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導讀《經(jīng)典常談》選擇性閱讀課件統(tǒng)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_第1頁
名著導讀《經(jīng)典常談》選擇性閱讀課件統(tǒng)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_第2頁
名著導讀《經(jīng)典常談》選擇性閱讀課件統(tǒng)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_第3頁
名著導讀《經(jīng)典常談》選擇性閱讀課件統(tǒng)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_第4頁
名著導讀《經(jīng)典常談》選擇性閱讀課件統(tǒng)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品國學經(jīng)典書籍點亮人生,書香洋溢校園。為營造全面閱讀的良好氛圍,學校準備開展以“品國學經(jīng)典”為主題的讀書活動,你要選擇一本國學經(jīng)典去閱讀,你會怎么選擇呢?1.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概況、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歷程。2.學習選擇性閱讀的方法,進行有興趣、有目的、有方法、有專題的閱讀。學習目標朱自清(1898—1948),朱自清,原名自華,號實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國現(xiàn)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zhàn)士。1922年發(fā)表長詩《毀滅》,引起當時詩壇廣泛注意,繼而寫《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被譽為“白話美術文的模范”,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為中國現(xiàn)代散文早期代表作。作者簡介《經(jīng)典常談》是朱自清在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例為中學生撰寫的一部介紹我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的著作。全書共13篇,介紹了《說文解字》《周易》《史記》等經(jīng)典著作,并概述了諸子百家、辭賦和歷代詩文的情況,以此展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作品簡介為了給希望讀些經(jīng)典的中學生做個向?qū)В更c閱讀門徑,讓他們面對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無措。主題思想1.“經(jīng)典”是指什么?本書所謂經(jīng)典是廣義的用法,包括群經(jīng)、先秦諸子、幾種史書、一些集部。要讀懂這些書,得懂“小學”,就是文字學,所以《說文解字》等書也是經(jīng)典的一部分。

——《經(jīng)典常談·序》明確:經(jīng)典指的是《說文解字》、群經(jīng)、先秦諸子、幾種史書、一些集部等。2.“常談”如何理解?閱讀經(jīng)典的用處,就在教人見識經(jīng)典一番。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至少對于本國的經(jīng)典,也有接觸的義務。這本書名為《經(jīng)典常談》,其中的“經(jīng)典”包含哪些內(nèi)容呢?《說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書》第三《詩經(jīng)》第四三《禮》第五《春秋》三傳第六(《國語》附)四書第七《戰(zhàn)國策》第八《史記》《漢書》第九諸子第十辭賦第十一詩第十二文第十三內(nèi)容了解選擇性閱讀是一種理性的、目的性很強的閱讀方式,閱讀時我們應該如何選擇角度呢?興趣古代文學:《詩第十二》、《文第十三》歷史:《<戰(zhàn)國策>第八》、《<史記><漢書>第九》文字:《<說文解字>第一》目的開展以漢字文化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說文解字>第一》與課內(nèi)學習溝通銜接:《<詩經(jīng)>第四》《經(jīng)典常談》推一東漢和帝時期許慎作者①從經(jīng)典和別的字書里搜集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②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將九千字分屬五百四十部首。③書中每字都有說解,來源于晚周人作的《爾雅》,揚雄的《方言》,以及經(jīng)典的注文。一部劃時代的字書,文字學的古典,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門徑。特點價值《<說文解字>第一》秦以前特點:文字發(fā)生與演化的時代,字體因世因國而異,官書雖是系統(tǒng)相承,民間書卻極為龐雜。演變:到了戰(zhàn)國末期,有了“倉頡造字”的傳說。造字和用字有六個條例,稱為“六書”。象形字本于圖畫,假借字以聲為主,形聲字以偏旁分別,象形字、假借字、形聲字是文字發(fā)展的邏輯的程序。《<說文解字>第一》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水”“火”“山”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號,指示那無形的事類。如“上”,“下”等。三是“會意”會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為一個字,這一個字的意義是那幾個字的意義積成的,如“止”“戈”為“武”,“人”“言”為“信”等。四是“形聲”兩個字合成一個字,,一個字是形,一個字是聲;形是意符,聲是音標。如“江”“河”等字。形聲字最多。五是“轉(zhuǎn)注”兩個字或兩個以上的字,意義全部相同或一部分相同,可以互相解釋的,便是轉(zhuǎn)注字,也可以叫做同義字。如"考""老"等字,又如"初""哉""首""基"等字;前者同形同部,后者不同形不同部,卻都可以"轉(zhuǎn)注"。六是“假借”語言里有許多有音無形的字,借了別的同音的字,當作那個意義用。如"令",本義是"發(fā)號",借為縣令的"令";"長"本義是"久遠",借為縣長的"長"。"縣令""縣長"是"令""長"的引申義。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造字法,轉(zhuǎn)注和假借是用字法。特點:書體演變的時代。演變的主因是應用,方向是簡易。演變:①識字是教育的初步。秦始皇用小篆統(tǒng)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隸書”,識字變得簡易。②漢朝時,隸書由橢圓變?yōu)楸夥?,這是漢朝隸書的標準。魏晉之際,變?yōu)椤罢龝?。晉至唐朝,又稱為“隸書”,晉代也稱為“楷書”,宋代又改稱為“真書”。③漢初已有草書,稱為“章草”。魏晉稱為“今草”。④“正書”本是扁方的,從晉代開始,正書逐漸簡化,到陳隋漸漸變方,至唐代又漸漸變長,這便是“行書”。行書介于正書與草書之間,最為適用。秦以后《<說文解字>第一》填空題。1.關于中國文字的起源,戰(zhàn)國末期有了倉頡造字的傳說。2.秦始皇統(tǒng)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國書。3.秦始皇為了統(tǒng)一文字,命令制作了《倉頡篇》《愛歷篇》《博學篇》三部字書,到漢代有《倉頡篇》和《急就篇》兩部通俗的字書,而后東漢許慎作了字書《說文解字》。4.《說文解字》是一部劃時代的字書,既是文字學的古典,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門徑。這部書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5.“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其中形聲字最多。“轉(zhuǎn)注”和“假借”是用字條例。6.秦以后只是書體演變的時代。演變的主因是應用,演變的方向是簡易。7.最古的文字應該是甲骨文,又稱為卜辭,是盤庚以后的商代文字。8.古代書寫文字的方法,除了有“契”和“鑄”,還有“書”和“印”。1.八卦的一般作用:辟邪和因往知來,預言吉兇。2.人們常常用算命(八字)、看相(面相、手相)、五行生克、陰陽等預知吉兇。3.講五行的經(jīng)典有《尚書·洪范》,講八卦的便是《周易》。4.傳說八卦是上天派龍馬賜給伏羲的一件圣物,即“河圖”。五行是大禹治水時在洛水中從神龜背上得著的,即所謂“洛書”。這只是秦漢間儒家的假托而已,不可信?!?lt;周易>第二》知識梳理《<周易>第二》起源商民用甲骨卜吉兇,然后便將卜的人、卜的日子、卜的問句等用刀筆刻在甲骨上,這便是卜辭。周朝用筮法輔助卜法,筮法里六十四卦,一卦有六畫,每畫叫作一爻。斷定吉兇的辭,原叫作繇辭,“繇”是抽出來的意思。繇辭有屬于卦的總體的,有屬于各爻的;所以后來分稱為卦辭和爻辭。這種卦爻辭也是卜筮官的占筮紀錄,卜筮官將卦爻辭按著卦爻的順序編輯起來,便成了《周易》這部書。地位漢代,《易》上升為儒家《六經(jīng)》之首。演變①戰(zhàn)國末期,道家、陰陽家學說盛行,儒家受兩派影響,對《周易》的卦爻辭作了種種新解釋,借著卦爻辭發(fā)揚儒家哲學。這種新解釋的內(nèi)容,便是所謂《易傳》。③到了漢代,新發(fā)現(xiàn)了《說卦》《序卦》《雜卦》三種傳,后來稱為《逸易》?!墩f卦》推演卦象,說明某卦的觀念象征著自然界和人世間的某些事物?!缎蜇浴氛f明六十四卦排列先后的道理?!峨s卦》比較各卦意義的同異之處。②《易傳》中間較有系統(tǒng)的是彖辭和象辭。彖辭斷定一卦的涵義——“彖”就是“斷”的意思。象辭推演卦和爻的象,這個“象”字相當于現(xiàn)在所謂“觀念”。此外還有《文言》《系辭》兩傳。《文言》解釋乾坤兩卦;《系辭》發(fā)揮宇宙觀人生觀,偶然也有分別解釋卦爻的話?!断缔o》是最重要的一部《易傳》。八卦的基礎便是一、二、三的數(shù)目。整畫“一”是一;斷畫一是二;三畫疊而成卦是三。這樣配出八個卦,便是乾、兌、離、震、艮、坎、巽、坤,是這些卦的名字。那整畫、斷畫的排列,也許是排列著蓍草時觸悟出來的。八卦到底太簡單了,后來便將這些卦重起來,兩卦重作一個,按照算學里錯列與組合的必然,成了六十四卦,就是《周易》里的卦數(shù)。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六十四卦《周易》是怎樣的一本書呢?第一,《周易》是不斷演變的,我們知道有周代的《周易》和現(xiàn)在的《周易》就行了。第二,周代的《周易》是繼承商代的占卜法而來,只記錄了八卦的卦爻辭,算法已經(jīng)失傳,是當時占卜吉兇的——也只能占卜吉兇——實用小冊子。第三,現(xiàn)在的《周易》包括經(jīng)、傳兩部分內(nèi)容,經(jīng)的部分保持了卦爻辭,傳的部分是秦漢以來的儒家注釋的部分。融合了儒家、道家天人合一以及陰陽家的五行生克理論,搖身變成儒家經(jīng)典之首。第四,儒家的《周易》和周代的已相隔萬里之遙,民眾的《周易》倒是巫術的本來面目。填空。1.講五行的經(jīng)典有《尚書·洪范》,講八卦的便是《周易》。2.商民族用甲骨卜吉兇,然后便將卜的人、卜的日子、卜的問句等用刀刻在甲骨上,這便是卜辭。3.周朝用筮法輔助卜法,這可以說是一種巫術,是靠了數(shù)目來判斷吉兇的。4.筮法里六十四卦,就是《周易》里的卦數(shù)。一卦有六畫,每畫叫作一爻。5.那時卜筮官將這些卦、爻辭按著卦、爻的順序編輯起來的,便成了《周易》這部書。“易”有“簡易”“變化”之意。6.戰(zhàn)國末期,《周易》變成儒家的經(jīng)典。漢代,《周易》上升為儒家“六經(jīng)”之首。7.戰(zhàn)國末期,儒家在道家、陰陽家學說的影響之下,給《周易》的卦、爻辭作了種種新解釋。便是所謂的《易傳》。8.《易傳》中間較有系統(tǒng)的是彖辭和象辭。彖辭斷定一卦的涵義——“彖”是“斷”的意思。象辭推演卦和爻的象,這個“象”字相當于現(xiàn)在所謂“觀念”。這個字后來成為解釋《周易》的專門名詞。9..到了漢代,又新發(fā)現(xiàn)了《說卦》、《序卦》、《雜卦》三種傳。《說卦》推演卦象,說明某卦的觀念象征著自然界和人世間的某些事物,譬如乾卦象征著天,又象征著父之類?!缎蜇浴氛f明六十四卦排列先后的道理?!峨s卦》比較各卦意義的同異之處?!?lt;尚書>第三》地位《尚書》是最古的記言的歷史。其次發(fā)展記事文。商代甲骨卜辭大部分是些問句,記事的話不多見。兩周金文也還多以記言為主。直到戰(zhàn)國時代,記事文才有了長足的進展。內(nèi)容《尚書》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號令,就是向大眾宣布的話,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話。也有記事的,大都是戰(zhàn)國末年人的制作?!?lt;尚書>第三》秦始皇焚書,伏生私藏《尚書》,僅存二十九篇。漢哀帝時劉歆欲立《古文尚書》博士,引起今古文之爭。發(fā)展歷程漢文帝時,《尚書》得以流傳開來,這就是東漢以來的《今尚書》或《今文尚書》。漢景帝時,從孔子舊居中發(fā)掘出一些古文經(jīng)傳,孔子后人孔安國整理后,便是《古文尚書》。后來張霸、王肅偽作《古文尚書》,直到清朝才被證偽。填空。1.《尚書》是中國最古的記言的歷史。《尚書》經(jīng)歷了戰(zhàn)亂、流亡更迭,其偽作直到清朝(朝代)才被證實。2.商代甲骨卜辭大部分是些問句,記事的話不多見。兩周金文多以記言為主。直到戰(zhàn)國時代,記事文才有了長足的進展。3.“書”原是記錄的意思,“尚”,上也,《尚書》據(jù)說就是“上古帝王的書”。書加一“尚”字,無疑表示著尊信的意思。4.秦始皇焚書,相傳伏生私藏《尚書》,僅存二十九篇。漢文帝時,《尚書》得以流傳開來,這就是東漢(朝代)以來的《今尚書》或《今文尚書》。5.漢景帝時,從孔子舊居中發(fā)掘出一些古文經(jīng)傳,孔子后人孔安國整理后,便是《古文尚書》。6.漢哀帝時劉歆欲立《古文尚書》博士,引起今古文之爭。7.東漢初,杜林曾得書《古文尚書》一卷,卻百般珍重,表現(xiàn)了大家對《尚書》的珍視與尊崇。8.后來張霸、王肅偽作《古文尚書》直到清朝才被證偽。.簡答。1.記言與記事的區(qū)別是什么?請簡要概括。所謂記言,是記事的一種特別的方式。記事比較的是間接的,記言比較的是直接的。記言大部分照說的話寫下來;雖然也須略加剪裁,但是盡可以不必多費心思。記事需要化自稱為他稱,剪裁也難,費的心思自然要多得多。2.請簡要介紹《尚書》及其文章分類?!渡袝钒ㄓ菹纳讨芩拇?;大部分是號令,就是向大眾宣布的話,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話。也有記事的;大都是戰(zhàn)國末年人的制作。那些號令多稱為“誓”或“誥”。君告臣的話多稱為“命”;臣告君的話卻似乎并無定名,偶然有稱為“謨”的?!督?jīng)典常談》推二《<詩經(jīng)>第四》由來詩的源頭是歌謠。上古時候,沒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謠,沒有寫的詩。樂工收集天下歌謠以供貴族祭祖、宴飲等,戰(zhàn)國時,貴族沒落,樂工流離,樂譜也漸漸亡失,流傳下來的便是《詩經(jīng)》。發(fā)展歷程①春秋時宴飲通行賦詩,都從詩篇里斷章取義,表示這國對那國或這人對那人的愿望、感謝、責難等等。②孔子時代,詩篇的本義漸漸模糊,于是孔子用《詩》來討論做學問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詩》三百”成為儒家的《六經(jīng)》之一,《莊子》和《荀子》都說到“詩言志”,“志”便指教化而言。③解釋《詩經(jīng)》最有權威的是毛氏《詩傳》和鄭玄《詩箋》,差不多全是斷章取義,甚至斷句取義?!?lt;詩經(jīng)>第四》詩序《詩序》有《大序》和《小序》?!洞笮颉肥强傉撜f明詩的教化作用,這種作用似乎建立在所謂“六義”上?!洞笮颉分唤忉屃孙L雅頌。賦是“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比興是“主文而譎諫”,不直陳而用譬喻叫“主文”,委婉諷刺叫“譎諫”。《小序》是毛氏兩人所作。及至鄭玄,按著《詩經(jīng)》中的國別和篇次,系統(tǒng)的附合史料,編成了《詩譜》,差不多給每篇詩確定了時代?!?lt;詩經(jīng)>第四》填空。1.詩的源頭是歌謠。歌謠可分為徒歌和樂歌。徒歌是隨口唱,樂歌是隨著樂器唱。其中樂歌的節(jié)奏更規(guī)律化些。2.歌謠的節(jié)奏最主要的靠重疊,也叫復沓。3.有了文字以后,大概是樂工將那些歌謠紀錄下來,便是最初的寫的詩了。4.春秋時的太師們保存下帶著樂譜的唱本;唱詞共有三百多篇,當時通稱做“《詩》三百”。5.“詩言志”是一句古話,“志”關聯(lián)著政治或教化。6.春秋時宴飲通行賦詩,當時都從詩篇里斷章取義,即不管上下文的意義,只將一章中一兩句拉出來,就當前的環(huán)境,作政治的暗示,表示這國對那國或這人對那人的愿望、感謝、責難等等。7.到了孔子時代,詩篇的本義漸漸模糊,孔子就按著借用的辦法,用《詩》來討論做學問做人的道理。8.孔子以后,“《詩》三百”成為儒家的《六經(jīng)》之一,《莊子》和《荀子》里都說到“詩言志”,那個“志”便指教化而言。9.解釋《詩經(jīng)》最有權威的是毛氏《詩傳》和鄭玄《詩箋》,差不多全是斷章取義,甚至斷句取義。10.《詩序》有《大序》和《小序》。以詩證史似乎是《小序》的專門任務;《大序》是總論,說明詩的教化作用似乎建立在風、雅、頌、賦、比、興,所謂“六義”上。11.鄭玄,按著《詩經(jīng)》中的國別和篇次,系統(tǒng)的附合史料,編成了《詩譜》,差不多給每篇詩確定了時代。12.《大序》只解釋了風雅頌。說風是風化(感化)、諷刺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頌是形容盛德的意思。這都是按著教化作用解釋的。風雅頌之外,還應該有個“南”,是河南、湖北一帶的歌謠。13.“賦、比、興”本身“都含有政治和教化的意味?!彼^“賦”,《大序》里說是“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比、興都是《大序》所謂“主文而譎諫”;不直陳而用譬喻叫“主文”,委婉諷刺叫“譎諫”。.比興都是政教的譬喻,但在詩篇發(fā)端的叫做興?!疤斓鼐H師”,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親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師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著這些。荀子稱這些為禮的“三本”。三本政治制度:貴賤有別,長幼有序,各司其職。宗教儀式:天子諸侯祭天地山川,子孫祭祀祖先。風俗習慣:居喪、婚姻、宴會等,人際關系。禮樂并稱,樂是禮的一部分。樂包括歌和舞,樂聲的綿延和融和也象征著天地萬物的“流而不息,合同而化”。這便是樂本。禮治禮樂“三禮”第五《三禮第五》發(fā)展歷程關于禮,漢代學者所傳習的有三種經(jīng)和無數(shù)的“記”。那三種經(jīng)是《儀禮》《禮古經(jīng)》《周禮》?!抖Y古經(jīng)》已亡佚,《儀禮》大約是當時實施的禮制,《周禮》則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禮記》是儒家雜述禮制、禮制變遷的歷史,或禮論之作?!抖Y記》是一個廣泛的名稱,這些“記”里包含著《禮古經(jīng)》的一部分。漢代流傳到現(xiàn)在的只有《大戴記》和《小戴記》。后世所稱《禮記》,多半專指《小戴記》。大戴是戴德;小戴是戴圣。“三禮”定義:儒家經(jīng)典《禮記》、《儀禮》、《周禮》的合稱??鬃咏虒W生要“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六藝六經(jīng)是貴族子弟專屬學問,與平民無關,“禮不下庶人”。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經(jīng):詩、書、禮、樂、易、春秋(《詩經(jīng)》《尚書》《儀禮》《樂經(jīng)》《周易》《春秋》)。本章練習1.儒家所稱道的禮,包括政治制度、宗教儀式和社會風俗習慣等。2.三禮:《周禮》、《儀禮》、《禮記》。3.“記”是儒家雜述禮制,禮制變遷的歷史,或禮論之作,所述的禮制有實施的,也有理想的。4.儒家有拿禮來包羅萬象的野心,他們認禮為治亂的根本,這種思想可以叫做禮治主義

。5.樂有改善人心、移風易俗的功用,所以與政治是相通的。6.禮治教人節(jié)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會的秩序,可以說是政治制度。天子諸侯祭社稷,祭山川,源于對天地的信仰。感謝和恐懼產(chǎn)生了種種祭典,這種禮,大部分說是宗教儀式。日常生活需要秩序和規(guī)矩。如婚姻、宴會等大事,也各有一套程序,對人,事君,事父母等,也都自有一番道理,所以說禮有時也是風俗習慣

。7.禮樂并稱,樂是禮的一部分。樂包括歌和舞,樂聲的綿延和融和也象征著天地萬物的“流而不息,合同而化”。這便是樂本

。8.漢代學者所傳習的有三種經(jīng)是《儀禮》、《禮古經(jīng)》、《周禮》。其中,《周禮》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9.漢代所見的“記”很多,但流傳到現(xiàn)在的只有《大戴記》和《小戴記》。后世所稱《禮記》,多半專指《小戴記》。問答題。1.“禮”“樂”誕生的意義和價值是什么?

禮,教人節(jié)制,教人和平;樂,教人平心靜氣,互相和愛,互相團結(jié)。有了禮與樂,社會就有了秩序,國家便得到了治理。2.為什么說“審樂可以知政”?

樂歌里可以聽出一國的政治氣象:“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倍Y壞樂崩,政治一定不成;而人們?nèi)绻軌驈摹皹贰敝袑W會平心靜氣,互相和愛,互相團結(jié),自然就沒有貪欲、搗亂、欺詐等事,天下就治了。樂有改善人心、移風易俗的作用,所以與政治是相通的。

《經(jīng)典常談》推三《春秋》三傳第六《春秋》“春秋”是古代記事史書的通稱。傳說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孔子所編?!洞呵铩肥俏覈F(xiàn)存第一部編年體史書。①三傳為《左傳》《公羊傳》《榖梁傳》,按三傳的看法,《春秋》大義可以從兩方面說:明辨是非,分別善惡,提倡德義,從成敗里見教訓,這是一;夸揚霸業(yè),推尊周室,親愛中國,排斥夷狄,實現(xiàn)民族大一統(tǒng)的理想,這是二。前者是人君的明鑒,后者是撥亂反正的程序。②三傳之中,《公羊傳》《榖梁傳》兩家全以解經(jīng)為主,左氏卻以敘事為主。《公羊傳》《榖梁傳》以解經(jīng)為主,所以咬文嚼字得更利害些。③《左傳》傳為魯國左丘明依《春秋》而作。參考群籍,詳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別的“君子”解經(jīng)評史的言論,吟味書法,自成一家言?!洞呵铩啡齻鞯诹齻鞅菊聹y試填空。1.“春秋”是古代記事史書的通稱。2.《春秋》是我國現(xiàn)存的第一部編年體史書。3.《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4.三傳之中,公羊,榖梁兩家全以解經(jīng)為主,左氏卻以敘事為主。5.《左傳》這部書,漢代傳為魯國左丘明所作。6.《春秋三傳》中,最早的是《左傳》,最晚的是《谷梁傳》,最長的是《左傳》,最短的是《谷梁傳》。1、簡述《春秋》與“春秋三傳”的關系?!洞呵铩肥俏覈F(xiàn)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經(jīng)文簡略,以時間為綱記錄歷史大事,但其文辭簡約,多含隱晦的“微言大義”?!按呵锶齻鳌奔础蹲髠鳌贰豆騻鳌贰斗Y梁傳》,都是為解釋《春秋》而作。《左傳》以《春秋》為綱,通過詳細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豐富《春秋》內(nèi)容,不僅補充了大量歷史事件,還擅長描寫戰(zhàn)爭、刻畫人物,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公羊傳》和《穀梁傳》則著重闡釋《春秋》的微言大義,注重對《春秋》書法義例的解讀,宣揚儒家思想,二者在闡釋角度和側(cè)重點上有所不同,但都圍繞《春秋》展開,共同豐富和深化了人們對《春秋》的理解。2、朱自清在《經(jīng)典常談》中寫道:“《左傳》不但是史學的權威,也是文學的權威?!蹦阍趺蠢斫膺@句話?《左傳》依《春秋》而作,參考了很多典籍,詳述了歷史事件,所以說是“史學的權威”;其文辭優(yōu)美,長于寫辭令和戰(zhàn)爭場面,書中辭令表達恰到好處,戰(zhàn)爭描寫各具特色、精彩生動,所以說是“文學的權威”?!八臅钡谄撷佟抖Y記》里的《大學》,本是一篇東西,朱子給分成經(jīng)一章,傳十章。四書②《中庸》是傳授心法的書,是子思記下來傳給孟子的,書中人生哲理意味深長。③《論語》是孔子弟子們記述的。這部書不但顯示了一個偉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讓讀者學習許多做學問做人的道理:如“君子”“仁”都是可以終身應用的。④《孟子》據(jù)說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孫丑、萬章等共同編定的。書中說“仁”兼說“義”,分辨“義”“利”甚嚴;而辯“性善”,影響更大?!洞髮W》是可以知道古人做學問的程序?!墩撜Z》《孟子》不如這部書分明易曉。朱子將《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后來朝廷規(guī)定“四書”為科舉用書。不過朱子教人讀“四書”,為的成人,后來人讀“四書”,卻重在獵取功名;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因為《大學》《中庸》篇頁不多,合為一本;而后《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順序約定俗成了?!端臅谄摺酚蓙硭臅樞虮菊轮R總結(jié)填空題。1.“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2.《大學》相傳為曾子所作,提出了“三綱領”和“八條目”?!洞髮W》中的“三綱領”是指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條目指的是格物、致和、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3.《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宋代朱熹將其抽出獨立成書。《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強調(diào)萬事萬物追求一種恰到好處的平衡與和諧。4.《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語錄體散文集??鬃铀枷氲暮诵氖侨?,主張人與人之間要相互關愛、尊重。5.《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撰而成,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等內(nèi)容。孟子主張“性善論”,認為人性本善,有“四端”之心。6.《四書集注》的作者是朱熹,對“四書”進行了詳細的注釋和闡發(fā)。簡述“四書”在儒家經(jīng)典中的地位和影響。地位:“四書”是儒家經(jīng)典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精華濃縮。它涵蓋了儒家關于個人修養(yǎng)、社會倫理、政治理念等多方面的重要思想,自宋代朱熹編訂注釋后,成為儒家經(jīng)典體系的重要基礎,與“五經(jīng)”共同構成儒家經(jīng)學的主體內(nèi)容,在儒家文化傳承中占據(jù)關鍵地位。影響:在思想方面,“四書”所蘊含的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價值觀、道德觀和思維方式。例如,《論語》中的“仁”“禮”觀念,《孟子》的“性善論”“仁政”思想等,長期塑造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在教育領域,“四書”成為封建社會科舉取士的初級標準書,是讀書人的必學經(jīng)典,對中國古代教育的內(nèi)容和方向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遵循儒家思想的知識分子。在文化傳承上,“四書”承載著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促進了儒家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對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面,如文學、藝術、哲學等都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督?jīng)典常談》推四補充古代書籍分類知識古人把書籍分為經(jīng)、史、子、集一共四部類,在官方地位是由高到低排列的。經(jīng)書,是指儒家經(jīng)典著作;史書,即正史;子書,是指先秦百家著作,宗教;集指文集,即詩詞匯編?!督?jīng)典常談》中,除去第一篇《說文解字》,后面五篇講的是五經(jīng),先后順序是《周易》《尚書》《詩經(jīng)》《禮》《春秋》,簡稱《易》《書》《詩》《禮》《春秋》,這篇文章集中講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都屬于“經(jīng)”,第八篇講的《戰(zhàn)國策》,第九篇講的《史記》和《漢書》屬于“史”,第十篇講諸子百家的屬于“子”,最后三篇講的辭賦詩文屬于“集”?!?lt;戰(zhàn)國策>第八》發(fā)展由來戰(zhàn)國時期諸國關系緊張,戰(zhàn)爭隨時可起,擔負外交的策士開始受到重用。當時各國所重的是威勢,策士所說原不外戰(zhàn)爭和詐謀;但要因人因地進言,廣博的知識和微妙的機智都是不可少的。漢代劉向在漢初著名說客蒯通整理和潤飾的基礎上,把這些策士的說辭,編成了《戰(zhàn)國策》。文辭妙絕。把策士鋪陳的偉麗,叱咤的雄豪,都傳達了出來,那些曲折微妙的聲口,也絲絲入扣,千載如生。讀來如聞其語,如見其人。所記上接春秋時代,下至楚漢興起為止,共二百零二年(公元前403—前202年),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所謂戰(zhàn)國時代,便指這里的二百零二年;而戰(zhàn)國的名稱也是劉向在這部書的序里定出的。《<戰(zhàn)國策>第八》藝術特色填空題。1.《戰(zhàn)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載了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稇?zhàn)國策》的整理編訂者是劉向。2.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蘇秦主張合縱,即聯(lián)合六國對抗秦國。與蘇秦相對,主張連橫的代表人物是張儀,即秦國聯(lián)合一些國家攻打其他國家。3.《戰(zhàn)國策》的語言風格特點是鋪張揚厲,氣勢充沛,善用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4.蘇秦“懸梁刺股”刻苦攻讀的書是《太公陰符》簡答題

1.閱讀下面的語段,回答后面的問題。他們憑他們的智謀和辯才,給人家畫策,辦外交;誰用他們就幫誰。他們是職業(yè)的,所圖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貴;幫你的時候幫你,不幫的時候也許害你。翻覆,在他們看來是沒有什么的。本來呢,當時七雄分立,沒有共主,沒有盟主,各干各的,誰勝誰得勢。國際間沒有是非,愛幫誰就幫誰,反正都一樣。蘇秦說連橫不成,就改說合縱,在策士看來,這正是當然。張儀說舌頭在就行,說是說非,只要會說,這也正是職業(yè)的態(tài)度。他們自己沒有理想,沒有主張,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彎兒抹角投其所好。(選自朱自清《經(jīng)典常談·《戰(zhàn)國策)第八》)①以上語段中的“他們”指的是什么人?朱自清指出了他們的什么特點?②《經(jīng)典常談》是一本給中學生看的書,朱自清格外重視這本書的普及性和通俗性,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讀起來明快利落,不蔓不枝。請以選段為例簡單分析說明??v橫家。只圖功名富貴,沒有是非觀念,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彎抹角投其所好。示例:“誰用他們就幫誰”等句運用口語化的語言,通俗易懂、簡潔明快地指出了縱橫家“翻覆”的本性。閱讀《經(jīng)典常談》后,班級圍繞“讀經(jīng)典的意義”這一主題進行交流,請結(jié)合《戰(zhàn)國策》第八相關內(nèi)容,說說閱讀古代經(jīng)典的意義。示例:可以了解我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現(xiàn)狀,增長歷史知識,學習策士游說的技巧和特有的精神閃光點,比如可以從《<戰(zhàn)國策>第八》中了解戰(zhàn)國時期各國的激烈紛爭,策士游說盛行的現(xiàn)象,策士們?yōu)閷崿F(xiàn)自己的抱負刻苦勤奮,如蘇秦刺股,游說時有較高的語言表達技巧,讓我們從中汲取古人的智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司馬遷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二十八歲任太史令,繼承父業(yè),著述歷史。后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調(diào)任中書令,發(fā)奮繼續(xù)完成所著史籍。他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漢人稱為《太史公書》?!?lt;史記><漢書>第九》《<史記><漢書>第九》《史記》雖然竊比《春秋》,卻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書法,只據(jù)事實錄,使善惡自見。書里時有著者牢騷之辭,卻增加了書的情韻。后世論文的人也因此推尊《史記》?!妒酚洝敷w例有五:十二本紀,記帝王政跡,是編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記世代為主。八書,記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記侯國世代存亡。七十列傳,類記各方面人物。《史記》以后,續(xù)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補充,者了六十五篇《后傳》。他詳論《史記》的得失,大體確當不移。這部書沒有流傳下來,但他的兒子班固的《漢書》是用它作底本的。班固著《漢書》未完成而卒,其妹班昭奉漢和帝命與馬續(xù)參考皇家藏書,續(xù)寫班固遺作。《<史記><漢書>第九》《<史記><漢書>第九》漢代是個辭賦的時代,所謂“華”,便是辭賦化。《史記》當時還用散行文字;到了《漢書》,便弘麗精整,多用排偶,句子也長了。這正是辭賦的影響。班固首創(chuàng)斷代史,刪潤舊文,“述而不作”。他刪潤的地方,頗有別裁,決非率爾下筆。有闕略的,有隱晦的,經(jīng)他潤色,便變得詳明?!?lt;史記><漢書>第九》《史記》“文直而事核”,《漢書》“文贍而事詳”。司馬遷感慨多,微情妙旨,時在文字蹊徑之外;《漢書》卻一覽之余,情詞俱盡。但是就史論史,班固也許比較客觀些,比較合體些?!妒酚洝贰稘h書》二書,文質(zhì)和繁省雖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擇者精,卻是一樣;組織的弘大,描寫的曲達,也同工異曲。二書并稱良史,決不是偶然的。異同《史記》創(chuàng)了“紀傳體”,敘事自黃帝以來到著者當世,就是漢武帝的時候,首尾三千多年?!稘h書》采用了《史記》的體制,卻以漢事為斷,從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后來的史書全用《漢書》的體制,斷代成書;二十四史里,《史記》、《漢書》以外的二十二史都如此,這些也都被稱為“正史”。《史記》、《漢書》,可以說都是“正史”的源頭?!?lt;史記><漢書>第九》地位《史記》《漢書》廣為人知的原因。一是這兩部書是最早的有系統(tǒng)的歷史,二是這兩部書都成了文學的古典。前者是它們的史學地位,后者是它們的文學價值。從史學方面說,作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為后世史學家所推崇;《漢書》汲取《史記》成果,使其更完善,嚴正有序,又獨創(chuàng)斷代史,發(fā)展了紀傳體??梢哉f,兩部書是中國正史的源頭。從文學方面說,《史記》注重于繪聲繪色渲染氣氛和描寫情節(jié),語言生動形象。《漢書》寫人敘事不以夸張見長,往往在娓娓而談中以簡練的筆調(diào)勾畫人物,把人物的神情心理展現(xiàn)出來;《史記》感情濃烈,氣勢雄放,《漢書》語言簡潔規(guī)范,韻味悠遠。填空題。1.《史記》首尾三千多年,《漢書》二百三十年?!妒酚洝吩谖簳x間才定名。2.《史記》體例有五,十二本紀是記帝王政跡,是編年的。三十世家:記侯國世代存亡。七十列傳:記錄各方面人物。十表:以分年略記世代為主。八書:記典章制度的沿革。。3.《史記》文字趨向散體,《漢書》趨向駢體

?!妒酚洝肺闹倍潞?,《漢書》文贍而事詳

。4.《史記》《漢書》,可以說都是“正史

”的源頭5.古史不是斷片的雜記,便是順案年月的纂錄,自出機杼,創(chuàng)立規(guī)模,以駕馭去取各種史料,從《史記》始。6.班彪、班固二人先后整理補充《史記》著六十五篇《后傳》,詳論《史記》得失,大體確當不移,為《漢書》底本。7.班超、班昭皆有功于《漢書》,其《藝文志》底本是劉歆的《七略》。《漢書》表、志由曹大家和馬續(xù)補成,紀、傳從昭帝至平帝有班彪《

后傳》作底本,高帝至武帝多用《史記》文字。8.班、馬優(yōu)劣論起于王充《論衡》。《諸子第十》社會背景春秋末年,封建制度開始崩壞,在這個大變動當中,一些才智之士對于當前的情勢,有種種的看法,有種種的主張;他們都想收拾那動亂的局面,讓它穩(wěn)定下來。他們根據(jù)自己的見解各說各的,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這便是諸子之學,大部分可以稱為哲學。第一個開門授徒的是孔子??鬃又鲝堄薪虩o類,是第一個將學術民眾化的人??鬃又笥忻献?、荀子。儒士多半是上層社會的失業(yè)流民,儒家所擁護的制度,所講所行的道德也是上層社會所講所行的。下層失業(yè)流民,多半會成為武士。墨家的創(chuàng)始者墨翟便出于武士,“墨”原是做苦工的犯人的意思,墨家本是賤者,也就不辭用這個諢名自稱他們的學派。墨家是有團體組織的,他們的首領叫作“巨子”,他們不但是打仗的專家,并且是制造戰(zhàn)爭器械的專家。但墨家和別的武士不同,他們反對侵略,提倡“非攻”“兼愛’,主張“節(jié)用”“非樂”。學派《諸子第十》道家反對一切文化和制度。道家出于隱士,他們看見時世太亂,難以挽救,便消極起來,對于世事,取一種不聞不問的態(tài)度。后來楊朱將這種態(tài)度理論化了,建立“為我”的學說。他主張“全生保真,不以物累形”,老子、莊子的學說也從此出發(fā)。老子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為,無治而治;莊子更進一步,主張絕對的自由、絕對的平等,老莊兩派漢代總稱為道家。法家出于“法術之士”。貴族政治崩壞,法術之士便創(chuàng)一種新的政治方法幫助當時的君主整理國政,這就是法治。法術之士有重勢、重術、重法三派,而韓非子集其大成。學派《諸子第十》《諸子第十》學派古代貴族養(yǎng)著禮、樂專家,也養(yǎng)著巫祝術數(shù)專家。禮、樂專家后來淪為儒士;巫祝術數(shù)專家便淪為方士。漢代所稱的陰陽家便出自方士,古代術數(shù)注意于所謂“天人之際”,以為天道人事互相影響。戰(zhàn)國末年有些人更將這種思想推行起來,并加以理論化,使它成為一貫的學說,這就是陰陽家?!吨T子第十》思想統(tǒng)一秦相呂不韋編撰《呂氏春秋》,想化零為整,集合眾長,統(tǒng)一思想,但他的基調(diào)卻是道家。漢武帝時期淮南王劉安效仿呂不韋編撰《淮南子》,也以道家為思想基調(diào),想要統(tǒng)一思想。然而最后成功的人卻是董仲舒,他向漢武帝諫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帝王用功名利祿提倡儒學,儒學統(tǒng)于一尊。填空題。1.諸子都出于職業(yè)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貴族的末一級;但到了春秋、戰(zhàn)國之際,“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稱。2.第一個開門授徒發(fā)揚光大那非農(nóng)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階級的,是孔子。他的教書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有教無類”。孔子是第一個將學術民眾化的人。3.孔子教學生讀各種書,學各種功課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養(yǎng)。他說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夠推己及人,這所謂“直”、“仁”、忠”、“恕”;一面還得合乎禮,就是遵守社會的規(guī)范。4.孟子說人性是善的。人都有惻隱心、羞惡心、辭讓心、是非心;這便是仁、義、禮、智等善端,只要能夠加以擴充,便成善人。這些善端,又總稱為“不忍人之心”。圣王本于“不忍人之心”,發(fā)為“不忍人之政”,便是“仁政”,“王政”。和王政相對的是霸政。5.荀子說人性是惡的。性是生之本然,里面不但沒有善端,還有爭奪放縱等惡端。所以善是人為的。孟子反對功利,他卻注重它。他論王霸的分別,也從功利著眼。孟子注重圣王的道德,他卻注重圣王的威權。6.《墨子》里只講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意不講。這是他們的“非攻”主義。他們說天下大害,在于人的互爭;天下人都該視人如己,互相幫助,不但利他,而且利己。這是“兼愛”主義。7.老子相傳姓李名耳,楚國隱士。莊子名周,宋國人,他的思想?yún)s接近楚人。老學以為宇宙間事物的變化,都遵循一定的公律,在天然界如此,在人事界也如此。這叫作“?!?。順應這些公律,便不須避害,自然能避害。8.儒、墨、道各家有一個共通的態(tài)度,就是托古立言;不托古而變古的只有法家。9.韓非子本是韓國的貴族,學于荀子。他采取荀學、老學和辯者的理論,創(chuàng)立他的一家言;他說勢、術、法三者都是“帝王之具”,缺一不可。10.戰(zhàn)國末期,秦相呂不韋教許多門客合撰了一部《呂氏春秋》。它是第一部完整的書。呂不韋所以編這部書,就是想化零為整,集合眾長,統(tǒng)一思想。他的基調(diào)卻是道家。到了漢武帝的時候,淮南王劉安仿效呂不韋的故智,教門客編了一部《淮南子》,也以道家為基調(diào),也想來統(tǒng)一思想。但成功的不是他,是董仲舒?!督?jīng)典常談》推五屈原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后,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楚國?!冻o》中《離騷》和《九章》的各篇,都是他放逐時候所作?!峨x騷》尤其是千古流傳的杰構?!毒耪隆返母髌欠至⒌?,有些是初次被放時所作,有些是二次被放時所作,大約漢時才合在一起,給了“九章”的名字。從《詩經(jīng)》二南到《離騷》,能看出句逗由短而長、由齊而畸的一個趨勢,屈原諸作奠定了這種體制,模擬的日漸變多。弟子宋玉創(chuàng)作《九辯》,到了漢代,模擬《離騷》的更多,東方朔、王褒、劉向、王逸都走著宋玉的路,漢武帝時最盛。漢時稱這種體制為“辭”,又稱為“楚辭”。劉向?qū)⑦@些東西編輯起來,成為《楚辭》一書。辭《辭賦第十一》荀子的《賦篇》最早稱“賦”。《賦篇》安排客主,問答成篇,開后來賦家的風氣。荀賦和屈辭合一,也許是在賈誼手里。賈誼是荀卿的再傳弟子,他的境遇近于屈原,又久居屈原的故鄉(xiāng),他模擬屈原的體制,卻襲用了荀卿的“賦”的名字。這種賦日漸發(fā)展,屈原諸作也便被稱為“賦”?!稘h書》《藝文志》《詩賦略》分賦為四類。“雜賦”十二家是總集;屈原以下二十家,是言情之作;陸賈以下二十一家,近于縱橫家言;荀卿以下二十五家,大概是敘物明理之作。賦《辭賦第十一》賦東漢班固作《兩都賦》,張衡仿作《二京賦》,晉左思又作《三都賦》。這種賦,是陸賈、荀卿的混合,是散文的更進一步。此后賦體漸漸縮短,字句整煉起來,務求精巧,不再用來諷諫。《辭賦第十一》漢武帝立樂府,采集代、趙、秦、楚的歌謠和樂譜,以備傳習唱奏。這種樂歌,后來稱為“樂府詩”,簡稱“樂府”。北宋太原郭茂倩收集漢樂府以下歷代合樂的和不合樂的歌謠,以及模擬之作,成為《樂府詩集》;漢樂府以敘事為主。所敘的社會故事和風俗最多。直到漢末,一般文體都走向整煉一路,試驗這五言體的便多起來;而最高的成就是《文選》所錄的《古詩十九首》。漢獻帝建安年間,曹氏父子三人用樂府舊題,改作新詞,尤其在五言詩上下功夫。真正奠定五言詩的基礎的則是魏代的阮籍,他擴大了詩的范圍,正式成立了抒情的五言詩。發(fā)展歷程《辭賦第十一》晉代詩漸漸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詩興盛,陶淵明、謝靈運應時而出。齊武帝永明年間,“聲律說”大盛。到了梁簡文帝,又加新變,專詠艷情,稱為“宮體”,詩的境界更狹窄了。這種形式與題材的新變,一直影響到唐初的詩。這時候七言的樂歌漸漸發(fā)展。唐代諧調(diào)發(fā)展,成立了律詩絕句,稱為近體;不是諧調(diào)的詩,稱為古體;又成立了古近體的七言詩。古體的五言詩也變了格調(diào)。這些都是劃時代的。南北朝民歌中,五言四句的諧調(diào)最多,影響了唐人。李白用來抒寫自己的生活,杜甫用來抒寫那個大時代,詩的領域擴大了,價值也增高了。給詩開辟了新世界。發(fā)展歷程《辭賦第十一》宋初的詩專學李商隱,王禹偁獨學杜甫,開了新風氣。歐陽修,梅堯臣接著發(fā)現(xiàn)了韓愈,起始了宋詩的散文化。散文化到蘇軾便發(fā)展到了極致,南宋的三大詩家楊萬里、范成大、陸游都是從蘇軾的江西詩派變化出來的。向來論詩推尊唐以前的五言古詩是詩的正宗,唐以后的五言古詩,雖有變化可還是詩。七言歌行及近體成立于唐代,只以唐代為正宗。宋詩議論多,又一味刻畫,多用俗語,拗折聲調(diào)。他們說這只是押韻的文,不是詩。但推尊宋詩的卻以為天下事物窮則變,變則通,詩也是如此。詩歌發(fā)展各朝各代均有優(yōu)點和缺點,只要求新、求變,便都是進步?!掇o賦第十一》發(fā)展歷程論詩填空題。1.屈原是我國歷史里永被紀念著的一個人。舊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相傳便是他的忌日。2.《楚辭》中《離騷》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時候所作。3.“離騷”是“

別愁”或“遭憂

”的意思。4.“《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這是漢淮南王劉安作《離騷傳》是所說?!稘h書·藝文志·詩賦略》分賦為四類?!半s賦”十二家是總集:屈原以下二十家,是言情之作;陸賈以下二十一家,近于縱橫家言;荀卿以下二十五家,大概是敘物明理之作。5.

劉向編輯《楚辭》一書。6.東漢班固作《兩都賦》,張衡仿作《二京賦》,晉左思又作《三都賦》。這種賦鋪敘歷史地理,近于后世的類書;是陸賈、荀卿兩派的混合,是散文的更進一步。7.唐宋時期,詩文不再重排偶而趨向散文化,賦體也變了。像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后《赤壁賦》,這稱為“

文體”的賦。、簡答題。1.細讀并賞析下面語言片斷,說說《經(jīng)典常談》的語言特點。片斷一:“東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只是一片一段的,沒有篇章可言。這和人在疲倦或痛苦的時候叫'媽呀!’'天哪!’一樣;心里亂極了,悶極了,叫叫透一口氣,自然是顧不到甚么組織的。

——《辭賦第十一》賞析:“媽呀!”“天呢!”等詞,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語,感嘆中又帶著幾分俏皮。倏忽間,《離騷》的韻律特點和屈原的感性形象也便躍然紙上,通俗易懂。2.試運用《經(jīng)典常談》中的相關內(nèi)容談《離騷》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的深層含義。這句話意思是說想起那草木在秋風中飄落凋零,不禁擔憂美人(代指君王)也會日益衰老。他將懷王比作美人,他是“求之不得”,“輾轉(zhuǎn)反側(cè)”;情辭凄切,纏綿不已。他又將賢臣比作香草。委曲的表達出他對于懷王的忠愛、忠心耿耿。現(xiàn)存的中國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辭。后來除了卜辭之外,還有訟辭?!段牡谑菲鹪窗l(fā)展歷程①春秋時期列國外交的言語稱為“辭”或“命”,又合稱為“辭命”或“辭令”。②戰(zhàn)國時代,游說之風大盛。所以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