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貼敷療法.doc_第1頁
穴位貼敷療法.doc_第2頁
穴位貼敷療法.doc_第3頁
穴位貼敷療法.doc_第4頁
穴位貼敷療法.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穴位貼敷療法& k5 |! 2 O: F2 P4 s9 : t穴位貼敷療法是指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選取一定的穴位貼敷某些藥物,通過腧穴刺激療法和藥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祛邪扶正、防病治病的一種療法。本項技術既可統(tǒng)治外癥,也可內病外治,從針灸學角度看它屬于灸法的延伸。藥物組方多采用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竄的藥物,如“消喘膏”等制劑,具有一定的“發(fā)泡療法”特征。常用于久哮久喘、腹瀉、痹癥、喉音病、口瘡、小兒遺尿等方面的病癥。該法屬于中醫(yī)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價廉、不良反應小等特點。該療法歷史悠久,起源于“天人合一”的中醫(yī)理論和“春夏養(yǎng)陽”的治療法則。夏令三伏天,機體各種機能條達、經絡通暢之時,正式扶正培本、滋養(yǎng)陽氣的有利時機。根據“春夏養(yǎng)陽”(內經)的防病思想,此時予以積極調養(yǎng),培本以扶助正氣,使患者的陽氣充實,正氣旺盛,抵抗力增強,使“正氣內存,邪不可干”,到了冬天就可以少發(fā)病或根治不發(fā)了。因此“穴位敷貼”屬于防御性的治本之法。符合內經的“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 |# Q# T: * s# f, a一、基本操作方法(一)! x- Z, f E) f1 A0 f/ X( a. 辨證選穴用藥! O$ |; h0 C& Z* f1 q% w F C; |1、腧穴選擇及配伍2 m/ K+ u X G- V8 M辨證選穴:以臟腑經絡學說為基礎,通過辨證論治選取貼敷的腧穴組方,組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過2-4個穴。局部貼敷或以痛為腧,貼藥范圍勿大。# 辨病選穴、神經節(jié)段選穴:根據疾病診斷選取患病臟腑相應經絡的腧穴;或根據病癥所屬相應的神經節(jié)段選穴進行貼敷。j+ C1 WX2 N局部選穴:選擇離病變器官組織最近、最直接的腧穴貼敷藥物,或在病灶局部選擇適當的阿是穴。也可在患病臟腑相應的體表選擇腧穴或選用相應的背腧穴。(遠端取穴:根據上下相引的原則,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如鼻鼽、口瘡取涌泉,脫肛取百會等。( M2 eL4 I5 f* , P2、藥物組方:外治法所使用的藥物與內治法方藥一致,針對所患病癥辨證用藥,多選用氣味俱厚之品。在此基礎上適當伍用通經走竄、芳香開竅、活血通絡之品,以促進藥物吸收,如冰片、麝香、沉香、丁香、檀香、川椒、白芥子、姜、肉桂等。選擇適當溶劑如姜汁、酒、米醋等調和敷貼藥物或熬膏,以達藥力專、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 (二)貼敷方法1、敷法:此法較為常用,將生藥劑或糊劑,直接敷在穴位上,其范圍可略大于穴區(qū),上以塑料薄膜蓋之,并以紗布、醫(yī)用膠布固定。每次敷藥的時間宜據具體病癥、所用藥物而定,一般來說,在所敷藥物干燥后予以換敷較宜。4 Z* _2 E9 D+ b7 W; w2、貼法:此法亦較常用。多指用膏藥膠布直接貼壓于穴區(qū),亦包括將丸劑用膠布粘貼于所選處。操作簡便,多可令病家自己進行。貼法保持時間較長,可24天換貼一次。8 c+ x3 q3 G5 u+ s1 I/ J8 a3、填法:本法僅用于神闕穴,將藥膏或藥粉填于臍中,填藥量據病癥,年齡及藥物而定,填藥時間隔日或隔二日一次。)4、覆法:指用較多量藥物的生藥劑、糊劑或藥餅,覆蓋于病灶(包括體表病灶反應區(qū)),之上,加蓋塑料薄膜,用紗布、膠布固定。覆法用藥部位較大,故多用于阿是穴。5、涂法:亦稱擦法,將藥汁、藥膏、藥糊等涂擦于穴區(qū)。也包括用毛筆或柿棉薟浸濕后略蘸藥粉涂敷于穴區(qū)。此法用藥量少,適于小兒或對皮膚有一定刺激性的藥物敷涂。6、滴法:將藥汁根據病情需要溫熱或置涼后,一滴滴徐徐滴入穴區(qū),以達到治療目的。此法多用于神闕穴。 6 bQ& y) a1 Q i9 k7、叩法:以特制的藥捧,蘸藥汁點叩穴區(qū),可反復施行。具有敷貼藥物和機械刺激的雙重治療作用。/ n9 8、離子透入法:即在敷貼藥物的同時,上加電極板,通以直流電,使藥物離子透入體內,加強敷貼的治療作用。此法近幾年來,在大陸有推廣之勢。9、熨敷法:有二法,一為用治療藥物切粗末炒熱布包,乘熱外敷穴位;二為在敷貼的同時,予以加熱。此法將藥物作用和溫熱作用結合在一起。) d+ o- O ( n5 t10、摻法:指將藥物研細,取少量摻在膏藥(一般指硬膏藥或膏藥膠布)上,再貼敷穴位的一種方法。由于膏藥或膏藥膠布,均系固定藥方配制而成,通過摻加藥物,有利于辨證施治,提高療效。! Z(三)貼敷時間: K: S: L+ D% K7 p/ _G; _/ Q根據疾病的種類、藥物特性及身體狀況而定時間。一般情況下老年、兒童、病輕、體質偏虛者敷貼時間宜短,出現皮膚過敏如瘙癢疼痛者應立即取下。1、 刺激性小的藥物每次貼敷4-8小時,可每隔1-3天貼治一次。;2、刺激性較大的藥物,如蒜泥、白芥子等,應視患者的反應和發(fā)泡程度確定貼敷時間,約數分鐘至數小時不等(多在1-3小時);如需再貼敷,應待局部皮膚基本恢復正常后再敷藥,或改用其它有效部位腧穴交替貼敷。. 3、敷臍療法每次貼敷的時間可以在3-24小時,隔日1次,所選藥物不應為刺激性較大及發(fā)泡之品。& Z2 p4 d2 |& Z, z% |5 d, m4、冬病夏治腧穴貼敷從每年入伏到末伏,一般每7-10天貼1次,每次貼3-6小時,連續(xù)3年為一療程。二、常見病癥的穴位貼敷療法! S5 * ?Q+ q D2 i w% s! cw(一)發(fā)作日久的虛寒型咳嗽、喘證、哮病、肺脹等肺系疾病。, 咳嗽時由外感內傷的多種病因,導致肺氣失于宣發(fā)肅降,使肺氣上逆所致,有聲無痰為咳,有痰無聲為嗽。喘即氣喘、喘息,以氣息迫促為其主要臨床表現,作為一個癥狀,喘可以出現在多種急慢性疾病過程中,當喘成為這些疾病某個階段主證時,即稱為喘證。哮病是一種突然發(fā)作,以呼吸氣促、喉間哮鳴有聲為臨床特征的疾病,痰濁內伏為哮病的宿根,常因感受外邪或飲食不當而誘發(fā)。肺脹是因咳嗽、哮喘等癥日久不愈,肺脾腎虛損,氣道滯澀不利,出現胸中脹滿,痰涎壅盛,上氣咳喘,動則尤甚,甚則面色晦暗,唇舌發(fā)紺,顏面四肢浮腫,病程纏綿,經久難愈為特征的疾病。診斷依據引自實用中醫(yī)內科學。以上病證相當于西醫(yī)的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哮喘、肺氣腫等疾病。5 n. 9 p2 u7 $ o這些病都具有久咳久喘,反復發(fā)作的特點,大多屬于虛寒證型,臨床表現為咳嗽、喘息反復發(fā)作,遷延日久,鼻涕、痰液清稀而白,背部畏寒,冬季癥狀明顯加重或感受風寒后發(fā)病,而夏季病情緩解,舌質淡紅,苔薄白或薄黃,脈細或沉或弱。5 0 ?3 jb1 Q; F4 E治法:溫經散寒. 操作步驟:采用冬病夏治消喘膏治療。消喘膏藥物組方選溫經散寒、辛香走竄、開竅活絡之品:炒白芥子21g,醋元胡21g,細辛12g,甘遂12g,藥物烘干或焙干后共研細末,取老姜汁的原汁或清水稀釋2-3倍作為粘附劑,糅合藥粉,制成18份球形膏藥丸備用,藥物可以臨時配制,也可以密閉包裝冷藏儲存。G: 6 u: a9 R. f4 J* J貼敷時機:每年夏季,農歷三伏天期間使用。每兩次之間間隔7-10天,三或四次為一療程(與當年伏天次數一致);每年貼1-2個療程,連續(xù)三年為一個治療周期。如有效本療法可以長年使用。貼敷方法:取肺俞、心俞、膈腧3對背腧穴。穴位加減:喘息嚴重者加定喘,冬季反復感冒者加大椎,咳嗽痰多者加脾俞,咳嗽遺尿者加腎俞,喉中痰鳴難以咳出者加天突。每個穴位貼敷一個藥丸,直接貼壓于局部,按壓成餅狀,并用脫敏膠布固定,表層再敷以橡皮膏,以防藥物外滲污染衣物?;蛳葘⑺幬镏糜谀z布粘面正中,再對準腧穴進行黏貼。每次貼3-6小時,局部刺激反應明顯者應提前取下。 6 x: n, f$ 5 N1 ?( d皮膚反應:藥物貼敷與穴位后,多數患者局部會出現麻木、溫熱、燒灼感、疼痛、微癢、針刺等感覺,也有部分患者無明顯感覺,這些均屬于藥物吸收的正常反應,患者多能忍受。如果上述感覺特別劇烈、達到難以忍受的程度,請患者及時取下藥物,用清水沖洗局部。用藥后局部皮膚出現潮紅、輕微紅腫、輕度出水泡屬于該療法的正常皮膚反應。出現適度的皮膚反應療效會更好。本療法絕大多數患者反應輕微,但有1%左右的起皰率,個別患者敷藥處會遺留色素沉著。特別提示:+ n6 w: i r& Z* |: M( & 貼敷藥物期間,患者應盡量避免貪冷,避免食用生冷、寒涼、過咸等有可能減輕藥物療效的食物。5 h& U! 6 s L& w(二)眩暈眩暈癥見頭暈目眩,視物旋轉,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甚則仆倒??砂橛袗盒膰I吐、眼球震顫、耳鳴耳聾、汗出、面色蒼白等。起病較急,常反復發(fā)作,或漸進加重。眩暈病因主要有情志、飲食、體虛年高、跌仆外傷等方面。其病性有虛實兩方面,虛者為髓海不足,或氣血虧虛,清竅失養(yǎng)。實者為風、火、痰、瘀擾亂清空。本病的病位在于頭竅,其病變臟腑與肝、脾、腎三臟相關。操作步驟:1、敷臍療法:(1)取枸杞、杜仲、鉤藤、決明子、牛膝、川芎混合后研成細末,置干燥處備用。在貼藥時,必須取仰臥位,并定準穴位,用酒精棉球將“神闕”穴擦干凈,取藥末510克放在穴位上,使藥物貼穩(wěn),再用香桂活血膏或紗布和膠布固定,保持34天,10次為一個療程??裳a益肝腎,平肝熄風,適用于肝腎虧虛,肝陽上亢的眩暈。(2)取黃芪、五味子各10g,研為細末,加清水適量,調為稀糊狀,外敷于肚臍孔處,敷料包扎,膠布固定,每日換藥一次,連續(xù)3-5天??山∑⒁鏆猓m用于氣血虧虛所致的眩暈。2、敷涌泉法。取吳茱萸20g,肉桂2g,共研細末,米醋調勻,捏成餅狀,于睡前貼敷于雙足心涌泉穴,次晨取下,連續(xù)3-5次?;蛉擒镙沁m量,研為細末,用米醋或凡士林適量調為膏糊狀外敷雙足心涌泉穴,每日1換,連續(xù)10-15天??梢裏嵯滦?,適用于肝火上炎,心腎不交的眩暈耳鳴,煩躁多夢,顏面潮紅。6 , W0 Z, 1 1 H(三)感冒感冒, N0 6 y3 k/ 2 W( c是因風邪侵襲人體而引起的疾病,臨床上以頭痛、鼻塞、噴嚏、惡寒、發(fā)熱、脈浮等為主證。診斷依據同前,相當于西醫(yī)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W7 H0 w; Z: L2 u8 l治法:解表疏風 mT% ?|6 8 s3 R操作步驟:1 N. ; D) o+ f( r# o$ i# W, S! J9 h& x1、薄荷泥涂擦法:取鮮薄荷葉數片,用手揉成泥狀,擦太陽穴、迎香穴、合谷穴,可使頭痛、鼻塞緩解,體溫下降。每日2-4次,1-3天為1療程。; 2、蒜泥貼敷法:當感冒伴有明顯咽痛時,可用本法貼合谷穴,方法為將大蒜10g,去皮洗凈,搗成泥狀。每次取3-5g貼穴位上,一般貼1-3小時,以皮膚發(fā)癢發(fā)紅但不起泡為度,每日貼敷一次,3-5天為一個療程。(四)面癱病; 俗稱口僻、吊線風,是以口眼歪斜為主要癥狀的一種病癥。多因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wèi)外不固,風邪乘虛入中脈絡,氣血痹阻而發(fā)生?;颊叱T谇宄肯茨樖跁r發(fā)現口眼歪斜,主要表現一側面部表情肌動作喪失,額部皺紋消失,眼裂增大,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并被牽向健側,患側不能蹙眉、皺眉、閉眼、露齒、吹口哨、鼓腮等動作。相當于西醫(yī)的面神經炎。) r% m0 Q4 O4 w治法:祛風通絡,養(yǎng)血和營( a3 E, D) U操作步驟:面癱膏。蓖麻仁30g,馬錢子5g,加朱砂1g,共搗研成膏,備用。取穴選患側頰車、地倉、四白、陽白、翳風穴等穴位,每次選2-4個穴位,每穴取膏藥綠豆大小貼敷,膠布固定,每天換貼一次,7天為一療程。特別提示:本法僅限于治療單純性面癱。( f( H$ R; I; c ) Q8 dr7 F- k四、禁忌癥9 D J: p- % g1 K7 t1、顏面部慎用有刺激性的藥物敷貼。嚴防有強烈刺激性藥物誤入口、鼻、眼內。2、對于可以引起皮膚發(fā)泡,潰瘍的藥物需要注意:& W(1)糖尿病患者慎用或禁用;(2)孕婦及瘢痕體質者禁用;( _- S) w) M0 Q& b. (3)眼、口唇、會陰部、小兒臍部等部位禁用。6 e3 U- U9 ?; M& F2 |3、過敏體質者或對藥物、輔料成分過敏者慎用;! D* Q9 H E1 j) p+ i. C; 4、貼敷部位有創(chuàng)傷、潰瘍者禁用。+ ; r( + z$ X2 s4 V 4 ! x五、注意事項6 u& T7 P- s. G0 |* B2 l1、刺激性強、毒性較大的藥物,貼敷穴位不宜過多,貼敷面積不宜過大,貼敷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刺激過大或者發(fā)生藥物中毒。* 7 E+ B9 O al. f% 2、對于孕婦、幼兒、久病、體質弱者一般不敷貼刺激性強、毒性較大的藥物。同時注意使用藥量不宜過大,貼敷時間不宜過久,并在貼敷期間注意病情變化和有無不良反應。v9 t* e3 4 b8 1 3、治療期間禁食生冷、海鮮、辛辣、刺激性食物。) r6 V6 Q% d W) g, u8 4、敷藥后盡量減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0 l) V! V$ F. % G$ R4 5、本療法會出現局部皮膚色素沉著、潮紅、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