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度廣東省大灣區(qū)高一第一學期期末統(tǒng)一測試歷史試題_第1頁
2024-2025學年度廣東省大灣區(qū)高一第一學期期末統(tǒng)一測試歷史試題_第2頁
2024-2025學年度廣東省大灣區(qū)高一第一學期期末統(tǒng)一測試歷史試題_第3頁
2024-2025學年度廣東省大灣區(qū)高一第一學期期末統(tǒng)一測試歷史試題_第4頁
2024-2025學年度廣東省大灣區(qū)高一第一學期期末統(tǒng)一測試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大灣區(qū)2024-2025學年高一年級第一學期期末統(tǒng)一測試歷史本卷共8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學校、班級、姓名、考場號、座位號和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將條形碼橫貼在答題卡“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將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qū)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同立4.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正確)1.據學者研究,西周自文王以下到幽王共12代13王,除孝王外,其余12王均為嫡長子繼位為王。與此相關的制度是()A.禪讓制B.內外服制C.井田制D.宗法制2.春秋戰(zhàn)國時期,很多思想家提出自己的主張,如“我無事,而民自富”“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上述思想的共同之處在于()A.適應統(tǒng)治者爭霸需要B.具有強烈批判現實的精神C.追求理想的政治秩序D.傳承敬德保民的為政理念3.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將“堯舜禪讓”作為極力褒揚的美德,但卻遭到法家的質疑和批判,韓非則認為權力的傳遞是“舜逼堯,禹逼舜”。對此正確的看法是()A.對禪讓的質疑毫無歷史依據B.韓非的觀點更符合客觀事實C.真相因時間久遠而無法得知D.現實政治訴求影響歷史解讀4.秦統(tǒng)一后,關東地區(qū)仍奉儒學為政治根基。秦始皇四次東巡,在東巡過程中進行了系列文化活動,如泰山封禪,推行祭師文化和祭拜禹、舜等先王。這些行為意在()A.將儒學作為治國理念B.恢復思想活躍的局面C.加強儒法思想的融合D.強化國家的文化認同5.秦簡《戍律》記載,同一家庭中的男丁不得同時被征發(fā)戍役,否則基層官吏當受罰。這旨在()A.保障農業(yè)生產時間B.體現墨家兼愛思想C.提高基層管理效率D.制定嚴苛法律體系6.據《史記》記載,漢武帝時期,“故齊分為七,趙分為六,梁分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為王,王子支庶為侯,百有余焉”。與此局面形成相關的政治措施是()A.血緣世襲B.宗法分封C.王侯推恩D.郡國并行7.秦統(tǒng)一六國以后,在地方上設監(jiān)御史,與郡守、郡尉并稱,其主要職責是“掌監(jiān)郡”。在此基礎上,漢武帝()A.實行察舉制B.設十三州刺史C.建立丞相制D.推行郡國并行8.北魏孝文帝十分重視孝道,他指出:“孝順之道,天地之經”,并多次下詔,要州郡地方訪查“力田孝悌”“孝友德義”者“具以名聞”。此外,他還在詔書中指出“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北魏孝文帝的這一舉措()A.意在整合文化以維護統(tǒng)治B.消除了各民族之間的矛盾C.旨在維護儒學正統(tǒng)的地位D.樹立起察舉制的舉薦標準9.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養(yǎng)生學發(fā)展的成熟階段,形成了豐富的養(yǎng)生思想和方法,在具體的養(yǎng)生實踐上,重視存神、服氣、導引等。這主要體現了()A.封建迷信思想的根深蒂固B.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嬗變C.儒道佛等思想合一的趨勢D.文人亂世中的精神追求10.據統(tǒng)計,唐代少數民族及域外民族出身的文臣武將官員總計為122人,其民族的來源分布(部分)如下表。由此推斷,這一時期()民族西域胡鮮卑突厥越靺鞨高麗鐵勒回紇契丹人數213415339789A.民族政權割據情況嚴重B.政府重視文臣武將的選拔C.民族交融得到一定發(fā)展D.邊疆經濟的發(fā)展較為曲折11.據《新唐書·百官志》記載,唐代設有“給事中”一職,對“詔敕不便者,涂竄而奏還,謂之“涂歸”(即封還詔書)”。據此可判斷“給事中”所在的政府部門是()A.中書省B.門下省C.御史臺D.尚書省12.宋代地方的“路”級行政單位由帥、漕、憲、倉四司共同構成,分掌軍政、財政、監(jiān)督與民政等。但下一級的“州”卻又可以越級直接向中央奏事。這旨在()A.防范地方割據B.提升行政效率C.增加財政收入D.應對外敵入侵13.南宋時,江西撫州陸氏家族,每天早晨眾子弟拜謁祖祠,同唱《家訓歌》,勸誡族人“勞我以生天理定”“經營太甚違天命“好將孝弟酬身命”等士人認同的道理。這表明()A.南宋政府重視基層治理B.程朱理學受到官方尊崇C.理學呈現世俗化的趨勢D.士人群體政治訴求趨同14.面對國內既有“耕稼而食,城郭以居”的漢族居民,又有“漁獵而食,車馬為家”的契丹族人民的社會經濟狀況,遼代統(tǒng)治者推行的政治制度是()A.南北面官制B.猛安謀克制C.四等人制D.土司制度15.據學者統(tǒng)計,1384年(明洪武十七年)9月14日至21日,內外諸司奏事札達1660件,共3391事,明太祖朱元璋平均每日要處理奏章207件、411事。導致他工作如此之多的原因是A.宰相制度的廢除B.蒙古軍隊的南下C.宦官專權的出現D.軍機大臣的失職16.1757年,清乾隆皇帝頒布上諭,撤銷沿海各海關,僅保留廣州一口對外通商,促使一個特殊的商人群體迅速崛起。他們是()A.徽商B.十三行商人C.晉商D.寧波商幫17.1841-1849年,清政府的主要收入地丁銀陡增,數額達330多萬兩,人民的負擔增加好幾倍,各地“抗捐抗稅”的事件頻發(fā)發(fā)生,尤以兩廣、湖南等地區(qū)嚴重。據此可知當時()A.列強入侵激化階級矛盾B.外來物種促進南方開發(fā)C.近代化的嘗試耗資巨大D.民眾萌生早期民主觀念18.1848年,福建巡撫徐繼畬出版的《瀛寰志略》一書,介紹世界各國風土人情狀況,初稿中明確寫道“亞細亞以中國為主”,定稿時卻無奈改寫成“坤輿大地以中國為主”。據此可知當時中國()A.統(tǒng)治者極力防范漢族官僚B.中西之間沖突趨于尖銳C.試圖以重新構建國際體系D.陳舊觀念阻礙社會進步19.“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也”這一史料出自()A《天朝田畝制度》B.《資政新篇》C.《孔子改制考》D.《新學偽經考》下圖是一位同學創(chuàng)作的漫畫,畫中有兩位清政府官員在用力“加固”搖搖欲墜的房屋,慈禧端坐在龍椅上。該畫諷刺的歷史事件是()A.洋務運動B.太平天國運動C.義和團運動D.戊戌維新運動21.1898年,英國發(fā)出照會,要求清政府“確切保證不將揚子江(注:長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義讓予他國”。清政府答復稱:“查揚子江沿岸地方均屬中國要地,中國斷不讓予或租給他國?!边@意味著()A.英國將長江流域辟為殖民地B.長江流域成為英國勢力范圍C.英國在華推行“勢力均衡”政策D.清政府成功維護了主權完整22.19世紀末,三位中國人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選擇:康有為選擇了變法,孫中山選擇了革命,張膏選擇了實業(yè)。其共同原因是()A.民族危機日益加深B.發(fā)展資本主義成為社會共識C.西方民主思想傳播D.清政府完全淪為洋人的朝廷23.1914年《中華民國約法》頒布,取消內閣制,實行總統(tǒng)制,規(guī)定總統(tǒng)總攬統(tǒng)治權,有成立和廢除立法院、公布法律、任免官員、宣告和戰(zhàn)、統(tǒng)帥軍隊、締廢條約、宣布戒嚴等權力。這表明當時中國()A.中央集權得到強化B.法制建設成效顯著C.共和理念成為正統(tǒng)D.呈現獨裁統(tǒng)治跡象24.北洋政府于1917年8月,收回德、奧在天津、漢口的租界,撤銷兩國領事裁判權。其背景是中國()A.社會生活新氣象出現B.民族工業(yè)的迅速發(fā)展C.君主專制統(tǒng)治被推翻D.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25.新文化運動時期,胡適等人不僅提倡白話文,還大力推廣新式標點符號,方便了人們的閱讀。由此可見,新文化運動()A.注重新舊文學的結合B.全盤否定中國傳統(tǒng)文化C.推動文化的大眾普及D.增強了國人的道德觀念26.陳獨秀曾說,“中共一大時黨的要求--無產階級專政懸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時就腳踏實地了”。陳獨秀意在指出中共二大時A.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了成熟B.明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C.制定了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D.通過了關于國共合作問題的決議27.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宣布承擔清政府和北洋政府欠下的全部外債。這表明()A.國民政府講究信義勇于擔責B.西方列強積極扶持新的代理人C.中國經濟發(fā)展迅速實力雄厚D.國民黨對帝國主義仍抱有幻想28.1930年春,閩西蘇區(qū)共有69個區(qū)、597個鄉(xiāng)召開工農民主代表大會,建立區(qū)、鄉(xiāng)蘇維埃政府,1930年閩西蘇維埃政府選舉成立,1931年中華蘇維埃政府選舉成立這反映了蘇區(qū)民主政權建設()A.凝聚群眾革命力量B.打破了國民黨封鎖C.適應國民革命需要D.取得“反圍剿”的勝利29.1930年代后期,大批文人曾在武漢集會,提出了“文章下鄉(xiāng),文章入伍”的主張,參與者包括“左翼”的茅盾、馮乃超,超乎政治之上的老舍、巴金、陳西瀅等,以及思想傾向于國民黨的張道藩、王平陵等人。這是為了()A.抨擊文化專制B.普及近代教育C.應對民族危機D.呼吁停止內戰(zhàn)30.土地制度改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從根本上摧毀中國封建制度根基社會大變革。如圖中的舉措實施于()A.國民革命時期B.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C.抗日戰(zhàn)爭時期D.解放戰(zhàn)爭時期二、非選擇題。(共3小題,其中31題14分,32題14分,33題12分,共40分)31.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歷代統(tǒng)治者為鞏固統(tǒng)治都重視邊疆的治理。兩漢時期,在邊疆設立了眾多郡縣和屬國,在遼闊的西北邊疆地區(qū)設立西域都護府,管理民政、軍政等事務。唐朝政府安排邊疆民族子弟學習漢族文化,并將眾多漢文經典書籍頒賜給邊疆民族。元代,在邊疆設立了宣慰司,并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從首都行政中樞到遙遠邊疆地區(qū)的驛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區(qū)推行“改土歸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漢人,同屬臣民?!鼻逭畬γ晒诺壬贁得褡宓纳蠈硬捎梅饩?、給俸,實施年班朝覲和聯姻政策。-摘編自馬大正《中國古代的邊疆政策與邊疆治理》材料二:下表內容出處“遼之先,出自炎帝”《遼史·太祖本紀》“受命之君,當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萬世所尊,宜先?!薄哆|史·卷七十二》“詔設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學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點檢......地方設路、州、府、縣?!薄督鹗贰ぐ俟僦尽罚?)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邊疆治理的舉措。(2)根據材料二,概括少數民族政權華夏認同的主要表現,簡析其歷史作用。32.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華夏”連稱,本義指衣冠華美又重禮儀。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族同源共祖的觀念得到發(fā)展,華夏作為文化、政治實體,在被周邊民族所認同。“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西周時的青銅器《何尊》銘文,本僅指周王統(tǒng)治的核心區(qū)域-洛邑及其附近地區(qū)。秦漢以降,“中國”的范圍不斷擴大。魏晉時期,諸族仰慕發(fā)達的中原文明,“中國”與“華夏”兩詞融合,“華夏”之稱逐漸演化為“中華”。-摘編自《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等材料二:1902年,梁啟超提出近代“中華民族”概念,認為中華民族是由中國境內的多個民族共同構成的,強調在中國主權和治權范圍之內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員。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在邊疆分裂問題日趨嚴重的情況下,提出了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主張。1917年李大釗強調“今后中國的漢、滿、蒙、回、藏五大族,不能把其他四族作那一族的隸屬”。他號召把中國復興之希望放在“朝野愛國諸同胞”身上。-摘編自孟成全《論李大釗的中華民族觀念》(1)根據材料一,簡述春秋戰(zhàn)國至魏晉時期從“華夏”之稱演變?yōu)椤爸腥A”的背景。(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華民族”的內涵,并說明1912-1917年“中華民族”內涵發(fā)展的原因。(3)綜合以上材料,簡析“中華民族”內涵發(fā)展的歷史意義。某學校計劃開展一次愛國主義教育研學活動,以下是部分省市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備選清單。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淞滬會戰(zhàn)四行倉庫遺址湖南秋收起義紀念館、長沙會戰(zhàn)紀念館江蘇《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渡江戰(zhàn)役勝利紀念館湖北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武漢抗戰(zhàn)紀念園貴州遵義會議紀念館江西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井岡山革命紀念地、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重慶重慶大轟炸慘案遺址、重慶紅巖革命紀念館廣東鴉片戰(zhàn)爭博物館(虎門炮臺)、黃花崗烈士陵園、北伐戰(zhàn)爭紀念館四川辛亥保路運動陳列館、紅軍四渡赤水陳列館、瀘定橋革命文物陳列館、川軍抗戰(zhàn)博物館請根據備選清單,設計一個簡要的愛國主義教育研學方案。(要求:方案需包含鮮明的主題,并從歷史學科角度闡明每一處遺址入選的理由。)2024—2025學年度廣東省大灣區(qū)高一第一學期期末統(tǒng)一測試歷史試題答案及簡析1答案:D簡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西周多數王由嫡長子繼位,體現了宗法制的特點。A選項禪讓制是部落聯盟時期選賢任能制度;B選項內外服制是商朝地方制度;C選項井田制是西周土地制度,均與材料無關。2答案:C簡析:道家的“無為而治”、法家的“以法為教”、儒家的“為政以德”、墨家的“兼愛”,都是為了構建理想的政治秩序來治理國家。A選項,法家適應爭霸需要,道家、墨家、儒家并非如此;B選項,法家主張改革,并非強烈批判現實;D選項,敬德保民是儒家理念,法家、道家與之不符。3答案:D簡析: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和法家對“堯舜禪讓”的不同解讀,是因為他們所處時代和政治訴求不同。儒家宣揚禪讓是為了倡導美德,法家批判則是為其君主集權思想尋找歷史依據。A選項,韓非子對禪讓制的質疑是出于政治目的,不能說毫無歷史依據;B選項,“堯舜禪讓”缺乏歷史文獻直接證據,無法判斷誰的觀點更符合事實;C選項,不能因時間久遠就認定真相無法得知。4答案:D簡析:秦朝統(tǒng)一后,關東地區(qū)仍尊崇儒學,秦始皇東巡進行系列文化活動,目的是強化國家的文化認同,減少儒學對民眾思想的影響,將關東地區(qū)思想文化納入統(tǒng)治體系。A選項,秦朝以法家思想為治國理念;B選項,秦朝實行文化專制,并非恢復思想活躍局面;C選項,材料未體現儒法思想融合。5答案:A簡析:秦朝以小農經濟為統(tǒng)治基礎,小農經濟發(fā)展依賴青壯年勞動力。《戍律》規(guī)定同一家庭男丁不得同時被征發(fā)戍役,是為了保障農業(yè)生產有足夠勞動力,保證農業(yè)生產時間。B選項,秦朝統(tǒng)治思想是法家,不是墨家兼愛思想;C選項,該規(guī)定目的是保障農業(yè)生產,并非提高基層管理效率;D選項,僅一部《戍律》不能體現整個法律體系的特征。6答案:C簡析:漢武帝時期諸侯國被越分越小,這是“推恩令”實施的結果?!巴贫髁睢币?guī)定諸侯王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子弟為侯國,使諸侯國勢力削弱。A選項,血緣世襲與材料中諸侯國被分割的現象無關;B選項,宗法分封在西周實行,春秋戰(zhàn)國已瓦解;D選項,郡國并行是漢初政策,導致諸侯勢力強大,而材料體現的是削弱諸侯勢力。7答案:B簡析:秦統(tǒng)一后設監(jiān)御史監(jiān)察地方,漢武帝在此基礎上設十三州刺史監(jiān)察地方。A選項,察舉制是選官制度,與監(jiān)察無關;C選項,丞相制在秦朝已建立;D選項,漢武帝時期是削弱郡國并行制,并非推行。8答案:A簡析:北魏孝文帝重視孝道,將儒家思想融入治理措施,目的是維護社會秩序,鞏固統(tǒng)治,整合文化以維護統(tǒng)治。B選項,孝文帝改革促進民族交融,但不能消除民族矛盾;C選項,當時儒學在北魏并非正統(tǒng)思想;D選項,察舉制在曹魏時已被九品中正制取代。9答案:D簡析: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文人通過養(yǎng)生學尋求精神寄托,體現了文人在亂世中的精神追求。A選項,養(yǎng)生學并非封建迷信;B選項,當時社會主流價值觀仍是儒家思想,未發(fā)生嬗變;C選項,材料未體現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趨勢。10答案:C簡析:唐代有較多少數民族擔任文臣武將,說明當時民族交融得到一定發(fā)展。A選項,唐代并非民族政權割據嚴重,而是后期出現藩鎮(zhèn)割據;B選項,唐朝重視選拔人才,但這與少數民族官員分布的直接關聯不大;D選項,材料未體現邊疆經濟發(fā)展情況。11答案:B簡析:唐朝三省六部制中,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有封駁權?!敖o事中”能封還詔書,應就職于門下省。A選項,中書省負責草擬詔令;C選項,御史臺負責監(jiān)察;D選項,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詔令。12答案:A簡析:宋代地方“路”級分權,“州”可越級向中央奏事,目的是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防范地方割據。B選項,地方分權和相互牽制會降低行政效率;C選項,材料措施與增加財政收入無關;D選項,這些措施主要針對地方割據,而非應對外敵入侵。13答案:C簡析:南宋陸氏家族通過家訓歌訓導子弟,體現了理學在民間的傳播,反映出理學呈現世俗化的趨勢。A選項,材料體現的是家族教化,并非南宋政府的基層治理;B選項,陸氏家族的行為屬于民間家庭教育,不能說明程朱理學受到官方尊崇;D選項,材料是家訓,不屬于政治訴求。14答案:A簡析:遼代針對境內不同民族的經濟生活方式,實行南北面官制,因俗而治。B選項,猛安謀克制是金朝制度;C選項,四等人制是元朝制度;D選項,土司制度是元明清在少數民族地區(qū)設立的制度。15答案:A簡析: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后,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導致他政務纏身。B選項,蒙古軍隊南下與朱元璋政務繁多無關;C選項,朱元璋規(guī)定宦官不得干預朝政,且與政務繁多無關;D選項,軍機大臣在清朝雍正后才出現。16答案:B簡析:乾隆時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僅保留廣州一口通商,由十三行商人管理對外貿易,這一群體因此崛起。A選項,徽商起源于徽州地區(qū);C選項,晉商是山西商人組織;D選項,寧波商幫崛起于近代,均與材料中廣州一口通商的信息不符。17答案:A簡析: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為支付賠款加大對人民剝削,導致地丁銀增加,人民負擔加重,“抗捐抗稅”事件頻發(fā),這表明列強入侵激化了階級矛盾。B選項,材料未涉及外來物種;C選項,近代化嘗試始于19世紀60年代的洋務運動;D選項,材料未體現民眾的民主觀念。18答案:D簡析:徐繼畬在《瀛寰志略》定稿時將“亞細亞以中國為主”改為“坤輿大地以中國為主”,說明當時天朝上國觀念仍存在,守舊觀念阻礙了社會進步。A選項,材料未體現統(tǒng)治者對漢族官僚的防范;B選項,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內部觀念問題,并非中西沖突;C選項,當時清朝沒有能力重新構建國際體系。19答案:A簡析:“有田同耕,有飯同食……”出自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該制度體現了太平天國絕對平均主義的理想。B選項,《資政新篇》主張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C選項,《孔子改制考》和D選項《新學偽經考》都是康有為宣傳變法的著作。20答案:A簡析:漫畫中清政府官員“加固”搖搖欲墜的房屋,代表維護清王朝統(tǒng)治,這符合洋務運動的目的,洋務運動旨在通過學習西方技術維護清朝統(tǒng)治。B選項,太平天國運動是要推翻清政府;C選項,義和團運動主要是抗擊外來侵略,且領導者不是清朝官員;D選項,戊戌變法主張變革封建專制體制,與漫畫中維護清朝統(tǒng)治不符。21答案:B簡析:19世紀末,英國要求清政府保證長江沿岸各省不得租押給他國,清政府同意,這意味著長江流域成為英國勢力范圍。A選項,英國未將長江流域辟為殖民地;C選項,英國在歐洲推行“勢力均衡”政策,與中國無關;D選項,當時清政府主權已遭到破壞,未能維護主權完整。22答案:A簡析:19世紀末,康有為變法、孫中山革命、張謇實業(yè)救國,他們的選擇都是為了挽救民族危機,當時民族危機日益加深。B選項,“發(fā)展資本主義成為社會共識”說法錯誤;C選項,張謇實業(yè)救國主要是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并非受西方民主思想影響;D選項,清政府完全淪為洋人的朝廷是在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后,康有為變法在此之前。23答案:D簡析:1914年《中華民國約法》取消內閣制,實行總統(tǒng)制,總統(tǒng)權力極大,這表明袁世凱進一步謀求復辟帝制,呈現獨裁統(tǒng)治跡象。A選項,材料強調的是總統(tǒng)權力擴大,與中央集權強化無關;B選項,僅一部約法不能說明法制建設成效顯著;C選項,袁世凱的做法破壞了共和理念。24答案:D簡析:1917年8月,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向德、奧宣戰(zhàn),因此收回德、奧在天津、漢口的租界,撤銷兩國領事裁判權。A選項,中國收回租界與社會生活新氣象無關;B選項,民族工業(yè)發(fā)展與收回租界和撤銷領事裁判權關系不大;C選項,1911年辛亥革命已推翻君主專制統(tǒng)治。25答案:C簡析:新文化運動時期,胡適等人提倡白話文、推廣新式標點符號,方便了人們閱讀,有利于文化的大眾普及。A選項,材料未體現新舊文學結合;B選項,僅從材料無法得出新文化運動全盤否定中國傳統(tǒng)文化;D選項,材料主要體現對文化普及的推動,與國人道德觀念無關。26答案:C簡析:中共一大提出的目標不符合當時國情,中共二大在正確認識國情的基礎上,制定了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所以陳獨秀說中共二大“腳踏實地”。A選項,遵義會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B選項,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開創(chuàng)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D選項,1923年中共三大通過了關于國共合作問題的決議。27答案:D簡析: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承擔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的外債,是希望以此獲得西方列強認可,表明國民黨對帝國主義仍抱有幻想。A選項,承擔外債并非因為國民政府講究信義,這些外債是列強對中國的掠奪;B選項,材料強調的是國民政府的行為,未體現西方列強的態(tài)度;C選項,當時中國經濟落后,并非發(fā)展迅速實力雄厚。28答案:A簡析:20世紀30年代,閩西蘇區(qū)建立各級蘇維埃政府,這有利于贏得工農對蘇區(qū)的支持,凝聚群眾革命力量。B選項,蘇區(qū)民主政權建設有利于打破國民黨封鎖,但當時封鎖并未被打破;C選項,此時是土地革命時期,并非國民革命時期;D選項,蘇區(qū)民主政權建設有利于“反圍剿”勝利,但不能僅靠民主政權建設就取得軍事勝利。29答案:C簡析:1930年代后期,大批文人提出“文章下鄉(xiāng),文章入伍”,是因為當時民族危機嚴重,他們希望通過文藝為抗戰(zhàn)服務,滿足抗戰(zhàn)時期的文化需求,凝聚民族力量。A選項,材料未體現對文化專制的抨擊;B選項,“文章下鄉(xiāng),文章入伍”與普及近代教育無關;D選項,根據材料無法判斷是否呼吁停止內戰(zhàn)。30答案:D簡析:1947年夏,全國土地會議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各解放區(qū)掀起土地改革運動,該舉措實施于解放戰(zhàn)爭時期。A選項,國民革命時期土地政策是減租減息和增加雇農工資;B選項,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是打土豪分田地;C選項,抗日戰(zhàn)爭時期是雙減雙交政策。31(1)舉措:兩漢在邊疆設郡縣、屬國及西域都護府,體現了設立專門機構加強行政管理;唐朝安排邊疆民族子弟學習漢族文化、頒賜書籍,屬于傳播漢族文化,加強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