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福建省龍巖市一級校聯(lián)盟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生物試題姓名: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題號一二總分評分一、單選題1.下列關于孟德爾遺傳學實驗的敘述中,正確的是()A.原核生物基因的遺傳不遵循孟德爾發(fā)現(xiàn)的遺傳規(guī)律B.孟德爾還用山柳菊、玉米等植物做雜交實驗也都取得了成功C.先提出假說,據此開展豌豆雜交實驗并設計測交實驗進行演繹D.在豌豆人工雜交時應在父本花粉成熟前做人工去雄、套袋處理2.正常情況下果蠅體內等位基因不可能存在于()A.精細胞 B.四分體C.同源染色體 D.次級卵母細胞3.玉米是雌雄同株植物,頂端開雄花,葉腋開雌花,既能同株傳粉,又能異株傳粉,是遺傳學的理想材料。在自然狀態(tài)下,將具有一對相對性狀的純種玉米個體間行種植(不考慮變異),以下有關表述合理的是()A.隱性親本植株上所結的籽粒都將長成隱性個體B.顯性親本植株上所結的籽粒都將長成顯性個體C.顯性植株上所結籽粒長成的個體既有顯性性狀又有隱性性狀,比例1∶1D.隱性植株上所結籽粒長成的個體既有顯性性狀又有隱性性狀,比例3∶14.在完全顯性且三對基因各自獨立遺傳的條件下,aaBbdd與AaBbDd的個體雜交,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子代基因型有12種,表現(xiàn)型有6種B.子代中雜合子占全部后代的比例為5/8C.子代基因型aaBbDd占全部后代的比例為3/8D.子代基因型不同于雙親的個體所占的比例為3/45.受精作用是卵細胞和精子相互識別、融合成為受精卵的過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卵細胞和精子相互識別,依賴于細胞間的信息交流B.受精卵中的遺傳物質由精子和卵細胞各提供一半C.卵細胞和精子結合的隨機性是后代呈現(xiàn)多樣性的原因之一D.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證了生物前后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目的恒定6.生命科學史中蘊含著豐富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沃森和克里克利用物理模型揭示了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B.科學家利用同位素標記和密度梯度離心技術,驗證了DNA半保留復制假說C.艾弗里運用減法原理控制自變量證明了促使肺炎鏈球菌發(fā)生轉化的因子很可能就是DNAD.赫爾希、蔡斯利用同位素標記和離心技術,證實大腸桿菌的遺傳物質就是DNA7.在模擬孟德爾雜交實驗中,甲同學分別從下圖①②所示燒杯中隨機抓取一個小球并記錄字母組合;乙同學分別從下圖①③所示燒杯中隨機抓取一個小球并記錄字母組合。將抓取的小球分別放回原燒杯后,重復100次。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甲同學的實驗模擬基因自由組合B.乙同學的實驗模擬受精作用C.乙同學抓取小球的組合類型中DR約占1/2D.從①~④中隨機各抓取1個小球的組合類型有9種8.雕鶚控制羽毛綠色(A)與黃色(a)、無紋(B)與條紋(b)的兩對等位基因分別位于兩對常染色體上,其中綠色基因純合會出現(xiàn)致死現(xiàn)象。若綠色無紋(AaBb)雕鶚雌、雄相互交配,子代中綠色無紋∶黃色無紋:綠色條紋:黃色條紋為()A.9∶3∶3∶1 B.6∶3∶2∶1 C.6∶2∶3∶1 D.1∶1∶1∶19.下圖中圖1是某生物的一個初級精母細胞,圖2是該生物的五個精細胞。根據圖中的染色體類型和數(shù)目,判斷最可能來自同一個次級精母細胞的是()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①⑤10.關于同一個體中細胞有絲分裂和減數(shù)分裂Ⅰ的敘述,正確的是()A.兩者前期染色體數(shù)目相同,染色體行為和核DNA分子數(shù)目不同B.兩者中期染色體數(shù)目不同,染色體行為和核DNA分子數(shù)目相同C.兩者后期染色體行為和數(shù)目不同,核DNA分子數(shù)目相同D.兩者后期染色體行為和數(shù)目相同,核DNA分子數(shù)目不同11.某同學模擬艾弗里的實驗進行了下圖所示的轉化實驗。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甲組和乙組培養(yǎng)皿中R型細菌發(fā)生了轉化現(xiàn)象B.乙組培養(yǎng)皿中有R型和S型菌的菌落,推測蛋白質不是轉化因子C.丙組培養(yǎng)皿中只有R型菌的菌落,直接證明轉化因子就是DNAD.該實驗的目的是驗證轉化因子是DNA還是蛋白質12.某生物興趣學習小組在“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活動前,準備了如表所示材料及相關連接物若干,最后成功的搭建出了一個完整的DNA分子模型。下列關于他們構建的DNA模型的敘述,錯誤的是()520個520個100個130個120個150個110個A.該模型中需要代表堿基對之間的氫鍵的連接物560個B.該模型為理論上能搭建出的4220種不同的DNA分子模型之一C.該模型一條鏈的下端是磷酸基團,則另一條鏈的上端也是磷酸基團D.該模型最多含有440個脫氧核糖核苷酸,嘌呤總數(shù)和嘧啶總數(shù)的比是1:113.雞的性別決定方式為ZW型,羽毛顏色由位于Z染色體上的一對等位基因控制,蘆花對非蘆花為顯性?,F(xiàn)有一只雌性蘆花雞與一只雄性非蘆花雞雜交,F(xiàn)1雌雄雞相互交配得到F2。下列分析錯誤的是()A.雞的蘆花與非蘆花的基因型共有5種B.F1雄性蘆花雞∶雌性非蘆花雞=1∶1C.F2雛雞可以根據羽毛的特征區(qū)分性別D.F2蘆花雞∶非蘆花雞=1∶114.下圖是人類甲(基因設為D、d)、乙(基因設為E、e)兩種遺傳病的家系圖,Ⅱ7不攜帶乙病的致病基因。據圖分析錯誤的是()A.甲病的遺傳方式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B.乙病的遺傳方式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C.Ⅱ5和Ⅱ6再生一孩子患乙病的概率為1/4D.Ⅲ12基因型為DDXEXe的概率是1/815.某研究人員模擬赫爾希和蔡斯關于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進行了如下4個實驗:①用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標記的大腸桿菌;②用未標記的噬菌體侵染35S標記的大腸桿菌;③用14C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標記的大腸桿菌;④用未標記的噬菌體侵染3H標記的大腸桿菌。以上4個實驗,經短時間保溫、離心后,能檢測到放射性的主要部分是()A.上清液、上清液、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B.上清液、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C.上清液、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沉淀物D.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沉淀物16.下圖為玉米(2N=20)的花粉母細胞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幾個特定時期的顯微照片,①~⑤代表不同的細胞,下面說法正確的是()A.細胞①中染色體和核DNA數(shù)目之比為1:1B.細胞②進行同源染色體聯(lián)會,含有10個四分體C.在不發(fā)生染色體互換的情況下,該個體經過減數(shù)分裂產生的花粉粒有2種染色體組成D.若細胞④中有兩條姐妹染色單體分開后移向同一極,產生的花粉粒有2個異常二、綜合題17.某種扇貝具有不同的殼色,其中桔黃殼色深受人們青睞,科研人員采用雜交的方法對殼色的遺傳規(guī)律進行了研究。實驗結果如下表。實驗親本F1表型及數(shù)量實驗Ⅰ桔黃色×棗褐色全部為桔黃色實驗Ⅱ桔黃色×桔黃色148桔黃色,52棗褐色實驗Ⅲ實驗Ⅰ的F1×棗褐色101桔黃色,99棗褐色(1)依據實驗結果可判斷出上述殼色中是顯性性狀。(2)實驗Ⅱ中的實驗結果在遺傳學上稱為,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是。F1桔黃色扇貝中純合子占的比例為。(3)實驗Ⅲ為實驗,可檢測實驗Ⅰ中F1個體的。(4)從上述雜交實驗結果分析,該種扇貝的殼色遺傳可能是由對等位基因控制的,這一結論為扇貝的選育提供了遺傳學依據。18.某觀賞植物的花色有紅、粉、白三種類型,由兩對等位基因控制(分別用A、a,B、b表示)?,F(xiàn)有甲、乙兩個純合白花品系,分別與一粉花品系丙(AAbb)進行雜交實驗,結果如下表,請據此回答問題。雜交組合實驗1實驗2P甲×丙乙×丙F1表型及比例全是粉花全是紅花F1自交得F2表型及比例粉花:白花=3:1紅花:粉花:白花=9:3:4(1)控制該植物花色的兩對基因的遺傳(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自由組合定律,依據是。(2)實驗2中親本乙的基因型為,F(xiàn)2中粉花與白花個體雜交,后代出現(xiàn)白花個體的概率是。(3)實驗2的F2中粉花個體的基因型可能為。若要確定某一粉花個體是否為純合子,請設計雜交實驗加以證明。①設計雜交實驗:。②預期結果:如果后代,說明該粉色個體為純合子;如果后代,說明該粉色個體為雜合子。19.圖1表示某動物體(2N=4)體內減數(shù)分裂過程細胞內同源染色體對數(shù)變化曲線;圖2表示該動物體內處于細胞分裂不同時期的細胞圖像。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1中BC段變化發(fā)生的原因是,對應圖2細胞(用序號加箭頭表示)所示過程,C點細胞最初含有染色單體條。(2)圖2細胞④處于(填分裂方式和時期),細胞內染色體和核DNA數(shù)目之比為。(3)據圖2可以判斷該動物體性別為(雌性/雄性),理由是。(4)如果將該動物一個性原細胞的染色體用3H標記DNA分子雙鏈,再將該細胞轉入不含3H的普通培養(yǎng)液中培養(yǎng),所產生的4個配子中帶有3H標記的染色體共有條。20.摩爾根等人利用果蠅進行遺傳實驗研究,證明了基因在染色體上。請回答下列相關問題:(1)果蠅作為遺傳學經典實驗材料具有優(yōu)點(寫出2點)。(2)摩爾根在一群紅眼果蠅中,發(fā)現(xiàn)了一只白眼雄果蠅,讓這只白眼雄果蠅與正常的紅眼雌果蠅交配得F1,再讓F1中的紅眼雌、雄果蠅相互交配,F(xiàn)2中紅眼果蠅與白眼果蠅的數(shù)量比為3:1,但F2紅眼果蠅中有雌蠅和雄蠅,而白眼果蠅卻全是雄蠅。①F2中紅眼果蠅與白眼果蠅的數(shù)量比為3:1,這說明果蠅眼色的遺傳符合定律。②F2白眼果蠅全是雄蠅,可推測控制果蠅眼色的基因不在常染色體上,可能只位于染色體上。③現(xiàn)有若干純合的紅眼雌、雄果蠅以及白眼雌、雄果蠅,請從中選擇親本,只做一次雜交實驗以驗證上述推測。實驗設計思路:選擇果蠅雜交,觀察并統(tǒng)計子代的表型及比例。若子代,則上述推測正確。(3)遺傳學家布里吉斯發(fā)現(xiàn):將紅眼雄果蠅和白眼雌果蠅雜交,子代出現(xiàn)少量白眼雌果蠅。用顯微鏡觀察,發(fā)現(xiàn)它們具有2條X染色體和1條Y染色體。該類白眼雌果蠅出現(xiàn)的原因是親本(填雌果蠅、雄果蠅)減數(shù)分裂(填I、Ⅱ、I或Ⅱ)異常造成的。21.同位素標記技術被廣泛用于生物學研究,圖甲為赫爾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標記技術進行遺傳物質研究的過程;圖乙為科學家探究DNA復制方式的實驗過程,三種不同密度類型的DNA分子在試管中形成的區(qū)帶名稱:14N/14N-DNA帶稱為輕帶,15N/14N-DNA帶稱為中帶、15N/15N-DNA帶稱為重帶,根據離心后試管中不同類型DNA分子的分布位置可推測DNA的復制方式,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若用15N標記DNA,則DNA分子被標記的基團是。(2)若用32Р標記的噬菌體進行圖甲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上清液中的放射性異常高,其原因可能是。(寫出1點即可)(3)科學工作者關于DNA的復制方式曾提出過全保留復制、半保留復制等假說并進行演繹推理、實驗驗證。①他們選用含有15NH4Cl的原料來培養(yǎng)大腸桿菌若干代作為親本,培養(yǎng)若干代的目的是。②科學家進行了如圖乙的實驗,若得到的實驗結果是:子一代DNA位于離心管(用區(qū)帶名稱表示DNA分子的分布位置),子二代DNA位于離心管(用區(qū)帶名稱表示DNA分子的分布位置),則否定全保留復制。③有人認為,將子一代的DNA分子用解旋酶處理后再離心,離心管出現(xiàn)1/2為輕帶,1/2為重帶,說明DNA復制是半保留復制。你反駁他的理由是。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解析】【解答】A、孟德爾發(fā)現(xiàn)的遺傳規(guī)律適用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細胞核遺傳,原核生物基因的遺傳不遵循孟德爾發(fā)現(xiàn)的遺傳規(guī)律,A正確;B、孟德爾在豌豆雜交實驗之前利用山柳菊等植物進行實驗,但并未成功,說明遺傳材料的選擇對于實驗成功具有重要意義,B錯誤;C、孟德爾遺傳學實驗中,先進行雜交實驗,再根據實驗結果提出假說,并進行演繹推理后經測交實驗進行驗證,C錯誤;D、在豌豆人工雜交時應在母本花粉成熟前做人工去雄、套袋處理,不能對父本去雄,D錯誤。故答案為:A。
【分析】1、假說演繹法的基本步驟:提出問題→作出假說→演繹推理→實驗驗證(測交實驗)→得出結論。假說—演繹法需要根據假說內容進行演繹推理,推出預測的結果,再通過實驗來檢驗,如果實驗結果與預測相符,就可以認為假說正確,反之,則可以認為假說是錯誤的。
2、人工異花授粉過程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紙袋→人工異花授粉(待花成熟時,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頭上)→套上紙袋。2.【答案】A【解析】【解答】A、精細胞內沒有同源染色體,不存在等位基因,A正確;B、四分體是一對同源染色體,有等位基因,B錯誤;C、同源染色體上有等位基因,C錯誤;D、次級卵母細胞的染色體上可能有姐妹染色單體,若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發(fā)生了交叉互換,可能存在等位基因,D錯誤。故答案為:A。
【分析】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狀不同形態(tài)的基因。3.【答案】B【解析】【解答】隱性植株自交后代全部是隱性個體,隱性植株和顯性植株雜交后代全部是顯性個體,所以顯性植株所產生的都是顯性個體,隱性植株所產生的既有顯性個體,也有隱性個體,故答案為:B。
【分析】1、基因的分離定律的實質是:在雜合體的細胞中,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減數(shù)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等位基因會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后代。
2、玉米自然條件下既可進行同株的異花傳粉,又可進行異株間的異花傳粉。
3、在自然狀態(tài)下,將具有一對相對性狀的純種玉米個體間行種植,如果同株傳粉,則顯性植株所產生的F1都是顯性個體,隱性植株所產生的F1都是隱性個體;如果異株傳粉,則顯性植株和隱性植株所產生的F1都是顯性個體。4.【答案】D【解析】【解答】A、aaBbdd與AaBbDd個體雜交,子代基因型有12種,表現(xiàn)型有8種,A錯誤;B、子代中純合子占全部后代的比例為1/2×1/2×1/2=1/8,則雜合子占全部后代的比例為7/8,B錯誤;C、子代基因型aaBbDd占全部后代的比例為1/2×1/2×1/2=1/8,C錯誤;D、子代基因型相同于雙親的個體所占的比例為1/2×1/2×1/2+1/2×1/2×1/2=1/4,則子代基因型不同于雙親的個體所占的比例為3/4,D正確。故答案為:D。
【分析】利用“拆分法”解決自由組合計算問題思路:將多對等位基因的自由組合分解為若干分離定律分別分析,再運用乘法原理進行組合。伴性遺傳的基因在性染色體上,也遵循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5.【答案】B【解析】【解答】A、卵細胞和精子相互識別,依賴于細胞間直接接觸進行的信息交流,A正確;B、受精卵核中的染色體由精子和卵細胞各提供一半,即細胞核中遺傳物質由精卵各提供一半,但細胞質中遺傳物質基本來自卵細胞,B錯誤;C、后代呈現(xiàn)多樣性的原因包括配子的的多樣性及卵細胞和精子結合的隨機性,C正確;D、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證了生物前后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目的恒定,D正確。故答案為:B。
【分析】受精作用:
1、概念:精子和卵細胞融合成受精卵的過程叫受精作用。
2、過程:精子的頭部進入卵細胞,尾部留在外面。緊接著,在卵細胞細胞膜的外面出現(xiàn)一層特殊的膜,以阻止其他精子再進入。精子的頭部進入卵細胞后不久,里面的細胞核就與卵細胞的細胞核相遇,使彼此的染色體會合在一起。
3、結果:
(1)受精卵的染色體數(shù)目恢復到體細胞的數(shù)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體來自精子(父親),一半的染色體來自卵細胞(母親)。
(2)細胞質主要來自卵細胞。
4、意義: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對于維持每種生物前后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目的恒定,對于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都是十分重要的。6.【答案】D【解析】【解答】A、沃森和克里克運用了構建物理模型的方法,得出了DNA的雙螺旋結構,A正確;B、為了區(qū)分DNA復制時母鏈和子鏈,科學家利用同位素15N標記親代DNA,使大腸桿菌在只含14N的培養(yǎng)基中繁殖,進而區(qū)分DNA復制時母鏈和新合成的子鏈,再利用密度梯度離心技術使親代、子代DNA在試管中分布于不同位置,最后得出DNA是半保留復制的結論,B正確;C、艾弗里在肺炎鏈球菌的細胞提取物中分別加入不同種類酶(蛋白酶、DNA酶等),去除掉某種物質后,研究該物質在R菌轉化為S菌種的過程中起的作用,即運用減法原理控制自變量,從而證明了促使肺炎鏈球菌發(fā)生轉化的因子很可能就是DNA,C正確;D、赫爾希、蔡斯利用不同的同位素分別標記噬菌體外殼蛋白和其核酸,再利用離心技術,證實噬菌體的遺傳物質是DNA,D錯誤。故答案為:D。
【分析】遺傳學中的科學的研究方法:
一、假說—演繹法:在觀察和分析基礎上提出問題以后,通過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說,根據假說進行演繹推理,再通過實驗檢驗演繹推理的結論。如果實驗結果與預期結論相符,就證明假說是正確的,反之,則說明假說是錯誤的。例如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摩爾根研究的伴性遺傳等。
二、類比推理法:類比推理指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在某些屬性上相同,推斷出它們在另外的屬性上(這一屬性已為類比的一個對象所具有,另一個類比的對象那里尚未發(fā)現(xiàn))也相同的一種推理。薩頓的假說“基因在染色體上”運用了類比推理法。
三、模型構建法:模型是人們?yōu)榱四撤N特定的目的而對認識對象所做的一種簡化的概括性的描述,這種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體的實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用抽象的形式來表達。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數(shù)學模型等。以實物或圖畫形式直觀的表達認識對象的特征,這種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四、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蹤物質運行和變化的規(guī)律,例如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7.【答案】D【解析】【解答】A、甲同學模擬雌雄配子隨機結合的過程,A錯誤;B、乙同學模擬自由組合定律,B錯誤;C、乙同學抓取小球的組合類型中DR約占1/2×1/2=1/4,C錯誤;D、①~④中隨機抓取一個小球模擬自由組合定律,最終可以形成9種基因型,D正確。故答案為:D。
【分析】甲同學分別從下圖①②所示燒杯中隨機抓取一個小球并記錄字母組合,模擬雌雄配子隨機結合的過程;乙同學分別從下圖①③所示燒杯中隨機抓取一個小球并記錄字母組合,模擬自由組合定律。8.【答案】B【解析】【解答】綠色無紋(AaBb)個體雜交,若無致死現(xiàn)象,則后代比例應為綠色無紋∶黃色無紋:綠色條紋:黃色條紋為9:3:3:1;因AA純合致死,故AABb、AABB、AAbb的個體均死亡,故子代中綠色無紋∶黃色無紋:綠色條紋:黃色條紋為6∶3∶2∶1,B正確。故答案為:B。
【分析】1、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2、據題意可知,綠色基因(AA)純合會出現(xiàn)致死現(xiàn)象,故不存在AA--的個體,據此分析作答。9.【答案】B【解析】【解答】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時,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則一個初級精母細胞能產生2種基因型不同的次級精母細胞;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類似于有絲分裂,因此每個次級精母細胞產生2個基因型相同的精細胞。若發(fā)生交叉互換,則來自同一個次級精母細胞的兩個精細胞的染色體組成大體相同,只有很小部分顏色有區(qū)別,則圖中最可能來自同一個次級精母細胞的是②⑤,故答案為:B。
【分析】1、減數(shù)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產生生殖細胞時,從原始生殖細胞發(fā)展到成熟生殖細胞的過程。這個過程中DNA復制一次,細胞分裂兩次,產生的生殖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目是本物種體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目的一半。
2、減數(shù)分裂過程:
(1)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前的間期:染色體的復制。
(2)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聯(lián)會,同源染色體上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②中期:同源染色體成對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④末期:細胞質分裂。
(3)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漸解體消失,出現(xiàn)紡錘體和染色體;②中期:染色體形態(tài)固定、數(shù)目清晰;③后期:著絲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染色體,并均勻地移向兩極;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紡錘體和染色體消失。10.【答案】C【解析】【解答】A、有絲分裂前期,染色體數(shù)目與體細胞相同,核DNA經過NDA復制后,其分子數(shù)目是體細胞的2倍;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前期,染色體數(shù)目與體細胞相同,核DNA分子數(shù)目是體細胞的二倍,因此兩者前期染色體數(shù)目和核DNA分子數(shù)目都相同,但染色體行為不同,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前期存在聯(lián)會,有絲分裂前期沒有,A錯誤;B、有絲分裂中期,染色體數(shù)目與體細胞相同,核DNA分子數(shù)目是體細胞的2倍;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中期,染色體數(shù)目與體細胞相同,核DNA分子數(shù)目是體細胞的2倍,因此兩者中期染色體數(shù)目和DNA分子數(shù)目相同,但染色體行為不同,有絲分裂中期所有染色體的著絲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而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體排列在赤道板兩側,B錯誤;C、有絲分裂后期,染色體數(shù)目和核DNA分子數(shù)目都是體細胞的兩倍,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體數(shù)目和體細胞相同,核DNA分子數(shù)目是體細胞的二倍,這兩個時期染色體行為不相同,有絲分裂后期是著絲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解成為染色體,并在紡錘絲的牽引下均勻地移向兩極,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體分向兩極,著絲粒不斷裂,C正確;D、兩者后期染色體行為不相同,染色體數(shù)也不同,有絲分裂后期,染色體數(shù)目和核DNA分子數(shù)目都是體細胞的兩倍,而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體數(shù)目和體細胞相同,核DNA分子數(shù)目是體細胞的二倍,D錯誤。故答案為:C。
【分析】1、有絲分裂不同時期的特點:(1)間期:進行DNA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漸解體消失,出現(xiàn)紡錘體和染色體;(3)中期:染色體形態(tài)固定、數(shù)目清晰;(4)后期:著絲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染色體,并均勻地移向兩極;(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紡錘體和染色體消失。
2、減數(shù)分裂過程:
(1)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前的間期:染色體的復制。
(2)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聯(lián)會,同源染色體上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②中期:同源染色體成對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④末期:細胞質分裂。
(3)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漸解體消失,出現(xiàn)紡錘體和染色體;②中期:染色體形態(tài)固定、數(shù)目清晰;③后期:著絲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染色體,并均勻地移向兩極;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紡錘體和染色體消失。
11.【答案】C【解析】【解答】A、甲組實驗中少部分R型菌轉化為S型菌,乙組S型菌的提取物DNA使R型菌轉化為S型菌,故甲組和乙組培養(yǎng)皿中R型細菌發(fā)生了轉化現(xiàn)象,A正確;B、乙組由于蛋白酶降解了蛋白質,乙組培養(yǎng)皿中有R型和S型菌的菌落,推測蛋白質不是轉化因子,B正確;C、丙組由于DNA酶降解了DNA,故R型菌未發(fā)生轉化,培養(yǎng)皿中的菌落全部為R型,但不能因此得出DNA是轉化因子的結論,需要與甲組、乙組對照實驗共同得出,C錯誤;D、根據實驗設計一組破壞蛋白質,一組破壞DNA,由此可知,該實驗的目的是驗證使R型菌轉化為S型菌的轉化因子是DNA還是蛋白質,D正確。故答案為:C。
【分析】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將加熱致死的S型細菌破碎后,設法去除絕大部分糖類、蛋白質和脂質,制成細胞提取物。將細胞提取物加入有R型活細菌的培養(yǎng)基中,結果出現(xiàn)了S型活細菌。然后,他們對細胞提取物分別進行不同的處理后再進行轉化實驗,結果表明分別用蛋白酶、RNA酶或酯酶處理后,細胞提取物仍然具有轉化活性;用DNA酶處理后,細胞提取物就失去了轉化活性。DNA蛋白質頭部尾部實驗表明,細胞提取物中含有前文所述的轉化因子,而轉化因子很可能就是DNA。艾弗里等人進一步分析了細胞提取物的理化特性,發(fā)現(xiàn)這些特性都與DNA的極為相似,于是艾弗里提出了不同于當時大多數(shù)科學家觀點的結論:DNA才是使R型細菌產生穩(wěn)定遺傳變化的物質。12.【答案】B【解析】【解答】A、由于堿基A數(shù)目為100,堿基G數(shù)目為120,該模型共可形成100個A-T堿基對,120個C-G堿基對,每個A-T堿基對含有2個氫鍵,每個C-G堿基對含有3個氫鍵,因此氫鍵總數(shù)為100×2+120×3=560個,A正確;B、該模型共可形成220個堿基對,其中100個A-T堿基對,120個C-G堿基對,由于A-T堿基對,C-G堿基對的數(shù)目已經確定,因此理論上能搭建出的DNA分子模型種類數(shù)少于4220種,B錯誤;C、DNA的兩條鏈是反向平行關系,因此該模型一條鏈的下端是磷酸基團(即5'端),則另一條鏈的上端也是磷酸基團(即5'端),C正確;D、由以上分析可知,該模型共可形成220個堿基對,即最多含有440個脫氧核糖核苷酸,在形成的DNA雙鏈中,一定是嘌呤與嘧啶進行堿基互補配對,因此嘌呤總數(shù)和嘧啶總數(shù)的比是1:1,D正確。故答案為:B。
【分析】1、堿基互補配對原則的規(guī)律:
(1)在雙鏈DNA分子中,互補堿基兩兩相等,A=T,C=G,A+G=C+T,即嘌呤堿基總數(shù)等于嘧啶堿基總數(shù)。
(2)DNA分子的一條單鏈中(A+T)與(G+C)的比值等于其互補鏈和整個DNA分子中該種比例的比值。
2、分析表格:根據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只能形成100個A-T堿基對,120個C-G堿基對,即共需要440個堿基,則需要440個脫氧核糖和440個磷酸基團。13.【答案】C【解析】【解答】A、雞的蘆花與非蘆花的基因型共有5種,分別是ZAW、ZAZA、ZAZa、ZaW、ZaZa,A正確;B、F1中會出現(xiàn)雄性蘆花雞ZAZa,雌性非蘆花雞ZaW,其比例為1:1,B正確;C、F2中會出現(xiàn)雄性蘆花雞ZAZa,雌性蘆花雞ZAW,雄性非蘆花雞ZaZa,雌性非蘆花雞ZaW,不管是雌性還是雄性中有蘆花雞,也有非蘆花雞,不能根據羽毛的特征區(qū)分性別,C錯誤;D、F2中會出現(xiàn)雄性蘆花雞ZAZa,雌性非蘆花雞ZAW,雄性非蘆花雞ZaZa,雌性非蘆花雞ZaW,其比例為1:1:1:1,所以F2蘆花雞∶非蘆花雞=1∶1,D正確。故答案為:C。
【分析】1、伴性遺傳:是指在遺傳過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狀由性染色體上的基因控制,這種由性染色體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狀的遺傳上總是和性別相關的遺傳方式就稱為伴性遺傳。
2、人類和部分動物(狗、果蠅)的性別決定方式為XY型,雞的性別決定方式為ZW型。
14.【答案】D【解析】【解答】AB、由分析可知,甲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乙病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A、B正確;C、圖中Ⅱ6有乙病的父親和甲病的女兒,其基因型為DdXEXe,II5基因型為DdXEY,兩者再生一個孩子患乙病的概率為1/4,C正確;D、Ⅲ13是甲乙兩病患者,故其父母分別是DdXEXe、DdXEY,故Ⅲ12基因型及概率為1/3DD、2/3Dd、1/2XEXe、1/2XEXE,基因型為DDXEXe的概率是1/3×1/2=1/6,D錯誤。故答案為:D。
【分析】1、伴性遺傳:是指在遺傳過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狀由性染色體上的基因控制,這種由性染色體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狀的遺傳上總是和性別相關的遺傳方式就稱為伴性遺傳。
2、Ⅱ5和Ⅱ6正常,但他們生了一個患甲病的女兒,故甲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Ⅱ7和Ⅱ8正常,但Ⅲ13患乙病,且Ⅱ7個體不是乙病基因的攜帶者,故乙病屬于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15.【答案】C【解析】【解答】①35S標記的是噬菌體的蛋白質,用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標記的大腸桿菌,由于蛋白質不進入細菌內,故離心后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②用未標記的噬菌體侵染35S標記的細菌,35S將出現(xiàn)在新的噬菌體蛋白質外殼中,所以離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檢測到放射性;③14C標記的是噬菌體的DNA和蛋白質外殼,用14C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標記的細菌時,蛋白質外殼離心到上清液中,而噬菌體的DNA隨細菌離心到沉淀物中,因此放射性存在的主要部位是沉淀物和上清液;④用未標記的噬菌體侵染3H標記的細菌,其子代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和遺傳物質DNA均被標記,由于子代噬菌體存在大腸桿菌內,所以離心后放射性出現(xiàn)在沉淀物中。故答案為:C。
【分析】赫爾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標記法,用35S標記的是T2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32P標記的T2噬菌體的DNA分子,完全實現(xiàn)了DNA和蛋白質的分離,充分證明DNA是遺傳物質。
(1)由于35S標記的是T2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故正確操作后放射性主要集中在上清液,即上清液中放射性很高,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很低,實驗結果說明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沒有進入細菌。
(2)32P標記的T2噬菌體的DNA分子,故正確操作后放射性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即上清液中放射性很低,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很高,實驗結果說明噬菌體的DNA進入了細菌。
(3)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由于完全實現(xiàn)了DNA和蛋白質的分離,故能充分證明DNA是遺傳物質。16.【答案】D【解析】【解答】A、①同源染色體分離,可推知其處于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每條染色體上含有兩個DNA,即染色體和核DNA數(shù)目之比為1:2,A錯誤;B、②③為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細胞,著絲粒(點)排列在細胞中央的赤道板上,可推知其處于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中期,此時不存在同源染色體,也不會發(fā)生聯(lián)會現(xiàn)象,也沒有四分體,B錯誤;C、若只考慮一個花粉母細胞,在不發(fā)生染色體互換的情況下,該細胞經過減數(shù)分裂產生的花粉粒有2種染色體組成,若考慮整個植株個體(含有很多花粉母細胞),其產生的花粉粒所具有的染色體組成遠遠超過2種,C錯誤;D、④細胞中著絲粒(點)分離后,染色體移向兩極,可推知其都處于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若此時兩條姐妹染色單體分開后移向同一極,則由其形成的兩個花粉粒其中一個比正?;ǚ哿I僖粭l染色體,另一個花粉粒比正?;ǚ哿6嘁粭l染色體,即由④產生的兩個花粉粒都異常,D正確。故答案為:D。
【分析】1、減數(shù)分裂過程:
(1)減數(shù)分裂前間期:染色體的復制。
(2)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聯(lián)會,同源染色體上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②中期:同源染色體成對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④末期:細胞質分裂。
(3)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漸解體消失,出現(xiàn)紡錘體和染色體;②中期:染色體形態(tài)固定、數(shù)目清晰;③后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染色體,并均勻地移向兩極;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紡錘體和染色體消失。
2、題圖分析:①圖染色體移向細胞兩極,且有同源染色體,細胞處于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②③表示次級精母細胞,④⑤染色單體分離,處于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17.【答案】(1)Ⅰ或Ⅱ;桔黃色(2)性狀分離;桔黃色親本為雜合子;1/3(3)測交;基因型(或遺傳因子組成)(4)1/一【解析】【解答】(1)分析題意,實驗Ⅰ中,桔黃色和棗褐色個體雜交,后代均為桔黃色,說明桔黃色是顯性性狀;實驗Ⅱ中,桔黃色和桔黃色個體雜交,后代為桔黃色和棗褐色,說明發(fā)生了性狀分離,故桔黃色為顯性,故依據實驗Ⅰ、Ⅱ結果可判斷出上述殼色中桔黃色是顯性性狀。(2)實驗Ⅱ中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同時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稱為性狀分離,其原因是桔黃色親本為雜合子,相互交配時會產生性狀分離現(xiàn)象;二組親本都是雜合子(Aa),所以子代中桔黃色扇貝基因型及比例AA∶Aa=1∶2,純合子占的比例為1/3。(3)實驗Ⅲ后代中桔黃色:棗褐色≈1:1,為測交實驗,可通過子代表現(xiàn)型推測親代的配子類型及比例,進而檢測實驗I中F1個體的基因型。(4)從上述雜交實驗結果分析,測交后代桔黃色:棗褐色≈1:1,說明F1產生了兩種不同類型的配子,該種扇貝的殼色遺傳可能是由1對基因控制的。
【分析】1、基因的分離定律的實質是:在雜合體的細胞中,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減數(shù)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等位基因會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后代。
2、分析實驗結果可知:
實驗Ⅰ中,桔黃色和棗褐色個體雜交,后代均為桔黃色,說明桔黃色是顯性性狀。
實驗Ⅱ中,桔黃色和桔黃色個體雜交,后代為桔黃色和棗褐色,說明發(fā)生了性狀分離,故桔黃色為顯性。
實驗Ⅲ中,后代中桔黃色:棗褐色≈1:1,為測交實驗。18.【答案】(1)遵循;實驗2中F2類型及比例是9:3:3:1的變式(2)aaBB;1/3(3)AAbb、Aabb;讓該粉花個體自交,觀察子代花色的性狀表現(xiàn)及比例;只有粉花個體(全部為粉花個體);出現(xiàn)了白花個體(或者粉花:白花=3:1)【解析】【解答】(1)據表分析,實驗2中,子二代的表現(xiàn)型及比例是紅花:粉花:白花=9:3:4,是9:3:3:1的變式,說明控制該植物花色的兩對等位基因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其遺傳遵循基因自由組合定律。(2)實驗2中子一代基因型是AaBb,又知丙的基因型是AAbb,則乙的基因型是aaBB;F2中粉花的基因型是A_bb,其中AAbb占1/3,Aabb占2/3,與白花個體(aa__)雜交,后代出現(xiàn)白花個體(aa__)的概率=2/3×1/2=1/3。(3)①實驗2的F2中粉花個體的基因型可能為AAbb、Aabb,若要確定某一粉花個體是否為純合子,可讓該粉花個體自交,觀察子代花色的性狀表現(xiàn)及比例。②若為純合子,基因型是AAbb,自交后代全為AAbb,表現(xiàn)為只有粉花個體(全部為粉花個體);若為雜合子,則是Aabb自交,子代中A-bb∶aabb=3∶1,表現(xiàn)為出現(xiàn)了白花個體(或者粉花:白花=3:1)。
【分析】1、實驗2中,子二代的表現(xiàn)型及比例是紅花:粉花:白花=9:3:4,是9:3:3:1的變式,說明控制該植物花色的兩對等位基因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其遺傳遵循基因自由組合定律。
2、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19.【答案】(1)同源染色體分離,隨細胞分裂進入不同的子細胞中;③→④;4(2)減數(shù)分裂Ⅱ前期;1:2(3)雄性;細胞③處于減數(shù)分裂Ⅰ后期,細胞質均等分裂(4)8【解析】【解答】(1)已知該動物染色體數(shù)目為2N=4,即含有2對同源染色體,圖1表示同源染色體對數(shù)隨時間的變化情況,BC代表同源染色體對數(shù)變?yōu)?,說明該細胞不存在同源染色體,可推知BC代表了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減數(shù)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進入不同的子細胞中。圖2中③同源染色體分離,處于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減數(shù)分裂Ⅰ)后期,因此BC段可對應圖2細胞③→④所示過程。C點時該細胞剛進入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減數(shù)分裂Ⅱ),此時含有2條非同源染色體,著絲粒還沒有分裂,每條染色體上都含有兩條姐妹染色單體,因此共含有4條姐妹染色單體。(2)圖2細胞④中不含同源染色體,且染色體散亂分布在細胞中,判斷其處于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減數(shù)分裂Ⅱ)前期。由圖可知,此時每條染色體上含有2條染色單體(即含有2條DNA),因此細胞內染色體和核DNA數(shù)目之比為1:2。(3)根據以上分析,圖2中③細胞同源染色體分離,處于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減數(shù)分裂Ⅰ)后期,此時細胞質為均等分裂,可推知,該動物為雄性動物。(4)用3H標記該動物性原細胞的DNA分子雙鏈后,4個DNA分子的每條鏈都帶上3H標記,經半保留復制后,每條染色體上的2條DNA(連在同一著絲粒上)都帶有3H標記,經減數(shù)分裂Ⅰ和減數(shù)分裂Ⅱ后,所產生的4個配子中,每個配子都含有兩個染色體,且每個染色體(即每個DNA)都帶有3H標記,因此這4個配子中共含有8條帶3H標記的染色體。
【分析】1、減數(shù)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產生生殖細胞時,從原始生殖細胞發(fā)展到成熟生殖細胞的過程。這個過程中DNA復制一次,細胞分裂兩次,產生的生殖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目是本物種體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目的一半。
減數(shù)分裂過程:
(1)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前的間期:染色體的復制。
(2)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聯(lián)會,同源染色體上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②中期:同源染色體成對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④末期:細胞質分裂。
(3)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漸解體消失,出現(xiàn)紡錘體和染色體;②中期:染色體形態(tài)固定、數(shù)目清晰;③后期:著絲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染色體,并均勻地移向兩極;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紡錘體和染色體消失。
2、據圖分析:圖1中AC段表示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CD段表示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圖2中①細胞內含有同源染色體,且著絲粒分裂,處于有絲分裂后期;③細胞內同源染色體正在分離,處于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④細胞內不含同源染色體,染色體散亂分布在細胞中,處于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前期。20.【答案】(1)易飼養(yǎng)、繁殖快、后代數(shù)量多、染色體數(shù)量少、具有易于區(qū)分的相對性狀等(2)基因分離;X;白眼雌果蠅與純合紅眼雄;雌果蠅都是紅眼,雄果蠅都是白眼(3)雌果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電子版安裝電梯合同協(xié)議
- 電梯維修大保合同協(xié)議
- 沒重實安全的領導都是這樣的
- 2025至2030年中國空氣阻尼式時間繼電器數(shù)據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水冷螺桿式鹵水機組雙機數(shù)據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氣動平板閘數(shù)據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方長耳筐數(shù)據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干濕兩用磨粉機數(shù)據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工藝品銘牌數(shù)據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局部牙托數(shù)據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給小學生講醫(yī)療知識
- 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培訓課件
- 旅游行業(yè)導游勞動紀律規(guī)范
- 自然保護地名詞術語 知識培訓
- 2024年科技例會管理制度(4篇)
- 云肩完整版本
- 大別山游客集散中心建設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汽車經紀人服務行業(yè)市場現(xiàn)狀分析及未來三至五年行業(yè)預測報告
- 《Python語言程序設計》課件-第四章(中英文課件)
- 影視劇拍攝與制作合同
- 如何編制解決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