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文化美文南山種豆:陶淵明_第1頁
初中語文文化美文南山種豆:陶淵明_第2頁
初中語文文化美文南山種豆:陶淵明_第3頁
初中語文文化美文南山種豆:陶淵明_第4頁
初中語文文化美文南山種豆:陶淵明_第5頁
全文預(yù)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PAGEPAGE1南山種豆:陶淵明“元康之英”過后,有作為的便是東晉末年劉宋初年的陶淵明和謝靈運了。陶是“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的開山;謝是“元嘉之雄”,山水詩的鼻祖。他們是試圖從體制中解脫自己的一代。由漢末黨錮、“古詩十九首”到建安、正始以迄太康,苦痛得太久了,而且他們的實踐幾乎都證明著這一點:要想在實際的政治生活有所作為,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是近乎徒勞的,甚至,“僅免刑”也難得,往往倒是“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保ā稌x書?阮籍傳》)從漢末至西晉,除了短暫的建安時期外,學(xué)問分子走的是一條為保命而不斷退卻的路。他們放棄了道德,放棄了正義,放棄了良心,最終甚至放棄了是非推斷力,放棄了現(xiàn)實感受力(假如還有感受力就往死里喝酒以求麻木),他們僅想退守活命的一隅,把自己變成沒腦子、沒心肝,只有高度發(fā)達(dá)的腸胃和過分亢奮的性器(假如不亢奮就猛吃春藥)的豬玀。但豬玀就更是屠殺的對象了,而且還被殺得毫無尊嚴(yán)與價值。太康的作家們雖然不象黨錮、不象正始作家那樣在政治生活中堅持正義感與道德感,卻也不免于在忽左忽右變更莫測的政治陷阱中紛紛滅頂。沒有正義的政治當(dāng)然也就沒有穩(wěn)定,沒有穩(wěn)定的政治當(dāng)然會使人的命運難以逆料。建功立業(yè)的希望破滅了,而官場,以其骯臟險惡倒著實教化了他們,于是他們不再象左思那樣熱衷于仕進(jìn)了。“密網(wǎng)裁而魚駭,宏羅制而鳥驚。彼達(dá)人之善覺,乃逃祿而歸耕?!保ㄌ諟Y明《感士不遇賦》)他們茅塞頓開,最終“鳥倦飛而知還”(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掉轉(zhuǎn)頭去,向自然尋求了。陶淵明找到了樸實安靜充溢人間溫情的田園,謝靈運則盡情于清爽奇妙一塵不染的山水。這是一種躲避,一種遠(yuǎn)遁,同時也是一種對現(xiàn)實叛變的姿態(tài),他們的行為反證著現(xiàn)實的黑暗。這里當(dāng)然有躲避倫理責(zé)任的味道,我們也盡可以指責(zé)他們把世界及世界上可憐的百姓毫不憐憫地拱手給暴君亂臣而獨善其身,但孤寂的個人在那個時代事實上也只有這一條路。他們不能變更社會的骯臟與險惡,但他們以自己的行為標(biāo)示出一片干凈與寧和;他們不能抗拒普遍存在且不行動搖的專制與黑暗,但他們在山水田園中保持了自己的自由的特性。這種干凈,這種自由特性,不絕如縷的為中華民族供應(yīng)志向生活的范式,從而使人知道在“踐踏人,羞辱人,不把人當(dāng)人”(馬克思語)的專制之外,還有別樣的生活,從而帶著希望去抗拒現(xiàn)實,追求將來。這就是他們的價值之所在。

朱熹曾經(jīng)說:“晉宋人物,雖曰尚清高,然個個要官職。這邊一面清談,那邊一面招權(quán)納貨。陶淵明真?zhèn)€是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晉宋人物?!笔聦嵣希谖覀兊奈幕瘋鹘y(tǒng)中(不僅是道家、甚至是儒家)都賜予明哲保身、隱遁避世以極崇高的文化褒獎,這種行為被看作是個人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既有這樣的文化大勛章懸掛在那里作誘惑,便少不了有人要假惺惺地去做隱士,來領(lǐng)這枚勛章。而領(lǐng)到了這枚勛章,又猶如獲得了特殊通行證,余下的關(guān)節(jié)便可一一打通。所以,隱逸,更多的是一種手段,以這種手段求名求利,甚至最終來了個邏輯上的自相沖突:求官——是所謂“終南捷徑”。這種文化怪胎的邏輯思路是這樣的:因為他不愿為官而隱居,所以他德行高尚;因為他有了這樣高尚的德行,所以他應(yīng)當(dāng)為官,甚至為大官。所以,在中國,歷代都有隱士,同時,歷代朝廷又都去山中征招隱士,他們共同上演這樣一出文化喜劇。

正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我們來相識陶淵明及其行為的意義。別出心裁的是,在他那里,隱居不是一種手段,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他喜愛這種生活方式,隱居本身即是最終之目的。雖然后世人都把陶淵明看作隱士,鐘嶸稱他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但他自己卻沒有把自己當(dāng)作隱士,他只是在根據(jù)自己喜愛的方式“生活”而已。你看他說的話:“結(jié)廬在人境”,不是隱居,而是“結(jié)廬”;“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不是故作姿態(tài)欲作名士,而是“欲居”,要與那些素心人生活在一起。結(jié)廬也好居家也罷,他是在找尋一安家之所,這一安家之所不在高山之上,崖穴之下,不是那種遠(yuǎn)離人世的高人姿態(tài),而是在“人境”,在“南村”做一個普一般通泯然眾人的人,有“鄰曲時時來”,而無車馬喧。他從官場上“歸去來兮”,是歸來了,回到自己的老家宅院,他不是在找尋一種姿態(tài),而是在回來一種生活,回來自己喜愛的那種生活方式: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然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微雨從東來,好風(fēng)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fù)如何!

(《讀山海經(jīng)》)

讀了這樣的詩,假如我們還不能傾慕他的那種生活,必是弱智或有心靈上的疾患。他不是生活在崇高的道德境界中,以自苦為極,他是生活在閑適的藝術(shù)境界中,以自樂為美。他的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隱士,我看古人或聽今人說他是隱士,感覺怪怪的。我們真的誤會他了,我們自以為拔高了他其實是貶低了他,貶低了他的境界。我們想讓他可敬卻損害了他的可親可愛。一般而言,隱士是使生活道德化,而陶淵明卻努力使自己的生活藝術(shù)化。道德化的生活指向崇高,藝術(shù)化的生活指向美與和諧;道德化的生活指向無,是一種否定式的生活,而藝術(shù)化的生活指向有,是一種確定式的生活,我們看陶淵明的生活:人有屋廬,鳥有樹枝,人歡鳥欣,酒香蔬美。又,道德化的生活指向“敬”與“怒”,藝術(shù)化的生活指向“愛”與“樂”:陶淵明豈止愛這八九間的草廬,他愛他觸目所見的一切,他豈止聽到了鳥的啁啾,他甚至一邊讀書,一邊聽到了他耕種過的地方莊稼萌葉拔節(jié)的聲音。有春酒,有園蔬,微風(fēng)來,好雨俱,而《周王傳》《山海圖》又把靈魂帶到那遙遠(yuǎn)而奇妙的地方,讓他作一回奇妙的精神之旅,不樂復(fù)何如!

他一連用了“欣”“愛”“歡”“樂”這樣明白無誤的詞,來表達(dá)他從內(nèi)心中不由自主地涌現(xiàn)出來開心。他不僅屏絕道德說教,“既耕亦已種”——生活中功利的一面也一筆帶過,現(xiàn)在他要在這鳥鳴成韻綠蔭覆蓋的北窗之下讀書了,而他的讀書,也是他一貫的方式:泛覽,流觀,心無芥蒂,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好在,他還沒有遺忘作詩,為我們留下這千古一快!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zhuǎn)悲。

厲響思清遠(yuǎn),去來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

勁風(fēng)無榮木,此蔭獨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飲酒》)

好一個“托身得所,千載不違”!他曾如一只失群獨飛的鳥,現(xiàn)在最終找到了庇蔭之地:田園。除了詩歌外,他還在《歸去來兮辭》、《與子儼等疏》等等散文類作品中,具體而津津樂道地描寫了自己田園生活的樂趣與稱意,他對他的生活賜予了由衷的贊美。陶淵明明顯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隱士,但他是第一個把隱居生活寫得如此奇妙,如此充溢魅力的。他以前的隱士們好像在追求艱苦的生活,并樂意于向人們展示他們的艱苦生活,以便顯示自己道德的崇高。陶淵明不想向人們作任何表示,這是他自己的生活,他只求自己滿足。假如不違反道德,我們可能不須要特殊地委屈一下自己來向道德獻(xiàn)媚,事實上,我們過分的、矯情的,違反人性的苦行,對道德而言,實在是不必要的。我們高興奮興快愉快活地活著,有什么不對嗎?陶淵明就這樣給我們活出了一個樣兒。對了,他最先影響我們民族的,是他的這種生活方式,生活姿態(tài),以及他樂觀而從容的心態(tài),然后才是他的詩藝。而他詩的魅力則可能正是得之于他生活的魅力與心靈的魅力,三者密不行分。觀賞他的詩,事實上就是在觀賞他的生活,觀賞他這個人。我們的歷史,甚至可以沒有他的詩歌藝術(shù),但卻不能沒有他這個人。他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品。人們最先留意他,就是他這個人,而不是別的。沈約的《宋書》把他歸入《隱逸傳》,蕭統(tǒng)喜愛他,是因為他的懷抱“曠而且真”,直到唐代房玄齡等著的《晉書》,他仍在《隱逸傳》。對這一點,文學(xué)史家經(jīng)常憤憤不平,但我以為,對陶淵明而言,他的人格魅力的確在他的詩歌魅力之先,假如不是更大的話。而他作品中的許多精采篇章,可以看成是田園生活的廣告。田園生活之樂趣,經(jīng)他闡發(fā),更是深化人心。雖然他同時代的人都為人生的病態(tài)的華艷所障目而不能追隨他,但至唐宋,尤其是宋代,在那樣一種沉靜的文化氛圍中,蘇東坡等人的確是從陶淵明那里得到一種眼光與視角,然后再去找尋自然之美,體會平淡生活的真味的。事實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自然與與田園,就是陶淵明式的。陶淵明以他的心靈之光照亮了田園,而田園即著陶之色調(diào)。

陶淵明是對比的大師。他的田園就是對比官場的。許多人指責(zé)他美化田園,但他美化田園不是為了反襯官場的丑污嗎?而且也是他的自我勸慰:在這污濁的世界上,生命簡直找不到一塊干凈而安靜的安恬之處。正如他說的“勁風(fēng)無榮木”——世道的蕭瑟秋風(fēng)刮走了人生的綠葉,我們的靈魂無處蔽蔭。但“此蔭獨不衰”——田園給了他最終的安排。于是他甚至不惜自欺欺人一般地美化田園。他不美化田園他簡直無法安靜自己的內(nèi)心,他美化田園就是勸服自己:人間尚有可居之處。當(dāng)他后來陷入極度貧困,田園生活艱辛的一面呈現(xiàn)給他時,他也不禁慨嘆“生實艱難,死如之何!”這時,他就遠(yuǎn)眺著他的南山上的“舊宅”了:

家為逆旅舍,我如當(dāng)去客。去去欲何之,南山有舊宅。

他死后可能即葬于此“舊宅”中,那可能是他家族的墓地吧。據(jù)說現(xiàn)在那兒還有他的墓。

在一個專制社會里,在一個權(quán)力肆虐而秩序混亂的社會里,一個人要正派地生活的確是比較艱難的,他真的必需有陶淵明式的堅決堅韌與對苦難的容忍。在這個意義上,追求生活的自然適性的陶淵明,出乎意料地又成了道德的模范。事實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退隱生活的道德褒獎,其另一面,即隱含著對專制體制的道德貶低,這可能是文化本性對專制體制的一種自然敵意。陶淵明無意中表現(xiàn)了這種敵意而體現(xiàn)了文化人的公意,于是大家一樣推崇他為道德英雄。

其實這是很無謂的。我倒覺得,與其說陶淵明為我們樹立了一個道德志向,倒不如去確定他為我們建立的有關(guān)華蜜的信仰與觀念。這種華蜜,與世俗欲望的滿足無關(guān),而與心靈的境界有關(guān)。甚至我們可以說,陶淵明把人的華蜜與人的道德境界聯(lián)系了起來:一種合乎道德的生活未必是華蜜的生活,而華蜜的生活確定合乎道德。這種帶有明顯唯心色調(diào)的華蜜觀后來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華蜜的基本詮釋并深化人心。

不過陶淵明自己可沒想這么多。他只是到田園中找他的歸宿,找符合他本性的自然純真的生活。當(dāng)他“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時”時,他就是一個地道的農(nóng)夫,他哪里想到自己還有那么重大的道德?lián)?dāng),更沒想著去成為一種文化符號。他是認(rèn)定他一死,就會被人遺忘的——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你看他對他身后的哀榮,是多么眼冷心冷。所以他只要好好地活在現(xiàn)在——雖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稱心固為好——田園就是他的稱心的伊甸園,在這里他找到了生命的平安,良心的安靜,人性的完整。所以他為他的這種復(fù)歸欣喜不已,也驕傲不已,雖然一度窮困潦倒,以至于乞食于人,但他再也沒有反悔過,而是在農(nóng)村一呆就是二十多年,直到仙逝。物質(zhì)窮乏了,精神卻豐富了。他覺得這才是人的生活。從正始到元康,精神泅沒如泥牛入海,至陶淵明才又如小荷出水,且如此清清凈凈,出污泥而不染。他不再追求“先踞要路津”,也悲觀于“建功立業(yè)”。我們看他的詩:“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炙敝?,零落同草莽?!保ā稓w園田居》其二)他真的有所謂經(jīng)常存在的“恐驚”嗎?他這是在驕傲啊。我們比較一下以前阮藉的詩:“但恐須臾間,魂氣隨風(fēng)飄”,一個是常恐桑麻遭霜;一個是但恐生命有殃,孰輕孰重,不是一目了然了嗎?“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庚戌年九月于西田獲早稻》)這是陶淵明式的驕傲。詼諧,坦蕩,機靈,明白而又含蓄,得意卻故出反語。這是一種輕松的心境才能具有的特征啊。我們從漢末黨錮至建安至正始至元康至陶淵明,二百多年了,很久沒這樣輕松了!

對官場的躲避事實上就是對體制的躲避。體制是以權(quán)力來維持的,而權(quán)力自然具有反民眾、反人性的屬性。中國古代的隱士現(xiàn)象,我們可以看成是一種個人的道德選擇,但一些隱士對體制的避之生怕不及,實有避開體制約束的緣由在。另一方面,在中國古代,個人的所謂“建功立業(yè)”,往往是指當(dāng)世事功,更多的時候更干脆體現(xiàn)為個人在體制中的地位:官職的凹凸、權(quán)力的大小等等。所以,合乎邏輯地,一個人要保有自己的特性自由,躲避體制,他就必連帶否認(rèn)功名。在陶淵明的時代,要追求功名,不僅要犧牲特性,甚至要搭上性命——淋漓的鮮血與紛紛滾落的人頭一再把這個事實展示出來?;貋硖飯@的陶淵明最終擺脫了充溢士林的生命恐驚,他可以待在家里,靜等生命大限的到來。他退出體制而“縱浪大化中”,所以能“不憂亦不懼”。他坦然而從容的三首挽歌及一篇自祭,見出他對自己的生命是多么的有把握,《與子儼等疏》對后事的從容支配,足見他心靈的安靜。對于死亡,他是哀傷的,但不再是恐驚的。他的生命,是他與自然大化之間的約定,別人不得干預(yù)了。

回來田園在陶淵明看來,事實上是從官場上體制中贖回了自己,使自己重獲自由。那能擁有自己的人有福了。陶淵明就是這么一個有福的人。華蜜不取決于一個人有什么,卻往往取決于一個人沒有什么。假如從“有什么”的角度來看陶淵明,那陶淵明所擁有的太少了:名聲、地位、財寶,他都缺乏。但這并不阻礙他成為一個令后人無限艷羨的華蜜的人。因為他“沒有”我們一般人所不能摒棄的庸俗之心趨利之心得失之心榮辱之心———句話,那一切使我們大不起來的“小”人之心,他都沒有。我很喜愛漢語中“安心”這個詞,它比“安家”更重要。安排好我們這顆心,對人對事安好心,對自己安平常心,做到了這些,我們也就有福了。陶淵明事實上也就始終在與自己談“心”,又對我們交“心”的。他告知我們“心遠(yuǎn)地自偏”的道理,他說他“心念山澤居”,他還自得地說“虛室有余閑”,什么叫“虛室”呢?莊子有言:“虛室生白”,意思是說,清空而無世俗欲念的心靈才能充溢陽光。心靈充溢陽光,可不就得大從容大安靜大華蜜;可不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陶淵明就是這樣一個人,這樣的一個華蜜的人。

有一點我必需提到,那就是,陶淵明與他的那個時代的沖突并不象我們文學(xué)史家們所想象所描述的那樣激烈。他斷斷續(xù)續(xù)的在官場上十三年,雖然他自己說“性剛才拙,與物多忤”,但這極可能只是一句推脫之辭,至多表示他自身對體制的不適應(yīng)。事實上,我們沒有發(fā)覺他與哪一位上司特殊不和,也不見他在官場上受過什么特殊的打擊與排擠。他一起先做官,就做州祭酒,據(jù)逯欽立先生考論,這不算是小官,起點頗高。并且在后來,只要他情愿,他好像隨時有官做,官場上的人對鐵了心回來田園的他,也始終很眷顧,給他送酒錢,送粱肉,并虛位以待。應(yīng)當(dāng)說,他的人生歷程,是比較平順的,所以,他的心態(tài),也是比較平和的。劉克莊《后村詩話》云:

士之生也,鮮不以榮辱得喪撓敗其天真者。淵明一生惟在彭澤八十余日涉世故,余皆高枕北窗之日。無榮惡乎辱,無得惡乎喪,此其所以為絕唱而寡和也。

(轉(zhuǎn)引自《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二《陶淵明集?總論》)

他沒有追求過榮,當(dāng)然也就無所謂辱;他沒有得,他也就沒有失(喪),而無得失榮辱的人生磨難,其本性的天真也就沒有被挫傷??此脑娢?,的確是一派溫敦氣象,即便是“金剛怒目”的作品,如《詠荊軻》,事實上也是內(nèi)熱情而外不露聲色。他的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