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文言文閱讀50篇詳解(基礎篇)_第1頁
小學文言文閱讀50篇詳解(基礎篇)_第2頁
小學文言文閱讀50篇詳解(基礎篇)_第3頁
小學文言文閱讀50篇詳解(基礎篇)_第4頁
小學文言文閱讀50篇詳解(基礎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小學文言文閱讀50篇詳解(基礎篇)

1'楊氏之子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拙皆勂涓?,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

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翻譯:梁國有一戶姓楊的人家里有個九歲的兒子,非常聰明。孔君平來拜見楊氏子的父

親,可是父親不在,于是便叫楊氏子出來。楊氏子為孔君平端來水果,水果中有楊梅,

孔君平指著楊梅對楊氏之子,并說:“這是你家的水果?!睏钍献玉R上回答說:“我可

沒有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p>

拓展:本文選自《世說新語》。作者是南朝宋代的劉義慶。這是我國第一部志人小說。

注釋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甚:非常。

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詣:拜見。

乃:就;于是。

未聞:沒有聽說過。

示:給...看。

曰:說。

未:沒有

聞:聽,聽說°

第1頁共67頁

夫子:舊時對學者或老師的尊稱。

本課描述了楊氏之子的聰明,把楊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寫得惟妙惟肖,幽默風趣。

2、學奔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

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

日:非然也。

譯文

弈秋是全國之內善于下圍棋的人。讓弈秋教導兩個人下圍棋,其中一人專心致志的

學習,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弈秋的教導,卻一心認為有天鵝要飛來,

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來。雖然和前一個人一起學棋,但棋藝不如前一個人好。難道是

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個人嗎?說:不是這樣的。

注釋

弈秋:弈:下棋。(圍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稱為弈秋。古人會把職業(yè)

和人名連在一起,比如庖丁是叫丁的廚師。師曠是叫曠的樂師。

通國:全國。通:全。

之:的。

善:善于,擅長。

使:讓。

誨:教導。

其:其中。

惟弈秋之為聽:只聽弈秋(的教導)。

雖聽之:雖然在聽講。

第2頁共67頁

以為:認為,覺得。

鴻鵠:天鵝。(大雁)

援:引,拉。

將至:將要到來。

思:想。

弓繳:弓箭。繳:古時指帶有絲繩的箭。

之:謂,說。

弗若:不如。弗:不。是否定詞。

矣:了。

與:嗎?

日:說。

非然也:不是這樣的。然,這樣。

道理:通過弈秋教兩個人學下圍棋的事,說明了做事必須專心致志,絕不可以三心二意。

弈秋同時教兩個學習態(tài)度不同的人下圍棋,學習效果截然不同,指出這兩個人學習結果

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異。

3、陳元方候袁公

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日:“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

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

“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日:“周公、孔子

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p>

譯文

第3頁共67頁

陳元方十一歲時,去拜會袁公(袁紹)。袁公問:“你賢良的父親在太丘做官,遠

近的人都稱贊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說:“我父親在太丘,對強者用德行

去安撫;對弱者用仁慈去安撫,讓人們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對他老人家

更加敬重?!痹f:“我曾經(jīng)也當過鄴縣縣令,正是做這樣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親

效法(學習)我,還是我學你的父親?”元方說:“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時代,雖然時

間相隔遙遠,但他們的行為卻是那么一致。周公沒有學孔子,孔子也沒有學周公。”

注釋

1、候:拜訪,問候。

2、履行:實施,實行。

3、綏:安,體恤。

4、孤:封建時代王侯對自己的謙稱。還有寡人,孤家等稱呼。?

5、師:學習。

6、嘗:曾經(jīng)。

7、卿:客氣,親熱的稱呼,有表示尊敬的意思在里面。

8、法:效法,仿效。也就是學習的意思。

9、稱:稱贊,贊不絕口

10、周公:周武王姬發(fā)的弟弟。姓姬名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

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被尊為儒學奠基人。周公解夢的周公就是他。

11、周旋動靜:這里指思想和行動。

12、益:更加

13、以:用

14、恣:放縱、無拘束,這里指順從。

拓展:袁公是什么樣的人?比較自負,問題刁鉆。

第4頁共67頁

元方是什么樣的人?機智應變。

4、葉公好龍

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苗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于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

施尾于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瑰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

非龍者也。

譯文

葉子高先生喜歡龍,衣帶鉤、酒器上刻著龍,居室里雕刻裝飾的也是龍。在這種情

況下,天上的真龍知道了這件事,就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里,龍頭搭在窗臺上探望,龍

尾伸到了廳堂里。葉公一看見真龍,轉身就跑,嚇得他像失了魂似的,驚恐萬狀,不能

控制自己。由此看來,葉公并不是真的喜歡龍,他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像龍卻不是龍的

東西罷了。

注釋

葉公:春秋時楚國葉縣縣令沈諸梁,名子高,封于葉,所以叫葉公。

子高:葉公的名字。

鉤:衣服上的帶鉤。

寫:畫。

鑿:通“爵",古代飲酒的器具。

屋室雕文:房屋上雕刻的圖案、花紋;“文”是通假字。通“紋”。

以:在

聞:聽說。

下之:從天上到葉公住所欠。

窺(kui):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第5頁共67頁

牖(you):窗戶。

施(yi):延伸,同“拖”。

堂:廳堂。

還(xuan)走:轉身就跑。還,通假字。通“旋"。

走:逃跑。

五色無主:臉色一忽兒白,一忽兒黃。五色,這里指臉色。

是:由此看來。

好:喜歡。

夫:這,那。

是葉公非好龍也:由此看來,葉公并不是真的喜歡龍。

拓展:

這個成語的意義是:比喻表面上或口頭上愛好、贊賞某事物,實際上并不愛好,或者實

際上并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觸,不但并不愛好或贊賞,甚至還懼怕它,反對它。

道理

這個故事,用很生動的比喻,辛辣地諷刺了葉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們只唱高調、

不務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通過這個故事,我們要丟棄”理論脫離實際”的壞思想、壞

作風,樹立實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風。同時也諷刺了名不副實、表里不一的人。

5、援苗助長

第6頁共67頁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攜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

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長者,攜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譯文

有個擔憂他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國人,一天下來十分疲勞地回到家,

對他的家人說:“今天累壞了,我?guī)椭堂玳L高了!"他兒子小步跑去看那禾苗的情況,

禾苗卻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一些的人很少?。∫詾楹堂玳L大沒有用必

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人。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這個拔苗助長的人,不

但沒有好欠,反而害了它。

注釋

閔(min):通假字,同“憫”,擔心,憂慮。

長(zhang):生長,成長。

M(ya):拔。

芒芒然:,同“茫茫然”,疲憊不堪,很疲勞的樣子。

謂:對,告訴。

其人:他家里的人。

?。浩?,困苦,精疲力盡,文中是引申義

予:我,第一人稱代詞。表示我的詞,還有余、吾。

趨:小步快走。

往:去,到……去。

槁(gmo):草木干枯,枯萎。

之:放在主調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不譯。

寡:少。

第7頁共67頁

耘苗:給苗鋤草。

非徒:非但。徒,只是。

益:好處。

拓展:

成語:攘苗助長。摳:拔起。把苗拔起,幫助其生長,比喻不管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強求

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寓意:1、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自有它的規(guī)律,純靠良好的愿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

還會與主觀愿望相反。這一寓言還告知一具體道理:”欲速則不達”。

2、人們對于一切事物都必須按照客觀規(guī)律去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把事情做好。

反之,單憑自己的主觀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動機,結果也只能是適得

其反。

3、要按照自然規(guī)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則,只能是適得其反。

6、孟母三遷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游為墓間之事。孟母日:“此非吾所以

居分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欠吾子也?!?/p>

復徙居學宮之旁。其嬉游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日:“真可以欠居子矣?!彼炀?。

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譯文

鄒這個地方孟軻(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他家的房子靠近墓地。孟子玩游

戲就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本碗x開了,房

子靠近集市旁,孟子玩游戲時學了些商人吆喝叫賣的事情。孟子的母親又說:“這個地

第8頁共67頁

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庇謱⒓疫w徙(搬)到學宮旁邊。孟子玩游戲時學習會了在朝

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jié)。孟母說:“這里真可以是孩子居住的地方?!本驮谶@里定

居下來了。等到孟子長大了,學習六藝,最終成為了著名的圣賢。君子們說孟子的母親

善于逐步地教育孩子。

注釋

舍:家。

墓間之事:指埋葬、祭掃死人一類的事。

處子:安頓兒子。

乃:于是,就。

嬉:游戲,玩耍。

市:集市。

賈(gu)人:商販,商人。古代商人也成為商賈。

炫賣:同“炫”,沿街叫賣,夸耀。

徙:遷移。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兩種盛器,此指祭禮儀式。

徙居:搬家。

及:等到。

大儒:圣賢。

揖讓進退:即打拱作揖、進退朝堂等古代賓主相見的禮儀。

揖:作揖。

遂:最后。

卒:最終,終于。

寓意:良好的環(huán)境對人類的成長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第9頁共67頁

7、一毛不拔

一猴死,見冥王,求轉入身。王曰:“既欲做人,須將毛盡拔去?!奔磫疽共姘沃7?/p>

拔一根,猴不勝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譯文

一只猴子死后見到了閻王,(向閻王)要求投胎做人。閻王說:“既然你想做人,就需

要將毛全部拔掉?!庇谑牵ㄩ愅酰┚徒幸共娼o猴子拔毛。剛剛才拔下了一根,猴子就忍

不住痛得叫了起來。閻王笑道:“看你,連一根毛都舍不得拔,怎么做人呢?”

注釋

既:既然

之:代指猴毛

方:才

勝:能忍受。不勝就是不能忍受,不能承受。

拓展:

成語:一毛不拔:形容為人非常吝嗇自私。

8、愚人食鹽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美,便自念

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

反為其患。

譯文

第10頁共67頁

從前有個愚蠢的人,到其他人(朋友)家,主人給他食物吃。他嫌棄食物太淡沒有

味道。主人知道之后,于是給他增加了鹽。感覺到了鹽的美味之后,就自言自語說:“味

道鮮美的原因,是因為有了鹽的緣故。很少就如此,何況更多一些呢?”這個愚蠢的人

沒有智慧,就只空口吃鹽。味覺敗壞,反而成為他的禍患。

注釋

1食:食物。2聞已:聽到之后。3更:再次。4益:增加。5既:已經(jīng)。

6空:空口。7口爽:口味敗壞。爽:差、敗壞。8所以:....的原因。9復:再。10

智:智慧。12故:緣故。13反:反而。14患:禍患。

9、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敝壑?,從其

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文

有個渡江的楚國人,他的劍從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邊上用劍在掉下劍的地方做了

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下來,這個楚國人從他刻記號的地方

跳到水里尋找劍。船已經(jīng)航行了,但是劍沒有行進,像這樣尋找劍,不是很糊涂嗎!

注釋

涉:過,渡。

者:……的人,定語后置的標志。其:他的,代詞。

自:從。

墜:落。

于:在,到。

第11頁共67頁

遽:急忙?立刻。

契:用刀雕刻,刻。

是:指示代詞,這,這個,這兒,這樣。

吾:我的。

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所從墜:從劍落下的地方。墜:落下

其:他,代詞。

求:找,尋找。

之:劍,代詞。

矣:了。

而:然而,表轉折。

若:像。

此:這樣。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嗎?惑,愚蠢,糊涂?!安灰?....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成語:刻舟求劍,比喻人的眼光未必與客觀世界的發(fā)展變化同步,也比喻辦事刻板,拘

泥而不知變通。

寓意:

這個故事對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規(guī)、看不到事物發(fā)展變化的人是一個絕妙的諷刺。故

事告訴我們:辦事不能只憑主觀愿望,不能想當然,要根據(jù)客觀情況的變化而靈活欠理。

10、伯牙絕弦

第12頁共67頁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鐘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

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譯文

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擅長傾聽琴聲。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鐘

子期聽了贊嘆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彈琴時,心里想

到寬廣的江河,鐘子期贊嘆道:“好啊,宛如一望無際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動!”無論伯

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什么,鐘子期都會清楚地道出他的心聲。鐘子期去世后,伯牙就

此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堅決地把自己心愛的琴摔破了,挑斷了琴

弦,終生不再彈琴,以便絕了自己對鐘子期的思念。

注釋

善:擅長,善于。

鼓:彈奏。

聽:傾聽。

絕:斷絕。

志在高山:心中想到高山。

善哉:贊美之詞,有夸獎的意思。即"好啊"、“妙啊”。善,好;哉,語氣詞,表示感

嘆。

峨峨:高

兮:語氣詞,相當于“啊”。

若:像……一樣。

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洋洋:廣大。

第13頁共67頁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

謂:認為,以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

乃:就。

復:再,又。

弦:在這里讀作xi由1的音。

拓展:

這篇短文是兩個詞語的出欠:知音和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同時也是古琴曲的名字。

11、文侯與虞人期獵

魏文侯與虞人期獵。是日,飲酒樂,天雨。文侯將出,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

公將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不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之。

魏于是乎始強。

譯文

魏文侯和虞人約定去打獵。這天,魏文侯與百官飲酒非常得高興,天下起雨來。文侯要

出去赴約,旁邊的人(隨從的侍臣)說:“今天飲酒這么快樂,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

里呢?”魏文侯說:“我與虞人約好了去打獵,雖然在這里很快樂,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約

呢?”于是就前往約定地點,親自取消了打獵的活動。魏國因為這個原因開始變得強大。

注釋

第14頁共67頁

虞人:管理山澤的官。

期豬:約定打獵時間。期:約定

是:這

罷:停止,取消。

之:到,往。

焉:哪里

豈:怎么

可:能

乃:于是就

啟示:

做人要講究誠信,不能因為自己的快樂或事情就違背承諾。

12、畫蛇添足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shù)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

先成者飲酒?!币蝗松呦瘸?,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p>

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

終亡其酒。

譯文

楚國有個管祭祀的官員,賜給門客們一壺酒。門客們互相商量說:“幾個人喝這壺酒不

夠,一個人喝這壺酒才有剩余。請大家在地上畫蛇,先畫成的人喝這壺酒?!币粋€人先

把蛇畫好了。他拿起酒壺將要飲酒,就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畫蛇,說:“我能夠給蛇添

上腳!”沒等他畫完,另一個人的蛇畫成了,奪過他的酒說:“蛇本來沒有腳,你怎么

能給它添上腳呢?”于是就把壺中的酒喝了。

第15頁共67頁

那個給蛇畫腳的人,最終失去了那壺酒。

注釋

賜:賞給,古代上給下,長輩給晚輩送東西叫賜。

舍人:門客,手下辦事的人

乃左手持卮(zhi):古代飲酒用器具。

相謂:互相商議。

為蛇:畫蛇。

引:拿,舉。且:將要

固:本來,原來。

子:對人的尊稱,您;你。

安能:怎能;哪能。

為:給;替。

遂:于是;就。

亡:丟失,失去。

成語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也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

啟示

1、做事不可多此一舉,否則有時還會失去一些東西,得不償失,弄巧成拙。2.無論做什

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

13、掩耳盜鈴

第16頁共67頁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錘毀之,鐘況然有聲??秩?/p>

聞之而奪己也,遮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也!

譯文

范氏逃亡的時候,有個得到了一口鐘的百姓,想要背著它逃跑。但是,這口鐘太大

了,不可以背起來,他就打算用錘子毀掉它。那口鐘就“瓏”地發(fā)出了很大的響聲。他

害怕別人聽到鐘聲,來把鐘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害怕別人聽到鐘的聲音,

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了,這就太荒謬了。

注釋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晉國的貴族,被其他四家貴族聯(lián)合打敗后,逃在齊

國。亡,逃亡。

(2)鐘:古代的打擊樂器。

(3)則:但是

(4)負:用背馱東西。

(5)況(huang)然:形容鐘聲。

(6)遽(ju):立刻。

(7)悖(bCi):荒謬。

(8)惡:害怕。

成語:

把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會聽不見,比喻自欺欺人。

寓意:凡是要客觀存在的東西,它不會依人的主觀意志為改變。

第17頁共67頁

14、精衛(wèi)填海

又北二百里,日發(fā)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

“精衛(wèi)”,其鳴自祓。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wèi),

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埋于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譯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發(fā)鳩山,山上長了很多柘樹。有一種鳥在那里,它的形

狀像烏鴉,頭上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名字叫精衛(wèi),它的叫聲像在呼喚自己的

名字。這是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女娃去東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沒有回來,所

以化為精衛(wèi)鳥。經(jīng)常叼著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用來填塞東海。漳河就從這里(發(fā)鳩山)

起源,向東流去,注入黃河。

注釋

1、曰:本意是說,這里可以解釋為叫作。

2、發(fā)鳩之山:古代傳說中的山名

3、拓木:拓樹,桑樹的一種

4、狀:形狀

5、烏:烏鴉

6、文首:頭上有花紋。文,同“紋”,花紋

7、其鳴自音同“叫”):它的叫聲是在呼喚自己的名字

8、是: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兒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第18頁共67頁

拓展:

《山海經(jīng)》:

是中國先秦古籍。一般認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產(chǎn)、巫術、宗教、古史、

醫(y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有些學者則認為《山海經(jīng)》不單是神話,而且是遠古

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鳥獸。

15、世無良貓

某惡鼠,破家求良貓。厭以腥膏,眠以氈蜀。貓既飽且安,率不食鼠,甚者與鼠游戲,

鼠以故益暴。某恐,遂不復蓄貓,以為天下無良貓也。是無貓邪?是不會蓄貓也。

譯文

有個人討厭老鼠,傾盡所有的家財尋求到很好的貓。用魚肉喂養(yǎng),用棉墊、毯子給

貓睡。貓已經(jīng)吃得飽飽的并且過得安安穩(wěn)穩(wěn),大都不捕鼠了,有時貓甚至與老鼠一塊嬉

戲,老鼠因為這個原因更加兇暴。這人害怕了,就再也不養(yǎng)貓了,認為天下沒有好貓。

這是沒有好貓嗎?這是他不會養(yǎng)貓的原因。

注釋

(1)某:某個人;有一個人。

(2)惡:討厭;厭惡。

(3)破家:拿出所有的家財。破:傾盡

(4)厭:滿足。

(5)以:用。

(6)腥膏:魚和肥肉。腥:代指鮮魚。膏:肥肉。

(7)闌:(ji)(蜀攀)古書上說的一種植物,似芹,可食,子大如麥粒。俗稱“鬼麥”。

氈蜀:氈子和毯子。

第19頁共67頁

(8)且:并且。

(9)率:大都。

(10)故:緣故。

(11)益:更加。

(12)暴:兇暴。橫行不法。

(13)遂:于是;就。

(14)逐:驅逐,趕走。

(15)蓄:養(yǎng)。

(16)以為:認為

啟示:

溺愛是不可取的,溫室里是培養(yǎng)不出棟梁來的。環(huán)境過于安分,就會懶散,不思進取。

16、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

忘持度?!狈礆w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

度,無自信也?!?/p>

譯文

有個想要買鞋子的鄭國人,先測量好自己腳的尺碼,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

到了集市,卻忘了帶尺子。已經(jīng)拿到了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子了。”就返回家去

取尺子。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jīng)散了,最后鄭國人就沒能買到鞋子。

有人問他說:“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腳去試一試呢?”

他說:“我寧可相信尺子,也不相信自己的腳?!?/p>

第20頁共67頁

注釋

L.欲:將要,想要。

2.者:(怎么樣)的人。

3.先:首先,事先。

4.度(du6):衡量。用尺子度量的意思(動詞)

5.而:然后

6,置:放,擱在。

7.之:代詞,它。

8.其:他的,指鄭人的。

9坐:通“座”,座位。

10.至:等到。

11?之:到……去,前往。(動詞)

12.操:拿、攜帶。(動詞)

13.已:已經(jīng)。

14.履:鞋子,革履。(名詞)

15.乃:于是(就)

16.持:拿,在本文中同“操”。(動詞)

17.反:通"返",返回。

18.罷:引申為散了,完結的意思,這里指集市已經(jīng)解散。

19.遂:于是。

20.寧(ning):副詞。寧可,寧愿。

21.自信:相信自己。

22.以:用。

31.吾:我。

第21頁共67頁

拓展: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對待事物要會靈活變通、隨機應變,不能墨守成規(guī),死守教條。

這篇故事的作者是韓非子。

17、讀書要三到

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

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

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

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譯文

只要是讀書,就要每個字都讀得很大聲,不可以讀錯一個字,不可以少讀一個字,不可

以多讀一個字,不可以讀顛倒一個字,不可以勉強硬記,只要多讀幾遍,自然而然就順

口而出,即使時間久了也不會忘記。古人說過:“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本褪钦f書讀

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別人解釋說明,自然就會明白它的道理了。我曾經(jīng)說過:讀書有三

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書本上,那么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不專

心致志,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就一定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三到之中,

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經(jīng)到了,眼和口難道會不到嗎?

注釋

誤:錯。

倒:顛倒。

牽強喑記:勉強默背大意。

見:同“現(xiàn)”,表露出來。

第22頁共67頁

曉:知道。

漫浪:隨隨便便,漫不經(jīng)心。

急:重要,要緊。

矣:相當于''了"

豈:時常,習

乎:嗎,語氣詞

余嘗謂:我曾經(jīng)說過。謂,說

拓展:

朱熹,行五十二,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又稱朱文公。南宋著

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

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18、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于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

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焙钫吒溃瑥拇箝T入。見楚王。王曰:“齊無人

耶?”晏子對曰:“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

王曰:“然則何為使予?”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

使使不肖主。要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譯文

晏子出使到楚國。楚人因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門的旁邊開一個小門請晏子進去。

晏子不進去,說:“出使到狗國的人從狗門進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國來,不應該從這個

狗門進去?!庇淤e客的人帶晏子改從大門進去。(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

沒有人可派嗎?"晏子回答說:“齊國的都城臨淄有七千五百戶人家,人們一起張開袖

第23頁共67頁

子,就能遮天;揮灑汗水,就是下雨;街上行人肩膀靠著肩膀,腳尖碰腳后跟,怎么能

說齊國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這樣,那么為什么會派你來呢?"晏子回答說:“齊

國派遣使臣,各有不同的規(guī)矩,那些有德有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有德有才的君主所在的

國家,沒有德沒有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jīng)]有德沒有才的國王所在的國家。我晏要是最沒

有德才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國來了?!?/p>

注釋

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別國。后面的兩個使字,一個作名詞即使者,一個作動詞即委派。

以:因為。

短:長短,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

袂(m?i):衣袖

命:命令,這里是委任、派遣的意思。

主:主張,這里是規(guī)矩、章程的意思。后面的主字,是指主人、國君。

不肖:不賢,這里指沒有德才的人。

拓展:

故事贊揚了晏子愛國,機智勇敢,善于辭令,靈活善辯的外交才能與不懼大國、不畏強暴

的斗爭精神。諷刺了狂妄自大,傲慢無理,自作聰明的人。

19、富人之子

齊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一日,艾子謂其父曰:“君之子雖美,而不通世務,他日曷能克其家?”

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豈有不通世務者耶?”

艾子曰:“不須試之他,但問君之子,所食者米,從何來?若知之,吾當妄言之罪?!?/p>

父遂呼其子間之。其子嘻然笑曰:“吾豈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來。”

第24頁共67頁

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來?”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p>

譯文

齊國有個富人,家里有很多錢,但是他的兩個兒子很笨,兒子的父親又不教他。一天,

艾子對富人說:“您的兒子雖然很好,但(您的兒子)不通世務,他日后怎么能夠持家

呢?”富人大怒道:“我的兒子,聰明并且具有各種本領,怎么會不了解世間的各種事

情呢?”艾子說:“不如試一試他,只要問你的兒子,米是從哪里來的,如果知道,我承

擔造謠的罪名。”父親就叫他的兒子來問他,兒子笑嘻嘻地說:“我怎么會不知道呢?

米是從布袋里取來的。”富人神情變得嚴肅,改變面容說:“兒子(你)太笨了,難道

不知道米是從田中來的嗎?”艾子說:“不是他的父親不生他的兒子(有這樣的父親,

兒子怎么會不笨呢)?!?/p>

注釋

累:積攢、擁有

曷:何,怎能。

克:勝任。

敏:靈敏,聰明。

恃:依靠,指具有。

多能:多種本領。

當:擔當,承擔。妄言:亂說,造謠。

愀然改容:神色變得嚴肅。改容,改變面色。

以:從。

寓意:

第25頁共67頁

諷刺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育方法,更說明了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道理,孩

子不可以嬌生慣養(yǎng),否則對他很不利,因此教育方法也很重要。

20、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殼入口。或曰:“食菱須去殼?!逼淙俗?/p>

護所短,曰:“我非不知,并殼者,欲以去熱也?!眴栒咴唬骸氨蓖烈嘤写宋锓瘢俊贝?/p>

日:“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產(chǎn),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譯文

有個出生在北方不認識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

個人)連角殼一起放進嘴里吃。有人對他說:“吃菱角必須去掉殼再吃?!蹦侨藶榱颂?/p>

護住自己的短欠,說:“我不是不知道,連殼一起吃進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熱解毒?!?/p>

問的人說:“北方也有這種東西嗎?”他回答說:“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塊地沒有呢?”

菱角生長在水中,(他)卻說是在土里生長的,這是因為他為了裝作有學問,硬要把不知

道的說成知道的。

注釋

1.北人:北方人。

2.識:知道°

3.菱:俗稱菱角,形狀像牛頭,紫紅色,水生植物,果實可以煮著吃。性喜溫暖和充足

陽光,盛產(chǎn)于我國中部和南部。果實有硬殼。

4.仕于:(仕途)在……做官。于,在。

5.席:酒席。

6.啖:吃。

第26頁共67頁

7.并殼:連同皮殼。

8,或:有人。

9日:說。

10.食:食用,在這里可以指吃。

11.去:去除,去掉。

12.護:掩飾。

13.短:缺點,短處,不足之欠。

14.并:一起。

15.欲:想要。

16.以:用來。

17.答:回答。

18.何:哪里。

19.而:表示轉折,此指卻

20.坐:因為,由于。

21.強(qi%ig):本文中指“勉強”。

拓展:

知識是無窮無盡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因此不能不懂裝懂。如果不懂裝懂,就難免露

餡出丑,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孔子的話)”,反而不會有人笑你,應實事求

是,才能弄懂問題。

21、濫竽充數(shù)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系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原食以數(shù)百人。宣王死,

洛王立,好----聽之‘欠士逃。

第27頁共67頁

翻譯

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南郭處土請求給齊宣王吹竽,宣王感到

很高興,拿數(shù)百人的糧食供養(yǎng)他。齊宣王去世了,齊漕王繼承王位,他喜歡聽一個一個

的演奏,南郭父士聽到這件事后,便逃走了。

注釋

(1)出自《韓非子》。濫:失實的,假的。竽:一種古代樂器,即大笙?!盀E竽”即不

會吹竽。充數(shù):湊數(shù)。

(2)齊宣王: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國君。姓田,名辟疆。

(3)使:讓。

(4)必:一定,必須,總是。

(5)南郭:復姓。住在南城的人就以自己的住欠作為姓氏。類似的還有東郭、南宮、西

門等。

(6)欠士:古代稱有學問、有品德而沒有做官的人為處士,相當于“先生”

(7)請:請求,要求。

(8)為:給,替。

(9)說:通“悅”,對.....感到高興。

(10)糜食(linsi)以數(shù)百人:拿數(shù)百人的糧食供養(yǎng)他??担杭Z食。食:供養(yǎng)。

(11)以:用,拿。

(12)潛王:齊國國君,宣王的兒子。

(13)立:繼承王位。

(14)好:喜歡,喜悅,此欠是喜歡。

拓展:

第28頁共67頁

這個寓言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數(shù),或是用不好的東西混在好東西里充

數(shù)。南郭先生也成了濫竽充數(shù)者的代名詞。南郭處土的行為騙得了一時,卻騙不了一世。

強調個人應該勤學苦練,使自己具有真才實學。

22、人有亡斧者

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人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視其顏色,竊斧也;聽其言語,竊斧

也;動作態(tài)度,無為而不竊斧者也。俄而掘其溝而得其斧,他日,復見其鄰之子,其行

動、顏色、動作皆無似竊斧者也。

翻譯

有個丟了斧子的人,他懷疑是他的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樣子,

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臉上的神色,像是偷斧子的;聽他的言談話語,像是偷斧子的;

一舉一動,沒有一樣不像是偷斧子的人。沒多久,他挖溝時卻找到了自己的斧子。另一天,

他再看見他鄰居的兒子,就覺得他的行為、表情、動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注釋

者:……的人。

亡:丟掉,丟失。亡羊補牢的亡也是這個意思。

意:同“臆”,估計,懷疑,猜想。

其:指代鄰人之子。

竊:偷盜。

無為而不竊斧也:沒有一樣不像偷斧子的人。

他日:另一天。

復:再,又。

俄:一會兒,不久。

視:看。皆:都。行動:走路的姿勢。顏色:容顏神色、表情。

第29頁共67頁

拓展:

成語:疑鄰盜斧

啟示:做人欠事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fā),不能憑空猜想。

23、父善游

有過于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雖善游,其子豈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翻譯

有個經(jīng)過江邊的人,看見一個人正拉著一個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小孩嚇得直哭。

這人問他原因,那人回答:“這孩子的父親擅長游泳。”

孩子的父親雖然擅長游泳,這個小孩難道也立即會游泳嗎?用這種觀點對待事物,

也一定是違反常理的。

注釋

1.方,正在。

2.引:拉,牽。豈:難道

3.故:原因。

4,善:擅長

5,遽:立即。

6.以此任物:用這種觀點來對待事物。任,對待。任物:對待事物。以:用。

7.悖:違反。

拓展:

第30頁共67頁

道理:知識與技能是無法遺傳的。一個人單純強調先天智力和體能因素的作用,而忽視

后天刻苦學習的重要性,那是可笑的。

24、晏子諫殺燭鄒

齊景公好弋,使燭鄒主鳥而亡之。公怒,詔吏欲殺之。晏子曰:“燭鄒有罪三,請教之

以其罪殺之?!惫唬骸翱伞!庇谑钦俣鴶?shù)之公前,曰:“燭鄒,汝為吾君主鳥而亡之,

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鳥之故殺人,是罪二也;使諸侯聞之以吾君重鳥而輕士,是罪三也。

數(shù)燭鄒罪已畢,請殺之。”公曰:“勿殺!寡人聞命矣?!?/p>

翻譯

齊景公喜歡捕鳥。他命令(派)燭鄒管理鳥。鳥卻逃跑了。齊景公生氣了,叫來官

員要殺掉他(燭鄒)。晏子說:“燭鄒有三條罪狀,請讓我列舉他的罪狀然后殺掉他?!?/p>

齊景公說可以。于是召見燭鄒,在齊景公面前列舉他的罪行,說:“燭鄒!你給我們君

王管理鳥,卻讓鳥逃跑了,這是第一條罪行;讓我們君王為了一只鳥的原因就要殺人,

這是第二條罪行;讓諸侯聽到這件事,認為我們的君王看重鳥而輕視士人,這是第三條

罪行。燭鄒的罪已經(jīng)列舉完畢,請殺死燭鄒。”景公說:“不用殺了,我明白你的指教

了。

注釋

好:愛好,喜愛。

弋:(yi)帶有繩子的箭,用來射鳥;這里指用弋射;捕鳥。

使(使燭鄒主鳥):命令,派遣(上級對下級)。

主:掌管,主管,負責管理;

詔:詔書,皇上的命令或文告。這里指下令。

數(shù)(shu):歷數(shù);列舉

第31頁共67頁

使(使吾君、使諸侯):致使,讓。

是:這。

故:原因,緣故。

重:重視,以……為重。

輕:輕視,以....為輕。

聞命:接受教導。命:命令,這里指教導。

寡人: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