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驛路梨花》教學設計-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_第1頁
第14課《驛路梨花》教學設計-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_第2頁
第14課《驛路梨花》教學設計-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_第3頁
第14課《驛路梨花》教學設計-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_第4頁
第14課《驛路梨花》教學設計-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驛路梨花》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學習略讀方法,能快速梳理文章情節(jié),概括故事梗概,提升閱讀速度與信息提取能力。精讀文中關鍵語段,品味語言,分析梨花的多重內涵,體會其象征意義。深入分析文章中人物形象,學習人物樂于助人、淳樸真誠的品質,弘揚雷鋒精神。探究文章巧妙的構思,理解順敘、插敘相結合的寫作順序及設置懸念、誤會的作用,提高寫作能力。二、教學重點體會文中人物的淳樸真誠,感受文章所展現的人文美,學習并傳承雷鋒精神。分析文章以“驛路梨花”為題的妙處,理解梨花在文中的象征意義。把握文章順敘、插敘相結合的寫作順序,體會其對情節(jié)發(fā)展和主題表達的作用。三、教學難點深入理解文章中“梨花”的多重含義,以及其與雷鋒精神的內在聯系。抓住文章關鍵字句,準確分析人物性格特點,理解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領會文章通過設置懸念、誤會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使文章波瀾起伏的寫作技巧,并能在寫作中運用。四、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情境導入投影出示陸游的《聞武均州報已復西京》:“白發(fā)將軍亦壯哉,西京昨夜捷書來。胡兒敢作千年計,天意寧知一日回。列圣仁恩深雨露,中興赦令疾風雷。懸知寒食朝陵使,驛路梨花處處開。”引導學生齊讀詩歌,初步感受詩歌意境。作者彭荊風在讀《宋詩選》時,被這句“驛路梨花處處開”深深觸動,回憶起在云南邊地的往事,于是創(chuàng)作了《驛路梨花》這篇文章。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篇文章,探尋其中的奧秘。(二)預習檢測走近作者

彭荊風(1929—2018),江西萍鄉(xiāng)人,是我國著名的作家。1949年,他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隨后在1952年開始在報刊上發(fā)表作品。彭荊風的創(chuàng)作領域廣泛,成果豐碩。他著有長篇小說《鹿銜草》《斷腸草》《綠月亮》等,這些作品展現了他對生活的深刻洞察和獨特的文學視角;長篇紀實文學《滇緬鐵路祭》《揮戈落日》,以真實的筆觸記錄了歷史的滄桑與厚重;短篇小說集《當蘆笙吹響的時候》《綠色的網》《紅指甲》等,通過細膩的描寫和生動的故事,反映了社會的百態(tài);散文集《瀘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字優(yōu)美,情感真摯,展現了自然之美與生活之趣;文學評論集《彭荊風談文學》,則體現了他在文學理論方面的深入思考和見解。他的作品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和時代氣息,為中國文學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字詞積累

陡(dǒu)峭 露(lù)宿 噴(pèn)香 暮(mù)色

菌(jùn)子 麂(jǐ)子 攆(niǎn)走 修葺(qì)

掩映(yǎnyìng)恍惚(huǎnghū) 晶瑩(jīngyíng)竹篾(zhúmiè)

著急(zháojí) 香氣四溢(yì) 驛(yì)路 寨(zhài)子

扛(káng) 迷茫(mímáng) 簡陋(jiǎnlòu) 悠閑(yōuxián)

折損(zhésǔn)(三)課文教學學習任務一:略讀課文,梳理情節(jié)引導學生快速略讀課文,思考并回答:文章圍繞小茅屋寫了哪些人?這些人都做了什么事?

“我”和老余深山投宿見茅屋,向人學習修茅屋;瑤族老人扛來大米贈茅屋;一群哈尼族小姑娘接過任務管茅屋;解放軍戰(zhàn)士方便路人建茅屋;梨花姑娘深受感動料茅屋。提問:按照時間順序,這些事情的先后順序是怎樣的?

解放軍戰(zhàn)士過夜蓋茅屋;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瑤族老人借住送米;“我”和老余投宿茅屋。進一步提問:但文章實際的敘述順序是怎樣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文章實際是按照“我”和老余投宿茅屋、瑤族老人借住送米、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解放軍過夜蓋茅屋、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的順序來寫。這種順序使文章波瀾起伏,設置了懸念,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比如,“我”和老余初見茅屋時,不知道主人是誰,引發(fā)讀者的好奇;瑤族老人出現后,又誤以為他是主人,產生了誤會,進一步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讓學生思考: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誰?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揭示出來的?

文章先設置懸念,讓讀者好奇小茅屋的主人?!拔摇焙屠嫌嗖聹y主人,瑤族老人出現后,“我們”誤以為他是主人,這是第一次誤會;見到哈尼小姑娘后,又以為她是主人,這是第二次誤會;最后通過哈尼小姑娘的講述,揭示出解放軍建造小茅屋,梨花照看小茅屋,建造和照顧小茅屋的人都是它的主人。這樣層層設置懸念和誤會,使故事充滿吸引力。提問:依據“我們”的見聞,文章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文章一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18):寫“我”和老余在梨樹林邊見到小茅屋;第二部分(912):寫“我”和老余水足飯飽之后,懷著滿意、感激的心情猜測小茅屋的主人;第三部分(1327):寫“我們”和老獵人之間的誤會;第四部分(2836):寫“我們”遇到梨花姑娘的妹妹,知道了小茅屋的來歷;第五部分(37):贊美西南少數民族人民助人為樂的精神就像潔白的梨花,開遍神州大地。學習任務二:研讀課文,分析人物形象請學生從文中找出描寫“我”和老余的語句,思考:“我”和老余是怎樣的人?

從“我”和老余發(fā)現茅屋后的種種舉動,如“我”和老余看到茅屋后的欣喜,以及決定修茅屋,可以看出“我”和老余是善良、懂得感恩且愿意為他人付出的人。他們在接受了茅屋的幫助后,積極主動地想要回報,體現出他們淳樸的品質。提問:文中是如何描寫瑤族老人的?從這些描寫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文中描寫瑤族老人“立即走到她們面前,深深彎下腰去,行了個大禮”,通過動作描寫,表現出瑤族老人的真誠淳樸,他對小茅屋主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扛來大米贈茅屋”的行為,也體現出他的善良和懂得回報。引導學生關注哈尼小姑娘的描寫,思考:哈尼小姑娘具有怎樣的形象特點?

文中對哈尼小姑娘的外貌描寫“走在前邊的約莫十四五歲,紅潤的臉上有兩道彎彎的修長的眉毛和一對晶瑩的大眼睛”,展現出她們的青春活力;“哈哈大笑”等描寫體現出她們的率真單純;她們照顧小茅屋的行為,則表現出她們的善良和有責任感。提問:雖然梨花姑娘在文中沒有直接出場,但從文中的描述可以看出她是一個怎樣的人?

從瑤族老人和哈尼小姑娘的講述中可知,梨花姑娘深受解放軍戰(zhàn)士的影響,主動照料小茅屋。她趁砍柴等機會為小茅屋添米加柴,不讓茅屋倒塌,這體現出她樸實可愛、樂于助人、充滿愛心的品質。讓學生思考:解放軍戰(zhàn)士建造小茅屋這一行為,反映出他們怎樣的精神品質?

解放軍戰(zhàn)士在深山里建造小茅屋,是為了方便過路人避風雨、歇腳。這一行為體現出他們學習雷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以及無私奉獻、關愛他人的高尚品質。(四)課堂小結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略讀,梳理了文章的情節(jié),了解了圍繞小茅屋發(fā)生的一系列故事,以及文章獨特的敘述順序和設置懸念、誤會的寫作手法。研讀課文后,分析了文中“我”和老余、瑤族老人、哈尼小姑娘、梨花姑娘、解放軍戰(zhàn)士等人物形象,感受到了他們善良、淳樸、樂于助人的美好品質。這些人物共同展現了文章的主題——弘揚雷鋒精神,傳遞人與人之間的關愛。(五)作業(yè)布置熟讀課文,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選擇文中一個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寫一段200字左右的人物分析,從人物的行為、語言等方面入手,突出其性格特點。第二課時(一)課文教學學習任務三:精讀課文,品味梨花的內涵引導學生再次閱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梨花的語句,并思考:這些語句分別描寫的是怎樣的梨花?

文中描寫梨花的語句可分為三類。一類是眼前之景,如“白色梨花開滿枝頭,多么美麗的一片梨樹林?。 薄耙粡澬略律鹆?,我們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樹林里走著。山間的夜風吹得人臉上涼涼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輕輕飄落在我們身上”,這些描寫展現了自然界中梨花的美麗,營造出幽深靜謐的意境,為故事的發(fā)生增添了美感。二類是夢中之人,“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夢中恍惚在那香氣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還看見一個身穿著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叢中歌唱……”,這里將梨花之景與梨花之人融為一體,以梨花喻人,體現出梨花姑娘的純潔美麗。三類是心中之詩,“我望著這群充滿朝氣……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詩:‘驛路梨花處處開’”,引用詩句,使梨花寓意雙關,既指自然界的梨花,又象征著雷鋒精神,升華了文章的主題。提問:作者為什么要多次描寫梨花?梨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作者多次描寫梨花,首先是為了營造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氛圍,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如開頭對梨樹林的描寫,為“我”和老余發(fā)現小茅屋做了鋪墊;其次,梨花是貫穿全文的線索,將文中的人物和事件緊密聯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梨花具有象征意義,它象征著梨花姑娘的純潔美麗,也象征著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深化了文章的主題。進一步思考:梨花的顏色是白色,作者選擇梨花而不是其他花,有什么特殊的用意?

白色代表著潔白、純樸,與文中人物淳樸真誠的品質相契合,也象征著人純潔高尚的心靈。用梨花來象征雷鋒精神,更能體現出這種精神的純凈和美好,如同梨花般潔白無瑕,深入人心。引導學生思考:“驛路梨花處處開”這句詩在文中有什么深刻含義?

這句詩表面上是寫驛路上梨花盛開的美景,實際上是暗喻雷鋒精神像梨花一樣在祖國大地處處綻放,代代相傳。它表達了作者對這種美好精神的贊美和對未來的美好期許,希望人們都能傳承雷鋒精神,讓世界充滿愛。提問:在現實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可以象征雷鋒精神?為什么?

像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象征著無私奉獻的雷鋒精神;又如雨傘,在風雨中為他人遮風擋雨,體現出關愛他人的品質,與雷鋒精神相符;還有向日葵,始終向著陽光,寓意著積極向上,如同雷鋒精神激勵人們樂觀面對生活,幫助他人。學習任務四:探究文章寫作特色,學習運用引導學生回顧文章內容,思考:文章在寫作順序上有什么特點?這種順序有什么好處?

文章采用順敘和插敘相結合的寫作順序。順敘部分是“我”和老余從夕陽西下到第二天早上在小茅屋的所見所聞,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展開,使文章條理清晰;插敘部分通過瑤族老人和哈尼小姑娘的講述,交代了小茅屋的來歷和過去發(fā)生的事情,對主要情節(jié)起到補充、說明的作用,豐富了文章內容,使情節(jié)更加曲折生動,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同時也突出了文章的主題。提問:文章中運用了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的方法,找出相關語句,并分析其作用。

直接描寫如對瑤族老人的動作描寫“深深彎下腰去,行了個大禮”,對哈尼小姑娘的外貌描寫“紅潤的臉上有兩道彎彎的修長的眉毛和一對晶瑩的大眼睛”等,直接展現了人物的特點。間接描寫如對解放軍戰(zhàn)士和梨花姑娘,通過其他人物的語言和敘述來表現他們的行動,這種寫法節(jié)省了文章篇幅,使文章情節(jié)曲折生動,同時也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更能突出人物的美好品質,有利于表達作品的主題。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語言特色,舉例說明。

文章語言簡潔、清新、自然。如“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遠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用簡潔的語言描繪出山區(qū)的景色,給人以畫面感;“溫暖的火、噴香的米飯和滾熱的洗腳水,把我們身上的疲勞、饑餓都攆走了”,“攆”字運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這些事物對“我們”的幫助,語言富有生活氣息。提問:文章的標題“驛路梨花”有什么妙處?

“驛路梨花”引用了陸游的詩句,富有詩意,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它是全文的線索,貫穿文章始終,串聯起了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既寫出了哀牢山深山老林中小茅屋邊上盛開的梨花的美麗,又暗喻了梨花姑娘的純潔、美麗,還象征著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的發(fā)揚光大,揭示了文章的主題。讓學生思考:在自己的寫作中,如何借鑒本文的寫作手法?

在寫作順序上,可以根據需要采用順敘、插敘相結合的方式,使文章情節(jié)更豐富;描寫人物時,運用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相結合的方法,讓人物形象更立體;選擇富有象征意義的事物作為標題,既能吸引讀者,又能深化主題;語言表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