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專版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植被與土壤過關檢測A卷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冊_第1頁
廣西專版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植被與土壤過關檢測A卷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冊_第2頁
廣西專版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植被與土壤過關檢測A卷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冊_第3頁
廣西專版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植被與土壤過關檢測A卷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冊_第4頁
廣西專版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植被與土壤過關檢測A卷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章過關檢測(A卷)(時間:60分鐘滿分:100分)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60分)圖1為某地景觀圖,圖2為旗狀樹冠圖片。讀圖,完成1~2題。圖1圖21.關于兩圖所示植被類型的組合,正確的是()A.圖1——自然植被 B.圖1——草原 C.圖2——人工植被 D.圖2——森林2.造成圖2中樹冠呈旗狀的主要緣由是()A.光照不均 B.地形坎坷 C.風力作用 D.人為砍伐答案:1.D2.C解析:第1題,圖1為人工植被;圖2為自然植被,為森林。第2題,旗狀樹冠的形成主要與風力作用有關。下圖為某地森林樹種分布示意圖,圖中不同的符號代表不同的樹種。讀圖,完成3~4題。3.此森林最可能屬于()A.落葉闊葉林 B.亞寒帶針葉林C.常綠硬葉林 D.熱帶雨林4.該地最有可能位于的國家是()A.日本 B.巴西C.芬蘭 D.俄羅斯答案:3.D4.B解析:第3題,由圖可知,在100平方米的范圍內,就有10種左右的樹種,說明樹種豐富,屬于熱帶雨林。第4題,巴西有熱帶雨林分布,且亞馬孫河流域是熱帶雨林面積最大的分布區(qū)。紅柳沙包是分布在新疆羅布泊地區(qū)的一種特別地貌,高度一般在3~10米。探討發(fā)覺,紅柳沙包由很多枯枝落葉層和風沙層組成,二者交替積累,形成了清楚的層理構造。下圖示意紅柳沙包景觀。據此完成5~6題。5.與紅柳沙包中枯枝落葉層厚度大小親密相關的因素是()A.氣壓 B.水分C.氣溫 D.光照6.沙包上的紅柳()A.植株高大 B.葉片寬敞C.枝條粗短 D.根系發(fā)達答案:5.B6.D解析:第5題,新疆羅布泊地區(qū)深居內陸,降水少,制約植被生長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水分足夠則植被的枝葉茂密,造成枯枝落葉層厚度大,反之枯枝落葉層厚度小。氣壓對植被生長影響不大,夏季氣溫高、光照足夠,但是無水則植被無法生長。第6題,沙包上的紅柳生長于干旱環(huán)境,降水少、蒸發(fā)量大,植被為獲得足夠水分,一般地下根系發(fā)達;為削減蒸發(fā),地上植株矮小、葉片窄小;由于土壤貧瘠、水分較少,一般枝條較細。廣玉蘭原產于北美洲東南部,花大、白色、芳香,是漂亮的庭園綠化欣賞樹種。讀圖,完成7~8題。7.該樹屬于()A.常綠林B.落葉林C.針葉林D.灌木叢8.該樹志向的生存環(huán)境特點是()A.干冷 B.干熱C.暖濕 D.冷濕答案:7.A8.C解析:第7題,北美洲東南部緯度較低,熱量條件好,植被主要為常綠林。第8題,由其原產地的氣候特征可知,該樹志向的生存環(huán)境特點是暖濕。讀我國植被分布圖,完成9~10題。9.甲、乙、丙三類植被分別是()A.森林、草原、荒漠 B.森林、荒漠、草原C.草原、森林、荒漠 D.荒漠、草原、森林10.造成甲、乙、丙三類植被差異的主導因素是()A.地形 B.土壤C.水分 D.熱量答案:9.A10.C解析:第9題,由圖可知,甲類植被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和南部,該區(qū)域降水較多,為森林;乙、丙兩類植被分布在我國西北地區(qū),丙類植被所在地距海更遠,因此乙為草原,丙為荒漠。第10題,造成三類植被分布差異的主導因素為水分。土壤顏色是土壤的重要特征,依據顏色命名土壤是重要的命名法則。據此完成11~12題。11.下列地區(qū)中,依據黑色命名土壤的是()A.東北地區(qū) B.南方地區(qū) C.青藏地區(qū) D.西北地區(qū)12.關于土壤顏色與地區(qū)的組合,正確的是()A.華北地區(qū)—紅色B.南方地區(qū)—藍色C.四川盆地—青色D.北方地區(qū)—黑色和黃色答案:11.A12.D解析:第11題,東北地區(qū)黑土廣布,黑土是依據土壤的顏色為黑色命名的。第12題,華北地區(qū)的土壤用黃色命名,南方地區(qū)的土壤用紅色命名,四川盆地的土壤用紫色命名,北方地區(qū)的土壤用黑色和黃色命名。讀黑土形成過程示意圖,完成13~14題。13.導致黑土腐殖質層漸漸變厚的緣由有()①成土母質②生物③氣候④時間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14.黏粒淀積層的主要作用是()A.通氣透水B.保水保肥C.調整土溫D.增加養(yǎng)分答案:13.C14.B解析:第13題,黑土分布地區(qū)植被豐富,枯枝落葉為土壤供應了足夠的腐殖質來源;氣候冷濕,微生物活動弱,枯枝落葉分解慢,有利于腐殖質的積累;長時間的腐殖質的積累,使黑土腐殖質層漸漸變厚。成土母質只為土壤供應礦物質,與腐殖質形成無關。第14題,黏粒淀積層土質細膩,黏性較強,密度較大,位于腐殖質層下,能起到保存水分的作用,阻擋腐殖質層因水分下滲導致的肥力流失。閱讀圖文材料,完成15~16題。材料一土壤是反映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的一面“鏡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氣候、地表物質、地形、水文條件、生物及人類活動狀況。材料二土壤與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關系圖。15.下列有關生物與土壤關系的敘述,正確的是()A.生物是土壤礦物養(yǎng)分的最初來源B.綠色植物促進了耕作土壤的形成C.生物作用與土壤肥力的產生關系親密D.樹木根系越深,供應應土壤表層的有機質越多16.關于成土母質與土壤的敘述,正確的是()A.成土母質是土壤的初始狀態(tài)及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和植物有機養(yǎng)分元素的最初來源B.發(fā)育在殘積物和坡積物上的土壤具有明顯的分層特征C.成土母質的化學成分在很大程度上確定著土壤中的化學元素和養(yǎng)分D.基性巖母質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顯高于酸性巖母質上的土壤答案:15.C16.C解析:第15題,生物是土壤有機物質的來源,是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與土壤肥力的產生親密相關。第16題,成土母質是土壤礦物養(yǎng)分的最初來源;發(fā)育在洪積物和沖積物上的土壤具有明顯的質地分層特征;基性巖母質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顯低于酸性巖母質上的土壤。分布在我國東北平原的黑土有機質含量高,保肥、保水性強,是最相宜農作物生長的肥沃土壤。20世紀50年頭以來,黑土區(qū)漸漸發(fā)展成為我國的商品糧基地。近年來黑土厚度變薄,肥力下降,引起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嚴峻影響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據此完成17~18題。17.引起東北平原黑土厚度變薄、肥力下降的主要緣由是()A.全球變暖,微生物分解活躍B.大量施用農藥、化肥,建設人工水渠C.人類過度墾殖,流水沖刷嚴峻D.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耕地大量被侵占18.愛護與復原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A.實現秸稈還田,免耕、少耕和休耕B.發(fā)展畜牧業(yè),壓縮耕作業(yè)規(guī)模C.大力植樹造林,抵擋寒潮危害D.完善水利設施,削減水土流失答案:17.C18.A解析:第17題,由材料“黑土區(qū)漸漸發(fā)展成為我國的商品糧基地”可知,隨著農業(yè)的發(fā)展,東北地區(qū)黑土厚度變薄、肥力下降,故引起東北平原黑土厚度變薄、肥力下降的主要緣由是人類過度墾殖,流水沖刷嚴峻。第18題,秸稈還田,免耕、少耕和休耕有利于愛護土壤,復原黑土肥力。土壤凋萎濕度是指土壤水分削減到使植物葉片起先呈現萎蔫狀態(tài)時的土壤濕度,被認為是植物能夠汲取的土壤水的最低值。下圖為我國某地區(qū)不同樹種(苗木)凋萎濕度測量結果圖。讀圖,完成19~20題。19.對土壤凋萎濕度影響最小的因素是()A.氣溫凹凸 B.土質顆粒 C.基巖性質 D.降水多少20.圖中樹種抗旱實力最強的是()A.富士蘋果 B.山丁子C.久保桃 D.山桃答案:19.C20.D解析:第19題,依據材料,土壤凋萎濕度是一種特別的土壤濕度,所以此題的實質是推斷對土壤濕度影響最小的因素,氣溫影響土壤水分的蒸發(fā),從而影響土壤濕度;土質顆粒影響土壤含蓄水源的實力,影響土壤濕度;基巖性質不會影響土壤的含水量;降水越多,土壤濕度越大。第20題,土壤凋萎濕度越低,樹種抗旱實力越強。讀圖可知,圖中四種樹種中,山桃的土壤凋萎濕度最低,抗旱實力最強。二、綜合題(共40分)21.(10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胡楊是生長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區(qū)的樹種??茖W家以胡楊年生長季始于春季日均溫穩(wěn)定≥5℃,止于秋季日均溫穩(wěn)定≤5℃的標準,確定胡楊年生長季的起始日、終止日。探討表明,若3月均溫每上升1℃,起始日提前2.21天;10月均溫每上升1℃,終止日推遲2.76天;3-10月均溫每上升1℃,生長季延長7.78天。由此可見,胡楊對氣候改變的反應比較明顯。下圖是中國綠洲胡楊年生長起始日、終止日空間分布圖。(1)據圖描述中國綠洲胡楊年生長季的空間分布特征并分析緣由。(6分)(2)近50年來,中國綠洲胡楊年生長季普遍有變長的趨勢,但也存在顯著的區(qū)域差異,如和田所在地區(qū)生長季變長的趨勢不明顯,而格爾木所在地區(qū)終止日推遲明顯。試推想兩地出現差異的干脆緣由。(4分)答案:(1)分布特征:由西南向東北生長季漸漸變短;和田所在地區(qū)生長季最長,東北部和格爾木所在地區(qū)最短。緣由:生長季長短取決于氣溫,自西南向東北緯度上升,受冬季風影響程度增加,故呈現由西南向東北生長季漸漸變短的特征;和田周邊沙漠廣布,夏季劇烈升溫后熱量擴散較慢,整體較暖,故生長季長;格爾木所在地區(qū)地勢較高,積溫較低,故生長季短。(2)影響生長季長短的因素主要是氣溫。胡楊年生長季普遍有變長趨勢的緣由應是全球變暖。但全球變暖有區(qū)域差異和時間差異。和田所在地區(qū)春秋季變暖都不明顯,起始日提前、終止日推遲不明顯,故生長季變長趨勢不明顯。格爾木所在地區(qū)春季變暖不明顯,秋季變暖明顯,終止日推遲,故生長季變長趨勢明顯。解析:第(1)題,胡楊年生長季的空間分布特征可以從圖中干脆讀取,留意由西南向東北生長季漸漸變短的趨勢,同時要留意描述和田所在地區(qū)生長季最長,東北部和格爾木所在地區(qū)最短。生長季分布的長短取決于氣溫,自西南向東北緯度上升,受冬季風影響程度增加,故呈現由西南向東北生長季漸漸變短的特征;和田周邊緯度較低且受沙漠影響,整體較暖,生長季長;格爾木所在地區(qū)地勢較高,積溫較低,故生長季短。第(2)題,影響生長季長短的因素主要是氣溫。近50年來中國綠洲胡楊年生長季普遍有變長的趨勢的緣由應是全球變暖,但全球變暖有區(qū)域差異和時間差異,緯度越高、越寒冷的地區(qū)改變一般越大。和田所在地區(qū)較為暖和,故生長季變長趨勢不明顯。格爾木所在地區(qū)地勢高,相對寒冷,但春季變暖不明顯,秋季變暖明顯,終止日推遲,故生長季變長趨勢明顯。22.(12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日本熊本縣阿蘇山的代表性觀光勝地是一片富裕的草原(阿蘇草原),上千年來該草原都是依靠人工維持的半自然草原。每年阿蘇草原都會定期燒荒,很快新草就會破土而出,造就阿蘇山大草原那漫山遍野青翠欲滴的迷人景觀。但一年一度的燒荒也面臨諸多平安隱患,比如火勢可能會擴散到旁邊森林,盲目點火還會危及人員的生命平安。圖1為阿蘇草原燒荒景觀圖,圖2為阿蘇草原位置示意圖。圖1圖2(1)指出阿蘇草原所在地氣候和所對應的植被類型。(2分)(2)分析阿蘇草原每年燒荒的時間及緣由。(4分)(3)簡析阿蘇草原燒荒對草場自身的作用。(4分)(4)說明應如何確保燒荒平安。(2分)答案:(1)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植被類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2)冬末春初(3月)。此時,天氣漸漸轉暖,草原完全干枯,易于燃燒;早春,草還未發(fā)芽,燒荒不會危害嫩草的生長。(3)當地水熱足夠,草原很簡單向灌木過渡,逐步演化成森林;燒荒可以維持草原植被;燒荒可以削減有機物的積蓄,變?yōu)椴菽净?礦物鹽),成為剛發(fā)芽的嫩草的肥料,確保新草破土而出;燒荒還可以燒死害蟲病菌等,促進草的生長。(4)燒荒前,在草原和周邊森林之間清理出隔離帶;加強防火常識的宣揚教化;燒荒時留意風向,應當在上風向點火;燒荒時應劃出警戒區(qū),加強平安巡邏等。解析:第(1)題,讀圖可知,阿蘇草原位于日本南部,結合氣候界線可知,該地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對應的植被類型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第(2)題,由材料可知,燒荒時間為冬末春初。此時,天氣轉暖,草原完全干枯,易于燃燒;早春,草還未發(fā)芽,燒荒不會危害嫩草的生長。第(3)題,燒荒對草場自身的作用,可以從草原的維護、供應肥料、殺害蟲病菌等方面進行分析。第(4)題,燒荒前須要在草原和周邊森林之間清理出隔離帶;燒荒時還須要留意風向,應當在上風向點火;燒荒時應劃出警戒區(qū),加強平安巡邏;平常還須要加強防火常識的宣揚教化等。23.(8分)讀植被和土壤分布模式框圖,完成下列要求。(1)填出圖中空缺的植被類型。(4分)A,B。

(2)以熱帶雨林地區(qū)和荒漠地區(qū)為例,說明氣候對植被和土壤的影響。(4分)答案:(1)溫帶草原亞寒帶針葉林(2)熱帶雨林地區(qū)氣候潮濕,因而發(fā)育了紅色的呈強酸性的、有機質含量較低的土壤,即磚紅壤,生長著高大茂密的熱帶雨林;而荒漠地區(qū)氣候干燥,發(fā)育了呈中性到堿性、有機質含量很低的荒漠土壤,生長著矮小多刺的耐旱植被。解析:第(1)題,據圖分析,A主要分布在干旱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區(qū),發(fā)育有溫帶荒漠植被;B分布在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區(qū),發(fā)育有亞寒帶針葉林植被。第(2)題,結合熱帶雨林地區(qū)以及荒漠地區(qū)實際狀況,可總結出熱帶雨林地區(qū)氣候潮濕,因而發(fā)育了紅色的呈強酸性的、有機質含量較低的土壤,即磚紅壤,生長著高大茂密的熱帶雨林;而荒漠地區(qū)氣候干燥,發(fā)育了呈中性到堿性、有機質含量很低的荒漠土壤,生長著矮小多刺的耐旱植被。24.(1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圖1為世界某區(qū)域略圖,圖2為改良后的土壤剖面示意圖。圖1圖2材料二甲地區(qū)山地、丘陵較多,土質瘠薄,20世紀50年頭通過開采深層地下水和土壤改良技術以及70年頭日光溫室(不需人工增溫)和溫室水培農業(yè)(即人工配制的養(yǎng)分液放在塑料袋內作為植物生長的“土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