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法理學案例教程》
第一章:法理學原理及其案例
一、法學要研究那些與法律相關的問題
事例1:
張某與李某是某大學同班同學且為好友。一日李某主動請張某星期天到電影院看電影。到了星期天,張某
首先乘車至電影院門口等候李某,但李某突然改變主意,立到電影散場也沒有來電影院。張某為此憤憤不
平,提出與李某“斷交
問:上述情況有沒有法律意義?是不是法學要研究的對象?
評述:
社會現(xiàn)實或社會生活關系本身也是更雜多樣的,并非所有的社會現(xiàn)實或社會生活關系都具有法律意義或“法
律制度的關聯(lián)性”
在這個生活事例中,盡管李某由于疏忽而存在“背信棄義'’的行為,但該生活關系本身顯然不具有“法律制度
的關聯(lián)性”,沒有法律意義。
二、什么是法理學
事例2:
在某個學術研討會上,甲、乙、丙三位學者分別就“法理學'」?詞作了不同的解釋:
甲說:“法理學就是法哲學,研究法律中的哲學問題,比方法律原那么、概念、制度、方法等?!?/p>
乙說:“法理學是研究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學問,相當于法社會學。”
丙說:“法理學是研究刑法、民法、憲法、訴訟法等等法律部門勿何適用問題的學問。”
你認為上述哪一種或哪些觀點有道理?為什么?
分析:
答:都只描述了法理學的局部特征,不全面。
法理學研究的對象主要是法和法學的一般原理(哲理)、根本的法律原那么、根本概念和制度以及這
些法律制度運行的機制。
因而,就制度層面言,法理學是一門研窕所有法律制度中的一般問題、原理、原那么和制度的學問。它不
關心每一具體制度.法律的具體操作問題(這屬「不同法學學科研究的對象),而是對每一法學學科中帶有
共同性、根本性的問題和原理作橫斷面的考察。001
法理學研究的范圍(領域)是法哲學方向、法社會學方向和法的理論(或“形式法學”)這三個法學根本研
究方向的結合。
三、法學要研究的與社會現(xiàn)實如何對應的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規(guī)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效勞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
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shù)慕痤~為消費者購置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效勞的費用的一
倍」王某得知某市百貨商場正在銷售假冒“三星”品牌的電視機,遂購置了一臺價值2300元的假冒電視機。
第二天,王某以商場欺詐銷售為由,要求該商場賠償損失4600元。后訴訟至法院,主審法官以王某“知假
買假''認定其不屬于消費者,對王某的訴訟請求未予支持。
評述:
并非所有的法律制度與紛繁復雜的社會現(xiàn)實都能一一對應,在此事例中,法官按照自己的解釋對王某的購
置行為進行了否認的判斷。但是,究竟什么是“消費者''的定義,什么是“知假買假''的構成條件及其后果,都
不是很清楚的。
故此,不同的裁判者對這個案件事實的認識會有所不同,裁決結果也可能有別。
第一編:法的一般原理
第一節(jié):法的概念
?、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者認可,表達統(tǒng)治階級意志,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標準的總和。
二、法的特征:
I.法是調整人們的行為或者社會關系的標準,具有標準性。
法的標準性,是指法所具有的規(guī)定人們的行為模式、指導人們行為的性質。法所規(guī)定的行為模式包括三種:
①人們可以怎樣行為(可為模式);②人們不得怎樣行為(勿為模式);③人們應當或者必須怎樣行為(應為模
式)。
2、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者認可的,表達了國家對人們行為的評價,具有國家意志性。
國家的存在是法存在的前提條件。一切法的產生,大體上都是通過制定和認可這兩種途徑。
法的制定,是指國家立法機關按照法定程序創(chuàng)制標準性文件的活動。
法的認可,是指國家通過一定的方式成認其他社會標準(道德、宗教、風俗、習慣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活動。
3、法是由國家強制力為最后保證手段的標準體系,具有國家強制性。
法不同于其他社會標準,它具有特殊的強制性,即國家強制性。法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由國
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
在此意義上,法的國家強制性就是指法依匏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強迫人們遵守的性質。也就是說,不管
人們的主觀愿望如何,人們都必須遵守法,否那么將招致國家強制力的干預,受到相應的法律制裁。國家
的強制力是法實施的最后保障手段。
4、法在國家權力管轄范圍內普遍有效,因而具有普遍性。
法的普遍性,也稱“法的普遍適用性”、“法的概括性”,是指法作為一般的行為標準在國家權力管轄
范圍內具有普遍適用的效力和特性。具體而言,它包含兩方面的內容:
其一,法的效力對象的廣泛性。在一國范圍之內,任何人的合法行為都無一例外地受法的保護:任何人的
違法行為,也都無一例外地受法的制裁。法不是為特別保護個別人的利益而制定,也不是為特別約束個別
人的行為而設立。
其二,法的效力的重復性。這是指法對人們的行為有反復適月的效力。在同樣的情況下,法可以反復適
用,而不僅適用一次。
5、法是有嚴格的程序規(guī)定的標準,具有程序性。
法是強調程序、規(guī)定程序和實行程序的標準。也可以說,法是?個程序制度化的體系或者制度化
解決問題的程序。程序是社會制度化的最重要的基石。
第二節(jié):法的木質
首先,法律是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的表達。
法表達的統(tǒng)治階級意志具有整體件,即法所表達的統(tǒng)治階級意志不是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各黨派、集團及每個
成員的個別意志,也不是這些個別意志的簡單相加,而是統(tǒng)治階級的整體意志、共同意志或根本意志。這
種共同意志或根本意志是階級作為一個整體在政治、經濟上的根本利益的反映。
其次,在一定情況下,法的內容不僅反映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而且同時乂反映被統(tǒng)治階級以及統(tǒng)治階級的同
盟階級的某些要求和愿望。
這包括:
(1)法的內容規(guī)定對全社會都有利。不同程度地反映全社會各階級、階層的共同利益。
(2)在階級斗爭劇烈對抗的條件下,統(tǒng)治階級為了緩和與被統(tǒng)治階級的某些矛盾,把被統(tǒng)治階級的對抗控
制在一定的范圍和限度內,而在立法中對被統(tǒng)治階級作出一定的讓步,規(guī)定一些符合被統(tǒng)治階汲利益、反
映其某些愿望和要求的內容。但從本質上看,這一局部標準或條款仍然是通過統(tǒng)治階級所掌握的政權機關
來制定或認可的,它僅具有局部的意義,并不能改變?國法律的整體性質。
003
再次,不僅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內容,而FL包括法本身,都是由統(tǒng)治階級所處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
練習:以下各項中關于法的本質的表達正確的選項是(C)
A,法的木質是法的內部聯(lián)系與外部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
B,法是公共權力機關按照一定的權限和程序制定和認可的,并由正式的權力機制保證實現(xiàn),這表達了法的
正式性,而法的正式性正是法的本質的最終表達
C.法的本質根源在于物質生活關系
D.法所表達的國家意志主要是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并不具有公共性
【解析】法的本質是內在聯(lián)系,法的現(xiàn)象是外部聯(lián)系,法的正式性只能是法的本質的最初表現(xiàn),而非最
終表現(xiàn);法表達的國家意志實際上是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但在外表上看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和中立性;法的內
容是受到一定社會因素的制約,最終也是由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
2、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及其所屬機關的權限是:
國務院根據(jù)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行政措施,發(fā)布決定和命令。
國務院各部、委根據(jù)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guī)、決定、命令,在本部門權限內發(fā)布命令、指示和規(guī)章。
3、地方各級國家權力機關及其常設機關的權限是: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在本行政區(qū)域內,有權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權限通過和發(fā)布決議;
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guī)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
法規(guī),并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
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本省、自治區(qū)的地方性法規(guī)相抵觸的前提下,
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guī),報省、自治區(qū)的人大常委會批準后施行,并由省、自治區(qū)的人大常委會報全國人大
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shù)孛褡宓恼巍⒔洕臀幕奶攸c,制定白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自治區(qū)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
4、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及其所屬機關的權限是: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在本行政區(qū)域內,有權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權限發(fā)布決定和命令;
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jù)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本省、自治區(qū)和直轄市的地方性
法規(guī),制定規(guī)章;
縣以上人民政府的下屬部門可以發(fā)布命令和指示。004
第三節(jié):當代中國法律的本質和特征
一、中國現(xiàn)行的立法體制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的有關規(guī)定,我國國家機關的立法權限劃分如
下:
1、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及其常設機關的權限是: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修改憲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和其他的根本法律。
(2J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對
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進行局部修改,但不得同該法律的根本原那么相抵觸。
第三章:法的要素
第一節(jié):法律規(guī)那么
一、法的要素的主體:法律規(guī)那么
法律規(guī)那么采取?定的結構形式具體規(guī)定人們的法律權利、法律義務以及相應的法律后果的法律標準。即
法律學界通常所說的法律標準.
二、法律規(guī)那么和法律條文的關系
1.一個完整的法律規(guī)那么由數(shù)個法律條文來表述。
2.法律規(guī)那么的內容分別由不同標準性法律文件的法律條文來表述。
3.一個條文表述不同法律規(guī)那么或其要素。
4.法律條文僅規(guī)定法律規(guī)那么的某個要素或假設干要素。
5.法律規(guī)那么的分類.
二、法律規(guī)那么的結構:
法律規(guī)那么的三要素?:假定條件、行為模式、法律后果。
假定條件,是指法律規(guī)那么中有關適用該標準的條件和情況的局部。即法律規(guī)那么在什么時間、空間、
對什么人適用以及在什么情境下法律規(guī)那么對人的行為有約束力的問題。
行為模式行為模式,是指法律規(guī)那么中規(guī)定人們如何具體行為的局部c它包括可以做什么(可為),
應該做什么(應為),不得做什么(勿為)三種模式。行為模式是法律標準中的主體局部和核心內容,也就
是法律權利和義務的具體表現(xiàn)。
法律后果,1是指法律規(guī)那么中規(guī)定人們在做出符合或不符合行為模式的要求對應承當相應后果的局
部,是法律規(guī)那么對人們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的態(tài)度。法律后果分為合法后果和違法后果。
案例:法律規(guī)那么
在美國曾發(fā)生過一起著名案件.一名16歲的男孩毒死了他的祖父.圍繞他能否繼承被害人的遭聲出現(xiàn)r很
大的爭論.肯定者認為他是合法繼承人.按法律規(guī)定他應當繼承遺產.反對者那么認為其繼承與法律的目的不
符.最終法院以“一個人不能從他的不當行為中得利''這一原那么剝奪了男孩的繼承權.
請你運用所學的法律原那么關系的原理對法院的判決作出評論。
法理分析:
三、法律規(guī)那么的分類:
1、調整性規(guī)那么和保護性規(guī)那么
法律規(guī)那么的分類是為了更好地認識和了解法律標準的功能,因此,從不同的認識目的出發(fā),可以做出
不同的分類。根據(jù)法律標準所執(zhí)行的不同功能,可以分為調整性規(guī)那么和保護性規(guī)那么。
調整性規(guī)那么規(guī)定了人們在相互行為中可以做什么、必須做什么、禁止做什么,確認了主體合法行為的
一般標準,旨在建立正常的法律關系;而保護性規(guī)那么規(guī)定的是違法行為應當承當?shù)姆韶熑魏椭撇么胧?
其功能在于通過規(guī)定和實現(xiàn)法律責任,保護主體的合法權利。
調整性規(guī)那么實現(xiàn)著法對社會關系的調整功能,保護性規(guī)那么實現(xiàn)著法對社會關系的保護功能,二者
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法律調整所要實現(xiàn)的任務。具有邏輯上因果聯(lián)系的調整性規(guī)那么與保護性規(guī)那么結合
起來,就構成一個邏輯上完整的法律標準。
2、授權性、義務性和禁止性規(guī)那么
按照法律規(guī)那么給人們提供的行為模式的不同,可以將法律規(guī)那么分為授權性規(guī)那么,義務性規(guī)那么和
禁止性規(guī)那么。這種分類是針對調整性規(guī)那么進行的分類。
授權性規(guī)那么賦予行為人以一定的行為自由,使法律主體享有做或不做某一行為的權利,以實現(xiàn)自己的利
益。義務性規(guī)那么規(guī)定行為人必須做出某種積極行為,以滿足權利主體的需要,它給人們設定了一種積極
的行為模式,如果義務主體不履行這種義務,那么對方的權利便無法實現(xiàn)。禁止性規(guī)那么規(guī)定主體不得做
出一定行為,它設定的是一種消極的不作為義務。
案例:義務性規(guī)那么
張某在路途中遭到流氓毆打,跑到附近的派出所向值班民警求救,民警要求張某給“保護費”,張某沒有容
許,于是民警拒絕給了保護,導致張某被打成殘疾。事后張某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狀告派出所民警行政
不作為。法院審理案件之后認為由于公安機關不履行法定行政職責,致使張某的合法權益遭受損害,應當
承當賠償賁任。
依據(jù)法律規(guī)定,公安機關負有維持社會公共秩序、維護公民生命財產平安的職責。這種職責既是公
安機關所享有的一種權力,同時也是一種必須履行的義務。如果公安機關拒絕履行這種義務,將承當相應
的法律責任。
3、絕對確定性、相對確定性規(guī)那么
一般來說,法律規(guī)那么的對象是某一類行為或某一類主體,在同等情況下應當遵守同一標準,但這種純
粹的一般性調整有其缺陷,它不能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僅僅根據(jù)事件或行為特征在某些方面的相似
性就施以“一刀切”方式的裁判,在許多情況下是不公平的。因此,法律調整在許多場合允許適用法律人員
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以內,根據(jù)具體情況做出自由裁量。
根據(jù)法律調整過程中是否充許適用法律人員講行個別性調整和自由裁量,可以將法律加那么分為絕對確定
性規(guī)那么和相對確定性規(guī)那么。
絕對確定性規(guī)那么非常具體、非常細致地規(guī)定了主體的權利、義務和責任,沒有為適用法律的人員留
下任何自由裁量的余地,他只能嚴格按照法律的規(guī)定做出裁量。
相對確定性規(guī)那么對于主體的權利、義務和法律責任規(guī)定得比擬概括,或者說留有一定余地,允許司
法人員進行一定程度的自由裁量,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jù)事件或行為的種種主客觀環(huán)境、條件以及具
體后果等,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作出具體的處理決定。
4、強行性規(guī)那么和任意性規(guī)那么
據(jù)是否允許當事人或法律關系參加者進行自主調整、自己確定自己的權利義務關系,可以將法律規(guī)那么
分為強行性規(guī)那么和任意性規(guī)那么。
強行性規(guī)那么明確、具體地規(guī)定了法律關系參加者的行為方式,不允許當事人通過自主約定變更法律確
定的行為模式,更不允許當事人違反這種行為模式,如果當事人之間通過約定變更強行性規(guī)那么規(guī)定的權
利義務,那么這種約定被認為是無效的。強行性規(guī)那么側重對于社會秩序和對根本人權的保障,在有些領
域中,如果賦予當事人以過多的自由,可能在?定程度上危及社會秩序或根本人權,因而在勞動法、行政
法.刑法等領域,強行性規(guī)那么較多.
事例:強行性規(guī)那么
王某與同村的張某因為瑣事打架,王某不慎失手將張某打死。王某的父母向張某的父母求情,并表示愿意
賠償張家40萬,希望張家不要向公安機關報案。考慮到兩家是世交,關系一直很好,王家又愿意賠償,
在經過?番討價還價之后,張某的家人容許接受賠償,不向公安機關報案,兩家“私了”此事。
后來村里有人向公安機關舉報,公安機關介入此案,在查明事實后,移交給檢察機關提起公訴,法院經過
審判之后,認為張某犯有過失殺人罪,判處其有期徒刑3年。
評述:
007
第二節(jié):法律原那么
一、法律精神的載體:法律原那么
法律原那么是指在一定法律體系中,作為法律標準指導思想的綜合的、穩(wěn)定的原理和準那么,如罪刑法定、
婚姻自由等等。
法律原那么不同于法律規(guī)那么,其內容比擬抽象,不規(guī)定具體的行為模式。因此法律原那么更具有普遍性
和穩(wěn)定性。
案例:
甲,男,27歲,因違章騎自行車橫過馬路被某運輸公司乙駕駛大貨車當場撞死。甲系家中獨子.父親早年過
世.現(xiàn)家中僅有60歲的老母親無人撫養(yǎng).老人要求運輸公司支付撫養(yǎng)費,運輸公司以非自己責任為由不予支
付.
請分析此案件法律原那么的適用原那么
分析:
二、法律原那么與法律規(guī)那么的區(qū)別
法律原那么與法律規(guī)那么之區(qū)別
I、在對人對事上,法律原那么較寬,法律規(guī)那么較窄。
2、在穩(wěn)定性方面,法律原那么有較強的穩(wěn)定性。法律原那么通常是社會重大價值的積淀,不會輕易改
變,相比之下,法律規(guī)那么的改變要容易得多。
3、在確定性方面,原那么較為模糊,規(guī)那么較為明確;當原那么與原那么、規(guī)那么與規(guī)那么相互沖突
時,選擇的方法也不相同。
因此,法律原那么與法律規(guī)那么的區(qū)分是相對的。
三、法律原那么的功能
案例:四川瀘州二奶繼承案
案情簡介:四川省瀘州市某公司職工黃某和蔣某1963年結婚,但是妻子蔣某一直沒有生育,后來只得抱養(yǎng)
了一個兒子。由此原因給家庭籠罩上了一層陰影。1994年,黃某認識了一個張姓的女子,并且在與張認識
后的第二年同居。黃的妻子蔣發(fā)現(xiàn)這?事實以后,進行勸告但無效。1996年底,黃和張租房公開同居,以“夫
妻”名義生活,依靠黃的匚資(退休金)及獎金生活,并曾經共同經營。
2001年2月,黃到醫(yī)院檢查,確認自己已經是肝癌晚期。在黃即將離開人世的這段日子里,張面對旁
人的嘲諷,以妻子的身份守候在黃的病床邊。黃在2001年4月18日立下遺囑:“我決定,將依法所得的住
房補貼金、公積金、撫恤金和賣瀘州市江陽區(qū)一套住房售價的一半(即4萬元),以及一部遺留給我的
朋友張某一人所有。我去世后骨灰盒由張負責安葬?!?月20日黃的這份遺囑在瀘州市納溪區(qū)公證處得到公
證。4月22日,黃去世,張根據(jù)遺囑向蔣索要財產和骨灰盒,但遭到蔣的拒絕。張遂向納溪區(qū)人民法院起
訴,請求依據(jù)繼承法的有關規(guī)定,判令被告蔣某按遺囑履行,同時對遺產申請訴前保全。
從5月17日起,法院經過4次開庭之后(其間曾一度中止,2001年7月13日,納溪區(qū)司法局對該公
證遺囑的“遺贈撫恤金”局部予以撤銷,依然維持了住房補貼和公積金中屬于黃永彬局部的公證,此后審理
恢復),
于10月11日納溪區(qū)人民法院公開宣判,認為:盡管繼承法中有明確的法律條文,而且本案中的遺贈
也是真實的,但是黃將遺產贈送給“第三者”的這種民事行為違反了民法通那么第七條“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
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破壞國家經濟方案,擾亂社會經濟秩序”,因此法院駁回原告張某的訴訟
請求。
法理分析:
第三節(jié):法律概念
一、法律概念
法社會學認為,法的要素除了規(guī)那么以外,還包括概念、原那么、技術、政策等。這里著重介紹法律
概念、法律原那么和法律規(guī)那么。
法律概念是指在法律上對各種事實進行抽象,從中概括出一些共同性特征而形成的權威范疇。
案例:《食品平安法》第九十九條
第九十九條本法以下用語的含義:
食品,指各種供人食用或者飲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傳統(tǒng)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療
為目的的物品。
食品平安,指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yǎng)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
害。
預包裝食品,指預先定量包裝或者制作在包裝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
食品添加劑,指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參加食品中的人工
合成或者天然物質。
用于食品的包裝材料和容器,指包裝、盛放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劑用的紙、竹、木、金屬、搪瓷、陶瓷、塑
料、橡膠、天然纖維、化學纖維、玻璃等制品和直接接觸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劑的涂料
用了食品生產經營的工具、設備,指在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劑生產、流通,使用過程中直接接觸食品或者食
品添加劑的機械、管道、傳送帶、容器、用具、餐具等。
用于食品的洗滌劑、消毒劑,指直接用于洗滌或者消毒食品、餐飲具以及直接接觸食品的工具、設備或者
食品包裝材料和容器的物質。
保質期,指預包裝食品在標簽指明的貯存條件下保持品質的期限。
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進入人體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
食物中毒,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質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質的食品后出現(xiàn)的急性、亞急
性疾病。
食品平安事故,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對人體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
故。
二、法律概念的功能
法律概念有以下兩個功能:
1、認識功能。法律現(xiàn)象都是具體的、個別的,只有在比擬和分析的根底上,抽象出不同類別現(xiàn)象的各自特
征,并歸結為相應的法律概念,人們才能認識這些法律現(xiàn)象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隨著人們對法律現(xiàn)象認識
的日益深入,法律概念也不斷開展。因此,一國法律概念體系的興旺程度往往表達了該國的法律調整水平。
2、構成功能。從形式邏輯角度看,法律規(guī)那么和法律原那么上表現(xiàn)為判斷,而任何判斷都是由兩個以上的
概念構成的,因此,法律概念是構成法律規(guī)那么和法律原那么的根底。
法律概念不僅對于立法,而且對法律實現(xiàn)過程也具有重要意義,對法律概念的理解就是對法律規(guī)那么
內容的理解,它會直接影響到法的遵守和適用。
第四章:法的淵源
第一節(jié):法的淵源及其分類
一、法的淵源的含義:
所謂法律淵源,就是指法律的形式淵源,即被成認具有法的效力、法的權威性或具有法律意義并作為法官
審理案件之依據(jù)的標準或準那么來源,如制定法(成文法)、判例法、習慣法、法理等等。
法律淵源分為正式法律淵源與非正式法律淵源(簡稱為“正式法源”和“非正式法源
第二節(jié):法的淵源的分類
.正式法律淵源是那些具有明文規(guī)定的法律效力并且直接作為法官審理案件之依據(jù)的標準來源,如憲法、法
律、法規(guī)等,主要為制定法,即不同國家機關根據(jù)具體職權和程序制定的各種標準性文件。
非正式法律淵源那么指那些不具有明文規(guī)定的法律效力、但卻具有法律意義并可能構成法官審理案件之依
據(jù)的準那么來源,如正義標準、理性原那么、公共政策、道德信念、社會思潮、習慣等。
案例:
假設某家族存在如卜習慣——“未按時參加家族祭祀祖先的活動者,視為藐視祖先,因而剝奪其繼承權”,
假設家族成員A因為未能按時參加當年的祭祀活動而被剝奪了遺產繼承權。
后A訴至法院。他所持的理由有二:其一,A本身既缺乏勞動收入、又缺乏生活來源;其二,我國《繼承
法》13條第2款規(guī)定:“對生活有特殊困難的缺乏勞動能力的繼承人,分配遺產時,應當予以照顧?!?/p>
問題分析:
如果你是一個法官,對于這個案件如何處理,請說明理由。
(提示:這里涉及的是,對于正式法律淵源與非正式法律淵源應如何選擇適用)
第三節(jié):當代中國的法的淵源
一、憲法
憲法是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淵源,它一方面規(guī)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即主要的國家權力——立法權、司法
權與行政權的范圍與界限;另一方面它乂規(guī)定了公民的根本權利和義務,為保護公民的行動自由設定了標
準。
二、法律
在我國,“法律”這個概念具有兩種含義:
1、廣義的法律:是指所有由具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依據(jù)立法程序產生的標準性法律文件。
2、狹義的法律:是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標準性法律文件。此
處的法律是指狹義的法律。
三、法規(guī)
除了狹義法律的立法機關以外,我國的最高行政機關與地方國家權力機關也可以制定標準性的法律文件,
這被稱為法規(guī)。它們屬于廣義法律的組成局部。根據(jù)制定的機關的不同,法規(guī)可以劃分為行政法規(guī)與地方
性法規(guī)兩類。
1、行政法規(guī)
行政法規(guī)是指由國務院為執(zhí)行法律的規(guī)定或者實現(xiàn)自身的法定職權,所制定的標準性法律文件。
2、地方性法規(guī)
地方性法規(guī)是指具有立法權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可以因為執(zhí)行法律或者行政法規(guī)的需要以及針對自身
權限范圍之內的地方性事務,制定的標準性法律文件。
依據(jù)制定機關等級的不同,地方性法規(guī)可以分成兩個層次:
(1)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guī),
(2)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guī)。由于行政權力具有等級制的特征,因此以上兩種地方
性法規(guī)的效力依次減弱。
3、法規(guī)適用的順序
法官在適用法規(guī)時遵循的一般原那么是:當它們之間出現(xiàn)矛盾時,依據(jù)“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的方式選擇
適用。
四、規(guī)章
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以及局部地方人民政府(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以及較大的市的政府)可以根據(jù)法律、
行政法規(guī)以及地方性法規(guī)制定規(guī)章,以便執(zhí)行法律、法規(guī)的要求或者實現(xiàn)自身部門的職責。
五、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依據(jù)我國在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實行的民族區(qū)域白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據(jù)當?shù)孛褡宓?/p>
政治、經濟、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六、國際條約與國際慣例
法官有時可能會受到國際條約與國際慣例的約束,因此,國際條約與國際慣例也可能在一定條件之下轉變
成為我國的法律淵源。
總結:
我國正式法律淵源表現(xiàn)為如下類型:憲法;法律;法規(guī)(行政法規(guī)和地方性法規(guī));規(guī)章;自治條例和單行
條例;國際條約與國際慣例。
第五章:法的效力
第一節(jié):法律的效力及其效力范圍
一、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即法律的約束力,指人們應當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那樣行為,必須服從。通常,法的效力分為標準
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和非標準性法律文件的效力
二、法的效力層次
根據(jù)我國《立法法》的有關規(guī)定,我國法的效力層次可以概括為:012
I、上位法的效力高于下位法,即標準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層次決定于其制定主體的法律地位,行政法規(guī)的效
力高于地方性法規(guī)。
2、在同一位階的法律之間,特別法優(yōu)于-?般法,即同一事項,兩種法律都有規(guī)定的,特別法比一般法優(yōu)先,
優(yōu)先適用特別法。
3、新法優(yōu)于舊法。
三、法律效力的種類
法律效力可以分為三種,即對象效力、空間效力、時間效力
(1)、對象效力
法律對?人的效力,是指法律對誰有效力,適用于哪些人。
在世界各國的法律實踐中先后采用過四種對人的效力的原那么,即屬人主義、屬地主義、保護主義和以屬
地的原那么為主,與屬人主義、保護主義相結合的原那么這四種原那么。
1、屬人主義,即法律只適用于本國公民,不管其身在國內還是國外,非本國公民即使身在該國領域內
也不適用。
2、屬地主義,法律適用于該國管轄地區(qū)內的所有人,不管是否是本國公民,都受法律約束和法律保護,本
國公民不在本國,那么不受本國法律的約束和保護。
3、保護主義,即以維護本國利益作為是否適用本國法律的依據(jù),任何侵害了本國利益的人,不管其國籍和
所在地域,都要受該國法律的追究。
4、以屬地主義為主,與屬人主義、保護主義相結合。即既要維護本國利益,堅持本國主權,又要尊重他
國主權,照顧法律適用中的實際可能性。
四、空間效力
法律的空間效力,指法律在哪些地域有效力,適用于哪些地區(qū),一般來說,一國法律適用于該國主權范圍
所及的全部領域。
包括領土、領水及其底土和領空,以及作為領土延伸的本國駐外使館、在外船舶及飛機。
五、時間效力
法律的時間效力,指法律何時生效、何時終止效力以及法律對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為有無溯及力。
(一)法律的生效時間法律的生效時間主要有三種:
1.自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
2.由該法律規(guī)定具體生效時間
3.規(guī)定法律公布后符合一定條件時生效
(-)法律終止生效的時間013
法律終止生效,即法律被廢止,指法律效力的消滅。它?般分為明示的廢止和默示的廢止兩類。
(三)法的溯及力
法的溯及力,也稱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律對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利行為是否適用。如果適用,
就具行溯及力;如果不適用,就沒有溯及力。法律是否具有溯及力,不同法律標準之間的情況是不同的。
關于法律的溯及力問題,一般通行兩個原那么:
首先“法律不溯及既往''原那么,明國家不能用現(xiàn)在制定的法律指導人們過去的行為,更不能由于人們過去
從事某種當時是合法而現(xiàn)在看來是違法的行為。而依照現(xiàn)在的法律處分他們。
其次,作為法律不溯及既往“原那么的補充“,法律標準的效力可以有條件地適用于既往的行為,從我國目
前有關法律溯及既往的原那么的規(guī)定,一般采用“不溯及既往”的原那么。
具體表現(xiàn)在,就有關侵權、違約的法律和刑事法律而言,一般適用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那么,而在某些有
關民事權利的法律中,法律有溯及力。
案例:中國法境外效力案
案情簡介:
寧紅與華大強(兩人均是化名)共同供職于四川省某建筑工程公司科威特海外工程部,1990年元月某日,
兩人因瑣事發(fā)生爭執(zhí),進而開展到持械毆斗,寧紅憑著人高馬大,用砍刀把華大強砍成重傷,華大強被送
回國內治療,寧紅被科威特警方拘留。案發(fā)后中國外交、司法機關同科威特外交、司法機關協(xié)商后同意寧
紅由科威特司法機關適用科威特刊法進行定罪量刑。寧紅經科威特司法機關審判后被判處有期徒刑XX年,
后被關押在科威特監(jiān)獄服刑。如果這個案件到此為止,只不過是一宗發(fā)生在海外的普通刑事案件,然而接
下來的離奇事情一樁接一樁,令人驚奇不已。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十幾萬軍隊在坦克大炮掩護下向鄰國科威特發(fā)動了猛烈的進攻,只有2萬軍隊的
科威特不到3小時就被伊拉克軍隊占領。在這三個小時狂轟濫炸的過程中,關押宇紅的監(jiān)獄也沒有幸免,
監(jiān)獄被炸的只剩下殘垣斷壁,所有犯人四散而逃,寧紅也隨其他犯人逃出監(jiān)獄。這時我國政府派出民航飛
機在約旦接中國公民回國,宇紅也搭上該航班,平安抵達中國。
1990年10月某日,寧紅在北京城閑逛,突然他發(fā)現(xiàn)不遠處的寧紅,他以為自己認錯了人,仔細一看,
果然是寧紅。他秘密跟蹤至寧紅住的旅社,然后趕到北京市公安局報案。北京市公安局經過偵查訊問,證
明華大強所述事實真實,經向北京市檢察機關提請,將宇紅依法逮捕。后由檢察機關起訴和出庭支持公訴,
人民法院判決,寧紅被判處有期徒刑XX年,判決后送往某監(jiān)獄服刑。
從該案件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如下幾點看法
分析:
第六章:法律意識與法律行為
第一節(jié):法律意識
一、法律意識
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法律意識同人們的世界觀、倫理道德觀等有密切聯(lián)系,具有強烈的階級性。
不同階級的法律意識各不相同。在階級社會中,沒有全社會統(tǒng)一的法律意識。統(tǒng)治階級的法律意識在社會
上居于統(tǒng)治地位,起著支配作用。
它表現(xiàn)為探索法律現(xiàn)象的各種法律學說,對現(xiàn)行法律的評價和解釋,人們的法律動機(法律要求),對自己
權利、義務的認識(法律感),對法、法律制度了解、掌握、運用的程度(法律知識〕,以及對行為是否合
法的評價等。
第二節(jié):法律行為
一、法律行為:就是依當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這樣一種有意識的活
動(包括:合法行為、違法行為、意志行為、事實行為)
法律行為作為一個法學范疇,其所對應的范疇是“非法律行為”。簡單地講,所謂非法律行為,是指那些不
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即不受法律調整、不發(fā)生法律效力、不產生法律效果的行為。
案例:
劉輝與張青到當?shù)孛裾C關申請離婚,民政機關依法許可離婚并發(fā)給離婚證書。
劉輝與張青基于解除婚姻關系的需要而到民政部門辦理離婚手續(xù),表達了二人行為的意識性,圻以是?種
法律行為
法律行為的分類
一、根據(jù)行為主體性質和特點所作的分類
1.個人行為.集體行為與國家行為
2、單方行為與多方行為
3、自主行為與代理行為
二、根據(jù)行為的法律性質所作的分類
1、合法行為與違法行為
2、公法行為與私法行為
3、抽象行為與具體行為
三、法律行為的成立必須具有以下條件:
①必須是出于人們自覺的作為和不作為。無意識能力的幼年人、瘋癲、白癡,以及一般人在暴力脅迫下的
作為和不作為,都不能被視為法律行為。
②必須是基于當事人的意思而具有外部表現(xiàn)的舉動,單純心理上的活動不產生法律上的后果,如雖有犯
罪意思而無犯罪行為的,不能視為犯罪,也不能視為法律行為。
③必須為法律標準所確認、而發(fā)生法律上效力的行為。不由法律調整、不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如通常的社
交、戀愛等不是法律行為。
四、法律行為的特征:
第一,法律性。法律行為是法的現(xiàn)象的重要組成局部,是由法律規(guī)定的、具有法律意義、可以用法律進行
評價的人的行為,由此區(qū)別于一般的社會行為。
第二,社會性。法律行為作為人的活動,具有社會性的特征,法律行為并不是一種孤立的行為,而是
其他社會行為的一種形式或一個方面。
玉、法律行為的結構:
一是內在意志方面,即法律行為有一個內在的、主觀的領域,包括動機、目的和認知能力等要素;
二是外在表現(xiàn)方面,即法律行為外在地客觀表現(xiàn)為行動、手段和效果等要素。
第七章:法律關系
一、法律關系:是在法律標準調整社會關系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人們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
二、法律關系具有如下特征:
1、法律關系是根據(jù)法律標湮建立的一種社會關系,具有合法性:
2、法律關系是表達意志性的特種社會關系
3、法律關系是特定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
三、法律關系的種類
(-)縱向(隸屬)的法律關系卻橫向(平權)的法律關系1按照法律主體在法律關系中的地位不同而劃
分)
1、縱向(隸屬)的法律關系是指在不平等或不對等的法律主體之間所建立的權力服從關系。
2、橫向法律關系是指平權法律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二)單向(單務)法律關系、雙向(雙邊)法律關系和多向(多邊)法律關系(按照法律主體的多少及
其權利義務是否一致為根據(jù)而劃分)
如:
季某與楊某系多年交往的好友。季某生前立遺囑,表示死后將所薇徐悲鴻畫作一幅贈與楊某。楊某得知后
表示接受贈與,但愿意將自己祖?zhèn)鞯囊粚η宕∧觊g青瓷花瓶作為回贈。季某不允,而將自己的贈與遺
囑到公證處公證c016
這是一個典型的不附義務的,,贈與合同,,,其中,季某與楊某之間所存在的贈與法律關系是單向的,而不是
雙向的.
雙向(雙邊)法律關系,是指在特定的雙方法律主體之間,存在著兩個密不可分的單向權利義務關系,其
中一方主體的權利對應另一方的義務,反之亦然。
例如,買賣法律關系就包含著這樣兩個相互聯(lián)系的單向法律關系。
所謂多向(多邊)法律關系,是三個或三個以上相關法律關系的復合體。
比方:
“陽光公司”欲出售“荷花”牌洗衣機40臺給一國營企業(yè)(簡稱“A單位”),合同約定A單位支付貨款4
萬元。在交貨之前,40臺洗衣機暫時寄放在臨近“陽光公司”的一所福利工廠(簡稱“B單位”)的廢舊倉庫,
“陽光公司''委托個體運營者趙某籽貨物按時運抵A單位。
問:上述例子中存在多少種法律關系?
分析:
(三)第一性法律關系(主法律關系)和第二性法律關系(從法律關系劃分依據(jù):法律關系作用和
地位的不同)
第一性法律關系(主法律關系),是人們之間依法建立的不依賴其它法律關系而獨立存在的法律關系或在多
向法律關系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法律關系。由此而產生的、居于附屬地位的法律關系,就是第二性法律關系
或從法律關系。
以上述事例來看,“陽光公司”與*單位”之間的貨物買賣法律關系是第一性法律關系,那么,“陽光公司”
與“B單位”之間的貨物倉儲法律關系,“陽光公司”與趙某之間的貨物運輸法律關系就是第二性法律關系。(兩
個法律關系居于附屬地位)
五、法律關系的主體
強調的是能夠參與法律關系的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國家。法律關系的主體必須具有權利能力和
行為能力。
六、法律關系的客體
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法律關系主體之間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包括物、人身、精神產品、行為結果。
法律關系客體存在以下幾類:
1、物
法律意義上的物是指法律關系主體支配的、在生產上和生活上所需要的客觀實體。
它可以是天然物,也可以是生產物;可以是活動物,也可以是不活動物017
2、人身
人身是由各個生理器官組成的生理整體(有機體)。它是人的物質形態(tài),也是人的精神利益的表達。人
身不僅是人作為法律關系主體的承載者,而且在一定范圍內成為法律關系的客體。
但須注意的是:
第一,活人的(整個)身體,不得視為法律上之“物”,不能作為物權、債權和繼承權的客體,禁止任何人
(包括本人)將整個身體作為“物”參與有償?shù)慕洕苫顒?,不得轉讓或買賣。因此,販賣或拐買人口,
買賣婚姻,是違法犯罪行為。
第二,權利人對自己的人身不得進行違法或有傷風化的活動,不得濫用人身,或自踐人身和人格。
例如,賣淫、自殺、自殘行為屬違法行為或至少是法律所不提倡的行為。
第三,對人身行使權利時必須依法進行,不得超出法律授權的界限,嚴禁對他人人身非法強行行使權利。
例如,有監(jiān)護權的父母不得虐待未成年子女的人身。
3、產品
精神產品是人通過某種物體(如可本,磚石、紙張、膠片、磁盤)或大腦記載下來并加以流傳的思維成果。
精神產品不同于有體物,其價值卻利益在于物中所承載的信息、知識、技術、標識(符號)和其它精神文
化。同時它又不同于人的主觀精神活動本身,是精神活動的物化或固定化。精神產品屬于非物質財富。
法學界常稱為“智力成果”或“無體財產工
4、行為結果
在很多法律關系中,其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曷行為結果。
作為法律關系客體的行為結果是特定的,即義務人完成其行為所產生的能夠滿足權利人利益要求的結果。
這種結果一般分為兩種:
一種是物化結果,即義務人的行為(勞動)凝結于一定的物體,產生一定的物化產品或營建物(房屋、
道路、橋梁等);
另一種是非物化結果,即義務人的行為沒有轉化為物化實體,而僅表現(xiàn)為一定的行為(通常為效勞行為)
過程所產生的結果(或效果)。018
案例:行為結果
肖女士為了改變自己的面部形象,至U“芬芳”美容院要求為其美容,為此支付人民幣5000元。美容院容許
其提出的條件,派美容師張某為其整容。張某技術精湛,為肖女士完成整容手術,效果很好,得到肖女士
的稱贊。
這個事例中,肖女士和“芬芳”美容院之間所形成的是勞務合同法律關系。其中,張某為肖女士整容,所履
行的是美容院的一種義務。
肖女士面容得到改善,那么是張某的行為結果,而這是勞務合同法律關系的客體。
應當看到張某履行義務與其行為結果之間既有聯(lián)系,也有區(qū)別。當然,在這個法律關系中,肖女士支付的
5COO元美容費也是其客體之一。
例1:根據(jù)我國法律的規(guī)定,以卜哪些情況可以形成法律關系?
A.劉某因賭博欠吳某10000元
B.甲區(qū)查處有火災隱患的企業(yè),有關人員或被拘留,或被處以重罰
C.何某為趕回家,將已過期限的身份證涂改,機場安檢站不予放行登機
D.任某在醫(yī)院進行腎移植手術
例2:以下哪些不屬于法律關系范疇?
A.限制行為能力人之間的法律權利和義務關系;
B.奴隸主對奴隸的占有使用關系;
C.政黨章程所規(guī)定的權利義務關系;
D.無效的合同關系
第八章:權利、義務和責任
一、權利與義務
1、權利的概念
(1)關于權利的本質學者們的解釋:
意思說:認為權利是法律賦予人的意思力或意思支配力
利益說:認為權利就是法律所保護的利益
折衷說(綜合意思說和利益說),認為權利是保護利益的意思力或依意思力所保護的權利
⑵法律權利的特點:
A.權利的本質是由法律標準所決定,得到國家的認可和保障。
B.權利是權利主體按照自己的愿望來決定是否實施的行為,因而權利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C.權利是為了保護一定的利益所采取的法律手段。
2.義務的概念019
(1)義務一般在以下幾種意義上使用:
A.它是指義務人必要行為的尺度(或范圍)
B.它是指人們必須履行一定作為或不作為之法律約束
C.它是指人們實施某種行為的必要性
(2)義務的性質表現(xiàn)在:
A.義務所指出的,是人們的“應然”行為或未來行為,而不是人們事實上已經履行的行為,已履行的“應然”
行為是義務的實現(xiàn),而不是義務本身。
B.義務具有強制履行的性質,義務人對于義務的內容不可隨意轉讓或違反。
(3)義務在結構上包括兩個局部:
A.義務人必須根據(jù)權利的內容作出一定的行為,這在或者表現(xiàn)為要求人們不得作出一定的行為.在法學
上被稱“作為義務”或“積極義務”。
B.義務人不得作出一定行為的義務,被稱為“不作為義務”或“消極義務
二、權利和義務的相互聯(lián)系
1、從結構上看,兩者是緊密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它們的存在和開展必須以另i方的存在和開展為條件。
2、從數(shù)量上看,兩者的總量是相等的。
3、從產生和開展看,兩者經歷了一個從渾然一體到分裂對立再到相對一致的過程。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建
立,實行“權利和義務相一致”的原那么,使兩者之間的關系開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4、從價值上看,權利和義務代表了不同的法律精神,它們在歷史上受到重視的程度有所不同,因而兩者在
不同國家的法律體系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分。在民主法治社會,法律制度較為重視對個人權利的保護。此
時,權利是第一性的,義務是第二性的,義務的設定的目的是為了保障權利的實現(xiàn)。
三、法律責任
一、法律責任的概念
(一)法律責任的含義和特點
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了法定義務或契約義務,不當行使法律權利、權力所產生的,或者由于法律規(guī)定而由
行為人承當?shù)牟焕蠊7韶熑尉哂幸圆诽攸c:
1、承當法律責任的最終依據(jù)是法律。
2、法律責任具有國家強制性。020
(-)法律責任與權力、權利、義務的關系
例:
1、某造紙廠暴力抗拒環(huán)境保護部門和工商局執(zhí)法人員的聯(lián)合污染治理查處,并且糾集工廠職工,將執(zhí)
法人員打成重傷,還扣留了執(zhí)法小組的汽車。他們除了承當行政責任之外,還需要承當刑事責任。
2、甲在窗臺上有鮮花一盆,一日風大,花盆被吹落樓下,剛好砸到經過此地的乙,造成乙頭部被砸
傷。乙找到甲后,發(fā)現(xiàn)甲是他高口同學,多年未見,于是乙就沒有讓甲承當賠償責任。[民事責任的免除)。
3、張某和趙某簽訂了一個買賣合同,按照合同約定,張某應當在合同簽訂后一個月內向趙某的飯店
供給大閘蟹500斤,后張某向趙某的飯店供給大閘蟹500斤
案例:承當法律責任必須具備實質違法性一社會危害性被告人李某,女,21歲。某日李騎自行車途遇一男
青年企圖搶其自行車,李某不敢對抗,便主動表示“可以把車推走,但不要傷害她“,同時李又說車上打氣
筒是借的,要求留給李某。男青年表示同意。李某趁其不備用氣筒男青年擊倒在地,并騎車去報案。當李
某來到就近的一個屯子時,四周一片漆黑,只有一戶人家尚有燈光,李便投燈光而去。這家有母女二人,
李向主人說明遭遇后,母女深表同情,李即留宿該戶。母親恐客人害怕,便讓女兒陪宿。男青年被擊倒醒
米后,悻悻而歸,原來李某借宿的正是男青年的家。他一進門便發(fā)現(xiàn)自己搶過的自行車在院內,急忙問明
來歷,母親敘說了事情的經過。男青年聽后急忙問明李某睡覺的位置及方向,母親說李某在外測,女兒睡
內側,頭朝北。男青年遂持鋤刀悄悄撥開房門,在黑暗中摸準睡在炕外側的人頭,照頸部猛砍一刀,殺死
了被害人。但事后發(fā)現(xiàn)被殺害的不是李某,而是男青年的妹妹。原來,李某躺下后,久久未能入睡,男青
年與母親的談話以及摘鋤刀撥門的聲音她都聽得一清:楚,在極度恐慌中,李某不得已悄悄移動罪犯的妹
妹,將其推至土坑外側,自己睡在她的位置,才幸免于難。
本案的爭點,李某是否可以以犧牲他人的生命來維護自己的生命,
法理分析:
四、法律責任的競合
(一)含義:是指由于某種法律事實的出現(xiàn),導致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法律責任的產生,而這些責任之
間相互沖突的現(xiàn)象。
(二)特點:數(shù)個法律責任的主體為同i法律主體:責任主體實施了i個行為;該行為符合兩個或兩
個以上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數(shù)個法律貢任之間相互沖突。
(三)產生法律責任競合的原因:不同的法律標準從不同角度對社會關系加以調整,而由于法律標準
的抽象性以及社會關系的復雜性,不同的法律標準在調整社會關系時可能產生一定的重合,使得一個行為
同時觸犯了不同的法律標準,面臨數(shù)種法律責任,從而引起法律責任的競合問題。
(四)法律責任競合的處理.:不同法律部門間法律責任的競合,應按重者處之;如果相對校輕的法律
責任已被追究,再追究較重的法律責任應適當考慮折抵。
五、法律責任的免責條件
法理:一般而言,違法行為總會導致責任的發(fā)生,但是在個別情況下,行為人也可能因為種種原因
而免除責任。在我國法律上,主要存在以下免責理由:
1、因期限經過而免責;
最典型的是我國《刑法》第87條規(guī)定:”犯罪經過以下期限不再追訴:
(一)法定最高刑為不滿五年有期徒刑的,經過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為五年以上不滿十年有期徒刑的,經過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
檢察院核準?!?/p>
再如《民法通那么》關于訴訟時效的規(guī)定。
2、因不訴而免責;
如刑法上的“不告不理”的規(guī)定,不告不理意味著當事人不告訴,國家就不會把法律責任歸于違怯者,亦即
意味著違法者被免除了法律責任。如:刑法上規(guī)定的“以暴力干預婚姻自由罪、侮辱罪、誹謗罪等
3、協(xié)議免責或者通過免遭條款免責;
前者是指當違法行為發(fā)生后,雙方當事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達成協(xié)議免除加害人或者違約責任都的責任。
即所謂的“私了”
后者是指事先在契約中約定發(fā)生某種違法行為時,行為人不承當責任。
4、另外一些部門法還在具體制度里規(guī)定了特殊的免費條件:
如我國刑法第67條:犯罪以后白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是白首。對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者
減輕處分。其中,犯罪較輕的,可以免除處分。
習題:
以下涉及到免除法律責任的情形中,符合法律責任免責條件的有哪些:022
A、李某炒股失敗欠下債務30萬元,對方訴訟請求歸還,但其家徒四壁,只能歸還一萬元,對方免除了李
某的剩余債務。
B、王某于復:習考試期間租房一間居住,考試結束后便一走了之,拖欠房租30(H)元,3年后房東路
遇王某遂要其付租,王某以法律責任已免除為由拒絕給付;
C、趙某借劉某現(xiàn)金2000元并揮霍一空,在劉某要起訴還錢之際,趙某父親與劉某達成協(xié)議,由其代趙某
還劉某2000元,劉某不向法院起訴,趙某的法律責任得以免除。
D、吳某因犯盜竊罪被判有期徒刑7年,在服刑期間他主動交代了其所掌握的楊某入室殺人搶劫的事實,使
楊某落入法網(wǎng)。為此,吳某被減刊一年。
第九章:法律體系
一、什么是法律體系
法律體系是指由一國各法律部門構成的、具有內在聯(lián)系的整體,如果把法律體系整體看成宏觀結構,那么
法律體系的宏觀結構是由公法、私法和社會法三方面構成;而公法、私法和社會法三方面各自又都有自己
的結構,它們就是各個法律部門。
所以法律體系的中觀結構要素是法律部門。而法律標準那么是法律體系的微觀結構要素。由此可見,法律
體系、法律部門和法律標準三者之間是層次附屬的關系。
二、中國目前的法律體系
由法律、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三個層次,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
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七個法律部門組成。
1.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主要國家機關組織法、選舉法、民族區(qū)域自治法、特別行政區(qū)根本
法、授權法、立法法、國籍法等。
2.行政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處分法、行政監(jiān)察法、政府采購法、國家公務員暫行條理等(一般行政
法)。食品衛(wèi)生法、藥品管理法、治安管理出發(fā)條理(特別行政法)。
3.民法:民法通那么,合同法、擔保法、婚姻法、繼承法、收養(yǎng)法、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著
作權法實施條例、商標法實施細那么。
4.商法:公司法、證券法、票據(jù)法、保險法、企業(yè)破產法、海商法。
5.經濟法:
⑴有關企業(yè)管理的法律:全民所有制工業(yè)企業(yè)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yè)法、外資企業(yè)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yè)
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法。
⑵財政、金融和稅收方面的法律: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yè)銀行法、個人所得稅法、稅收征收管理法;
⑶有關宏觀調控的法律、法規(guī):預算法、統(tǒng)計法、會計法、計量法。
(4)有關市場主體、市場秩序的法律:產品質量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6.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勞動法、工會法、礦山平安法、平安生產法。
7.自然資源與環(huán)境保護法:
(1)屬于自然資源方面的:森林法、草原法、漁業(yè)法、礦產資源法、土地管理法、水法、野生動物保護法。
⑵屬于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環(huán)境保護法、海洋環(huán)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環(huán)境影響評價
法等。
8.刑法:刑法,單行法律法規(guī)的有關條款。
9.訴訟法:
(1)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
⑵律師法、法官法、檢察官法、仲裁法、監(jiān)獄法
第三編:法的作用和價值
第十章:法的作用
一、法的作用(指引、評價、預測、教育)
例一:法的指引作用
張某承租宋某一套住房,租期兩年,每半年結算一次租金,訂有書面合同,各執(zhí)一份。后因宋某要去國外
繼承一筆遺產并定居國外,將該房賣給劉某,并辦理了交易手續(xù),但未能及時通知張某。劉某買了此房后
又在外地出差。半年之后,劉某以房主身份向張某收取房租,張某拒絕將租金向劉某交納。劉某向當?shù)胤?/p>
院提起訴訟。法院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80條(其規(guī)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
人未經通知的,該轉出對債務人不發(fā)生效力判劉某敗訴,
評述:
例二:法的評價作用
1998年,趙某想為其77歲高齡的母親投保,但保險合同規(guī)定被保險人應該是年齡在70歲以下且身體健
康的人,因此,趙某就通過關系修改了他母親的戶口年齡與保險公司簽訂了保險合同,而且分別在1998、
2COO年為其母親投保。2003年,趙某母親去世,保險公司在進行理賠調行時,趙某再次改了其母親入黨
申請書上的年齡。由此,趙某獲得了保險公司理賠的27萬元。不久,保險公司向公安部門舉報趙某進行
保險詐騙活動,隨后由檢察機關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最終人民法院依據(jù)保險法54條的規(guī)定(“投保人申
報的被保險人年齡不真實的,并且真實年齡不符合合同約定年齡限制的,保險人可以解除合同,并在扣除
手續(xù)費后,向投保人退還保險費,但自合同成立之日起逾二年的除外?!?,認定保險合同有效,判決趙某
無罪。
評述:
例三:法的預測作用
某水泥廠與某建筑公司簽訂一份水泥購銷合同。合同約定供方向需方供給水泥300噸,由供方分三批將水
泥運至需方指定的施工地點。在合同履行的過程中,前兩批貨交付良好,需方驗收后己付清貨款。第三批
貨起運時遇到陰雨天氣,大雨、暴雨持續(xù)不斷,貨物運輸途中遇到山洪爆發(fā),公路被毀,致使水泥無法按
時送到指定地點。水泥廠立即將這一情況通知了建筑公司,并在一星期后又將公路部門和氣象部門的有關
證明材料送給對方。公路被修復后,水泥廠將第三批水泥送到指定地點。建筑公司驗收貨物后,拒付貨款,
而且以水泥廠延誤送貨20天導致其停工損失為由,要求水泥廠承當違約責任。水泥廠向律師咨詢,律師
告知,根據(jù)我國合同法第117、118條的有關規(guī)定即“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jù)不可抗力的影響,
局部或者全部免除責任”、“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
方造成的損失,并應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由此,律師說,水泥廠的貨款一定能夠收回,而且至多承當
局部責任,甚至可以免除全部責任。水泥廠根據(jù)律師的建議向建筑公司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訴訟,該法院判
決結果與律師的說法根本一致。
評述:
習題:甲與乙簽訂了一份有效的買賣合同。在合同中約定,甲于合同簽訂后30天后向乙提供50噸優(yōu)質小
麥,用于生產面包。乙在該合同等訂后第二天乂與丙簽訂了一份合同,合同約定:乙將50噸小麥制成面包
后將全部出售給丙,從這兩個合同中,可以看出,對于乙的行為,法律顯示出什么作用:
A、指引作用;B、評價作用:
C、預測作用:D、強制作用:
例四:法的教育作用
2CO4年10月,某中學組織該校高一的學生參加了該校所在地的法院所舉行的某個刑事案件公開宣判大
會。該校高一的學生通過參加這個公開宣判大會,具體地明確地知道了某種行為是犯罪行為,認識到法律
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評述:
025
例5:法的價值
法的價值中最本質的價值是自由,正如馬克思所說:“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經?!睂V浦贫认碌?/p>
法律雖然由國家制定,形式上具芍合法權威,然而由于本質上背離了自由的要求,因而只能是一種徒具形
式的“惡法任何不符合自由意蘊的法,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法。這是教材上闡述的觀點。針對這一觀點,
甲、乙、丙、丁四位同學發(fā)表了以下看法。以下判斷中哪種是正確的?
A、甲同學認為,自由是極為神圣的,限制自由的法就不是法
B、乙同學認為,自由是神圣的,但自由也應有限度,這個限度應由法來規(guī)定
C、丙同學認為,自由誠可貴,法治亦重要,即使是現(xiàn)代社會,白由也應是法治范圍內的自由
D、丁同學認為,教材所說的“任何不符合白由意蘊的法,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法”,只具有相對的意
義,不是在任何條件下都適合這種說法
第十一章:法的價值
一、法的價值的含義
1、法的價值是指法這種標準體系(客體)有哪些為人(主體)所重視、珍視的性狀、屬性和作用。
2、具體而言,法的價值這一范疇包含如下意義:
(1)同價值的概念一樣,法的價值也表達了一種主客體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它是由人對作為客體的法
律的認識,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法的價值不是以人受制于法律,而是以人作為法律的本體這一關系得意存
在的。法律無論其內容亦或目的,都必須符合人的需要,這是法的價值概念存在的根底;
(2)法的價值說明了法律對于人們而言所擁有的正面意義,它表達了其屬性中為人們所重視、珍惜
的局部。
(3)法的價值既包括對實然法的認識,更包括對應然法的追求。
二、法的價值的種類
(一)自由
1、法的價值上所言“自由”,即意味著法以確認、保障人的這種行為能力為己任,從而使主體與客體之間能
夠到達?種和諧的狀態(tài)。
2、就法的本質來說,它以“自由”為最高的價值目標。026
3、自由在法的價值中的地位,還表現(xiàn)在它不僅是評價進步與否的標準,更重要的是它表達了人性最深刻的
需要。
(二)秩序
1、法學上所言秩序,主要是指社會秩序。它說明通過法律機構、法律標準、法律權威所形成的種法律狀
態(tài)。
2、法律總是為一定秩序效勞的,也就是說,在秩序問題上,根本就不存在法律是否效勞于秩序的問題。所
存在的問題僅在于法律效勞于誰的秩序、怎樣的秩序。
3、秩序之所以成為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兩人股份協(xié)議書模板
- 2025年技術轉讓合同模板版
- 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 3.2 正比例 正比例的意義|西師大版
- 五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4.小數(shù)的大小比較 蘇教版
- 《野望》歷年中考古詩欣賞試題匯編(截至2022年)
- 2025年湖南省邵陽市單招職業(yè)適應性測試題庫審定版
- 2024年水輪機及輔機項目資金需求報告
- 2025年嘉興職業(yè)技術學院單招職業(yè)適應性測試題庫新版
- 2025年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單招職業(yè)傾向性測試題庫及答案1套
- 微專題21 圓錐曲線經典難題之一類探索性問題的通性通法研究 -2025年新高考數(shù)學二輪復習微專題提分突破140分方案
- 小學語文學科集體備課實施方案
- (完整版)英語四級詞匯表
- 2024-2025學年初中信息技術(信息科技)七年級全一冊義務教育版(2024)教學設計合集
- 水利水電工程單元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評定表及填表說明
- 四級防火道路施工標準
- 部編版六年級下冊語文古詩三首《石灰吟》(課件)
- 2024年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考試題庫300題(含答案)
- 客服專員+云客服安全知識雙11阿里淘寶云客服在線+語音+專項云客服考試試題及答案
- 羽毛球教案18課時
- 初三化學一輪復習計劃
- 鏈家新人成長手冊10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