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當代文學論文-以理性點亮歷史——黃修己現(xiàn)代文學研究述略.doc_第1頁
現(xiàn)當代文學論文-以理性點亮歷史——黃修己現(xiàn)代文學研究述略.doc_第2頁
現(xiàn)當代文學論文-以理性點亮歷史——黃修己現(xiàn)代文學研究述略.doc_第3頁
現(xiàn)當代文學論文-以理性點亮歷史——黃修己現(xiàn)代文學研究述略.doc_第4頁
現(xiàn)當代文學論文-以理性點亮歷史——黃修己現(xiàn)代文學研究述略.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現(xiàn)當代文學論文-以理性點亮歷史黃修己現(xiàn)代文學研究述略【內容提要】以理性點亮歷史,奉行“論從史出”的治學理路和方法,注重實證,求實創(chuàng)新,是黃修己從事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的品格和特征。從趙樹理研究到文學史編纂,再進而轉入學科史研究,顯示了文學史家黃修己抓住機遇、迎難拓進的學術歷程。他在這些領域所貢獻的,不僅是學術創(chuàng)新的成果,而且是具有方法論啟示意義的研究范型?!菊}】文學史研究【關鍵詞】黃修己/作家傳論/文學史/學術史/方法論【正文】中國現(xiàn)代文學學科創(chuàng)建以來,已經(jīng)有三、四代學人奮斗不息,推動著它的發(fā)展。王瑤等作為學科開創(chuàng)者是第一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成長的為學科第二代學人。這一代的特點,正如許志英先生評論黃修己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簡史時用的標題“繼往開來”。當他們成長的時候,正當共和國初建,國家蒸蒸日上,他們絕對沒有想到后來發(fā)生的巨變。當他們能夠“睜開眼睛看世界”時,已經(jīng)是人到中年了。這時他們要改造甚至否定原先的思路,從頭學習,談何容易,其中可能還包含著痛苦的思想斗爭。但這痛苦,可能就是機遇。在第二代學人中有的抓住機遇,迎難而上,在一點一滴的進步中創(chuàng)造自己的新成績,享受跟隨時代前進的快樂。我現(xiàn)在評述的黃修己,應該是這后一種人中比較有代表性的。黃修己(1935)曾任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教授,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名譽理事。1960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留校教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只因應主講教授的要求講了一堂趙樹理,成就了他的處女作趙樹理的小說,該書于1964年出版。從此他在現(xiàn)代文學研究中嶄露頭角。但他取得突出的成就,是在“文革”結束后。黃修己撰寫多篇引起很大反響的“重評”和“翻案”文章,其中魯迅的“并存”論最正確、在論爭中結束和沒有結束的論爭等在現(xiàn)代文學研究的“撥亂反正”和思想解放中起過較大作用,也是他的成名之作。此后,黃修己不斷推出現(xiàn)代文學方面高水平的論著。迄今他在海內外出版著作20余種,發(fā)表論文100多篇,曾獲國家社科基金優(yōu)秀成果獎等多項獎勵。最能體現(xiàn)其治學特色,成就最為突出的是他的作家傳論、文學史、學術史諸方面的研究。從趙樹理研究到文學史編纂,再進而學科史研究,顯示了文學史家黃修己抓住機遇、迎難拓進的學術歷程。他在這些領域所貢獻的,不僅是學術創(chuàng)新的成果,并且是具有方法論啟示意義的研究范型。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黃修己致力于趙樹理研究,連續(xù)出版了趙樹理評傳、趙樹理研究、不平坦的路三部專著。這些論著特色鮮明,廣受贊譽,代表了當時趙樹理研究和作家研究的新水平。趙樹理評傳是我國第一部關于趙樹理的評傳,知人論世,既懷激情,又能客觀冷靜,可謂別開生面。1980年代為作家寫傳或評傳形成熱潮,是在“文革”后重新為作家樹碑立傳的需要。趙樹理同樣面臨重新認識和評價的問題。一些人高揚趙樹理的成就和貢獻,似乎要重樹“趙樹理方向”。而改革開放后,“洋”東西走紅,趙樹理被另一些人視為“老土”,遭到輕視和貶低。夏志清的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就鄙夷趙樹理的作品“幾乎找不出任何優(yōu)點來”。稍后的“重寫文學史”,對趙樹理的創(chuàng)作進行激烈批判。在這種背景下,黃修己不為時潮左右,用獨立、求實的態(tài)度作全面、客觀的研究。評傳打破歷來對傳主只言其善、諱談不足的慣例,既充分肯定趙的成就和貢獻,又評析了他在生活、思想和創(chuàng)作上的局限。對一些優(yōu)秀作品,評傳也直言美中不足。評傳最后特辟“金無足赤”一節(jié),總結趙樹理的局限。堅持學術獨立的精神,善于提出新見解,重視實證的方法,是黃修己的趙樹理研究的特色。過去對邪不壓正和三里灣評價不高,黃修己突破舊說,認為應充分認識和評價趙樹理作品的反封建意義。邪不壓正最大的價值在于揭示了農(nóng)民在取得革命勝利,手中有權后就以權謀私的現(xiàn)實。它的“意義遠超出題材范圍,它向我們提出了革命高潮和勝利時期,革命隊伍大發(fā)展時可能發(fā)生的一些問題;提出從思想上批判封建主義,普及民主思想的迫切性;提出啟發(fā)農(nóng)民群眾的政治覺悟、教育農(nóng)民的嚴肅意義”。他又認為三里灣的真正價值不在于表現(xiàn)兩條道路斗爭,而在于描寫農(nóng)民的家庭日常生活,寄托趙樹理改造和拆解舊式封建大家庭的理想。評傳還將李有才板話中的陳小元、邪不壓正中的小昌、三里灣中的范登高等聯(lián)系起來,深刻地指出趙樹理很早就關注革命勝利后,出現(xiàn)“翻得高”階層(既得利益階層)這一嚴峻現(xiàn)實問題。評傳知人論世,由人及文,多方比較,考史解經(jīng),窮學究理,對趙樹理創(chuàng)作的理論歸納和透視非常深刻、精辟。許多論斷歷久彌新,至今仍有思想的啟發(fā)性。趙樹理研究則采用多種分析方法,通過傳記批評、發(fā)生學批評、審美批評、社會歷史批評、整體批評、比較批評等,多角度地剖析同一作家,開拓趙樹理研究新境界。不平坦的路是趙樹理研究的唯一的學術史,也是較早出現(xiàn)的作家研究史。趙樹理研究資料收集到20多種外國語言的趙的作品譯本和很多國外的評論,在那一套作家研究資料叢書中獨樹一幟。黃修己的精辟評論是建立在精審的實證基礎之上的。有理論氣勢,立論嚴謹,是黃修己治學的長處,但他遵循的是“論從史出”的方法。有兩點格外突出,一是注意歷史情境的呈現(xiàn),二是作實地調查。他首先做大量的史料鉤沉工作,“采銅于山,自鑄新錢”,尤其注意查找歷史情境和背景資料。譬如,他留意太行山區(qū)各種舊報上,關于孟祥英家鄉(xiāng)峧口的報道,因為嚴重缺水,人們很少洗臉。孟祥英要引導婦女走向現(xiàn)代文明,就得從教婦女洗臉、刷牙、講究衛(wèi)生開始。從而知道孟祥英翻身所寫主人公事跡,并不平淡簡單。身臨其境的學術考察,是有效的實證方法之一。學術采訪和實地考察,可獲得真切的親身感受。感性的東西多了,理性的認識才可能更深刻。黃修己從北京出發(fā),到晉東南趙樹理的故鄉(xiāng)沁水,又到過太原、陽城、晉城、長治、平順等地,凡是趙樹理足跡所至之處,他都“跟蹤”調查。親臨趙出生的尉遲村,去過他欲跳水自盡的“海子邊”,采訪過他的同學親人,調查過有關檔案和作品原型,吃過趙愛吃的“和子飯”,感受良多,收獲頗豐。這樣,對作家的人生,認識更深入了;對作家的創(chuàng)作,理解更透辟了。二黃修己的趙樹理研究以其創(chuàng)新成果引人矚目,但奠定他學術地位的,還是他的現(xiàn)代文學史的編撰。1980年代以來,黃修己致力于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的研究和編撰,先后出版中國現(xiàn)代文學簡史、中國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史、20世紀中國文學史等,還編了一部通俗的中華百年文學史話這可能是當今唯一的一部用史話形式編的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一個人在事業(yè)上的成功,需要一定的機遇。王瑤等第一代研究家的機遇是現(xiàn)代文學學科的創(chuàng)建。第二代學人的機遇可以稱之為“重寫”。“文革”過后還很難想像這一門學科的面貌會有如今的變化,用黃修己的話說,就是“重寫、重構聲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1了。1980年代末開展了一場頗有聲勢的“重寫文學史”的討論,然而黃修己早在80年代初就已經(jīng)得風氣之先,著手重寫了。最初的成果就是1984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簡史,這是中斷近30年后出現(xiàn)的第一部個人編著的中國新文學史著作。同年還有簡編體的同類著作出版,但唯有黃修己的簡史最具個性化,最具“重寫”的性質,因而影響最大,被認為在新文學史編纂過程中起了繼往開來的作用2。機遇只對有準備的人表示青睞。黃修己能以一人之力編出現(xiàn)代文學史,接續(xù)間斷多年的個人編史的傳統(tǒng),除了學力才華外,還有兩點重要的準備。一是史料的積累,“文革”期間他在北大圖書館舊期刊室查閱文獻,從新青年開始,一本一本地往下看,青春在頁頁發(fā)黃書報的翻卷中消逝3,那時的辛苦為后來的成功做了準備。二是思想解放的歷史氛圍,由于不滿現(xiàn)代文學史長期受政治的過度干擾,創(chuàng)新的呼聲很高,重寫的期望急切,這是一種有力的推動。應該說,黃修己抓住了歷史機遇。簡史應時代呼喚而生,也呼喚了新的時代,成為文學史重寫的報春燕。簡史廣納新知,銳意求新:一、結構新。簡史將現(xiàn)代文學分為發(fā)生期和發(fā)展期兩大部分,以發(fā)生、發(fā)展期的順序為經(jīng),主要以體裁為緯,有時也以作家和流派設章立節(jié),突出紛繁復雜的“文學現(xiàn)象”,突破了當時一統(tǒng)天下的作家論匯編體例。這樣的體例和章節(jié)設置,有利于描述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的歷史風貌、流變脈絡和內在邏輯,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注:僅王瑤的中國新文學史稿采用文體論體例,黃修己中國現(xiàn)代文學簡史借鑒史稿的體例,但比較靈活,既依體裁,也兼及作家、流派,視不同情況分別處理。)。二、內容新。簡史在很大程度上突破舊的文學史格局,把一些過去不能寫的,被遺忘、被忽略的或正在熱起來的作家作品,比較客觀地寫上去,傳遞了當時的新信息,適應了當時的需要。譬如,簡史給予胡適文學史上的正面地位,將他與康有為、梁啟超對比來肯定其先進性,這在當時是非常新鮮的。他又是中國大陸最早將張愛玲納入文學史視野者之一。當時,一般的現(xiàn)代文學史出于意識形態(tài)的原因,仍然不可能提及張愛玲。再如,1920年代李金發(fā)等初期象征派詩、1930年代劉吶鷗等新感覺派小說等被作為文學流派寫進文學史。以往被忽略的錢鐘書、李健吾、豐子愷等名家開始占據(jù)相當篇幅。隱失的穆旦、辛笛等九葉派浮出歷史地表“九葉派”的提出和命名始于黃修己。三、論述新。簡史注重時代背景的揭示,凸現(xiàn)整體感和歷史感。雖然一些評價不可避免地還打上時代的烙印,但解構文學政治化評判標準,注重文學自身內在發(fā)展機理探討和自主規(guī)定性分析,對作家作品的論析比較客觀,常有精辟獨到見解,體現(xiàn)辨證求實的精神。譬如,黃修己充分肯定有爭議的夏衍的芳草天涯,認為實際上表現(xiàn)了“愛是不能忘記的”思想;他分析老舍的駱駝祥子寫虎妞死后祥子的墮落,“缺乏充分的性格依據(jù)”;他把呂梁英雄傳、新兒女英雄傳等概括為“新英雄傳奇”。這些論析深刻、獨到而令人信服,直言的批評更是難得4。簡史和后來的新寫本發(fā)展史發(fā)行達100多萬冊,被翻譯介紹到國外,還出了香港版,在海內外產(chǎn)生很大影響。黃修己既因為有所準備而開了“重寫”的先河,又因為準備的有所不足留下缺點,好在他沒有固步自封。1985年,“20世紀中國文學”命題提出,帶動了學科格局的新思考。但是,要把這種新的文學史整體觀念付諸實踐,具體建構一部文學史,那要下很大功夫,也有許多困難。黃修己懷著突破學科格局和超越自身的意愿,進行“20世紀中國文學史”的編纂。1998年,他主編的20世紀中國文學史作為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改的教材出版;2004年出版了重寫本,新邀北大、清華、復旦等校著名專家參加編寫,組成文學史編纂的“豪華陣容”。該書融入了黃修己的學術理念和指導思想。黃修己認為“20世紀中國文學”概念本質上是一種啟蒙主義文學觀,他不贊同關于20世紀中國文學的總主題是“改造民族靈魂”,審美風格是“悲涼”等的論述,認為用啟蒙文學來概括20世紀中國文學,把上百年文學的復雜性、豐富性都簡單化了。但他接受了“百年文學”的觀念,認為“20世紀中國文學”打通近代和現(xiàn)當代的時限,克服單講“現(xiàn)代文學”的局限性。又認為19世紀近代文學的主流仍是舊文學,進入20世紀這十幾年的近代文學,才大量出現(xiàn)現(xiàn)代性的因素。所以應把近代文學的19世紀時期,劃歸古代文學,為其終結期;把20世紀這十幾年的近代文學,劃歸現(xiàn)代文學,為其準備期。打個通俗的比喻,近代文學的前大半段是給古代文學“穿靴”,后一小段給現(xiàn)代文學“戴帽”。他認為這樣肢解近代文學,自有其歷史的依據(jù),并且證明了20世紀文學有自身的完整性從世紀初的準備,到“五四”時的轉型,到后來的曲折發(fā)展,再到世紀末的回歸“五四”,其內在有“正一反一合”的發(fā)展理路。黃修己在1988年出版發(fā)展史導言中,就提出“正一反一合”運動論,不贊同周揚的“三次思想解放”論。書出版后的第二年,在紀念“五四”70周年時,就有學者以“花甲輪回”、“五四怪圈”進一步闡述了這樣的思想。這種“回旋運動”論是切合實際、富有洞察力的,而整體文學史觀把現(xiàn)代文學史的編纂帶上一個新高度。對現(xiàn)代文學的內涵,這部書有新的規(guī)定和書寫,認為作為中國社會發(fā)展不平衡性的反映,是面貌殊異的多種文學的并存。故除設有“港臺文學史”、“少數(shù)民族文學史”、“通俗文學史”專章外,還將舊體詩詞和戲曲列入20世紀文學史?,F(xiàn)代舊體文學寫入現(xiàn)代文學史,并非炫耀新奇,也不是貶斥新文學,復辟舊體文學,而是出于一種直面歷史的勇氣,出于理性的思考。黃修己在21世紀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5一文中指出,現(xiàn)有的文學史尚未表現(xiàn)出56個民族對文學的共同創(chuàng)造;現(xiàn)代文學中的通俗文學也未得到應有地位;“五四”后的舊體詩詞創(chuàng)作、舊戲曲改編、新編都很活躍,但是文學史熟視無睹。他認為,這是進化論、階級論觀念對文學史的遮蔽,誤以為“五四”是新舊的一刀兩斷。文化革命不像政治革命,打碎舊國家機器就算完成了。文化革命總是漸進式的,應有一個很長的新舊并存期,今天我們實際上還未走完這并存期,應該這樣來反映現(xiàn)代文學史的真實面貌。但他只將這些新內容并列敘述,因為他看到歷史的真相就是不同類別的文學并列,基本上各行其道,各在不同的社會條件下發(fā)展,很少交匯,更未融化。多種成分文學的交匯融化,可能是未來文學發(fā)展的圖景。文學史觀是文學史得以建構的核心,沒有文學史觀的革新,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史寫作范式的變革。從“重寫文學史”開始,學術界對現(xiàn)代文學史的寫作范式進行了反思;但迄今鮮明、獨特的文學史觀還是少見的。最近,黃修己發(fā)表重構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的宏論,提出在全球化語境下,應超越過去的進化論、階級論、啟蒙論和現(xiàn)代性的歷史闡釋體系,而以人性論為理論基礎,以全人類認同的價值標準來評價、研究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6。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有不少論者曾致力建構人性論文學理論,如周作人、錢谷融等。在21世紀,黃修己高揚文學人性論大旗,超越了以往啟蒙意義而具有新的內涵。在這個多元共生的全球化時代,平等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