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級-上】2024新版教材_第1頁
【7年級-上】2024新版教材_第2頁
【7年級-上】2024新版教材_第3頁
【7年級-上】2024新版教材_第4頁
【7年級-上】2024新版教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義務教育教科書義?務?教?育?教?科?書

義務教育教科書

七年級

上冊

七年級上冊

YIWUJIAOYUJIAOKESHU中國歷史

ZHONGGUOLISHI

七年級上冊

綠色印刷產品

0324-義務教育教科書歷史7年級上冊封面.indd12024/8/814:14

義?務?教?育?教?科?書

七年級

上冊

教育部組織編寫

·北京·

編修委員會

主?任:張海鵬?徐?藍

副?主?任:葉小兵?李國強?高?毅

成?員(以姓氏筆畫為序):

王?巍?左玉河?劉?健?劉國新?齊吉祥?許?斌?

李?帆?李?卿?張?帆?孟鐘捷?孟憲實?姚百慧?

倪玉平?郭雙林?黃樸民?傅?頤

本冊主編:黃樸民?葉小兵

編寫人員(以姓氏筆畫為序):

丁丁?葉小兵?孫?妍?張?海?黃樸民?梁滿倉

責任編輯:孫?妍

責任設計:胡白珂

責任校對:褚?君

責任印制:

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教育部組織編寫

出?版?

(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南大街17號院1號樓?郵編:100081)

網址?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擅用本書制作各類出版物·違者必究

目錄

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1課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4

第2課原始農業(yè)與史前社會·······································9

第3課中華文明的起源···········································15

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奴隸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會的過渡

第4課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22

第5課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28

第6課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革·····································33

第7課百家爭鳴····················································39

第8課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44

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第9課秦統(tǒng)一中國·················································52

第10課秦末農民大起義··········································58

第11課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63

第12課大一統(tǒng)王朝的鞏固·······································67

第13課東漢的興衰················································73

第14課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經營西域···························78

第15課秦漢時期的科技與文化·································84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第16課三國鼎立···················································92

第17課西晉的短暫統(tǒng)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98

第18課東晉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區(qū)開發(fā)·······················102

第19課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07

第20課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與文化·················113

第21課活動課從考古發(fā)現看中華文明的起源············119

學史方法(一)如何從出土文物中獲取信息·················121

(二)如何掌握歷史紀年法··························122

(三)如何閱讀歷史地圖·····························123

附錄

中國古代史大事年表(上)·······································124

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

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

距今約距今約距今約距今約距今約

170萬年160萬年100萬年70萬—20萬年3萬年

元謀人藍田人鄖(yún)縣人北京人山頂洞人

了解元謀人、藍田人、鄖縣人、北京人等古人類活動,知道我國是人類起源的重

要地區(qū),初步認識考古發(fā)掘成果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依據。

知道河姆渡、半坡等遺址,了解我國史前文化與社會的發(fā)展,認識我國是世界上

農業(yè)起源地之一。

2

我國有百萬年的人類史,元謀人、藍田人、鄖縣人、

北京人是其中的代表。各地豐富的考古發(fā)現揭示了遠古人

類的生產、生活概況,以及他們各自在演化過程中的特

點。距今約1萬年,生活在長江、黃河流域等地的先民已

栽培水稻、粟、黍,并飼養(yǎng)家畜、磨制石器和燒制陶器,

開始了定居生活。在農業(yè)興起的基礎上,原始社會不斷發(fā)

展,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彩的文化。相傳距今五六千年,一些部

落逐漸結成聯(lián)盟,并推舉出首領。傳說中的炎帝和黃帝

是這一時期的杰出代表,被后人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

祖。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fā)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距

今5000多年,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人口增長,城市

出現,社會分化加劇,早期國家開始出現。黃河、長江和

西遼河流域都發(fā)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距今4000多

年,中原地區(qū)在廣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礎上迅速崛

起,經過持續(xù)的發(fā)展,走向一體,以中原地區(qū)為引領的文

明新格局開始形成。

距今約距今約距今約距今約距今約

1萬年7000年6000年5300—4300年4300—4000年

早期農業(yè)出現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良渚古城遺址陶寺古城遺址

知道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發(fā)現,了解中華文明有5000多年的歷史,認識中

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fā)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

知道炎帝和黃帝等古史傳說,了解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

3

第1課?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

這幅圖描繪了古人類活動的場景。

古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是根據什么來

研究古人類歷史的?中國境內的古人

類起源于何時、何地?他們與現代人

相比有哪些不同?他們的生產、生活

狀況又如何?

古人類活動場景想象圖

我國境內的古人類

我國是世界上發(fā)現古人類化石①和舊石器時代②遺址

最多的國家之一,這些古人類遺址遍布全國各地。我國

學者在云南元謀發(fā)掘出古人類的兩顆門齒化石,以及一些

粗糙的石器。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類之

元謀人上門齒化石一,距今約170萬年。藍田人發(fā)現于陜西藍田,考古學家

發(fā)掘出的一個完整頭骨化石,距今約160萬年。鄖縣人發(fā)

現于湖北鄖陽③,目前考古學家發(fā)掘出的3個頭骨化石,距

今約100萬年。通過對元謀人、藍田人、鄖縣人遺址的研

究可以看出,他們已經能夠制作和使用工具。

①古代生物的遺骸或遺跡埋藏在地層中,經過漫長的時間,被周圍沉積物中的礦物質所滲入,逐漸石化,

稱為“化石”?;茄芯抗湃祟悮v史和古環(huán)境變遷的重要證據。

②在金屬工具出現之前,人類以石器為主要生產工具的時代稱為“石器時代”。其中,主要使用打制石

器的時代稱為“舊石器時代”。

③鄖陽,湖北十堰市轄區(qū),舊稱鄖縣。

4第一單元?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

相關史事

人類由古猿演化而來。距今300萬年左右,有的古猿已能直立行走,并會制作

和使用工具,腦容量增加,后來演化成能人,進而演化成直立人。距今約20萬年,

直立人經過演化發(fā)展為具有現代人體質特征的人類,即早期智人。到距今約5萬年,

早期智人演化為晚期智人,即現代人。

讀地圖

金牛山人1.找到我國境內發(fā)現直

北京立人、早期智人和晚

北京人渤

期智人化石的遺址。

山頂洞人海

黃2.找到既發(fā)現直立人又

丁村人發(fā)現智人化石的地點。

河黃海

藍田人

南京人

鄖縣人

和縣人

長陽人東海

馬壩人

左鎮(zhèn)人

元謀人

珠江

南海

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首都國界注:圖中所有要素為今內容

中國主要古人類遺址分布圖

中國主要古人類遺址分布圖

北京人

北京人遺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龍骨山上,遺址堆積層厚40多

米。這處遺址最先于1921年發(fā)現,后來古人類學家根據在遺址

中發(fā)現的3顆牙齒化石,將活動在這里的古人類命名為“北京

直立人”或“北京人”。1929年,我國學者裴文中發(fā)現第一個北京人牙齒化石

第1課?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5

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同年又發(fā)現用火遺跡。此后,北京

人遺址又相繼發(fā)掘出5個頭蓋骨化石,共出土40多個個

體的直立人化石,以及大量的動物化石和約10萬件打制

石器。這些化石和石器的發(fā)現,為復原北京人的體質特

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復制品)

征和生活狀況提供了重要證據。經測定,北京人生活在

距今約70萬—20萬年。

北京人的頭骨,前額低平,眉骨粗大,

顴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腦容

想一想量比現代人小①。他們身高平均為157厘

北京人的頭米,上肢與現代人相似,下肢較上肢略

部呈現怎樣的進長,能夠直立行走。

化特征?

當時北京人生活的地區(qū)有大片森林和

水域,氣候溫暖濕潤。這里水草豐美,常

北京人復原頭像

有梅花鹿、野馬等動物出沒。北京人用石

塊、獸骨和鹿角等制作工具。他們制作石器的技術比較

成熟,能夠制成不同類型的工具,如砍砸器、尖狀器、刮

削器等。北京人使用這些工具獵取動物,采集植物果實。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他們結成群體,生活在一起,共同從事獲取食物的勞動。

北京人遺址中發(fā)現有灰燼、燒石和燒

骨等,這反映出北京人已經會使用火。北

京人用火燒烤食物、防寒、照明、驅獸,

從而改善了生存條件。學會用火是人類演

化史上的里程碑。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

北京人用火場景想象圖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之

一。包括北京人在內的我國境內直立人遺存的發(fā)現,對

研究人類起源和古人類演化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①北京人的腦容量平均為1088毫升,現代人平均為1400毫升。

6第一單元?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

山頂洞人

距今約3萬年,北京人活動過的地區(qū),又生活著一群遠古

人類。他們的模樣和現代人相同,屬于晚期智人。他們的骨骼

化石是在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洞穴里發(fā)現的,考古學家將他們

命名為“山頂洞人”。

山頂洞人在繼續(xù)使用打制石器的同時,也開始制作骨器,

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他們可能已經知道人工取火,靠采

集、狩獵為生,還會捕魚,會縫制衣服。他們活動范圍相當山頂洞人復原頭像

大,與其他的原始人群有交往。山頂洞人有愛美意識,也有埋

葬死者的行為。

山頂洞人過著集體生活。他們居住在一起,使用共有的工具,

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

山頂洞人使用的骨針和裝飾品

課后活動

1.完成下表,并說說與北京人相比,山頂洞人有了哪些進步。

名稱類型生活年代腦容量制作工具用火狀況

北京人直立人平均1088毫升

山頂洞人晚期智人1300—1500毫升

第1課?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7

2.請將下列石器的圖片與它們的名稱、使用說明用直線連接起來,想

想考古學家將它們命名為砍砸器、尖狀器、刮削器的理由。

砍砸器:器型不固

定,較為粗大,便于手

握,大多用來砍伐樹木或

長97毫米,寬58毫米,厚24毫米打擊野獸。

尖狀器:有尖刃,多

用來錐或割。

長151毫米,寬142毫米,厚31毫米

刮削器:一側邊緣

有凸出的、不規(guī)則的刃,

用以刮削獸皮、木、骨的

長55毫米,寬38毫米,厚22毫米表面。

知識拓展

古DNA技術研究人類起源

脫氧核糖核酸(英文簡稱DNA)是生物體遺傳信息的載體,它包含了生物體

幾乎全部的遺傳信息,因此通過分析生物體的DNA序列可以追溯其祖先來源。在

用考古發(fā)掘等方式獲取的古代生物遺骸中提取的DNA被稱為“古DNA”。由于古

代生物遺骸長期埋藏在地下,受到環(huán)境中氧化、水解等作用的影響,DNA分子通

常高度降解,序列殘缺不全。但是,科學家可以通過計算機的輔助和生物信息學的

方法對古DNA序列進行比對和分析,尋找古DNA序列的異同,從而建立起不同古

代生物之間的譜系關系,為人類起源的研究提供生物學的視角。

8第一單元?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2課?原始農業(yè)與史前社會

這幅圖描繪了史前①時期人們刀

耕火種的農業(yè)活動場景。農業(yè)的出現

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我國原始農

業(yè)是怎樣起源和發(fā)展的?我國新石

器時代②出現了哪些對人類文明有重

大意義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這一時期的歷史

遺存又呈現出什么特點?

原始農作場景想象圖

農業(yè)的起源與定居生活

我國是世界上農業(yè)起源地之一。在長期的食物采集活

動中,我國先民對各類可食用植物的認識逐漸加深。距今

約2萬年,他們開始對一些野生的植物進行管理。距今約

1萬年,我國南北方都出現了人工栽培的農作物③。目前已

浙江義烏橋頭遺址

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發(fā)現于我國。水稻、粟和出土的炭化稻粒

黍的人工栽培,是我們的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

農業(yè)的起源和發(fā)展促進了人類的定居生活。人們磨制

石器,制作陶器,飼養(yǎng)家畜。原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得到

提高。原始農業(yè)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北京門頭溝東胡林遺址出土的

炭化粟粒和黍粒

①通常將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之前稱為“史前”。

②主要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稱為“新石器時代”。

③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以及浙江浦江上山遺址、義烏橋頭遺址等,發(fā)現了早期栽

培水稻的遺存。北京門頭溝東胡林遺址、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洼遺址等,發(fā)現了人工栽培的粟和黍遺存。

第2課?原始農業(yè)與史前社會9

相關史事

遠古先民把用泥捏成的容器放在火堆中燒烤,于是最早的陶

器出現了。我國是最早出現制陶技術的國家。江西萬年仙人洞遺

址出土的陶片,經科學測定可早至約2萬年前,是目前已知世界

上最早的陶器。此外,北京、河北、河南、山東、湖南等地,都

出土了距今1萬年以上的陶器。陶器發(fā)明后,人類不僅可以用它

燒煮食物,而且能儲存食物和飲用水。這有利于人類定居,從事

農業(yè)生產。因此,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對人類的生活有重要意義。

興隆洼

牛河梁

北京渤

東胡林

黃焦家

陶寺

西陰村大汶口黃

河仰韶村東海峪

半坡雙槐樹海

西安西坡賈湖

凌家灘

良渚

長江余姚

上山河姆渡

橋頭

仙人洞

萬年東海

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

玉蟾巖

首都

重要地點南

未定國界

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界海

特別行政區(qū)界南海

注:圖中所有要素為今內容南海諸島

中國境內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分布圖

中國境內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分布圖

10第一單元?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

河姆渡人與稻作農業(yè)①的繁榮

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國史前稻

作農業(yè)經濟興盛的區(qū)域。浙江余姚河姆渡

遺址位于長江下游地區(qū),距今約7000年。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欄式建筑,以木

樁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構筑成屋??脊?/p>

學家還在遺址中發(fā)現了木結構水井,這是迄河姆渡人干欄式建筑復原想象圖

今發(fā)現年代最早的木結構水井之一。

遺址中還有大量水稻遺存。骨耜作為一種先進的農業(yè)生產

工具得到廣泛使用。稻作農業(yè)已經具有相當的規(guī)模。家畜飼養(yǎng)

以豬、狗為主,人們還狩獵野豬、鹿等。

河姆渡人懂得使用天然漆,會制作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

器骨哨,還運用雕刻等技術,用象牙和獸骨制成古樸的藝術

品。這里出土了目前已知我國最早的象牙雕刻器。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

帶藤條殘木柄骨耜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雙鳥朝陽紋象牙雕刻器及線描圖

相關史事

今河南中部的淮河上游地區(qū),有一處距今

約9000—7500年的原始村落遺址——舞陽賈

刻符

湖遺址。賈湖居民能夠制作精致的石器、陶器

和骨器。遺址中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豬骨骼,

證明當時農業(yè)和畜牧業(yè)已經有了初步發(fā)展。墓

葬中隨葬的部分龜甲,上面刻畫有符號。出土

的骨笛是目前世界上發(fā)現的年代最早的能夠吹

奏七聲音階的笛子。賈湖遺址出土的刻符龜甲和骨笛

①以種植水稻為主的農業(yè)經濟稱為“稻作農業(yè)”。

第2課?原始農業(yè)與史前社會11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黃河中游地區(qū),距今約

7000—5000年,因首次在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發(fā)現

而被命名。仰韶先民主要從事粟作農業(yè)生產,過著

定居生活。在陶器表面繪出魚、鳥、花等圖案的彩

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

半坡遺址位于陜西西安東部半坡村,距今約

6000年,是一處重要的仰韶文化遺址。半坡人主要

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復原想象圖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屋內有灶坑。

半坡人能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從事農業(yè)等生

想一想

產活動。他們種植粟、黍,飼養(yǎng)豬、狗等家畜;使用

為什么半坡人的房屋與

弓箭、漁叉等進行漁獵;也采集野果作為食物補充。

河姆渡人的房屋類型不同?

半坡人還大量使用裝飾品,并制作樂器陶塤(xūn)。

遺址中還出土了骨針、骨錐,陶制和石制的紡輪,

可見半坡人已會紡織、制衣。

石錛骨箭頭骨漁叉陶塤陶紡輪

半坡遺址出土的器具

相關史事

考古學家在山西、河南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相繼發(fā)現

了蠶繭、絲織品殘片,以及骨雕、牙雕或石雕的蠶蛹、

蠶形象遺物,表明仰韶先民已經能夠養(yǎng)蠶繅(sāo)絲,

制作絲織品。絲織品的發(fā)明是我們的祖先為人類文明作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

出土的牙雕蠶

出的重大貢獻。

12第一單元?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

仰韶文化時期是氏族①社會的興盛時期。河南

靈寶西坡遺址發(fā)現的面積超過200平方米的大房子,

位于成組房屋的中心位置,可能是氏族首領居住或

處理部落事務的場所??脊艑W家還發(fā)現多處仰韶文

化的公共墓地。距今6000多年的早期墓地中,墓葬

規(guī)模和隨葬品數量看不出顯著差別,氏族成員之間

地位平等,沒有明顯的貧富分化。到了距今5000年前河南靈寶西坡遺址的大房子基址

后的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規(guī)模和隨葬品數量出現明顯的差別。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黃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區(qū),距今

約5900—4400年。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術有較大發(fā)展,人

們能夠制作較為精致的陶器。這一時期,在同一墓地的墓葬

中,有的隨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

卻一無所有。這表明當時同一群體內部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

成套玉器成套陶器

山東章丘焦家遺址的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的隨葬品

相關史事

龍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后繼者,距今約4400—3800年。

龍山文化發(fā)展了制陶技術,人們能夠制作更為精美的陶器。

其中的一種陶杯,表面黑色,通體锃亮,器壁最薄處不足

1毫米,稱為“蛋殼陶”。制作這種陶杯需要使用穩(wěn)定且能夠

高速旋轉的快輪加工技術和高超的燒窯技術,表明當時社會

生產力發(fā)展已經達到較高水平。山東日照東海峪遺址出土的

蛋殼黑陶杯

①氏族是原始社會以血緣關系結合的社會群體,其成員一般有共同的祖先。

第2課?原始農業(yè)與史前社會13

課后活動

1.下列哪些現象表明了原始農業(yè)的起源和發(fā)展?請在□內畫“√”。

□農作物的出現□家畜飼養(yǎng)□定居生活

□磨制石器□人工取火□制作陶器

2.查閱資料,選擇紙張、木棍、黏土等材料,仿制本課中你感興趣的一

件文物,配上文字說明,向同學說說你所仿制文物的特征。

知識拓展

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制作彩陶。人們制作陶器的時候,在泥坯表面用礦物顏

料繪出圖案,經過燒制,陶器表面就留下了彩色紋樣,稱為“彩陶”。仰韶文化施

彩的陶器有盆、缽、瓶、罐等,圖案包括魚、鳥、花、太陽、星辰和幾何紋樣等。

仰韶文化彩陶分布廣泛,主要在黃河中游地區(qū),影響范圍可達黃河上游、下游,以

及長江流域和西遼河流域。仰韶文化彩陶的跨區(qū)域發(fā)展是我國史前文化大繁榮的一

個重要表現,也是黃河中游地區(qū)史前文化對周圍影響的反映。

陜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魚紋陶盆山西臨汾出土的回旋勾連紋陶盆

甘肅甘谷出土的

鯢魚紋陶瓶

陜西華州出土的河南三門峽出土的河南鞏義出土的

鳥紋陶缽花瓣紋陶缽六角星紋陶罐

14第一單元?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3課?中華文明的起源

圖中巨型雕像是傳說中的炎、黃二

帝形象,他們被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

祖??脊虐l(fā)現證實中華文明有著5000多

年的歷史。中華文明的起源及其特征是

怎樣的?古老的傳說中有炎帝、黃帝、

堯、舜、禹的故事,這些傳說反映了什

么樣的歷史?位于河南鄭州的炎帝(右)、黃帝(左)雕像

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

大約在5000多年前,我國原始社會的農業(yè)、畜牧業(yè)有

了較大發(fā)展,人口顯著增長并開始向區(qū)域中心集中,早期城

市逐步形成。高聳的城墻、寬闊的城壕、大型水利設施為城

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社會成員之間的分化加劇,一部

分人從生產勞動中脫離出來,專門從事管理,出現了掌握政

治、經濟、軍事和祭祀權力的王。以王為首的統(tǒng)治階級對內

進行統(tǒng)治,對外發(fā)動戰(zhàn)爭,從而形成了早期國家。私有制、

階級和國家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玉豬龍

相關史事

牛河梁遺址位于遼寧朝陽,

屬于西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

距今約5800—5000年。遺址中

有祭壇、女神廟和埋葬著貴族

積石冢的積石冢,反映了紅山文化晚

祭壇期的社會分化和祭祀禮儀。

牛河梁遺址的積石冢、祭壇

第3課?中華文明的起源15

良渚古城與陶寺古城

良渚古城遺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約5300—4300年。古城

由宮殿區(qū)、內城和外城組成。內城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外城

面積約630萬平方米,規(guī)模在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城的北部

和西北部有一個復雜的水利系統(tǒng),由人工修建的水壩和自然山

體組成,是同時期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內城中部,有

一個人工堆筑的高臺,上面建有大型廣場和多組高等級建筑,

附近還發(fā)現了約20萬千克炭化稻谷。這些發(fā)現反映了良渚社

會較高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和統(tǒng)治者較強的調動、組織能力。

城內外的貴族墓地里,隨葬有數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

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軍事指揮權的玉鉞(yuè)。這

和城外隨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對比鮮明,說明當時不同身份和

等級的群體埋葬在不同的區(qū)域,社會的階級分化已經相當明

顯。良渚古城的考古發(fā)現證實,距今約5000年,長江下游地區(qū)

已經出現早期國家。

良渚古城及外圍水利系統(tǒng)結構示意圖

16第一單元?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

相關史事

良渚文化的很多玉器上刻畫有一種神人獸面紋,其主體由天空中飛翔的神獸和

騎在神獸身上的羽冠神人形象組成。考古發(fā)現表明,良渚文化玉器上刻畫的神人獸

面紋的各類元素相當統(tǒng)一。因此,神人獸面紋也被稱為良渚文化的“神徽”。這反映

良渚人很可能已經形成統(tǒng)一的崇拜對象。

玉琮玉鉞

良渚古城遺址出土的玉器及神人獸面紋線描圖

陶寺古城遺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約4300—4000年。陶

寺古城面積達280萬平方米,城內有圍墻環(huán)繞的宮城。宮城內

有多處高等級建筑基址,以及陶質的建筑材料。城內有多處墓

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隨葬陶鼓、石磬、玉鉞、陶

盤等器物,表明墓主人的尊貴身份。很多小型墓沒有任何隨葬

想一想

品,城內在有的貴族墓地還發(fā)現用人殉葬的現象,說明當時不

從良渚古城

同群體之間的社會地位差異顯著,階級分化嚴重。大型墓葬的和陶寺古城的考

隨葬品來源十分廣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匯聚中原。城內還古發(fā)現,談談為

出土了小件青銅器和帶有書寫符號的陶壺,發(fā)現了有可能是觀什么說當時已進

入文明社會。

象臺的遺跡。陶寺古城遺址的發(fā)現,表明當時黃河中游地區(qū)已

經出現了早期國家①。

銅齒輪形器玉獸面

彩繪龍紋陶盤朱書符號陶壺

石磬

陶寺古城遺址出土的器物

①有學者從陶寺古城所處的位置和存在的時間推論,它很有可能是古史傳說中堯的都城。

第3課?中華文明的起源17

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發(fā)現,表明中華文明的起源和

初步發(fā)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距今5000年左右,黃河、長

江、西遼河流域都發(fā)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它們彼此之

間不斷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構成了早期中華文明的主體。距今

4000多年,中原地區(qū)在廣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礎上迅速崛

起,經過持續(xù)的發(fā)展,走向一體,以中原地區(qū)為引領的文明新

格局開始形成。

遠古的傳說

我國流傳著大量有關遠古先民事跡的傳說,炎帝、黃帝等

是最為著名的人物。

五六千年前,我國進入部落聯(lián)盟時期。相傳,當時黃河流域

活動著炎帝、黃帝、蚩(chī)尤等幾個較大的部落。黃帝聯(lián)合一

些部落,在阪泉與炎帝展開一場大戰(zhàn),最后炎帝失敗,歸順黃帝,

兩大部落結成聯(lián)盟。后來,炎黃部落聯(lián)盟與東方的蚩尤部落在涿

鹿激戰(zhàn),最終蚩尤戰(zhàn)敗,其部落部分歸附炎黃部落聯(lián)盟。炎黃部

落聯(lián)盟的勢力和聲望大增,黃帝被推舉為聯(lián)盟首領。這一部落聯(lián)

盟逐漸演化為后來的華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

的人文初祖,近代以來,海內外華人也以“炎黃子孫”自稱。

相傳在黃帝之后,堯、舜、禹依次成為首領。當時實行

禪(shàn)讓制,首領傳位給賢德之人。堯鼓勵人們發(fā)展生產。

他年老時,征求各部落意見,推舉品行高尚的舜做繼承人。舜在位

時,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穩(wěn)定局勢,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

年老時讓位于禹。禹治水有功,得到民眾愛戴,被尊稱為“大禹”。

材料研讀

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

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是也。

——梁啟超《太古及三代載記》

從材料中可以看出華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點?

18第一單元?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

學史崇德

相傳,當時洪水滔天,禹的父親鯀(gǔn)受舜之命

治理水患。他采用封堵的方法,過了許多年都沒有成功,

后被處死。禹接替父親治水,總結教訓,采用疏導的方

法,開鑿河渠引洪水入海。經過10多年的努力,終于消

除了水患。禹竭盡全力治水,公而忘私,“三過其門而不

入”,后來人們以此形容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

大禹治水畫像石拓片(局部)

課后活動

1.說說考古發(fā)現的遺跡遺物和遠古傳說對認識中華文明起源的意義。

2.黃帝陵位于陜西黃陵縣城北。

每年清明時節(jié),都有大量來自海內外的

炎黃子孫到這里祭拜,平日來瞻仰的人

絡繹不絕。如果你來當黃帝陵的導游,

請從人物經歷、主要貢獻等方面,撰寫

一篇導游詞,向游客介紹黃帝的事跡。

黃帝陵

知識拓展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以考古學、歷史學為基礎,廣泛采用地質學、地理學、物理

學、化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的方法進行綜合研究,提出了判斷進入文明社會標準

的中國方案。它揭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形成與早期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將“中華文

明五千年”從傳說論證為可信的歷史,為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了強大的精神

動力。

第3課?中華文明的起源19

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

奴隸制王朝的更替和

向封建社會的過渡

約公元前2070年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夏朝建立商湯滅夏,商朝建立周武王滅商,西周開始

知道夏商西周奴隸制王朝的更替,了解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知道春秋爭霸、戰(zhàn)國七雄,以及商鞅變法等,了解這一時期的社會變革。

20

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所開創(chuàng)的王位

世襲制為以后歷代王朝承襲。繼夏朝而起的商朝,創(chuàng)造了

以青銅器、甲骨文為顯著標志的文明成就。西周是我國奴

隸社會的成熟階段,統(tǒng)治者實行分封制,通過各級貴族維

系國家的統(tǒng)治。進入春秋戰(zhàn)國后,各諸侯國之間的爭斗日

益激烈,周天子的統(tǒng)治權威衰落,整個社會處于劇烈動蕩

與變革中;諸侯爭霸、大國兼并、經濟發(fā)展、制度變革、

思想學術繁榮和科技文化進步,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5年

周平王東遷洛邑,戰(zhàn)國時期開始

進入春秋時期

知道老子、孔子的思想和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理解這些思想是我國古代思想文

化的重要源泉。

了解甲骨文、青銅器,以及夏商周時期天文、歷法、醫(yī)學、文學等成就,感受這

一時期中華文明的輝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1

第4課?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后,

姓姒(sì)氏?!边@是《史記·夏本紀》中對禹建立

夏朝的描述。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王朝的產生。

后繼的商朝和西周,國家的地域更為廣大,建立了各

項制度,創(chuàng)造了豐富燦爛的文化。夏商西周三朝是怎

樣更替的?

《史記·夏本紀》書影

夏朝的建立與“家天下”

相關史事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

禹繼位后,征伐作亂奴隸制王朝——夏朝。相傳,禹在陽城修建城池,

的三苗,穩(wěn)定統(tǒng)治。他還制定各種制度,社會生產有了較大發(fā)展。禹最初想傳

“合諸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者位給伯益,但是在禹死后,禹的兒子啟拒不接受傳

萬國”,以提高自己的威統(tǒng)的舉賢禪讓做法,取代禹生前推舉的繼承人伯益,

望。相傳禹鑄九鼎,象征直接繼承了禹的王位。從此,世襲制②取代了禪讓制。

九州,加強王權和國家

夏朝建立軍隊,制定刑法,設置監(jiān)獄,已有比

統(tǒng)一。

較成熟的國家形態(tài)。它的中心區(qū)域主要在今河南中

西部、山西南部一帶。考古學家在洛陽附近發(fā)掘出

年代相當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遺址——二里頭

遺址③。遺址中有大型宮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為

①考古學家在今河南登封王城崗發(fā)現城址,年代為公元前21世紀左右,被認為是夏朝早期的都城陽城。

②世襲制,指王位、爵號和財產按照宗族內部血緣關系世代繼承。

③二里頭遺址,因發(fā)現于河南偃師二里頭村而得名。

22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奴隸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會的過渡

王室服務的手工業(yè)作坊,還有貴族和

平民的生活區(qū)、墓葬群。這里還出土

了用于祭祀等禮儀的精美玉器和樂器、

青銅酒器、鑲嵌綠松石的龍形器,它

們大都是王室使用的高貴禮器,反映

了夏朝時期的文明發(fā)展水平。二里頭遺址一號宮殿復原想象圖

夏朝前后經歷了400多年,到統(tǒng)治后期,各種矛

盾開始激化,國勢走向衰弱。末代君主夏桀窮奢極欲,

殘暴無道,導致民怨沸騰,夏朝的統(tǒng)治陷入全面危機。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青銅爵

這是我國目前已發(fā)現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

最早的青銅酒器之一。長60多厘米,由2000余片各種形狀的綠松石片鑲嵌而成。

商朝的統(tǒng)治

夏朝后期,分布于今河北南部、河南東北部的相關史事

商人逐漸強大。約公元前1600年,商人的首領湯趁商朝的周邊有諸多勢

夏朝統(tǒng)治面臨崩潰之際,聯(lián)絡周邊勢力,起兵攻伐,力,形成許多方國,即文

一舉推翻夏朝的統(tǒng)治,建立起新的奴隸制王朝——商獻中記載的“多方”“邦

朝。商王湯以亳(bó)為都城,任用賢才,發(fā)展農方”。商王通過一系列戰(zhàn)

爭征服了眾多方國。這些

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使商朝很快走向強盛。

方國除對商王表示臣服外,

受戰(zhàn)亂、環(huán)境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商朝曾多次遷

還要承擔朝貢、納稅,以

都,到商王盤庚時遷徙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對的穩(wěn)

及隨商王征伐等義務。

定。經過多年的對外征戰(zhàn),商朝控制的范圍不斷拓

展。商朝為鞏固統(tǒng)治,增強軍力,設置監(jiān)獄,制定

第4課?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23

刑法,加強對奴隸和平民的控制。商朝后期,社會矛盾日趨尖

銳,奴隸主貴族日益腐朽。末代商王紂繼位后,軍事上連年征

伐,耗費國力,經濟上橫征暴斂,政治上施行嚴刑峻法,導致

民不聊生。

相關史事

商朝時,生產領域大量使用奴隸。奴隸被迫在農田上集體耕作,在手工作坊里

做工,在貴族家中勞動,過著極其悲慘的生活。奴隸沒有人身自由,奴隸主可以隨

意把他們轉讓、買賣,乃至屠殺,用來作為祭祀祖先的祭品,或為死去的奴隸主殉

葬。例如,河南安陽殷墟的一座商王大墓,殉葬者多達數百人,其中不少是奴隸。

他們有的和狗、馬同葬,可見其地位與牲畜等同。

4

商7

水5

86

3庇奄

朝歌相

牧野

岐山21

周囂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