、掂L里設里正,北5例,設亭長,負田地冷槽群安.

甑f3颼寓闌TH際0(酮T魏三頌掰(1)T外蹴網—

-三疏(SWt£)—三1六翱(髓)一二^司制閑TM?J(元)一度丞電登福

網—?.看抑?筒

魏效怏就

內藏目(S)—m偈)—(?)m.商史機良(漢)—2fn§?j.

砸蟾(I)—WH8闞—fiffl阮)—虻司(?)—SI5S(沏

能臧順—世部■、酬一和涮幀)一期緞征醐(漢)一瓶中正制(幽—(雅)

官艇考松逋一名史大夫、朝史闋T!史服閔——翻閑一廠:騙務油一MS便司T籟圈清)

r就掾隔粉點(漢)—$6,幅掰的閶一磔斷順阮)T就防魏斯僻、Q就芻闔

眥系與幽姆

大外次T_先妻(以中原貓潮華夏文糠外有廣徵皎前一漢(海膨磔■■艇(與酶勰通,冏雅來華)一

X;介乂仕-r低跖程,海㈱a元海髓%馬可鏘郵腳嚇西落版麴)

考點一法治教化與基層治理

?核心提煉?真題研析

知識點1法治與教化

核心提煉1.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

法治:《左傳》記載2,夏有《禹刑》、商有《湯刑》、周有《九刑》,表明早

期國家可能已經有了法律。

德治與法治

的思想淵源:

德治:西周統(tǒng)治者建立了以宗法為核心的禮制,同時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有一定的進步性。

法治:鄭國子產“鑄刑書”,把刑法澆鑄在金屬器皿上,制定了中國

歷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表現(xiàn)1:

德治:叔向寫信給子產,反對他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罰適用于亂世,

德法之爭的表現(xiàn):

公布刑書會使老百姓更注重爭端而不顧道德禮儀。

表現(xiàn)2:思想界體現(xiàn)為儒家與法家之爭

派別儒家法家

治國手段德治法治

孔子:為政以德,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商鞅:頒布法律,保護地主階級權益

代表人物孟子: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民韓非:法、術、勢馭下;賞罰分明;以法

貴君輕,仁者無敵為教,以吏為師

人性論人性善人性惡

既能帶來實現(xiàn)富國強兵,又滿足了各國君

有積極意義,但不適合戰(zhàn)國時期,無助于

主專制的愿望,秦國富強,統(tǒng)一,建立第

影響君主實現(xiàn)強國抱負,難以落實

一個集權封建國家

核心提煉2.秦漢至明清時期的法律與教化

秦以法家思想治國,推動了律的編纂。此后,歷朝法典多以“律”命名。云夢睡虎地秦簡,發(fā)

秦朝

布法律文告,稱“令”

兩漢沿襲秦律,制成《九章律》。張家山漢墓《二年律令》。法律文告,稱“令”。以經注律

律令儒家化:原因:儒家成為主流思想之后,以經注律:魏明帝置律博士,專用儒家

魏晉法律思想解拜律令。影響:法律以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作為量刑的重要原則之一,目的是

維護儒家提倡的三綱五常.

教化重視家訓

律在唐初經過多次刪繁就簡。唐高宗時在《貞觀律》基礎上修訂頒布《永徽律》。后

來,又對律文進行逐條解釋,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議》。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

法律

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歷代王朝創(chuàng)制法律的藍本:禮法結合的

唐朝典范.

《大唐開元禮》:提倡禮治的背景。732年頒行,內容有吉、賓、軍、嘉、兇五禮。

教化特點是體系龐大,體例嚴謹,內容繁復。地位是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

社會層面:推廣魏晉南北朝以來重視家訓的經驗,強化基層教化.

法律基本沿用唐朝法律體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為藍本(舉例)

儒學開始向基層滲透,并發(fā)展出理學;南宋后期,程朱理學逐步確立統(tǒng)治地位,控制

宋朝教育和科舉,并通過授徒、書院講學等方式在社會上廣泛傳播,甚至深入族規(guī)、家訓

教化

中;朱熹的《家禮》成為家庭和幼童的行為規(guī)范。儒學士人投身基層教化,以鄉(xiāng)約教

化鄉(xiāng)里,呂大均和《呂氏鄉(xiāng)約》

元朝法律對唐宋法律整體上棄而不用,在司法實踐中仍廣泛援引唐律

以唐律為藍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實踐中又特別重視“例”,重修《問刑條例》,

法律

采取“律為正文,例為附注”的形式,開創(chuàng)了律例合編的體例

明朝明后期,鄉(xiāng)約改為宣講“六諭”,使鄉(xiāng)約逐漸帶有強制力。儒學士人常引《大明律》

教化

來解釋六諭,不遵鄉(xiāng)約的百姓要受到處罰,甚至送官府治罪。

法律法典沿襲《大明律》,同樣非常重視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清朝

教化宣講內容為“圣諭十六條”和《圣諭廣訓》,宣講時也常引用《大清律例》

【真題研,析】

1.(2023?浙江?統(tǒng)考高考真題)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物政治主張

“為政以德”“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兔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

孔子

且格”

老子“無為而民自化”“為無為,則無不治”

韓非“故以法治國,舉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審于法禁”

引自《論語》《老子》韓非子》

材料二“貞觀之治”成績的取得,是以人為本、以德治國這一政治路線的成功。以往談及負現(xiàn)之治,只

是一味強調唐太宗、魏征等人的自覺,常常忽略中國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征從貞觀七年開始擔任門下省的

長官,直至貞觀十七年去世,都是門下省的負責人。唐太宗與魏征的關系,與三省制關系密切,而三省制

的運行機制,更值得重視。唐朝也被稱為“律令國家”,因為它把中國自漢魏以來的傳統(tǒng)律法、律令做了

一番非常完善的總結和提煉,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議》對古代亞洲各國如日本、朝鮮、越南等的

立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摘編自榮新江等《唐:中國歷史的黃金時代》

材料三回顧人類文明史,編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標志意義的法治建設工程,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向繁

榮強盛的象征和標志。民法是民哥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它規(guī)范各類民事主體的各種人身關系和財

產關系,涉及社會和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

而現(xiàn)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規(guī)范已經滯后,難以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編纂民法典,必須堅持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注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事法律規(guī)范。

—摘編自王晨《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說明》

(1)根據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韓非的政治主張。結合所學,指出秦漢時期治國主導思想的演變。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從三省制運行機制的角度說明“唐太宗與魏征的關系”,并概括《唐律疏議》

在中外法制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原因。

(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在新中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運用唯物史觀,

闡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頒布的必要性。

2.(2022?海南?統(tǒng)考高考真題)《漢書》記載“開國承家,有法有制”,認為國家應關注禮制和法律。唐代有

士人說:“禮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學士人以鄉(xiāng)約教化鄉(xiāng)里。到了明清,鄉(xiāng)約與法律逐漸合流。

這些治理方式旨在

A.推誠輔君,效功百姓B.滅私徇公,堅守直道

C.守道與德,思退刑罰D.威制天下,以案刑獄

3.(2022?北京?統(tǒng)考高考真題)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積極修建亭臺館榭以供民眾游玩,甚至將其作為一項

重要政務。歐陽修《豐樂亭記》載:“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狈吨傺驮诿麆佟皣雷恿赆?/p>

臺”邊修建先賢祠堂以“詠其風”,認為這樣“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證了北宋

A.注重推行社會教化B.放松了對經濟的控制

C.鼓勵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D.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

知識點2戶籍制度

時期戶籍制度目的特點

戰(zhàn)國戶籍相伍掌握人口變動,以便地域性

秦朝分類登記征發(fā)賦役等級性

漢朝編戶齊民世襲性

魏晉南北朝黃籍白籍社會治安職能

隋朝大索貌閱

唐朝大索貌閱

宋朝?主戶客戶.

元朝諸色戶計

明朝■戶帖黃冊■

清朝管理松弛到

永停編審

(2023?浙江?統(tǒng)考高考真題)延載元年(694)八月敕:“諸戶口計年將入丁、老、疾、應免課役及給侍

者,皆縣親貌形狀,以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聽隨事貌定,以付手實?!边@種戶籍

管理辦法是

A.黃籍登記B.白籍土斷C.貌閱之法D.諸色戶計

知識點3賦役制度

朝代賦役制度內容標準形式演變趨勢

田賦:秦朝稅率極高,漢初稅率大大降低。人頭稅:

實物為主人頭稅逐漸

秦漢租賦制口賦極重,漢朝分口賦、算賦,商人、奴婢還要加人丁

貨幣向資產稅轉

倍。漢朝還征財產稅。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

化;力役逐

租庸調制21—59歲的丁男為征收對象,役可用“庸”代替人丁實物

漸由現(xiàn)役向

唐朝量出以制入;按田畝征地稅,按人丁、資產征戶稅;人「實物

兩稅法代役、雇役

分夏、秋兩次征收資產貨幣

轉化,最終

征收兩稅,但附加稅繁雜多變;除征收代役金外,人丁實物

宋朝兩稅法賦役合一;

還常派發(fā)各種徭役;王安石變法推行募役法資產貨幣

征稅方式由

租庸調制人「實物

元朝北方征丁稅、地稅,南方征夏稅、秋糧;外加科差最初的勞役

兩稅法資產貨幣

稅向實物稅

初夏稅、秋糧,正統(tǒng)間“金花銀”;明后期行“一

明朝一條鞭法資產貨幣轉化,最終

條鞭法”,賦役合并,一概折銀

轉化為貨幣

康熙時“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實行“攤丁

清朝攤丁入畝資產貨幣稅。

入畝”

【真題研析】

1.(2023?浙江?統(tǒng)考高考真題)明萬歷九年(1581),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實行賦役合并,一概

折銀,這是中國賦役制度上的重大變革。下列各項中,對張居正推廣一條鞭法前所處的經濟狀況,表述正

確的是

A.白銀已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B.通過清丈全國土地,土地兼并現(xiàn)象已經得到根本遏制

C.美洲等地白銀的大量流入,解決了明朝府庫空虛問題

D.商品經濟已超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據優(yōu)勢地位

2.(2023?湖南?統(tǒng)考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敦煌戶藉殘卷所見唐代均田戶受田情況表

戶籍年代均田戶數(shù)受足戶數(shù)平均每戶應受田畝數(shù)平均每戶未受田畝數(shù)

高宗時期10101.069.0

武則天時期40143.5102.0

玄宗時期322148.7106.6

代宗時期112149.389.8

注:唐代上柱國按規(guī)定受勛田3000畝,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國戶后的數(shù)據?!木幾酝踔偃潯端逄莆宕贰?/p>

材料二白居易的《贈友》描述了兩稅征找導致錢重物輕而傷農的現(xiàn)象,“胡(何)為秋夏稅,歲歲輸銅

錢。錢力日已重,農力日已彈”;表達了對租席調法的認同,“席必算丁口,租必計桑田。不求土所無,

不強人所難。量入以為出,上足下亦安”,主張“復彼租庸法,令如貞觀年”。柳宗元的《答元饒州論政

理書》指出,兩稅法實行按戶等征稅,富人賄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秘,導致“貧者愈困餓死亡而莫之省,

富者愈恣橫侈泰而無所忌”。他認為要避免上述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只有“舍其產而唯丁田之間”,即恢復以身

丁為本的租庸調法。

——改編自付志宇《唐人詩文所見兩稅法變革補證》

(1)根據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

(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評析白居易、柳宗元對唐代稅制改革的看法。

知識點4基層組織

核心提煉1.中國古代基層管理組織

時期基層組織內容

秦漢鄉(xiāng)里制縣下設鄉(xiāng)和里。鄉(xiāng)設三老,學教化;設嗇夫,掌獄訟、賦稅;設游徼,掌捕

盜。里設里正。鄉(xiāng)、里之外有亭,設亭長,負責傳遞政令和維護治安。

唐朝鄉(xiāng)里制、以百戶為里,五里為鄉(xiāng),城內設坊,郊外設村,設里正、坊正、村王。

村坊制

明朝里甲制十戶為一甲,一百一十戶為一里,設甲首、里長

清朝里甲制初里甲制,后保甲制:從城市到鄉(xiāng)村,以十戶為牌,設牌長;十牌為甲,設

保甲制甲長;十甲為保,設保長。

少數(shù)民族三長制百姓五家為鄰,設鄰長;五鄰為里,設里長;五里為黨,設黨長。職責包括

檢查和審定戶口、征發(fā)賦役,辦理一般民事訴訟

猛安謀克制女真民戶,每三百戶編為一謀克,十謀克編為一猛安。他們平時耕作,戰(zhàn)時

出征。猛安,意為千、千夫長,是部落單位;謀克,意為百、百夫長,為氏

族單位。后發(fā)展為軍政合一的地方基層組織

核心提煉2.中國古代社會救濟和優(yōu)撫舉措

原因社會生產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災害發(fā)生時,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主體政府,民間組織(宗族、慈善組織)

社會救濟特點政府是主體,重點在救災,核心是保證糧食供應;民間組織輔助,側重于日常生活

中的救濟

表現(xiàn)①漢朝的常平倉

②隋唐既重視官方儲備,也提倡民間積儲

③宋以后,宗族內部的救濟活動逐漸興起,置義田、義學、義宅等

④明清時期,慈善組織開始興起,出現(xiàn)善堂、善會

優(yōu)撫①秦漢時期,皇帝賜四杖:

②明初優(yōu)撫高年平民:

③唐朝開始,設專門機構

作用為民眾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證人口繁衍和正常生產活動的進行,有利于維護統(tǒng)治

【真題研析】

1.(2023?廣東卷)王夫之在《宋論》中評論歷史上某一基層制度時,認為聚鄉(xiāng)村之民成兵達不到御敵的

目的,賊寇一旦來襲,鄉(xiāng)民便攜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這一基層制度是()

A.鄰保制度B.保甲制度C.十家牌法D.里甲制度

2.(2023?山東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程元通控告棚民案

乾隆朝后期及嘉慶朝,大批異籍農民涌入安徽等地,就山蘇棚,墾荒為生,被稱為棚民。乾隆五十九

年,安徽徽州休寧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將山場租給棚民種苞谷。隨著開種山場規(guī)模擴大,部分族人與棚民

發(fā)生糾紛并持續(xù)多年,遂于嘉慶十二年以族長程元通名義派程怡仁到都察院控告棚民。

程氏狀詞

“我們住居地方,環(huán)抱皆山,禍遭流匪方會中等向無業(yè)地棍程金谷等盜租山場,搭棚糾集多人,私行開墾,

種植苞谷,以致山傾石泄,漲塞河道,山上墳壁盡行挖掘,山y(tǒng)田廬皆受其害。該棚匪千百成群,實為地

方之患”

嘉慶上諭

“或設立禁約,責令逐漸遷移,或勘定界址,就地妥為安插,大致無籍之徒愈聚愈多,日久為害地方,亦

不至驅逐過驟,激成事端。……以期永杜爭端,輯寧民業(yè)為要?!?/p>

地方處理意見

酌斷山主退還部分租價銀,“方會中等遵即拆棚領銀,挈屬何箝”v其他棚民,或“酌定章程,分年飭令

退山”,或“呈明入籍,照舊編甲二程怡仁“照虛捏情節(jié)混供……杖九十,徒二年半。據供母老丁單,斥

縣查明照例辦理”。其他人等,按律處理。嗣后,禁“山場混召異籍之人搭棚開墾”,“嚴定專條,有犯從

重科罪”,令各族長、祠長“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

—摘編自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嘉慶朝安徽浙江棚民史料》

(1)該案主要是由哪些矛盾引發(fā)的?

(2)案件的處理體現(xiàn)了當時社會治理的哪些特點?

?題型特訓?命題預測

1.西漢時期引經注律的風氣盛行,律學由此產生,著名的作品如“大杜律''和“小杜律律學實際上成為經

學的一個分支。到了東漢,許多經學大師又是著名的律學家,如東漢鄭玄著有“鄭氏章句"。這反映了漢代

A.法律體系日益發(fā)展完善B.“大一統(tǒng)”影響治國思想

C.法家逐漸成為儒學分支D.法律的儒家化發(fā)展趨勢

2.洪武十二年詔令規(guī)定:“致仕官居鄉(xiāng)里,惟于宗族序尊卑,如(依照)家人禮。若筵宴則設別席,不許

坐于無官者下。如與同致仕者會,則序爵,爵同序齒。其與異姓無官者相見,不必答禮。庶民則以官禮謁

見,敢有凌侮者論律?!边@體現(xiàn)了

A.“四等人制”帶來民族分化B.官庶的等級沖垮了家族倫理

C.明朝政府對封建等級的維護D.鄉(xiāng)紳在基層治理中影響巨大

3.唐至五代時期,納稅人還沒有官方統(tǒng)一頒發(fā)的田賦完稅憑證。北宋時期,納稅人繳納田賦后,獲得官方

頒發(fā)的紙質憑證,稱為“戶鈔這一變化反映了

A.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繁榮B.實物稅到貨幣稅的轉變

C.人身依附關系的松弛D.國家賦稅管理逐步規(guī)范

4.西漢賦稅繳納的政策中有一項是這樣規(guī)定的:“人頃芻(飼草)菇(禾稈),頃入芻三石:上郡地惡,

頃入二石,藁皆二石。……收入芻藁,縣各度一歲用芻藁,足其縣用,其余令頃人五十五錢以當芻藁?!?/p>

這表明西漢

A.賦稅繳納具有靈活性B.政府尊重農時C.軍事實力得到了提升D.農業(yè)精耕細作

5.雖然漢代三老(古代掌管教化的鄉(xiāng)官)沒有行政權力,無法掌握實權,也不是行政吏員,但三老的設立

卻需要得到政府的承認或任命

A.體現(xiàn)了政府權力向基層滲透B.確立了完備的教化系統(tǒng)

C.突破了官僚政治的統(tǒng)治秩序D.維護了縣鄉(xiāng)秩序的穩(wěn)定

6.唐朝對戶口進行登記和調查都是有規(guī)律的,《唐六典》卷三《尚書戶部》記載,“每一歲一造計帳,三

年一造戶籍……凡天下人戶,量其資產,定為九等“。也就是說國家每隔三年就要編一次戶口,每隔一年就

要編造一次賬簿。唐朝政府重視戶籍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

A.解決人口流動頻繁無法控制問題B.為賦役制度的推行提供依據

C.將租庸調制轉變?yōu)閮啥惙―.強化基層治理和控制人口

7.明太祖在位時下詔民間仿照古制舉行鄉(xiāng)飲酒禮,每季一次,以百家為一會,高年者居于上席,余者以年

齡順序坐;清代康熙、乾隆更是在乾清宮舉辦“千叟宴”,與會者千余人,多為耄耋長者,每人還賜鳩杖一柄。

這反映了明清

清代?郎世寧等繪《萬樹園賜宴圖》

A.統(tǒng)治者重視道德教化B.社會商品經濟空前繁榮

C.儒家倫理已深入人心D.借助教化重建社會秩序

8.國家治理法治化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表現(xiàn)。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韓非認為給“小過者”施以重刑,就會使人小過不犯,重罪更可以避免,最終達到“無罪而亂不

生”的境界。他又說:“然則去微奸之奈何?其務令之相視其情者也。則使相愛奈何?曰:蓋里相坐而已?!?/p>

他堅持“必罰明威”的殺無赦觀點,“吾能治矣!使吾法之無赦,猶入澗之必死也,則人莫之敢犯也,何

為不治?”

——摘編自谷方《韓非與中國文化》

材料二《唐律疏議》規(guī)定,貴族犯罪,分別得以議、請、減、贖和官當:如犯謀反大逆罪,則因家庭關

系,按親疏分別“緣坐”:如家屬或親屬間一般犯罪,可“同居加為隱.”;如夫“毆傷妻者,減凡人二等”,

而宴毆夫,要徒一年;如“主人毆部曲至死者,徒一年”,而部曲、奴婢過失殺主,處絞刑;等等。

——據馮紅《唐代刑法原則考論——以<唐律疏議〉為中心》等整理

材料三民法典是一部非常接地氣的法典。從未出生胎兒的權利到不同年齡段公民的民事行為能力,從公

民乘車出行到房屋出租買賣,從結婚離婚到家庭關系和遺產繼承,它涵蓋各個方面。民法典的許多內容體

現(xiàn)出對社會發(fā)展新需要、人民權利發(fā)展新需求的積極日應。它挨棄了歷史上資產階級民法典重物不重人或

者見物不見人的缺點,把對公民享有的人格尊嚴的權利,全面納入民法典的調整和保護范圍。

——據劉丹《民法典:充分彰顯中國特色與時代精神》等整理

(1)根據材料一,概述韓非重刑的思想,結合所學分析其提出上述思想的歷史背景。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指出《唐律疏議》的立法特色及其歷史地位,分析其立法特色形成的原因。

(3)閱讀材料三并結合所學,評析“民法典”的特色。

考點二政治制度的婚變

?核心提煉?真題研析

知識點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核心提煉1.專制主義中樞機構的演變

朝代政治制度內容特點

確立了世襲制;夏王是最高統(tǒng)治者;中央設有主

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夏部君主的權力不是絕對的,原始民主傳

夏朝

族生活的地區(qū)進行直接統(tǒng)治,其他地區(qū)進行間接統(tǒng)對君主的權力有制約作用;神權與

統(tǒng)治。王權結合;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家國

國家機構更完善;商土是最高統(tǒng)治者,其下設有一體

商朝

尹及各類事務官;實行內外服制

西周實行分封制與宗法制(或貴族等級分封制)

春秋時等級分封制逐漸瓦解;戰(zhàn)國時君主權力加

春秋戰(zhàn)國

強,郡縣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開始產生

以皇帝為中心形成從中央到地方的統(tǒng)

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治機構:官位不世襲,實行俸祿制度,

奏朝

公九卿制和郡縣制由皇帝任免;官職有明確分工,既互

相配合,又相互牽制。

①漢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為三公九卿制。

②漢武帝設立中朝,丞相權力受到削弱。

漢朝③西漢晚期,中朝尚書的權力逐漸增大。

①宰相之位的非世襲性;

④東漢劉秀將尚書臺確立為新的行政中樞,三公

②宰相之權的非獨占性,且逐漸被分

權力受到削弱

散、削弱直至被廢除;

尚書臺改稱尚書省,與中書省、門下省形成三省,

魏晉南北朝③宰相機構和名稱的非固定性;

共同輔助決策,行使權力

④宰相參決,以輔佐天子為己任。

隋文帝確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共議國事,執(zhí)

隋唐宰相之職。六部分工處理各項具體政務。宰相共

同議政的地方叫政事堂

宋朝最高行政長官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之

職。設樞密院掌管軍政,三司掌握財政大權,參

知政事為副相,臺諫掌監(jiān)察

元朝由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

明太祖廢除中書省和宰相,權分六部。明成祖設

明朝

立內閣

清朝雍正帝設立軍機處

【注意】秦制的意義:秦朝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長期沿用,影響深遠。(初步)奠定了大一

統(tǒng)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易錯提醒】分封制與郡縣制比較

分封制郡縣制

實行條件與宗法制相連在國家大一統(tǒng)的條件下實行

地方官權力可以世襲:擁有封地和爵位:在封地內官吏日皇帝任免,不得世襲;只有俸祿,無封地;

有行政權和對土地的管理權行使行政管理權,對土地無管理權

與中央關系諸侯是周王的臣屬,服從周王的命令,郡縣是中央政府下屬的地方行政機構,地方絕對

但諸侯國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服從口央

歷史作用育利于檢定當時口勺政治秩序,但也容易有利?加強中央集權和國家的統(tǒng)一

發(fā)展為割據勢力

共性都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為了鞏固統(tǒng)治;都在一定時期內產生過積極

作用

【易錯提醒】明代的內閣就是宰相制度?

丞相制度內閣制度

權力較大,有議政權、監(jiān)督百官執(zhí)行權、選用官吏、充當顧問,參與政務,票擬批答

主管考課等(一部分議政權)

地位法定正式的,丞相府屬官、百官之長兼差,不是正式的行政機構,不能統(tǒng)帥六部百司,

不置僚屬

職級品級很高品級較低,后逐漸提高

【易錯提醒】清朝的內閣和軍機處的關系

軍機處官員在皇帝直接監(jiān)督下工作,日夜輪流值班,商議軍情,起草或處理機要文書。

內閣只負責處理一般文書。

軍機處直接乘承皇帝旨意,處理軍國大事。軍機處逐漸成為掌管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的中樞。

核心提煉2.中央集權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

朝代地方行政制度演變特點行政區(qū)劃原則

漢朝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景帝、武帝后,①三級制為主:①山川形便:以天然山川作為行

諸侯國的權力被不斷削弱,不再對中央②沿襲變革;政區(qū)劃的邊界,使行政區(qū)劃與自

構成威脅。東漢晚期,形成州、郡、縣③下穩(wěn)上動;然地理區(qū)劃相一致。

三級制④由高降低;②犬牙交錯:指交界線很曲折,

魏晉南主要是州、君B、縣三級制⑤由虛入實;象狗牙那樣參差不齊,相互交

北朝⑥中央集權錯。

隋朝州、縣二級制

唐朝初為州、縣二級制。繼而為道、州、縣

三級制。中期以后,部分節(jié)度使擁兵自

重,形成藩鎮(zhèn)割據勢力

宋朝路、州、縣三級制

元朝省、路、府、州、縣多級行政制度

明朝省、府、縣三級制;后派巡撫、巡按,

總攬一省之權

清朝省、府、縣三級制

【難點突破】政治體制演變與統(tǒng)?多民族國家形成的關系

①秦滅六國,統(tǒng)一中國,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起“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洪、羌中,南至

北向戶,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幅員遼闊的國家。

②漢武帝順應時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鞏固和發(fā)展大一統(tǒng)國家的措施,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加強。

③唐朝前期統(tǒng)治者勵精圖治,改革創(chuàng)新,出現(xiàn)了盛世局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fā)展。

④元朝結束了多民族政權并立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日北方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統(tǒng)一王朝。元朝的行

省制,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也促進了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

⑤明清兩朝,專制集權空前強化,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更趨穩(wěn)固,現(xiàn)代中國的版圖逐漸定型。

【真題研析】

1.(2023?廣東卷)兩晉時期參預中央決策的官員出身統(tǒng)計表

朝代高門士族占比宗室、外戚占比寒人占比

西晉48%19.1%32.9%

東晉78.4%7.4%14.2%

上表的變化反映了()

A.江南士族擅權日甚B.豪強勢力的膨脹

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D.專制皇權的弱化

2.(2023?浙江卷)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天下共苦戰(zhàn)斗不休秦國國交近攻,各個擊破,相繼滅掉六國,進而

開創(chuàng)了“海內為郡縣”“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的局面,這表明

A.分封制度的終結

B.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滅

D.中華文明起源到早期國家形成的重大轉變

3.(2023?山東卷)北宋理學家張載認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簡則治之精,不簡則不精,故圣人必

以天下分之于人,則事無不治者?!瓰樘煜抡?,奚為紛紛必親天下之事?”這表明張載主張

A.擴大地方權力B.恢組郡國并行制度

C.健全中央機構D.簡化官員選任程序

4.(2023?全國卷)漢武帝時設首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舉秀才。東漢,“州里'”州閭”“州貨”等語匯逐漸行

用,意為同鄉(xiāng),州刺史被尊稱為“使君”。東漢后期,以州為中心的地域觀念逐漸形成,這在當時

A.推動了察舉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統(tǒng)一國家的鞏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強的勢力D.強化了監(jiān)察制度的效力

知識點2選官制度的變遷

核心提煉1.先秦至明清時期的選官制

時間選官制度標準

西周至春秋世官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