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重慶八中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_第1頁
2022-2023學年重慶八中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_第2頁
2022-2023學年重慶八中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_第3頁
2022-2023學年重慶八中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_第4頁
2022-2023學年重慶八中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2-2023學年重慶八中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9分)1.(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木心曾經(jīng)用“文學的個體戶”來調侃自己。這個詞在當時意味著沒有單位,沒有歸屬,沒有某種身份。想必木心對自己當時的處境有著深切的認識,他不屬于國家權力的廟堂,失去了知識分子的廣場,又無法轉向真正的民間,所以他是“文學的個體戶”。于是用木心自己的話說:“禮失,求諸野;野失,求諸洋。”木心,1927年出生于江南古鎮(zhèn)烏鎮(zhèn)的一戶大戶人家。在他的童年記憶中,一面是滿屋子歐美文學經(jīng)典,一面是琳瑯滿目的中國古典文學,木心是在文學藝術的世界里成長的。初入社會的木心也曾像五四一代的知識分子一樣積極熱衷于社會政治活動,但是這種熱情很快就消退了?;蛟S是因為病,也或許是木心很快意識到了當時的政治形勢與他的世界之間存在的巨大鴻溝。在這樣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當中,木心需要尋找一種新的價值取向來安頓身心,支撐自己生存于這苦難的人間。對于木心來說,只要有了藝術,人類可以抵擋世間的任何苦難。這樣的自我表白在木心的文中比比皆是,隨手摘錄幾句:知與愛永成正比。知得越多,愛得越多。知是哲學,愛是藝術。藝術可以拯救人類。少年時代“對人生的無知,形成對藝術理想的偏執(zhí)”,當時的木心大概也想不到這種偏執(zhí)最后會成為他一生的精神支撐,使他在荒蕪的歲月中得以堅持。身陷囹圄時的自得其樂,年過半百后的異鄉(xiāng)求學,背后都有著這種偏執(zhí)在支撐著。若干年后,已過“知天命”之年的木心在接受采訪時,不無感慨地言道,“一切崩潰殆盡的時候,我對自己說‘在絕望中求永生’。常見人驅使自己的‘少年’‘青年’歸化于自己的‘老年’。我的‘老年’‘青年’卻聽命于我的‘少年’?!边@種“求永生”的力量不是來源于治國平天下的廟堂理想,不是來源于啟蒙的崇高使命感,恰恰是來源于少年時期形成的藝術理想。即使后來經(jīng)歷坎坷,漂泊海外,木心的內(nèi)心是穩(wěn)定的,從不至于如無根的浮萍般凄惶。木心十三四歲開始寫作,將近六十歲才看見自己的書印出來,他長期不能遭遇合適的、保留尊嚴的出版機緣,但他私下會把自己的詩和散文做成書的模樣,封面、襯里、扉頁,都弄得很精致。木心喜歡以回憶的方式寫小說,回憶使他得以從事件發(fā)生的時空中抽離出來,獲得一種超然的、審視的眼光。他的小說常以第一人稱敘述,事實上,小說里的那個“我”,不管是老人、青年還是小孩,不管是藝術家還是工程師,在這些小說里始終是作為一個事件旁觀者在觀察、記錄、思考,表面上身份各不同,但都是木心,一個作為現(xiàn)實生活的局外人的木心。經(jīng)由這樣一個局外人的敘述,小說中的人物脫去了生活本身所具有的粗糙但是新鮮熱辣的種種情緒,這使得木心的小說顯出一種漠然的精致。縱然有些漣漪,也是淡淡的,淡淡地喜悅、淡淡地惆悵、淡淡地好奇,矜持、收斂,像一個高高在上的貴族,世俗生活的悲喜只是他思索人生的材料,而引不起任何感同身受的情緒波動。(摘編自甘宇慧《木心:文學的個體戶》)材料二:木心對人性的深刻認識讓他能看到人性黑暗與猥瑣的一面,只是他并沒有因此而放棄人性,而是更加勇敢地借助藝術來面對人性。木心對比人的各種嘗試與選擇,得出了“藝術優(yōu)先”的結論,認為只有藝術可以拯救人性:“靠宗教,靠政治,都不能拯救人性,倒是只有文學和藝術”。既然人生必須要做出選擇,那就應該選擇最有價值的。木心給出的最有價值的選擇,就是對于人的生命至關重要的藝術。他認為“藝術的功能遠遠大于鏡子。藝術映見靈魂,無數(shù)的靈魂”。在木心的感知中,現(xiàn)實如同遭到詛咒,充滿血腥、暴力,缺乏理性,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藝術的缺位。離開了藝術的呵護,即使是像中國這樣一個曾經(jīng)詩的國度,自魏晉之后,藝術也退化到只有歌功頌德的簡單功能,任由各種惡果泛濫。人要有親近藝術的想法,而且要對藝術救贖有信心、有耐心,“文學是一字一字地救出自己,書法是一筆一筆地救出自己”。只有這樣地主動擁抱藝術,才會有“頓悟”的一天,“你愛文學,將來文學會愛你”。藝術家為讀者準備了一套仿真自然的藝術品,讓人在閱讀文學或其他藝術作品時能感受生活的喜悅與無奈,并從中得到解脫:“文學上的人真有味,生活中的人極其乏味,這樣不好,不這樣也不好?!彼囆g離不開“天賦”,這也是許多人以自己缺乏“天賦”為借口而拒絕親近藝術的原因。在木心看來,即使是具有藝術天賦之人,要提升自己的素養(yǎng),也要通過教育來“回憶”“喚醒”自己體內(nèi)的這些天賦。而對于不具備“前世”天賦之人,就得后天多努力下功夫,一句話,人必須通過藝術來讓自己走向人格的成熟。木心將藝術創(chuàng)作看作與人日常生活相平行的生活層面,走向一種生活在俗世,卻能夠詩意地棲居于自己精神世界的理想狀態(tài)。在木心看來:“如果你把宗教當做哲學對待,就有了距離,看清宗教究竟是什么;如果你把哲學當做藝術對待,就有了距離,看清哲學究竟是什么;如果你把藝術當做宗教對待,就有了距離,看清藝術究竟是什么——我的意見是,將宗教作宗教來信,就迷惑了;將哲學作哲學來研究,就學究了;將藝術作藝術來玩弄,就玩世不恭了。原因就在于太直接,是人的自我強求。”(摘編自鄧天中《木心的藝術美育觀與生命完成》)(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因為木心的身份是“文學個體戶”,所以他不被國家權利的廟堂所接納,也無法轉向真正的民間,或是在知識分子的廣場上尋找到自己的位置。B.初入社會的木心也曾一度熱心于參加社會活動,但是當時的社會政治形勢與他的世界之間存在的巨大的價值鴻溝,使他的熱情很快就消退了。C.在木心看來,自魏晉之后,中國的藝術也退化到只有歌功頌德的簡單功能,藝術的缺位,是造成現(xiàn)實社會理性缺乏的一個重要原因。D.木心認為人要親近藝術,并對藝術救贖有信心,有耐心,只要個人積極主動地去擁抱藝術、接受藝術的熏陶,就會有“頓悟”的一天。(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木心追求的不是像左翼作家般對苦難進行吶喊,而是積極融入自然樸實的民間文學。B.木心的小說總體呈現(xiàn)“從現(xiàn)實世界逃開去,在審美世界中立足,然后回望”的特點。C.木心對藝術的救贖功能有著虔誠的信念,認為人應該能從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D.藝術并非是陽春白雪,只屬于天才的游戲,后天勤奮努力對于培養(yǎng)藝術感知很重要。(3)下列選項中不能作為論據(jù)證明材料二中的觀點的一項是A.“人生,我家破人亡,斷子絕孫。愛情上,柳暗花明,卻無一村。說來說去,全靠藝術生活”。(木心《文學回憶錄》)B.“藝術要從心中尋找。你找不到,對不起,你的后天得下功夫——你前世不是藝術家,回憶不起來啊。”(木心《文學回憶錄》)C.“藝術、哲學、宗教,都是人類的自戀,都在適當保持距離時,才有美的可能、真的可能、善的可能。”(木心《文學回憶錄》)D.“最早的文學,即記錄人類的騷亂,不安,所有偉大的文藝,記錄的都不是幸福,而是不安與騷亂。”(木心《文學回憶錄》)(4)請簡要分析材料二的論證思路。(5)材料一中木心的哪些做法,踐行了他在材料二中的觀點?(二)現(xiàn)代文閱讀II(本題共1小題,16分)2.(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人生樹下王開嶺①《詩》云:“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鄙?、梓樹乃父母所栽,見之必肅立,心生敬意。父母者,為何要在舍前植這兩種樹呢?答案是:“以遺子孫給蠶食、具器用者也?!薄吧h鳌北愠闪恕肮世铩钡拇Q。②樹,不僅實用,還意味著福佑、恩澤和繁衍;不僅賜人花果和木質,還傳遞親情和美德,承載光陰與家世。樹非速生,非一季一歲之功,它耐受、持久、長命,春華秋實,像一位高壽的家族長者,俯瞰兒孫繞膝。所謂“蔭澤”“蔭庇”“蔭佑”之說,皆緣于樹。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樹。再窮的人家,也能給后人撐起一大片樹蔭。這是祖輩贈與子嗣最簡樸最牢固的遺產(chǎn)了。③幼時,父親帶我回鄉(xiāng)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壯的棗樹,上住鵲窩,下落石幾。逢孩子哭鬧,祖母便將房梁上的吊籃鉤下,摸出紅油油的干棗來。后來,老人去世,老屋拆遷,“老家”便沒了。雖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樹乃祖輩所植,在其下納過涼、吃過棗子的,除了我,還有我的父親,還有父親的父親……④這樣的樹,猶若親屬。⑤老人們講,鬧饑荒時,都是樹先枯、人后亡,因為果腹的最后一樣東西,是樹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會餓死了,因為這時候,樹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錢、椿葉、楊穗,都是好食材。⑥幾千年來,凡戶居,必在一棵大樹下;凡村頭,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樹。民謠中唱,“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鴰窩”。樹,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離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鄉(xiāng)者,遠遠眺見的也是它。⑦游同里古鎮(zhèn),聽到個說法:江南殷實人家,若生女嬰,便在庭院載一棵香樟,女兒待嫁時,樹亦長成,媒婆在墻外看到了,即登門提親。嫁女之際,家人將樹伐下,做成兩只大箱子,放入綢緞做嫁妝,取“兩廂廝守”之意。多美的習俗!女兒待字閨中時,對該樹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樹啊,盼它長大,又怕它長大。⑧我若有女,必種一棵香樟。⑨如今的家業(yè)里,少了樣東西:樹。沒有了庭院,沒有了戶外,沒有了供樹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⑩我們解除了與草木共棲的古老契約,我們告別了在家門口折朵擷果的勞作和浪漫,我們放棄了對一棵樹一株花的親近與認領,我們失去了對四季和年輪的辨識……大自然里,不再有我們的一方蒲團、一幅涼席、一具竹榻。?樹,在馬路上流浪。我們只是乘車迅速地掠過它們,透過玻璃掃視它們。它們身上,沒有我們的指紋和體溫,沒有兒童的笑聲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樹,親情已斷,形同陌路。?大自然中,沒有了我們的親屬,我們成了路人。?那年去貴州,走到從江縣的月亮山,遇一苗寨,叫岜沙,即苗語“草木茂盛”。據(jù)說這支部落是蚩尤的后代。它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林子可真密??!那些人、房子、生活,全是躲在翠綠里的。你才醒悟了森林的“森”字,那“木”真是密密匝匝、層層疊疊,難以落腳。?恐怕再沒有比岜沙人更膜拜樹的族群了,男子蓄起直直的發(fā)髻,象征山上的樹干,而身上的粗布青衣,模仿樹皮。樹,是岜沙人的神。他們尊崇樹的能量和美德。在岜沙,凡重大活動和節(jié)慶儀式皆在林中進行,祈愿、盟誓、婚約的“證人”是大樹,大伙有了心事,也去向大樹傾訴。按俗約,盜木者除了退贓,還要罰120斤米、120斤酒、120斤肉,求族人諒恕。?最觸動我的,是岜沙人的葬禮。一個嬰兒降生時,村民會替他裁一棵樹苗,祈祝他像它一樣茁壯、正直、堅韌;待他年邁去世,家人就找到那棵樹,鑿空做棺,去密林深處下葬,不設墳頭、不立墓碑,最后,在平填好的新土上,埋下一棵小樹苗,預示生命再次啟程,也象征靈魂的回家之橋。?他們是大森林的孩子。森林里誕生,森林里消失。?“我們都認得哪棵樹是自己的祖先?!贬鄙橙苏f。?有一棵樹,將陪伴一個人出生、長大,直至死去。除了蔥蘢,生命在世間不落任何痕跡。這是我聽過的關于人和樹最好的故事。?那天,夕陽西下,聽著山風和鳥鳴,我坐在岜沙的石頭上,心想——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應有一棵關系親密的樹,至少一棵。(選自《古典之殤》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開篇引用《詩經(jīng)》,表明人與樹的不解之緣歷史悠久,舍前栽種桑、梓承載著父輩美好的期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對樹的崇敬。B.回憶祖宅的棗樹,棗樹見證了一輩又一輩人的成長,默默蔭澤家族的生息繁衍。樹根植的不僅是童年記憶,更是終身無解的淡淡鄉(xiāng)愁。C.引入江南關于香樟樹的傳說:在南方香樟樹伴隨著女子從出生到出嫁,最后作為妝奩終身相伴,寄寓著父輩對女兒美好人生的祝福。D.文中表達了對當今人與樹、人與自然失去了傳統(tǒng)的親密關系的憂思,他認為要把個人的成長、命運和樹、和大自然如過去般聯(lián)系起來。(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引用傳說,引用民謠,引用民俗,既闡明了樹與人之間的密切關系,又使得文章內(nèi)容生動有趣,富有文化內(nèi)涵。B.女兒待字閨中對香樟樹的感情使用疊音詞“窸窸窣窣”來表現(xiàn),生動、形象、細膩地表現(xiàn)了女兒甜蜜而矛盾的心情。C.“樹,在馬路上流浪”,運用擬人,寫出了樹的居無定所,表現(xiàn)了現(xiàn)實生活中人與樹的隔閡疏離,表達了無言的哀痛。D.對樹與人的關系今昔對比,使文章的主旨從對樹人關系的贊美,深入到對現(xiàn)代生活方式尤其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反思。(3)請結合文章分析劃線句“大自然中,沒有了我們的親屬,我們成了路人”這句話的含義。(4)作者寫貴州岜沙苗寨的經(jīng)歷富有深意,結合全文分析作者這樣構思的匠心。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共22分)3.(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王遂胡服。趙文曰:“當世輔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禮之制也;修法不愆,民之職也。三者,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釋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圖之?!蓖踉唬骸白友允浪字劇3C衲缬诹曀?,學者沉于所聞。此兩者,所以成官而順政也,非所以觀遠而論始也。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賢者議俗,不肖者拘焉。夫制于服之民,不足與論心;拘于俗之眾,不足與致意。故勢與俗化,而禮與變俱,圣人之道也。承教而動,循法無私,民之職也。知學之人,能與聞遷,達于禮之變,能與時化。故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釋之。”趙造曰:“因民而教者,不勞而成功;據(jù)俗而動者,慮徑而易見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顧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禮也。且服奇者志淫,俗辟者亂民。是以蒞國者不襲奇辟之服,中國不近蠻夷之行,所以教民而成禮者也。臣愿王之圖之?!蓖踉唬骸肮沤癫煌?,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伏羲、神農(nóng)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及至三王觀時而制法因事而制禮法度制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治世不必一道便國不必法古圣人之興也,不相襲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禮而滅。然則反古未可非,而循禮未足多也。且服奇而志淫,是鄒、魯無奇行也;俗辟而民易,是吳、越無俊民也。是以圣人利身之謂服,便事之謂教。進退之節(jié),衣服之制,所以齊常民,非所以論賢者也。故圣與俗流,賢與變俱。諺曰:‘以書為御者,不盡于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于事之變。’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學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趙策二》)(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及至三王/觀時而制法/因事而制禮/法度制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治世不必一道/便國不必法古/B.及至/三王觀時而制法/因事而制/禮法度制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治世不必一道/便國不必法古/C.及至/三王觀時而制法/因事而制禮/法度制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治世不必一道/便國不必法古/D.及至三王/觀時而制法/因事而制/禮法度制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治世不必一道/便國不必法古/(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胡服,是指類似于西北戎狄之衣短袖窄的服裝,同中原華夏族人的寬衣博帶長袖大不同,利于騎射作戰(zhàn)。B.“能與聞遷”中的“聞”指“聽到的消息”是名詞,與《師說》中“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中的“聞”用法不同。C.中國,文中指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的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中國人自稱“龍的傳人”。D.“以書為御者”中的“御”意為駕車,儒家六藝之一,與《詩經(jīng)》“以御于家邦”中的“御”含義不相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趙文從三個方面闡述古代圣賢的教導,希望趙武靈王能穿上胡服,改變古人的教化,更改古人的行動準則。B.趙武靈王認為:一般的人拘泥于舊習俗,讀書人拘泥于書本,都不能用來謀劃長遠事業(yè)、建立開創(chuàng)之功。C.趙武靈王認為:受服裝制約的民眾,不能和他們討論想法;拘泥于舊風陋俗的民眾,不能和他們溝通思想。D.趙造勸說趙武靈王,希望他不穿胡服。因為穿著奇裝異服會使人心思不正,習俗怪僻往往會使民心擾亂。(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衣服有常,禮之制也;修法不愆,民之職也。②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賢者議俗,不肖者拘焉。(5)針對趙造的言論,趙武靈王從哪些方面進行了反駁?(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4.(9分)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列各題。訪秋李商隱酒薄吹還醒,樓危望已窮。江皋當落日,帆席見歸風。煙帶龍?zhí)栋祝挤著B道紅。殷勤報秋意,只是有丹楓?!咀ⅰ繒r年三十五歲,李商隱被鄭亞聘為幕中掌書記,五月到達桂州。詩人在政治上受到排擠,且此次南行,家眷留于長安,遠道間關,孑然一身。(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lián)詩人登上高樓遙望北方的家鄉(xiāng),西風吹來,酒意全消,而放眼望去,故園杳不可見,心情更加郁悶。著一“望”字,領起全篇。B.頷聯(lián)詩人縱目望去,落日的余暉正照在江岸上,江中歸船的帆席鼓滿西風,正在輕快地駛回。詩人借景抒情,表達乘船歸家的喜悅。C.頸聯(lián)用“煙”“龍?zhí)丁薄跋肌薄傍B道”四種物象,就組成了一幅桂州美麗的山水畫,筆墨經(jīng)濟,畫意濃郁,使人如身臨其境。D.尾聯(lián)寫殷勤地報告秋意的,只有火紅的丹楓。“只是”二字,真實地寫出了桂州秋天的特點和作者在桂州的孤獨的處境和落寞情懷。(2)清代馮浩在《玉溪生詩集箋注》中評價李商隱“不肯吐一平直之語,善于埋沒意緒”,對此你是怎么理解的?請結合全詩進行簡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勸學》中作者連用五個生活中的例子展開論證:“登高之博見”“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者”“假舟楫者”,隨著不斷設喻,道理也越來越清晰,于是水到渠成得出結論:“,?!保?)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借漢文帝召見賈誼的典故,澆自己心中懷才不遇之塊壘的句子是:“,?”(3)在《師說》中,韓愈認為士大夫們不能像“巫醫(yī)樂師百工”相互為師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們“年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為師,他們之間就會出現(xiàn)“,”的尷尬局面。三、課內(nèi)文言文閱讀6.(3分)下列選項中,與“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使用的特殊句式相同的一項是()A.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B.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賦》) C.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赤壁賦》) D.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7.(3分)下列關于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秦代皇帝之下設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組成的中樞機構,丞相秉承皇帝旨意佐理國政,太尉掌全國軍事,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書監(jiān)管監(jiān)察。 B.中國古代官職的任免升降有其表達的專用詞語,如“授”“拜”“征”都有授予官職之意,而“署”“辟”“權”“假”多用作官員臨時來代理其他職位。 C.農(nóng)歷每月的初一叫做朔,最后一天叫做晦,晦朔兩天,一般既稱干支又稱晦朔,如《左傳?僖公五年》:“冬十二月丙子晦,晉滅虢,虢公丑奔京師”。 D.路——宋代的路最初是為了征收賦稅轉運漕糧而分成的區(qū)域,后來逐漸帶有行政區(qū)劃和軍區(qū)的性質,最初分全國為十五路,和今天的省區(qū)大致相似。8.(3分)下列選項中,沒有寫到“月”的一句詩是()A.想見清虛殿,冰輪漸漸生。 B.金蟾著未出,玉樹悲稍破。 C.東指羲和能走馬,海塵新生石山下。 D.望舒可客不可孤,麴生可親不可疏。9.(4分)賞析下面句子??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赤壁賦》)四、語言文字運用10.(15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經(jīng)過二十年的發(fā)展,漢服早已_____,登上了官方主流媒體的“大雅之堂”,在身邊隨處可見漢服出行的小哥哥小姐姐和小朋友。但如此“花團錦簇”的盛景并沒有_____年輕人守護中國傳統(tǒng)服飾的焦慮,而這一次的困境涉及一個高頻詞匯——文化挪用。所謂“文化挪用”就是把他國的文化元素拿來,經(jīng)過改造、包裝、整合,再利用自己的渠道打上自己的標簽對外推銷出去。不可否認,中國在國際上的文化傳播力實在是太弱了,弱到不僅和本民族燦爛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不相稱,也和我們_____、充滿生機的流行文化的生命力不相稱,這種全方位的不相稱才是我們焦慮的根源。其實,這兩年不少古裝影視劇開始端正態(tài)度,_____地請來服飾史顧問打造符合歷史真實風貌的美術。觀眾驚訝地發(fā)現(xiàn),無需盲目“改良”,盲目追求“時尚感”,只要還歷史真實的服飾、配色和美術風格,才能做到無與倫比的“高級感”,才能讓觀眾感受到中國古文明令人震撼的魅力。蘊藏在中國歷史中的這些真實的文化遺產(chǎn),就是我們在“時代浪潮”中對外進行文化傳播,對內(nèi)樹立文化自信的底氣所在。(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茿.時過境遷消融方興未艾一本正經(jīng)B.今非昔比消解如日中天一本正經(jīng)C.時過境遷消融如日中天正兒八經(jīng)D.今非昔比消解方興未艾正兒八經(jīng)(2)結合上下文,修改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下列最恰當?shù)囊豁検茿.只有還歷史真實的服飾、配色和美術風格,才能做到無與倫比的“高級感”,觀眾就能感受到中國古文明令人震撼的魅力。B.只要是還歷史真實的服飾、配色和美術風格,就能做到無與倫比的“高級感”,就能讓觀眾感受到中國古文明令人震撼的魅力。C.只有還歷史真實的服飾、配色和美術風格,才能做到無與倫比的“高級感”,就能讓觀眾感受到中國古文明令人震撼的魅力。D.只要是還歷史真實的服飾、配色和美術風格,就能做到無與倫比的“高級感”,觀眾就能感受到中國古文明令人震撼的魅力。(3)下列關于《鄉(xiāng)土中國》中鄉(xiāng)土社會里的“家庭”和“家族”觀念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費孝通認為,和西洋社會中的“家庭”這一概念相比較,稱中國鄉(xiāng)土社會基本社群為“小家族”更為妥當。B.費孝通認為,所謂大家庭和小家庭的區(qū)別絕不是在大小上或者所包括的人數(shù)上,而是在結構上。C.家庭是鄉(xiāng)土社會中的基本社群,這是個親子所構成的生育社群。在鄉(xiāng)土社會中,家庭沒有生育之外的其他功能。D.家族在結構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因為親屬的結構基礎是親子關系,父母子的三角。(4)下列選項中關于《鄉(xiāng)土中國》的核心概念,與所給語段最契合的一項是歸有光在《項脊軒志》中有這樣一段文字:“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余扃牖(閉窗)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A.禮治秩序B.熟人社會C.差序格局D.信用契約(5)中國古代常用“相敬如賓”來形容夫妻關系好,請用《鄉(xiāng)土中國》的相關知識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闡釋。五、寫作(60分)11.(50分)閱讀下面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在我國召開,大會的主題為“學以成人”,它啟發(fā)我們思考:通過學習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人。請以“學以成人”為題,寫一篇議論文。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學年重慶八中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9分)1.(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木心曾經(jīng)用“文學的個體戶”來調侃自己。這個詞在當時意味著沒有單位,沒有歸屬,沒有某種身份。想必木心對自己當時的處境有著深切的認識,他不屬于國家權力的廟堂,失去了知識分子的廣場,又無法轉向真正的民間,所以他是“文學的個體戶”。于是用木心自己的話說:“禮失,求諸野;野失,求諸洋?!蹦拘?,1927年出生于江南古鎮(zhèn)烏鎮(zhèn)的一戶大戶人家。在他的童年記憶中,一面是滿屋子歐美文學經(jīng)典,一面是琳瑯滿目的中國古典文學,木心是在文學藝術的世界里成長的。初入社會的木心也曾像五四一代的知識分子一樣積極熱衷于社會政治活動,但是這種熱情很快就消退了?;蛟S是因為病,也或許是木心很快意識到了當時的政治形勢與他的世界之間存在的巨大鴻溝。在這樣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當中,木心需要尋找一種新的價值取向來安頓身心,支撐自己生存于這苦難的人間。對于木心來說,只要有了藝術,人類可以抵擋世間的任何苦難。這樣的自我表白在木心的文中比比皆是,隨手摘錄幾句:知與愛永成正比。知得越多,愛得越多。知是哲學,愛是藝術。藝術可以拯救人類。少年時代“對人生的無知,形成對藝術理想的偏執(zhí)”,當時的木心大概也想不到這種偏執(zhí)最后會成為他一生的精神支撐,使他在荒蕪的歲月中得以堅持。身陷囹圄時的自得其樂,年過半百后的異鄉(xiāng)求學,背后都有著這種偏執(zhí)在支撐著。若干年后,已過“知天命”之年的木心在接受采訪時,不無感慨地言道,“一切崩潰殆盡的時候,我對自己說‘在絕望中求永生’。常見人驅使自己的‘少年’‘青年’歸化于自己的‘老年’。我的‘老年’‘青年’卻聽命于我的‘少年’?!边@種“求永生”的力量不是來源于治國平天下的廟堂理想,不是來源于啟蒙的崇高使命感,恰恰是來源于少年時期形成的藝術理想。即使后來經(jīng)歷坎坷,漂泊海外,木心的內(nèi)心是穩(wěn)定的,從不至于如無根的浮萍般凄惶。木心十三四歲開始寫作,將近六十歲才看見自己的書印出來,他長期不能遭遇合適的、保留尊嚴的出版機緣,但他私下會把自己的詩和散文做成書的模樣,封面、襯里、扉頁,都弄得很精致。木心喜歡以回憶的方式寫小說,回憶使他得以從事件發(fā)生的時空中抽離出來,獲得一種超然的、審視的眼光。他的小說常以第一人稱敘述,事實上,小說里的那個“我”,不管是老人、青年還是小孩,不管是藝術家還是工程師,在這些小說里始終是作為一個事件旁觀者在觀察、記錄、思考,表面上身份各不同,但都是木心,一個作為現(xiàn)實生活的局外人的木心。經(jīng)由這樣一個局外人的敘述,小說中的人物脫去了生活本身所具有的粗糙但是新鮮熱辣的種種情緒,這使得木心的小說顯出一種漠然的精致。縱然有些漣漪,也是淡淡的,淡淡地喜悅、淡淡地惆悵、淡淡地好奇,矜持、收斂,像一個高高在上的貴族,世俗生活的悲喜只是他思索人生的材料,而引不起任何感同身受的情緒波動。(摘編自甘宇慧《木心:文學的個體戶》)材料二:木心對人性的深刻認識讓他能看到人性黑暗與猥瑣的一面,只是他并沒有因此而放棄人性,而是更加勇敢地借助藝術來面對人性。木心對比人的各種嘗試與選擇,得出了“藝術優(yōu)先”的結論,認為只有藝術可以拯救人性:“靠宗教,靠政治,都不能拯救人性,倒是只有文學和藝術”。既然人生必須要做出選擇,那就應該選擇最有價值的。木心給出的最有價值的選擇,就是對于人的生命至關重要的藝術。他認為“藝術的功能遠遠大于鏡子。藝術映見靈魂,無數(shù)的靈魂”。在木心的感知中,現(xiàn)實如同遭到詛咒,充滿血腥、暴力,缺乏理性,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藝術的缺位。離開了藝術的呵護,即使是像中國這樣一個曾經(jīng)詩的國度,自魏晉之后,藝術也退化到只有歌功頌德的簡單功能,任由各種惡果泛濫。人要有親近藝術的想法,而且要對藝術救贖有信心、有耐心,“文學是一字一字地救出自己,書法是一筆一筆地救出自己”。只有這樣地主動擁抱藝術,才會有“頓悟”的一天,“你愛文學,將來文學會愛你”。藝術家為讀者準備了一套仿真自然的藝術品,讓人在閱讀文學或其他藝術作品時能感受生活的喜悅與無奈,并從中得到解脫:“文學上的人真有味,生活中的人極其乏味,這樣不好,不這樣也不好?!彼囆g離不開“天賦”,這也是許多人以自己缺乏“天賦”為借口而拒絕親近藝術的原因。在木心看來,即使是具有藝術天賦之人,要提升自己的素養(yǎng),也要通過教育來“回憶”“喚醒”自己體內(nèi)的這些天賦。而對于不具備“前世”天賦之人,就得后天多努力下功夫,一句話,人必須通過藝術來讓自己走向人格的成熟。木心將藝術創(chuàng)作看作與人日常生活相平行的生活層面,走向一種生活在俗世,卻能夠詩意地棲居于自己精神世界的理想狀態(tài)。在木心看來:“如果你把宗教當做哲學對待,就有了距離,看清宗教究竟是什么;如果你把哲學當做藝術對待,就有了距離,看清哲學究竟是什么;如果你把藝術當做宗教對待,就有了距離,看清藝術究竟是什么——我的意見是,將宗教作宗教來信,就迷惑了;將哲學作哲學來研究,就學究了;將藝術作藝術來玩弄,就玩世不恭了。原因就在于太直接,是人的自我強求。”(摘編自鄧天中《木心的藝術美育觀與生命完成》)(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CA.因為木心的身份是“文學個體戶”,所以他不被國家權利的廟堂所接納,也無法轉向真正的民間,或是在知識分子的廣場上尋找到自己的位置。B.初入社會的木心也曾一度熱心于參加社會活動,但是當時的社會政治形勢與他的世界之間存在的巨大的價值鴻溝,使他的熱情很快就消退了。C.在木心看來,自魏晉之后,中國的藝術也退化到只有歌功頌德的簡單功能,藝術的缺位,是造成現(xiàn)實社會理性缺乏的一個重要原因。D.木心認為人要親近藝術,并對藝術救贖有信心,有耐心,只要個人積極主動地去擁抱藝術、接受藝術的熏陶,就會有“頓悟”的一天。(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A.木心追求的不是像左翼作家般對苦難進行吶喊,而是積極融入自然樸實的民間文學。B.木心的小說總體呈現(xiàn)“從現(xiàn)實世界逃開去,在審美世界中立足,然后回望”的特點。C.木心對藝術的救贖功能有著虔誠的信念,認為人應該能從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D.藝術并非是陽春白雪,只屬于天才的游戲,后天勤奮努力對于培養(yǎng)藝術感知很重要。(3)下列選項中不能作為論據(jù)證明材料二中的觀點的一項是DA.“人生,我家破人亡,斷子絕孫。愛情上,柳暗花明,卻無一村。說來說去,全靠藝術生活”。(木心《文學回憶錄》)B.“藝術要從心中尋找。你找不到,對不起,你的后天得下功夫——你前世不是藝術家,回憶不起來啊?!保拘摹段膶W回憶錄》)C.“藝術、哲學、宗教,都是人類的自戀,都在適當保持距離時,才有美的可能、真的可能、善的可能。”(木心《文學回憶錄》)D.“最早的文學,即記錄人類的騷亂,不安,所有偉大的文藝,記錄的都不是幸福,而是不安與騷亂。”(木心《文學回憶錄》)(4)請簡要分析材料二的論證思路。(5)材料一中木心的哪些做法,踐行了他在材料二中的觀點?【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時,一般先瀏覽選項,然后到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句,進行比較辨析。(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時,考生應遵循的原則是要據(jù)文推斷,合理推斷。(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的能力。解答時要明確材料觀點,把選項內(nèi)容與之進行比較。(4)本題考查學生梳理行文思路的能力。行文思路題先進行分層,然后按照先寫了什么,接著寫了什么,然后寫了什么,最后寫了什么的順序進行答題即可。(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鎖定答題區(qū)間,進行分析概括。【解答】(1)A.“所以他不被國家權利的廟堂所接納,也無法轉向真正的民間,或是在知識分子的廣場上尋找到自己的位置”錯誤,屬于因果倒置,材料一原文“他不屬于國家權力的廟堂,失去了知識分子的廣場,又無法轉向真正的民間,所以他是‘文學的個體戶’”。B.“當時的社會政治形勢與他的世界之間存在的巨大的價值鴻溝,使他的熱情很快就消退了”錯,材料一“這種熱情很快就消退了?;蛟S是因為病,也或許是木心很快意識到了當時的政治形勢與他的世界之間存在的巨大鴻溝”是一種或然表達,選項說法絕對。D.“只要……就會有‘頓悟’的一天”說法絕對,材料二“只有這樣地主動擁抱藝術,才會有‘頓悟’的一天”是說一種必要條件。故選:C。(2)A.“積極融入自然樸實的民間文學”錯,材料一“他不屬于國家權力的廟堂,失去了知識分子的廣場,又無法轉向真正的民間,所以他是‘文學的個體戶’”,所以“民間文學”之說錯誤。故選:A。(3)材料二的觀點是:“藝術優(yōu)先”,認為只有藝術可以拯救人性。D.“所有偉大的文藝,記錄的都不是幸福,而是不安與騷亂”帶有悲觀情緒,與參考二觀點不符。故選:D。(4)材料二共有五段。第一段“木心對比人的各種嘗試與選擇,得出了‘藝術優(yōu)先’的結論,認為只有藝術可以拯救人性”以木心認為只有藝術可以拯救人性的觀點導入;接著,第二段“他認為‘藝術的功能遠遠大于鏡子。藝術映見靈魂,無數(shù)的靈魂’”“現(xiàn)實如同遭到詛咒,充滿血腥、暴力,缺乏理性,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藝術的缺位。離開了藝術的呵護,使是像中國這樣”“一個曾經(jīng)詩的國度,自魏晉之后,藝術也退化到只有歌功頌德的簡單功能,任由各種惡果泛濫”論述選擇藝術拯救人性的原因在于藝術最有價值,藝術可以映見靈魂以及藝術缺位會造成現(xiàn)實的危害;最后,第三、四、五段從怎么做的角度,“人要有親近藝術的想法,而且要對藝術救贖有信心、有耐心”“對于不具備‘前世’天賦之人,就得后天多努力下功夫”“走向一種生活在俗世,卻能夠詩意地棲居于自己精神世界的理想狀態(tài)”從藝術救贖有信心、有耐心,追求藝術要后天多努力下功夫,在世俗日常中詩意地棲居三個方面闡述人應該如何追求藝術。(5)①材料二中他“認為只有藝術可以拯救人性”。材料一中“身陷囹圄時的自得其樂,年過半百后的異鄉(xiāng)求學,背后都有著這種偏執(zhí)在支撐著”木心無論是“身陷囹圄”,還是在“異國他鄉(xiāng)”,藝術作為精神支撐,使他在荒蕪的歲月中得以堅持,從而印證了他的觀點。②材料二中“人要有親近藝術的想法,而且要對藝術救贖有信心、有耐心”。材料一中“木心十三四歲開始寫作,將近六十歲才看見自己的書印出來”木心十三四歲開始寫作,將近六十歲才看見自己的書印出來,可以看到他對于藝術救贖的有信心、有耐心。③材料二中“對于不具備‘前世’天賦之人,就得后天多努力下功夫”。材料一中“他長期不能遭遇合適的、保留尊嚴的出版機緣,但他私下會把自己的詩和散文做成書的模樣,封面、襯里、扉頁,都弄得很精致”木心年過半百仍然在異鄉(xiāng)求學,到了人生晚年依舊進行創(chuàng)作,把自己的詩和散文做成書的模樣,封面、襯里、扉頁,都弄得很精致??梢钥吹剿麑τ谒囆g的追求付出了很多后天的努力。④材料二中“木心將藝術創(chuàng)作看作與人日常生活相平行的生活層面,走向一種生活在俗世,卻能夠詩意地棲居于自己精神世界的理想狀態(tài)”“就有了距離,看清藝術究竟是什么”。材料一中“木心喜歡以回憶的方式寫小說,回憶使他得以從事件發(fā)生的時空中抽離出來,獲得一種超然的、審視的眼光”木心的小說創(chuàng)作總是以一個事件旁觀者在觀察、記錄、思考,體現(xiàn)了對待藝術要保留一定審視的距離的觀點。答案:(1)C(2)A(3)D(4)材料二以木心認為只有藝術可以拯救人性的觀點導入,接著論述選擇藝術拯救人性的原因在于藝術最有價值,藝術可以映見靈魂以及藝術缺位會造成現(xiàn)實的危害,最后從怎么做的角度,從①藝術救贖有信心、有耐心②追求藝術要后天多努力下功夫③在世俗日常中詩意地棲居三個方面闡述人應該如何追求藝術。(5)①材料一中木心無論是“身陷囹圄”,還是在“異國他鄉(xiāng)”,藝術作為精神支撐,使他在荒蕪的歲月中得以堅持,印證了他在材料二中“認為只有藝術可以拯救人性”的觀點。②木心十三四歲開始寫作,將近六十歲才看見自己的書印出來,可以看到他對于藝術救贖的有信心、有耐心。③木心年過半百仍然在異鄉(xiāng)求學,到了人生晚年依舊進行創(chuàng)作,把自己的詩和散文做成書的模樣,封面、襯里、扉頁,都弄得很精致。可以看到他對于藝術的追求付出了很多后天的努力。④木心的小說創(chuàng)作總是以一個事件旁觀者在觀察、記錄、思考,體現(xiàn)了對待藝術要保留一定審視的距離的觀點。(二)現(xiàn)代文閱讀II(本題共1小題,16分)2.(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人生樹下王開嶺①《詩》云:“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鄙洹㈣鳂淠烁改杆?,見之必肅立,心生敬意。父母者,為何要在舍前植這兩種樹呢?答案是:“以遺子孫給蠶食、具器用者也。”“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稱。②樹,不僅實用,還意味著福佑、恩澤和繁衍;不僅賜人花果和木質,還傳遞親情和美德,承載光陰與家世。樹非速生,非一季一歲之功,它耐受、持久、長命,春華秋實,像一位高壽的家族長者,俯瞰兒孫繞膝。所謂“蔭澤”“蔭庇”“蔭佑”之說,皆緣于樹。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樹。再窮的人家,也能給后人撐起一大片樹蔭。這是祖輩贈與子嗣最簡樸最牢固的遺產(chǎn)了。③幼時,父親帶我回鄉(xiāng)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壯的棗樹,上住鵲窩,下落石幾。逢孩子哭鬧,祖母便將房梁上的吊籃鉤下,摸出紅油油的干棗來。后來,老人去世,老屋拆遷,“老家”便沒了。雖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樹乃祖輩所植,在其下納過涼、吃過棗子的,除了我,還有我的父親,還有父親的父親……④這樣的樹,猶若親屬。⑤老人們講,鬧饑荒時,都是樹先枯、人后亡,因為果腹的最后一樣東西,是樹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會餓死了,因為這時候,樹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錢、椿葉、楊穗,都是好食材。⑥幾千年來,凡戶居,必在一棵大樹下;凡村頭,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樹。民謠中唱,“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鴰窩”。樹,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離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鄉(xiāng)者,遠遠眺見的也是它。⑦游同里古鎮(zhèn),聽到個說法:江南殷實人家,若生女嬰,便在庭院載一棵香樟,女兒待嫁時,樹亦長成,媒婆在墻外看到了,即登門提親。嫁女之際,家人將樹伐下,做成兩只大箱子,放入綢緞做嫁妝,取“兩廂廝守”之意。多美的習俗!女兒待字閨中時,對該樹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樹啊,盼它長大,又怕它長大。⑧我若有女,必種一棵香樟。⑨如今的家業(yè)里,少了樣東西:樹。沒有了庭院,沒有了戶外,沒有了供樹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⑩我們解除了與草木共棲的古老契約,我們告別了在家門口折朵擷果的勞作和浪漫,我們放棄了對一棵樹一株花的親近與認領,我們失去了對四季和年輪的辨識……大自然里,不再有我們的一方蒲團、一幅涼席、一具竹榻。?樹,在馬路上流浪。我們只是乘車迅速地掠過它們,透過玻璃掃視它們。它們身上,沒有我們的指紋和體溫,沒有兒童的笑聲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樹,親情已斷,形同陌路。?大自然中,沒有了我們的親屬,我們成了路人。?那年去貴州,走到從江縣的月亮山,遇一苗寨,叫岜沙,即苗語“草木茂盛”。據(jù)說這支部落是蚩尤的后代。它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林子可真密??!那些人、房子、生活,全是躲在翠綠里的。你才醒悟了森林的“森”字,那“木”真是密密匝匝、層層疊疊,難以落腳。?恐怕再沒有比岜沙人更膜拜樹的族群了,男子蓄起直直的發(fā)髻,象征山上的樹干,而身上的粗布青衣,模仿樹皮。樹,是岜沙人的神。他們尊崇樹的能量和美德。在岜沙,凡重大活動和節(jié)慶儀式皆在林中進行,祈愿、盟誓、婚約的“證人”是大樹,大伙有了心事,也去向大樹傾訴。按俗約,盜木者除了退贓,還要罰120斤米、120斤酒、120斤肉,求族人諒恕。?最觸動我的,是岜沙人的葬禮。一個嬰兒降生時,村民會替他裁一棵樹苗,祈祝他像它一樣茁壯、正直、堅韌;待他年邁去世,家人就找到那棵樹,鑿空做棺,去密林深處下葬,不設墳頭、不立墓碑,最后,在平填好的新土上,埋下一棵小樹苗,預示生命再次啟程,也象征靈魂的回家之橋。?他們是大森林的孩子。森林里誕生,森林里消失。?“我們都認得哪棵樹是自己的祖先?!贬鄙橙苏f。?有一棵樹,將陪伴一個人出生、長大,直至死去。除了蔥蘢,生命在世間不落任何痕跡。這是我聽過的關于人和樹最好的故事。?那天,夕陽西下,聽著山風和鳥鳴,我坐在岜沙的石頭上,心想——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應有一棵關系親密的樹,至少一棵。(選自《古典之殤》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DA.開篇引用《詩經(jīng)》,表明人與樹的不解之緣歷史悠久,舍前栽種桑、梓承載著父輩美好的期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對樹的崇敬。B.回憶祖宅的棗樹,棗樹見證了一輩又一輩人的成長,默默蔭澤家族的生息繁衍。樹根植的不僅是童年記憶,更是終身無解的淡淡鄉(xiāng)愁。C.引入江南關于香樟樹的傳說:在南方香樟樹伴隨著女子從出生到出嫁,最后作為妝奩終身相伴,寄寓著父輩對女兒美好人生的祝福。D.文中表達了對當今人與樹、人與自然失去了傳統(tǒng)的親密關系的憂思,他認為要把個人的成長、命運和樹、和大自然如過去般聯(lián)系起來。(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CA.作者引用傳說,引用民謠,引用民俗,既闡明了樹與人之間的密切關系,又使得文章內(nèi)容生動有趣,富有文化內(nèi)涵。B.女兒待字閨中對香樟樹的感情使用疊音詞“窸窸窣窣”來表現(xiàn),生動、形象、細膩地表現(xiàn)了女兒甜蜜而矛盾的心情。C.“樹,在馬路上流浪”,運用擬人,寫出了樹的居無定所,表現(xiàn)了現(xiàn)實生活中人與樹的隔閡疏離,表達了無言的哀痛。D.對樹與人的關系今昔對比,使文章的主旨從對樹人關系的贊美,深入到對現(xiàn)代生活方式尤其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反思。(3)請結合文章分析劃線句“大自然中,沒有了我們的親屬,我們成了路人”這句話的含義。(4)作者寫貴州岜沙苗寨的經(jīng)歷富有深意,結合全文分析作者這樣構思的匠心。【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時,要了解文本內(nèi)容,再判斷選擇。(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解答時,要明確文本的藝術特色,再判斷選擇。(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句子含義的能力。解答時,要結合文本分析作答。(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情節(jié)作用的能力。解答時,可以從結構、內(nèi)容、主題等角度分析作答?!窘獯稹浚?)D.“他認為要把個人的成長、命運和樹、和大自然如過去般聯(lián)系起來”錯,原文“人和樹,親情已斷,形同陌路”“大自然中,沒有了我們的親屬,我們成了路人”表達對當今人與樹、人與自然失去了傳統(tǒng)的親密關系的憂思,但并不是要如過去般聯(lián)系起來。故選D。(2)C.“寫出了樹的居無定所”錯,由“我們解除了與草木共棲的古老契約,我們告別了在家門口折朵擷果的勞作和浪漫,我們放棄了對一棵樹一株花的親近與認領,我們失去了對四季和年輪的辨識……大自然里,不再有我們的一方蒲團、一幅涼席、一具竹榻”可知,樹還在,只是缺少了與人的親密關系。故選C。(3)結合“這樣的樹,猶若親屬”“如今的家業(yè)里,少了樣東西:樹”“‘家’失去了樹蔭的覆護,光禿禿曝于烈日下”可知,沒有了樹,猶如我們失去了親屬,表達了作者的傷痛之情;結合“人和樹,親情已斷,形同陌路”可知,沒有了樹,致使我們與故鄉(xiāng)越來越疏遠,表達了作者的哀傷與無奈之情;結合“我們解除了與草木共棲的古老契約,我們告別了在家門口折朵擷果的勞作和浪漫,我們放棄了對一棵樹一株花的親近與認領,我們失去了對四季和年輪的辨識……大自然里,不再有我們的一方蒲團、一幅席、一具竹榻”可知,沒有了樹,致使我們解除了與自然共棲的契約,表達了作者的憂傷之情;結合“桑樹、梓樹乃父母所栽,見之必肅立,心生敬意”“離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鄉(xiāng)者,遠遠眺見的也是它”可知,沒有了樹,致使傳統(tǒng)文化逐漸衰落,表達了作者的憂思之情。(4)引入貴州岜沙苗寨的見聞感受豐富了文章內(nèi)容?!翱峙略贈]有比岜沙人更膜拜樹的族群了,男子蓄起直直的發(fā)髻,象征山上的樹干,而身上的粗布青衣,模仿樹皮。樹,是岜沙人的神。他們尊崇樹的能量和美德。在岜沙,凡重大活動和節(jié)慶儀式皆在林中進行”“最觸動我的,是岜沙人的葬禮”以此作例證,通過作者親身的所見、所聞、所感,有力證明了人類與樹的親密關系。就讓文章形成了前后呼應,讓作者的抒情更加有的放矢。作者寫在貴州岜沙苗寨的見聞感受,主要突出人類與樹的親密關系。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大自然中,沒有了我們的親屬,我們成了路人”,歲月輪轉中,人與樹漸行漸遠。引出下文對“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應有一棵關系親密的樹。至少一棵”的思考,現(xiàn)代社會人類與樹到底應該是怎樣的一種關系?作者期待重拾人與樹親密友好關系。深化了主題,“最觸動我的,是岜沙人的葬禮。一個嬰兒降生時,村民會替他裁一棵樹苗,祈祝他像它一樣茁壯、正直、堅韌;待他年邁去世,家人就找到那棵樹,鑿空做棺,去密林深處下葬,不設墳頭、不立墓碑,最后,在平填好的新土上,埋下一棵小樹苗,預示生命再次啟程,也象征靈魂的回家之橋”岜沙人從出生到死亡與樹同生共息,借這一故事表達了對遵守人與草木共棲的古老契約、珍視人與樹親密關系的呼吁,“有一棵樹,將陪伴一個人出生、長大,直至死去。除了蔥蘢,生命在世間不落任何痕跡”“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應有一棵關系親密的樹,至少一棵”進一步表達了重拾人與樹親密友好關系的美好期待。答案:(1)D(2)C(3)①沒有了樹,猶如我們失去了親屬,表達了作者對樹遠離我們生活的傷感之情;②沒有了樹,致使我們與故鄉(xiāng)越來越疏遠,表達了作者的哀傷與無奈之情;③沒有了樹,致使我們解除了與自然共棲的契約,表達了作者的憂傷之情;④沒有了樹,致使傳統(tǒng)文化逐漸衰落,表達了作者的憂思之情。(4)①引入貴州岜沙苗寨的見聞感受豐富了文章內(nèi)容。以此作例證,通過作者親身的所見、所聞、所感,有力證明了人類與樹的親密關系。就讓文章形成了前后呼應,讓作者的抒情更加有的放矢。②承上啟下,承接上文“大自然中,沒有了我們的親屬,我們成了路人”,歲月輪轉中,人與樹漸行漸遠。引出下文對“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應有一棵關系親密的樹。至少一棵”的思考。③深化了主題,借這一故事表達了對遵守人與草木共棲的古老契約、珍視人與樹親密關系的呼吁,進一步表達了重拾人與樹親密友好關系的美好期待。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共22分)3.(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王遂胡服。趙文曰:“當世輔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禮之制也;修法不愆,民之職也。三者,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釋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圖之?!蓖踉唬骸白友允浪字?。常民溺于習俗,學者沉于所聞。此兩者,所以成官而順政也,非所以觀遠而論始也。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賢者議俗,不肖者拘焉。夫制于服之民,不足與論心;拘于俗之眾,不足與致意。故勢與俗化,而禮與變俱,圣人之道也。承教而動,循法無私,民之職也。知學之人,能與聞遷,達于禮之變,能與時化。故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釋之?!壁w造曰:“因民而教者,不勞而成功;據(jù)俗而動者,慮徑而易見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顧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禮也。且服奇者志淫,俗辟者亂民。是以蒞國者不襲奇辟之服,中國不近蠻夷之行,所以教民而成禮者也。臣愿王之圖之?!蓖踉唬骸肮沤癫煌祝喂胖??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伏羲、神農(nóng)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及至三王觀時而制法因事而制禮法度制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治世不必一道便國不必法古圣人之興也,不相襲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禮而滅。然則反古未可非,而循禮未足多也。且服奇而志淫,是鄒、魯無奇行也;俗辟而民易,是吳、越無俊民也。是以圣人利身之謂服,便事之謂教。進退之節(jié),衣服之制,所以齊常民,非所以論賢者也。故圣與俗流,賢與變俱。諺曰:‘以書為御者,不盡于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于事之變。’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學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保ü?jié)選自《戰(zhàn)國策?趙策二》)(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A.及至三王/觀時而制法/因事而制禮/法度制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治世不必一道/便國不必法古/B.及至/三王觀時而制法/因事而制/禮法度制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治世不必一道/便國不必法古/C.及至/三王觀時而制法/因事而制禮/法度制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治世不必一道/便國不必法古/D.及至三王/觀時而制法/因事而制/禮法度制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治世不必一道/便國不必法古/(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CA.胡服,是指類似于西北戎狄之衣短袖窄的服裝,同中原華夏族人的寬衣博帶長袖大不同,利于騎射作戰(zhàn)。B.“能與聞遷”中的“聞”指“聽到的消息”是名詞,與《師說》中“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中的“聞”用法不同。C.中國,文中指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的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中國人自稱“龍的傳人”。D.“以書為御者”中的“御”意為駕車,儒家六藝之一,與《詩經(jīng)》“以御于家邦”中的“御”含義不相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A.趙文從三個方面闡述古代圣賢的教導,希望趙武靈王能穿上胡服,改變古人的教化,更改古人的行動準則。B.趙武靈王認為:一般的人拘泥于舊習俗,讀書人拘泥于書本,都不能用來謀劃長遠事業(yè)、建立開創(chuàng)之功。C.趙武靈王認為:受服裝制約的民眾,不能和他們討論想法;拘泥于舊風陋俗的民眾,不能和他們溝通思想。D.趙造勸說趙武靈王,希望他不穿胡服。因為穿著奇裝異服會使人心思不正,習俗怪僻往往會使民心擾亂。(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衣服有常,禮之制也;修法不愆,民之職也。②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賢者議俗,不肖者拘焉。(5)針對趙造的言論,趙武靈王從哪些方面進行了反駁?【分析】(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該題可以根據(jù)句意、虛詞和結構判斷。(2)本題考查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以及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文化常識題的作答關鍵在于平時的積累與識記。文言實詞題的作答,考生要根據(jù)課內(nèi)的積累并結合語境,認真分析,確認詞義。(3)本題考查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將選項和原文進行比較。(4)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nèi)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5)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時明確題目要求,篩選正確信息,用簡明的語言概括?!窘獯稹浚?)“三王”為“及至”的賓語,構成介賓短語,不可斷開,可以排除B、C;“觀時而制法”“因事而制禮”,結構一致,中間要斷開,“制禮”是動賓短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D。故選:A。句子翻譯為:而到三王時代,觀察時事而制定法令,按照實情而制定禮俗,法令制度都順應時代,衣服器械也都方便使用。所以治理國家不一定只有一種方法,對國家有利不一定效法古代。(2)C.“文中指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的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錯誤,文中的“中國”,指國家的中部地區(qū),即“中原地區(qū)”,但并不泛指中華。故選:C。(3)A.“希望趙武靈王能穿上胡服,改變古人的教化,更改古人的行動準則”錯誤。根據(jù)原文“三者,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釋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圖之”可知,趙文反對趙武靈王穿胡服,改變古人教化,更改古人的行動準則的做法。故選:A。(4)①常:固定樣式;修法:遵守法令;愆:犯罪過。句子翻譯為:服裝有固定樣式,這是禮法的規(guī)定;遵守法令不犯罪過,這是百姓的本分。②知:通“智”,智慧,有遠見;作教:制定教化;拘:默守陳規(guī)。句子翻譯為:有遠見的人制定教化,那些無知無識的人就被制約;賢明的人討論風俗,沒才能的人只能是默守陳規(guī)。(5)根據(jù)原文“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然則反古未可非,而循禮未足多也”可知,古今習俗不同,且帝王的禮法也不是一脈相承的,不需要效法古代。根據(jù)原文“且服奇而志淫,是鄒、魯無奇行也;俗辟而民易,是吳、越無俊民也。是以圣人利身之謂服,便事之謂教”可知,服飾奇異并不會使人心思不正,風俗怪僻也不會讓百姓就會變壞,凡是適合穿著的就是好服裝,凡是便于行事的就是好規(guī)章。根據(jù)原文“諺曰:‘以書為御者,不盡于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于事之變?!恃ㄖΣ蛔阋愿呤?;法古之學不足以制今”可知,引用俗語闡明遵循舊制的做法不會建立蓋世的功業(yè),尊崇古人的做法不能治理當今之世。答案:(1)A(2)C(3)A(4)①服裝有固定樣式,這是禮法的規(guī)定;遵守法令不犯罪過,這是百姓的本分。②有遠見的人制定教化,那些無知無識的人就被制約;賢明的人討論風俗,沒才能的人只能是默守陳規(guī)。(5)①古今習俗不同,且帝王的禮法也不是一脈相承的,不需要效法古代。②服飾奇異并不會使人心思不正,風俗怪僻也不會讓百姓就會變壞,凡是適合穿著的就是好服裝,凡是便于行事的就是好規(guī)章。③引用俗語闡明遵循舊制的做法不會建立蓋世的功業(yè),尊崇古人的做法不能治理當今之世。參考譯文:趙武靈王于是穿上了胡服。趙文說:“適應時勢順從民俗,這是自古以來的法則;服裝有固定樣式,這是禮法的規(guī)定;遵守法令不犯罪過,這是百姓的本分。這三個方面,都是古代圣賢的教導。如今君王放棄這些,而襲用遠方胡人的服式,改變古人的教化,更改古人的行動準則,所以臣懇請大王要慎重考慮!”趙武靈王說:“您所說的只是世俗的見解。一般人拘泥于舊習俗,讀書人拘泥于書本上的東西。這兩種人,用來謹守職責、遵守法令罷了,是不能用來謀劃長遠事業(yè)、建立開創(chuàng)之功的。再說,夏、商、周三代的服式不同,卻都統(tǒng)一天下;春秋五霸的教化不同,卻都能治理好國家。有遠見的人制定教化,那些無知無識的人就被制約;賢明的人討論風俗,沒才能的人只能是默守陳規(guī)。那些受服裝穿著制約的民眾,不能和他們討論想法;那些拘泥于舊風陋俗的民眾,不能和他們溝通思想。所以,習俗隨時勢而變,禮法只能跟隨世俗推移,這才是圣人治國的原則啊。接到政令而馬上行動,遵循法令而排除私心,這是百姓的本分。有遠見卓識的人,能隨著新事物的出現(xiàn)而改變原來觀點,通曉禮法的變化,才能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所以真正志在修身的人不依賴別人的贊許,治理當世的人不能完全效法古人,您還是放棄那些不正確的想法吧!”趙造說:“順著民心進行教化,不用費力就會收到成效;依著習俗治理國家,考慮起來方便,做起來也容易見效。現(xiàn)在大王要改變過去不遵循習俗,改穿胡服而不顧世人的議論,這不是教導百姓且建立禮制的方式。而且穿著奇裝異服會使人心思不正,習俗怪僻往往使民心擾亂。所以,國君不采用奇裝異服,中原地區(qū)不效法蠻夷的不開化行為,這是用來教導百姓且建立禮制的途徑。況且遵循舊的制度不會出錯,奉行舊的禮俗是不會走上邪路。我希望大王深思熟慮?!壁w武靈王說:“古今的習俗不同,為什么要效法古代?帝王的禮法也不是一脈相承的,為什么要遵循古代的禮法呢?伏羲、神農(nóng)教化民眾而不用刑罰,黃帝、堯、舜用刑罰而不仇視民眾。而到三王時代,觀察時事而制定法令,按照實情而制定禮俗,法令制度都順應時代,衣服器械也都方便使用。所以治理國家不一定只有一種方法,對國家有利不一定效法古代。圣人興起,不是承襲舊制而獲得天下;夏、商衰亡,是不變更禮法而滅亡。既然如此,那么違背古法不應受責難,而遵循古禮也不值得贊許。如果服飾奇異就會使人心思不正,這樣服飾正統(tǒng)的鄒、魯兩國就應該沒有不正的行為了?如果風俗怪僻百姓就會變壞,這樣風俗特殊的吳、越地區(qū)就該沒有杰出人才了。所以圣人認為,凡是適合穿著的就是好服裝,凡是便于行事的就是好規(guī)章。關于迎來送往的禮節(jié),衣服的樣式,只是用來整肅民眾的,不是用來評價賢能的人的。所以圣明的人能隨著風俗變化,有才能的人能緊隨時勢的變化。俗話說:‘按照書上記載來駕車的人,不能通曉馬的習性;用古禮來治理當今國家的人,不懂社會的變化?!宰裱f制的做法不會建立蓋世的功業(yè),尊崇古人的做法不能治理當今之世,您還是不要反對吧!”(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4.(9分)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列各題。訪秋李商隱酒薄吹還醒,樓危望已窮。江皋當落日,帆席見歸風。煙帶龍?zhí)栋?,霞分鳥道紅。殷勤報秋意,只是有丹楓?!咀ⅰ繒r年三十五歲,李商隱被鄭亞聘為幕中掌書記,五月到達桂州。詩人在政治上受到排擠,且此次南行,家眷留于長安,遠道間關,孑然一身。(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A.首聯(lián)詩人登上高樓遙望北方的家鄉(xiāng),西風吹來,酒意全消,而放眼望去,故園杳不可見,心情更加郁悶。著一“望”字,領起全篇。B.頷聯(lián)詩人縱目望去,落日的余暉正照在江岸上,江中歸船的帆席鼓滿西風,正在輕快地駛回。詩人借景抒情,表達乘船歸家的喜悅。C.頸聯(lián)用“煙”“龍?zhí)丁薄跋肌薄傍B道”四種物象,就組成了一幅桂州美麗的山水畫,筆墨經(jīng)濟,畫意濃郁,使人如身臨其境。D.尾聯(lián)寫殷勤地報告秋意的,只有火紅的丹楓?!爸皇恰倍郑鎸嵉貙懗隽斯鹬萸锾斓奶攸c和作者在桂州的孤獨的處境和落寞情懷。(2)清代馮浩在《玉溪生詩集箋注》中評價李商隱“不肯吐一平直之語,善于埋沒意緒”,對此你是怎么理解的?請結合全詩進行簡要分析。【分析】(1)這是一道綜合考核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感情的題目,幾乎涵蓋了所有內(nèi)容,注意結合全詩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nèi)容一般為曲解詩意,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中手法及其作用的基本能力。解答時要結合詩歌內(nèi)容,從詩句中找出關鍵性信息進行分析,聯(lián)系前后句子進行分析,把握詩人的內(nèi)心感受?!窘獯稹浚?)B.“表達乘船歸家的喜悅”錯誤。詩人在頷聯(lián)中使用了反襯手法,通過落日歸帆的景象,表現(xiàn)了自己有家難歸的苦悶。故選:B。(2)“不肯吐一平直之語,善于埋沒意緒”,是說沒有直接表露情感的句子和詞語,情感抒發(fā)含蓄蘊藉。頷聯(lián)只用“江皋”“落日”“帆席”“歸風”四種意象,就生動地畫出了一幅落日歸帆圖;頸聯(lián)也僅采“煙”“龍?zhí)丁薄跋肌薄傍B道”四種意象,就組成了一幅桂州山水畫,筆墨經(jīng)濟,畫意濃郁,使人如身臨其境。詩人巧妙地用具有桂州特點的景色,來烘染出自己的鄉(xiāng)思,隱而不顯,含蘊深沉??梢?,詩人善于借景抒情,選取典型意象抒發(fā)內(nèi)心的情感。頷聯(lián)“江皋當落日,帆席見歸風”,是說詩人縱目望去,落日的余暉正照在江岸上,江中歸船的帆席鼓滿西風,正在輕快地駛回。見此情景,詩人想到自己的家鄉(xiāng)遠在萬里之外,不知何時才能歸去,當此西風落日之際,家中的妻兒說不定正在急切盼望自己呢,心中不免涌起異鄉(xiāng)作客的惆悵??梢?,作者使用反襯手法,通過落日歸帆的景象,來表現(xiàn)自己有家難歸的苦悶。頸聯(lián)“煙帶龍?zhí)栋?,霞分鳥道紅”,是說漸起的暮靄,有如輕紗般地籠罩在龍?zhí)渡希端黄y白;余霞照在只有鳥兒才能飛過的高峻的山上,山山嶺嶺被映成一片紅色。這兩句初看起來,山紅水白,好像在描繪一片美景,但仔細品味,卻不難發(fā)現(xiàn)包孕其中的異鄉(xiāng)情調,以及客居異地時在日暮時分很容易勾起的鄉(xiāng)國之思,詩人使用了烘染的手法,巧妙地用具有桂州特點的景色,來烘染出自己的鄉(xiāng)思,隱而不顯,含蘊深沉,通過對“龍?zhí)丁薄傍B道”的描寫,來進一步暗示自己的鄉(xiāng)思。尾聯(lián)“殷勤報秋意,只是有丹楓”,是說詩人因為思鄉(xiāng),連北方的秋色也覺得可愛,所以要登摟尋訪秋意。然而,因為“桂州地暖無秋色”,登樓而訪,卻望不見往年習見的北方秋色,心情格外悵惘。而此時此地,那殷勤地報告秋意的,只有一樹樹火紅的楓樹,給人一點點難得的慰藉。詩人使用擬人手法,用“殷勤”和“報”,將丹楓人格化,在一片蒼茫寥落中,特別報告了令人憶念而尋訪的秋意,顯得多么富有深情。答案:(1)B(2)①借景抒情,巧妙地用具有桂州特點的景色,來烘染出自己的鄉(xiāng)思,隱而不顯,含蘊深沉;②使用反襯手法,“江皋當落日,帆席見歸風”一句通過落日歸帆的景象,來表現(xiàn)自己有家難歸的苦悶;③使用烘染的手法,“煙帶龍?zhí)栋?,霞分鳥道紅”一句通過對龍?zhí)而B道的描寫,來進步暗示自己的鄉(xiāng)思;④用“殷勤”和“報”,將丹楓人格化,在一片蒼茫寥落中,特別報告了令人憶念而尋訪的秋意,顯得多么富有深情。白話譯文:喝下去的酒淡淡的,風一吹,就清醒了,站在高峻的樓上,極目遠望直到天邊。已近傍晚,惟有江邊的高地還有馀暉映照,船帆北向,可見刮著南風。薄陰籠罩著龍?zhí)?,微微泛白,晚霞映紅了崎嶇狹窄的山路。殷勤地報送秋天消息的,只有紅紅的楓葉。詩歌鑒賞:首聯(lián):“酒薄吹還醒,樓危望已窮?!痹娖婚_始就蘊含著深沉的愁苦。詩人萬里投荒,愁思難已,于是借酒澆愁,誰知酒味淡薄,無法澆滅那心中熊熊燃燒的思家念國之火,愁思反而愈加沉重。他登上高樓遙望北方的家鄉(xiāng),西風吹來,酒意全消,而放眼望去,故園杳不可見,心情更加郁悶。這兩句起勢陡健,發(fā)唱警挺。劈頭一句“酒薄吹還醒”,是經(jīng)過長久的離別,嘗盡愁苦滋味以后,盤紆于胸中的感情的猛然傾瀉,給人以十分強烈的感染。次句“樓危望已窮”,緊接著描畫出詩人登臨極目,北望鄉(xiāng)關的情景,著墨不多,卻鮮明如在目前。兩句情景交融,蘊含著深厚的詩意;“還”字、“已”字,使得詩句上下緊密聯(lián)系,曲折起伏。而“望”字,又點明了詩題中的“訪”,并領起壘篇,可謂一詩之“眼”。從開始兩句中,就體現(xiàn)出了詩人精心安排的藝術匠心。中間兩聯(lián),就是詩人望中所見,而見中又寓所感。詩人先是使用反襯手法,通過落日歸帆的景象,來表現(xiàn)自己有家難歸的苦悶。“江皋當落日,帆席見歸風”,詩人縱目望去,落日的余暉正照在江岸上,江中歸船的帆席鼓滿西風,正在輕快地駛回。見此情景,詩人想到自己的’家鄉(xiāng)遠在萬里之外,不知何時才能歸去,當此西風落日之際,家中的妻兒說不定正在急切盼望自己呢,心中不免涌起異鄉(xiāng)作客的惆悵。通過反襯,思鄉(xiāng)之情被表現(xiàn)得曲折而又強烈。接著,詩人又換用烘染的手法,通過對龍?zhí)而B道的描寫,來進一步暗示自己的鄉(xiāng)思?!盁煄?zhí)栋?,霞分鳥道紅”,是說漸起的暮靄,有如輕紗般地籠罩在龍?zhí)渡?,潭水一片銀白;余霞照在只有鳥兒才能飛過的高峻的山上,山山嶺嶺被映成一片紅色。這兩句初看起來,山紅水白,好像一片美景,但仔細品味,卻不難發(fā)現(xiàn)包孕其中的異鄉(xiāng)情調,以及客居異地時在日暮時分很容易勾起的鄉(xiāng)國之思,詩人巧妙地用具有桂州特點的景色,來烘染出自己的鄉(xiāng)思,隱而不顯,含蘊深沉。這兩聯(lián)描寫景物十分形象生動,但又簡潔凝煉,原因在于詩人善于選取典型物象。前一聯(lián)只用“江皋”“落日”“帆席”“歸風”四種物象,就生動地畫出了一幅落日歸帆圖;后一聯(lián)也僅采“煙”“龍?zhí)丁薄跋肌薄傍B道”四種物象,就組成了一幅桂州山水畫,筆墨經(jīng)濟,畫意濃郁,使人如身臨其境。每兩種物象中用動詞聯(lián)結,互相映帶,交織融會,頓然產(chǎn)生活潑生動之感。而動詞的安排,前一聯(lián)的“當”“見”在第三字,后一聯(lián)的“帶”“分”在第二字,這就使得詩句在節(jié)奏上發(fā)生變化,讀來頓挫起伏,別具一種抑揚跌宕的聲情美。最后一聯(lián):“殷勤報秋意,只是有丹楓?!崩U清題目《訪秋》,含蘊地表露出思鄉(xiāng)的急切心情。詩人因為思鄉(xiāng),連北方的秋色也覺得可愛,所以要登摟尋訪秋意。然而,因為“桂州地暖無秋色”(《桂州路中作》),登樓而訪,卻望不見往年習見的北方秋色,心情格外悵惘。而此時此地,那殷勤地報告秋意的,只有一樹樹火紅的楓樹,給人一點點難得的慰藉。詩人用“殷勤”和“報”,將丹楓人格化,在一片蒼茫寥落中,特別報告了令人憶念面尋訪的秋意,顯得多么富有深情。而“只是”二字,一方面真實地寫出了桂州地暖的自然特點,另一方面也婉轉地表示出作者在桂州的孤獨處境和落寞情懷,那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倒遠不如看似無情實多情的丹楓親近,作者在異鄉(xiāng)的艱難,以及由此而產(chǎn)生的思鄉(xiāng)之念,在這里被表達得更為曲折和深沉。最后一聯(lián),字字浸透著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淚,那火紅的丹楓,又給人留下想象的余地,令人回味無盡。詩題“訪秋”,而全詩通過形象的景物描寫,婉曲深沉地表達出無窮的鄉(xiāng)思,這已是一層曲折。中間各聯(lián)在具體的描寫中,又起伏變化,峰回路轉,用筆極盡曲折之妙。雖然如此,但全詩并沒有那種過分渺茫和無從捉摸的感覺,而是有消息可尋,含蓄而不晦澀。全詩扣緊“望”字,筆不旁騖,蟬聯(lián)而下,在宛轉曲折中又顯得流暢自然,讀來一氣貫注,天然渾成。詩篇開始以精切的對句起筆,最后以散句作結,在精整中不乏自然之姿,在謹嚴中又留下不盡的余響,耐人尋味。(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勸學》中作者連用五個生活中的例子展開論證:“登高之博見”“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者”“假舟楫者”,隨著不斷設喻,道理也越來越清晰,于是水到渠成得出結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保?)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借漢文帝召見賈誼的典故,澆自己心中懷才不遇之塊壘的句子是:“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3)在《師說》中,韓愈認為士大夫們不能像“巫醫(yī)樂師百工”相互為師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們“年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為師,他們之間就會出現(xiàn)“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尷尬局面?!痉治觥勘绢}考查學生對名句名篇的識記。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為兩類:識記式默寫、情景式默寫(理解性默寫),其中識記式默寫考查字形默寫,情景式默寫(理解性默寫)主要考查在語境中的具體運用,具有一定難度,理解能力和記憶力都同時考查到了?!窘獯稹抗蚀鸢笧椋海?)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重點字:生、善)(2)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重點字:閽)(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重點字:卑、諛)三、課內(nèi)文言文閱讀6.(3分)下列選項中,與“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使用的特殊句式相同的一項是()A.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B.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賦》) C.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赤壁賦》) D.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句式的判斷能力。答題時要讀懂每個句子的含義,根據(jù)語法特點正確判斷文言句式類型?!窘獯稹坷洌骸膀緹o爪牙之利,筋骨之強”是定語后置句,應為“蚓無利之爪牙,強之筋骨”。句意: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沒有)強勁的筋骨。A.“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是賓語前置句,應為“不知句讀,不解惑”。句意:不懂得句讀,不能解釋疑惑。B.“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是定語后置句,應為“有吹洞簫客者,倚歌而和之”。句意:有一位吹洞簫的,依著歌聲節(jié)奏吹奏。C.“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狀語后置句,應為“于天地寄蜉蝣,渺滄海之一粟”。句意:在天地間寄托渺小的自身,像大海中的一粒谷粒那樣渺小。D.“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是狀語后置句,應為“冰,水為之而于水寒”。句意: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