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太宗十思疏 》課件 統(tǒng)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1頁
《諫太宗十思疏 》課件 統(tǒng)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2頁
《諫太宗十思疏 》課件 統(tǒng)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3頁
《諫太宗十思疏 》課件 統(tǒng)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4頁
《諫太宗十思疏 》課件 統(tǒng)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習目標1、了解作者、文章創(chuàng)作背景、文體知識。2、理解第一自然段,掌握文章的重點字詞和有關的文言句式。3、培養(yǎng)學生根據語境推斷詞句意思的能力4、把握文章觀點,體會作者對國家大事的擔當和責任,5、培養(yǎng)學生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使命感。諷諫帝王,是件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智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流傳千古。但是著名諫官魏征進諫唐太宗,不僅沒有找來殺身之禍,反而讓唐太宗這樣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魏征究竟做了哪些事,讓唐太宗發(fā)出這樣的感慨?導入姓:李名:世民廟號:太宗年號:貞觀成就:貞觀之治名:征謚號:文貞成就:文學家、政治家、文學家。敢于直諫,“諍臣”。魏征、唐太宗

魏征,字玄成,巨鹿(今屬河北)人,初唐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歷史學家。少年孤貧,有大志。隋末參加李密義軍,后隨李密投唐。唐太宗即位,授以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為鄭國公,世稱“魏鄭公”。他生性剛直,直言敢諫,史稱“諍臣”,是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竭誠以事太宗,深得信任。唐太宗“數引征入臥內,訪以得失”。他輔佐唐太宗共同創(chuàng)建“貞觀之治”的大業(yè),被后人稱為“一代名相”。死后贈司空、謚號“文貞”。

了解作者魏征一生先后上書二百多次,達數十萬言,大都被采納。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親自為他寫了碑文,并對侍臣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fā)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后,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xiāng)巴佬!”長孫皇后很少見太宗發(fā)那么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征!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長孫皇后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干什么?”長孫皇后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征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賀呢!”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

與魏征相關的故事君臣相得一代良臣:敢說一代圣主:能容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初,吸取隋煬帝覆亡的教訓,勵精圖治,節(jié)私欲,明賞罰,聽取下級的勸諫,經過十幾年的治理,開創(chuàng)了百姓富足、社會安定、國力富強的“貞觀之治”??傻搅素懹^中期,因為邊防鞏固,國家安定,太宗逐漸驕奢忘本,興建宮殿苑囿,廣求珍寶,勞民傷財,竭誠納諫之心日見淡薄。此外還有畋(tián)獵頻繁,頗失其度;責罰偏嚴,時有輕重;用人欠當,遠賢近佞的問題等。魏征對此十分憂慮,在群臣齊唱贊歌時,一年連上四次奏章,《諫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唐太宗接到奏章后,感到很慚愧,親手寫了詔書答復魏征,承認自己的過失,贊揚魏征的勸告,并將奏章放在案頭上,作為警戒。了解背景諫:太宗:十思:勸諫李世民,唐朝第二個皇帝,十條值得深思的情況疏是一種奏議文體,是古代臣子向國君分條陳述自己意見的一種專用文體。寫作特點:疏通事理,分條陳述。疏題解諷、諫、謗、譏、說區(qū)別諷:用委婉的言語暗示或勸告諫:直言規(guī)勸,使改正錯誤。誹:是背地里議論謗:公開指責別人的過失。譏:指責別人的過失?!爸r”是公開指責,“譏”是微言諷刺。說:用話語勸說別人,使之聽從自己的意見。廟

號①、定義:③、使用規(guī)則:②、形成方式:是皇帝于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于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高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后面的皇帝則根據其功績和品德等被尊為“宗”,如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在隋以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廟號,一般君王死后會建筑專屬的家廟祭祀,但在幾代之后就必須毀去原廟,而于太廟合并祭祀。合于太廟祭祀稱之為“祧”,“祧”這件事情有實際上的作用,如果每個君王的廟都留下,數代之后為數眾多的家廟會有祭祀上的困難。而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視永遠立廟祭祀之意。自隋唐開始,帝王一般都有廟號。tiāo謚號①、概念②、賜謚對象諸侯及卿大夫:是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yǎng),所給予的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帝王:帝王的謚號由禮官議上,是對其一生功過的總結。例如漢武帝,“武”表示他在軍事上的卓越成就,開疆拓土,使?jié)h朝的疆域得到了極大的擴張。特殊情況:諸侯、卿大夫等貴族的謚號由朝廷賜予。比如春秋時期的鄭莊公,“莊”是對他治理國家、開疆拓土等方面的肯定。一些有特殊貢獻的人,如孔子,被后世尊稱為“文宣王”,“文宣”也是一種謚號。還有一些朝代會給死去的嬪妃、公主等賜謚。謚號的分類美謚:如“懷”“悼”“哀”“閔”等,多表示同情死者的遭遇或惋惜其早逝。例如楚懷王,他在政治上較為昏庸,最終客死秦國,“懷”字體現了對他不幸遭遇的同情。如“靈”“厲”“煬”等,用于批評死者的惡行或過失。例如周厲王,“厲”是說他暴虐無道,引發(fā)了“國人暴動”,最終被民眾驅逐。平謚:惡謚:如“文”“武”“明”“?!薄翱怠薄熬啊钡龋脕碣潛P死者的功績、品德或才能。例如漢文帝,“文”表示他在位期間推行仁政,重視文化教育,使國家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fā)展。①、早期謚號大多為一個字,如周平王、秦穆公等。②、隨著時間的推移,謚號的字數逐漸增多。③、唐朝以后,帝王的謚號字數越來越長,有的甚至多達十幾個字。例如唐太宗李世民的謚號為“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謚號的字數謚號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對死者的評價,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價值觀和政治氛圍。同時,謚號制度也對后世的歷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通過謚號可以了解到古代人物的生平事跡和歷史地位。謚號的作用總的來說,謚號更側重于對帝王生平事跡和品德的評價,而廟號主要是用于在宗廟中對帝王進行祭祀和供奉時的稱呼,以彰顯其在皇室傳承和國家歷史中的地位。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

第一自然段生長得好使···穩(wěn)固動作名,泉流疏通道德仁義希望牢固治理的好極其聰明睿智譯文: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部穩(wěn)固;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牢固卻想要樹木生長得好。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治理的好,我雖然是極其愚昧無知的人,(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您這)聰明睿智(的人)呢!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掌握重權天地最高的地位推崇皇權無止境帝位,古時認為“君權神授”,所以稱帝位為“神器”福祿考慮保持性情克服這挖斷來泉流用譯文:國君掌握帝王的重權,處在天地間最高的地位上,就要推崇皇權的高峻,永遠保持無止境的福祿。如果不在安逸的環(huán)境中想著危難,戒奢侈,行節(jié)儉,道德不能保持寬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這也(如同)挖斷樹根來求得樹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遠啊。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所有帝王重大深切很多堅持表示推測難道當初深重竭盡誠心在···之后傲視別人譯文:(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他們沒有一個不為國家深切地憂慮而且治理成效顯著的,但一旦功業(yè)建成就德性衰減。國君開頭做得好的實在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當初取得天下時才能有余,現在守天下就顯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為處在深重的憂慮之中,一定能竭盡誠心來對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縱自己的性情來傲視別人。第二自然段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同心同德至親督察用同“震”威嚇茍且免于刑罰懷念仁德表面害怕只是負載顛覆戒慎疾馳忽視譯文:竭盡誠心,胡越之人也將同心同德;傲視別人,至親骨肉也會成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督責(人們),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人們),人們最終只求茍且免于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氣。(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們像水一樣)能夠負載船只,也能顛覆船只,這是應當深切戒慎的。用腐爛的繩索駕馭疾馳的馬車,這樣可以忽視不理嗎?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譯文:做國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夠做到看見自己很想得到的東西就想到用知足來告誡自己,將要建造什么就想到要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寧,想到帝位高而險就想到要保持謙虛來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以田獵為樂就想到三面設網,留下一面放生,并把這作為限度,做國君如果很想得到的東西告誡建造使···安寧想到高而險謙虛修養(yǎng)驕傲自滿居于···之下以···為樂田獵三面設網,留下一面放生把···作為第三自然段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松懈怠慢慎擔心隔絕蒙蔽臣下的意見端正斥退奸惡小人施加恩澤不要因為不恰當用讒言陷害別人的小人動用刑罰譯文:擔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終,擔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想到虛心來采納臣下的意見,想到(朝中可能會出現)用讒言陷害別人的小人就想到使自身端正來斥退奸惡小人,施加恩澤就要考慮到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不恰當地獎賞,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憤怒而濫用刑罰??偞耸迹肫澗诺?。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這同“揀”選拔好的意見恩惠誠信竭盡獻出爭相效力游玩頤養(yǎng)指不費力氣就使地方或國家得到管理,安享太平。教化管理毀壞譯文:總結這十件應該深思的事,弘揚這九種美德,選拔有才能的人來任用他,挑選好的意見來聽從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獻出他們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盡到他們的力量,仁愛的人就能傳播他們的恩惠,誠信的人就能獻出他們的忠誠;文臣武將爭相效力,君王大臣之間沒有什么事情,可以盡享游玩的快樂,可以頤養(yǎng)像赤松子、王子喬兩位神仙的長壽。(皇上)彈著琴垂衣拱手(不親自處理政務),不必多說,老百姓就可以被教化,為什么一定要自己耗費精神苦苦思索,代替臣下管理職事,役使自己靈敏的耳朵、明亮的眼睛,使無為而治的方針毀壞呢?研讀課文1、作者在第一段提出了一個怎樣的觀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2、文章開篇是如何引出正題的? ①、開篇并沒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內容,而是以生動形象的比喻引出話題。③、一個排比句,前兩句作比喻,一個闡明事理,淺顯易懂,不容置疑?!俺悸劇钡目跉獠槐安豢?,令人警醒。②、用比喻推理的方式引出正題:“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內容:3、“十思”大致說了哪幾個方面的內容?它們共同說明了一個什么觀點?觀點:①、在生活方面,提出應該知足知止,游樂有節(jié)“積其德義”“居安思?!薄敖渖菀詢€”④、在執(zhí)法方面,提出應該賞罰分明,不徇私情。③、在用人方面,提出應虛心納諫,正身融惡省終。②、在修養(yǎng)方面,提出應該謙沖自牧,慎始敬有節(jié)①、在提出主要觀點之前,作者用“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這兩個比喻引出主要觀點。4、本文在論證主要觀點時的論證方法和角度是怎樣的?③、作者又從歷史的角度來證明其觀點。作者以概述的方法,列舉歷史上的君主“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勸誡唐太宗要“竭誠以待下”。作者用對比論證的方法,分析了“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因此,要善待“下”,否則,君否則君主之“舟”就有傾覆的危險,發(fā)人深省,耐人尋味。②、作者從反面論證了這個觀點,認為如果國君不積德義,“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那么就像“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一樣,國家是不會安定的。國君善于“用思”,就可以“無思”,國君不用自己操勞,天下就可以治理好,這樣的境界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這樣說,無非是希望唐太宗采納自己的意見,“居安思?!保固仆醭軌蜷L治久安,5、作者認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處?6、魏征提出的“十思”在構思和寫法上有什么特點?①、陳述意見有針對性。這奏疏是給皇帝的,所以“十疏”的內容無不針對皇帝的易犯病,無不為“垂拱而治”的封建統(tǒng)治者著想,使唐太宗樂于接受。④、語言表達具有齊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構成排比,一氣呵成。③、安排條款有序列。“十思”的排列井井有條,多而不亂。②、思考問題具有全面性,“十思”的內容涉及與帝王治國興邦有關的十個問題。固本思源課堂小結一、通假字①、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②、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

文言知識整理

“無”通“毋”,不要。

“振”通“震”,威嚇。二、古今異義①、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②、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③、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④、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文言整理古義,樹木的根;今義,指事物的本質。古義,放縱情感,即“驕傲”;今義,盡情。古義,使心虛;今義,一種謙虛的美德。古義:把(它)當作。今義:認為。三、詞類活用1、名詞用作狀語貌恭而不心服

2、

名詞作動詞①、江海下百川

②、君人者,誠能見可欲

貌:表面上。

心:在內心。下:居于……之下。君:做君主,統(tǒng)治。3、

形容詞用作名詞①、人君當神器之重

②、居域中之大

③、懼讒邪

④、擇善而從之

⑤、則思正身以黜惡

⑥、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⑦、居安思危

重:重任、重權。大:重位。邪:邪惡的小人。善:好的意見。惡:奸惡的小人。能:有才能的人。

善:好的意見。危:危險的可能。安:安全的環(huán)境。

4、

形容詞用作動詞①、智者盡其謀

②、源不深而望流之遠

③、塞源而欲流長者

④、能克終者蓋寡

5、形容詞意動用法①、樂盤游,則三思以為度

②、憂懈怠,則慎思而敬終

盡:用盡。遠:流得遠。長:長遠。終:到底。樂:以……為樂,喜歡。憂:以……為憂,擔心。6、形容詞使動用法①、必固其根本

②、知止以安人

③、正身以黜惡

7、動詞用作名詞①、君人者,誠能見可欲

固:使……牢固。安:使……安寧。正:使……端正。可欲:指看見想要的東西四、重要虛詞

①、臣聞求木之長者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②、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結構助詞,的。③、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代詞,指代天下。①、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來,表目的的連詞②、雖董之以嚴刑。介詞,用③、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來,表目的的連詞④、則思無以怒而濫刑。介詞,因為①、源不深而望流之遠:連詞,表轉折。②、則思謙沖而自牧:連詞,表遞進。③、垂拱而治:連詞,表修飾。④、子產而死,誰氣嗣之:連詞,表假設。之以而①、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斷,大概。②、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連詞,承接上文,表示推斷原因,因為。①、臣雖下愚,知其不可:雖然。②、雖董之以嚴刑:即使。①、必竭誠以待下:誠心。②、誠能見可欲:如果。①、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臣下的意見。②、臣雖下愚,知其不可:及其③、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④、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地位低下的人。蓋:雖:誠:下:五、一詞多義①盛夏之時,當風而立對著,面對。②人君當神器之重掌握,主持。③安步當dàng車當作。①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安定。②燕雀安知鴻之志哉:怎么。③項王曰:“沛公安在?”哪里。④衣食所安,弗敢專也享受。⑤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環(huán)境。⑥則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寧。當:安:信:①、信者效其忠誠實。②、愿陛下親之信之信任。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④、忌不自信相信。①、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追求。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探求。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請求。④、不求聞達與諸侯:追求。⑤、府史聞此變,因求假暫歸:請求。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②、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醫(yī)治。③、不效則治臣之罪:懲治。①、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哉。表反問語氣,呢②、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表反問語氣,嗎③、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表反問語氣,呢求:治:哉:①、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八奔觿釉~的固定結構②、山巒為晴雪所洗。表被動所:克:①、能克終者蓋寡:能夠。②、然操雖能克紹:戰(zhàn)勝。③、公乃與克日會戰(zhàn):約定。④、克己復禮為仁:約束。終:①、終茍免而不懷仁:最終。②、能克終者蓋寡:堅持到底。七、成語居安思危:意思是處在安定的環(huán)境中,要想到可能出現的危難和禍害。載舟覆舟:常用來比喻統(tǒng)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讓船安穩(wěn)地航行,也能將船推翻吞沒,沉于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當則有利,反之必有弊害。擇善而從:意思是選擇好的方面來學習、遵循或采納。善始善終:做事情有好的開頭,也有好的結尾。形容辦事認真,能很好地完成。垂拱而治:不親自處理政務,讓天下得到治理。多用來形容統(tǒng)治者以無所作為、順其自然的方式來治理國家。戒奢以儉:戒除奢侈,崇尚節(jié)儉。強調要摒棄浪費和奢華的生活方式,樹立勤儉節(jié)約的觀念。六、句法1、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介賓短語后置2、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省略句3、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

“豈……乎”是固定句式,一般譯為“難道……嗎?4、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判斷句1.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能克終者蓋寡克:克服B.雖董之以嚴刑董:督責C.則思謙沖以自牧沖:沖動D.簡能而任之簡:簡化B堅持虛同“揀”挑選當堂檢測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自牧: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B.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三驅:田獵時設網三面,留一面不設,指田獵有度,不過分捕殺C.虧無為之大道哉大道:最高的境界D.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司職:司儀D擔任某種職務,擔負某種職責。3.下列句子中的重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自牧: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B.永保無疆之休。休:福祿,喜慶。C.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殷憂:深深憂慮。殷:深。D.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董:懲罰,使……明晰。D督責1.下列句中加點的實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永保無疆之休休:喜慶,福祿B.雖董之以嚴刑董:督察C.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非特:不僅D.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恩:恩惠施恩惠D4.對下列各句文言句式的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A.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判斷句)B.雖董之以嚴刑(狀語后置句)C.奔車朽索,其可忽乎(賓語前置句)D.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賓語前置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