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閱讀-突破考點專練-古代文化知識_第1頁
高中文言文閱讀-突破考點專練-古代文化知識_第2頁
高中文言文閱讀-突破考點專練-古代文化知識_第3頁
高中文言文閱讀-突破考點專練-古代文化知識_第4頁
高中文言文閱讀-突破考點專練-古代文化知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高中文言文閱讀?突破考點專練

古代文化知識

后突破指津

1.從概念表述本身判斷正誤

常見設(shè)錯方法

一_以今釋古_一

【示例】

(2017年全國卷H)

B.收考,指先行將嫌犯拘捕關(guān)進監(jiān)獄,然后再作考察,進行犯罪事實的取證

工作。

【分析】

在解釋詞語的意義時設(shè)置干擾內(nèi)容,以今義代替古義。“考”不是現(xiàn)代漢語

中的“考察”之意,而是“拷”的通假字,是“拷問”之意。

一一張冠李戴一

【示例】

1.(2019年全國卷I)

A.諸子百家是先秦至漢初學(xué)術(shù)派別的總稱,其中又以道、法、農(nóng)三家影響最

深遠。

2.(2019年全國卷II)

B.湯武即商湯與孫武的并稱,他們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計、戰(zhàn)功赫赫留名于

青史。

3.(2020年全國卷I)

B.殿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在殿廷舉行,由丞相主持。

【分析】

在詞語指代的對象上設(shè)置干擾,將甲說成是乙。

1.諸子百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是儒、道、法三家c選項把“農(nóng)家”歸為此

類。

2.“武”不是指古代軍事家孫武,而是指周武王,古人常常將商湯與周武王

這兩位君主并稱。

3.殿試又稱“廷試”,是皇帝對會試錄取的貢士在殿廷上親自策問的考試,

因此,主持人應(yīng)當(dāng)是皇帝,而不是丞相。

__擴縮范圍一一

【示例】

1.(2015年仝國卷I)

D.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有時也可指其他兒子。

2.(2020年全國卷H)

C.禁中,又稱禁內(nèi),指皇室宗族所居之處,因所居宮室嚴禁隨便進出得名。

3.(2022年新高考模擬卷)

D.追謚,古人為追念死去的文人,根據(jù)其生前行跡給予的某種稱號,帶有褒

揚與紀念的意義。如范仲淹被追謚為“文正”。

【分析】

擴大或縮小某個概念的范圍。

1.在太子“被確定”成為“繼承君位的人”這一條件下,是不可能再用“太

子”這一特定稱謂來指代太子之外的“其他兒子”的。擴大了概念的范圍。

2.“禁中”應(yīng)是“封建帝王所居的宮苑”,“皇室宗族所居之處”擴大了概

念的范圍。

3.“追謚”意為“追加謚號”,被追加者不一定是“文人”,謚號也不一定

是褒揚性的。如商紂王,“紂”就是后人給他的惡謚??s小了概念的范圍。

一一主觀臆斷——

【示例】

1.(2017年全國卷HD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隨侍帝王左右的人,他們不僅職位很高,對帝王的影響也

很大。

2.(2018年全國卷I)

C.“踐陣”原指踏上古代廟堂前臺階,又表示用武力打敗敵對勢力,登上國

君寶座。

【分析】

解說或判斷不從客觀出發(fā),而憑主觀揣度。

I.由“近侍”主觀臆斷“職位很高”,近侍雖然有些時候會對帝王產(chǎn)生一定

的影響,有些近侍甚至掌握不小的實權(quán),但一般情況下近侍的職位并不高。

2.由“踐陣”主觀臆斷“用武力打敗敵對勢力”是"登上國君寶座”的前提。

一一文中指錯一一

[示例】

(2021年新高考H卷)

C.部曲,原指古代豪門大族和將領(lǐng)招募的私人軍,文中是指部隊的編制單位。

【分析】

一個概念有兩種以上的意思,就文中所指的意思設(shè)錯。“部曲”既可指古代

軍隊的編制單位,又可.指百代豪門大族和將領(lǐng)招募的私人軍,文中指的應(yīng)該是古

代豪門大族和將領(lǐng)招募的私人軍。

2,從概念含義及所在語境判斷正誤

有些文化知識概念超出了積累范圍,不太容易確定正誤,我們可以依據(jù)這個

概念的含義及所在的語境來加以判斷。

【示例】

(2021年新高考I卷)

D.庶務(wù),指國家的各種政務(wù),后來專指朝堂之上跟軍國大事相關(guān)的各種急務(wù)。

【分析】

首先,我們可以依據(jù)“庶務(wù)”的常用意義來加以判斷,然后再把它與所在語

境聯(lián)系起來看?!笆鼊?wù)”本來應(yīng)該是指國家的各種政務(wù),”后來專指朝堂之上跟

軍國大事相關(guān)的各種急務(wù)”把范圍縮小了。對應(yīng)的信息為“以一人之智決天下之

務(wù)”,“天下之務(wù)”說明“庶務(wù)”應(yīng)該是國家的各種政務(wù)。

3,巧用方法,加強記憶

【名詞理解法】顯示常識內(nèi)涵的名詞,準(zhǔn)確理解其字面意思

例如:“六部”之“吏部”“禮部”“兵部”“戶部”“刑部”“工部”,

每部第一個字的意思,恰好顯示了各部掌管事務(wù)。如“吏部”管理官吏的考核、

任免,“禮部”掌管典禮、學(xué)校,“兵部”負責(zé)軍事,“戶部”管理戶口、土地、

財賦,“刑部”管理司法刑獄,“工部”具有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類組織功

能。

【中心串記法】名稱不一樣,但中心意思一致,合并記憶即可。

例如:“太學(xué)”和“國子監(jiān)”名稱不一,但都指中國封建時代的最高學(xué)府,

兼有教育行政機構(gòu)的職能。兩者專記其一即可。

【情景聯(lián)想法】關(guān)聯(lián)、聯(lián)想某種“情景”,有助記憶

例如:“摩下”是敬辭,是古代對將帥的尊稱。“摩”指施旗,聯(lián)想將帥在

旌旗下指揮作戰(zhàn)的情景,就能記住“麾F”之意。

【事理分析法】蘊含事理,只要識其事理就不會錯記

例如:“廟號”指帝王死后,在太廟中立室奉祀特起的名號。“廟”一般不

祭生者,故理解了“死后”“奉祀”,就不會將“廟號”錯記為皇帝生前之號

【典故識記法】凡與典故有關(guān)聯(lián)的文化常識,記其典白明

例如:“寒食”是為紀念介子推而?;鸪岳涫?,“端午”是為紀念屈原投江

而吃粽子。

【語境理解法】對有些沒有“抓手”的文化常識,則借助典籍中的語境識記,

一般是理解與之相關(guān)的句子

例如:“犧牲”指古代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曹劌論戰(zhàn)》中有“犧牲玉

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的句子,解釋了“犧牲”的意義,借此可以記牢“犧牲”

之意。

曲!對點訓(xùn)練

一、選擇類(共100分)

1、Q0分)

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陳宓,字師復(fù),丞相俊卿之子。少嘗及登朱熹之門,息器異之。嘉定七年,

入監(jiān)奏院,時無敢慷慨言者,宓上封事言:”宮中宴飲或至無節(jié),非時賜予

為數(shù)浩穰,一人蔬食而嬪御不廢于擊鮮,邊事方殷而樁積反資于妄用,此宮

闈儀刑有未正也。大臣所用非親即故,執(zhí)政釋易制之人,臺諫用慎默之士,

都司樞掾,無非親呢,貪吏靡不得志,廉士動招怨尤,此朝廷權(quán)柄有所分也。

鈔鹽變易,楮幣秤提,安邊所創(chuàng)立,固執(zhí)己見,動失人心,敗軍之將蹴躋殿

巖,席鄙之夫久尹京兆,宿將有守成之功,以小過而泛,三牙無汗馬之勞,

托公勤而擢,此政令刑賞多所舛逆也。若能交飭內(nèi)外,一正紀綱,天且不雨,

臣請伏面謾之罪?!弊嗳耄┫嗍窂涍h不樂,而中宮慶壽,三牙獻遺,至是

為之罷卻。尋遷軍器監(jiān)簿。九年,宓遂請罷,歸。在告日,耀太府丞,不拜,

出知南康軍。詣史彌遠別,彌遠日:“子言去切當(dāng),第愚昧不能行,殊有愧

耳?!敝凉伲瑲q大侵,奏蠲其賦十之九。會流民群集,宓就役之,筑江堤,

而給其食。時造白鹿洞,與諸生討論。改知南劍州。時大旱疫,蠲逋賦十?dāng)?shù)

萬,且弛新輸三之一,躬率僚吏持錢粟藥餌戶給之。知漳州,未行,聞寧宗

崩,嗚咽累日。亡何,請致仕。寶慶二年,提點廣東刑獄,章復(fù)三上,迄不

就。直秘閣,主管崇禧觀,宓拜祠命而辭職名。卒,進職一等致仕。三學(xué)諸

生以起宓為請,而沒已閱月矣。初宓之在朝也寺丞丁焰往使金宓嘆日世仇未

復(fù)何以好為餞詩有百年中國豈無人之句后數(shù)年,聞關(guān)外不靖,以書抵?靖日:

“蜀口去關(guān)外雖遠,實如一身。近事可寒心,皆上大夫之罪,豈非賄道不絕

之故耶?”嫡服其言。

(節(jié)選自《宋史?陳宓傳》)

A.封事,指密封的奏章。古時臣下奏陳秘密事項,防止泄漏,裝入黑色口袋,

貼上雙重封條呈進。B.臺諫,臺宮與諫官的合稱。唐宋時以專司糾彈的御史

為臺官,以職掌建言的諫議大夫等為諫官。C.楮幣,指宋、金、元時發(fā)行的

“會子”“寶券”等紙幣。因多用楮皮紙制成,故名,后亦泛指紙幣。D.致

仕,古代官員因為年齡大、身患疾病辭官歸家,或者不稱職、犯錯主動辭去

官職統(tǒng)稱“致仕”。

【答案】:D

【解析】:

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的能力。

D."或者不稱職、犯錯主動辭去官職統(tǒng)稱‘致仕‘"錯誤,致仕又稱退休、

致事、懸車、乞骸骨等,即古代官員因年齡、健康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離開

職位、退休養(yǎng)老的現(xiàn)象。

故選Do

參考譯文:

陳宓,字師復(fù),是丞相陳俊卿的兒子。少年時曾經(jīng)到朱熹門下學(xué)習(xí),朱熹很

器重他,嘉定七年,入京任職進奏院。當(dāng)時沒有敢于慷慨陳詞的人,陳宓呈

上密封的奏章說:"宮中設(shè)宴聚飲有時不講法度,不合時令的賞賜為數(shù)眾多,

一人的飯菜然而侍妾卻不停地宰殺活物,邊事頻頻而國庫反而被亂用,這是

宮廷的禮儀規(guī)章不正啊。大臣所任用之人不是親屬就是朋友,執(zhí)政選擇易于

管控之人,諫官任用謹慎沉默之人,無論是都司還是樞密院的屬官,無不是

親近之人,貪官污吏沒有不得志的,廉潔之士動輒遭受責(zé)怪,這是朝廷的權(quán)

力不夠集中啊。鈔鹽法的變更,楮幣權(quán)衡,安邊之策的創(chuàng)立,頑固地堅持自

己的意見,失去人心,打了敗仗的將領(lǐng)卻越級上升成統(tǒng)帥,庸常淺陋的人長

期擔(dān)任京兆尹之職,有戍守邊關(guān)功勞的老將,因為微小的過錯被貶職,三牙

沒有戰(zhàn)功,依托祖先的勤勉得到提升,這是政令中懲罰獎賞多有悖逆啊。如

果能夠整頓內(nèi)外,匡正法度,天不下雨,我請求受當(dāng)面欺蒙之罪,奏章入朝,

丞相史彌遠不高興,而中宮正在慶壽,三牙奉贈財物,至此因此取消,不久

升仟軍器監(jiān)簿。九年,陳宓請求哭官,歸家。在請告之日,被提升為大府示,

他沒接受任命,后外調(diào)出任掌管南康軍,到史彌遠那里告別,彌遠說:"你

的話很正確,只是(我)愚昧不能采納施行,特別感到慚愧而已。"到了任

上,糧食嚴重歉收,奏請免除十分之九的賦稅,恰逢流亡之人聚集,陳宓安

排他們差事,讓他們修筑江堤,然后供給他們食物,當(dāng)時造訪白鹿洞,與學(xué)

生研討辯論,改任南劍州知州。當(dāng)時遭受大旱瘟疫,免除未交的賦稅十余萬,

并且緩交三分之一新的捐稅,親自率領(lǐng)幕僚拿著錢糧藥物逐戶送達,出任漳

州知州,未及成行,聽聞寧宗駕崩,痛哭多日,不久,請求退休。寶慶二年,

任命為廣東刑獄提點,奏章又多次呈上,始終沒有就職。任直秘閣,主管崇

禧觀,宓接受祠祿之官的任命而辭去職銜。最終,進升官職一等退休。三學(xué)

諸生請求起用陳宓,而陳已歿一個月了。當(dāng)初,陳宓在朝廷的時候,寺丞丁

烯前往出使金國,陳宓感嘆道:"世仇未報,憑什么交好呢?"餞別詩中有

"百年中國豈無人"的詩句。后多年,聽說關(guān)外不安寧,寫書信給丁楠說:

”四川距離關(guān)外雖然遙遠,實如一體。近來諸事讓人心寒,都是士大夫的罪

過,難道不是賄賂之道沒有斷絕的緣故嗎?"丁燧對他的話表示信服。

2、(10分)

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貞觀三年,太子少師李綱有腳疾不堪踐履太宗賜步輿令三衛(wèi)舉入東宮詔皇

太子引上殿親拜之大見崇重。綱為太子陳君臣父子之道,問寢侍膳之方,理

順辭直,聽者忘倦。太子嘗商略古來君臣名教,竭忠盡節(jié)之事,綱愫然曰:

“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為難,綱以為易?!泵客抡摪l(fā)言,皆辭

色慷慨,有不可奪之志,太子未嘗不聳然禮敬。

貞觀六年,詔曰:“朕比尋討經(jīng)史,明王圣帝,曷嘗無師傅哉?前所進令,

遂不睹三師之位,意將未可。何以然?堯?qū)W尹壽,舜學(xué)務(wù)成昭,禹學(xué)西王國。

前代圣王,未遭此師,則功業(yè)不著乎天下,名譽不傳乎載籍。況朕接百王之

末,智不同圣人,其無師傅,安可以臨先民者哉?《詩》不云乎:'不愆不

忘,率由舊章。'夫不由,則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可即

著令,舞三師之位。”

貞觀八年,太宗謂侍臣日:“上智之人,自無所染,但中智之人無恒,從

教而變,況太子師保,古難其選。成王幼小,周、召為保傅。左右皆賢,日

聞雅訓(xùn),足以長仁益德,使為圣君。秦之胡亥,用趙高作俾,教以刑法,及

其嗣住,誅功臣,殺親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惡,誠由近習(xí)。

朕今為太子、諸王精選師傅,令其式瞻禮度,有所裨益。公等可訪正直忠信

者,各舉三兩人?!?/p>

貞觀十一年,以禮部尚書王珪兼為魏王師。太宗謂尚書左仆射房玄齡日:

“古來帝子,生于深宮,及其成人,無不驕逸,是以傾覆相踵,少能自濟。

我今嚴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驅(qū)使,甚知剛直,志存忠孝,選為

子師。卿宜語泰,每對王珪,如見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p>

貞觀十七年,太宗謂司徒長孫無忌、司空房玄齡日:“三師以德道人者也。

若師體卑,太子無所取則?!庇谑窃t令撰太子接三師儀注。太子出殿門迎,

先拜三師,三師答拜,每門讓三師。三師坐,太子乃坐。與三師書,前名“惶

恐”,后名“惶恐再拜”。

(節(jié)選自《貞觀政要-卷四》)

A.圣王,古代指德才超群達于至境之帝王,原專指堯舜禹,因其設(shè)禮義、定

制度而奉為圣人。B.“誠由近習(xí)”與“雖蒙斧鉞湯鍍,誠甘樂之”(《漢書?蘇

武傳》)句中的“誠”字含義和用法不相同。C.禮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

一,掌管祭祀、禮儀、科舉、學(xué)校和外事活動等,長官為禮部尚書。D.三師,

在文中指輔佐教育太子的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一般以位高望重

的大臣兼任。

【答案】:B

【解析】:

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識和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B."‘誠’字含義和用法不相同”錯誤,含義和用法相同。都是"確實,實

在"的意思,句意:確實可以受到周遭環(huán)境和左右親近的習(xí)染f口影響。/即使

受到斧朔口湯鐫這樣的極刑,我也心甘情愿。

故選Bo

參考譯文:

貞觀三年,太子少師李綱患有腳疾,不能穿鞋走路。太宗特別賜給他一頂轎

子,命令東宮侍衛(wèi)抬他進入東宮,詔令皇太子攙扶他上殿,并親自拜見,顯

得非常受尊崇。李綱為太子陳說君臣父子之間的道義,以及問候起居的禮節(jié)、

檢視膳食的方法,講得暢達明白,義正辭嚴,使聽講的人聚精會神,忘記了

疲倦。太子曾經(jīng)與李綱商討古代的君臣規(guī)范和竭忠盡節(jié)之事。李綱大義凜然

地說:"接受托孤,輔佐年幼的國君,代理國政,古人認為很難,我卻覺得

很容易。"他每次發(fā)表言論,言辭、態(tài)度總是慷慨激昂,有一種堅定不可動

搖的意志,太子沒有不肅然起敬的。

貞觀六年,太宗下詔說:"我近來研討經(jīng)史,凡是圣明的帝王,哪一個沒有

師傅呢?先前所呈上來的官職的法令中,竟不見有三師的職位,想來不妥。

為什么呢?堯曾向尹壽學(xué)習(xí),舜曾向務(wù)成昭學(xué)習(xí),禹曾向西王國學(xué)習(xí)。前代

的圣明君主,如果不曾受這些老師的教育,他們的功業(yè)就不會那么顯揚天下,

他們的聲名也不會在史籍中記載流傳。何況我位居歷弋帝王之后,智慧比不

上圣人,如果沒有師傅的指教,怎么能夠統(tǒng)率億萬百姓呢?《詩經(jīng)》上說:

"不犯過失不忘本,一切按照老規(guī)矩辦事。"(如果)不學(xué)習(xí),就不明白古

人的治國之道,不這樣而能使天下太平的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應(yīng)當(dāng)立即擬

定法令,設(shè)立三師的職位。"

貞觀八年,太宗對身邊的大臣們說:"智慧高明的人,自然不會受周圍環(huán)境

的熏染,但智慧中等的人就不穩(wěn)定了,會隨著所受的教育而改變。況且太子

的師保人選,自古以來就很難選擇.周成王年幼的時候,周公和召公擔(dān)任太

傅、太保,左右都是賢明之人,他天天接受有益的教導(dǎo),足以增長仁義道德,

于是成了圣明的國君。秦朝的胡亥,啟用趙高做他的太師。趙高用苛刑峻法

來教育他,等到秦二世繼位之后,就誅戮功臣,屠殺宗族,殘暴酷毒,很快

就滅亡了。因此可知,人的善惡確實可以受到周遭環(huán)境和左右親近的習(xí)染和

影響。我今天想為太子及諸王精心選擇師傅,讓太子和諸王瞻仰效法師傅的

禮儀風(fēng)度,從中受到教益。你們可為我尋訪正直忠信的人,各自舉薦三兩個

人來?!?/p>

貞觀十一年,任命禮部尚書王珪兼任魏王李泰的師傅.太宗對尚書左仆射房

玄齡說:"自古以來,帝王的兒子生長在深宮當(dāng)中,到他長大成人之后,無

不驕橫淫逸,因此相繼敗亡,很少能有自強自立的。我如今要嚴加管教子弟,

希望他們都能得到安寧保全。王珪一向是我信任的人,深知他性情剛毅正直,

心存忠孝,所以選他做我兒子的師傅。您可以對李泰說,每當(dāng)見到王珪就如

同見到我一樣,應(yīng)該加以尊敬,不得怠慢。"

貞觀十七年,太宗對司徒長孫無忌、司空房玄齡說:”三師是用德行來教導(dǎo)

別人的人,如果三師的地位低下,太子就無法確認尊師的準(zhǔn)則。"于是,下

令制定太子接待三師的禮儀制度,儀注中規(guī)定:太子必須出殿門迎接三師;

太子應(yīng)先拜三師,三師答拜;每逢進門時,都要讓三師先行:三師坐定后,

太子才可以就座;給三師寫信,開頭要先寫"惶恐"二字,最后要寫上"惶

恐再拜"四字。

(節(jié)選自《貞觀政要?卷四》)

3、Q0分)

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齊侯問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其君何若?”對曰:“有難不死,出亡不送?!?/p>

君日:“裂地而封之,疏爵而貴之,君有難不死,出亡不送,可謂忠乎?”

對日:“言而見用,終身無難,臣何死焉?謀而見從,終身不亡,臣何送焉?

若言不見用,有難而死之,是妄死也:諫而不見從,出亡而送之,是詐為

也。故忠臣者,能納善于君,而不能與君陷難者也。”

晏子朝,乘弊車,駕鴦馬。景公見之曰:“嘻!夫子之祿寡耶?何乘不任

之甚也!"晏子對曰:“賴君之賜得以壽三族及國交游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飽

食弊車駕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晏子出,公使梁丘據(jù)遺之輅車乘馬,三返不

受。公不悅,趣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爽。"晏子

對曰:“君使臣臨百官之吏,臣節(jié)其衣服飲食之養(yǎng),以先齊國之人,然猶恐

其侈靡而不顧其行也。今輅車乘馬,君乘之上,臣亦乘之下,民之無義,侈

其衣食,而不顧其行者,臣無以禁之。”遂讓不受也。

晏子方食,君之使者至,分食而食之,晏子不飽。使者返言之景公,景公

日:“嘻!夫子之家若是其貧也!寡人不知也,是寡人之過也?!绷罾糁虑?/p>

家之縣一于晏子,晏子再拜而辭日:“嬰之家不貧,以君之賜,澤覆三族,

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賜也厚矣,嬰之家不貧也。婆聞之,厚取之君而

厚施之人,代君為君也,忠臣不為也;厚取之君而藏之,是筐愎存也,仁人

不為也;厚取之君而無所施之,身死而財遷于他人,是為宰藏也,智者不為

也。嬰也聞為人臣進不事上以為忠,退不克下以為廉,八升之布、一豆之食

足矣?!笔拐呷担燹o不受也。

(節(jié)選自《說危?臣術(shù)》)

【'注】為:通“偽”。

A.裂地指分割土地,封賞臣子。周代卿大夫在封地上行使統(tǒng)治權(quán),但須受命

于諸侯。B.駕馬指劣馬,即不能快跑的馬。與《勸學(xué)》“駕馬十駕”中的“鴛

馬”意義相同。C.再拜指第二次下拜,是古人表示恭敬的禮節(jié)。又作為敬辭,

用于書信開頭或末尾。D.三族在文中指父族、母族和妻族。有時指父母、兄

弟和妻子,有時又可泛指親族。

【答案】:C

【解析】:

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的能力。

C再拜指第二次下拜"錯誤。再拜指拜兩次,或拜了又拜。

故選C。

參考譯文:

齊候問晏子說:"忠臣侍奉自己的君主,該是怎樣的呢?"(晏子)回答說:

"(君主)有難不為他殉死,(君主)出逃不為他送行。"齊侯說:"(君

主)割裂土地封贈他,分封爵位讓他顯貴,君主有難卻不殉死,出逃也不送

行,這能夠稱得上是忠臣嗎?"(晏子)回答說:"如果臣下的進言被采用,

(君主)就會終身無難,臣子又為誰去殉死呢?臣下的謀劃被采納,君主就

終生不會出逃,臣子又為誰去送行呢?如果向君主進言不被采用,(君主)

有難而去殉死,那就是白白地送死;規(guī)勸君主不被聽從,(君主)出逃而去

送行,那就是奸詐和虛偽。因此所謂的忠臣,是要能將善言善行獻納給君主,

而不是與君主一起陷入災(zāi)難之中的人啊。"

晏子上朝,乘坐破車,駕著劣馬。齊景公看見他這個樣子說:"嘀!是先生

您的俸祿太少了嗎?為什么乘坐的車馬這樣不堪呢!"晏子回答說:"靠著

君主的常賜,能夠保住我們?nèi)宓囊率?,并且國?nèi)的朋友,也都能靠此生存

了。我只要穿得暖和吃得飽飯,有破舊的車和劣質(zhì)的馬來供自己使用,對于

我來說已經(jīng)足夠了。"晏子出朝后,景公命(大夫)梁丘據(jù)送給他高大華麗

的車馬,(晏子)多次退回拒不接受。景公不高興,立即召見晏子。晏子到

來后,景公說:"先生不接受我送的車馬,那么我也就不再乘車了。"晏子

回答說:"君主您命我監(jiān)臨文武百官,我理應(yīng)節(jié)衣縮食,為齊國人作個榜樣,

即使這樣,還恐怕他們在生活上奢侈而不顧自己的品行?,F(xiàn)在有高大華麗的

車馬,在上的君主乘坐它,在下的臣子也乘坐它,百姓沒有正確的行為準(zhǔn)則,

在衣食方面奢侈浪費,而不顧自己的品行,我就沒有辦法來制止他們了。"

終于辭讓了那些車馬沒有接受。

晏子正在吃飯,國君的使者到了,(晏子)便將食物分給使者吃,晏子因此

沒有吃飽。使者回宮后把這件事告訴了景公,景公說:"咦!晏子的家境竟

是這樣的貧困!我卻不知道,這是我的過錯?。?于是命官吏將一個千戶縣

的賦稅全部送給晏子,晏子拜謝了兩次,推辭說:"我的家境并不貧困,靠

著君主的賞賜,恩惠遍及父、母、妻三族,還推廣到我的朋友,并以此賑濟

百姓,君王的賞賜太豐厚了,我的家是不會貧困的。我聽說,從君主那里得

到很多財物又大量施舍給別人,這就是代替君主施恩,忠臣是不會這樣做的;

從君主那里得到很多財物而儲藏起來,這是把自己變成了筐篋,仁德的人是

不會這樣做的;從君王那里得到很多財物而沒有施舍給別人,自身死后財物

又轉(zhuǎn)移到他人之手,這就跟主管收藏的官員一樣,聰明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

我還聽說,做臣子的在朝廷上不奉承國君就是忠,離開朝廷不虧待下屬就是

廉,八升粗布,一盤食物,也就足夠了。"使者奉命往返三次,(晏子)始

終辭謝不受。

4、(10分)

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黃州快哉亭記

蘇轍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漢、沔,其勢益

張。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與海相若。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

之西南為亭,以覽觀江流之勝。而余兄子晦名之曰"快哉”。

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東西一舍。濤瀾洶涌,風(fēng)云開闔。晝則舟楫出沒

于其前,夜則魚龍悲嘯于其下,變化倏忽,動心駭目,不可久視。今乃得玩

之幾席之上,舉目而足。西望武昌諸山岡陵起伏草木行列煙消日出。漁夫樵

父之舍,皆可指數(shù)。此其所以為“快哉”者也。至于長洲之濱,故城之墟,

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騁鷲,其流風(fēng)遺跡,亦足以稱快

世俗。

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于蘭臺之宮,有風(fēng)颯然至者,王披襟當(dāng)之,曰:“快

哉此風(fēng)!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獨大王之雄風(fēng)耳,庶人安得

共之!”玉之言,蓋有諷焉。夫風(fēng)無雌雄之異,而人有遇不遇之變。是王之

所以為樂,與庶人之所以為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fēng)何與焉?士生于世,使

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

今張君不以謫為患,竊會計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間,此其中宜有以過人

者。將蓬戶甕牖,無所不快,而況乎濯長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窮耳目

之勝以自適也哉?不然,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fēng),照之以明月,

此皆聯(lián)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烏睹其為快也哉?

元豐六年十一月朔日,趙郡蘇轍記。

A.一舍,三十里,計算距離的單位,“一舍”的“舍”與“退避三舍”的“舍”

都指距離。B.蓬戶,指月蓬草編門,“蓬戶”中的“戶”與后文“甕牖”中

的“牖”的意思并不相同。C.勝,即優(yōu)美的,與《岳陽樓記》“予觀夫巴陵

勝狀,在洞庭一湖”中的“勝”意思相同。D.朔日,陰歷的每月初一,“朔”

與《登泰山記》“戊申晦,五鼓”中的“晦”都用來紀日。

【答案】:C

【解析】:

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詞語意思及古代文化常識的理解和識記能力。

A."退避三舍"的"舍",一舍,三十里,計算距離的單位。"退避三舍"

原意指為了回避與對方的沖突,主動退讓九十里;常用于比喻退讓和回避。

B."甕牖"中的"牖",窗戶。"甕牖”的意思是:以破甕的口為窗。

C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中〃勝",美景。句意:盡享耳目的美景來自

求安適呢?

《岳陽樓記》中“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中"勝",優(yōu)美的。句意:

我觀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故選C。

參考譯文:

長江出了西陵峽,才進入平地,水勢奔騰浩蕩。南邊與沅水、湘水合流,北

邊與漢水、沔水匯聚,水勢顯得更加壯闊。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滾滾,如同

大海一樣。清河張夢得被貶官后居住在齊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

一座亭子,用來觀賞長江的勝景。我的長兄子瞻給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0

在亭子里能看到長江南北上百里、東西三十里c波濤洶涌,風(fēng)云變化不定C

白天船只在亭前來往出沒,夜間魚龍在亭下的江水中悲聲長嘯,景物變化很

快,令人驚心駭目,不能長久地欣賞。如今,我才得以坐在亭中幾席之上盡

情玩賞,抬起眼來就能看個夠。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見)山脈蜿蜒起

伏,草木成行成列,煙消云散,陽光普照。捕魚、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

以清清楚楚地指點出來。這就是把亭子稱為“快哉"的原因。到了長江岸邊

古城的廢墟,是曹操、孫權(quán)傲視群雄的地方,是周瑜、陸遜馳騁戰(zhàn)場的地方,

那些流傳下來的風(fēng)范和事跡,也足夠讓世俗之人稱快。

從前,楚襄王讓宋玉、景差跟隨著游蘭臺宮,一陣風(fēng)吹來,颯颯作響,楚王

敞開衣襟迎著風(fēng),說:”這風(fēng)多么暢快??!這是甥口百姓所共有的吧?"宋

玉說:”這只是大王的雄風(fēng)罷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

話,大概有諷喻的意味吧。風(fēng)并沒有雄雌的區(qū)別,而人有生得逢時、生不逢

時的不同。楚王感到快樂的原因,與百姓感到憂愁的原因,正是由于人們的

境遇不同,跟風(fēng)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讀書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內(nèi)心不能自

得其樂,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會不憂愁呢?如果他心情開朗,不因為環(huán)境的

影響而傷害自己的情緒,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會不整天愉快呢?

如今張夢得不把被貶官而作為憂愁,利用征收錢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

釋放自己的身心,這是他心中應(yīng)該有超過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編門,

以破瓦罐做窗,都沒有覺得不快樂,更何況在清澈的長江中洗滌,招引西山

的白云為伴,盡享耳目的美景來自求安適呢?如果不是這樣,連綿的峰巒,

深陡的溝壑,遼闊的森林,參天的古木,清風(fēng)拂搖,明月高照,這些都是傷

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傷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這是暢快

的呢?

元豐六年十一月初一,趙郡蘇轍記。

5、(10分)

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韓道士,居邑中之天齊廟。多幻術(shù),共名之“仙”。先子與最善,每適城,

輒造之。一日與先叔赴邑擬訪韓適遇諸途韓付鑰日請先往啟門坐少旋我即至

乃如其言詣廟發(fā)扃則韓已坐室中諸如此類。

先是,有敝族人嗜博賭,因先子亦識韓。值大佛寺來一僧,專事樗蒲①,

賭甚豪。族人見而悅之,罄資往賭,大虧;心益熱,典質(zhì)卬產(chǎn),復(fù)往,終夜

盡喪。邑邑不得志,便道詣韓,精神慘淡,言語失次。韓問之,具以實告。

韓笑云:“常賭無不輸之理。倘能戒賭,我為汝復(fù)之。”韓乃以紙書符,授

佩衣帶間,囑日:“但得故物即已,勿得隴復(fù)望蜀也。”又付千錢,約贏而

償之。族人大喜而往。僧驗其資,易之,不屑與賭。族人強之,請以一榔為

期。僧笑而從之。乃以千錢為孤注。僧?dāng)S之無所勝負,族人接色,一擲成采;

僧復(fù)以兩千為注,又??;漸增至十余千,明明梟色②,呵之,皆成盧攤③,計

前所輸,頃刻盡覆。陰念再贏數(shù)千亦更佳,乃復(fù)博,則色漸劣;心怪之,起

視帶上,則符已亡矣,大驚而罷。載錢歸廟,除償韓外,追而計之,并末后

所失,適符原數(shù)也。已乃愧謝失符之罪。韓笑曰:“乙在此矣。固囑勿貪,

而君不聽,故取之?!?/p>

異史氏日:“天下之傾家者,莫速于博:天下之?dāng)〉抡?,亦莫甚于博。?/p>

其中者,如沉迷海,將不知所底矣。夫商農(nóng)之人,具有本業(yè);詩書之上,尤

惜分陰。負耒橫經(jīng),固成家之正路;清談薄飲,猶寄興之生涯。試問賭中誰

最善?群指無褲之公。甚而杼腹④難堪,遂棲身于暴客;搔頭莫度,至仰給于

杳奩。嗚呼!敗德喪行,傾產(chǎn)亡身,孰非博之一途致之哉!”

(選自蒲松齡《聊齋志異?卷三-賭符》,有刪改)

【注】①樗蒲(chiipii):古代一種博戲,后世亦指賭博。②梟色(xihose):

指舊時博戲的勝彩名。③盧雄(luzhi):古代樗蒲成中兩種貴采之名。④

杼腹(xiaofu):空腹,指饑餓的人。

A.先子,又稱先公、亡父,多用于稱呼自己過世的父親。稱謂前面加“先”,

表示已過世,用于敬稱地位高或年長的逝者。B.得隴復(fù)望蜀,出自《后漢書?岑

彭傳》,東漢光武帝劉秀下命令給岑彭,叫他平定隴右以后領(lǐng)兵南下,攻取

西蜀。后來用“得隴望蜀”比喻貪得無厭。C.異史氏,《聊齋志異》里記有

許多怪異的事,不同于正史,因此后人稱之為異史,著書人蒲松齡自然就被

稱為異史氏。D.負耒橫經(jīng),是“出而負耒,入而橫經(jīng)”的簡說,意思是耕種

和讀書可以兼顧,古人曾有日出扛著農(nóng)具去耕作,R暮手執(zhí)經(jīng)書閱讀的行為。

【答案】:C

【解析】:

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能力。

C著書人蒲松齡自然就被稱為異史氏"錯,說法不正確,"異史氏〃是蒲

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對自己的稱呼。

故選C。

參考譯文:

有個韓道士,住在縣城里的天齊廟。他會多種幻術(shù),人們都稱他為"仙"。

先父和韓道士很要好,每次進城,都去看望他。有一天,(先父)和我已故

的叔父進城,準(zhǔn)備去拜訪韓道士,恰好在路上碰見了他,韓道士把鑰匙交給

他們二人說:"請你們先去開門坐,一會J俄馬上就回去。"(他們)按道

士說的去做,來到廟里開鎖進門一看,韓道士已經(jīng)坐在屋里了。這樣的奇事

有許多。

原先,我族中有個人嗜好賭博,經(jīng)由先父介紹也認識了韓道士。當(dāng)時恰逢大

佛寺來了一個和尚,專門從事賭博之事,而且賭注很大。我那個族中之人見

后非常高興,帶上家里所有的錢去賭,卻輸了個干干凈凈;這個族人不甘心,

典當(dāng)了房子卬產(chǎn),又去了,一夜間又輸了個精光。(池)心情郁悶,便取道

造訪韓道士,神情萎靡,面容暗淡,語無倫次。韓道士就問他怎么了,(他

把輸錢的事)如實告訴了韓道士。韓道士笑著說:"經(jīng)常賭博哪有不輸?shù)牡?/p>

理。如果你能戒賭,我有辦法讓你把輸?shù)舻腻X全部贏回來。"韓道士用紙畫

了一道符,讓他扎在腰間,囑咐說:"只要贏回你輸?shù)舻腻X就住手,千萬不

可貪得無厭?!庇纸o了(他)一干文錢(做本錢),約定贏錢后償還。族人

非常高興地去了。和尚看了他的錢,嫌太少,不屑與他賭。族人非賭不可,

說只賭一次。和尚笑著答應(yīng)了。(族人)于是把一千文錢押為一注。和尚擲

了骰子沒有勝負;族人接著擲,一擲就贏了;和尚又押上兩千錢為注,結(jié)果

又輸了;漸漸地尚把賭注增到十幾千,族人擲的本來是輸點,一吆喝,都

變成了贏點,(就這樣,)很快就把以前輸?shù)舻腻X全部贏了回來。(他)暗

想如果再贏幾千就更好了,于是又賭起來,但手氣越來越壞;他覺得奇怪,

起來看看腰帶上,原來紙符已經(jīng)沒有了,他大吃一驚立刻作罷。他拿著贏回

來的錢回到廟里,除償還韓道士那一干文錢外,回溯著計算,連同減去最后

輸?shù)舻?,正好和他原來輸?shù)舻腻X一樣多。過后族人向韓道士道歉,說是丟了

紙符。韓道士笑著說:"符已在我這里。一再囑咐你不要貪得無厭,而你不

聽我的話,所以我把紙符拿回來了。"

異史氏說:"普天之下傾家蕩產(chǎn)的,沒有比賭博更快的了;普天之下敗壞道

德的,也沒有比賭博更厲害的了。凡深陷其中的,如同沉入迷海,不知底在

什么地方。經(jīng)商務(wù)農(nóng)的人,都有自己的本業(yè);讀詩書的文士,尤其珍惜光陰。

扛鋤種地讀書持家,本來就是成家立業(yè)的正路;清談一番,薄飲幾杯,也還

是寄托興致的風(fēng)雅之事。試問賭徒之中誰技藝最高?大家都指一位穿不上褲

子的叫花子。(賭徒們)甚至餓得受不了,于是去與盜賊為伍;窮得幾乎沒

有辦法,只有指望變賣點妻子梳妝盒中的東西。唉!道德敗壞品行不端,傾

家蕩產(chǎn)乃至身敗名裂,哪一件不是賭博這條邪路造成的啊!"

6、(10分)

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錨

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柱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

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

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成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

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fù)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

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

復(fù)哀后人也。

(節(jié)選自杜牧《阿房宮賦》)

至秦有天下,始皇帝以詐力而并諸侯,自以為智術(shù)之有余,而禹、湯、文、

式之不知出此也。于是廢諸侯,破井田,凡所以治天下者,一切由于便利,

而不恥于無禮。決壞圣人之藩墻,而以利器明示天下。故自秦以來,天下惟

知所以求生避死之具,而以禮者為無用贅疣之物。何者?其意以為生之無事

乎禮也茍生之無事乎禮則凡可以得生者無所不為矣嗚呼此秦之禍所以至今而

未息歟。

昔者始有書契,以科斗為文,而其后始有規(guī)矩摹畫之跡,蓋今所謂大小篆

者。至秦而更以隸,其后日以變革,貴于速成,而從其易。又創(chuàng)為紙,以易

荷策。是以天下薄書符檄,繁多委壓,而更不能究,奸人有以措其手足。如

使今世而尚用古之篆書簡策,則雖欲繁多,其勢無由。由此觀之,則凡所以

便利天下者,是開詐偽之端也。嗟乎!秦既不可及矣.茍后之君子欲治天下,

而惟便利之求,則是引民而日趨于詐也。悲夫!

(節(jié)選自蘇軾《始皇論》)

A.“錨銖”,一兩的四分之一為錨,二十四分之一為銖?!板^銖”喻指極微

小的數(shù)量。B.“南畝”,農(nóng)田。南坡向陽,利于農(nóng)作物生長,古人田土多向

南開辟,故稱“南畝”。C.“篆書”,小篆、大篆的合稱。后來為了書寫方

便,逐漸演變成隸書,稱為“隸變”。D.“所以”,原因。與《答司馬諫議

書》中的“故今具道所以”的“所以”意思相同。

【答案】:D

【解析】:

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詞語含義及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D."意思相同"錯誤。"則凡所以便利天下者"中的"所以"意為"用以、

用來"。句意:所有用來讓天下人便捷的東西/所以現(xiàn)在詳細說明我這樣做的

原因。

故選Do

參考譯文:

唉,一個人的意愿,也就是千萬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歡繁華奢侈,人民也顧

念他們自己的家。為什么掠取珍寶時連一播一銖都搜刮干凈,耗費起珍寶來

竟像對待泥沙一樣。致使承擔(dān)棟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農(nóng)夫還多;架在梁上

的椽子,比織機上的女工還多;梁柱上的釘頭光彩耀目,比糧倉里的粟粒還

多;瓦楞長短不一,比全身的絲縷還多;或直或橫的欄桿,比九州的城郭還

多;管弦的聲音嘈雜,比市民的言語還多。使天下的人民,嘴上不敢說,心

里卻敢憤怒??墒鞘ПM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驕傲頑固。結(jié)果戍

邊的陳勝、吳廣一聲呼喊,函谷關(guān)被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宮化為

一片焦土。

唉!滅亡六國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啊。消滅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

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嘆呀!假使六國各自愛護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

民來抵抗秦國。假使秦王朝又愛護六國的人民,那么皇位就可以傳到三世還

可以傳到萬世做皇帝,誰能夠族滅它呢?秦人來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

們哀傷;如果后人哀悼他卻不把他作為鑒戒吸取教訓(xùn)I,也只會使更后的人又

來哀悼這后人啊。

到了秦統(tǒng)天下,始皇帝憑著欺詐和武力兼并諸侯,以為自己智慧權(quán)術(shù)有余,

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不懂得使用這種方法。于是廢棄分封制,破壞

井田制,治理天下的手段,都采用最便捷最有效的,而不把沒有禮節(jié)視為恥

辱,破壞圣人制定的禮節(jié)規(guī)距,卻把武力拿出來炫耀于天下。所以,從奏開

始,世人只懂得如何救生避死,而把未淆成是沒用的多余的東西。為什么會

這樣呢?在他們看來,人活著是不必講究什么禮節(jié)的0如果人活著不講究仁

義禮節(jié),那么只要能救生避死,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來。唉!這就是秦留下

的禍患,延續(xù)至今也沒有平息停止??!

從前剛剛出現(xiàn)文書契約的時候,用科斗文字書寫,而后才有標(biāo)準(zhǔn)的描摹的字

跡,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大篆和小篆。到了秦代改用隸書,之后又一改再改,只

求快速便捷,采用簡便容易的。又創(chuàng)造了紙張取代竹制的簡策。所以世上的

公文,繁多累積,官吏們無暇應(yīng)付,給了壞人做壞事的機會。如果今天仍用

古時候的篆字和竹制的簡策,那么即使想要文書繁多累積,也是做不到的。

由此看來,所有用來讓天下人便捷的東西,都是產(chǎn)生欺瞞的根源。唉!改變

秦的做法已來不及了。如果后世的統(tǒng)治者想要治理好天下,卻只圖便捷有利,

那么就是引導(dǎo)百姓一天天走向欺詐??杀?!

7、(10分)

L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夜縫而出,見秦伯,日:“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

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

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

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p>

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節(jié)選自《燭之武退秦師》)

秦將伐魏,魏王聞之,夜見孟嘗君,告之曰:“奏且攻魏,子為寡人謀,

奈何?”孟嘗君曰:“有諸侯之救,則國可存也?!巴踉唬骸肮讶嗽缸又?/p>

也!”重為之約車百乘。孟嘗君之趙,謂趙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趙

王日:“寡人不能?!泵蠂L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

得聞乎?”孟嘗君曰:“夫趙之兵非能強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趙也。

然而趙之地不歲危而民不歲死,而魏之地歲危而民歲死者,何也?以其西為

趙蔽也,今趙不救魏魏欷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

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趙王許諾,為起兵十萬、車三百乘。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魏策三》)

A.春秋時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晉文公當(dāng)時為侯爵,故稱“晉侯”:

秦穆公當(dāng)時為伯爵,故稱“秦伯”;鄭文公當(dāng)時為伯爵,故稱“鄭忙I”。B.執(zhí)

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辦事的官吏,后來也用于表示對對方的敬稱。

C.寡人,指寡德之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君王、諸侯常如此謙稱自己,在文中是

魏王自稱。D.乘,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文中的“百乘”即一百輛兵車?!鞍?/p>

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稱。

【答案】:A

【解析】:

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A."春秋時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表述錯誤,應(yīng)為"春秋時有公、

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古嬤A.

參考譯文:

在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樓放下去,見到秦穆公,燭之武說:"秦、

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

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然而越過別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

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

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dāng)作

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nèi)?/p>

乏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么害處。而且您曾經(jīng)給予晉惠公恩惠,惠公曾經(jīng)答

應(yīng)給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

御,這是您所知道的。晉國,怎么會有滿足的時候呢?現(xiàn)在它已經(jīng)在東邊使

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它到哪

里去奪取土地?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一下!”秦伯非常高興,

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秦伯就回國了。

秦國準(zhǔn)備攻打魏國,魏王聽說以后,晚上會見了相國孟嘗君,告訴他說:"秦

國準(zhǔn)備攻打魏國,您為我出謀劃策,該怎么辦?"孟嘗君說:"如果有諸侯

的救援,那么國家可以保全。"魏王說:"我希望您為我走一趟?!辈⑧嵵?/p>

地為他準(zhǔn)備好一百輛戰(zhàn)車。孟嘗君到了趙國,對趙王說:"我希望借兵來救

魏國。"趙王說:"我不能借?!泵蠂L君說:"敢來向大王借兵的,是忠于

大王的人啊。"趙王說:"可以聽聽你的道理嗎?"孟嘗君說:"趙軍并不

比魏軍強,魏軍并不比趙軍弱??墒勤w國年年太平無事,百姓也不見年年死

亡;相反魏國年年戰(zhàn)亂,百姓年年有死亡的,這是為葉么呢?因為魏國在西

邊成了趙國的屏障。如果趙國不救魏國,魏國就要與秦國結(jié)盟。這樣,趙國

就等于直接和強秦為鄰。趙國將年年有戰(zhàn)亂,百姓將年年有死亡。這就是我

所說的‘忠于大王‘啊。"趙王答應(yīng)借兵,于是為魏國派兵十萬,戰(zhàn)車三百

輛。

8、(10分)

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為政,與韓康子、魏桓子宴于藍臺。智伯戲康子而侮

段規(guī)。智國聞之,諫曰:“主不備,難必至矣!"智伯日:“難將由我。我

不為難,誰敢興之!”對日:“今主一宴而恥人之君相,又弗備,日'不敢

興難’,無乃不可乎!”弗聽。智伯請地于韓康子康子欲弗與段規(guī)曰智伯好

利而愎不與將伐我不如與之彼犯于得地必請于他人,他人不與,必向之以兵,

然則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變矣。"康子曰:“善?!笔故拐咧氯f家之邑于

智伯。智伯悅。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與。任章曰:“何故弗與?”桓

子曰:“無故索地,故弗與。"任章曰:“無故索地,諸大夫必懼。吾與之

地,智伯必驕。彼驕而輕敵,此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人,智氏之

命必不長矣。主不如與之以驕智伯,然后可以擇交而困智氏矣,奈何獨以吾

為智氏質(zhì)乎!"桓子曰:“善?!睆?fù)與之萬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

地于趙襄子,襄子弗與。智伯怒,帥韓、魏之甲以攻趙氏。襄子將出,日:

“吾何走乎?”從者曰:“長子近,且城厚完?!毕遄釉唬骸懊窳T力以完之,

又斃死以守之,其誰與我?”從者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