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重點01法治古代中國歷代統(tǒng)治者均重視法律,崇儒尚法是封建社會的主流治國思想。綱常倫理道德的力量對法律的施行影響較大。近現(xiàn)代中國法制化進程曲折艱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民主法治建設取得重要成就。中國古代的法律儒家化現(xiàn)代中國法治建設的與時俱進一、中國古代的法治(一)先秦時期的法治思想1.夏商周時期《九刑》是西周時期成文刑書的總稱,全書共分9篇。九刑基本沿襲商朝的五刑制度(墨、劓、剕、宮、大辟共五刑),又增加了贖、鞭、撲、流等四種刑罰,稱以上的九種刑罰為西周的九刑。西周時期的法,是一種完全依附于禮的法。2.春秋戰(zhàn)國(1)“性惡論”荀子在《性惡》中提出了“人性之惡,其善者偽也”的觀點,他的學生韓非由此提出“夫民之性,惡勞而樂佚,佚則荒,荒則不治,不治則亂”,并要求“明主之治國也,明賞則民勸功,嚴刑則民親法”,可見“性惡論”成為法家思想的邏輯起點。(2)鑄刑書春秋初期,各諸侯國一直沿用西周的法律。公元前536年3月(陰歷),鄭國執(zhí)政子產將鄭國的法律條文鑄在象征諸侯權位的金屬鼎上向全社會公布,史稱“鑄刑書”。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動。公元前513年,晉國將范宣子所制刑書“鑄之于鼎”,正式公布晉國的成文法。之后各諸侯國紛紛頒布本國法律。(3)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時規(guī)定:“各主法令之民,敢忘行主法令之所謂之名,各以其所忘之法令名,罪之”,即規(guī)定各級政府均設專司法律的官員,他們負責對法律的解釋和推廣,如有失誤或不耐心解答就治罪。反映了商鞅強調“以法治國”。(二)秦朝律令1.細密嚴苛3.規(guī)范經濟4.環(huán)境保護(三)漢代法律1.漢承秦制2.儒法合流——法律儒家化的前提漢初儒生叔孫通曾向劉邦建議:“禮者,因時世人情為之節(jié)文者也。故夏、殷、周禮所因損益可知者,謂不相復也。臣愿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春秋決獄——法律儒家化的開端春秋決獄又稱“經義決獄”,是用儒家經義來對犯罪事實進行分析、定罪、量刑的一種審判案件的推理斷方式,董仲舒曾收集整理了232個案例,指導律吏,稱《春秋決獄比》。4.外儒內法(雜王霸道)漢武帝倡導“獨尊儒術”。后來漢宣帝反對專任儒生時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外儒內法,這成為以后歷代統(tǒng)治者治國的指導思想。5.德主刑輔(四)魏晉法律納禮入律——法律儒家化的發(fā)展(五)隋朝法律明德慎刑(六)唐代法律1.刪繁就簡2.一準乎禮——法律儒家化的終點唐高宗曾命人對《永徽律》律文進行逐條解釋,撰成《唐律疏議》,提出“德禮為政教之本,刑法為政教之用,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梢姡短坡墒枳h》強調禮法結合。其中對儒家倫理中的孝特別重視,要求維護“孝”的倫理的相關律文有數(shù)十條之多?!短坡墒枳h》繼承了漢晉以來法律制定和闡釋經驗,標志著中華法系的確立與完備。中華法系的特征是“以禮入法,禮刑結合”。可見禮與法的關系極為密切,這是中國封建法律的主要特征和基本精神,在實際應用中經常出現(xiàn)“重禮輕法”。(七)宋元法律禮法結合——理學時代的法律實踐(八)明朝法律1.亂世重典2.重視治吏(九)清朝法律1.有章可循清朝入關以后,基于統(tǒng)治全國的需要,設置律例館,進行全面的立法活動。主要有《大清律例》、《欽定六部則例》、《理藩院則例》及以行政法為主要內容的《大清會典》等。清政府在制定法規(guī)章程方面的這些努力使得處理行政事務有章可循。2.強調用例清代法律制度是“律”、“例”并行,而事實上經常起作用的是“例”,因為法律條文是簡約的,不可能包羅萬象,而例是具體的,可供參照,可以補律文之不足?!洞笄迓伞沸蕹桑晌?36條,附例1409條?!袄辈粌H數(shù)量多,而且其效力與律等?!奥伞薄袄睂Ξ敃r社會關系起著實際的調節(jié)作用。二、近代中國的法制建設的曲折歷程1.1908年清政府頒布的《欽定憲法大綱》,雖然有一定的進步性,但它實際上清政府將皇權法制化的憲法文件。2.1912年3月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憲法,具有明顯的進步意義。3.1914年,袁世凱頒布的《中華民國約法》,是袁世凱破壞資產階級民主法制的重要步驟。4.1931年冬通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憲法大綱》,規(guī)定了工農民主專政的政權性質。是中共早期的民主政治建設成就。5.1946年11月頒布的《中華民國憲法》,確認了以蔣介石獨裁統(tǒng)治為核心的國家制度,是反動的憲法?!局R拓展】(詳見本專輯熱點08部分內容和試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影響(1)積極方面:在政治上,它不僅宣判了清王朝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死刑,而且以根本法的形式廢除了中國延續(xù)兩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確立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政治體制;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樹立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觀念;經濟上,確認資本主義關系為合法,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文化上,知識分子利用《臨時約法》規(guī)定的集會、結社、言論、出版自由,紛紛組織黨團和創(chuàng)辦報刊,大量介紹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新文化運動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對外上,強調中國是一個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啟發(fā)愛國主義的民族感情,防止帝國主義侵略;在國際上,在二十世紀初年的亞洲各國當中,是一部最民主、最有影響的資產階級民權憲章。(2)局限性:沒有具體規(guī)定人民的權利,以及實現(xiàn)權利的保障;沒有采取地方分權制,不利于民國的鞏固;沒有貫徹五權憲法的理論。三、現(xiàn)代中國的法治進程(一)新政協(xié)與《共同綱領》:法制建設歷程的開始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的制定,成為新中國的施政綱領,當時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也開始了中國法治建設的新歷程,并為之后新中國新型國家的架構奠定了基礎。(二)20世紀50年代: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初創(chuàng)時期1.主要原則:人民民主原則與社會主義原則2.初期法律此外,還頒布了《懲治反革命條例》、《懲治貪污條例》、《人民法院暫行組織條例》等。3.中心任務:法制建設服務于國家的中心工作4.《五四憲法》(1)群眾基礎:具有堅實的社會基礎(2)制定機關: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3)憲法原則:人民民主原則(人民性)和社會主義原則(4)立足實際:體現(xiàn)社會轉型的過渡性特點(5)歷史作用將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固定下來,為整個過渡時期的經濟建設和民主政治建設提供根本法上的依據(jù)。推動了新中國政權的穩(wěn)定與經濟建設的開展。5.體系初成1953年我國頒布《選舉法》,隨后一系列法律、法令相繼出臺。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同時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國務院組織法》、《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地方各級人民委員會組織法》等各項法律法規(guī)。初步形成了新中國法律法規(guī)體系。(三)“文化大革命”時期:社會主義法治遭到嚴重破壞“文革”期間,我國法律機構基本癱瘓。(四)20世紀80年代前后:中國的法治建設進入新的發(fā)展時期1.解放思想1978年5月3日,《人民日報》發(fā)表社論《學習新憲法,宣傳新憲法,遵守新憲法》。全國上下,圍繞學習宣傳新憲法,提高對社會主義法制的認識,促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開展了廣泛的學習和討論。2.偉人指導(1)重要性與緊迫性1978年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講到:“現(xiàn)在的問題是法律很不完備,很多法律還沒有制定出來。往往把領導人說的話當作‘法’,不贊成領導人的話叫作‘違法’,領導人的話改變了,‘法’也就跟著改變?!?,應該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訴訟法和其他各種必要的法律……經過一定的民主程序討論通過,并且加強檢察機關和司法機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痹撝v話的目的是加緊建設并完善法律體系。1978年鄧小平發(fā)表講話時提出:“有的法規(guī)地方可以先試搞,然后經過總結提高,制定全國通行的法律。修改補充法律,成熟一條就修改補充一條,不要等待‘成套設備’??傊?,有比沒有好,快搞比慢搞好。”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fā)表了題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講話指出:“我們過去發(fā)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其意在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1982年,鄧小平針對社會法治渙散的局面指出:“盜竊國家財產,貪污受賄,這是現(xiàn)錢買賣,清清楚楚,不容易搞錯。所以,現(xiàn)在剎這個風,一定要從快、從嚴、從重?!保?)依法治國原則1978年12月,鄧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中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在此鄧小平強調的是依法治國原則。(3)人人平等1980年8月,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強調: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黨員在黨章和黨紀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規(guī)定的平等權利和義務,誰也不能占便宜,誰也不能犯法。3.撥亂反正1978年2月,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決定重建檢察機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各級人民法院進行了恢復整頓,1979年9月重建司法部。隨著行政管理領域單行法律、行政法規(guī)相繼出臺,工商、稅務、土地、衛(wèi)生等行政執(zhí)法機構恢復運轉。4.法制建設方針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法制建設方針。5.一日七法1979年彭真出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主任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主持七部法律的起草工作。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人民法院組織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yè)法》等七部法律,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出臺的第一批法律。它們的問世為改革開放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6.《八二憲法》(1)歷史變化《八二憲法》與《五四憲法》的具體比較①解放戰(zhàn)爭勝利發(fā)展②正式確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③新時期治國安邦的總章程1954年和1982年憲法目錄表1954年憲法1982年憲法序言序言第一章總綱第一章總綱第二章國家機構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第三章國家機構第四章國旗、國歌、國徽、首都第四章國旗、國歌、國徽、首都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章置于“國家機構”一章之前,意在表明國家權力來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凸顯了國家對人權的尊重和保障。(2)歷史作用標志著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進入新階段。1982年憲法被稱之為中國在新時期治國安邦總章程,為改革與穩(wěn)定提供了法律保障。(3)不斷修正修憲年份修改內容(部分)1988年提出“個體戶和私營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補充”,私營經濟首次進入憲法。1993年“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取代了原憲法中“國家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實行計劃經濟”的說法。1999年稱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04年對非公經濟由“保護、引導、監(jiān)督和管理”改為“保護、鼓勵、支持和引導”,并對其“依法實行監(jiān)督和管理”。自1982年憲法頒布以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已進行五次修正,先后把堅持改革開放、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善私有財產保護制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寫入憲法。這些涉及市場經濟的修正,即適應了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也推動了非公有制經濟的發(fā)展。由此可知法律隨時代進步不斷完善。7.成就巨大時間概況1979年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先后制定了刑法、刑事訴訟法、環(huán)境保護法、個人所得稅法、經濟合同法、1982年完法、民事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森林法、民法通則等法律法規(guī)。20世紀80年代后期起僅1993年、1994年兩年全國人及其常委會通過的法律就有公司法、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對外貿易法、注冊會計師法、預算法、農業(yè)法、仲裁法、審計法、廣告法等。(五)20世紀90年代-2010年:中國的法治建設進一步加強1.反映經濟通過年份法律名稱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法》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2004年6月1日新修訂的該條例正式施行200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所得稅法》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18條規(guī)定,允許外國的企業(yè)和其他經濟組織或者個人在中國投資;1988年通過憲法修正案,允許土地使用權依法轉讓,確認私營經濟的法律地位;1993年修正時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國有企業(yè)”取代“計劃經濟”和“國營企業(yè)”這說明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正逐漸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開放的成果不斷得到法律確認。2.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中共十五大報告第一次完整的提出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歷史任務,將以往的“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改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說明依法治國已成為黨的“治國方略”,“依法治國”確立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點。3.1999—2004年:“依法治國”寫入憲法1999年3月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第一次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边@使中國民主法制建設達到新的發(fā)展高度,堪稱中國法律建設史上的里程碑。4.201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與制度完善(1)體系形成到2010年底,我國已制定現(xiàn)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規(guī)690多件、地方性法規(guī)8600多件,并全面完成對現(xiàn)行法律和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的集中清理工作。至2021年3月,我國現(xiàn)有憲法和法律文件551件,行政法規(guī)659件,地方性法規(guī)15454件??梢娨婪ㄖ螄铰月涞綄嵦?依法治國得到了有力的保障。(2)具體法律(供參考)①《民族區(qū)域自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qū)域自治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會第二次會議于1984年5月31日修訂通過,自1984年10月1日起施行。它的實施標志著我國民族區(qū)域自治進入法制化建設軌道。1997年十五大明確把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確立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2001年2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qū)域自治法》得到進一步修正。②《刑事訴訟法》與《民事訴訟法》1978年至1992年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憲法、《刑法》、《民法通則》、《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等。這一立法高峰的出現(xiàn)促進了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的形成。③基層組織法1989年和199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分別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其頒布是發(fā)展基層民主的重要法律保障。④社會保障法我國1982年憲法規(guī)定,企業(yè)事業(yè)和國家機關退休人員的生活受到國家和社會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2004年,憲法規(guī)定“國家建立健全同經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這說明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⑤《公司法》與《證券法》1993年12月,中國先后通過了《反不正當競爭法》、《公司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商標法》等法律,1994年以來又通過了《證券法》等。這些法律的發(fā)布適應了經濟體制轉型的需要。⑥涉外法律1979年到1992年,全國人大先后制定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yè)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yè)所得稅法》、《外國企業(yè)所得稅法》、《涉外經濟合同法》等相關法律和條例。此外,中國政府還同一些國家就有關保護投資安全問題進行談判或簽訂協(xié)定。此舉旨在改善投資環(huán)境推動對外開放。2019年3月1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將改革開放初期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y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yè)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yè)法》“三法合一”,增加了簡化投資手續(xù)、保護投資者利益等新內容。這一事件反映出中國立法進程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要求,與時俱進。⑦《行政訴訟法》與《行政復議法》(1999年)這兩部法律規(guī)范了政府行為,為民告官提供法律保障,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與人民平等的原則。⑧《勞動法》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fā)展保駕護航⑨突發(fā)事件應急法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中國在應對自然災害、公共衛(wèi)生和社會安全等突發(fā)事件時,著力于完善相關法制體系。具體如下通過年份文件名稱1989《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1997《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2003《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應急條例》2005《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2005《國家突發(fā)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2007《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fā)事件應對法》⑩稅法1980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⑾《食品安全法》200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2018年,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修正案規(guī)定: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依照法律、法規(guī)和食品安全標準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保證食品安全,誠信自律,對社會和公眾負責,接受社會監(jiān)督,承擔社會責任。這說明國家以法律手段保障食品安全。⑿《選舉法》下表為不同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選舉法》制定時的城鄉(xiāng)人口比例及其規(guī)定的人大代表與城鄉(xiāng)人口數(shù)的倍數(shù)。城鄉(xiāng)選舉人大代表人口比例的變化反映出民主政治漸進式的發(fā)展。(3)制度完善①征求意見我國向社會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見,最早可以追溯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的制定。200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宣布委員長會議決定: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法律草案一般都要予以公開,廣泛征求意見。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增加以網絡的方式征求意見。這一法律制定的過程保證了參與主體的廣泛性。 ②投票表決1958年之后的全國人大會議上鼓掌逐漸成為一種表決方式,后來甚至出現(xiàn)用熱烈的鼓掌代替了舉手和無記名投票。直到1979年,相關法律才再次對票決進行明確。這表明改革開放后我國逐步完善民主制度。③宣誓制度國家主席以及公職人員都要在就職的時候,宣誓“保護法律,忠于法律”,這反映出法律具有崇高地位。(六)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2018年3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這次憲法修改把黨的十九大確定的重大理論觀點和重大方針政策,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載入國家根本法,體現(xiàn)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新成就、新經驗、新要求??梢姡覈鴳椃ㄐ抻喚哂许槕獣r代發(fā)展的時代性。2018年,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憲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修改為“健全社會主義法治”。從“法制”到“法治”的轉變有利于依法治國理念的貫徹。(七)2020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七編、1260條,包括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yǎng)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這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義。1.目的編纂該法典的出發(fā)點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向前發(fā)展的需要。2.過程下表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形成過程時間進程1954年由于多種原因未能取得實際成果1962年由于多種原因未能取得實際成果1979年制定一部完善民法典的條件尚不具備2002年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2020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宣告“民法典時代”正是到來1954-1956年,新中國著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發(fā)生“整風”“反右”等政治運動,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斷。1962-1964年,雖完成《民法典草案(試擬稿)》,但因“四清運動”而中斷。以上只是表面原因,關鍵原因則是不具備其賴以存在的經濟社會條件;198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暫停民法典的起草,轉向先分別制定單行法;1998年八屆全國人大決定恢復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02年九屆全國人大決定加快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14年中國十八屆四中全會把編纂民法典作為重要的立法任務;此后立法機關逐步對原有民法中與社會發(fā)展不相適應的舊規(guī)則進行糾正,并補充必要的規(guī)則;2017年作為開篇之作的民法總則獲全國人大表決通過;2020年5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梢娦轮袊八拇谓M織民法典的編纂工作,因時機不成熟,均未成功。3.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它在中國法律體系中居于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4.意義厘定了民事權利和國家權力的邊界,推動了法治文明的發(fā)展,保障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序發(fā)展?!局R拓展】我國依法治國的原因、特點和意義1.原因(1)吸收歷史的教訓。(2)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3)同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人民群眾期待、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目標相比,法治建設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2.特點(1)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前提條件、本質要求和核心內容。(2)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是社會主義法治的經濟根基、目的追求和根本任務。(3)無產階級政黨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領導力量、必要條件和成敗關鍵。(4)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思想和道德是社會主義法治的精神支柱。3.意義(1)實行依法治國是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重要措施。(2)實行依法治國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3)實行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4)實行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2021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正式實施;2021年4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實施;2021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實施。A命題趨勢:中國古代的法律儒家化難度:★★★建議用時:25分鐘1.漢初儒生叔孫通曾向劉邦建議:“禮者,因時世人情為之節(jié)文者也。故夏、殷、周禮所因損益可知者,謂不相復也。臣愿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由此可知其()
A.支持郡國并行
B.建議恢復周禮
C.倡導獨尊儒術
D.主張儒法融合【答案】D【詳解】從材料“臣愿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笨芍?,叔孫通建議禮法并用,故A正確;BCD與材料無關。2.在漢代司法中,儒家經典占有重要地位。當時的司法官吏首先用儒家經典去分析案情,再用儒家經義去解釋法律、斷案量刑,被稱之為“春秋決獄”。這種做法的負面影響是()A.壓制其他學派,導致儒家獨尊 B.道德凌駕法律,削弱法律權威C.法律解釋隨意,嚴刑峻法虐民 D.維護宗法等級,固化社會階層【答案】B【詳解】“春秋決獄”的做法就是很大程度上以道德代替法律,削弱法律權威,B正確;漢武帝定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國策,又采取一系列措施,才導致了儒家獨尊,A錯誤;儒家提倡仁政,C錯誤;D項與題干無關聯(lián),排除。3.漢代有一典型案例:父親和別人因口角發(fā)生斗毆,對方用刀刺父親,兒子持棍相救,結果誤傷了父親。依據(jù)漢律,子傷其父,應論死罪。但最終判決認為,“父子至親”,兒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應當無罪免刑。這一判決反映了漢代()A.司法審判標準極度混亂B.儒家倫理道德影響司法C.儒學成為唯一司法依據(jù)D.孝治天下儒家獨尊觀念【答案】B【詳解】從材料可知,這一判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原心定罪”。這是法律儒家化倫理化的表現(xiàn),故B正確;AC說法過于絕對且與史實不符,錯誤;D“儒家獨尊”在材料沒有體現(xiàn),排除。4.“親親得相首匿”是西漢時期確立的刑罰適用原則,即在直系三代血親之間和夫妻之間,除犯謀反、大逆外,均可互相隱匿犯罪行為,官府不予追究。這一現(xiàn)象表明當時()A.血緣親情關系逐漸淡化 B.儒家綱常倫理滲入法律C.法家思想重新得到重用 D.親親之間享有相同權利【答案】B【詳解】材料“即在直系三代血親之間和夫妻之間,除犯謀反、大逆外,均可互相隱匿犯罪行為,官府不予追究”體現(xiàn)的是儒家的綱常倫理對法律的影響,B正確;A說法與材料沖突,排除;材料體現(xiàn)的是儒家思想對法律的影響,并非是法家思想,C排除;D屬于對材料的曲解,排除。故選B。5.漢代法律規(guī)定“親親得相首匿”原則,即卑幼首匿尊長不負刑事責任,尊長首匿卑幼除死罪聽上請減免外,不負刑事責任。漢代還多次減輕刑罰,基本上廢除劓刑、刖刑,使得犯罪者除了死刑外基本可以自全其身,尊重和保障了犯罪者的人身人格,這些做法體現(xiàn)了漢代()A.統(tǒng)治者法律意識的淡薄 B.儒道思想出現(xiàn)融合趨勢C.法家思想退出歷史舞臺 D.法律儒家化的時代特征【答案】D【詳解】“親親得相首匿”的原則符合儒家倫理觀念,同時漢代廢除肉刑,尊重和保障犯罪者的人身人格也符合儒家思想的內涵,說明漢代法律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即法律呈現(xiàn)出儒家化特征,D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漢代法律的特征而非統(tǒng)治者的法律意識,排除A;題干內容與道家思想無關,排除B;法律本身就是法家思想的體現(xiàn),漢代法律中廢除肉刑但不等于廢除法律,因此說明法家思想并未退出歷史舞臺,排除C。6.漢朝推行“以孝治天下”,對不贍養(yǎng)老人者,要在鬧市執(zhí)行死刑。對父母、祖父母等長輩不敬孝者也判重罪。子女殺戮父母、祖父母者,即使未遂,均判棄市(暴尸街頭),毆傷長輩者同樣也處棄市。上述史料中所述現(xiàn)象主要反映了漢代司法審判()A.強化君主專制 B.滲透儒家倫理 C.充滿人文色彩 D.維護民眾利益【答案】B【詳解】漢朝司法審判中落實“以孝治天下”的理念,嚴懲不贍養(yǎng)老人者、對父母等長輩不敬孝者、殺戮或傷害父母長輩者等做法,主要反映了漢代司法審判滲透儒家倫理,B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漢代司法審判強化了“君主專制”,A項錯誤;漢代司法審判充滿人文色彩與材料主旨不符,C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漢代司法審判維護的是“民眾”利益,D項錯誤。7.西漢時,一大夫隨漢武帝外出打獵,漢武帝得到一頭小鹿,交給大夫帶回,路遇母鹿,兩鹿互相哀鳴,大夫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斷曰:“中感母恩,雖廢君命,徙之可也”,對大夫減輕了處罰。董仲舒斷案體現(xiàn)的思想是()A.德主刑輔B.君權神授C.天人感應D.三綱五?!敬鸢浮緼【詳解】從材料可知,董仲舒斷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原心定罪、德主刑輔”。這是法律儒家化倫理化的表現(xiàn),故A正確;BCD與材料無關,未涉及相關信息,排除。故選A。8.西漢晚期的一部小學教科書《急救篇》中說做官為吏必讀典籍的次序是:《詩經》《孝經》《論語》《春秋》《尚書》《律令文》。這反映了當時做官之道是()A.德治在前,刑治在后B.刑治在前,德治在后C.崇儒抑法,摒棄刑罰D.崇尚儒法,抑制道家【答案】A【詳解】從材料“做官為吏必讀典籍的次序”可知,這是“德主刑輔”思想。故選A。9.《北魏律》規(guī)定:對那些非犯“十惡”死罪或應判處流、徙刑的罪犯,“若祖父母、父母七十以上,無成人子孫,旁無期親者”,允許通過上請,暫不執(zhí)行原判,“留養(yǎng)其親”,直至去世后再繼續(xù)執(zhí)行或予以改判。這一規(guī)定()A.確立了儒學主流思想地位 B.是禮法結合的典范C.有利于維護儒家倫理道德 D.損害了法律的權威【答案】C【詳解】北魏法律規(guī)定允許罪犯贍養(yǎng)過長輩后再執(zhí)行判決,體現(xiàn)了對血緣倫理關系的重視,所以這一規(guī)定有利于維護儒家倫理道德,故選C;儒學的主流思想地位是漢武帝時期確立的,排除A;材料中沒有比較信息,不能說明是典范,排除B;這一規(guī)定維護了儒家倫理道德,有助于增強法律的權威,排除D。10.《晉律》確立了"準五服制罪"的制度,即九族以內的親屬之間的相互侵害行為,依據(jù)五服所表示的遠近親疏關系定罪量刑;服制愈近,以尊犯卑,處罰愈輕;以卑犯尊,處罰愈重。這一規(guī)定體現(xiàn)了()A.律令儒家化的特點 B.禮法融合的開始 C.法律與教化的沖突 D.宗法觀念的淡化【答案】A【詳解】“依據(jù)五服所表示的遠近親疏關系定罪量刑”“以尊犯卑,處罰愈輕;以卑犯尊,處罰愈重”體現(xiàn)了法律對家族等級制的維護,使得儒家的禮儀制度與法律的適用完全結合在一起,不僅體現(xiàn)了晉律“禮律并重”的特點,也是儒家思想在封建法律制度中的集中表現(xiàn),故A項正確;禮法融合早在漢代便已開始,排除B項;CD兩項表述與材料主旨明顯相悖。11.曹魏時陳群、劉劭等人制定《新律》,規(guī)定了“八議”制度,體現(xiàn)了周禮“刑不上大夫”的原則;《北齊律》則以“三綱”為立法準則,創(chuàng)制了“重罪十條”,將違背儒家禮義的10種不忠不孝、悖逆人倫的行為規(guī)定為不可饒恕的犯罪。這反映出當時的法律制定()A.開始出現(xiàn)援禮入法趨勢 B.鞏固了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C.標志著中華法系的形成 D.為律令儒家化奠定基礎【答案】B【詳解】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曹魏的“八議”制度中體現(xiàn)了周禮的原則,《北齊律》以“三綱”為立法準則,創(chuàng)制“重罪十條”等,反映出當時的法律制定鞏固了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B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援禮入法趨勢”開始出現(xiàn),A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中華法系的形成,C項錯誤;為律令儒家化“奠定基礎”是在兩漢時期,并且這一結論在材料中也沒有體現(xiàn),D項錯誤。12.秦朝法律規(guī)定,私拿養(yǎng)子財物以偷盜罪論處,私拿親子財物無罪;西晉時規(guī)定,私拿養(yǎng)子財物同樣無罪。這一變化表明,西晉時()A.養(yǎng)子親子權利相同 B.血緣親情逐漸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護 D.儒家倫理得到強化【答案】D【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分析材料及正確理解中國古代法律特點的相關內容的能力。A項為無關項,材料涉及的應該是父親的權利,不是兒子的權利。B項與史實不符合,宗法觀念到現(xiàn)在都還很深。C項為無關項,材料中并沒有涉及到有關內容。西漢以后儒家學說成為獨尊的思想,材料中西晉法律的變化體現(xiàn)了三綱五常中的父為子之綱,故答案選擇D項。13.中國古代從曹魏開始,法律上出現(xiàn)了“八議制度”,即八種人(親、故、功、貴等)犯罪,只要不是危害皇權、不孝尊長等重罪的,都可以減免刑罰。這一制度旨在()A.削弱世家大族勢力 B.緩和社會階級矛盾C.維護儒學正統(tǒng)地位 D.維護統(tǒng)治階級特權【答案】D【詳解】“八議制度”規(guī)定“親、故、功、貴”等人犯罪可減免刑罰,這有利于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特權,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D正確;材料并不特指世家大族,排除A;這一制度一定程度上會激化社會矛盾,排除B;材料與儒學無關,排除C。14.757年,李白作詩《永王東巡歌》,在永王割據(jù)失敗后被捕入獄。因郭子儀等人以天下動蕩、不宜大動干戈為由為他求情,免于一死,流放夜郎。兩年后,朝廷因旱災大赦天下,李白得以重獲自由身,從長江一路疾馳而下,寫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早發(fā)白帝城》。這體現(xiàn)了唐朝()A.法律理念受到儒家思想影響 B.綱常倫理道德得到強化C.盛唐時期邊塞詩人英武豪放 D.司法審判深受佛道影響【答案】A【詳解】據(jù)材料“郭子儀等人以天下動蕩、不宜大動干戈為由為他求情”“朝廷因旱災大赦天下,李白得以重獲自由身”可知,這體現(xiàn)了儒家的人本思想(或民本思想),說明唐朝的法律理念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故A選項正確;永王割據(jù)嚴重違背的綱常倫理道德,B選項錯誤;李白并不屬于邊塞詩人,C選項錯誤;人本思想屬于儒家思想,而非佛道思想,D選項錯誤。15.唐律以喪服禮中的五服作為量刑定罪的重要參考標準.將親屬關系由近及遠分為五等。犯罪連坐,先親后疏。親屬間犯罪,雖行為相同,面視其親疏關系量刑大異。這說明唐律()A.注重維護社會等級秩序 B.總結了前代法律的實踐經驗C.深受儒家宗法倫理影響 D.體現(xiàn)了量刑定罪的公正原則【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儒家思想的影響。材料表明,唐律依據(jù)儒家宗法倫理量刑定罪,故C項正確;“將親屬關系由近及遠分為五等”“犯罪連坐,先親后疏”,體現(xiàn)的是宗族血緣關系而非社會等級關系,A項說法與材料主旨不符;B項觀點本身正確,但材料并無體現(xiàn);親屬關系由近及遠推行“犯罪連坐”,不能體現(xiàn)公正原則,D項錯誤。16.《唐律疏議》規(guī)定,子孫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況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單過(如為祖父母、父母指示則無罪),徒三年……詐稱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這反映出唐律的主要特點是()A.輕罪重刑 B.禮法結合 C.細密嚴苛 D.條文清晰【答案】B【詳解】根據(jù)《唐律疏議》的內容規(guī)定可以看出,法律和倫理關系相結合,變相的要求子孫服從長輩,這體現(xiàn)了禮法結合的特點,B正確;輕罪重刑在材料中并未體現(xiàn),排除A;法律細密嚴苛至少在范圍上呈現(xiàn)出寬廣,涉及方方面面,而材料中僅僅涉及子孫分家單過或者詐稱祖父母,父母死遭受處罰,不能體現(xiàn)出法律的細密嚴苛特點,C排除;D與題無關,排除。17.《唐律疏議·斗訟》中規(guī)定:凡控告祖父母、父母的,即構成“十惡”中的不孝罪,處絞刑;控告其親尊長、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的,徒二年;控告大功尊長的,徒一年半。這反映了唐代律法()A.缺乏法制精神 B.蘊含自然法思想C.滲透儒家價值理念 D.未處理好禮與法的關系【答案】C【詳解】由材料中的法律條文來看,滲透著儒家的“親親”“尊尊”思想,唐律將刑罰制度與儒家經典緊密結合,即“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禮與法、倫理與法律的合一,故C正確;材料體現(xiàn)了法制,A錯誤;自然法通常是指字宙秩序本身中作為切指定法制基礎的關于正義的基本和終極的原則的集合,在古羅馬法中滲透著一些自然法思想,如理性、證據(jù)、公正、平等、自由等,B錯誤;《唐律疏議》繼承了儒家對于禮與法關系的觀點,將禮溶于律中,D錯誤。故選C。18.《唐律疏議·資賊》規(guī)定:“非家庭成員,但屬五服之內,具有親屬倫常關系的成員之間竊盜財產,構成犯罪;應在普通盜竊罪法定刑罰基礎上減等處罰。”這反映唐朝()A.提倡“重罪輕罰”的原則 B.封建法律儒家化的發(fā)展趨勢C.宗族關系凌駕于法律之上 D.經濟發(fā)展推動了法律制度的改進【答案】B【解析】根據(jù)材料:“非家庭成員,但屬五服之內,具有親屬倫常關系的成員之間竊盜財產,構成犯罪;應在普通盜竊罪法定刑罰基礎上減等處罰”可知儒家思想對封建法律具有一定的影響,故B正確;材料強調具有親屬倫常關系的成員才能減輕處罰,A項說法不符合材料,排除;C項不符合材料,排除;材料無法體現(xiàn)法律制度受經濟發(fā)展影響,排除D。19.親親相隱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提出的主張,唐律對親親相隱原則作了具體規(guī)定,其內容主要有:親屬有罪相隱,不論罪或減刑;控告應相隱的親屬,要處刑;有兩類罪不適用親親相隱原則:一類是謀反、謀大逆、謀叛及其他某些重罪,另一類是某些親屬互相侵害罪。此司法原則()A.確保了司法的公正B.認可了家庭在司法中的地位C.損害了法律的權威D.體現(xiàn)了宗法觀對法制的影響【答案】D【解析】“親屬有罪相隱,不論罪或減刑;控告應相隱的親屬,要處刑;有兩類罪不適用親親相隱原則:一類是謀反、謀大逆、謀叛及其他某些重罪,另一類是某些親屬互相侵害罪”體現(xiàn)了宗法制度下對法制的影響,故D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按照現(xiàn)代法律的觀點來看,這并不體現(xiàn)出公正;B選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xiàn)出這一層內容;C選項錯誤,在當時這就是法律體系的一部分,并不涉及到損害法律權威。20.南宋初,官員王佐之母墳墓被盜掘并棄尸荒野。因官府敷衍,王佐之弟王公袞以一己之力緝盜送官,而地方府衙卻輕判當斬之犯,公袞怒而入監(jiān)手刃仇人后自首。宋高宗主持朝議,終審結論:府衙瀆職,公袞釋放,盜賊該死。該判決表明()A.南宋政治腐敗不堪,官官相護嚴重 B.南宋統(tǒng)治者牢牢掌握司法審判大權C.南宋嚴重的人治思維造成司法不公 D.公袞被釋放并不違背南宋刑律原則【答案】D【詳解】材料信息清晰展現(xiàn)案件來龍去脈,按照儒家正統(tǒng)意識形態(tài)下的禮法關系,應該是以禮入法,即任何法律的施行都是以該條法律是否違反儒家確定的禮制,材料所述案件,盜賊行為從儒家情感上難以被接受,而地方官又瀆職明顯:“輕判當斬之犯”,因此最后皇帝主持的終審結論雖按今天的法治精神,例如反對私刑,罪罰相當(拋尸按今天情感認知雖然也難以接受,但按法律認知無論如何也不會判死刑)等難以理解,但是儒家的禮法精神下,這很正常,符合那個時代的正義和天理觀,因此解讀歷史應該注意歷史背景而不應想當然或我認為,因此D正確;A不符合材料說法,排除;B并非材料論述重點,也曲解了歷史事實,實際上這種疑難案件受到皇帝重視,也恰恰證明統(tǒng)治者注意維護社會基本的倫理和社會公正,且材料說了“依律上報”,“朝議”并非簡單皇帝一人獨斷專行,因此BC錯誤。21.《唐律》《宋刑律》均規(guī)定“親親可以相隱”,指可以袒護、隱瞞親人的罪行,但謀反、叛逆等重大涉及社會安全問題和殺人、重傷等重大刑事案件,則不準“隱”。這反映出中國古代司法()A.重視維護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 B.體現(xiàn)依法治國的治國理念C.強調家庭倫理的重要意義 D.德治法治互補的治理模式【答案】A【詳解】材料體現(xiàn)的是唐宋時期的“親親可以相隱”原則不適用于謀反、叛逆等重大涉及社會安全問題和殺人、重傷等重大刑事案件,說明的是中國古代司法重視維護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A正確;BCD與材料無關,排除。故選A。22.下表為不同時期治國思想的史料,根據(jù)這些史料可以得出的歷史解釋是()史料記載出處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漢書.元帝紀》君之養(yǎng)民,五教五刑焉。民有不循斯教.五刑以加焉朱元璋《大誥.民不知報第三十一》《大明律例》,一部禮經,出禮入刑?!额欌x集》第5卷A.倫理綱常為立法的基本原則 B.統(tǒng)治者特別重視教化的作用C.統(tǒng)治者禮法結合的治國思想 D.統(tǒng)治者遵循法律至上的理念【答案】C【詳解】材料“本以霸王道雜之”“民有不循斯教,五刑以加焉”體現(xiàn)的是禮法并治的治國思想,C正確;A與材料無關,排除;BD說法片面,排除。故選C。23.《大清律例》明確規(guī)定,兒子毆打父母,不論有傷無傷,處斬刑。如果是父母毆打兒子,情形就大不相同,不負任何法律責任。毆打兒子致死,最重也只處杖六十、徒一年的刑罰。上述規(guī)定反映出清代法律的特點是()A.法自君出 B.輕罪重罰 C.法不阿貴 D.以禮入法【答案】D【解析】“兒子毆打父母”和“父母毆打兒子”處理結果大不相同,這是受貴賤有序的“禮”的影響,體現(xiàn)了以“禮”入法的特點,材料根本就未涉及法自君出、輕罪重罰以及法不阿貴,所以只有選D才是符合題意的,正確。24.《唐律》規(guī)定:“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孫別籍異財者,徒三年。”《大清律》中將刑罰改為“杖一百”,而父母許令分產者則不予追究。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國古代()A.父母對子女的嚴格控制 B.儒家倫理遭遇嚴重沖擊C.法律彰顯人文主義思想 D.儒法相結合的治國思想【答案】D【詳解】材料的意思是祖父母和父母在世的時候,子孫如果分家別住,按唐朝法律規(guī)定流放三年,到了清朝改為杖則一百,但如果父母允許將不追究,體現(xiàn)出中國古代儒法結合的治國思想,故D正確;A項,材料是法律規(guī)定,而不是強調父母對子女的控制,故排除;B項,材料內容沒有體現(xiàn)出儒家思想受到沖擊,故排除;C項,材料主要體現(xiàn)法律規(guī)定限制分家的問題,體現(xiàn)儒法結合的思想,與人文主義無關,故排除。25.下表為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一些法律條文。這反映了中國古代()A.宗法制度逐漸淡化 B.法律制度不斷健全C.倫理文化前后相繼 D.身份等級固定不變【答案】C【詳解】據(jù)材料表格,從漢簡到大清律例中的法律條文都可以看到對于以下告上、以妻告夫、以子女告父母都被判不受理甚至會受到懲罰,體現(xiàn)了倫理文化前后相繼,故選C項;從條文中可以看出是宗法制度不斷強化的過程,排除A項;材料中主要表現(xiàn)對親密關系之間訴訟的原則規(guī)定,素材單一,不能體現(xiàn)制度健全,排除B項;表格沒有對身份等級的變動相關規(guī)定,排除D項。26.東漢時期,注釋律令章句的叔孫宜、鄭玄等人都是當時著名的經學大儒;元明清三代,統(tǒng)治者一般認為只要通經就能明法。這表明古代中國()A.在法學上沒有建樹B.以儒家經典取代法律C.當時缺乏法律人才D.法律具有儒學化特征【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由經學大儒注釋律令,以及認為只要通經就能明法,說明法律與儒學密切相關,法律制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表明古代中國法律具有儒學化特征。故答案為D項。材料信息沒有對中國古代法學成就進行評判,排除A項;B項說法絕對,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儒學與法律的關系,排除;C項材料不能反映,實際上從材料信息來看,這些儒學大師也是法律人才,排除。B命題趨勢:現(xiàn)代中國法治建設的與時俱進難度:★★★建議用時:35分鐘1.1957年毛澤東說“我們的法律,是勞動人民自己制定的”。1978年鄧小平說“要保證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014年習近平說“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領導人民執(zhí)行憲法和法律”。這主要說明在我國()A.始終貫徹依法治國方針 B.人民是法治的主體和力量源泉C.民主政治有了法律保障 D.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識日益增強【答案】B【詳解】毛澤東、鄧小平以及習近平都強調了法律制定執(zhí)行與人民之間的關系,這說明人民是法治的主體和力量的源泉,B正確;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排除A;題干主旨是法治而非民主,排除C;題干主題并未涉及公民意識,排除D。2.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認為國家主席不能像“資本主義國家的總統(tǒng)可以解散國會,我們的主席不能解散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相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倒可以罷免主席”,因為“國家主席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出來的,并服從于它”。這反映了新中國法治的主要原則是()A.民生主義 B.平等主義 C.自由主義 D.人民民主【答案】D【詳解】材料“國家主席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出來的,并服從于它”體現(xiàn)的是人民民主原則,突出的是人民主權,D正確;ABC與材料無關,未涉及相關信息,排除。故選D。3.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的制定,當時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隨后一系列法律、法令相繼出臺。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同時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國務院組織法》《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地方各級人民委員會組織法》。這些法制工作的開展()A.表明依法治國成為國家意識 B.完善了社會主義的法律體系C.促成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D.保障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完成【答案】A【詳解】材料中1949年到1954年包括憲法在內的一系列法律的頒布,表明依法治國成為國家意識,故A正確;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完善是在2010年,B錯誤;三大改造促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法律頒布無直接關系,C錯誤;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D錯誤。4.1950年頒布的《土地改革法》第一條總則規(guī)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yè)化開辟道路?!边@表明土地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恢復和發(fā)展國民經濟 B.滿足農民對土地的要求 C.廢除封建土地制度 D.適應“一五”工業(yè)化需要【答案】A【詳解】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正確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由“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yè)化開辟道路”可以看出A項是正確的;B項不是土改的主要目的;C項是內容不是目的;D項錯誤,當時還沒制定“一五計劃”。5.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廢除包辦婚姻、三妻四妾、寡婦守節(jié)等制度,改革婚姻家庭制度,促進了新型婚姻家庭關系的建立,取締社會丑惡現(xiàn)象,這些做法凸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A.國家治理效能和效率的提升 B.社會制度的開放性和包容性C.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決心 D.實現(xiàn)了戀愛自由和婚姻自主【答案】A【詳解】新生的人民政權誕生后,迅速取締了舊社會長期存在的丑惡現(xiàn)象,社會風尚為之一新,顯示出人民政權高效的社會治理效能和效率,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xiàn)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策的包容性,B項錯誤;新中國開始計劃項社會主義過渡始于過渡時期的總路線,C項錯誤;D項中的“實現(xiàn)了”表述錯誤。6.1953年我國頒布的《選舉法》規(guī)定實行“同票不同權”,即城市選民每10萬人可選名全國人大代表,而農村選民則每80萬人才可以擁有1名全國人大代表。這一規(guī)定的目的是()A.推動工作重心向城市轉移 B.明確工人階級對國家的領導作用C.為三大改造提供法制保障 D.促使農村盡快開始城市化進程【答案】B【詳解】城市代表比農村多的原因在于城市工人階級比農村多,因此是為了體現(xiàn)工人階級對國家的領導作用,故B正確;材料未涉及工作重心轉移的含義,故A錯誤;材料中未涉及三大改造的有關信息,故C錯誤;農村代表少與城市化進程無聯(lián)系,故D錯誤。故選B。7.下表是新中國1954年憲法制定的部分過程。由此可知,1954年憲法的制定()時間概況1954年3月形成憲法草案初稿,各大城市組織八千多人討論,修改后形成憲法草案1954年6月憲法草案公布,交全國討論。兩個多月中有一億五千多萬人參加討論并提出意見1954年9月中央政府委員會通過修改稿,形成提交第一屆全國人大的討論稿A.體現(xiàn)了人民民主的原則 B.是對社會主義制度的發(fā)展與完善C.因缺乏經驗而過程漫長 D.反映了多黨合作與政治協(xié)商特點【答案】A【詳解】人民民主,就是人民當家做主,1954年憲法是經過廣大人民群眾討論并提出意見,后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的,充分體現(xiàn)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原則,故選擇A項;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排除B項;漫長一般是指延伸得很長,這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多黨合作與政治協(xié)商特點是中國特色的政黨政黨,排除D項。8.1954年6月以后,全國各地報紙、雜志都以極大的篇幅登載闡明憲法草案的通俗文章。廣播電臺連續(xù)舉辦憲法草案講座,各出版機關一共出版了1184萬冊憲法草案單行本和大量有關憲法知識的書籍,民族出版社還將憲法草案譯成蒙、藏等民族文字。這些做法()A.完善了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 B.使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國家主人C.推動了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D.有利于推動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答案】D【詳解】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國初期國家宣傳憲法草案知識,便于群眾了解和遵守憲法,這有利于推動新中國民主法制的建設,D正確;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是中國的政黨制度,與材料中宣傳憲法草案的內容不符,排除A;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國家主人是指中國建立了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這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B;1949年“共同綱領”中規(guī)定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成為我國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排除C。9.1954年憲法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生產資料所有形式除了國家所有制和合作社所有制外,還有個體勞動者所有制和資本家所有制,并明文規(guī)定依照法律保護資本家的生產資料所有權和其他資本所有權。由此可知,1954年憲法()A.貫徹了社會主義革命的精神 B.奠定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C.完全不同于《共同綱領》規(guī)定 D.體現(xiàn)社會轉型的過渡性特點【答案】D【詳解】1954年憲法中對所有制形式的相關規(guī)定說明當時社會中存在多種所有制形式,如個體勞動者所有制和資本家所有制,因此憲法的規(guī)定恰恰體現(xiàn)了當時社會轉型的過渡性特點,D正確;憲法內容規(guī)定保護資本家的生產資料所有權,這并未體現(xiàn)出社會主義革命精神,排除A;新中國的成立初期國營經濟的建立奠定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B排除;1954年憲法內容繼承發(fā)展了《共同綱領》的相關規(guī)定,排除C。10.“文革”期間,我國法律機構基本癱瘓。1978年2月,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決定重建檢察機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各級人民法院進行了恢復整頓,1979年9月重建司法部。隨著行政管理領域單行法律、行政法規(guī)相繼出臺,工商、稅務、土地、衛(wèi)生等行政執(zhí)法機構恢復運轉。這反映了()A.民主集中制原則還需要恢復 B.依法治國方略得到正式確立C.民主法制建設在曲折中前進 D.思想路線撥亂反正全面展開【答案】C【詳解】材料反映我國民主法制建設在曲折中前進,故選C;民主集中制既是黨的根本組織原則,也是群眾路線在黨的生活中的運用,但與材料無關,排除A;1999憲法修正案使依法治國方略得到正式確立,排除B;材料與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無關,排除D。11.1980年8月,鄧小平在會見外國記者時指出,“我們這個國家有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歷史,缺乏社會主義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法制?,F(xiàn)在我們要認真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制度和社會主義法制。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問題”。這說明,鄧小平()A.總結了十年動亂的教訓 B.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決策C.對政治體制進行了反思 D.完成了撥亂反正的工作【答案】C【詳解】由材料信息“1980年”“現(xiàn)在我們要認真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制度和社會主義法制”“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問題”可知,鄧小平鑒于“文化大革命”期間民主法制建設慘遭踐踏和破壞的情況,準備進行政治體制的改革,故C項正確;A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是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故B項錯誤;撥亂反正工作此時還沒有結束,故D項錯誤。12.鄧小平在1978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中強調:“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他的講話()A.是在總結文革教訓的基礎上提出的 B.是對毛澤東思想的合理糾正C.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歷史任務 D.成為新時期治國安邦的總章程【答案】A【解析】試題分析:根據(jù)題干的時間,可知文革破環(huán)了我國的民主與法制,此時鄧小平強調完善民主與法制是吸取了文革的教訓,故A項正確。毛澤東思想是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fā)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故排除B項。依法治國是在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提出的,排除C項;D項是1982年全面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故排除。13.1975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條規(guī)定: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工人階級經過自己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實現(xiàn)對國家的領導,而198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則刪去了這一條。這一變化說明了()A.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 B.法制建設逐漸走上正軌C.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 D.撥亂反正任務已經完成【答案】B【詳解】根據(jù)所學可知,198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新時期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把1975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條規(guī)定刪除,反映出我國法制建設逐漸走上正軌,故B項正確;A項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排除A;“形成”的說法錯誤,排除C;“已完成”不符合史實,與材料也無關,排除D。14.1982年憲法頒布后,先后于1988年和1993年修訂,分別增加了“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存在和發(fā)展”和“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內容。這反映出當時()A.立法缺乏穩(wěn)定和延續(xù)性 B.基層民主建設取得巨大成就C.改革開放推動法制建設 D.已經建成了完備的法律體系【答案】C【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在1988年和1993年兩次修憲,分別將中共十三大和十四大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政策即“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存在和發(fā)展”“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補充進憲法,反映出當時改革開放推動法制建設,C項正確;立法缺乏穩(wěn)定和延續(xù)性與新時期法制建設與時俱進,即根據(jù)現(xiàn)實需要對1982年憲法進行修訂不符,A項錯誤;基層民主建設取得巨大成就與材料內容無關,B項錯誤;憲法的兩次修訂不能說明我國已經建成了完備的法律體系,D項錯誤。15.1983年4月,全國人大通過了憲法修正案,對憲法第十一條增加內容:“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存在和發(fā)展。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边@一規(guī)定()A.適應了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 B.明確了發(fā)展市場經濟的目標C.為依法治國奠定了法律基礎 D.有利于改變原有的產業(yè)結構【答案】A【詳解】1978年我國開始經濟體制改革,憲法修正案規(guī)定“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適應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故選A;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了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排除B;以(憲法)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為依法治國奠定了法律基礎,排除C;材料信息與改變產業(yè)結構無關,排除D。16.自1982年憲法頒布以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已進行五次修正,先后把堅持改革開放、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善私有財產保護制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寫入憲法。由此可知()A.中國高度重視保障人權 B.公民法制意識日益增強C.法律隨時代進步不斷完善 D.法律經濟職能得以強化【答案】C【詳解】由材料“先后把堅持改革開放、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善私有財產保護制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寫入憲法”可知我國的法律隨著民主政治、社會經濟發(fā)展而不斷進步完善,故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憲法修正案而非保障人權,A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修憲而非公民法制意識,B項錯誤;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7.1987年12月,深圳首次拍賣國有土地使用權。1988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修改憲法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天然氣水合物開采技術地質勘探新技術應用前景預研報告
- 保險行業(yè)數(shù)字化理賠服務安全防護報告2025
- 鄉(xiāng)村旅游接待設施2025年設計與旅游信息化建設評估報告
- 工業(yè)互聯(lián)網平臺邊緣計算硬件架構在2025年智能工廠生產效率提升中的優(yōu)化應用報告
- 分布式能源系統(tǒng)生物質能源應用2025年市場趨勢與投資分析報告
- 廢舊電子產品回收處理2025年產業(yè)鏈上下游研究報告
- 工業(yè)污染場地修復技術選擇與2025年成本效益動態(tài)跟蹤報告
- 2025年網絡直播行業(yè)自律組織發(fā)展現(xiàn)狀與監(jiān)管挑戰(zhàn)報告
- 2025年咖啡連鎖品牌擴張戰(zhàn)略:年輕消費群體市場布局研究報告
- 2025醫(yī)療美容消費者心理變化與服務質量改進方案報告
- 臺達VFDM變頻器說明書
- 社會保險繳費征管與企業(yè)數(shù)字化轉型
- 課題申報參考:行業(yè)協(xié)會商會服務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研究
- 2024年基金從業(yè)資格證考試題庫含答案(奪分金卷)
- 罐車司機安全培訓課件
- 基于認知模型建構與應用發(fā)展科學思維
- 企業(yè)戰(zhàn)略性技術創(chuàng)新與產業(yè)自主可控水平
- 檢驗科職業(yè)暴露應急預案
- 湖北省武漢市華科附中2025屆高考數(shù)學四模試卷含解析
- 運輸企業(yè)風險隱患排查整治管控措施
- 建筑工程防汛管理制度(3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