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秦漢史練習題集_第1頁
歷史學秦漢史練習題集_第2頁
歷史學秦漢史練習題集_第3頁
歷史學秦漢史練習題集_第4頁
歷史學秦漢史練習題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歷史學秦漢史練習題集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密-------------------------封----------------------------線--------------------------1.請首先在試卷的標封處填寫您的姓名,身份證號和地址名稱。2.請仔細閱讀各種題目,在規(guī)定的位置填寫您的答案。一、選擇題1.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時間是?

a)前230年

b)前221年

c)前212年

d)前246年

2.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a)限制諸侯國的勢力

b)增強集權

c)鼓勵農業(yè)發(fā)展

d)促進民族融合

3.張騫出使西域的時間是?

a)公元前138年

b)公元前119年

c)公元前104年

d)公元前91年

4.漢武帝時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指什么?

a)禁止所有學派的教學活動

b)廢除儒家學說,推崇法家

c)只允許儒家學說在官方教育中出現(xiàn)

d)消滅非儒家學派

5.秦始皇修建長城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a)防止匈奴入侵

b)增加國土面積

c)作為旅游景點

d)實施軍事威懾

6.漢朝建立的時間是?

a)公元前202年

b)公元前206年

c)公元前195年

d)公元前188年

7.漢武帝時期的“五經”指的是哪五部經典?

a)《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

b)《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孟子》

c)《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孟子》

d)《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8.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間是?

a)前214年

b)前213年

c)前211年

d)前209年

答案及解題思路:

1.答案:b)前221年

解題思路: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完成了對六國的統(tǒng)一,建立了秦朝。

2.答案:b)增強集權

解題思路:“推恩令”是通過分化諸侯國的勢力,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3.答案:a)公元前138年

解題思路:張騫在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開啟了漢朝與西域的交流。

4.答案:c)只允許儒家學說在官方教育中出現(xiàn)

解題思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意味著漢武帝推崇儒家思想,并將其作為國家的官方哲學。

5.答案:a)防止匈奴入侵

解題思路:長城的修建主要是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的侵擾。

6.答案:a)公元前202年

解題思路:劉邦在公元前202年建立了漢朝,即西漢,標志著漢朝的建立。

7.答案:a)《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

解題思路:“五經”是儒家經典,被漢武帝定為官方教育的基本教材。

8.答案:b)前213年

解題思路: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下令焚燒非法書籍,坑殺儒生,這一事件被稱為焚書坑儒。二、填空題1.秦始皇在位期間,進行了郡縣制,加強了集權。

2.漢武帝時期的“文景之治”是指文帝、景帝時期的政治局面。

3.張騫通西域后,絲綢之路的起點是長安。

4.漢武帝時期,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學者是董仲舒。

5.秦始皇修建的兵馬俑位于陜西臨潼。

6.漢朝建立后,定都于長安。

7.漢武帝時期的“五經”之一《易經》的作者是周文王。

8.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建立的是秦朝。

答案及解題思路:

答案:

1.郡縣制

2.文帝、景帝

3.長安

4.董仲舒

5.陜西臨潼

6.長安

7.周文王

8.秦朝

解題思路:

1.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為了加強集權,推行了郡縣制,將全國劃分為若干郡縣,由直接任命官員管理。

2.“文景之治”是指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的政治局面,這一時期國家政治清明,社會穩(wěn)定,經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

3.張騫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外交家,他通西域后,開辟了絲綢之路,起點為長安,這是古代東西方貿易的重要通道。

4.董仲舒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儒家學者,漢武帝采納了他的建議,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成為官方意識形態(tài)。

5.秦始皇陵兵馬俑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6.漢朝建立后,劉邦定都長安,這是漢朝的政治中心,后來東漢時期也定都于此。

7.《易經》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哲學著作,據(jù)傳其作者是周文王,后經孔子等人的研究和發(fā)展,成為儒家經典之一。

8.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建立了秦朝,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集權國家。三、判斷題1.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廢除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

2.漢武帝時期的“推恩令”使得諸侯國實力減弱,集權得到加強。()

3.張騫出使西域后,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貿易的重要通道。()

4.漢武帝時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

5.秦始皇修建的長城是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襲。()

6.漢朝建立后,定都于長安。()

7.漢武帝時期的“五經”之一《詩經》的作者是孔子。()

8.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建立了秦朝。()

答案及解題思路:

1.答案:√

解題思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為了加強集權,廢除了原有的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實現(xiàn)了對地方政權的直接控制。

2.答案:√

解題思路:漢武帝時期的“推恩令”是針對諸侯國的改革,通過賜予諸侯國更多恩惠,實際上削弱了諸侯國的實力,從而加強了集權。

3.答案:√

解題思路:張騫出使西域后,開辟了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的貿易往來,使絲綢之路成為連接東西方的重要通道。

4.答案:√

解題思路:漢武帝時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tǒng)地位,使儒家成為封建社會的官方意識形態(tài)。

5.答案:√

解題思路:秦始皇修建的長城主要是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襲,保護國家安全,鞏固統(tǒng)一成果。

6.答案:√

解題思路:漢朝建立后,劉邦定都長安,成為漢朝的政治中心。

7.答案:×

解題思路:《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其作者并非孔子,而是多位古代詩人。

8.答案:√

解題思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建立了秦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集權國家。四、簡答題1.簡述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主要措施。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主要措施包括:推行法家思想,實行集權制度;統(tǒng)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修筑馳道,加強交通聯(lián)系;實行嚴刑峻法,強化統(tǒng)治。

2.簡述漢武帝時期的“文景之治”的主要特點。

漢武帝時期的“文景之治”主要特點為:政治穩(wěn)定,國家富強;實行輕徭薄賦,減輕百姓負擔;重視文化教育,提倡儒學;加強對外交往,開拓絲綢之路。

3.簡述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意義。

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意義在于:打通了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為漢朝拓展疆域、鞏固西北邊疆奠定了基礎。

4.簡述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

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有:強化了集權,統(tǒng)一了思想文化;推動了儒家思想的傳播和發(fā)展,使儒家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

5.簡述秦始皇修建長城的目的和意義。

秦始皇修建長城的目的和意義在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保衛(wèi)國家安全;鞏固邊疆,拓展疆域;加強對邊疆地區(qū)的控制。

6.簡述漢朝建立后,定都于長安的原因。

漢朝建立后,定都于長安的原因有:長安地處關中平原,交通便利,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關中地區(qū)資源豐富,有利于國家經濟繁榮;地處中原,有利于對外交往。

7.簡述漢武帝時期的“五經”之一的《易經》的主要內容。

《易經》的主要內容有:闡述了宇宙萬物的、發(fā)展和變化規(guī)律;提出了“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宇宙論;強調陰陽變化、五行相生相克的規(guī)律。

8.簡述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建立秦朝的歷史背景。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建立秦朝的歷史背景有:戰(zhàn)國時期各國爭霸,削弱了秦國的實力;秦國實行商鞅變法,使國家強盛;秦王政善于用人,有統(tǒng)一六國的雄才大略。

答案及解題思路:

1.答案: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主要措施包括:推行法家思想,實行集權制度;統(tǒng)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修筑馳道,加強交通聯(lián)系;實行嚴刑峻法,強化統(tǒng)治。

解題思路:回顧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歷史過程,總結其主要的統(tǒng)治措施。

2.答案:漢武帝時期的“文景之治”的主要特點為:政治穩(wěn)定,國家富強;實行輕徭薄賦,減輕百姓負擔;重視文化教育,提倡儒學;加強對外交往,開拓絲綢之路。

解題思路:結合漢武帝時期的歷史背景,分析“文景之治”的主要特點。

3.答案: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意義在于:打通了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為漢朝拓展疆域、鞏固西北邊疆奠定了基礎。

解題思路:了解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背景,分析其歷史意義。

4.答案: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有:強化了集權,統(tǒng)一了思想文化;推動了儒家思想的傳播和發(fā)展,使儒家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

解題思路:回顧漢武帝時期的政治措施,分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

5.答案:秦始皇修建長城的目的和意義在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保衛(wèi)國家安全;鞏固邊疆,拓展疆域;加強對邊疆地區(qū)的控制。

解題思路:了解長城的歷史背景,分析其修建的目的和意義。

6.答案:漢朝建立后,定都于長安的原因有:長安地處關中平原,交通便利,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關中地區(qū)資源豐富,有利于國家經濟繁榮;地處中原,有利于對外交往。

解題思路:結合漢朝建立的歷史背景,分析定都長安的原因。

7.答案:《易經》的主要內容有:闡述了宇宙萬物的、發(fā)展和變化規(guī)律;提出了“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宇宙論;強調陰陽變化、五行相生相克的規(guī)律。

解題思路:了解《易經》的歷史背景,分析其內容。

8.答案: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建立秦朝的歷史背景有:戰(zhàn)國時期各國爭霸,削弱了秦國的實力;秦國實行商鞅變法,使國家強盛;秦王政善于用人,有統(tǒng)一六國的雄才大略。

解題思路:回顧秦朝建立的歷史背景,分析其成因。五、論述題1.論述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對后世的影響。

解答: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結束了長期的戰(zhàn)國紛爭,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統(tǒng)一六國奠定了中國多民族國家的政治基礎,為后來的統(tǒng)一提供了經驗和范例。秦朝推行的集權制度和郡縣制為后世王朝所繼承和發(fā)展,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政治體制。秦朝的法家思想對后世的法律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如“法治”理念的深入人心。秦朝的統(tǒng)一促進了經濟、文化、交通的交流和發(fā)展,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繁榮奠定了基礎。

2.論述漢武帝時期“文景之治”的歷史地位。

解答:

“文景之治”是漢武帝時期的一段政治相對穩(wěn)定、經濟繁榮的時期,具有很高的歷史地位。在這一時期,漢朝減輕了賦稅,重視農業(yè)生產,使得國家財政收入穩(wěn)定增長。同時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促進了儒家思想的統(tǒng)一,為漢武帝時期的國家統(tǒng)一和文化繁榮奠定了基礎?!拔木爸巍睘闈h武帝的進一步改革提供了有利條件,對漢朝乃至后世的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3.論述張騫出使西域對中西文化交流的意義。

解答:

張騫出使西域是西漢時期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外交活動,對中西文化交流產生了深遠的意義。張騫的西域之旅開辟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西方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張騫帶回的西域文化對漢朝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如佛教的傳入。張騫的西域之旅加強了中國與中亞、南亞等地的聯(lián)系,促進了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張騫的西域之旅為中國歷史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4.論述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歷史作用。

解答:

漢武帝時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針對當時思想多元化、社會矛盾突出的狀況所采取的一種文化政策,具有重大的歷史作用。這一政策促進了儒家思想的統(tǒng)一,為漢武帝時期的國家統(tǒng)一提供了思想基礎。通過選拔和培養(yǎng)儒家學者,提高了官僚隊伍的素質,增強了國家的治理能力。儒家思想成為官方意識形態(tài),對后世中國的文化傳承產生了深遠影響。

5.論述秦始皇修建長城的歷史價值。

解答:

秦始皇修建長城是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長城的修建加強了秦朝的國防,保衛(wèi)了中原地區(qū)的安全。長城的修建促進了北方與中原地區(qū)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中華民族的融合。長城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象征著中華民族的團結和勇敢。長城作為古代偉大的建筑成就,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歷史遺產。

6.論述漢朝建立后,定都于長安的歷史原因。

解答:

漢朝定都長安,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長安地處關中平原,地理位置優(yōu)越,便于統(tǒng)一管理和對外交往。長安是秦朝的故都,具有一定的歷史積淀,便于繼承和發(fā)揚秦朝的文化傳統(tǒng)。長安靠近西域,便于對外交往和開拓疆域。長安是中原地區(qū)的一個重要商業(yè)中心,有利于促進經濟發(fā)展。

7.論述漢武帝時期的“五經”之一的《易經》在儒學發(fā)展中的地位。

解答:

《易經》作為漢武帝時期“五經”之一,在儒學發(fā)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易經》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如陰陽五行、八卦等,對后世儒學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兑捉洝纷鳛槿寮医浀洌瑸槿鍖W提供了理論基礎,促進了儒家思想的體系化?!兑捉洝返难芯砍蔀槿寮覍W者的重要任務,推動了儒學的傳播和發(fā)展。

8.論述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建立秦朝的歷史背景及其影響。

解答: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建立秦朝的歷史背景包括戰(zhàn)國時期各國之間的長期爭戰(zhàn)、經濟文化的繁榮、以及各國改革的推動。戰(zhàn)國時期各國爭戰(zhàn)不休,社會動蕩不安,民眾渴望統(tǒng)一。戰(zhàn)國時期各國經濟文化繁榮,為秦朝的統(tǒng)一提供了物質基礎。商鞅變法等改革為秦朝的統(tǒng)一提供了制度保障。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建立秦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朝的統(tǒng)一結束了戰(zhàn)國時期的長期戰(zhàn)亂,為中國的統(tǒng)一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秦朝的集權制度和郡縣制為后世王朝所繼承和發(fā)展。秦朝的法治思想和儒家思想相結合,對后世的法律和政治制度產生了重要影響。秦朝的文化和科技成果為后世所傳承和發(fā)揚。六、案例分析題1.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時,對各國文化進行整合的措施及其影響。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時的文化整合措施:

1.規(guī)定統(tǒng)一的文字(小篆),推行全國。

2.廢除各國原有度量衡,實行統(tǒng)一的度量衡制度。

3.實施統(tǒng)一的服飾制度,禁止私自更改。

4.獎勵民間傳揚秦制,打擊異己思想。

影響:

1.有助于增強國家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2.推動了文化交流與融合。

3.但也可能導致某些文化的遺失。

2.漢武帝時期“文景之治”時期,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點及其原因。

特點:

1.經濟繁榮,農業(yè)發(fā)展,手工業(yè)興盛。

2.政治穩(wěn)定,集權強化。

3.文化繁榮,儒家思想得到重視。

原因:

1.漢初休養(yǎng)生息政策,經濟恢復與發(fā)展。

2.吸收秦亡教訓,加強集權。

3.儒家思想的推崇與政治穩(wěn)定。

3.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背景、過程和成果。

背景:

1.秦漢間絲綢之路的形成。

2.與西域國家貿易交流的日益密切。

過程:

1.出使西域,探尋通向西域的通道。

2.遭遇困難,歷經千辛萬苦。

成果:

1.建立了中國與西域國家間的正式外交關系。

2.開通了絲綢之路。

4.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歷史影響。

影響:

1.儒家思想成為統(tǒng)治思想,影響深遠。

2.阻礙了其他思想的發(fā)展。

5.秦始皇修建長城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歷史意義:

1.保衛(wèi)國家,防止外患。

現(xiàn)實意義:

1.民族自豪感的體現(xiàn)。

2.世界文化遺產。

6.漢朝建立后,定都于長安的歷史原因及其影響。

原因:

1.長安地理位置優(yōu)越。

2.長安是周秦舊都,具有歷史文化底蘊。

影響:

1.長安成為古代東方文明的中心。

2.對后世城市規(guī)劃和建設有深遠影響。

7.漢武帝時期的“五經”之一的《易經》在儒學發(fā)展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地位:

1.《易經》是儒學“五經”之一,影響深遠。

作用:

1.指導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和道德行為。

8.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建立秦朝的歷史背景及其影響。

背景:

1.諸侯爭霸,國家分裂。

2.法家思想的興起,主張加強集權。

影響:

1.開創(chuàng)了中國第一個統(tǒng)一的集權國家。

2.形成了以秦朝為模式的集權制度。

答案及解題思路:

1.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時,對各國文化進行整合的措施及其影響。

解題思路:闡述秦始皇在文字、度量衡、服飾和思想等方面進行的文化整合措施,并分析其對社會穩(wěn)定和民族文化融合的影響。

2.漢武帝時期“文景之治”時期,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點及其原因。

解題思路:結合漢初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集權的強化以及儒家思想的推廣,分析文景時期在各個方面的特點。

3.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背景、過程和成果。

解題思路:結合秦漢間的絲綢之路,分析張騫出使西域的原因、經過及影響。

4.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歷史影響。

解題思路:分析儒家思想成為統(tǒng)治思想對政治、社會和文化發(fā)展的影響。

5.秦始皇修建長城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解題思路:分析長城在軍事防御和文化遺產方面的價值。

6.漢朝建立后,定都于長安的歷史原因及其影響。

解題思路:結合地理和歷史文化因素,分析長安作為都城的原因及其對后世城市建設和歷史地位的影響。

7.漢武帝時期的“五經”之一的《易經》在儒學發(fā)展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解題思路:分析《易經》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和對后世文化的影響。

8.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建立秦朝的歷史背景及其影響。

解題思路:分析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矛盾和法家思想的興起,探討秦朝建立的原因及其歷史意義。七、材料分析題1.根據(jù)以下材料,分析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歷史背景。

材料一:戰(zhàn)國時期,各國紛紛變法,實行集權制度。

材料二: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秦國實力逐漸增強。

答案: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歷史背景主要包括戰(zhàn)國時期各國變法和秦國實力的增強。戰(zhàn)國時期,各國為了在諸侯爭霸中保持優(yōu)勢,紛紛進行變法,實行集權制度,這為統(tǒng)一奠定了政治基礎。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國在農業(yè)、軍事、法制等方面得到顯著改善,國力增強,為統(tǒng)一六國創(chuàng)造了條件。

解題思路:

理解戰(zhàn)國時期各國變法和集權制度的歷史背景;分析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實現(xiàn)的國力增強;結合以上兩點,闡述這些因素如何為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提供歷史背景。

2.根據(jù)以下材料,分析漢武帝時期“文景之治”的特點。

材料一:漢景帝時期,政治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

材料二:漢武帝時期,實行“推恩令”,加強集權。

答案:

漢武帝時期的“文景之治”特點包括政治穩(wěn)定和經濟發(fā)展。漢景帝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fā)展,為漢朝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漢武帝時期,通過實行“推恩令”等措施,進一步鞏固了集權,使國家政治更加穩(wěn)定。

解題思路:

識別漢景帝時期的政治穩(wěn)定和經濟發(fā)展;分析漢武帝時期的“推恩令”對集權的影響;總結“文景之治”的特點,即政治穩(wěn)定和經濟繁榮。

3.根據(jù)以下材料,分析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意義。

材料一:張騫出使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

材料二: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答案:

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基礎,并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張騫的出使打開了東西方貿易通道,促進了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解題思路:

確認張騫出使西域對絲綢之路開通的作用;分析絲綢之路對中西文化交流的貢獻;總結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意義。

4.根據(jù)以下材料,分析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

材料一: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

材料二:儒家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答案:

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一政策加強了集權,鞏固了封建統(tǒng)治秩序。

解題思路:

明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的內容和目的;分析該政策對儒家思想地位的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