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信息技術基礎知識5_第1頁
第1章信息技術基礎知識5_第2頁
第1章信息技術基礎知識5_第3頁
第1章信息技術基礎知識5_第4頁
第1章信息技術基礎知識5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章信息技術基礎知識4

1.1信息與信息技術4

1.1.1信息及其主要特征4

1.2計算機基礎知識12

1.2.1計算機系統(tǒng)組成13

1.2.4計算機工作原理16

1.2.5計算機的分類17

1.2.6計算機的特點18

1.2.7計算機的主要應用領域18

1.2.8計算機的發(fā)展階段19

1.2.9計算機的發(fā)展趨勢20

1.3信息的表示及編碼基礎知識21

1.3.1計算機中的數制21

1.3.2二進制數的常用單位24

1.3.3字符編碼24

1.3.4漢字編碼26

1.3.5數的編碼28

1.4信息存儲的基礎知識30

1.5多媒體信息處理基礎知識36

1.5.1多媒體技術的概念36

1.5.3多媒體信息處理的關鍵技術43

1.5.4多媒體的應用46

1.6信息安全基礎知識48

1.6.1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48

1.6.2信息安全的基本內容49

1.6.3信息安全機制與安全服務51

1.6.4網絡黑客與防火墻52

1.6.5計算機病毒基本知識55

第2章微型計算機系統(tǒng)基礎知識59

2.1微型計算機系統(tǒng)的基本組成59

2.1.1微型計算機的硬件系統(tǒng)59

2.1.2微型計算機的軟件系統(tǒng)60

2.1.3微型計算機的主要性能指標60

2.2微型計算機的硬件系統(tǒng)61

2.2.1總線61

2.2.2中央處理器CPU62

2.2.3內存儲器64

2.2.4主機板65

第1章信息技術基礎知識

2.2.5外存儲器67

2.2.6輸入設備69

2.2.7輸出設備72

2.3微型計算機的軟件系統(tǒng)75

2.3.1微型計算機常用系統(tǒng)軟件75

2.3.2微型計算機常用應用軟件78

2.4多媒體計算機基本知識80

2.4.1多媒體計算機的硬件系統(tǒng)81

2.4.2多媒體計算機的軟件系統(tǒng)84

第3章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86

3.1計算機網絡的基本概念86

3.1.1計算機網絡的定義與分類86

3.1.2計算機網絡的組成87

3.1.3計算機網絡的主要功能88

3.2網絡通信協(xié)議概念89

3.2.1計算機網絡協(xié)議90

3.2.2OSI/RM模型簡介91

3.3.2局域網的組成93

3.3.3網絡拓撲結構99

3.3.4局域網組網常用技術101

3.4因特網基本技術103

3.4.1分組交換技術103

3.4.2TCP/IP協(xié)議104

3.4.4域名系統(tǒng)111

3.5網絡接入基本技術113

3.5.1骨干網和接入網的概念114

3.5.2常用寬帶接入技術114

3.5.3傳統(tǒng)接入技術118

第4章中文WindowsXP操作系統(tǒng)120

4.1WindowsXP概述120

4.1.1WindowsXP的主要特點120

4.1.2WindowsXP的啟動與退出121

4.1.3WindowsXP的桌面122

4.2.1桌面操作124

4.2.2窗口操作125

4.2.3對話框操作127

4.2.4菜單操作129

4.2.5鼠標和鍵盤的操作131

?2?

第1章信息技術基礎知識

4.2.6幫助系統(tǒng)的使用134

4.3信息資源管理135

4.3.1基本概念135

4.3.2資源管理器窗口136

4.3.3文件和文件夾的管理137

4.3.4資源搜索142

4.4系統(tǒng)設置與管理144

4.4.1系統(tǒng)屬性設置144

4.4.2顯示屬性設置145

4.4.3鍵盤和鼠標設置147

4.4.4日期和時間設置147

4.4.5多用戶管理147

4.4.6輸入法和字體管理148

4.4.7添加/刪除程序150

4.4.8添加硬件151

4.5WindowsXP附件工具152

4.5.1寫字板與記事本152

4.5.2畫圖154

4.5.3計算器155

4.5.4WindowsMediaPlayer156

4.5.5系統(tǒng)工具157

第5章Word2003文字處理軟件1

5.1Word2003概述I

5.1.1新增功能1

5.1.2啟動與退出3

5.1.3窗口的組成3

5.1.4工作環(huán)境定制5

5.2文檔的基本操作6

5.2.1創(chuàng)建新文檔6

5.2.2保存文檔7

5.2.3打開文檔8

5.2.4關閉文檔9

5.2.5打印文檔9

5.3文本輸入和基本編輯12

5.3.1輸入文本12

5.3.2文檔的編輯操作13

5.3.3查找與替換操作16

5.4文檔的排版17

?3?

第1章信息技術基礎知識

5.4.1視圖18

5.4.2字符格式設置18

5.4.3段落格式設置21

5.4.4分節(jié)與分欄24

5.4.5頁面排版26

5.5表格29

5.5.1表格組成29

5.5.2創(chuàng)建表格29

5.5.3編輯表格31

5.5.4表格內容的輸入和格式設置35

5.5.5轉換表格和文本36

5.5.6表格的計算功能37

5.6圖文混排38

5.6.1插入圖形39

5.6.2繪制圖形42

5.6.3插入藝術字44

5.6.4插入文本框46

5.6.5公式編輯46

第1章信息技術基礎知識

信息化社會以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為技術特征,以信息經濟發(fā)展為社會進步的基

礎,以社會信息化的發(fā)展為標志。知識和信息是推動信息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信息的獲取、

分析處理、傳遞交流和開發(fā)應用的能力是現(xiàn)代人必需的科學素養(yǎng)。

1.1信息與信息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并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術是人類在產生、獲取、檢測、變換、存儲、傳遞、處理、顯示、識別、提取、控制

和利用信息的過程中,為了拓展自身信息器官功能,爭取更多更好的生存發(fā)展機會而產生和

發(fā)展起來的。

1.1.1信息及其主要特征

?4?

第1章信息技術基礎知識

長期以來,人們對信息的理解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認為,信息是指我們日常生

活中具有新內容、新知識的消息,是人們傳遞的關于事物狀態(tài)的消息。也有人認為,所謂信

息,就是對客觀世界各種事物的變化和特征的最新反映,是客觀事物之間聯(lián)系的象征,也是

客觀事物狀態(tài)的再現(xiàn)等等。

1.有關信息的定義和解釋

作為一個科學概念,信息最早出現(xiàn)于通信領域。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比較統(tǒng)一或

普遍適用的定義。在眾多對信息的定義和解釋中,有以下幾種影響較大。

(1)信息是不確定性的減少或消除

1948年,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的香農(Shannon)首先給信息下了一個定義:信息是可以減

少或消除不確定性的內容。他認為,信息具有使不確定性減少的能力,信息量就是不確定性

減少的程度。這里所謂的“不確定性”,是指如果人們對客觀事物缺乏必要的認識,往往表現(xiàn)

出對這些事物的情況是“不清楚的”,是“不確定的”,這就是不確定性。而當我們通過努力,

利用各種方法、手段,了解了這些事物的有關情況,我們對它們的認識就從不清楚變得較清

楚或完全清楚,這樣,不確定性就減少或消除了。于是我們就可以說獲得了關于這些事物的

信息。

(2)信息是控制系統(tǒng)進行調節(jié)活動時,與外界相互作用、相互交換的內容

1950年,控制論的創(chuàng)立者維納(N.Wiener)提出:“信息這個名稱的內容就是我們對外界進

行調節(jié)并使我們的調節(jié)為外界所了解時而與外界交換來的東西”。如人與人之間的交換,目的

在于相互了解,協(xié)調行為,實現(xiàn)活動的目標。這種交換的東西便是信息。因此可以說,信息

是控制系統(tǒng)相互交換、相互作用的內容。維納又指出:“消息集合所具有的信息,則是該集合

的組織性的量度?!?/p>

(3)信息是由物理載體與語義構成的統(tǒng)一體

1961年,德國學者克勞斯在《從哲學看控制論》一書中指出:“什么是信息?純粹從物

理學方面看,信息就是按一定方式排列起來的信號序列。但光說這一點還不足以構成一個定

義;毋寧說,信息必須有一定的意義,必須是有意義的載體。由此可見,信息是由物理載體

與語義構成的統(tǒng)一體?!?/p>

(4)信息是事物運動的狀態(tài)和狀態(tài)變化的方式

我國信息論專家鐘義信教授提出:“事物的信息,是指該事物運動的狀態(tài)和狀態(tài)變化的

方式。包括這些狀態(tài)和方式的外在形式、內在含義和實際效用”。

系統(tǒng)科學認為,我們所處的客觀世界,是由物質、能量和信息三大要素組成的,信息是

物質系統(tǒng)中事物的存在方式或運動狀態(tài),以及對這種方式或狀態(tài)的直接或間接的表述。

綜合以上幾種對信息的解釋,可以看出信息概念已經滲透到許多學科領域,信息的概念

比較寬泛,消息、情報、資料、信號等都屬于信息。

根據上述人們對信息的研究成果,科學的信息概念可以概括為:

信息是客觀世界中各種事物的運動狀態(tài)和變化的反映,是客觀事物之間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

作用的表征,表現(xiàn)的是客觀事物運動狀態(tài)和變化的實質內容。

2.與信息相近的一些概念

⑴知識

?5?

第1章信息技術基礎知識

是人類社會實踐經驗的總結,是人的主觀世界對客觀世界的概括和反映,是已知的、系

統(tǒng)化的信息。由于人類認識的有限性和非完整性,有些信息還未被認知,未被系統(tǒng)化,因此

它仍舊只是信息,未轉變?yōu)橹R??梢?,知識都是信息,而信息不全是知識。

(2)情報

是那些對用戶有用的、經過傳遞到達用戶的知識??梢娗閳笫侵R的一部分。那些對用

戶沒有用或雖有用但尚未傳遞給用戶的知識就不是情報。

⑶消息

是指包含某種內容的音訊。消息是信息的反映形式,信息是消息的實質內容。信息不同

于消息,消息只是信息的外殼,信息則是消息的內核。而且,不同的消息中包含的信息量是

不同的,有的消息中包含的信息量大一些,有的小一些,有的根本不包含信息。

3.信息的主要特征

盡管人們對信息的含義有各種各樣的解釋,但對其特征則有比較相近的看法,主要體現(xiàn)

在以下幾個方面。

⑴社會性

信息一開始就直接聯(lián)系于社會應用。與物質、能源在其原始狀態(tài)就可以被應用不同,信

息只有經過人類加工、取舍、組合,并通過一定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才真正具有使用價值。因此,

真正意義上的信息離不開社會。

(2)傳載性

信息本身只是一些抽象符號,如果不借助于媒介載體,我們對于信息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一方面,信息的傳遞必須借助于語言、文字、圖像、膠片、磁盤、聲波、電波、光波等物質

形式的記載媒介,才能表現(xiàn),才能被人接受,并按照既定目標進行處理和存貯;另一方面,

信息借助媒介的傳遞又是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

(3)不滅性

不滅性是信息最特殊的一點。即信息并不因為被使用而消失。信息可以被廣泛使用、多

重使用,這也導致其傳播的廣泛性。當然信息的載體可能在使用中被磨損而逐漸失效,但信

息本身并不因此而消失,它可以被大量復制、長期保存、重復使用。

(4洪享性

信息作為一種資源,不同個體或群體在同一時間或不同時間可以共同享用。這是信息與

物質的顯著區(qū)別。信息交流與實物交流有本質的區(qū)別。實物交流,一方有所得,必使另一方

有所失。而信息交流不會因一方擁有而使另一方失去擁有的可能,也不會因使用次數的累加

而損耗信息的內容。信息可共享的特點,使信息資源能夠發(fā)揮最大的效用。

(5)時效性

信息是對事物存在方式和運動狀態(tài)的反映,如果不能反映事物的最新變化狀態(tài),它的效

用就會降低。即,信息一經生成,其反映的內容越新,它的價值越大;時間延長,價值隨之

減小,一旦信息的內容被人們了解了,價值就消失了。

(6)能動性

信息的產生、存在和流通,依賴于物質和能量,沒有物質和能量就沒有信息。但信息在

與物質、能量的關系中并非是消極、被動的,它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可以控制或支配物質

?6?

第1章信息技術基礎知識

和能量的流動,并對改變其價值產生影響。

4.信息的分類

從不同的角度,人們可以對信息進行不同的分類。將信息歸類后,可以更進一步看出不

同的信息特征。到目前為止,對信息類別的細分還沒有一個普遍公認的模式,不同的劃分者

有不同的分類標準,下面是一些常見的分類方法。

按內容分:社會信息與非社會信息。

按存在形式分:內儲信息和外化信息。

按狀態(tài)分:動態(tài)信息和靜態(tài)信息。

按外化結果分:記錄信息和無記錄信息。

按符號種類分:語言信息和非語言信息。

按信息流通方式分:可傳遞的信息和不作傳遞的信息。

按信息論方法分:未知信息和冗余信息。

按價值觀念分:有害信息和無害信息。

1.1.2信息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作用

人們已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物質、能量和信息是構成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三大要素。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信息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并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認知作用

教育過程是信息在教師和學生間傳遞的過程??茖W研究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探索和掌握人

類社會、自然界和人生的各種情況,亦即獲取信息。

2.管理作用

在現(xiàn)代社會里離開先進的信息系統(tǒng),實施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管理等幾乎是不可能

的。一個現(xiàn)代企業(yè)內部人財物、產供銷管理必須要有信息系統(tǒng)。

3.控制作用

主要是指生產、工業(yè)流程中的控制。如生產過程自動化,電子數據交換(EDI)等。

4.交流作用

主要指社會成員個人之間的聯(lián)系,無論是信件、電話、傳真,還是電子郵件,都是人與

人之間消息、思想、觀點、感情的交流。

5.娛樂作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許多嶄新的聲像傳播方式,這些聲像質量越來越高、表現(xiàn)

手法越來越逼真,使得可選擇性、智能型的種種娛樂活動層出不窮,琳瑯滿目。

1.1.3信息技術

任何科學技術的產生和發(fā)展都取決于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實際需要。步入工業(yè)社會之

后,人類的信息器官功能已明顯地落后于行為器官功能,其獲取、存儲、處理、傳輸和控制

信息的能力越來越不適應社會實踐活動的實際需要。此時,人類也才把自己關注的焦點集中

到增強或延長自身信息器官的功能方面,因而信息技術便成為現(xiàn)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主流。

1.信息技術的概念

?7?

第1章信息技術基礎知識

信息技術就是能夠提高或擴展人類信息能力的方法和手段的總稱。這些方法和手段主要

是指完成信息產生、獲取、檢索、識別、變換、處理、控制、分析、顯示及利用的技術。如

通信、廣播、電視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遙感、遙測技術;微電子技術;信息處理、

信息檢測技術:多媒體技術;光盤、磁盤、半導體存儲技術;各種顯示屏、顯示終端、多媒

體投影機技術;智能家電技術;針對企業(yè)行業(yè)的各種信息系統(tǒng)集成技術、針對家庭個人的各

種教育軟件和游戲軟件等信息服務技術,等等.

2.信息技術的發(fā)展

人類對信息的應用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人類信息活動的演進與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是密不可

分的??梢哉f,人類信息活動的每次演進都會引起信息技術的革命性變化,而信息技術的每

次發(fā)展同樣會促進人類信息能力的提高。至今,信息技術已經歷了以下三個發(fā)展時期。

(1)以人工為主要特征的古代信息技術

從遠古時期到19世紀20年代這漫長的歲月里,由于政治、軍事、經濟和貿易的需要,

信息技術在從簡單到復雜緩慢地發(fā)展著。人們最初只能以手勢、表情、動作、聲音表達基本

情感,后來探索出結繩、壁畫、樹皮、竹簡、烽火臺、號角、信號標等簡單的信息存儲與傳

輸技術。隨著語言與文字的創(chuàng)造、郵驛通信系統(tǒng)的建立、紙張與印刷術的發(fā)明,古代信息技

術走向了一個又一個新階段。

(2)以電信為主要特征的近代信息技術

近代信息技術是在電信革命的基礎上實現(xiàn)的,它與工業(yè)社會的生產力水平相對應。電報、

電話、傳真的發(fā)明大大加快了信息傳輸速度,使信息能在瞬間傳遍全球。攝影技術、錄音技

術、靜電復印技術為真實有效地再現(xiàn)信息提供了條件。廣播、電視的出現(xiàn)為信息的大眾化傳

播提供了良好的途徑。

(3)以網絡為主要特征的現(xiàn)代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是無止境的。20世紀40年代以來,從最富創(chuàng)造力的電子計算機問世,

到已滲入人類生活方方面面的高速信息傳輸網絡的建設,信息技術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F(xiàn)代

信息技術的綜合性很強,它包括的單元技術十分廣泛,但從根本上看,它是以微電子技術為

主要基礎,以電子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為主要標志的。

3.信息技術的體系

信息技術是一個由若干單元技術相互聯(lián)系而構成的整體,又是一個多層次、多側面的復

雜技術體系。信息技術大致可歸納為三個相互區(qū)別又相互關聯(lián)的層次。

(1)主體層次

信息技術的主體層次是信息技術的核心部分,主要是指直接增強或延長人類信息器官,

提高或擴展人類信息能力的技術,包括信息獲取技術,信息存儲技術,信息處理技術,信息

傳輸技術,信息控制技術等。

(2)應用層次

信息技術的應用層次是信息技術的延伸部分,主要是指主體層次的信息技術在工業(yè)、農

業(yè)、國防等各個領域應用時生成的各種具體的實用信息技術。例如,生產過程自動控制、計

算機輔助設計、數控機床、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等。

(3)外圍層次

?8?

第1章信息技術基礎知識

信息技術的外圍層次是信息技術產生和發(fā)展的基礎,主要是指與信息技術相關的各類技

術。一方面信息技術在性能水平方面的進步來源于新材料技術和新能源技術的進步,另一方

面信息的獲取、存儲、處理、傳輸、控制等需要借助機械的、電子的或微電子的、激光的、

生物的等技術手段來實現(xiàn)。

4.信息技術的特點

信息技術的特點包括技術的和社會的兩個方面,這里僅介紹信息技術的技術特點。信息

技術的技術特性源于其技術領域本身,一般而言主要有以下方面。

(1)數字化

在信息處理和傳輸領域,二進制數字信號是現(xiàn)實世界中最容易被物理器件表達、物理狀

態(tài)最穩(wěn)定的信號。數字化就是將信息用電磁介質按二進制編碼的方法加以處理和傳輸,將原

先用紙張或其他媒介存儲的信息轉變?yōu)橛糜嬎銠C處理和傳輸的信息。

(2)網絡化

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的結合將人類帶入了全新的網絡環(huán)境,網絡化把分布在各地的具

有獨立處理能力的眾多計算機系統(tǒng),通過傳輸介質和相應設備聯(lián)結起來,以實現(xiàn)資源(硬件、

軟件、數據)共享。網絡的發(fā)展異常迅速,從局域網到廣域網,再到國際互聯(lián)網和有“信息高

速公路”之稱的高速信息傳輸網絡,已成為現(xiàn)代社會中信息傳遞的神經中樞,也成為建立和

發(fā)展其他信息網絡的平臺。

(3)高速化

信息傳輸的速度越來越高,信息的容量越來越大,無論是計算機的發(fā)展還是通信的發(fā)展

均是如此。據計算,人類有史以來積累起來的知識,在一條單模光纖里用3?5分鐘即可傳輸

完畢。

(4)智能化

信息技術注重吸收社會科學等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表現(xiàn)最為突出的是人工智能理論

與方法的深化與應用。在通信領域將出現(xiàn)類似人腦一樣具有思維能力的智能通信網,當網絡

提供的某種服務因故障中斷時,它可以自動診斷故障,恢復原來的服務。在計算機領域,超

級智能芯片、神經計算機、自我增殖數據庫系統(tǒng)等將得到發(fā)展,與此相對應,第五代計算機

將具有人的思維功能。

(5)個人化

信息技術相實現(xiàn)以個人為目標的通信方式,充分體現(xiàn)可移動性和全球性。它應該實現(xiàn)的

目標被簡稱為5W,即無論何人(Whoever)在任何時候(Whenever)和任何地方(Wherever)都能自

由地與世界上其他任何人(Whomever)進行任何形式(Whatever)的通信。

5.信息技術的功能

信息技術的功能是指信息技術有利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功用與效能。在信息社會

中,信息技術的功能或作用是多方面的,并且在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但從宏觀上看,信息技術

最直接、最基本的功能或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

(1)輔人功能

信息技術的天職就是擴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提高或增強人的信息獲取、存儲、處理、

傳輸、控制能力。

?9?

第1章信息技術基礎知識

(2)開發(fā)功能

人類積累起來的浩瀚的信息資源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信息資源與物資、能源并列為社會

發(fā)展的三大支柱。信息技術與其他技術相比較,其作用的主要對象就是信息,充分地開發(fā)信

息資源是其基本任務之一。

⑶協(xié)同功能

信息技術的應用已經大大縮小了人與人、地區(qū)與地區(qū)、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距離,加強人

類協(xié)作、共同解決問題,促使原來相互分隔的社會真正成為一個緊密聯(lián)系的整體。

(4)增效功能

信息技術被譽為現(xiàn)代社會效率和效益的“倍增器”,社會的各行各業(yè)應用信息技術必將

得到有效的發(fā)展。例如,通過衛(wèi)星照相、遙感遙測,人們在短短30年間獲得的地理信息遠遠

超出了以往積累的全部地理信息。

(5)先導功能

信息技術是現(xiàn)代文明的技術基礎,是高技術群體發(fā)展的核心,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

生物技術、空間技術、海洋開發(fā)技術等無一不與信息技術密切相關。大力普及應用信息技術

可實現(xiàn)對整個國民經濟技術基礎的改造,優(yōu)先發(fā)展信息產業(yè)可帶動各行各業(yè)的發(fā)展。

6.信息技術的影響

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信息技術對社會的影響主流是積極的,但

不可避免地也會出現(xiàn)一些與主流不協(xié)調的負面影響。信息技術對社會產生的積極影響主要有

以下幾方面。

(1)對科研的影響

應用信息技術有助于科學研究前期工作的順利開展,檢索學術信息的范圍和線索更全更

廣,通過電子郵件、網上交談更便于與同行、跨行業(yè)專家交流;有助于提高科研工作效率,

通過計算機可以快速完成大規(guī)模的數據處理,論文寫作也變得更加方便快捷。

(2)對經濟的影響

應用信息技術有助于優(yōu)化生產要素本身的質量,達到生產要素的優(yōu)化配置與合理流動。

(3)對管理的影響

應用信息技術有助于更新管理思想,促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不斷地提高素質。

(4)對教育的影響

應用信息技術有助于教學手段的改進、教學模式的變革、教學內容的更新和教學經驗的

交流,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5)對文化的影響

信息技術將使文化更加多元化。它促進了不同國度、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的碰撞與交流、

學習與借鑒;信息技術還將使文化更加大眾化,人們可以方便地在網上發(fā)表文學作品、觀賞

文藝表演和共享圖書館和博物館等文化資源。

(6)對思維的影響

信息技術的進步促進了人們思維方式的科學化、現(xiàn)代化、多元化,以及創(chuàng)造性、前瞻性、

靈活性。

(7)對生活的影響

?10?

第1章信息技術基礎知識

人們的消費觀念、消費結構、生活內容和工作方式都將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而發(fā)生深刻

變化。電子購物、電子金融、電子郵政、電子書刊、電子娛樂、遠程醫(yī)療、遠程教育等豐富

多彩的服務項目使人們足不出戶而盡為天下事。

(8)對政府的影響

信息技術從技術手段上強化了國家功能,可為政府的科學決策提供實時、全面、可靠的

數據和信息依據,大大降低了決策的不確定性和盲目性。

(9)負面的影響

盡管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的促進是巨大的,人們對信息技術表現(xiàn)出了異常的熱情,但是

對信息技術也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必須給予冷靜的關注和嚴肅的思考。其負面影響的主要

表現(xiàn)有以下幾方面。

①信息泛濫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導致信息數量的猛增,促進了信息流動速度的加快,使人們在單位時間

里可獲取的信息量大大增加,以至應接不暇,難以承受。

②信息污染

在交流的大量信息中,''信息垃圾”和“信息污垢”占有很大比例,其中包括冗余信息、

老化信息、污穢信息、錯誤信息等?此類信息有害無益,侵占了信息存儲容量,影響了信息

處理和傳輸速度,污染了信息環(huán)境,也使用戶對真實信息的信任度大大降低。

③信息病毒

計算機病毒給整個信息網絡,乃至整個社會帶來的危害是無法估量的。據報道,世界上

大約有幾千種計算機病毒在傳播流行,同時每天又有5?10種新病毒在不斷地產生和蔓延。

④信息犯罪

利用計算機和信息網絡進行高科技犯罪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例如,利用計算機網絡販賣色

情,搞經濟詐騙,竊取銀行資金等。

⑤信息滲透

在西方發(fā)達國家向第三世界輸出影視作品、廣告、藝術品、信息網絡的同時,也隨之輸

出他們的生活方式、倫理道德、文化觀念和行為規(guī)則潛移默化地影響人民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1.1.4信息化與信息化社會

信息化是當代新技術革命所引發(fā)的一種新的社會經濟現(xiàn)象,也是實現(xiàn)工業(yè)化后的一個自

然發(fā)展趨勢。

1.信息化

信息化是指在國家宏觀信息政策指導下,通過信息技術開發(fā)、信息產業(yè)的發(fā)展、信息人

才的配置,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資源以滿足全社會的信息需求,從而加速社會各個領域的共

同發(fā)展以推進到信息社會的過程。信息化的結果,必將極大地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能力。

2.信息化社會及其主要特征

信息化社會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即社會的信息化、工廠自動化、辦公自動化和家庭自動

化。社會的信息化指社會系統(tǒng)的信息化,工廠自動化指生產過程自動化,辦公自動化指使用

計算機實現(xiàn)辦公過程即管理過程的信息化,而家庭自動化則指人們生活的信息化。

?11?

第1章信息技術基礎知識

社會信息化與信息化社會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社會信息化是以信息技術及設備、信息應

用系統(tǒng)等來裝備社會各個領域,使信息資源得以充分開發(fā)并暢行無阻,從而使全社會過渡到

信息化社會的過程。相反,信息化社會則將社會作為實體,是相對于農業(yè)社會和工業(yè)社會的

物質資源而言的。因此可以說,社會信息化是一種手段,這種手段的目的就是要使社會進入

到信息化社會。

信息化社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信息、知識、智力日益成為社會發(fā)展的決定力量;

(2)信息技術、信息產業(yè)、信息經濟日益成為科技、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主導因素;

(3)信息勞動者、腦力勞動者、知識分子的作用日益增大;

(4)信息網絡成為社會發(fā)展的基礎設施。

3.我國信息化和信息化政策法律環(huán)境的建設

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事業(yè)發(fā)展迅速,

信息化建設整體態(tài)勢日益呈現(xiàn)出更加注重應用、實效以及與經濟和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的突出特征。

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我國信息產業(yè)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信息技術在財政、金融、工

商、稅務、海關、外貿等政府管理部門日益發(fā)揮重要作用,在城市建設、勞動就業(yè)、社會保

障、科教文化、醫(yī)療衛(wèi)生、抗災應急等社會服務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國有大型企業(yè)信息化

步伐不斷加快,中小企業(yè)信息化建設熱情日益高漲,電子商務在各行業(yè)的生產經營、供應采

購、產品銷售和對外貿易等環(huán)節(jié)發(fā)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信息技術在農業(yè)領域的應用得到

了進一步重視,各級政府和企業(yè)整合多種信息資源,積極開展面向“三農”的市場和科技信

息服務。

【思考題】

1.信息的主要特征有哪些?舉例說明。

2.信息在現(xiàn)代化社會中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3.什么是信息技術?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經歷了哪三個階段?

4.信息技術的特點和功能分別有哪些?

5.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的主要影響有哪些?舉例說明。

6.什么是信息化社會?

1.2計算機基礎知識

隨著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和軟件技術的發(fā)展,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存儲容量和信息處

理能力不斷提高。計算機應用領域覆蓋了社會各個方面,從字表處理到數據庫管理,從科學

計算到多媒體應用,從工業(yè)控制到電子化、信息化的現(xiàn)代戰(zhàn)爭,從智能家電到航天航空,從

娛樂消遣到大眾化教育,從局域網到遠距離通信,計算機應用無處不在。社會的信息化與計

算機的普遍應用已經滲透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并導致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從生產方

式到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和應用水平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現(xiàn)代

化程度的重要標志。

?12?

第1章信息技術基礎知識

1.2.1計算機系統(tǒng)組成

1945年美籍匈牙利科學家馮?諾依曼(VonNeumann)提出了一個“存儲程序”的計算機

方案。這個方案包含三個要點:

,采用二進制數的形式表示數據和指令。

,將指令和數據同時存放在存儲器中。

.由控制器、運算器、存儲器、輸入設備、輸出設備五大部分組成計算機。

其工作原理的核心是“存儲程序”和“程序控制”,就是通常所說的“順序存儲程序”

概念。我們把按照這一原理設計的計算機稱為“馮?諾依曼型計算機”。馮?諾依曼型計算

機系統(tǒng)由硬件和軟件兩大部分組成。

1.2.2計算機硬件系統(tǒng)

計算機的硬件系統(tǒng)是指構成計算機系統(tǒng)的物理實體或物理裝置,它們是計算機進行工作

的實體;軟件是指在硬件設備上運行的各種程序、數據及有關的文檔資料。程序是用于指揮

計算機執(zhí)行各種動作以完成指定任務的指令集合。圖i-i給出了計算機硬件組成框圖。

圖中顯示了馮?諾依曼體系結構的計算機由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設備和輸出

設備五部分組成,并給出了這五部分之間的連接關系,還顯示了計算機中數據和控制信息的

流向,反映了計算機的基本工作原理。下面簡要說明各組成部分的基本功能。

1.運算器

運算器是對數據進行處理的部

件。運算器的主要部件是算術邏輯單

元,即ALU(ArithmeticLogicalUnit),

另外還包括一些寄存器和其他部件。

它的基本操作是進行算術運算和邏輯

運算。算術運算是按算術規(guī)則進行的

運算,如加、減、乘、除等。邏輯運

算一般指非算術性質的運算,如比較

圖1T計算機的基本硬件結構

大小、移位、邏輯“與”、邏輯“或”、

邏輯“非”等。

2.控制器

控制器的主要作用是指揮計算機各部件協(xié)調地工作。它是計算機的指揮中心,在控制器

的控制之下,將輸入設備輸入的程序和數據,存入存儲器,并按照程序的要求指揮運算器進

行運算和處理,然后把運算和處理的結果再存入存儲器中,最后將處理結果傳送到輸出設備

上。

控制器一般是由程序計數器PC(ProgramCounter)指令寄存器IR(InstructionRegister)>

指令譯碼器ID(InstructionDecoder)和操作控制器等組成。程序計數器PC用來存放下一條指

令的地址,它有自動加1的功能。指令寄存器IR用來存放當前要執(zhí)行的指令代碼。指令譯碼

?13?

第1章信息技術基礎知識

器ID用來識別IR中所存放要執(zhí)行指令的性質。操作控制器根據指令譯碼器對要執(zhí)行指令的

譯碼,產生實現(xiàn)該指令的全部動作的控制信號。

通常把運算器和控制器合稱為中央處理器CPU(CenterProcessingUnit)。

3.存儲器

存儲器是用來存儲程序和數據的部件。存儲器又分為內存儲器(主存儲器)和外存儲器(輔

助存儲器)兩類。內存儲器簡稱內存,用來存儲當前要執(zhí)行的程序和數據以及中間結果和最終

結果。內存儲器由許多存儲單元組成,每個存儲單元都有自己的地址。根據地址就可以找到

所需的數據和程序。外存儲器簡稱外存,用來存儲大量暫時不參與運算的數據和程序,以及

運算結果。

4.輸入設備

輸入設備是將用戶的程序、數據和命令輸入到計算機內存儲器的設備。最常用的輸入設

備是鍵盤,常用的輸入設備還有鼠標、掃描儀、手寫板等。

5.輸出設備

輸出設備是顯示或拷貝計算機運算和處理結果的設備。最常用的輸出設備是顯示器和打

印機,常用的輸出設備還有繪圖儀等。

1.2.3計算機軟件系統(tǒng)

計算機的軟件系統(tǒng)是計算機系統(tǒng)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沒有軟件,計算機是無法正常

工作的。軟件是提高計算機使用效率、擴大計算機功能的各類程序、數據和有關文檔(document)

的總稱。

計算機軟件一般分為系統(tǒng)軟件和應用軟件兩大類,如圖1-2所示。

單用戶操作系統(tǒng)

多用戶操作系統(tǒng)

/操作系統(tǒng)

網絡操作系統(tǒng)

廣匯編程序

解釋程序

語言處理程序(

,系統(tǒng)軟件<編譯程序

數據庫管理系統(tǒng)

軟件《診斷與維護程序

調試程序

I工具軟件1

編輯程序

[邰件包L裝配鏈接程序

應用軟件代戶程序

圖1-2軟件系統(tǒng)的分類

1.系統(tǒng)軟件

系統(tǒng)軟件是指管理、控制和維護計算機的各種資源,以及擴大計算機功能和方便用戶使

用計算機的各種程序的集合。它是構成計算機系統(tǒng)必備的軟件,通常分為操作系統(tǒng)、語言處

?14?

第1章信息技術基礎知識

理程序、數據庫管理系統(tǒng)和工具軟件四類。

系統(tǒng)軟件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通用性,其算法和功能不依賴于特定的用戶,普遍適

用于各個應用領域;二是基礎性,其他軟件都是在系統(tǒng)軟件的支持下進行開發(fā)和運行的。

(1)操作系統(tǒng)

操作系統(tǒng)是計算機硬件的第一級擴充,是軟件中最基礎和最核心的部分。它由一系列具

有控制和管理功能的模塊組成,實現(xiàn)對計算機全部軟、硬件資源的控制和管理,支持其他軟

件的開發(fā)和運行,使計算機能夠自動、協(xié)調、高效地工作。

(2)工具軟件

工具軟件主要包括機器的調試、故障監(jiān)測和診斷及各種開發(fā)調試工具類軟件等。

(3)程序設計語言

計算機語言又稱為程序設計語言,是人機交流信息的一種特定語言。目前,程序設計語

言可分為三類:機器語言、匯編語言和高級語言。

①機器語言:機器語言是計算機硬件系統(tǒng)能直接識別的計算機語言,不需翻譯。機器語

言中的每一條語句實際上是一條二進制數形式的指令代碼,由操作碼和操作數組成。操作碼

指出應該進行什么樣的操作,操作數指出參與操作的數本身,或它在內存中的地址。

使用機器語言編寫程序,工作量大、難于記憶、容易出錯、調試修改麻煩,但執(zhí)行速度

快。機器語言隨機器型號不同而異,不能通用,因此說它是“面向機器”的語言。

②匯編語言:匯編語言用助記符代替操作碼,用地址符號代替操作數。由于這種“符號

化”的做法,所以匯編語言也稱為符號語言。用匯編語言編寫的程序稱為匯編語言“源程序”。

匯編語言“源程序”不能直接運行,需要用“匯編程序”把它翻譯成機器語言程序后,方可

執(zhí)行,這一過程稱為“匯編”。

匯編語言“源程序”比機器語言程序易讀、易檢查、易修改,同時又保持了機器語言執(zhí)

行速度快、占用存儲空間少的優(yōu)點。匯編語言也是“面向機器”的語言,不具備通用性和可

移植性。

③高級語言:高級語言是由各種意義的“詞”和“數學公式”按照一定的“語法規(guī)則”

組成的。

由于高級語言采用自然語匯,并且使用與自然語言語法相近的語法體系,所以它的程序

設計方法比較接近人們習慣,編寫出的程序更容易閱讀和理解。

高級語言最大的優(yōu)點是“面向問題,而不是面向機器”。這不僅使問題的表述更加容易,

簡化了程序的編寫和調試,能夠大大提高編程效率;同時還因這種程序與具體機器無關,所

以有很強的通用性和可移植性。

目前,高級語言有面向過程和面向對象之分。傳統(tǒng)的高級語言,一般是面向過程的,如

Basic^FortranPascal>C、FoxBase等。隨著面向對象技術的發(fā)展和完善,面向對象的程序

設計方法和程序設計語言,以其獨有的優(yōu)勢,得到普遍推廣應用,并有取代面向過程的程序

設計方法和程序設計語言的趨勢,目前流行的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語言有:VisualBasic,

VisualFortran>VisualC++,Delphi,VisualFoxPro>Java,等等。

(4)語言處理程序

用各種程序設計語言編寫的程序稱為源程序。對于源程序,計算機是不能直接識別和執(zhí)

?15?

第1章信息技術基礎知識

行的,必須由相應的解釋程序或編譯程序將其翻譯成機器能夠識別的目標程序(即機器指令代

碼),計算機才能執(zhí)行。這正是語言處理程序所要完成的任務。

語言處理程序是指將源程序翻譯成與之等價的目標程序的系統(tǒng)程序。這一過程通常被稱

為“編譯”。語言處理程序除了完成語言間的轉換外,還要進行語法、語義等方面的檢查,以

及為變量分配存儲空間等工作?語言處理程序通常有匯編、編譯和解釋三種類型。

①匯編程序:把用匯編語言編寫的源程序翻譯成機器語言程序(即目標程序)的過程稱為

匯編。實現(xiàn)匯編工作的軟件稱為匯編程序。

②編譯程序:把用高級語言編寫的源程序翻譯成目標程序的過程稱為編譯。完成編譯工

作的軟件稱為編譯程序。

源程序經過編譯后,若無錯誤就生成一個等價的目標程序,對目標程序再進行鏈接、裝

配后,便得到“執(zhí)行程序”,最后運行執(zhí)行程序。執(zhí)行程序全部由機器指令組成,運行時不依

附于源程序,運行速度快。但這種方式不夠靈活,每次修改源程序后,哪怕只是一個符號,

也必須重新編譯、鏈接。目前使用的Fortran、C、Pascal等高級語言都采用這種方式。

③解釋程序:解釋方式是邊掃描源程序、邊進行翻譯,然后執(zhí)行。即解釋一句、執(zhí)行一

句,不生成目標程序。這種方式運行速度慢,但在執(zhí)行中可以進行人機對話,隨時改正源程

序中的錯誤,有利于初學者。以前流行的Basic語言大都是按這種方式處理的。

2.應用軟件

應用軟件是為了解決各種實際問題而設計的計算機程序,通常由計算機用戶或專門的軟

件公司開發(fā)。

硬件系統(tǒng)和軟件系統(tǒng)是密切相關和互相依存的。硬件所提供的機器指令、低級編程接口

和運算控制能力,是實現(xiàn)軟件功能的基礎。沒有安裝軟件的機器稱為裸機,它的功能極為有

限,甚至不能有效啟動或進行起碼的數據處理工作。裸機每增加一層軟件,就變成了一臺功

能更強的機器,對用戶也更加透明。應該指出,現(xiàn)代計算機硬件和軟件之間的分界越來越不

明顯,軟件與硬件在邏輯上有著某種等價的意義。

1.2.4計算機工作原理

目前,盡管計算機的規(guī)模、功能及用途不盡相同,但它們都是依據“存儲程序原理”進

行工作的,即將程序和數據存儲在內存中,在控制器的控制下逐條取出指令,分析和執(zhí)行指

令,完成相應的操作。

1.指令與指令系統(tǒng)

指令就是一組代碼,規(guī)定由計算機執(zhí)行的一步操作。由于計算機硬件結構不同,指令也

不同。一臺計算機所能識別和執(zhí)行的全部指令的集合叫做這臺計算機的指令系統(tǒng)。

計算機的指令系統(tǒng)與它的硬件系統(tǒng)密切相關。一般情況下,人們在編制程序時使用的是

與具體硬件無關、比較容易理解的高級語言。但在計算機實際工作時,還要把高級語言的語

句全部翻譯成機器指令系統(tǒng)才能被執(zhí)行,即計算機能夠直接執(zhí)行處理的還是機器指令。

指令包括指令操作碼和指令操作數兩部分,如

圖1-3所示。操作碼表示指令的功能,即讓計算機

操作碼操作數

?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圖13指令格式示意圖

第1章信息技術基礎知識

執(zhí)行的基本操作:操作數則表示指令所需要的數值或數值在內存單元中存放的地址。操作數

可以有一個、兩個、三個,也可能是零個,即沒有操作數。

2.計算機的工作過程

計算機的工作過程,實際就是計算機執(zhí)行程序的過程。執(zhí)行程序就是依次執(zhí)行程序的指

令。一條指令執(zhí)行完畢后,CPU再取下一條指令執(zhí)行,如此下去,直到程序執(zhí)行完畢。計算

機完成一條指令操作分為取指令、分析指令、執(zhí)行指令三個階段。

.取指令:CPU根據程序計數器的內容(存放指令的內存儲器單元地址)從內存中取出指

令送到指令寄存器,同時修改計數器的值指向下一條要執(zhí)行的指令。

,分析指令:對指令寄存器中的指令進行分析和譯碼。

,執(zhí)行指令:根據分析和譯碼實現(xiàn)本指令的操作功能。

1.2.5計算機的分類

計算機的種類很多,隨著它的發(fā)展和新機型的出現(xiàn),分類方法也在不斷變化,當前沿用

較多的是“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xié)會”(IEEE)于1989年提出的一種分類方法,它將計算機分

為六種。

1.個人計算機(PersonalComputer,簡稱PC)

個人計算機又稱微型計算機。這種計算機是為個人使用而設計的,許多人又把個人計算

機俗稱為計算機。

2.工作站(WorkStation,簡稱WS)

工作站是介于PC機和小型機之間的高檔微型機。通常配備有大屏幕顯示器和大容量存

儲器,并具有較強的網絡通信功能,多用于計算機輔助設計和圖像處理。(網絡系統(tǒng)中的用戶

節(jié)點計算機也稱為工作站,兩者完全不是一回事,應防止混淆)。

3.小型計算機(Minicomputer)

與大型主機和巨型機相比,小型計算機結構簡單、成本較低、易于維護和使用。其規(guī)模

按照滿足一個中、小型部門的工作需要進行設計和配置。

4.主機(Mainframe)

主機亦稱大型主機。具有大容量存儲器、多種類型的I/O通道,能同時支持批處理和分

時處理等多種工作方式。其規(guī)模按照滿足一個大、中型部門的工作需要進行設計和配置。相

當于一個計算中心所要求的條件。

5.小巨型計算機(Minisupercomputer)

小巨型計算機亦稱為桌上型超級計算機。其與巨型計算機相比,最大的特點是價格便

宜,具有更好的性能價格比。

6.巨型計算機(Supercomputer)

巨型計算機亦稱超級計算機。具有極高的性能和極大的規(guī)模,價格昂貴。多用于尖端

科技領域。生產這類計算機的能力可以反映一個國家的計算機科學水平。我國是世界上能夠

生產巨型計算機的少數國家之一。

?17?

第1章信息技術基礎知識

1.2.6計算機的特點

計算機技術是信息化社會的基礎、信息技術的核心,這是由計算機的特點所決定的。計

算機的特點可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1.運算速度快

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是其他任何一種工具無法比擬的?,F(xiàn)在,一臺微型計算機的運算速度

可以達到每秒鐘處理數千萬條指令。目前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巨型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可達每秒

數十萬億次以上。正是有了這樣的計算速度,使得過去不可能完成的計算任務得到了解決,

如天氣預報、地震預報等。

2.計算精度高

計算機是采用二進制數字進行運算的,只要配置相關的硬件電路就可增加二進制數字的

長度,從而提高計算精度。目前普通微型計算機的計算精度就已達到32位二進制數。

3.具有超強的“記憶”和邏輯判斷功能

“記憶”功能指的是計算機能存儲大量信息,供用戶隨時檢索和查詢?,F(xiàn)在一臺普通的

PC機的主存儲器存儲容量都在512MB?2GB以上。邏輯判斷功能指的是計算機不僅能進行

算術運算,還能進行邏輯運算,實現(xiàn)推理和證明。記憶功能、算術運算和邏輯判斷功能相結

合,使得計算機能模仿人類的某些智能活動,成為人類腦力延伸的重要工具,所以計算機又

稱為“電腦

4.能自動運行且支持人機交互

所謂自動運行,就是人們把需要計算機處理的問題編成程序,存入計算機中;當發(fā)出運

行指令后,計算機便在該程序控制下依次逐條執(zhí)行,不再需要人工干預?!叭藱C交互”則是

在人想要干預時,采用“人機之間一問一答”的形式,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這些特點都是

過去的計算工具所不具備的。

1.2.7計算機的主要應用領域

隨著超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的出現(xiàn)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微型計算機不斷普及,信

息資源日益豐富,使得計算機的應用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如科學技術、國民經濟、國防

建設、家庭生活等。下面將應用領域歸納為6個方面。

1.科學計算(數值計算)

這是計算機應用最早也是最成熟的應用領域。隨著人們對客觀世界認識的日益深化,越

來越多的研究工作從定性轉向了定量,涉及的數學模型和計算工作規(guī)模也越來越龐大。因此,

在現(xiàn)代科學研究和工程設計中,計算機已成為必不可少的計算工具。例如,人造衛(wèi)星軌道的

計算、宇宙飛船的制導、天體演化形態(tài)學的研究、可控熱核反應、氣象預報等,都是借助計

算機來進行計算工作的。

2.信息處理(數據處理)

現(xiàn)代社會是信息化的社會。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信息量也在急劇增加?,F(xiàn)在,信息已

?18?

第1章信息技術基礎知識

和能源、物資一起構成人類社會活動的基本要素。計算機最廣泛的應用就是信息處理,有關

資料表明,世界上80%左右的計算機主要用于信息處理。信息處理的特點是:數據量大,但

不涉及復雜的數學運算;有大量的邏輯判斷和輸入輸出,時間性較強,如生產管理、財務管

理、人事管理、票務管理、情報檢索、辦公自動化等。

3.過程控制

過程控制又稱實時控制。它在工業(yè)生產、國防建設和現(xiàn)代化戰(zhàn)爭中都有廣泛的應用。在

工業(yè)生產中,將計算機用來控制各種自動裝置、自動儀表、生產過程等。例如,工業(yè)生產自

動化方面的巡回檢測、自動記錄、監(jiān)視報警、自動啟停、自動調控等內容;交通運輸方面的

行車調度;在國防建設方面,如在導彈的發(fā)射中,實時控制其飛行的方向、速度、位置等。

4.計算機輔助工程

當前用計算機進行輔助工作的系統(tǒng)越來越多,如計算機輔助設計CAD(ComputerAided

Design)計算機輔助制造CAM(CompulerAidedManufacturing)>計算機輔助測試

CAT(ComputerAidedTesting)>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tǒng)CIMS(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luring

System)>計算機輔助教學CAI(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等。

5.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計算機應用的一個較新領域,它是用計算機執(zhí)行某些與人的智能活動有關的

復雜功能。目前研究的方向有:模式識別、自然語言理解、自動定理證明、自動程序設計、

知識表示、機器學習、專家系統(tǒng)、機器人等。

6.網絡應用

微電子技術、計算技術和現(xiàn)代通信技術的結合構筑了計算機網絡。計算機網絡的建立,

不僅解決了一個單位、一個地區(qū)、一個國家中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的通信,各種硬件資源、

軟件資源和信息資源的共享,也大大促進了國際間的通信、文字、視像、聲音等各類數據的

傳輸和處理。網絡應用使人類進入了信息化社會,并且網絡是信息社會最有代表性的生產力。

1.2.8計算機的發(fā)展階段

自從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alculator)于

1946年2月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以來,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非常迅速。在這50余年的

發(fā)展過程中連續(xù)進行了四次重大的技術革命,分別是電子管、晶體管、中小規(guī)模集成電路、

大規(guī)模和超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通常人們稱為四代,如表1.1所示。

表1.1各代計算機主要特點比較

代起止硬主流產

軟件發(fā)展狀況應用領域

別年份件特征品

第1946電機器語言和匯編IBM700

科學計算

一代?1958子管語言系列

第1959晶高級語言(編譯科學計IBM

?19?

第1章信息技術基礎知識

二代-1964體管程序)管理、簡單的操算、數據處理、7000系列

作系統(tǒng)事務管理

中功能較強的操作系列化遠

IBM

第1965小規(guī)模系統(tǒng)、高級語言、結程終端、向社

三代?1970集成電構化、模塊化的程序會各部門推廣

System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