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學論文-媒介化社會的來臨與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三個維度.doc_第1頁
新聞傳播學論文-媒介化社會的來臨與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三個維度.doc_第2頁
新聞傳播學論文-媒介化社會的來臨與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三個維度.doc_第3頁
新聞傳播學論文-媒介化社會的來臨與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三個維度.doc_第4頁
新聞傳播學論文-媒介化社會的來臨與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三個維度.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聞傳播學論文-媒介化社會的來臨與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三個維度關鍵詞:媒介化媒介素養(yǎng)技術藝術道德摘要:媒介化社會的來臨一方面讓人們享受到便利地獲取、利用和傳播信息的福音,一方面又因個體媒介素養(yǎng)的缺失而引發(fā)了一系列的問題。這其中,與其他年齡段人群相比,在媒介文化的熏陶之下成長起來的擁有特殊心理特征的青少年群體所受到的負面影響和沖擊更為嚴峻。就此,本文從人類普適性的終極追求“真、善、美”三個角度出發(fā)對媒介素養(yǎng)進行了解讀,并提出要從技術、藝術、道德三個維度來提升包括青少年在內的公民的媒介素養(yǎng)。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傳統(tǒng)社會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動下加速了向媒介化社會嬗變的進程。在這一轉變過程中,發(fā)達的媒介技術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引發(fā)了不少問題。媒介誕生的初衷是為了推動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而人們使用媒介也是為了不斷提升和完善自己的生活,這二者本來都擁有良好的出發(fā)點。然而,科學技術與人類意識發(fā)展上的失衡導致媒介在被過度使用的過程中有時會脫離人的掌控。為了改變這一局面,在全社會范圍內普及媒介素養(yǎng)教育以彌補人們在媒介知識與媒介技能上的不足,就成了當務之急。這其中,青少年和新媒體作為媒介化社會的構成主體及關鍵所在,勢必成為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主要對象。并且筆者堅信,不斷提升個體媒介素養(yǎng)的行動,本身也體現了人類在信息傳播領域內對“真、善、美”的終極追求。一、媒介化社會的來臨尼爾波茲曼在其著作娛樂至死中向我們展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景觀,分別取材于喬治奧威爾的1984以及阿道司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兩位“預言家”都試圖從反烏托邦的角度來闡釋自己心中的未來圖景,然而,奧威爾之懸在人類頭頂的極權主義審判之劍并沒有如期而至,取而代之的是赫胥黎描繪的技術文化專制時代的降臨。繼電視媒體吹響信息風暴來臨的前奏之后,二十世紀末高速發(fā)展起來的網絡媒體直接將人類卷入了從信息大爆炸到信息黑洞的周而復始的循環(huán)之中。每一天,媒介都不間斷地向我們輸送五花八門、難以計數的信息資訊,而我們也似乎習慣了這些“貼心服務”,其存在就像空氣和水一般自然,媒介甚至成為了我們身體的延伸。多數情況下,我們通過媒介的“轉述”來接觸和了解外界,通過聲音、影像傳遞過來的信息建構自己頭腦中的全景認知。我們的日常生活也由此受到媒介傳播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滲透,從而日益呈現出媒介化的特征。顯然,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傳統(tǒng)社會向媒介化社會進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大多數人為此感到振奮,因為這不僅完全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還真切地給他們帶來了實惠與便利。毋庸置疑,現代化的媒介技術與傳統(tǒng)的媒介技術相比有著不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和便捷性。以互聯網為例,它所具備的即時通信、信息搜索、信息存儲等功能較之傳統(tǒng)媒介而言有了質的飛越。其傳播范圍可以超越國界,到達世界的各個角落,而傳播內容更是包羅萬象。人們只需瀏覽網絡上的信息,便能夠做到“足不出戶,遍觀天下”;而兩個原本相隔千里的人也能夠通過網絡通訊設備進行即時的文字、聲音甚至是視頻的交流。對比媒介稀缺的傳統(tǒng)社會,在現代社會中獲取信息已經變得越來越容易,這的確值得我們歡呼。然而,評判任何事物都應該觀其兩面,我們在享受現代化、信息化所帶來的好處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媒介化社會所隱含的弊端。如果說媒介化社會帶來的利益是一目了然的,那么其弊端就好像是慢性毒藥,在不知不覺中一點一滴地侵蝕我們的思想和意識。技術的發(fā)展引爆了信息的泛濫,同時催生出一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大且綿延廣闊的媒介帝國,人們開始越來越多地依賴媒介。然而,隨著媒介使用的日益頻繁,各種令人堪憂的狀況也跟著出現:先是信息量的急遽膨脹令人無所適從,對媒介權威的盲目迷信也使人們在處理信息時變得被動、遲緩。更糟的是,由于分析和批判能力的缺失,現代人赤裸裸地暴露于信息污染之下,身心健康受到了嚴重威脅。漸漸的,赫胥黎的預言在歲月洗拭中變得鮮明起來:人類陷于五彩紛呈的聲光影像而不再熱衷于思考性的閱讀;擁有了更多的信息選擇權利卻在汪洋如海的資訊中日益變得被動與自私;終日沉浸于無聊繁瑣的世事之間拋棄了對真理的孜孜以求;面對人類文化向平面化、庸俗化嬗變而始終毫無自察。1我們可以將這些現象理解為技術宰制下的眾神狂歡,而它們正昭示了媒介化社會的弊端所在。眾所周知,事物往往依靠力量之間的制衡來實現自身的平衡和良性運轉,如果一味放任其朝向某一端發(fā)展,則只會造成形勢的混亂以及破壞性的后果。自然界中的生態(tài)平衡受制于這一定律,技術主導的媒介化社會也同樣遵循這個原理。不幸的是,在媒介化社會中,媒介技術的發(fā)展程度與人類對媒介的了解及控制程度并不平衡,這直接導致了科技宰制下大眾傳媒的越位以及媒介素養(yǎng)的缺位。這也可以理解為歷史發(fā)展進程中上層建筑與物質基礎之間的斷層或錯位。而我們今天就恰好處于這樣一個“心理斷乳期”媒介對于人類社會的作用已無所不在,而大多數民眾所掌握的媒介知識卻少之又少。雖然這種“脫節(jié)”經過大眾媒介的集體粉飾在現階段表現得并不那么明顯,但是其潛在的威脅卻是巨大的。因此,盡快提高公民的媒介素養(yǎng),克服“脫節(jié)”所帶來的各種隱患,對于今后信息傳播的改進以及傳媒的良性發(fā)展都具有重要意義。二、青少年、影像與媒介素養(yǎng)教育媒介化社會的來臨對人們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這不僅促使政府加大對媒介教育的重視,更使得信息時代中與科學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相比肩的另一種重要的公民素質迅速浮出水面,那就是媒介素養(yǎng)(MediaLiteracy)。在媒介教育領域它指的是正確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一種能力,是個體在現代社會所必須學習和具備的一種能力2。在電視尚未出現之前的印刷時代,“聽、說、讀、寫”曾被認為是媒介素養(yǎng)所必備的幾項基本技能。然而,步入信息社會以來,數字媒體、網絡等傳播媒介成為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徑,單純的聽說讀寫能力已經不再能夠應付信息大爆炸給我們帶來的全新局面,學習如何高效地獲取、理解及利用媒介信息成為了新時代下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新內容。在媒介化社會中,人們每天花最多時間做的事就是與不計其數的信息打交道,這也意味著人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信息、離不開媒介?;谶@一情況,媒介素養(yǎng)教育成為了每個人都必須接受和參與的一門通識性教育,它通過教授人們相關的媒介知識和媒介使用技能,來幫助民眾認識媒介、了解媒介,進而健康、合理、安全地利用媒介。而在此過程中,青少年作為一個特殊群體成了媒介素養(yǎng)教育關注的重點對象。首先,誠如一些專家所指出,青少年時期是個體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最關鍵的時期,大眾媒介在青少年社會化的過程中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而在此階段,青少年由于自身人格尚未發(fā)展成熟,對事物缺乏分辨力,且好奇心旺盛,擅長模仿,很容易受到媒介中不良信息的影響,從而導致思想、行為上的偏差。其次,出生于上世紀90年代的孩子如今正值青少年階段,他們自幼就享受著高新技術所提供的歡樂與便利,免于承受信息匱乏所帶來的困擾和焦慮。然而,作為在媒介化社會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身上的批判性意識明顯發(fā)生了萎縮、衰退。這或許可以說是一種先天不足。當代的青少年沒有經歷印刷術時代嚴密的語言邏輯思維的訓練,而是直接進入了一個以“視覺”為導向的快餐式閱讀時代。在那里,互聯網等新媒體成長為最具影響力的一代“超級媒介”,而媒介融合潮流也不斷敦促傳統(tǒng)媒體朝向多媒體方向發(fā)展。一時之間,融合了文字、聲音及圖像的“超真實”類像充斥于青少年的視野,而他們對所看到的畫面也深信不疑。圖片影像的直觀性和感官刺激性削平了其思考的深度,也在潛移默化之中扼殺了他們童年的純真和想象的翅膀。面對媒體制造的擬態(tài)環(huán)境,青少年群體普遍表現出缺乏辨別和分析的能力。一方面是由于他們已經適應和習慣了媒介化社會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們缺少接受系統(tǒng)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途徑。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成年人對媒介信息的分辨能力雖然大大強于青少年,卻在適應新的媒介環(huán)境和媒介技術時明顯處于劣勢。例如很多成年人就因為掌握不了互聯網的操作技術而被擋在了網絡媒體的門外。有鑒于此,媒介素養(yǎng)教育應在通識教育的基礎上升格為一門終身教育,雖然其重點仍在培養(yǎng)青少年網絡多媒體的使用能力上,但對其他年齡段的人群也具有因人而異的指導和輔助功用。行文至此,其實不難看出,媒介素養(yǎng)教育實際上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隨著傳播環(huán)境的不斷改變,其內容也在作相應調整。而與一些純粹理論研究明顯不同的是,媒介素養(yǎng)教育從一開始即有明確的社會目標以及鮮明的實踐導向。我國傳媒學界及教育界在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做了不少有益的嘗試和努力。比如,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于2007年4月成立了一個“媒介素養(yǎng)教育行動小組”,分別在附近的兩所小學中面向四年級學生開展了為期一個學期的青少年媒介素養(yǎng)教育推廣行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3。而這次實踐對剛剛起步的中國媒介素養(yǎng)教育運動而言,無疑既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也是一次有力的促進。三、技術、藝術與道德:提升媒介素養(yǎng)的三個維度正如前文所言,媒介素養(yǎng)教育已成為信息時代中不可或缺的一門通識教育。信息過剩及信息污染等問題對人類,尤其是對青少年產生的負面影響,讓我們逐步意識到并開始正視隱藏在媒介化社會背后的種種弊端。而要提升個體的媒介素養(yǎng),通過系統(tǒng)的媒介教育增強人們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是目前解決這些問題最積極有效的方法。很多專家學者曾就“如何提升媒介素養(yǎng)”這一問題作過深入研究,其中大多數是根據家庭、學校、政府、媒介等不同職能的機構來劃分媒介素養(yǎng)的提升途徑,然后再具體落實到各環(huán)節(jié)在進行媒介教育時所分別采取的策略方針。然而筆者以為,在努力推進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過程中,我們除了要用具體的、分解式的眼光看問題,還應學會運用抽象的、涵蓋性的思維去思考問題。畢竟,只有追根溯源,明確媒介素養(yǎng)教育真正的目標指向,才能改善人類被動適應信息環(huán)境的窘況,做到主動出擊,對癥下藥。筆者以為,要想提升民眾尤其是青少年的媒介素養(yǎng),我們應同時從技術、藝術與道德三個維度入手。(1)求真去偽:技術發(fā)展與媒介素養(yǎng)教育毋庸贅言,從印刷時代的報紙到電子時代的廣播電視,再到今天的網絡、數字時代的各種新媒體,媒介形態(tài)的更新變換始終是以科技的不斷發(fā)展為前提的。作為傳播技術的派生物,媒介自身并不具備任何主觀的善或惡的傾向。它就像是一把威力無窮的雙刃劍,利用得當則能為人類造福,反之,則會對社會及人類生活造成嚴重的危害。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人們開始更為頻繁地使用媒介。然而,就在越來越多的人掌握媒介操作技術的同時,也意味著人們更容易利用這些技術來發(fā)布、制造虛假信息以干擾和破壞傳播活動。例如在網絡平臺上,人人都可以面向廣大受眾傳播自己“制造”的信息,加之互聯網的開放性和網絡傳播的自由性大大削弱了媒介的“把關人效應”,使得信息的真實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和沖擊。另一方面,由于對照片合成、視頻的后期制作、聲音模擬等技術的知識的缺乏,人們也更難理性、客觀地去辨別影像信息的真?zhèn)?。為此,從實用主義角度出發(fā)來看,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要教會人們在信息的洪流中去偽存真。而這要求受眾必須在加深對媒介技術的認識和了解的基礎上,增強自身的分析、判斷能力,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從而杜絕虛假信息的傳播。(2)美的創(chuàng)造:藝術實踐與媒介素養(yǎng)教育雖說媒介傳播是以技術為基礎,但是所傳播的媒介內容卻往往是藝術的杰作。我們所接觸的信息常常會以影音、圖像等形式出現,如電視劇、電影和音樂文件它們經過專人的編輯、加工之后被搬上熒幕或者上傳到網絡。于是在隨后的傳播過程中,我們透過電視機、錄音機、電腦所看到和聽到的便不再是一連串零散單調且不明所以的信息符號,而是一個個經過精心組織和建構,包含著制作者特殊創(chuàng)造力及想象力的信息文本。然而眾所周知,藝術傳播的過程往往包括兩個環(huán)節(jié):在經歷了傳播者的第一次創(chuàng)造之后,人們在閱聽和理解那些媒介產品時,往往會結合自身的經歷和觀點對其進行一次新的創(chuàng)造。而這第二次創(chuàng)造必須是在充分了解傳播者創(chuàng)作文本時所遵循的規(guī)則和方法的前提下才能夠順利進行。比如,具體到某部電影或電視劇,我們相應地需要了解的就包括畫面的“蒙太奇”剪輯方式、圖像與聲音的搭配藝術、以及導演的敘事手法等等。唯其如此,人們才能更好地欣賞和利用這些信息,才能在海量的信息中發(fā)現美,挖掘藝術的閃光點,從而得心應手地接受或創(chuàng)作屬于自己的美的藝術。當然,這也成了提升民眾媒介素養(yǎng)的第二個目標。(3)善的追求:道德指向與媒介素養(yǎng)教育正如霍爾在編碼/解碼理論中所提到,信息的傳播實際上是一個意義傳遞的過程。人們在掌握了技術與藝術層面的媒介素養(yǎng)之后,對于媒介傳播的理解便可上升至意識形態(tài)的層面。在傳播過程中,我們在接受信息的同時,也在進行意義的理解與自我建構。那些傳遞到我們腦海中的意義以及隱含于其中的價值觀會慢慢沉淀下來,成為我們評判事物和看待人生的標準和參照。對于正值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的青少年群體而言,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最終指向在于能夠使其在接受信息內容之后,從中汲取營養(yǎng)和有益的成分構建自身正確的價值體系,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然而,在媒介化社會紛繁復雜的信息環(huán)境下,青少年對于是與非、黑與白、善與惡的評判標準并不十分清晰。他們普遍缺少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常常受到作為文本的“隱性話語”存在的不良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