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單元檢測試題 高二下學期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1頁
第三單元+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單元檢測試題 高二下學期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2頁
第三單元+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單元檢測試題 高二下學期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3頁
第三單元+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單元檢測試題 高二下學期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4頁
第三單元+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單元檢測試題 高二下學期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第二學期人教部編版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三第三單元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單元檢測試題及解析一、選擇題1.下圖為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內遷少數民族分布與北方流民南遷示意圖。據此可知該時期(

)A.士族衰落 B.政權對立 C.社會動蕩 D.文化繁榮2.從公元前2000年起,以印歐人為主體的游牧部落陸續(xù)進入西起歐洲、東到印度的廣大地區(qū)。印歐人憑借馬和馬拉戰(zhàn)車等武力上的優(yōu)勢,或征服遷入地區(qū)的居民,或與被征服者融合,分別形成波斯人、雅利安人、希臘人等。據此推斷,印歐人的遷徙(

)A.擴大了游牧文明的影響 B.統(tǒng)一了歐亞非主要文明C.推動了區(qū)域文化的形成 D.促成了奴隸社會的轉型3.硅谷是世界著名高科技產業(yè)區(qū),這里常住人口大約有300萬,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外籍人士,這主要得益于硅谷的“技術移民”政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人才。這一現(xiàn)象反映出(

)A.硅谷移民的融合加深 B.美國實行寬松的移民政策C.“精英遷移”新趨勢 D.硅谷的高新技術世界領先4.每年5月21日是世界文化發(fā)展日(即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對話和發(fā)展日),其宗旨是“為多樣性和包容做一件事”,通過鼓勵世界各地的個人或組織采取具體行動支持多樣性。該節(jié)日的設立(

)A.緣于國際沖突皆文化沖突 B.保證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C.助力增強文化對話的意識 D.消彌了不同文化間的差距5.波斯帝國大流士時期興建的蘇薩王官官墻上的阿胡拉·瑪茲達神像,被畫成人形,并居于有翼的圓盤中間,此構圖被認為取自亞述,而亞述藝術又是在繼承赫梯藝術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這說明,波斯帝國(

)A.宣揚人文精神 B.融合古代亞歐文明C.強化君權神授 D.傳承區(qū)域傳統(tǒng)文化6.下圖為1970-2015年國際移民數量統(tǒng)計。數量變化源于(

)A.“知識精英”的流動 B.地區(qū)沖突的升級C.經濟全球化的推動 D.跨國公司的興起7.1856年,面對著美國的南擴,哥倫比亞學者發(fā)表《兩個美洲》的長詩,吟道:“拉丁美洲人喲/面對著撒克遜人”,“拉丁美洲”的概念從此在南部美洲迅速傳播開來。這一概念的傳播(

)A.是民族戰(zhàn)爭勝利的體現(xiàn) B.有利于緩和南北美洲關系C.遏制了美國的南擴運動 D.加強了拉美人民的凝聚力8.1934年,美國政府將印第安人學校的教育方式從原來的白人化種族教育轉向與印第安人社會生活相結合的教育,開設雙語、印第安歷史教育、文化傳統(tǒng)保護等課程。這些舉措(

)A.恢復了印第安人的種族文化認同 B.意在發(fā)展印第安納州的農業(yè)C.清算了歐洲人對美洲殖民的罪行 D.有利于維護美國社會的穩(wěn)定9.自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新加坡就強調儒學文化的學習要從中小學生抓起,各個中小學都開展了儒家倫理課,從小就開始注重培養(yǎng)國民的修養(yǎng)和個人品德。新加坡不僅在學校開展儒學倫理教育,在社會上同樣也呼吁儒家倫理,從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全國禮貌運動一直延續(xù)至今。關于這些運動說法正確的是(

)①新加坡在經濟發(fā)展中注重吸收儒家文化的精華②政府應全面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③這些運動造就了有生產力的人民,推動經濟增長④新加坡人口結構多元,形成獨特文化景觀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10.印歐人從公元前2千紀初起,陸續(xù)進入西起歐洲、東到印度的廣大地區(qū),整個遷徙過程延續(xù)數百年甚至上千年,印歐人的遷徙(

)A.推動亞歐文化發(fā)展 B.傳播了阿拉伯數字C.加快造紙術的西傳 D.滅亡了西羅馬帝國11.當西羅馬帝國社會危機已發(fā)展到十分嚴重的程度,內部已出現(xiàn)封建因素萌芽的時候,日耳曼人的入侵為其社會發(fā)展添加了催化劑,促進了封建社會的確立。據材料可推知,日耳曼人入侵的背景是(

)A.西歐封建社會早期生產力停滯倒退 B.奴隸制阻礙羅馬新生產關系的發(fā)展C.西歐奴隸制經濟文化出現(xiàn)新的高漲 D.日耳曼人已經處于文明時代的前夜12.下面為1500~1750年亞歐非美四洲人口數量(單位:百萬人)統(tǒng)計表。其中代表非洲的是(

)人數大洲年份1500年1600年1700年1750年A82908991B4115910C254292402508D6989115140A.A B.B C.C D.D13.據統(tǒng)計,21世紀以來,美國麥克·摩爾的電影《華氏"9·11"》和《愚蠢的白人》一書在歐洲非常流行。歐洲人愛聽麥當娜和布蘭妮的歌,愛看電視劇《老友記》和《急診室的故事》。歐洲人像美國人一樣用微軟,喝可樂,開福特。歐洲最聰明、最優(yōu)秀的人經常被豐厚的待遇和優(yōu)越的科研環(huán)境吸引到哈佛大學或斯坦福大學。從中看出A.歐美關系得到修復 B.歐美合作意識加強C.美國爭奪歐洲市場 D.美國文化深入歐洲14.(2023·廣東佛山順德區(qū)一模·15)克里奧爾人是拉丁美洲的土生白人,17世紀時,他們一面承認自己在種族、語言和宗教上與母國西班牙的一致性,一面又強調社會環(huán)境和習慣使得他們在文化上有別于西班牙,并且宣稱印第安人的祖先是自己的祖先。這主要反映了拉美地區(qū)()A.民族意識覺醒B.族群混合程度高C.啟蒙思想傳播D.反殖民運動興起15.(2023·遼寧高考·16)2001年,聯(lián)合國國際移民組織創(chuàng)立國際移民對話機制,秉持“開放和自由原則”,“向所有移民利益相關者開放”,讓他們能有平等的機會參與討論,“分享特定移民問題領域的政策方針和有效做法”。該機制()A.有利于國際移民問題的協(xié)調合作 B.促進了移民社會文化認同C.促使全球勞動力流動呈現(xiàn)新趨勢 D.推動了區(qū)域經濟的一體化16.2024·湖北高考·10)20世紀50年代中期,國家計劃在城市建立身份證制度,因客觀條件及種種原因而沒有實施。1983年5月,公安部黨組在給黨中央的報告中,提請國家立法,實行《公民證》制度,得到批準。1985年9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條例》開始施行。該條例的施行反映()A.依法治國成為基本國策 B.體制改革助推基層自治C.經濟發(fā)展縮小城鄉(xiāng)差距 D.人口流動推進政策調整非選擇題(共4道小題,其中17題14分,18題12分,19題14分,20題12分,共52分)17.(14分)人口變動受社會、經濟、人口自身等因素的影響,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時代的變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400—1800年地區(qū)人口(單位:百萬)地區(qū)/時間1400年1600年1800年中國70110330印度74145180歐洲5289146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6010492拉丁美洲361019——摘自美國埃德蒙、杜恩等的《世界史:大時代》材料二

16—19世紀英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年代16001670175018011851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8.2513.52127.551(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地理大發(fā)現(xiàn)”后不同地區(qū)人口發(fā)生的變化,并任選兩個不同類型的地區(qū)分析原因。(2)根據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國社會現(xiàn)象。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推動這種現(xiàn)象發(fā)展的主要原因。18.(12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英國政府向來鼓勵有技術的外國人到英屬美洲定居。與此同時,各種關于英屬美洲的宣傳品,包括旅行記、小冊子、文章和書信,在歐洲各地流傳。這些作品大多以渲染而夸飾的筆法,稱贊北美的山川風物和經濟人文。法國在路易十四執(zhí)政后,與德意志發(fā)生了時斷時續(xù)的戰(zhàn)爭,萊茵河兩岸烽煙迭起,城郭丘墟,田園荒蕪,許多人流離失所。于是,不少人只得遠走他鄉(xiāng)。1707年與英格蘭合并以后,許多蘇格蘭人在政治上、經濟上和宗教上都感到很不如意,加上遠洋船主和土地經濟人的組織動員,有些人便遷徙到北美殖民地,在那里尋求新的立足之地。材料二

早在非英裔移民到來之前,英裔居民已經在人口、體制和生活方式各方面確立了優(yōu)勢,非英裔移民作為后來者,一時難以撼動他們的主導地位。相反,由于英裔在人數和文化上占居絕對優(yōu)勢,少數族裔或多或少感受到文化的壓力,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了英裔居民的語言和某些習俗。尤有進者,英裔居民對非英裔人口的增加頗為反感和不安。他們將殖民地視為“英屬”,在許多場合刻意將英格蘭人和其他人區(qū)分開來,把來自蘇格蘭和愛爾蘭的移民打入另冊,對德意志移民更是心存疑懼。——以上材料均摘自李劍鳴《美國的奠基時代(1585-1775)》(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非英裔歐洲人移居英屬美洲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移民對英屬美洲文化產生的影響。19.(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拿破侖戰(zhàn)爭后,約30萬士兵和水手復員,英國國內出現(xiàn)了勞動力過剩問題。隨著澳大利亞各經濟部門的興起,數量有限且消極怠工的流放犯已經無法滿足經濟發(fā)展對勞動力的巨大需求。19世紀30年代后期,英國政府及澳大利亞殖民地政府擴大了資助政策的覆蓋范圍。1831-1840年,受政府資助來澳的英國自由移民人數為43817人,是過去40余年自由移民總數的約2.8倍;1841一1850年,受政府資助來澳的移民人數相較1831一1840年又翻了近一番,到1860年達到頂峰。1831一1860年,受政府資助來澳的英國移民人數占同時期來澳的英國移民總數的55.5%。維多利亞的黃金刺激了大量自費移民的涌入,維多利亞殖民區(qū)的英國移民人數占總數的近一半,其中自費移民又占整個英國自費移民總數的72.3%?!幾脏嵰_、費佩君《澳大利亞史》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各殖民宗主國對東南亞的投資幾乎中斷,商品輸出也大為減少,東南亞的華商資本乘機崛起,紛紛投資銀行、航運、五金機械、橡膠、農產品加工等現(xiàn)代產業(yè),而這些東南亞華商企業(yè)大多雇傭華人。各殖民政府疏于防范中國移民進入,這也使得中國自主移民更容易進入東南亞地區(qū)。許多東南亞地區(qū)都出現(xiàn)規(guī)模較大的新華人社區(qū)。1922-1939年,從廈門、汕頭、香港出洋的移民就約有550萬人,絕大部分前往東南亞。這一期間,大批中國知識分子加入移民隊伍。遍布東南亞各地的華人學校需要大量師資,僑報、僑刊和華商企業(yè)也為南下的知識分子提供了謀生機會。——摘編自莊國土《論中國人移民東南亞的四次大潮》(1)根據材料一、指出19世紀30-60年代英國人移民澳大利亞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上述變化出現(xiàn)的原因。(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與19世紀英國人移民澳大利亞相比,民國時期華人移民東南亞的顯薯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時期華人移民東南亞的影響。20.(12分)(2024·廣東省·期中考試)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美國社會學家認為:人口遷移并非完全育目無序的流動,而是進循一定的規(guī)律的。人口遷移的推力因素是指原居地(或者國家)不利于生存、發(fā)展的種種排斥力,它可以是戰(zhàn)爭、動亂、天災、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等對某一地區(qū)具有普遍性影響的因素,也可以是某一小群體遭避的意外或不幸。拉力因素則是指移入地(或者國家)所具有的吸引力,它可以是大量呈現(xiàn)的新機會,也可以是僅僅對于某一小群體的特殊機遇?!幾怨獬帧丁巴啤焙狭Γ簭纳鐣Y構視角看馬來亞華人移民變遷》請以“人口遷移動力”為主題,任選角度,自擬論題,并運用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銅川市王益中學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人教部編版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三第三單元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單元檢測試題及解析題號1345678答案CCCDCDD題號9101113141516答案AABDAAD1.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依據地圖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少數民族內遷,北人南遷,可知這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該時期長期戰(zhàn)亂導致社會動蕩,C項正確;士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快速發(fā)展,排除A項;政權對立與題干沒有太大關系,排除B項;戰(zhàn)亂時期文化受到破壞,排除D項。故選C項。2.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由材料可知:印歐人的遷徙形成了波斯人、雅利安人、希臘人等。結合所學可知,波斯帝國的建立、希臘化的推行、印度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的形成和發(fā)展,都能體現(xiàn)亞歐大陸區(qū)域文化的發(fā)展。C項正確;不能簡單地將印歐人的文明視為游牧文明,其中遷入東南歐和南亞的印歐人基本上都接受了農耕生產方式,排除A項;B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印歐人的遷徙只是間接促進了奴隸制的擴展,并沒有促成奴隸社會的轉型,排除D項。故選C項。3.C【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學知識可知,隨著新興產業(yè)的發(fā)展和發(fā)達國家的產業(yè)升級,全球勞動力的人才流動出現(xiàn)新趨勢,“知識精英”成為各國爭搶的重要資源,硅谷的成功就是一個典型案例,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硅谷的“技術移民"政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人才云集硅谷,而非“硅谷移民的融合加深”,排除A項;移民硅谷的是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人才,即精英人才,說明美國移民政策條件并不寬松,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精英遷移”新趨勢,沒有體現(xiàn)“硅谷的高新技術世界領先”,排除D項。故選C項。4.C【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目的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xiàn)代(世界)。據本題材料“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對話和發(fā)展日”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每年的5月21日是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對話和發(fā)展日,該國際日旨在慶祝世界文化的豐富多樣,弘揚跨文化對話在實現(xiàn)和平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該節(jié)日的設立有利于增強文化對話的意識,C項正確;造成國際沖突的因素有多種,文化沖突只是其中一種,排除A項;世界文化發(fā)展日的設立無法“保證”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排除B項;不同文化間的差距不會因世界文化發(fā)展日的設立而消弭,排除D項。故選C項。5.D【詳解】依據材料“此構圖被認為取自亞述,而亞述藝術又是在繼承赫梯藝術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可以看出區(qū)域文明中,存在繼承的特點,D項正確;材料體現(xiàn)的是傳承,未涉及人文精神,排除A項;材料體現(xiàn)的是對亞洲文明的融合,排除B項;材料不能體現(xiàn)出君權神授,排除C項。故選D項。6.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世界。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全球勞動力的流動呈現(xiàn)出新的趨勢,在跨國公司中表現(xiàn)的尤為明顯,C項正確;“知識精英”的流動是這一時期移民流動的一部分,是表現(xiàn),而非原因,排除A項;地區(qū)沖突導致的是難民的出現(xiàn),而不是移民,排除B項;跨國公司興起為移民的增長提供了條件,但不是主要原因,且跨國公司在1970年之前就已經興起,排除D項。故選C項。7.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可知,這是影響類題目,時空是1856年的拉丁美洲。根據材料“拉丁美洲的概念從此在南部美洲迅速傳播開來”可知,拉丁美洲作為一個整體的觀念在南部美洲的迅速傳播,這有利于加強拉美人民的凝聚力,D項正確;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興起時間為17世紀末18世紀初,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這一概念是對美國南擴運動的一種抵制,排除B項;“遏制了美國的南擴運動”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8.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4年的美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1934年是美國經濟大危機在羅斯福領導下逐漸緩解的時期,此時美國政府推行保護印第安傳統(tǒng)的教育政策,有利于緩解經濟危機造成的嚴重破壞,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D項正確;這些舉措沒有解決種族文化認同問題,排除A項;這些舉措的主要目的并非為了發(fā)展印第安納州的農業(yè),排除B項;近代歐洲人對美洲殖民的罪行并未得到清算,排除C項。故選D項。9.A【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新加坡。根據材料“自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新加坡就強調儒學文化的學習要從中小學生抓起,各個中小學都開展了儒家倫理課,從小就開始注重培養(yǎng)國民的修養(yǎng)和個人品德?!笨芍?,新加坡發(fā)動政府儒家文化復興運動,意圖通過強化民眾的道德倫理觀念,培育家庭內部、家庭之間、家庭與政府之間形成良好、和諧的關系,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產力的人民,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①③正確;材料未涉及政府取代家庭所扮演角色的相關信息,②項錯誤;材料未涉及新加坡多元文化的相關信息,不符合題意,④項錯誤。故本題選A項。10.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前2千紀初起(亞歐大陸)。根據材料可知,公元前2千紀初起,印歐人陸續(xù)進入西起歐洲、東到印度的廣大地區(qū),印歐人的遷徙推動亞歐文化發(fā)展,A項正確;阿拉伯人傳播了阿拉伯數字,排除B項;阿拉伯人傳播了造紙術,排除C項;日耳曼人滅亡了西羅馬帝國,排除D項。故選A項。11.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5世紀(羅馬)。根據材料“西羅馬帝國社會危機已發(fā)展到十分嚴重的程度,內部已出現(xiàn)封建因素萌芽的時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羅馬帝國是奴隸制社會,但內部已出現(xiàn)封建因素,奴隸制阻礙羅馬新生產關系的發(fā)展,日耳曼人的入侵滅亡了西羅馬帝國,加速了西歐封建社會的確立,B項正確;西羅馬帝國是奴隸制社會,不是封建社會,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及奴隸制經濟文化出現(xiàn)新的高漲,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日耳曼人入侵加速了西歐封建社會的確立,未提及其文明狀態(tài),排除D項。故選B項。12.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1500~1750年的非洲。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非洲由于17世紀以來的三角貿易,使得其人口出現(xiàn)大量外流,這抑制了由于生產力發(fā)展帶來的人口增加,A項正確;B為美洲,是由于美洲文明發(fā)展相對落后,人口較少,且伴隨著西方的殖民屠殺和西方疫病在美洲的傳播,導致其人口大量減少,隨著三角貿易的擴大,其人口逐漸得到一定的恢復,排除B項;C為亞洲,是因為古代亞洲地域廣物產較豐富,文明發(fā)展程度較高,誕生了大量人口,且在近代,隨著西方科技的傳入,社會生產力不斷發(fā)展,人口也不斷增長,排除B項;D為歐洲,是由于中世紀時期,受制于社會生產力的落后和社會的動蕩,歐洲人口較少,新航路開辟以來,歐洲逐漸主導了世界貿易的發(fā)展,在經濟發(fā)展的推動下。其人口也快速增長,排除D項。故選A項。13.D【詳解】根據材料可知,美國的影視作品、著作、飲食等在美國非常流行,而且歐洲優(yōu)秀人才大量去往美國,這說明美國對歐洲影響很大,深入歐洲,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到歐美關系以及歐美合作,排除A、B項;材料并未涉及到經濟領域的市場爭奪,排除C項。故選D項。14.A【答案】A【解析】據材料“一面又強調社會環(huán)境和習慣使得他們在文化上有別于西班牙,并且宣稱印第安人的祖先是自己的祖先”,可知克里奧爾人突出強調自身與宗主國之間的差異,而且克里奧爾人認可印第安人是自己的祖先,體現(xiàn)了民族認同意識,這是民族意識覺醒的表現(xiàn),故選A項;族群混合程度高是克里奧爾人對拉丁美洲本土文化的認同逐漸增強的原因,而題目主要考察的是這種認同所帶來的影響,排除B項;啟蒙思想主要強調的是人權意識,材料中克里奧爾人體現(xiàn)的是民族意識,排除C項;材料并未說明克里奧爾人對宗主國具體采取的應對措施,無法體現(xiàn)反殖民運動的興起,排除D項。15.A【答案】A【解析】材料中國際移民對話機制秉持“開放和自由原則”,“分享特定移民問題領域的政策方針和有效做法”等信息,反映了該機制有利于國際移民問題的協(xié)調與合作。移民社會文化認同、全球勞動力流動新趨勢、經濟一體化均與材料主旨不符,故B項、C項和D項錯誤。16.D【答案】D【解析】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計劃在城市建立身份證制度,但由于當時的客觀條件(如經濟發(fā)展水平、技術水平、基礎設施等)以及種種原因(如政治運動、社會經濟狀況等),這一計劃未能實施。到了1983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推進,人口流動變得日益頻繁。這種流動不僅包括城鄉(xiāng)之間的流動,還包括不同城市和地區(qū)之間的流動。這種大規(guī)模的人口流動對原有的戶籍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戰(zhàn),因為傳統(tǒng)的戶籍制度難以適應人們頻繁的遷移和身份認證的需求。綜上,這說明人口的流動推動了國家人口管理政策調整,故選D項;“依法治國”成為基本國策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排除A項;材料中人口管理政策調整的確是因為經濟體制改革,但人口管理政策調整不屬于基層自治,排除B項;人口管理的政策是針對全國性的,與縮小城鄉(xiāng)差距不相關,排除C項。17.(1)變化:中國、印度等亞洲地區(qū)和歐洲人口增長;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總體呈下降趨勢。(原因)亞洲:物種遷移;高產農作物的傳入;飲食營養(yǎng)結構的改善;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任選其一)歐洲:殖民擴張使經濟發(fā)展迅速,生活條件的改善。非洲:黑奴貿易損失大量人口。拉丁美洲:對印第安人的種族滅絕政策。(任選兩個不同類型的地區(qū)即可)(2)社會現(xiàn)象:反映了近代英國城市化的現(xiàn)象。主要原因:因圈地運動而失去土地的農民大批涌進城市;工業(yè)革命的興起。(兩點)【詳解】(1)變化:依據表格數據可知,“1400-1800年,中國從70到330,印度從74到180,歐洲人口從52到146”,得出中國、印度等亞洲地區(qū)和歐洲人口增長;依據材料“撒哈拉以南的人口數據,拉丁美洲人口從36到19”,得出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總體呈下降趨勢。原因:亞洲地區(qū),新航路開辟的推動,引發(fā)了物種交換和人口遷移,得出物種遷移;高產農作物的傳入;飲食營養(yǎng)結構的改善;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歐洲,結合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西方國家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分析得出,殖民擴張使經濟發(fā)展迅速,生活條件的改善。非洲,結合三角貿易的影響,美洲勞動力的減少,分析得出黑奴貿易損失大量人口。拉丁美洲,結合新航路開辟西方殖民者對土著居民的殘忍方式,得出對印第安人的種族滅絕政策。(2)社會現(xiàn)象:依據材料數據“1600年,城市人口占比8.25到1851年,城市人口占比達到51”,可以看出城市化進程加快。原因:結合圈地運動,農民大量破產,不得不進城務工,得出圈地運動而失去土地的農民大批涌進城市;結合工業(yè)革命中,大量工廠的建立,迫切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得出工業(yè)革命的興起。18.(1)原因:英國政府移民政策相對開明;歐洲政治、經濟等方面動蕩、歐洲人對生存和發(fā)展的訴求;跨洋航行更加便利;美洲有大量的可開墾土地;英屬美洲風情在歐洲的廣泛宣傳。(2)影響:發(fā)展了歐洲文化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形成以英裔文化為主的格局;阻礙了印第安文化的正常發(fā)展,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文化多樣性?!驹斀狻浚?)(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8世紀初(歐洲、美洲)。據材料一“英國政府向來鼓勵有技術的外國人到英屬美洲定居”可得出“英國政府移民政策相對開明”;據材料一“法國在路易十四執(zhí)政后,與德意志發(fā)生了時斷時續(xù)的戰(zhàn)爭,萊茵河兩岸烽煙迭起,城郭丘墟,田園荒蕪,許多人流離失所。于是,不少人只得遠走他鄉(xiāng)”可得出“歐洲政治、經濟等方面動蕩、歐洲人對生存和發(fā)展的訴求”;據材料一“加上遠洋船主和土地經濟人的組織動員”可得出“跨洋航行更加便利”;據材料一“各種關于英屬美洲的宣傳品,包括旅行記、小冊子、文章和書信,在歐洲各地流傳。這些作品大多以渲染而夸飾的筆法,稱贊北美的山川風物和經濟人文”可得出英屬美洲風情在歐洲的廣泛宣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洲有大量的可開墾土地”。(2)(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585-1775年(英屬美洲)。據材料二“早在非英裔移民到來之前,英裔居民已經在人口、體制和生活方式各方面確立了優(yōu)勢”“少數族裔或多或少感受到文化的壓力,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了英裔居民的語言和某些習俗”可得出“發(fā)展了歐洲文化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據材料二“英裔在人數和文化上占居絕對優(yōu)勢”可得出“形成以英裔文化為主的格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阻礙了印第安文化的正常發(fā)展,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文化多樣性”。19.(1)變化:移民人數猛增;自由移民超過流放罪犯(強制移民);自費移民集中在維多利亞殖民區(qū)。原因:拿破侖戰(zhàn)爭結束后,英國勞動力過剩問題顯現(xiàn);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英國急需深化對澳殖民;原有流放犯移民無法滿足澳大利亞經濟發(fā)展需求;英國政府移民獎勵政策的推動;澳大利亞金礦的發(fā)現(xiàn)及采礦業(yè)的發(fā)展。(2)顯著特點:主要為自主自發(fā)移民;規(guī)模更大;知識分子移民較多。影響:促進了東南亞華人資本的擴大;有利于東南亞的開發(fā);促進了東南亞的族群多元化;有利于中華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詳解】(1)本題是背景題、對比題。時空是:19世紀(英國、澳大利亞)。變化:據材料“1831-1840年,受政府資助來澳的英國自由移民人數為43817人,是過去40余年自由移民總數的約2.8倍;1841一1850年,受政府資助來澳的移民人數相較1831一1840年又翻了近一番”可知,移民人數猛增;據材料“數量有限且消極怠工的流放犯已經無法滿足經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