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遼寧各地區(qū)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試題(含答案與翻譯)_第1頁
2022年遼寧各地區(qū)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試題(含答案與翻譯)_第2頁
2022年遼寧各地區(qū)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試題(含答案與翻譯)_第3頁
2022年遼寧各地區(qū)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試題(含答案與翻譯)_第4頁
2022年遼寧各地區(qū)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試題(含答案與翻譯)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年遼寧各地區(qū)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試題匯編【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節(jié)選自《魚我所欲也》)【乙】漢平原君①朱建,史稱其刻廉剛直,行不茍合,義不取容②。辟陽侯欲知③建,建不肯見,其氣節(jié)可謂卓卓④者矣。及居母喪,貧不能備服具,辟陽侯奉百金裞⑤,受之不辭。建既受金,故遇辟陽侯之難,不得不求為之脫。聞文帝追案,不得不自刎。嗚呼!以百金之故,喪名失節(jié)。士君子取與之間,宜何如哉?

(節(jié)選自《朱建論》,有刪改)【注】①平原君:西漢人,漢高祖劉邦時賜朱建為平原君。②取容:取悅,討人歡心。③知:結交。④卓卓:崇高。⑤裞(shuì):舊時贈給死者的衣被。11、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4分)(1)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2)是亦不可以已乎(3)辟陽侯欲知建

(4)宜何如哉1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的畫線句子。(4分)(1)萬鐘于我何加焉?。?)以百金之故,喪名失節(jié)。13、乙文中的朱建未能最終保有氣節(jié)的原因是“①________”。由此啟示我們:當人生面臨抉擇時,我們要始終堅守孟子的觀點“②________”。(均用甲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參考答案】11、(1)“得”同“德”,感激

(2)已,停止

(3)欲,想要

(4)宜、應該12、(1)豐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處呢?(2)(朱建)因為受了不該接受的百金的緣故,喪失了自己的名節(jié)。13、①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

②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緟⒖甲g文】【乙】西漢的平原君朱建,歷史上稱贊他廉潔剛直,行為不隨波逐流,不討好別人。辟陽侯想結交朱建,可是朱建不肯見他,那時朱建的氣節(jié)可以說是非常高的。后來朱建的母親去世,朱建在辦喪事的時候窮得甚至不能湊齊治喪用具。辟陽候便趁機送上價值百金的衣被,朱建沒有推辭就收下了。大凡受人恩惠,就一定要有回報;接受了不義的恩惠,其回報也一定會出于不義。為小人干壞事,不弄到招致殺身之禍的地步就不會終止。朱建既然接受了賄賂,所以在辟陽候獲罪的時候,就不得不設法為他開脫。既然淪為辟陽侯一伙,聽到文帝追查此案,朱建也就不得不自殺了。可惜?。∫驗閰^(qū)區(qū)百金的緣故,喪失了名節(jié),最后遭到殺身大禍。我們作為讀書人、堂堂君子,在對待獲取和給予之間,應當采取何種姿態(tài)呢?(2022年遼寧鞍山)【甲】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節(jié)選自諸葛亮《出師表》)【乙】諸葛孔明千載人①,其操心制行②,一出于誠。二十余年之間,君信之,士大夫仰之,敵人畏之。玄德臨終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焙笾麟m庸懦無立,亦舉國聽之而不疑。后主左右奸辟側佞,充塞于中,而無一人有心害疾者。魏盡據(jù)中州,猛士如林,不敢西向發(fā)一矢以臨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鐘會③伐蜀使人至漢川祭其廟禁軍士不得近墓樵采是豈智力策慮所能致哉?(節(jié)選自洪邁《容齋隨筆》)【注釋】①千載人:千年的偉人。②操心制行:思想和行為。③鐘會:魏國將領。(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①兵甲已足②當獎率三軍③一出于誠(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組是A.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廣故數(shù)言欲亡(《陳涉世家》)B.今南方已定轉轉不已(《河中石獸》)C.亦舉國聽之而不疑則有去國懷鄉(xiāng)(《岳陽樓記》)D.而無一人有心害疾者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3)乙文中畫波浪線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鐘會伐/蜀使人至漢川祭其廟/禁軍士不得近墓樵采/是豈智力策慮所能致哉?B.鐘會伐蜀/使人至漢川祭其廟/禁軍士不得近墓樵采/是豈智力策慮所能致哉?C.鐘會伐蜀/使人至漢川祭其廟/禁軍士不得近墓/樵采是豈智力策慮所能致哉?D.鐘會伐/蜀使人至漢川祭其廟/禁軍士不得近墓/樵采是豈智力策慮所能致哉?(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直線的句子。(5)諸葛亮為完成先帝托付的“大事”都做了哪些事情?請依據(jù)甲、乙兩文內容,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解答】(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后結合句意來推斷詞語意思。①句意為:武器裝備已經(jīng)充足。兵:武器,兵器。②句意為:應當勉勵統(tǒng)率三軍。當:應當,應該。③句意為:一概出于(對劉玄德和恢復漢室事業(yè))的忠誠。一:全,一概。(2)本題考查一詞多義。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后結合句意來推斷詞語意思。A.不同,所以/故意,特意;B.不同,已經(jīng)/停止;C.不同,國家/國都:D.相同,連詞,表示轉折關系,卻。故選:D。(3)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根據(jù)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層次,然后斷句,反復誦讀加以驗證。這個句子的大意是:敵將鐘會征討蜀國,特地派人至漢川祭禮諸葛亮廟,禁止軍隊士兵在諸葛墓附近砍柴,這難道是智力高超或謀略過人所能獲得的嗎?據(jù)此斷句為:鐘會伐蜀/使人至漢川祭其廟/禁軍士不得近墓樵采/是豈智力策慮所能致哉?故選:B。(4)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翻譯文言文句子要盡量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直譯和意譯相結合。①中重點詞語有:此,這。所以,用來。忠,盡忠。句意為: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②中重點詞語有:信,信任。仰,仰慕。句意為:國君信任他,士大夫仰慕他,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的百姓信服他。(5)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概括。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篩選相關的信息概括作答。從甲文‘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可知,諸葛亮為了“大事”,率師出征,冒著致病的瘴氣強渡瀘水,平定了南方四郡先后發(fā)生叛亂。從乙文“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可知,諸葛亮為了“大事”,率軍六次出祁山,與曹魏作戰(zhàn),想要恢復漢室的基業(yè)。據(jù)此概括作答。答案:(1)①武器,兵器;②應當,應該;③全,一概;(2)D(3)B(4)①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②國君信任他,士大夫仰慕他,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的百姓信服他。(5)示例:諸葛亮為完成先帝托付的“大事”,先是率師出征,深入南方平定了叛亂,使南方成為穩(wěn)固的大后方。之后,“六出祁山”北伐曹魏,與魏國作戰(zhàn)?!军c評】文言文內容理解分析題,解題方法: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2.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3.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三種方法,采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的準確率一般會比較高?!緟⒖甲g文】【甲】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所以臨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日夜憂慮嘆息。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損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瀘南征,深入不毛之地。現(xiàn)在南方已經(jīng)平定,武器裝備已經(jīng)充足,我應當勉勵統(tǒng)率三軍,北定中原,以便竭盡我拙劣的能力。掃除奸邪、興復漢室、返還舊都。這是我用以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至于處置日常之事,決定取舍損益,毫無保留地貢獻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祎、董允的責任。【乙】諸葛孔明是千載偉人,他的思想行為,一概出于對劉玄德和恢復漢室事業(yè)的忠誠。在他掌權的二十多年里,國君信任他,士大夫仰慕他,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的百姓信服他,敵人畏懼他。(所以)劉玄德臨死時以至于對他說:“我的兒子沒有才能,你可以自取帝位?!焙笾鲃⒍U雖然平庸懦怯、無所建樹,也把整個國家交給他而毫無懷疑。后主左右奸佞之臣充塞宮中,卻沒有一個人有嫉恨暗害諸葛亮之心的。當魏國完全占領中州之地以后,軍中勇猛的將士如林,卻不敢派一兵一卒發(fā)一支箭到蜀國,而諸葛亮卻率領大軍六出岐山,討伐魏國,致使魏國上下畏懼蜀國如同畏虎。敵將鐘會征討蜀國時,特地派人至漢川祭禮諸葛亮廟,并下令軍士,禁止在諸葛墓附近砍柴。這難道是智力高超或謀略過人所能獲得的嗎?(2022年遼寧大連)【甲】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弧皩W學半”,其此之謂乎?。ㄟx自《雖有嘉肴》)【乙】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①善而救其失者也。(節(jié)選自《禮記?學記》)【注釋】①長(zhǎng):生長,引申為發(fā)揚。(1)選出下面句子中加點詞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組A.弗食,不知其旨也衣食所安,弗敢專也(《曹劌論戰(zhàn)》)B.雖有至道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C.人之學也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D.然后能救其失也燁然若神人(《送東陽馬生序》)(2)請將選文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②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3)選出斷句正確的一項A.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B.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C.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D.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4)根據(jù)選文內容,回答下列問題。①甲文論述的觀點是什么?(用原文語句回答)②乙文中“教也者”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話回答)【參考答案】(1)A(2)①所以學習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教導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②學習的人有四種過失(不足之處),傳授知識的老師必須了解。(3)B(4)①教學相長。②教師就是善于發(fā)現(xiàn)并糾正學生的缺點的人?!緟⒖甲g文】【乙】學習的人有四種過失(不足之處),傳授知識的老師必須了解。人們的學習,有的人有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有的人有得少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滿足了),有的人有認為太容易,生起輕忽,不認真學習的毛病,有的人有自我設限,不求進步的毛病。這四種過失產(chǎn)生的原因,心理狀態(tài)是不同的。知道了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這樣以后才能補救他們的過失。傳授知識的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發(fā)揚他們的長處,并且補救他們的過失。(2022年遼寧丹東)【甲】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饼R人三鼓。劌曰:“可矣?!饼R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毕乱暺滢H,登軾而望之,曰:“可矣?!彼熘瘕R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保ㄟx自《曹劌論戰(zhàn)》)【乙】“民無常勇,亦無常怯。有氣①則實②,實則勇;無氣則虛,虛則怯。怯勇虛實其由甚微不可不知。勇則戰(zhàn),怯則北③。戰(zhàn)而勝者,戰(zhàn)其勇者也;戰(zhàn)而北者,戰(zhàn)其怯者也。怯勇無常,倏忽往來,而莫知其方,惟圣人獨見其所由然?!贝恕秴问洗呵铩Q勝》篇之語,予愛而書之。(選自《容齋隨筆》)【注釋】①氣:精氣。②實:充實。③北:敗北,退敗。10.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A.公問其故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B.望其旗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記》)C.戰(zhàn)其勇者也其真無馬邪(《馬說》)D.而莫知其方今齊地方千里(《鄒忌諷齊王納諫》)11.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2)此《呂氏春秋,決勝》篇之語,予愛而書之。12.請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斷兩處。怯勇虛實其由甚微不可不知。13.【甲】文中曹劌做了哪兩件事?請概括出來。14.【甲】文中表明作戰(zhàn)中勇氣變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也有類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敬鸢浮?0.B11.(1)大國,(它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我)怕有埋伏啊?;颍海R是)大國,難以摸清(它的情況),怕的是有埋伏。(2)這是《呂氏春秋?決勝》篇(里)的話,我喜愛這段話,并把它(抄)寫下來。12.怯勇虛實/其由甚微/不可不知。13.①指揮作戰(zhàn);②分析取勝的原因。14.①.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②.民無常勇,亦無常怯。或:怯勇無常?!窘馕觥俊?0題詳解】此題考查是一詞多義。A.名詞,原因,緣故/連詞,所以;B.都是動詞,“看到”的意思;C.代詞,他的/副詞,加強詰問語氣;D.道理/方圓;故選B?!?1題詳解】此題考查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重點詞:(1)夫:放在句首,表示將發(fā)議論,沒有實際意義。難測:難以推測。測,推測,估計。伏:埋伏。(2)此:代詞,這,這些語:話。予:我。書:抄寫?!?2題詳解】此題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的斷句。解答此類試題時,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結合意思進行斷句?!扒佑绿搶嵠溆缮跷⒉豢刹恢狈g為“怯弱和勇敢、空虛和充實,它們產(chǎn)生的原因非常微妙,不能不知曉”。其中“怯勇虛實”列舉了四種狀態(tài),“其由甚微”分析他們產(chǎn)生的原因微妙,最后“不可不知”強調了“知曉”的重要性。所以斷句為:怯勇虛實/其由甚微/不可不知?!?3題詳解】此題考查的是對文段的感知和概括。甲段中第一段寫曹劌指揮魯軍戰(zhàn)勝齊軍的經(jīng)過。重點寫了“擊鼓”和“逐師”兩件事。寫曹劌指揮魯軍在“齊人三鼓”之后才開始反攻,寫曹劌在觀察了齊軍敗逃的情況之后才決定追擊。第二段寫曹劌論述贏得戰(zhàn)役勝利的原因,他的論述可分為兩方面:一是論述了利于開始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二是論述了追擊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14題詳解】此題考查的是從文中搜集信息的能力。甲文中第二段論述了戰(zhàn)爭取勝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要抓住有利時機反攻——彼竭我盈之時,文段中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表明了作戰(zhàn)中勇氣變化。乙文中“民無常勇,亦無常怯”一句與之類似,意思是“人民的勇敢不是永恒不變的,人民也沒有永恒不變的怯弱”。【參考譯文】【甲】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zhàn)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zhàn)。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xiàn)在不行?!钡鹊烬R軍三次擊鼓之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饼R軍大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了戰(zhàn)車,察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zhàn)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庇谑亲窊酏R軍。打了勝仗后,魯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zhàn),靠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jīng)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zhàn)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在那里設有伏兵。后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的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薄疽摇俊叭嗣竦挠赂也皇怯篮悴蛔兊模嗣褚矝]有永恒不變的怯弱。士氣飽滿內心就充實,內心充實就會勇敢;士氣喪失內心就空虛,內心空虛就會怯弱。怯弱和勇敢、空虛和充實,它們產(chǎn)生的原因非常微妙,不能不知曉。勇敢就可以全力作戰(zhàn),怯弱就會臨陣脫逃。打仗得勝的,憑借自己的勇氣去作戰(zhàn);打仗失敗的,是懷著膽怯的心態(tài)去作戰(zhàn)。怯弱和勇敢變化不定,變動急速,沒有人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有圣人知道它之所以這樣的緣由?!边@是《呂氏春秋·決勝》里所說的一段話。我喜愛這段話,就將它抄之于此。(2022年遼寧撫順本溪遼陽)【甲】①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②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選自《馬說》)【乙】①王孫圉聘于晉①,定公饗②之。趙簡子鳴玉以相③,問于王孫圉曰:“楚之白珩④猶在乎?”對曰:“然?!焙喿釉唬骸捌錇閷氁矌缀我??”②曰:“未嘗為寶。楚之所寶者,曰觀射父⑤,能作訓辭,以行事于諸侯,使無以寡君為口實。又有左史倚相⑥能道訓典以敘百物,以朝夕獻善敗于寡君,使寡君無忘先王之業(yè)。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寶焉?圣⑦能制議百物,以輔相國家,則寶之?!?/p>

(選自《國語·王孫圉論楚寶》,有刪改)【注釋】①王孫圉(yǔ)聘于晉:王孫圉訪問晉國。聘:訪問。②饗(xiǎnɡ):用酒食款待,宴享。③鳴玉以相:弄響身上的佩玉給(王孫圉)看。鳴:弄響。相:本義察看,這里指給……看。④珩(hénɡ):系在玉佩上部的橫玉。⑤觀射父:楚國大夫。⑥倚相:人名,楚國史官。⑦圣:通達事理。9、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2分)A.才美不外見

見余大喜曰B.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戰(zhàn)于長勺C.

未嘗為寶

或異二者之為D.

其為寶也幾何矣

其真無馬邪1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楚之白珩猶在乎?11、用“/”為乙文畫線的句子斷句。(斷兩處)(2分)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訓典以敘百物12、甲文中作者認為統(tǒng)治者應該怎樣對待人才?(2分)13、甲、乙兩文都論述了人才重要性。甲文“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揭示了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乙文用“

,

”揭示人才之所以成為國寶的原因。

(請用乙文中原句回答)(2分)【參考答案】9、B

10、(1)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夠日行千里來喂養(yǎng)它。(回答“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jù)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yǎng)它”亦可)(2)楚國的白珩還有嗎?11、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訓典/以敘百物12、

作者希望統(tǒng)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fā)揮才能。(能答出希望統(tǒng)治者聽取人才的意見,讓其有優(yōu)厚的待遇等也可。)13、①圣能制議百物

②以輔相國家【參考譯文】(楚國大夫)王孫圉在晉國訪問,(晉國國王)定公設宴招待他,(晉國大夫)趙簡子(佩帶著能發(fā)出)鳴響的玉來和他饗見,問王孫圉說:“楚國的白珩還在嗎?”(王孫圉)回答說:“在?!焙喿诱f:“它是寶啊,價值多少???”(王孫圉)說:“沒(將它)當成寶。楚國所當成寶的,叫觀射父,他能發(fā)表(上乘的)訓導和外交辭令,來和各諸侯國打交道,使我國國君不會有什么話柄。還有左史倚饗,能夠說出(先王)的訓導和典章,陳述各種事物,朝夕將成敗的經(jīng)驗和教訓告訴國君,使國君不忘記先王的基業(yè)。如果說到白珩,這只是先王的玩物,哪稱得上是寶啊?圣賢能夠掌握和評判萬事萬物,以輔佐國家的,就將他當做寶?!保?022年遼寧阜新)【甲】王曰:“善?!蹦讼铝睿骸叭撼祭裘衲苊娲坦讶酥^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绷畛跸?,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選自《鄒忌諷齊王納諫》)【乙】晏子①聘于吳,吳王曰:“敢問長保威強勿失之道若何?”晏子對曰:“先民而后身,先施而后誅②。強不暴③弱,貴不凌賤,富不傲貧。百姓并進④,有司不侵,民和政平。不以威強退人之君⑤,不以眾強兼人之地。其用法為時禁暴,故世不逆其志。其用兵為眾屏⑥患,故民不疾其勞。此長保威強勿失之道也。失此者危矣?!眳峭醴奕蛔魃?,不說。晏子曰:“寡君之事畢矣嬰無斧锧⑦之罪請辭而行?!彼觳粡鸵?。(選自《晏子春秋》)【注釋】①晏子:名嬰,春秋末期齊國名相。②施:施恩惠。此指賞賜。誅:指刑罰。③暴:損害。④進:進用,任用。⑤退人之君:使別人的君主退居己下。⑥屏(bǐng):排除,消除。⑦锧(zhì):腰斬時所墊的砧板。斧锧,這里是斬首的意思。9、選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2分)A.

乃下令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B.

聞寡人之耳者一老河兵聞之(《河中石獸》)C.

故世不逆其志《齊諧者》,志怪者也(《北冥有魚》)D.

故民不疾其勞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10、將選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2)吳王忿然作色,不說。11、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2分)寡君之事畢矣嬰無斧锧之罪請辭而行。12、寫出【甲】文中齊國大治在國外有所表現(xiàn)的句子。(2分)13、【甲】【乙】兩文都是君臣間的言論,齊威王______,體現(xiàn)了他的胸襟和智慧;吳王表面虛心,卻并未接受晏子______的思想。(2分)【參考答案】9、A10、(1)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可得上等獎賞。(2)吳王憤怒地改變了臉色,(很)不高興。11、寡君之事畢矣/嬰無斧锧之罪/請辭而行。12、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13、

①.

廣開言路(從善如流、善于納諫)

②.

民本(以民為本、以民為先)【參考譯文】【乙】晏子到吳國聘問,吳王說:“請問怎樣做國家才能長期保有威武強大而不失去它?”晏子回答說:“先百姓而后自身,先施予而后索取;強大而不欺凌弱小,尊貴而不欺凌貧賤,富有而不蔑視窮人;百姓同時進用,官吏不欺壓百姓,百姓和樂,政治太平;不憑恃威武強大壓制他國之君,不憑恃人多勢眾兼并他人領地;他們使用刑法,是為時人禁除暴虐之事,所以世人不會違背他們的想法;他們發(fā)動兵力,是為民眾屏卻災患,所以百姓不會痛恨他們的勞役。這就是長期保有威武強大而不失去它的辦法。失掉這些就危險了?!眳峭跎鷼獾刈兞四樕?,不高興。晏子說:“我們國君的任務完成了,我沒有什么死罪,就告辭回去了?!庇谑窃僖膊蝗グ菀妳峭?。(2022年遼寧葫蘆島)【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睂υ唬骸靶』菸幢?,民弗從也?!惫唬骸盃奚癫ジ壹右?,必以信?!睂υ唬骸靶⌒盼存?,神弗福也?!惫唬骸靶〈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睂υ唬骸爸抑畬僖病?梢砸粦?zhàn)。戰(zhàn)則請從?!保ㄟx自《曹劌論戰(zhàn)》)【乙】荊①莊王欲伐陳,使人視之。使者曰:“陳不可伐也?!鼻f王曰:“何故?”對曰:“城郭高,溝洫②深,蓄積多也?!睂巼墼唬骸瓣惪煞ヒ病7蜿?,小國也,而蓄積多賦斂重也則民怨上矣。城郭高,溝洫深,則民力罷④矣。興兵伐之,陳可取也?!鼻f王聽之,遂取陳焉。(選自《呂氏春秋》)【注釋】①荊:古代楚國的別稱。②溝洫(xù):指護城河。洫,溝渠。③寧國:楚國臣子。④罷:通“疲”,疲乏,疲勞。10、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4分)①肉食者鄙

②神弗福也③對曰

④遂取陳焉11、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

)(2分)A.忠之屬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桃花源記》)B.何故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C.興兵伐之

水陸草木之花(《愛蓮說》)D.必以信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12、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4分)①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②荊莊王欲伐陳,使人視之。13、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2分)而蓄積多賦斂重也則民怨上矣14、【甲】【乙】兩文共同揭示出戰(zhàn)爭勝利的先決條件是

。(2分)【參考答案】10、①淺陋,這里指目光短淺

②賜福,保佑③回答(一般用于下對上的回答)④于是,就11、A12、①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據(jù)自己的誠心處理。②楚莊王想要攻打陳國,派人去察看陳國的情況。13、而蓄積多/賦斂重也/則民怨上矣14、取信于民(2022年遼寧錦州)【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蹦巳胍?。問:“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睂υ唬骸靶』菸幢?,民弗從也?!惫唬骸盃奚癫ジ壹右?,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梢砸粦?zhàn)。戰(zhàn)則請從?!惫c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饼R人三鼓。劌曰:“可矣?!饼R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毕乱暺滢H,登軾而望之,曰:“可矣?!彼熘瘕R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保ㄟx自《曹劌論戰(zhàn)》)【乙】二師①陳于柏舉。闔廬之弟夫概王,晨請于闔廬曰:“楚瓦②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庇衷唬骸岸蟠髱煝劾^之,必克?!狈蚋磐跻云鋵傥迩?,先擊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師亂吳師大敗之子常奔鄭。吳從楚師,及清發(fā)④,闔廬將擊之。夫概王曰:“困獸猶斗⑤,況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敗我。若使先濟者知免,后者慕之,無有斗心矣。半濟而后可擊也?!标H廬從之,又敗之。楚人為食⑥,吳人及之,楚師奔。敗諸雍濕,五戰(zhàn)及郢⑦。(選自《左傳》,有刪改)[注釋]①二師:楚軍和吳國聯(lián)軍。②瓦:子常。③大師:吳國大部隊。④清發(fā):水名,今湖北安陸。⑤斗:戰(zhàn)斗。⑥為食:做飯。②郢:楚國都城。(1)下面句子中加點詞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必以信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論語>十二章》)B.公問其故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C.夫概王以其屬五千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桃花源記》)D.先擊子常之卒行道之人弗受(《魚我所欲也》)(2)請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①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②若使先濟者知免,后者慕之,無有斗心矣。(3)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三處)子常之卒奔楚師亂吳師大敗之子常奔鄭(4)閱讀[甲][乙]兩文,完成下列各題。①從[甲]文中“曹劌請見”“戰(zhàn)則請從”能看出曹劌具有情懷。②人心向背是作戰(zhàn)的基礎,[甲]文民心的重要性體現(xiàn)在“”;[乙]文中“”印證夫概王也懂得這個道理(均用原文句子回答)③曹劌和夫概王都能夠掌握作戰(zhàn)時機,請從追擊時機這一點,結合[甲][乙]兩文分別進行分析?!窘獯稹浚?)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的意義。A.信:實情,真實的話/誠信。B.故:緣故/所以。C.屬:所屬/類。D.之:助詞,的人。故選:D。(2)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①重點詞語:鼓,擊鼓;作,振作。句意: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②重點詞語:若,若果;慕,羨慕。句意:如果讓先渡過河的人知道可以逃脫,后邊的人羨慕他們,就沒有斗志了。(3)本題考查文言斷句。這句話的意思為:子常的士兵逃跑。楚軍大亂,吳軍把他們打得大敗,子常逃奔鄭國。根據(jù)意思可斷句為:子常之卒奔/楚師亂/吳師大敗之/子常奔鄭。(4)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①作為一個非“肉食者”,一個普通人,曹劌在國家有難的時候主動“請見”國君,并懇請“戰(zhàn)則請從”,從中可以看出他具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情懷。②甲文中“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一句,體現(xiàn)了魯莊公的贏得民心之舉,獲得了曹劌的認可,體現(xiàn)了民心的重要。乙文中“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一句,表明夫概王認識到楚瓦不仁,失去了民心,攻打他一定能取勝。這正表明他也懂得人心向背的道理。③甲文中曹劌善于捕捉戰(zhàn)機,主要表現(xiàn)在他在齊人三鼓后才下令擊鼓進軍,以旺盛的士氣擊潰敵軍;在發(fā)現(xiàn)敵人轍亂旗靡時才下令追擊,避免陷入埋伏。乙文中“使先濟者知免”“半濟而后可擊也”兩句表明夫概王善于選擇有利的時機進軍敵人,從而擊潰敵軍。據(jù)此作答,意對即可。答案:(1)D(2)①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②如果讓先渡過河的人知道可以逃脫,后邊的人羨慕他們,就沒有斗志了。(3)子常之卒奔/楚師亂/吳師大敗之/子常奔鄭。(4)①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③曹劌在齊人三鼓后才下令擊鼓進軍,在發(fā)現(xiàn)敵人轍亂旗靡時才下令追擊。這樣既以旺盛的士氣擊潰了敵軍,又避免陷入埋伏,充分體現(xiàn)了他對戰(zhàn)機的把握。夫概王先散步先濟者可免死的消息,然后在敵軍“半濟”時,下令進軍,既避免了敵軍的拼死抵抗,又使對方難于迎戰(zhàn),這充分體現(xiàn)了他對戰(zhàn)機的把握?!军c評】文言文翻譯“六字訣”: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地名、官名、職稱、器具名稱等,可照錄不翻譯;2.直。即將文言中的單音節(jié)詞直接譯成以該詞為語素的現(xiàn)代漢語的雙音節(jié)或多音節(jié)詞;3.補。即將文言文中省略的詞語、句子成分,在譯文中適當?shù)匮a充出來;4.刪。即刪去不譯的詞。凡是古漢語中的發(fā)語詞、判斷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湊足音節(jié)的助詞等,在現(xiàn)代漢語中沒有詞能替代,便可刪去;5.調。即對文言文中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譯時要進行必要的調整,使譯文完全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6.換。即對古今意義相同,但說法不同的詞語,翻譯時都要換成現(xiàn)在通俗的詞語,使譯文通達明快?!緟⒖甲g文】【甲】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zhàn)。曹劌請求魯莊公接見自己。他的同鄉(xiāng)說:“打仗的事當權者自會謀劃,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者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庇谑侨氤ヒ婔斍f公。曹劌問:“您憑借什么作戰(zhàn)?”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安身的東西,不敢獨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給別人?!辈軇セ卮鹫f:“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濒斍f公說:“祭祀神靈的牛、羊、玉帛之類的用品,我(從來)不敢虛報數(shù)目,一定按照承諾的去做。”曹劌說:“這只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信服,神是不會保佑你的?!濒斍f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辈軇セ卮鹫f:“這才是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zhàn),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魯莊公和他共坐一輛戰(zhàn)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zhàn)。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xiàn)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饼R軍潰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闭f完就向下看,查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zhàn)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于是追擊齊軍。戰(zhàn)勝齊軍后,魯莊公問他這樣做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zhàn),是靠敢作敢為毫不畏懼的氣概。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jīng)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盛,所以才戰(zhàn)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設下埋伏。我看他們車輪碾過的痕跡散亂,望見他們的旗子倒下了,所以決定追擊他們?!薄疽摇績绍娫诎嘏e擺開陣勢。闔廬的弟弟夫槧王,早晨向闔廬請求說:“楚國的子常不仁,他的臣下沒有拼死的決心,首先攻擊他,他的士兵一定逃跑。然后大軍接繼上去,一定取勝?!庇盟麑傧碌奈迩藫屜裙糇映5氖勘?。子常的士兵逃跑。楚軍大亂,吳軍把他們打得大敗,子常逃奔鄭國。吳軍追趕楚軍,追到清發(fā),準備攻擊楚軍。夫?王說:“被困的野獸還要爭斗,況且人呢?如果知道不免于死而拼命,一定打敗我們。如果讓先渡過河的人知道可以逃脫,后邊的人羨慕他們,就沒有斗志了。渡過一半之后就可以攻擊了?!甭爮牧怂脑?,又一次打敗楚軍。楚人做飯,吳軍趕到,楚軍逃奔,吳軍吃完楚軍做的飯又追趕下去。在雍澨打敗楚軍,經(jīng)過五次戰(zhàn)斗,吳軍到郢都。(2022年遼寧盤錦)【甲】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弧皩W學半”,其此之謂乎!【乙】孔子謂南宮敬叔①曰:“吾聞老聃②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往矣。”至周問禮于老聃訪樂于萇弘③,歷郊社④之所,考明堂之則,察廟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與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自周反魯,道彌尊矣。遠方弟子之進,蓋三千焉。(選自《孔子家語?卷三》,有刪減)【注釋】①南宮敬叔:魯國大夫。②老聃:即老子。③萇弘:周敬王大夫。④郊社:祭天地。(1)下面句子中加點詞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組是DA.孔子謂南宮敬叔曰太守謂誰(《醉翁亭記》)B.則吾師也齊師伐我(《曹劌論戰(zhàn)》)C.于是喟然曰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出師表》)D.自周反魯始一反焉(《愚公移山》)(2)請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①吾乃今知周公之圣,與周之所以王也。②及去周,老子送之。(3)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至周問禮于老聃訪樂于萇弘(4)請依據(jù)選文,回答問題。①【乙】文中孔子向老聃學習的原因是什么?(請用原文回答)②【甲】【乙】兩文都談到了學習方法,但各有側重。分析兩文談到的學習方法側重點有何不同。(請用自己的話回答)【解答】(1)本題考查一詞多義。為解答此類題目,一定要先翻譯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釋詞語。A.謂:對……說/是;B.師:老師/軍隊;C.然:……的樣子/但是;D.反:同“返”,返回/同“返”,返回。故選:D。(2)本題考查句子翻譯。翻譯的要求是做到“信、達、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換”,具體到某一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①重點詞有:乃,才。王,稱王。句意:我現(xiàn)在才知道周公的圣明,以及周國稱王天下的原因。②重點詞有:及,等到。之,代孔子。句意:等到孔子離開周國時,老子親自去送他。(3)本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文言文斷句首先要讀懂句子的意思,根據(jù)句子的意思可以準確斷句。句子意思讀不懂的時候,也可根據(jù)虛詞、對話、修辭、句子結構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習慣句式等斷句。本句句意為:到了周國??鬃酉蚶献釉儐柖Y,向萇弘詢問樂。故可斷句為:至周/問禮于老聃/訪樂于萇弘。(4)本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①可根據(jù)“吾聞老聃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得出答案。②甲文說明了教學相長的道理,啟示我們要把學和教結合起來。乙文孔子遠赴周學禮樂、道德,且“歷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則,察廟朝之度”說明孔子注重實踐,把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答案:(1)D(2)①我現(xiàn)在才知道周公的圣明,以及周國稱王天下的原因。②等到孔子離開周國時,老子親自去送他。(3)至周/問禮于老聃/訪樂于萇弘。(4)甲文注重把教與學結合起來,乙文注重把學習與實踐結合起來?!军c評】文言文翻譯“六字訣”: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地名、官名、職稱、器具名稱等,可照錄不翻譯;2.直。即將文言中的單音節(jié)詞直接譯成以該詞為語素的現(xiàn)代漢語的雙音節(jié)或多音節(jié)詞;3.補。即將文言文中省略的詞語、句子成分,在譯文中適當?shù)匮a充出來;4.刪。即刪去不譯的詞。凡是古漢語中的發(fā)語詞、判斷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湊足音節(jié)的助詞等,在現(xiàn)代漢語中沒有詞能替代,便可刪去;5.調。即對文言文中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譯時要進行必要的調整,使譯文完全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6.換。即對古今意義相同,但說法不同的詞語,翻譯時都要換成現(xiàn)在通俗的詞語,使譯文通達明快?!緟⒖甲g文】【甲】雖然有好菜擺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雖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義理),如果不去學習,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貴。所以說:學習過后才知道自己的學識不夠,教人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學識不通達。知道不夠,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學。知道有困難不通達,然后才能自我勉勵,發(fā)奮圖強。所以說:教與學相輔相成的。《尚書?兌命篇》說:教別人能夠收到一半學習的效果,教學互進。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疽摇靠鬃訉δ蠈m敬叔說:“我聽說老子博古通今,通曉禮樂的起源,明白道德的歸屬,那么他就是我的老師,現(xiàn)在我要到他那里去?!钡搅酥車???鬃酉蚶献釉儐柖Y,向萇弘詢問樂,走遍了祭祀天地之所,考察明堂的規(guī)則,察看宗廟朝堂的制度。于是感嘆地說:“我現(xiàn)在才知道周公的圣明,以及周國稱王天下的原因?!笨鬃与x開周國時,老子去送他從周國返回魯國,孔子的道更加受人尊崇了。從遠方來向他學習的,大約有三千人。(2022年遼寧沈陽)【甲】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酈道元《三峽》)【乙】溫州雁蕩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此時尚未有名。唐僧貫休為《諾矩羅贊》,有"雁蕩經(jīng)行云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之句。山頂有大池,相傳為雁蕩,下有二潭水,以為龍湫。又有經(jīng)行峽、歸坐峰,皆后人以貫休詩名之也。予觀雁蕩諸峰,皆峭拔險怪上聳千尺穹崖巨谷,不類他山,皆包在諸谷中。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谷中則森然干霄。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如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之類,皆是水鑿之穴。(沈括《夢溪筆談》,有改動)9.選出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2分)A.自非亭午夜分/自嶺外望之B.不以疾也/皆后人以貫休詩名之也C.每至晴初霜旦/至谷中則森然干霄D.春冬之時/方有人見之10.將選文中下面語句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4分)(1)清榮峻茂,良多趣味。(2)然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11.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2分)皆峭拔險怪上聳千尺穹崖巨谷12.【甲】文寫三峽景色之"奇",具體體現(xiàn)于_____;【乙】文雁蕩山之"奇"則盡在一個"___"字,兩文都流露出作者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與贊美之情。(2分)13.簡要概括【乙】文中畫浪線部分的內容。(2分)【參考譯文】【乙】溫州雁蕩山(是)天下奇特、秀麗(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來的地圖地理資料(對雁蕩山)都不曾有記載。(宋代)祥符年間,因為要建造玉清宮,開山砍伐木材,才有人發(fā)現(xiàn)這座山,這時還沒有山名。根據(jù)西域書記載,羅漢(名叫)諾矩羅的,住在中國東南大海邊的雁蕩山芙蓉峰的龍湫。唐朝和尚貫休寫《諾矩羅贊》,有“雁蕩經(jīng)行云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的詩句。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驛,向前(可以)俯視大海,但(當時一般人)不知道雁蕩、龍湫所在的地方,后來(宋代)因為采伐木材,才開始見到這(座)山。山頂有(一個)大湖,傳說把它當作雁蕩;(山)下有兩(個)水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