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黑龍江省雞西市第一中學高一10月月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1-2022學年黑龍江省雞西市第一中學高一10月月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1-2022學年黑龍江省雞西市第一中學高一10月月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1-2022學年黑龍江省雞西市第一中學高一10月月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1-2022學年黑龍江省雞西市第一中學高一10月月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2黑龍江省雞西市第一中學2020-2021學年高一10月月考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國家的出現是文明開端的重要標志。我國歷史上國家的初步形態(tài)出現于A.舊石器時代 B.新石器時代 C.春秋時期 D.戰(zhàn)國時期2.根據中國古代宗法制,能夠繼承周王王位的人首先是A.周王最聰明的兒子 B.周王王后所生的大兒子C.周王最寵愛的兒子 D.周王妃子所生的大兒子3.商周時期最主要的手工業(yè)生產部門是A.絲織業(yè) B.青銅鑄造業(yè) C.冶鐵業(yè) D.煮鹽業(yè)4.唐太宗認為“為政之要,惟在得人”。據此,他采取的措施有A.選賢任能、虛懷納諫 B.輕徭薄賦、勸課農桑C.力倡節(jié)儉、禁造臺榭 D.限制佛教、裁汰僧尼5.春秋時期老子“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主張出自其著作A.《道德經》 B.《論語》 C.《墨子》 D.《韓非子》6.史書記載,“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边@一現象反映的本質是A.收藏玉璽,天子喜好 B.以玉制璽,天子專有C.皇位天定,君權神授 D.天子至尊,皇權至上7.董仲舒建議漢武帝:“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皆絕其道,勿使并進……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這一建議的實施A.加強了地方的監(jiān)察 B.削弱了丞相權力C.有利于思想的統(tǒng)一 D.增加了政府收入8.……必須服從朝廷的統(tǒng)一調動。官員調任官職,不得攜帶舊部屬吏。每年正月“大課”,中央考課郡守,郡守考課縣令長。材料中描述的制度是A.郡縣制 B.三省六部制 C.三公九卿制 D.科舉制9.東漢中后期,朝政出現了“跋扈將軍”“十常侍亂政”等現象。這些現象印證了當時A.外戚宦官專權B.地方豪強并起C.軍閥割據混戰(zhàn)D.黃巾起義爆發(fā)10.漢初統(tǒng)治集團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減輕賦稅、徭役和刑法,提倡節(jié)儉,減少財政支出,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局面,與此相對應的治世思想是A.黃老學說 B.法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墨家思想11.《史記》載:“漢定百年之間,親屬益疏,諸侯或驕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軌于法?!背霈F這種現象是由于漢初A.實行察舉制度 B.推行推恩令 C.實行郡國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縣制12.史書記載:周公輔佐成王,“立七十一國,姬姓(王族)獨居五十三人”。材料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縣制D.行省制13.中國歷史上系統(tǒng)提出并實踐重農思想是在戰(zhàn)國時期。下列體現商鞅重農思想的措施是A.推行縣制 B.統(tǒng)一度量衡C.鼓勵耕織 D.實行二十等爵制14.中央正式確立了三省六部制的是A.魏晉時期 B.隋文帝時期C.隋唐時期 D.兩宋時期15.“偏重于詠物寫志,辭藻華麗,講究對仗”是下列哪一文體的特點A.漢賦 B.唐詩 C.宋詞 D.元曲16.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段分裂割據時期,多民族國家政權并立,更替頻繁。以下對如圖朝代填寫正確的是A.①東晉②前秦③梁④北周 B.①西晉②前秦③吳④北周C.①東晉②北魏③吳④北漢 D.①西晉②北魏③梁④北周17.唐朝時期,中國與古印度交往密切,其中中國與印度之間的交往紐帶是A.互派使節(jié) B.佛教 C.交換土特產 D.科技交流18.中國古代選官制度演進的正確順序是A.察舉制——科舉制——世官制B.世官制——察舉制——科舉制C.科舉制——世官制——察舉制D.世官制——科舉制——察舉制19.如圖為某同學在學習三省六部制時制作的知識結構圖,其中②處應為A.尚書省 B.門下省 C.中書省 D.皇帝20.下列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標志著唐朝由盛轉衰的事件是A.“貞觀之治”B.黃巢起義C.安史之亂D.鑒真東渡21.“經濟的發(fā)展為秦國統(tǒng)一天下提供了重要條件?!睒嫵汕厥蓟释瓿山y(tǒng)一六國大業(yè)的物質基礎條件包括A.都江堰和鄭國渠水利工程的修建 B.率先進行“以牛田”、曲柄鋤等耕作方式C.修筑了以咸陽為中心的水陸交通 D.推廣用煤炭作燃料、水力鼓風的冶鐵裝置22.在封建社會中,武則天是頗受爭議的帝王之一。下列評價中,最可取的一項是A.她廢子自立,是為歷史之賊也 B.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C.“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應肯定 D.心胸狹窄,打擊敵對官吏,愧為人君23.唐太宗李世民統(tǒng)治時期,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戒奢從簡,知人善任,國家出現了少有的開明政治局面。歷史上稱之為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C.“貞觀之治” D.“康乾盛世”24.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目的是()A.徹底拋棄法家思想 B.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C.向西域傳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為官僚隊伍的主體25.唐朝規(guī)定受田的農民要向國家繳納絹二丈、綿三兩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稱“調”;為國家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徭役,每天輸絹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稱“庸”。這一規(guī)定A.極大地促進了商業(yè)的繁榮 B.客觀上有利于手工業(yè)的發(fā)展C.說明國家的賦役極其沉重 D.表明農民人身依附關系松弛26.“通過層層嚴格考試的人才能進人衙門任職,人們全然不可能設想一個比這更好的政府?!边@是伏爾泰在評價中國的A.世官制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27.馬克思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戰(zhàn)國國家走向統(tǒng)一的時代,講求“耕戰(zhàn)”,富國強兵,“滿足”秦實現統(tǒng)一的理論是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28.中國古代醫(yī)術亦稱“仁術”,醫(yī)學家在行醫(yī)過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標準作為行醫(yī)準則,如唐朝孫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這反映了古代中國醫(yī)術A.浸潤了儒家文化的價值觀 B.以儒家思想為理論基礎C.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D.受封建倫理道德的束縛29.商朝統(tǒng)治者迷信鬼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西周時期,統(tǒng)治者在“尊天”的同時,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觀念。這表明西周比商代更加A.重視神權統(tǒng)治 B.關注現實世界 C.強調等級秩序 D.注重血緣關系30.姓氏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份珍貴遺產,它生動見證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下列與姓氏有直接關系的政治制度是A.禪讓制 B.宗法制 C.郡縣制 D.行省制31.秦漢以來,儒家學派遭到沉重打擊的事件是A.漢武帝的“賢良對策” B.秦始皇的“焚書坑儒”C.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 D.漢武帝創(chuàng)建太學32.某命令讓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后來根據這項命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這個命令是()A.實行“削藩令” B.實行行省制C.實行“推恩令” D.實行三省六部制33.蔡元培在《中國倫理學史》中之所以贊揚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權,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確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這位思想家是A.董仲舒 B.朱熹 C.孟子 D.荀子34.下列體現“漢化風氣下南北民族交融”的歷史事件是A.商鞅變法 B.孝文帝改革 C.唐蕃聯盟 D.清軍入關35.在人口眾多的古代中國,如果沒有一種合理的向上流動的途徑,就會出現很多閑人整日無所事事,日久必然滋生事端的現象,而科舉考試促使人們?yōu)榱烁淖冏约旱牡匚幻τ谧x書、參加考試。這表明科舉制A.摧毀了門閥政治 B.擴大了統(tǒng)治階級的政權基礎C.促進了社會公平 D.—定程度上穩(wěn)定了社會秩序36.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歷史發(fā)展的主要歷史特征是A.繁榮開放的社會風貌 B.政權并立與文化停滯C.中外交流與經濟發(fā)展 D.民族交融與區(qū)域開發(fā)37.下列對三國鼎立局面的評價,哪一項是符合歷史發(fā)展趨勢的A.戰(zhàn)亂頻繁,破壞了社會經濟 B.三國鼎立,加劇了國家的分裂C.破壞了民族關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統(tǒng)一,為全國統(tǒng)一創(chuàng)造了條件38.春秋時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大量公田被拋荒,私田增加 B.鐵器牛耕的使用推動了生產力發(fā)展C.各國推行稅制改革 D.貴族爭奪土地的斗爭39.為結束五代十國局面,實現國家重新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的歷史事件是A.黃巢起義 B.朱溫廢唐C.朱溫建立后梁 D.后周周世宗改革40.唐太宗將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往西部少數民族,實行和親,這里所說的少數民族是A.匈奴 B.鮮卑 C.吐蕃 D.女真二、材料分析題41.漢唐時期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重要時期,依據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董仲舒建議:“臣愚以為使諸侯,郡守,二千石各擇其吏民之賢者,歲貢各二人。——《資治通鑒》材料二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也?!稌x書》材料三科舉制包含著這樣幾種基本精神:一日公開平等,二日競爭擇優(yōu),三日量才使用,四日內行管理。這些精神也是西方現代組織理論所強調的普遍主義與感情無涉原則??婆e制為統(tǒng)治階層源源不斷地輸送了具有很高人文素養(yǎng)的行政管理人才,它打破了貴族對權力的世襲壟斷,限制了皇帝、宰相的權力,極大地提高了平民知識分子投身政治活動的積極性?!?013年12月4日人才交流網材料四唐太宗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辈牧衔鍟r間人口數(單位:萬人)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約1900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26年)約4142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約4532唐玄宗天寶二十三年(755年)約5291唐玄宗上元元年(760年)約1699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約1576材料六公元755年12月,邊鎮(zhèn)將領安祿山、史思明見朝廷空虛,聯合同羅、契丹、突厥等民族組成共約15萬士兵,以“憂國之?!?、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在范陽起兵,發(fā)動了長達8年的戰(zhàn)亂?!瓚?zhàn)亂對中國后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對外關系的發(fā)展均產生了極為深遠而巨大的影響。請回答:(1)據材料一,指出西漢選拔人才的標準是什么?指出材料二中的選官用人制度是什么?(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科舉制度具有哪些積極作用?(3)從材料四的內容中,你發(fā)現唐太宗認識到了什么?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在經濟上采取了哪些為民獲利的措施?(4)根據材料五表格中的相關數據分析,從649年至742年,唐朝人口數量呈現什么趨勢?出現這種趨勢的原因有哪些?(5)材料六中的這場戰(zhàn)亂導致強大的唐帝國由強盛走向衰亡,聯系所學知識,你認為統(tǒng)治者應該怎樣做才能使國家富裕、人民幸福?

參考答案1.B【解析】新石器時代是指以打磨結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是我國遠古社會演進的重要階段。新石器時代人們已經大量使用陶器,開始從事原始農業(yè),飼養(yǎng)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漸穩(wěn)定,特別是良渚文化和陶寺文化內涵豐富,被視為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tài),故排除A,B符合題意;東周分為春秋、戰(zhàn)國兩個階段,是我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時期,故CD不符合題意。故選B。2.B【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周朝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周王王后所生的大兒子是嫡長子,故選B;ACD都不是嫡長子,排除。【點睛】3.B【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商周時期被稱為青銅時代,因此商周時期最主要的手工業(yè)生產部門是青銅鑄造業(yè),B項正確;絲織業(yè)漢代較發(fā)達,排除A;當時冶鐵業(yè)還沒有出現,排除C項;D項也不是其主要生產部門,排除D項。4.A【解析】材料“為政之要,惟在得人”體現了唐太宗對人才重要性的認識,他選賢任能、虛懷納諫,完善科舉制,為貞觀之治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故選A。“輕徭薄賦、勸課農桑”、“力倡節(jié)儉、禁造臺榭”是唐太宗在經濟上的統(tǒng)治政策,排除BC。唐朝實行交融并蓄的政策,排除D。5.A【解析】結合所學可知,老子的《道德經》主張的理想社會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故選A;《論語》記錄的是孔子的言論,排除B;《墨子》、《韓非子》分別是墨子和韓非子的著作,與老子無關,排除CD?!军c睛】6.D【解析】材料體現了專制體制下,玉璽為皇帝專屬,這體現了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的特征,D正確;A描述過于主觀,不符合史實,排除;B是現象而非本質,排除;C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7.C【解析】材料“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體現的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有利于思想的統(tǒng)一,故C正確;ABD項與題意明顯不符合。8.A【解析】材料既涉及郡守又涉及縣令,所以描述的是郡縣制,選A是符合題意的,正確;材料既不涉及三省又不涉及六部,不是描述三省六部制,選項B不符合題意,排除;材料既不涉及三公又不涉及九卿,不是描述三公九卿制,選項C不符合題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科舉制方面的信息,選項D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A。【名師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點在于要注意郡守、縣令是本題的題眼。9.A【解析】本題考查東漢的統(tǒng)治。根據所學知識,東漢中后時期,政治腐敗,經濟崩壞,皇帝昏庸無能,宦官專權和外戚干政的局面交替出現,而題干中“跋扈將軍”“十常侍亂政”現象正是外戚、宦官操縱朝政的表現,故A選項正確;東漢后期出現的“跋扈將軍”“十常侍亂政”等現象發(fā)生在中央,而不是在地方,故B選項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黃巾起義爆發(fā)后,為平息叛亂,各地擁兵自重,出現了軍閥割據的混戰(zhàn),不是被朝中“跋扈將軍”“十常侍亂政”等現象印證的結果,故C選項錯誤;黃巾起義是東漢晚期的農民戰(zhàn)爭,也是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組織的民變之一,朝政出現了“跋扈將軍”“十常侍亂政”等現象是黃巾起義爆發(fā)的背景之一,不能印證黃巾起義的爆發(fā),故D選項錯誤。10.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面對漢初經濟凋敝的現狀,統(tǒng)治者采取的治國思想是黃老的無為而治思想,A正確,BCD排除。故選A。11.C【解析】根據材料“諸侯或驕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軌于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初推行郡國并行制,最終威脅了中央集權,C選項符合題意;察舉制屬于西漢時期的選官制度,A選項排除;推恩令是漢武帝為解決王國問題而采取的措施,B選項排除;D選項說法不符合史實,西漢初年推行的是郡國并行制,排除。12.B【解析】“立七十一國,姬姓(王族)獨居五十三人”體現了分封制以同姓親族作為分封的主體,故B正確;ACD不符合題意,排除。13.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的措施中的獎勵耕織體現的是對農業(yè)的重視,有利于穩(wěn)定秦國的經濟基礎,C正確;縣制的出現是中央集權強化的產物,A排除;統(tǒng)一度量衡體現的是促進經濟發(fā)展,B排除;D體現的是秦朝的尚武精神,排除。故選C。14.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隋文帝時期中央正式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B選項正確,魏晉時期,隋唐時期和兩宋時期分別是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完善和演變時期。ACD三項不符合題目要求。15.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判斷能力。漢賦詞藻華麗,手法夸張,內容豐富;唐詩風格多樣,講究格律規(guī)范;宋詞句子長短不齊,便于抒發(fā)感情;元曲雅俗共賞,抒情敘事兼長。題干意思與A項符合??键c:中國古代的文學成就點評:關于中國古代的文學成就,高考的主要考點是春秋至明清時期的主要文學體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16.D【解析】結合圖片,根據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替的相關史實,可知魏蜀吳之后,是西晉的統(tǒng)一,故①應填西晉;北朝時期第一個王朝是北魏,故②應填北魏;南朝時期政權更替順序是宋、齊、梁、陳,故③應填梁;北朝時期,與北齊共存的是北周,故④應填北周。所以正確順序是①西晉②北魏③梁④北周,故選D;ABC選項均有錯誤,故排除ABC。17.B【解析】中國與古印度交往密切,其中中國與印度之間的交往紐帶是佛教,故選B;ACD不符合題意,排除?!军c睛】18.B【解析】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進經歷了“世官制”、“察舉制”、“科舉制”三個階段,故B項正確。其中,世官制是在商周時期;察舉制是在西漢時期;科舉制是在隋唐以后實行的制度;A、C和D項順序不符合史實,排除?!军c睛】古代的選官制度主要有西周世官制、漢代的察舉制、魏晉九品中正制和隋唐時期的科舉制等,每一種制度都是把官員的品德放在很重要的地位。一些制度特別是科舉制,對后世影響深遠。古代的選官制度體現了由重視血緣關系和門第的高低逐漸轉向考試成績,體現了向公平、公正的方向發(fā)展。特別是科舉制的推行,有利于選拔高素質人才,擴大統(tǒng)治基礎,穩(wěn)定社會秩序,因此科舉制從隋唐確立就一直延續(xù)到清末。19.C【解析】結合所學可知,三省六部制下,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zhí)行,起草政令的是中書省,C正確;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排除A;門下省負責審議,排除B;材料強調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均對皇帝負責,排除D。20.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玄宗末年,安祿山和史思明發(fā)動的歷史八年的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唐朝中央權力衰微,戰(zhàn)亂使得中原地區(qū)經濟遭到了嚴重破壞,藩鎮(zhèn)割據的局面形成,邊疆不斷告急,唐朝國力大為削弱,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qū)遭到浩劫,故C選項正確;貞觀之治是唐太宗統(tǒng)治時期,經濟繁榮,政治清明,社會穩(wěn)定,故A選項不符合題意;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標志著唐朝由盛轉衰的事件是安史之亂,而不是黃巢起義,故B選項錯誤;鑒真東渡日本,傳播了唐朝的文化,促進中日的交流,故D選項不符合題意。21.A【解析】構成秦始皇完成統(tǒng)一六國大業(yè)的物質基礎條件必須是在秦朝統(tǒng)一以前奠定。A.都江堰和鄭國渠水利工程修建的時間都在戰(zhàn)國符合條件;B.率先進行“以牛田”、曲柄鋤等耕作方式說法錯誤,因為當時秦國是比較落后的;C.修筑了以咸陽為中心的水陸交通發(fā)生在統(tǒng)一完成之后;D.推廣用煤炭作燃料、水力鼓風的冶鐵裝置也出現在秦朝以后,故選A項。22.C【解析】評價歷史人物關鍵在于其是否推動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繼承和發(fā)展了貞觀以來的制度和措施,使國家經濟繼續(xù)向前發(fā)展,為大唐中期的繁榮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現代史學家郭沫若稱贊她的業(yè)績?yōu)椤罢㈤_元,治宏貞觀”,這是很中肯的評價,C正確;ABD三項不能全面辯證分析,排除。故選C。23.C【解析】唐太宗李世民統(tǒng)治時期,出現的開明政治局面,史稱“貞觀之治”,故選C;西漢文帝、景帝統(tǒng)治時期出現“文景之治”,排除A;東漢出現“光武中興”,清朝出現“康乾盛世”,排除BD。【點睛】24.B【解析】試題分析:漢初,由于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統(tǒng)治階級所面臨的主要任務是恢復生產,穩(wěn)定封建統(tǒng)治秩序。因此,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經濟上實行輕徭薄賦。在思想上,主張清靜無為和刑名之學的黃老學說受到重視。但是漢武帝即位時,社會經濟已得到很大的恢復和發(fā)展,從政治上和經濟上進一步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已成為封建統(tǒng)治者的迫切需要。在這種情況下,主張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已不能滿足上述政治需要,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統(tǒng)思想、仁義思想和君臣倫理觀念顯然與武帝時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相適應。于是,在思想領域,儒家終于取代了道家而居于統(tǒng)治地位。故B正確。25.B【解析】唐代的調和庸都是手工業(yè)產品,這在客觀上有利于手工業(yè)的發(fā)展,B正確;調和庸的產品繳納給國家,并不是直接流向市場,因此不能極大地促進商業(yè)的發(fā)展,排除A;通過材料無法判斷當時的賦稅是否沉重,排除C;當時要求農民為國家服徭役,說明當時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并未松弛,排除D。26.D【解析】材料中“通過層層嚴格考試的人才能進入衙門任職”描述的是科舉制選拔官員的特征,故D正確;世官制以血緣承襲官職,察舉制以“孝廉”作為重要的選官依據,九品中正制選官的依據是門第,A、B、C不符合題意,排除。27.C【解析】根據所學可知,法家思想主張獎勵耕戰(zhàn)、富國強兵,故C項正確;儒家思想主張德政,道家主張無為,墨家主張非攻,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ABD三項。28.A【解析】根據“醫(yī)學家在行醫(yī)過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標準作為行醫(yī)準則”,結合所學可知,儒家主張“仁”,說明古代中國醫(yī)術浸潤了儒家文化的價值觀,故選A;中國古代醫(yī)術以“仁”為行醫(yī)準則,并不能說明以儒家思想為理論基礎,排除B;中國古代醫(yī)術以“仁”為行醫(yī)準則,并非教化病人,排除C;“仁”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中國古代醫(yī)術以“仁”為行醫(yī)準則,值得肯定,D表述錯誤?!军c睛】29.B【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商代的迷信鬼神,神權色彩濃厚到而西周提出“以德配天”和“敬天保民”觀念,強調“德”(政治倫理道德)和“保民”,反映了西周輕神事,更關注人事的現實精神,故選B項。商代更注重神權統(tǒng)治,故A項錯誤。CD不符合材料主旨。30.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宗法制是西周時期凝聚宗族關系的政治制度,與姓氏有著直接的關系,故選B。禪讓制是古代中國曾出現過的更迭統(tǒng)治權的一種方式,與姓氏無直接關聯,排除A;郡縣制開始于春秋時期,確立于秦朝,是為了打破分封制,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而推出的政治制度,與姓氏無直接關聯,排除C;行省制是開始于元朝的政治制度,是元朝為加強對遼闊疆域的統(tǒng)治,提高行政效率而實行的制度,這與姓氏無關,排除D。31.B【解析】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是秦漢時期對儒學的一次重大打擊,故選B;漢武帝的“賢良對策”和創(chuàng)建太學都提高了儒學的地位,是對儒學的推動,排除AD;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迎合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最終為漢武帝所接受,使儒學成為官方正統(tǒng)哲學,排除C。故選B。32.C【解析】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諸侯國的勢力,頒布“推恩令”,下令諸侯王將自己的土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諸侯國,這樣諸侯國的勢力越來越小,加強了中央集權,答案為C;A是漢景帝時晁錯提出的,排除;B是元朝的,不符合題意,排除;D是唐朝的中央官制,不符合題意,排除。33.C【解析】根據題意可知,明確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思想的思想家是孟子,故C項正確。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君權神授”的思想,排除A。朱熹強調“存天理、滅人欲”,排除B。荀子主張“制天命而用之”,排除D。點睛:本題考查孟子的思想,需要掌握孟子民貴君輕的主張,解題的關鍵是抓住關鍵信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結合孟子的思想即可得出答案。34.B【解析】孝文帝通過遷都洛陽和一系列的漢化措施,加強了民族大融合,故選B;商鞅變法無法體現“漢化風氣”,排除A;CD項均不能體現“漢化風氣下南北民族交融”,排除。【點睛】35.D【解析】根據“科舉考試促使人們?yōu)榱烁淖冏约旱牡匚幻τ谧x書、參加考試”可知科舉制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人們的精力,是讀書人集中精力于讀書考試做官,從而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故選D項;ABC都是科舉制的影響,但與題意主旨不符,排除。故選D。36.D【解析】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局動蕩,戰(zhàn)火連綿,北方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口南遷促進江南經濟發(fā)展,呈現出民族交融與區(qū)域開發(fā)的時代特征,D項正確;繁榮開放的社會風貌指的是盛唐時期,而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排除A項;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在書法、繪畫等方面有很多成就,而非文化停滯,排除B項;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zhàn)亂割據,中外交流不頻繁,排除C項。故選D項。37.D【解析】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漢末年,各地出現許多割據一方的軍閥,政局動蕩、魏、蜀、吳三國政權不斷消滅割據勢力,魏國統(tǒng)治著北方,吳國和蜀國統(tǒng)治著南方。三國鼎立實現了局部統(tǒng)一,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有利于民族交融,為后來的大一統(tǒng)創(chuàng)造了條件,故D選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戰(zhàn)亂頻繁,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社會經濟,但不符合歷史發(fā)展趨勢,故A選項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出現三國鼎立的局面,魏國逐漸統(tǒng)一北方,吳國和蜀國統(tǒng)治南方,實現了局部統(tǒng)一,這為全國的統(tǒng)一創(chuàng)造了條件,是當時歷史發(fā)展的大趨勢,加劇國家分裂不是當時歷史發(fā)展的趨勢,故B選項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三國鼎立實現了局部統(tǒng)一,有利于民族交融,為后來的大一統(tǒng)創(chuàng)造了條件,故C選項錯誤。38.B【解析】春秋時期,由于鐵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動了生產力的發(fā)展,人們在公田之外開墾大量荒地,逐步導致“公田不治”,井田制逐步瓦解,故B正確;AC是井田制瓦解的原因,但不屬于根本原因,排除;D不屬于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排除。點睛: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原因,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fā)展。39.D【解析】周世宗順應形勢,革除弊政,實力逐漸增強,為后來的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故選D;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黃巢起義沉重打擊了唐朝統(tǒng)治,排除A;朱溫廢唐稱帝建立后梁,唐朝滅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