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專題1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1.1古代中國的農業(yè)經濟課時作業(yè)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_第1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專題1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1.1古代中國的農業(yè)經濟課時作業(yè)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_第2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專題1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1.1古代中國的農業(yè)經濟課時作業(yè)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_第3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專題1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1.1古代中國的農業(yè)經濟課時作業(yè)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_第4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專題1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1.1古代中國的農業(yè)經濟課時作業(yè)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時作業(yè)1古代中國的農業(yè)經濟時間:45分鐘一、選擇題1.“春初砍山,眾木盡噘。至當種時,伺有雨候,則前一夕滅之,借其灰以糞。明日雨作,乘熱下種,即苗盛倍收。”這種耕作方式起先被取代是在(C)A.商代 B.西周C.春秋戰(zhàn)國 D.西漢2.據考古發(fā)覺,在戰(zhàn)國中晚期墓葬中,河北興縣一次出土鐵范87件,大多為農具范。河南新鄭鑄鐵作坊遺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農具范占60%以上,出土鐵農具200多件,占全部鐵器的5%。這些考古資料證明戰(zhàn)國中晚期(B)A.鐵器已起先用于農業(yè)生產B.鐵農具的運用已很普遍C.鐵器牛耕成為古代主要農耕方式D.鐵農具制作技術臻于成熟解析: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學問推斷選項:鐵器起先用于農業(yè)生產是在春秋時期,A項說法錯誤,解除;材料中沒有反映“牛耕”,C項與材料信息不符,解除;鐵農具技術臻于成熟的標記是唐代曲轅犁的出現,解除D;B項表述精確,符合材料主旨和題意,正確。3.“轉此大法輪,救汝旱歲苦……神機日夜運,甘澤高下普。老農用不知,瞬息了千畝。抱孫帶黃犢,但看翠浪舞?!痹撛娭兴伖ぞ?C)A.是農業(yè)播種技術的革新B.有利于增加漢代的糧食產量C.利用水力提高澆灌效率D.標記著犁耕技術的成熟解析:從“轉此大法輪,救汝旱歲苦”“神機日夜運,甘澤高下普”可知,該工具是非人力的澆灌工具筒車,從而提高了水力澆灌效率,故選C。4.它在唐朝已經運用,“是古代中國耕作農具成熟的標記,其優(yōu)點是深淺自如、靈巧省力”。該“耕作農具”是(D)解析:隋唐時期出現的曲轅犁,安裝了犁評,可以調整犁耕的深淺,既簡便又靈巧,能適應各種土壤和不同田塊的耕作要求。D項是曲轅犁,符合題意;A項是耒耜的耕作方式,解除;B、C兩項反映的是牛耕方式,但還沒有形成曲轅犁,均解除。5.《周禮》曾經這樣記述西周時期的某項土地制度,“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以任地事而令貢賦”。下列有關材料中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確的是(A)A.一切土地屬于國家全部B.受封者要向皇帝繳納貢賦C.農夫在土地上集體耕作D.土地可以自由買賣和轉讓6.造成古代中國封建社會出現“有力者無田可耕,有田者無力可耕”現象的根本緣由是(B)A.貴族、官僚及豪強霸占良田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C.政府實行不抑兼并的政策D.地權和勞動者的分別7.下表為乾隆元年安徽休寧某地土地占有狀況統計表。那此可知,當時該地(B)A.土地兼并現象嚴峻B.自耕農經濟較盛行C.農業(yè)生產效率提高D.土地租佃現象普遍解析:材料信息中1~10畝農戶占43.6%,10~20畝的農戶占41.5%,這說明當地一家一戶的自耕農經濟較盛行,故B項正確;20畝以上的占12.6%,說明土地兼并現象相對來說不太嚴峻,故A項錯誤;數據信息是土地占有狀況,沒有涉及農業(yè)生產效率,也不能體現租佃關系,故C、D兩項錯誤。8.宋太祖的指導思想是“藏富于民”,不管土地兼并者如何富有,只要在大宋國土之內,通過賦稅,最終會歸國家全部。該政策(A)A.導致自耕農經濟衰退 B.阻礙雇傭關系發(fā)展C.造成了中心集權強化 D.導致北宋的貧弱解析:依據材料“不管土地兼并者如何富有,只要在大宋國土之內,通過賦稅,最終會歸國家全部”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該言論體現了宋太祖實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勢必引發(fā)土地兼并,而導致自耕農經濟衰退,A項表述符合題意,正確;B、C、D三項表述都不符合題意,均解除。故選A。9.為了抗旱防澇,我國北方人民獨創(chuàng)了畎畝法,在地勢高的田里,將作物種在溝里,而不種在壟上,這叫作“上田棄畝”。在地勢低的田里,將作物種在壟上,而不種在溝內,這就叫“下田棄畎”。這些現象表明當時(A)A.耕作技術在實踐中改進B.傳統農業(yè)受自然條件限制C.北方農業(yè)技術領先于南方D.實行土地輪耕以保證肥力解析:據材料提到“為了抗旱防澇……在地勢高的田里,將作物種在溝里,而不種在壟上……在地勢低的田里,將作物種在壟上,而不種在溝內”結合所學學問可知,這說明古代中國農夫的耕作技術在實踐中改進,故A項正確。材料主旨不在于傳統農業(yè)受自然條件限制,故B項解除。材料不能說明北方農業(yè)技術領先于南方,故C項解除。材料也沒有反映土地輪耕以保證肥力的目的,故D項解除。10.漢初曾經規(guī)定,入關滅秦的關東人情愿留在關中為民的,免徭役十二年,回關東的免徭役六年。原先因躲避戰(zhàn)亂流亡的民眾回到原籍,重新成為編籍內的民戶,復原他們的爵位、田地、住宅,以從事農業(yè)生產,不準官吏虐待。這些規(guī)定的主要目的是(B)A.防止土地兼并B.鞏固統治秩序C.增加賦稅收益D.開發(fā)關中地區(qū)解析:依據材料“關東人情愿留在關中為民的,免徭役十二年,回關東的免徭役六年”“因躲避戰(zhàn)亂流亡的民眾回到原籍,……復原他們的爵位、田地、住宅”并結合所學學問可以得出,這些措施使農夫在和平安定環(huán)境中獲得了土地,提高了生產主動性,可以穩(wěn)定統治秩序,故B項正確;材料中的措施沒有體現出土地兼并,故A項解除;C項包含在B項之中,D項比較片面,材料中的措施不僅開發(fā)了關中地區(qū),而且還可以促進農業(yè)的發(fā)展,故C、D兩項解除。11.雍正年間官方記載:江蘇查出隱漏田畝十六萬畝,官方追回六萬畝;廣東“田畝之欺隱頗多,富戶之慳吝更甚”,“種百畝之地,不過報數畝之田”。這些記載反映了官方(C)A.激勵農業(yè)生產 B.關切糧食供應C.重視政府稅收 D.促進邊地開墾解析:政府依據田畝數征稅,隱漏的田畝多,則政府的稅收損失較大,因此政府查隱漏田畝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加政府稅收。故答案為C項。其他三項材料不能反映,解除。12.戰(zhàn)國末年,秦在關中開渠以溝通涇、洛二水,渠長150多公里,澆灌關中平原。渠兩岸的“澤鹵之地四萬余頃”,變成“收皆畝一錘”。該渠是指(A)A.鄭國渠 B.靈渠C.都江堰 D.坎兒井解析:材料“戰(zhàn)國末年”“秦在關中開渠以溝通涇、洛二水”“收皆畝一錘”中可以分析出,該渠是戰(zhàn)國末年秦用韓國水工鄭國在關中開渠以溝通涇、洛二水即所謂鄭國渠,故A項正確;靈渠是秦朝時鑿通的,溝通了湘江、漓江,位于廣西,故B項解除;都江堰是秦國時在四川地區(qū)修建的,是四川盆地變?yōu)椤疤旄畤保蔆項解除;坎兒井是西漢時期新疆地區(qū)修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故D項解除。二、非選擇題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視察下列圖片材料二: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今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計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蓄積足而人樂其所矣?!Z誼《論積貯疏》材料三:商籍農而立,農賴商而行,相輔相成,而非求以相病,則良法美意,何嘗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農商,各安其所而樂其生,夫是以為至治之極?!猍宋]陳亮《四弊》(1)結合材料一說明在古代中國的農業(yè)生產中,主要的耕作方式是什么?(2)材料二如何看待農業(yè)和商業(yè)關系?形成了什么樣的經濟政策?該政策有何影響?(3)材料三反映的經濟觀點是什么?結合材料三和所學學問,分析作者提出此觀點的緣由。答案:(1)鐵犁牛耕。(2)關系:認為農業(yè)和商業(yè)是沖突的,農業(yè)為本,商業(yè)為末。政策:重農抑商政策。影響:“重農抑商”政策確保賦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有利于保障國家的平安,維護政治的穩(wěn)定,鞏固君主的地位,但這一政策的實施使社會經濟的活力受到壓抑,而新的經濟因素和生產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發(fā)育,這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緩慢的重要緣由。(3)觀點:農商并重,相輔相成。緣由: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傳統經濟觀念受到肯定沖擊;農商并重,有利于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農商并重可以達到國家治理的最好狀態(tài)。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殷商時,土地歸商王為代表的奴隸主貴族全部,西周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春秋以來,周天子失去了對土地的限制實力,土地全部權下移,土地歸諸侯、卿大夫支配運用。直到戰(zhàn)國前期,在各國范圍的土地的最高全部權仍屬于諸侯。諸侯用分封、賞賜、授田的方式,把土地分給封君、功臣?!皬耐恋睾蜋嗔Φ年P系看,春秋一代與西周相比,土地占有關系并無本質的突破,只是在多級占有關系中主導地位與非主導地位升降”……土地全部制發(fā)生改變是在戰(zhàn)國中葉以后到秦漢時期,這個時期突破了一元性的多級占有形式,而漸漸出現了土地占有形式多樣化的局面?!幾詮堅崎?、曹東方《試論中國封建土地全部制的轉化及其特點》材料二:古代社會的井田制為先民的生產、生活供應了保障,但這種制度是以靜態(tài)社會為前提而與社會發(fā)展的開放性、動態(tài)性相沖突。拋開其他緣由不講,在隨后的發(fā)展中,中國地主土地私有制從秦漢時的不完全、不自由狀態(tài),到唐宋時的相對完全、相對自由,再到明清時的土地市場發(fā)達和土地買賣交易活躍,中小地主和土地私有制在寬松環(huán)境中得到充分發(fā)展。自不待言,從開放包涵的視角看,中國的土地制度的確朝著讓百姓享有越來越充分的自由的方向發(fā)展……對傳統農業(yè)社會的中國來說,由于土地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也是財寶之母、財寶之源,歷史上的有為之君都擅長處理土地利益安排關系,從中籌集財政收入。——摘編自郭雪劍《中國古代土地制度演化的特點和規(guī)律》(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戰(zhàn)國中葉以后土地全部制改變的緣由。(2)依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化趨勢,依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談談你對封建統治者調整土地制度的相識。答案:(1)緣由:鐵農具、牛耕的運用與推廣;私田大量開墾,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