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記誦手冊: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積累_第1頁
2025年上海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記誦手冊: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積累_第2頁
2025年上海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記誦手冊: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積累_第3頁
2025年上海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記誦手冊: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積累_第4頁
2025年上海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記誦手冊: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積累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2025年上海市高考語文記誦手冊08

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積累

目錄

一、文言詞類常識.................................................2

二、常見副詞舉例.................................................4

三、常見文言句式.................................................8

四、常見固定句式................................................11

五、常見虛詞歸類................................................14

六、常見虛詞用法................................................15

七、常見修辭方式................................................29

八、常見表現(xiàn)手法................................................32

九、常見升遷用語................................................33

十、其他文化常識................................................37

一、文言詞類常識

1.通假字

通用字:”兩個讀音相同或相近、意義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寫這個,也可以寫那個?!顿u炭翁》中

的“系向牛頭充炭直”的“直”就是“值”的意思,“直”和“值”這兩個字古代通用。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原字是古字,分化后形成的新詞的字就是今字。新造的字與原來兼表

原來意義的字合稱為“古今字”。新造的字是“今字”,原來兼表意義的字是“古字”。如:“莫(暮)”

的本意是太陽落在草叢中,表示日暮、傍晚?!澳北弧敖琛睘榉穸ǜ痹~“不”、“沒有誰”的意

思,故又造“暮”字?!澳焙汀澳骸焙戏Q一對古今字。

異體字:異體字是一個字的正體之外的寫法,字音和字義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組字。即同一個意思,

不同的寫法。如:“弓墨”和“強”。

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讀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也可稱

作假借字。音同本字,借來一用。借來的字只能臨時使用。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我們把它叫做“本

字”。如“《鴻門宴》中的“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的“蚤”,本義是跳蚤,因為它和“早”讀

音相同,借用了“早”的意思,“早”是本字,是“蚤”的假借義;“蚤”是“早”的假借字,“蚤”

通“早”。其特點是“因音通假”。

例如:“女還,顧反為女殺彘?!保ā对託㈠椤罚┚渲小芭贝怼叭辍?。

當判定為通假字后,一般稱“A同B”或“A通B”,其中,

“通”表示通假字,是指“被廣為接受的寫錯或印錯的字”通“作者本來要寫的字”。

“同”一是表示古今字,二是表示異體字。

2.古今異義

(1)詞義的擴大:主要是特指到一般意義上的擴大。如“江”“河”(特指“黃河”和“長江”-〉

泛指所有的河流)“好”(女子貌美->優(yōu)良,良好)“中國”(古代華夏族建國于黃河流域一帶-〉中國

的專稱)

(2)詞義的縮?。喝纭俺簟保馕兜目偡Q->不好聞的氣味)“禽”(走獸總名-〉鳥類)“金”(金

屬總名->黃金)“丈夫”(男子總稱-〉婚姻中女子的對象)

(3)詞義的轉(zhuǎn)移:如“涕"(眼淚->鼻涕)“走”(跑步-〉漫步行進)

(4)詞義的弱化:如“怨”(怨恨;仇恨->責怪;埋怨)

(5)詞義的強化:如“恨”(遺憾、悔恨的事->仇視)

(6)感情色彩的變化:如“卑鄙”(低微而鄙陋-〉語言、品行惡劣,不道德)“爪牙”(原指動物的尖

爪和利牙。古代則是得力幫手,褒義詞->壞人效力的人,他們的黨羽,幫兇,貶義詞)

(7)名稱說法改變:如“庖”(本義:廚房,廚師)“目”(本義:眼睛,口語,眼睛,書面語)

3.詞類活用

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一個詞臨時改變了它的語法功能,具備了另一類詞的語法特點,這種現(xiàn)象叫做

詞類活用。

主要有以下幾種:

(1)名詞的活用:一、作動詞二、作狀語三、使動用法四、意動用法

(2)動詞的活用:一、作名詞二、使動用法三、為動用法

(3)形容詞活用:一、作名詞二、作動詞三、意動用法四、使動用法

(4)數(shù)詞的活用:一、作動詞二、作名詞三、作形容詞四、使動用法四、意動用法

4.詞類活用:使動用法

指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不及物動詞、形容詞、名詞帶上賓語,一般為使動用法。

如動詞使動用法:“項伯殺人,臣活之?!薄盎钪笔恰笆怪睢薄P稳菰~使動用法:“春風(fēng)又綠

江南岸?!本褪恰按猴L(fēng)又使江南岸綠”。名詞使動用法:“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也?!薄吧馈毕喈?/p>

于“使死生”,即“使死者復(fù)生”;“肉骨”相當于“使骨肉”,即“使白骨生肉”,也是使死者復(fù)

生的意思。數(shù)詞使動用法:士也罔極,二三其德。(“二三”,使……二三)

5.詞類活用:(形容詞名詞數(shù)詞)意動用法

指謂語動詞具有“認為(或以為)賓語怎么樣”的意思。如,形容詞意動用法:“漁人甚異之?!薄爱?/p>

之”是“認為它奇怪”的意思。名詞意動用法:“孟嘗君客我。”“客我”是“以我為客”。數(shù)詞意

動用法:一死生為虛誕。(一,把……看作一樣)

6.動詞的為動用法

有些動詞所表示的動作,是主語表示的人為了賓語所表示的人或物而發(fā)出的,這就是動詞的為動用法。

如: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為……哭泣)(《病梅館記》)

7.詞類活用:名詞(形容詞)用如動詞。

如:“驢不勝怒,蹄之?!薄疤阒笔恰埃ㄓ锰阕樱┨咧钡囊馑?。又如:“草木疇生,禽獸群焉。”

“群”是“群居的意思”。再如“齊軍既已過而西矣。”“西”是“往西去了”的意思。

⑴兩個名詞連用或處于謂語位置。兩個名詞連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結(jié)構(gòu),又不是偏正結(jié)構(gòu)。如:遂

王+天下?!俄n非子?五蠹》王天下:統(tǒng)治天下

⑵名詞(形容詞)在“所”字后?!八弊衷~組,指代一定的對象。如:置人所曾魚腹中。(《史

記?陳涉世家》)所曾:網(wǎng)到的(魚)

⑶名詞(形容詞)在能愿動詞后。名詞(形容詞)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動詞

后面時。如:子謂公冶長:“可妻也?!笨梢宰銎拮印?/p>

⑷名詞放在副詞的后面。如:不足生于不農(nóng)。(晁錯《論貴粟疏》)不農(nóng):不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⑸名詞(形容詞)放在“之”、“我”的前面。如:是欲臣妾我也。(胡鈴《戊午上高宗封事》)

臣妾我:讓我們當臣做妾

(6)名詞后有介詞結(jié)構(gòu)。如:晉師軍于廬柳。(《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軍于廬柳:駐扎在廬柳。

⑺名詞用“而”連接。如:不耕而食,不織而衣。(《鹽鐵論?相刺》)不織而衣:不織布卻穿衣

服。

8.詞類活用:名詞用作狀語。普通名詞也可以用作狀語。

(1)表示方位或處所:“河渭不足,北飲大澤?!薄氨薄北硎痉轿??!笆裉匾韵陆加?。”“郊”

即“郊外”,表示處所?!敖加?,就是“在郊外迎接”。

(2)表示工具或依據(jù):“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可譯為“用箕畚運到……又如:“失期,法當斬?!?/p>

“法當斬”是“依法應(yīng)殺頭”的意思。

(3)表示對人的態(tài)度:“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客待之”是“像對待客人一樣對待他”的意思。

(4)表示比喻:“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薄捌湟蝗谇啊?,是“其中一條狼像狗那

樣坐在前面”的意思。

(5)時間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發(fā)生的時間。長驅(qū)到齊,晨而求見?!稇?zhàn)國策?齊策》(動作發(fā)生的

時間在晨時)

(6)時間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頻率或經(jīng)常性。歲賦其二。(《捕蛇者說》)(每歲賦其二)

(7)方位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趨向。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赤壁》)

9.詞類活用:形容詞、動詞、數(shù)詞活用作名詞

如:于是余有嘆焉。/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今其室土無二焉(十家,一家)/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

(堅硬的鎧甲;鋒利的武器)(《史記?陳涉世家》)

10.詞類活用:動詞用作狀語

動詞修飾動詞,相當于副詞的作用,作狀語。用“而”或“以”和動詞謂語連接。如:有遺男,始靛,

跳往助之。

U.詞類活用:數(shù)詞活用為動詞

⑴數(shù)詞帶賓語時,就用作動詞。六王畢,四海二(統(tǒng)一)

⑵數(shù)詞帶補語時(介賓結(jié)構(gòu)),就用作動詞。以其無禮于晉,且近于楚也。(《左傳?僖公三十年》)

(兩屬)

⑶數(shù)詞前面有副詞作狀語時,就用作動詞。從許子之道,則市價不虱,國中無偽。(《孟子?滕文公

上》)(兩樣)

⑷數(shù)詞單獨處在謂語的位置上時,就用作動詞。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虱。(有貳心)

11.詞類活用:數(shù)詞活用作狀語

如: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進行一次)

二、常見副詞舉例

1.程度副詞常用的有”最、至、極、絕、殊、甚、特、太、尤、彌、愈、稍、頗”等。它們在句子中作

狀語,補語。

(1)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王維《雜詩》)

(2)古之治天下,至她至悉也。(賈誼《論積貯疏》)至娥至悉,極精細極周密。

(3)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竭盡,盡情地。

(4)以為妙絕。(林嗣環(huán)《口技》)

(5)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很,非常。

(6)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戰(zhàn)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很。

(7)奉之彌繁,侵之愈急。(蘇洵《六國論》)越。

(8)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驢》)慢慢地。

(9)上下頗驚動。(文天祥《指南錄后序》)很。

(10)然汝亦太草草。(李朝威《柳毅傳》)實在是。

(11)不見小潭,水尤清冽。(柳宗元《小石潭記》)尤其。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王勃《滕

王閣序》)更加。

2.范圍副詞常用的有“皆、盡、悉、舉、遍、并、俱、咸、畢、既、共、各、每、僅、徒、獨、惟、

才、第、但、止、直、凡、數(shù)”等。在句子中作狀語,補語。

(1)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戰(zhàn)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作狀語。者

(2)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史記?項羽本紀》)者全部。

(3)凡永嘉山水,游歷殆遍。(沈括《雁蕩山》)完。

(4)事無大小,悉以咨之。(諸葛亮《出師表》)者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歐陽修《伶

官傳序》)所有。

(5)形體態(tài)度,發(fā)膚顏色,長短豐瘠,無不畢肖。(薛福成《觀巴黎油記》)全。

(6)楚人未既濟。(《左傳?子魚論戰(zhàn)》)完全。

(7)其后諸侯共擊楚。(《史記?屈原列傳》)共同。

(8)文武并用。(魏征《諫太宗十思疏》)共同。

(9)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共。

(10)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陶淵明《桃花源記》)者

(11)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獨傾,獨自飲酒。

(12)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杜甫《石壕吏》)只。

(13)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陶淵明《桃花源記》)只。

(14)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杜甫《客至》)只。

(15)每聞琴瑟之聲,則應(yīng)節(jié)而舞。(《聊齋志異.促織》每次。

(16)自足下滴江陵至于今,凡枉贈答詩僅百篇。(白居易與元九書》)將近。

(17)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只。

(18)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戰(zhàn)國策?唐雎不辱使命》)只。

(19)擔中肉盡,止有剩骨。(《聊齋志異?狼》)只。

(20)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李漁《芙蕖》)各自。

(21)凡三往,乃見。(《三國志?諸葛亮傳》)總共。

(22)項燕為楚將,數(shù)有功。(《史記?陳涉世家》)屢次。

3.時間副詞常用的有“初、始、昔、正、今、鼎、且、行、將、己、既、業(yè)、嘗、曾、方、旋、尋、

隨、終、竟、卒、漸、徐、暴、使、急、疾、遽、乍、亟、立、常、恒、素、雅”等。在句中作狀語。

(1)輕攏慢捻抹復(fù)挑,初為(《霓裳》)后《六幺》。(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先,起初。

(2)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列子?兩小兒辨日》)剛,開始。

(3)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樂府詩集?孔雀東南飛(并序》)從前。早先。

(4)正是江南好風(fēng)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龜年》)剛剛。

(5)令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戰(zhàn)國策?荊柯刺秦王》)現(xiàn)在。

(6)天子春秋鼎盛。(《漢書?賈誼傳》)正。

(7)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愚公移山》)將要。

(8)在將為人所并。(《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將要。

(9)貴客將自何所至也。(李朝威《柳毅傳》)剛才。

(10)狼旦半入,只露尻尾。(《聊齋志異.狼》)已經(jīng)。

(11)既,公問其故。(《左傳?曹劌論戰(zhàn)》)已經(jīng)。

(12)若業(yè)為吾所有,必高束焉。(袁枚《黃生借書說》)已經(jīng)。

(13)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史記.陳涉世家》)曾經(jīng)。

(14)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曾經(jīng)。

(15)吳之民左痛心焉。(張溥《五人墓碑記》)正,正在。

(16)卓既殺瓊秘,旋亦悔之。(《后漢書?董卓傳》)隨即。

(17)未果,尋病終。(陶淵明《桃花源記》)不久。

(18)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于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終究

(19)竟酒,酒筵完畢。而死后之有知無知,與得見不得見,又至難明也。(袁枚《祭妹文》)終究。

(20)日漸暮。(徐宏祖《游黃山記》)慢慢地。

(21)遂于蒿萊中側(cè)聽徐行。(《聊齋志異?促織》)慢慢地。

(22)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聊齋志異?狼》)驟然。

(23)遽契其舟。(《呂氏春秋?察今》)急忙。

(24)銀瓶生破水漿進,鐵騎突出刀槍鳴。(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突然。

(25)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迅速。

(26)秦急攻之。(《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急速。

(27)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速。

(28)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史記?項羽本紀》)立刻。

(29)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賞有。(韓愈《馬說》)經(jīng)常。

(30)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孟子.告子下》)時時。

4.情態(tài)副詞常用的有“誠、實、信、良、固、特、尚、猶、必、宜、亦”等。在句子中作狀語。

(1)比之若父,擬之如天,遮不為過。(黃宗羲《原君》)確實,的確。

(2)是狼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我曳生之。(馬中錫《中山狼傳》)確實。

(3)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杜甫《兵車行》)確實。

(4)以為犬良我友。(柳宗元《三戒?臨江之麋》)的確。

(5)公固知某不貪也。(崔銃《記王忠肅公翱事》)本來。

(6)特示故人耳。(崔銃《記王忠肅公翱事》)只是。

(7)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世說新語?周處》)還。

(8)急應(yīng)河陽役,猶得備晨炊。(杜甫《石壕吏》)還。

(9)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論語?述而》)一定。

(10)誠宣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宏志士之氣。(諸葛亮《出師表》)誠,實在。宜,應(yīng)該。

(11)大王羽幸赦臣。(《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也。

5.否定副詞常用的有”不、非、弗、未、毋、勿、無、莫、靡”等。在句中作狀語。

(1)君有疾,在媵里,不治將恐深。(《韓非子?扁鵲見蔡桓公》)

(2)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不是。

(3)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傳?曹劌論戰(zhàn)》)不。

(4)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沒有。

(5)不如毋行。(《史記?屈原列傳》)不要。

(6)茍富貴,無相忘。(《史記.陳涉世家》)不?!盁o相忘"等于說不忘記你們。

(7)莫道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不要。

(8)天高地迥,號呼靡及。(文天祥《指南錄后序》)不。

6.敬謙副詞常用表敬的有”請、幸、謹、敬、敢、辱”;表謙的有”竊、猥、敢”等。在句子中作狀語。

(1)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史記?項羽本紀》)

(3)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史記.項羽本紀》)

(4)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5)赤也感,敢問。(《論語?先進》)敢問,(膽)敢來請教。

(6)最者辱賜書,教以慎子接物,推賢進士為務(wù)。(司馬遷《報任安書》)辱賜書,辱與賜書

(7)竊為陛下惜之。(賈誼《論積貯疏》)

(8)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李密《陳情表》)

(9)寡君聞吾子步師出于敝邑,敢犒從者。(《左傳?骰之戰(zhàn)》)敢,自言冒昧之詞。

7.語氣副詞又可分命令、愿望、反詰等語氣。常用的有”其、尚、豈、寧、獨、庸”等。(“其“表測度、

命令、反詰、委婉等語氣。)

(1)嗚呼哀哉,伏惟尚饗?。ā读?xùn)|文集.書韋京兆祭太常崔少卿文》)譯:唉,傷心??!誠懇地

希望

你來享用祭品。(愿望語氣)

(2)其父雖善游,其子豈遽善游哉?(《呂氏春秋?察今》)難道。(反詰語氣)

(3)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難道。(反詰語氣)

(4)相如雖弩,獨畏廉將軍哉?(《史記?廉頗藺相如.傳》)難道。(反詰語氣)

(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韓愈《師說》)哪,豈。(反詰語氣)

三、常見文言句式

1.判斷句:古漢語中的判斷句主要用于明確表達兩個事物之間的等同或從屬關(guān)系??煞謨煞N類型:“是

非判斷句”和“因果判斷句”?;拘问綖椋骸啊?,……也?!崩纾骸啊?,陽城人也?!弊兓?/p>

式包括:“……者……?!薄?……也?!?、“……者也?!币约安皇褂谩罢摺?、“也”的形式。依

靠判斷動詞“是”構(gòu)成判斷句的形式在文言文里只是個別現(xiàn)象,如:“不知木蘭是女郎”“同是天涯

淪落人

(1)“……者……也”式: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是非判斷)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果判斷)

(2)“……者……”式:柳敬亭者,揚州之泰州人。

(3)“……,……也”式: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

(4)“……,……”式:劉備,天下梟雄。秦,虎狼之國。

(5)"……為……”式: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6)用“乃、必、亦、即、誠、皆、則、素、悉、本”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兼加強語氣:此則岳

陽樓之大觀也。/此乃臣效命之秋也。/環(huán)滁皆山也。/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出師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

也《出師表》

(7)用“是”作判斷:巨是凡人,偏在遠郡。

(8)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2.被動句:古漢語中的被動句表示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被動句可分為兩大類:“有形式標志的被動

句”和“無形式標志的被動句”。被動句的常見結(jié)構(gòu)包括“為……所……”和“被……”等,如“兵

挫地削,亡其六郡。”和“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p>

(1)“謂語+于”: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

(2)“見十謂語”: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3)“受十謂語”: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于人

(4)“為+動詞”:身死人手,為天下笑。

(5)“為……所……”: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所劫。

(6)“被+動詞”: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

(7)無任何標志: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3.省略句:古漢語中的省略句是指在句子中省略了某些詞語或成分,如主語、賓語或謂語等。這種句式

在古漢語中非常常見,如“一鼓作氣?!?/p>

(1)省略主語:如: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是蛇)黑質(zhì)而白章;

(2)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氣),三(鼓)而竭(氣)

(3)省略賓語:如:私見張良,具告(張良)以事。

(4)省略兼語: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其)歸趙

(5)省略介詞: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勢耳/又試之(以)雞,果如成言

(6)省量詞:如:寒暑易節(jié),始一(趟)反焉

4.主謂倒裝句:謂語(動詞形容詞等修飾說明主語的部分)被置于主語之前,通常是為了強調(diào)謂語。

⑴在感嘆句中,為了表達強烈的感嘆語氣,常把謂語放在主語前邊。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⑵在疑問句中,為了突出謂語,把謂語放在主語前,強調(diào)疑問的重點。例如:誰與,哭者?

⑶謂語具有祈求或命令的意義。例如:勖哉,夫子!

5.定語后置句:定語(通常用來描述或限制名詞的詞語)被放在它所修飾的名詞之后。

⑴中心詞+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定語+者(楚辭句式的定語后置)。強調(diào)和突出定語,使句子流暢。

如: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⑵中心詞+之+形容詞(定語)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对狸枠怯洝?/p>

⑶中心詞+數(shù)量詞(定語)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恶R說》

⑷中心詞+而+定語+者如: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睹献?離婁下》

6.賓語前置句:賓語被置于支配它的動詞或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裝。

⑴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前置。如: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yǎng)也

⑵疑問句中疑問代詞賓語前置。如:沛公安在?

⑶通過“之”、“是”提前賓語。如:孔子云;“何陋之有?/唯利是圖

⑷介詞“以”的賓語前置。提前賓語不需其他條件,只是一種強調(diào)的表示。如:一言以蔽之。

(5)陳述句中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需要前置。業(yè)文南向坐。

7.狀語后置句: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或稱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狀語(包括副詞、形容詞、動詞詞組、介賓詞組等)

被置于謂語之后,而不是在現(xiàn)代漢語中常見的謂語之前。

(1)“于”字型(“于……”):例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李氏子蟠,……不拘于時,學(xué)于

余。

(2)“以”字型(“以……”):例如:皆不可限以時月。形似酒樽,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3)“如(若)”字型(“如……”)例如:小蟲伏不動,蠢若木雞?;鹆绎L(fēng)猛,船往如箭。

⑷介詞“乎”構(gòu)成的介賓短語后置,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8.疑問句:疑問句包括詢問句、反詰句、測度問句三類。

(1)用疑問代詞(誰、何、曷、安、焉、孰等)表疑問:

誰為哀者?(張溥《五人墓碑記》)

獨五人之嗷嗷,何也?(同上)蹈死不顧,亦曷故哉?(同上)

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司馬遷《鴻門宴》)

且焉置土石?(《列子?愚公移山》)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韓愈《師說》)

(2)用疑問語氣詞(乎、諸、哉、歟、耶等)表疑問:

①壯士,能復(fù)飲乎?(司馬遷《鴻門宴》)

②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孟子》)

③而此獨以鐘名,何哉?(《石鐘山記》)

④四海之大,有幾人歟?(張溥《五人墓碑記》)

⑤六國互喪,率賂秦耶?(蘇洵《六國論》)

(3)用疑問副詞(豈、獨、其等)表疑問:

①盛衰之理,雖非天命,豈非人事哉?《伶官傳序》

②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耶?《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

⑷有些句子不用疑問詞,而用否定詞表疑問。

①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③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題臾》)

⑷固定句式:古代漢語中還有一些固定的疑問句式,如“豈……乎”、“非……歟”、“安……乎”

等。

如:“無乃……乎”用于表達一種擔憂或推測的語氣,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恐怕……”

9.否定句:古代漢語中的否定句是通過使用特定的否定詞來表達否定的意思。這些否定詞可以包括副

詞、動詞和代詞。如“不、毋、弗、勿、未、否、非、無、莫”等等。

①魏王畏秦,終不聽公子。(《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魚我所欲也》)

③自古賢人,未有及公子者也?。ā缎帕昃`符救趙》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勸學(xué)》

⑤圣人無常師。(《師說》

⑥愿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ā冻啾谥畱?zhàn)》)

四、常見固定句式

1.無乃……乎?

表示測度語氣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對某種情況的估計或者對某件事情的認識。一般可譯為“恐

怕……吧”或者"只怕……吧"。如:

①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應(yīng)譯為:使軍隊疲勞去襲擊遠方的

國家,沒有聽到過這樣的事。軍隊疲勞力量竭盡,遠方的君主對這件事有準備,恐怕不行吧?)《嶗

之戰(zhàn)》。

2.……孰與……

用來比較兩個人的高下、優(yōu)劣或兩件事的得失、好壞的固定格式。如:

①吾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誰更漂亮?)

②沛公曰:“孰與君少長?”《鴻門宴》((項伯)跟你相比,誰的年紀大,誰的年紀?。浚?/p>

③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你們看廉將軍跟秦王相比,怎么樣?)

④某業(yè)所就,孰與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業(yè)跟二哥相比,誰更多?)

文中的三個加線句均應(yīng)譯為“你跟我比怎么樣呢”。

3.……之謂也其……之謂也

賓語提前的一種固定格式,是一種表示總結(jié)性的判斷句??勺g為“說的就是……啊",或者譯為“大

概說的就是……啊"。如:

①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聽到了一些道理,以為天下沒有誰超過自己

了,說的就是我這種人?。。?/p>

②詩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币灰环蜃又^也?!睹献?齊桓晉文之事》(《詩經(jīng)》上說:“別

人有什么心思,我猜測得到它?!闭f的就是夫子這樣的人啊?。?/p>

③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淅顚④娭^也。《史記?李

將軍列傳》(太史公說:“《論語》上說:'他自身端正,不下達命令人民就會行動;他自身不端正,

即使下達命令他的百姓也不會聽從。'大概說的就是李將軍這樣的人吧!”)

4.得無……乎?得無……耶?

表揣測疑問語氣的固定格式,表示對某種情況的推測。譯為:恐怕……吧;莫非……吧;該不會……

吧。如:

①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看到自然景物所產(chǎn)生的思想感情,恐怕不一樣吧?)

②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莫非告訴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③若輩得無苦貧乎?《記王忠肅公翱事》(你們恐怕被窮困所苦吧?)

④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晏子使楚》(莫非楚國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盜吧?)

⑤日飲食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

5.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怎樣對待或處置某人某事??勺g為“把……怎么樣”,或“對……怎么辦”。如: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王屋、太行何?(《愚公移山》)(把太行山和王屋山能怎么樣

呢?)

②試問古來幾曾見破鏡能重圓?則較死為苦也,將奈之何?(《與妻書》)(對這種情況怎么辦呢?)

③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力兮雎不逝。雎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虞姬虞

姬把你怎么樣呢?)

6.何有于……?

表反問的固定格式??勺g為“對于……來說,又有什么……呢?”如:

子曰:“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譯為“對于我來說又有什么呢?”)

7.何……為?

表詢問或反問的固定格式。翻譯為:“還要……做什么?”或者:”要……干什么?”如: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史記?項羽本紀》)劃線句應(yīng)譯為:“還要告辭做什么

呢?”

②項王笑曰:“天之王我,我何渡為?”(《史記?項羽本紀》)劃線句應(yīng)譯為:“這是上天要滅亡

我,我還要渡江做什么呢?”

8.不亦..乎?

表示反問的固定格式??勺g為:“不是……嗎?”或者譯為:“豈不是……嗎?”如:

①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呂氏春秋?察今》)譯為:“像這樣尋找劍,豈

不是太糊涂了嗎?”

②吾射不亦精乎?(《賣油翁》)譯為:“我射箭的本領(lǐng)不是很高明嗎?”

③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譯為:”學(xué)習(xí)并且不時地溫習(xí)它,不是很快樂了

的嗎?

9.有……者

常用于敘事的開頭,以突出敘事的對象的固定格式。如:

①人有亡斧者。(《韓非子》)譯為:“有一個丟了斧子的人?!?/p>

②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yè),久不售。(《促織》)譯為:“城里有個叫成名的人。”

10.何……之有?

賓語提前的固定格式??勺g為:“有什么……呢?”如:

①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譯為:“宋國有什么罪過呢?”

②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論語》)譯為:“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簡陋呢?

③夫晉,何厭(通“魘”)之有?(《左傳?靖之戰(zhàn)》)譯為:“那晉國有什么可滿足的呢?”

11.唯(惟)……是……惟……之為……

賓語提前的固定格式。如:

①惟命是從;

②惟利是圖;

③唯你是問;

④唯仁是親;

⑤唯才是舉;

⑥無乃爾是過與?

12.所以……所以……者

所十介詞(以、從、與)+動詞(或動詞性短語)

一種名詞性的“所”字短語固定格式。如:

①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表原因)

②故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者。(《呂氏春秋?察今》)(表根據(jù))

③筆,所以書也。(表工具)

④是吾劍之所從墜。(《呂氏春秋?察今》)(表處所)

⑤吾知所以距(通“拒”)子者,吾不言。(《墨子?公輸》)(表辦法)

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表憑借)

⑦圣者,非所與熙(通“嬉”)也。(《墨子》?公輸》)(表憑借。應(yīng)譯為:“圣人是不能與他隨

便開玩笑的?!保?/p>

⑧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禪山記》)(表原因)

⑨天地之所以養(yǎng)人者,原不過此數(shù)也。(《治平篇》)(表方法)

⑩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表原因)

13...何所....

表疑問的固定格式,是“所……者(為)何”的緊縮和移位。如:

①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

②賣炭得錢何所營?(《賣炭翁》)

③白雪飄飄何所似?

14.有所..無所.....

“所”字短語表示名詞的固定格式。如:

①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鴻門宴》)可譯為:“對財物沒有取什么,對婦女沒有寵幸誰”

②吾家后日當甚貧,貧無所苦,清凈過日而已。(《與妻書》)句中劃線的地方,可譯為:“貧困沒

有什么可苦惱的?!?/p>

③吾入關(guān),秋毫不敢有所近。(同上)句中劃線處,可譯為:“一絲一毫的財物都不敢接近。”

15.有以……無以……

與“所”字短語類似的固定格式。有用來……的方法,沒有用來……的方法。如:

①故不積度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勸學(xué)》)譯為“沒有用來達到千里的方法”

和“沒有用來匯聚成的江海的方法”。

②臣乃得有以報太子。(《荊軻刺秦王》)譯為:“我才有用來報答太子的方法?!?/p>

③臣未有以報也。(《莊暴見孟子》)(未+有以,比較常見)

五、常見虛詞歸類

1、按照句子與句子連接作用分類(連詞)

表并列:與、及、且、而、以、亦、載……載

表承接:而、則、因、遂、乃、而后、若夫

表遞進:而、且、而況、尚況、非獨……亦、不惟……而又、非惟……抑亦

表選擇:抑、如、若、其、且、將、其……其、寧……將、非……則、不……則

表因果:以、為、因、由、故、緣、以故、是故、由是、所以……以

表假設(shè):如、若、茍、而、即、向、使、向使、設(shè)使、假令

表條件:乃、縱、無、即、貝h然則、縱……尚、縱令……亦

表轉(zhuǎn)折:但、然、而、貝h顧

表取舍:孰若、孰與、與其……毋寧、與其……孰若、與……不如、與……寧、寧……無、寧……不

2、按照在句子的位置分類(語氣詞)

(1)句首語氣詞:“夫、蓋、維、惟、唯”。

(2)句中語氣詞:“蓋、也、與”

(3)句尾語氣詞:”也、乎、哉、矣、已、耳、焉、與(歟)、牙B、夫、兮”等。

3、按照句子語氣作用分類

(1)用來表示陳述、判斷、因果、假設(shè),多在句末,表示肯定、否定、解釋的語氣詞:“也、矣、

已、耳、焉”

(2)用來表示是非問、選擇問、揣測問、反詰問,多在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詞:“乎、與(歟)、

邪、哉”

(3)用來表示感嘆、商量、命令、請求等,多在句末:“也、哉、夫、兮、矣"。

4、按照指代作用分類(代詞)

(1)人稱代詞。第一人稱代詞,如吾、余、予;第二人稱代詞,如女、汝、爾、而、乃、若;第三

人稱代詞,如之、其、厥、彼。

(2)指示代詞。近指的,如此、斯、之、是、茲。遠指的,如彼、夫、其。虛指的,如某、或、莫。

(3)疑問代詞。如孰、何、奚、胡、惡、安、焉等

5、按照修飾限制作用歸類(副詞)

(1)表程度。表示“稍微”的副詞有:少、稍、略等。表示“更加”的副詞有:益、彌、愈、更、

滋等。表示“非常、尤其”的副詞有:最、極、甚、至、尤、良、絕、特、頗等。

(2)表范圍。表示“全、者R”的副詞有:悉、皆、咸、俱、舉、凡等。表示“只、不過”的副詞有:

唯、特、徒、獨、直、第、但、止、貝h僅、顧等。

(3)表時間。表示“曾經(jīng)、已經(jīng)”的副詞有:既、已、曾、嘗、向、初、曩、始、昔等。表示“經(jīng)常、

一向”的副詞有:常、素、雅、恒、向等。表示“不久”的副詞有:尋、旋、既而、未幾、無何等。

表示“正、恰好”的副詞有:會、正、適、方、屬等。

(4)表語氣。表示“的確、實在”的副詞有:必、誠、信、良、固、果等。表示“大概、恐怕”的副

詞有:其、蓋、殆、庶、得無、無乃、庶幾等。

6、按照輔助作用歸類(助詞)

不能單獨使用,也不能充當句子成分,只能在句中起某種輔助作用。

(1)結(jié)構(gòu)助詞。如之、者、所等。

(2)語氣助詞。表示陳述語氣的有:也、矣、焉、耳等。表示疑問語氣的有:哉、乎、邪、為等。句

首語氣詞有:夫、唯、蓋等。

(3)音節(jié)助詞。如之、其、有、言等。

六、常見虛詞用法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貝h者、之]

1.【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鰭之穴無可寄者(《勸學(xué)》

2.表示遞進關(guān)系??勺g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勸學(xué)》)

3.表示承接關(guān)系??勺g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

4.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勺g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xué)》)

5.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勺g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6.表示修飾關(guān)系,即連接狀語??刹蛔g。

①吾嘗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xué)》)

7.表不因果關(guān)系,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8.表K目的關(guān)系,

①繩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促織》)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shù)十人而已(《虎丘記》)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2.【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響"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

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①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三)作語助詞,相當于“啊”。

①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四)何:通“呵”,喝問。

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么樣”“怎么辦”“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jù)"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拿什么

""憑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

①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促織》)

【何乃】譯為“怎能”

①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qū)區(qū)(《孔雀東南飛》)

3.【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①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②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罚?/p>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鴻門宴》)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4.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5.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①于是乎書。

(二)用作介詞,相當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岳陽樓記》)(乎:于)

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捕蛇者說》)(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前一個“乎”:在;后一個“乎”:比。)

④吾嘗疑乎是。(乎:對。)

⑤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論語》)(乎:對。)

⑥亦無怪乎其私之也。(乎:對于)

⑦蓋進乎技矣。(《庖丁解?!罚ê酰罕龋?/p>

⑧以吾一日長乎爾。(爾:比。)

(三)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①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罚?/p>

4.【乃】

(一)用作副詞。

1.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

①設(shè)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2.強調(diào)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

3.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①項王乃復(fù)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

(二)用作代詞。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3.還可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

①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滅吳》)

【乃爾】譯為“這樣”。

①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5.【其】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lǐng)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fù)數(shù))。

①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yīng)譯為"他"“它"(包括復(fù)數(shù))。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