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聞傳播學論文-受眾分析:解讀與思考內容摘要:本文從大眾受眾概念、受眾研究的傳統(tǒng)、受眾的媒介使用、批判意識與視聽率話語、傳播技術發(fā)展與未來受眾等幾個方面,對傳播學者丹尼斯麥奎爾的受眾分析一書進行解讀,由此反思中國的受眾研究現(xiàn)狀及問題,并就未來發(fā)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關鍵詞:受眾、大眾、受眾研究、接受分析、視聽率受眾研究是大眾傳播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隨著大眾傳媒的迅猛發(fā)展,尤其是以互聯(lián)網為代表的新媒介在世界范圍內的快速推進,今天的受眾已不再只是游走于不同媒介之間的讀者、聽眾或觀眾,也不再是單純的信息接受者,如何從歷史和社會等多個維度,全面描繪受眾的各種面相和角色,分析其特點,把握其變化規(guī)律,已成為受眾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然而,迄今為止,關于受眾的研究論著不少,關于受眾的全景式把握卻不多見,就此而言,丹尼斯麥奎爾撰寫的受眾分析一書,可謂歐美傳播學界全面、系統(tǒng)地探討受眾問題的一本著作。麥奎爾的名字對我國傳播學界來說并不陌生,20年前,他的大眾傳播模式論一書中文版的發(fā)行,曾經為剛剛起步邁向傳播學研究的中國學者,架起了一座快捷地通向傳播學龐大理論體系的橋梁。作為著名傳播學者,“歐洲傳播研究小組”成員,歐洲傳播雜志三位創(chuàng)始人之一,麥奎爾在傳播學研究領域涉獵廣泛,著述頗豐。他擅長從歷史的縱深處找尋研究的起點,采用社會學視角,對各種大眾傳播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整合,探討各種理論和研究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性,形成并提出自己的理論觀點。受眾分析一書基本上體現(xiàn)了他的這一研究風格。在受眾分析中,麥奎爾以大家手筆,縱橫捭闔,將歷史與現(xiàn)實、理論與實踐、宏觀與微觀、定性與定量、批判學派與經驗學派等多種維度納入研究視野,從解說受眾概念入手,對各種受眾現(xiàn)象和受眾問題展開全方位討論,分析原因,探討規(guī)律,不僅為各種觀點的展示和交鋒提供了一個寬廣的平臺,為研究受眾構筑了一個多元的學術空間,也給我們帶來不少思考和啟示。一、大眾、受眾與大眾受眾在受眾研究領域,“大眾受眾”(massaudience)一詞廣為人知,然而,大眾(mass)與受眾(audience)并非天然一體,它們本應屬于不同的話語范疇,一個是社會學的,一個是傳播學的。大眾與受眾的勾連,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歷史和社會發(fā)展的內在邏輯。按照大眾社會理論,大眾(mass)是現(xiàn)代工業(yè)化社會的產物,也是大眾傳播發(fā)展的結果,反映了脫離家庭、血緣、土地等傳統(tǒng)紐帶,相互依賴卻又彼此陌生的人們的生存形態(tài)。大眾具有規(guī)模大、分散、匿名和無根性的特點,既不同于有一定組織性的社會群體(group),也不同于松散的群集(crowd),以及有政治自覺意識的公眾(public),他們沒有任何組織性,沒有穩(wěn)定的結構、規(guī)則和領導者,也缺乏為實現(xiàn)自身目的而行動的意愿和手段。而受眾(audience),按照麥奎爾的說法,是社會環(huán)境和特定媒介供應方式的產物1。受眾的發(fā)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受眾的媒介使用亦具有鮮明的社會特征和環(huán)境特征。最早的受眾可以追溯至古希臘古羅馬時代,那些集聚在一起現(xiàn)場觀看表演或競技的城邦觀眾,他們是受眾的原始雛形。15世紀印刷品的出現(xiàn),催生了最早的大眾媒介受眾閱讀公眾,一種擁有一定社會地位和閱讀技能,相對自主的群體。電影的發(fā)明和影院放映方式的出現(xiàn),則“創(chuàng)造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眾受眾”2:數以百萬計的人們一起分享相同的、經媒介傳播的情感和體驗,批量生產的拷貝傳播,取代了個性化的、活生生的現(xiàn)場表演和互動。到20世紀,廣播電視的發(fā)明,使受眾身份第一次與技術手段的擁有聯(lián)系在一起,跨越有形疆域的無形傳播,大大擴展了傳播的影響面和影響力,時空轉換性更強,共時分享的受眾也更多。最早用“大眾”概念框架來分析“受眾”的人,是美國社會學芝加哥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布盧默。他從更廣泛的社會生活變化特征的角度進行思考,將受眾這一新型集合體的形成,視為現(xiàn)代社會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并稱之為“大眾”,以與此前的群體、群集和公眾區(qū)別開來3。事實上,大眾或受眾的形成,都離不開工業(yè)化都市化的發(fā)展、人們識字能力的提高、交通運輸的發(fā)達、信息傳播的普及、社會的集中化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大眾傳播的受眾,不僅人數眾多、分布廣泛、層次參差、互不知曉,而且缺乏自我認同意識,也沒有任何組織性,不為自己行動,卻受外部力量的驅使。由此觀之,用典型的大眾社會論觀點說,“大眾傳播的受眾無疑就是大眾本身,受眾具備著大眾的一切特點”4。這個版本的大眾受眾,常常被視為一盤散沙一樣孤立無助、被動消極的個體,在大眾傳播中,他們處于單向的、非人格傳播的接收端,是中彈即倒的“靶子”和任人操縱的群氓。早期傳播效果理論“魔彈論”眼中的受眾,便是如此。此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研究的深入,人們重新發(fā)現(xiàn)了“作為群體的受眾”,發(fā)現(xiàn)了“頑固的受眾”,也出現(xiàn)了各種不同的受眾觀。然而,更明顯的趨勢是,隨著大眾傳媒向產業(yè)經營方向發(fā)展,市場話語逐漸呈現(xiàn)強勢,而將大眾受眾視為市場、視為消費者的觀念也日益發(fā)達。在這種觀念下,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關系被簡化為一種“計算”關系,一種買賣關系,大眾受眾成為媒介資本和廣告商(廣告主)的“打工仔”。在批判學派眼里,大眾受眾多少帶有一些貶抑之意,意味著個性喪失、非理性和缺乏自我意識。用馬爾庫塞(Marcuse,1964)的話說,大眾受眾的形成是控制與同質化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控制和同質化導致了單維度(又譯單向度)的社會和單維度的人5。他們無力為自己辯解,而傳媒卻可以將“心理無知”強加給他們6。然而,后期文化研究學派尤其是接受分析拋棄了傳統(tǒng)的“大眾”概念,以及將受眾視為市場的觀點,也否認受眾不可避免的被動性,他們認為,受眾從來就不是絕對被動的,而是具有一定的主動性和選擇能力,他們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解讀媒介文本,并建構意義。二、受眾研究的三種傳統(tǒng)對迄今為止林林總總、各式各樣的受眾研究,麥奎爾進行了化繁就簡、提綱挈領式的整合和歸納,特別是參考和借鑒了詹森和羅森格倫關于受眾研究的五種分類,在此基礎上,將受眾研究劃分為三大傳統(tǒng),分別冠以結構性、行為性和社會文化性受眾研究之名,并以圖表的形式詳加說明7。麥奎爾認為,結構性受眾研究源于媒介工業(yè)的需要,其目的是為了獲得有關受眾規(guī)模、媒介接觸、到達率、流動情況等方面的量化信息,這些數據對于媒介廣告經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催生出了一個與廣告和媒介市場研究密切相關的龐大產業(yè)。結構性研究也有助于區(qū)分受眾類別,探討社會背景、大眾傳媒系統(tǒng)與個人媒介使用之間的關系。行為性受眾研究的目的,重在改進和強化媒介傳播效果,即通過考察受眾外在的而非內在的表現(xiàn),比如受眾的媒介選擇、使用、意見和態(tài)度等,來解釋媒介的影響,預測受眾的行為,為傳播決策提供參考。在行為性受眾研究中,受眾被視若“黑箱”,不必了解其內在機理,通過察其言觀其行,便可描述受眾經驗,推知其行為動機和傳播效果。社會文化性受眾研究內容廣泛,廣義上包括批判研究、文學批評、文化研究和接受分析在內,狹義上則主要指后者。它與結構性與行為性研究的不同在于,它拋棄了傳播效果的刺激反應模式,也不再遵從媒介文本或媒介訊息萬能的觀點,更揚棄了傳統(tǒng)批判學派所謂受眾臣服于傳媒體系的觀點,它認為受眾具有主動性和選擇性,受眾的媒介使用是特定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一種反映,也是賦予文化產品和文化經驗以意義的過程。接受分析還特別強調了受眾在對媒介文本進行“解碼”中的能動作用,受眾對于大眾媒介所提供的支配性和霸權性意義,具有抵抗和顛覆之力量。麥奎爾所概括的三種研究傳統(tǒng),其區(qū)別不僅在于研究目的的不同和受眾觀的差異,還在于研究方法的不同。結構性和行為性受眾研究主要采用調查統(tǒng)計和心理實驗等定量研究方法,這種方法常常為所謂“主流”的受眾研究所采用。在傳播學者伊恩安(IenAng,1991)看來,這一類研究感興趣的往往是通過測量系統(tǒng)和測量技術,來證實受眾的存在,以便更好地操縱和利用受眾,這樣的數據可以用來說服廣告商或廣告主,卻永遠無法把握真正“受眾本體”的實質8。社會文化性受眾研究則主要采用民族志和定性的研究方法,試圖在社會和文化的意義上全面深入地把握受眾,強調對“人”的再發(fā)現(xiàn)。按照麥奎爾的觀點,受眾研究目的的不同,根源于研究者立場的不同:是站在傳播者一方唯傳媒工業(yè)之馬首是瞻,還是站在受眾一方用他們的視角看問題。實際上,不同研究流派的差別,已經暗示了不同的研究目的和不同的研究方法。如果將“受眾控制”和“受眾自治”視為兩個不同目的的端點,在受眾控制一端,數量最多的無疑是定量受眾研究,這是媒介工業(yè)需要并且愿意為之投資的研究9。近年來,受眾研究雖然出現(xiàn)了由“受眾控制”向“受眾自治”方向遷移,從傳播者視角向受眾視角轉變的趨向,但是,整體上并未跳脫“主流”研究傳統(tǒng)的窠臼。三、社會視角:受眾的媒介使用受眾分析一書對受眾的媒介使用行為(或活動)的分析,反映了麥奎爾一直以來所稟持的社會學視角,也是他擅長的研究取徑,即將受眾的媒介使用置于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中來考察,探討社會因素是如何影響人們的媒介行為以及相互之間的互動。麥奎爾反對那種將受眾研究囿限于傳統(tǒng)的訊息傳播線性過程模式,在實驗室里研究受眾的做法,認為這一模式和行為主義偏見,往往扭曲了受眾研究。在這一類研究中,受眾的媒介接觸行為被視為彼此無關的個體選擇的總和,受眾是暴露在媒介影響下由孤立個體組成的大眾,訊息的“內容”和“影響”成為關注的重心,而幾乎所有社會因素,都被視為需要隔離或剔除的“噪音”或干擾。麥奎爾認為,有計劃的線性信息傳輸模式,只是一個抽象概念,它所描述的只是一個例外,不能反映大眾傳播活動的常態(tài),也不能反映媒介業(yè)的真實情況;人們往往因為各種社會原因接觸媒介,其媒介行為總是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特定的社會和文化習俗相聯(lián)系;社會因素在受眾的媒介選擇、媒介使用,受眾賦予媒介重要性等幾乎所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10。麥奎爾對所謂“主流”傳播學的一些看法也不以為然。“主流”傳播學含蓄地將“媒介使用”與其他行為相區(qū)別,認為媒介使用是一種獨立的、另類的行為類型,不可避免地會替代其他活動。麥奎爾認為,媒介使用是人們在特定社會環(huán)境中完成的眾多行為之一,或者說是由各種社會因素合力促成的一種行為,依照接受分析的觀點,媒介使用是人們生活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正常的社會行為,不可避免的是,它已經融進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而不是妨礙或替代其他活動。事實上,媒介的發(fā)展,常常要與人們的生活形態(tài)相聯(lián)系、相協(xié)調,不能人為地將媒介使用從受眾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中抽離出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今天的電視成為人們的生活背景之一,“看電視”往往比“看電視節(jié)目”更準確地描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形態(tài);“去看電影”也總是更多地被視為一項社會交往活動,而不僅僅只是看電影。在媒介使用的社會性這一層面,麥奎爾引入了眾多研究維度,力圖全方位地探討受眾的媒介使用與各種社會因素之間的關系。從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亞文化、生活方式、種族、社會性別、社交、意義協(xié)商,一直到媒介使用的規(guī)范框架、內容規(guī)范以及社會病態(tài)問題,麥奎爾對每一維度都有專門論述,于旁征博引之間,為眾多研究者及其觀點提供了一個展示的舞臺,也在不斷尋求研究思想的深入表達。例如,在探討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問題時,麥奎爾認為,受眾的媒介使用一方面意味著分享更廣泛的社會生活,另一方面則可能是完全自我的、私人化或小圈子化的行為。他援引戴揚和卡茨(DayanandKatz,1992)11關于媒介事件的研究說明,某些媒介使用形態(tài)具有明顯的公共特征,大型媒介事件所集聚起來的受眾,表現(xiàn)出對國家重大事務和公共生活的參與意識,反映出受眾群的集體特征,而非完全松散的、原子化的大眾特征。私人型受眾經驗則基本上是根據個人心態(tài)和環(huán)境條件建構的,不涉及對社會或其他人的參考,雖然不純粹是內省的,但多半與自我比較有關。即便如此,人們的媒介選擇,也仍然是在一定的社會角色認知下進行的。從社會視角出發(fā),麥奎爾也談到對在受眾研究中運用較多的抽樣調查方法的看法。麥奎爾認為,這種方法不可避免地會消解受眾群體與社會網絡之間的復雜聯(lián)系,它只能生產有關個體受眾的總體信息,進一步強化將受眾行為視為個體消費活動的產物這一趨向,而非韋伯“以他人為目的的”社會活動。其結果是,受眾的群體特征被忽視或者被完全湮滅12。四、批判意識與視聽率話語批判視域中的大眾受眾,常常是低級趣味的代稱,或是受資本主義剝削和操縱的無知者。在批判學派看來,那些熱衷于流行和娛樂內容的受眾,既缺少品味也缺乏辨別力,他們的需求只是一種“虛假的需求”;傳媒業(yè)將受眾視為非人格化的、剝削的對象,將活生生的受眾轉化為一組商業(yè)數據,其目的不過是使資本家獲利而已。文化研究尤其是接受分析學派則拒絕接受將受眾視為被動、無知、毫無自覺意識的“烏合之眾”的觀點,認為受眾具有一定的主動性和辨別力。他們從正面闡釋了受眾的品味和需求,認為流行文化(popularculture)并非低級文化的代稱,兩者不能相提并論,流行文化是一種不同于所謂“高雅文化”或精英文化的文化類別。麥奎爾贊同批判學派對于媒介工業(yè)本質特征的揭露,同時,也肯定了接受分析對于傳統(tǒng)的精英式批判研究的“批判”鋒芒,以及文化研究力圖將受眾從意識形態(tài)批判、社會關懷、道德說教、文化悲觀主義等批判浪潮的束縛下解放出來的努力,盡管這些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受眾事實上的弱勢特征。不過,麥奎爾沒有拘泥于某一個學派的學術觀點和視角,或局限于某個單一話語維度中,而是采取了一種比較客觀而多元的態(tài)度。對于媒介業(yè)盛行的“數字受眾”及其生產方式,麥奎爾頗不以為然,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鄭州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世界音樂文化》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體育學院《高等天然藥物化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司法警官職業(yè)學院《高級阿拉伯語》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省眉山市外國語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單元檢測試題英語試題含解析
- 武漢航海職業(yè)技術學院《英語綜合技能訓練》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外交學院《智慧城市工程》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省西昌市禮州中學2024-2025學年初三8月月考物理試題含解析
- 金屬活動順序的比較
- 2025建筑材料產品購銷合同
- 2025建筑外墻保溫施工合同協(xié)議書
- 湖北省武漢市六校聯(lián)考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4月期中考試化學試題(含答案)
- 大學英語四級考試2024年6月真題(第1套)閱讀
- 藥品行業(yè)新員工合規(guī)培訓
- 第十五講新時代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2012- -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專家大講堂課件
- 腹膜透析護理查房
- 浙江2025年03月溫州市龍灣區(qū)事業(yè)單位公開招考(選調)31名工作人員筆試歷年典型考題(歷年真題考點)解題思路附帶答案詳解
- 汽車維修技術檔案及管理制度
- (安全生產)安全體驗館
- 2024年檔案管理實務重點試題及答案
- 五四紅旗團支部
- 2025-2030冷軋行業(yè)市場發(fā)展分析及投資前景研究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