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山東省濟南市歷城二中高一(上)質(zhì)檢語文試卷_第1頁
2022-2023學年山東省濟南市歷城二中高一(上)質(zhì)檢語文試卷_第2頁
2022-2023學年山東省濟南市歷城二中高一(上)質(zhì)檢語文試卷_第3頁
2022-2023學年山東省濟南市歷城二中高一(上)質(zhì)檢語文試卷_第4頁
2022-2023學年山東省濟南市歷城二中高一(上)質(zhì)檢語文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2-2023學年山東省濟南市歷城二中高一(上)質(zhì)檢語文試卷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27分)1.(3分)下列詞語中,字形和加點字的讀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A.崢嶸帳幕碾軋罅隙(xià)混混沌沌(hún) B.麻痹倉惶桑樹顛倔強(juè)熾熱(chì) C.狼藉造詣雷厲風行熨帖(yù)似的(shì) D.國萃坐落暗淡坍圮(qǐ)蓊蓊郁郁(wěng)2.(3分)下列各句中加點熟語的使用,正確的一項是()A.“我撕了你的嘴!”鳳嬌罵著,眼睛卻情不自禁地朝著第三節(jié)車廂的車門望去。 B.他根據(jù)自己的實踐,以科學家的膽識和眼光斷定雜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輝的前景,他決心義無反顧地堅持研究。 C.味道是最說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寫只能聞,要你設身處地去聞才能明了。 D.這是一條經(jīng)典的旅游路線,既能讓你飽覽大自然巧奪天工般的美景,又能讓你領略多姿多彩的異域風情。3.(3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ǎ偾⊥瑢W少年,風華正茂;書生______,揮斥方遒。②一曲動聽的歌謠,一句熟悉的方言,一道可口的菜肴,仿佛有一股神奇的魔力,總能將______他鄉(xiāng)游子的神思帶到千里之外的故鄉(xiāng)。③店慶期間,凡購物滿100元者,本店將______價值30元的禮品券一張。④這位在生活和工作中都______的年輕副局級干部干出一件讓常人無法理解的事情——放棄武漢的一切,去上海當一名高校老師。A.意氣作客贈送雷厲風行 B.意氣做客贈送叱咤風云 C.義氣做客惠贈雷厲風行 D.義氣作客惠贈叱咤風云4.(3分)下列加點詞的解釋有兩處錯誤的一項是()A.①枉用相存存:存在②何時可掇掇:拾?、凵贌o適俗韻適:合適④羈鳥戀舊林羈:約束 B.①虛室有余閑虛室:靜室②煙濤微茫信難求信:確實,實在③勢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④我欲因之夢吳越因:因為 C.①迷花倚石忽已暝暝:昏暗②青冥浩蕩不見底青冥:天空③栗深林兮驚層巔栗:使戰(zhàn)栗④失向來之煙霞向來:一向 D.①摧眉折腰事權貴摧眉:低眉②無邊落木蕭蕭下落木:樹木③故國神游故國:舊國都④潦倒新停濁酒杯潦倒:窮苦5.(3分)下列加點的文言詞語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①封狼居胥(登山祭天)②迷花倚石忽已暝(昏暗)③吾嘗跂而望矣(踮起腳尖)④艱難苦恨繁霜鬢(痛苦)⑤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將要)⑥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shù)十立者(逐漸)⑦薄言采之(趕快,迅速地)⑧枉用相存(問候、探望)⑨使快彈數(shù)曲(暢快)⑩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枯萎、凋零)A.②③⑦⑨⑩ B.①②⑥⑨⑩ C.①②⑥⑧⑨ D.①②③⑧⑨6.(3分)下列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有相同的一項是()A.①其為惑也終不解矣②其可怪也歟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④其皆出于此乎 B.①而恥學于師②月出于東山之上③于其身也④師不必賢于弟子 C.①惑而不從師②擇師而教之③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④順風而呼 D.①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③人非生而知之者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7.(3分)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類正確的一項是()①不拘于時②蚓無爪牙之利③渺渺兮予懷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余始循以入⑥崖限當?shù)勒撷叨癜苍谠闸喈斊淠媳狈终撸砰L城也⑨句讀之不知⑩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A.①④⑩\②⑨\③\⑤\⑦\⑥⑧ B.①⑩\②⑥\③\④\⑤\⑦⑨\⑧ C.①④⑩\②⑥\③\⑤\⑦\⑧⑨ D.①⑩\②⑥\③\④\⑤\⑦⑧\⑨8.(3分)對下列各句的解釋全都不正確的一項是()①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面對著酒應該高歌,人生短促能有多少呢?)②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學習的是道理啊,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還是生在我之后呢?)③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駿馬跳躍一次,也沒有十步遠;劣馬跳躍十次(也能走得很遠),功效來源于走個不停。)④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任憑小船兒自由漂流,茫然地漂浮在江面上。)⑤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⑥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像黃鶯在花下啼叫一樣細微悠長,像幽咽的泉水在冰下艱難流過。)⑦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暫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間,等到要走的時候就騎上它探訪名山。)A.①④⑤⑦ B.①②④⑤ C.②③⑥⑦ D.①③④⑥9.(3分)下列對有關文化知識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紀年法,即用十天干與十二地支循環(huán)相配來紀年,全部循環(huán)一次為60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據(jù)月亮的情況來紀日,每月初一為朔,十五為望,十六為既望。 C.“徘徊于斗牛之間”中的“斗?!睘樾撬薜拿Q,即為“斗宿”和“牛宿”,均為二十八星宿之一。 D.“戊申晦”中的“晦”指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天,即農(nóng)歷每月的三十。二、閱讀理解(10分)10.(10分)閱讀下面材料,完成相關問題。材料一:“為什么地球出現(xiàn)危機后,中國人不是逃離地球,而是要帶著地球一起跑?”面對外國人問出的問題,《流浪地球》導演郭帆回答:“……中國人特別有家國情懷,即便發(fā)生了災難、戰(zhàn)爭,很多人也不愿離開家鄉(xiāng),死也要死在那兒?!边@與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的主題不謀而合。在過去以農(nóng)為主的中國社會,人們極少遷移,因為所謂農(nóng)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飯。在現(xiàn)代說法中,“土氣”是一個貶義詞,但在費孝通看來,“土氣”實際上是因為“不流動而發(fā)生的”:“土氣”,也就是接地氣,它象征著人們與大地的親密接觸,充分熟悉,“土氣”其實是辛勞、知足的代名詞。也因此,大批的中國人逐漸變得守舊而崇古: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財富,那么凡事照搬經(jīng)驗去做就行。因此在現(xiàn)在看來的“食古不化”,殊不知,是因為在以土為生的年代,“經(jīng)驗無需不斷累積,只需老是保存”。久而久之,整個社會變得穩(wěn)定而缺乏流動,很多人一輩子就只在一個小范圍內(nèi)活動。周邊人抬頭不見低頭見,遇事總是能熱心幫一把,人們之間逐漸形成了一種穩(wěn)固而與外部隔絕的鄉(xiāng)鄰關系,慢慢地也就有了“萬事不求人”的生活狀態(tài)。帶著地球流浪,是一種回饋,也是一種責任,感謝你當年的養(yǎng)育,如果可以,我也不會扔下你獨自逃亡。不靠土吃飯、早已經(jīng)用工業(yè)化普及農(nóng)業(yè)的西方人,大概很難懂中國人的傳統(tǒng)戀根情結(jié)。(摘編自《外國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著深層的文化認同差異》)材料二:中國人講的“家”是很有彈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無限遠。比如平常我們都喜歡說“我們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擴大點,比如“國家”,在英文里面“國家”是“State”,并沒有一個“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實,幾乎各個地方的語言要表述“國家”的時候,他們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們中國,或者受我們中華文化影響的地區(qū),比如日本,的確也會有“國家”這個說法。所以“家”你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仔細想想你會發(fā)現(xiàn)它挺麻煩的。它牽涉的范圍非常之廣,因為它是一個不斷有伸縮彈性的東西。費孝通先生認為,中國人講這個“家”恰恰能夠說明中國社會的基本性質(zhì)。他說“西方的社會像一捆柴”。我們把這一捆柴里面的每根柴,理解為不同的個體、個人。把他們綁起來就成為一個社會或者團體,叫做“團體格局”。傳統(tǒng)中國的社會結(jié)構(gòu)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fā)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的影響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fā)生聯(lián)系。費孝通就用這個形象界定了我們中國社會的基本特質(zhì),他給它一個名字,叫“差序格局”。費孝通說,因為整個社會是個差序格局,“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縮的,跟我友好的那個關系網(wǎng)也是可以不斷伸縮來回的。他還說,中國人對世態(tài)炎涼特別有感觸,正因為這富于伸縮的社會圈子會因中心勢力的變化而大小。正因為“公”“私”的界限沒那么分明,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里面特別喜歡講人情、講關系,又要講面子,因此那些規(guī)矩就包括了很多不言自明的東西,包括了很多我們叫“禮”的東西,這是一種禮治。我們不太需要講契約,我們就講信用,好比你跟別人做生意、做買賣,你喪失了信用之后,就沒人再找你做了。假如這個社會,什么都是講規(guī)矩、講禮治、講面子、講關系、講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費孝通說,為什么中國封建社會的貪污問題很嚴重,是因為我們其實不太有法律觀念,也不太有公共觀念。我們過去講儒家道德,都是從小的教化,而這個教化都是有社會土壤的。但是假如今天城市不是鄉(xiāng)土社會,農(nóng)村也不再是過去的鄉(xiāng)土社會的時候,這個儒家倫理就純粹只是一套抽空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教條,那又該怎么辦呢?(摘編自梁文道《<鄉(xiāng)土中國>:家,到底是什么呢》)材料三:家國情懷是一種人類的“共通”意識,但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有它的特殊性。家與國的統(tǒng)一性,中國社會以家為本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聯(lián)盟,在此基礎上,擴大到非血緣關系的社會聯(lián)盟,由此出現(xiàn)了中國最早的準國家性質(zhì)的社會。國與族的統(tǒng)一性,國是政權概念,族是種群概念。中國這塊大地上,存在過許多民族。這許多民族,不管是共時態(tài)存在還是歷時態(tài)存在,均可以尋到某種內(nèi)在的關系。國與國民、國土(國域)的統(tǒng)一性,中國的國土其核心地區(qū)是相當穩(wěn)定的。在中華民族的意識中,國家、國土、國民、國君、國權、國學、國樞是一體的。家國情懷究其本是一種哲學意識,是人對其本——家與國的意識。與別的哲學意識不同的是家國意識的突出特點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國情懷與其說更多地體現(xiàn)為一種理念,還不如說更多地體現(xiàn)為一種情感,一種既厚重又綿長的家國濃情。正因為如此,家國情懷也被視為一種美學情懷。(摘編自陳望衡《中國美學的“家國情懷”》)(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在不斷地發(fā)展中積淀的共同情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一種精神與情結(jié)。B.家國情懷是中國人的一種共同的情感,在《流浪地球》與《鄉(xiāng)土中國》中其表現(xiàn)形式是完全一樣的。C.材料二詳細地解讀了中國人對于“家”的理解,并可以對材料一中的家國情懷進行必要的補充。D.材料三認為家國情懷是人類共同的意識,是情與理的合一,全面地體現(xiàn)為厚重綿長的家國濃情。(2)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以農(nóng)為主的中國社會相對固定,人們主要靠土地吃飯,而這種不流動使中國社會呈現(xiàn)出了土氣。B.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公”“私”界限不太分明,是一種禮治,人們之間講信用,是不需要任何契約的。C.費孝通運用比喻形象通俗地界定了中國社會的基本特質(zhì),差序格局下的“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縮的。D.帶著地球去流浪,是中國人傳統(tǒng)戀根情緒的體現(xiàn),早已用工業(yè)化普及農(nóng)業(yè)的西方人是很難去完全讀懂的。(3)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論證手法?任選兩種,分點簡要說明。三、文言文閱讀(20分)11.(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一)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聞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則犬吠,余以為過言。前六七年,仆來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shù)州。數(shù)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然雪與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幾人,而誰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鬧取怒乎?(選自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二)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選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三)楊時,字中立,南劍將樂人。幼穎異,能屬文。稍長,潛心經(jīng)史。熙寧九年,中進士第。河南程顥與弟頤講孔、孟絕學于熙、豐之際,河、洛之士翕然師之。時調(diào)官不赴,以師禮見顥于穎昌,相得甚歡。其歸也,顥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彼哪甓椝?,時聞之,設位哭寢門,而以書赴告同學者。至是,又見程頤于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選自《宋史?列傳第一百八十七》,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數(shù)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B.數(shù)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C.數(shù)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D.數(shù)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賦,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究文采、韻律,其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如蘇軾的《赤壁賦》。B.文中“未嘗稍降辭色”的“稍”與“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登泰山記》)中的“稍”意義相同。C.字,古代對一個人的稱呼,可與名的意義一致,也可相關,甚至相反。如韓愈,字退之,名與字意義相反。D.進士,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分三等,稱三甲??贾幸患渍叻Q“進士及第”,前三名為狀元、榜眼、探花。(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韓愈不畏時俗,敢為人師。他冒著人們的嘲笑侮辱,招后輩學生,寫作《師說》,宣揚從師之道。B.柳宗元痛恨流俗,心存顧慮。他對為人師者遭受謾罵而深感不滿,又擔心自己和韋中立被人詬罵而生病。C.宋濂現(xiàn)身說法,勉勵后學。他在給馬生的文章中,用自己早年勤苦學習和虛心求教的經(jīng)歷勉勵他潛心向?qū)W。D.楊時求學心誠,尊師重道。他曾特意到潁昌向程顥學習,四十歲拜見程頤時,久立雪中,以免打擾他休息。(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②時調(diào)官不赴,以師禮見顥于穎昌,相得甚歡。其歸也,顥目送之曰:“吾道南矣。”(5)柳宗元用“蜀犬吠日”“越犬吠雪”揭露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四、詩歌閱讀(17分)12.(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題。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②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xiāng)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注]①本詩作于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中秋夜,時白居易因直言進諫,被貶為江州司馬。②杏園:唐時朝廷舉辦慶宴的場所。(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前兩聯(lián)都寫了八月十五的月夜,表現(xiàn)的卻是詩人今昔身處兩地的不同感受。B.頸聯(lián)表達了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何處是”“幾回圓”強化了思鄉(xiāng)的孤苦。C.尾聯(lián)運用了借代的手法寫月亮,“清光”依舊而人卻因官場失意無人理會。D.全詩表達詩人謫居生活的愁悶,感情基調(diào)與三年前創(chuàng)作的《琵琶行》相似。(2)同樣是寫月,《琵琶行》的“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與本詩相比,作用有什么不同?13.(8分)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浚ā肚邎@春?長沙》)(2)《短歌行》中作者以烏鴉代指人才,通過“,”兩句,表現(xiàn)了戰(zhàn)亂中人才奔波,尋找明主的情景。(3)故木受繩則直,,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4)秦觀在《鵲橋仙》(纖云弄巧)中“,”兩句,表達了只要兩個人真心相愛,又何必天天廝守在一起的愛情觀。(5),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蘇軾《赤壁賦》)五、現(xiàn)代文閱讀(16分)14.(16分)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題。采薇魯迅伯夷和叔齊轉(zhuǎn)身向北,討著飯,曉行夜宿,終于到了首陽山。這確是理想的幽棲之所。新葉嫩碧,土地金黃,野草里開著些紅紅白白的小花,連看看也賞心悅目。他們滿心高興,用拄杖點著山徑,一步一步挨上去,找到上面好像巖洞的處所,坐了下來。這時候,太陽已經(jīng)西沉。鋪好羊皮袍,準備就睡之前,叔齊取出兩個大飯團,和伯夷吃了一飽。這是沿路討來的殘飯,因為兩人曾經(jīng)議定,“不食周粟”,只好進了首陽山之后開始實行,所以當晚把它吃完,從明天起,就要堅守主義,絕不通融了。首陽山不高不深,沒有虎狼盜賊,固然是其所長,然而下面就是首陽村,不但常有砍柴的老人或女人,而且有進來玩耍的孩子,可吃的野果子之類,一顆也找不出,大約早被他們摘去了。叔齊只能用松針做了松針面,他就近拾了兩塊石頭,支起石片來,放上松針面,聚些枯枝,在下面生了火。實在是許多工夫,才聽得濕的松針面有些吱吱作響,可也發(fā)出一點清香,引得他們倆咽口水。叔齊高興得微笑起來了,這是姜太公做八十五歲生日的時候,他去拜壽,在壽筵上聽來的方法。他端到伯夷的面前,伯夷一面吹,一面拗,終于拗下一角來,連忙塞進嘴里去。他愈嚼,就愈皺眉,直著脖子咽了幾咽,倒哇的一聲吐出來了,訴苦似地看著叔齊道:“苦……粗……”叔齊抖抖地也拗了一角,咀嚼起來,可真也毫沒有可吃的樣子。叔齊一下子失了銳氣,坐倒了,垂了頭。然而還在想,掙扎地想,仿佛是在爬出一個深潭去。他想起自己還是孤竹君的世子時,保姆給他講故事:黃帝打蚩尤,大禹捉無支祁,還有鄉(xiāng)下人荒年吃薇菜。他記得在山上正見過這東西。他忽然覺得有了氣力,立刻站起身跨進草叢,一路尋過去。果然,這東西倒不算少,走不到一里路,就摘了半衣兜。他還是在溪水里洗了一洗,這才拿回來;還是用那烙過松針面的石片來烤薇萊。葉子變成暗綠,熟了。但這回再不敢先去敬他的大哥了,撮起一株來,放在自己的嘴里,閉著眼睛,只是嚼?!霸趺礃??”伯夷焦急地問?!磅r的!”兩人就笑嘻嘻地來嘗烤薇菜;伯夷多吃了兩撮,因為他是大哥。他們從此天天采薇菜。先是叔齊一個人去采,伯夷煮;后來伯夷覺得身體健壯了一些,也出去采了。做法也多起來:薇湯,薇羹,薇醬,清燉薇,原湯燜薇芽,生曬嫩薇葉……然而近地的薇菜,卻漸漸的采完,雖然留著根,一時也很難生長,每天非走遠路不可了。搬了幾回家,后來還是一樣的結(jié)果。而且新住處也逐漸的難找了起來,因為既要薇菜多,又要溪水近,這樣的便當之處,在首陽山上實在也不可多得的。叔齊怕伯夷年紀太大了,一不小心會中風,便竭力勸他安坐在家里,仍舊單是擔任煮,讓自己獨自去采薇。伯夷遜讓了一番之后,倒也應允了,從此就較為安閑自在。然而首陽山上是有人跡的,他沒事做,脾氣又有些改變,從沉默成了多話,便不免和孩子去搭訕,和樵夫去扳談。也許是因為一時高興,或者有人叫他老乞丐的緣故罷,他竟說出了他們倆原是遼西的孤竹君的兒子,他老大,那一個是老三。父親在日原是說要傳位給老三的,一到死后,老三卻一定向他讓。他遵父命,省得麻煩,逃走了。不料老三也逃走了。兩人在路上遇見,便一同來找西伯——文王,進了養(yǎng)老堂。又不料現(xiàn)在的周王竟“以臣弒君”起來,所以只好不食周粟,逃上首陽山,吃野菜活命……等到叔齊知道,怪他多嘴的時候,已經(jīng)傳播開去,沒法挽救了。但也不敢怎么埋怨他;只在心里想:父親不肯把位傳給他,可也不能不說很有些眼力。叔齊的預料也并不錯:這結(jié)果壞得很,不但村里時常講到他們的事,也常有特地上山來看他們的人。有的當他們名人,有的當他們怪物,有的當他們古董。甚至于跟著看怎樣采,圍著看怎樣吃,指手畫腳,問長問短,令人頭昏。而且對付還須謙虛,倘使略不小心,皺一皺眉,就難免有人說是“發(fā)脾氣”。有一天,他們倆正在吃烤薇菜。忽然走來了一個二十來歲的女人,先前是沒有見過的,看她模樣,好像是闊人家里的婢女。“您吃飯嗎?”她問。叔齊仰起臉來,連忙陪笑,點點頭?!斑@是什么玩意兒呀?”她又問?!稗??!辈恼f?!霸趺闯灾@樣的玩意兒的呀?”“因為我們是不食周粟……”伯夷剛剛說出口,叔齊趕緊使一個眼色,但那女人好像聰明得很,已經(jīng)懂得了。女人冷笑了一下,大義凜然地斬釘截鐵地說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們在吃的薇,難道不是我們圣上的嗎!”伯夷和叔齊聽得清清楚楚,到了末一句,就好像一個大霹靂,震得他們發(fā)昏。薇,自然是不吃,也吃不下去了,而且連看看也害羞,連要去搬開它,也抬不起手來,覺得仿佛有好幾百斤重。樵夫偶然發(fā)現(xiàn)了伯夷和叔齊都縮做一團,死在山背后的石洞里,是大約這之后的二十天。老羊皮袍卻沒有墊著,不知道弄到哪里去了。消息傳到村子,轟動了一大批來看的人,一直鬧到夜。夏夜納涼的時候,還有人談起他們的事情來。有人說是老死的,有人說是病死的,有人說是給搶羊皮袍子的強盜殺死的,后來又有人說其實恐怕是故意餓死的,說阿金姐曾經(jīng)上山去奚落他們了幾句,傻瓜總是脾氣大,大約就生氣了,絕了食撒賴,可是撒賴只落得一個自己死。阿金姐卻并不以為伯夷叔齊的死掉,是和她有關系的。自然,她上山去開了幾句玩笑,是事實,不過這僅僅是玩笑。那兩個傻瓜發(fā)脾氣,因此不吃薇菜了,也是事實,不過并沒有死,倒招來了很大的運氣?!袄咸鞝?shù)男哪c是頂好的,”她說,“他看見他們?nèi)鲑?,快要餓死了,就吩咐母鹿,用它的奶去喂他們。您瞧,這不是頂好的福氣嗎?可是那賤骨頭不識抬舉,喝著鹿奶,想著鹿肉。鹿是通靈的東西,它已經(jīng)知道了人的心思,立刻一溜煙逃走了。老天爺也討厭他們的貪嘴,叫母鹿從此不要去。您瞧,他們還不只好餓死嗎?哪里是為了我的話,倒是為了自己的貪心,貪嘴呵!……”聽到這故事的人們,臨末都深深的嘆一口氣,不知怎的,連自己的肩膀也覺得輕松不少了。即使有時還會想起伯夷和叔齊來,但恍恍惚惚,好像看見他們蹲在石壁下,正在張開白胡子的大口,拼命的吃鹿肉。(節(jié)選自《故事新編》,有刪改)【注】伯夷、叔齊,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殷商遺民。孤竹君死后,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尊天倫,不愿打亂社會規(guī)則,也未繼位,二人先后出國前往周圍考察。周武王伐紂,二人扣馬諫阻。武王滅商后,他們恥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于首陽山。(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中不厭其煩地介紹了薇菜的豐富做法,做湯、做羹等,寫出了伯夷和叔齊艱難生活中的一些詩意,賦予采薇審美意義。B.文章多處描寫了伯夷和叔齊在首陽山的“吃”,將這二人從傳統(tǒng)道德的神壇上拉下,還原了他們作為凡人無法回避的生活窘境。C.小說中那些討論伯夷叔齊死因的村里人,和《祝?!分刑匾庹蚁榱稚┞犓v故事的女人們一樣,都是魯迅筆下的“看客”群體。D.文章結(jié)尾,村人們想象伯夷叔齊張開“大口”,“拼命”吃鹿肉的場景,這是村民們在自我安慰,找到讓自己輕松的理由。(2)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第二段描寫了首陽山的秀麗幽靜之景,既烘托了伯夷和叔齊二人此時的愉悅心情,又和下文的悲劇結(jié)局形成反差。B.“掙扎地想,仿佛是在爬出一個深潭去”,運用比喻,描寫了叔齊在沒有食物吃的情況下,極力尋找解決辦法的迫切心情。C.魯迅善用閑筆,看似隨意,實有深意。比如“伯夷多吃了兩撮,因為他是大哥”,這里暗含了魯迅對儒家傳統(tǒng)倫理的態(tài)度。D.文中運用反復的手法,多次提到“不食周粟”,從正面肯定了作為儒家道德典范的伯夷和叔齊身上的高風亮節(jié)——堅守道義。(3)文中畫線句子反映了人物什么樣的心理?(4)魯迅的《故事新編》是“只取一點因由,隨意點染,鋪成一篇”,在創(chuàng)作上對歷史神話等故事進行深刻的創(chuàng)新。《采薇》這篇小說的“新”表現(xiàn)在哪里?請簡要分析。六、作文(60分)15.(6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寫作。青春的心靈是敏感的。生活中的一個人、一句話、一件事、一種聲音、一個物件,……學習中的一本書、一篇文章、一個文學形象……,都能讓平靜的心湖泛起漣漪,甚至涌起驚濤駭浪。讓你思接千載,感慨萬千;催你奮進,促你升華……請回味你的成長旅途中那些曾經(jīng)讓你的心靈有所觸動的情景,以“是你撥動了我的心弦”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記敘文。

2022-2023學年山東省濟南市歷城二中高一(上)質(zhì)檢語文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27分)1.(3分)下列詞語中,字形和加點字的讀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A.崢嶸帳幕碾軋罅隙(xià)混混沌沌(hún) B.麻痹倉惶桑樹顛倔強(juè)熾熱(chì) C.狼藉造詣雷厲風行熨帖(yù)似的(shì) D.國萃坐落暗淡坍圮(qǐ)蓊蓊郁郁(wěng)【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字的讀音和字形的辨析能力。答題時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正確判斷字的讀法和寫法,作出正確的選擇?!窘獯稹緼.“混混沌沌”的“混”應讀hùn。B.“倉惶”的“惶”應改為“皇”,“倔強”的“倔”應讀jué。C.正確。D.“國萃”的“萃”應改為“粹”,“坍圮”的“圮”應讀pǐ。故選:C。2.(3分)下列各句中加點熟語的使用,正確的一項是()A.“我撕了你的嘴!”鳳嬌罵著,眼睛卻情不自禁地朝著第三節(jié)車廂的車門望去。 B.他根據(jù)自己的實踐,以科學家的膽識和眼光斷定雜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輝的前景,他決心義無反顧地堅持研究。 C.味道是最說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寫只能聞,要你設身處地去聞才能明了。 D.這是一條經(jīng)典的旅游路線,既能讓你飽覽大自然巧奪天工般的美景,又能讓你領略多姿多彩的異域風情?!痉治觥勘绢}考查學生對熟語運用的辨析能力。答此類題要有一定的熟語積累,尤其是易錯熟語。答題時要結(jié)合語境仔細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窘獯稹緼.情不自禁: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感,比喻感情激動得不能控制。強調(diào)完全被某種感情所支配。此處指眼睛不受控制,不是情感,使用錯誤。B.義無反顧:為了正義而勇往直前,絕不猶豫退縮。此處指為了國家人民利益,堅持研究雜交水稻,決不退縮。使用正確。C.設身處地:設想自己處在別人的地位或環(huán)境。意思是替別人著想。此處說要親自去聞氣味,使用錯誤。D.巧奪天工:精巧的人工勝過天然形成的。形容技巧的高超(多指工藝美術)。此處用于大自然的美景,用錯對象。故選:B。3.(3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ǎ偾⊥瑢W少年,風華正茂;書生______,揮斥方遒。②一曲動聽的歌謠,一句熟悉的方言,一道可口的菜肴,仿佛有一股神奇的魔力,總能將______他鄉(xiāng)游子的神思帶到千里之外的故鄉(xiāng)。③店慶期間,凡購物滿100元者,本店將______價值30元的禮品券一張。④這位在生活和工作中都______的年輕副局級干部干出一件讓常人無法理解的事情——放棄武漢的一切,去上海當一名高校老師。A.意氣作客贈送雷厲風行 B.意氣做客贈送叱咤風云 C.義氣做客惠贈雷厲風行 D.義氣作客惠贈叱咤風云【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的近義詞辨析能力。解答此類題時,學生需要理解目標詞語的含義,掌握詞語適用的對象和語境等?!窘獯稹竣僖鈿猓阂庵竞蜌飧?,如意氣風發(fā);志趣和性格,如意氣相投;由于主觀和偏激而產(chǎn)生的情緒,如意氣用事。義氣:指由于私人關系而甘于承擔風險或犧牲自己利益的氣概,如講義氣;有這種氣概或感情。此處指年輕人意氣風發(fā),應用“意氣”。②作客:指寄居在別處。做客:訪問別人,自己當客人。在這里強調(diào)的是寄居他鄉(xiāng),應用“作客”。③贈送:無代價地把東西送給別人。惠贈:指對方贈予(財物)。商店送給購物者禮品券,所以用“贈送”。④雷厲風行:形容執(zhí)行政策法令等嚴格而迅速,也泛指做事情聲勢大而行動快。叱咤風云:形容聲勢威力很大。多指將帥或左右時局者的威風氣勢。此處指鐘揚的生活和工作作風果斷、堅決、嚴格,所以應用“雷厲風行”。故選:A。4.(3分)下列加點詞的解釋有兩處錯誤的一項是()A.①枉用相存存:存在②何時可掇掇:拾取③少無適俗韻適:合適④羈鳥戀舊林羈:約束 B.①虛室有余閑虛室:靜室②煙濤微茫信難求信:確實,實在③勢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④我欲因之夢吳越因:因為 C.①迷花倚石忽已暝暝:昏暗②青冥浩蕩不見底青冥:天空③栗深林兮驚層巔栗:使戰(zhàn)栗④失向來之煙霞向來:一向 D.①摧眉折腰事權貴摧眉:低眉②無邊落木蕭蕭下落木:樹木③故國神游故國:舊國都④潦倒新停濁酒杯潦倒:窮苦【分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應明確要求,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運用語法知識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作出正確的選擇?!窘獯稹緼.①存:問候、探望。句意:一個個屈駕前來探望我。③適:適應。句意:從小沒有適應世俗的氣質(zhì)。B.④因:依據(jù)。句意:我根據(jù)越人說的話夢游到吳越。C.④向來:原來。句意:剛才夢中(原來)所見的煙霧云霞全都消失了。D.②落木:落葉。句意: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③故國:赤壁古戰(zhàn)場。句意:我今日神游當年的戰(zhàn)地。④潦倒:衰頹,失意。句意: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故選:A。5.(3分)下列加點的文言詞語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①封狼居胥(登山祭天)②迷花倚石忽已暝(昏暗)③吾嘗跂而望矣(踮起腳尖)④艱難苦恨繁霜鬢(痛苦)⑤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將要)⑥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shù)十立者(逐漸)⑦薄言采之(趕快,迅速地)⑧枉用相存(問候、探望)⑨使快彈數(shù)曲(暢快)⑩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枯萎、凋零)A.②③⑦⑨⑩ B.①②⑥⑨⑩ C.①②⑥⑧⑨ D.①②③⑧⑨【分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應明確要求,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運用語法知識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作出正確的選擇?!窘獯稹竣圳枺乎谄鹉_后跟。句意:我曾經(jīng)踮起腳后跟向遠處望。④恨:抱恨。句意:一生艱難,常常抱恨于志業(yè)無成而身已衰老。⑤將:如果。句意:如果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⑦言:無實意。句意:我們趕緊來采呀。⑩損:極。句意:園中菊花堆積滿地,枯萎,凋零殆盡。故選:C。6.(3分)下列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有相同的一項是()A.①其為惑也終不解矣②其可怪也歟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④其皆出于此乎 B.①而恥學于師②月出于東山之上③于其身也④師不必賢于弟子 C.①惑而不從師②擇師而教之③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④順風而呼 D.①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③人非生而知之者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要求在理解整句話及其語境的基礎上,針對題干要求做具體分析。【解答】A.①代詞,那些,指不跟從老師學習而遺留下的問題。句意:那些成為困惑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②副詞,表強調(diào)語氣。句意:這真是奇怪?。、鄞~,他的。句意: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還是生在我之后呢?④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句意:大概就是出于這個緣故吧?B.①介詞,向。句意: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②介詞,從。句意:明月從東山后升起。③介詞,對于。句意:對于他自己。④介詞,比。句意:老師不一定超過學生。C.①連詞,表轉(zhuǎn)折。句意:有了疑惑,卻不跟老師學習。②連詞,表順承。句意:選擇老師來教他。③連詞,表遞進。句意: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對自己進行檢查反省。④連詞,表修飾。句意:順著風向呼喊。D.①指示代詞,這,這些。句意:巫醫(y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②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句意: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③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句意: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句意: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么?意義和用法有相同的是D項。故選:D。7.(3分)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類正確的一項是()①不拘于時②蚓無爪牙之利③渺渺兮予懷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余始循以入⑥崖限當?shù)勒撷叨癜苍谠闸喈斊淠媳狈终?,古長城也⑨句讀之不知⑩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A.①④⑩\②⑨\③\⑤\⑦\⑥⑧ B.①⑩\②⑥\③\④\⑤\⑦⑨\⑧ C.①④⑩\②⑥\③\⑤\⑦\⑧⑨ D.①⑩\②⑥\③\④\⑤\⑦⑧\⑨【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句式的判斷能力。答題時要讀懂每個句子的含義,正確判斷文言句式。【解答】①被動句,“于”表被動,句意:不被恥于從師的時俗限制。②定語后置句,“蚓無利爪牙”,句意: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③主謂倒裝句,“予懷渺渺”,句意:我的心懷悠遠。④狀語后置句,“夫庸知其年于吾之先后生乎”,句意: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⑤省略句,“余始循(之)以入”,句意:我起初沿著中間的山谷進山。⑥定語后置句,“當?shù)姥孪蕖保湟猓簱踉诼飞系南耖T檻一樣的山崖。⑦賓語前置句,“而今在安哉”,句意:可是現(xiàn)在在哪里呢?⑧判斷句,“……者,……也”表判斷,句意:處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是古代長城的遺址。⑨賓語前置句,“不知句讀”,句意:不知道怎樣斷句。⑩被動句,“于”表被動,句意: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①⑩,被動句\②⑥,定語后置句\③,主謂倒裝句\④,狀語后置句\⑤,省略句\⑦⑨,賓語前置句\⑧,判斷句。故選:B。8.(3分)對下列各句的解釋全都不正確的一項是()①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面對著酒應該高歌,人生短促能有多少呢?)②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學習的是道理啊,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還是生在我之后呢?)③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駿馬跳躍一次,也沒有十步遠;劣馬跳躍十次(也能走得很遠),功效來源于走個不停。)④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任憑小船兒自由漂流,茫然地漂浮在江面上。)⑤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⑥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像黃鶯在花下啼叫一樣細微悠長,像幽咽的泉水在冰下艱難流過。)⑦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暫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間,等到要走的時候就騎上它探訪名山。)A.①④⑤⑦ B.①②④⑤ C.②③⑥⑦ D.①③④⑥【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相關文言句子翻譯的判斷能力。要結(jié)合原文的語境進行翻譯,注意關鍵詞語和句式的準確翻譯,作出正確的選擇。【解答】①“應該”錯誤。當:面對。句意:面對著酒與歌,人生短促能有多少呢?③“十步遠”錯誤。駕:一天的行程。句意:駿馬跳躍一次,也沒有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功效來源于走個不停。④“茫然”錯誤。茫然:曠遠的樣子。句意:任憑小船兒自由漂流,浮動在那茫茫無邊的江面上。⑥“細微悠長”錯誤。間關:形容鳥鳴婉轉(zhuǎn)。句意:像黃鶯在花下啼叫一樣婉轉(zhuǎn)流利,像咽的泉水在冰下艱難流過。以上各項都不正確。故選:D。9.(3分)下列對有關文化知識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紀年法,即用十天干與十二地支循環(huán)相配來紀年,全部循環(huán)一次為60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據(jù)月亮的情況來紀日,每月初一為朔,十五為望,十六為既望。 C.“徘徊于斗牛之間”中的“斗?!睘樾撬薜拿Q,即為“斗宿”和“牛宿”,均為二十八星宿之一。 D.“戊申晦”中的“晦”指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天,即農(nóng)歷每月的三十?!痉治觥勘绢}考查文化常識的識記。學生應在關注生活的基礎上,加強分類識記和積累?!窘獯稹緿.“晦”在農(nóng)歷大月為三十日、小月則為二十九日。故選:D。二、閱讀理解(10分)10.(10分)閱讀下面材料,完成相關問題。材料一:“為什么地球出現(xiàn)危機后,中國人不是逃離地球,而是要帶著地球一起跑?”面對外國人問出的問題,《流浪地球》導演郭帆回答:“……中國人特別有家國情懷,即便發(fā)生了災難、戰(zhàn)爭,很多人也不愿離開家鄉(xiāng),死也要死在那兒。”這與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的主題不謀而合。在過去以農(nóng)為主的中國社會,人們極少遷移,因為所謂農(nóng)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飯。在現(xiàn)代說法中,“土氣”是一個貶義詞,但在費孝通看來,“土氣”實際上是因為“不流動而發(fā)生的”:“土氣”,也就是接地氣,它象征著人們與大地的親密接觸,充分熟悉,“土氣”其實是辛勞、知足的代名詞。也因此,大批的中國人逐漸變得守舊而崇古: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財富,那么凡事照搬經(jīng)驗去做就行。因此在現(xiàn)在看來的“食古不化”,殊不知,是因為在以土為生的年代,“經(jīng)驗無需不斷累積,只需老是保存”。久而久之,整個社會變得穩(wěn)定而缺乏流動,很多人一輩子就只在一個小范圍內(nèi)活動。周邊人抬頭不見低頭見,遇事總是能熱心幫一把,人們之間逐漸形成了一種穩(wěn)固而與外部隔絕的鄉(xiāng)鄰關系,慢慢地也就有了“萬事不求人”的生活狀態(tài)。帶著地球流浪,是一種回饋,也是一種責任,感謝你當年的養(yǎng)育,如果可以,我也不會扔下你獨自逃亡。不靠土吃飯、早已經(jīng)用工業(yè)化普及農(nóng)業(yè)的西方人,大概很難懂中國人的傳統(tǒng)戀根情結(jié)。(摘編自《外國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著深層的文化認同差異》)材料二:中國人講的“家”是很有彈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無限遠。比如平常我們都喜歡說“我們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擴大點,比如“國家”,在英文里面“國家”是“State”,并沒有一個“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實,幾乎各個地方的語言要表述“國家”的時候,他們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們中國,或者受我們中華文化影響的地區(qū),比如日本,的確也會有“國家”這個說法。所以“家”你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仔細想想你會發(fā)現(xiàn)它挺麻煩的。它牽涉的范圍非常之廣,因為它是一個不斷有伸縮彈性的東西。費孝通先生認為,中國人講這個“家”恰恰能夠說明中國社會的基本性質(zhì)。他說“西方的社會像一捆柴”。我們把這一捆柴里面的每根柴,理解為不同的個體、個人。把他們綁起來就成為一個社會或者團體,叫做“團體格局”。傳統(tǒng)中國的社會結(jié)構(gòu)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fā)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的影響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fā)生聯(lián)系。費孝通就用這個形象界定了我們中國社會的基本特質(zhì),他給它一個名字,叫“差序格局”。費孝通說,因為整個社會是個差序格局,“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縮的,跟我友好的那個關系網(wǎng)也是可以不斷伸縮來回的。他還說,中國人對世態(tài)炎涼特別有感觸,正因為這富于伸縮的社會圈子會因中心勢力的變化而大小。正因為“公”“私”的界限沒那么分明,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里面特別喜歡講人情、講關系,又要講面子,因此那些規(guī)矩就包括了很多不言自明的東西,包括了很多我們叫“禮”的東西,這是一種禮治。我們不太需要講契約,我們就講信用,好比你跟別人做生意、做買賣,你喪失了信用之后,就沒人再找你做了。假如這個社會,什么都是講規(guī)矩、講禮治、講面子、講關系、講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費孝通說,為什么中國封建社會的貪污問題很嚴重,是因為我們其實不太有法律觀念,也不太有公共觀念。我們過去講儒家道德,都是從小的教化,而這個教化都是有社會土壤的。但是假如今天城市不是鄉(xiāng)土社會,農(nóng)村也不再是過去的鄉(xiāng)土社會的時候,這個儒家倫理就純粹只是一套抽空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教條,那又該怎么辦呢?(摘編自梁文道《<鄉(xiāng)土中國>:家,到底是什么呢》)材料三:家國情懷是一種人類的“共通”意識,但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有它的特殊性。家與國的統(tǒng)一性,中國社會以家為本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聯(lián)盟,在此基礎上,擴大到非血緣關系的社會聯(lián)盟,由此出現(xiàn)了中國最早的準國家性質(zhì)的社會。國與族的統(tǒng)一性,國是政權概念,族是種群概念。中國這塊大地上,存在過許多民族。這許多民族,不管是共時態(tài)存在還是歷時態(tài)存在,均可以尋到某種內(nèi)在的關系。國與國民、國土(國域)的統(tǒng)一性,中國的國土其核心地區(qū)是相當穩(wěn)定的。在中華民族的意識中,國家、國土、國民、國君、國權、國學、國樞是一體的。家國情懷究其本是一種哲學意識,是人對其本——家與國的意識。與別的哲學意識不同的是家國意識的突出特點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國情懷與其說更多地體現(xiàn)為一種理念,還不如說更多地體現(xiàn)為一種情感,一種既厚重又綿長的家國濃情。正因為如此,家國情懷也被視為一種美學情懷。(摘編自陳望衡《中國美學的“家國情懷”》)(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CA.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在不斷地發(fā)展中積淀的共同情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一種精神與情結(jié)。B.家國情懷是中國人的一種共同的情感,在《流浪地球》與《鄉(xiāng)土中國》中其表現(xiàn)形式是完全一樣的。C.材料二詳細地解讀了中國人對于“家”的理解,并可以對材料一中的家國情懷進行必要的補充。D.材料三認為家國情懷是人類共同的意識,是情與理的合一,全面地體現(xiàn)為厚重綿長的家國濃情。(2)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BA.以農(nóng)為主的中國社會相對固定,人們主要靠土地吃飯,而這種不流動使中國社會呈現(xiàn)出了土氣。B.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公”“私”界限不太分明,是一種禮治,人們之間講信用,是不需要任何契約的。C.費孝通運用比喻形象通俗地界定了中國社會的基本特質(zhì),差序格局下的“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縮的。D.帶著地球去流浪,是中國人傳統(tǒng)戀根情緒的體現(xiàn),早已用工業(yè)化普及農(nóng)業(yè)的西方人是很難去完全讀懂的。(3)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論證手法?任選兩種,分點簡要說明?!痉治觥浚?)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題,需要將選項回歸原文,用原文相關信息辨析選項。(2)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內(nèi)容的理解與推斷。解答本題,需要將選項與原文相關信息進行對比,進而辨析選項正誤。(3)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中論證方法的辨析。解答本題,需要結(jié)合論證方法的特點,進而具體分析。【解答】(1)A.“是中國人所獨有的一種精神與情結(jié)”不合文意,原文中說受我們中華文化影響的地區(qū),比如日本,的確也會有“國家”這個說法,材料三說家國情懷是人類共通的意識,所以不能說是中國人獨有的。B.“完全一樣”說法錯誤,原文中說“這與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的主題不謀而合”,并不是說二者表現(xiàn)形式完全一樣,《流浪地球》中的家國情懷表現(xiàn)為災難來臨時地球人帶著地球逃跑,不拋棄地球,而《鄉(xiāng)土中國》中作者對家國情懷做出了理論分析。C.正確。D.原文是“家國情懷是一種人類的共通意識,但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有它的特殊性”,選項改為“共同的意識”,改變了句義。故選:C。(2)B.“是不需要任何契約的”說法錯誤,原文材料二中說“我們不太需要講契約,我們就講信用”,可見契約也是需要的。故選:B。(3)依據(jù)原文“他說‘西方的社會像一捆柴’。我們把這一捆柴里面的每根柴,理解為不同的個體、個人。把他們綁起來就成為一個社會或者團體,叫做‘團體格局’。傳統(tǒng)中國的社會結(jié)構(gòu)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fā)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的影響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fā)生聯(lián)系”,比喻論證,作者運用“柴”與“水的波紋”的比喻形象地論述了中西方社會格局的不同。依據(jù)原文“他說‘西方的社會像一捆柴’。我們把這一捆柴里面的每根柴,理解為不同的個體、個人。把他們綁起來就成為一個社會或者團體,叫做‘團體格局’。傳統(tǒng)中國的社會結(jié)構(gòu)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fā)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的影響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fā)生聯(lián)系”,對比論證,作者通過對中西方的對比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依據(jù)原文“中國人講的‘家’是很有彈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無限遠。比如平常我們都喜歡說‘我們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擴大點,比如‘國家’,在英文里面‘國家’是‘State’,并沒有一個‘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實,幾乎各個地方的語言要表述‘國家’的時候,他們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們中國,或者受我們中華文化影響的地區(qū),比如日本,的確也會有‘國家’這個說法”,舉例論證,作者列舉了中國與西方對“家”的概念的不同理解來論證觀點。依據(jù)原文“我們過去講儒家道德,都是從小的教化,而這個教化都是有社會土壤的。但是假如今天城市不是鄉(xiāng)土社會,農(nóng)村也不再是過去的鄉(xiāng)土社會的時候,這個儒家倫理就純粹只是一套抽空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教條,那又該怎么辦呢?”,假設論證,作者運用假設,讓自己的論證更嚴密。答案:(1)C(2)B(3)比喻論證,作者運用“柴”與“水的波紋”的比喻形象地論述了中西方社會格局的不同。對比論證,作者通過對中西方的對比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舉例論證,作者列舉了中國與西方對“家”的概念的不同理解來論證觀點。假設論證,作者運用假設,讓自己的論證更嚴密。三、文言文閱讀(20分)11.(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一)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逼屯動埂⑹裰?,恒雨少日,日出則犬吠,余以為過言。前六七年,仆來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shù)州。數(shù)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然雪與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幾人,而誰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鬧取怒乎?(選自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二)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選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三)楊時,字中立,南劍將樂人。幼穎異,能屬文。稍長,潛心經(jīng)史。熙寧九年,中進士第。河南程顥與弟頤講孔、孟絕學于熙、豐之際,河、洛之士翕然師之。時調(diào)官不赴,以師禮見顥于穎昌,相得甚歡。其歸也,顥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顥死,時聞之,設位哭寢門,而以書赴告同學者。至是,又見程頤于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選自《宋史?列傳第一百八十七》,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A.數(shù)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B.數(shù)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C.數(shù)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D.數(shù)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BA.賦,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究文采、韻律,其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如蘇軾的《赤壁賦》。B.文中“未嘗稍降辭色”的“稍”與“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登泰山記》)中的“稍”意義相同。C.字,古代對一個人的稱呼,可與名的意義一致,也可相關,甚至相反。如韓愈,字退之,名與字意義相反。D.進士,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分三等,稱三甲??贾幸患渍叻Q“進士及第”,前三名為狀元、榜眼、探花。(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A.韓愈不畏時俗,敢為人師。他冒著人們的嘲笑侮辱,招后輩學生,寫作《師說》,宣揚從師之道。B.柳宗元痛恨流俗,心存顧慮。他對為人師者遭受謾罵而深感不滿,又擔心自己和韋中立被人詬罵而生病。C.宋濂現(xiàn)身說法,勉勵后學。他在給馬生的文章中,用自己早年勤苦學習和虛心求教的經(jīng)歷勉勵他潛心向?qū)W。D.楊時求學心誠,尊師重道。他曾特意到潁昌向程顥學習,四十歲拜見程頤時,久立雪中,以免打擾他休息。(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②時調(diào)官不赴,以師禮見顥于穎昌,相得甚歡。其歸也,顥目送之曰:“吾道南矣?!保?)柳宗元用“蜀犬吠日”“越犬吠雪”揭露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分析】(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答題時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jié)構(gòu)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shù)某煞?,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nèi)容的變化等。(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能力。答題時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結(jié)合語境進行理解,仔細比對各個選項的說法,作出正確的選擇。(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通讀文本,結(jié)合具體內(nèi)容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4)本題考查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題時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注意句中重點實詞、虛詞、活用和句式的翻譯。(5)本題考查學生評價探究文章思想觀點的能力。答題時要通讀文本,結(jié)合具體內(nèi)容進行分析和探究?!窘獯稹浚?)句意:這幾個州的狗,都驚慌地叫著咬著,瘋狂奔跑了好幾天,直到?jīng)]有雪了才靜止下來,這以后我才相信過去所聽說的話?!翱瘛毙揎棥白摺?,中間不應斷開,排除BD;“累日”表示時間,與“狂走者”聯(lián)系緊密,“至無雪”,也是表示時間的詞,是“已”的時間狀語,之間不應斷開,排除C。故選:A。(2)B.“意義相同”錯。稍微/逐漸。句意:前輩從不曾稍微言辭委婉些,把臉色溫和些。/逐漸看見云海中隱約浮現(xiàn)出幾十個白色的像樗蒲一樣東西。意義不相同。故選:B。(3)B.“擔心自己和韋中立被人詬罵而生病”錯,“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中,“病”,辱罵。應該是擔心自己和韋中立被人詬罵而顧忌。故選:B。(4)①“以是”,因此;“暇”,空閑;“挈挈”,匆匆忙忙;“東”,向東奔去;“是者”,這樣的情況;“數(shù)”,幾、幾次。譯文:韓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聲,他住在長安,飯都來不及煮熟,又匆匆忙忙地向東奔去,像這樣的情況有好幾次了。②“見顥于潁昌”,狀語后置句;“得”,融洽;“道”,學說;“南”,名詞作動詞,向南方傳播。譯文:楊時被選調(diào)官職卻不赴任,以學生拜見老師的禮儀在穎昌謁見程顥,師生相處很是快樂。到他回家的時候,程顥目送他時說:“我的主張現(xiàn)在向南傳播了?!保?)“蜀犬吠日”是說蜀的南邊,經(jīng)常下雨,很少出太陽,太陽一出來就會引起狗叫;“越犬吠雪”是說越地很少下雪,所以一下雪,越地的狗都驚慌地叫著咬著,瘋狂奔跑了好幾天,直到?jīng)]有雪了才靜止下來。當時的現(xiàn)狀是“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即當時很少有人從師尊師,也很少有人“好為人師”,有的話就覺得奇怪甚至是嘲笑侮辱和咒罵攻擊,這跟“蜀犬吠日”和“越犬吠雪”的情況是一樣的。柳宗元援引“蜀犬吠日”“越犬吠雪”的例子,來批判當時恥于從師的社會流弊,揭露當時不尊師從師的現(xiàn)象,揭示出當時貴族階層壓抑、打擊勇為人師者的囂張氣焰。他用類比手法諷刺了士大夫之族無知無識、少見多怪的惡劣行徑,并對韋中立不受流弊束縛,拜師求學的態(tài)度給予了肯定和贊揚。答案:(1)A(2)B(3)B(4)①韓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聲,他住在長安,飯都來不及煮熟,又匆匆忙忙地向東奔去,像這樣的情況有好幾次了。②楊時被選調(diào)官職卻不赴任,以學生拜見老師的禮儀在穎昌謁見程顥,師生相處很是快樂。到他回家的時候,程顥目送他時說:“我的主張現(xiàn)在向南傳播了?!保?)揭露當時不尊師從師,對敢為人師者、從師學習者妄加非議的社會現(xiàn)實。(意思對即可)參考譯文:(一)孟子說:“人們的毛病,在于喜歡充當別人的老師?!弊晕?、晉以來,人們更加不尊奉老師。在當今,沒聽說還有老師;假如有,人們就會嘩然嘲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韓愈奮然不顧時俗,冒著人們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輩,寫《師說》,嚴正不屈地當起老師來。世人果然都感到奇怪,相聚咒罵,對他指指點點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并大肆渲染地編造謠言攻擊他。韓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聲,他住在長安,煮飯都來不及煮熟,又被外放匆匆忙忙地向東奔去。這樣的情況有好幾次了。屈原的賦里說:“城鎮(zhèn)中的狗群亂叫,叫的是它們感到驚奇的東西?!蔽乙郧奥犝f庸、蜀的南邊,經(jīng)常下雨,很少出太陽,太陽一出來就會引發(fā)狗叫。我以為這是過分夸大的話。六七年以前,我來到了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了大雪,越過五嶺,覆蓋南越的幾個州;這幾個州的狗,都驚慌地叫著咬著,瘋狂奔跑了好幾天,直到?jīng)]有雪才靜止,這以后我才相信以前聽說的話?,F(xiàn)在韓愈已把自己當作蜀地的太陽,而您又想讓我成為越地的雪,我難道不會因此受到辱罵嗎?不僅我將會被辱罵,人們也會因此辱罵您啊。但是雪和太陽難道有罪過嗎?只不過感到奇怪而狂叫的是狗罷了。試想現(xiàn)在天下見到奇異的事情不像狗那樣亂叫的能有幾個人,所以誰又敢在眾人眼前顯出自己與眾不同,來招惹人們的喧鬧和惱怒?(二)我年幼時就非常愛好讀書。家里貧窮,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用筆抄錄,計算著日期按時送還。冬天非常寒冷,硯臺里的墨汁都結(jié)了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錄書。抄寫完畢后,便馬上跑去還書,不敢稍微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書借給我,于是我能夠遍觀群書。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賢的學說,又苦于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往,曾經(jīng)趕到數(shù)百里以外,拿著經(jīng)書向鄉(xiāng)里有道德學問的前輩請教。前輩德高望重,門人弟子擠滿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辭和臉色從未稍變得緩和。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俯下身子,側(cè)著耳朵恭敬地請教;有時遇到他大聲斥責,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jié)更加周到,不敢說一個字反駁;等到他高興了,則又去請教。所以我雖然愚笨,但最終獲得不少教益。(三)楊時,字中立,是劍南將樂地方的人。小的時候就很聰穎顯得與眾不同,善寫文章。年齡稍大一點即潛心學習經(jīng)史。宋熙寧九年進士及第,當時,河南人程顥和弟弟程頤在熙寧、元豐年間講授孔子和孟子的學術精要(即理學),河南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拜他們?yōu)閹?,楊時被調(diào)去做官他都沒有去,在潁昌以學生禮節(jié)拜程顥為師,師生相處得很好。楊時回家的時候,程顥目送他說:“我的學說將向南方傳播了。又過了四年程顥去世了,楊時聽說以后,在臥室設了程顥的靈位哭祭,又用書信訃告同學的人。程顥死以后,又到洛陽拜見程頤,這時楊時已四十歲了。一天拜見程頤,程頤正閉著眼睛坐著,楊時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醒來的時候,那門外的雪已經(jīng)一尺多深了。四、詩歌閱讀(17分)12.(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題。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②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xiāng)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注]①本詩作于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中秋夜,時白居易因直言進諫,被貶為江州司馬。②杏園:唐時朝廷舉辦慶宴的場所。(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A.前兩聯(lián)都寫了八月十五的月夜,表現(xiàn)的卻是詩人今昔身處兩地的不同感受。B.頸聯(lián)表達了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何處是”“幾回圓”強化了思鄉(xiāng)的孤苦。C.尾聯(lián)運用了借代的手法寫月亮,“清光”依舊而人卻因官場失意無人理會。D.全詩表達詩人謫居生活的愁悶,感情基調(diào)與三年前創(chuàng)作的《琵琶行》相似。(2)同樣是寫月,《琵琶行》的“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與本詩相比,作用有什么不同?【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詞綜合賞析能力。此類題綜合考查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詞的所有內(nèi)容,注意結(jié)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nèi)容一般為曲解詩詞意思,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情感的鑒賞評價能力。要結(jié)合全詩內(nèi)容與詩人感情以及“月”這個意象本身的特點分析其作用。【解答】(1)B.“‘何處是’‘幾回圓’強化了思鄉(xiāng)的孤苦”錯。頸聯(lián)涉及望鄉(xiāng)和圓月,表面上像在思鄉(xiāng),但是“望鄉(xiāng)”行為反映的心理,卻浸透著詩人的孤寂和凄苦,“何處是”“幾回圓”強化了詩人內(nèi)心的孤苦之情。故選:B。(2)月亮在古典詩歌里總是與“思鄉(xiāng)、思親”的主題緊密相關。詩人由望月而觸發(fā)情思,先寫到了往昔賞月在曲江的池畔杏園旁邊,那時是愉悅的,今年中秋賞月,孤獨凄清,兩相對比,寫出了被貶的無奈與感傷。詩人寫到“西北望鄉(xiāng)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詩人向著東南方向看見月亮又圓了好幾次,思鄉(xiāng)之情更苦更濃。另外也通過寫眼前之月來烘托自己孤苦、凄涼的心情。而《琵琶行》中的“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寫在琵琶女的音樂聲結(jié)束之后,演奏已經(jīng)結(jié)束,而聽者尚沉浸在音樂的境界里,周圍鴉雀無聲,只有水中倒映著一輪明月,通過側(cè)面烘托,讓讀者感受到琵琶女的高超技藝。答案:(1)B(2)①本詩以眼前之月渲染凄清的氣氛,烘托孤苦的情懷,寄托相思之情,抒發(fā)思鄉(xiāng)之苦;將昔年賞中秋之月的愉悅與今年賞中秋之月的孤苦對比,進一步突出自己無法主宰命運的無奈和感傷之情。②《琵琶行》則借“月”寫環(huán)境的靜寂寥廓,點出聽眾完全沉浸在音樂聲中,側(cè)面烘托琵琶女演奏的效果,給讀者留下涵詠回味的廣闊空間。譯文:以往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園旁邊。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頭水館前。向著西北怎么才能看到故鄉(xiāng)在哪里,向著東南方向看見月亮又圓了好幾次。昨天的風吹過沒有人理會,今晚清美的風彩就好像以往的那些年。賞析:《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歌題目的中心語“望月”,是敘述也是行為,其修飾語時間“八月十五日夜”和地點“湓亭”,它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環(huán)境時,還突出“望”的動作,又強化“望”之月的圓盤貌。顯然是這個“望”月引發(fā)了詩人情懷。其實,詩人就是在特定空間面對這個特定時間的月亮引發(fā)的人生感慨,詩歌首頷聯(lián)正是詩人關照月亮的思考。從邏輯上應該“明、曲江池畔、朝廷盛會歡飲圖。詩歌起筆不同反響,召喚其昔日的觥籌交頷聯(lián)的今年貶謫的“湓浦沙頭水館前”的失落。繁華的過去越明朗,對照今日的凄冷就越有感覺,以此造成的昔今懸殊反差,猶如從天堂掉入地獄的悲苦感??墒莾陕?lián)二十八言中,詩人不煩厭地重復“八月十五夜”,顯然它帶給詩人的心靈是震撼的,也是慘痛的。讓詩人不堪回首昨日的歡樂,獨自苦品著眼前的寂寞和凄苦。月亮在古典詩歌里,更多承載了懷鄉(xiāng)思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明月照高樓,含君千里光”,這些月亮內(nèi)涵是因空間距離產(chǎn)生而寄寓感情的。不過月亮也會出現(xiàn)時間概念,它卻成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劉禹錫《石頭城》)”“春江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這些詩句里的月亮意象無不指向時間概念,突出物是人非之感留給個體生命的悵惘痛苦。昔今這種對比古詩里還是常見的,“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杜甫《登岳陽樓》),過去聽聞就該登樓觀望洞庭水,可是不知為何直至今朝才有機緣登臨,道出詩人生活無盡的無奈和生活的凄楚遭遇。其實白居易在對比中也在暗示自己無法主宰命運的無奈和感傷之情。詩歌是如此極盡曲折的突出詩人貶謫的孤寂之情,尾聯(lián)詩人細節(jié)化的再現(xiàn)秋風月光?!扒镲L秋雨愁煞人”,過去的日子出現(xiàn)的“昨風一吹無人會”,沒有人領會這凄厲秋風的涼意。能忽略這凄冷秋風的肌膚感,一定是人們沉浸在無情的喜悅里,已然忘記了秋風的凄冷,這里突出詩人過去日子的歡快感?!敖褚骨骞馑仆辍?,一是說今夜的月和往年是相似的,光是借代用法,突出的月亮還是昔日的月亮,暗含了人已不是昔日的意氣之人了,照應詩歌前文對比的物是人非的無奈悲苦;二是言今夜的月亮似往年,但這樣的月光照在身上,卻令人清冷至極,置身“湓浦沙頭水館前”環(huán)境里,心內(nèi)卻是清冷感,詩歌在這進一步強化了詩人貶謫后面對十五驚嘆詩人詩歌技巧的嫻熟,尺幅之間盡情描摹無形的心里悲苦。13.(8分)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浚ā肚邎@春?長沙》)(2)《短歌行》中作者以烏鴉代指人才,通過“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兩句,表現(xiàn)了戰(zhàn)亂中人才奔波,尋找明主的情景。(3)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4)秦觀在《鵲橋仙》(纖云弄巧)中“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兩句,表達了只要兩個人真心相愛,又何必天天廝守在一起的愛情觀。(5)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蘇軾《赤壁賦》)【分析】本題考查學生默寫詩文名句的能力。答題時要熟背相關篇目,并理解語句的含義,準確地寫出相關名句?!窘獯稹抗蚀鸢笧椋海?)悵寥廓(重點字:寥、廓)(2)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重點字:匝)(3)金就礪則利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重點字:礪、知)(4)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重點字:暮)(5)取之無禁(重點字:無)五、現(xiàn)代文閱讀(16分)14.(16分)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題。采薇魯迅伯夷和叔齊轉(zhuǎn)身向北,討著飯,曉行夜宿,終于到了首陽山。這確是理想的幽棲之所。新葉嫩碧,土地金黃,野草里開著些紅紅白白的小花,連看看也賞心悅目。他們滿心高興,用拄杖點著山徑,一步一步挨上去,找到上面好像巖洞的處所,坐了下來。這時候,太陽已經(jīng)西沉。鋪好羊皮袍,準備就睡之前,叔齊取出兩個大飯團,和伯夷吃了一飽。這是沿路討來的殘飯,因為兩人曾經(jīng)議定,“不食周粟”,只好進了首陽山之后開始實行,所以當晚把它吃完,從明天起,就要堅守主義,絕不通融了。首陽山不高不深,沒有虎狼盜賊,固然是其所長,然而下面就是首陽村,不但常有砍柴的老人或女人,而且有進來玩耍的孩子,可吃的野果子之類,一顆也找不出,大約早被他們摘去了。叔齊只能用松針做了松針面,他就近拾了兩塊石頭,支起石片來,放上松針面,聚些枯枝,在下面生了火。實在是許多工夫,才聽得濕的松針面有些吱吱作響,可也發(fā)出一點清香,引得他們倆咽口水。叔齊高興得微笑起來了,這是姜太公做八十五歲生日的時候,他去拜壽,在壽筵上聽來的方法。他端到伯夷的面前,伯夷一面吹,一面拗,終于拗下一角來,連忙塞進嘴里去。他愈嚼,就愈皺眉,直著脖子咽了幾咽,倒哇的一聲吐出來了,訴苦似地看著叔齊道:“苦……粗……”叔齊抖抖地也拗了一角,咀嚼起來,可真也毫沒有可吃的樣子。叔齊一下子失了銳氣,坐倒了,垂了頭。然而還在想,掙扎地想,仿佛是在爬出一個深潭去。他想起自己還是孤竹君的世子時,保姆給他講故事:黃帝打蚩尤,大禹捉無支祁,還有鄉(xiāng)下人荒年吃薇菜。他記得在山上正見過這東西。他忽然覺得有了氣力,立刻站起身跨進草叢,一路尋過去。果然,這東西倒不算少,走不到一里路,就摘了半衣兜。他還是在溪水里洗了一洗,這才拿回來;還是用那烙過松針面的石片來烤薇萊。葉子變成暗綠,熟了。但這回再不敢先去敬他的大哥了,撮起一株來,放在自己的嘴里,閉著眼睛,只是嚼?!霸趺礃??”伯夷焦急地問?!磅r的!”兩人就笑嘻嘻地來嘗烤薇菜;伯夷多吃了兩撮,因為他是大哥。他們從此天天采薇菜。先是叔齊一個人去采,伯夷煮;后來伯夷覺得身體健壯了一些,也出去采了。做法也多起來:薇湯,薇羹,薇醬,清燉薇,原湯燜薇芽,生曬嫩薇葉……然而近地的薇菜,卻漸漸的采完,雖然留著根,一時也很難生長,每天非走遠路不可了。搬了幾回家,后來還是一樣的結(jié)果。而且新住處也逐漸的難找了起來,因為既要薇菜多,又要溪水近,這樣的便當之處,在首陽山上實在也不可多得的。叔齊怕伯夷年紀太大了,一不小心會中風,便竭力勸他安坐在家里,仍舊單是擔任煮,讓自己獨自去采薇。伯夷遜讓了一番之后,倒也應允了,從此就較為安閑自在。然而首陽山上是有人跡的,他沒事做,脾氣又有些改變,從沉默成了多話,便不免和孩子去搭訕,和樵夫去扳談。也許是因為一時高興,或者有人叫他老乞丐的緣故罷,他竟說出了他們倆原是遼西的孤竹君的兒子,他老大,那一個是老三。父親在日原是說要傳位給老三的,一到死后,老三卻一定向他讓。他遵父命,省得麻煩,逃走了。不料老三也逃走了。兩人在路上遇見,便一同來找西伯——文王,進了養(yǎng)老堂。又不料現(xiàn)在的周王竟“以臣弒君”起來,所以只好不食周粟,逃上首陽山,吃野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