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必《過秦論》《五代史伶官傳序》(講義)-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新教材新高考)_第1頁
選必《過秦論》《五代史伶官傳序》(講義)-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新教材新高考)_第2頁
選必《過秦論》《五代史伶官傳序》(講義)-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新教材新高考)_第3頁
選必《過秦論》《五代史伶官傳序》(講義)-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新教材新高考)_第4頁
選必《過秦論》《五代史伶官傳序》(講義)-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新教材新高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08講選必《過秦論》《伶官傳序》一輪復(fù)習(xí)

目錄

01考情分析?備考策略..........................................................................I

02知識導(dǎo)圖?思維引航..........................................................................1

03考點突破?考法探究.........................................................................5

04熱考題型?解題策略.........................................................................7

05真題感悟?命題洞見.........................................................................15

匐1

學(xué)習(xí)目標(biāo):

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梳理兩篇文章的文言基礎(chǔ)知識;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反復(fù)研讀兩篇史論作品,厘清論點與論據(jù)間的邏輯關(guān)系;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把握兩篇史論的立論基礎(chǔ)與論述方式,辯證思考其論證中的瑕疵或漏洞;

文化傳承與理解:培養(yǎng)學(xué)生對中國古典文化的熱愛、對中國歷史的興趣,教給學(xué)生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培養(yǎng)學(xué)生“以史為鑒”“古為今用”的意識。

尊重歷史,以史為鑒

歷史是一面鏡子,映照著現(xiàn)實,也預(yù)示著未來。了解歷史,不忘過去,才能看清前進的方向?!哆^秦

論》都記載了哪些史實?請列表梳理。

歷史事實

達階

方段

人物事跡

據(jù)靖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奠

秦孝公

敘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p>

述惠文、武、蒙故業(yè),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

發(fā)

昭襄郡。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孝文王、莊國家無事

襄王

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南取桂林、象郡,北筑長城卻匈奴。

始皇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粟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以弱

天下之民。金城千里。

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zhuǎn)而攻秦;

陳涉山東滅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

豪俊亡

秦族矣。

結(jié)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還原情境,討論效果

討論一:你認為賈誼創(chuàng)作《過秦論》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1.評述秦的過失,揭示其迅速滅亡的原因。2.身處盛世的賈誼,總結(jié)秦國盛衰得失的教訓(xùn),為

統(tǒng)治者提供施政經(jīng)驗,維護西漢政權(quán)的長治久安。論說的目的是讓統(tǒng)治者明曉道理。

討論二:假如你是當(dāng)時的皇帝,你會被打動嗎?為什么?

示例1:會。理由如下:

(1)從思想內(nèi)容看,總結(jié)了秦滅亡的原因:推行暴政,不施仁義。這符合歷史真實。

(2)從篇章結(jié)構(gòu)看,先極寫秦滅六國、一統(tǒng)天下的盛勢;接著寫陳涉起事反秦,天下云集響應(yīng),秦迅

速滅亡;最后據(jù)題立意,因敘而議,得出結(jié)論。文章結(jié)構(gòu)嚴謹,剪裁得當(dāng),筆筆設(shè)伏,層層照應(yīng),展現(xiàn)在

讀者面前的,是一幅幅鮮活的歷史畫卷。

(3)從修辭運用看,善用襯托對比,極力渲染秦的強大,反襯它的易亡;虛張六國合縱的聲威,反

襯秦人的善攻;備言陳涉的卑微弱小,與六國的炮赫強盛構(gòu)成鮮明對比,凸顯了秦朝滅亡的基本原因。

(4)從文章氣勢看,鋪陳夸張,文筆酣暢,感情充沛,氣勢磅礴,帶有戰(zhàn)國縱橫之風(fēng),會被折服。

示例2:不會。理由如下:

(1)從思想內(nèi)容來看,只是總結(jié)了秦滅亡一個方面的原因,秦滅亡還有其他原因,根本問題是體制

政策不符合歷史的發(fā)展。

(2)大量的夸張成分,給人感覺不真實。

(3)部分歷史不真實。

小結(jié):從思想內(nèi)容看,總結(jié)了秦滅亡的重要原因,也體現(xiàn)了賈誼居安思危的責(zé)任擔(dān)當(dāng)。從篇章結(jié)構(gòu)

看,先敘述史實,后自然而然得出結(jié)論,思路清晰,結(jié)構(gòu)嚴謹。中間充分運用了襯托對比手法,層層鋪

墊,其實力懸殊,而陳涉卻輕易擊敗了秦朝,讓人不能不深思其中的原因。最后,文章氣勢磅礴,情感充

沛,使人折服??傊?,不失為千古名文。

梳理表達,賞析效果

1,梳理《五代史伶官傳序》記敘和議論的內(nèi)容,討論這樣安排的效果

歷史事實

表達方式階段

人物事跡

莊宗接受遺命,滅燕,滅梁興盛

敘述倉皇出逃,不知所歸,誓天

莊宗衰亡

斷發(fā),泣下沾襟

結(jié)論(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議論

結(jié)論(2):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明確:《五代史伶官傳序》開宗明義,正面提出主張,以此作為全篇的總綱。繼而敘寫莊宗接受父王

的遺命和執(zhí)行遺命的情況,以具體的史實作為論述盛衰之理的例證,通過記述后唐的興盛衰亡,進一步闡

明成敗由人的道理。篇末生發(fā)議論,探究因由,總結(jié)教訓(xùn)。

這樣寫的效果:先敘莊宗極盛的史實,再寫其極衰的場面,后面總言興亡,喟嘆不已:“方其盛也,

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币皇⒁凰?,既揚又抑,交錯成

文。通過"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敘述,和盛衰得失的對比,繼而進一步推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

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并點出它的普遍性。

探究運用對比的藝術(shù)

兩篇文章都運用了對比的手法,請比較它們運用的效果。明確:《過秦論》作者主要選取四個方面的

對比:秦國本身先強后弱、先盛后衰、先興旺后滅亡的對比;秦與六國的對比;秦與陳涉的對比;陳涉

與九國的對比。幾組對比交織在一起,結(jié)構(gòu)宏偉,氣勢磅礴,話語也顯得更有分量。主客觀形勢的不同,

強弱盛衰難易的不同,都從幾方面的對比中顯現(xiàn)出來,秦王朝滅亡的原因不言而喻,因而文章一氣貫注,

氣勢充沛,精彩絕倫。除此之外,文章前三段先鋪敘秦一步步得天下的史實,后以一小段文字,敘述陳

涉揭竿而起,最后以陳涉與九國、秦作對比,得出結(jié)論。篇幅結(jié)構(gòu)上也形成了鮮明對比,反差強烈。

《五代史伶官傳序》作者以后唐的盛衰得失進行對比。莊宗的自我對比:“憂勞”時的強盛,與“逸

豫”后的落魄。對手的強弱對比:前期敵人是梁、燕王、契丹等勁敵,后期敵人是數(shù)十伶人。前期“系

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后期是“君臣相顧,不知所歸”。盛時,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衰時,

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以致作者經(jīng)常敘述后忍不住感慨。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歷史教

訓(xùn)I,也就顯而易見了。兩篇文章都選取歷史事實進行對比,突出了作者要表達的歷史規(guī)律和教訓(xùn),并結(jié)

合對偶句式、短句形式強調(diào)了文章的藝術(shù)效果和感染力。

探索史識,明確意義

從對比的運用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歷史有著怎樣的認識?試探究其寫作意圖。

明確:作者先有清晰的歷史認識,才有對史實的剪裁和選擇,才有恰當(dāng)?shù)慕M織形式和修辭手法的運用。

《過秦論》作者用了四組對比,“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觀點不言而喻,反映了作者反對暴政、提

倡仁政的思想。其寫作目的是針對西漢初年的社會實際,勸誡漢朝統(tǒng)治者應(yīng)該汲取前朝教訓(xùn),要休養(yǎng)生

息。

《五代史伶官傳序》作者也選取四個方面的對比,“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顯而易見。

這是為北宋王朝的統(tǒng)治者提供借鑒。而“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觀點,更推及普通人

身上,具有普遍性的哲理意義。兩篇文章的作者都生活在迷信天命的封建社會,卻能“著文以稽成敗,

撰書以垂鑒戒”。對歷史的升沉、王朝的盛衰,能從人事方面加以考察,推究其因。他們觀察事物、論析

問題的視點與角度無疑是正確的,他們對歷史的認識和見解無疑是極為可貴的。

2025年備考策略

我國古代素有文人論政的習(xí)慣,文言政論文的寫作目的是“說服”當(dāng)政者,所以,不論是《五代史伶

官傳序》采用邏輯性強的散體,還是《過秦論》運用感染力強的賦體,都是出于更好地表達思想,以使讀

者更深刻地接受自己觀點的需要。體會文言政論文賦體重感染力、散體強化邏輯性的藝術(shù)特點,并思考政

論文不同語體與作者命意寄托之間的關(guān)系。對照注釋落實字詞含義,以圈點勾畫的方法閱讀復(fù)習(xí)兩篇文章,

梳理常用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

1.列出兩文的論點與論據(jù)。

2.分析這兩篇政論文賦體與散體部分的語言特點。

3.體會政論文不同語體與命意寄托間的關(guān)系。

4.課外閱讀其他文言政論文,探討文言政論文語體特點及現(xiàn)實借鑒意義。

匐2

〃如■瓢思微皿w

任務(wù)驅(qū)動?攻重點

任務(wù)一分清論點與論據(jù)——散體的邏輯性

1.活動探究:畫出文中集中體現(xiàn)歐陽修觀點的句子。

明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憂勞可以興國,

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2.活動探究:思考歐陽修得出這些觀點的依據(jù)。

通過梳理依據(jù),理解文本內(nèi)容,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

明確:(1)作者以莊宗興亡的史實為依據(jù),得出“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觀點。(2)具體分析莊宗

“所以得天下”和“所以失天下”,以史為證,得出“成敗之跡”“皆自于人”的判斷。(3)引用《尚書》

言論,用古訓(xùn)佐證,從具體而微的史實判斷上升到一般性規(guī)律判斷,據(jù)史推理,得出“憂勞興國,逸豫亡

身”的結(jié)論。(4)明確“人事”、“憂勞”和“逸豫”的內(nèi)涵,以反問觀照現(xiàn)實,完成勸誡當(dāng)朝的寫作目

的。

3.問題探討:思考這些觀點之間有何聯(lián)系。

明確:“莊宗興亡”是“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依據(jù),“成敗由人”是“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的印證,“憂勞興國,逸豫亡身”是“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深化,“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

所溺”是“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題旨之所在。

本文前半部分重在敘事,后半部分轉(zhuǎn)入論理,隨著論證步步深入,立意層層遞進。這是采用散體為主

要語體特征的政論文加強思辨的邏輯性與思維深度的優(yōu)勢所在。

任務(wù)二涵泳表情與達意——散體的情感性

《五代史伶官傳序》主體部分采用奇句單行、不過于講求對偶聲律的散體語體,強化思辨邏輯性,情

感表達節(jié)制內(nèi)斂。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改寫,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1.活動探究:第二段敘述莊宗得天下,落筆波瀾不驚,個中暗藏乾坤。朗讀,分析作者是如何表達情

感的。

(1)朗讀再現(xiàn)形象。

首先,語速慢而有力,話語哀婉低切,讀出晉王的咬牙切齒、死不瞑目。

其次,朗讀時重點強化十個動詞的連貫與一氣呵成,讀出莊宗為父報仇的使命感。

(2)這一段寫莊宗為父報仇部分,共用39字,其中10個是動詞。學(xué)生改寫該語段,使其更為簡潔,

如“莊宗受而藏,其后用兵,負而前,及凱旋而納之”。比較分析,概括其表達情感的方式。

明確:①精選動詞:受、藏、用、遣、告、請、盛、負、驅(qū)、納,體現(xiàn)了莊宗的恭敬、謹慎與堅定。

課文更明確了特殊地點、特殊方式與特定人員,體現(xiàn)了莊宗為父報仇的審慎態(tài)度與堅定決心。②連用短句:

39字組成7個句子,表現(xiàn)了莊宗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

2.活動探究:課文第三段莊宗失天下與得天下的盛衰對比,令人產(chǎn)生強烈的碰撞感與落差感。學(xué)生自

由朗讀,比較莊宗形象,揣摩作者是如何表現(xiàn)嘆息之情的。

(1)閱讀第三段,分析莊宗形象。

明確:盛:志得意滿、意氣風(fēng)發(fā)、所向披靡、勢如破竹的莊宗。長句加對偶句,表現(xiàn)了莊宗勢不可擋

的力量。

衰:眾叛親離、潰不成軍的莊宗。長句包裹四字短句,又多以仄聲結(jié)尾,如凄風(fēng)苦雨,似呼啦啦大廈

傾。

(2)通過變化朗讀節(jié)奏、刪去副詞或?qū)㈤L句改為短句,體會作者是如何表達惋惜之情的。

明確:①短句再現(xiàn)了豪壯與衰微的場景。對比鮮明,抑揚頓挫,蕩氣回腸。②程度副詞“何其”,加

上感嘆句,寄予了飽滿的好惡褒貶之情。③寫盛時末字開口大,豪壯;寫衰時多用仄聲、合口呼結(jié)尾,凄

涼。既對偶又錯落的短句構(gòu)成的長句,有急有緩,意味深長。

3.整合概括:三、四兩段敘述史事,作者采用先揚后抑的手法,通過一盛一衰的對比,反差強烈,增

強了論點的說服力。

一褒一貶,增強了文章的抒情性。

明確:本文在語言運用上的一大特色,是以散體為主,注重文字的平易曉暢,簡潔生動;同時又吸取

了駢文的長處,利用局部的對偶詞句使文章具有濃郁的詩的韻味。誦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令人

進入美的意境,感受到充溢于字里行間的作者豐沛的感情。

任務(wù)三探究命意與寄托——散體的思想性

1.活動探究:探討本文的寫作目的與作者的思想之美。

明確:《新五代史》由歐陽修用18年時間單獨完成,并非奉旨寫史,帶有強烈的道德教化傾向。全文

一嘆再嘆,以嘆始終,寄托了作者豐富的思想之美。

(1)治國之理:《五代史伶官傳序》通過分析后唐的盛衰,說明“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以

“禍患積于忽微,智勇困于所溺”告誡北宋統(tǒng)治者,要汲取歷史教訓(xùn),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力圖自強。

(2)濟世之方:歐陽修修史的目的還在于“正亂君”,欲用此文以匡扶昏昧的君王。(3)君子之德:寫

一百多年前的事,歐陽修起筆“嗚呼”,反復(fù)感嘆,體現(xiàn)的正是古代文人強烈的家國意識,即便歐陽修修

史期間多次被貶地方為官也概莫能外。

2.梳理整合:政論文采用散體這一語體特征的作用。

文言政論文往往從政治角度,對社會重大事件和與國家興亡有關(guān)的民生問題進行深度討論。作者通過

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的分析,提出獨到的見解與主張,從而有補于當(dāng)世。學(xué)生討論,教師點撥:散體政論

文更強調(diào)實用價值,接近一般的議論文,有觀點,有論證,有清晰的邏輯思辨過程,能用確切的事實與可

驗證的道理,使論證更有說服力。散體政論文講究語言清芬得體,簡樸合度,特別注意不以辭害義,但是

也并不完全排斥借用對偶詞句等節(jié)奏勻稱的駢文式的表述,適度使用,可使文章在論述深刻的同時,敘事

更生動曉暢,感情更深沉濃烈。

同時,有別于一般的議論文,散體政論文也可以在敘事、議論中夾雜感慨,借以表達作者對歷史事件

的見解和或褒或貶的情感態(tài)度,使文章在追求邏輯性與思想性的同時,不乏藝術(shù)性與感染力。

任務(wù)驅(qū)動?破難點

從明清到當(dāng)代,幾乎所有的古文選本都收錄了《過秦論》(上篇),因此前人對它的評語很多。姚鼐

在《古文辭類纂》中評它為“雄駿宏肆”,近人吳闿生在《古文范》夾批中評它“通篇一氣貫注,如一筆

書,大開大闔”。總結(jié)大多數(shù)評論者的意見,主要是說這篇文章氣勢充沛,是一篇氣“盛”的文章。文氣

之盛,與本文主要采用句式整齊而富有變化,好用鋪排對比、重文采、講究修辭的賦體有密切關(guān)系。那么,

作者為什么選用賦體這一語體來寫這篇政論文呢?

任務(wù)一賦體可以重敘事,輕議論

1.活動探究:找出中心論點和議論段落。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議論主要集中在最后一段。

2.活動探究:用敘事來議論,是本文最大的特點,結(jié)合文章分析本文的敘述特點。

明確:本文是政論文,也是史論,文章用四段來敘事,最后一段在敘事基礎(chǔ)上議論,這樣寫與本文為

《過秦論》部分節(jié)選有關(guān)。

(1)敘述的概括性。作者用千余字的篇幅敘述從秦孝公到秦亡國這一百多年的歷史,概括地說明了秦

由盛而衰的全過程和主要現(xiàn)象,以使讀者對這一段歷史有比較清楚的認識。

(2)敘述的選擇性。作者并不僅僅對客觀歷史事件進行簡單的堆砌羅列,而是在敘述事實時加入了自

己的思考和判斷,只選取能說明秦興衰的關(guān)鍵史實,使敘述帶有一定主觀性和選擇性。秦從興到亡,經(jīng)歷

過的大小戰(zhàn)爭不計其數(shù),有勝也有敗,但課文對秦的敗戰(zhàn)避而不談,這樣做的好處是可為秦的強大蓄勢。

所蓄之勢越大,后文寫其迅速敗亡時則越能為其論點提供有力支撐。

3.問題探討:用敘述來議論如何使文章讀來有氣勢?

明確:

(1)展現(xiàn)雄闊的事件全貌。賈誼對秦國由盛而衰、由興而亡的敘述條理清晰,以時間為序來安排文章

的層次結(jié)構(gòu)。全過程、全貌式的歷史展現(xiàn),使文章很有說服力。

(2)鋪排豐富的事件細節(jié)。作者對某一特定時間內(nèi)的某一點,突出地加以橫向鋪陳發(fā)揮,使人不僅看

到“線”,還看到“線”上一個個用濃墨重彩著重描述的“點”,層層鋪排事件細節(jié),讀來自有氣勢。

任務(wù)二賦體可以重鋪排,重渲染

賈誼是漢賦的早期作家,這篇《過秦論》不是賦,卻帶有賦的語言特色。

1.活動探究:找出文中鋪排渲染的內(nèi)容,有表情地朗讀,注意把握句內(nèi)與句間的節(jié)奏。

明確:本文語言上明顯地帶有賦的特色,其一便是講究鋪排渲染。例如開頭渲染秦孝公的雄心,鋪排

了“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薄安⑼贪嘶摹钡仍~語;中間渲染九國之師攻秦的聲勢,將四君、

九國、謀臣、策士、武將一一列名;寫秦始皇,則極力鋪排渲染他那“威加海內(nèi)”的形象。

2.活動探究:分類概括鋪排渲染的結(jié)構(gòu)特點。

明確:(1)同義疊句。以整齊句式疊寫一個意思,如第一段“席卷”“包舉”“囊括”“并吞”等同

義疊用,使得文字氣足神完。(2)多重排比。既有“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這樣主

謂結(jié)構(gòu)的排比,又有“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這樣的并列謂語的排比,還

有“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這樣結(jié)構(gòu)

交錯的四字排比句。排比形式多樣,使行文氣勢奔放又氣韻流轉(zhuǎn)。(3)駢散結(jié)合。有些駢語包含在散句之

中,如“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氣勢充沛,句式變化多致。

3.朗讀揣摩:改寫一個鋪排渲染的例子,比較朗讀并總結(jié)鋪排渲染的表達效果。如將鋪排六國人才的

內(nèi)容改為六國人才濟濟,可否?為什么?

明確:原文的鋪排,渲染了六國力量強大,然而這種強大沒有轉(zhuǎn)化為勝利,交戰(zhàn)的結(jié)果是反而讓力量

弱小的秦國取得勝利,引導(dǎo)讀者分析強敗弱勝的具體原因,最終得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結(jié)論。

鋪排渲染,窮形盡相,既可以突出事物特性,又可以渲染氣氛,強化情緒,形成一氣灌注的行文氣勢。

任務(wù)三賦體可以重對比,重襯托

1.活動探究:找出文中對比襯托的內(nèi)容,朗讀體會行文節(jié)奏。

作者通篇主要進行了四個方面的對比襯托:秦國自身的對比襯托;秦與六國的對比襯托;秦與陳涉的

對比襯托;陳涉與九國的對比襯托。

2.問題探討:舉例分析多重對比襯托的表達效果。

示例1:多重對比襯托有力地印證了中心論點。如秦軍與陳勝、吳廣起義軍的力量對比:秦疆土之大、

地勢之險、國防安保之嚴密,襯托出起義軍及其領(lǐng)導(dǎo)人出身卑微、才能平庸、財富貧乏、兵員稀少、裝備

落后、素質(zhì)低下。一個能打敗多國聯(lián)軍的強大軍隊最終卻被一支弱小的起義軍打敗,其中一定有非軍事因

素,原因是什么?作者認為是由于秦國施行暴政,使敵我雙方強弱力量發(fā)生了轉(zhuǎn)變。

示例2:幾重對比襯托交織,使行文結(jié)構(gòu)宏偉,行文氣勢磅礴,增強了說服力。第二段先鋪張渲染六

國之勢,結(jié)果為秦所滅,以對比襯托秦之強大;后又鋪張渲染秦之強大,以對比襯托陳涉之卑微;秦滅六

國,然秦卻毀于陳之發(fā)難,對比襯托,繼而卒章顯志,引出諷諫資政之目的:"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其文勢如波浪疊起,洶涌而至。

任務(wù)四政論文賦體或散體與命意寄托的關(guān)系

1.問題探究:從寫作目的、表達方式、語體特征等方面,比較《五代史伶官傳序》與《過秦論》的異

同。

明確:相同點:(1)從寫作目的來看,二者都是借古諷今,意在告誡人們吸取教訓(xùn),以史為鑒。(2)

在進行論述時都不約而同地對史實進行了一定的渲染和夸張。(3)在敘述史實的基礎(chǔ)上做到了敘議結(jié)合。

不同點:語體特征上,《過秦論》主體部分用鋪排、渲染、夸張之辭,使行文氣勢強健,有一種雄壯

之美。《五代史伶官傳序》主要采用散體,語言錯落有致,突出文章的思想性、深刻性,同時利用聲韻和

對偶詞句使文章具有了濃郁的抒情性。

2.問題探究:錢鐘書先生在《管錐編》中指出:“賈生此文,犯了'詞肥意瘠'之病?!鄙钊腴喿x本

文,談?wù)勀愕目捶ā?/p>

示例:錢鐘書先生的話,意思是作為政論文,《過秦論》(上)在語言上的藝術(shù)性大于思想上的深刻

性與論證的嚴密性。(1)這句話有一定道理。一般政論文,過度堆砌辭藻反而會導(dǎo)致文章觀點論證不夠充

分。(2)我們要清楚,課文《過秦論》僅為上篇。《過秦論》中篇剖析秦統(tǒng)一天下后沒有采用正確的政策,

指責(zé)秦二世沿襲始皇舊政存有過失。下篇寫秦在危急的情況下,秦王子嬰沒有救亡扶傾的才力,主要指責(zé)

子嬰之過。所以,從宏觀上看,中心論點中的“過秦”主要在沒有節(jié)選的中篇和下篇。(3)就教材而言,

本文也可以看作是采用按照時間先后順序進行論證的縱式論證結(jié)構(gòu)。上篇前三段按照時間順序?qū)懥俗郧匦?/p>

公至秦始皇歷代國君治國之策,也是秦國逐步走向強大的振興史。第四段敘述的是秦王朝由盛到亡的衰敗

史。所以上篇前四段可以看成是秦由盛到衰的興亡史。也正是由于這部分按照時間先后順序進行的論述,

才有了第五段將秦的興與亡進行對比,得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結(jié)論。

3.總結(jié)整合:分析政論文不同語體與命意寄托的關(guān)系。

明確:文言政論文從“文體”上看,像“論述文”;就功能上說,又像“實用文”。這類文章有著鮮

活的“具體情境”下“針對困難”“解決問題”的“語用”靈魂,一般具有中華文化傳播“基于認同"而

不是“基于實力”的重要特征。無怪乎有專家認為,文言政論文多數(shù)缺失“思辨”。

如果作者主要目的是為了曉之以理,則采用散體更便于充分說理;如果作者主要目的是為了動之以情,

則采用賦體會使說理更有藝術(shù)性,更具感染力,更能達成交流的目的。當(dāng)然,優(yōu)秀的政論文可以是兩種語

體兼用,又各有側(cè)重。

㈤3

二考克空調(diào),專法探容.

(考點突破)

《過秦論》學(xué)習(xí)任務(wù)清單

一、文化常識

1.嵯函:靖山和函谷關(guān)。靖山,在函谷關(guān)的東邊。函谷關(guān),在今河南靈寶。

2.連衡、合縱:戰(zhàn)國七雄確立初期,從地理位置來看,秦國靠西,而六國掌東,正好是一條直線將之

劃開?!斑B衡”是秦國采用的一種離間六國,使它們各自同秦國聯(lián)合,從而各個擊破的策略?!昂峡v"是六

國聯(lián)合起來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

3.戰(zhàn)國四君子: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嘗君,齊國貴族,姓田名文;平原君,

趙國貴族,姓趙名勝;春申君,楚國貴族,姓黃名歇;信陵君,魏國貴族,姓魏名無忌。他們是戰(zhàn)國時期

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攬賓客著稱。

4.百越:百越之稱謂源于古代中原人對南方沿海一帶古越部族的泛稱,因這些古越部族眾多紛雜,且

中原人對其不甚了解,故謂之為“百越”。百越有很多分支,包括吳越、揚越、東甌、閩越、南越、西甌、

駱越等眾多越族支系。

5.七廟:天子的宗廟?!抖Y記?禮器》:“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一?!焙蠓褐傅弁豕┓钭嫦?/p>

的宗廟。

6.陶朱:春秋時越國的范蠡,他幫越王勾踐滅吳后,離開越國到陶,自稱陶朱公。因擅于做生意而致

富,后人以此作為富人的代稱。

7.九州:兗孫冀州、青州、徐祖、豫州、荊州、揚祖、梁州、雍州,代指中國。

8.關(guān)中:秦以函谷關(guān)為門戶,關(guān)中即指秦雍州地。

9.行伍:古代軍隊編制,以五人為伍,二十五人為行,故以“行伍”代指軍隊。

二、重要實詞

1.蒙故業(yè),因遺策蒙,繼承:因,沿襲。

2.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愛,吝惜;致,招引、招致。

3.秦人開關(guān)延敵延,迎擊。

4.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講逡巡,有所顧慮而徘徊不敢前進。

5.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奮,振興;余烈,遺留下來的功業(yè);振,舉起;御,駕馭,統(tǒng)

治。

6.卻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卻。

7.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言,著作;黔首,秦朝對百姓的稱呼。

8.銷鋒鋪銷,銷毀;鋒,兵刃;鎬,箭頭。

9.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踐,踏;因,憑借。

10.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殊俗,不同的風(fēng)俗,指邊遠的地方。

11.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抗,匹敵、相當(dāng)。

12.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除大,比權(quán)量力量量長短,比比大小。

三、古今異義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義:指靖山以東,代指東方諸國。

今義:指山東省。

四、通假字

1.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何,通“呵”盤問。

2,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景,通“影”,影子。

3,鋤椎棘矜,非鉆于鉤戟長專殺也攝,通“K”,碎土平田用的農(nóng)具。

4.非及鄉(xiāng)時之士也鄉(xiāng),通“向"。

五、一詞多義

1.遺

(1)因遺策(形容詞,前代的)

(2)秦?zé)o亡矢遺鑲之費(動詞,遺失,丟失)

(3)涂不拾遺(名詞,遺失、遺漏的東西)

(4)小學(xué)而大遺(動詞,遺漏,忽略)

(5)采之欲遺誰(動詞,給予,贈送)

2.亡

(1)秦?zé)o亡矢遺鏤之費(動詞,丟失,失去)

(2)追亡逐北(名詞,逃跑的士兵)

(3)吞二周而亡諸侯(動詞,滅亡)

(4)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動詞,逃跑)

(5)或人間長者先亡(動詞,死)

(6)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副詞,同“無",沒有)

3.舉

C1)西舉巴、蜀(動詞,攻?。?/p>

(2)舉頭望明月(動詞,舉起,抬起)

(3)舉大計亦死(動詞,發(fā)動)

(4)舉以予人(動詞,拿)

(5)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動詞,推薦,推舉)

(6)舉類邇而見義遠(動詞,提出,舉出)

(7)君舉不信群臣乎(副詞,全)

六、詞類活用

1過秦論(名詞作動詞,指出……的過失)

2.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詞作動詞,登上)

3.2a數(shù)百之眾(名詞作動詞,率領(lǐng))

4.莊八州而朝同列(名詞作動詞,安置使有序,引申為“統(tǒng)轄”)

5.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名詞作狀語,像席子一樣,像包裹一樣,像口袋一樣)

6.內(nèi)立法度(名詞作狀語,對內(nèi))

7.處連衡而斗諸侯(名詞作狀語,對外)

8.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名詞作狀語,在北方)

9.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量從(名詞作狀語,像云一樣,像影子一樣)

10.追亡逐北(動詞作名詞,逃跑的土兵)

11.外連衡而4諸侯(動詞的使動用法,使……相斗)

12.流血遵櫓(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漂浮)

13.序八州而朝同列(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朝拜)

1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詞作動詞,變??;變?nèi)酰?/p>

15.尊賢而重士(形容詞作動詞,敬重,看重)

16.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愚昧)

17.會盟而謀弱秦(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弱,削弱)

七、特殊句式

1.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2.聚之咸陽(省略句,“之”后省略“于”)

3.以為桂林、象郡(省略句,“以”后省略“之”)

4.躡足行伍之間(省略句,“足”后省略“于”)

5.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賓語前置句,名詞“仁義”作動詞“施”的賓語,賓語“仁義”提前。正

常語序為“不施仁義而攻守之勢異也”)

6.非鉆于鉤戟長鏤也(狀語后置句,介詞“于”組成介賓短語“于鉤戟長錢”后置。正常語序為“非于

鉤戟長錢缽也”)

7.鑄以為金人十二(定語后置句,“中心詞+定語”。正常語序為“鑄以為十二金人”)

8.金城千里(定語后置句,“中心詞+定語”。正常語序為“千里金城”)

9.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被動句,“為”表被動)

八、句子翻譯

1.當(dāng)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

在那時候,商鞅輔佐他,對內(nèi)訂立法規(guī)制度,從事耕作紡織,修治防守和進攻的器械,對外實行連衡

策略,使山東諸侯相互爭斗。

2.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諸侯恐慌害怕,會聚結(jié)盟,謀求削弱秦國,不吝惜奇珍貴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饒的土地,用來招引天下

的優(yōu)秀人才,采用合縱的策略締結(jié)盟約,互相援助,成為一體。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

秦國有余力利用他們的弱點制服他們,追逐敗逃的軍隊,殺死百萬人,流血多得甚至能漂起大盾牌。

4.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

到秦始皇的時候,他奮力發(fā)展六世遺留下來的功業(yè),用武力來統(tǒng)治各國,吞并東、西二周,消滅各諸

侯國,登上皇帝的寶庫控制天下,用嚴酷的刑罰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風(fēng)震懾四海。

5.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點名城,殺豪杰。

于是廢除先王的治國之道,焚燒各學(xué)派的著作,以便愚化百姓;毀壞著名的城池,殺掉英雄豪杰。

6.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良將手執(zhí)強弩守衛(wèi)著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大臣、精銳的士卒擺開鋒利的兵器盤詰杳問。

7.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天下的人如同云一樣聚集起來,如同回聲似的應(yīng)和他,擔(dān)著糧食如影隨形地跟著他。東方諸國的英雄

豪杰就一齊起事,滅亡了秦朝。

8.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蒙大,比權(quán)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假使拿東方諸國跟陳涉量量長短,比比大小,比較權(quán)勢,衡量實力,則不可同日而語了。

9.一夫作難而七廟梁,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議。

一個戍卒起事而宗廟毀滅,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恥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為不施行仁義

而攻和守的形勢不同了啊。

九、情景默寫

1.賈誼在《過秦論(上)》中對“戰(zhàn)國四公子”做出高度評價的三句是“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

尊賢而重士”=

2.在《過秦論(上)》中,作者提到秦孝公在商鞅的輔佐下進行了一系列的變革,這些變革中對內(nèi)的措

施主要有“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O(jiān)

3.在《過秦論(上)》中,戰(zhàn)國諸雄為了對抗強大的秦國,采取了“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的外交策略。

4,《過秦論(上)》中,最能體現(xiàn)諸侯各國“合縱”政策失敗的句子是“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

5.在《過秦論(上)》中,寫出了秦始皇強大的軍事威懾力使得北方的“胡人”不敢南下,勇士不敢動

武來報復(fù)仇怨的句子是“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6.在《過秦論(上)》中,作者寫到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以后,為了鞏固江山,派遣了最信得過的精兵良將

駐守軍事要塞的句子是“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7.在《過秦論(上)》中,寫出了陳涉出身鄙陋、身份低微的句子是“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

而遷徙之徒也”。

8.在《過秦論(上)》中,寫出了陳涉帶頭造反以后,天下的百姓一呼百應(yīng),紛紛加入起義隊伍的句子

是“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o

9.在《過秦論(上)》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強大的秦國之所以很快就被起義的軍隊滅國的原因是“仁義

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也是本文的主旨句。

10.《過秦論(上)》中最能表現(xiàn)秦始皇用武力統(tǒng)一天下,勢不可擋的句子是“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

周而亡諸侯”=

11.秦始皇派遣大將蒙恬北逐匈奴獲得勝利,使得匈奴長時間不敢南下進擊中原。文中“胡人不敢南下

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兩句就是對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12.文中“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兩句形象地描寫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將領(lǐng)、

士兵守衛(wèi)要塞,盤問過往行人的情景。

13.賈誼指出秦的過失即滅亡的原因在于“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14.《過秦論(上)》中寫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在文化上采取措施的兩句是“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

4口______2.

15.《過秦論(上)中寫陳涉?zhèn)€人才能的句子是“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O(jiān)

16.《過秦論(上)中寫陳涉起義隊伍數(shù)量少、不堪一擊的兩句是“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

17.《過秦論(上)中寫陳涉起義隊伍的武器裝備極簡陋的兩句是“斬木為兵,揭竿為旗”o

18.《過秦論(上)中用比喻形象生動地寫出陳涉起義后得到熱烈響應(yīng)的語句是“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

糧而景從“。

19.《過秦論(上)中寫陳涉起義的結(jié)果的句子是“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20.《過秦論(上)中寫作者將陳涉的社會地位與九國之師做對比的句子是“陳涉之位,非尊于齊、

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o

21.《過秦論(上)》中寫作者將陳涉部隊的武器與九國之師做對比的句子是“鋤"棘矜,非鉆于鉤戟

長錢也”O(jiān)

22.《過秦論(上)》中寫作者將陳涉部隊的素質(zhì)與九國之師做對比的句子是“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

之師也”。

23.《過秦論(上)》中寫作者將陳涉的用兵之道與九國之師做對比的句子是“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

道,非及鄉(xiāng)時之士也”o

【作文拓展】

話題:大治與大亂

打天下需要武力和謀略,治天下崇尚的卻是仁義。何謂仁義?仁義說到底就是一種愛民、保民、富民

之心。無仁義之人,是謂暴徒;無仁義之君,是謂暴君;無仁義之政,是謂暴政。行仁政者得人心,得人

心者得天下。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是秦始皇之過,也是所有亡國之君之過。仁者無敵,過去是如

此,今天也是如此!人和,乃強國之源;仁政,乃安國之策;人才,乃治國之本。人和,仁政,人才,如

鼎之三足,缺一不可。這是秦帝國的興衰給我們的啟示。歷史的車輪,已駛?cè)?1世紀,人們向往的幸福、

友愛、和平的新世界仍遙遙無期,貧窮,饑餓,暴虐,屠殺,非但沒有根除,反成愈演愈烈之勢,核戰(zhàn)陰

云,生態(tài)災(zāi)難,更是嚴重危險到人類的生存。為了人類的未來,請君再讀《過秦論》!

《五代史伶官傳序》文言知識學(xué)習(xí)清單

一、文學(xué)常識

1.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

進士及第,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xué)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死后累贈太師、楚國公,

謚號“文忠”,故世稱歐陽文忠公。

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xué)史上最早開創(chuàng)一代文風(fēng)的文壇領(lǐng)袖,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

五、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后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他領(lǐng)導(dǎo)了北宋

詩文革新運動,繼承并發(fā)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其散文創(chuàng)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

而開創(chuàng)了一代文風(fēng)。歐陽修在變革文風(fēng)的同時,也對詩風(fēng)、詞風(fēng)進行了革新。在史學(xué)方面,也有較高成就,

他曾主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公集》傳世。

2.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屬實用文體,同“跋”是一類文體。列于卷首叫“序”,附于

卷末叫“跋”。序的作用在于推薦介紹某人的著作,說明寫作過程、寫作目的、主要內(nèi)容或說明一些同本

書有關(guān)的事情,幫助讀者更好地去閱讀或理解此書。序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由作者本人寫的,叫“自序”:

請他人代寫的,叫“他序”(除了介紹著作外,還有一些評價的內(nèi)容);宴會賦詩時為詩結(jié)集所作的稱“宴

集序”;作文相贈,以表惜別、祝愿、勸勉之意的是“贈莊”;在議論中抒發(fā)感慨,借以總結(jié)歷史教訓(xùn)、

表達作者的政治見解或表達對所記敘的人與事的態(tài)度的名曰"史莊”o

3.伶官:古稱演戲的人為伶,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叫作伶官。

4.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總稱,即:《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

《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

《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

《金史》、《元史》、《明史》。

5.太廟:①天子的祖廟?!墩撜Z?八僧》:“子人太廟,每事問?!雹诖呵飼r,魯國稱周公的廟為“太

廟”?!豆騻?文公十三年》:“周公稱太廟,魯公稱世家?!?/p>

6.太牢、少牢:古代祭祀用生、至、豬各頭叫太牢,用羊、豬各一頭叫少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對象

不同,所用犧牲(古代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的規(guī)格也有所區(qū)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

牢。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7.合縱連衡:戰(zhàn)國七雄確立初期,以地理位置來看,秦國靠西,而六國靠東,正好是一條直線將之劃

開?!昂峡v”主張六國結(jié)盟,對抗秦國。“連衡”主張秦與六國之中的諸侯國聯(lián)合,使六國相互猜忌,無

法結(jié)盟。

8.七廟:古代宗法制度,天子設(shè)七廟供奉祖先?!抖Y記?禮器》:“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

?!庇址褐傅弁豕┓钭嫦鹊淖趶R。

二、重要詞意

1.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推其根本。

2.即本其成敗之跡抑:或者,還是;本:考察,探究。

3.幸天下之豪杰

全,整個。

4.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沉湎、無節(jié)制。

5.方其系燕父子以組縛。

6.圖梁套臣之首

用匣子裝。

7.豈非人事哉人的作為。

8.爾基寶忘乃父之志

副詞,表示祈使語氣。

9.靖賓矢

敬辭,用以代替某些動詞,表示恭敬、慎重。

10.通學(xué)可以亡身安樂。指李存勖喜好音律,寵用伶人,以至自傅粉墨,與伶人共戲

于庭。

三、通假字

L及仇作已滅通“仇”,仇敵。

2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通“毋”,不要。

四、古今異義

1.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古義:官名,文中泛指一般屬官。

今義:做;投身到(事業(yè)中去)。

2.豈非△事哉古義:人的作為。

今義:關(guān)于工作人員的錄用、培養(yǎng)、調(diào)配、獎懲等工作。

五、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倉皇不出名詞作狀語,向東。

2.一夫欣呼

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3.契丹修吾約為兄弟名詞作動詞,訂立盟約。

4.■梁君臣2首名詞作動詞,用匣子裝。

5.抑率其成敗之跡名詞作動詞,考察,探究。

(二),動詞的活用

1.而告以成功動詞作名詞,成功的消息。

2.憂勞可以舉國,逸豫可以立身動詞的使動用法:興,使……興盛;亡,使……滅亡。

(三)形容詞的活用

1.機者四應(yīng)形容詞作動詞,作亂。

2.而曾勇多困于所溺形容詞作名詞,有才智有勇氣的人。

六、二詞多義

1.盛①竄衰之理形容詞,讀sh?ng,興盛。

②&以錦囊

動詞,讀ch6n父,裝著。

③算意氣之辱

形容詞,讀sh^ng,強烈,旺盛。

④趙亦承設(shè)兵以待秦形容詞,讀sh?ng,充足,多。

2.原①厚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動詞,推其根本。

②止匕吾所以取道之厚也名詞,源泉。

③山愿曠其盈視名詞,原野,平原。

3.歸①而皆背晉以歸梁動詞,歸順。

②聊乘化以歸京

動詞,歸向。

③請從吏夜歸動詞,回去。

④臣請完璧由趙

動詞,歸還。

⑤年二十以后吾

動詞,出嫁。

4.本①抑本其成蕨之跡動詞,考察,探究。

②予本非文人畫士副詞,本來,原來。

③今背本而趨末名詞,根本。

④今存真本不忍廢

名詞,底稿,版本。

5.衰①盛衰之理形容詞,衰微。

②鏡中衰鬢己先斑形容詞,衰老。

③子墨襄經(jīng)

名詞,同“縝”,讀cui,喪服。

七、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1.梁,吾仇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2.此三者,吾遺恨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

(二)倒裝句

1.盛以錦囊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以錦囊盛”。

2.方其系燕父子以組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方其以組系燕父子”。

3.而告以成功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而以成功告”。

4.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而智勇多于所溺困”。

5.莊宗受而藏之于廟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莊宗受而于廟藏之”。

(三)省略句

1.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日省略句,省略介詞,應(yīng)為“以三矢賜(于)莊宗而告之曰

2.盛以錦囊省略句,省略賓語,應(yīng)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